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期貨夜盤開盤 油脂類產品跌幅居前

期貨夜盤開盤,少數品種開盤上漲,焦炭、熱軋卷板分別漲0.1%左右;螺紋鋼、鐵礦石、焦煤、動力煤分別跌0.9%、0.5%、0.4%、0.4%。豆粕、菜粕均漲0.1%;大豆、棕櫚油、豆油、菜油分別跌0.9%、1%、1%、1.1%。

印度大豆加工商協會(SOPA)稱,今年印度大豆產量可能從11年來的最低點恢複性增長,因為降雨及日照充沛提振大豆作物生長。加拿大油籽加工商協會(COPA)發布的油籽周度壓榨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8月17日的一周,加拿大的油菜籽壓榨量為139,197噸,比上周的135,971噸提高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14

期貨早間收盤:焦煤強勢領漲 雙粕跌幅居前

期貨早間收盤,焦煤漲3.24% ,焦炭漲2.20% ,動力煤漲 1.55% ,矽鐵漲 2.86% ,棉花漲 3.37% ,白糖漲 1.94% ,螺紋鋼、熱卷、瀝青等小幅上漲;豆粕、菜粕、滬鋅、白銀等跌幅居前。

焦煤早盤大漲3.24%,報 955元/噸。

美爾雅期貨指出,截至9月18日四大港口煉焦煤庫存為85萬噸,同比下降73.91%,隨著鋼廠焦化廠陸續啟動冬儲,預計四季度港口庫存將保持在150萬噸以下的歷史較低水平。 截至9月18日國內大中型鋼廠煉焦煤平均可用天數為12天,為歷史最低水平,同比下降29.41%,四季度鋼廠補庫意願較高。 截至9月16日,獨立焦化企業煉焦煤平均可用天數為9.8天,同比下降25.19%,為歷史較低水平,四季度焦化廠補庫意願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33

前三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出貨超3億部 華為、OPPO占比居前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深圳舉行的第十八屆高交會上發布的《移動智能終端暨智能硬件白皮書》上獲悉,2016年前三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累計出貨3.71億部,同比增長13.5%,高於全球同期水平。其中,華為、OPPO、vivo、蘋果和小米位列國內市場出貨量前五名,合計占據約60%的市場份額。

白皮書顯示,國產品牌發力海外已形成差異化布局。因高性價比在印度、馬來西亞、越南等亞洲多數地區有著較高占有率,目前OPPO和小米分別位居印度手機市場第二、線下品牌第三。

此外,華為歐洲預期上半年出貨規模也實現翻番,500至600歐元檔位市場份額由2015年底不到1%增至今年5月的14.3%;聯想借助並購moto贏得先機,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同比上升83%,亞太地區同比增長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778

開盤:共享經濟持續大漲 前期暴漲莊股跌幅居前

昨日,大盤整體維持窄幅震蕩格局,以混改和共享單車為首的題材股表現活躍,盤面倒不至於十分冷清,反而有些賺錢效應。唯一表現不足的是量能,量能是制約大盤繼續上行的因素,所以,今天大盤的表現至關重要,是對周三放量大陽線考驗的一個時間節點。

周五(23日)開盤,三大指數漲跌不一,滬指和深成指均低開,創業板指小幅高開。集合競價結束,滬指下跌0.15%,報3134.93點;深成指下跌0.02%,報10304.63點;創業板指上漲0.07%,報1987.73點。

盤面上,共享經濟持續大漲,中路股份一字漲停,深中華漲逾8%;前期暴漲的莊股跌幅居前,先鋒電子、柘中股份逼近跌停。

消息面,1、發改委一位專家透露,2017年去產能的範圍會由今年的煤炭、鋼鐵行業,拓展到水泥、平板玻璃和船舶等行業。

2、在滴滴、優步之後,共享經濟的春風吹到了單車領域,近日共享單車概念在資本市場受到熱捧。2016年,在共享經濟大繁榮的背景下,不只是交通出行領域,商辦地產領域的共享經濟也已壯大崛起,在世界範圍內已然形成一個行業。

最近炒作火爆的混改板塊,廣發證券認為,新一輪混合所有制改革除了落地案例有加速之外,與以往相比在混改模式方面也有創新之處。混改大戲已經開鑼,明年將是貫穿全年的主線,可逐步布局國企“混改”投資主題。建議關註混改受益的三條邏輯主線,包括央企混改“6+1”、基本面改善空間較大的小市值國企、已上報國資委的“混改”試點集團下屬國企。

對於大盤,一般而言,年底的股票市場大都是“雞肋”時間,行情啟動幾率不大。專家建議控制倉位,布局明年行情。

聯訊證券分析師郭佳楠表示,周三滬指在3100點和上升趨勢線處獲得支撐,但周四選擇橫盤整理,是否已經完全消化前期影響,還需要時間印證。混合所有制改革企業昨日再度領漲,兩桶油沖高回落,留有上影線,板塊持續性有待驗證,也影響了大盤整體走勢。年前的操作上還應保持審慎態度,控制倉位,把布局目光放在明年。

山西證券策略分析師麻文宇認為,兩市昨日繼續縮量,觀望情緒濃厚。大盤對60日線及10日線不斷試探,但是量能不足無法做出有效突破,近期窄幅震蕩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建議投資者控制倉位,繼續看好國家農產品供給側改革方案;積極財政政策相關的板塊;受益於油價上漲以及通脹的上遊基礎化工周期品等。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從技術上,股指短期有企穩跡象,但上方受制於短期均線壓制,下方成交支撐不明顯,還有反複可能。目前要等成交量的釋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32

2016年全國空氣質量哪兒最好?海口舟山惠州居前三

剛剛過去的2016年,在哪個城市生活,呼吸到的空氣質量最好?

第一財經記者20日從環境保護部獲悉,第一批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的74個城市中,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前10位城市分別是海口、舟山、惠州、廈門、福州、深圳、麗水、珠海、昆明和臺州市,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別是衡水、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唐山、鄭州、西安、濟南和太原市。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向好,重點區域主要汙染物濃度同比下降,但北方地區冬季大氣汙染形勢依然嚴峻。

這位負責人介紹,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舟山、麗水、福州、廈門、深圳、珠海、惠州、中山、海口、昆明等8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好於國家二級標準),占24.9%。優良天數比例為78.8%,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重汙染天數比例為2.6%,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PM10濃度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SO2年均濃度為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0%;NO2年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京津冀區域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56.8%,衡水、保定、石家莊達標天數比例不足50%。區域PM2.5年均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8%;PM10年均濃度為1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8%。

長三角區域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6.1%;麗水、舟山、溫州等7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在80%以上,其余18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在50%-80%之間。區域PM2.5年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PM10年均濃度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6%。

珠三角區域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89.5%,區域內9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均在80%以上。區域PM2.5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PM10年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5%。

這位負責人說,2016年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和優良天數穩步增加。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8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達標城市數同比增加11個;優良天數比例為78.8%,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

城市顆粒物濃度和重汙染天數持續下降。全國338個城市PM2.5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PM10濃度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重汙染天數比例為2.6%,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第一批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的74個城市PM2.5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與2013年相比下降30.6%;優良天數平均比例為74.2%,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與2013年相比上升13.7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例為3.0%,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與2013年相比下降5.7個百分點。

重點區域汙染物濃度持續改善。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8%,與2013年相比下降33.0%,其中,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與2013年相比下降18.0%。長三角區域PM2.5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與2013年相比下降31.3%,其中,上海市PM2.5平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1%,與2013年相比下降27.4%。珠三角區域PM2.5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與2013年相比下降31.9%;廣州市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與2013年相比下降32.1%。

這位負責人強調,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汙染依然較重,從監測數據分析,3-10月份空氣質量相對較好,重汙染天氣多出現在冬季,特別是北方地區進入采暖期後的時段。2016年,京津冀區域11月15日-12月31日供暖期期間,PM2.5濃度為135微克/立方米,是非供暖期濃度的2.4倍,僅12月份就發生了5次大範圍空氣重汙染過程。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質量同比有所改善,但仍是我國大氣汙染最重的區域。區域內河南、北京、河北和山東等北方地區優良天數比例仍不足60%;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相對較差的10個城市中,9個城市位於該區域。區域內PM2.5、PM10、SO2、NO2、CO和O3濃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出51.1%、45.1%、40.9%、63.3%、68.4%、24.6%。京津冀區域優良天數比例為56.8%,比全國平均比例低22.0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例為9.2%,比全國平均比例高6.6個百分點。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吳季友介紹,按照環境監測體制機制改革和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總體部署,2016年全國1436個國控站點已全部完成上收任務,為進一步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有效避免行政幹擾,確保監測數據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吳季友介紹,環保部已全面建成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顆粒物組分、光化學監測網。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設置19個顆粒物組分自動監測站,23個手工采樣點,31個激光雷達觀測站,並布置多臺移動觀測車,為準確研判重汙染天氣汙染成因,客觀評估應對措施及效果提供支撐,提高了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重汙染天氣應對的精細化水平。此外,積極推進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工作,建成國家、區域、省級和城市級空氣質量和重汙染天氣預警預報系統,並在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中經受了檢驗,發揮積極作用。

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6年1月1日起,新《大氣汙染防治法》全面實施,各地環境監管力度明顯加大,組織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執法督查,對企業違法排汙等行為實施“按日計罰”。環保、公安加強聯動執法,開展聯動執法1.7萬次,聯合整治突出問題6500余個,各地公安機關對1600余起汙染大氣環境類違法案件涉及的1500余人予以行政拘留。

“雖然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我國大氣汙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冬季頻繁發生的重汙染天氣,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這位負責人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今年,環保部將推進重點區域、城市的主要大氣汙染物來源解析研究和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編制工作,加快對重汙染天氣成因、來源的科技攻關,提升大氣汙染防治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10

省域政府作用競爭力排名:江蘇、遼寧、廣東居前三位

中國各省域政府作用競爭力如何?2017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5-2016)》28日在京發布。藍皮書稱,在全國省域政府作用力競爭力排名中,江蘇省、遼寧省、廣東省居前三位。

省域政府作用競爭力評價結果根據政府作用競爭力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對采集到的2014~2015年全國31個省、市、區的相關數據資料進行了統計和合成。評價指標包括政府發展經濟競爭力、政府規調經濟競爭力、政府保障經濟競爭力。

藍皮書課題組稱,2015年全國各省、區、市政府作用競爭力處於上遊區(1~10位)的依次是:江蘇省、遼寧省、廣東省、浙江省、天津市、山東省、北京市、上海市、河北省、海南省。

排在中遊區(11~20位)的依次排序為:山西省、吉林省、安徽省、福建省、黑龍江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湖南省、湖北省、重慶市。

處於下遊區(21~31位)的依次排序為:河南省、江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貴州省、甘肅省、雲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與2014年相比較,排位上升的有12個省、區、市,上升幅度最大的為海南省(8位),其他依次為山西省(4位)、河北省(4位)、江西省(4位)、江蘇省(3位)、安徽省(1位)、雲南省(1位)、天津市(1位)、遼寧省(1位)、山東省(1位)、湖北省(1位)、貴州省(1位)。排位沒有變化的有4個省、區、市。

排位下降的有15個省、區、市,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黑龍江省(6位),其他依次為四川省(5位)、福建省(4位)、北京市(2位)、廣東省(2位)、浙江省(2位)、湖南省(1位)、重慶市(1位)、內蒙古自治區(1位)、寧夏回族自治區(1位)、陜西省(1位)、廣西壯族自治區(1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位)、甘肅省(1位)、青海省(1位)。

課題組稱,在政府發展經濟競爭力方面,2015年排在前10位的省、區、市依次為:山東省、江蘇省、天津市、福建省、遼寧省、浙江省、上海市、廣東省、安徽省、河南省。

在政府規調經濟競爭力方面,2015年排在前10位的省、區、市依次為:天津市、山西省、北京市、黑龍江省、浙江省、遼寧省、河北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

在政府保障經濟競爭力方面,2015年排在前10位的省、區、市依次為:廣東省、北京市、浙江省、海南省、遼寧省、江蘇省、上海市、山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從指標變化趨勢看,黑龍江省9個二級指標中,有2個指標處於上升趨勢,分別為財政金融競爭力和發展水平競爭力,這些是黑龍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上升動力所在;有3個指標排位沒有發生變化,分別為宏觀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和知識經濟競爭力;有4個指標處於下降趨勢,分別為產業經濟競爭力、發展環境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和統籌協調競爭力,這些是黑龍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下降拉力所在。

課題組稱,從省域政府作用競爭力3個三級指標的變化中可以看出,經濟比較活躍和發達的省、區、市3個指標大多數表現較好,3個指標表現欠佳的多數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表明,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政府作用對經濟增長有著直接影響,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必須全面提升政府作用競爭力。

課題組建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切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惠,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政府作用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60

“真高薪”還是“被上榜”?信托業人均薪酬居前“沒毛病”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2/1104840.html

__thumb_head.thumb_head

又是一年年報季,又是一年信托的“職工人均薪酬”飽受熱議之季。

在諸多關於今年上市公司員工平均薪酬的統計中,包括安信信托及陜國投,甚至多家具有信托概念上市公司的員工平均薪酬又一次名列前茅。例如,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在其統計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排名中,安信信托以217.27萬元的高薪殺入前三甲。同為上市信托公司的陜國投人均薪酬亦達到61.54萬元,在3219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7位。而以愛建信托為主要利潤支柱的愛建集團人均薪酬亦高居前列。2016年度,愛建集團員工人均薪酬為81.18萬元,排名第10位。

信托行業高薪再一次讓人“惹眼”,不過這個行業的薪酬真的有這麽高嗎?

有安信信托內部員工對《證券日報》記者稱,“這個數據,並不能準確反映公司員工的實際薪酬水平。”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安信信托屬於民營背景的信托公司,在激勵上對員工給予的會比較充分,加之這兩年業績發展迅速,人均薪酬在行業應處於上遊,但人均200多萬元,也明顯過高。

而人均薪酬被誇大,究其原因,記者了解到,除了一向被用於衡量上市公司員工薪酬的指標“應付職工薪酬”和“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本身更貼近企業用人成本而非員工實際薪酬外,信托行業特殊但普遍實施的激勵性薪酬延付制度,也會降低該指標在測度信托行業人均薪酬方面的準確度。

事實上,與其他金融行業一樣,信托公司的員工薪酬也存在巨大的崗位差異。而對於初次就業的應屆生來說,在崗位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信托業開出的“價碼”與其他券商、基金等非銀金融行業相比,優勢並不明顯。《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某經濟類高校,對部分已獲得信托公司offer的應屆就業生進行采訪,薪資水平大概在年薪20萬元-30萬元左右。這個薪酬水平與周圍簽約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同學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

安信信托 被評薪酬榜“探花”

上月底,上市公司2016年度報告披露完成。在諸多媒體及第三方統計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排名一項中,安信信托、陜國投人均薪酬水平均名列前茅。其中,安信信托被測算的人均薪酬為217.27萬元,在三千多家上市公司中位列“探花”。

不過,安信信托公司內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按目前方式計算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並不能準確反映其公司員工的實際薪酬水平。

以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為例,其統計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指標的口徑為:員工人均薪酬=(支付給員工薪酬+期末應付職工薪酬-期初應付職工薪酬)/員工人數。其中,“薪酬”範圍系廣義薪酬,為公司為員工支付的現金。

業內人士指出,職工薪酬費用中既包含員工的工資、績效薪酬、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福利費、教育經費等,還包含了按地方社保及公積金政策需繳納的公司承擔的社保、公積金等。事實上,上述計算方法得出的數據實際上更能反映的是企業的用人成本,而不是員工的實際薪酬,實際所得一般要遠低於此。

並且,由於薪酬構成體系、績效發放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該指標對信托行業的員工薪酬計算可能較其他行業有一定差異。

上海某信托公司財務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信托公司根據中國銀監會《關於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建立了恢複與處置計劃,並建立了激勵性薪酬延付制度。即信托公司根據內部管理辦法計提的績效薪酬,屬於經營管理層及業務團隊的按一定比例予以遞延支付。其中,屬於經營管理層激勵性薪酬的延付部分,需經董事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綜合認定風險確已釋放後才予以支付;屬於業務團隊績效薪酬的遞延部分,需要待項目正常清算後,再發放相關延付的激勵性薪酬部分。

由於信托計劃的平均周期一般為1.5年-2年,個別項目的存續時間更長,以此計算的薪酬中的一大部分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後才會發放。並且,如果項目最終出現風險,相關高管和業務人員能否按時拿到這部分激勵還存在變數。

不過,即使如此,外界對安信信托“高薪攬才”的推測可能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2016年,安信信托實現了業績的突飛猛進,年報顯示,安信信托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52.46億元,同比增長77.54%;實現凈利潤30.34億元,同比增長76.17%,兩項指標行業排名均為第4位。

從信托資產規模來看,安信信托的信托資產規模為2349.52億元,與2015年年底基本持平。主動管理型信托資產規模為 1413.66 億元,占比由45%上升至期末的60%,加權年化信托報酬率達到了1.55%,在全行業中排名第5位。

“民營股東背景的信托公司對人才激勵都比較靈活,對於人才密集的金融業來講,安信信托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對人才的依賴。但實際員工平均薪酬能有多少,恐怕只有他們公司內部人士清楚。”有業內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從安信信托的員工情況來看,公司目前在職員工為210人,其中前臺人員(業務部門、財富管理中心、投行等) 為119人,占比超過一半。在68家公司中,安信信托員工總數排名第33位,僅為中遊水平。

非銀金融行業 薪酬普遍較高

盡管以上述指標衡量上市公司員工薪酬存在不足,但通過用人成本的反映,也能間接觀察各公司或行業員工待遇情況。事實上,非銀金融行業的公司,很容易沖到薪酬待遇的金字塔頂端。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目前,滬深兩市共有35家上市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在50萬元以上。根據所屬行業進行分類,這35家高薪公司中有18家為非銀金融公司。

不過,以人均薪酬1608.330萬元排名第一的*ST川化情況較為特殊。*ST川化2016年年報顯示,目前公司在職員工總數僅為18人,系因公司完成了4784名員工的安置導致。如將該部分安置員工納入計算內,該公司的人均薪酬將大幅下降。

而排名前五的公司中,民生控股、安信信托、渤海金控三家的申萬二級分類均為多元金融,人均水平高達百萬元級別。除安信信托外,同為上市信托公司的陜國投人均薪酬亦達到61.54萬元,在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7位。

除了上述兩家上市信托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高居排行榜前列外,以愛建信托為主要利潤支柱的愛建集團,2016年度員工人均薪酬為81.18萬元,排名第10位。

事實上,金融行業薪酬水平較高早已不是秘密。眾達樸信對金融行業2016年的薪酬調研報告顯示,在一線城市,金融行業部門經理年薪高達60萬元-90萬元,而層級較低的專業經理年薪亦可達到26萬元-50萬元的水平。而這僅是對實際發放的年度總現金進行的統計,除現金外,行業補貼亦是員工薪酬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膳食補貼、通訊補貼、車輛補貼、出差補貼、住房補貼、崗位補貼等等,數目十分可觀。

信托薪酬增幅 將高於金融業整體漲薪水平

由於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包括上市的兩家信托公司在內,僅有8家公司披露其當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數據。《證券日報》記者按照上述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對上市公司的統計方式進行計算,發現其中7家信托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在60萬元以上。其中,安信信托以217.27萬元的優勢名列第一,上國投、中江信托、中鐵信托等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也在100萬元以上。

除上述8家公司外,其余60家信托公司員工的薪酬水平較難推測。從目前披露的財務報表上看,僅有“應付員工薪酬”一項指標與員工薪酬水平有所關聯。不過,據業內人士指出,該指標僅反映截至2016年末應付而未付的職工薪酬,由於各公司薪酬發放方案及時間並不一致,該指標除以人均人數並不能直接得出公司上年人均薪酬的實際數額。

業界人士表示,對於員工薪酬來說,不同部門、業務類型、職位序列等因素均會造成重大影響,不同公司的薪酬構成情況亦不相同。某位民營背景的信托公司員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其所在崗位的業績提成在0.5%-0.8%之間,如當年承做項目金額過億,稅前收入就有可能達到百萬元級別。不過,該受訪人亦承認,目前獲得百萬年薪並不容易,還是要結合個人的資源獲取能力以及公司政策而定。

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指出,目前民營股東背景的信托公司薪酬激勵更為靈活,但要處理好薪酬激勵與風險控制的關系;而國企背景的信托公司薪酬激勵則有待改革優化。對於一員工而言,薪酬只是一方面,個人發展空間、企業文化等因素也將對員工去留產生重要影響。

而對於初次就業的應屆生來說,在崗位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信托業開出的“價碼”與其他券商、基金等非銀金融行業相比,優勢並不明顯。《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某經濟類高校,對部分已獲得信托公司offer的應屆就業生進行采訪,薪資水平大概在年薪20萬元-30萬元左右。

“目前與人力部門談的初始年薪大概是20萬元出頭,但是目前還沒有正式簽合同,還說不準。”該校的一位應屆畢業生稱。該生同時還對記者表示,這個薪酬水平與周圍簽約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同學們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

不過,在邁入“20萬億元”之後,信托行業整體薪酬水平仍令人期待。據眾達樸信預計,2017年信托行業漲薪幅度將達到8%,高於金融業整體漲薪幅度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86

中國人口密度版圖:深圳上海東莞居前三 珠三角最密集

中國各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怎麽樣,哪些城市密度最高?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及其他主要一二線城市的統計發現,目前深圳、上海和東莞的人口密度最高,整體上看,珠三角和長三角最為密集。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人口密度,是按照建制市範圍內的總面積來計算。由於很多城市下轄不少縣市,或者遠郊區,一些城市的山體占比較大,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口密度。

深圳、上海、東莞位居前三

統計數據顯示,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共有19個,這19個城市中,共有16個城市均來自東部沿海,主要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地區。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圳,每平方公里高達5963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1倍左右。值得註意的是,深圳市範圍內,還有一大部分是山體,如果不是這個原因,深圳的人口密度將會更高。

數據顯示,深圳的土地面積只有1997平方公里,同為一線城市,上海面積6300多平方公里,北京是16800多平方公里,廣州是73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深圳大致相當於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廣州的三分之一。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統計,在目前城區人口規模超過500萬的城市中,深圳無疑是面積最小的。即使在所有的一二線城市中,深圳面積也僅略大於廈門。

深圳市域面積小,是個歷史問題。30多年前設立經濟特區時,政策規定是一個經濟特區只能帶一個縣,比如深圳管轄寶安縣,廈門帶同安縣,這兩市總面積都在2000平方公里以內。

深圳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建成區面積已經達到900平方公里。早在2005年,深圳市即將全市陸地總面積50%的土地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共計974.5平方公里。這也意味著,深圳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已經基本飽和。

目前深圳的人口仍在加速流入。數據顯示,深圳2016年末常住人口1190.84萬人,較上一年增加53.0萬人。2014年到2016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15萬、60萬、53萬,有明顯加快增長的態勢。也就是說,未來深圳的人口密度仍會繼續升高。

深圳之後,上海的人口密度高居第二,每平方公里達到了3816人。作為總人口達到2000多萬的超大城市,為了解決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

例如,上海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總量不超過2500萬,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3185萬平方公里以內,軌交運營線路總長800公里。

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9.70萬人,比上年增加4.43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80.20萬人,比上年減少1.45萬人,這也是上海外來常住人口連續兩年下降。

此前2015年,上海市年末常住人口總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這是本世紀以來,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為0.4%。其中2015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減少近15萬。也就說,未來上海的人口密度增長將不會再大幅度增長。

位居第三的是鄰近深圳的“世界工廠”東莞,人口密度高達3351人/平方公里。面積僅有2465平方公里的東莞,在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出口貿易的發展,東莞逐漸發展成為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之一,形成以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及紙制品業、食品飲料、化工等八大產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外來人口進入東莞。

數據顯示,2016年末東莞全市常住人口826.1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00.94萬人,人口結構出現嚴重倒掛。

珠三角最密集

位居第四的同樣來自廣東,只不過不是位居經濟發達的珠三角,而是來自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粵東城市汕頭。總面積只有2064平方公里的汕頭,常住人口達到了558萬,人口密度達到了2703人/平方公里。

值得註意的是,同處潮汕地區的揭陽人口密度也達到了1163人/平方公里,位居所有城市第十七位。《南方日報》2011年曾報道,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全省的3.3倍。

分析原因時,報道援引廣東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的專題調研組專家觀點認為,受潮汕地區人文環境和傳統婚育觀念的影響,不少群眾還存在“重男輕女”“多子多福”和“傳宗接代”的思想。近些年來,農村家族勢力有所擡頭,純女戶在經濟政治上都成了農村的“弱勢群體”;加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更加劇了部分群眾“養兒防老”的心理。

第五位的廈門與深圳類似,作為最早的一批經濟特區,廈門當時只帶了一個同安縣,總面積只有1699平方公里,是目前主要一二線城市中,面積最小的城市,在福建的9地市中也是最小的。目前廈門的人口密度也達到了2307人/平方公里。

廈門之後,是廣佛地區。其中位居第七的廣州,人口仍在加速流入。數據顯示,2016年廣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400萬人,達1404.35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24萬人,增量位居全國主要一二線城市首位。

廣州常住人口的增加與近兩年廣州產業發展有關。由於在四個一線城市中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使得不少制造業巨頭將廣州作為重要的投資地。近兩年思科、GE、富士康等巨頭先後布局廣州。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隨著思科、GE等巨頭的落戶,未來一兩年廣州經濟增長將明顯提速,產業發展將帶動大量人才進入。

如果從區域分布來看,在人口密度前十名中,廣東就占據了6個城市,除了汕頭,其余五個城市都是位於珠三角,其中深圳位居第一,東莞位居第三,佛山、廣州和中山分列六到八位。可見珠三角是我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

去年8月,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一篇《“十二五”時期廣東人口發展狀況分析》文章顯示,“十二五”期末,廣東全省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04人,相當於全國人口密度的4倍。同時珠三角人口密度不斷擴大,從每平方公里1026人上升到1073人。

同時,廣東常住人口區域分布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超過一半的人口仍集聚在珠三角地區,區域內擁有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以及佛山、東莞兩個特大城市(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五年來,珠三角地區人口增長最快,人口增量占全省人口凈增總量的25.82%。

北京、杭州:山地多影響人口分布

珠三角之外,長三角的人口密度也是相當高。其中,上海和無錫位居第二和第九位,南京、蘇州、嘉興和常州的人口密度也都超過了1000人/平方公里。

在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只有鄭州、武漢和成都這三個城市來自中西部地區,都是中西部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其余,而且都地處平原地區,人口密度自然高。

由於自然地理因素,一些轄區內有較多山地、丘陵地貌的城市,整體的人口密度就沒有那麽靠前。比如北京雖然總面積超過了1.6萬平方公里,但山地面積占比就達到了62%,因此北京的人口密度僅位居第十。但如果只計算中心城區,則北京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由於出現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與上海一樣,北京也明確劃定了“十三五”時期的人口“紅線”。北京提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在城市開發邊界上,目前城鄉建設用地已建成2921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間要減到2800平方公里以內,到2030年要減到2700平方公里。

在最有可能成為第五個一線城市的杭州,盡管近幾年經濟高速發展,人口也在快速流入,但目前杭州人口密度僅為554人/平方公里。這是因為,杭州地形複雜多樣,其中丘陵、山地占總面積的66%,大多分布在西南部,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平原占總面積的26%,江、河、湖、占總面積的8%,因此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表:中國部分城市人口密度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32

廣東浙江外來人口增量為何居前?人口流動呈由北向南趨勢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人口流動、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放緩,人口流動方向也逐漸由過去的“由西到東”向“由北到南”轉變。

截止目前,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中,除雲南外,30個省市區先後公布了2017年末常住人口的數據。其中有24個省市區常住人口增加。其中廣東、浙江、安徽三省的增量位居前三位。

常住人口的增減,是自身自然增長人口和流動人口(流入或遷出)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發展態勢來看,南方的廣東、浙江等地不光出生率較高,而且人口流入較多。而東北等地不光出生率地,人口還面臨著外流。有別於過去的由西向東,人口由北向南流動的態勢十分明顯。

廣東增加170萬人

數據顯示,去年增量超過30萬的省份共有11個,其中,除了山東、河北和新疆三個北方省份以外,其余8省均來自南方。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常住人口總量繼續位居全國之首,占全國人口的8.03%,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 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11169萬人,比上年增加170萬人,增長1.55%,增幅同比提高0.17個百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2人,為全國的4.29倍。

值得註意的是,去年廣東170萬的人口增量,比增量第二名的浙江67萬的增量高出了103萬;是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近5倍多;是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的3倍左右。

其中,2017年,廣東全省出生人數151.63萬人,出生率為13.68‰;自然增長人口101.53萬人。在自然增長之外,機械增長,也就是流入人口達到近70萬人,在全國繼續領跑。可見廣東對外來人口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廣東之後,位居第二位的是浙江,其常住人口增量達到67萬人,其中自然增加人口為35.7萬人,外來流入人口為31.3萬人,外來人口流入僅次於廣東。

如果從增長率來看,在2017年5個增長率超過1%的省份中,除了新疆、西藏和寧夏三個西部自治區外,另外兩個省份就是廣東和浙江,這兩個省份的自然增長人口和流入人口都比較多。

為何廣東和浙江的人口增量尤其是外來人口增量位居前兩名?一大原因在於,廣東和浙江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最為集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就受到很大的沖擊,當時廣東、浙江積極進行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比如推進機器換人等計劃。經過幾年的努力,轉型升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幾年,人口也在不斷流入。

以浙江為例,近幾年浙江新經濟表現亮眼,尤其是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對浙江省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工業4.0、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於吸引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兩省的人口都表現出向大都市圈集聚的特征。在廣東,去年廣東常住人口進一步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2017年,珠三角人口數量比上年增加152.05萬人,增幅同比提高0.42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高出0.98個百分點。廣州、深圳兩個超級大城市的人口分別比上年凈增45.49萬人和61.99萬人,兩市常住人口增幅占同期全省以及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的63.22%和89.44%。

浙江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5657萬人,與2016年末常住人口5590萬人相比,增加67萬人。其中,杭州和寧波兩大城市的增量占比就超過了六成。省會杭州增加28萬人,占全省增量比重達四成,增幅達3.05%。

表1:2017年各省份人口增量(單位:萬)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雲南數據未公布

6省份負增長 山東人口凈流出

在榜尾端,有六個省份出現了常住人口負增長。其中京津滬三大直轄市處於人口控制和疏解而出現下降外,另外三個省份吉林、黑龍江和遼寧三個省份全部來自東北地區,延續了近幾年的態勢,即既有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因素,也有經濟增速下降人口外流的原因。

實際上,即便如山東、河北、河南等常住人口增量較多的省份,其常住人口增長也主要是依靠人口的自然增長,在自然增長的背後,像山東和河南這兩個人口在1億左右的人口大省,甚至還面臨著人口凈流出。

例如,在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山東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出生人口174.98萬人,約占全國總數的1/10,年末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首次雙雙突破1億人。去年山東出生人口甚至比廣東還多了20多萬。其中一孩生育登記47.8萬人,二孩生育登記116.9萬人。

不過,以中小城市為主的城市發展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山東人口的機械增長。數據顯示,扣除掉死亡人口之外,去年山東自然增長約101.2萬人,而2017年山東省常住人口僅增長約59.2萬人,也就說去年山東流出人口超過了40萬。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山東處於北部京津冀城市群和南部長三角城市群的中間,西部則面臨鄭州、武漢、西安等國家中心城市的強勢崛起,對人才、資金、技術的爭奪已經趨於白熱化,都可能對山東和蘇北地區產生“虹吸”。而反觀山東省內,濟南、青島對人口吸引的力度相較周邊省會城市明顯偏弱。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的2016年各城市城區人口數據顯示,盡管身為第三經濟大省,但目前山東尚無一個城市進入到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行列(目前全國已有12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目前山東第一大城市青島的城區人口僅位居全國第14位,省會濟南的城區人口位居第22位。

根據《山東省人口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濟南、青島兩市城區常住人口規模均達到500萬人以上,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人口由北向南流動

根據李迅雷的研究,去年凈遷移人口較多的省份集中在南方,排名靠前的包括廣東、浙江、重慶、江蘇、安徽、四川,這些省份常住人口的增長,是自然增長和遷徙流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除廣東、浙江、江蘇這些沿海省份外,安徽、四川、重慶等來自南方的中西部省份也是人口凈流入地區,流入的人口主要來自人口的回流。

安徽省統計局發布的文章稱,2017年全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顯示,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達6254.8萬人,突破6200萬關口,比上年增加59.3萬人,增長0.96%。

數據顯示,2013年,安徽省首次出現外出人口回流現象,今年已連續第五年持續回流,安徽省人口遷移已步入“外出人口持續回流”的新時期。2017年全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顯示,安徽省外出人口1057.5萬人,外出人口回流8.5萬人,較上一年年基本持平,占當年常住人口增量的14%。

四川2017年的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年末該省常住人口83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0萬。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四川近幾年的統計公報後發現,從2011年以來,四川常住人口每年都保持增長。最近7年間四川增加了260萬人。而在此前十年,四川常住人口共減少了288萬人。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由於東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很多產業和人口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勞動力充足,近幾年承接了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大量產業轉移,很多原先在沿海地區務工的人也選擇就近就業。

在4月初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8年會”上,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介紹, 2013年以來,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17年的1.4個百分點,2017年南方實現GDP為52.5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61%,是1980年以來占比最高的時期。相應的北方的占比下降到39%左右,呈現出全國經濟增長“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占比“南升北降”的格局。

出生率:西部、山東高 東北墊底

從常住人口的增長率來看,前10名的省份中,除了西藏、新疆和寧夏這三個西部省份位居前列外,其他省份均來自南方。其中廣東和浙江超過了1%,廣西、安徽、福建和海南也都超過了0.9%。

表2:2017年各省份人口增長率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雲南數據未公布

從出生率來看,有16個省份超過了12.43‰的全國平均水平。有8個省份超過了14‰。其中山東以17.54‰高居榜首。

從地域分布來看,出生率高的地區一部分集中在西藏、新疆、青海、廣西等西部邊疆省份;另一部分則是東部的山東、福建、海南和安徽。

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率的提高,一些原本生育意願較高的地方,出生率也會隨之降低。比如過去廣東的生育率一直比較高,其中潮汕地區一直都是我國生育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但是隨著廣東城鎮化的加快,大量的人口向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個一線城市集聚,生育率也隨之降低。數據顯示,去年廣東的生育率位13.68‰,位居第11位。

對各地區來說,如果出生率高,即便吸引不了外來人口,當地的常住人口也能保持平穩增長,比如福建、山東等地;如果出生率不高,但經濟發達,能吸引外來人口進入,常住人口也保持平穩增長,如江蘇等地。但是如果出生率低,也吸引不了外來人口甚至自身的人口還在外流,那麽當地的常住人口就很可能出現負增長。

數據顯示,有8個省份的出生率低於10‰,主要來自東北三省、京津滬三大直轄市以及內蒙古和江蘇兩個省份。這些地方的一大特點是城鎮化率都比較高,較高的城鎮化率之下是較低的生育率。

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近年來一直不高,比同為沿海經濟大省的廣東和浙江低了不少,再加上外來人口流入不如粵浙,因此常住人口的增量也比粵浙要少很多。

表3:2017年各省份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雲南人口數據未公布,寧夏出生率數據未公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