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奶粉.學童小巴 左丁山


2011-2-13  AD




 

年初五、年初六本欄寫「搶奶粉」與「學童小巴安全」,引來讀者電郵。讀者K云搶奶粉一文與「王迪詩」(專欄作家)之一篇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左丁山冇睇過,不敢置評。另外讀者李話左丁山「表錯情」,香港製造奶粉肯定冇銷路,因為:

「首先,大陸人買的奶粉是外國奶粉,如美國、瑞士、澳洲、新西蘭等,大陸人就是相信這些白人國家所生產的奶粉會吃得他們的兒女肥肥白白,而他們更相信除了白種人的奶粉外,是沒有更好的選擇的了,所以香港藥房賣得的都是白人製造的奶粉,日本人製造的好像沒人買的。

另 外,香港要是成了奶粉生產港又如何?牛奶哪裏來?為了運輸成本問題,不又是大陸嗎?大陸人賣你香港原材料時加入一碗仔咁多『三聚氰氨』又如何?你香港人會 不收貨嗎?因此對於大陸人來說『香港製造』有何吸引力?香港政府若真的聽從先生建議,肯定『吔蕉』,給美國奶粉廠家笑爆嘴,人貴自知嘛!信譽這回事不是可 以一天就賺得來的,信譽是要經年累積得來,香港人生產的藥已經出名醫死人,連藥都可以亂嚟!有冇人信你生產的奶粉會比外國白人生產的好呢?」

中 國人最相信白種人產品,當然係實情,唔係Prada點解話要嚟香港上市?但左丁山嘅提議係「請外商港商在工業邨設立大型奶粉廠」,有「請外商」三個字,今 天之暢銷奶粉如果由外商(白人)在港製造,話明全部原材料係「白種人」牛奶?怕得喇啩?外商來港起碼可以帶挈香港增加一啲工廠職位吖!

 

今 天猶講白種人優越性,為之心淡,香港特區政府搞國情教育,唔知駛唔駛搵白種人老師嚟教呢?或者要嘅,白種人國家嘅學童巴士在路上開得特別慢,充份保障學童 安全,但本港一啲學童巴士在路上竟會與清晨派送報紙嘅貨車鬥快,就真係嚇死人。勤力德來電話佢睇完年初六講學童小巴,甚有同感,佢啲夥計朝朝派報送報,爭 分奪秒,有其苦衷,但司機匯報俾佢聽,有時竟會被學童小巴爬頭!勤力德就有過一次一手經驗,佢覺得個學童小巴司機不顧學童安全,毫無道理,於是發力追趕, 過了小巴之後一望:見到一個學校招牌,於是打電話去嗰間學校投訴!勤力德叫左丁山下次再遇上同樣事情,不妨抄下學童小巴車牌及學校名稱,一於投訴俾學校 聽,希望可以阻止到學童小巴司機開車太快。係可以咁嘅,不過早上左丁山在的士內眼皮下垂,好難注意到路上車輛車牌嘅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9

以小巴取代專利巴士 林本利

2011-2-14  NM




過去一年,原來除了樓價大幅颷升 外,的士和小巴的牌價同樣大幅颷升兩、三成以上。市區的士牌價已突破500萬元一個,以全港15,250部市區的士計算,總市值達到770億元。至於小巴 牌價,更高達750萬元一個,以全港4,350部小巴計,總市值約330億元。市區的士及小巴身價總值1,100億元。

根據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資料,2009年的士車費平均上升8.2%,每月平均載客量則由2008年的107萬人次下降至95萬人次,跌幅超過一成。即使去年10月,每月平均載客量回升至100萬人次,但仍低於2008年未加價前的水平。

因此,的士牌價颷升,絕非因為生意大增,而是由於的士商會不時提出加價,市場憧憬未來收入上升所致。再加上市場資金氾濫,利率偏低,吸引不少投資者和投機者入市認購的士牌,才令牌價大幅上升。

至於小巴方面,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多了一個因素,就是小巴商會建議將座位數目由16個增加至20個,令市場憧憬載客量上升25%,進一步刺激牌價上升。

專 線小巴(綠色小巴)持牌人協會表示,座位增加帶來的額外收益可以抵銷經營成本上升。若能夠成功增加座位,營辦商可以作出五大承諾,包括凍結收費三年和加快 轉用歐盟五型新車。政府對商會的建議反應十分冷淡,認為大部分繁忙時段的專線小巴仍有剩餘載客量,預計小巴的服務需求維持穩定,因此毋須增加載客上限。

香 港的小巴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士和電車等公共交通服務,遠遠追不上需求的增長,引致不少非法交通工具出現,包括9座位的小型載客 巴士。1969年,政府決定把非法載客的小型貨車和載客巴士進行規管,容許它們登記成為14座位公共小型巴士(即小巴)。到1988年,政府放寬小巴的載 客上限至16座位,令小巴的載客量增加一成多,由原先每月平均載客150多萬人次上升至170多萬人次。

現時全港4,350部只得16個座 位的小巴,每日平均載客量已增至190萬人次,每部紅色小巴每日平均載客270多人次,綠色小巴則超過500人次。九巴、新巴和城巴三間專利巴士公司擁有 5,400多部巴士,每日載客370萬人次,未及小巴的兩倍。每部巴士一般可以載超過100名乘客,但每日實際的載客量不過是600多人次而已。

 

專 利巴士的載客量偏低,明顯是因為要提供較為全面的服務,即使是偏遠和人口不多的地區也要提供服務。另外,從日常的觀察中,有不少地區的巴士路線重複和班次 過密,以致載客量偏低,令一些主要道路經常出現嚴重巴士擠塞的情況。當運輸署和巴士公司重整路線去提高載客量時,往往被區議會否決,以致無法改善現有情 況。

未來幾年,專利巴士公司有需要更換車輛去減低排放,政府與其考慮補貼巴士公司購買新車,何不讓巴士公司放棄一些乘客量不足的服務,轉由 專線小巴公司負責經營。政府可以鼓勵現有小巴經營者(特別是載客量較低的紅色小巴)參與競投提供服務,並且放寬座位數目上限,以配合市民的實際需要。

為了避免放寬座位數目而令小巴牌價大幅颷升,政府應表明立場,日後小巴收費的調整只會參考現時的盈利情況。換言之,小巴收入若因放寬管制而大增,可能要面對多年凍結收費,不能加價的情況。

政府鼓勵小巴取代載客量偏低的巴士,大幅度削減巴士數目,可以有效改善路面擠塞情況。長遠而言,對巴士公司、小巴營辦商、巴士乘客和其他道路使用者,都有好處。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1

中環在線:鄺其志新工做小巴董事 李華華


2011-3-15 AD




 

「AO神童」鄺其志有搞小巴?進智公交(077)噚日宣佈,搵咗前庫務司、庫務局局長鄺Sir,接替因私事而離開嘅林偉強,出任佢哋嘅獨立非執行董事、審核委員會主席,同埋提名委員會同薪酬委員會成員,即日生效。

對 上一次鄺Sir喺媒體前曝光,華華記得已經係幾年前嘅事,當時佢辭咗新昌系嘅非執董,之後入籍「馬交」搞其漁人碼頭,仲要上市咁話,跟住就冇咩聲氣,之不 過,呢兩件事都未算最深入民心,數鄺Sir至經典嘅,華華都仲認為係當年仙股事件後佢拋低一句「公道自在人心」,然後唔撈……簡直型到爆!

話時話,家陣鄺Sir入局睇實「孖七」,經常有幫襯嘅華華,好希望佢發揮下獨董嘅功能,叫班司機大佬揸好啲,唔好成日飛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7

小巴大王要攞威司機慘變人肉福娃

2008-8-28 NM




工潮浪接浪,打工仔繼續捱打。本刊發現,有「小巴大王」之稱的南區地膽黃文傑,為了搞活動攞威,竟要求旗下司機義務扮福娃做保安,有薪假期亦被剝削。

原來,這位公司市值三億的揸fit人,一直都用人用到盡。

奧運雖然已過,但小巴司機黃先生想起當日扮福娃的經歷,就一肚氣。

原來,南區區議會及南區康樂體育促進會在七月舉辦「南區同心迎奧運」節目,並在無綫播放,身為「南區地膽」,做了十九年南區區議員、現任南區康樂體育促進會主席的黃文傑,為了鼎力支持,於是動員公司旗下二十多名司機,在當日負責保安及表演活動,而所謂「表演」,其實就是扮福娃伴唱。

扮可愛焗餐死

「嗰日我哋一班司機朝早十點已經去到TVB,雖然裡面開行冷氣,但件福娃衫起碼有三吋厚,仲要由下晝一直著到夜晚,其間不停扮可愛做彩排,焗喺裡面真係想死!冇得休息,只得十五分鐘食飯時間。一毫子都冇收,仲要蝕一日大假俾佢添!」黃先生直言不敢反抗,因怕「無咗份工」。

上 週五,黃先生又被徵召,今次是替由港台主辦、在香港仔運動場舉行的「太陽計劃2008心火相傳到南區」音樂會做場內保安、接待等工作,又是義務冇錢收。除 了黃先生,還有另外三十多名小巴司機齊齊「獻身」。幸好當日颱風「鸚鵡」襲港,「心火相傳」活動臨時取消,黃先生等人立即如釋重負。

「都唔係第一次啦,六月二十一日『太陽計劃2008心火相傳啟動禮』喺香港仔包玉剛泳池舉行,老闆都要我哋做保安。」黃先生說,他隨即在口袋中取出糧單,上面顯示他當天被扣了一日假,「公司要我哋用自己有薪大假去做義工,簡直係無陰功!」

這些「無料」義務活動,全部都在南區舉行,皆因黃文傑是南區地膽。他的小巴王國進智公交,就是在南區崛起,目前市值三億,是本港至今唯一一間上市的小巴公司,旗下共有逾四十九條綠色小巴專線,合共營運二百九十九輛小巴,市場佔有率逾一成,大部分行走南區中環至銅鑼灣,每架小巴都印上公司名字,非常搶眼;而黃手上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總值二億。他和家人住在淺水灣麗景閣一個二千多呎、市值四千五百萬元的豪宅。

在進智公交做了兩年司機的黃先生便坦言,不明白進智公交作為一間上市公司,為何仍虧待他們:「如果間公司唔係成日搵我哋笨,我哋絕對唔會走出嚟!」

用人唔使本

其 實,黃文傑這種「用人」作風,在行內早已聞名。去年黃文傑兒子黃靈新競選南區區議會議員,不少司機都被調派上街派傳單兼拉票;本年六月香港仔避風塘舉行龍 舟賽,黃文傑又請了一班司機做啦啦隊。跟了黃十年的小巴司機李先生就說:「進智公交係黃文傑的家族生意,佢本身好鍾意攞威,成日喺出面炫耀可以隨時 call到一大班司機替佢做地區工作。」

一名地區知情人士透露,黃文傑搞好地區活動,有利他的小巴生意,「專線小巴有固定路線同上落客點,客源收入有保證,好多時要開某一條線,都係由地區提出,諮詢區議會,雖則話最後始終要政府通過,但同地區關係好,就好似行出第一步,始終着數啲。」

 

出 名精明慳家的黃文傑,更不惜打爛本地人飯碗請外勞,「黃文傑好進取,係佢第一個話要請外勞來香港包食包住搵食,請咗成三四十人,後來因為俾業界同工會鬧佢 搶本地工人飯碗,搞咗一兩年無搞。另外,又係佢第一個因為要增發小巴牌而告政府,都幾創先河。」香港九龍新界公共專線小型巴士聯合總商會主席梁雄說。

黃文傑對員工刻薄,對競爭對手亦絕不手軟。一名曾和他競投小巴牌的商人爆料,說運輸署最初招標小巴線時,都要求投標者交至少五萬元的按金,價高者得,黃就開出十倍價錢搶高按金搶標。

「當 時好多車主都供會,政府怕佢哋財政不穩,投到牌做唔住執笠,所以就要交按金。黃為求中標,舉例一條屋邨線要十部車,按金要五十萬元,佢就會加到五百萬,又 調其他線嘅車入來爭線,寫靚個標書,其他個體戶想入線,根本無可能,後來好多業界向運輸署投訴,當局先改咗計分制,話之前無投過線嘅有分加,但可惜已經太 遲,好多有錢賺嘅線都俾佢哋瓜分咗。」該名小巴商人說。

本週一,記者前往進智公交位於香港仔利群商業大廈的辦事處,要求直接面見黃文傑與黃靈新兩父子解釋,但負責接待的員工卻指二人並不在港。之後公司營運經理黃先生以電話回覆記者,指有關事件只屬個別情況,雖然他們確曾委派司機在個別活動中擔任不同崗位的工作,但強調每次均有支薪,不存在義務的工作,不過當記者要求他提供支薪證據時,他卻以「個個唔同及內部資料」為由拒絕,但就表示會調查事件。

黃文傑簡歷

年齡︰66

家庭︰

妻子:伍瑞珍

子:黃靈新

學歷︰中學畢業

授勳︰榮譽勳章(2000)、十大傑出青年(1981)

公職︰香港專線小巴持牌人協會主席、南區區議員(1988至2007)、南區區議會增選委員、香港大學教研發展基金榮譽主席

發蹟史

1969︰與朋友合資買下第一輛小巴,同時於牛奶公司任主管

1975︰成功投得香港仔至中環及銅鑼灣的綠色專線小巴經營權

1989︰綠色專線小巴增至八條,並開始引入專業管理

1990︰綠色專線小巴進軍新界

2000︰擁24 條綠巴路線,並收購其他綠巴路線營辦商擴展業務

2004︰進智公交正式上市

2006︰旗下公司不滿立法會通過決議,再次凍結及限制小巴數目,於是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

2007︰黃文傑家族購入獨立第三方大叁全部權益。大叁持有9個公共小巴牌照連小巴,經營荃灣及長沙灣的路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2

詳解阿里金融大佈局(轉載) 沃倫小巴

http://xueqiu.com/6535937957/23219141
【作為資料留存,有刪節】
據媒體報導,技術、客服、資金結算、安全、財務等業務規劃在共享平台事業部裡;支付寶涉及的線下、跨境業務規劃到國際事業部裡;商戶、B2C、無線、航旅及農村則劃入國內事業部,金融事業群由阿里金融業務構成。

在2月25日阿里新的金融團隊的開年會議上,馬云對阿里的金融業務第一次進行了公開表態,稱阿里的金融業務要回歸金融本質,即金融是為瞭解決貿易和生活過程中的問題。

馬云稱,「今天不存在高調或者低調,今天只存在是否夠開放,夠透明。很多人不敢高調,因為高調不了。我們不是想高調,我們只想更開放、更透明、更承擔責任、更分享和更互動。」

同時,馬云在團隊會議上呼應了他在亞布力大會上的「革命論":
今天阿里做的金融業務不是改革,而是一場革命,一場金融的革命。「我們公司要做的乾淨利落,技術、產品、服務要做的完善,我們的想法是要對這個社會有貢獻,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是我們的使命。……

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互聯網的思想:開放,責任,透明,分享,互動,用互聯網的思想和技術去解決問題和支撐中國未來金融的發展。我們這些人是理想主義者,我們要的是通過我們做的事情得到社會的尊重。我們不是要推翻傳統機構,而是要搖一搖,讓他們的樓更堅固。」

去年9月,在2012年網商大會的閉幕演講中就透露過阿里「平台、金融、數據」三步走的野心。在談及「金融」這一階段時,他說:
「我們第二步,是如何讓那些誠信的網商富起來,鄧小平說讓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希望是讓誠信的網商富起來,阿里巴巴真是希望讓信用等於財富,幾年前也是在網商大會上,我們說我們呼籲銀行全力支持中小企業,但是銀行有自己的難處,誰沒有難處,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它們的模式很難讓它們真正的去服務好網商、服務好中小企業。

所以阿里準備在這裡全面挺進,不是因為我們想掙更多的錢,而是我們覺得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用互聯網的思想和互聯網的技術去支撐整個社會未來金融體系的重建。

在這個金融體系裡面,我們不需要抵押,我們需要信用,我們不需要關係,我們需要信用,我們不需要你掙多少錢,我們需要你踏踏實實的為客戶服務。

兩年的試驗告訴我們,我們近幾百名員工,完成了給十五萬家企業貸款,平均每家企業貸到的款是4.7萬人民幣,這只是剛剛開始,我們將會用最好的技術,評價信用,讓在座以及無數網商群體們,因為你們是中國的希望和未來,對未來的希望,我們做出的只有努力和幫助,當然幫助大家也是幫助我們,我們不希望虧本,我們也不會虧本,不賺錢是不道德的。

阿里巴巴組織部會議上,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賺錢是為了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今天我們都跨過了賺錢來證明自己的時代,在座每個人,你們還在這個時代,我理解,賺錢沒有錯,沒有羞恥感,不賺錢,經營企業不賺錢,那應該有羞恥感,你應該去做公益比較好,當然做公益也要有商業的手法,我一直堅信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賺了錢,你必須公益的心態,要有公益的心態,你必須商業的手法,只有這樣配合,你才走得久、走得長。

所以我們第二個階段,就是金融。」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0

化妝品和保險商的分歧(轉載) 沃倫小巴

http://xueqiu.com/6535937957/23832628
點評:「站在平安的角度,如果涉及到非主營業務(家化主營業務是日化產品)併購,我肯定要問應該使用什麼風險隔離手段。」一名叫作Ken Yan的PE投資人站在投資者的角度認為,「家化這樣的公司喜歡先說結論,再說數據。
     從PE投資角度來講,支持公司發展主業無可非議,多元化經營容易增加業務風險,另外PE投資歷來多會注重短期業績表現,這個古今中外大多皆如此。當然,為了公司發展,雙方應該多溝通,這就涉及到管理層融合的問題,股權收購最容易引發問題的導火線就在於企業文化、管理層的融合,因此雙方產生分歧也完全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雙方的合作志在長遠,的確需要坐下來好好談談。
      有媒體說中國平安出售家化的資產,究竟有沒有出售以及是否合理,那就要看所出售的的資產是什麼、出售的價格是否合理、出售以後獲得資金用途是否合理等方面來判斷了,旁觀者不應該隨意評論和謾罵。
=============================================================

據說再恩愛的夫妻一輩子也有100次想要離婚,50次想要掐死對方的衝動,這個比喻拿來形容實體公司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關係也再合適不過:國美電器與貝恩資本、雷士照明和軟銀賽富……近期,上海家化與平安信託旗下的平浦投資也發生分歧,雙方正在儘可能避免進一步激化矛盾,力求各取所需。

2012年12月18日舉行的平安入股家化後的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平安信託的董事長童愷作為平安代表終於進入上海家化董事會。然而該議案在原董事會表決環節卻出現一張反對票,「這是家化方面在表態,一方面是允許平安進駐,一方面也是讓監管部門以及各方面看看,這裡面存在爭議,」一名家化內部接近葛文耀、要求匿名的管理層人士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我聽說證監會很快就打電話讓家化解釋一下,平安之後也聲明會嚴格遵照上市公司規定行事。」

上述人士稱,葛文耀最擔心的是「平安可能會打上市公司的主意」。董事會席位的反對票表明了其試圖降低其隱憂化為事實的風險,引起人們的警覺。為此,葛文耀不惜在自己2012年11月發佈的兩則微博中坦露心跡:「3月份開始,面對平安的無理和壓力,激發我只有把上市公司業務做得更好……」;「平安進來前,在『權益變動書』中向證監會保證要尊重上市公司的獨立性,你收購的是集團,只是間接擁有上市公司27.5%的股份,我這董事長代表廣大股東利益」。2012年12月24日,葛文耀還通過二級市場減持6萬股「自家股」。

家化和平安的聯姻始於一年多前。2011年11月,平安以51.09億元從上海國資委手中接過上海家化集團100%的股權,進而成為上海家化集團旗下上市子公司上海家化的最大股東,擁有29.15%的控股權。平安手握的家化資產非常優質,上海家化的股價在市場總體疲軟的情況下表現優異:從2011年11月至今股價上漲超過30%。

而葛文耀的擔心不無道理,據上述這名人士透露,平安在成為股東後不久,就提出能否出售家化的部分資產,甚至包括辦公樓。「這樣的事讓家化很多人都反感,你進來才沒多久,就想把我的辦公樓給賣了。」

平安入駐一年以來,家化業績不錯,據家化財報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5.4億元,同比增長23.5%;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4.8億元,同比增長70.7%。

然而,對短期財務回報重視程度的不同也直接影響到雙方在戰略上的分歧,最顯著的矛盾體現在是否注資海鷗手錶這個項目。在2009年起就考察該項目的葛文耀眼中,海鷗手錶作為瑞士手錶的代工廠,具有核心技術,中國又存在巨大的腕錶潛力市場,如果借家化打造品牌和渠道之力,品牌附加值能夠大大提升;葛甚至憑藉國企領導的敏銳直覺提出「常委中有三個戴海鷗表」。但在平安的金融業思維模式中,首先要考量投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在財務數字上的直接顯現。

「站在平安的角度,如果涉及到非主營業務(家化主營業務是日化產品)併購,我肯定要問應該使用什麼風險隔離手段。」一名叫作Ken Yan的PE投資人站在投資者的角度認為,「家化這樣的公司喜歡先說結論,再說數據。

而平安這類投資者是先拿數據,存在溝通方式上的差別。」平安信託方面未就海鷗手錶項目向《商業週刊/中文版》做具體回應,只提及「自投資家化集團以來,平安恪守投資契約中的各項約定,積極兌現承諾」,然而同時強調的是對家化主營業務的支持力度:「未來,平安會繼續支持家化進一步圍繞主業做大做強,為各方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回想一年多前,中國平安最終能夠在復星資本、海航商業等一眾投資者中脫穎而出,關鍵性因素正在於平安承諾未來5年會追加70億元,幫助家化打造時尚集團,闖入腕錶、酒店、珠寶等領域。「馬明哲見老葛的時候說,平安跟家化一樣,一直在做金融領域中的民族品牌,這點非常打動老葛。」上述那位接近葛文耀的人士說。

葛向來注重打造與外資品牌相抗衡的本土品牌,因此對於上海家化集團的規劃是鑄造一個孵化器,在此平台上復興包括海鷗手錶、回力鞋等老品牌。在葛看來,在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由於資源的高度壟斷,實現一個集團內部的多元業務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也是他想超脫日化產業,鍛造時尚集團的原因。「但機構投資者對此的困惑在於,要實現多元化的擴張,那管理團隊是不是已經多元化了,人才是否有足夠的儲備。」Ken Yan認為。

眼看家化對平安的期待逐漸落空,令葛文耀在2012年12月的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指出平安「前後態度常常不一」。

「如果只是股權層面注資,磨合期相對較短,但家化和平安之間涉及到了管理上的支持和戰略上的達成,磨合期就長了。」Ken Yan憑實際經驗分析。實際上在童愷成為上海家化董事之後,上海家化投資的任何項目在決議前會被平安獲知,家化的投資將受到約束:董事會決議,總經理2013年底前批准累積不超過2億元的項目投資,其中單項超過5000萬元就需書面報告董事,超過1億元就要上報董事審議。

而葛文耀也未就此打算放棄自己繼續打造民族品牌的夢想,他表示,自己將通過個人資源參與這一項目,為海鷗出謀劃策,以改善該廠經營。

總之 平安入主家化董事會後,加大了雙方在公司未來發展和投資戰略上的博弈,家化的未來取決於雙方磨合的成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99

寫在悲觀彷彿逆流成河之際 沃倫小巴

http://xueqiu.com/6535937957/24084480
剛才的帖子仔細想想,對@東博老股民 的吐槽有失公允,其實自己很少看老股民的帖子,只是偶爾在當日熱門裡看到他比較銀行股才看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民生比其他銀行好的結論,所以覺得老股民也是屁股決定腦袋,因此對他形成了誤解,我承認自己的觀點不夠全面,看問題太偏頗,其實並沒有完全否定老股民,也沒有諷刺之意,只是吐槽而已,在此向老股民道歉。@unite_zhao 說得對,兼聽則明。

這幾天市場連續下跌,看來已經很多人已經受到影響,我也沒有例外,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尤其是虧損的股票,對於自己的選擇不再那麼堅定了,甚至有些投資者已經開始懷疑巴菲特式的投資理念是否適合中國,懷疑價值投資。(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滿倉了,沒子彈了,所以不淡定了。但我要說一點,我對銀行依然堅定不移,或許因為只有銀行是盈利的。)

以前用一句話調侃市場:一根陰線改變情緒,兩根陰線改變預期,三根陰線改變理念。也經常提起老巴說的,投資比的不是智商,而是耐心。可是當理論遇到實踐挑戰的時候,經常是耐心敗給了貪婪和恐懼。自己也未能倖免,依然沒有克服恐懼,只是幸好不喜歡追高,避免了很多錯誤,但也錯過了很多機會。

@星銀投資 對於瀘州老窖向一些投資者致歉,我覺得其實他是壓力太大,其實沒有必要,因為進入股市的人首先看到的就是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而且星銀投資開始投資老窖到現在的時間也很短,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判斷投資結果的正確與否,有些不公平。我個人對於白酒的觀點是,目前市場悲觀過度,白酒被低估了。或許,這也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結論,謹供參考。

其實,雪球裡的大多數投資者是想要實踐價值投資的,但是這一輪超過大家經驗的熊市又讓很多投資者倍受打擊。熊市太長,讓很多原本正確的理論經不起考驗和等待,我認為價值投資沒錯,巴菲特思想也沒錯,市場也沒錯。這裡考驗的最重要的是人性!本應買定離場,卻總想短期有所收穫,結果往往將耐心放在火上燒烤,最終反而誤了理念,毀了價值。。。

留在這裡,本應是加深對所投公司的基本面的認識,或者學習其他感興趣的行業知識、投資理念,但是卻或多或少受到每天價格波動的影響,從而對一開始買入的決定產生了懷疑,這就是離市場太近的壞處。

市場是聰明的,但短期內可能會對一些信息反應過度。因為未來不可預測,悲觀與樂觀不斷疊加,導致股價的波動遠大於信息的真是影響。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投資者對市場的影響。

08年經濟危機以來,ZF對經濟的調控從未間斷,導致大家的預期也不斷變化,於是,想要預測未來的投資者總會失望而歸,就是因為期望太大。還記得去年12月,總書記南巡後,投資者對於未來的樂觀預期,但經歷過一次次腐敗事件、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的打擊之後,大家對未來、對改革又產生了懷疑。這就是過度樂觀的代價。

我覺得,其實大家或許走入了誤區:

1、即使真的改革,也不會一蹴而就,改革需要時間,依然是摸著石頭過河,想要很快到達天堂的人是不切實際的。

2、最初買入的理由是價格低於價值,那麼只要價格還未反映價值,並且依然低於價值,那麼,繼續買入是明智的作法。

3、時間的因素。一開始買入的時候,大多數投資者是做好了持有3年、5年,甚至更久的準備的,但是一輪上漲,讓很多人又變得「貪婪」起來,預期收益率又提高了很多——後悔買的少了、或許會在更短的時間裡翻倍等,都導致很多投資者在隨後的下跌中倍受打擊。


不要在你情緒波動的時候做決定,相信你理智的時候的判斷。以前,我有過一個想法:當你決定買入一家公司的時候,請把買入的理由寫下來,當你有賣出的衝動的時候,就拿出這些理由一一檢驗,如果這些理由不存在了,那麼就賣出,否則繼續持有。

我覺得,這個辦法不錯。

寫在悲觀彷彿逆流成河之際,給自己打氣,也是對近期市場走勢的一個感受和總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405

信託受益權如何為銀行信貸隱身? 沃倫小巴

http://xueqiu.com/6535937957/24214880
信託受益權簡而言之就是受益人在信託業務中享受信託利益的權利。由於銀行可以通過一些操作來投資這類產品以實現變向授信的目的,過去兩年,信託受益權規模正快速膨脹。

信託受益權如何繞過信貸規模管制?

由於銀監會未規定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不能直接投資信託受益權或者理財投資信託受益權需要入表,因此通過兩種方式使監管套利成為可能:一是銀行理財計劃投資信託受益權,並非直接發放信託貸款、受讓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不在轉表範圍之內;二是銀行運用自有資金向過橋銀行購買信託受益權(以投資同業資產的形式),自有資金並非2011 年規範的銀信合作理財資金,因此不受監管。

1、通過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資信託受益權,從而為企業融資的模式。主要又分為兩類:
① 「過橋模式」:待融資企業A 與信託公司合作設立一個單一信託計劃,通過「過橋」企業B 投資該信託計劃從而給企業A 融資,然後企業B 再將該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銀行理財計劃,但企業B 不需要在信託公司進行受益權轉讓登記。從本質看,該模式是銀行理財資金對接企業A 的融資需求。

查看原圖在「過橋模式」下,「過橋」企業的存在,只是改變了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標的,從銀監會禁止的「信託貸款、信貸資產、票據資產」變為監管漏洞之下的「信託受益權」,使得待融資企業A 實質上依然是通過銀行渠道得到了所需的資金,「過橋」企業B 和信託公司從中更多的起到的是通道的作用,收取相關的手續費。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對應的資產或被計入表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或被記為同業資產(保本型理財產品),這從本質上降低了銀行的信貸規模,規避了監管。
② 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模式:待融資企業A 以自有財產委託信託公司設立一個財產權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的受益人為企業A 本身,同時需將財產過戶到信託公司名下,再由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從而受讓企業A 的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從本質看,該模式仍是企業A 從銀行獲得貸款融資(理財資金),只是在加入財產的模式下,企業A 以類似質押融資的方式身兼融資企業和「過橋」企業的雙重角色。

查看原圖
在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模式之下,待融資企業A 以自有財產設立信託產品,其本身的資產方將財產替換為信託計劃受益權,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受讓企業A 的信託受益權。從企業的資產負債變化來看,相當於以財產質押融得所需資金;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則是以理財的方式完成了為企業A 的融資,並不會帶來信貸規模的增長。
2、銀行自營資金投資信託受益權,主要模式為:
銀行 A 通過信託公司發放一筆信貸貸款計劃,由於銀監會禁止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投向信託轉讓資產,因此需要引入一個過橋企業,銀行A 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過橋企業,然後過橋企業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過橋銀行B 的理財產品資金(繞過銀監會監管),最後銀行C 以自營資金受讓過橋銀行B 手中的信託受益權。過橋銀行B 的出現是為了將信託受益權轉化為同業資產,因此銀行C 受讓信託受益權之後也以同業資產入賬,大幅降低信託受益權的風險資產權重,較少資本消耗。從本質看,本模式下,銀行C 以自營資金給待融資企業融出一筆資金,但並未記為「貸款」,而是以同業資產入賬,主要計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之下。

查看原圖四、信託受益權規模幾何?
截止 2012 年6 月末,信託受益權業務量較大的主要是興業銀行,高達2827 億元。其他銀行基本在500 億元以下,包括資產規模較大的農業銀行。基於數據的可得性,我們估計至2012 年底,信託受益權的規模約為8000 億元。

查看原圖興業銀行由於同業業務具有領先優勢,因此在同業業務創新騰挪信貸空間方面,也比其他的銀行做得更多一些。截止2012 年6 月末,興業銀行計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2126億元)、應收賬款類投資(559 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143 億元)的信託受益權共2827 億元,較2011 年底的3546 億元減少約700 億元。

查看原圖信託受益權業務的發展與銀監會對信貸投向及其他同業業務的監管態度相關。在信貸投向領域限制較少的情況下,更多的實體經濟領域可以從銀行得到信貸支持,因此通過複雜業務繞信貸規模的積極性較低;同理,在允許其他同業業務發展的情況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同業業務的動力相對不足,因此,從便利程度來看,信託受益權業務發展較為緩慢;在信貸較為寬鬆的環境中,信貸支持經濟發展的資源更為充分,其他渠道資金來源需求較低。
2012 年6 月末,民生銀行的信託受益權資產約為63 億元,主要歸於「應收賬款類投資」。從餘額變化來看,2007 年以來經歷了逐步下降的趨勢,從2007 年底的213 億元直至2011 年底的清理完全,其中2008 年下半年餘額變化最大,減少133 億元。2012 年上半年信託受益權資產配置再次增加。

查看原圖整體來看,同業業務規模的快速增加與配置信託受益權業務的開展相關。從上市銀行披露數據來看,浦發銀行、農業銀行的信託受益權業務在2012 年以來有較明顯的回升。尤其是浦發銀行,從年初的10 億元大幅增加至6 月末的375 億元,在資產負債表上主要體現為「應收賬款類投資」的增加;農業銀行的信託受益權資產主要歸在「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之下,在2011 年6 月末降至245 億元之後,2012 年6 月回升至477 億元。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71

新常態下的投資思路 沃倫小巴

http://xueqiu.com/6535937957/24314389
回頭看看邱總的這篇文章,我基本同意其邏輯觀點,最近我也在思考習慣了投資低估值的公司,對於估值高高在上或者看起來合理的成長股比較難以接受的問題,希望能盡快想通這個問題。但是,我覺得,低估時買入,是個永恆不變的賺錢的投資理念。
    目前的藍籌股就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只是相比於創業板、中小盤每天彷彿沒有極限的上漲,藍籌股就落寞了很多,但是縱觀價值投資的歷史,本來就是心靈承受寂寞與孤獨的歷程,也正是因為逆向思考、人棄我取,才有了卓越的表現。
    當大家都在追捧創業板、中小板的時候,很明顯,想在那裡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是很難的,除非你不斷地接受被分析師調高的增長預期、相信一個又一個的增長神話。
    當然,我不是一個相信童話故事的人。
============================================================


     新浪財經訊 3月30日,第十屆中國基金業金牛獎頒獎典禮暨2013金牛基金論壇在北京舉行,今年論壇主題為「融合與挑戰:財富管理新局下的中國基金業」。以下為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發言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下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新常態下的投資思路》。

  現在和十年前比有什麼最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正在迅速削弱。過去十年我們取得了越來越大的國際經濟貿易的市場份額,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低成本,而這個成本優勢在今後5到10年內很可能會被大幅度削弱甚至喪失。

     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五個:一個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個是環保成本的上升,一個土地成本的上升,一個是資源和能源成本的上升,再加上人民幣匯率升值。這些因素在過去5年、10年中不斷地累積,在過去兩三年中進一步加速。為什麼近年來的宏觀調控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短期化?原因之一就是在成本升高後,幾個調控目標之間越來越難以兼顧,一放鬆通脹就抬頭,一收緊經濟就不行,政策騰挪空間越來越小。

     今後5到10年,我們的內在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比過去十年大幅度降低了。現在大家說可以到7%,但也許會是6%或者5%,這個只有十年之後我們大家才知道。另一個就是通脹,由於成本上升,在今後十年中通脹也會比現在高,也許是4%、5%甚至更高,這個我們現在沒辦法定量地去判定它,但是「滯脹傾向」這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我說的不是「滯脹」,而只是「滯脹傾向」,就是今後5-1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放慢到7%以下、通貨膨脹上升到4%以上的這樣一種傾向。借用比爾格羅斯的一個詞「The New Normal」,這種成本升高之後的「滯脹傾向」也可稱之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這個新常態就是成本更高,通脹壓力更大,經濟的內升潛力更低。

  它會帶來什麼後果呢?過去十年投資和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後,出口這條路走不通了,在今後十年中,貿易順差不可能再提高太多。想要靠增加出口來推動一個52萬億GDP的經濟體,不僅其他國家受不了,中國的環境和資源也受不了。

  還有消費,沒有投資增長和出口增長帶來的收入增長,消費是沒有辦法自己加速增長的,特別在我們現在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還沒有進一步完善、中產階級還沒有形成之前,希望消費能貢獻3-4%以上的GDP增長是不現實的。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留下的抓手就是投資。投資中40%是工業投資,但是工業投資在今後5-10年裡再指望它快速增長也不太現實。為什麼這麼說呢?過去20年的工業投資和產能擴張的大背景是中國從自給自足的封閉式經濟體轉變為世界工廠的開放式經濟體。如今,成本大幅上升之後,包括耐克和Coach這樣的品牌商都在把工廠搬離中國,外商投資的迅速增長很難指望了。同時,由於環保因素,今後幾年落後產能淘汰的力度必將大幅加大,再加上各種成本的上升和出口增速的下降,國內的工業產能擴張速度也會大幅放緩。

  剔除出口、消費和工業投資,你就只剩下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了,三駕馬車現在只剩下一架的三分之二還可以跑,其他的好像看不到。現在中國經濟的出路往哪裡走?有人說,不是還有經濟轉型和新興產業嗎?經濟轉型是一代人的事,遠水結不了近渴,指望新興產業和經濟轉型能在5-10年內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是「大躍進」式的一廂情願。所以,在2020年前,要想經濟增長「保7」,基建和房地產投資是僅存的動力。而且,從人口紅利和儲蓄率的角度看,今後7、8年是中國提升基礎設施的最後機會了,之後,很難找到足夠的基建工人和足夠的低成本資金了。

     換一個角度,從供給層面來分析,經濟發展的三大推動力一個是人口的增長,第二是人均資本(包括土地)的提升,第三是人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創新和改革長遠看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改革的初期不見得能立竿見影。例如,水電油氣要素價格的改革,長期看有助於理順機制、節約資源和增加供給,但是改革的初期卻更多體現為要素價格的提升,提高經濟運行的成本。

     我們現在人均GDP是6200美元,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要克服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出路是什麼?出路就是城鎮化。現在關於城鎮化的爭論很多。從經濟發展的三大推力上看,城鎮化首先能夠延續城市的人口紅利,農村總的人口可能沒增長,總的勞動力人口也許不增長了,但是城鎮化可以進一步推進城市的人口增長了。其次,通過農村土地的流轉實現土地資本的貨幣化,人均資本就能夠增加,剩下的農業土地集約化使用,留在農業的勞動力的人均土地增加。第三,勞動生產率,中國過去10年最大的對勞動力提高的實現,就是農民工的進城。人口的聚集和分工協作的深入是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最直接途徑。過去這幾年民工工資增速較快,也正體現了他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城鎮化與新興產業相比,我們的地方政府更知道怎麼做城鎮化,相比之下,新興產業大干快上反而造成了更多的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過去幾年太陽能、風能、鋰電池、電動車、LED等一系列新興產業的困境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關鍵就看能不能在今後5-10年執行好城鎮化的戰略,實現投資與消費的良性互動,促進城鎮人口增長、人均資本增加和人均勞動生產率提高,供給層面的這三個改善才是真正應對成本上升的最佳路徑,而不是依靠收緊貨幣政策、地產調控等實際上進一步增加成本、加重滯脹傾向的政策。

     在這種大背景下,今後5-10年的投資思路是什麼?

     首先,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講,股票比債券好。你現在拿著債券可能有5-6%的收益,覺得不錯,但是扣除今後5-10年的通貨膨脹率後就所剩無幾了,也不排實際收益為負的可能。今後10年的「新常態」下,名義GDP增長仍然有10%以上,對有定價權的股票而言,實現利潤的兩位數增長並不難,這些股票在12倍以下的估值買入比債券更有吸引力。同時,由於工業投資下來了,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下降,剩餘流動性反而有可能更好,股市反應的主要是剩餘流動性。可以參考日本的例子。1974年的石油危機之後的10-15年,日本的GDP從危機之前的平均9%的增速下降到危機之後的平均4-5%,增速減半,通脹壓力更大,但是日本股市卻迎來1975-1990年的大牛市。

  第二,從商業模式上看,高利潤的模式優於高周轉模式,有定價權的公司會好於有成本優勢的公司。看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無非是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寡頭壟斷優勢、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A股大多數公司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是靠不住的,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的資源或真正的技術。接下來你要靠什麼?在這種低增長、高通脹的新常態下,靠成本優勢的企業比較難以維繫,靠高周轉的企業會發現周轉成本越來越高,靠規模優勢的企業有從規模經濟變成規模不經濟的風險,除非規模大到接近寡頭壟斷的地位。相比之下,寡頭壟斷和品牌優勢在新常態下是最能持續的。關鍵還是看定價權,因為成本是越來越高的,需求增速卻越來越慢的,能否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把升高的成本轉嫁給下遊客戶,這就要看企業是否有真正的定價權了。

    第三,從投資風格上看,價值股好於成長股。
有人說,經濟增長減速,成長更難了,於是成長股有「稀缺性」,因此估值應該更高。這好比說一張彩票,因為中獎概率降低了,因此該彩票應該賣更貴的價格,這個邏輯說不通。還有人說,困境倒逼轉型,因此應該買新興產業。其實,低增長、高通脹的新常態對成長型企業是不利的。看一看美國的例子,低增長、高通脹的七十年代,以「漂亮50」為代表的成長股的股價普遍跌去70%,相反,在美國高增長、低通脹的九十年代,成長股表現最好。原因很簡單,繁榮的經濟、充裕的流動性更有利於企業拓展新業務、新產品,相反,經濟低迷、通脹升高的背景下,企業舉步維艱,哪有餘力去創新?現在大家追捧的所謂「成長股」,十有八九是炒主題、炒概念的「偽成長股」,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特別弱,這一點只要看一下過去兩年中小企業的利潤下降的比例就清楚了。而且,成長股的現金流主要出現在幾年以後,高通脹的環境下,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大幅降低,成長股的估值應該更低才對。

     但是,市場仍然熱衷於「成長股」而拋棄銀行、地產、白酒等低估值藍籌股,認為他們是夕陽產業。其實,中國有14億人,任何一個大行業,你只要把握住行業的龍頭地位,再發展20年、30年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地產是個很有定價權的行業,就像有的小區,路左邊就是六萬塊一平米的房子,路右邊就是三萬塊錢的房子,同樣的學區、同樣的配套設施,不同的開發商的地產就能賣出不同的價格,這就體現了不同的地產公司差異化的定價能力。前幾天有人在爭論說政府是否曾經把地產當成中國的支柱行業,這個爭論就好比爭論米飯是否是中國人的主食一樣沒有必要。不管你是否喜歡,現實是,在今後5-10年,地產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對於地產,政府會調控,但是不會打死,被壓制的需求和被替代的需求,這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政府鼓勵的行業,很容易競爭過度和產能過剩,無錫尚德的破產就是最好的明證。政府壓制的行業,反而供給有限,競爭有序,龍頭企業的日子反而更好過。而且,像銀行、地產這樣的大體量的行業,自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不會因為國五條、銀監8號文這樣的政策改變就一蹶不振。事實證明,過去兩三年那麼嚴厲的政策變化都沒有改變銀行、地產行業的利潤持續快速增長。目前市場對政策變化很可能過度反應了。

  簡單說,低估值的、有定價權的藍籌股,這就是我們新常態下的投資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2

環保署涉益國產零件商 小巴的士死火

2013-10-13  NM  
 

 

政府本月起推行石油氣的士和小巴更換催化器計劃,冀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氣質素。這個打着「清潔香港」旗幟的計劃,背後卻有污糟勾當。事緣環保署隻眼開隻眼閉,讓一車房集團涉嫌違規圍標,而且串連有關係的國產零件供應商,以一條龍方式去競投政府的一億五千萬元資助,結果只是養肥一小撮人。涉嫌圍標醜聞,令一眾小巴的士車主一肚氣,就連坐擁數十億元身家的小巴大王馬亞木,也成為受害者。

本刊調查發現,涉嫌圍標車房集團大本營,和其中一個催化器供應商的登記地址,與環保汽車維修同業聯會主席林慶昌旗下多間公司的登記地址相同。更換計劃由公帑支付一億五千萬,而五十二間指定更換催化器車房中,至少有三十二間與投標集團有關,粗略估計他們有機會瓜分以千萬元計的生意。

馬亞木擁有約六百部小巴和近百部的士,單計該七百部車的牌價,已達約四十億元市值;而馬家今次有四間車房中標為指定更換商,包括兩間更換的士催化器、兩間更換小巴催化器。

馬亞木兒子馬僑武對本刊說,旗下小巴中有五百多部為石油氣車,需要在十月至十二月三個月內全部更換催化器,情況相當狼狽。「我公司的小巴全部都係專線小巴,行車班次有規定,但換一部車嘅催化器需要大約半日,我嘅車從來都喺自己車房整,兩間車房無可能喺三個月換晒五百幾部車。如果唔將小巴交俾其他車房整,專線小巴就會脫班,運輸署唔會俾我哋脫班。」

現時全港約有二萬二千輛石油氣車,包括約一萬八千部的士、近三千部小巴;車主要向政府申請才獲資助,計劃分兩階段進行,替不同年份製造車輛更換催化器和相關零件的含氧感知器。首階段計劃本月至今年底進行,次階段為明年首季。

馬亞木的車隊,屬於第一階段更換計劃的車輛;馬僑武說:「我託業界向環保署反映我嘅情況,佢哋叫我將小巴交俾其他車房更換,都唔知環保署點諗嘢,我們一早已建議將更換時間延長去到一年,但環保署根本唔聽。」

被迫用A貨

的士小巴權益關注大聯盟主席黎銘洪說,「環保署已涉嫌明益了一些人,仲要我地用國產貨,令人唔順氣。」原來有集團不單圍標,中標後還講明只供應國產催化器,令業界更加火起。馬家旗下小巴均是使用豐田水貨催化器,馬僑武說,價格只是較國產A貨貴幾十元至百多元不等,一般可用上四至五年:「有行家曾試用國產貨,約一年就要換,過濾效能唔得,政府出錢換催化器希望改善空氣質素,我哋一年後又要自己出錢再換一次,浪費公帑又令業界損失。」馬滿肚氣投訴:「香港驗車都可以揀車房維修,驗車合格就得啦,其實今次計劃都可以係咁,最緊要是政府俾用原廠貨,我哋願意補差價。」更換計劃有兩間指定催化器供應商,包括「大聯合零件銷售中心有限公司」和「香港汽車催化工程有限公司」,由公帑付款的各款催化器價值由約二千三百至約四千七百元不等。

地址露端倪

環保署網頁顯示,更換催化器有五十二間指定車房,三十一間供的士車主選擇、小巴有二十一間。但「添發汽車修理公司」和「森記友聯汽車修理工程」及旗下各分行,共佔了三十二間。若車主選取的零件供應商或車房收費高於資助金額,車主須繳付差額。政府確認更換後,把資助直接發放給零件供應商及車房。在添發和森記更換國產催化器車主毋須付款,但前往其他指定車房更換,大多要自己補貼十五至約二千六百元不等。添發和森記表面上是兩間公司,但翻查公司註冊和商業登記發現,兩間車房均在去年立法會通過更換催化器撥款後,於今年一月二日同一日成立(見下圖),成立之初大部分股東同時持有兩車房,但部分人於翌月的四日和五日相繼退出。添發成立時,共有十二名原始股東,包括環保汽車維修同業聯會主席林慶昌及其拍檔葉超成,林於翌月退出,添發由葉及其他人打骰;而森記的原始股東共十九人,也包括林慶昌及葉超成,葉於翌月退出,林繼續揸弗。添發申報地址為觀塘大業街二十三號地下,但環保署指定車房名單中,森記亦設於上址的「A鋪」。記者上週四到觀塘大業街視察,發覺添發和森記是共用工作間,皆因森記的「A鋪」與添發的鋪位是相通,門外亦掛上式樣一樣的軟身招牌。查冊發現,林慶昌名下部分公司的地址與添發的大業街地址一樣,他其中一間擔任股東、於二○一○年成立的公司,更名為添發社汽車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文提及的添發車房極為相似,地址亦是大業街二十三號地下。本刊發現中標名單中多間添發和森記的分行,其登記地址實屬其他車房,他們僅在門外多掛一個「軟身招牌」。記者到添發位於長沙灣永康街的分行,發現該車房實名為華建。記者向工人查詢,工人說:「華建即係添發!一樣啫,換催化器就喺呢度。」

環保署指定的兩間催化器供應商,其一為「香港汽車催化工程有限公司」,雖然持有人並非林慶昌,但其申報地址正正為添發位於大業街廿三號地下的地址;換言之,林慶昌、零件供應商、添發及森記等指定車房,四者關係千絲萬縷。

已有人報警

二○一○年元旦,有近千部石油氣的士集體死火,事件持續數日,影響要搭的士的市民,政府其後成立由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組成的專案小組調查成因。同年三月發表調查報告,小組認為可能由多個原因造成,當時林慶昌為專家小組成員。黎銘洪表示,集體死火事件後,政府曾進行一項有六百部的士之試驗計劃,更換催化器計劃是建基於該項目,但環保署一直拒絕公開試驗報告,令外界難以得知成效。黎又認為,更換計劃涉及非法圍標外,環保署負責招標的官員可能涉及貪污等行為,要求該署公開試驗計劃報告,因據知試驗計劃經費約三百萬元,亦可能存在利益輸送。黎早前已就涉嫌圍標事件報警。據了解,有業界人士已就以上兩件事件向廉政公署投訴。廉署回覆查詢時說,一貫政策是不評論個別案件。

林:乜都唔知

記者上週五前往大業街二十三號地下向林慶昌查詢事件,查問他與添發和森記的關係,他說:「我不嬲都係森記嘅,同添發從來冇關係。」記者出示商業登記指他曾擁有添發,他卻說:「應該唔會喎,你係記者,我就講真嘢俾你聽,我呃你你都check到啦。」惟他解釋明顯與事實不符。至於香港汽車催化工程的登記地址與他旗下公司相同,他說:「完全冇關,呢個地址唔關我哋事,森記係A鋪,我租鋪啫,我唔知佢註冊地址啦,你問添發啦。」有業內人士指林與環保署助理署長莫偉全相熟,林慶昌強調:「同莫偉全唔係好熟,係開會成日見到。我哋收到標書,照要求做嘢啫……冇收過政府消息,我同添發冇關係。」強調自己不是零件供應商,但承認曾租的士給汽車催化工程及協助他們作技術調校

環保署賴皮

負責該計劃的環保署助理署長莫偉全表示,招標是價低者得,否認存在圍標問題。他只不斷重複,署方會嚴格執行投標條款,各公司只可遞交一份標書,承辦商亦不得私下外判服務。記者向莫出示添發和香港汽車催化工程公司,申報相同地址的證據。莫偉全說:「有人用嗰個地址,但唔通你話間公司係林慶昌嘅?你又憑咩話佢係擁有人呢,呢啲都係部分人嘅推斷,我哋會根據投標條款,只要佢唔係兩間或以上投標車房商業登記嘅擁有人,就冇違規。」對於被業界質疑要用國產催化器,莫偉全無正面回應:「如果只用原廠貨會構成壟斷,外國做法都唔係只准用原廠貨,我哋唔會睇係咪原廠,有獨立第三方去檢驗,如果達到水平,我哋唔擔心有麻煩。」

何謂催化器

催化器是令車輛減少排放污染物的裝置,屬損耗零件要定期更換;政府資料顯示,現時適合於的士和小巴準備更換的催化器,正式名稱為三元催化器,將汽車死氣喉排出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轉化為無毒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氣,安裝催化器後的車輛可減少排放超過90%的污染物。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梁耀彰表示,催化器壽命以行走里數計算,一般約為十萬公里,以私家車而言約可用五至十年,的士由於行走次數較頻密,或可能一至兩年便須更換催化器。他表示,原廠與非原廠的催化器質素未必有大分別,主要看供應商提供多久保證期,「如果有保證,都唔怕佢質素差,只係一般人對國內貨未必咁有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