📖 ZKIZ Archives


屌絲理財神器餘額寶發威:6天攬客超百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978.html

券商分析師表示,從外國經驗看,「餘額寶」所代表的貨幣市場基金產品將蠶食銀行活期存款,我國銀行的理財產品將面對非銀行機構的激烈競爭。

用戶6天破百萬

支付寶昨日公告稱,截至6月18日晚上9點30分,「餘額寶」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一百萬大關。而這距離「餘額寶」上線僅6天。

據瞭解,「餘額寶」將基金公司的直銷系統內置到支付寶網站中,用戶把資金轉入「餘額寶」的過程中,支付寶和基金公司將一站式完成基金開戶、基金購買。而用戶如果使用「餘額寶」內的資金進行購物,則相當於贖回基金,該產品也相當於一款「T+0」的貨幣基金。

「餘額寶」首期支持天弘基金的增利寶貨幣基金——支付寶估計,年化收益率在3%至4%之間,這比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年收益0.35%高出不少。而市場上關於「餘額寶」將衝擊和替代銀行活期存款的言論一時甚囂塵上。

上述言論無疑讓支付寶倍感壓力。昨日,一位支付寶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衝擊銀行業務的言論明顯扭曲了「餘額寶」的初衷,這只是面向支付寶用戶的一項增值服務,旨在讓閒置資金保值增值,「餘額寶」並不是存款業務或者「類存款」業務。

該人士比喻稱,「餘額寶」是一款「屌絲理財神器」,旨在幫助欠缺投資經驗的草根階層理財。

不過,據專家介紹,雖然「餘額寶」目前對銀行活期存款影響不大,但從國外經驗看,其所代表的貨幣市場基金未來可能會搶走銀行活期存款的飯碗,第三方支付、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對銀行理財業務的衝擊已吹響前奏。

申銀萬國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倪軍認為,從支付寶目前的備付金規模只有幾百億元來看,「餘額寶」對銀行的活期存款的衝擊不是很大,而值得關注的是貨幣市場基金對銀行活期存款的分流趨勢。以美國市場經驗看,上世紀60年代美國商業銀行活期存款佔比約為60%,但由於貨幣市場基金的競爭而分流了活期存款,30年之後,銀行活期存款佔比已降至10%。

將壓低銀行息差

據倪軍介紹,我國商業銀行的存款付息率在2.2%左右(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存款構成中,活期存款佔比大約在40%~50%。活期存款的綜合成本在0.5%左右,對於壓低銀行的存款付息率(即存款成本)有顯著作用,因此,如果活期存款佔比下降,對於銀行的息差收入將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倪軍表示,以活期存款來源區分,銀行受到貨幣市場基金的衝擊主要來自居民和企業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我國居民對現金管理的需求逐漸增加,「餘額寶」這種便民支付工具將起到很大作用,可能會從銀行分流一些居民的活期存款;另一方面對於企業的活期存款來說,「餘額寶」參與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大量發行貨幣市場基金產品,就會嚴重影響到銀行的活期存款份額。

因此,倪軍認為,「餘額寶」的作用不應當作個案來看,「該產品的出現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未來貨幣市場基金對銀行活期存款可能造成的影響。如果我國的貨幣市場基金市場按照美國的路子發展下去,對於銀行的威脅還是很大的。」

實際上,除了「餘額寶」,包括基金、券商在內的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創新產品也對銀行的活期存款產品產生替代性競爭。

例如去年下半年以來,不少基金公司針對企業和居民的流動性管理需求,推出7天、14天和30天的短期理財基金,收益率也比較高,向銀行7天通知存款和7天滾動型理財叫板的意圖明顯。

不過,雖然貨幣市場基金和短期基金對於滿足居民的現金管理起到很大作用,但其風險也應當引起注意,特別是最近銀行間市場短暫出現了流動性緊張局面後,小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受到關注。

倪軍表示,近期銀行間市場的某些金融機構的違約,為上述流動性風險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如果參與貨幣市場基金運作的小型金融機構出現大面積違約,將導致承諾的實時兌付無法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24

互聯網大佬們的「屌絲」創業史:馬化騰缺錢曾想賣QQ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082.html

李彥宏:美國教授的一句話刺激創業

我剛剛到美國的時候,語言不是特別流暢,更關鍵的是我轉了專業,我在北大學的是情報學專業,在美國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當時我看上了一個教授的圖形學項目,申請進入他的實驗室,他問了我一些問題,有些問題我沒太聽懂,有些問題我確實不知道,所以回答的不好,他最後一個問題問我什麼呢?他問:中國有計算機嗎?我當時覺得很受傷,因為我自己問題回答的不好,導致美國的教授都開始懷疑中國有沒有計算機,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讓我覺得有一天一定要在計算機領域做出一番事業來。

這件事情後來逐漸變成了我的理想——用自己的技術去改變世界,這個理想應該說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但是我每過一天都在逐步地接近理想。網上有人說,因為我太太拔了後園子裡的菜我才回國創業,其實不是,追根溯源,是當時美國教授的一句話讓我更加有動力把這件事情做好。

 

馬化騰:曾經缺錢想把QQ賣掉

1998年,離開潤訊通信的馬化騰帶著炒股賺來的一筆資金和5位同學共同創辦了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帶著對互聯網事業的熱誠,初生的騰訊開始在尋呼與網絡中尋找發展空間。

那一年互聯網產業在中國正處在蓬勃初期,網民才300萬,不到現在的零頭。同許多剛開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一樣,資金和技術曾經成為騰訊公司最大的問題,公司經營一度舉步維艱。「我們曾為湊出必須的營運資金而四處奔波、夜不能寐」,馬化騰後來說。為了能讓騰訊存活下來,馬化騰和幾位創始者開始做網頁、系統集成、程序設計來賺錢,帶著產品去向運營商推銷,被人拒之門外是家常便飯。

1999年2月,騰訊開發了網絡即時通信工具——騰訊QQ。馬化騰把QQ放到互聯網上供用戶免費使用,不到一年就發展了500萬用戶。然而,QQ的大量下載和暴增的用戶量這時卻成了公司的「包袱」,對於這家「缺錢」的初創企業來說,別說更新設備,就連一兩千元的服務器託管費也是巨大的壓力。

在新興互聯網市場中淘金,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當時,這家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台做項目,QQ只是公司的副產品。整個公司經常為了一個項目傾巢而出,還要時刻避免露出馬腳。為了給客戶留下很有實力的印象,那時馬化騰的名片上從來不印「總經理」的字樣,而只帶「工程師」的頭銜——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馬化騰當時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來。

在朋友的勸說下,馬化騰開始想要賣掉QQ。然而在談判中,一些ICP要求獨家買斷,這讓本想靠QQ軟件多賣幾家公司賺錢的馬化騰非常猶豫。QQ賣不掉,但用戶增長卻很快,運營投入越來越大,馬化騰只好四處籌錢。銀行沒聽說過憑「用戶註冊量」可以辦抵押貸款,國內投資商關心的不是技術,而是騰訊有多少固定資產。一連談了4家都沒有達到底線,馬化騰決定留下QQ自己養大。

馬云: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在辭職之前,馬云便開始了創業。當時在杭州,需要翻譯的人很多,然而那麼大的一個杭州卻沒有一家翻譯機構,身為英語教師的馬云看到這種情況,就決定利用自己英語的優勢來創辦一個翻譯社。1994年,杭州第一家正式在工商局註冊的翻譯公司——海博翻譯社成立了。「海博」是英語希望「hope」的音譯。

當時經營挺艱難,一個月的營業額是200多塊人民幣,可光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實在不行了,馬云就背著口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賣禮品、包鮮花,用這些錢養了翻譯社3年,才開始收支平衡。馬云後來說「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裡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

1995年,辦翻譯社錢沒賺多少的馬云,卻憑超強的活動能力為自己帶來了不小的名氣。一家和美商合作承包建設項目的中國公司,聘馬云為翻譯到美國收賬。接下來的一切就像好萊塢影片中的情節一樣:美國商人想賴賬,掏出一把槍將馬云禁閉在房間中長達兩天。

馬云在驚恐不安中被釋放,又丟失了隨身行李,只得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掙了600美元,正是這600美元,為他鋪就了通往網絡世界的道路。

受到驚嚇的馬云逃脫之後並沒有立即回國,而是悄悄從洛杉磯飛到了西雅圖。在西雅圖會過朋友後,馬云去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公司,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那家公司的人告訴馬云,想查什麼在電腦上一敲就能出來。「我甚至害怕觸摸電腦的按鍵。我當時想,誰知道這玩藝兒多少錢呢?我要是把它弄壞了就賠了。」

馬云如此回憶當時的心情。但嗅覺靈敏的馬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直覺,他覺得互聯網這東西將來肯定有戲,互聯網將改變世界!

1995年3月夜,杭州的馬云家裡擠滿了人,這些都是馬云4年來在教書時結識的外貿人士,馬云想聽聽這些做外貿的人對Internet的商務需求。「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里糊塗,我也講得糊裡糊塗。最後說到底怎麼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吧,只有一個人說你可以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干,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丁磊:註冊域名受電信工作啟發

1993年,丁磊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後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寧波,被分到寧波電信局。在電信局丁磊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Unix和電信業務。到了今天,丁磊對當初付出的艱辛還頗感欣慰:「我幾乎每天晚上12點才離開單位,因為單位有Unix電腦。網易後來的成功和我很早就把握了Unix精華分不開。」

這段電信局的生活給丁磊後來的發展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啟發,最經典的就是數字域名申請的故事。丁磊在開發基於瀏覽器的免費電子郵箱系統時,一邊想著技術上的問題,一邊想著域名。丁磊認定免費電子郵箱要成功一定要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域名才行。中國人26個英文字母的發音在電話里根本無法講得清晰,3個字母的域名又都被註冊光了,「怎樣的域名才好記?丁磊幾乎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

這天凌晨2點,丁磊忽然想到可以用數字表示域名,中國人對數字的發音特殊乾脆,而且163、169在中國已經具有了指向Chinanet和電信局以及Internet的含義,上網的人天天都要撥163,對它認識得不能再認識了。想到這,丁磊從床上跳了起來,撥163上網,查詢了一下163。net和163。com這兩個域名,謝天謝地,還沒有被註冊。趕快註冊了這兩個域名,丁磊又去睡覺,卻怎麼睡也睡不著了,他越想越美,就又從床上跳起來一口氣註冊了188。net、188。com、166。net、166。com、126。net、126。com、127。net、127。com。丁磊後來說他對數字的敏感來自他的電信生活,因為電信人對數字太認識了。

1995年7月,丁磊一個人離開寧波電信,經歷了三次跳槽,丁磊開始冷靜下來思索問題。考慮了大概5天,他決定自己來嘗試一下,創辦網易。網易公司成立時只有3個人,所謂的公司不過是一間7平方米的房間,幾個人就擠在如此狹小的空間裡踏出了自己創業的第一步。公司的資金只有20萬元錢,很多人問丁磊第一筆錢是怎麼來的,其實這些錢大部分是丁磊以前存的(這筆錢原本是用來在廣州買房子安家用的,丁磊語),還有一些向朋友借的,再一部分是替別人寫了很多的計費軟件賺來的。

張朝陽:草船借箭宣傳公司

95年之前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當時很多同學在美國覺得很孤獨,早早結婚過穩定的生活,每天回家過日子或者去實驗室唸書,很快就拿到PHD。我和他們不一樣,耗費了很多時間在玩上面,導致我拿PHD的時間有點長,但是壞事變成好事了。95年年底,我提著破箱子拿著一千美元一個月的工資回國了。

96年底我終於幫ISI搭好架子,我必須開始自己創業。我到麻省理工跟一些教授如尼葛洛龐帝談融資,第一次融資成功是96年10月份,第一筆資金20多萬美元。

當時基本是全國媒體都到場,我要利用這次機會讓他們宣傳宣傳我們。有人提問,這次為什麼到中國來?尼葛洛龐帝回答說,我這次首先做了一個重要的投資,這個投資就是由張朝陽創辦的愛特信公司,我想看看這個公司怎麼樣。

當時所有的媒體一下子嘩然,第二天《中國經濟時報》《北京青年報》都進行了報導,再加上現場的效果,愛特信從此出名,我也開始有點名氣。這個基本是草船借箭的故事,用4人的力量調動了瀛海威公司40個人的市場部的力量,尼葛洛龐帝的訪問也成為中國數字化元年。

俞敏洪:白手起家被逼下海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後回到家裡餵豬種地。由於知識基礎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敗得很慘,英語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語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孫山。1979年,縣裡辦了一個外語補習班,俞敏洪擠了進去,這是他第一次學習外語。1980年,俞敏洪堅持考了三年後,最終考進了北京大學西語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從農村來的學生,開始不會講普通話,結果從A班調到較差的C班。大三的一場肺結核又使俞敏洪休學一年,人也變得更加瘦削。

1985年,俞敏洪畢業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師。接下來是兩年平淡的生活。赴美留學的夢想在其努力了三年半後付諸東流,一起逝去的還有他所有的積蓄。

為了謀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課教書,後來又約幾個同學一塊兒出去辦托福班,掙出國的學費。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盤被打碎了:因為打著學校的名頭私自辦學,北京大學在校園廣播、有線電視和著名的三角地櫥窗裡高調宣佈了對俞敏洪的處分決定。

被逼下海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辭去了北京大學英語教師的職務,為了挽救顏面不得不離開北大。儘管留學失敗,俞敏洪卻對出國考試和出國流程瞭如指掌;儘管沒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對培訓行業越來越熟悉。

離開北大後,俞敏洪開始在一個叫東方大學的民辦學校辦培訓班,學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費。這一年他29歲,他的目標是掙一筆學費,擺脫生活的窘境,然後像他的同學和朋友一樣到美國留學。

盧躍剛在他的《東方馬車》一書中生動描述了俞敏洪這段創業經歷:他在中關村第二小學租了間平房當教室,外面支一個桌子,放一把椅子,「東方大學英語培訓班」正式成立。第一天,來了兩個學生,看「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那麼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倆,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記冊乾乾淨淨,人影都沒有,學生滿臉狐疑。俞敏洪見狀,趕緊推銷自己,像是江湖術士,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活說死說,讓兩個學生留下錢。夫妻倆正高興著呢,兩個學生又回來了。他們心裡不踏實,把錢又要回了……

儘管困難重重,但拚死拚活幹了一段時間後,俞敏洪的培訓班漸漸有了起色。

眼看著培訓班越來越火,俞敏洪漸漸萌生了自己辦班的念頭。1993年,在一間10平米透風漏雨的小平房裡,俞敏洪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

俞敏洪說,最初成立新東方,只是為了使自己能夠活下去,為了每天能多掙一點錢。作為一個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齡,連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都買不起,連為老婆買條像樣的裙子都做不到,整個家庭無家可歸,連家徒四壁都談不上,自己都覺得沒臉活在世界上。當時他曾對自己說:只要能賺到十萬元錢,就一輩子什麼也不干了。

楊致遠:放棄寫論文創建門戶

雅虎是由中國台灣人楊致遠創立的,他生於1968年,1993年他和費羅(Filo)一起成為斯坦福大學工學院的研究生。

他們喜歡在萬維網上衝浪,並把他們所喜愛的站點編成一個名單以便尋找。有次他們靈機一動,決定將這一名單在網上公佈,供網友使用,並將這一名單叫做「Jerry『sGuidetotheWorldWideWeb(通往萬維網的楊致遠指南)」

沒有料到這一行動大受歡迎,發生了轟動效果。於是,1995年他們便放棄了寫畢業論文,而專門從事創建網絡門戶的工作,並把主要站點的名單起了新名字「Yet Another HierarchicalOfficiousOracle(另一層次式的正式指南)」,它的縮寫詞Yahoo便成為這一網絡門戶的名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11

得屌絲者得天下 壁虎投資

http://xueqiu.com/2466651802/24412999
YY, 農村屌絲們的網上夜總會,上市一年漲了3倍,未來還有很大的潛力
QIHU,屌絲們買不起殺毒軟件,買了也不會用,奇虎就搞免費自動殺毒。屌絲們上網只會點鼠標,奇虎就搞網頁導航,奇虎最懂屌絲,股價也是蹭蹭上漲,未來也最有前途。
VIPS, 城市屌絲們買打折的名牌B2C網站,過去一年漲了5倍,未來還有很大的潛力
LITB
, 中國最大的面向老外屌絲買中國山寨產品的B2C平台,上市一個月漲了50%,未來還有很大的潛力
淘寶,屌絲們最愛光顧的服裝鞋類地攤貨,把A股,港股的服裝,鞋類個股業績全預警,一一個股價都創新低
當然還有那些如印鈔機一樣的給屌絲們提供娛樂的網遊股,GA,CYOU,PWRD,GAME...
另外就是光線傳媒,華誼兄弟這樣的電影股,這是屌絲們最便宜的娛樂方式了。當然光線傳媒,華誼兄弟也掙的盆滿缽滿。

得屌絲者得天下,屌絲者錢少,但人多,這世界還是窮人多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737

眾籌,屌絲創業神器水土不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316.html

這一模式2年前已引入國內,出現了以點名時間為代表的國內眾籌玩家,眾籌是否會成為國內培育創業項目的一個有力推手呢?通過同國內眾籌平台負責人、項目發起人、投資人的溝通發現,眾籌模式在國內雖然規模在增長,但發展並不那麼順利,有不少地方水土不服,比如:

1.國內用戶對眾籌的接受度仍然低

2.在心態上,國內用戶更傾向於購買產品而不是友情支持你

3.籌資金額上,國內外差距也還很大

4.現在國內的創客氛圍還不夠濃

眾籌是個什麼玩意?

我們先從什麼是眾籌說開去,如果你有一個很好的創意,自己也有技術,比如開發一個小巧實用的錢包防丟器,但是缺少資金,那你就可以在網絡上展示出你的想法和已經做的準備。告訴大家你需要多少錢來完成這個想法,讓網友們給你資助。

你可以設定5塊、10塊、100塊或者其他不同的資助額度,前提是你必須給不同資助額度設定回報方式,可以是產品紀念徽章或T恤,也可以是開發階段的工程機或最終的成品。在一定期限達到目標籌資額後,你順利完成項目,並在說好的期限內給予網友設定的回饋。

這個網絡平台就是現在流行的「眾籌」,眾籌一詞譯自英語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

我上面舉例的是一個眾籌項目發起的基本流程,其遊戲規則的關鍵是:

1.想法已經達到一個可展示的程度。

2.要設定好不同資助金額的用戶回報方式。

3.只有在擬定時間內(一般30天)達到籌資額,才算成功,如果失敗已籌款項要退回。

眾籌在國外已呈井噴之勢

眾籌在歐美發展得早,2009年在美國成立的Kickstarter是最有名氣的眾籌網站。之後眾籌在海外爆發,據福布斯報導,眾籌融資網站如今有700多家,到2013年第二季度將增加到1500家,呈井噴之勢。

還是以Kickstarter為例,到2012年年底總計已募集到3.45億美元的資金。國外眾籌網站的主要營收模式是收取佣金,一般為融資金額的5%~10%。在Kickstarter上比較成功的案例有智能手錶Pebble,這款手錶並不複雜,但是在眾籌平台上融資超過3000萬美元,現在這款產品已經銷售了30多萬台,是硬件方面非常成功的眾籌案例。

國內眾籌模式起步晚2年

國內的眾籌發起要晚很多,2011年成立的點名時間是國內現在做得最好的眾籌平台。據點名時間的聯合創始人及CEO張佑講,點名時間起源於他們對國外紀錄片眾籌模式的參考。「2011年7月網站上線,到現在剛好滿兩年。」他說。

在規模上,張佑介紹稱,「兩年下來總共收到七千多個項目的申請,有九百多個項目通過我們的審核上線;籌款成功的比例在50%。」為了吸引更多的項目參與、用戶支持,點名時間上個月已經取消了收取10%佣金的規則,現在在點沒時間上眾籌資金是完全免費的。

國內與國外做眾籌環境大不同

國內外眾籌的發展有很多不同,起步時間晚只是一方面。項目的類型差別也很大,眾籌項目方向是很廣的,已經涉及到影視、設計、出版、遊戲、音樂、科技硬件產品等領域。

據張佑講,「國外最成功的三大類眾籌項目是:遊戲、影視、設計產品,設計產品包含智能產品。國內目前第一大類影視、第二大類出版、第三類音樂、第四類產品。」所以創新硬件在國內的眾籌平台上還很少,張佑他們也是在過去半年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國內才剛剛起步。

另外,從點名時間、以及投資人、項目發起人多方探討,發現國內外做眾籌還有幾個明顯的差別:

1.國外的眾籌氛圍很濃,用戶和發起者接受度都很高,但是在國內用戶接受度有限,還在一個用戶教育期。

2.區別於簡單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

3.具有核心技術亮點項目的推動

既然這種模式在國外發展成功了,必有其存在的道理,跨過這幾道門檻,眾籌模式在國內將有不錯的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18

【敗局】一個屌絲,如何把自己的餐飲店做死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116.html

2012年7月,我和兩個朋友在一個工業園區轉下一家餐廳,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其間有過歡喜,但最終失敗了,希望我的經歷能為後來者提供參考。

我們前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在成本控制和招攬顧客方面。

成本主要來自採購環節。一種蔬菜,從生產領域到消費終端,至少經過5個批發商:農戶-小型收購商-省級收購商-省級批發商-市級批發商-縣鎮級批發商。經過這麼多環節倒賣,價格就容易波動,一旦出現暴雨、節日塞車等情況就猛漲。作為一個小餐廳,我們無法直接與農戶對接,但設法減少中間環節。對土豆、茄子等易儲存菜品,我們直接從市級批發商進貨,一次進一個星期的貨;對青菜、青椒等不易儲存的菜,我們與同行一起彙總每天所需的蔬菜,以量大換取規模成本優勢。

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般女孩吃飯多的地方,男孩也會多。我們就抓住女孩的飲食偏好。一般女孩喜歡吃辣的、色香味俱全的東西,我們就選擇了酸辣雞雜、西紅柿炒蛋等菜品,並注意聆聽她們意見。果然,她們很喜歡,還介紹來很多新顧客。

半年後,很多潛在問題逐漸暴露,經營每況愈下。

1.缺乏事先規劃。選擇做快餐,是覺得這個行業門檻較低,風險壓力小,現金回籠快。由於這種錯覺,入行時我們掉以輕心,對經營缺乏規劃,以致在消費人群、現金循環週期、預估營業額等評估不足,當風險來臨時,措手不及。

2.缺乏行業瞭解。由於對餐飲業調研不繫統,導致在經營方式上出現迷茫。我們的消費人群,打工者居多,他們有三個需求:餐廳營業面積要寬敞,90平米左右(我們只有40平米),快餐品種至少20種以上(我們不到18種);米飯要好吃。這些基本訴求,都被我們忽視了。

3.定位不明確。我們先是做快餐和桂林米粉,效果不明顯之後做快餐與經濟小炒,後來又推出石鍋魚與快餐。定位不明確,給消費者造成很大錯覺。多元化也造成力量分散,菜品品質無法有效改善。

4.選址問題。做餐飲,選址很關鍵,位置的參考指標為:現有消費人群、潛在消費人群、合同期。而我們選址時,考慮不夠長久,後來工廠搬遷,造成客流銳減,這是最大的硬傷。

5.產權管理不到位。在餐飲業,廚師是最重要的工種。一開始我們聘了一名經驗豐富的廚師,並以一定比例的紅利作為額外酬勞來激發其主動性。但由於採購等環節由我們控制,廚師逐漸懈怠。但他離開後自己創業很上心,在成本與烹飪上控制有加。由於產權管理不到位,挫傷了廚師積極性而影響效益。

6.合夥人問題。三個合夥人都很勤快很能吃苦,但在規劃、管理、營銷方面沒人能完全勝任。加之這倆哥們屬於慢半拍的性格,我作為主導者,在過程中沒有充分引發他們的激情,當經營出現問題時沒能及時改善。創業夥伴很重要,不是有想法就能一起創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69

攪局者生存:巨頭衰落與屌絲逆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49.html

The long summer already, winter is coming(長夏已盡,凜冬將至)」,諾基亞微軟合體,手機巨頭們好日子一去不返。三星像個怪胎,在諾基亞摩托羅拉的智能機領域節節敗退下,借時尚大屏幕和款型多樣,爬上了NO.1。三星給諾基亞摩托羅拉留了個背影,巨頭也可以在變化中繼續攀登。

諾基亞微軟WP聯姻,爭議從未間斷。埃諾普被調侃,「余則成」、「無間道」。五年前,智能手機還只是巨頭們的玩具,只有在消費電子領域嘗盡甜頭的蘋果,在iPhone上披荊斬棘。看一眼2008年-2011年智能手機OS市場佔有率,能猜出巨頭們對智能手機的輕慢。諾基亞飽嘗Symbian苦果,微軟WP扶不上牆的萎靡,IOS逐步統御高端智能機,ANDROID異軍突起三星等獲利。

市場研究機構IDC智能手機銷量調查報告顯示, 2013年Q1智能手機銷量首次趕超功能手機,佔據51.6%市場份額。智能機搶佔半壁江山,功能機市場進一步萎縮。諾基亞在2013年Q1市場佔有率仍居第二,但智能機銷量不足4%。

諾基亞的敗局將定,把自己玩死是大企業通病。摔不壞的工藝,死心塌地WP,也挽不回諾基亞的頹勢。iPhone不復當年,被三星把銷量果斷超越——喬布斯後的蘋果步伐都有了凌亂,沒了幫主還在的節奏。巨頭們,除了IBM這樣的大像在不斷跳舞中,重新給自己新的定位。諾基亞沒這麼好運,在功能機摧城拔寨的路上,智能機也早早佈局,就像微軟的平板電腦,最後的結果是ipad贏得大部分平板市場。先見並不一定有先機,沉湎於優勢業務無法自拔,新生業務無法規模產出,戰略佈局成為難解的棋局,被收購也難挽敗局走向。

微軟這碩大的PC王者,在互聯網上也是步履蹣跚,屢敗屢戰。諾基亞,功能機的王者,智手機的「惘」者;微軟,PC時代的霸主,互聯網時代找不到北。兩個失落的巨人,是相互攙扶繼續步履維艱,還是脫胎換骨王者重生?就像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曹操的鐵鎖連環,也擋不住借到東風的火船。船大是不是一定難掉頭呢,三星的答案是「不一定」。無論是功能機,還是智能機,三星都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公司,費盡新機輾轉騰挪,也算典型的攪局者。

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諾基亞敗局直接責任者卻不是蘋果,iPhone最多是點了把火。在硬件取勝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憑性價比優勢出盡風頭。軟件上,早期的Symbian份額是其他移動OS的七八倍,這一切在谷歌Android這個攪局者出現後,發生變數。蘋果iPhone軟硬兼施獨佔高端智能機市場,谷歌Android開源自定義一發不可收拾,一軟到底迅速佔領OS市場大半份額。有Symbian的諾基亞首鼠兩端,在進退兩難中逐步沉淪,最後不得不寄人籬下,選用微軟的WP,尋思著在差異化中求生。Android市場一家獨大,諸多沒有OS的屌絲終於可以逆襲,借雞生蛋,在智能機領域也能掀起些風浪。久居人下的三星,拿來主義Android定製自己特色OS,在銷量上搶佔了智能機的頭把交易。華為、中興、聯想就不說了,Android先鋒隊HTC也不用提。用互聯網做手機的雷布斯,江湖傳聞極重體驗的黃章,最會自我表揚老羅創辦的鎚子,大陸智能機攪局者這幾個比較引人注目。尤其是小米,以他們自我營銷勁頭,不足三年的歷史估值傳已近百億美金。谷歌這個大攪局者不遺餘力推進副業,讓智能手機市場格局大變,硬體驗闖天下的規則也被更改。以前仰望手機巨頭的屌絲們,一個個穿著草鞋,還有的光著腳,拿著改吧改吧的Android,殺入智能手機領域的攪局之旅。

這些攪局者們畢其功於一役,投機也好,運氣也好。對了就是光彩奪目,錯了換個方向再試試。小米、魅族,還有很會營銷的鎚子,他們還是成長中的企業,市場佔有量不大。但人們更願意去想像他們美好的未來;衰落的巨頭,人們厭煩了他們的傲慢與遲緩,想的最多的是其落日晚霞下形影相弔的孤單。

至於微軟諾基亞合體,諾硬微軟,能否逆襲蘋果的軟硬兼施或谷歌的一軟到底,結果還真不是顯而易見。諾基亞的硬件經摔,沒有iPhone的高貴,沒有三星的時尚;微軟的WP,沒有IOS的精緻體驗,沒有Android的市場份額。諾基亞外形不再討喜,WP體驗份額又不佔優,這兩個遲緩的巨頭,還把自己當巨頭。還想著以巨頭的短板聯合,來彌補攪局者們的野蠻生長、靈活創意,就如同曹操把船用鐵鏈纏在一起。

智能手機市場,數年前靠iPhone和Android這兩個攪局者,讓格局生變。現在,智能手機市場有了新的攪局者,小米互聯網手機也好,鎚子自吹自擂也好,不失為一個方式。微軟諾基亞這種老套的收購,簡單的合體,遠不及攪局者。至於微諾合體,是往蘋果的軟硬結合,還是谷歌的一軟到底,這都是些笑話。微軟諾基亞合體,真要改變智能手機格局,要先想著成為一個攪局者,或許對智能手機格局改變有所助益。問題的核心是,微軟諾基亞真改變了智能手機的格局,還是會有其他領域的新勢力異軍突起……

時勢造英雄,時代造就偉大公司。每個時代,都會有英雄和偉大的公司,比如喬布斯時代的蘋果。每個時代都會過去,遠有日不落的英帝國,近有功能機巨頭諾基亞。

值得關注的是,微軟的收購,結局都極耐人尋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34

屌絲逆襲的道路又是如此的艱辛 景哥兒

http://xueqiu.com/5227557688/25515628
很久不寫日誌了,一來是我越來越懶,二來我也沒有什麼勵志正能量,所以沒什麼動力寫。更重要的原因是生活的擔子越來越重,屌絲逆襲的道路又是如此的艱辛,以前的雄心壯志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也暫時低頭。
      20歲之前,我對錢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因為錢都是問父母要的,這點大家從我的日誌也看得出來,以前談的都是精神文明。俗話說,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精神文明要有,物質文明也要有。所以今天我就談一下,錢的問題。
     我先說說我的看法,當你 手頭有10元零用錢的時候,你很可能用來吃一碗好吃的米粉或者蓋澆飯;有100塊的時候你可能會下一次館子,吃一頓自助餐,或者請朋友進個大排檔,反正還是吃。當你有500的時候,可能買幾件好看的衣服或者化妝品; 有1000元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買個安卓的智能手機;有5000元的時候你很可能會買一台IPHONE;當你有10000元的時候,你可能會買一台蘋果的筆記本電腦,或者來個新馬泰N日遊;當你有50000,你可能會考慮來個歐洲幾日遊,或者遵從骨灰級愛好買一把不錯的吉他瀟灑瀟灑(比如我這種痴迷者)     不過從10-50000,在我看來,都是一樣,他們都是消費,並沒有給你創造新的價值。當你有10萬的時候,意義就變得有點不一樣了,你可能會想用它買個門面,做點什麼生意,當你有100萬的時候,你可能會把它用來投資地產,或者開設屬於自己的公司或者企業。
     從這個層次開始,錢的意義就開始不一樣了,你不再僅僅是個消費者,而是開始成為一個投資者,生產者了。所以我認為,10萬是一道非常關鍵的門檻,但很蛋疼的是,我們這些20-21歲的年輕人,什麼時候才能攢到這10萬的閒錢。假如一個普通的中國大學生22歲畢業,剛畢業時候起薪是3000(已經高於很多地方平均水平了),對於大部分人,可能頭5年都只是3000一個月,一年12個月的收入36000,人艱不拆,湊個整吧,4萬,祖國看你這麼窮,稅都不收你的了。生活費等基本開支已經花去2萬,一年充其量也就存下2萬RMB,存到10萬恐怕得花5年的時間,那時候已經27,28了,這還得非常耐得住寂寞才能存夠,要是耐不住寂寞,請個美女吃吃飯,有的人還需要下館子(下旅館)      恐怕30歲存夠10萬都很難吧

 如果不靠爹媽幫忙,自己又沒有超乎常人的水平和能力,這可能就是我們都要面對的問題, 我這人比較2,對我更是一個大問題,在美國單位還變成了刀,呵呵,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30

為什麼媒體人是屌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791.html

科技擾亂甚至重塑了新聞業的商業模式,這事不再是什麼秘密。但是讓人困惑的是,這場混亂並沒有製造出新聞業的新霸主,卻反倒帶來了很多盧瑟。

快速回顧下:第一次打擊是類似CraigsList這樣的線上選擇奪取了報紙的傳統業務,這部分業務大概佔到了大報們50%的收入。接下來的打擊在於,讀者都去了網上,報紙們卻沒能將印刷廣告的錢引到數字廣告上去,如圖下圖顯示的一樣(圖表來自The Atlantic):

1
 

(圖表內容:報業的廣告量:印刷廣告的跌落,數字廣告的微弱增幅)

那麼結果就是,報業的僱員數量是這樣的走勢:

2
 

The Atlantic的編輯曾經說,「目前為止,我們這類雜誌還沒有一個(商業)模式是起效的。」 Pew Research Center2013年的報告中說,全國的新聞類媒體厄運纏身前途灰暗,簡直就像在重現工業的衰退。

報紙的擁躉們正焦慮於:也許不久我們就能發現某個美國的城市並沒有它自己的城市小紙了。我們同情關切一個城市失去自己的報紙而遭受的現實打擊。但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想知道為什麼佔有大市場的大報紙們沒能利用這些小報紙的鬥爭。

為了說明為什麼我們會期待這件事情,我們來看看科技如何改變音樂產業的。和報業一樣,線上銷售對音樂產業收入的衝擊是巨大的:從2000年到2010年,文檔分享和數字音樂貢獻了整個音樂產業一半的收入。

但是與此同時,線上產業在文件和排行榜的銷售將音樂家們造就成了頂級的富豪階層。拿音樂會門票收入來舉例,排名前1%的賺錢能手——例如Justin Timberlake、Rihanna等人,他們在門票收入中賺得的份額從1982年的26%提升到了2003年的56%。

3
 

(圖表內容:頂尖藝人門票收入份額的攀升,1982-2003。)

1981年經濟學家Sherwin Rosen提出的「巨星效應」理論通常可以用來解釋這種利潤的集中化。這個理論提出:在類似音樂產業這樣的行業中,消費者可以聯合起來享受同一個商品。(我買了Beatles的CD,我不會阻止你也來享受Beatles,同樣我們也可以一起去參加Beatles的演唱會。)在這種行業中,科技可以讓巨星們去服務於更廣的市場同時收入更多,然而這同時也搶佔了那些小演員丟失掉的客戶。

作家Eduardo Porter進一步解釋了音樂產業中的巨星效應:

「(巨星效應)完美地貼合了音樂產業——這個從1980年代開始遭受過數次科技衝擊的產業——的增長動因。首先,MTV將音樂帶上了電視。然後Napster將音樂帶上了互聯網。蘋果讓所有的粉絲們可以買下單首歌然後帶走它們。每一次突破都讓藝人們達成了更廣泛的粉絲基礎,於是指向了更廣泛的聽眾群、更大的份額的音樂會收入。「

新聞,和音樂一樣,也是可以聯合消費的。報紙的讀者群可以從一萬增加到千萬,而且作者們並不需要為讀者群擴大了1000倍而付出任何額外的工作。上一輩的新聞工作者其實已經掌握了輕鬆取得全球聽眾群體的能力。所以到底為啥現在最有才華和名望的一群新聞業者在扒垃圾?

排開印刷物的話,新聞業界在電視節目主持人中倒是出現了巨星效應,例如Anderson Cooper,他們的秀賺了超過一千萬美金。這還沒算上他們其它的收入來源。CNN的Fareed Zakaria,據傳言演講費已經高達每小時75000美金。

可是印刷物卻沒能將它的讀者群轉為收益。除了數得清的幾個特約作家能夠在報紙之外的地方依舊保持廣泛的知名度(例如紐約時報的Paul Krugman 和 Tom Friedman),很少有記者能夠擁有一流的辨識度。

特約作家成為最有名的一幫記者,這事完全毫無意義。他們的照片總是被印出來,他們用一種極具個人特色的方式寫作,報紙用他們的臉和觀點來打廣告。相比之下,記者們都用一種完全沒有特色的「這是新聞」的口吻寫作,這口吻倒是貼合了直到1920年記者才有署名權的事實。這也許符合報導著「客觀事實」的新聞記者們的客觀事實,但是卻對消費者們從主流媒體轉向博客瀏覽新聞一事毫無個人貢獻。

出版新聞是一項辛苦的工作。但凡是能在阿富汗政局中插科打諢講腐敗段子,或是能在美國大選裡插一段小說故事的人,都能成為巨星。沒有人想出賣新聞作為公共服務的理想,但是為了拯救這個行業,也許現在是時候讓頂級才能的記者們想辦法去賺到五位數的演講工資。

譯者的一些多餘的話:

可能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作為公關圈裡不太入流的一枚角色,我對媒體有著十分強烈的興趣,理想主義也好,虛榮情結也好,我認為能夠做一件影響很多人的事情,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敬畏的擔當,其中的責任、角度、價值、態度、取捨、堅持……都是如同磁石吸引鐵屑一樣讓我滿懷尊重的行業元素。當然,我亦明白葉公好龍的含義,圍牆內外,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被遮蔽起來,空有貪羨,而缺客觀。伯通兄在公眾微信帳號(公眾微信號:weibanbao)上分享的那篇《媒體人,你為什麼還沒轉行》,也講出了媒體圈內的苦酸和浮躁,我在Priceo Nomics上看到這篇文章,亦覺天下偌大,相逢之處都是如此似曾相識,作者AlexMayyasi也是媒體中人,他在傳媒業變革更加劇烈和動盪的市場,傳回來同樣的訊號:媒體或許不會消亡,但是媒體上留給從業者的容量正在縮減,攜著去而不返的趨勢。但是理想,終不是壞事,收入很重要,可能也最重要,但總有些其他的東西,催人奮武。相比中國年過四十的媒體人大都轉到了一份坐辦公室的管理崗上,我在歐洲看到許多白髮蒼蒼卻仍以不遜於年輕人的身手掛著相機活躍在前線的記者,愈發敬佩。

我曾發過一條微博說,新聞業薪酬太低了,十幾年前南方週末記者的收入,也比現在大多數媒體主編高,而十多年物價漲多少?所以,我建議老總們,與其抱怨招不到高水平下屬,不如把薪水提高一倍,還招不到就調高兩倍,再招不到調高三倍,再招不到,清盤算了,你肯定有問題。這種說法禁不起推敲,只是表達一種情緒,但卻觸到同行敏感神經,引起共鳴——我很少聽到不抱怨薪酬的同行。第二天有朋友跟我說,她所在某著名媒體公司,工資奇低,但一有招聘消息,簡歷就多到爆棚,不乏國外名牌大學畢業生來應聘。後來,我在此基礎上又發了一條微博,但沒有點名字,很快,不同媒體的人紛紛認領,「普遍認為」在說自己。那幾天每遇朋友都會問,「你們那會給員工開高薪?」

但一個做銷售的朋友很不以為然,我解釋說,「做內容的工資太低,雖然剛入行時工資不低,但做幾年下去,同齡人工資都翻幾番了,編輯記者工資卻總保持穩定。」「不對,這是因為媒體和其他行業不同,比如銷售,入行越久客戶資源越多,業績越好,也可以說『水平』越高,哪像做內容的,越做水平越差,低到一定程度,就只能當主編,還指望人家給你高薪?」她把我說笑了,「也對哈,連我也能當主編,這行當真不咋地。」

她的觀點雖然極端,但有幾分道理,在中國從事新聞業,很需要激情,而激情又只屬於年輕人,上年紀激情自然少,激情少自然跑不動,跑不動自然沒好稿,60後搞不過 70後,70後正跟 80後較勁呢,90後上來了,為了保持收入和地位,大家就只能從級別和「位子」上找出路,只能爭當「職業主編」、「職業副主編」,好多曾經很優秀的記者,一經上位,業務能力就自由落體地般下降,只有兩個能力在漲,一是把關,二是搞人,給這樣的人高薪,天理不容。但也不是這麼簡單。如果薪水真是問題,其根源在於新聞媒體的定位,而不是一兩個老總是否慷慨。

表面上,報紙和雜誌都在市場上賣,和賣彩電賣服裝有本質上的一致,但事實上,報紙雜誌的生產和銷售又常常脫節,生產車間和銷售終端始終無法建立有效溝通。生產車間不能準確瞭解產品為什麼好賣,為什麼不好賣,只能以「同行怎麼說」,「網上反響多大」,「有多少轉載跟帖」,來描述自己的工作;銷售終端則常以自己理解做銷售:「我們是給中國 XXXX人看的」,「我們XXXX」時間長了,生產車間裡的人會看輕銷售,「做自己的稿,讓他們忽悠去吧」。你所在的媒體是不是這樣?

銷售信號沒有有效反饋給生產人員,所以生產車間很難定義員工「好」還是「不好」,是不是你需要的,也無法給員工一個合適的「價格」,長此以往,工資激勵信號在編輯團隊往往失靈(只有計件工資還保持著)。而以「文人」為代表的編輯部,往往對自己能力高度自信,然後對工資獎金普遍抱怨,抱怨時間長了,氛圍變了,各自為政了,看起來只有一個主編,事實上,很多媒體是由 N個主編在管生產,這樣的產品面目自然是模糊的,面目模糊的產品,自然賣不了好價錢,賣不了好價錢,自然沒錢提薪,而賣了好價錢,銷售部門又會抱怨,「我們把土豆賣出黃金價,還要給生產土豆的人高工資嗎?」所以,會出現 sales拿高薪和高佣金,內容生產者過著清貧的文青生活。

基於不同看法,會產生兩種模式,一種是內容過得去,把銷售和渠道做強,大家可以看到,機場、一線城市,有很多成功案例;一種是把產品做好,以好的產品去引領銷售和渠道,有收益再投入製作環節,讓優秀員工拿到有尊嚴的薪酬,再把產品搞得更好。如果是我的話,肯定選第二種。但坦率說,我也沒有找到秘訣,我只能說看到一些問題,如果我有機會做一家公司,會努力解決好這些問題。

據我所知,相當多的媒體生產車間,不怎麼講究效率。這裡說的效率不是指按期交稿,付印。我理解的效率是一個生產體系的良好運轉,比如先清晰描述產品特質,將這種特質分解到每個版塊和每個欄目,每個版塊和欄目都有清晰而可操作的描述,員工能按這些描述生產內容,主編——產品控制者,能準確判斷內容是否符合產品標準。這個時候,主編是要「獨裁」的。我曾開個玩笑,即使白痴當主編,哪怕按「白痴標準」製作雜誌,雜誌的面目也是清晰的,說不定好多白痴會來買雜誌。從概率上看,清晰的產品總要超過模糊的東西。所以,主編,哪怕是「白痴」主編,最重要的功能也是產品標準控制者。之後的工作才是獎懲,對「優勝者」以人為本,對平庸者予以提醒或淘汰。

基於此,媒體人要想獲得制度上的高薪酬,從根本上取決於所在媒體的市場化程度——既然你在市場中賣產品,就要按市場規玩遊戲。也可以說,未來,一個成功的媒體公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決生產車間與銷售終端之間的溝通,誰能把兩者有效整合一起,誰就能讓自己的產品獲得更好市場份額。也不要用美國的市場來套中國市場,基於上述分析,中國媒體市場表面上群雄並起,事實上依然高度不充分競爭,空間還有很多。

最後,我不得不提一個人,就是我以前的老闆勘良先生,他在幾年內把《Vista看天下》打造成新聞時政雜誌中的NO.1,他最出色的工作之一,是將生產車間和銷售終端有機統和,在這一機制的幫助下,《看天下》成為新聞雜誌的標竿,在 10塊錢以上價格雜誌中,穩居市場銷售第一。這也是勘良先生對媒體業的貢獻之一。我有幸參與了這個模式的建立,如果說我對市場的感覺還算靈敏,也是在這個模式中學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60

屌絲們,雄起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5615262

2011年加拿大一次旅途,碼哥在高速公路的服務區下車休息,進入一家服務區的商店瞎逛,當時發現商店的東西很便宜,雖然只是一些小玩意和一些日常用品,但是感覺性價比蠻不錯的,便買了幾樣,出門時還有心地記了一下店名:dollarama。

沒過多久,我偶遇一位加拿大金融從業人員,談起加拿大的上市公司,他當時就拿給了碼哥一份招股書,說這公司值得看看,碼哥一看,嘿嘿,竟然是 dollarama。原來該公司剛上市沒多久,是加國名副其實的"一元店",這哥們當時正在研究它的招股說明書呢。

後來碼哥也粗粗看過這家公司,覺得收入增速和利潤增速都不錯,當時股價是 20 多一點,估值也相對合理,於是便給一位加拿大友人作了推薦。沒想到國慶期間,跟那位友人一聯繫,友人一上來就對我報喜,說 dollarama 真的很不錯啊,現在都 80 多了。當時碼哥的腦子裡就閃過一個詞:屌絲逆襲。

後來,碼哥又看到一則新聞,說三全的老闆加入了億萬富豪俱樂部了,我看那新聞,基本前半段全是血淚史,這個屌絲行業當初讓作父親的陳老闆都不願意讓兒子加入到這個行業來,當然目前結局很美好。

再說一個例子,杭州的包子連鎖"甘其食",碼哥雖然很多年早上不吃包子了,但是對這家店的包子尤其贊,每次到杭州必吃,而這家店生意也確實火,早上到 9 點之前,基本都要排隊,去晚了某些包子基本售罄,而一個小小的門面開遍杭州各地,這店已經準備開到長三角其他城市了,而 PE 風投也是趨之若鶩。

由此,碼哥突然就想到了屌絲雄起的主題來。

當經濟減速時,我們突然發現原來的高富帥都紛紛倒下了,白酒最為明顯,茅台走下神壇,而一度被認為是小眾品牌的蘋果也開始探尋大眾路線,而身邊不起眼的屌絲行業卻風聲水起,涪陵榨菜晃悠悠地創出年內新高,還沒有止步的跡象;克明面業也一路攀爬,恆順醋業、加加食品、中炬高新這些油鹽醬醋股簡直都要演奏一曲廚房交響曲了,大眾消費品獨領一時風騷。

什麼原因呢?我想這固然跟經濟放緩,人們在支出上更為收斂,而大眾品由於其剛性地位使得其需求還是會保持暢旺有關(加國和美國的案例也是如此,美國的便宜連鎖 DLTR,最近幾年也漲得一塌糊塗),但也有行業整合的大背景在後面。這個在中國是比較突出的,以前這些屌絲行業在國內競爭很激烈,統一品牌效應不明顯,而隨著一些龍頭企業實力壯大後,伴隨著管理升級,產品線開始豐富了,營銷開始突出了,品牌效應起來了。

還是看三全的例子,收購龍鳳後它的戰略佈局就愈加明顯了,而海天醬油則也帶活了整個醬製品行業,涪陵榨菜雖然當初很多研究員對它渠道下沉並不看好,但是事實是它豐富的產品線一旦起來,無疑對其毛利的提升帶來較大好處,屌絲行業開始雄起。

所以當街邊的貼膜哥月入萬五,大家千萬別驚奇,屌絲們隨時可以逆襲,而白領們最好豎起領子,想想自已身邊還有啥可以干的,說不定能幹出一片天來。

+ 12 碼——我們分析國內外市場,提供第一手市場信息。[微信號 StockPo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18

【創業者說】挖財創始人全云峰:屌絲也能當「財主」!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866.html

在顛覆了多個傳統行業之後,互聯網果斷把觸角伸向了金融和理財。為咩?全中國有13億人,一個人一塊錢就是13億。雖然說作為勞動力的人口紅利已經不存在,但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增長的人均財富確實給金融理財提供了非常大的市場機遇和空間。互聯網金融的誕生以及日常生活中煩人的投資顧問的電話就足以說明這個市場足夠有吸引力。說起理財,黑馬哥表示壓力很大,從來都是覺得這倆字跟自個兒沒多大關係,直到一個理財應用出現在朋友圈。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一年之內連續獲得IDG資本和鼎暉資本的投資,挖財的信心簡直爆棚。

「挖財的誕生很偶然。這個產品的最初想法,來自我自己的實際生活需要。2009年,我還是一名程序員,在和女朋友(現在已是孩子媽)談戀愛時,2人偶爾會因為錢花哪兒去了而拌嘴。所以我們想到了記賬。彼時雖然有筆和紙的傳統記賬方式,但不便彙總;雖然有電腦上的記賬工具,但不便攜帶。於是我想到開發一個可以在手機上使用的記賬應用,於是,挖財就這樣誕生了。」

看來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屬,屌絲也可以談理財,當財主。

「無論是發生消費時還是發生收入時,你可以隨時隨地拿出手機進行個人財務管理,這種大眾化、碎片式的產品使用才真正體現了移動互聯網的特點。」

面對市場上越來越多的競爭產品,全云峰說:「挖財是國內最早的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個人記賬理財應用的提供者,從最初的記賬工具,到如今的理財平台,挖財一直走在創新的路上。如今,「挖財」已有5000萬國內外華人用戶。無論是過去實現的70多項業內首創功能,還是今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探索,挖財的財寶們始終希望能幫助更多老百姓管好錢、理好財。團隊在技術創新上有相當多的優勢。之前有做過一個不完全統計,挖財在業內有60多項首創功能,其中近半數被後來者模仿和抄襲。除了創新的團隊,挖財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挖財記賬理財」、「挖財信用卡管家」、「挖財論壇」,都是挖財的核心優勢。此外,挖財的用戶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稱用戶為「財主」。 一些「財主」從2009年一直陪伴挖財走到現在,讓我們非常感動。」

對於創業這件事兒,全云峰也是感慨良多。

「創業是一場未知的登山,很多因素決定你是否能最後到達峰頂。團隊的融合,方向的確定,外界的誘惑,資本的支持,市場的風向,都是創業者可能面對的問題。挖財在創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比如確定持續的發展方向,比如抵禦外界的誘惑等。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忘初心,那就是始終堅持從幫助老百姓管好錢入手,堅持為用戶的個人財務管理服務。」

「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個人一直認為,人們的健康、時間、財富這三項管理,都可以通過移動應用得到較大的改善。就目前情況來看,除了遊戲類應用在「野蠻管理」人們的時間、社交類應用在「過度消耗」人們的時間外,健康管理、財富管理類的應用,都還處於發展初期。互聯網金融今年為何大熱?拋開企業服務這一塊,個人服務這一塊,很大原因就是個人財富管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互聯網理財正成為一種新的理財方式。對「挖財」來說,如何快速地發展互聯網理財服務,更好地貼近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理財需求,是我們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對於互聯網金融為創業者帶來了極大的發展機會和空間這種觀點,黑馬哥非常贊同,但是,創業者要搞清楚一點,互聯網產品除了累積用戶量,最大的挑戰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式。單純的記賬不會產生交易和購買,挖財也不能靠融資來生存,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