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報告:中國若不深化醫改 2035年衛生費用將增至15萬億

今天下午,一份《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聯合研究報告》在北京發布。發布會上,參與研究的“三方五家”,也就是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中國醫改的階段性成果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建議進行了聯合通報。

這份歷時兩年的醫改聯合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迅速邁進,醫改成就舉世矚目,但還需要采取一系列關鍵舉措和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並進一步控制不合理費用的增長。

報告指出,在過去30多年,中國有6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同時在衛生領域成就斐然。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中國對衛生的基礎設施投資顯著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得到強化,在較短的時間內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全覆蓋,個人自付費用在衛生總費用中所占比例下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持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不斷深化,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可負擔性得到了改善,大幅降低了兒童和孕產婦的死亡率以及傳染病發病率,顯著提高了中國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壽命。

“幾十年前,中國在衛生領域推行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等創新措施,向世界展示提高數億人的健康水平和大幅延長預期壽命是可能的。”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說,“今天,中國可以再次率先推行前沿的基層衛生服務改革,實現患者優先,轉變對昂貴的醫院服務的依賴。我們相信,這些改革將會改善服務於所有中國居民,約占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衛生體系。”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表示,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增加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現在基本上已經達到了醫保的全面覆蓋。同時,中國已建立很多公共衛生項目,包括兒童計劃免疫,破傷風等疫苗等已經實現全覆蓋,也消除了很多流行性疾病,還使孕產婦和兒童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這些都是中國成功的經驗,值得其他國家來學習”。

報告針對中國的衛生服務提供體系提出了8項改革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建立“以人為本的優質的一體化服務”新模式,加強基層衛生服務的核心地位。這個模式的名字聽起來有點陌生,其實就是過去一段時間里反複提到的“分級診療”。國務院醫改辦常務副主任、國家衛計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在會上介紹,醫改實施以來,一直堅持將醫療衛生的重心下移、將資源配置的重點下沈,在去年也提出進一步明確做強基層醫療機構。目前,相關改革配套正在各地推進。

和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一樣,中國的醫藥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也面臨著很多挑戰,比如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癌癥、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已經成為主要的健康威脅。另據研究進行的測算表明,如果不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國的衛生費用預計會從2014年的3.53萬億元,增加到2035年的15.805萬億元,分階段預測的平均年增長率是8.4%。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將從2014年的5.6%上升到2035年的9%以上,其中,預計60%以上的增量衛生支出來自住院服務的增長。

另外,在醫改各環節當中,支付方式、支付方對服務提供者的經濟激勵是鼓勵服務提供者降低服務費用、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機制之一。人社部醫保司的副司長顏清輝介紹,新醫改以來,已經明確提出要在總額控制的基礎上結合門診統籌開展按人頭付費,結合住院大病的保障探索按病種付費,建立和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和醫療機構談判協商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當前,人社部也正在起草相關文件,進一步推進改革。

顏清輝指出,總的考慮是要結合醫保基金預算管理,全面推開醫保組合控制,進一步系統推進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按床位付費等多種付費方式相結合的支付方式改革。強調要進一步加強醫療保險的醫療服務管理,逐步對醫療機構的服務監管延伸到對醫務人員的服務行為監管,全面推開醫保智能監控體系。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指出,“三方五家”密切合作,研究紮實深入,所提建議對編制“十三五”醫改規劃具有積極參考價值,要對此報告成果認真研究吸納,使之發揮推動醫改的積極作用。

(綜合央廣網、中國新聞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45

林草局:建儲備林2000萬公頃,2035年一般用材自給

我國大量從國外進口一般用材的歷史將結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天(13日)表示,已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2000萬公頃,到2035年我國將實現一般用材基本自給。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到2020年,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700萬公頃,繼續劃定一批國家儲備林,國家儲備林管理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2000萬公頃,年平均蓄積凈增2億立方米,年均增加鄉土珍稀樹種和大徑材蓄積6300萬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給。

國家儲備林是指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對優質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營造和培育的工業原料林、鄉土樹種、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國家儲備林建設是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的重要工程,對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林草局介紹,近年來國家儲備林建設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在廣西、福建、湖南等7省(區),以國有林場為主體,啟動國家儲備林建設試點。截至2017年底,累計完成建設任務318萬公頃。2014年,又在南方15個省區劃定國家儲備林100萬公頃。把引進開發性、政策性金融作為優先方向,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戰略合作,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經營特點,創新林業融資模式。

2015年,我國在廣西啟動了首個利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貸款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並在河北、天津、廣西、福建、河南等省(區、市)陸續鋪開。推進一批重大項目落地,也形成了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投融資模式。

國家儲備林建設涉及29個省(區、市)、5個森工(林業)集團。攝影/章軻

國家林草局介紹,國家儲備林金融貸款成為迄今為止林業最優惠的金融產品,可以推廣到林業生態保護修複、綠色產業、基礎設施、精準扶貧等領域,有效緩解了林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短這一突出問題,打造了新時代綠色金融支持林業發展的成功範例。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108個國家儲備林等林業重點項目獲得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支持,合同金額超過1100億元,已放款384億元。

《規劃》提出,國家儲備林建設將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優質木材的需求為主要任務,以創新投融資機制為動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平臺承貸、項目管理、持續經營,建設功能多樣的國家儲備林。國家儲備林建設涉及29個省(區、市)、5個森工(林業)集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1897個縣(市、區、旗)、國有林場(局)和兵團團場。

國家林草局介紹,按照自然條件、培育樹種和培育方式相似的原則,共劃分為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黃淮海地區、西南適宜地區、京津冀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等七大區域,並確定不同發展方向和重點。綜合考慮七大區域水光熱等自然特點,提出了重點建設的浙閩武夷山北部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等20個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

《規劃》提出,創新和推廣國家儲備林投融資機制和模式,發揮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積極作用,形成財政金融政策合力。推廣“林權抵押+政府增信”、PPP、“龍頭企業+林業合作社+林農”、企業自主經營等融資新模式,進一步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引入多樣化融資工具,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儲備林金融服務市場,積極創新國家儲備林建設融資機制,吸引社保基金、養老基金、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各類機構投資者參與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逐漸形成多元化的市場融資結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22

研究稱2035年廣東GDP將超英法 人均近20萬元

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未來的發展前景會怎樣?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廣東2035:發展趨勢與戰略研究》(下稱《研究》,預測到2035年,廣東GDP將達到26.2萬億元(2016年價),約合4.14萬億美元(2015年價),占全國的比重由2016年的10.7%增加至12.4%,占全球的比重由2015年的1.57%增加至2.08%。

廣東省社科院還預測,廣東人均GDP將在2022年突破10萬元大關;到2035年,廣東人均GDP將達到19. 9萬元(2016年價)。屆時,廣東GDP增長率仍繼續快於全國平均水平,廣東GDP占全國GDP的比例將逐步提升。

根據研究,到2035年,廣東GDP將陸續實現對西班牙、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加拿大、意大利、巴西、法國、英國9個國家的趕超,提升至相當於全球第6位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中處於前列。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經濟這30多年來高速發展。到2013年,廣東經濟增長為8.5%,GDP達6.23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超6萬億元的省份,同時突破1萬億美元,也成為我國首個萬億美元區域經濟體。

當時外界樂觀預計2014年即有望趕超韓國。不過,到目前為止,廣東GDP總量與韓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之所以沒有完成對韓國的超越,主要是因為這幾年廣東增速放緩,另一方面,匯率的波動幅度較大。不過如果未來幾年人民幣的匯率比較堅挺,以廣東每年7%的增速,超越韓國的可能性非常大。

資料顯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已經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的GDP體量與墨西哥相當,在世界排位約居第15位,直逼老牌發達國家西班牙。

不過未來,廣東要進一步趕超眾多意大利、法國、英國等眾多老牌發達國家,難度仍不小。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很多國家和地區在進入發達狀態後,經濟增速明顯降低。中國沿海省份經過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後,經濟增速也會逐漸降低,這種追趕效應也在逐漸遞減。

在區域經濟布局和城市化方面,《研究》預計,至2035年,廣東的區域均衡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使用,珠江東岸和西岸的聯系將大大增強,珠三角地區的一體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基本成型,形成港深莞惠、廣佛清肇、澳珠中江三大都市區。

在產業發展方面,高技術制造業將是一大關鍵。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細康介紹,中國正由全球制造中心向創新中心演進,廣東也正由創新型大省向創新型強省轉型。到2035年,廣東將建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進入創新型地區先進行列,成為全球重要創新高地。

根據《研究》預計,到2035年,廣東制造業將加速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高技術制造業占比將不斷上升。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將達到65.80%,超出全國平均水平(20.48%)約45.3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