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金鬥大鱷 止凡 Blog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185.html

有專做高端客戶 (即戶口結餘超過 100萬美金) 的銀行職員話, 現在做大鱷點心的不再是散戶了, 當然散戶也經常性都會成為大鱷的點心, 但現在大鱷的對象是基金經理, 他更提醒, 現在港股有很多大鱷出沒, 比起以前都多, 所以波幅比以前大了很多, 因為大鱷都有專攻基金經理的操作。

基金一般都有很多規則, 一些自己定出來約束自己的規則, 例如要買基金公司分析過屬於好的股票, 每支股票不可超過整個基金的5%, 某支股票升跌過度時就要買入/賣出等。有些規則儍得很, 但誰都要跟足, 這令到基金運作的一致性其實很高, 一萬幾千個基金, 其實當中超過一半的運作都相類似, 大鱷當然沒有太多這些規則, 他們反倒來研究基金公司一些身不由己的操作來從中獲利。

其中一個就是當股票市場突然跌去10%或更多時, 基金的操作就要止蝕, 一止蝕就要沽出股票, 沽壓就會令股票價格更低, 一個基金沽, 其他基金都相類似, 所以又要跟沽, 最後就變成股價暴跌得非常厲害, 但最初的10%跌勢其實不是自然的, 這可能是大鱷做的, 就這樣一招「四两撥千斤」, 用10%力就把股票拉下50%或更多的下跌空間。

基金就沽了不少貨, 但又不可能手持太多現金, 所以要買股票, 到大鱷一入市, 突然做高10%時, 基金見股市有上升動力, 又只可以跟入, 盡快把手頭現金花掉, 於是大鱷又用10%的力拉高大市, 於是大鱷就可以造出低位入貨及高位出貨。

大家買基金, 基金的往績多會比較穩定, 不像對沖基金或大鱷的操作手法, 常在波浪之中找利潤, 雖然我對基金都沒有太多好感, 但聽到他們被大鱷這樣玩法, 心裡又不是味兒。

這位職員的建議是現在要小心股市, 因為近期的股市波動會比我們想像中厲害; 以為升, 誰知跌; 以為跌, 誰知又升; 見頂嗎? 又再升上; 見底嗎? 又一破再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21

中投證券直投部門裁撤進入倒計時 30億大鱷變浮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7/wNMzE0XzQxMDMwNQ.html

券商裁員可以怎麼裁?對特定某幾個人的溫柔一刀已經不足以吸引眼球,整個部門的裁撤才算霸氣外漏。

近日,有知情人士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身陷降薪、裁員、三定(定編、定員、定崗)改革深水漩渦的中投證券,將會再有大動作,「中投證券的直投部門將在半年內解散,員工已經被告知找工作了。」

此前,中投證券鐵腕改革裁員70人已在業內掀起不小的波瀾,如今改革利劍更是直接指向直投部門,其勇氣魄力令整個證券行業為之側目。

但是其行為卻讓業內難以理解,「聽到這個信息,我們感覺非常吃驚。」深圳某券商直投公司總經理在電話中如此描述他對中投證券最新改革舉措的感受。該人士之所以感到震驚,是因為整個證券行業都把擺脫困境的希望寄託在融資融券、直投等創新業務品種的重點培育發展之上。

中國證券業協會初步統計數據顯示,109家證券公司2011年全年累計實現淨利潤393.77億元,僅為2010年全行業的一半。全行業中有19家公司出現虧損。

中投證券的經營態勢同樣不容樂觀,其2011年未經審計的報表顯示,公司2011年營業收入為23.77億元,同比下降41.37%;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38億元,相比上年14.3億的淨利潤,縮水了55.47%。

去 年11月,胡長生從匯金公司空降至中投證券,公司總裁易幟換帥被外界視為遲到的變革。斯時,中投證券行業差距被迅速拉大,其業務規模從相當於1個國信證券 驟然縮水至0.45個國信。胡受命於危難之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寄予了帶領中投證券走出困境的厚望。而此情此景下,整體裁撤被業內高度看重的直投業務自然會 引起業內關注。

國內另一某知名券商直投公司總經理在電話中表示,「中投證券裁掉直投業務可能是有著與眾不同的風險收益權衡。通常而言,證 券公司業務拓展主要是依靠財務槓桿經營風險收益,而直投業務不能利用財務槓桿,對許多券商資本金充足構成不小的壓力。此外,隨著監管部門對券商保薦+直投 業務模式的嚴格監管,券商PE股權投資在業內的固有優勢已經全然喪失。」

記者曾就直投業務整體裁撤傳聞向公司多位內部人士核實,但沒有得到正面回應,只是說公司目前的確在進行大規模的部門業務調整,對直投業務的變動情況不清楚。

胡長生揮動「手術刀」

「據我所知現在還有7.5個億可投,但是早前領導就發話,說不投了。」知情人士向記者介紹中投證券目前的直投業務狀況。

中 投證券直投子公司名為瑞石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瑞石投資),瑞石投資前期的一則對外招聘廣告顯示,公司主營私募股權投資,註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可 供投資規模為30億元人民幣,重點關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製造等領域,已搭建起一個嚴謹、高效的股權投資開發及管理平台,開發及儲 備了多個優質股權投資項目。

中投證券2010年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瑞石投資的股權投資項目共有三個,股權投資總 計5336萬元,其中:投資2000萬,持有尚武(上海)機電技術有限公司9.09%的股權;投資1300萬持有江蘇大陽微粉科技有限公司2.89%股 權;投資2336萬,持有北京康拓紅外技術有限公司6.678%股權。

北京市工程諮詢公司網站的一則信息顯示:該公司投資諮詢部受北京康 拓紅外技術有限公司委託,於2011年11月20日前完成了四個IPO募投項目申請前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資訊論證的4個募投項目分別為:鐵路車輛紅外線軸 溫智能探測系統建設項目、鐵路車輛故障動態圖像檢測系統建設項目、鐵路機車車輛檢修專用自動化立體庫項目以及鐵路車輛運行安全檢測技術研發中心項目。

既然,嚴謹、高效的股權投資平台已經搭建起來,所投資公司的IPO申請工作也在按計劃推進,那麼中投證券高層為什麼要將公司的直投業務整體裁掉呢?

「上面說不賺錢,風險大。後來想做直投基金的形式,用別人的錢投,但監管部門沒有批准。」知情人士簡要介紹了中投證券裁掉直投業務的原因。

一位業內人士對中投證券整體裁掉直投業務理由深表困惑,他告訴記者,「直投業務本來就是高風險業務,通常投資週期在三到五年之間,是否賺錢不能單純看某一時點的財務盈虧。」

但也有券商同行對中投證券的做法則表示理解,認為直投業務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隨著監管政策日益嚴格及保薦+直投獲利優勢的喪失,那些資本金不夠充足的證券公司從高風險的直投業務領域退出完全在情理之中。

儘管如此,外界認為中投證券整體裁撤直投業務的舉動還是來得非常突然。

瑞石投資於2009年9月25日才註冊成立,成立之初的註冊資本只有2億元,於2011年4月12日,中投證券才將瑞石投資的註冊資本增加至目前的5億元;2011年11月9日,現任總裁胡長生空降中投證券,11月24日,瑞石投資的法定代表人由楊明輝改為成胡長生。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瑞石投資新的法定代表人剛一繼任,其原本註冊的永續經營期限便突然到頭了。

更有意思的是,瑞石投資與中投證券利益衝突管理制度於今年2月10日方才生效,但在直投業務整體裁撤令下,這一切即刻就變成了浮云了。

中投向左 行業向右

中投證券對於直投業務已經不再眷戀,但是這在行業仍只是特例。

不久前,宏源證券發佈定向增發融資獲得中國證監會核准公告,擬非公開增發不超過5.25億股,增發價格為13.22元,募集資金合計不超過70億元,其中大股東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認購15億-30億元,募集資金主要投向融資融券和直接投資等創新業務。

目前,宏源證券直投子公司註冊資本為5億元,與中投證券直投子公司註冊資本規模完全同等,但增發融資後,宏源證券直投子公司的註冊資本必然會得到大規模擴充。

券商研究員對宏源證券定向增發獲批的評價非常積極,認為增發完成後,公司淨資產規模將進入行業第一集團軍,而募集資金主要投向融資融券和直接投資等創新業務,隨著新政推動下新業務業績兌現提速,公司整體業績增長有望持續超預期。

除了宏源證券增資旗下直投子公司外,東吳證券今年年初公告稱,將對全資直投子公司東吳創業投資增資3億元;國海證券在其再融資計劃中,明確表示將以募集資金中的一部分用以加大對直投子公司資本投入,而國元、興業證券早在去年就已完成了對直投子公司的增資。

為什麼與中投證券整體裁撤直投業務相反,眾多證券公司依然要重金砸向直投業務?有關券商直投回報統計數據或許可以為我們揭開答案。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1年共有22家券商直投投資企業實現IPO,涉及7家券商直投公司,共發生賬面退出23起;總賬面回報金額達39.75億元,平均賬面回報率達4.21倍。

在 2009-2011年三年間的42起IPO退出共涉及券商直投公司9家,中信證券旗下金石投資受益最大,9起IPO退出獲得19.17億元回報,平均賬面 投資回報率為3.63倍;平安財智,賬面退出11.86億元,賬面回報率4.62倍,而中金佳成名列退出金額第三位,賬面退出9.87億元,賬面回報率達 11.34倍,在所有券商直投公司中平均賬面回報率最高。

上述深圳某券商直投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已經有多個直投項目成功從二級市場退出,公司資本金充盈,我們非常需要優秀的團隊、人才」,言語間,頗有覬覦中投證券被裁人才之意。

他認為,雖然監管政策的轉變對保薦+直投的盈利模式構成限制,券商的直投業務在未來也必須轉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直投業務真的已到山窮水盡之時。一旦券商直投基金設立政策放開,相信各個券商對直投子公司的投資一定會出現新一輪資本金大規模擴充高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20

中投系投行:整合中的受縛大鱷

http://www.xcf.cn/ztlb/201203/t20120314_288590.htm
 中投公司一邊淡出數家參股券商,一邊加強對控股券商的整合,但效果似乎並不盡如人意。淡出的參股券商成績提升,「嫡系」部隊業績不振,這或許與其整合之中帶來的管理層動盪和體制缺乏活力有關。在未來的整合中,中投系的文化融合比資產整合更具挑戰。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公司」)成立於2007年9月,是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的國有獨資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 「中央匯金」)是中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投資並持有國有重點金融企業的股權。本世紀初,在A股市場長期低迷、大量券商出現巨額虧損的背景下,中央匯金出手 注資了10家券商。為滿足「一參一控」的要求,2008年,建銀投資將旗下中金公司、齊魯證券、瑞銀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中投證券等5家券商的股權轉讓給 了中央匯金,僅保留宏源證券(000562)和西南證券(600369)兩家上市券商的股權(附圖)。中央匯金投資的10家券商中,全資持有的券商為中投 證券,控股的券商包括中國銀河證券、宏源證券、申銀萬國和中金公司,參股的券商有中信建投證券、齊魯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瑞銀證券和西南證券。


   2011年,中投系券商合計主承銷收入為29.5億元,佔所有券商主承銷收入的19.34%,10家券商的投行業務收入總和尚不及平安證券和國信證券兩 家之和。實際上,早自2010年開始,中投系券商的投行收入就開始經歷大幅下跌,老牌券商如申銀萬國、中國銀河證券則更早便步入了下滑期。曾有過輝煌戰績 和只做大項目霸氣的中投系券商,如今卻集體陷入了頹勢。

  參股券商業績看漲
   2008年以來,中投公司通過對旗下券商股權的梳理,逐漸淡出西南證券、齊魯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券商。通過與上海國資委就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證券股權 的換股,中投公司提高了對申銀萬國的控股權,逐漸退出國泰君安證券。為了滿足「一參一控」的要求,中投公司通過股權轉讓和增資擴股等手段攤薄了在西南證券 和齊魯證券的持股比例。2008年2月,中央匯金旗下建銀投資將所持有的西南證券41.03%的股權轉讓給重慶國資委旗下的重慶渝富以推動其借殼上市,建 銀投資持股下降到9.09%,西南證券定向增發後中央匯金持股比例進一步被攤薄,目前僅為7.07%。
從2009-2011年中投系券商的投行承 銷業績看,最近兩年業績看漲的券商有西南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瑞銀證券和齊魯證券(附表)。其共同點之一就是皆為中央匯金參股的券商而非控股的券商。對於 參股的券商,中央匯金在公司決策和管理層任命等方面權力有限,券商受中央匯金的影響較小,自主性相對更強。此外,它們還可以獲得各自大股東的庇護,相比在 中投系裡眼望大項目卻爭不過中金等「老大」反而還更有優勢。


   以西南證券為例,其在中投公司淡出後業績變化喜人,不僅在承銷收入上進步顯著,在財務顧問業務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2011年,西南證券主承銷收入 4.44億元,同比增長22%,位列中投系第一,取代中金公司成為年度中投系「領軍投行」(附表)。究其原因,西南證券的大股東為重慶國資委全資子公司— 重慶渝富,同時作為唯一一家註冊地在重慶的全國綜合性上市券商,令其擁有了較強的資本實力和在地方項目上的明顯優勢。
  西南證券和宏源證券同為 中央匯金旗下得以在「一參一控」出台之前幸運上市的券商,但宏源證券的命運則截然不同。作為中央匯金的控股券商之一,其雖已上市,但資歷和規模都不及其他 幾家兄弟券商,很難輪到大項目。2011年,宏源證券完成的首發主承銷項目僅4個,主承銷收入1.44億元,同比下降59%。
  國泰君安是另一 家中央匯金參股的券商。國泰君安之前經歷了大股東的轉換,由於中央匯金和上海國資委此前分別為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的第一大股東,而且雙方股東互相持有對方 的股權,所以雙方進行了股權互換,最終中央匯金控股申銀萬國、上海國資委控股國泰君安,國泰君安也逐漸脫離中投系的嫡系陣營。國泰君安近兩年雄心勃勃,意 欲在2013年之前「二次崛起」,公司還籌建了中小企業融資部,準備在中小項目上發力,不過,由於深投控的股權糾葛,其至今尚未從「一參一控」的泥淖中完 全脫離出來。

  控股券商改革步履維艱
  2006年,中央匯金剛剛注資10家券商之時,中 金公司、中國銀河證券、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在主承銷收入上分別位列第1、第3、第4和第5位,是名副其實的「投行夢之隊」。但到了2009年,中國銀河證 券等「老三家」逐漸顯現頹勢,整個中投系基本就靠著中金公司一家支撐,中金公司投行業務所得收入佔中投系當年全部投行業務收入的六成。2010年以來,大 項目資源幾近枯竭,中投系再無頂樑柱,其投行業務收入份額也由32.64%狂跌到19.34%(附表)。其中,中投公司參股的投行業績漸有起色,中投公司 控股的「嫡系」券商成績最不如人意。
  依託大股東的顯赫背景,中投系的嫡系券商承攬的投行業務基本以大項目為主。不止是在大項目上「有專攻」的 中金公司,中央匯金旗下其他券商也從這層「親戚」關係中受益匪淺。2010年,中投證券、中金公司和申銀萬國共同主承銷光大銀行IPO,中央匯金為光大銀 行控股股東,持有光大銀行上市前59.82%的股份。同年,最後的IPO航母—農業銀行上市,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中國銀河證券和國泰君安作為其聯席承銷 商,除了中信證券,其餘三家均是中央匯金旗下券商,而中央匯金也同樣是農業銀行的大股東。但是,在沒有大項目撐場的2011年,中金公司、中投證券和中國 銀河證券的投行業務顯著滑落。目前,投行業務收入仍主要以IPO為主,IPO收入低,投行業績就得不到保證。
  常年耕耘大項目的投行,在組織體 系和人員配置上與小項目為主的投行差別較大。大項目投行多採用「大鍋飯」式的激勵體系,固定薪酬比例高;小項目投行更注重貼身服務,要求保代數量多,服務 網絡布點廣,對團隊的激勵更體現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特點。與此同時,承攬大項目和承攬小項目的各種業務程序卻相差無幾,成本也不便宜。此外,小項 目的風險更大,一旦有風險事件發生,對於品牌的影響也大。因此,很多老牌券商一時難以適應小項目,遲遲未加入到中小項目的爭奪。
  除了不適應中小項目以外,中國銀河證券和申銀萬國等券商還背負了太多老牌國企的負擔,如冗員、冗費、內部關係複雜等。此外,管理層頻繁更迭,高層的戰略難以得到執行也是其難以發展的原因。
   中投公司曾嘗試以市場化方式選聘職業經理人管理旗下的券商。2009年,中投公司聘任一度率領國信證券打造了強大的經紀業務的胡關金擔任中國銀河證券總 裁,可胡關金上任不到3個月就因個人原因請辭。有報導指出,胡關金一度希望在經紀和投行業務上進行改革,但遭多方掣肘才黯然離去。在胡關金之前,中國銀河 證券還經歷了肖時慶、胡長生等總裁,市場化選聘掌舵人的初衷雖好,結果卻是創造了一個季度換一位總裁的景象,這也說明老國企的問題不是換一個職業經理人就 可以改變的,在固有的體制下,職業經理人得不到發揮的空間。

  資產整合易,文化融合難
   2006年以來,眾多券商通過上市實現迅速擴張。中投系的大鱷們也想通過上市實現幾何級增長,無奈擺在面前的最大障礙就是「一參一控」。宏源證券和西南證 券雖已上市,但是規模較小,只適合整合一些小型的金融資源。目前,中央匯金在中國銀河證券和中投證券的持股比例較高,這兩家券商整合上市的可能性較大。中 央匯金曾在2009年表示,銀河金控將被整合進入股份公司,實現整體上市。隨著未來中國銀河證券等券商的上市,中央匯金將擁有較大規模的金融整合平台。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顯示,中投系經紀和投行的市場份額是中信證券(整合前)的3.5倍和4倍,整合後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券商。中投系各家券商業務具有一 定互補性,中投證券、申銀萬國以經紀業務為主,中金公司的投行、資管業務具有特色,整合可以提升中投系券商的整體競爭力。考慮到市場集中度、中投公司分散 風險的需求以及投行操作上的可行性,中投公司旗下證券業務有可能被放在2-3個平台上進行整合。中國銀河證券、申銀萬國、中投證券、中金公司、宏源證券這 幾家股權較為集中的券商最有可能被納入整合範圍。已上市的宏源證券將從未來的整合中受益,中國銀河證券、中投證券等公司上市後可能成為更大規模的整合平 台。
  不過,在企業整合中,資產整合容易,文化整合艱難。中投系控股的幾家券商風格不一,中金一出生就帶有合資特色,大項目海外上市領先;中國 銀河和申萬則是老牌國企,體態沉重,內部關係盤根錯節;申萬作為最早的一家股份制證券公司,股權關係極其複雜,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有多達218家股東;中 投股權簡單;宏源則是唯一的上市平台。如何讓它們更好地融合,或許是比資產整合更加考驗中投系智慧的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3

台灣券商還在上海苦等 陸資卻開後門登台 中國券商大鱷 悄悄轉進台灣資本市場

2012-8-6  TWM

全球里昂證券將換上新招牌,新老闆正是中國證券業老大中信證券!無論你接不接受,中資券商已經準備拿著鑰匙,直接開門走入台灣資本市場,這場勢不可擋的潮流,台北股市將如何接招?

撰文‧劉俞青

在全球資本快速流動的當下,兩岸之間的金融防火牆形同虛設,一隻來自於對岸的超級巨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繞過第三地悄悄轉進台灣資本市場。它有何意圖?金管會能夠馴服這隻鱷魚嗎?

七月二十三日一早,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著名商業大樓的香港商里昂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蘇廷翰(Peter Sutton)接到媒體的採訪電話,詢問有關中國最大證券商中信證券以十二.五億美元全資購併港商里昂證券的問題時,只能以低調的語氣回覆說:「No comments!(沒有評論)」其實,台灣媒體對這則訊息的掌握慢了好幾天。早在七月二十日港股收盤後,中信證券、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及東方匯理企業 與投資銀行(為里昂母公司法國農業信貸集團Credit Agricole SA的投資銀行部門)即發布重訊,表示收購里昂證券一九.九%的股權交易,並向東方匯理法方授出選擇權,讓中信證券國際收購里昂證券剩餘的八○.一%股 權。

然而,這個消息在資本市場並未以正面看待。七月二十三日一早,中信證H股即以大跌近五%開盤,顯示投資人對中信證高額溢價購併里昂證券一事,並不看好。

陸央企背景券商來台 創首例不過,無論市場如何看待這場交易,對所有台灣投資人而言,這將是第一樁具有中國央企背景、也是大陸最大證券公司的中信證券,迂迴踏上台灣市場的揭幕曲。

中信證券的母公司是中國中信集團,這可不是一般的中資企業,而是一家具有高度政治樣板意味的統戰企業。它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的公司,換句話說,也是中國市場從封閉走向開放、對外界招商引資的窗口,第一家允許私人持股的中央企業。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的主導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新路線。

隔年的一月十七日,鄧小平就在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約見了當時上海榮家大家長榮毅仁等五人。這次的會晤,同時也確立了由榮毅仁主導成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即中信集團前身)的想法。

同年七月,中共通過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並向一部分海外華人及香港企業募資,設立這家由榮毅仁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中信公司,一直到榮毅仁於一九九三年三月出任中國國家副主席之前,他都是這家企業的實質負責人。

後來,中信集團還在香港購併了一家小型地產公司,並更名為中信泰富,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隨即進入這家公司,也開啟了中信泰富在香港呼風喚雨的新頁。

儘管在三年前,榮家因故被迫退出中信集團,但外界始終相信,榮家與中信之間,仍有千絲萬縷難以切割清楚的關係。

除了中信,榮家也是上海銀行的最大股東,上海銀行至今仍是唯一兩岸三地都有據點的銀行,因此,這次中信證券買下里昂,也被擴大解讀為與台灣關係密切的上海榮家,曲折轉進台灣資本市場的終南捷徑。

兩岸中信往來密切 淵源頗深幾乎與榮家同時,前任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王震的兒子王軍,也已進入中信集團接班行列,在榮毅仁離開之後,於一九九三年接任總經理,並於一九九五年接任董事長,直到二○○六年六月卸任。

王軍與台灣商界的往來就更密切了,許多關於王軍的傳聞雖然難以證實,但市場資深人士都了解其真實性。包括早在兩岸「戒急用忍」時期,王軍即已好幾次透過管 道來台密訪,並與台灣中信辜家多有往來,業界聞名由辜家舉辦的「海峽盃」高爾夫球賽,已經辦了二十多年,而王軍幾乎是每年必到的常客。

一九九七年成立的香港凱基證券,更被市場傳說是兩岸的「中信集團」合資之作,雖然始終未能得到雙方證實,但足可證明與辜家交情之友好。

前幾年,台灣的中信證更名為凱基證券,也不無「讓名」向中信證表示善意的味道。

無論是在榮家執政時期,或是王軍時代,都證明了一件事,就是中信集團與台灣金融市場的淵源之深;也因此,此次中信證購併里昂證券之後,一如之前聯想購併IBM電腦部門就等於取得在台市場一樣,未來中信證券將透過里昂證券的在台機構,直接參與台灣資本市場的各種操盤。

目前,香港商里昂證券在台灣公司登記資本額為二億二千萬元,在台北股市的市占率大約一.一五%,影響力不算大;但未來,一旦招牌換成中信證券,是不是因此吸引許多大陸台商,甚至是有大陸背景的「外資」在此下單,值得觀察。

這一回,無論金管會同不同意,中資券商已經直接拿著鑰匙開門走進台灣資本市場,而且,走進來的,還是一家血統最純正、最具指標意涵的券商;相對台資券商還在對岸苦守寒窯等待破冰的一天,這場兩岸券商的競合大賽,中國已經鳴槍跨出穩健的一步。

中信證券

負責人:王東明

資本額:110.16億元人民幣總資產:1482.8億元人民幣

市場地位:

全中國第一大證券商

資本市場:

2003年6月上海A股掛牌2011年10月香港H股掛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68

煤企大鱷難兌現控量承諾 產能過剩影響價格回調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4/2MNDE3XzUyMTg2Mg.html

面對煤炭市場疲軟,14家煤炭大鱷聯合倡議要「控制煤炭生產總量」。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在這一沒有任何強制約束性的倡議下,大型煤炭企業肩負成本壓力不可能限產,因此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煤炭市場仍然沒有回暖跡象。

「控制生產總量」難兌現

《第 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8月30日,神華集團、中煤能源集團、同煤集團、山西焦煤集團等14家大型煤炭企業聯合發出倡議。倡議書建議,煤炭企業要「加強自 律,不違規建設、不違法生產、不超能力生產;堅持按市場需求科學組織生產,合理控制煤炭生產總量,努力維護煤炭市場穩定;嚴格履行合同,不爭搶市場、不搞 惡性競爭」。

今年以來,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國內煤炭需求增幅回落,市場供大於求趨勢明顯,煤炭價格大幅下滑,大型煤炭企業也出現效益下 降的現象,部分中小企業則經營困難。雖然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行業自救行為有利於煤炭行業的發展,但這一不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倡議不會對目前的煤價反彈有實際 作用。

煤炭專家李廷表示,這種倡議缺乏強制性,各家企業的生產成本、市場環境都有很大不同,如果價格能夠得到支撐,不能保障這14家企業 都嚴格遵守約定;另外,這14家企業的煤炭產量佔總產量的比重還不足一半,即便他們限產,如果市場得以穩住並出現回升跡象,中小型煤炭企業則不一定繼續限 產,因為現在大多數小煤礦屬於政策性停產。

「更重要的是,最近幾年新增產能、新建大型礦井主要集中在這些大型企業手中,並且他們參與整合投入了大量資金,為了收回成本,生產的衝動都很強,就更不可能限產了。」李廷說。

對 此,神華集團銷售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也表示,一方面,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維持,尤其大煤礦減產是不行的,這與業績直接相關;另一方面,如 果不生產或少生產煤炭,第二年的鐵路計劃就會削減,因為第二年的鐵路運輸計劃考核依據是前一年的運量。另外,用戶群也不能丟,否則市場好起來之後還要重新 開拓市場。「因此不增量是不行的,硬撐著也得干。」

一系列生產數據也表明,即使發出上述倡議,各大煤炭企業依然不會停下增產增量的步伐。 神華日前公佈的8月份煤炭產銷量數據也顯示,商品煤產量同比上升8%至2560萬噸,煤炭銷售量升29.1%至3950萬噸;1~8月,商品煤產量升 10.4%至2.066億噸;煤炭銷售量升15.5%至2.932億噸。

中煤能源董秘周東洲9月11日也公開表示,中煤集團並沒有限產停產的打算,仍將執行原產量目標,即在去年產量基礎上增加5%,公司採取以量補價的方式增厚公司業績。

山西焦煤集團則預計今年的原煤產量超過去年的1.01億噸,達到1億~1.2億噸,增長率也將超過全行業9%的平均水平。

運輸市場回暖拉不動煤價上漲

在 限產倡議無法兌現的情況下,國內煤炭價格也仍在低位徘徊。9月12日發佈的最新一期環渤海地區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發熱量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報收 630元/噸,比前一報告週期上漲了2元/噸。至此, 雖然該指數已連續三週上漲,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內煤炭市場已經回暖。因為從漲幅來看,這三週以來,煤價單周漲幅普遍比較弱。

與煤炭價格形成 對比的是,煤炭運輸市場已經回暖。「從7月份開始運輸市場有回暖跡象,8月份開始到港船舶逐漸增多,煤炭需求上升主要是補庫存,一方面沿海六大電廠補夏季 受颱風影響而削減的200萬噸左右的庫存;另一方面,國內煤價與澳洲進口煤價相比每噸已經便宜20~30元,用戶購買量增加。」一位煤炭貿易商坦言,秦皇 島港目前有600多萬噸庫存,但錨地有140多艘船,船多貨少,不過煤炭價格仍沒有什麼變化。

「煤價上漲主要看兩個因素:港口和電廠的庫存變化。現在電廠存煤20天左右,但仍積極拉煤的原因是,為了應對惡劣天氣和10月份的大秦鐵路檢修。因此只要電廠庫存高,煤價就沒有上漲的動力。」一位煤炭行業人士說。

截至7月末,全社會煤炭庫存3.52億噸,比年初增加3022萬噸,增長9.4%。中國煤炭市場嚴重產能過剩,供大於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44

對沖基金大鱷Druckenmiller:奧巴馬的福利政策欺騙美國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721

雖然很明顯,在剛過去的關於債務上限和政府關門的政治鬧劇中,民主黨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輕鬆地打敗了堅持要求削減福利支出的共和黨,特別是民意幾乎一邊倒地傾向於奧巴馬一方。但對沖基金大鱷Druckenmiller在接受WSJ採訪時卻毫無顧忌地批評了奧巴馬的福利政策,他表示,奧巴馬的福利政策是用謊言矇騙他的支持者,最終會令美國財政入不敷出。以下是採訪內容摘要:

 

關於偷竊下一代的財富:

雖然很多老年人認為,他們現在只是在提取他們過去被迫向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繳納費用而形成的「儲蓄」,但實際上,他們提取的要多多了,特別是相對於未來幾代人。這是因為,政治家已經投票同意給予老年人歷史上最為慷慨的福利。結果,現在65歲以上的美國人平均將獲得32.74萬美元的淨終身福利的同時,現在出生的美國人將承受42.06萬美元的淨終身損失,因為他們將不得不努力幹活,支付美國老年人留下的賬單。

「Oh,所以你工作的40年裡只支付了18.5%的收入,而現在你希望下一代工人支付30%的收入來支持對你們的餽贈?」他補充道,如果18.5%是「這麼不道德的,為什麼你不歸還過去40年獲得的不義之財呢?」

 

奧巴馬的支持者仍蒙在鼓裡...:

奧巴馬總統實施政策的最大諷刺之一是,這對組成其政治聯盟核心的年輕人來說,一直都是場災難。高失業率伴隨著債務水平的飆升——年輕人找到工作的時候,他們將不得不給這些債務提供支持。

那麼,年輕人最終是否會認識到,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不,我認為不會。」

 

關於福利政策:

...對於那些認為福利問題最終可能通過上調薪酬稅解決的人。他表示:「Oh,我知道。所以我現在開始繳納12%的薪酬稅,直到我65歲,那時候就不用交了。但下一代將在2033年開始支付17%的薪酬稅——而不是我們現在支付15%的薪酬稅,或降低稍微降低我們的福利水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等待——這樣我們就能把更多的負擔轉移到未來而不是現在?」

 

很多人認為,未來財政狀況會好轉的..

他還否定了「蟒蛇吃老鼠理論」,該理論認為,財政災難將只是暫時的,當嬰兒潮一代通過了福利的管道,那麼福利成本將變得可能承受。但他表示,在此之前,「你的賬面上就已經累積了太多的債務,覆水難收了。」

對納稅人來說不幸的是,「在老鼠通過蟒蛇身體的時候,債務將不斷累積」,這樣到了本世紀40年代,債務的本身和債務帶來的龐大利率支出將成為為比福利支出更大的問題。

 

不老實的奧巴馬:

「我不認為把福利問題與債務上限綁定在一起是愚蠢的,因為這是一個嚴重的長期問題。不管他怎麼會所,本屆總統已經一次又一次證明了,只有用槍指著他的頭他才會真心進行談判。...

Druckenmiller的音聲不斷放大,還用拳頭拍打桌子。「奧巴馬總統請你告訴我,你什麼時候在沒有被槍指著頭的時候啟動過財政問題的談判。」

 

關於修改稅法:

Druckenmiller希望現在就上調資本收益稅和股息所得稅,把這兩個稅率都上調至普通收入的稅率。他表示,現在的稅法代表了「另一種跨代的財富轉移,因為60歲的美國人比30歲的美國人富有5倍。」

65歲的美國人「比適齡工作的人口富有多了。所以那些在外面工作的人——管道工、股票經紀人、管他幹什麼的,都必須支付40%的稅率,而那些不需要再工作的靠剪息票為生的富人只要支付20%的稅率。」

那麼,毀滅性地把企業所得稅加倍呢?Druckenmiller的方案是上調投資者的稅率,同時把企業所得稅下調到零。

他解釋道:「誰擁有這些企業?股東。但在企業中誰作出決策?是運營企業的人。所以,如果你以普通收入的稅率對股東徵稅,但不徵收經濟行動者的稅,那麼你實際上是刺激了經濟行動人增加招聘,並進行更多的資本支出。其實,並不是那些靠剪息票為生的富人在做決策,而是那些在運營層面的人。」

另外一個好處的,取消企業所得稅將能消滅無處不在的裙帶資本主義和企業福利主義。「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是怎麼在華盛頓開展工作的?通過稅法。在波多黎各或愛爾蘭(這些企業所得稅很低的地區),根本不存在這麼多這些組織團體和隱形的政治獻金。如果你把企業所得稅下調到零,這些東西都會消失。但基於社會公平的原則,你必須對股東收稅。所以你取消了雙重稅收。我認為,這可能非常非常有利於經濟增長,並可能成為長期解決債務問題的重要一環。沒有經濟增長,你不可能解決債務問題。」

 

共和黨的堅持是正確的:

共和黨應該要求福利政策改革,來換取他們對今冬或明年春天對上調債務上限的支持。Druckenmiller表示:「對共和黨來說,我認為一個更為有效的策略是,通過福利調查發現一些明顯問題,並把這些情況給美國人民看,而不是直接爭論債務上限問題。」

如果奧巴馬拒絕這個方案,「那麼我們就知道他在福利改革上的立場了。」基於這個原因,Druckenmiller把福利調查看作是「真正完美的開端——但這應該只是個開端,去證明誰在說真話誰在撒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6

週末閒侃:那些我見過的大鱷的盤前癖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6238433
在資本市場混跡久了,捕捉到很多相識大鱷盤前的一些習慣,今天只聊八卦,切勿模仿和對號入座。

一號君,襄樊人士,精幹老練,介入資本市場之前,乃一廠之長,在那一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混跡於鵬城,深發展發股時第一批股東,機緣巧合之際與前前任宰相有過一面之緣,並難得的留下了珍貴的照片,擺於案前,每每開盤之前,都端起照片凝視很久,彷彿凝望情人般,可能在仔細回味那一年之教誨,估計心中默念,請給我力量吧,主!


二號君,所有操盤習慣復古之風,對於關切的標的,習慣手繪K線,盤前喜歡用紙筆記錄當日買賣的計劃。每每值得炫耀的便是厚厚的一本K線圖,記載了他一身廝殺過的所有標的。

三號君,為數不多的女性,容顏已然老去,但思維依舊敏捷活絡,從一個中戶廝殺到可以號令一方的霸主,屬於某營業務經常上榜的一類。盤前必放一蘋果於案前,不能帶綠,顏色越紅越好。收盤之後,不管輸贏,蘋果必下腹中。常曰,該果生津、潤肺,除煩解暑。

四號君,資本新秀,06年入市,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每每大戰來臨,盤前必準備激昂音樂,愛聽的,為夜店各種舞曲。此君只見過兩面,每到此時,各路豪傑一定退避三舍。此景時其常言:天下,是一個人的。

五號君,湘北美男,嗜辣,混跡資本市場十載,不好女色,圈中常八卦其是0還是1而未可知。盤前必生嚼一顆朝天椒。醒腦提神,明目壯膽。

六號君,打板高手,每日千萬資金游跡於掌手之間,從不戀戰。大行情趨好便可見,行情萎靡之時只見其出沒與山水之間。案前有一玉龍,常在盤前抱於胸前撫摸,言為養玉。

七號君,一口地道京片子,好美色,辦公席間所有人員皆為女性,常言京城之地陽氣自古雄厚,虛陰陽協調,方能百戰不殆。每每作戰,必有兩名貼身女性伴於左右,提茶倒水,嗜鐘錶如命,辦公室陳列各種古舊擺鐘,每每開盤之前,一定在9點的時候,全部鐘錶齊鬧,噹噹聲不絕入耳,九聲之後猶如禮畢,初見方以為設有寺廟,令人倍感奇異。

八號君,時尚前沿小清新,海龜人士,每日必衣冠齊整,領帶西服,案前定是五屏聯機的顯示器,同步顯示所有市場行情,波及全球。盤前必自磨一壺苦咖啡,最愛Kopi Luwak,每每見面說要磨上一壺共享,避之不及。

諸君盤前百態,僅供週末娛樂,萬不能當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43

「華爾街大鱷」的對手:揭開中國大媽的面紗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1/58109.html

最先流傳的是一個微博段子:「說到今年的金融大鱷,多了一個『中國大媽』。經過一年的醞釀造勢,華爾街大鱷們出手做空黃金,金價大跌。不料半路殺出一群『中國大媽』,瞬間出手1000多億元人民幣,300噸黃金被大媽一掃而光。華爾街投多少大媽們買多少,在這場對賭中,高盛率先退出做空黃金,『中國大媽』完勝!」

段子透出的信息量挺大——

2013年,從「完勝華爾街大鱷」到「抄底海外房產市場」再到「比特幣逆襲主角」,這一年,「中國大媽」打破了傳統形象,闖進了國內外的輿論場。外媒甚至為「中國大媽」特別創造了「Dama」這一英文單詞。

本來活躍於菜市場、公園廣場的大媽們為何突然闖入了公眾視野,並且成為華爾街大鱷的「對手」?大媽們對中國的經濟到底會產生何種影響?

為什麼是「大媽」?

關於中國的大媽,一般是這樣定義:年齡在30歲至50歲區間;家庭可支配現金在數萬以上,丈夫事業有成;金融知識趨近於零,投資喜歡跟風,多憑感覺,以及閨密朋友的攛掇。

其實,中國大媽囤貨並不是近幾年才開始興起。前些年,輪番上演的 「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玉米瘋」,都能在其中看到中國大媽們的身影,為何直到今年大媽們才真正火起來?

原因在於中產階級崛起,加之中國人口進入老齡化社會,大媽們的數量有所增加,並且大媽手上的閒錢也開始增多。大媽們不再侷限於買些瓜果蔬菜日用品等平民消費商品,購買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而與此同時,國內的投資渠道比較狹窄。買房子吧,現在國家極力調控,國N條接連面世,老百姓會擔心房價下降,得不償失;把錢存入銀行,由於存款利率低,與每年通脹相抵,幾乎不賺錢,甚至賠本;倘若投資股市,數年以來的股市萎靡,讓股民財富嚴重縮水

所以,在金價下跌以後,不少人把黃金探底看做救命稻草,期待黃金未來良好的上漲預期。而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大媽,對於物資緊缺的相關信息具有特定敏感性。大媽喜歡「拉家常」,這些好事情、好機會,一旦被大媽發現了,絕對不會一個人藏著掖著,口耳相傳是必然的。更何況,大媽們既成圈子,喜好也多半趨同,她們之間互相傳播和影響,帶來的市場效應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大媽」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黃金首飾,而是有保障的未來。「中國大媽」們出手搶金,固然有傳統的「存金藏銀」觀念的影響,但主要還是用來規避通脹,而她們寧可儲蓄保值也不願、不敢消費,暴露出物價持續走高下對於資產保值的恐慌,也有攢下來以備養老等方面的考慮。這也是內需這個引擎遲遲不能有效驅動的原因。所以,中國大媽「搶金潮」不但印證了中國人的消費潛力和投資需求巨大,也映襯著中國民間投資渠道的匱乏與不足,更突顯了呼之多年的擴大內需未被有效釋放的現實。

被高估了的中國大媽

金價漲漲跌跌本是常事,但這次因與中國老百姓投資理財息息相關,就變得格外引人關注。不過,與網友們相比,專家們可沒那麼樂觀。多位經濟學家均認為:網友高估了大媽們對金價的影響力。

為何這麼說?網友沒有搞清楚黃金市場的定價機制。國際金價是在倫敦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等幾大國際交易所產生的,即國際金價主要通過國際投資者連續期貨交易決定。它能反映現貨市場的需求,但並不由現貨市場決定。通常而言,黃金期貨價格的變動對現貨黃金價格的變動有影響。所以,平時國際金價漲了,咱們老鳳祥或是周大福等金飾店裡賣的每克黃金價格也跟著上漲。而現貨價格的變動反過來不大會影響到期貨價格的變動。

一位黃金分析師進一步解釋:黃金交易市場分為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現貨交易包括零售市場,大媽們搶購的是零售市場的黃金。期貨市場主要由資本控制,就是網友提到的華爾街大佬等機構交易者控制。我們平時說的國際金價,是指期貨市場的金價。期貨市場的黃金交易量本身非常巨大,機構交易者又可以通過金融槓桿將其成倍放大,所以在期貨市場中的黃金交易量要遠遠大於零售市場中的黃金交易量。

4月中旬,國際金價遭遇暴跌,但「暴跌之後的技術反彈,是很正常的走勢。在時間上確實剛好與中國大媽搶購黃金相契合,中國大媽的搶購行為也可能對市場上交易者的心理預期產生了一定影響。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楊長江表示。

「中國大媽」搶購黃金撼動金價固然只是網友一廂情願的看法,但卻引發國際資本市場再一次對中國元素的關注。

中國人歷來對黃金投資與收藏有些特別的情愫。在多數人的心中,黃金就是財富的體現。不管是富人還是不太富裕的人,總要買些黃金儲備,一作為財富象徵,二以防不測,三是可以將財富傳給子孫。對於黃金品種的選擇,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最為簡單的形式:金元寶或金塊,不用什麼加工,成色足、份量「實在」最重要;金首飾也是心愛投資之物,嫁娶等儀式都需要黃金飾品。

儘管中國大媽並不如傳說中這麼「厲害」,但從中國大媽事件卻反應出了中國社會對於財富投資上的諸多問題。

中國大媽的未來

中國大媽的崛起是必然,就如同近幾年崛起的「屌絲」一詞。屌絲的興起表達出80末90後年輕一族,在生活節奏塊、社會壓力大的如今,引發了的共鳴,進而不自覺的形成了所謂的「屌絲」這一群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予了社會群體發出聲音的便捷渠道,在大媽與財富這兩個發差極大的詞彙相組合時,「中國大媽」群體便正式形成。

中國大媽反應出的是中國投資渠道狹窄。無論是大媽買黃金、買房、買比特幣,都是因為狹窄的投資渠道不得已將具有龐大數量投資或者潛在投資需求的大媽「籠絡」在了一起。與此對應的,更是社會各類層出不窮的「詐騙案」,被打著投資渠道的幌子騙財的大媽不勝枚舉。

儘管有的人可能會說,大媽搶黃金不一定是有投資意識,只是跟風消費。但大媽搶金風波折射出的是中國通貨膨脹帶來的某種程度的社會恐慌。人們不在甘於將人民幣存在銀行,而是想著法的保值或者升值。市場總是用最直白的方式來表達問題,大媽這一群體儘管算不上社會精英,但卻是社會大眾需求的直接表達者。就好比2008年的股市,當你發現連身邊的大媽也開始參與股市,證明股市已經走到了虛高的節點。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大媽的數量還會不斷增加,儘管大媽們對中國經濟的走向產生不了影響,但是,大媽們的消費投資行為卻是中國經濟問題的間接反映。中國的經濟增長需要靠投資與消費來拉動,如果不拓展投資渠道、形成完善健康的投資途經,大媽們依然會在一波又一波搶購中繼續奔波,而中國的經濟也難以真正健康穩定地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702

美股市場異常波動背後的大鱷:Good Harbor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013

今天是美股2月份的第一個交易日,在每個月的這一天,許多交易員都會盯著市場的異常變動來捕捉美股海面下一條大魚的動向:Good Harbor Financial LLC。 一家經紀商的ETF交易員向WSJ表示:“人們都會關註這一天。等待Good Harbor出手換倉,隨後這會影響整個市場。” Good Harbor是一家利用ETF來構建投資組合的基金,其資產規模擴張的非常快。據該公司自己的數據顯示,目前Good Harbor管理或提供意見的資產達到108億美元,而2012年底其規模只有40億。在2008年,該公司管理資產的規模還不到1000萬美元。由此可見該基金增長之快。 這些資金中的絕大部分投向Good Harbor的U.S. Tactical Core基金,晨星數據顯示該基金在過去五年里的年均收益率達到23%。該基金將巨資投資於有限數目的股票和債券ETF,某些時候也投資“杠桿”ETF。該基金風格彪悍,經常在一天之內將資產組合從100%的股票變為100%的債券。 Good Harbor在其市場宣傳資料中表示其每月調整投資組合,而在其調整組合的交易日(經常是每月的第一個交易日),通常會出現巨額交易量,並且經常會出現異常的市場波動。 WSJ總結了一些市場異動: 9月3日,美股中等市值股票(mid-cap)在市場整體上漲的情況下下跌,這種情況非常罕見。當日,Good Harbor出售了20億美元iShares Core S&P Mid-Cap ETF以及大約同等規模的美債ETF,這一規模是前者日均交易量的14倍並且占到了所有S&P MidCap 400只成份股總交易量的9%。 一個月後,Good Harbor開始購入中等市值股。當日,中等市值股全線上漲,快於市場其他板塊,創下三周最大單日漲幅。同時,Good Harbor出售了大約20億美元iShares 3-7 Year Treasury Bond ETF。 11月1日,Russell 2000小盤股指數在市場整體上漲時下挫。這次,Good Harbor拋售了小盤股ETF,購入大盤股ETF。 如今ETF基金因其成本低廉而備受投資者青睞,流入美股基金的資金在近期絕大部分流向了ETF。在整個華爾街,交易員們都在密切關註類似Good Harbor這樣的大型ETF基金的動向,這可能影響市場價格。交易員們試圖搶在Good Harbor之前交易,從而獲取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39

大鱷唱淡利剪毛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869602

美國聯儲局逐步縮減買債規模,加劇新興市場撤資潮,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股票等高風險資產遭大舉拋售,MSCI新興市場指數今年累挫8.3%,為1988年以來同期最差表現。環球投資者對新興經濟體走勢看法各異。

沽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創辦人布萊克(Carson Block)接受彭博專訪時表示,新興市場將不會有美麗的結局,因為基本面很差,雖然新興市場的估值經過連日急跌後已很低殘,但其基本因素仍未足夠支撐現有估值。他更認為,目前新興市場的走資潮會重蹈千禧年科網股泡沫爆破的覆轍。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聯席投資總監、「債券大王」格羅斯(Bill Gross)接受彭博專訪時就直言,中國更是新興經濟體中最大的風險。格羅斯指出,新興市場近期股滙下挫,雖然令其資產估值變得便宜,但本身仍有不少問題尚未解決,如巴西及土耳其的經常賬赤字正在擴大,有需要透過加息來穩定貨幣滙價,卻恐怕會因此窒礙當地經濟增長。

格羅斯以「一塊不明來歷的肥肉(mystery meat)」來形容中國市場,直言當地經濟是目前新興市場中最不明朗因素和風險,只能靜待市場潛在的問題何時爆煲。他認為,「(投資市場)迅速致富的時期已經結束」,環球經濟會長期維持緩慢增長,而中國經濟不明朗的情況,將刺激投資者益發轉向避險資產。

不過,早年提出「金磚四國(BRIC)」概念的前任高盛資產管理董事長奧尼爾(Jim O'Neill)卻認為,若因為新興市場「開年」失利,而判定新興市場出現危機,就「真的很荒謬(ridiculous)」。他承認,泰國、阿根廷及土耳其等地經濟體系尚欠完善;但反指新興市場資產近期進一步遭到拋售,正好造就投資者低吸的機會。

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的評論可能是較中肯的分析。他早前在給予英格蘭及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會刊Economia的年度總結撰文中指出,美國經濟復甦狀況良好,政治上茶黨的危機也隨着政府停擺而解決;共和黨的其他勢力開始反擊,兩黨制度將恢復。儘管索羅斯對日本安倍政府的冒險經濟政策,以及德國在解決歐羅區問題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批評和擔憂,但他更認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才是當下世界最主要的不確定因素。

一向支持開放經濟的索羅斯沒有像去年一樣強調中國經濟硬着陸的可能性,反認為中國政府把經濟增長調到優先於改革的位置是正確的。因為他更擔憂結構性改革可能會帶來財政緊縮和通縮。索羅斯指出中國在保增長和促改革之間存在政策矛盾,如去年中國政府在發現限制債務增長影響了經濟增速時,便在去年中開始寬鬆信貸和恢復鋼鐵廠的生產。他表示,重燃鋼鐵廠的煉爐會讓債務再次上升,故呼籲當局解決這個矛盾。

索羅斯解釋,中國轉型的成與敗會帶來兩個截然不同的後果:若成功,中國或將出現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改革;若失敗,市場對中國國家政治領導力的普遍信任就會削弱,中國將面臨經濟衰退和外部軍事的對抗。他發現中國政府在促進改革過程中,會因保增長而出現政策掉頭。他稱,這是中國必須解決的矛盾,能否解決將對中國和全球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始終認為,聯儲局「收水」這個所謂風險跟去年的財政懸崖(fiscal cliff)一樣,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已知危機」,投資市場早在事件未發生前已做了充足的準備,這當然包括了大鱷們精心部署的「剪羊毛」大計。因此,我們預期,「收水危機」將會有驚無險。至於中國的改革風險,雖然不能100%肯定,但我們相信在現水平押注改革成功是比較值博的一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