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現場圖文 | 全球心臟病領域頂級學術會長啥樣你造嗎?

當地時間8月27日17時,為期五天的ESC2016在意大利羅馬開幕,這一心臟病學領域的最高學術盛宴吸引了全球31555名心血管及相關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參會,接收到來自106個國家的11139篇論文摘要以及205篇熱線研究,德國拜耳、法國賽諾菲、美國輝瑞、瑞士羅氏、美國禮來、英國阿斯利康等全球各大制藥公司也悉數參加會議。

2016年ESC的主題是“世界心臟病學走到一起”,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即所有的專業人士和專業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參與管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而各國在心血管領域面臨的相同挑戰已經成為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歐洲心臟病學會擁有歐洲和地中海地區53000位心臟病專家會員,學會旨在減輕歐洲心血管疾病的負擔。ESC通過多種科學和教育活動完成這一使命,包括協作工作,臨床實踐指南,教育課程和新舉措,針對特定疾病領域的泛歐洲調研,以及歐洲最大的醫學會議——ESC年會。ESC由三個委員會,五個協會,19個工作團隊,50個國家級心臟學會以及ESC獎學金機構(Fellow FESC、NurseFellow、NFESC )組成,現已成為全球最頂級的心臟病學大會。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人口的頭號死因,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多於任何其它死因;估計在2012年有17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總數的31%。其中約740萬人死於冠心病,670萬人死於中風,四分之三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但另一方面,大多數心血管疾病可以通過面向全民的戰略解決諸如煙草使用、不健康飲食和肥胖、缺乏身體活動和有害使用酒精等危險因素而得到預防。

第一財經記者在ESC2016現場獲悉,本屆ESC年會共發布了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預防、房顫、心衰和心臟腫瘤五本指南,受到廣泛關註。其中特別強調臨床上房顫的綜合管理、團隊管理,因為房顫不僅僅關於血栓栓塞和出血風險問題,更重要的是綜合管理,包括冠心病、猝死和心衰的管理等。

一些在臨床上存在爭議的內容也發布了權威研究結果,如雖然使用心臟置入器械的遠程監測並未帶來顯著臨床獲益,但門診次數和醫療花費減少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14

【遊說】學術、理想、財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812

我很少上網絡。網絡缺少知識,特別是缺少一種絕對新的知識。維基百科(Wikipedia)是我的悲劇。當然,我有時也上這個網站,不過查維基百科經常讓我非常失望。維基百科上的項目和資料好像是學生編輯的。我不反對學生搞公開的學術,我也跟他們合作。如果要發表我和學生一起研究的成果,都會署上他們的名字。如果有稿費我跟他們分:各百分之五十。這樣才公平。學生滿意嗎?學生非常滿意。我呢?我感覺不到什麽剝削人的內疚,就好了。

聽說有些老師利用他們學生的勞動,讓學生為自己搞研究工作,然後只用他們自己的名字發表,也不給學生錢。這個不要多說,因為這不是我的事情。我想談別的。

1960到1970年代,西德受中國影響非常深。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少政治家們覺得1989年以後的新德國不需要精英(elite),要求從社會底層、從老百姓的角度多看社會的問題就夠了。毛澤東不是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嗎?目前有不少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員還在信奉這些。

在此影響之下,當時的西德輕視老師、重視學生。學生好像什麽都是對的,老師們好像什麽都是錯的。

那麽我呢?當時我在柏林自由大學教書。學生與老師年齡差不多一樣大,我們共同的知識也沒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經常合作。我們的合作都是豐富的、愉快的。我向他們學得很多,也有時做他們的好朋友。

今天呢?時代不一樣。到了1990年代末人類入了網絡時代。誰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什麽。現在在筆名之下什麽糟糕的文章都有,這也是維基百科的問題。它大部分的項目水平低,不可靠,很少有內容。多可笑!無論如何,德國最重要的、歷史最悠久的工具書、詞典和叢書,都因為維基百科而消失了。那麽,我需要的新知識現在從哪里來呢?從學者來,中國的、德國的學者。上網絡不如跟他們見面談談。

一般來說漢學雜誌好貴。我從柏林自由大學到了波恩大學後有了一個美夢:我想出版甚至學生也能買得到的雜誌。1989年我開始編輯《袖珍漢學》(Minima Sinica) 與《東方方向》 (Orientierungen),每年春天、秋天各發行一份,內容是中國思想史 (Minima Sinica)和亞洲當代文化(Orientierungen)。因為我也用自己的錢出版,因此賣得很便宜。學生都買得起。他們買了嗎?他們不光買了、看了,也給雜誌寫文章。我們的合作是最理想的,部分學生現在是教授了。

不過,“維基百科時代”慢慢開始,我的兩個雜誌就賣得越來越不好。它們已經有25年的歷史,內容是完全新的。這里發表的不少文章,其他雜誌和書籍里不會有。原來的出版社去年把雜誌賣給別的出版社出版後,把25年來留下來的冊子作廢紙。

我波恩大學的辦公室,為了滿足學生的知識需要,25年來從出版社買每一期雜誌200本送或賣給同行與同學。最近來波恩大學找我的人很難看到我。我的書桌在一大堆賣不出去的雜誌後面。這些雜誌價值5000歐元。維基百科勝利了,我失敗了。學術因為可以休息而高興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40

21年學術恩怨未了,林張再次激辯產業政策

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之間長達21年的學術爭論再起波瀾,引發廣泛關註。

11月9日下午,林毅夫和張維迎圍繞產業政策舉行公開辯論。這是一場棋逢對手的思想交鋒,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爭論,更是兩種經濟發展思路之間的爭辯。第一財經客戶端全程直播了這場辯論,並請來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原所長卓勇良和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伏玉林點評。第一財經記者也在現場見證了兩人的唇槍舌戰。

辯論場上,二人針鋒相對,唇槍舌戰,一度爭得面紅耳赤,臺下掌聲不斷。主持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下稱“北大國發院”)教授黃益平多次感嘆:“當這個主持人太不容易了。”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辯論中,林張二人就產業政策的定義、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企業家精神、創新是否可預見、政府是否能確定比較優勢等多個問題進行了辯論。

圍繞產業政策針鋒相對

辯論會場設在北大國發院的萬眾樓。辯論開始之前,二人的座位只隔了一條過道。林毅夫和張維迎幾乎同時起身,互相握手,相視而笑,或許預示著這是一場友好的學術辯論。

林毅夫在開場致辭中說:“我們兩個人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秉持著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研究、對國家發展的這種責任感,把自己的看法毫無保留地提出來。我們兩個可以說做到不同而和。”

林毅夫和張維迎爭論的焦點依然是對產業政策的肯定與否定。林毅夫認為經濟發展有產業政策才能成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為的政府”必不可缺。張維迎則表示,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產業政策阻礙著企業家精神的發揮和市場經濟的發展。

林毅夫在開場40分鐘的陳述里,詳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改革的成功確實是往市場方向走,但是不可以把中國改革轉型的成功簡單歸結為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政府應該鼓勵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其進行補貼。政府能夠幫助企業做到企業做不到的事。

林毅夫特別強調,很多人認為他“講政府”就是認為市場不重要,不重視市場建設,這是不對的,經濟發展是一個結構不斷變化的過程,只強調市場建設的那些政策建議是不充分的。他是既要有市場又要有政府。

隨後,張維迎一開講就炮轟了林毅夫的觀點,認為林毅夫一方面對市場的失靈濃墨重彩,另一方面,對政府的失靈輕描淡寫,在林毅夫的理論當中政府官員就是無所不至、無所不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麽政府官員比私人企業家更有能力判斷未來、做出好的決策。

林毅夫認為,盡管許多產業政策失敗了,但是不能由此認為政府不能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關鍵不是要不要產業政策,而是要制定什麽樣的產業政策。張維迎對此回應稱,這種觀點很類似上個世紀在討論計劃經濟時的觀點,不是計劃經濟本身不好,而是因為沒有搞好。希望關於產業政策失敗的兩個原因“無知和無恥”能夠說服林毅夫,林毅夫所希望的正確的產業政策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

卓勇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場辯論一個很重要的焦點是,林認為政府能確定比較優勢,然後能以此制定產業政策來促進經濟發展。而張則認為,比較優勢不是唯一的,比較優勢是可以創造的,比較優勢是會變化的。而且沒有人能準確地預見未來,所以這就需要企業家的創新,而企業家的創新決不是根據產業政策進行的。

在關於創新是否可預見的問題上,張維迎認為,所有因創新而成功的新企業,所有新產業的出現,都是不可預見的。因為創新的過程充滿一系列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我們沒辦法對新產業、對創新做任何規劃,實現創新的唯一途徑是經濟試驗的自由,而不是通過產業政策將自己鎖定在預定的路徑上。此外,他還不忘調侃林毅夫,當年毅夫回國後用配額買了4臺電風扇,當時他根本想不到以後能用上空調,這一席話引得全場爆笑。

對於林毅夫的“沒有政府協調,市場會出現失靈”的觀點,張維迎認為,林毅夫對市場機制和企業家精神存在誤解,所謂的市場失靈不過是市場不均衡的表現,不均衡意味著存在套利機會。企業家的重要功能就是發現市場的不均衡,然後進行套利,使得市場趨於均衡。

卓勇良對本報記者表示,林毅夫的意思很明白,即政府是理性的、科學的,因此不但能知道比較優勢,而且能科學制定產業政策。所有失敗的產業政策是因為沒有照此去做。張則認為,是無知和無恥導致了對產業政策的信奉、制定和實施,按張的說法,政府存在著很大的非理性。

林毅夫在總結陳詞中說,希望能夠提供一個框架,政府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能夠給國家、給社會帶來進步、帶來繁榮。張維迎則表示,在市場當中政府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現有的所謂市場失靈,是市場理論的失靈,包括壟斷導致的失靈、外部性導致的失靈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失靈,這跟市場失靈沒有關系。

伏玉林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沒有人反對政府幹預,特別是在市場失靈方面。伴隨著中國經濟從要素投入模式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之前確立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的產業政策也應該與時俱進,做出相應的調整。逐步退出選擇性產業政策,更多地發揮功能性政策作用,特別是向市場強化型政策轉型。

辯論結束後,兩人再次微笑握手,握手的時間長達數十秒。林毅夫還摟住了張維迎的肩膀,耳語幾句,仿佛剛剛的面紅耳赤都不曾發生。

長達21年的爭論

林毅夫與張維迎均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創始教授。林毅夫為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世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張維迎1997年離開CCER,後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2014年底重回北大國發院。

在美國留學期間,林毅夫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的學生,舒爾茨的研究領域是農業經濟和人力資本。張維迎早年在英國師從研究企業理論和博弈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里斯,後來對米塞斯與哈耶克等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學說十分推崇。

張維迎表示,他們有關產業政策的分歧,其實是有關市場理論的兩個不同範式的分歧——林毅夫信奉的是“新古典經濟學範式”,他信奉的是“米塞斯-哈耶克範式”。新古典範式是“設計範式”,米塞斯-哈耶克範式是“演化範式”。

今年8月25日,張維迎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6年夏季峰會上做了題為《為什麽產業政策註定會失敗》的演講。隨後,林毅夫撰文《經濟發展有產業政策才能成功》,反對張維迎的觀點。張維迎繼而拋出《林毅夫在產業政策問題上的四個錯誤》進行回應,林毅夫則以《回應張維迎指出的所謂四個問題》一文,將產業政策到底有無必要、“市場”與“政府”到底孰優孰劣的辯論推向高潮。

林張之爭甚至驚動了國家發改委。9月14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世界各國確實都在運用產業政策,通過產業政策在不同領域、不同側面發揮作用;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政策確實對我國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趙辰昕同時表示:“我們現有的產業政策確實存在與新常態不相適應的地方,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難題,要通過相關的調整來使這些政策適應新常態的需要。”他一方面肯定了產業政策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產業政策存在的問題。

此次產業政策存廢之爭,實際上仍是林毅夫和張維迎在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上爭論的延續。此前21年,他們已有3次交鋒。

1995年,林毅夫與張維迎圍繞國企改革的方向展開了一場論戰,張維迎認為國企沈屙是國有制的產權安排所致,唯一出路是變國有為非國有;林毅夫則批評了“國企改革的關鍵是改變其產權”的觀點,主張剝離國企的戰略性和社會性政策負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004年,林毅夫、張維迎二人就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表達了各自的觀點。林毅夫認為,只要沿著當前的路子走下去,中國經濟再增長二三十年沒問題,到2030年,經濟總體規模一定趕超美國。張維迎則擔心在未來20年里,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這將使中國企業面臨很大的挑戰。

2014年,張維迎與林毅夫就“政府定位與後發優勢”再次爭論。張維迎認為,沒有國家和政府參與,市場或變得更好,政府再不退出市場,後發優勢就要轉變為後發劣勢了。林毅夫則強調,後發國家需要政府發現和扶持企業的比較優勢,不然就是無效市場。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盤和林認為,探討我國產業政策取向並不該指向“廢存之爭”,而是要從幹預市場和限制競爭的“政府直接幹預型”,轉向“強化市場型”,例如放寬微觀管制、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建立健康的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等,這也是這次張維迎、林毅夫產業政策之爭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辯論結束時,夜幕已降臨在未名湖畔。一位北大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爭辯可以引發思考。關於產業政策的爭論,是非對錯應交由實踐和歷史評說,但是,應向兩位獨立思考的學者致敬,這場辯論體現了對學術的尊重和獨立思想的可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34

就315晚會里的知識分享談談谷歌學術入華的作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6/161886.shtml

就315晚會里的知識分享談談谷歌學術入華的作用
張笑容 張笑容

就315晚會里的知識分享談談谷歌學術入華的作用

知識商業化這條路,太艱難,不好走。

本文由張笑容(微信ID:fxszxr)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fxszxr。

一、知識商業化

315晚會曝光了一家號稱知識分享的百科網站,罪名是把詞條內容當做虛假廣告銷售。

令人唏噓。

這網站創始人是一位老朋友,美國留學的博士。當年回國創業,雄心勃勃,立誌要做中文版的維基百科。

大家都很看好。

不料造化弄人,一家強有力的競爭者跟隨而來,於是10年光陰都耗費在商業化的辛苦騰挪之間。帥哥頭發花白。

如今,315這一刀子,這麽多年的口碑就毀了。

知識商業化這條路,太艱難,不好走。

二、谷歌返華

我想到了前幾天看的一個貼。

上周,香港的南華早報發帖說,谷歌在退出中國七年之後,似乎找到了重返中國市場的途徑。

原帖是英文的,標題為《Is Google another step closer to being unblocked in China?》

原因是,上星期五兩會期間,《南華早報》 就谷歌返華問題,采訪了中國前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現任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傑。

雙方聊完後,記者得到一個重要的信息:學術文獻搜索谷歌學術是北京優先考慮恢複的服務之一。

用柳斌傑主任的話說:“學術領域將首先被允許。中國關註的是學術進步,包括學術、科學和文化上的交流,而不是新聞或政治。”

谷歌學術入華,對國內的知識商品化市場的亂象可謂當頭一棒。

三、競爭不足

在國內知識商業化/知識付費領域,有點亂紛紛,許多人都在摸石頭,但找不到河。

亂象一,知識批發商亂圈地。以CNKI為代表的文獻集團,用數據庫技術廉價的圈了大量“地皮”,然後狂收過路費,往死里的收,毫不留情 。把一個好端端的市場搞得一塌糊塗 。流露出國人對知識大眾化缺少足夠的敬畏,而憑借對金錢的渴望的本能給知識胡亂定價。

亂象二,知識快餐店後續乏力。比如邏輯思維、曉說以及梁宏達主持的大唐雷音寺等以知識分享為代表的自媒體及其所在平臺,將專業知識做大眾化輸出,讓人聽起來很“舒服”(馬雲語),滿足了小白中階級疏於學習懶於動手的淺層需要。由於在知識專業深度上無法形成連續的輸出,導致其價值猶如像評書相聲脫口秀一樣 。

亂象三,知識回收站內容無序。比如XX文庫XX百科之類,亂七八糟的堆了許許多多的“知識文檔”,猶如一座座飄著塑料袋的垃圾山頭,供知識民工們攀爬打發時光,以滿足他們沙里淘金的成就感,很難找到知識殿堂的秩序感。當然,百度也有學術搜索,但在實際廣度和精度上,暫時無法跟谷歌學術媲美。

上述三類集團各自攻占了三個地盤,他們都靠天吃飯,從不擔心天上沒有餡餅。315晚會,也從不操心他們。

沒有足夠競爭,就會不好好發展。收費的只顧圈錢,多年來沒有多大改善。免費只顧流量,垃圾上天。怎一個亂字了得。

四、谷歌學術

谷歌學術有所不同。

國內三個集團在知識分享中割據一方,各自稱王,但僅限於中文知識。

而谷歌學術則包括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出版的學術期刊,中文知識,僅僅是滄海一粟。

通過谷歌學術,你可以:1、從一個位置方便地搜索各種資源,2、查找報告、摘要及引用內容,3、通過圖書館或在 Web 上查找完整的論文,4、了解任何科研領域的重要論文。

要知道,國內學術資源建設情況跟美國學術資源建設相比,那差距類似北大清華和哈佛斯坦福一樣。

要說批發商,谷歌學術可謂世界級的批發商!

要說是山頭,也是珠穆朗瑪級的山頭。

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狼、是鰻魚、是百獸之王、是可以看見牛人出沒的地方。

每個細分領域的牛人也就那麽幾個,看得見大牛,就能跟上世界學術的潮流啊,所以,具體要國內知識批發商還是國外批發商,不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吧。

谷歌學術入華,對於知識稀缺的中國知識界而言,不啻於是知識分享的春天快要來了。

同時,由於谷歌學術會帶來大量的免費學術資源,那麽知識收費的亂象大概就要慢慢入冬了。

五、知識定價

在中國,知識定價一直是個問題,我對有定價的知識往往持懷疑態度。

一個原因是質量會變。你知道,土雞土鴨土豬很好吃,一旦變成了商品,味道就會大幅下降。

當知識變成商品時,它改變的可能不僅僅是質量,在形態上也發生了變化。

比如,你為知識快餐店付費時,你所收獲的並非是一本書里系統的知識,而可能是一小段音頻或視頻的信息,它們在你大腦里一閃而過,往往留不下什麽痕跡。

另一個原因是,價格太高。對於知識批發商而言,由於做數據庫是個苦逼活,所以國內外許多文獻數據庫都是要收費的,而且價值不菲。

在我有限的認知里,自進入IT時代以來,國內大量圖書館、學校創建自己的文獻數據庫,但許多數據庫限於自身規模,又不得不花錢購買別人的數據庫。重複建設,導致了社會投入成本劇增。

於是就有人評論,現在的文獻和期刊,是一個發育不成熟的產業,其目的與其說是學術交流,還不如說是割據起來,收費。

為什麽沒有一個大一統的數據庫平臺,大家往一家投稿,容納所有的論文期刊呢?為什麽巨頭們不在這個領域想想辦法呢?

過去,人們不懂得給知識定價,現在,則給知識胡亂定價。誠然,一些專有知識是有價格的。但,對於公共知識的價格,最好免費。

前幾天,朋友圈里流傳一個利好消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完全公益。對於知識界而言,真是一件大好事。真正的知識應該普及到每一個人,免費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

六、知識壁壘

除了定價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不可忽視。

獲取知識的壁壘,也是個問題。

在兩會期間,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向全國政協提交的一份提案,提案指出,政府對科研、教育、新聞、信息等普通社會網站的審查影響國內科研人員獲得獲取最新、最全的資訊。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這個提案的相關消息和報道卻沒有引起討論。

我很認同羅主席的提案。

大國要崛起,知識分享的格局不改變是不行的。

大國要變強國,應該讓知識的壁壘削減到不能削減,絕不能讓知識的壁壘築得越來越高。

南華早報說,柳斌傑還透露了更多信息,比如,中國一直通過多種渠道與谷歌保持接觸,中國四個重要部門領導去年曾與谷歌進行過深入溝通。他還說,相關談判磋商還包括其他不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的服務重新進入中國的問題。

盡管谷歌整體重返中國尚無時間表,但是我們可以期待谷歌學術作為排頭兵率先入華,解決國內知識定價和壁壘的問題,那真可謂功在千秋了。

谷歌 315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51

“伯羅奔”與學術創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362

《古代世界歷史地圖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

提起“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us/Peloponissos),大家都知道這是古希臘一個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斯巴達人在這里組建了希臘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創建了獨特的軍事教育制度,稱霸希臘,許多城邦依附於它。到公元前5世紀,隨著雅典海上霸國的崛起,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雅典帝國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導致一場綿延27年的大戰(公元前431-前404年)。我們習慣稱這場戰爭為“伯羅奔尼撒戰爭”。

本來,對歷史戰爭的命名並沒有多少特別的含義,大致能夠反映其基本內容即可。比如說起布匿戰爭、英法百年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抗日戰爭等等,沿用已久,約定俗成,讀者一看就知道大致是指哪場戰事,至於其具體的起止年代,或許說法不完全一致,那倒不足為奇。數百年來,人們對於希臘世界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慘烈戰爭,一直稱之為伯羅奔尼撒戰爭,未曾有人試圖改動或對此提出異議。

近年來國內有些學者別出心裁,將所有“伯羅奔尼撒”皆譯為“伯羅奔半島”,這樣,伯羅奔尼撒戰爭就成了“伯羅奔半島戰爭”,記載這場戰爭的修昔底德的名著就成了《伯羅奔半島戰爭史》。例如前幾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的“政治哲學文庫”,已多次出現這樣的新詞,新近翻譯出版的《古代世界歷史地圖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中“伯羅奔半島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公元前431—前404年)”的題目下,有這樣一段文字:本節地圖的主題是“伯羅奔半島人與雅典人之間的戰爭”(Thuc. I. 1. 1),後世的作家們又將這場戰爭稱為“伯羅奔半島戰爭”。

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首先,從“伯羅奔尼撒”地名之源來看,希臘文原意為“伯羅普斯之島”,無論音譯還是意譯將其譯為“伯羅奔半島”都似乎欠妥。這其中蘊含著古希臘人家喻戶曉的英雄傳說:愛利斯地區有座比薩城,其王奧諾馬俄斯膝下有一獨女,名叫希波達彌亞,有傾國傾城之貌。求婚者絡繹不絕,國王受神諭警告,故意刁難求婚者,要求他們與自己賽車,勝者娶走公主,敗者留下頭顱。奧諾馬俄斯乃戰神之子,比賽從未失手,求婚者每每成為他的槍下鬼。伯羅普斯本為小亞細亞呂底亞王子,獲悉公主美貌,也前來求婚,公主對這位俊美青年一見傾心,遂請求父親的馬車夫幫助她實現願望。車夫在國王戰車的車軸上動了手腳,導致車毀人亡,伯羅普斯因而贏得公主。其實,一位女子為了與意中人成婚,不惜引狼入室,設計弒父,這個故事本身就讓人不寒而栗。它的原型無非是來自亞細亞的一支移民襲掠並征服前住民而定居於此。伯羅普斯迎娶公主後,通過聯姻、戰爭等手段,逐漸蠶食、兼並鄰近諸邦,勢力不斷壯大,最終成為半島的統治者。伯羅奔尼撒作為一個合成詞,由“伯羅普斯”(Pelops)與“島”(nesos/nesus,實際上是希臘人將半島誤為“島”,誤解並不能改變此詞的原意)兩個字合成。修昔底德對此有如下記載。他說:“根據伯羅奔尼撒人的最可靠的傳說,伯羅普斯來自亞細亞,當他攜帶大量財富來到這窮鄉僻壤之時,起初因此而獲得很大的勢力,以致他雖是個外鄉人,這個地區還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到了他的子孫的時期其勢力大為增長。”可見,把“伯羅普斯”音譯為“伯羅奔”未必合適,把伯羅奔尼撒的後半部分譯為“半島”, 既不符合音譯規範也不切合該詞的原意,只是生生地把音譯與意譯內容想當然地拼湊在一起。

其次,從歷史事實來看,改譯後,用“伯羅奔半島戰爭”替代伯羅奔尼撒戰爭,由此必然會衍生出許多問題和歧義。其一,古代歷史上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本意為以拉棲代夢人(或斯巴達人)為盟主的伯羅奔尼撒人與雅典人之間的戰爭,這里的伯羅奔尼撒的形容詞形式明顯兼有地域的、族群的兩重含義,但是核心意思是族群的概念,而不是地域的概念。修昔底德已經開宗明義地申明這一點。其二,人們之所以稱這場戰爭為“伯羅奔尼撒戰爭”,那是因為雅典的主要敵人在伯羅奔尼撒。然而,這場大戰波及了幾乎所有希臘人的世界(修昔底德語),雅典的敵人在這個半島上有,半島以外也有。況且,戰爭中的敵友時常轉換,伯羅奔尼撒半島上不光有雅典的敵人,也有雅典的盟友,還有恪守中立的城邦。所以把伯羅奔尼撒戰爭稱為“伯羅奔半島戰爭”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

其三,如果把這場戰爭稱為“伯羅奔半島戰爭”,容易使人誤認為戰爭就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打的,那麽戰爭中很多內容勢必難以納入這場大戰中。譬如,當雅典人與伯羅奔尼撒人的盟友西西里人交戰時,那些戰事可以稱為“西西里戰爭”,當斯巴達國王率軍侵入阿提卡腹地,在狄凱里亞駐紮、蹂躪雅典田園之時,那場戰事通常被稱為“狄凱里亞戰爭”,當斯巴達人慫恿雅典的伊奧尼亞地區屬邦發起暴動、叛離雅典時,那些戰事習慣上被稱為“伊奧尼亞戰爭”。按照修昔底德的做法,這些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局部戰爭,完全可以納入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範疇,如果把它們納入“伯羅奔半島戰爭”,那就顯得十分牽強了。

由上可見,“伯羅奔”的制造者們,如同把克里米亞戰爭改譯為“克里米亞半島戰爭”一樣,不能不說是一種生搬硬套、弄巧成拙的做法。這樣的獨出心裁,這樣的“創新”,除了誤導讀者以外,對於學術的發展,究竟能發揮多少作用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70

“學術派”黃明研究量化7年終轉型,睿策投資老產品已全面清盤

睿策投資剛剛成為因改變投資策略而全面清盤的第一家私募。而這樣的清盤方式,也一定程度引發了外界的好奇——這清盤背後是否另有隱情?

“我們(4月)13號就跟渠道客戶發出了通知,13號之前我們的倉位就已經清零了。”4月25日下午,睿策投資掌門人黃明向第一財經發送了一份時間落款為4月13日的“產品清盤通知”。

“現由於睿策投資發展及投資策略轉型需要,公司未來將全面采取量化對沖投資策略,而現有產品的投資範圍與設置結構已無法滿足未來量化對沖策略的投資運作需求,根據公司投資管理模式調整,睿策產品擬於近期進行產品終止操作。”在這份通知中,睿策投資稱將對現有基金產品進行清算操作,與此同時,也將分期分批向投資人介紹公司的量化產品。

“我們並非不看好市場,清盤大概也用了幾個月時間。”當記者追問背後是否另有原因,黃明稱,實際上睿策投資早有量化團隊,從2011年就開始研究量化對沖,七年的研究後終於決定改變策略。

“六七年了,終於到了我們覺得比較成熟的時機,對它(量化)有了信心,就決定全面用量化來做。”在黃明看來,和公司以往的策略相比,量化能夠更為穩健地管理客戶資金。

來自第三方平臺的數據顯示,睿策投資規模約在60億上下,這樣規模的私募突然全面調轉方向無疑將面臨從頭開始的挑戰。量化的規模不會以前那麽大,肯定是再從小做起,但關鍵在於我們認為有了更好的策略,應該對客戶負責。”黃明如是稱。

睿策投資的轉讓實際上和黃明的追求穩健的個人風格頗有關系。作為睿策投資董事長、創始合夥人、投資總監的黃明研究出身,被業認為是行業中“學術派”代表人物,亦是行為金融學的擁躉。公開資料顯示,黃明曾在斯坦福大、芝加哥大學商、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等多個大學任教授等職,在行為金融學、金融衍生產品、中國上市公司研究、構建量化投資體系方面有極深的造詣。2010年後,黃明將行為金融學引入中國,並成立了睿策投資。

“搞研究出身,他要怎麽改革,也並不奇怪。”接近睿策投資的私募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睿策投資過往一直較為穩健,黃明個人對控制規模一直較為堅持,記者了解到,過去幾年曾階段性關閉融資,控制規模,黃明在客戶之中擁也有良好的口碑。

“清盤我們之前就知道了,從存續客戶的反饋來看目前也沒有太大異議。”在該人士看來,沒有虧損的情況下退出,對睿策投資的客戶而言影響並不太大,可以選擇繼續追隨黃明,或者購買其他私募產品。

基金業協會的信息顯示,睿策投資成立於2010年9月,註冊資本1000萬,除黃明外,核心人物還有張戟、張宇、徐冰等。這些人之中,張宇任量化投資部經理,其曾在美國量化對沖基金 Kailash Capital, Cayuga Fund、浦銀安盛基金從事量化投資研究,擅長量化模型與策略、基金專屬阿爾法選股模型和基於市場微觀結構的交易模型。

睿策投資目前備案產品共20只,值得註意的是在格上理財統計的3月份北京地區私募機構業績表現中,睿策投資的睿策一期收益率1.31%,排在洪道投資、星石投資之後,名列第三。數據顯示,睿策一期成立於2011年1月,總收益率218.02%,是睿策投資到目前總收益最高的一只產品。

“穩健”是外界對黃明及睿策投資最大的評價,突然之間轉型量化,在黃明看來就是為了更專於穩健,但突然全面轉型是否又真到了黃明所說的“成熟時機”?

過去的2017年對於主量化對沖策略的的私募而言並不好過,個別量化私募甚至規模被腰斬。第三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存量的的163只主動量化基金,合計總規模為734.79億元,相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4.01億元。其中,2017年前成立的量化基金共76只,當年規模縮減超過四分之一。

不過,此前就有私募人士對記者表示,在經歷小年之後,今年量化私募的形勢有所好轉。“不只是我們,一季度整個量化策略的私募收益都有明顯好轉。”

上海富善投資的投資總監林成棟4月上旬接受媒體采訪曾表示,在今年一季度主要股指跌宕起伏、個股風格輪換不定的市況中,公司的量化選股產品均取得正回報,產品表現明顯優於各大權重指數。此外,對沖策略產品整體運行穩健,最大階段性凈值回撤表現相對較好,阿爾法策略產品的整體表現也明顯優於往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021

三文魚“擴編”之爭:學術研究結果還是利益驅使?

連日來,上海市消保委突然接到了大量消費者的咨詢電話,咨詢的話題都集中在一個點,虹鱒魚到底是不是三文魚。在相關協會制定團體標準將國內淡水產的虹鱒魚認定為三文魚之後,大量消費者對三文魚的概念產生了困惑,作為三文魚消費的主要城市,上海很多消費者不得不向上海消保委進行咨詢和求助,甚至表達不滿之情。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日前發布由13家業內企業參與起草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此前不為外界所熟知的虹鱒魚“躋身”三文魚隊列,引發外界爭議,而傳統三文魚——大西洋鮭魚一方則表達了不滿,各方各執一詞,孰是孰非一時難以分辨。

三文魚一詞早已有之,為何相關協會會在此刻突然出臺團體標準?背後到底是為學術討論結果還是利益驅使?

三文魚的“前世今生”

20世紀70 年代,養殖的大西洋鮭登陸中國香港,根據英文名的粵語發音及美麗的脂肪紋理,將其信達雅地音譯為“三文魚”。隨著時間推移,三文魚作為大西洋鮭魚的商業俗稱進入更多市場,成為眾多食客口中的一道美味,尤以生食為主要方式。

那麽,此次陷入爭議的虹鱒魚怎麽也成為三文魚了呢?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陳舜勝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大西洋鮭魚傳入中國,並以三文魚為俗名在市場銷售多年後,大西洋鮭魚學術上的近親虹鱒魚在國內廣泛養殖起來,一開始主要用於出口,國內銷量並不高,後來有一些企業開始嘗試把虹鱒魚也作為三文魚來賣,並做成三文魚刺身,一下子打開了銷路,於是虹鱒魚在商家口中搖身一變成了三文魚。”

一位水產品行業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在中國幾十年的虹鱒魚養殖歷史上,虹鱒魚一直被當成一種供垂釣和燒烤用的淡水魚,從來沒有被用來做生魚食用。這是因為,以前的虹鱒魚養殖到0.5~1公斤的規格,就直接上市了,這個規格的虹鱒魚,魚肉是白色的,與大家通常吃的三文魚(大西洋鮭魚)完全不一樣,因此也沒有人用它來作為三文魚那樣的生魚片食用。但近幾年來,在青海省和甘肅省的黃河上遊幹流水域,有一些企業開始養殖大規格的虹鱒魚(3~5公斤),且產量在短短幾年中不斷擴大,並且會添加蝦青素,蝦青素可以使虹鱒魚長到一定規格後,肉色逐漸變成橘紅色,很接近三文魚(大西洋鮭魚)的橘紅色,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因此一些商家覺得可以用虹鱒魚來代替原來的大西洋鮭魚,以三文魚的名稱來銷售給消費者,於是漸漸虹鱒魚混入了三文魚市場。

本來市場上的三文魚都是大西洋鮭魚,供應商、商家、消費者都只知道三文魚就一種,然而,隨著虹鱒魚混入三文魚編隊,引發相關部門的註意。2004年,上海市水產行業協會曾把虹鱒魚冒充三文魚作為假冒偽劣打擊。“因為在當時消費者以及上海水產行業協會認知的三文魚就是大西洋鮭魚,虹鱒魚突然混入肯定會引起相關部門的註意。”陳舜勝表示。

由於三文魚並非學術名,是一種俗名,隨著虹鱒魚也被部分商家當作三文魚銷售之後,漸漸地,在行業內也就成了大家秘而不宣的既成事實。“很多商家會采購虹鱒魚作為三文魚來加工銷售,但行業內約定俗成的是,供應商必須說明這是虹鱒魚。特別這幾年,隨著三文魚消費量不斷增加,而大西洋鮭魚產能增加有限,價格也很貴,一些商家就只好用虹鱒魚來代替。”前述水產業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

1/3三文魚國產

雖然近年來,虹鱒魚被當作三文魚售賣已成為行業內沒有公開的秘密,但不代表消費者接受了這個事實,很多消費者心中三文魚是來自法羅群島、挪威、智利等地進口的大西洋鮭魚,現在突然加入了一種叫做虹鱒魚的淡水養殖魚,顯然心理上無法接受,這也是為何央視報道稱“國內市場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魚都是國產”後,頓時讓網友炸了鍋的原因。

正當消費者對國產虹鱒魚變成三文魚感到困惑、憤怒,甚至要維權時,相關協會卻站出來為虹鱒魚“正名”。近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布由13家業內企業參與起草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中,將大西洋鮭魚及虹鱒魚都歸類為三文魚。某水產行業協會的前負責人向記者感嘆:“三文魚並非學術名,一直以來都是市場俗稱,並沒有權威機構通過明文來下定義,這也讓虹鱒魚沾了光。”

陳舜勝指出,三文魚雖然不是學術名,但一直是大西洋鮭魚的俗稱,而現在相關協會把虹鱒魚也歸為三文魚,一方面,給人以幫助虹鱒魚“傍名牌”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有些不尊重消費者飲食習慣。

“消費者並不認為三文魚和虹鱒魚是一條魚,但協會認為公眾已經接受了,這是爭議之一。”陳舜勝說。上海市消保委的數據也反映了消費者並不認可協會的標準,83.6%的消費者認為團體標準將虹鱒列入三文魚是“指鹿為馬”,73.43%的消費者擔心將虹鱒列入三文魚類別後,企業會借此誤導消費者。

一位多年從事三文魚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挪威出口商開始向中國香港出口大西洋鮭魚,並被消費者稱為三文魚之後,三文魚就逐漸成為大西洋鮭魚的商品名,挪威海產外貿局一直在中國推廣大西洋鮭魚,挪威海產外貿局方面曾討論在中國市場使用什麽商品名稱推廣的事情。當時候選的名稱包括:挪威三文魚、挪威鮭魚等,最後大家討論決定采用挪威三文魚這個商品名進行宣傳。之所以這麽做,主要還是考慮到三文魚這個名稱朗朗上口,也符合中國消費者的認知習慣。而鮭魚、大西洋鮭魚,都顯得過於嚴肅和學術化,不易被大眾記住。此後,別的國家進口的大西洋鮭魚都沿用了三文魚這個名字,但在名字前冠以國家名,比如智利三文魚、蘇格蘭三文魚、加拿大三文魚等。但其實無論出口商、進口商、零售商,還是普通消費者,都清楚地知道所謂三文魚,就是指養殖的大西洋鮭魚,幾乎沒有任何人會把三文魚與虹鱒魚聯系起來。”

很顯然,等大西洋鮭魚把三文魚炒火了之後,虹鱒魚跑過來稱“我也是三文魚”,難免讓業內覺得有些“傍名牌”的感覺,消費者更是困惑。據悉,《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布後,消費者的咨詢電話潮水般湧進上海市消保委,光有統計的就有165個。消保委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調查問卷,僅兩天就有2000多人參與調查。

多國禁止虹鱒魚“入籍”三文魚

中國消費者的抗議並不無道理,在國外,虹鱒魚一直是作為跟大西洋鮭魚乃至三文魚不同品類在市場上銷售。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明文規定,虹鱒魚的商品包裝上不得標註“三文魚”“銀紅點鮭”等名稱,因為這屬於“錯誤標識”。

挪威海產局中國區總監博薇婭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挪威,虹鱒魚和三文魚是兩個不同品種的魚類。根據挪威的相關規定,虹鱒魚(Oncorhynchusmykiss)和三文魚(Salmosalar)的名稱和商品標簽都必須嚴格區分。事實上它們是兩種不同的魚,因此虹鱒魚並不能被稱為三文魚。挪威虹鱒魚平均售價也略高於挪威三文魚。在挪威,我們會註明產品信息,讓消費者了解所購產品的種類。我們密切關註對於中國虹鱒魚商品標簽的討論,並期待進一步說明出臺。”

本質上來說,虹鱒魚與大西洋鮭魚並非同一種魚,更重要的是,國產虹鱒魚與大西洋鮭魚的養殖環境也不一樣。大西洋鮭魚在海洋中養殖,而國產虹鱒魚在淡水中養殖。“這就決定了國產虹鱒魚在價格、口味、食品安全等方面與大西洋鮭魚不一樣。”某水產協會前負責人表示。

陳舜勝更是指出:“由於三文魚普遍用於生食,這就對魚的寄生蟲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一般海魚含有的寄生蟲相對少一些,淡水魚寄生蟲的風險更高,我們不能說淡水魚一定比海水魚安全,但從系統風險角度來看,淡水魚生食風險更高。”

對於國產虹鱒魚是否安全的問題,國內最大虹鱒魚生產商之一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長應米燕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龍羊峽養殖的三文魚完全可以做刺身。我們還有不少這類魚是用於出口的,檢驗檢疫報告均合格。”

陳舜勝表示,龍羊峽地處青海,汙染較少,目前看在龍羊峽養殖的虹鱒魚安全性可能會比較高,但目前國內養殖虹鱒魚的並不只是龍羊峽,全國多地都有養殖,如果將虹鱒魚歸為三文魚,那麽全國各地的虹鱒魚都可能被作為三文魚做成刺身等生食菜品,食品安全風險較大,相關部門亟須針對淡水養殖的虹鱒魚進行更完善的監管。

學術研究結果還是商業利益推動?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不同於學術名,三文魚作為並不嚴謹的商品名,一直沒有很好的定義,只是對大西洋鮭魚約定俗成的商業稱呼,因此探討誰屬於三文魚並不具備太大的學術意義,也不是一個學術討論的範疇,更多是市場行為的結果。

至於三文魚定義的範疇是否可以加入其他魚類,正如語言的演變一樣,主要依賴於受眾的認知,如果大部分受眾都認同了大西洋鮭魚與虹鱒魚都屬於三文魚,那麽虹鱒魚成為三文魚也就不會有任何異議,今天的探討也就毫無意義,然而一系列的市場反應顯示出大眾還沒有能真正接受虹鱒魚也是三文魚。

既然消費者都還沒有接受這樣的觀點,相關行業協會又為何匆匆出臺團體標準來為虹鱒魚“正名”?

因為“真假三文魚”引發的輿論爭議,上海市消保委召開了自成立以來的首個“消費聽證會”,會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理事鄭維中解釋了為何出臺該標準:“三文魚是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沒人能判定俗名的對錯。在市場上,有不少虹鱒、粉鱒和其他鮭鱒類以三文魚的名義銷售。我們所做的,就是要規範市場。協會最初也曾考慮將標準命名為《生食虹鱒魚》團體標準。但消費者會想,虹鱒魚跟我有什麽關系?取名三文魚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消費者理解虹鱒。”

陳舜勝認為:“這樣的標準顯然忽視了消費者的意見。”相比之下,市場終端已給出了答案。8月22日,京東下架虹鱒產品,並開始排查產地、養殖方式等信息不全產品。對此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已暫時下架平臺在售的淡水養殖虹鱒,同時對產地、食用建議、養殖方式等產品屬性信息未標註完整的產品進行排查。盒馬鮮生方面也沒有將淡水虹鱒魚當作三文魚來賣,盒馬鮮生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我們不去做虹鱒魚是不是三文魚的判斷,但至少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消費者希望購買到的三文魚是大西洋鮭魚,因此我們盒馬鮮生的三文魚產品都是大西洋鮭魚。”

前述三文魚資深從業者向記者指出:“如果從學術角度來探討何為三文魚,本就不需要進行這麽多探討。如果從幫助消費者區分、規範市場的角度來看,把虹鱒魚與傳統的大西洋鮭魚區分開,不統稱為三文魚其實更能方便消費者清楚自己消費的是哪種魚,如果硬要把虹鱒魚也加入三文魚,反而會引起消費者的誤解。但這樣做,虹鱒魚的銷量必然會大受影響,這背後不排除協會有幫助虹鱒魚企業乃至整個虹鱒魚行業發展的意圖。”

隨著中國消費者對三文魚的喜愛度提升,中國三文魚市場這幾年一直處於高速增長。

博薇婭向記者表示:“中國是挪威海產重要的市場之一,挪威三文魚和其他挪威海產品的消費量都在增長。2018年7月,挪威海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額為20.08億挪威克朗(折合人民幣約為16.48億元),相較2017年同期上升22%。而挪威三文魚對中國的出口額為5.18億挪威克朗(折合人民幣約為4.24億元),相較去年同期上升550%。”

“預計未來三文魚市場還會保持更大的增長,在巨大的市場利益面前,國產虹鱒魚也會想要分一杯羹,而能夠分得三文魚市場份額的前提就是虹鱒魚先要‘成為’三文魚,這也就更好理解為何在此刻會有這麽多企業聯合相關協會出臺為虹鱒魚‘正名’的標準。”前述水產行業人士表示。

目前來看,將虹鱒魚變成三文魚,對於生產企業、經銷商、終端零售商都是獲益的。生產企業自不必說,經銷商、終端零售商也可以擺脫對價高、供應還不穩定的大西洋鮭魚的依賴,以三分之二的價格就可以買到國產“三文魚”,並且國產的產量還有巨大的擴容空間,對這幾方而言何樂而不為?只有消費者被蒙在鼓里,需要想方設法辨別自己吃的三文魚到底是海里的大西洋鮭魚還是淡水來的虹鱒魚。“即便相關協會此次標準中也提出要標註清楚是哪一種三文魚,但對於終端餐飲渠道的消費者而言,面對餐桌上的加工好的三文魚刺身,又如何辨別?”陳舜勝表示,無論是規範行業行為也好,為推動國內水產行業發展也好,但有一個前提,必須站在消費者立場上考慮問題,必須兼顧消費者的意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88

醫藥學術推廣 vs 睇飛機廠 畢氏財演

1 : GS(14)@2013-09-22 23:34:34

http://hk.finance.yahoo.com/blog ... B%A0-044403242.html

國際醫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於六月底在內地被揭發有員工串通旅行社,虛報參與「學術推廣」的醫生人數,把相差的金額作為賄款給予醫生,以換取醫生們選用該員工所推銷的藥品。

事件曝光後業界反應兩極,一部份認為事件只為個別事件,難以撼動業界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對藥企短期的影響有限;另一部份則認為事件可視為當局解決內地藥費高昂的第一步,打擊貪腐的行動將完全改變行業的生態。對此畢者更偏向於相信後者,認為有關方面的行動將對國內藥企的經營帶來長遠的影響。

「學術推廣」在醫藥業界極為普遍

要了解相關政策對藥企有何影響前,首先要搞清楚何謂「學術推廣」。畢者向一些醫生及從事醫藥推廣的朋友打聽過,其實學術推廣就類似國泰全資贊助議員睇飛機廠一樣,藥廠一般都流行全費贊助(當然機票食宿全包)一些有影響力的醫生出席不同的大型醫學會議,而這類醫學會議的內容自然是關於相關藥企的新藥研發成果,藥企希望醫生們在聽完那些醫學會議後會選用他們的新藥。

這類醫學會議「全包宴」當然只被視為藥廠市場推廣營銷的一部份,在環球業界極為普遍,就好似立法會議員話:「睇飛機廠絶不涉及利益輸送一樣」,但國際間均有一條不能跨越的界限 ─ 不能有直接的金錢往來。

國內藥企銷售推廣開支龐大

然而在國內情況就恰好相反,由於歷史原因,政府給予醫院的資助可說根本不足以支持一般醫院平日的營運,所以藥廠有機會乘虛而入,以學術推廣為名,實質金錢輸送為實,以額外現金「資助」醫生們出席醫學會議以「答謝」他們使用相關藥廠所出產的藥物。無証無據,國內又無ICAC請飲白酒,畢者絶不夠膽說所有藥廠都有參興此類現金交易,只可說此種情況極為普遍。

就因為如此,中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SAIC)在8月中開始啟動對醫藥行業普遍存在的賄賂現象展開為期3個月的調查,消息傳出後,以中生製藥(1177)、四環(0460)、康哲(0867)等大行愛股為首的醫藥股顯著下跌。以去年數據為例,這三家公司的總收入約為143億港元,而用於銷售推廣上的開支則達58億港元,佔去收入約40%,假設該等開支的五份之一即約11.5億港元用於學術推廣上,以每名醫生開支約20,000港元計算,去年就總共有超過57,000名醫生接受過學術推廣,假設每場醫學會議的參與人數為200人,即去年有超過280場醫學會議,星期一至五差唔多日日都有一場,仲密過紅館開演場會。

醫藥股暫宜觀望

畢者在此不能假設或沒有証據去懷疑任何公司推廣活動的合法性,但當局的打貪行動必會使醫生們投鼠忌器,在接受醫學推廣時定必會諸多顧慮,避免惹禍上身,無疑會打擊藥企推廣產品活動的成效,難免會對藥企的業務造成負面影響。醫藥股在今年上半年因市場缺乏焦點及行業的政策風險較低而被炒高,近日因當局調查貪污醜聞而回落,但畢者認為投資者暫不宜撈底,待打貪事件進展明朗化後再行入貨都未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36

梁繼昌:港獨可學術討論

1 : GS(14)@2016-08-18 05:52:25

【會計界】【本報訊】港台昨舉行會計界選舉論壇,公專聯梁繼昌及獨立陳弘毅兩名候選人就港獨議題激辯。陳力挺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說法,認為港獨議題不能在中小學內討論;梁表明不認同港獨,但強調無理由「諗都唔可以諗」。梁繼昌和陳弘毅在論壇遭主持人質詢,他們對王振民日前指港獨主張不能進入中小學的立場,陳指不贊同太早將政治問題灌輸給中小學生,因中小學生思想未成熟,不能辨別是非。


強調並非出路


梁聞言反駁,質疑若政治問題不應灌輸給中小學生,為何向學生灌輸愛國愛黨思想就可以?又指自己認為港獨、自決沒出路,但可作純學術討論,強調學府應有自由學風,「所有嘢都可以講,不能以言入罪、以思想方式入罪」。另外,被問到若立會主席曾鈺成、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角逐特首,兩人會支持哪位時,陳弘毅列出支持次序為曾鈺成、曾俊華和林鄭。梁繼昌亦指曾鈺成能與中央打交道,同時獲議員尊重,曾俊華和林鄭分別在財金和扶貧等有成績,所以他「唔識揀」,但必定不會選梁振英再做特首。■記者呂浩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18/197412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303

修例或令索羅斯創辦大學倒閉匈7萬人示威捍學術自由

1 : GS(14)@2017-04-12 22:42:31

匈牙利國會上周通過一項修正案,令當地由「金融大鱷」索羅斯創立的中歐大學(CEU)面臨倒閉,約7萬名民眾前日走上布達佩斯街頭,抗議右翼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an)打壓學術自由,相信是他上任7年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高呼「自由國家!自由大學!」、「否決!」等口號的示威者,經多瑙河上的鏈橋前往國會大廈外廣場,要求總統阿戴爾(Janos Ader)運用否決權駁回修正案,並向憲法法院提出司法覆核。部份遊行隊伍即興前往教育部門及執政青民黨總部,其間有防暴警察戒備,過程大致和平。主辦單位指活動有7萬人參與,指摘是政府要思想自由、擁抱左翼的異見者噤聲,民眾才會站起來捍衞學術自主。示威人群除了學生亦不乏一家大小和中老年人,有示威者對政府多年來不斷打壓提倡民主的機構表示不滿,不希望斷送孩子的將來。



■索羅斯開辦中歐大學(圖)冀回饋出生地匈牙利。互聯網

右翼總理欲逼退索羅斯

國會上周二倉促通過討論僅一周的《高等教育法案》修定,增加外國註冊大學須在原註冊地設校舍等規定,而匈牙利28間海外註冊大學中,只有在美國紐約州註冊的CEU不合資格,修訂明顯衝着CEU而來。
CEU創辦於1991年,校內1,400名學生來自全球108國,該校以英語授課,奉行美式學制,學歷同時獲匈牙利及美國認可。CEU有8個學術範疇入選全球200大排名,尤以社會科學最出色。美籍創辦人索羅斯生於匈牙利,致力推動當地自由派事業,亦因而令CEU跟監察貪污的「透明國際」等高舉自由派價值的非政府組織一樣,成為奧爾班的眼中釘。奧爾班早前直指CEU「欺詐」,過往亦不時批評索羅斯以財力干預匈國政治,兼對他支持歐洲各國開放門戶接收難民的立場嗤之以鼻。國會預計下月通過規定每年海外收入達720萬福林(19萬港元)的非政府機構必須註冊,被視為奧爾班進一步逼退索羅斯的手段。美聯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11/199863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1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