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七年一月九日,一個令宸鴻 光電董事長江朝瑞、執行長孫大明,難忘的日子。 剛到宸鴻上班的第一天,孫大明接到江朝瑞的通知,不用到廈門,反而直飛美國舊金山,參加蘋果電腦(Apple)宣布發表第一代iPhone的日子。 藍底印著蘋果Logo的看板上,寫著「The first 30 years is just the beginning」(成立三十年來的嶄新開始)。站在台上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說,「這一刻我等了兩年半,」背後螢幕iPhone正式和世人見面,全場響起如雷歡呼,坐在台下VIP區的孫大明和江朝瑞早已感動流淚。 距離這個日子,已經過了三年多,但是講到這一刻,孫大明在《商業周刊》記者面前,仍全身顫抖,語帶哽咽,彷彿重回那個場景。 當記者試圖化解氣氛,開玩笑的問:「江朝瑞有沒有也當場淚流滿面?」 孫大明這會兒才清醒過來說:「我一個大男人,在那裡流眼淚怕被別人看見,就趕快把臉給摀起來了,那有時間去注意他有沒有哭啊!」 接下艱鉅任務 二十七天內,要讓iPhone如期出貨 能讓理工背景出身,在摩托羅拉(Motorola)工作二十年又五個月,一路坐上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的孫大明如此感動,是因為蘋果將手機的使用推到一個全 新境界,超越了原本美國第一大手機公司摩托羅拉手機事業發展的可能與想像,而讓這位科技老將有此感觸。 回到廈門,孫大明知道,他要展開一場科技革命之旅,在短短的二十七天內,他要完成艱鉅任務,讓iPhone在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準時出貨。 iPhone的三‧五吋玻璃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上,布滿肉眼看不到,由四萬四千個一平方公釐的感應點,交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子。當你手指輕點,數萬個細 小感應點會吸取手中微小電流,感應你的指令,讓使用者的命令隨著手指的直覺移動,操縱整部手機的所有功能。 玻璃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的原理,就像是筆記型電腦上的觸控板,使用者可將手指放在觸控板上滑動,取代滑鼠,而那塊不透光的塑膠觸控板換成「玻璃」,貼合在 液晶面板上。 蘋果是全球第一個運用此技術的開發者,宸鴻則是全球第一家要量產此觸控技術的公司。 遇上良率瓶頸 試產僅八%,成立戰情中心應戰 二○○七年六月一日,宸鴻正式量產,第一天試產,「成功產出兩百片」,「良率只有八%」,這是孫大明拿到的數字。當天,他們和客戶開會直到凌晨一點半,一 結束,所有主管接著開會到四點半。 「就像是原本飛機在跑道上跑,正要take off(起飛)的moment,成敗就看這一刻。」宸鴻賭上了十二億資金和五年半的開發時間,如果墜機就永不翻身,孫大明形容當時的驚險和壓力。 六月二日,宸鴻成立「戰情中心」,總指揮官孫大明拴緊生產線的每一根發條,每小時回報,戰情中心裡貼滿每小時更新的報表,隨時翻閱、瞭解進度。 個位數的良率,導因於電容觸控技術有九十道工序,「中間經過太多站,無法重新去拼湊,挑戰就是能否快速抓到root cause(根源)。」孫大明解釋。 每個問題一來,孫大明至少會問五次為什麼,直追到根源。發現問題,「馬上我把聚光燈照在你身上,一小時後,要報告改善狀況。」孫大明說,「把鍊子收的很短 很短,讓你迴旋空間有限,一直緊收,緊收著,馬上corrective(修正)。」就這樣在每一道工序上,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拉升良率。 兩個禮拜後,產量由兩百片提升了二十倍,不到一個月,他把良率由八%拉升到八○%,終於趕上蘋果六月二十九日的iPhone全球出貨日。 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分析,從八%提升到八○%只是第一步,但良率要從八○%進步到九○%,這其中的每個百分之一,難度比起八%到八○%更難。 孫大明將「戰情中心」全面資訊化。當我們走進這個戰情中心,牆上的A4紙報表,換成了一百二十八台液晶螢幕,布滿三面牆,這間約二十六坪的戰情中心,監控 超過四萬坪的產線。 過去以「小時」計算的回傳率,現在是以「秒」為單位,即時回傳兩、三公里外的生產線資訊。牆上數字不斷跳動,螢幕上大大小小類似汽車轉速表圖的圓形圖示, 只要指針一偏紅色警示區,馬上追查哪一個產線的哪個作業員發生問題。現在,整個戰情中心更連結營收系統,可以即時計算良率,機動調整產線。 然而,iPhone全球熱賣,全球各大面板廠無不積極搶入這塊市場大餅,宸鴻的優勢,能維持多久? 「觸控面板,不是只有宸鴻能做,但我們領先業界,至少有三年的優勢。」宸鴻技術長張恆耀指出。 熬出競爭優勢 三道技術關卡,能領先對手三年 由於玻璃投射式電容感應度百分百,對比電阻式感應率只有九五%,一般電阻式觸控面板業者若想跨入電容式技術,有三大難關待突破。 第一難:資金門檻高,電容式技術投資門檻是電阻式技術的十倍。 若要生產觸控面板,電阻式技術每投資一元,相對應的電容式技術需要投資十元。張恆耀解釋,電容式技術難在良率,因此一定要用自動化設備和無塵室生產,這就 考驗資金門檻。 走進宸鴻的廠房,會有到晶圓廠的錯覺,穿著白色無塵衣的操作員四處走動。孫大明解釋,此技術類似半導體製程,對於潔淨度要求僅次於晶圓代工和LED磊晶, 甚至高於晶圓封裝,電阻式則無此要求。 第二難:製程時間長,電容式技術的耗費時間是電阻式技術的七倍。 傳統的電阻式製程類似印刷機,將電路印上導電玻璃,一天可做作好幾片。但由於電容式的生產技術,需要進行光學曝曬與顯影製程,因此整個生產流程需要一定的 時間才能完成,從生產線一啟動到完成,要花上七天時間。 第三難:工序更複雜,電容式技術工序是電阻式技術的五倍以上。 維持良率的難度也顯現在工序,電阻式製程有十五道工序,而電容式最多需要九十道工序,是電阻式的五倍以上,良率一旦下降到八五%以下,就等著賠錢。 特別是後段貼合製程,電阻式技術是塑膠貼上玻璃,屬於軟貼硬,電容式技術是硬貼硬,玻璃貼玻璃,只要一點氣泡跑入就是報廢。元大投顧最新報告指出,手機觸 控面板要價十五美元,加上面板等材料價格為四十美元,貼壞成本是四十美元。 這也是追兵勝華科技,即便打入蘋果供應鏈,卻還是連著九季虧錢,今年上半年毛利只有六%的主因。 目前宸鴻良率已經可以提升到九成以上,領先業界,比勝華多十個百分點。 這中間的巨大差異,就是因為「宸鴻是為了觸控而生,所有的生產線、機器設備都是訂製設備,很多競爭者都是由面板廠轉型,舊設備要改成新製程,花費金額高於 購買全新設備。」張恆耀說,因此一般面板廠的生產設備拿來製作電容式觸控面板,並不具備經濟效益。 尤其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平均每支手機的壽命只有十個月,一支觸控手機的面板出貨高峰在前六個月,隨後產品便準備進入下一個世代,「每支手機的觸控面板的規 格都不同,是個講求客製化的市場。」張恆耀說,宸鴻可針對每支手機提供客製化的團隊服務,這是與「大量製造」的面板廠,完全不同的思考邏輯。 獲得大廠信任 五成員工做品管,至今零退貨紀錄 這還不夠,孫大明說,「我們最大credit在於field return(出貨後品質異常的產品)。」至今沒有一塊產品出貨後召回。他在檢測布下重兵,將宸鴻二萬二千名員工的一半,約一萬名員工放在後段檢測工作 上,「quality goes in before brand goes on(先談品質才有品牌)。」孫大明深知國際大廠的風險意識。 對蘋果來說,iPhone或iPad的觸控面板若出問題,直接傷害的是五百七十四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富比世》(Forbes)估算)。 今年隨著投射式電容將超越電阻式技術,成為手機觸控主流,宸鴻啟動第三階段垂直整合策略,買下之前和導電玻璃廠OPTERA合資公司,掌握前段ITO玻璃 製程,又買下後段貼合設備廠,提升垂直整合能力。 宸鴻計畫明年第二季產能擴增,大尺寸產能一舉增加兩倍,迎接供不應求的訂單,同時在激烈競爭白熱化前,一舉拉開和對手的差距。 不做簡單的事,在每個關鍵布下天險,是宸鴻得以領先對手三年以上的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