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何烏克蘭害怕俄式援助?因為俄羅斯早有前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445

本周一,烏克蘭同意接受紅十字協會的人道主義援助的消息曾一度讓烏克蘭的緊張局勢大為緩和。但當俄羅斯要派出人道主義車隊時,西方國家卻警告稱俄是在為入侵烏克蘭找托辭,烏克蘭也對俄羅斯車隊嚴防死守……

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一宣布俄羅斯將對烏克蘭東部派遣救援隊。如今,由280輛卡車組成的俄羅斯“豪華人道主義”救援隊已於周二早上出發,浩浩蕩蕩地開往烏克蘭,預計約兩日內到達烏克蘭邊境。

面對俄羅斯車隊,烏克蘭如臨大敵。烏克蘭發言人Andriy Lysenko表示,俄羅斯車隊想進入烏克蘭,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救援隊須經烏克蘭政府軍守衛的邊防站入境;2、救援隊要有國際紅十字會代表陪同;3、要事先確定運送物資的總量、目的地及路線。

也許有人會奇怪,為什麽烏克蘭會對區區人道主義援助如此嚴防死守呢?因為他們很清楚,俄羅斯玩這種瞞天過海的人道主義把戲,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1993年,格魯吉亞

1992年至1993年格魯吉亞與其自治共和國的阿布哈茲武裝開戰時,俄羅斯就曾派遣過所謂的“人道主義援助”。

戰爭期間,阿布哈茲的內陸最大城市特克瓦爾切利被打成了一片廢墟,人民生活條件極度惡劣。於是格魯吉亞政府就同意俄羅斯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當時,俄羅斯表面上保持中立,但暗地里卻支持阿布哈茲的分裂武裝。

俄羅斯表面上為當地人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暗地里還向分裂武裝運去了導彈、沖鋒槍等武器。經過重新武裝後的阿布哈茲分裂分子最終成功打敗了格魯吉亞武裝,占領該地區首府蘇呼米並最終宣布獨立。

當年一手導演此次人道主義行動的謝爾蓋·紹伊古,如今已經是俄羅斯國防部長。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20日,20萬全副武裝的蘇聯士兵通過陸路和空降突然占領布拉格,僅用了兩天時間就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此次行動中,72名捷克斯洛伐克人被殺害。

這是一場如假包換的軍事入侵,但克里姆林宮的官員卻辯解稱,該行動是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目的是將捷克斯洛伐克從其領導人杜布切克發動的“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中解救出來。

匈牙利,1956年

1956年10月,在赫魯曉夫執掌蘇聯期間,大批匈牙利人民因不滿蘇聯的控制而走上街頭遊行。為控制匈牙利局勢,蘇聯兩次出兵占領了匈牙利,數千輛坦克開進布達佩斯街頭,30000人在此次事件中被殺。

當然,出兵的借口當然是保護共產主義制度不被顛覆這樣的人道主義理由。

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1940年

1939年,莫斯科向波羅的海三國施壓,強制要求他們簽署互助協議,允許蘇聯在三國建立軍事基地。

隨後蘇聯就打著協議的幌子實施入侵,於1940年6月16日進入立陶宛,一天後進入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

短短幾天之內,50萬蘇聯紅軍就占領了波羅的海地區,占據了所有的商業、軍事港口和飛機場。

有了以上這些前車之鑒,也難怪烏克蘭對俄羅斯的“280車救援物資”如此心存畏懼了。

最後,奉送幾幅網友們在twitter上對俄羅斯救援車輛的想象和調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55

害怕失去工作 發達國家國民排斥全球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38

Globalization12

一項全球調研顯示,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國民對全球化持負面看法,他們認為貿易和海外投資搶走了工作機會。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普遍對全球化持正面看法。

周二總部在華盛頓的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公布的一項全球調研顯示,半數美國受訪者認為全球化奪走了美國本土就業,五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認為全球化創造了就業。

QQ截圖20140917201708

幾乎90%的德國受訪者認為,購買外國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對經濟有“壞”影響。四分之三的日本受訪者,和三分之二的美國受訪者持同樣觀點。

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國民的觀點,與發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新興國家普遍對海外直接投資和貿易持正面看法。這進一步印證了部分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不滿,過去20年全球化高速發展,讓中國等新興國家迅速崛起。

皮尤調研采訪了44個國家總計48,643人,覆蓋新興國家,發達經濟體。調研對象從年收入約1550美元的烏幹達人,直到超過54,000美元的美國中產階級。

QQ截圖20140917201642

從整體看,81%受訪者認為國際貿易有利經濟,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普遍認同這一觀點。但是對於貿易和海外投資對就業、工資和物價的影響,各個國家受訪者觀點大相徑庭。

在發達國家中,英國人對貿易看法最為正面。有50%受訪者認為貿易能通常能創造就業,19%人認為會減少工作機會。但是英國人依然對全球化不安,53%受訪者認為外國人購買英國公司會造成負面後果。

發達國家國民普遍反感全球化,將讓這些國家政府感到尷尬。美國和歐盟政府都在力推地區性,或跨區域的自由貿易協定。如果成功,這將是自1995年WTO成立以來,全球貿易自由化一次大飛躍。

在發達國家國民反感全球化的同時,中國、巴西和印度等新興國家占據的貿易份額繼續擴大。據匯豐銀行周二報告,目前全球每年約20萬億美元的商品貿易額,到2030年將會翻上三倍。

皮尤中心全球經濟部門主管Bruce Stokes認為,發達國家對貿易和海外投資持負面看法,是因為這些國家在經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複蘇緩慢。

“現在這些國家推進貿易的政策將十分危險,因為每一個人都認為未來經濟增長依然緩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34

小米最害怕的敵人 竟也來自中國

2014-11-17  TCW
 
 

 

一家公司竟扳倒一個國家?這句話看似荒謬,此時此刻卻正發生在韓國。

十月底,韓國經濟數據屢傳壞消息,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已是連四季低於一%,出口金額更因為三星手機等指標產品的出貨衰減,比第二季減少二.六%,創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最大降幅。

消息一出,韓國銀行(BOK)經濟統計局局長鄭穎澤罕見的出面指控,今年第三季才剛剛竄起、登上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的小米科技,就是韓國經濟拉警報的元兇!

這是因為,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統計,今年第三季小米市占率以不到三個百分點的差距,終結三星蟬聯十季的冠軍寶座,成為新任中國手機王。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三星光在中國一年出貨量就有五千多萬支手機,占三星總出貨量兩成以上,也一直是它最重視的戰場;但,二○一○年才成立的小米科技,憑什麼在這裡撂倒全球巨霸三星?

在中國,撂倒三星性價比高,又受惠補貼政策

從Strategy Analytics的統計數據來看,小米去年第三季起,短短一年就把中國市占率從六.四%拉升到一六.二%,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小米的性能價格比(CP);在規格相似的前提下,小米手機售價不到三星的六折,而小米能夠做到,全靠它獨特的網路銷售模式。

這樣的特點,搭配今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市場的重大轉變──補貼政策的轉向,讓小米異軍突起,打敗三星。

過去,中國移動、聯通等三大電信業者每年都以數十億美元的代價,補貼智慧型手機售價,三星只要緊緊抓住電信商,就能從源頭把手機市場如粽子般整串抓住;但現在,電信業者把補貼對象從手機售價轉移到話費補助,以吸引用戶從3G轉進4G。

這麼一來,過去中高價手機靠電信業者補助才大賣的三星手機,現在反而賣不動了;取而代之的,是便宜的小米手機出線。

更教韓國官員氣結的是,同樣的情況竟然也發生在韓國。

十月一日起韓國實施新法,電信商對所有手機的補貼金額都必須一致,導致高價手機因補貼大舉減少而銷售不佳,小米則因為在當地空機售價還不到三星的一半,竟然取代韓國當地品牌、成為空機銷售第一名,還引發團購熱潮。

靠官網賣手機、減少行銷成本,小米其實並不是第一例,全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就曾經在二○一○年與宏達電攜手嘗試過,但短短不到一年就宣告失敗,當時Google的理由是,「消費者仍然喜歡在購買前把玩手機。」

小米為何能做到Google做不到的事?答案是,小米靠低價、高性能,在中國六億網民中形成熱潮,「便宜好康」的消息傳播力特別強,讓它立刻成為全中國一致的話題、甚至是形成「米粉」(小米粉絲)潮流。

在全球,競爭者眾經驗和行銷優勢不及華為

現在的小米,已在區域賽的中國戰場取得勝利,但下一輪的世界級挑戰,才剛剛開始。

十月中,一位台灣投資公司高階主管在北京見到小米創辦人雷軍,整個人明顯瘦了一圈,顯然壓力不小;小米今年靠著約六千萬支的手機出貨量擠進世界前三強,但它的全球市占率卻不到三星的四分之一。

二○一五年,小米已經喊出「一億支」的出貨目標,成長率超過六成,但集邦科技DRAMeXchange資深經理陳玠瑋認為「難度甚高」。

原因在於,小米今年超過九成的手機都在中國銷售,但明年中國市場出貨量成長率僅約兩成,小米要達到目標,勢必要在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拿下相當的市占率才行。

不僅如此,與小米同樣來自中國的華為、聯想等同樣對新興市場磨刀霍霍,各品牌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小米未來面對的真正競爭對手,正是來自中國內部。

和全球通訊設備大廠華為相比,小米從中國走進國際市場的優勢遠遠不及華為,華為有多年與各國電信商打交道的經驗,也能用通訊設備搭配手機的「包裹式行銷」;相較之下,小米在國際市場只有「性能價格比」的特點,而且這個特點還因為越來越多中國低價手機的出籠而逐漸模糊。

在市場,準備增資預估市值直逼鴻海帝國

正因為一場硬仗即將來到,此時的小米正醞釀增資,而且這一回外傳的預估市值竟喊上四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三千五百億元),比起二○一二年年中的估值四十億美元增逾十倍,居然逼近鴻海的市值。

今年十一月初,就在小米籌備融資的同時,《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恰好」公布了一份機密文件,指出小米雖然是靠低價搶市,但去年獲利約新台幣一百七十三億元,年增率更多達八四%,無疑打破外界對它「低價、低獲利」的假設。

約莫同時,雷軍更特地延攬了中國的入口網站之父──新浪網前總編輯陳彤一起加入小米,打算投入約新台幣三百億元、相當於去年獲利的一.七倍,在半年內改革小米電視等產品內容。

這些種種,都是小米為了明年的高成長所做的準備,然而,接下來,小米還得解決國際專利不足、文化隔閡難以經營各國粉絲等問題,國內則有華為等其他強敵的醞釀反撲,這個中國龍頭寶座能坐多久,隨時都有變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66

席勒談美國債券牛市 你害怕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91

QQ圖片20150108171013

本月,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的經典著作《非理性繁榮》第三版將發行。不知道投資者是否會視此為不祥的征兆。

2000年,《非理性繁榮》第一版問世,讓人們知道美股估值有多麽高,以及市場似乎對科技股過於樂觀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想必你也知道。

第二版在2005年發行,增加了關於價格異常高昂的房地產的章節。隨後發生了什麽,你也不陌生。

在這第三版里,席勒增加了另一個資產類別的章節——歷史上來說已經“貴”的債券。 你害怕了嗎?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周二美國國債收益率大跌,10年國債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2%,3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幅創2013年4月5日以來最大。美國債市已經泡沫化了?

幸好,席勒本人倒是拒絕用“泡沫”來形容債券市場。他上月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表示

它(債市)還沒有明顯地符合我對“泡沫”的定義。它似乎並不狂熱,似乎並沒有基於債券價格將快速上漲的預期。在雞尾酒會上,人們談論債券基金時抱怨的可能還是糟糕的收益率而不是談論他們預期可以賺多少錢。

不過,席勒確實指出了今天的低收益率與過去的泡沫事件的相似性。泡沫是這樣形成的:隨著資產價格上漲,人們會想出故事來解釋這是為什麽,而這故事又會助推價格,然後上漲的價格再度強化故事本身,如是循環。科技股大繁榮時代的股市是(美國)將迎來互聯網推動型增長的新時代,而為住房價格做“理性化”解釋的是廉價的抵押貸款和金融“創新”。

他說債券也是如此,“有些理論放大了債券價格的表現。”

其中大行其道的就是低利率促使債券價格上漲。當對經濟感到悲觀和認為通脹會繼續低迷之時,投資者就會尋求相對安全的債券——那些確定會償付的國債。

今天的債券基金經理人可以例舉各種各樣的拖累利率、推高固定收益資產價格的理由。有可能會拖累支出的貧富差距(擴大),有歐洲和亞洲存在的通縮風險,有發達國家不利的人口演變趨勢。席勒說,你甚至可以加上機器人,“有人暗示電腦將會加劇世界的不平衡,這會影響人們的開支計劃”,因為下註資產價格上漲,消費者會節省更多錢(用於投資)。

人們用“長期停滯”和“新常態”的標簽去形容一個無法回歸繁榮的經濟體。正是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普及了“新常態”的說法隨後他卻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 。

《時代周刊》表示,今天的債券價格至少部分地將“新常態”的說法考慮在內了。這意味著,即使收益率維持低位,債券近幾年來的高回報也太可能重演了。(根據經驗,當前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就是未來十年投資者能得到的總回報率了,也就是區區的2%。)

席勒還指出,他與沃頓商學院經濟學家Jeremy Siegel做的研究發現,債券投資者預測通脹的能力十分糟糕。上世紀七十年代似的物價上漲暫且不說,3%的通脹就會讓買國債者出現實際虧損(當前通脹率低於25)。3%的通脹似乎不是什麽難事兒,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樣的通脹是健康的經濟體應該有的。

這就是說,低增長以及溫和通脹的情形使得債券仍然具有吸引力。上一次如此長時間低利率(二戰前)後,利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在上升,不過期間正好經歷著戰後複蘇、冷戰促進國防開支和嬰兒潮,因此可能是一個特殊現象。

席勒說,對於推動股市上漲,低利率可能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因為債券收益如此微薄,投資者可能把資金轉入股市,以期獲得更好的回報。在《非理性繁榮》第三版的早期版本中,席勒描述今天的美股牛市為“後次貸時期的繁榮”。

“但是在最後一刻,我換掉了這個說法”,席勒說。現在,他稱這個時代為“新常態下的繁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12

大佬也害怕系列:Einhorn認為美股高估 削減持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56

綠光資本主席Einhorn成為了繼索羅斯LoebTepper之後又一位對美股前景感到擔憂的大佬。最新數據顯示,綠光資本在去年第四季度削減美股凈多頭持倉至38.9%。

綠光資本周二向監管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凈多頭持倉為38.9%,不及前一個季度的40%,遠低於2013年第四季度的53.9%。

在周三的電話會議上,Einhorn表示,“目前對美股漲勢不利的因素包括公司估值過高、企業盈利可能走低以及強勢美元所引發的(美國)海外分支盈利水平下降。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緊急措施並沒起到效果。”

Einhorn同時表示目前依然看漲黃金並且看空日元及法國國債。而在希臘問題上,Einhorn看好希臘銀行業,但他並不願意冒太多風險,因此以權證的方式介入以降低最小化。

希臘最終結果存在多種可能性。如果事情的確往好的方向發展,那麽我們的權證將轉化為盈利。

最新的持倉數據顯示, 索羅斯、Loeb和Tepper均在去年第四季度削減美股持倉,顯示出整個市場大資金對於美股後市的擔憂。

還有一些對沖基金經理盡管沒有減持美股,但是預期全球其他市場表現將超越美股。

Omega Advisors公司管理者Leon Cooperman在投資者信中說:“我們預計未來一年歐洲和日本股市將超越美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63

大佬也害怕系列:Einhorn認為美股高估 削減持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56

綠光資本主席Einhorn成為了繼索羅斯LoebTepper之後又一位對美股前景感到擔憂的大佬。最新數據顯示,綠光資本在去年第四季度削減美股凈多頭持倉至38.9%。

綠光資本周二向監管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凈多頭持倉為38.9%,不及前一個季度的40%,遠低於2013年第四季度的53.9%。

在周三的電話會議上,Einhorn表示,“目前對美股漲勢不利的因素包括公司估值過高、企業盈利可能走低以及強勢美元所引發的(美國)海外分支盈利水平下降。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緊急措施並沒起到效果。”

Einhorn同時表示目前依然看漲黃金並且看空日元及法國國債。而在希臘問題上,Einhorn看好希臘銀行業,但他並不願意冒太多風險,因此以權證的方式介入以降低最小化。

希臘最終結果存在多種可能性。如果事情的確往好的方向發展,那麽我們的權證將轉化為盈利。

最新的持倉數據顯示, 索羅斯、Loeb和Tepper均在去年第四季度削減美股持倉,顯示出整個市場大資金對於美股後市的擔憂。

還有一些對沖基金經理盡管沒有減持美股,但是預期全球其他市場表現將超越美股。

Omega Advisors公司管理者Leon Cooperman在投資者信中說:“我們預計未來一年歐洲和日本股市將超越美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93

婚紗攝影O2O遭影樓圍剿,它們在害怕什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7/149356.html

\i黑馬:這一次,O2O模式沖擊了傳統影樓。婚紗攝影O2O平臺Only lover的互聯網垂直打法在婚博會上遭到了傳統影樓的集體抵制。不過,吳思認為,“他們太需要被互聯網模式改造了。婚紗攝影模式應該輕重結合!他將O2O的價值歸結為四點:一是平臺擔保;二是性價比;三是業務靈活;四是信息對稱。


文 | 周路平 本刊見習記者


3月8日,舉辦了三天的北京春季婚博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落幕。在婚紗攝影專區,京城的30多家知名影樓悉數到來,各展臺前依舊熙熙攘攘。不過這一次,沒有再看到婚紗攝影O2O平臺Only lover的展臺。自從去年參加了秋冬兩季婚博會之後,Only lover就不被允許參加婚博會,而圍剿它的不是別人,就是那些共同參展的傳統影樓們。“我們成為了眾矢之的,被他們認為是一種另類。”Only lover創始人吳思對《創業家》記者說。
 
影樓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Only lover去年7月份上線,拿到了500萬元天使輪融資,其業務專註於婚紗攝影的互聯網垂直化。吳思打好了如意算盤:先把婚慶市場里最大的一塊蛋糕——婚紗攝影做透,之後再考慮向上下遊延伸。
 
為了推廣婚紗攝影的O2O模式,吳思決定通過參加婚博會的形式爭搶客源,與京城的影樓同場競技,“參加了兩次我們的經驗都不是太足,但是冬季的婚博會相比秋季婚博會訂單量增加了三倍”。兩次參展,不僅有客戶前來了解咨詢Only lover,很多影樓參展商們也開始過來了解他們的產品和模式。
 
不過,這種關註之後的結果是傳統影樓的不滿。按照婚博會正常的流程,婚博會主辦方會按照前一次參展的投入金額,給予相應的展位選擇順序。Only lover在上一次的參展中花費了12萬元,排在中間偏後的位置。然而,吳思一直沒有接到婚博會的參展通知,一頭霧水的吳思開始主動與他們取得了聯系。起初,對方還不願透露,“一開始支支吾吾,後來就明確告訴我們不能參加”。
 
參展方給出的解釋是,“O2O的模式對傳統影樓沖擊太大,他們有意見”。影樓們的“意見”最終使得參展方不得不將Only lover這枚卒子丟棄。這種說法令吳思有些不滿,在沒有任何違規,又簽訂了協議的情況下,不讓他參加顯得不合情理。最終對方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把他們安排在了婚慶展區,“在那里我就覺得完全沒有(參展的)必要了”。
 
O2O來襲,傳統改造在即
 
令傳統影樓們“有意見”的或許不是Only lover的市場份額,因為去年冬季婚博會,Only lover共接了80個訂單,相比於整屆婚博會婚紗攝影上萬單的交易,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
 
“他們更多可能是感覺到我們冒出來的價值”,這些價值吳思歸結為四點:一是平臺的擔保價值,用戶不滿意可以退款;二是性價比,比傳統影樓便宜了一半;三是業務靈活,相框相冊可以靈活購買,沒有套系;四是信息對稱,完全可以得到攝影師信息,沒有隱性消費。
 
吳思在此前參展時開出的價格是999元,與其它影樓動輒五六千,甚至上萬的價格,差別太大。不過這種低價在吳思看來,是將所有傳統影樓的漏洞和消費陷阱都革命掉的結果。Only lover的一個明顯的互聯網特征在於,除了體驗店里的顧問(傳統影樓稱“銷售”),無需再雇傭其他員工,完全采用平臺入駐的形式,已經不存在中間環節。
如此一來,即便定價大幅下降,利潤卻沒有同步下滑。吳思透露,Only lover目前30%的毛利率已經能夠覆蓋獲客的成本,他們的利潤的來源是服裝租賃和相框相冊的銷售。
 
這種方式最終瓦解的是傳統影樓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傳統影樓之重不僅在於門店,還需要配套的銷售員、攝影師、化妝師、燈光師、修片師,這批人員都需要影樓負擔。這種組織架構決定了影樓模式負擔沈重,人均產能低下。根據吳思提供的數據,北京的八月影樓,最好的時候年營業額1.2億元,團隊的人數大約在600人,也就是說在最好的年份,他們的人均年產值在20萬;另外一個上海的唯一視覺,一年效率最好的時候能完成1.5個億,而員工人數則是750人,人均年產值也在20萬上下。除去人力、房租等成本,所剩無幾。
 
“他們太需要被互聯網模式改造了”吳思說,“我們只需要幾百平米的體驗店,而我們的幾百平米能夠形成一個更大的接單量和銷售量,所以我們本質上是去掉了高成本環節之後,用新的業務形態、新的體驗感覺、新的組織架構把全部人員整合了,只需要一個協助用戶轉換的顧問。”
 
決策重度,模式輕重兼顧
 
相比於上門按摩、美甲這些輕決策的買賣,婚紗攝影顯然重得多。而重度決策是無法完全用輕度模式所取代的。這一點,吳思在創立Only lover之前已經有所考量。哪些東西是要靠線上完成,哪些東西最終得回歸到線下,這些都是擺在O2O面前的一道道屏障。
 
O2O真正的價值是滿足用戶的價值需求點,去解決他們的痛點。吳思通過調研傳統影樓的方式,了解其中存在的痛點不足,然後找出解決辦法,反推出自己的服務模式。正式由於對行業本身的熟稔,Only lover的第一家線下體驗店隨著網站同步開通。線下店的開設最終為了給用戶提供線下確認的環節。因為婚紗照的拍攝不光是找到攝影師就結束了,它是一個重度決策,關註的維度廣,包括攝影師、服裝、拍攝地點等等,這就成了一個複雜的交易決策過程。
 
盡管用戶的決策重度,體驗店內的顧問工作量卻不大,他們不需要喋喋不休地向用戶推銷。用戶到體驗店,推著車子選定服裝,通過掃描服裝二維碼可以看到服裝的模特效果圖,試穿之後進行掃碼確認,“那種感覺就像逛優衣庫,整個用戶的體驗完全是靈活、自主、自由的”。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151

全台10萬戶 它讓無殼蝸牛期待、投資客害怕、鄰居擔憂 完全解析社會住宅

2015-04-13  TWM
 
 

 

房價過高、租屋市場不健全、社會住宅過少,是台灣居住正義的三大禍源。

未來8年,全台至少將推出十萬戶社會住宅,其中一半坐落在居住壓力指數最高的台北市。

它,影響的將不是一戶一樓,還將改變台灣人每一代渴望安身立命的命運。

無論你是無殼蝸牛、房東、投資客、想買房子的人,或者屋主,社會住宅政策都與你息息相關。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鄧麗萍 研究員‧黃家慧從台北圓山捷運站下車,過一條街,不消三分鐘就走到大龍峒公營住宅。這裡,是台灣最大的整棟社會住宅,也是台北目前戶數最多的社會住宅。

落成三年多,大龍峒公營住宅看起來依然乾淨新穎,雖然沒有健身房、閱讀室等公共設施,卻有一片公園綠蔭,只見小朋友在這裡騎腳踏車,成群玩樂。這裡,讓許多沒有自有住宅的年輕人與中低收入者,找到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小窩。

「我真的很幸運,能夠抽中社會住宅,至少有五年時間,可以在台北安心生活和工作。」七十五年次的廖小姐,是大龍峒公營住宅的承租戶。

她目前是師大附中代課老師,月薪約四萬元,社會住宅每月一萬一千二百元的房租,占薪水約四分之一,仍在可負擔範圍內。

出生在台北的她,從小父母離異,她一歲多時就和妹妹跟著姑姑住,搬到大龍峒之前,姊妹倆和姑姑、爺爺在南港區福德街租房子,四人擠在二十二坪、兩房的老舊公寓,租金一萬元,一住十年。

二○一一年,她幸運地抽中了大龍峒公營住宅,那一年,妹妹考上新竹市特教老師,她和姑姑則搬進這裡。四十九歲的姑姑,過去在貿易公司上班,靠著三萬多元薪水養大兩個姪女。三年前,公司結束營運,她頓時失業,所幸兩個姪女都已長大,而且抽中社會住宅,讓她鬆一口氣。

「很難抽到吧?」這是大多數人對社會住宅的印象,總覺得「看得到、吃不到」。的確,四年前全新落成的大龍峒公營住宅,一一○戶住宅招租,吸引逾一二七○人申請,平均中籤率僅八.六%,其中,廖小姐抽中的一房型最搶手,中籤率僅二.七%。

不過,這樣的「超低中籤率」可望開始改善。在一四年底縣市長選舉時,六都之中十二位候選人都承諾大力推動社會住宅政策。而根據台北市政府最新民調,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長百日,卯足全力推動社會住宅,成為他最受市民肯定的作為。

四月七日起,柯文哲推動公共住宅首部曲,把捷運聯合開發案中,台北市所分得的五七○戶轉作社會住宅,以「只租不售」的方式、租金打八五折出租給年輕人,以解決民眾買不起房、住不起房的問題。

現況》釋出聯開宅,轉作社會宅五七○戶只租給年輕人,租金打市價八五折這五七○戶,僅僅是柯文哲提出五萬戶社會住宅目標的百分之一。而若放眼全台,據各地方政府規畫,未來八年,全台至少將推出十萬戶社會住宅,其中一半、五萬戶,坐落在居住壓力指數最高的台北市。從無殼蝸牛、房東、投資客、想買房子的人,以及屋主,社會住宅政策都與你息息相關。

在形態上,除了捷運聯開宅之外,社會住宅還有多種形態,包括整棟興建的公營住宅、都更分回戶、出租國宅,以及中繼住宅(編按:都更住戶暫時安頓之地,後轉為社會住宅)等。在名稱上,前市長郝龍斌時代叫作「公營住宅」、柯文哲時代叫做「公共住宅」,無論怎麼稱呼,都是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

走進廖小姐位於大龍峒的家,虛坪面積二十六坪,室內約十五坪,一房一廳,有相當寬敞的廚房和陽台,採光良好,市府還提供衣櫃、床架、窗簾等基本家具。更重要的是,交通便利,鄰近捷運圓山站,信義線通車後,她搭一班車就能到師大附中教書。

「社會住宅的政策很不錯,尤其在台北工作、面對高房價的人,很需要這項政策,來讓自己安心拚未來。」廖小姐說的「安心」,不只是有房住、租金相對便宜等層面,還包括了居住環境。

「以前住的南港老舊公寓,環境較複雜,缺乏管理,晚上不時聽到有人在街頭吵架,而且,和隔壁棟之間沒有防火牆……。」如今,同樣是付一萬元出頭的租金,居住品質卻大不同。

大龍峒公營住宅管理良好,不僅門禁森嚴,進出電梯都要刷卡,踏進家門,須先把鞋子收進屋內鞋櫃,走廊顯得乾淨整齊,完全顛覆了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社會住宅造成居住品質下滑」的迷思。

里長說:我挺社會宅政策!

現在年輕人薪水低,若沒有政府幫忙怎麼辦「政府作為房東,執行住戶公約比一般民間更有執行力。」台北市政府委託管理公共住宅的物業管理公司督導吳明智說,社會住宅有計點扣分制度,讓生活環境維持得很好。

轄內包含大龍峒公營住宅、有四個小孩的大同區至聖里里長王清標感嘆說,現在的年輕人薪水低,若沒有父母幫忙,根本買不起房子。「雖然有些里民擔心影響房價,但我很支持社會住宅政策。」大龍峒公營住宅租約屆滿三年後,最近開始辦理續約,只要年所得仍符合申請條件,原住戶就能再住兩年。讀教育研究所的廖小姐,一直努力考正式老師,她正準備要去台南應考,社會住宅為她提供了五年的安心居住空間,能專心準備考試。

「希望政府蓋快一點、蓋多一點。」廖小姐這麼說;因為她知道,像她一樣需要社會住宅政策支持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很多。

根據內政部一一年三月底進行的調查,全台社會住宅的需求量達三十三萬戶,其中,大台北地區就有八萬三千多戶,占了四分之一。然而,全台現有的社會住宅僅七三四一戶,以全台近八百四十萬家庭戶數計算,比率僅○.○八%。

即使未來全台興建十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達陣,比率也僅一.二%,距離歐美二○至三○%、香港逾三○%的水平,仍然差很遠。

雖然台灣自有住宅率高達八成五,但這項數據是以「每戶」為單位,並非以「人」為單位;換言之,如果年輕人與父母同住,就不會被納入「無殼蝸牛族」行列。事實上,根據《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在三月底進行的「青年居住大調查」顯示,全台二十五歲至四十歲的青年族群,有高達五○%的人與父母同住,二四.四%的人租屋而居。

本刊調查發現,這些青年當中,有四四%想申請社會住宅,其中,租屋者逾五五%有申請意願,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受訪者,有意申請者亦高達五二%。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租金便宜是選擇社會住宅的首要考量,其次是交通方便、生活機能完備。其中,八七.四%的受訪者表示,能接受的租金水準是一萬元以下,其中更有五四.六%希望租金水準在七千元以內,若以租金不超過薪水三分之一的理財建議來看,也是月薪22K者較能負擔的範圍。

學者說:這是社會福利!

提供經濟弱勢者,暫時安身立命的過渡期調查也發現,超過八成五的受訪者認為,擁有自己的房子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夢想;從交叉分析來看,大多數夢想擁有房子的人認為社會住宅的租期是三至六年,其次是三年以下。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分析,調查結果符合社會住宅的基本定位,「是一種社會福利,是年輕人在準備買房過程中一個短期的過渡階段。」對許多人來說,社會住宅是「住一陣子,而非一輩子」,讓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和經濟弱勢者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但在台灣,建社會住宅,為何那麼困難?

三月三十一日傍晚七點,台北市忠義國小舉行了一場「公辦都更及中繼住宅計畫」公聽會,都發局、教育局、都更處等北市府官員一字排開,聆聽南機場公寓住戶的想法。

在這之前,台北市政府已舉行過四十九次公聽會,但漫長的時間過去,二千多戶的南機場公寓都更案,依舊躺在市府書架上的報告裡,任由這些五十年老舊公寓,成為被遺忘之地。

柯文哲上任後,公辦都更案重新動起來。從九二一地震後被列為危樓、學生僅約二百人的忠義國小,被選為中繼住宅預定地,是推動社會住宅和公辦都更的「活棋」。中繼住宅在都更完成後,住戶搬離,市府會逐步規畫成社會住宅出租。

然而,當地居民對忠義國小併校、興建中繼住宅及都更的容積率、貸款等問題,看法相當分歧。從南機場公寓的公辦都更,到忠義國小改建為中繼住宅和社會住宅,一場又一場的公聽會,在協商、溝通的過程所遇到的困難,就是歷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行住宅政策時,停滯不前的縮影。

一名市府公務員感嘆說,「由於涉及土地、資金、設計、施工等複雜議題,各方的意見很難統合,公部門往往碰到困難就只是開個會、做了會議紀錄,但從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過去三十年,全台灣只蓋了五萬戶社會住宅,而且大部分都賣掉,剩下約七千三百戶。相比之下,亞洲最晚推行社會住宅政策的韓國,在短短二十年內,就蓋了一百多萬戶,平均一年蓋出五萬戶,是全球每年蓋最多社會住宅的國家。

困境》執政者沒魄力、社會阻力大牽涉龐大利益,「喬」了幾十年也談不攏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指出,即使韓國政黨輪替,住宅政策仍會延續,社會住宅頂多是換個名稱,卻是韓國歷任總統和首爾市長最重要的政績。反觀台灣,從二○一○年五都選舉拋出社會住宅議題之後,地方和中央的進度緩慢。

「過去幾年,看不到執政者的決心。社會住宅淪為政治口號,而非國民基本權益。」彭揚凱指出社會住宅政策停滯不前的原因,在於掌權者缺乏執行力。

曾旅居台灣十二年、目前定居在新加坡的《蘋果日報》前執行副總編輯王德寶感嘆,台灣遲遲無法推行社會住宅政策,原因在於缺乏專責的統籌部門,也缺乏強大的政府作後盾,「台灣可學習新加坡模式,成立專責部門,主導公辦都更和社會住宅推行。」政府魄力不足的另一面,是社會阻力。當台北市政府釋出捷運聯開宅作為社會住宅,卻面對聯開宅的管委會主委和住戶跳出來反對,擔憂這項政策會讓房價狂跌。反對者的思惟是:「會去承租社會住宅者一定都是沒錢的,沒錢的人素質都很低,他們住進來,會破壞現有的居住品質」、「社會住宅會拉低房價,造成我們的房子貶值」。

對此,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不動產投資學系副教授花敬群直言,「房價本來就正在下跌中,不必牽拖或怪罪社會住宅。」他指出,提高社會住宅的供給,對房價不會有影響,租金可能稍有影響,但社會住宅戶數很少,且符合申請資格(家庭年所得在四十分位點以下)的民眾不到半數、中籤率低,造成租金比價效應的影響偏低。對透過租金養房的投資客,利率的影響大於租金,即使社會住宅供給量達十萬戶,占全台總戶數也僅一.二%,不致成為壓垮房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相反的,他認為,興建社會住宅,政府將會投入大量資源,例如設立托兒和育老中心等社區營造,對鄰近地區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機能,反而是加分。「台北市民以後一定會搶著求柯P蓋社會住宅。」台北市前副市長、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也指出,「租屋和房屋買賣是兩個不搭軋的供需市場。」真正造成房價上漲和需要有房子住的人,基本上是不同的兩群人。「現在是弱勢的人沒叫,有錢人卻在叫。」張金鶚認為,這種扭曲的現象,造成社會住宅被汙名化,政府在推行政策時,宜先做好溝通。

住宅不是商品,居住是人權。誠如台北市都發局局長林洲民所說的,「這些社會住宅的承租戶,是我們的親人、朋友、鄰居,他們在人生過程中的特定階段,需要這樣的支持。」未來》四年內蓋2.5萬戶要落實居住正義,得靠全民的同理心除了解決基本的居住功能外,林洲民指出,「興建社會住宅真正的企圖心在於只租不賣、屬於市府世代經營的智慧綠建築,目標是做良好的社區營造。」未來四年,台北市政府決心要蓋兩萬五千戶社會住宅,以過去十倍的速度,解決居住問題。林洲民坦言,完成這項目標,要涉及的人力龐大,要推動的決心是超乎想像的困難。但是,「政府用公有的土地和資源去興建公共住宅,是天經地義的事。」林洲民說,一個城市的房價飆漲十倍,是病態社會下的不當現象,因此,從公共居住原則下,推動社會住宅是「一天都不能等!」台北市地政局日前也已完成全市公有土地清查,其中約有四.八公頃、一○二筆土地未來將可無償提供作為興建社會住宅使用。

從現在開始,各縣市政府正跨出落實居住正義的第一步;倘若失敗,台灣的住宅政策恐將又走回老路;如果成功,影響的將不是一戶一樓,還將改變台灣人每一代人渴望安身立命的命運。而成功與否,正考驗著執政者的決心,以及,全民的同理心。

小辭典

租屋、抱屋的 都該關心社會宅● 社會住宅是什麼?

由政府興辦或獎勵民間興辦,採「只租不售」模式,以低於市場租金或免費出租給所得較低的家戶或特殊弱勢對象的住宅。

● 社會住宅有哪些?

由於來源不同,社會住宅有各種形態,包括:1.公營住宅(整棟出租,也稱公共住宅)2.聯開宅(捷運聯合開發住宅分回一部分,用作社會住宅)

3.都更分回住宅

4.出租國宅

5.合宜住宅(政府招商投資興建的平價住宅,其中5%~10%用作社會住宅)6.中繼住宅(提供民眾短期、急難或都更的居住需求,部分或全數轉作社會住宅)7.其他如青年住宅、勞工住宅、老人住宅、原住民住宅等8年內,全台要蓋10萬戶社會住宅—— 各縣市社會住宅分布圖過去30年,全台僅蓋了5萬戶社會住宅,且大部分出售,僅剩7341戶,比率只占全國家庭戶數0.08%。如果扣除老人、原住民、婦女等特定對象的出租住宅,社會住宅的實際戶數更少。2014年縣市長選舉,各縣市共喊出10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選舉支票未來能否兌現,全民都在關注!

台北市 6230戶 目標5萬戶新北市 844戶 目標7000戶

桃園市 目標2萬戶

新竹市 目標1500戶

台中市 目標1萬戶

高雄市 267戶

花蓮縣 目標1000戶

註:

1. 台北市的6230戶中,也包含即將出租的聯開宅如美河市等570戶,另外也包含其他類型住宅如婦女中途之家、老人住宅等。

2. 新北市的844戶中,除了已出租的永和青年住宅(11戶)、即將出租的板橋浮洲(440戶),也包含其他如老人、原住民等社會住宅等。

3. 高雄市的社會住宅主要為原住民住宅、老人住宅及勞工租賃住宅等。

整理:黃家慧

能省錢,44%青年想住進社會宅—《今周刊》青年居住大調查發現1 無殼蝸牛,對於社會宅的需求最高請問你想申請社會住宅嗎?

想 44%

不想 27.1%

不確定 28.9%

交叉分析居住狀態

% 想 不想 不確定

租屋者 55.6 16 28.4 與長輩同住者 40.6 25.1 34.2 自有住宅者 40 41.1 18.9 發現2 便宜、交通方便是首要考量你選擇社會住宅的主要考量是?(複選,最多3個) (%)

租金便宜 75.9

交通方便 51.2

生活機能完備(學校、醫院等) 42.2

環境單純 27.7

住宅設備及管理良好 23.1

緊鄰市區 12.8

其他 1.4

發現3 87%認為租金1萬以下最優你能接受的租金水準是?

7001元~10,000元 32.8% 7000元以內 54.6% 10,001元~13,000元 8.9% 13,001元~16,000元1.8% 16,001元~20,000元 1.1% 20,001元~25,000元 0.4% 25,000元以上 0.4% 發現489%同意在家附近蓋社會宅如果你家附近蓋社會住宅,同意嗎?

非常同意 17.9%

同意 71.7%

不同意 8.8%

非常不同意 1.6%

發現5 讓弱勢優先入住是共識社會住宅的承租門檻,最重要條件是?

無自有住宅(包括本人、配偶、戶籍內之直系親屬及其配偶) 37.9% 家庭年收入限制 32.8% 特殊情況及身分(如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單親等) 23.2%

申請者年齡 5.6%

其他 0.5%

發現6 46%認為3至6年租期最好你會建議社會住宅的租期是幾年?

3~6年 46.1%

7~10年 16.5%

10年以上 15.7%

未滿3年 21.7%

說明:《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執行調查,對象為25歲至40歲的台灣人,調查期間為2015年3月30日至4月2日,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99份,在95%之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6個百分點。

台灣社會住宅比率偏低

—主要國家社會住宅現況 占住宅總量比率(%)荷蘭 34%(240萬戶)香港 30.4%(78萬戶)韓國 6.5%(116萬戶)日本 6.1%(346萬戶)新加坡 4.5%(5.3萬戶)台灣 0.08%(7341戶)

整理: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4

從抄襲到超越 馬雲最害怕的敵人 馬化騰

2015-05-25  TWM

他的微信在中國用戶數6.5億,全世界用戶12億,是LINE的2倍;騰訊公司市值達6兆元新台幣,是台積電的1.5倍。

今年3月,連郭台銘都力邀他共同合作。

《今周刊》全程參與騰訊一年一度的股東會現場,為您揭開神祕面紗,看馬化騰的腦子在想什麼, 以及他勾勒出未來的互聯網大計……。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張佳婷 攝影.陳永錚他的公司推出的即時通訊軟體,是全世界最多人每天手機上使用的聯繫方式;他創立的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遊戲公司;他主宰全中國半數以上人口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沒有他幾乎寸步難行;他的個人身價超越阿里巴巴的馬雲。

他是年僅四十三歲的馬化騰。白淨的臉龐,掛上細邊的金屬框眼鏡,十足學院氣息;近幾年,無論站在鴻海郭台銘旁邊,甚至是香港長江集團李嘉誠面前,馬化騰都足足年輕了好幾個世代以上。

他的帝國被《時代》盛讚,張忠謀也無法忽視他但他一手創立的騰訊,被《時代》雜誌喻為「創造了一個趨勢—讓這個冷漠社會中的人們開始渴望與別人建立聯結」。而一位投資中港台股市逾四十年的投資家更直言,「過去一年來在港股,要能夠有倍數漲幅的,就是像騰訊一樣具備翻轉世界、改變世界的股票;從前那些地產股、金融股的時代過去了。」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不得不承認:「未來台灣企業的發展,不會再是台積電這樣的製造業,而是像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業別是『服務業』。」馬化騰這位「七○後」,是年輕世代的代表,儼然手執互聯網產業大勢的牛耳,站上了世界浪潮的風口上;五月十三日下午三點半,他維持一派衣著輕便風格,現身香港香格里拉酒店五樓,這一天,是騰訊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

在這一場謝絕所有媒體採訪的盛會上,《今周刊》以騰訊股東身分進場,並在股東會上直接向馬化騰提問騰訊的下一步,以及全球互聯網產業的未來,馬化騰在回答本刊的提問中,直言互聯網將掀起「第三波的工業革命」,這也是馬化騰首度在正式場合,面對面回答台灣媒體的提問。以下為訪談內容。

《今周刊》問:請問騰訊的下一步是什麼?互聯網產業未來在哪裡?是否在您的建議下,才促使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近期的人民代表大會上,公開表示要制訂國家級的「互聯網+」戰略?

馬化騰答:我的確是一三年起在很多場合推崇「互聯網+」的理念,這概念是說互聯網這個大家原本認為的「新經濟」,其實可以和很多的行業進行整合,例如「互聯網+金融」,原來覺得沒有關係的,現在這浪潮打過來,銀行業發現這是轉機,更是挑戰。又例如滴滴打車,是「互聯網+交通」的結合,也是因為現在有了移動互聯網而發生的(編按:即叫車並支付車資,全在手機上App完成)。

他提出的「互聯網+」,將啟動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產業和傳統行業結合越來越多,不得不帶來衝擊與思考:這是不是另一個工業革命?過去有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那麼互聯網+很可能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我提出這個理念,就好像過去對「電力」的想像一樣,這次是經濟的一種信息能源,未來每個行業都得用上,不用就會失去競爭優勢,騰訊不但提出這理念,也在實踐。以微信為龍頭,QQ(通訊軟體)也會跟上,在移動互聯網上面,我們擴大了「人」和「傳統行業」的連結服務,所以我們對外說我們定位是「連結器」:騰訊做出很多零配件,讓每個行業的人去用,我們盡量找出規律,做出一些通用的配件,希望其他合作夥伴能夠用我們做出來的零件,打造出一個「互聯網+傳統行業」的生態出來,無論交通、醫療、教育、金融等各行業都有結合點。

騰訊也積極和各地政府溝通,過去許多地方都有「智慧城市」的建設,但最後一哩沒有連接到用戶的手機上,我們想把這塊做好、做起來,所有的民生事務都可以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

「互聯網+」的背後,商業模式其實並不複雜;首先我們把這些線下服務連接起來,接下來第一需要支付系統,第二是廣告、流量,那我們微信平台可結合用戶的地理位置、興趣、閱讀內容偏好,就能快速找到當時當地最適合、最匹配他的廣告內容,此時這些和騰訊合作的傳統行業的服務,就能轉成廣告,投放在我們體系裡適合的用戶。

所以這些是一步步串聯、息息相關的,騰訊努力把「互聯網+傳統行業」的體系建立得很好,在這社交圈裡有流量,廣告主搭建好,這樣生態就能建立起來了,這就是未來互聯網+的世界。

他的特質是安靜、低調,不愛社交也不愛應酬未來世界的遠景,似乎就在馬化騰的回答中,被一字一句、一點一滴勾勒出來;如果實現,很可能是二十一世紀對人類生活最大的衝擊與革命。但這個可能的巨變,卻被他用一貫溫和的口氣,平靜地說出。

今年馬化騰第一本親自撰寫、即將出版的著作《互聯網+》新書中,他說:「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不必神話『互聯網+』,但互聯網將連接一切,會成長為未來的新生態。」「我的老闆不像馬雲一樣舌粲蓮花,他也不公關。」五月八日,台灣董事學會邀請騰訊副總裁暨集團戰略與企業發展負責人林璟驊演講,他開場第一句話就點名了馬化騰的個人特質:安靜、低調、沉穩,即使正在預言一場全球可能即將經歷的大革命,也沒有激動的表情、誇張的演出。

不若阿里巴巴主席馬雲的口若懸河,也沒有百度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的俊俏外形,每一次馬化騰現身公開場合,常常只是微笑、少言,連他都承認自己很宅,「我不喜歡社交,也不喜歡應酬」。

但十七年前,他和大學同宿舍的同學,包括張志東、曾李青、陳一丹在深圳成立「深圳市騰訊電腦系統有限公司」,如今已成為席捲全中國半壁江山的「騰訊帝國」。全中國有六億多、約半數人口的手機頁面上,都有一個綠色的「微信(WeChat)」App,在全世界有十二億個用戶;透過這個即時通訊軟體,做「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或是馬化騰口中,未來互聯網+的世界裡,做「人」與「服務」之間的聯結,甚至是《時代》雜誌筆下,「讓冷漠社會中的人們,開始渴望與別人建立聯結」,都在這個帝國裡,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生態上進行。

換句話說,騰訊是什麼?它是在實體社會之外,首次完整而且鋪天蓋地,將食衣住行育樂各個方面全部納入,建立起一個虛擬的「社會」。

而這個虛擬帝國的主導者—馬化騰,從小在深圳長大、在深圳大學研讀電腦,連騰訊也在這裡誕生。直到如今,許多深圳人仍以孕育出騰訊這家國際級大公司為榮。《今周刊》團隊一走出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坐上出租車,司機一開口就問我們:「你們玩微信嗎?」並主動介紹許多微信的功能,下車前還提醒我們要趕緊下載「滴滴打車」的App,以免叫不到出租車,「現在沒有滴滴(打車)的出租車,都沒生意可做了。」他從小工程師做起,至今還念舊地保留「起家厝」馬化騰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當年他和許多學電腦的學生一樣,畢業後就在深圳的福田區賽格廣場二樓,租下一個約三十多坪大小的辦公室,在這裡賣起了他自己研發的「股霸卡」,業餘還當一個線上論壇的站主;股霸卡說穿了就是在股票機之前,專為股市報價設計的B.B.Call(呼叫器)。

儘管騰訊如今早已是一家擁有二萬多名員工、產品遍及全世界的大公司,在深圳的高新科技園區內,也蓋起了三十九層樓高的「騰訊大樓」;但十多年來,念舊的馬化騰始終保留這間在賽格廣場裡的「起家厝」,這間環境稍嫌髒亂的小辦公室始終沒有退租、門口還是掛著「騰訊企業」的名牌,就連最主要往來銀行,也還是距離賽格廣場不遠的招商銀行振興支行,沒有改變。樓下保全告訴我們,馬化騰偶爾還會回來走動。

當年馬化騰自己研發的這一台小B.B.Call在這一帶賣得不錯,幫馬化騰賺了一點錢;直到他看到當時剛冒出頭的ICQ(編按:最早出現的即時通訊軟體之一)很受歡迎,他也想到把這台小B.B.Call放到桌上電腦機上,傳遞的資訊也從股市報價轉為一般對話,於是乎,OICQ就誕生了,這就是QQ的前身。

直到如今,只要在中國用到電腦,每個人都會有一個「QQ號」,QQ號像是電腦世界裡每個人必備的名字一樣,是主要的連接工具之一。(文接八十二頁)中國的網路世界,一直是一個封閉型的環境,從全球的角度或許是一種不公平競爭,但對中國國內的網路公司而言,卻造就了成長茁壯的溫床,騰訊一開始就在這個環境裡,靠著馬化騰的QQ,快速長大。

但馬化騰很快就遭逢兩個史上最大的困難,第一是騰訊剛成立不久,立刻就遇上二○○○年的網路泡沫,和所有的網路公司一樣,騰訊也差一點倒閉;當時馬化騰透過很多管道找錢都碰壁,還差一點以五十萬人民幣的價格把騰訊給賣了,還好最後透過台灣創投界的天使投資人李鎮璋的引薦,順利引進香港盈科集團李澤楷二二○萬美元的「救命錢」,取得騰訊二成股權,騰訊才挺過這場泡沫風暴。見過騰訊的生死交關,李鎮璋形容馬化騰是一位「願意誠心接納不同意見,融入不同資源的領導人」,所以才會有貴人願意幫忙。

他推出QQ頭像,把流量成功變成現金而另外一個困難則是,儘管QQ快速壯大,使用戶數迅速增加,○四年線上人數突破七百萬人,下載用戶數達一億人,這也是當時網路世界的最高紀錄,但創新高的使用人數卻沒有帶來實質的收入,整個騰訊高層不斷腦力激盪:如何才能把這些「流量」成功轉化為「現金」。

據說有一天,馬化騰回家看到太太正在穿戴,準備出門,這個舉動讓他靈機一動,後來決定在QQ上面推出每個人的虛擬影像,從外形、服裝到名稱一應俱全,就像是「紙娃娃線上版」的虛擬人生,只是每一樣配件都要花錢買;沒想到這項服務一推出,廣受每天生活枯燥的上班族歡迎,這就是後來的「QQ頭像」或「QQ秀」,這項加值服務,也是讓騰訊的財務站穩腳步的第一桶金。

挺過網路風暴,營運也上了軌道,騰訊卻始終揮不去「仿冒」的既定印象。無論模仿ICQ的QQ,或是後來的微博、微信,其實都是以模仿當紅軟體起家,只是到了騰訊手上,透過各種加值,讓這個軟體更好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

當年微信的誕生,和當時最紅的「WhatsApp」有絕對的關係,甚至於晚一點問世、如今是台灣使用率最普及的LINE也對微信產生影響,但是WhatsApp和LINE最常使用的功能仍僅止於通話,而如今微信的功能幾乎是包山包海,除了食衣住行育樂之外,所有想得到的功能,例如在微信上開店賣東西,或是視頻內容產業等,都能附著在微信上進行。

馬化騰在股東大會上所指的「互聯網+」的概念,大半都能在微信平台上實現,換句話說,微信老早就超越了「聯繫」、「對話」的基本功能,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只要有一個微信帳號,幾乎可在中國走遍天下,這也就是騰訊令所有使用者喜愛,卻也令所有競爭者,包括馬雲最害怕的地方。

他的「抄王」嘲諷揮之不去,但沒人比他抄得好儘管「山寨大王」、「抄王之王」的封號仍然揮之不去,但騰訊產品實在是太好用,許多網友一邊使用騰訊、一邊揶揄騰訊「一直在抄襲,從未被超越」,每當有小型新創公司推出新的產品,很快就會被騰訊抄襲,儼然大軍壓境,小公司幾乎沒有喘息機會,中國用「捆綁致死」形容騰訊對這些公司的龐大威脅。

但令人意外的是,外界排山倒海的批評,馬化騰從來不否認抄襲,每次面對這些犀利提問,他的工程師性格總會充分流露,他選擇直接面對,不閃躲問題,他說「抄襲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截長補短;而且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風險。對於創業者而言,最終能生存下來,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國,「雙馬」的PK大戰永遠是觀眾最愛看的戲碼,阿里巴巴的馬雲與馬化騰間,什麼都被拿來比,也各擅勝場,馬化騰贏在年紀輕,馬雲贏在漂亮的演說,但只有這一點,阿里巴巴的經營模式以創新勝出,而始終在抄襲泥淖中的馬化騰總是矮了一截。

「騰訊感覺總少了一點原創,畢業生還是優先把阿里當成更好的選擇,」我們走訪馬化騰的母校—深圳大學,他的學弟們對這位學長似乎沒有太多興趣。

但一走進深大,迎面而來的「深圳大學」四個大字碑坊底下一棵蒼勁的松樹,小小的字刻著「騰訊企業四位創辦人種植」,不細看就會忽略,連種樹都不願具名,低調到讓人尊敬,這是深圳大學校友會對這位傑出校友的評價。

又是抄襲,又是尊敬,馬化騰的身上有著複雜的元素,但無論外界如何看他,好的壞的,他都一笑置之,因為他知道,好壞評價都只是一時,只有騰訊加快腳步,無遠弗屆地建立起網路世界的生態,才是硬道理。

這位「互聯網大帝」在虛擬世界裡,擁有最真實的影響力。

馬化騰

出生:1971年

現職:騰訊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經歷:中國電信、潤迅通訊學歷:深圳大學計算機與應用理科學士家庭:已婚,妻子王丹婷身價:99億美元(2015/5/19)全球排名第56名,中國第4

《互聯網+》

作者 馬化騰等

出版 2015年6月

騰訊產品從抄襲,到超越對手原版 ICQ(1996年)騰訊版 QQ(2001年)

改良之處 全面中文化

「QQ頭像」引進虛擬人生就算換裝置,訊息也不會不見原版 WhatsApp(2009年) kik(2010年)騰訊版 微信(2011年)

改良之處 中文化

可與設定的「朋友圈」分享許多訊息增加像Instagram的圖片分享功能增加「滴滴打車」等生活應用功能可開立「微店」,在朋友圈中經營電商

綁定銀行卡可用微信支付

原版 推特(2006年) Facebook(2004年) 新浪微博(2009年) 搜狐微博(2010年)騰訊版 騰訊微博(2010年)

改良之處 畫面簡潔

重視使用者經驗

原版 ebay(1995年) Yahoo拍賣(1998年) 淘寶網(2003年) 支付寶(2004年)騰訊版 拍拍(2005年) 財付通(2005年)改良之處 2014年投資京東商城,完善物流系統有龐大QQ用戶作為目標客群

整理:張佳婷

騰訊市值飆2000億美元

直逼臉書、阿里巴巴

2011年3月

馬化騰拋售持股,套現港幣約14億元

2011年11月

歐債危機影響,騰訊首度發債5億美元,引發市場疑慮,市值下挫

2014年1月

騰訊入股華南城,踏進物流及原料交易市場,為電商鋪路,股價看好

2015年4月

市場看好騰訊布局發展,股價直飆,市值最高飆破2000億美元大關,直逼臉書的2270億美元,阿里巴巴的2160億美元

從小工程師到中國首富

—「QQ之父」馬化騰大事紀醞釀期 平凡小工程師出身1971 10月出生於廣東汕頭1993 .畢業於深圳大學計算機與應用理科學系.進入潤迅通訊、中國電信,從軟體工程師做到開發部主管創業期 創辦騰訊,卻遇網路泡沫

1998 創辦騰訊

1999 騰訊推出即時通訊軟體OICQ 2000 網際網路業泡沫破滅,騰訊差一點倒閉2001 OICQ更名為QQ 2003開始涉足網路遊戲,逐漸拉高營運比重出頭期 推出QQ,賺進第一桶金2004.QQ成立虛擬影像「QQ頭像」,讓用戶可自行設計頭像,建立線上虛擬人生,讓騰訊賺進第一桶金.騰訊6月在香港股市正式掛牌,發行價每股3.7港幣.在QQ上認識妻子王丹婷2005 劉熾平(高盛前投資經理)空降成為騰訊首席投資官,隔年成為公司總裁2006微軟MSN進軍中國,但QQ仍稱霸中國市場2013 微信總註冊帳戶超過3億

發光期 搖身中國首富

2013 1月彭博億萬富豪榜公布,馬化騰以131億美元的淨資產,成為中國首富,同年馬化騰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2015 馬化騰在兩會之後,針對互聯網未來發展召開記者會,此舉被中國媒體喻為「馬化騰時代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84

“你們就一點不害怕嗎” 炒股小說家的現實體驗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478

“李家大兒”的《股仙》趕上大牛市走紅,在現實中,這位證券從業者一直提醒散戶不要過於貪婪。 (受訪者供圖/圖)

因大牛市帶動,炒股小說在仙俠統治的網絡文學世界中奇跡般走紅,又隨著史無前例股市暴跌的來臨,結束了僅持續半年的“春天”。

“如果小小說在現實世界中上演,這是什麽情況?這其實就是散戶在中國股市中的悲哀。糾其一念,不外乎貪婪、恐懼!”

2015年5月25日,上證指數突破4800點,大漲逾3%,成交量逼近1萬億元。概念股更是全線飄紅,漲停無數。

當晚,QQ群“股仙沙龍”里股民們一片歡騰,群主“李家大兒”(以下簡稱“李大”)卻撂下一句:“我的個媽啊!親們,你們就一點不害怕嗎?”

李大的另一重身份是網絡炒股小說《股仙》的作者,而“股仙沙龍”是小說的書友群。在書友們心中,《股仙》早已超越了小說範疇,除了娛樂,它還有一個更加誘人的功能:告訴你股市中的盈利保本之道。

在5月底、6月初的上攻趕頂時期,李大不斷利用小說更新,提醒讀者“主力資金正在流出,建議將倉位減至五成或更低”,幾乎天天如此。

而最近一輪暴跌過後,一位書友給出反饋:李大,我都減到30%了,還是跌得好酸爽啊!

“那你看看外邊怎樣?”

“外邊?我同事里有個妹子,半倉都沒出,現在整天眼淚汪汪的。”

借牛市“還魂”

更有一名骨灰級粉絲一次性打賞了10萬元。

2014年10月,自詡“吃貨”的李大正在創作新小說《我的影子是食神》。寫到酣暢淋漓處,內心甚至味蕾都能獲得巨大滿足。

然而,一群《重生之股動人生》(以下簡稱《股動》)老粉絲卻不甘寂寞,哄著他另起爐竈,寫個長篇再戰股市。

李大在現實生活中是一位證券從業人員,《股動》是他的第一部長篇炒股小說,2013年2月開始上傳。

想當年,為了讓《股動》好看,李大不惜加入最為流行的情節套路,從重生、穿越到“種馬、後宮”統統用遍,以至於自己都有些嫌棄男主和太多女孩兒發生了情感糾葛,“比較亂”。

盡管如此,洋洋灑灑800多章、255萬余字的《股動》依然沒有收獲太多關註。“沒辦法,熊市嘛。”李大說,不炒股的無感,“炒股的賠錢都快賠吐了,看見股市倆字就心塞,誰看啊?”

不過,經不住老粉絲的好說歹說,本來就熱衷於炒股小說的李大,這一次就坡下驢地應了下來。

李大努力的方向是,寫出嚴歌苓《媽閣是座城》中賭徒、掮客的驚心動魄。和《股動》時的熊市相比,牛市中他想傳遞的信息截然不同:要發出警示,讓大家對隨時可能到來的超跌保持恐懼,“這也算是我的本職工作,穩定國家金融市場秩序嘛。”

不出所料,《股仙》一出便大受追捧,更新半年多來便有22萬多的點擊,累計獲得超過一萬個收藏、三萬張推薦票。在起點中文網的2015年5月月票PK榜上,《股仙》排在第10名。就連此前被冷落的《股動》也跟著又火了一把,關註度直線攀升。

當消失了7年之久的大牛市一路狂奔而來,在仙俠玄幻題材統治的網絡文學世界里,炒股小說終於有了出頭日。

作家“漲停板”創作的小說《超級散戶》從2014年底就火了,在起點中文網的作品盟主榜中,《超級散戶》在一年的時間里以1706個“盟主”支持數排名第一。

更多的炒股小說在2015年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僅在起點中文網上,就有《至尊散戶》、《至尊操盤》、《最狂散戶》、《終極散戶》、《神股》等數十部。有些4、5月份才開始初次上傳,至今不過數千字的體量。

更新《股動》的一年多里,李大每月只能拿到一兩千的稿酬,總收入也就一兩萬,他自嘲“還不如地鐵里撿瓶子的”。

而近半年中,《股仙》收益直逼20萬元,更有一名骨灰級粉絲一次性打賞了10萬元。“但是作者要和網站五五分賬,上完稅,這一筆也就還有4萬出頭。”李大說。

“漲停板”也收入頗豐,將近百萬的寫作收益納入囊中。“小說行情最好的時候,也是4、5月份大盤行情最好的時候。很多人看完小說賺到了錢,心情一好就會打賞給我,”“漲停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反正那些錢來得容易,賺得也多。”打賞一兩千就像毛毛雨。

“看小說能賺錢”

“我讓女主周六出場總可以了吧,周末不開盤呀。”

在《超級散戶》中,一名大學生用1萬元本金炒股,試圖在10次翻番後獲得1024萬的高額回報。

而新上傳的炒股小說,大多與之思路類似,將主人公設定為職場草根,從最底層做起,在波瀾壯闊的股海中一路摸爬滾打,最終成為一代豪強。

“大概只有這樣,才會讓真正的散戶產生認同和希冀吧。”“漲停板”說。

《超級散戶》上傳更新一兩個月後,“漲停板”開始收到讀者留言,稱運用小說中的方法在股市中獲利。一時間,他發現自己“從一個小小的上班族,變成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人”。

李大在《股仙》中直接插入了即時股評。正是這些股評,為他贏來了書友們的信任,有人甚至從廣東打來電話要在他供職的北京某證券公司開戶。

《股仙》的眾多書友中,年齡最小的是一名高中生。這名學生股民初中時便讀過《股動》,並一路追隨而來,有時還會打賞一兩百塊。

想想自己上中學時還蹲在小花園兒里偷看班長和女同學談戀愛,李大心中一陣感慨。“瞧瞧人家的教育,雖然不是什麽富二代、官二代,但從小就註重投資理財方面的引導,跟我們不是一個級別。”

有很多粉絲——包括看盜版的,也想擠進群里,跟李大交流。

一次,一名頭像靚麗的年輕女孩兒敲開“李大”的QQ,希望無償加入股仙沙龍群。而當時的入群標準,是在網站訂閱《股仙》超過20元人民幣。女孩兒磨了半天,“李大”卻沒有同意,沒想到她張嘴就罵,“臭傻X,進你的群還要交錢,你以為你是誰啊!”

隨著股市的利好行情和“看小說能賺錢”的想法深入人心,一些讀者開始將文字中的技術與情節剝離開來,對前者趨之若鶩,對後者棄之如敝屣。

在《超級散戶》中,這種趨勢尤其明顯。不知從何時起,書友們不願看到不炒股的女主出場,每逢女主出現,便有人高喊“灌水”。到了後來,女主竟被比作香港演員鄭少秋,號稱可以引發神奇的“丁蟹效應”,讓大盤一路飄綠。

琢磨明白了讀者心理,“漲停板”也不好太過拂逆眾意,“我讓女主周六出場總可以了吧,周末不開盤呀。”

“如果小說在現實 世界中上演……”

“特別是人的貪婪,它讓股市中正直、善良和欲望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

《超級散戶》原本只推理念、少評大盤,然而,當這一輪股市暴跌到來時,作者終於還是按捺不住了——

6月5日中午,“漲停板”在滬指連續大幅震蕩的“第三根高位吊頸線”產生之後,通知了各群,並緊急寫了《五千點放天量站不住,大家要提防調整》的單章發在書里。

同一天,《至尊散戶》作者“騎牛”便以“逃頂!逃頂!必須逃頂!清倉!”為題,稱上午已經和至尊散戶盟主群、舵主群、書友群三大群書友全部達成逃頂共識,並奉勸讀者果斷清倉,等大盤調整結束後再去抄底。

7月4日,“漲停板”又發了一章因為這次股市暴跌之嚴重史無前例,作者“破例”又在文末加了比小說故事還長的感言。

他還推薦大家去看電影《勇敢的心》,去看男主怎麽面對強大的敵人,最終改變了自己和世界。他記得結局的那句臺詞——“給我一點力量”,作者還動情地提到,女兒在他臉上親了一口,輕聲說道,老爸,加油。

這部小說距離現在最新的一章顯然是要給讀者打氣,叫《久違的大漲!》,在小說里,終於發生了“久違了的漲停板,久違了的大漲”,“這是華麗麗的逆襲”。文末同樣附了作者的感言,同樣都是加油鼓勁的話。

而《股仙》最新的一章幹脆直接來了篇股評,叫《國家隊找到了市場鑰匙》,他寫道,“如果,如果,如果今天最火的短小說是:周五割肉打新,周一被退款,高開追漲停。如果小小說在現實世界中上演,這是什麽情況?這其實就是散戶在中國股市中的悲哀。糾其一念,不外乎貪婪、恐懼!”

這次股市暴跌爆發後,群里有不少人誇李大先知先覺。有人說“一開始完全按李大的提示來做的人,現在完全不會被套”。

在7月6日上午的回彈中,那位學生股民就接受了李大的建議,適時賣出手中存貨,還小賺了百分之七八。“可能小孩兒心里沒那麽多雜念和貪念。”

在李大眼中,無論哪個階層、哪種職業,中國股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追漲殺跌”。追漲時永遠貪婪,殺跌時特別恐懼,“特別是人的貪婪,它讓股市中正直、善良和欲望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而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在貪婪時知道什麽叫恐懼、什麽叫怕;在恐懼時,知道可以貪一點兒。”

“給他們開戶壓力好大啊”

苦口婆心的建議,源於血淋 淋的教訓。

隨著牛市的跌落,炒股小說的“春天”也宣告結束。

南方周末記者搜索發現,7月7日,起點中文網開始屏蔽對某些炒股小說的書名搜索,《超級散戶》、《股仙》等熱門小說均無法搜到。

有作者透露,網站要求自行刪除小說中的股評內容,刪除完畢後作品才能重新與讀者見面。

7月8日,南方周末記者發現,《股仙》等熱門小說頁面已經顯示為“404”。

由於證券從業人員的特殊身份,31歲的李大雖然不能炒股,但9年的券商生涯讓他對股市與人性有著深刻的感悟。

無論有過怎樣兇險殘酷的歷史,到股市里的逐利者永遠前赴後繼,李大見識了各種各樣的客戶,從商海大佬到演藝界名人,還有胸口上文著大青花兒龍、戴著大墨鏡,身後跟著一幫小弟沖進來的“老大”。

“給他們開戶的時候壓力好大啊。跟他說句話你都腿軟。他說都是兄弟,請你出去吃頓飯,你都不敢去。”聊起這些,李大有些興奮,語氣像極了相聲演員曹雲金。

“漲停板”操一口濃重的湖南方言,語速很快但言辭拘謹。和不時撒嬌賣萌的文字相比,話語間的穩重,更符合他42歲白領職員的身份。

在《超級散戶》中,他將自己推崇的長線投資理念融入小說中。此前的5年,他正是“放長線釣大魚”,讓5萬本金發酵成了100多萬。“漲停板”說他的方法很簡單:抓住一只優質股在低位買進,捂好,等到股價翻倍時果斷賣出。

“漲停板”的股齡其實已經近二十年,2010年這次,他是在還清房貸後,才拿著5萬塊閑錢“重新殺回股市”。

“一定要用閑錢炒股”、“長線是金”,股評里的這些苦口婆心的建議,源於他血淋淋的教訓。

“漲停板”至今記得,1996年初次入市時那個閃亮的夏天,在同事的率領下,懷揣三四千塊沖進股市的感覺。

一周之內,“漲停板”首戰告捷賺了六七百,相當於本金的20%。如此簡單高效的生財之道,讓他愛上了股票。從那時起,“漲停板”便時常守在自家二十幾英寸的小彩電旁,觀察大盤和個股走勢,還購買報紙書籍研究投資策略。

不料未滿一年,股市便完成了牛熊轉換。他眼看著最初投入的本金正在一步步套牢,卻不忍心就此撒手,總幻想著大盤或許還能反彈。

“最開始你套住的只是一個手指,然後是一個手腕,接下來是一條胳膊。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再不走,全身都要被套進去了。”就在那一刻,他的夢醒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