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七年一月九日,一個令宸鴻 光電董事長江朝瑞、執行長孫大明,難忘的日子。 剛到宸鴻上班的第一天,孫大明接到江朝瑞的通知,不用到廈門,反而直飛美國舊金山,參加蘋果電腦(Apple)宣布發表第一代iPhone的日子。 藍底印著蘋果Logo的看板上,寫著「The first 30 years is just the beginning」(成立三十年來的嶄新開始)。站在台上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說,「這一刻我等了兩年半,」背後螢幕iPhone正式和世人見面,全場響起如雷歡呼,坐在台下VIP區的孫大明和江朝瑞早已感動流淚。 距離這個日子,已經過了三年多,但是講到這一刻,孫大明在《商業周刊》記者面前,仍全身顫抖,語帶哽咽,彷彿重回那個場景。 當記者試圖化解氣氛,開玩笑的問:「江朝瑞有沒有也當場淚流滿面?」 孫大明這會兒才清醒過來說:「我一個大男人,在那裡流眼淚怕被別人看見,就趕快把臉給摀起來了,那有時間去注意他有沒有哭啊!」 接下艱鉅任務 二十七天內,要讓iPhone如期出貨 能讓理工背景出身,在摩托羅拉(Motorola)工作二十年又五個月,一路坐上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的孫大明如此感動,是因為蘋果將手機的使用推到一個全 新境界,超越了原本美國第一大手機公司摩托羅拉手機事業發展的可能與想像,而讓這位科技老將有此感觸。 回到廈門,孫大明知道,他要展開一場科技革命之旅,在短短的二十七天內,他要完成艱鉅任務,讓iPhone在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準時出貨。 iPhone的三‧五吋玻璃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上,布滿肉眼看不到,由四萬四千個一平方公釐的感應點,交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子。當你手指輕點,數萬個細 小感應點會吸取手中微小電流,感應你的指令,讓使用者的命令隨著手指的直覺移動,操縱整部手機的所有功能。 玻璃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的原理,就像是筆記型電腦上的觸控板,使用者可將手指放在觸控板上滑動,取代滑鼠,而那塊不透光的塑膠觸控板換成「玻璃」,貼合在 液晶面板上。 蘋果是全球第一個運用此技術的開發者,宸鴻則是全球第一家要量產此觸控技術的公司。 遇上良率瓶頸 試產僅八%,成立戰情中心應戰 二○○七年六月一日,宸鴻正式量產,第一天試產,「成功產出兩百片」,「良率只有八%」,這是孫大明拿到的數字。當天,他們和客戶開會直到凌晨一點半,一 結束,所有主管接著開會到四點半。 「就像是原本飛機在跑道上跑,正要take off(起飛)的moment,成敗就看這一刻。」宸鴻賭上了十二億資金和五年半的開發時間,如果墜機就永不翻身,孫大明形容當時的驚險和壓力。 六月二日,宸鴻成立「戰情中心」,總指揮官孫大明拴緊生產線的每一根發條,每小時回報,戰情中心裡貼滿每小時更新的報表,隨時翻閱、瞭解進度。 個位數的良率,導因於電容觸控技術有九十道工序,「中間經過太多站,無法重新去拼湊,挑戰就是能否快速抓到root cause(根源)。」孫大明解釋。 每個問題一來,孫大明至少會問五次為什麼,直追到根源。發現問題,「馬上我把聚光燈照在你身上,一小時後,要報告改善狀況。」孫大明說,「把鍊子收的很短 很短,讓你迴旋空間有限,一直緊收,緊收著,馬上corrective(修正)。」就這樣在每一道工序上,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拉升良率。 兩個禮拜後,產量由兩百片提升了二十倍,不到一個月,他把良率由八%拉升到八○%,終於趕上蘋果六月二十九日的iPhone全球出貨日。 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分析,從八%提升到八○%只是第一步,但良率要從八○%進步到九○%,這其中的每個百分之一,難度比起八%到八○%更難。 孫大明將「戰情中心」全面資訊化。當我們走進這個戰情中心,牆上的A4紙報表,換成了一百二十八台液晶螢幕,布滿三面牆,這間約二十六坪的戰情中心,監控 超過四萬坪的產線。 過去以「小時」計算的回傳率,現在是以「秒」為單位,即時回傳兩、三公里外的生產線資訊。牆上數字不斷跳動,螢幕上大大小小類似汽車轉速表圖的圓形圖示, 只要指針一偏紅色警示區,馬上追查哪一個產線的哪個作業員發生問題。現在,整個戰情中心更連結營收系統,可以即時計算良率,機動調整產線。 然而,iPhone全球熱賣,全球各大面板廠無不積極搶入這塊市場大餅,宸鴻的優勢,能維持多久? 「觸控面板,不是只有宸鴻能做,但我們領先業界,至少有三年的優勢。」宸鴻技術長張恆耀指出。 熬出競爭優勢 三道技術關卡,能領先對手三年 由於玻璃投射式電容感應度百分百,對比電阻式感應率只有九五%,一般電阻式觸控面板業者若想跨入電容式技術,有三大難關待突破。 第一難:資金門檻高,電容式技術投資門檻是電阻式技術的十倍。 若要生產觸控面板,電阻式技術每投資一元,相對應的電容式技術需要投資十元。張恆耀解釋,電容式技術難在良率,因此一定要用自動化設備和無塵室生產,這就 考驗資金門檻。 走進宸鴻的廠房,會有到晶圓廠的錯覺,穿著白色無塵衣的操作員四處走動。孫大明解釋,此技術類似半導體製程,對於潔淨度要求僅次於晶圓代工和LED磊晶, 甚至高於晶圓封裝,電阻式則無此要求。 第二難:製程時間長,電容式技術的耗費時間是電阻式技術的七倍。 傳統的電阻式製程類似印刷機,將電路印上導電玻璃,一天可做作好幾片。但由於電容式的生產技術,需要進行光學曝曬與顯影製程,因此整個生產流程需要一定的 時間才能完成,從生產線一啟動到完成,要花上七天時間。 第三難:工序更複雜,電容式技術工序是電阻式技術的五倍以上。 維持良率的難度也顯現在工序,電阻式製程有十五道工序,而電容式最多需要九十道工序,是電阻式的五倍以上,良率一旦下降到八五%以下,就等著賠錢。 特別是後段貼合製程,電阻式技術是塑膠貼上玻璃,屬於軟貼硬,電容式技術是硬貼硬,玻璃貼玻璃,只要一點氣泡跑入就是報廢。元大投顧最新報告指出,手機觸 控面板要價十五美元,加上面板等材料價格為四十美元,貼壞成本是四十美元。 這也是追兵勝華科技,即便打入蘋果供應鏈,卻還是連著九季虧錢,今年上半年毛利只有六%的主因。 目前宸鴻良率已經可以提升到九成以上,領先業界,比勝華多十個百分點。 這中間的巨大差異,就是因為「宸鴻是為了觸控而生,所有的生產線、機器設備都是訂製設備,很多競爭者都是由面板廠轉型,舊設備要改成新製程,花費金額高於 購買全新設備。」張恆耀說,因此一般面板廠的生產設備拿來製作電容式觸控面板,並不具備經濟效益。 尤其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平均每支手機的壽命只有十個月,一支觸控手機的面板出貨高峰在前六個月,隨後產品便準備進入下一個世代,「每支手機的觸控面板的規 格都不同,是個講求客製化的市場。」張恆耀說,宸鴻可針對每支手機提供客製化的團隊服務,這是與「大量製造」的面板廠,完全不同的思考邏輯。 獲得大廠信任 五成員工做品管,至今零退貨紀錄 這還不夠,孫大明說,「我們最大credit在於field return(出貨後品質異常的產品)。」至今沒有一塊產品出貨後召回。他在檢測布下重兵,將宸鴻二萬二千名員工的一半,約一萬名員工放在後段檢測工作 上,「quality goes in before brand goes on(先談品質才有品牌)。」孫大明深知國際大廠的風險意識。 對蘋果來說,iPhone或iPad的觸控面板若出問題,直接傷害的是五百七十四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富比世》(Forbes)估算)。 今年隨著投射式電容將超越電阻式技術,成為手機觸控主流,宸鴻啟動第三階段垂直整合策略,買下之前和導電玻璃廠OPTERA合資公司,掌握前段ITO玻璃 製程,又買下後段貼合設備廠,提升垂直整合能力。 宸鴻計畫明年第二季產能擴增,大尺寸產能一舉增加兩倍,迎接供不應求的訂單,同時在激烈競爭白熱化前,一舉拉開和對手的差距。 不做簡單的事,在每個關鍵布下天險,是宸鴻得以領先對手三年以上的心法。 |
|
||||||
「你參與抽籤了沒?」這是十月十九日起,各大券商營業員,最常接到的電話內容,為的就是十月二十九日要上市的宸鴻光電(TPK)。 這 檔可說是台灣最純正的蘋果概念股,吸引投資法人的關注,一再將未來股價喊上六百元,引發今年來最大的新股上市全民運動,總計吸引五十八萬人參與抽籤,申購 數達二百四十五倍,凍結市場逾一千二百八十億元資金。中籤率只有一‧三%,比大樂透普獎平均中獎率一‧七%還低。這股熱潮,恐怕連宸鴻董事長江朝瑞自己都 沒想到。 一手創辦宸鴻,同時投注心力在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的江朝瑞,因為這個新技術的資金投入門檻大,在公司成立以來,就有上市籌資的想法。 法人追捧不已!卻因條文解釋多等兩週 原 本,江朝瑞的想法,與未上市股王晨星半導體董事長梁公偉一樣,第一目標都是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不過二○○七年時,江朝瑞在花旗投資銀行大中華 區前董事總經理李明山建議下,因為美國投資人不了解科技零組件產業,恐怕不易受青睞,最好的股市,應該是科技股最受歡迎的台灣市場,而放棄赴美掛牌的想 法。 但是當時台灣證交所還沒有第一上市條例,資金門檻壓力讓江朝瑞一度想轉往香港股市掛牌。然而二○○八年此法令一開放後,江朝瑞隨即轉向,回到他最熟悉的台灣掛牌,才能引發此次的全民抽籤潮。 此時,卻又發生一個小插曲,原本打算在十月十三日就掛牌的宸鴻,在準備掛牌之際,九月二十七日突然傳出,因為有外資法人委請律師,向主管機關要求解釋,外資法人是否可以購買外國企業來台上市第一上市和TDR(台灣存託憑證)。 沒想到,證期局回覆,因為法令條文無此規定,恐怕是不能買,所以需要和央行討論是否開放。這一小意外又延後了宸鴻的上市作業。為了讓外資法人也能投資宸鴻,才將掛牌日延到十月二十九日。 宸鴻繞了一圈,從美國、香港到台灣,最後還因一個條文而延後掛牌,卻還是讓法人追捧不已,宸鴻究竟有何魅力? 魅力一:開發獨家專利,客戶群大 沾上蘋果光是最主要原因,由於宸鴻獨家和蘋果合作開發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最後由蘋果將此技術專利註冊為蘋果所有的雙面ITO(導電玻璃)技術DITO,也因為有了這個技術,才讓蘋果能推出iPhone、iPad產品。 平時低調的江朝瑞,現在因為蘋果而爆紅,受到各方追捧,他也感到相當不自在。江朝瑞甚至對友人說,「我們只是小供應商,沒有蘋果,就沒有我們啦!」 宸鴻雖然為蘋果生產觸控面板,但憑著技術底子,宸鴻再開發出一項專利技術——單面ITO技術SITO,繞過為蘋果獨家開發,讓宸鴻也能為其他業者開發觸控面板。 宸鴻為蘋果開發的DITO專利,就是在ITO導電玻璃的上層與下層,兩面都貼上感應器。而SITO就是將兩面的感應器貼在同一面上,效果和雙面製程一樣,但卻完全避開了蘋果所使用的專利,讓宸鴻的客戶群,不只有蘋果。 走進宸鴻位於廈門的總部,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智慧型手機製成的相框,從宏達電(HTC)、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黑莓機(BlackBerry)等各大品牌,放在宸鴻的走廊與各大會議室中,當成裝飾,這些全都是宸鴻的客戶。 魅力二:良率九成,高於同業水準 第二個原因,就是高於同業的良率水準。宸鴻的生產良率在目前電容式產業中達到最高約九成水準,超出勝華約十個百分點,又沒有如勝華一樣,還有兩成營收並非來自觸控螢幕製造,純度較高。 最後,則是加上籌碼相對少,此次釋出只有資本額一四%的籌碼,再加上技術扎實,讓法人視宸鴻為觸控面板的必備持股,才會未演先轟動,成為市場焦點。 只是在上市前夕,碰上了金管會調查另一高價股盈正豫順的炒作事件,讓宸鴻的上市案更令外界關注,不過宸鴻是直接上市,股價不像盈正豫順已在興櫃被炒高,所有投資者立足點相同,因此追捧的熱情不減。 隨著宸鴻上市日期越來越近,目前無論是外資報告或者券商報告都在漫天喊價,從九月底的四百元一路喊上六百元,抽中一張至少「賺三十萬」的想像,才造成這次超級熱潮。 為了避免投資人受到不實資訊的誤導,宸鴻高層無論在私下或公開場合,都避免提到公司數字和財務預測。此次在上市前,證交所還稍稍提醒,希望公司低調點。因此,宸鴻的上市前法說會對於數字和預測也都將維持一貫,保守以對,希望降低外界的過度關注。 這也反映了江朝瑞低調的個性,更不希望投資人因為不實資訊而投資受害。 未來觀察重點:對手突破研發、擴產競爭 搭著這波觸控熱潮,無論是宸鴻或勝華,估計都將花三億美元擴產,明年產能開出後,將是觸控面板廠對決廝殺的一年,更考驗各家的技術實力。 接下來,宸鴻的蜜月行情,股價能漲多高?能走多久? 首先,是觀察面板廠大廠,如友達、奇美電的內嵌式製程良率,面板廠積極以內嵌式製程直接將觸控面板做在面板,繞開宸鴻最擅長的貼合技術;其次是如勝華等對手的量產和成本下降幅度,這也是影響法人對宸鴻持股信心的變數。 |
女
|
||||||
台股資本市場年終上演IPO熱潮,將有二十一家公司準備掛牌,其中包括海外回台第一上市及中國企業來台TDR等股票。這批九成以上是科技新兵的IPO新 股,是否有成為﹁宸鴻第二﹂的潛力飆股呢? 撰文‧林宏文 十月底掛牌上市的觸控面板龍頭宸鴻氣勢驚人,為年終的新股上市熱潮打響第一炮。在未來的兩個月內,國內還有二十一家公司準備上市、櫃,到底誰能夠成為宸鴻 第二?值得投資人睜大眼睛好好選一選。 艾笛森以照明LED受注目這波年終歲末的上市IPO(首度公開發行)熱潮,有九成以上都是科技類新兵,成為今年最主要的特色。首先,十一月前兩周掛牌的公 司包括聖暉、聯穎、艾笛森及明基材料;其中以半導體設備為主的聖暉,掛牌當天漲幅超過五成,股價表現相當強勁,算是績優股之一。 不過,若要選出具指標性意義的企業,則以艾笛森最受注目。上市當天,大盤重挫一二○點,但艾笛森最高上漲三二.四%,並成為LED新股王。 艾笛森受到投資人追捧,主因是該公司以LED照明市場為發展主軸,在高功率LED封裝技術上領先業界,且預估明年獲利可增加五成。 與國內大部分廠商都是以手機、筆電及電視等背光產品為主相較,艾笛森是國內LED股票中最純的照明概念股。尤其是市場擔心明年LED上游晶粒恐怕有產能過 剩的疑慮,切入下游產業且競爭者不多的艾笛森,便成為投資人可以安心持有的標的,也造就了艾笛森高達二十倍的本益比。 與艾笛森同一天掛牌的明基材料,股價表現就令人失望,當天股價就跌破承銷價。原因是第三季面板景氣低迷,加上偏光板上游原料來自日本,日圓升值造成成本大 增,讓明基材料的獲利受衝擊,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僅○.六九元。 不過,隨著面板景氣在今年十月觸底,包括摩根士丹利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王安亞在內等多家外資,都已預估明年面板景氣將走大多頭,明基材料明年獲利有回升機 會。此外,由於明基材料已切入太陽能、汽車及醫療等多項電子化學材料市場,加上股價跌深,投資人逢低布局的獲利機會不小。 明基材料董事長游克用表示,公司歷經三次轉型,其間都經歷很大的痛苦,但也累積出扎實的技術實力。如今明基材料已確定往光電與材料領域發展,以成為﹁台灣 的3M﹂為目標。 緊接著十一月下旬,有包括碩禾、八五度C及神州數碼等多個重量級大案即將啟動。其中第三季EPS高達十二元、將以五百元掛牌的碩禾,預料上櫃後就有機會和 宏達電爭股王寶座。 此外,在中國布局有成的八五度C,由於展店速度快,符合近來最流行的二種概念,一是吃穿股最紅,二是具中國收成的通路概念,讓八五度C成為繼回台第一上市 的宸鴻之後,第二家備受關注的IPO案。 中國龍頭神州數碼來台集資另外,預計十一月二十四日掛TDR(台灣存託憑證)的神州數碼,是目前中國最大分銷商、資訊服務商及整合商。由於具備產業龍頭地 位,又切入成長性最高的服務及整合領域,頗受投資界重視。尤其是神州數碼宣布來台發行TDR後,在香港的股價已脫離十三.五港元左右的盤整區,兩周內最高 攻到十六.八四港元,總計漲幅達二成五,也營造了來台掛牌的聲勢。 神州數碼基本面佳,但唯一的缺點是此次總發行金額高達七十億元左右,為僅次於康師傅後的第二大TDR發行案。 不過,主辦承銷商凱基證券,已接觸國內中長期壽險資金,並且已取得七成以上資金的青睞,預料將是穩定神州數碼股價的一股力量。 神州數碼總裁郭為表示,中國市場很大,但在資訊服務及應用上原本就比較落後,神碼希望扮演科技應用及整合者的角色。例如在中國各地城市推出並營運市民卡, 就是目前最積極推動的應用。﹁我長期觀察美商IBM及蘋果的商業模式,從服務及營運切入,將是未來神州數碼在站穩中國分銷事業後,最想發展的兩個方向。﹂ 在中價位的股票中,以血糖測試機及測試片為主的泰博,也是值得關注的公司。泰博近幾年調整體質,走出與五鼎及華廣等同業差異化的路線。泰博積極發展自有品 牌並經營通路,今年品牌營收比重已達二成,明年將成長至三成,通路遍及歐洲及美國等市場。 此外,泰博今年前三季EPS達三.○五元,其中第三季稅後純益達八八九二萬元,超過上半年獲利總和。 泰博董事長陳朝旺說,泰博有一百多項專利,另外他個人也擁有四十二項專利,全公司有高達一五○人的研發團隊,每年研發經費是營收的七%到一○%,希望把血 糖機這個看似簡單的產品不斷改良,提高消費者使用的親近性及方便性。這種不同於其他同業的策略,也讓泰博成立十二年來每年都賺錢。 另外,與泰博同屬熱門生技股的中化合成(中化生)及曜亞國際,分別切入最夯的原料藥及醫學美容市場。 中化合成前三季EPS為一.八二元,雖然僅有去年全年EPS三.六二元的一半,但由於多項新藥已獲得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上市許可認證,第四季業 績還有高點可期。 至於曜亞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前盈利五.九元,更是獲利排名數一數二的生技股。 此外,中化合成及曜亞國際兩家公司,分別為中化及佳醫兩家上市公司所持有,在母集團的富爸爸效應下,較容易取得投資人信任;在生技股仍然人氣高漲的情況 下,這兩家具備獲利及成長性題材的公司,也有機會受到關注。 另外,目前居全球第三大氣動元件廠商的亞德客國際,也是台商赴中國投資有成的案例,目前高居中國第二大氣動元件廠,僅次於日商SMC。亞德客由於掌握關鍵 技術,雖然屬於傳統產業,但卻擁有比高科技業更強的獲利率,毛利率高達五六%,超越聯發科。 亞德客挑戰世界第一 亞德客目前除了布局中國市場之外,兩年前就已到義大利設立歐洲據點,明年底還要到新加坡設立亞洲據點,進軍中國之外的亞洲市場。董事長王世忠積極規畫未來 八年的擴張計畫,目標就是挑戰全球氣動元件的龍頭地位。 此外,還有一家值得注意的公司,是由華碩轉投資的海華,產品以無線網路通訊及數位影像處理等小模組為主,是國內少數擁有系統封裝技術(SiP)的企業。董 事長李聰結早期是威盛電子業務戰將,後來又任立衛及業強等公司董事長,因此海華融合IC設計、精密封裝與散熱等技術,並且在電子產品愈來愈走精密路線下, 推出受歡迎的產品,未來成長性頗受矚目。 每到年終歲末,總是新人的結婚旺季,今年台灣的資本市場,許多老闆準備在年底前上市櫃,同樣也感染了一種辦喜事的興奮之情,其中也不乏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好 公司。 在傳統產業股已漲高、老牌電子股漲跌難測,也許投資人可以從這二十一家新掛牌股中挑選,作為中長期投資的標的。建議在高價股中可以觀察艾笛森、碩禾、八五 度C、亞德客及曜亞;中低價位則看泰博、海華及神州數碼。 碩禾挑戰宏達電 85度C備受注目——預計年底前上市櫃公司一覽公司名稱 公司代號 承銷價(元) 主要產品 主辦承銷商 上市櫃 掛牌日聖 暉 5536 70 機電系統整合工程 大華 上櫃 11/10 聯 穎 3550 29 傳輸訊號線及模組 兆豐 上市 11/10 艾笛森 3591 108 LED照明 永豐金 上市 11/12 明基材 8215 23 偏光板 大華 上市 11/12 碩 禾 3691 500 導電漿 凱基 上櫃 11/18 KY美食(85度C) 2723 168 烘焙飲料複合餐飲 元大 上市 11/22 逸 昌 3567 17元 類比IC測試 日盛 上櫃 11/22 神州數碼 910861 29-33 分銷、資訊服務與應用 凱基 TDR 11/24 泰 博 4736 70 血糖測試機及測試片 凱基 上櫃 12/1 KY慧洋 2637 38 海運 元富 上市 12/1 Z-Obee 910948 約11 手機 元富 TDR 12月底晨 星 3697 380 電視及手機晶片 群益、高盛 上市 12月底宇 瞻 8271 22 記憶體模組 元富 上市 12月中化生 1762 未定 原料藥 富邦 上市 12/20 政 翔 3685 25 LED背光源導光板 宏遠 上櫃 12月初亞德客 1590 未定 氣動元件 元大 上市 12月中下旬海 華 3694 未定 無線通訊模組 元大 上市 12月曜 亞 4138 未定 醫學美容儀器及耗材代理 元富 上櫃 12月底華 廣 4737 未定 血糖檢測儀及試片 富邦 上市 12月下旬東 林 3609 未定 電子式變壓器及安定器 宏遠 上櫃 12月上旬風 青 2061 未定 漆包線 華南永昌 上櫃 12月中旬 |
|
||||||
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大賺 二十三元的觸控面板龍頭廠宸鴻,卻只配出○.五元股票股利,跌破投資人眼鏡。但宸鴻財務長卻說,「公司章程寫得很清楚,當現金流量是正數,股利才發現金; 若現金流量是負的,就不配發現金。」高獲利等於高配股配息,這向來是投資人的既有認知,宸鴻回台掛牌不到一年,配股政策就為投資人上了一課,「畢竟我們是 資本密集的產業,跟聯發科、宏達電是不一樣的。」宸鴻財務長劉詩亮說。他強調,觸控面板每年的資本支出動輒上百億元,光今年上半年資本支出就逾兩百億元, 雖然年初已發海外無擔保可轉換公司債(ECB)籌資,但手上還是得保有一定現金。 只是,對比宸鴻前年賺十一.八二元,配發現金股利八.三九元、股票股利○.五元,看在小股東眼裡,很不是滋味,劉詩亮也只能無奈地說,「蘋果、 Google也不配發股利,是否就代表他們沒有投資價值?我們也只能向想有高殖利率的投資人說抱歉,可能其他高殖利率標的更符合他們期望。」看來,以後小 股東投資公司前,不只得看高獲利,公司章程的配股政策也得先看清楚,才不會被吃豆腐、吃悶虧。 (賴筱凡)
|
||||||
|
||||||
觸控股王宸鴻科技(TPK)四月十八日通過發放○‧五元的股票股利,一張八十六萬元宸鴻股票換算,如果順利填權的話,等於給了股東四萬三千元的小紅包,相較於大立光一股配息十三‧五元,引發是否太小氣的爭議。 公布隔天,宸鴻股價跌幅最大五‧六%,為何它甘冒股價下跌的風險壓低股票股利? 自從宸鴻上市後,董事長江朝瑞常跟旁人說,「生意沒有永遠好。」現在宸鴻有七成訂單來自蘋果(Apple),但是他心中始終擔心,「蘋果會永遠好嗎?」危機感讓他覺得需要留住資金以維持龍頭地位。 因為,觸控面板大戰除了技術之爭,已經轉向垂直整合之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iPhone和iPad保護玻璃,全球只有四家為蘋果生產:藍思旺、宸鴻、正達光電,和富士光學,一直以來產能都處於吃緊的狀態。 考量一:留住資金 花六十億,投資保護玻璃 未來的技術發展,會將觸控面板最重要的感應器直接做在保護玻璃上,過去宸鴻仰賴保護玻璃廠正達,為避免受制於人,宸鴻的目標希望提高自製率。因此宸鴻今年資本支出兩百億元,約有三成資金、近六十億元,將投資在保護玻璃。 瑞銀亞洲科技分析師謝宗文認為,這凸顯競爭加劇,觸控技術沒有標準化,需要保留更多現金以投資技術,或進行上下游整合。特別是市場傳出奇美電切入 iPad2供應鏈,又積極垂直整合正達,除了在中國成立鴻奇光電,分割觸控業務,又公布預計籌資三百二十億元,擴充面板產能和觸控面板技術,奇美電將引爆 觸控面板的資金大戰,讓宸鴻也不得不跟進這場燒錢大戰。 因此宸鴻才在今年四月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募資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後,宸鴻董事會緊接著通過最高發行兩千萬股海外存託憑證(GDR)的募資計畫,最高可募資一百三十億元。 這也是為何市場質疑同樣是第一上市,晨星可以配發十元現金股利,但宸鴻不行?宸鴻財務長劉詩亮指出,每家公司經營模式不同,觸控面板相對 IC設計,資本投資大,不能一起比較。 此外,江朝瑞的另一考量是,維持公司輕薄短小的股本,以降低每股盈餘得不斷成長的獲利壓力。 考量二:維持小股本 若膨脹,每股盈餘難成長 宸鴻上市以來,外資不斷調高目標價,就是看好宸鴻成長的潛力。以今年來說,元大證券估算宸鴻每股盈餘上看四十五元,幾乎比去年成長一倍。而影響每股盈餘成長力道的最大變數有兩個:營收成長率與股本大小,一旦股本膨脹,維持高每股盈餘的壓力就變大。 劉詩亮不諱言指出,站在公司立場,股本膨脹的速度不應該大於營收。 從上市以來,宸鴻對於股本膨脹這件事情就異常小心,上市時新增發股票僅膨脹股本一五%,就連這次籌資一百二十億元擴充產能的可轉債,就算轉換,對於股本膨脹也僅只有四‧六%。 一位外資分析師直言,對比同樣投入觸控面板,股本高達九十億元的達虹來說,就算有利多消息,股價仍突破不了二十六元, 因為每股盈餘根本上不來。宸鴻在外資法人眼中,股本只有二十二億四千萬元,股權八成以上集中在大股東和外資手裡,是觸控產業裡真正的「原汁雞湯」。 因此宸鴻公布股利政策後,只跌了一天,之後連續三天,外資持續買超,股價更突破九百元,創下歷史新高。 不過,從這次宸鴻因為對資金急迫需求,而引發的配股息爭議也顯示,一旦宸鴻大方配現金回饋股東,恐怕,將是代表觸控面板產業不再享有高成長的開始。 【延伸閱讀】買第一上市股票,要注意課稅 宸鴻的低配股爭議,讓外界注意到「第一上市公司」族群,對於小股東關心的配股、配息來說,似乎都是小氣一族。 事實上,目前台股的第一上市公司中,無論是IML安恩科技、TPK、KY晨星、KY美食,每股盈餘都在七元以上,但除晨星之外,其他配息率都不高,甚至掛零。 第一上市,指的是海外公司回台上市櫃,這些公司經營者是台灣人,但是公司設立在海外,因此必須依循海外稅制課稅,也就是所謂「白皮黃骨」的外國公司。 以安恩科技為例,控股公司設立在開曼群島,要發放股利,得由美國匯到開曼的控股公司,一旦資金匯往海外都必須被美國國稅局課徵三○%的高稅率。也就是說, 回到國內投資者手中,股利已經打了七折。晨星敢發現金股利的原因是,他營運主體設在台灣,但是無論如何,第一上市發的股利均須併入個人海外所得,達六百萬 元以上就必須課稅。 去年每股盈餘一‧六二元的KY安瑞科技投資人關係處長王玲表示,真正發股利,投資人也只拿到一點,不如找機會購併或者投資本業來得更好。 因此,投資人投資第一上市股票,即使獲利再好,配現金時得先向國外政府繳交高額稅負,恐怕難把它當成高殖利率概念股來投資。 公司:KY晨星 2010年EPS(元):14.70股利發放政策:股票股利1元現金股息10元 稅率:併入個人海外所得課稅 公司:KY安瑞 2010年EPS(元):1.62 股利發放政策:不配股配息 稅率:美國課稅30%+海外所得稅率 公司:IML安恩科技 2010年EPS(元):7.86 股利發放政策:不配股配息 稅率:美國課稅30%+海外所得稅率 公司:TPK(宸鴻) 2010年EPS(元):23.03 股利發放政策:股票股利0.5元 稅率:中國課稅15-17%+海外所得稅率 公司:KY美食(85度C) 2010年EPS(元):7.18 股利發放政策:預估現金股息3.5元 稅率:併入個人海外所得課稅 資料來源:公開觀測站、各公司 |
|
||||||
十個月內,他們讓達虹從落日的彩色濾光片產業,成功轉型為觸控面板廠;他們從只有友達一家客戶,做到世界級客戶下單。他們是達虹轉型成功最大推手——董事長林正一與總經理袁鈞賢。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下午,撼動全球觸控面板版圖的一筆交易,由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口中宣布:「宸鴻要以五十五.八二億元,從友達手中取得達虹一九.九%股權。」拿下 達虹主導權後,宸鴻的觸控面板市占率衝上三三%,一舉拉開跟其他競爭者的差距後,全球觸控面板龍頭的位置,宸鴻坐得更穩了! 艱辛轉型路 差點兩頭空達虹購併案來得又急又快,就連達虹董事長林正一都是在最後階段才知曉,因為一個月前,達虹內部還沉浸在第一季營收創歷史新高的喜悅之中,他們磨刀霍霍要在今年衝出達虹轉型後的好成績。 拿著觸控面板,林正一仔細地介紹著各項觸控產品,「這是傳統兩片玻璃的,那這個是One Glass(單片玻璃)的模組。」今日在觸控股王宸鴻購併光彩籠罩下的達虹,很難想像十個月前,還在為了是否要全面停掉彩色濾光片產線掙扎。 曾經,達虹(前身為劍度)是友達集團最倚重的彩色濾光片廠,在液晶面板中占達二○%成本,讓達虹走過最輝煌的年代。可是,不到五年的時間,LED背光技術 出現,取代傳統的CCFL(冷陰極管)背光模組;伴隨而來的是一夕成了棄兒,因為不用彩色濾光片,LED背光技術也能做到全彩化。 「所以,我們進達虹的那一天就知道,達虹要轉型。」讓達虹成功轉型的董事長林正一和總經理袁鈞賢,兩人原本是友達集團裡最佳的蓋廠拍檔,當年達虹彩色濾光 片廠在他們手上誕生,卻如今也在他們手中終結,兩年前他們進駐達虹,友達給他們的指令很明確,就是讓達虹轉型,而他們做到了! 打從○七年蘋果的第一支iPhone問世以來,似乎就定下了觸控面板大爆發的分水嶺。觸控功能排山倒海地出現在每一支手機、NB上。在生存線掙扎的彩色濾 光片廠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食人魚,一擁而上都想吃這塊肥肉。所以,和鑫、達虹紛紛轉型,因為觸控面板前段製程與彩色濾光片相似度最高,「想做的人很多,卻沒 想到這根本就是把褲子改成衣服,可以改沒錯,只是改了才發現少了個袖子、少了個扣子。」林正一說。 林正一與袁鈞賢接手達虹後,他們很清楚,觸控面板最重要的就是觸控感測器(touch sensor)這塊敲門磚,但只做前段觸控感測器,不做後段貼合,又無法實際掌握客戶需求。於是,達虹從一開始,就決定要提供觸控面板模組完整解決方案。 但想是一回事,真正做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想得很美好,起先轉一部分製程做觸控,再慢慢把彩色濾光片的比重降下來。」袁鈞賢口中的完美計畫,甚至包含蓋一 座台灣最大的六代觸控面板廠,只是實際演練後才發現,「根本不可能啊,光產線改了一部分彩色濾光片製程做touch sensor,結果,touch sensor沒弄出來,整條(彩色濾光片)線的效率也跟著被影響。」以前達虹做彩色濾光片是有顏色的,可是觸控感測器卻沒顏色,不只如此,反光程度、穿透 率都是關鍵,「就算我們在前段觸控感測器有經驗,後段貼合製程卻不是如此。」袁鈞賢搖了搖頭。過去達虹生產彩色濾光片的供應商只有二十六家,轉做觸控面板 後,林林總總供應商有一二○家,有一些還是新跨進觸控面板產業,甚至連無塵室都沒有,要他們一時建立標準的生產流程,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林正一與袁鈞賢為了如何善用達虹原有的彩色濾光片設備,想破了頭,前段觸控感測器的投資已經投了下去,但彩色濾光片又不能不做,只要一停產,達虹會瞬間沒 了收入,「這是很痛苦的決定啊!」林正一跟團隊討論了半天,以為能無縫接軌的完美計畫,根本就像天方夜譚,但一直猶豫不決也可能落得兩頭空,最後林正一心 一橫,去年八月達虹設下停損點,停了部分彩色濾光片的產線。 林正一、袁鈞賢烙下歷史印記這一停,達虹轉入觸控面板的壓力更大了,因為不成功、便成仁,幸好第四季達虹的四.五代觸控面板產線就開始量產,雖然比起其他同業,達虹慢了一大步,但至少已經導入正軌,就是好消息。 然而,從彩色濾光片轉型觸控面板廠,要改變的不只有生產製造層面,「業務、研發都要重新來過。」林正一不諱言,過去達虹營運起來,就像是友達的另一座工廠,業務不到五人,研發人員也只有二十餘人,更有員工私下透露,反正客戶就是友達一個,出了錯去「罰跪」就是了。 但達虹要做觸控面板廠,一切都會不同,客戶不再是友達一家獨大,業務、研發人員、產品經理都要擴充,加上觸控面板製程、產品都沒有標準化,整體營利模式遠 比以前複雜許多,「以前做彩色濾光片,單一客戶量產很容易,可是現在做觸控面板,每個客戶都是國際級大咖,尺寸又各自相異,對達虹是很大的挑戰。」袁鈞賢 說。 因此,達虹初步要把觸控面板產量先衝高,台中新廠完成,加上彩色濾光片轉換產能,達虹明年產能可望有兩條三.五代線和一條四.五代線,前段產能將大幅倍增,「以目前touch sensor成為戰略物資來看,誰能握有多一點產能,就有機會勝出。」林正一說。 於是,宸鴻會購併達虹,用意已經很明顯,在宸鴻前段觸控感測器的產能吃緊下,手上握有觸控感測器產能的達虹,自然成為嬌豔欲滴、賣相最佳的對象。 走過艱辛的轉型路,林正一與袁鈞賢成功達到友達給他們的任務,讓達虹從落日產業變身成當紅炸子雞,甚至還讓友達口袋賺進二十九.九一億元。而隨著宸鴻入主 達虹,未來達虹將朝更單純的觸控感測器廠邁進,而彩色濾光片在停止生產後,也將成為過去。林正一、袁鈞賢這對最佳拍檔也將歸建友達,他們在短短十個月內促 成達虹轉型,也將在公司歷史上烙下重要印記。 達虹 成立:1994年(原名劍度,2003年友達入股改名達虹) 董事長:林正一 總經理:袁鈞賢 資本額:90億元 主要業務: 彩色濾光片、觸控面板 近三年獲利成績: 2008年EPS為-1.48元2009年EPS為0.06元2010年EPS為-1.27元 |
||||||
|
||||||
曾因潛水意外走過死亡幽谷的他,總是開玩笑地說:「我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是多活的,生活當然要更精采才行。」的確,綜觀孫大明過去的關鍵決策,每一項改變,都讓他的人生更豐富。 撰文‧林心怡 「回顧我的人生有兩個重要的切點,一是在摩托羅拉期間決定去中國發展,大約是在一九九二年的時候,當時所有的人都勸我不要去,說去中國會很苦,但我還是去 了,那次經驗讓我更加惜福;二是在潛水意外的瀕死經歷,讓我感慨人生苦短,要努力工作,更要認真享樂!」孫大明大方地分享他人生中重要的關鍵轉折點。 的確,九三年,他放棄美國摩托羅拉駕輕就熟的職位,冒險遠赴中國開疆闢土,最後讓他穩坐摩托羅拉中國公司首席代表大位;○三年,他因潛水意外走過死亡幽 谷,悟出人要精采活出每一天的哲理;○六年,原本打算從摩托羅拉做到退休然後再享受人生的他,卻意外進入宸鴻這家今年營收上看千億元的觸控大廠。一連串的 關鍵決策,造就了孫大明多彩多姿的人生體驗。 一場意外差點丟了性命 時序來到○三年,地點是馬爾地夫潛水區域,那場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意外,讓孫大明更珍惜生命,也更認真地享受生活。 其實在發生意外的前一天,孫大明就覺得在台灣新買的潛水裝備中,氣壓表有點怪,「人家正常的降都是一格一格,我的是五十格一跳。」但喜愛潛水的孫大明隔天仍邀了潛水教練,一起下水,還因貪戀海底拍照差點丟了性命。 「當時海底的世界實在太豐富了,我只顧著追逐,忽略了潛水的氣壓表出了問題,結果我一口氣,一吸,完全就沒氣了!你知道人在沒有氣(氧氣)的時候是什麼感 覺嗎?當呼吸調節器變成真空狀態時,我戴的面罩,啪一聲!整個貼在臉上??。」孫大明在描述他潛水瀕死經歷時,說得開懷大笑,卻讓記者一行人聽得心驚膽 戰。 「當時我的腦海閃過一個念頭:果然被我猜中了,氣壓表真的有問題!雖然事情發生得很快,但我並沒有驚慌太久,腦海立刻直接跳到要如何解決問題,我拚命地 划,邊游邊跟同行的潛水教練打手勢傳達我快沒氣的訊息,終於還是獲救了。」「有了這次瀕死的經驗,我更珍惜生命,更落實Work hard,Play Hard︵認真工作、認真玩︶的生活哲學了!」勇於接受挑戰的孫大明意味深遠地說。 所以,不論是面對工作還是生活,孫大明的座右銘都是告訴自己「Can do、Will do、Must do︵能做到、會做到、必須做到︶」,「我覺得人的Attitude︵態度︶很重要,設定目標後,就要趕快執行。就像農夫犁田,低著頭做就對了!工作是如 此,玩樂也是!」 進宸鴻迎接更多挑戰 也正因如此,孫大明把他的多元興趣與嗜好發揮得更淋漓盡致。他不僅是潛水攝影的愛好者,還喜歡到非洲原野探險,到世界各國去旅遊,用照片寫日記。 ○六年,友人送了他一本︽人生必到五十個地方︾的書,讓自認旅遊經驗豐富的他,「驚覺」自己才去過三十二個地方,大嘆人生苦短,決定計畫退休。 ○六年八月,在摩托羅拉任職滿二十年的孫大明,原本計畫在○七年初退休,沒想到宸鴻創辦人江朝瑞得知消息後,立刻飛往北京拜訪他,力勸他進宸鴻。 江朝瑞對他說:「我們才相差一歲,你先別退休,還有更多的挑戰等著你!」為了表示誠意,江朝瑞甚至把自己在廈門的房子讓給孫大明住,讓他在評估公司產業發產前景之餘,也深受感動,毅然接下職務。 「其實對我來說,我現在是追求Earn life︵賺取人生︶,並不是Earn money︵賺取金錢︶。雖然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工作上我全力以赴,但我也會用一百分的熱情享受生活。」最近才出了攝影集的孫大明,出國旅遊總是腰間掛 一個相機,肩上再扛一個錄影機,拍下生命珍貴的每一刻。 是誰說事業成功的背後,找不到豐富的生活品質?雖然孫大明身為科技人,但一張張媲美專業水準的攝影照片,記錄了他瑰麗的人生歷練,也訴說著一段段他到處遊歷的奇幻冒險,正如同宸鴻近四年營收成長十倍一般,令人驚豔。 孫大明 出生:1952年 現職:宸鴻科技總經理 經歷:摩托羅拉中國公司首席代表摩托羅拉台灣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學歷:伊利諾州立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 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系 |
|
||||||
董事長郭台銘要如何為鴻海集團注入新動力? 觸控面板,是他的新武器。等不及奇美電分割案,郭台銘已於五月在四川成都的五十萬平方公尺基地上,成立鑫成科技,這家公司肩負成為「全球最大的觸控模組廠」,挑戰營收兆元的任務。 不過,鑫成科技董事長人選一公布,跌破業界眼鏡,竟然由一個沒帶過觸控面板部門的人,奇美電電視系統端的協理曾建瑜,取代呼聲最高的現任奇美電觸控事業部主管周賢穎出任。 這其實是鴻海集團跨入觸控業務以來,郭台銘第三次換人領導觸控事業。 過去,鴻海觸控部門都由原群創,就是奇美電北廠團隊負責,主其事者為現在奇美電中小事業部副總許庭禎。 三合一合併後,郭台銘則拉拔許庭禎手下另一名將領周賢穎負責。 第一關:找人才如何誘使研發人員到大陸 即 便兩位戰將都很努力,但鴻海切入觸控面板的戰績卻不佳,其占蘋果iPhone訂單僅兩成,iPad訂單一直掛零,眼看鴻海股價因利潤走低,破兩年來新低, 郭台銘在和奇美許家談不攏後,另設公司搶單,也起用鴻海新幹班的曾建瑜,讓曾建瑜從協理直升子公司董事長,這種升遷速度少見。 「Newman(曾建瑜英文名)企圖心很強,」鴻海集團內部人士觀察,他原本任職於鴻海,卻在群創設立之初自願請調到群創,又在奇美電合併時,自願到新公司,「從一家賺錢公司到不見得會好的公司,需要很大的勇氣。」曾建瑜請調到前群創後又拿到三星訂單,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元 大證券面板分析師張家麒說,「我看觸控最重要,就是有能力和宸鴻(TPK)競爭者。」也就是說,曾建瑜的頭號對手就是宸鴻,畢竟,一塊觸控面板毛利率有一 五%到一八%的高水準,相對於鴻海現在保七%的毛利率,觸控面板的營收若能衝上來,不啻為拯救鴻海獲利、股價的最佳救援投手。 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其實鴻海要切入觸控,比其他對手,甚至比蘋果的觸控合作夥伴宸鴻,要來得有利基!」 首先,郭台銘可以直接跟蘋果營運長庫克(Tim Cook)談上話,要訂單不是難事。 該業內人士判斷,「蘋果也樂見鴻海往上吃,這樣蘋果賺更多。」因為鴻海握有九成iPhone組裝、全部的iPad組裝,若能上下整合成本更低,蘋果毛利更高。 再者,奇美電有中小尺寸的產能,最能降低觸控成本。奇美電無法提升訂單原因之一,在於研發人員不願意到大陸去,偏偏觸控的技術需要人工貼合,光是宸鴻就用了近四萬個員工,人數和擁有十幾座面板廠的友達一樣多。 一位曾任職兩大面板廠的技術主管認為,「工程師能留在台灣絕對不會想到大陸去,除非有機會在股票撈一筆,目前觸控是最大的機會。」所以郭台銘才想跟許家商量分割觸控公司,希望以上市吸引人才。 這次,鴻海成立鑫成,組成分子除了前群創留在大陸做觸控面板事業的人外,還有二十名友達光電面板工程師,初步已經達成郭台銘想吸引人才的目的。 人才僅是第一關,要獲利,曾建瑜還有兩關考驗。 第二關:換腦袋重視客製化及貼合經驗值 觸 控產業有句名言,「報一樣價格,有人賺一八%,有人賺六%。」郭台銘起用做面板的人來做觸控,要逃離六%低毛利率的命運,首先,得換腦子才行。一位曾經研 究過觸控業務的面板廠技術主管指出,「做面板永遠都覺得觸控的技術含量很低,等到產值起來再切入即可,」沒想到一做才知,觸控不是講求技術層次多高,難在 客製化和經驗值。 不僅產品客製化,連設備都要自己做,過去面板廠就是跟日本買設備,一開始做觸控也是,成本就是比別人多十倍,你怎麼做?」該技術主管反問。 至於經驗值則在貼合,觸控難在保護玻璃和觸控感測器(sensor)的貼合,一旦貼不好,這個占蘋果零組件三成成本的觸控面板就報銷了,良率低於八成就會賠錢,等於是一個慢工細活的工藝品。 第三關:搶訂單跟奇美電分工合作或競爭 另一個關鍵在於,鑫成怎麼和奇美電分工?合作或競爭? 「我想郭台銘比較喜歡兄弟登山的競爭,原本分割觸控事業就是想IPO(首次公開上市)讓鴻海對於觸控的人事、訂單主導性強一些,否則幹嘛分割?」他判斷,鑫成和奇美電也將是如此模式。 當郭台銘決定讓觸控事業另立門戶時,產業也在改變,觸控已經悄悄進入新一輪的競爭。以後觸控技術會直接做在保護玻璃上。 賽跑時,每個轉彎都是超越第一名的機會,這次鑫成成立,能否利用技術轉變,大咬蘋果一口,這是鴻海股東都想知道的答案。 【延伸閱讀】郭董搶訂單,衝著宸鴻來 ——3大台廠近半年分食蘋果觸控面板訂單 iPhone:奇美電20%宸鴻50%勝華光電30% iPad:勝華光電25%宸鴻75% 註:時間統計至7月資料來源:各券商 |
||||||
|
||||||
每年蘋果新品面市的九月又要來 臨,蘋果迷一樣滿懷期待,全球也一樣高度矚目,但蘋果供應商卻笑不出來,首當其衝的,就是觸控面板大廠宸鴻遭到蘋果砍價。宸鴻董事長江朝瑞面對降價、新品 良率兩頭燒,一場淘汰賽才正要開始。 撰文‧賴筱凡 當蘋果變成毒蘋果,到底該大口咬下去、還是吐出來?這是最近 蘋果供應鏈的首要思考課題,最頭疼的當屬蘋果概念股純度最高的宸鴻。 八月十一日,宸鴻總經理孫大明才剛公布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EPS)二 五.三一元的好成績,可是宸鴻股價卻禁不起全球股市重挫,像自由落體般,從七百元一路向下墜落到六百元不到。 縱使有好業績,宸鴻卻因全球股 市遭狙殺,護不了體、擋不住賣壓直湧。但據市場消息人士指出:「其實是大客戶蘋果砍單又砍價,一砍就是二○%,根本就是刀刀見血又見骨。」毒蘋果砍價,誰 敢說不? 九月,向來是蘋果迷最引頸企盼的月分。從二○○九年以來,蘋果每年都會在九月推出新產品,搶攻第四季的聖誕節買氣,今年沒有意外 地,iPhone 5也將在九月面市,新舊產品交接期之際,就是客戶、供應商重新議價之時,但這對每個月都有降價壓力的蘋果供應商而言,也不是什麼大新聞。 然 而,任哪一家供應商都沒料到的是,在這次重新議價中,蘋果相中成本相對高的面板下重手,力道之大,出乎預料,「二○%,就像是要你把過去賺的都吐出來一 樣。」宸鴻上游供應商聽到數字時,先是愣了三秒,「那我們可能也要回去準備因應。」據了解,蘋果這次砍價,底線非常硬,幾乎沒有商討空間,「大客戶態度很 清楚,不降價的話,他就找別人做。」業內人士透露,供應商與客戶議價,本來天經地義,「可是,蘋果一開口就要少兩成,比他們原先估的一○%至一五%還 多。」這對原本就競爭激烈的觸控面板業,幾乎是雪上加霜。過去兩年,蘋果供應鏈靠著iPhone、iPad大賣,吃香喝辣,獲利成績好不用說,股價也跟著 狂飆,尤其是占iPhone、iPad成本最高的觸控面板,更讓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嘗到暴富的滋味。 只是,高興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宸鴻半 年報甫公布,蘋果降價壓力隨之而來,「你覺得,大客戶看他賺這麼多,不會眼紅嗎?連我們供應商都覺得,TPK這麼賺的話,還要我們配合降價,誰會願意 呢?」宸鴻供應商話講的直接。 因為,同樣都接蘋果單,一個宸鴻上半年大賺二.五個股本,一個勝華卻在第二季慘虧三.一一億元,上半年EPS 縮水僅剩○.○二元。以iPad為例,一片觸控面板成本要八十美元,遠比所有零組件高出許多,就連成本次高的機構件,成本也僅觸控面板的一半不到,只有三 十五.三美元,iPad觸控面板三家供應商裡,撇開奇美電大虧不說,勝華也難敵虧損,大賺的宸鴻自然成為蘋果砍價標靶。 對此,宸鴻財務長劉 詩亮一口否認,「每個產品周期更迭本來就會重新議價,降價幅度如預期在一○%至一五%,絕對沒有二○%。」儘管如此,蘋果要求觸控面板降價,卻是不爭的事 實。另一方面,新產品良率遲遲無法提升,才是觸控面板廠難關的開始。 目前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所使用的觸控面板,都是由兩片玻璃所組成,一 片是貼合感應器的感應玻璃,一片是保護玻璃,但為了將成本降到更低,觸控面板廠積極投入「單片玻璃觸控解決方案(One Glass Solution,簡稱OGS)」,「成本馬上少三○%,但難度很高。」觸控面板廠主管說到OGS,也是搖頭,因為有能力量產的人實在不多,更別提多數廠 商都還停留在小量試產階段。 「兩片玻璃要變一片,真的不容易。」上游玻璃廠正達總經理江嘉斌,一談到OGS,也是多所保留,連良率都是最高 機密。 面板廠受迫,誰將出局? 身為蘋果最大觸控面板供應商,江朝瑞的壓力比任何人都大,「蘋果砍價不手軟,他們當然急著要用 新技術來降低成本。」業內人士說,宸鴻合併達鴻(原名為達虹),有助推進OGS,因為達鴻在併入宸鴻前,就已積極開發OGS,惟獨良率還是不高。 對 靠著蘋果暴富的江朝瑞來說,三年多的好光景,眨眼般就過去,現在眼前有蘋果硬砍兩成報價,後面還有新技術良率遲遲無法拉升,在在都顯示出,觸控面板的進入 門檻已大幅拉高。 宸鴻的問題點出事實,那就是「觸控面板的淘汰賽,正要開始。」觀察面板的外資分析師說,而最先在這輪淘汰賽被判出局,莫過 仁寶與統一集團合資的時緯。 ○一年才成立的時緯,在觸控面板業算新兵,○七年多數觸控面板廠轉進電容式面板,時緯始終沒跟上腳步,眼看著其 他二線面板廠介面、熒茂、富晶通一一浮上枱面,時緯卻怎麼也走不出虧損泥淖,今年淨值更逼近負數。 「我們進來的有點晚,所以也正在努力改善 它的體質。」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話說得保守,但其實時緯大換血的行動才正要開始,先是經營階層更動,再減資瘦身四五%,甚至不得不從興櫃下市。 仁 寶在面板領域動作頻頻,不論是入股華映,或是與韓廠樂金電子(LGD)合資,成立樂寶,都凸顯出仁寶集團在面板領域的企圖心,但繳的學費也不低,先是不堪 虧損的統寶賣給鴻海,如今時緯又下市,成了這輪觸控面板淘汰賽最先出局的一個。 由此可見,山雨欲來的觸控面板紅海殺戮戰,勢必殘酷不堪。當 蘋果光環不再,金蘋果變毒蘋果,新技術良率又低迷,連觸控面板龍頭宸鴻都深感壓力,江朝瑞也兩頭燒,其他觸控面板廠可能很難笑得出來。 |
|
||||||
一家瀕臨倒閉的瓷磚廠,在走投無 路之際,回收科技廠的廢汙泥來製成陶瓷,原本以為從此可以一路賺大錢,但原料供應不穩定逼得他們另謀生路,意外轉型為水資源回收業者,成為年營收上億元的 環保新貴! 撰文‧梁任瑋 收廢物可以收到股票去美國那斯達克上市,這家公司也稱得上是台灣奇蹟。 來 到位於苗栗縣造橋鄉台一線省道一處沒有招牌的廠房,這裡是台灣瓷磚生產聚落,但這家公司製造的瓷磚很高科技,電子廠有了它,可以減少三成汙水處理成本。成 功背後的源頭,來自於十二年前沒有退路的絕境。 「我永遠忘不了一九九九年,公司打電話對我說『月底缺七百萬元』,叫我趕快從越南回來救 火……。」榮盛興水資源科技董事長韓嘉智坐在噪音隆隆的工廠,回想當年公司瀕臨倒閉的場景, 至今仍歷歷在目。 生長於台南市佳里區營頂鄉下 的韓嘉智,大專念的是聯合工專陶瓷玻璃科,畢業後到和成衛浴擔任研發工作。出生於保守公務員家庭的他,二十九歲那年,在家人極力反對下,毅然與志同道合的 朋友經營泰昌陶瓷釉塗料生意,六年後因股東理念不合拆夥,與現任全盛興董事長的紀澄楙一同自立門戶。 瀕臨倒閉瓷磚廠轉型 研 發出讓微生物「吃掉」毒物的反應器二十多年前,台灣是瓷磚生產大國,全盛時期一年可賺一個資本額的公司比比皆是,也因進入門檻低,吸引業者一窩蜂投產。不 料九○年代初期房地產景氣反轉,加上中國與東南亞低價瓷磚攻台,玻陶業者兵敗如山倒,能生存下來的也氣若游絲,當時的全盛興亦不例外。 一九 九三年,韓嘉智與紀澄楙看好當時台北中正紀念堂用的人行磚,一塊可以賣十元新台幣,兩人帶著剛創業的熱忱與衝勁,一古腦兒進軍當時最夯的室外陶瓷市場。沒 想到,室外陶瓷的好光景沒有幾年就因為低價競爭結束。一九九九年,人在越南經營另一家轉投資貿易公司的韓嘉智,突然被紀澄楙叫回來,才知道公司出現了財務 危機。 「缺錢的時候大家就掏腰包拿錢出來補,沒有登記資金往來,等到要找股東進來合資時,人家第一句話就是問你們資本額怎麼那麼低?才二千 萬元!這要我怎麼說呢?」為了替公司找出路,韓嘉智在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的表哥、興中行總經理莊哲仁介紹下,開始撿人家不想做的廢物處理來做。他先土法 煉鋼回收中油、台塑六輕、和桐化學的廢觸媒製成陶瓷,後來因為幫聯電處理氟化鈣汙泥,引起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注意,目前聯電還是全盛興的股東。 回 收電子廢料製成陶瓷磚,雖然可大幅節省原物料成本,但卻容易受制於料源不穩,產能不易延續。研發團隊在一次實驗中,發現陶瓷可以吃掉科技汙水中的微生物, 韓嘉智靈機一動,研發由陶瓷磚變形的「多孔生物陶瓷反應器」,轉攻水資源回收處理。 「水溝為什麼會臭?因為缺乏氧氣會產生甲烷與沼氣,溶在 水裡面的有機物質只要靠有機生物分解,自然就會乾淨。」韓嘉智拿著像足球般大小的多孔生物陶瓷反應器解釋,電子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物質,對人類是無用 的,但卻是微生物的營養品,多孔陶瓷反應器的原理就是替微生物蓋一個家,讓它透過這個圓形球體將汙染水質回復為純淨水,也可以為電子廠省下三成的汙水處理 費用。 例如電子廠生產一噸的PCB(印刷電路板),必須用掉七千噸的水,尤其是銅製程會產生大量重金屬廢水,但是透過多孔陶瓷生物反應器淨 化,科技廠就不用一直興建汙水曝氣槽。 求科技廠讓他「免費」實驗最後一搏 幫客戶達到汙水排放標準不過,跨足水資源回收產業的決定,並未獲得一起創辦全盛興的股東認同。「股東認為生產建築用瓷磚的市場雖然很競爭,但畢竟是大家熟 悉的產業,做水資源回收是完全陌生的領域,大家都不想再回去過虧損連連的日子。」韓嘉智開發多孔陶瓷的前七年都在燒錢,他也曾質疑自己是不是要繼續做下 去,「去拜訪環境工程公司,客戶劈頭就問:『你有多少實績?參數是多少?』那時經費有限的他,只有水族箱的實驗數據,為了製造實績,他開始協助養豬場處理 排泄物、廢水,有了數字,才一家、一家拜託科技廠「免費」讓他進駐實驗。 一般來說,汙水設備都設在工廠最偏僻的角落,管汙水的人工作態度也 不夠積極,「我們不只要忍受骯髒的工作環境、旁人的白眼,還要背負著股東的期待。」苦日子熬到二○○六年,這一年,對韓嘉智來說是個轉捩點,他經由莊哲仁 認識立弘生物科技公司,這家當時台灣唯一專門生產胡蘿蔔素的生技廠,因為生產過程會產生高濃度汙水,排放標準一直無法達到政府標準,原本已經準備離開台灣 到山東設廠。韓嘉智第一次向立弘介紹多孔陶瓷生物反應器處理汙水的效果時,自己對結果也是半信半疑。 「做好再收錢!」韓嘉智抱著最後一搏的 心情對客戶說,如果失敗了免費。沒想到,試驗效果超乎預期,不但幫立弘達到汙水排放標準,也更堅定韓嘉智進軍科技業汙水處理市場的信心。 找 出永續經營模式 汙水淨化後 再用市價一半賣回給廠商原本隸屬於全盛興的多孔陶瓷研發部門,○九年正式脫離全盛興,另組榮盛興公司,並將產品申請了七項國際專利,全盛興則提供多孔瓷磚 給榮盛興,現在欣興電子、宸鴻等大廠的汙水都由榮盛興處理。 為了擴大公司籌資能力,去年韓嘉智找了金益世董事長簡學仁(世界先進前董事長、 總經理)入股,占四四%股權;此外還借殼美國那斯達克上市公司Better Environment Concepts,以兩億股掌握一○%的股權,預計今年九月完成手續後,榮盛興將成為台灣第一家靠資源回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 「我從不定位 自己是環工公司!」韓嘉智說。○九年營收才八百多萬元的榮盛興,去年營收大躍進至四千萬元,今年更上看一.二億元。最主要貢獻源自於跨足中國水資源BOT 市場,毛利率高達三五%至四○%。 「我有技術又有設備,多孔生物陶瓷反應器生意只能做一次,但回售客戶回收水,是可以永續經營的生意,這才 是我想做的水資源科技。」韓嘉智說,回收水每噸可賣七.八元人民幣,比市價每噸十八元人民幣便宜一半以上,對於工廠來說,原本要排掉的汙水,統包給榮盛興 後再回購,不但免去處理垃圾的煩惱,又可以節省一筆很大的開銷。目前包括欣興電子、華映、宸鴻、順風光電等知名企業,都是多孔生物陶瓷回收水的客戶。 從 小與韓嘉智一起長大的莊哲仁說,「他(韓嘉智)沒有受過理工教育,但很肯學,又願意嘗試新技術,這是他經營成功的關鍵。」如果,當年韓嘉智沒有堅持轉型發 展水資源處理市場,現在可能還只是苗栗一家瓷磚廠的總經理,公司更不可能到美國掛牌上市。 跨足環保綠能產業十餘年,終於熬出頭的韓嘉智最常 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垃圾只是放錯位置的財富!」只要用對方法,廢水、廢料都可以變成源源不絕的生財聚寶盆。 韓嘉智 出 生:1959年 現職:榮盛興水資源科技董事長 經歷:和成欣業研發經理 學歷:聯合工專陶瓷玻璃科 身 價(估):20 億元 榮盛興水資源科技Profile 創立:2009年 負責人:韓嘉智 資 本額:1.5億元 主要業務:汙水生物處理 主要客戶:宸鴻、欣興電子日處理汙水量:9.5萬噸榮盛興「垃圾變黃 金」模式1.8公斤廢汙泥可製1個多孔陶瓷反應器 平均每年為每家科技廠省 80萬元汙水處理費 (以 一座日處理3000噸廢水廠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