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罐奶粉,26天火速修法 香港從未這麼急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599

從提出到正式修法,僅26天,公眾諮詢為期12天,其中7天屬於公眾假期。

新規被指可能違反基本法,立法會議員方剛打算連同另兩名議員提議廢除這條規例。

一條關於奶粉的出口限制令2013年3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離境人士所攜帶出境的奶粉每人不得超過1.8公斤(相當於900克包裝的兩罐),違例者最高可被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

這是香港第一個針對非違法違禁品、非法定儲備物資的出口禁令。

此次修法,罕見地採取了行政會議直接通過、先生效再交由立法會審議的方式,從提出到修法,只用了26天。

高速立法所應對的,是香港自2008年以來所面對的最嚴重的一次「奶粉荒」。政府在採取促請商家進貨、設立熱線電話、考慮集體供應等措施之後,判斷供應鏈失效,選擇了直接干預。

這樣的反應讓許多人感到意外。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說,香港人和內地同胞,「關起門都是一家人」,香港人應該對內地同胞多加包容;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胡漢清在北京表示,新規不符合基本法115條有關保障自由貿易的條款。

2012年5月19日,針對限制內地人在港購買房產的提議,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立法會表示:「香港是一個開放市場,打開門做生意,如果對外來人士作出限制,必須小心研究,對於議員的建議,相信要到『絕境』,才會作出考慮。」

是什麼改變了香港?

「政府被迫一定要介入」

2013年1月開始,香港部分邊境地區開始出現購買不到奶粉的情況。代表批發與零售界的立法會功能界別議員方剛當時便和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說:「這是小事情,局長你最好不要管,這個問題我們年年都見,就是供應鏈出了一點問題。」

從2008年開始,每年臨近春節,香港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奶粉短缺。方剛始終認為「這是小問題」,可以通過完善供應鏈解決,而「政府一插手麻煩就大了」。

多年以來,港府也一直是這種態度。2011年春節前夕,關於「奶粉荒」的報導大量出現,有議員提議針對奶粉進行「離港徵稅」,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的回應是,「香港一直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並以簡單稅制馳名……我們認為無需就奶粉的出口徵收離境稅」,「個別品牌在部分零售點」的短缺「基本上是一個供求問題」。

在2013年1月25日會見新聞界時,高永文堅持「政府的角色是協調供應商」,針對媒體提出的限制水貨客奶粉購買數量的建議,他說:「我認為某些措施越嚴厲,可能會引致其它反效果。」

當時,政府主要通過與供應商、零售商溝通確保供應,並敦促供應商利用「商業制裁」打擊藥房、超市對水貨客的幫助,但同時他也強調,部分水貨客的活動「未至違法」,「我們不可用執法的方式處理」。

從1月起,方剛和香港零售業管理協會每天在各個零售點巡查奶粉的供應情況,同時與港九藥房總商會保持聯絡督查供貨情況。他們發現在搶購行為之外,局部短缺還有別的原因。

2月4日的立法會討論上,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質問兩個暢銷品牌的奶粉商:為什麼它們每個星期只給藥房一次供貨,並且要求把暢銷奶粉和不暢銷的奶粉捆綁進貨?一份提交立法會的匿名意見書中亦指出,兩個最暢銷的奶粉品牌的經銷商甚至在農曆新年之前「玩失蹤」——以便於年後加價。

然而,第二天,政府撐不住了。2月5日,高永文對媒體表示:「我們以耐性、循序漸進地在兩星期內給予他們改善的機會……但改善的程度不足以緩和市面上個別零售商的斷貨情況……因此,政府被迫,一定要介入,完全是因為這原因。」

儘管方剛多次與高永文保證,只要再給一段時間,就一定能「與供應商、零售商談攏」,政府還是作出了更為嚴重的判斷。

3月5日,高永文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解釋,政府的判斷是:香港整體供應是足夠的,局部地方零售點有問題;但水貨已經活躍到了「某一個程度」,「我們不相信他們在短期真的能夠完善供應鏈,所以出台了這個法例」。

高永文坦言,由於水貨難以統計,政府並未掌握具體的數據。但無論是媒體,還是政府官員,都親眼看到了奶粉短缺蔓延的現象。即使往年延續下來的各種做法層層加碼,奶粉荒非但未得到整體性改善,反而從北部邊境發展到九龍市區甚至抵達港島東區。

從1月起,香港詩人廖偉棠就目睹了短缺一天天升級,「我認識的人裡一個月都買不到奶粉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要去深圳買水貨客從香港背過去的奶粉。」

Facebook群組「北區水貨客關注組」的二十多個組員每天輪崗在上水、粉嶺地鐵站執勤,時常見到的景像是:上水地鐵站一邊的空地上的水貨客能夠200人一列排出三列整齊的隊列等待進站,被當地居民稱為「巡航坑」;而另一邊的隊列可以從上水地鐵站一直排到粉嶺地鐵站。

港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民意壓力。在1月28日到2月5日期間,高永文四次會見新聞界,不斷被問及政府「是否會採取更主動的措施」;2月1日,政府開通針對奶粉的熱線電話,兩日之內便接到超過3800宗電話。

由於行政會議記錄並不對外公開,南方週末記者未能查詢到港府改變決策的內幕。

「現在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快」

從1月28日3位立法會議員提出建議,將奶粉列為儲備商品、限制出口數量,到2月22日政府在憲報刊登新規,宣佈修法,僅僅經過了26天。

1月28日,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提出建議,可以通過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修訂《儲備商品條例》,管制奶粉在香港的售賣或購買,規管最高價格,限制出口。她對媒體提出的理由是:此條例的草擬工作相對簡單,只要政府有決心,制定規例的工作可以很快完成。

在同一天,立法會議員范國威亦在同天上午舉行的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提出同時修訂《進出口條例》(第60章)及《儲備商品條例》(第296章),禁止從香港出口配方奶產品,以解決水貨活動所引致的嬰兒配方奶粉短缺問題。

在兩個修法建議中,政府最終選擇了修改更為容易的《進出口條例》(第60章)。范國威認為:「從阻遏力和嚴謹程度上來說,當然是商品儲備條例的修改更加有效,但是這樣的條例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所以就作了現在的選擇。」

政府在立法過程中並非沒有考慮過其他建議:如離港徵稅制,建立邊境免稅區集中供應奶粉等等。

范國威認為離港徵稅制可以在懲戒違規者的同時,補償海關增加的人手和經費,減少對納稅人公帑的耗費,但相比之下,還是修改進出口條例相對快,成本也可承受,效果比較好。「技術官僚評判基本也是這樣幾條,現在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快。」他說。

高永文認為邊境免稅區是可以考慮的安排,但是這些安排,要涉及地權、法律、規劃,涉及兩地政府更長時間的規劃,「我們不能等」。

1月30日,高永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仍稱政府應對奶粉問題的政策方案「未成熟至可向大家詳細描述」,僅僅4天之後,他向媒體承認:「在整體奶粉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因為水貨客搶購造成衝擊,而令我們零售供應鏈失效」,並提出建議修訂《進出口(一般)(附屬)規例》。儘管反應如此迅速,他仍說:媒體和民意認為我們太慢了。

「象徵性地徵詢一下」

能夠在26天之內迅速出台,是因為這條新規走了一條「立法高速通道」——在香港的法律體系中,這條規例屬於附屬法例。也就是說,規例只要在行政會議討論通過後便可在憲報刊登生效,生效後才由立法會進行審議。

通常附屬法例修訂的是一些爭議單一、性質不複雜的行政決定,例如天橋收費的上漲。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認為,如果僅僅狹隘地從字面上理解,關於奶粉的規定的確是一個數量和品種的限制,「但它畢竟是香港第一個針對非危險物品、非高科技物品的禁止出口,實在是應該慢慢審議,然後再立法。我實在很不喜歡現任政府鑽空子的行為。」

2月7日到2月18日的農曆新年期間,政府進行了為期12天的公眾諮詢,其中有7天屬於公眾假期。在此期間,共收到了50份意見書。在個人意見書中,贊成與反對的比例大致一半一半,而在對業界的諮詢中,港九藥房總商會建議延長諮詢期,但並未得到採納。在何秀蘭議員看來,這樣短的諮詢期「根本不叫公眾諮詢」。

3月5日高永文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明白這個諮詢其實不長」,但是考慮到春節後水貨活動可能捲土重來,必須從速立法。范國威議員則說,「很多香港人都希望政府可以不經過諮詢就立法。但是有些奶粉商打電話說來不能不諮詢,所以政府就像征性地諮詢一下。」

12天的諮詢期間,政府收到了來自商界一邊倒的反對。其中,零售業管理協會指出,規例對零售業帶來的影響,可能近港幣89億元的產業規模,和近10萬名僱員及其家庭的生計。同時提出質疑該法案可能與基本法115條相牴觸,後者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無形財產和資本的流動自由。

「香港百年基業都是做貿易,哪個地方沒有的東西,我們就買回來再轉賣給他,請大家想通些,這是個大好商機。香港為什麼不做奶粉港?」志宏進出口貿易公司的反對態度更加強烈,認為此法一修,香港變死港。

站在自由貿易這邊的商界意見,在打擊水貨的呼聲面前,顯得非常微弱。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認為,「這個政策改變實在不算不重大,香港以前是個自由港,以前沒有非違法物品的出口限制,大家理解的違法,是毒品、軍火、槍械,乳品很難理解為違法。」

何秀蘭認為,對於經濟的損失反屬次要,關鍵在於行政干預對司法體系的破壞:「政府這種高速反應是很危險的,一個毛病馬上立法,不經過社會討論諮詢,行政慢慢主導,香港的立法程序就會慢慢崩潰。所有的討論都沒有涉及一個關鍵的問題:香港還是不是一個自由港,這條規例是一系列立法的開始,還是一個唯一的例外。」

被奶粉改變的香港

規例的短期效用立竿見影,經過了一個春節的緊張對抗,「北區水貨客關注組」的成員們和水貨客同時清閒了下來。上水地鐵站旁一個月前還蔚為壯觀的「巡航坑」如今已是空空蕩蕩。新康街上,2012年奶粉最緊俏時新開張的十幾家藥房也門庭冷落。

方剛所估計的「三輸」局面(零售商輸、供應商輸、政府輸)也已部分出現:據他從業界得到的估計,「藥房的收入這兩天下降了六成」。

3月8日,立法會將召開針對這個規例的第一次小組委員會——這也是香港的立法機關第一次對這個規例進行討論。立法會最多只有49天的時間,針對奶粉限制出口的條例進行審議,也就是說,要在4月17日之前,決定它的去留。

方剛打算連同另外兩名議員提議廢除這條規例。他們需要在立法會的功能界別和直選兩個組中都獲得多數投票通過,才能夠予以廢除。認為該法例有可能違反基本法115條的政協委員胡漢清指出:如果香港立法會通過這條修訂條例,有機會受到法律挑戰。

儘管對待這條規例的態度有所不同,南方週末記者所接觸到的受訪者大多承認一點:規例並未觸及引發「奶粉荒」的長期問題。

范國威議員認為在現有的出口限制之外,港府必須檢討自由行政策為香港帶來的巨大影響。據他的判斷,正是在2009年自由行政策開放「一簽多行」之後,香港的水貨客活動才日益嚴重起來。

長期在上水、粉嶺一帶觀察的「北區水貨客關注組」發言人梁金成亦贊同這個說法。一個可以參照的數據是,2012年香港接待的4800萬旅客中,已經有73%來自中國內地,其中有一半都沒有在香港過夜。

然而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16日期間在上水進行的4次打擊水貨活動的行動抽樣得到的數據,參與水貨活動的,有六成是本港永久居民。

詩人廖偉棠是在網絡上最先撰文力挺香港政府新規的人士之一,他的微博引起了內地網民2.6萬次的轉發和許多人的痛罵。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水貨客來香港是因為對自己的奶粉質量不放心。一個人口大國,自己有產奶的能力,卻要依賴外國的進口。我當然也希望內地的小朋友能喝到健康奶,但同時也希望有一個良好的機制使得內地朋友能直接從奶粉商那裡買到奶粉,而不要讓香港成為兩者的磨心。」

「香港人過去從來不覺得水貨客是問題,當年香港人水貨走四方,天下聞名。」前港府中央政策組顧問練乙錚認為,水貨客只是自由市場中的理性人。「一個經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我感到很痛心。」

「水貨也好,自由行也好,內地朋友來到香港,把直觀感受帶回內地,增進兩地的交流,這是一件好事情。這當中香港也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怎麼樣放開,怎麼樣交流,實在應該慢慢地修訂法規,一點一點地放開。越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情,恐怕越應該『戒急用忍』。」練乙錚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20

一個國家,兩種奶粉

2013-03-11  NCW
 
 

 

到香港買奶粉,主要是對香港法治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監管品質有信心

◎ 鄭戈 文

zhengge.blog.caixin.com 今年3月1日,修訂後的香港進出口規例開始實施,當日抓捕10名超額攜帶奶粉的人士。

根據相關罰則,他們可能面臨高達50萬港元的罰款及兩年的監禁。這種 “嚴刑峻法”引起了內地民泷的強烈反感,相關公共討論急速升溫。

從港人的角度來看,此次修例符合香港的一貫做法。首先,香港是個嚴刑峻法的社會。 《進出口條例》原本在6D“輸出某些禁運物品的限制”部分就規定了上述罰則,而“禁運物品”的類型則規定在 《進出口(一般)規例》中。

原本的“禁運物品”包括除害劑、某些中藥材、未加工的鑽石、冷藏或冷凍的肉類等等,此次修訂只是增加了奶粉這個項目。在香港,雖然帶奶粉犯法是最近的事兒,但帶豬肉犯法卻是自2000 年以來就有的。一經定罪,同樣可能罰款 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實際上,由於普通法區分了輕罪和重罪,前者相當于內地的治安處罰,所以我們也不必聞“罪”而色變。

意大利法理學家貝卡利亞曾說,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它的嚴酷程度,而在於它的必將降臨。在香港, “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真正落實了的。但在量刑上面,裁判者卻不會不通情理,一般不會頂格處罰。從現已判決的超額攜帶奶粉案來看,最高處罰是5000港元,最低僅500港元。

第二,內地人士到香港購買的並非港產奶粉,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奶粉。這些品牌的奶粉在內地超市或商店的貨架上也隨處可見。他們為什麼捨近求遠到香港購買奶粉呢?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們對香港法治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監管品質有信心,認為在香港不容易買到假冒偽劣產品,而對內地的監管品質卻沒有類似的信心。即使是同樣品牌的進口奶粉,一旦上了內地的貨架,很多人便不敢放心購買。很多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擔心不是毫無根據的。

所以,人們不辭辛勞到香港購買的,其實是這裡的法治環境和政府監管質量。

港人可以自豪地說:這裡不生產奶粉,這裡只是全球優質奶粉的可靠集散地。

第三,香港是個自由港,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徵收關稅” (基本法第114條) 。加上香港是發達經濟體中唯一不徵收銷售稅的地方,導致同樣產品在香港購買往往比在原產地購買還便宜,而且更可能是 “原裝進口” 。這成就了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美譽。除我國內地人士到香港購買名牌產品外,日本遊客專門到香港採購資生堂護膚品和索尼電器也並不鮮見。同樣品牌的進口奶粉,在香港購買的價格遠遠低於在內地購買的價格。

最後,香港政府此次修例的確是為了回應部分港人的呼聲。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部分香港市民自發組織起來到上水等地堵截奶粉“水貨客” ,也有嬰兒家長因不滿買不到中意的特定品牌奶粉而呼籲政府採取強硬措施。本次修例所走的“先訂立,後審議”程序,雖有可議之處,也符合香港的現行法律。

不過,站在一個相對超脫和 “客觀”的立場上,我們也會發現這種做法有許多可議之處。

首先,香港並不存在所謂“奶荒” ,而只出現過個別零售網點上個別時期個別品牌的短缺,這是政府在其提供的立法理據和咨詢文件中也承認的。具體而言,缺貨現象只涉及到美贊臣及菲仕蘭兩個品牌,許多其他知名品牌的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供應充裕。比如,惠氏在其意見中表示,該公司完全有能力滿足香港本地市場及區域市場的需求。立法應建立在充分把握事實的基礎上,並充分論證干預市場的必要性,在這一點上,奶粉立法顯然有很大欠缺。

其次, 在徵求意見階段,港府稱“公泷普遍支持有關建議” ,但這一描述與事實嚴重不符。在公佈的50份意見書中,35份個人意見裡面有差不多半數表示支持政府修例建議,而15份機構意見中則僅有極少數表示支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支持者基本上是從自己在某一時間買不到某一特定品牌奶粉的經歷出發,表達了某種情緒,而主要的機構支持者“消費者委員會”除表示支持並提出了兩點針對執行環節的要求外,未有任何說理。反之,表示反對的意見書則 大多提供了數據並有詳細論證和推理。

亞里士多德曾言:法律是摒除了激情的理性。立法不能建立在激情和偏見的基礎上。政府要做的不是去迎合這種偏見,而是通過公益性的宣傳和教育活動來破除他們對特定品牌的迷信。香港醫學會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它一方面大力宣傳母乳餵養的好處,另一方面建議家長在買不到特定品牌奶粉的情況下嘗試其他牌子的奶粉。而港府此次倉促修例,顯得有失審慎。

最後,香港的這次奶粉立法涉嫌與上位法衝突。首先,它明顯與基本法第115條相抵觸: “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無形財產和資本的流動自由。 ”其次,它違反了香港法院在一系列司法審查案例中已經確立的比例原則:在限制權利和自由的時候,目的必須合乎公共利益,而手段必須與目的成比例,不能過度。

奶粉立法的 “過度”之處甚多:本是一兩種奶粉品牌的短期短缺問題,卻因此限制全部品牌的出境;本是只涉及到6個月以下嬰兒的配方奶粉,卻限制36個月以下嬰幼兒配方奶粉出境;立法目的本是為了打擊水貨客,卻沒有提出相應鑑別方法,而將攜帶1.8公斤以上奶粉的人士一律予以打擊。

作者為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00

奶粉湊孫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311/18190853

地產代理K榮升做中國大陸地區CEO,頻上深圳開會及到所謂一線城市巡視,呢日見到佢,開口就問:「溫家寶臨別秋波,搞單房地產增值稅出嚟,賣樓賺錢要交20%增值稅,即係賺到一百萬要交二十萬稅,會唔會打沉你地呢行?」代理K話:「暫時未會,北京下達命令,各省市要自訂實行日期,在執行徵稅之前,業主盡快賣樓,所以最近生意好到不得了,做到踢晒腳。」左丁山再問:「會唔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省市地區為了地產發展,遲遲不推行徵收增值稅?」代理K話:「呢次怕幾難,胡溫走,習李來,反貪腐之風四起,地方諸侯唔敢故意違抗中央嘅,相信開完兩會後一個月就會全面徵收增值稅嘅嘞,所以下半年內地房地產交投可能會好淡靜,我地依家就係預先透支下半年嘅生意額。」
內地僱員除了忙於應付最近突然急升嘅交投量之外,原來最緊張買奶粉,地產K最近在港召開全國地區工作會議,各地都有人來港開會,內地代表一開完會就撲去買奶粉,一人兩罐,另外每個香港僱員出差到內地,都會收到柯打買奶粉,即使冇柯打,買定兩罐上去做手信就最受歡迎。點解咁緊張呀?代理K話:「以前冇限奶令,佢地落到嚟就買番十罐八罐自用或應酬親友,但有咗限奶令之後,佢地一次唔買得咁多,就更加刺激起需求,人人都話要兩罐配額唔好蝕底!」記者小G聽到,不禁失笑:「你公司咁大,咁多人,不如買定一兩千罐擺響度,每次上大陸就執兩罐上機、上火車,當係員工福利都好噃!」代理K為之苦笑。
為奶粉而搞到傷咗香港與內地和氣,實非梁振英始料所及,香港商界反對限奶令,佢當聽唔到,內地傳媒一出聲佢就腳仔開始軟,正一係欺善怕惡之輩。香港有大把奶粉,絕不會出現一啲BB冇奶飲嘅情況,一啲傳媒人係咁噏之前,唔該搞清楚。前幾日在萬寧中環店外,見到一位老友買奶粉,問佢係唔係有咗二奶生嘅新BB,還是阿女生咗個女,已經榮升阿公?佢瞪左丁山一眼:「邊度有二奶吖,你唔好亂咁講,我個外孫已有五個月大,好得意,我代阿女買罐奶粉呀!」一睇牌子唔係美贊臣、美素佳兒呢啲貨,周街有啦,正想叫佢去翠華飲杯茶,佢話:「唔得閒呀,親家兩公婆同我地爭住要湊孫,大家達成time share協議,今日下午時段係我地嘅!」言畢,快步離去。湊孫啫,咁緊張做乜呀!
(昨日本欄言及「千杯豪情」馬主是呂少文,實誤,呂先生自「豪情穩勝」退役後,已無本港現役馬,謹此致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57

【每日一黑馬】特寶貝高巍:賺奶粉錢的溫州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211.html

人們都知道溫州的鞋多,但卻少有人知道這裡也有整條街整條街的母嬰用品店。高巍說溫州人天生愛做生意,能創業就不打工,很多夫妻有孩子後發現這一領域市場很大,商業氛圍也使他們不需要下多大決心,有一二十萬的家底,租十幾平米的地方就能開,於是便形成了連成街的「寶寶店」(當地人對母嬰用品小店的叫法)。

大學畢業後,高巍覺得自己之前創業的視頻廣告領域已經很成熟,創新潛力小,想要獲得一個大的切口比較難,因此不再將主要精力放在其上。他介紹當時很多人生孩子都比他早,去別人家做客時發現滿屋子都是嬰兒用品;同時,他也判斷80後90後的生育高峰即將到來。高巍覺得這是商機,開始他也想像開寶寶店那樣做線下連鎖,但覺得實體店這樣的傳統生意需要很多經驗,而做連鎖又要投很多錢,又認為線上B2C模式較輕,做網站又容易上手,又覺得網購是未來的趨勢,因此在2010年初創辦了特寶貝母嬰商城。

真正做起來後高巍才發現這裡門道挺多,起初做線上是為了省錢,但剛開始只壓貨就賠了幾百萬,「剛成立時一些奶粉我們備貨很多,結果自己的銷售能力沒跟上。奶粉保質期雖然是兩年,但過了六個月人們就不大願意買了」。做線上還有一些新的要點是高巍不曾想到的,怎樣導流量?哪個渠道流量的轉化率高?等等都是問題。他形象地說:「沒做過沃爾瑪的以為沃爾瑪就跟小雜貨舖一樣就是擺貨,做了後才知道沒那麼簡單」。

遇到挫折的高巍決定還是要穩紮穩打。在找供貨渠道時,他選擇了與線下連鎖店合作,因為特寶貝要保證產品類目多,同時又不能備貨太深,而從連鎖店一個品類可以拿5罐、10罐,正好滿足他們最初的銷量。銷量上去後他們便開始從渠道商拿貨,而在溫州恰有獨特的渠道優勢。由於這裡母嬰市場繁榮,同時又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很多母嬰品牌的區域代理、省代,甚至是總代都在溫州,保證特寶貝商品品類齊全的同時也降低了價格,「這些渠道商又不能直接給外地的電商供貨,否則便成了竄貨」。這也便成了高巍的一個優勢。

新生事物推廣很重要,特別是對於三年前的電商網站。廣告、搜索優化這些傳統的方式他們都做過,但與銀行的合作卻讓特寶貝在收穫眼球的同時贏得了信任——對於線上銷售母嬰用品,這很重要。當時不少銀行已經很重視線上交易,他們找到特寶貝這樣的電商,希望用戶在使用自家網銀進行交易時,網站能給予優惠,而銀行除了會給其宣傳外,也會把自己買斷的一些媒體資源置換給電商。就這樣,特寶貝的字樣出現在了銀行的易拉寶、LED,以及銀行發出的短信上。

能與銀行展開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特寶貝地處溫州。高巍說,如果自己是上海的企業,那這樣的事情可能還輪不到他們。而另一個地緣上的實惠來自物流,有了一定銷量後,特寶貝引起了當地郵政的注意,他們也在試水與電商的合作。最後達成的協議是:特寶貝所有的物流都走EMS,而郵政保證所有貨品都走空運——在這之前,奶製品一般是不允許發航空件的。特寶貝現在可以做到江浙滬次日到,但與郵政合作的好處不僅在此,高巍表示自己不需要僱傭打包、裝配這方面的工人,他需要多少,郵政就往自己的庫房派多少,「我們很重視與第三方的合作,這可以降低人力成本;特寶貝現在只有50多人,如果算上他們的人,數目可能就要接近兩百」。

去年特寶貝有6000萬的銷售額,其中來自天貓的部分接近一半。天貓2011年底開始邀請特寶貝,但他們到去年六月才入駐。高巍說自己最初太好強,一定要做獨立平台,但後來意識到傳統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增長迅猛,覺得沒必要拒絕渠道,結果很快便嘗到了甜頭。

高巍認為做B2C有兩點最重要,一是流量、二是品類。流量方面除了靠天貓這樣的利器外,自己的平台也不能偏廢。高巍表示傳統電商陳列般的售賣形式已不合時宜,他瞭解到很多年輕父母缺乏育兒知識,不懂得如何選取嬰兒不同生長階段需要的產品。為此,特寶貝正在做一個產品功能,用戶只需輸入預產期或嬰兒生日,網站就會自動推薦相關商品,並說明理由。「一個做線下店的老闆跟我說,他在店裡的銷售額跟不在時是不一樣的。他會給顧客進行一些指導、建議,而店員不會」,高巍也從這裡受到了啟發。

對於品類,高巍正試著從國外引入一些品牌。他告訴記者,某品牌奶粉之前只能通過代購渠道獲得,後來正式登陸淘寶後,全網每月單型號的奶粉銷量就解決一個億,「只能在線上買」。他也希望拿到這樣的金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00

「毒奶粉」的苜蓿救治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554.html

2008年「毒奶粉事件」最嚴厲的懲罰給了一個三聚氰胺「蛋白粉」的製造者和一個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商販,他們被判處死刑;三鹿集團原董事長田文華被判無期徒刑。在後期排查中,包括蒙牛、伊利在內的22個嬰幼兒乳製品生產廠家的多個批次產品都查出了三聚氰胺。如此大的罪惡,幾個人不足承當。

事件爆發前,中國剛用了近10年時間使牛奶產量增長10倍,成為全球第三大產奶國,僅次於美國、印度。「為什麼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還不是因為蛋白質含量低嘛!」北京市綠田園生態農業公司(下稱綠田園)董事長張仁武說。

在美國,飼料的首選是苜蓿。它被稱為「牧草之王」,乾草蛋白質含量達22%。而且,生產同等數量的飼料蛋白質,種苜蓿比種糧食作物節省一半以上的耕地。它還可以提升產奶量。中國奶業協會資料顯示,喂青貯玉米的奶牛每年產奶量在5~7噸,喂苜蓿的可達8~10噸。三元集團旗下北京奶牛中心主任喬綠還說,他們的奶牛平均年產量甚至達到10.95噸。

張涉足苜蓿草行業已經15個年頭。20世紀90年代末,中央鼓勵退耕還林還草,北京市昌平區劃出100多萬畝土地種植苜蓿草,但生產出的苜蓿草滯銷在地頭。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和當地科委邀請張仁武來解決問題。張在示範園內成立綠田園這家公司,以自己加工玉米秸稈的經驗,研發出苜蓿草深加工設備。苜蓿草被加工成草顆粒,易於存儲和運輸。

綠田園的苜蓿草顆粒在國內未受到廣泛歡迎,當時奶牛養殖戶的意識還比較落後,公司更多的客戶來自韓國、中東等地。2003年,張仁武專門成立外貿公司出口草飼料,公司規模每年都在翻番。這時,以國企為龍頭的一批企業也進入苜蓿草行業。

但政策變了。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開始在全國範圍推廣糧食直補政策。種植苜蓿草沒有任何補貼,效益明顯低於種植糧食。中國的苜蓿草種植面積急劇減少。山東橫店集團、北京浩邦、北京金苜蓿草業等一批公司紛紛倒閉或停產。這也是導致中國乳業整體墮落的一個悖謬。

對政策敏感的張仁武提前大量囤積苜蓿草,幾乎成為「獨苗」活了下來。市場供應量的急劇萎縮導致價格上漲,綠田園在2006年實現公司有史以來最高的利潤率,張仁武成為中國「草王」。

張仁武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草源短缺成為心病。2007年,山東大學生物系87屆同學聚會上,他遇到當年睡上下鋪、早已移居美國的邵聞,瞭解到美國苜蓿年產好幾千萬噸,佔全球產量1/3,從育種、種植到加工、儲存,都有成熟的技術和服務,同等質量的苜蓿也比中國價格便宜得多。

張開始琢磨把美國的苜蓿草運到中國來。他在美國成立了名為綠田園國際的公司,邵聞負責打理。此時距離「毒奶粉」事件爆發還有一年。一面是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一面是嚴重畸形的產業結構,往牛奶中添加各種所謂的「增稠劑」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一隻裝著美國苜蓿草的集裝箱抵達天津港。由於特殊時期無法通關,張仁武賠了5、6萬元,但一條從美國到中國的苜蓿草貿易鏈已經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毒奶粉」之後國內對苜蓿草的旺盛需求證明了二者之間的關係。眾多外貿公司介入苜蓿草進口業務,美國農場主被突如其來的狂熱的中國買主搞懵了,苜蓿草價格由2009年年初的每噸190美元漲至2011年下半年的最高位每噸560美元,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量則由2008年的1.8萬噸上漲到2012年年末的40萬噸。

2011年之前,張仁武在中國苜蓿草進口中佔據1/3的份額,但他無法左右進口價格。經過實地調查,張發現美國農場主出口一噸苜蓿草賺取的利潤最多達200美元。他動了在美國收購農場的心思,一面四處留意,一面委託經紀人尋找。

2011年3月,張仁武得到消息:艾斯克蘭迪農場可能會出售。農場位於美國猶他州和科羅拉多州交界,背靠美國國家恐龍化石公園,距離鹽湖城約300英里。這裡年降水量約200毫升,美國西部最大的河流——綠河沿著農場的邊界將其三面環抱,形成苜蓿草生長的最佳條件:氣候乾旱、灌溉便利。農場的主人桑德為了償還銀行貸款,要將農場賣掉。

農場正式宣佈出售之前,張仁武多次前往考察。從衛星圖片上看,17個面積不等的巨型圓圈錯落散佈在農場上。這是美國農業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高效、強大的圓心中樞灌溉系統。這種灌溉系統甚至讓加州中心峽谷從貧瘠的沙漠變成為美國提供一半水果和堅果的沃土。

艾斯克蘭迪農場苜蓿草種植面積3850英畝,通過3個水站將綠河中的水引入連接17個噴灌圈的管道;控制中心收集空氣濕度、降水量等信息,發出相應的噴灌指令;Wi-Fi信號覆蓋農場主體,可以實時監控牧草生長狀況。牧草成熟後收割、晾曬、打捆全部機械化操作。依賴高度自動化和機械化設施,僅靠3名工人和一名行政人員就把整個農場打理得井井有條。農場每年收割5茬,產草2.5萬~3萬噸。同樣面積的農場,在中國至少需要200名員工。由於工藝落後,國內苜蓿草飼料在收割階段營養損失嚴重。「中國現代農業和美國的差距是100年!」張仁武感慨。

張如願以償,成為艾斯克蘭迪農場的主人。2003年,桑德花費2500萬美元購得艾斯克蘭迪農場,此次交易時第三方機構給出的估值是3600萬美元,美國一家銀行對該農場擁有綠河40立方英呎/秒的水權的估值是 1億美元。儘管有競爭者,綠田園最終的收購價格僅為1000萬美元—現金收購使其脫穎而出。

張仁武沒有對收購成功進行任何形式的慶祝。他下一步打算繼續收購農場,使年產草量達到15萬~25萬噸;同時在周邊農場收購15萬~20萬噸,使公司每年向中國的出口量達到30萬~50萬噸。「這樣,我就有了話語權。」

又有了新政策。2012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決定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5.25億元推動建設高產優質苜蓿基地。張的擔憂是:「國內苜蓿草產業十分落後,根本原因在於生產過於分散。美國的土地私有制使得大規模、長期基礎設施投資成為可能,國內要取得大片土地需向多個農戶租賃,一旦有人反悔,前期投入都要打水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03

奶粉效應:中國取代澳洲成為新西蘭第一大出口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23

 

嬰兒食品是一宗大買賣。

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中國首次取代澳大利亞成為新西蘭商品最大的出口國。

理由很簡單:奶粉

近幾年來中國奶粉市場發生的一系列醜聞令消費者信心喪失殆盡。2009年三鹿奶粉案2名主犯被執行死刑,混合「三聚氰胺」的有毒奶流入市場,導致6名嬰兒死亡,數十萬嬰兒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自那時開始中國對「高品質」奶粉的需求猛增,導致全球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供應吃緊。

從澳大利亞到中國的黑市嬰兒奶粉黑市已經建立起來。去年前往澳大利亞的中國人創紀錄,其中一部分是專門為奶粉而來。

一些中國企業則開始大舉投資奶源地資——比如法國布列塔尼地區——以獲取高額的進口奶粉回報。

同樣中國奶粉生產商同樣極度渴望投資新西蘭,中資大舉購買新西蘭農場,甚至導致該島國對海外資產購買土地的大辯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27

天貓假奶粉風波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105

借香港限奶粉條例實施之機,天貓推出一款名為「Nutrilon諾優能」的原裝荷蘭進口奶粉,並銷售火爆。但這款奶粉究竟是不是正宗的荷蘭牛欄原產奶粉,引來了諸多爭議。事實是,兩者之間有著不小的差異。

2013年3月1日,香港特區政府頒佈的「限制嬰幼兒奶粉出境」條例正式實施。內地客從香港購買奶粉數量被限定為兩罐。

同一天,中國最大電商、年銷售額上千億元的浙江天貓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貓」),宣佈將聯合達能和雀巢,把國外本地奶粉品牌拿到天貓上直供給中國消費者。達能和雀巢分別是總部位於法國和瑞士的全球著名食品公司。

3月29日,天貓正式對外發佈首個直供奶粉品牌「Nutrilon諾優能」(品牌商標還在註冊中,尚未獲批)。天貓宣稱,消費者只需登錄諾優能天貓旗艦店,即可買到在荷蘭生產和灌裝的原裝進口奶粉。

一時間,「諾優能」就是「荷蘭牛欄」、「佔據荷蘭嬰幼兒奶粉74%市場份額的荷蘭牛欄在天貓直供」等類似標題鋪天蓋地出現在媒體上。

諾優能天貓旗艦店的銷量,迅速排上了天貓網奶粉總銷量的第三名,排在它前面的品牌是可瑞康和飛鶴。據南方週末記者統計,截至目前,諾優能品牌的奶粉總共銷售超過9.6萬罐,平均每罐200元,即目前銷售額在1920萬元左右。這還只是諾優能天貓旗艦店的銷售數字。在天貓上,銷售諾優能的天貓店舖已經超過了10家。

但很快,這款奶粉就遭遇了「此牛欄非彼牛欄」的質疑,以至於天貓和達能香港不得不於4月18日聯合發表聲明,稱網上消息「天貓銷售的諾優能奶粉存貓膩」為謠言。

真假牛欄

史唯平很早就懷疑諾優能的真實性。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從2013年3月份以來,荷蘭本地各個超市和商店的荷蘭牛欄奶粉供應緊張,經常斷貨,哪裡還有多餘的庫存和產能供應到中國去?

史唯平今年43歲,是一個在荷蘭生活的中國人,也是荷美代購的CEO。荷美代購是一個綜合性代購網站,代購商品以奶粉、奢侈品、母嬰用品和保健品為主。其中奶粉佔銷售額的一半,佔利潤的三成。

史唯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諾優能在天貓銷售之後沒多久,他收到了荷美代購顧客的一封郵件,這個顧客稱一直在給孩子喂養荷蘭本土牛欄奶粉,看到天貓的宣傳後,試著買了一罐,但食用當晚,寶寶即又哭又鬧,開始猛烈腹瀉並死活都不願再繼續喝奶。

史判斷,這個顧客的寶貝正發生轉奶的症狀。而轉奶意味著諾優能奶粉肯定不是荷蘭牛欄奶粉。於是他撥打牛欄的客服電話,對方回覆:牛欄從未生產含有中文包裝的嬰兒奶粉,也沒有在中國銷售。

南方週末記者從荷蘭牛欄品牌的持有方荷蘭NUTRICIA(以下簡稱官方中文名稱「紐迪希亞」)公司的中國官網上,只查詢到了一款有中文標籤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紐康特。這是一款專門針對牛奶過敏的嬰幼兒開發的產品。

一位要求匿名的淘寶賣家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目前在淘寶和天貓上要發佈奶粉新品,天貓和淘寶的系統會強制給你匹配「牛欄諾優能」品類。這意味著你的產品介紹裡,只要關鍵詞想出現「牛欄」二字,就必須同時出現諾優能三個字。

另一位要求匿名的天貓店家對史唯平透露,諾優能上市一月來,已經招募了不少分銷商。這些分銷商正以10-20元一個點擊的價格購買天貓直通車廣告。而在這之前,「牛欄」為關鍵詞的直通車的價格大概在每個點擊5元左右。

「我想問,這麼大的投入,到底是天貓給了分銷商大額直通車免費充值呢,還是這些諾優能的分銷商的利潤空間這麼驚人?」該匿名賣家在給史唯平的郵件裡說。

神秘經銷商

天貓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13年3月份達能集團的一個子公司在天貓上註冊了諾優能天貓旗艦店,並確定由上海優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優壹)運營這個旗艦店。

南方週末記者查詢工商資料得知,2011年4月14日,「上海優壹」在上海普陀區註冊成立,法定代表人何星,是國內合資企業。

諾優能官網的域名是達能中國公司,即達能亞太(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能中國」)註冊的。工商資料顯示,達能中國1999年2月5日註冊成立,是外國法人獨資企業,股東是達能亞洲私人有限公司。

中國大陸市場上出現大量未經授權銷售的可瑞康奶粉。這讓達能最終決定正式推出可瑞康,以規範中國市場上大量可瑞康的假貨和水貨氾濫問題。

據亞馬遜、京東等銷售可瑞康的電商公佈的授權書顯示,在2011年初決定進入中國後,達能香港選擇的進口商是上海康健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康健)。該公司成立於1992年10月,是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員之一。2011年4月上海優壹公司成立,而在2012年10月25日之後,上海優壹就取代了上海康健,成為可瑞康的進口商。

據上海優壹公司在其官網上貼出的一份沒有顯示授權日期的授權書顯示,達能香港授權上海優壹通過上海優壹官網直接銷售可瑞康產品。這份授權書上顯示的達能香港英文名稱是「Danone Baby Food Co. (HK) Limited」。

南方週末記者查詢工商資料顯示,在2011年3月15日之前,達能香港一直使用的是上述英文名稱,直到2011年3月15日,才更名為「Danone Baby Nutrition (HK) Limited」。據此可以判斷,上海優壹獲得達能香港關於銷售可瑞康產品的授權,應該是在2011年3月15日之前。但奇怪的是,上海優壹公司2011年4月才註冊成立。

至於上海優壹公司為何能在一成立就獲得達能香港的可瑞康銷售權,並在一年後取代上海康健成為可瑞康的進口商,外界一直認為這是因為上海優壹跟馬云和天貓的密切關係。

在幫助「上海優壹」搭建u1baby.com網站的上海商派DRP公司的網站上,有一則來源為「優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信息稱,u1baby憑藉創新的生意模式和穩定的銷售增長吸引到包括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的投資基金、云鋒基金(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共同設立的投資基金)的資金入股。

2011年10月份,投資人江南春接受了美通社的採訪。美通社這家全球最大的企業新聞稿發佈機構以及中國的《經濟觀察報》,都發表了云鋒基金投資U1baby的報導。

但云鋒基金媒體負責人孔偉英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上海優壹」跟云鋒基金沒有關係。至於過去是否有過關係,以及云鋒基金的發起人是否跟優壹有關係,截至本文截稿時,孔偉英尚未給出回覆。

而天貓公關部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馬云跟上海優壹公司「絕對沒有關係」。上海優壹公司則拒絕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

曖昧的授權

諾優能天貓旗艦店公佈了一份授權書和一份認證證書。

授權書顯示,達能香港授權「上海優壹」,通過Nutrilon天貓旗艦店網站鏈接(http://nutrilon.tmall.com),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內的終端消費者銷售Nutrilon產品。此授權書有效期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達能香港有權在任何時間以任何理由取消授權。授權書的簽字代表是達能香港總經理Bruno Chevot,並加蓋了達能香港的公章。

認證書內容顯示:Nutricia Cuijk BV(諾優能在荷蘭的生產工廠)證明「上海優壹」作為達能香港的授權經銷商,有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內銷售Nutrilon產品。此證書有效期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27日,Nutricia Cuijk BV有權在任何時間以任何理由取消認證。認證證書的簽字人是Nutricia Cuijk BV質量保證經理C.G.M.Verberkt,但沒有加蓋公章。

而無論是授權書和認證書都規定,此文件不能被視為達能香港、Nutricia Cuijk BV和上海優壹間建立任何關係,如合作夥伴、合資、委託代理和僱傭;在任何時候,上海優壹不應被視為合作夥伴、代理、分銷商、受讓人、僱員或達能香港、Nutricia Cuijk BV的官方代表,並應避免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來充當上述角色。

南方週末記者以「諾優能」為關鍵詞,在天貓上搜出十多家銷售諾優能奶粉的店舖,這些店舖大都每個月只有幾罐和幾十罐的銷售額,且大都是2013年上半年獲得「上海優壹」的授權。

但上海優壹這種對其他公司授予諾優能產品轉售權的權力,並未出現在上海優壹出示的授權書和認證證書條款中。

史唯平找來自己公司的律師一起研究上述授權書和認證書,律師的意見是:這東西是壓力之下的曖昧授權。荷蘭人出具的授權書和認證證書,讓荷蘭方面可以隨時撇清跟諾優能的關係。

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外資奶粉品牌正式進入中國,一般會正式成立子公司,授權也會比較規範。比如,同樣是荷蘭奶業巨頭,荷蘭皇家菲仕蘭坎皮納公司為了將品牌引入中國,在中國註冊了富仕蘭食品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作為在中國唯一銷售配方奶粉的子公司,然後由富仕蘭授權杭州宏沃貿易有限公司為天貓美素佳兒官方旗艦店奶粉經銷商。跟諾優能拿到的授權期只有不到一年相比,富仕蘭對杭州宏沃公司的授權是2年整。

諾優能和牛欄的差異

在荷蘭的商業搜索網站「ZIBB」,南方週末記者查詢得知,荷蘭牛欄的名稱「Nutrilon」是一個註冊商標,於2007年10月31日申請註冊。

商標持有人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做了周密的商標註冊和保護,登記人只有一個,就是N.V.NUITRCIA,中文名字是利爾生公司。通過利爾生公司,紐迪希亞公司是眾多Nutrilon商標的所有人。

南方週末記者從中國商標網查詢得知,利爾生公司也在中國註冊了Nutrilon商標。查詢信息顯示,利爾生公司在中國註冊了237個商標。

奇怪的是,達能香港獲得了紐迪希亞公司的四個最著名商標在中國內地的使用權,但達能香港和天貓合作的時候,一方面處處提到牛欄奶粉進入中國,另一方面卻沒有選擇名氣更大、更被消費者熟知的兩個牛欄品牌(Nutrilon和Cow&Gate),也沒有啟用利爾生公司在中國註冊的237個商標中的任何一個,而是最終決定註冊一個全新的商標——諾優能。

對此,天貓回應說這是達能方面為了規範品牌而做出的選擇。

「Nutrilon就Nutrilon,諾優能就諾優能,幹嗎到處都寫的是Nutrilon諾優能,這種方式事實上還是在誤導。」史唯平認為,天貓和達能在發佈諾優能品牌的時候,有意讓公眾產生荷蘭牛欄就是諾優能的錯覺,有不實宣傳之嫌。

南方週末記者致電達能亞太(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但達能中國一位女性前台電話人員表示,達能沒有公關部,沒法安排採訪和回答任何信息。

紐迪希亞全球總部則通過郵件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利爾生公司、紐迪希亞公司、達能香港公司都屬於達能集團的一部分,此外不透露更多信息。

天貓公關部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荷蘭工廠根據中國國標,將諾優能2/3階段的部分配方元素含量進行調整,並在荷蘭完成生產後,出口至中國。而1階段由於配方符合中國國標,未做元素含量調整。

諾優能天貓旗艦店的信息顯示,諾優能的配方調整,主要是增加了蛋白質、葉酸、維生素、硒、碘、鋅和鈣等含量,減少了碳水化合物等含量。

史唯平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真正的荷蘭牛欄奶粉在荷蘭超市的銷售價格在每罐10.89-11.26歐元之間,即人民幣百元左右,而天貓上銷售的諾優能,一罐要200元左右。

目前牛欄奶粉正在荷蘭更換新包裝,新包裝的淨含量分別為1段、2段850克,3、4、5段淨含量800克,6段為400克。而諾優能在國內只分了3段(一段為一個年齡段的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80

洋奶粉入華之謎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252

產能受限、出口到中國的成本高,讓洋奶粉廠商更傾向選擇在中國設廠生產;而對國產奶粉缺乏信任的中國消費者,更願意購買原裝進口奶粉。這種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導致中國人很難在家門口買到原裝進口洋奶粉。

中國的父母們到底有多熱愛洋奶粉?看看淘寶的數據就知道了。

淘寶網2013年5月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發至今,中國有196萬的媽媽選擇網購洋奶粉,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前三。她們在洋奶粉上的花銷高達163億元,平均每個家長花了8343元。

但買洋奶粉之難,也是人人皆知。網絡代購,仍是中國消費者購買國外市場嬰幼兒奶粉的主渠道。

近五年來,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為何洋奶粉卻很少直接進入中國銷售?

「僧多粥少」

洋奶粉無法大規模出口到中國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國外奶粉廠商無法大規模擴大產能,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世界乳品貿易量只佔世界乳品總產量的5%,國際上沒有太多奶粉供應給中國這樣的大國。

以歐盟市場為例。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參贊處的信息顯示,歐盟於1984年建立牛奶生產配額制度。每1至7年延期一次,起因是歐盟各國的牛奶生產量大大超出了消費需求,造成了「牛奶淌成河」、「黃油堆成山」的局面。目前,這一牛奶配額限量政策的有效期到2015年為止。超過配額生產的部分,將遭高額稅收懲罰。

中國商務部網站上的信息顯示,2012年10月18日,歐盟發佈公報稱,奧地利、愛爾蘭、荷蘭、德國、塞浦路斯和盧森堡六國在2011/2012年度的牛奶產量超過其配額,因此將面臨7900萬歐元的罰款。隨後,荷蘭認領了其中1700萬歐元的罰款。

據面向中國消費者的荷蘭代購網站「荷美在線」CEO史唯平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被罰款之後,荷蘭壓縮了牛奶的產量,從而影響了奶粉供應。所以當中國人一在荷蘭市場上大量購買奶粉,荷蘭人自然很難買到奶粉了。

中國人對洋奶粉的需求,通過代購的形式輻射到全球,造成了全球奶粉市場的吃緊。於是,各國紛紛出台奶粉限購政策。

據南方週末記者粗略統計,目前全球共約8個國家和地區出台了限購奶粉的政策。美國等大賣場推出5-12盒的罐裝奶粉限購量,在英國部分超市每人限購兩罐,德國等大型連鎖超市對每位顧客每次限購4盒,在荷蘭部分超市每人每次只能購買1罐,新西蘭每人每次只能限購2罐,澳大利亞一些超市限購4罐奶粉,香港也出台了類似的限購措施。

據荷蘭《NRC商報》報導,幾乎每天都有中國人到荷蘭超市裡買奶粉,他們把貨架上的奶粉拿空,有時還問倉庫裡是否還有。店主問他們拿這些奶粉做什麼,他們說轉賣。

淘寶賣家文佳心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德國在限購,每位顧客最多只能買3包奶粉,還要求出示孩子的身份證明或帶著孩子才能買。德國市場比較火的奶粉牌子愛他美和喜寶很緊缺,下單後需一個月左右才能備足貨。

至於荷蘭市場,限購最為嚴格。據荷蘭國際廣播電台的報導,荷蘭超市將嬰兒奶粉的限購數量減少到一桶及採取類似香煙的銷售辦法,不再將奶粉放置在店裡的貨架上,而把它們放在櫃檯後面由收款員為顧客拿取。

但大的買家還是能拿到貨。比如在德國,如果沒有嬰兒證,也可以去代理商那裡拿貨,只不過,一次要求拿貨幾千盒,拿貨價格也增加了。

「我的貨全靠親戚在國外超市買,一限購我的貨源就緊張,現在沒什麼生意了,我打算關店。大的賣家情況好一點,畢竟採購量大。」文佳心透露。

除了產能受限,國外的奶粉生產商即便想進入中國,還要考慮由關稅和增值稅帶來的高成本負擔。相比之下,在中國內地設廠生產,是更佳選擇。

洋奶粉在華身價暴漲之謎。 (CFP/圖)

26道關卡

全球著名的荷蘭市場研究公司AC尼爾森最新的一份《2012年全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銷售嬰幼兒奶粉385.18億元,其中,美贊臣、多美滋、惠氏、雅培和雀巢五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2.3%、11.7%、11%、7.7%和5%。

據南方週末記者從雀巢、惠氏、多美滋和美贊臣瞭解到,原裝進口的奶粉佔它們在中國區銷售額的比例很小。雀巢中國公關部總監何彤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原裝進口的雀巢超級能恩奶粉在雀巢整體嬰幼兒食品中佔比不大。但她拒絕透露具體的佔比。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進口乳製品共131萬噸,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進口量只有9.1萬噸,74.5%進口自荷蘭、新西蘭、法國和新加坡。

洋奶粉品牌「五朵金花」中,四家外資奶粉品牌都選擇從國外購買奶粉,然後在中國本地設廠的方式生產奶粉。比如,雀巢能恩奶粉,奶源來自國外,但在黑龍江雙城雀巢有限公司生產。

按照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海關總署兩個部門的相關規定,在大陸市場上銷售的外資公司的奶粉,無論是在中國生產還是從國外原裝進口到中國,都必須按照中國的嬰幼兒食品安全標準生產和調整配方,並標註中文標識。

「從海關進來,會產生關稅,而且要按照中國標準更改配方,這也會產生額外成本。此外,運輸、檢驗、報關等時間拉得很長。在國內生產,便利性、成本和保質期都有保證。」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國奶粉公司中國區高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蕊盛蕊乳業集團公司總裁余丹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進口奶粉進入中國,涉及17%的增值稅、平均約為5%的關稅。每批從國外進口的奶粉,還需要到國家質檢總局進行檢驗,才能拿到進口衛生許可證,檢驗費用的成本是一個批號的奶粉大約16000多元。

據余丹介紹,除了關稅、增值稅以及檢驗費之外,倉儲物流每罐的成本在5元左右,進入大的賣場需要增加20%左右的成本,賣場導購員的工資社保等成本也要體現在奶粉的最終價格上,而且賣一罐奶粉還要拿走10元左右的提成。

如果還想進入地方城市,那麼需要找個全國總代理,成本增加10%,再找個省級代理,成本再增加8%左右。還有廣告費、推廣費以及進店費等,都是一大筆開銷。等到奶粉到消費者手裡,價格已經飛漲了。

乳業專家王丁棉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有的時候,洋奶粉經過多達八九個層級的代理商之後才能到商店、專賣店。他自己計算過,洋奶粉從國外到中國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大概26道「關」,每一關都要增加成本。

很多消費者公開抱怨說,既然國內無法保障奶粉的安全,就應該下調關稅,增加國外原裝進口奶粉進入中國的積極性。

但一位不願具名的接近監管層的奶業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監管層認為中國的奶粉關稅在國際上不算高,更傾向於支持外資奶粉在中國設廠投資,而不是下調關稅來解決市場的供應問題。

五大著名洋奶粉品牌在中國的發展模式,只有雅培是以原裝進口奶粉為主。雅培當初選擇主攻原裝進口產品市場,主要是利用在新加坡設廠之利,可以享受零關稅。

2009年2月,雅培全球最大的工廠在新加坡竣工。這個工廠生產的嬰幼兒奶粉,主要銷售給中國等亞洲國家。從2009年1月1日開始,中國新加坡開始互享零關稅優惠。中方承諾將在2012年1月1日前取消97.1%自新進口產品的關稅,其中87.5%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

但即便是享受了零關稅政策,17%的增值稅等成本依然很高。所以,雅培後來放棄原裝進口的路線,選擇在中國設廠,其在浙江嘉興投資2.3億美元建立的現代化營養品製造工廠將在2013年竣工。至於未來是否會壓縮原裝進口產品的量,雅培中國公關部沒有回答。

曲線入華

通過正規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過高,有的外資奶粉巨頭便選擇香港作為撬動內地市場的跳板,原因是香港實行的是自由貿易政策,沒有關稅。

南方週末記者從香港食物及衛生局網站上瞭解到,香港每月進口約400萬罐奶粉,本地嬰兒每月消耗60萬至70萬罐,約300萬罐奶粉經香港轉出口。

目前沒有數據顯示這300萬罐奶粉有多少進入到內地市場。但2013年3月1日,香港針對內地客出台奶粉限購政策,並聯合內地共同打擊奶粉水貨客,可以看出內地需求對香港奶粉市場的衝擊之嚴重。

台灣是另一個跳板。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導,2013年1月26日,台當局「衛生署」表示,台灣有近八成的奶粉為新西蘭進口。

據台灣《自由時報》報導,台灣在2011年11月下降奶粉關稅,將進口奶粉關稅從5%下調至2.5%,進口奶粉數量隨即增加,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台灣增加100萬罐,但新生兒的需求僅23萬至25萬罐,其餘七十多萬罐不知去向。台灣「立法委」成員懷疑,有廠商從超市、藥局或賣場等多重管道收購進口奶粉,再透過「小三通」(小規模通航、通郵和通商)等方式轉銷到中國大陸,賺取龐大的利潤差額。

這些曲線通道,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代購生意,使國外奶粉製造商將原裝奶粉出口到中國的積極性進一步減弱。但他們往往會對這些曲線入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有當水貨氾濫、出現大量假冒產品的時候,國外奶粉巨頭出於維護品牌的目的,才會出手干預。

2011年8月,達能就將旗下在新西蘭賣得最好的奶粉品牌可瑞康引入中國。據可瑞康在中國的代理商上海優壹官網上的說法,達能正式引入可瑞康之前,可瑞康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在互聯網銷售,成為淘寶平台銷量最大的嬰幼兒奶粉。

一年多之後,他們又引進了旗下另一個奶粉品牌。2013年3月,達能嬰幼兒營養品香港有限公司通過中國最大電商公司天貓網,推出Nutrilon的「中文版」——Nutrilon諾優能奶粉。

在談到為什麼不早點將原裝奶粉通過正規渠道出口到中國的問題時,達能嬰幼兒營養品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Bruno Chevot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官方原裝進口的產品從生產、檢測、運輸、銷售以及售後服務都需要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安排。為確保每個環節都萬無一失,需要長時間籌備,而且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

(荷蘭在線記者楊非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891

嬰幼兒奶粉將試行藥店銷售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713
月2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工信部等九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將參照藥品管理辦法嚴格管理嬰幼兒奶粉,試行藥店專櫃銷售。

《意見》規定,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須具備自建自控奶源,對原料乳粉和乳清粉等實施批批檢驗,確保原料乳(粉)質量合格。嚴格執行原輔料進貨查驗、生產過程控制、產品出廠全項目批批檢驗、銷售記錄和問題產品召回等制度,建立完善電子信息記錄系統。

《意見》規定,向中國出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出口商或其代理商和進口商應當嚴格按照規定備案。進口商必須保證其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口報檢時必須提供對應生產日期或生產批次的嬰幼兒配方乳粉檢測報告,嚴格執行進口和銷售記錄製度。

同時,《意見》表示,國家將實行嬰幼兒配方乳粉專櫃專區銷售,試行藥店專櫃銷售。

鼓勵和支持企業兼併重組

《意見》還提出,鼓勵和支持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企業規範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南方週末網此前報導,今年5月31日,嬰幼兒奶粉問題便已經上了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鼓勵支持嬰幼兒奶粉企業兼併重組。

6月4日,工信部印發了《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消費信心行動的方案》。根據方案,工信部將在2013年年內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項目)再審核清理工作,淘汰一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質量安全保障條件不達標的企業(項目)。

6月18日,蒙牛乳業與雅士利在港交所聯合發佈公告,蒙牛乳業向雅士利所有股東發出要約收購。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127家,年產量約60萬噸,但是年產量在3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3家。工信部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據《證券時報》報導,對於此前媒體紛紛報導的「未來國家將不再審批乳粉企業」一事,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巡視員高伏澄清表示,不審批是暫時的。未來兩年內不再對新報項目進行審批。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項目都不審批,對積極參與兼併重組的乳粉企業的擴建等,還是要繼續支持。

嚴禁大包裝嬰幼兒奶粉進口分裝 洋奶粉企業或受影響

根據《意見》,任何企業不得以委託、貼牌、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同時,嚴禁進口大包裝嬰幼兒配方乳粉到境內分裝。

據前述《證券時報》報導,在九部委相關負責人及部分專家出席的《加強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安全工作媒體座談會》上,乳業專家宋亮表示,國內沒有奶源、貼牌的乳粉企業將成為被整合的對象,127家乳粉企業中受政府主導、市場自我淘汰的情況下,兩年內會剩下50家企業。

宋亮認為,此次政策可能會較大影響洋奶粉企業。前幾大外資奶粉品牌,如美贊臣、惠氏、雅培、多美滋等,他們在這次的乳粉行業整合中將受到一定影響。因為這些品牌在國內的工廠生產線有的是干粉混合包裝設備等,即只負責分裝進口奶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99

中資奶粉整合第一單

2013-06-24  NCW  
 

 

蒙牛收購雅士利,既快速彌補自身奶粉業務短板,又正中監管者推動行業強強聯手的下懷。未來小而散的地方乳企將是重組難題 ◎ 本刊記者 屈運栩 何春梅 文quyunxu.blog.caixin.com|hechunmei.blog.caixin.com 6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九部委聯署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 (下稱 《意見》 ) , “重典治亂”的決心凸顯。 “奶粉企業必須自建自控奶源” “禁止貼牌、進口大包配方奶粉國內分裝”等新規,試圖清理國內衆多假洋品牌和不達標乳企。

就在 《意見》出台前兩天,國內液態奶巨頭蒙牛乳業(02319.HK,下稱蒙牛)和嬰幼兒奶粉市場份額排名前列的雅士利國際(01230.HK,下稱雅士利)同時在聯交所掛出了要約收購公告:蒙牛將以最高113億港元外加12.44億股股份的控股收購雅士利。

主管部門工信部對雅士利收購案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態度,在雙方收購公告尚未發佈前即 “劇透”消息,直言希望乳品企業強強聯合,隨後又抓住時機推出九部委聯署的 《意見》 ,欲對奶粉產業整合推波助瀾。多位業內觀察人士分析,如果 《意見》真正得以貫徹,小企業出局必成定勢,但類似雅士利收購案這樣的大型並購,卻非監管者能以行政力量一手撮合。

“蒙牛收購雅士利有必然也有巧合。 ”國內某大型乳品企業高管對財新記者分析稱,蒙牛作為液態奶龍頭,亟須奶粉市場補充產業布局,收購雅士利可立即躍居國內奶粉品牌第一梯隊位置;而雅士利的嬰幼兒奶粉自遭遇三聚氰胺事件後,一直難以突破增長阻滯,且創始人張氏兄弟也面臨接班難題。雙方可謂互有需求,經幾月談判後成交。

雅士利收購案能否如工信部所願,成為新一輪國內乳企並購大戲的序幕?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以國內乳企發展現狀,既缺乏成熟的收購者,也缺乏有價值的被收購者;此外,很多乳企和地方利益深度綑綁。這些因素都加大了重組整合的難度,前景並不樂觀。

快速交易

“幾個月時間,事情就談下來了。 ”收購公告落定,雅士利內部人士對蒙牛的速度仍感吃驚。他透露,在蒙牛之前,雅士利曾接觸過其他潛在投資者,最終皆因價格等種種原因無果而終。

在這樁交易中,蒙牛乳業收購雅士利全部已發行股本,並注銷其全部尚未行使的期權。據蒙牛內部人士透露,交易資金全部來自 “非常優惠”的銀行低息貸款,公司無需通過增發等形式融資,也不再引入其他投資人。蒙牛官方亦對財新書面回應,收購雅士利後的蒙牛,資產負債率仍處於健康的狀態。

在收購要約中,蒙牛給出了現金收購和現金加股權收購兩種方案。現金方案每股3.50港元,比前一日收市價3.2元溢價約9.4%;現金加股份方案則是每股2.82港元現金加0.681股新成立控股公司股份。為完成收購,蒙牛新設了一個非上市公司作為雅士利的控股公司。

雅士利共發行股份35.59億股,如按現金方案,總市值達124.57億港元,此外還有總額約1.355億港元的未行使期權。收購前,雅士利最大股東張氏國際占股約51.3%。公告表示,張氏兄弟將接受現金加股權方案,蒙牛需支付51.52億港元及12.44億股控股公司股權。

張氏兄弟由此保留10% 的控股公司股權權益,成為雅士利的小股東。

收購前,雅士利第二大股東是國際私募股權基金凱雷資本(CA Dairy) 。

2009年9月,凱雷資本和複星國際注資1億美元,分獲雅士利17.3% 和6% 的股份。2010年雅士利香港上市時,凱雷資本持股已增至約24%,複星國際持股比例則降至5% 以下。如今,凱雷資本方面已確定接受現金方案,可獲蒙牛支付的29.87億港元現金,順利從雅士利套現脫身。如此,蒙牛從雅士利前兩大股東手里獲得75.3%的股份。

對於收購價格,蒙牛回複財新稱,“定價細節不便透露,但雙方對價格都比較滿意。 ”多位業界人士卻認為收購價格比預期要低,3.50元 / 股的要約收購價格按前一日收市價溢價9.4%,但按當日停牌價3.33元 / 股計,僅溢價5%,市盈率也就20倍。

目前,除張氏國際和凱雷資本兩大股東,尚有24.7% 股份歸屬小股東。複星國際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複中稱,“對要約收購表示歡迎,收購有助于雅士利的進一步發展” ,並對是否接受要約條件“正在認真考慮” 。

雅士利早已對出售股份做下鋪墊,其在收購公告前一個月進行了派息,每股派末期股息11.31分,外加特別股息28.25分,總計向股東派息14億港元,占上年利潤的85.4%,頗有 “安撫”股東之意。

“剩下的那些小股東中可能還有其他機構投資人,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很高,蒙牛給的價格很難說就能釘死。 ”曾參與乳品業多起並購的美馳集團中國區總裁周凡告訴財新記者。在雅士利的股吧討論區里,確實已有小股東在號召集體不賣,逼蒙牛漲價。

另一種對不確定性的擔心也浮出水面,包括蒙牛內部人士在內的多位人士都提到,蒙牛可能希望雅士利私有化退市,重組後再上市。

蒙牛補 “短板”

目前,蒙牛嬰幼兒奶粉年產量4758噸,而伊利集團的奶粉年產量則是64200噸,兩大液態奶對手在奶粉領域的產量對比懸殊。蒙牛在國內奶粉業產量排名中列第十位,甚至不及西安銀橋等地方企業。蒙牛2012年年報也顯示,包括奶粉和奶酪等在內的其他業務對公司的營收貢獻僅1.6%。

奶粉是蒙牛不折不扣的 “短板” ,如何彌補?蒙牛原團隊和大股東中糧集團一開始並未統一意見。接近蒙牛的一位知情人士稱,在一年半前,中糧曾接觸過國內另外兩大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但中糧的收購策略遭到蒙牛內部的抵制。 “蒙牛奶品部門的人想自己做,有關收購的接觸最後不了了之。 ”牛根生時代的蒙牛習慣“自己做” ,比如液態奶就是自己跑渠道;三聚氰胺事件後,上游奶源出事,牛根生團隊就分出一部分去做現代牧業。中糧集團成為蒙牛大股東後,一向在業務收購和資本運作上表現活躍的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希望在蒙牛複制中糧模式。在上述接近蒙牛的人士看來,中糧進入蒙牛必然帶來改變,國企靠內生生長,然後再和民企拼渠道並非好選擇。國企的優勢就是資源和資金,並購是必選之路。 “現在的蒙牛已經做不到為一個小店的20罐奶粉去跑了。 ”過去一年,隨著蒙牛創業元老楊文俊卸任總裁,中糧主導的並購發展模式開始占了上風,系列收購緊鑼密鼓地展開。

2012年4月,中糧空降孫伊萍替代楊文俊。兩個月後,丹麥乳品巨頭愛氏晨曦22億港元入股蒙牛,獲5.9% 股份,稱將幫助蒙牛建立上游奶源基地。2013 年5月,蒙牛以31.75億港元增持奶源供應商現代牧業股份至28%,成為後者單一大股東,對上游奶源控制進一步加緊。緊接著,蒙牛與法國達能又設立合資公司,後者預計總投資26億元,逐步戰略投資蒙牛。新公司合併了達能中國和蒙牛雙方的酸奶業務。

這幾次大的資本動作動機各不相同。愛氏晨曦和蒙牛最初的合作始于上一輪中國乳企引洋奶粉入場的熱潮。但幾年下來,雙方推出的蒙牛阿拉奶粉並未在市場打開局面。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阿拉更列入黑榜,此後改名歐世蒙牛。孫伊萍再引愛氏晨曦入股時曾表示,未來進口奶粉將通過蒙牛渠道銷售。但至今蒙牛奶粉業務仍局限于歐世蒙牛,引資最終成了 “傍洋奶”的一張形象牌。

收購雅士利,是蒙牛在奶粉業邁出的實質性一步。2012年,雅士利市場份額占4.5%,而蒙牛奶粉份額還不到1%。蒙牛稱,通過這次並購,期望未來可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進入奶粉第一梯隊。其預計並購後雅士利將對蒙牛的 EPS 平均每年帶來10% 以上的增長貢獻,奶粉業務收入將達總收入的10%,稅後淨利潤占比將達到25%。

蒙牛還在書面回複中表態,不在雅士利的業務上插手,原團隊將被繼續保留,保持獨立運營現狀。蒙牛內部人士也說,雅士利目前奶源結構為百分之百進口,雖然蒙牛有自有奶源,但未來不會改變雅士利的奶源結構。另有分析指出,蒙牛非但不會自供奶給雅士利,還會通過控制雅士利間接獲得國外奶源。

2012年1月,雅士利投資11億元在新西蘭建廠,預計2014年年產奶粉5.2萬噸。

雅士利的瓶頸

早在一年前,雅士利已多次傳聞 “被收購” ,而意向收購方大多是在國內市場份額靠前的國際奶業巨頭,比如美贊臣和雅培。雅士利有諸多特點被收購方看中,而包括雅士利內部人士在內的多位人士也證實,雅士利創始人張氏兄弟面臨接班難題,賣掉企業是最好打算。

雅士利總部在廣東潮州,並非傳統奶牛養殖地。據乳業專家王丁棉介紹,雅士利創始人張家四兄弟張利鈿、張利坤、張利明和張利波以生產小食品起家,上世紀90年代轉入奶粉行業。張氏兄弟相繼在山西、黑龍江建廠加工奶粉;還在廣州生產旗下高端品牌施恩嬰幼兒奶粉。但雅士利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未能幸免,僅施恩品牌的收入就從原有的10個億跌至六七個億。

此後,雅士利引入投資方,2010年香港上市,並100% 改用進口乳粉和乳清粉加工嬰幼兒奶粉。 “哪有嬰幼兒奶粉廠還敢用國內的奶,目前廣東嬰幼兒奶粉廠全都用進口奶源了。 ”王丁棉稱。

然而,上市融資並沒有給雅士利帶來快速發展。上市招股時,雅士利援引 AC 尼爾森數據稱,2009年雅士利和施恩兩個品牌奶粉總計市場佔有率為7.6%,國內排名第三。雅士利的業績雖年年增長,但市場份額卻逐步縮小到2012年的4.5%。實際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同樣依靠進口奶源,國內乳粉生產商的議價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遠遠 弱于國外品牌。

2013年3月,從香港地區開始蔓延的奶粉限購政策,讓中國政府不得不再次面對國產嬰幼兒奶粉的食品安全問題。5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的《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

進口奶粉和奶粉原料都將面臨更為嚴苛的准入門檻。對雅士利這樣依賴進口奶源的企業來說,這並非好事。

雖面臨增長瓶頸,雅士利卻是大乳企收購的熱門之選。周凡分析稱,國外品牌知名度大,在一線城市佔有率高,但中國廣闊的市場在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之外,國外品牌也希望下沉到二三線城市。而雅士利在二三線城市有完備的渠道,其2012年財報顯示,雅士利品牌二三線城市銷售額達到21.6億元,一線城市(直轄市和省會)銷售額僅3.1 億元;施恩品牌超過60% 的收入也是來自二線城市,一線城市銷售額僅占10%。

但雅士利最終沒能和外資乳企談成生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品牌重疊。周凡分析稱,乳品企業並購需要考慮各自產品的定位。此前,曾有傳言稱伊利將收購雅士利,但伊利旗下金寶寶系列和雅士利的施恩系列從市場定位、渠道等各個方面都有重合,雙方如果重組,則難免出現品牌內耗。

“而蒙牛的奶粉業務非常小,不會對雅士利品牌構成傷害。 ”周凡認為。

雅士利內部人士也告訴財新記者,蒙牛承諾保留雅士利原管理團隊, “這讓原來創業的老老小小就放心了” 。

誰是下一個?

隨著雅士利收購案敲定,一時間,國內嬰幼兒奶粉品牌並購傳聞 “滿天飛” 。

伊利、聖元、飛鶴、完達山——但凡在產量或市場份額上靠前的企業,都被猜測為潛在的收購或被收購方。

其中,和雅士利情況最相似的是聖元。2012年,聖元市場佔有率3.9%,產量2.45萬噸,兩項指標都緊跟雅士利之後。蒙牛和雅士利的交易之後,聖元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複中並未明確否認有並購意向,只稱: “對於聖元來說,按國家要求做好企業,產品和服務是首位。 ”根據財新記者瞭解,實際上,聖元方面已經接觸了好幾輪投資人。據一位接近聖元高層的人士透露,來自法國的乳企、美國的藥企,甚至日本的食品企業都曾接觸過聖元,有的已到了談價格的階段,但最終因對方報價過低,被聖元拒絕。

除聖元外,在國內奶粉行業排名前十的完達山也有被收購傳聞。但完達山媒體負責人明確告訴財新記者: “完達山不可能被收購。 ”她介紹,和蒙牛等企業不同,完達山是先有奶源才有奶,在黑龍江墾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企業。

“有自主奶源的企業都不會願意被收購的。你去問問光明和三元,他們會願意賣嗎?”而一位市場人士對收購完達山的傳聞也直搖頭, “你去收購黑龍江農墾的產業?你見一大圈人,最後也不知道找誰拍板。 ”完達山其實一直想找合適的收購對 象,但由於企業特殊的“紅色”背景,“好媳婦很難找” 。上述完達山媒體負責 人透露,曾有多家小型乳企到完達山考察學習,其中一家乳企的負責人來了一天就離開了,完達山方面獲得的反饋是: “你們這個企業學不了,都是打仗幹革命出身的,而我們是做生意的。 ”飛鶴乳業也正面回應了被收購傳 聞。董事長冷友斌對媒體表示“飛鶴有自己奶源,絕對不會被收購” 。從2010 年開始,飛鶴在牧場方面投入巨大,甚至影響到公司業績,投資人紅杉資本也選擇保本退出。公司在美國上市10年後,終在今年3月完成了持續半年的私有化退市。飛鶴在資本運作方面並不成功。一位投資人士指出: “飛鶴被收購並非絕無可能,至少可以接受戰略投資。 ”周凡認為,按照國內奶粉市場現 狀,未來可能的收購者並不限于乳企品牌。中糧這樣的全產業鏈企業是一類;此外,根據國外經驗,很多大型奶粉商的母公司都是制藥廠,所以不排除制藥企業進入。

工信部急撮合

業界對下一輪乳企整合預期之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到了國家政策的轉向。

5月底,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李克強總理在會上指出要按照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

此後,工信部發佈 《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 (下稱雙提方案) ,宣佈從6月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安全專項檢查。雙提方案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鼓勵產業集中和並購。

6月18日,工信部在全國食品安全周的主題日上召開嬰幼兒奶粉論壇,全國127家嬰幼兒奶粉企業負責人悉數到場。工信部消費司司長王黎明在主持會議時,多次提及蒙牛和雅士利的收購案,並稱希望未來行業里的企業能夠“自由戀愛” , “我提議今天作為一個‘相親日’ ,你們強強聯合,或是優勢企業互補聯合,或是跨區域聯合,現在先戀愛,能夠結親的趕緊結親,近期若能有若干成功的婚姻,我們是非常高興的。 ”隨後,王黎明在會上宣佈了國內十大奶粉生產商排名,特別指出希望這些強者內部聯姻,其中既有伊利、雅士利等全國品牌,也不乏福建明一等地區龍頭。目前國內奶粉市場60% 被外國品牌占據。

工信部的目標是,通過兼併,兩年內國內嬰

幼兒奶粉市場佔有量

達到60%,五年內達到75%。

鼓勵並購只具導

向性,真正有強制意義的政策在6月20日落地。由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工信部、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海關總署、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九部委聯合發佈的 《意見》 ,針對嬰幼兒奶粉生產商原料不明的情況,規定廠商要“奶源自建自控” ,同時明確規定不允許國內貼牌生產“假洋奶粉” ,以及不准進口大包奶粉國內分裝。

王丁棉指出,國內近年貼牌生產問 題嚴重。以陝西一地為例,有資質的奶粉生產企業一共25家,但卻生產了超過300個品牌的奶粉。 《意見》直指這類亂貼牌的企業。但對 “奶源自建自控”的標準,下一步仍需細化規定,才有可操作性。

陝西是中國奶粉生產大省,一位陝西地方奶協的秘書長認為,很多地方奶企3億到5億元的產值,並不值得整合。

但對地方經濟、尤其奶農而言,這些企業卻必不可少,再加上很多企業上游亦生產液態奶,整合複雜。 “工信部談兼併收購,是一廂情願的成分多。 ”一位不願具名的乳業專家也指出,中國奶粉企業發展地區性明顯,一個地區性的大型乳企和地方經濟密切關聯。

“按工信部的想法,希望將國內的乳企整合到10家左右,但是以目前的情況,能夠整合到20至30家都很不易。 ”此外,行業集中甚至壟斷也讓人擔心。 “大企業是有可能更規範,但食品行業誰也不敢百分之百保證。一旦出事,企業大了就容易挾持政府,政府都得幫它包著。 ”在上述陝西地方奶協秘書長看來,新政策用藥品監管機制監督奶粉質量是個好開端。但是能不能做到、怎麼做是更重要的問題。 “國內奶粉行業的問題 是,沒有從技術、研發上去監管,出了問題政府第一個出來撇清,那就解決不了奶粉行業的質量安全問題。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李慎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