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6295.html
诺基亚正在为旗下的Here地图服务寻求新的买家。今年4月份,消息称,诺基亚Here地图报价为32亿美元。这一价格较2008年首次尝试出售的 价格便宜将近50亿美元。据称,诺基亚有意出售Here地图服务的消息公布之后,多家科技巨头与诺基亚进行接触洽谈,苹果、FaceBook、 Sirius XM、百度、亚马逊以及汽车厂商都有意收购这一服务。
太贵,Uber不玩了 德系三强还在讨价还价
据悉,Uber已经退出针对诺基亚地图服务业务Here的收购活动。此前,Uber曾向Here提出收购意向,报价达到了30亿美元。其实,对于 Here地图,包括中国科技巨头百度、腾讯在内的多家企业都表现出极大的收购兴趣。但随着德国汽车制造商联盟的加入,他们的兴趣便逐渐消褪,四维图新与腾 讯、EQT组成的财团此前已经宣布了不直接参与竞购的决定。
目前,Here的主要谈判对象变成由宝马、奥迪和奔驰等多家德国汽车厂商组成的联盟。不过,Here和这些汽车厂商因为收购价等问题还没有谈拢。诺 基亚方面对于Here的开价为40亿美元,但德国汽车制造商认为应该低于这个价格。分析师估计,Here 地图业务的价值约为20亿至40亿欧元(约合22亿至44亿美元)。
相比其他科技厂商,汽车厂商似乎更加需要优秀的地图服务,因为地图服务可以帮助它们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更何况,诺基亚 Here Maps 是一款不逊于谷歌地图的产品。再加上,互联网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一款优秀的地图服务就更加有必要。
暂且不提亚马逊、联邦快递和微软多年以来对诺基亚HERE地图服务的依赖,仅仅就Uber这样的公司而言,如果拥有或掌握了地图技术这项资产,将非常有利于它们持续发展的战略利益。它们的服务将不必再依赖那些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巨头。
尽管Uber退出了HERE地图的竞购,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停止了对地图技术的渴求。今年三月,Uber宣布收购了一家有近十年历史的地图软件公司 deCarta,以此增强自身的地图技术。而在上个月,Uber又宣布完成对微软旗下必应地图影像数据采集部门资产的收购,其中包括约100名地图工程 师。
对诺基亚来说,地图业务似乎不是个好生意
生活中,地图导航变得不可或缺,但它本身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因为它卖不出好价钱。今年早些时候,Uber 给出的竞价是30亿美元。30亿美元看着不少。但2007年诺基亚买下Here地图的前身Navteq时,这家汽车自动导航地图公司花了77美元,这还没 算后续投入。
作为全球第一家提供六大洲数字地图的公司,Here号称收录了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的地图数据,在97个国家提供语音导航、在41个国家提供实时交 通信息,并且每天还可以利用8万多个数据源对地图进行270万次更新。尤其在汽车导航市场,Here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在全球车载地图市场,它已经占据了 超过80%的市场份额,服务于大量的汽车导航设备厂商。Here可能是目前市场上最优质的地图资产。
那么诺基亚为什么还要卖掉Here?其实原因倒也简单。当初,诺基亚还是手机硬件巨头时,每季度卖出上千万部搭载地图功能的手机。地图是吸引用户购 买手机的工具。到了2013年,手机业务卖给微软,诺基亚不再生产手机。而维持一个全球性的地图,需要每年10到20亿美元的开支。
另外,两个全球性巨头Google和苹果分别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补贴地图。2014年Google官方数据显示,Google Maps下载超过10亿,去年一年广告收入超过590亿美元。而苹果凭借着iPhone的热卖,今年头三个月里收入580亿美元,盈利到达136亿美元。 而诺基亚地图现在只有3000万用户,每位用户的成本高达每年66美元。2008年到2012年的四年时间里,诺基亚地图赔了超过28亿美元,加上今年4 月160多亿美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花掉的现金储备,诺基亚已经没钱可以烧在地图上了。
而Uber退出诺基亚地图Here竞购战后,抢着买Here的就剩下3家汽车公司了,当买家越来越少时,Here还能卖出好价钱么?
(综cnbeta网站、好奇心日报、3sNews、雷锋网等)
曾一度被認為是高成長公司代表的華大基因(300676.SZ),今年的中報成績單卻有些不盡人意。
8月27日晚間,華大基因發布中報,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11.41億元,同比增長28.4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8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僅增長1668.52萬元,同比增長8.73%;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元(含稅)。
這是華大基因近幾年中期凈利潤增速最低的一次,公司正處於凈利潤增速逐年下滑的窘境。根據以往公開數據測算,2016年中期和2017年中期凈利潤的同比增幅分別為97%、28%。
對於凈利潤增速下滑的原因,華大基因一位相關負責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主要是因為研發投入增加,“研發投入主要還是集中在‘生死染’三大方向上”。
不過,從二級市場來看,即便今年以來華大基因的股價也已跌逾60%,但面對當前的業績情況,投資人士依然給出“業績與估值不匹配”、“估值偏貴”的評價。展望下半年,曾被稱為“生物界騰訊”的華大基因,還能繼續騰飛嗎?
業績增速下滑
根據華大基因此前公開披露的數據,該公司2015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7565.63萬元,2016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分別為1.49億元、1.91億元,這說明2016年中期和2017年中期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97%、28%。
而2018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凈利潤同比增幅僅為8.73%。這意味著華大基因近幾年來凈利潤同比增幅從97%降至8.73%,凈利潤增速嚴重下滑。
在華大基因上半年2.08億元的凈利潤中,還有4020.25萬元為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自於理財收益和政府補助,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1.68億元,僅比去年同期多400萬左右,同比微增2.62%。而2017年上半年的這一同比增幅為50.07%。
中報顯示,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約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7095.09萬元,同比增長41.40%。不過,今年同期的銷售費用為2.01億元,仍為研發投入的2倍左右。研發投入和銷售費用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8.79%和17.64%。
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來看,今年上半年為-7904.38萬元,同比下滑逾3倍,這是華大基因近三年中期這一數據首度為負值。華大基因解釋稱,“主要系報告期因銷售收入規模擴大相應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及支付職工薪酬等費用增長所致。”
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成本為5.19億元,同比增長逾5成。華大基因稱,主要系銷售規模擴大導致成本相應增加。另外,今年上半年整體業務毛利潤為54.55%,同比減少6.99個百分點。
華大基因目前主營業務有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基礎科學研究服務、複雜疾病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藥物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四個業務板塊。其中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為業績貢獻主力,2018年上半年營收占比為54.53%,上述其他三塊業務依次的營收占比分別為15.44%、26.47%、3.44%。
這其中,備受市場關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業務營業收入為6.22億元,同比增21.69%;營業成本1.87億元,同比增52.27%;毛利率為69.89%,同比減少6.05%。對於這項業務營收成本增速大於營業收入的原因,上述負責人士稱,主要是因為開展了“民生項目惠民價格”,民生項目覆蓋地區增加,有深圳、長沙、阜陽等地。
估值仍偏貴?
看到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情況,多位投資者表達出“不滿意”的情緒,這在他們看來,目前的業績與估值不匹配,即便是今年上半年股價已腰斬,但是估值仍偏貴。
去年7月14日登陸創業板的華大基因,曾被譽為“生物界騰訊”,以連拉19個漲停板的記錄驚艷市場,之後漲勢加碼,上市滿4個月時,股價攀至頂峰261.39元/股(前複權,下同),相較發行價上漲逾18倍,市值突破1000億元。
然而,纏繞在華大基因身上的質疑聲也從未斷過,並在今年年中愈演愈烈。攀頂之後的華大基因走向下坡路,今年以來跌幅為64.29%,由200元股跌至70元左右,市值已縮水不到300億元,縮水7成。
最近的這兩個月於華大基因而言,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6月中旬,華大基因被曾經的合作夥伴舉報“套騙土地資源”、“首席科學家為高中生”;一個月後,一篇名為《華大癌變》的文章引發公眾廣泛關註並討論,質疑以華大基因為代表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準確性,導致出現多起產婦生出“無創低危”唐氏兒及其他基因缺陷兒;負面未消的同時,關於2億股解禁的消息又成為市場恐慌的一大因素。
如今負面風波暫時消停、股價又經過腰斬,看多者聲音又起。
8月上旬,中信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也發布“唱多”研報稱,華大基因股價自去年高點下調較多,投資者的主要困擾是公司的業績增長平緩、主營NIPT的市場空間有限,而公司腫瘤產品的報批慢於燃石、世和、艾德等競爭對手,“但我們認為,一、最近一年華大智造自產的測序儀已逐漸趨於成熟,這種完全的國產化意義重大、被美企卡脖子是過去多年新業務開拓較慢的關鍵原因;二、公司2018年研發投入增長預計接近翻倍,主要系公司加速了腫瘤類產品的報批;三、‘生’、‘死’、‘染’每個板塊的市場規模均在百億~千億規模,具有爆發式增長的可能,長期成長空間巨大” 。
中信證券預測,公司2018年較可比公司可達估值100%的溢價、約92倍的PE,對應市值403億、目標價100.77元。
不過,這樣的目標最終能兌現嗎?面對華大基因當前的業績,有不少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華大基因的市盈率在70倍左右,估值依然偏高。
一位私募投資總監認為,如果估值跌到40倍~50倍左右相對合理。還有基金經理稱,華大基因合理的估值水平應該在30倍~40倍左右。
業內對華大基因的期待,主要在於華大集團是否有資產註入預期,比如將基因測序最核心資產測序儀註入到上市公司。華大控股於2013年完成並購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獲悉,CG公司的測試儀的研發和生產不在上市公司體系,有關測序儀開發和生產的業務已經註入到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智造”)。而就在今年7月份,有媒體報道稱,華大智造計劃於2019年赴港上市。
對此,上述負責人士8月27日晚間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稱,“華大智造屬於集團業務,不在上市公司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