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遊說】學術、理想、財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812

我很少上網絡。網絡缺少知識,特別是缺少一種絕對新的知識。維基百科(Wikipedia)是我的悲劇。當然,我有時也上這個網站,不過查維基百科經常讓我非常失望。維基百科上的項目和資料好像是學生編輯的。我不反對學生搞公開的學術,我也跟他們合作。如果要發表我和學生一起研究的成果,都會署上他們的名字。如果有稿費我跟他們分:各百分之五十。這樣才公平。學生滿意嗎?學生非常滿意。我呢?我感覺不到什麽剝削人的內疚,就好了。

聽說有些老師利用他們學生的勞動,讓學生為自己搞研究工作,然後只用他們自己的名字發表,也不給學生錢。這個不要多說,因為這不是我的事情。我想談別的。

1960到1970年代,西德受中國影響非常深。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少政治家們覺得1989年以後的新德國不需要精英(elite),要求從社會底層、從老百姓的角度多看社會的問題就夠了。毛澤東不是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嗎?目前有不少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員還在信奉這些。

在此影響之下,當時的西德輕視老師、重視學生。學生好像什麽都是對的,老師們好像什麽都是錯的。

那麽我呢?當時我在柏林自由大學教書。學生與老師年齡差不多一樣大,我們共同的知識也沒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經常合作。我們的合作都是豐富的、愉快的。我向他們學得很多,也有時做他們的好朋友。

今天呢?時代不一樣。到了1990年代末人類入了網絡時代。誰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什麽。現在在筆名之下什麽糟糕的文章都有,這也是維基百科的問題。它大部分的項目水平低,不可靠,很少有內容。多可笑!無論如何,德國最重要的、歷史最悠久的工具書、詞典和叢書,都因為維基百科而消失了。那麽,我需要的新知識現在從哪里來呢?從學者來,中國的、德國的學者。上網絡不如跟他們見面談談。

一般來說漢學雜誌好貴。我從柏林自由大學到了波恩大學後有了一個美夢:我想出版甚至學生也能買得到的雜誌。1989年我開始編輯《袖珍漢學》(Minima Sinica) 與《東方方向》 (Orientierungen),每年春天、秋天各發行一份,內容是中國思想史 (Minima Sinica)和亞洲當代文化(Orientierungen)。因為我也用自己的錢出版,因此賣得很便宜。學生都買得起。他們買了嗎?他們不光買了、看了,也給雜誌寫文章。我們的合作是最理想的,部分學生現在是教授了。

不過,“維基百科時代”慢慢開始,我的兩個雜誌就賣得越來越不好。它們已經有25年的歷史,內容是完全新的。這里發表的不少文章,其他雜誌和書籍里不會有。原來的出版社去年把雜誌賣給別的出版社出版後,把25年來留下來的冊子作廢紙。

我波恩大學的辦公室,為了滿足學生的知識需要,25年來從出版社買每一期雜誌200本送或賣給同行與同學。最近來波恩大學找我的人很難看到我。我的書桌在一大堆賣不出去的雜誌後面。這些雜誌價值5000歐元。維基百科勝利了,我失敗了。學術因為可以休息而高興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