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轉帖:如何不被上市公司忽悠 厚德載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aa7a970102dzlv.html

從戰略上建立防忽悠的意識。

從本質上說,上市企業vs流通股東,大股東vs小股東,管理層vs外部股東,賣方(券商)vs投資者(買方),是有利益衝突的。往大里說,國家-集體-個人,政府vs百姓是有利益衝突的,因為資源就那麼多,國家政府拿得多了,百姓個人就拿得少了。只有在極少數時候,通常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才會有利益一致性。這大概就是股市中所說的底部的深淵時刻吧。在熊市底部,上市公司回購,算是跟投資者在一個戰壕裡吧。

 

上市公司跑來上市,受那麼多約束和騷擾(稅收、法律監管、投資者騷擾),如果不為圈錢,實在是冤大頭。象FB的小扎,為了創投資金的退出,不為圈錢的,那是罕有少見的。咱A股,不曾出現過。港股有零星,那也是鳳毛麟角。既然為圈錢,並且此後還有持續再融資,有意無意把公司亮點、好處放大是人之常情。新娘上花轎,哪個不塗脂抹粉?哪有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新娘子?所以大股東、管理層、賣方(券商),合力打扮上市公司是可以理解的。

 

有的時候,大股東或者管理層的首領,從本意上說未必是想誤導投資者,但人性的弱點,使得他們自己放大了曾經的輝煌,過往的優勢,傳達了錯誤的信息。其實時代是進步的,江山代有人才出,保不齊那豪氣干云,揮斥方遒的當家人,正處於頂峰的拐點處呢。可圈可點甚多,早年的倪潤峰是典型。週期性行業裡,這樣的誤區最多。颱風裡的豬,都以為自己有翅膀的。國企每每標榜自己的壟斷地位,也未必真是好事。

 

買的沒有賣的精,這是古話。牢牢銘記在心。但一直到很晚才建立起這樣的意識,蓋因過去十多年大牛市經歷烙印實在太深,我們真是牛市的孩子。上市公司忽悠習慣了,大牛市中投資者其實並非靠企業利潤和業績,而是靠M2的增長擊鼓傳花,只要有由頭炒作就行了,哪管事實真相?

 

還有就是文化制度和宗教傳承上的問題了。按基督教(如今地球上最主流的宗教)的說法,人是有原罪的,人是軟弱和有巨大缺陷的。因此,孔教所謂的「仁」,所謂的道德治國,根本就是烏托邦。為何西方在金融、醫療等專業領域要制定「舉證責任在辯方」?就是假設專業人士客觀上有能力欺詐。我們的教育,從小都是在欺騙小孩子,從未告訴他們真實的世界是如此豐富,完全不是童話中的真空。所以小孩子長大面對真實的世界,惶惑之餘,多半變得非常虛偽。因為大人們從未有勇氣正視、好好理解、認真對待這複雜的世界。這代代相傳的虛偽,不真實,軟弱,屈服,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可怕。

 

扯得太遠。在頭腦中建立防忽悠意識後,需要一些具體的措施方法。例如:

1、交叉驗證。好在現在上市企業多了,大多數公司都有同行業的參照或上下游的比對。勤快點,多看多想多問,總共會發現企業是否誠實,是否刻意隱瞞真相。

2、常識,草根調研。如果10多年前的投資者像現在這樣有常識,會做一點點草根調研,藍田股份、銀廣夏的騙局就不會得逞。因為世面上從未見它們的產品,這造假的技術含量太低。可見投資者在進步,上市公司必須道高一丈才可繼續忽悠投資者。

3、財務稽核。在上述兩點之後,花點時間,靜心把財報看看,尤其是報表附註。相信能發現很多信息。絕大多數人既貪婪,又懶惰。不騙他們騙誰?神祇拯救自救者。

4、連環畫──歷史跟蹤。巴菲特說,要買有10年以上歷史的公司。這當然不是絕對的教條,但意思是我們可以通過歷史的跟蹤來驗證企業的方方面面。例如誠信,一個謊言需要N個謊言來掩蓋;例如企業是否習慣性自大,是否從來都不達預期;等等,包括經驗性的很多數據,都可以通過歷史跟蹤來獲得。如果一間公司,不是強週期行業,持續10年穩定盈利,穩定分紅,資產負債表健康,那至少是值得一看的。

5、學會做減法。人的能力是有邊界的。並不是說做了上述動作之後就能防忽悠了。大多數的行業,還是需要專業知識的,並非我們普通人能覆蓋。否則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就不需要那麼多高薪的研究員了。對於好多高難度領域,例如保險,就算看十遍財報和報表附註,我也昏昏然。還是放棄拉倒。我一再說過,連巴股神都不賭長期利率,不買壽險公司,我們有何德何能去挑戰這1000米高的欄?

 

最近持續參加業績發佈會有感。

 

錯過花期
 

大米如果不是合適的水分、恰當的火候,一旦煮成夾生飯,再怎麼弄都不會好吃。

一個人,如果少年時候不曾懷春,青年的時候沒有戀愛,恐怕終身未知啥叫憐香惜玉,什麼是浪漫情懷──縱然他有一堆後代,不過是動物一枚。

 

錯過花期,頂多是一隻長僵掉的果子。

 

20多年前華為、萬科、招行、中集等一大批如今的優秀企業誕生、成長。20多年後,就算有比任正非、王石、麥伯良等能力強10倍的人,如今也未必能成大事。環境已然不同。絕大部分傳統行業已經沒有了創業的機會。

5-8年前,張裕、雪花等開始做消費品品牌,認真去開拓終端、深度分銷。現在隨便一個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公司,都會談及這些,這已經成了標準配置了。但問題是,如今的人工成本、租金、營銷費用、消費者的精明程度,已經和5年前有本質的不同。除非毛利夠高,否則成本費用打下來,恐怕不賺錢。大概率上看已經有品類代表的細分產品,再出龍頭企業難度很大。所以看恰恰,在葵瓜子以外的拓展都費力,曾寄予厚望的薯片就不給力,因為已經有大塊頭佔據了消費者心智,再怎麼弄,都不成。已經佔據消費者心智的那些公司,無論大小,日子應該是有的過。

 

5年前,當商業地產的價格還比較低,租金還比較便宜的時候,中國也沒有能夠形成全國性的零售企業,百貨絕大部分是區域性的;零星幾個跨區域發展的也不成氣候。連沃爾瑪這樣的巨頭都未能在中國形成足夠大的規模和覆蓋,到底是中國地方政府的阻撓,還是分稅制的干擾?當物流成本和商舖租金、地價持續高漲之後,啃連鎖零售這塊硬骨頭,沒有血拼的資本就免談了。擔心永輝,圍觀京東。

 

消費品中,高毛利的那些,多半是老祖宗(前輩)留下來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其實淨資產是低估的。算上品牌重置成本,ROE沒有那麼高。它們是幸運的,在股價低的時候買入持有這些的人是有眼光的。

 

但大部分消費品都不可能具備高毛利,必須靠走量,才能覆蓋各種費用──高昂的費用。如果不具備廣闊的市場空間,不能做大的,今後會怎樣呢?謹慎、悲觀。

像旺旺這樣,本不應該高毛利的,靠的是欺騙小孩子,它家的乳飲品,那叫一個甜,甜得膩人!那些膨化食品,真真是垃圾食品,做父母的實在不應該給孩子大量吃這些東西。所以它居然有60%以上的毛利,營收還幾百億的規模。真是難得!!做股東是幸運的。不過千億市值,新股東的前景會如何呢?不好說。

 

成長陷阱──續那些年忽悠過我們的公司
 
藍籌股不給力,新興行業始終有誘惑,但先要排雷,做減法。至少要在行業空間、生命週期、博弈格局(行業內的,相關上下游這兩方面)、以及估值等方面做一票否決。轉帖南方基金邱國鷺的博文《成長陷阱》。他在微博中總結:市場上的許多「偽成長股」,只要進行簡單的波特五力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到其增長速度的不可持續性:有的是行業沒有足夠門檻去阻止跟風者,有的是公司對上下游沒有足夠議價權,更多的是相對競爭對手沒有足夠的比較優勢。

成長陷阱by邱國鷺

許多人認為,買股票就是買未來,因此,成長是硬道理,要買就買成長股。的確,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長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長股」。許多國家(包括A股)的歷史數據表明,高估值成長股的平均回報遠不及低估值價值股。原因就在於成長陷阱(GrowthTrap)比價值陷阱更常見。

成功的成長投資需要能預測新技術走向的專業知識,需要能預判新企業成敗的商業眼光,以及能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沒有多年摸爬滾打的細分子行業研究經驗和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投資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種成長陷阱。

【1、估值過高】最常見的成長陷阱是過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對未來預期過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統計表明,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今年中小板/創業板的中報就是例證)。一旦成長故事不能實現,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殺往往十分慘烈。

【2、技術路徑踏空】成長股經常處於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例如太陽能、汽車電池、手機支付等)常有不同技術路徑之爭。即使是業內專家,也很難事前預見最終哪一種標準會勝出。這種技術路徑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贏家通吃的,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

【3、無利潤增長】上一輪互聯網泡沫,ProfitlessGrowth大行其道,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例如C2C、QQ),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現贏家通吃,則為高明戰略;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例如B2C電商),讓利所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4、成長性破產】即使是有利可圖的業務,快速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現金投入,因此現金流往往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極端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GrowingBroke),例如拿地過多的地產商和開店過快的直營連鎖(特別是未上市的)。

【5、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長股為了達到資本市場預期的高增長率,什麼賺錢做什麼,隨意進入新領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長投資要警惕主業不清晰、為了短期業績偏離長期目標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例如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和相關多元化(橫向完善產品線和縱向整合產業鏈)另當別論。

【6、樹大招風】要區別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優勢的,Success begets moresuccess(成功導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種是沒門檻、後浪總把前浪打死在沙灘上的,Success begets more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競爭)。在後一種行業,成長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太成功了,樹大招風,招來太多競爭,蜂擁而至的新進入者使創新者剛開始享受成功就必須面對無盡跟風和山寨。例如團購,稍有一兩家成功,由於門檻低,一年內中國就有3000家團購網站出現,誰也賺不到錢。即使是有門檻的行業,一旦動了行業老大的奶酪引來反擊,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例如網景瀏覽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樹大招風,引來微軟的反擊,最後下場淒涼。

【7、新產品風險】成長股要成長,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新產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應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卻是不確定的。強大如可口可樂,也在推新品上栽過大跟頭。穩健的消費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醫藥股在新產品上吃的苦頭更是不勝枚舉。科技股的悲哀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常常不被市場認可,醫藥股的悲哀則是新藥的開發週期無比漫長、投入巨大而最後的成敗即使是業內專家也難以事前預知。

【8、寄生式增長】有些小企業的快速增長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為蘋果間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為中移動提供服務,在2010年的「中小盤結構性行情」中都雞犬升天,在2011又跌回原形。其實,寄生式增長往往不具持續性,因為其命脈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有些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寡頭壟斷地位讓下游非買不可,提高自己產品的轉換成本讓下游難以替換,或者成為終端產品的「賣點」(如英特爾),事實上自己已經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成為「大款」的,另當別論。

【9、強弩之末】許多所謂的成長股其實已經過了其成長的黃金時期,卻依然享有高估值,因為人們往往犯了過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仍可持續。因此,買成長股時,對行業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率跟蹤不緊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過高估值。

【10、會計造假】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是成長股中這個問題更普遍。一個是市場期望50%增長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望10%增長的價值股,哪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PE的成長股和10倍PE的價值股,哪一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來達到市場的預期?

各類價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各類成長陷阱的共性是成長的不可持續性。成長是個好東西,好東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價格抬高了,而人性又總把未來想像得太美,預期太高,再好的東西被過度拔高後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後就變成陷阱了。成長本身並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點中對未來成長習慣性的過高預期和過高估值卻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2012年1月27日

 

 

正確地做減法 
 

《那些年忽悠過我們的公司》,說的是小公司陷阱,買貴又買錯,死在哪裡都不知道。血的教訓。

《藍籌殭屍成為大概率事件──續《回望沃爾瑪》》,要警惕「價值投資」,明白藍籌的價值在於箱體,在於波段。它們真的是過了高速增長階段了。包括中國經濟。那麼多人不承認這一點,該心痛還是欣喜?

(大概率來說,和固定資產投資相關的板塊,過了最輝煌的階段,估值相應下調。傳統行業接下來應該是整合、兼併收購,留存幾個大公司。即使是留存的大公司,也難以給高估值了。)

剔除上述兩類,剩下的不多。大消費算一個,新興產業算一個,只不過分分鐘墜入小公司陷阱。考眼光。

 

正確地做減法,而不是盲目做加法。

 

更多的時候是不做什麼,把該做的那點做好,而不是非要做點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3

小本創業做連鎖加盟:如何不被騙?

http://xueyuan.cyzone.cn/qibu-dianzi/230717.html?pc_hash=Cbuvx6

很多人小本創業會首選連鎖加盟,認為只要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就好,風險小並且操作起來也容易,很多加盟總部都會提供原材料、培訓、宣稱推廣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但同時,連鎖加盟方面的糾紛、詐騙層出不窮,在此我們為您彙總在連鎖加盟領域最常出現的詐騙手段,請您在決定簽合同、交定金前一定要保持十二分警惕。

不同於麥當勞、肯德基這些大的加盟品牌,很多小本創業者的創業資本一般在30萬以下,他們的選擇一般也只能是小的不知名加盟品牌。多個行業海量的加盟品牌,如何去判斷去識別?

一、 不盲信加盟連鎖網站

謹記一點,不要盲目相信加盟信息網站信息的真實性。目前市場上的幾大加盟連鎖網站上的信息可以說都是魚龍混雜。一方面對刊登的加盟信息缺乏嚴格的審核,另一方面也會對項目進行虛假的點評,以吸引更多的廣告投放。在加盟連鎖網站盈利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個別網站砸重金請明星代言,在平媒、網站甚至電視上打廣告。這樣就會讓很多人盲目地相信這樣的網站是有保證的。請大家一定要謹記:即使網站是可靠的,項目不一定是可信的!

二、 提防銷售人員的糖衣砲彈

要提防這些誘餌:

1.連鎖店數量很多

許多總部為了招募加盟店,往往會在店數上灌水,宣稱自己的加盟店高達多少家,但其數量是否真的有如宣稱的那麼多,外界往往不得而知,如欲印證,最好的方式就是請總部提供一份所有加盟店的名單,去走訪其加盟店,與加盟店主聊聊目前的經營現況如何。

2. 總部考察報銷來回路費

讓你上門才好給你做當面營銷,不要忘記春節聯歡晚會小品「賣拐」中「忽悠」。還有報銷成立的條件是你簽訂協議之後,然後再用你交的10000元,拿出1000元給你報銷。

3. 專業人員給你選貨配貨

總部給你配貨,主動權全部在人家手上,什麼利潤高(不是你的利潤高,是總部的利潤高)給你配什麼,什麼滯銷什麼積壓給你配送什麼。

4. 區域保護

「只要3000元給區域保護,6千元給你買斷城市,保證不會有其他競爭對手。」 全國1500個城市,當這一項就可以賺上百萬!以後換個品牌,還是同類型的店,就在你對面,總部卻不管。

5. 加盟費,保證金可全數退還

「放心10000元保證金,每進貨2萬就退回500,直到全部退還為止。」10000保證全部退回要進貨40萬!! 40萬貨款,他們利潤有30% ,那就是要賺你12萬,然後他返你1萬,佔比不到10%。根據協議,你不進貨10000就不退。

三、 實體店考察

不能只考察一家實體店,如果連鎖企業只帶你考察一家實體店,你就要多家小心了,這家實體店可能只是個樣板間。

四、識別方法

1.試著在百度(www.baidu.com)裡以項目名稱加騙子兩個字搜索一下,如果沒有發現投訴,基本上項目就可以相信,如果投訴多,就是騙子了,適用於任何項目,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

2.如果你要加盟的品牌在公司所在地(就是你去考察的地方)沒有兩家以上的實體店,那它就是騙子!無論它如何解釋你都不要相信!

3.皮包公司的特點:沒有自己的設計、生產力量,全部是從別的公司拿貨後改改商標;產品粗製濫造,價格偏高;可供選擇的款式太少,換季時新貨遲遲不到。

4.騙子公司一般多採用,誘導式,用小貓鉤魚的方法引你上鉤。比如,贈送小禮品,減少加盟費,返現金,返裝修費等等計量。當這些情況出現時你就要小心了!

5.一定要看你準備加盟品牌的生產車間(或工廠),和他們的倉庫!無論他們把廠址和庫房說的多遠,你都一定要去看看!你可以這樣養算一下:是被騙去幾萬元好呢,還是花幾百塊路費去看一下好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15

不被身體障礙打敗 從連賠12年到登上股王 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 不向命運低頭的勇者

2013-03-25  TWM
 
 

 

即使只當了一日股王,但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說,「漢微科是真材實料的公司。」他或許不在意股價高低,但對未來絕對自信滿滿,因為早在大學畢業時,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招允佳,就已經許願摘星!

撰文‧李洵穎

二○一三年開春以來,市場最津津樂道的不外乎是大立光和漢微科的股王爭霸戰。其中,漢微科只在三月十二日股價領先大立光,旋即隔日又被大立光超越。到三月十九日止,漢微科只是「一日股王」。

為什麼漢微科無法坐穩股王寶座,只能屈居第二?有人說,比獲利、比前景,漢微科都有股王風範,只因大立光有著大家最為熟悉的蘋果題材,而外界對於漢微科這檔自去年竄起的新秀較為陌生,先前還曾有法人封漢微科為「神祕股后」。

聽到法人對於漢微科的「神祕」評價,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笑著說:「漢微科一點都不神祕,只是我們的作風一向低調。」其實,漢微科的神祕印象來自於招允佳本身的低調作風。

低調非神祕

總經理十年僅公開露臉四次過去十年,招允佳在公開媒體場合出現的次數只有四次。

第一次,是○三年的一場研討會,這場會議的名稱很冷門,叫作「離子束與電子束技術趨勢」研討會;再來,就是九年之後,一二年漢微科捐贈台幣兩億元奈米級檢測儀器給母校交大的場合;第三次是同年的上櫃前業績發表會;至於最近一次的公開現身,則是一三年初的法人說明會。

由於招允佳大部分時間都留在美國,台灣業界對於招允佳普遍不熟悉,這也增添了漢微科的神祕感。但要了解漢微科,就要先認識招允佳。

招允佳,一九五七年生,一九八○年自交大電子工程系畢業。翻開他的交大畢業紀念冊,紙張透著點點斑黃,訴說著它的歷史感。在一張同學團體照中,招允佳的身材相對較其他同學矮小,因為他身患小兒麻痺症。台灣在一九五五到一九六六年,是小兒麻痺症大流行期間,當時還沒有實施疫苗預防接種計畫。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必會為你開另一扇窗。」這句話也適用在招允佳身上。雖然行動不便,但上天賜給他聰明頭腦,以彌補身體的不足。大學畢業時的招允佳戴著黑框眼鏡,展露一股有學問的書卷氣息。「他(招允佳)很聰明,功課很好!」一位招允佳的同學說。

在畢業紀念冊裡,招允佳提上這樣一句話,「實現難能實現的夢、摘取浩瀚蒼穹的星」,這位在別人眼中的「殘疾人士」,顯然對於自己的未來滿懷鬥志,但即使不向命運低頭,恐怕他那時也絕對沒能想到,三十年之後,會實現晉升股王的夢吧!

創業遇貴人

矽谷研發檢測技術,打敗老東家招允佳邏輯清楚、眼光獨到,反映在日後他自行創業的過程中。招允佳在交大畢業後,便赴美深造,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學位。後來進入半導體設備廠科磊(KLA-Tencor)工作,負責電子束檢測設備的研發業務。但因科磊在光學產品檢測設備已占有絕對優勢,且當時電子束成本偏高、良率較低,因此並未大量投入電子束檢測的技術。

但是,招允佳一心認為電子束檢測前景可期,他以清楚的邏輯頭腦運算著未來趨勢:隨著半導體製程不斷微縮,從微米時代到奈米時代,晶片的檢測重要性愈來愈高,相對地難度也會提高,傳統的光學檢測未來必將無法支應,必須用到電子束檢測技術才辦得到。

既然公司不看好,他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離開穩定的環境,自行創業。於是他以半導體技術重鎮的美國矽谷為基地,在「有人卻沒錢」的窘境下,熱情是支持一切的來源。

就在此時,招允佳遇見了貴人──漢民董事長黃民奇。黃民奇在聽取招允佳的創業想法不到半小時,連企畫書都沒有詳讀,就決定投資招允佳的團隊。

除了聰明之外,與招允佳共事、相處過的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樂觀、積極。」因為招允佳的不放棄,造就了漢微科的誕生。一九九八年,漢微科前身─Hermes Microvision應運而生,以研發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的核心技術為主。

招允佳和黃民奇的一把賭局,讓招允佳留在美國矽谷,繼續追求他那「難能實現」的創業夢,這一留就是五年。五年後,招允佳回到新竹,漢微科正式成立。

回顧漢微科的創業過程,第一套檢測機台的買主是聯電。當時漢微科和科磊同時向聯電展示機台,聯電評估之後,決定由漢微科勝出。漢微科打贏這場與老東家競爭之戰,著實給了漢微科往後向前打拚的信心和決心。

在漢微科成立後,若加計前身,招允佳自行創業已達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公司曾連續虧損十二年,直到一○年才正式轉虧為盈,直至今日。如果當初不是黃民奇的眼光獨到、招允佳團隊的堅持,恐怕投資界看不到漢微科的風光。

勝出關鍵在人

連虧十二年,靠頂尖人才躍升龍頭關於黃民奇與招允佳之間如同「伯樂找到千里馬」的關係,在○三年那場冷門的「離子束與電子束技術趨勢」研討會上就能清楚感受;「真正的關鍵,還是在人!」當時,黃民奇是以這句開場向外界介紹招允佳的技術團隊,他也強調:「漢民很幸運地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頂尖人才。」招允佳經營漢微科十分投入,如果沒有出差行程,他大多數時間都待在美國,較少回到台灣。最近一次,招允佳在三月五日要主持法人說明會,因而特地飛回台灣一趟,十八日當周離台、到處出差,然後再飛回美國。他難得回到台灣一趟,所以會議排得滿滿,從早到晚,沒有一刻得閒。一位漢微科的員工這樣形容招允佳的這一趟台灣行程:「他忙到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回想這一趟創業路,招允佳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他回憶十年前,「大家不認識HMI(漢微科英文縮寫),不願花費時間在了解漢微科這家公司和技術,總是要花費很多精力去說服客戶。」如今,漢微科知名度已打開,拜訪客戶的情況今非昔比。國外客戶甚至認為「MIT(台灣製)」的漢微科就等於品質保證,只要聽到是漢微科,二話不說,就會決定採用。

「現在,客戶看到有些檢測問題無法突破,就會主動找漢微科尋求解決。」招允佳驕傲地說。目前漢微科的客戶遍及所有半導體公司,前三大客戶為台積電、三星、爾必達,喊得出名字的半導體公司幾乎都是客戶。而且在競爭對手的技術已追趕不及的情況下,漢微科的領先地位更是確立。

圓夢關鍵在心

雖是一日股王,堅信實力撐得起股價招允佳三句話中離不開技術、客戶,顯示這是他十分重視之處,而這也是造就漢微科成功的關鍵。半導體客戶對設備精準度要求極高,不可能隨便更換供應商,漢微科必須用實力證明產品的優異性。

挾著漢微科傳奇,招允佳亦在一三年當選交大傑出校友,並將在四月十三日交大校慶獲頒獎狀。

三月十二日,漢微科技股價以每股七五○元收盤,終於登上台股股王的寶座,惟隔天仍被大立光硬生生趕下寶座。雖然只登上一日股王,但漢微科以「半導體設備類股」的非主流之姿能夠一枝獨秀,實屬傳奇。面對股價屢屢攀高,招允佳坦言「壓力很大」,不過他也強調,「漢微科是真材實料的公司。」言下之意,漢微科擔得起股后、股王之名。

態度謙卑,卻也自信十足,這就是招允佳,一位即使雙腳不便,卻要發願摘星的勇敢創業家。

招允佳

出生:1957年

現職:漢微科技總經理

經歷:漢微科董事長特助、漢民副總經理、KLA-Tencor資深研發工程經理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8

不被看好的贏家

2013-08-05  TCW
 
 

 

新北市五股工業區、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不起眼大樓裡,竟藏著瑞典H&M、西班牙Zara、美國A&F、Simply Vera Vera Wang、珍妮佛‧羅培茲(同名品牌Jennifer Lopez)、加拿大Lululemon以及日系「快時尚」( fast fashion)品牌設計的秘密。

這裡,取代竹科成為老外絡繹不絕的採購基地

這裡正在取代新竹科學園區,成為老外絡繹不絕的採購基地。七月十七日,全球瑜伽服第一品牌Lululemon執行長戴依(Christine Day),親率三位新任副總裁到五股拜訪儒鴻董事長洪鎮海,一上任就低調造訪儒鴻,這是台灣的影響力。

因為沒有台灣,就沒有Lululemon的布;全球最時尚、最舒適的機能性瑜伽服,它的布料研發、設計秘密,就在新北市。

這裡,有台灣新競爭力代工成衣,竟年領十三個月獎金

十年來,這兩個地方分別了誕生三十個億萬、百個千萬富翁,連十年平均年領十三個月獎金。原來,台灣股市的紡織股王、股后,竟然就藏身在這樣的地方;論股價,位於五股的儒鴻是位於竹科台積電的兩倍、鴻海的三倍;而位於中山北路的聚陽股價,則跟宏達電在伯仲之間。

難的是,十年前儒鴻、聚陽都是上市公司了,聚陽更曾經是股價近百元的紡織股王;十年之後,它竟然還能繼續當股價破百的紡織股后。新股王儒鴻,近十年漲幅更高達近一二五五%,是同期加權指數漲幅逾二十五倍!

更難的是,它們做的是成衣代工,一個成熟又古老的行業,在台灣不是倒閉就是外移,從中國、東南亞、非洲、中南美到處逐水草而居,這樣的行業還能生存而且高獲利?有人會說,從PC、手機、半導體、太陽能到光學鏡頭,當電子變成低毛利,不再當紅,所以台灣又輪回了傳產當紅當道,資金湧向傳產股?

但這不是宿命輪迴,更不是賺機會財,儒鴻、聚陽重登股王代表的是台灣新競爭能力:快時尚的設計、研發,搭配高效率的管理與服務,台灣產業依然有全球數一數二的競爭力。

讓我們深入儒鴻、聚陽台北總部,揭開股王股后的神秘面紗。先走進聚陽老舊的辦公大樓,一群年輕人正在接單談生意,他們有一半是海內外碩士,三分之一來自美國紐約最頂尖的流行設計學院FIT、帕森(Parsons)設計學院。

三十年前,美國有一批來自貝爾實驗室、英特爾、德州儀器的人,回到了竹科,創造出台灣的電子業奇蹟。而江山代有新人出,一批出生在經濟高成長、富足的台灣新一代,到國外改念設計、流行的人,在三十年後的今天,悄悄的回來了,而且投入了讓你想不到的黃昏產業。

這裡,聚集國際級菁英毛利率逾二○%,遠勝電子代工業

他們的工作桌上擺著A&F、Simply Vera Vera Wang、GAP、Old Navy、與珍妮佛‧羅培茲等品牌衣服。再走進儒鴻總部大門,三百五十人業務團隊,有超過五分之一員工都有國內外碩士學位,就連成衣設計團隊也有半數來自美國帕森設計學院、英國與澳洲設計學府。

這些桌上的衣服是歐美設計拿來台灣找代工?還是眼前這群FIT、帕森畢業的台灣年輕人設計出來的?答案是後者。原來,台灣正在變形,變成快時尚設計中心,五年前,他們只設計十個品牌,現在有三十個品牌給他們設計,從北歐一路往西班牙到日本或美國都有台灣設計。

這可不是菁英部隊或曇花一現,過去十年來,儒鴻和聚陽在台灣的員工數約增加三成,不斷的承租舊辦公室、買舊大樓,除了「海歸」生,還有本土的台大、成大、實踐、輔大學生不斷進來。

他們創造出台灣的新價值與競爭力,比起電子代工業是「茅山道士」(諧音指毛利率三%或四%),甚至是毛大毛二(毛利率一%至二%),但他們毛利率可以超過兩成;一樣是代工,卻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台灣不僅有設計,還能提供布料研發、快速製造與上市的服務。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快時尚風潮來臨,品牌業者要求最快兩週內到貨的快狠準,又要不斷推出新產品刺激消費者胃口,強調機能性與功用來提高購買需求,這樣的趨勢下,需要強而有力的供應者。

贏在不賺快錢!一塊布研究二十年,技術世界唯一

這些供應者的背後,則需要一種苦功夫,他們必須在成熟市場中搶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創造自己的價值,所以每走一步就是入地三分的踏實;論低價、論規模經濟,有中國崛起、韓國挑戰,他們必須深掘自己的競爭力,就像一塊布可花二十年研究,韓國賣一百元,台灣卻能賣一千元,甚至還有全世界唯一的技術。

比深,這段路走得並不容易,二○○一年當時經濟部長林信義率團到苗栗參訪儒鴻,那時洪鎮海說:「紡織不是夕陽產業,紡織是高科技產業!」但當時沒人相信洪鎮海說的話,儒鴻股價就是十多元,那時電子業就等於高科技,電子股老闆等於科技大老,從半導體、DRAM、面板、太陽能到LED。

這些新市場快速成長,大家看好賺快錢、大錢的人,誰會在意到另一群在高度成熟、過度競爭裡的台灣人。但是,洪鎮海不是把高科技掛在嘴裡而已,十五年前,他一年開發出三百款布,只有不到三成被客戶採用,其餘就是束之高閣,但他始終堅持這一條路。

現在,儒鴻一年研發超過三千種布,而且不是在做未來三個月、六個月,而是未來十八個月內客戶要用到的布,「二○一四年都開發完了,我們現在已經在做二○一五年的開發。」洪鎮海說。

不只布種多,還要時尚、機能與舒適,紡織纖維要比頭髮細十倍、百倍,卻要有橡皮筋的彈性,然後還要在橡皮筋上染色。

難度之高,讓當時營收規模大他百倍的新纖集團等台灣業者紛紛退出,「不容易,也要從不容易下去著手,」不服輸的洪鎮海,卻想生產出和日本同等級的布,所以他願意忍受跑三點半,從良率不到四○%、堆滿一輛輛小貨車瑕疵品,一路蹲馬步,「當然辛苦,但是你蹲久就變習慣,這是必須要做的,沒有選擇。」他說。

贏在吹毛求疵!特殊布料養大全球最大瑜伽服品牌

一邊研發,一邊養客戶,把小客戶養成大品牌。二○○○年,剛剛在加拿大新創的Lululemon,因瑜伽服彈性布料需求,首度敲門;第一筆訂單才不到十四萬美元,兩人開始合作,Lululemon只要有新概念想法,儒鴻馬上就開發新產品。

這一條路走了超過十年,當別人看到了Lululemon在北美嶄露頭角,才發現儒鴻是它的供應商,深入看,才知道儒鴻在這一條路布局之深。去年,Lululemon約占儒鴻營收十分之一,十三年成長逾三百倍。

其間,Lululemon換了四任CEO(執行長),也曾經想換掉儒鴻的布,但全球走一遭之後,才發現只有台灣企業願意為它量身訂做、開發布種。

這是一種打深、做遠的企圖心。當儒鴻年營收不到十億元的時候,洪鎮海竟再花上億元買各種檢驗機台,建構自己的檢驗中心,不同客戶有不同設備要求,所以他一路買設備,「我做到每一缸都要測,絕對不做假,品牌商願意多花錢跟儒鴻開發,買的是一個保障。」

加上一座超過八十人、有上百台車縫機的全台最大打樣中心,客戶早上九點前講需求,當天下班前就能趕出樣品,用速度綁住客戶。甚至,為了全力供應Lululemon這樣的客戶,儒鴻往上整合,又去要求上游供應商獨家供應特殊材料,一次開發少則一年,多則五年以上。因此,資本市場還出現「儒鴻概念股」的新名詞,指的是因儒鴻受惠的原料供應商東隆興、集盛,其中東隆興股價今年來竟也漲了兩倍。

儒鴻的對手說:「這是壓對寶。」然而追兵正急追,例如儒鴻兩倍大的中國申洲集團以及同樣擅長布料研發、成衣代工的台灣旭榮集團,都有機會搶走儒鴻的訂單。

比穩,○四年《商業周刊》曾以聚陽為封面故事,九年過去,聚陽今年上半年自結每股稅前盈餘四.八元約是宏達電的三倍,更驚人的是,這九年來聚陽維持穩定的獲利能力,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平均竟勝過台積電三‧五個百分點。

聚陽能有什麼不同,到中山北路一看,才驚覺它不一樣了。它的客戶從沃爾瑪(Wal-Mart)變成了Zara、H&M、A&F,交期從四十週縮到了最短六週,並且能替Simply Vera Vera Wang、珍妮佛‧羅培茲設計衣服。

贏在打深、做穩!不迷信品牌,靠設計變客戶「手腳」

事實上,二○○八年,聚陽曾痛定思痛,重新確認了自己的方向。在這之前,聚陽曾經大剌剌的在台北東區開旗艦店推自有品牌。當時,台灣相信代工毛利會越來越低,往品牌走才是對,特別是宏?痋B華碩當初似乎都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

紡織同業中有台南企業、南緯等等也都走了自我品牌。但能代工GAP衣服,卻不代表能做出GAP的品牌。品牌在燒錢,店租貴得嚇人,光一個據點,每月就要燒掉一百萬元,加上裝潢、人員與維護費用,一年兩千萬元跑不掉。

另一端是,中國工資開始調漲了、勞工招募有減少跡象,聚陽業績也跌到谷底,董事長周理平重新訂定聚陽三年計畫,要放慢、做穩,他砍掉了自創實體通路品牌pica pica,同時將產能轉出中國。

這條路不好走,聚陽竟然將移出中國的產能,轉往沒有輸出歐美紡織優惠的地方:印尼。這讓同業訝異:聚陽真的只想賺辛苦錢?為什麼不去孟加拉、非洲、約旦,可以先到這些國家賺優惠?

光搬工廠這件事情,就有三年陣痛期,初期投資成本高、品質做不到中國工廠水準,效率也低,所以總生產成本依然高過中國。但隨後中國發生的缺工、漲薪水的事情,證明了聚陽當初的選擇。

二○○七年中國廠占聚陽總產能逾三○%,○八年仍有兩成以上,現在僅占約一成。如今,聚陽成本與競爭力高過中國成衣廠,這是周理平眼光獨到?

原來,聚陽的決策會議從每兩週開一次,四年前改成每週開一次。周理平說,或許一週一週看,變化沒那麼大,但累積起來就能看出趨勢,決策與反應就能夠更快,所以今年才過了一半,聚陽年度計畫已經修訂六次版本了,是台灣紡織界反應速度最快的企業。

然而,過去五年來,聚陽做了第二件事情,它砍了自創品牌,卻不代表它不做設計與研發,反而投入了更大的資源在研發與設計。

十年過去,聚陽成立了設計研發中心,但這一次,它重新招募來自國際知名設計學府的全新二十五人設計新血。「我們的價值不是只做製造,其實是深入到客戶那一方,」周理平認為,只要銷售、製造結合,聚陽變成客人延伸的「手腳」、「四肢」,就不太可能被切掉,「我們跟中國、孟加拉工廠不一樣,它很便宜,但什麼事情都不能幫你做。」

走進聚陽舊大樓,台北商品開發部的展示間,你可以看到一件件二○一四年春夏,包括Simply Vera Vera Wang、珍妮佛‧羅培茲等設計品牌的全新系列款式。

贏在快速製造!生產以秒計算,一件樣衣兩天完工

聚陽另一個秘密,還藏在兩百公里外的嘉義橋頭工業區。過去,這裡是生產成衣的工廠,現在變身台北設計、嘉義實現的製造「大腦」。

「設計品牌不會給尺寸搭配,我們不是直接copy(拷貝),都是從零開始,」聚陽樣品研發部資深經理徐菊爤說,只要是新開發品牌、製作難度最高的品牌服飾,都是在這座有上百人的研發中心完成。這裡一個月約可開發兩千件服飾樣品,一件樣衣最快兩天就能完成。

快時尚講究速度。它現在擁有一旦品牌客戶追單,在兩週內就能生產出急單的關鍵,來自現場有替品牌把關品質的技術設計師(TD),以及縫製技師在生產細節經過一針一線持續改善,縫出的「秒速競爭力」。

因為現場十位經品牌認證的設計師,他們代表客戶的眼睛,是來自美國FIT、英國、法國等國外設計學歷的七年級高材生,從品牌的角度,檢驗款式、尺寸、剪裁與外觀視覺,是否能達到品牌風格與品質要求,省掉過去寄出實體服飾樣品往返美國約十天的時間,挑戰零時差、零修改。徐菊爤透露,目前聚陽平均樣品核可次數為一.三次,比十年前約三、四次,更貼近快時尚的客戶時效點。

另一方面,十年來,聚陽縫製還在一針一線中持續改善,生產時間平均可再增加三成效率。「我們的訂單都很大、幾十萬件,追求五%的改善就能累積很大金額,」周理平解釋,千錘百鍊後,SOP(標準作業流程)就可以從粗糙到精緻,提升效益、快速反應,「說穿了,就是客戶賣得好,生產多一點,賣不好(生產)少一點。」

以一件品牌襯衫為例,細算到拆解領、門襟、胸褶等工段,各步驟都用秒來計算,然後拍成影片,透過視訊給全球各地的工廠,計算各工廠產量、交期與用布量,全部也用秒來計算,不僅不能有落差,還可以做到即時交貨。這樣的能耐,讓周理平在美國塔吉特(Target)通路,擠掉勁敵韓國成衣廠Hansae訂單。

然而,這樣的競爭力是先捨後得的。周理平不諱言,聚陽七、八年前營收規模和韓國成衣代工廠不相上下,但韓國人在國際市場拚量、卡市場搶訂單,今天營業規模已是聚陽的一.五倍甚至兩倍,但淨利率卻不到三%,約輸聚陽五個百分點。

不是球來就打!不跟市場拚量、不讓單一客戶包廠

因為,聚陽選擇「先做好再做大」,試圖兼顧質量,所以犧牲了短期營收快速成長的機會;儒鴻更訂下「不讓客戶包廠」的規矩,不願讓單一客戶占超過營收的一五%,不會為了追求營收成長而盲目擴充,簡單的說,他們不是球來就打,因為打到壞球,很容易被三振。

但高毛利背後還是有運氣在,聯發紡織總經理王豐岳說,這兩年棉花、紡纖價格大跌、上游過度競爭,讓下游成衣代工享受到便宜原料,但風水總有輪流轉的一天。

不過,當快時尚改變全球供應鏈之後,從設計到上市只有十二週,扣掉設計、船運時間,製造部分其實才四週,是過去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誰也不知道什麼商品會大賣,碰上了,怎麼快速反應。

這時,就能展現聚陽的本事了,舉例來說,該款式原計畫生產一萬件,第一批先生產六千件,上市兩週內賣得不錯,就會再追加四千件,聚陽竟然可以兩週完成生產,又把時間壓縮到一半,孟加拉或韓國做不了的,台灣能做到。

於是,台灣成了全球快時尚的關鍵贏家。儒鴻、聚陽的突圍,證明了高度成熟的市場上,台灣設計,是全球製造的新競爭力。

這樣的成功並不容易,台灣紡織上市櫃公司曾超過百家,成功的,卻只有這兩家。這個殘酷的事實,也代表著,在最快速變化的市場中,誰肯用最慢的工夫耕耘,才是最難的、也是唯一能贏的方法。

【延伸閱讀】1分鐘看紡織雙雄

股王 儒鴻成立:1977年 董事長:洪鎮海資本額:24.6億元 主業務:彈性針織布研發生產、運動品牌服飾設計代工成績單:2012年合併營收135.66億元、EPS 7.75元、2013年EPS法人估9.38元

股后 聚陽成立:1990年 董事長:周理平資本額:16.66億元 主業務:成衣設計代工成績單:2012年合併營收158.66億元、EPS 7.17元、2013年EPS法人估10.07元

【延伸閱讀】儒鴻把一塊布,做到世界第一!

贏在哪?染整全自動化,經過光學儀器電眼照射檢驗,每缸顏色不會有色差,還有不論經過上萬次水洗也不褪色的色牢度。

多精密?能開發1公尺纖維僅重0.002克,等於1隻蚊子或1分鑽石重量的最細纖維,居業界之冠。

給誰用?這是耐吉、愛迪達、Lululemon等運動品牌18個月後上市商品會用到的布。

有多難?彈性纖維材質就像橡皮筋,不只做到比一般布料多拉長至少7倍,還可表現出最不穩定的螢光色。

資料來源:工業局民生化工組、儒鴻 整理:萬年生

【延伸閱讀】12週「快時尚」商品誕生流程

第1~4週歐美品牌商決定商品設計想法,找台灣成衣廠協同設計、開發款式、製作樣品至最終定案

第5~8週備妥來自中國、越南等地原料材質,台灣成衣廠開始在印尼等東南亞生產線加工生產

第9~12週經船運,運送到Zara、A&F等歐美品牌商倉庫,準備發貨到門市,供消費者選購

整理: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61

不被看好的B咖 如何演活完美都教授?

2014-05-12  TWM  
 

 

若細數《來自星星的你》近九百億商機中的獲益者,最大贏家與最紅商品,非男主角金秀賢莫屬。

《星》劇播畢後不過六十天,金秀賢在中國市場光靠代言、活動就進帳人民幣一億一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五億三千萬元),代言費也從新台幣二千一百七十四萬元暴漲逾一倍,達四千八百萬元,相當於他每天一張開眼睛,身價就翻漲新台幣四十四萬元。

金秀賢更牽動經紀公司Keyeast股價表現。自《星》劇播出後,股價飆漲超過一九○%。

這位因飾演都敏俊,在兩岸一夕暴紅的男演員,僅二十六歲,就站上名利雙收的高點。而且早在《星》劇前,就已是韓國的票房保證,以「零敗績」出名。在「男神」輩出的韓國演藝圈裡,並非最高、最帥的他,為何能出線?

走偶像路線,但卻演活一個讓普通人可以投射的角色,是都敏俊的角色設定裡,吸引觀眾注意的重要元素。這個元素要求,讓金秀賢成了《星》劇導演張太侑眼中唯一的男主角人選。

「這個角色非常獨特,要有二十幾歲的外表,和四十多歲的歲月深度,」張太侑說,同年齡的男演員裡,沒有第二個人能同時符合這兩種條件,「所以,當初若被金秀賢拒絕,可能這部戲就失敗了。」

二十六歲的外表,卻擁有能揣摩四十多歲心態的能力,金秀賢的早熟,來自於他不到八年的演藝紀錄中,一次次不被看好下的「黑馬」演出。

非偶像出身……把男二演成男一,拿下最佳新人獎

二○一一年,金秀賢歷經前四年的起步與碰壁期,終於被Keyeast老闆裴勇俊看見,簽下合約,並獲得校園歌舞劇《Dream High》的主演機會。

當時,金秀賢是主角群中唯一非偶像出身,因沒有歌唱、舞蹈經驗,外界普遍認為他能拿到角色,和裴勇俊為該劇出資者有關。但最後,他的演出卻促使編劇為他更動劇本,把原本的男二演成男一,成為結局裡一圓星夢的巨星。戲外,他拿下韓國電視劇節最佳新人獎,證明自己比起偶像毫不遜色。

隔年,首次接演古裝劇《擁抱太陽的月亮》的他仍不被外界看好,認為他頂多是烘托女主角的角色。結果,此劇讓他成為韓國最年輕的電視劇最佳男主角,掀起「李暄(金秀賢戲中名)熱」,收視率超過四○%,為該年度第二高。

直到二○一三年的《星》劇,金秀賢同年中雖已因電影《偉大的隱藏者》刷新韓國十一項票房紀錄,達到聲勢高峰,但遇上暌違十四年、再演出電視劇的全智賢,他的媒體關注度也只能減半。

只是最後,金秀賢再次超乎眾人預期,強壓前輩全智賢。而且這一次,他讓超過二十億人次都看見了他。

不被看好,對其他人來說像是種詛咒,但為什麼在金秀賢身上,卻成了祝福?每一次,都能從配角變主角?

「他的好勝心很強!」裴勇俊如此形容他。好勝心和不甘心,逼出金秀賢證明自己的決心,讓他在鎂光燈焦點外,找出謀生之道。

外型不搶眼……別人拍戲耍帥,他扮醜演便溺傻子

出道初期,曾因外型不夠出眾遭到連番拒絕,甚至因擔心「像傻瓜」的外表會拖累作品而落淚的金秀賢,很早就知道,如果外表注定要輸人,他必定要找到別人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力:演技。

這聽來也許可笑,演員不就靠演技吃飯?但當目標不同,表達演技的方法和決心就不同。他的做法,是完全歸零:忘記自己、也忘記別人怎麼看你。

根據收視率調查,每當金秀賢哭時,都是收視率高點。《擁抱太陽的月亮》裡,一場哭戲收視率瞬間衝破四一‧三%。但專訪被問及如何能哭得好看時,他幾乎不假思索回答:「如果要在意哭起來好不好看,根本就無法演戲!」

「別人是看鏡子練習,想著如何在攝影機前展現帥氣一面,他則總是在想該如何詮釋,用什麼心境表現。」《擁抱太陽的月亮》導演金度勳(音譯)觀察。

《偉大的隱藏者》製作人金方賢也分析,和金秀賢同齡的演員,接戲、演戲時都在乎太多事情:演這個角色會不會受到稱讚?看起來帥不帥?因為太過計較別人的眼光而浪費機會。

「但是,他腦子裡只有一件事:把戲演好,」金方賢說,「這才是懂得挑選好角色的演員。」這個出發點,左右金秀賢的接戲策略,讓他走上不同的路。

也因此,當同齡的李敏鎬在《流星花園》、《繼承者們》飾演光鮮亮麗的富二代,吸引大票女粉絲時,金秀賢卻甘願在《偉大的隱藏者》裡飾演傻子,在冬天裡穿著運動褲、拖鞋導致腳嚴重凍傷,甚至在大街上脫褲便溺,讓鏡頭特寫鼻涕流進嘴巴的畫面。

當金賢重在《惡作劇之吻》裡飾演冷酷的天才帥哥時,金秀賢選擇在滿是偶像演員的《Dream High》裡詮釋鄉巴佬、滿口方言。

「再摧毀、再摧毀(形象)一點都沒關係,我想知道我的極限在哪裡!」他這樣解釋自己的接戲原則。

而每一次的選擇,都透露他心裡不變的優先順序:磨練演技、成為好演員。至於耍帥、光鮮亮麗、輕鬆的工作,就留給別人去做。

馬步蹲更低……閉關一年從頭學,三年晉陞男主角

只是,走別人不願、不敢走的路固然是種策略,但要真的做到演什麼像什麼,還是要靠努力。

二○一○年,即使沒有人要求,但身為左撇子的他,為做到能「完美傳達演技」,開始自發性的每天練習用右手吃飯,後來更練到能用右手寫一手好字。雖然觀眾根本分不出演員慣用右、左手的差別,但,為全力防堵任何一點可能的「違和感」、讓觀眾出戲,金秀賢就是要事先做到讓人無話可說。

為挑戰《Dream High》裡的方言,即使戲劇播出時間僅兩個月,他卻早在該劇開拍前,就花上兩倍時間練習。而且光看電影、聽CD不夠,他動用父親人脈,拜訪來自該區不同城市的長輩,最後融合出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方言版本。

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演員,二○一○年時,金秀賢同意裴勇俊「閉關一年」的要求,完全不接戲,接受經紀公司安排,從讀報開始從頭訓練。

當時的金秀賢已經二十二歲,在演藝圈不算年輕,且當所有年輕男藝人都害怕在螢幕前消失、因而對兵役避之唯恐不及時,要他自願放棄眼下的利益,承擔斷送前途的風險,談何容易。

不過,因為他敢把馬步蹲得更低,也真的讓他迎來人生的轉捩點。二○一一年起,不到三年時間,他就從不被看好的B咖,晉陞為男主角,再到能和全智賢相提並論的男演員。

對照金秀賢二○一○年的得獎感言:「請再關注我十年,我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強大的企圖心和努力,也許就是未來金秀賢要從《星》劇的「暴紅商品」,晉陞為演藝圈「長銷商品」,背後最大的後盾與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40

主管篇》員工什麼都要Line 如何不被小事纏身?

2014-09-08  TCW
 
 

 

主管用Line的目的,是想提高效率與掌握資訊,但多數狀況反倒是被資訊淹沒。因為加入太多Line公群組想掌握資訊,卻沒私生活,發揮不了即時通訊的功能,還引發人際問題。學會七大對策,就可輕鬆用Line做好管理。

時間就是金錢,我的錢都花在回Line

主管困擾第1名公私界線模糊62.2%

主管困擾第3名花太多時間回Line51.8%

當手機被一千多條Line塞爆,但大部分都是不重要的訊息,卻又忍不住花半小時回覆,結果重要工作一直拖延……

對策:根據《商業周刊》「Line職場溝通大調查」顯示,由於主管的時間成本很高,最困擾的前三名分別是:「公私界線模糊」、「被加入無關工作的群組」及「花太多時間回應Line」,都與時間管理有關。

雄獅旅遊行銷經營企畫處總經理陳憲祥手機裡,至少有近三百個Line群組,一天上千條訊息,使用Line管理公司三年。他認為,約僅有一○%的Line真正需要主管核准或提供意見,九成都是看過即可;而讓時間碎片化的元凶,是被九成無關緊要的Line打擾。

中階主管最常遇到Line太多的困擾,會疲於回應Line通常有三種原因:一,無法區分緊急或重要的優先順序;二,擔心自己已讀不回,會造成員工困擾;三,部屬無論緊急不緊急都用Line你,這也是主管最討厭部屬的白目Line行為第二名。

避免浪費上班時間處理「狼來了」的訊息,雄獅集團協理俞國興建議先以「緊急」和「重要」畫出四象限,只打開落在緊急、重要與自己擔任專案負責人的群組提醒,其他則關閉提醒。工作告一段落後,再看其他不緊急但重要的Line,就寢前把「當日Line,當日畢」。需要不被打擾,則善用內建「關閉提醒到早上」的功能,則可減緩時刻備戰的精神緊張。

第二種情況可先以「收到,晚點回覆」告知部屬,第三種情況則建議事先跟團隊建立Line默契,減少被打斷工作的困擾,像俞國興就跟部屬有默契,如果事情允許在一小時內回應,才可用Line,非常緊急的事情則一定用電話告知。

「我媽五天瘦三公斤」,公群組變討論區

熱情的同事喜歡在Line公群組分享電影和健康常識,身為主管馬上制止看來不近人情,但是公私Line混合,成員易漏重要訊息……

對策:可先觀察其他成員反應,如果大家回應不積極,分享者自然會停止分享,假設成員積極回應,不如另闢群組。

發生公私Line「混搭」,是因為主管在開群組時,沒先宣告此群組的目的和公約。私Line可以不訂公約大聊特聊,公Line閒聊就會造就一堆無關緊要的訊息。俞國興在開群組會先「宣告」,說明該群組的目的,就不會有私人分享。

半夜Line員工,我也很怕受傷害

主管困擾第4名一直處於standby狀態,精神緊張39.3%

主管困擾第6名工作負擔比以前多22.7%

主管困擾第5名員工利用Line洩密25.7%

半夜洗完澡,終於能靜下心來想公事,如果不當下把要交辦的任務Line員工,我會忘記,但發出去又擔心打擾對方作息……

對策:「下班還Line我」高居上班族心目中白目主管第一名,愛爾達科技總經理陳怡君認為洗完澡舒服坐在沙發上,是最能靜心思考策略和分配工作時刻。但是半夜Line員工,她也有心理壓力,於是她與員工約法三章,非值班期可以把Line轉靜音,不需要已讀就回,因為最緊急的事情一定得打電話通知,但是值班者則必須回應。

主管最好跟部屬訂立Line公約,彼此達成使用默契,緊急事件則用電話告知,不要都依賴Line,才能避免上下間的誤解。

已讀38……,沒人回應也太淒涼

Line群組裡全部「已讀」,但訊息猶如石沉大海,沒人回應怎麼辦……

對策:「已讀不回」高居企業主管最討厭部屬的白目行為第二名,但是主管得先檢視自己發出的訊息是否不清楚,讓員工不知如何反應。多數人是公私事互相交替用Line,私領域的Line閒聊打屁可以沒頭沒尾,如果私Line的語言用在公Line上,部屬會不清楚你的意思。

再來,是否你沒指名要誰回答,部屬就可打馬虎眼。陳憲祥把公司Line當成發公文般謹慎,一定寫「to」指名誰負責,「cc」(副本抄送)指名誰應該知悉。

陳怡君晚上則常用Line分派任務,她會條列「重點(告知部屬是要發布訊息,交辦任務或討論)」、「目標」、「負責人」和「期限」,按enter前再從頭到尾檢查一次,否則訊息模糊,部屬還要再確認,不如用電話溝通快。

例如,主管傳「兩罐飲料八八折的促銷活動不如預期」,這是無效溝通,好的寫法應該是:「兩罐飲料八八折的促銷活動不如預期,小李,你認為該怎麼調整,明天十點報告」,指名以及告知目的和交辦任務,部屬就得回應。

此外,多數人用手機收Line,手機畫面小,文字最好精簡在三百字左右,字太多代表任務複雜,應改用e-mail和電話聯絡。

叮咚叮咚叮咚,手機求求你別再吵了

主管困擾第2名被加入太多無關的工作群組58.1%

部門主管成立每個專案群組都發邀約給我,接受後有九九%的訊息都跟我無關……

對策:被加入無關的工作群組,是最困擾主管們的第二名。如果是老闆發出邀約最好選擇加入,因為老闆通常都認為需要告知你才會邀請你,但是加入後可關閉提醒,然後每天清一次,以免日後老闆問起,你卻一問三不知。

如果是同事或部屬發出相關度低的工作群組邀請,可以先不加入。若對方當面要求你加入,先問其邀約理由,如果是要讓你掌握專案進度,可又很少使用Line,請對方以e-mail告知等方式拒絕,以免加入後,漏掉重要資訊,對方則以你已加入群組應該有看到訊息,反倒背黑鍋。

千萬不要加入後「無故」退出群組,退出就如同開會時,突然起身關門走人,這是對與會者不尊重的行為。Line是三百六十度的旋轉舞台,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被部屬、同事做為衡量你的標準,假設要退出,不如一開始就不加入,被問時還可以說「沒看到邀約」打馬虎眼。

企畫關係人破百,挑選群組成員想破頭

主管困擾第7名邀請群組時不知如何決定成員10.6%

發出群組邀請時,相關度低但是想讓他(她)知道企畫進度,又擔心打擾對方,要馬上把他加入群組?還是等企畫案確定後再邀他(她)加入……

對策:多數主管列邀約名單時,是抱著「無論業務相關度高低,只要沾上邊,通通發群組邀請」的想法,甚至抱著用群組「知會對方」的心態,這反倒降低了群組的即時對話效用,拉高溝通成本。

試想,如果把不相關的人拉進來,一來,他可能不加入,二來,他加入後可能退出,徒增人際誤會。

就算加入了群組,對方也可能關閉提醒,根本達不到告知的效用,與其亂邀約,反倒不如會議有用。俞國興建議,發出群組邀請,先拉最相關的人,才能發揮群聊作用。

富邦人壽業務經理楊美娟,帶了橫跨五年級到八年級生的上百位業務員。她認為,最適合溝通的群組大小約十人到二十人,超過二十人的群組,只適用於「布達」而非「討論」,並且約法三章少用貼圖,否則主管一發布命令,「比讚」的貼圖只要三張就占滿一整版。

線上檢討會,凡罵過必留下痕跡

保險業務員沒跟客戶詳細解釋新保單內容,在Line回報本來到手的保單飛了。就因為這樣,這個月業績沒達標,連基本工都做不好,真想直接在Line開罵……

對策:主管在Line的發言都必須回到溝通目的,指正是要讓大家檢討錯誤避免再犯?或只是想抒發情緒?後者絕不適合用Line。在Line上開罵,會讓其他員工覺得你是情緒化的老闆。

陳怡君認為在Line檢討公事只能對事不對人,先點到為止,另約檢討會議當面討論。Line只有文字無表情,容易讓員工會錯意,更不適合討論複雜事務。如果你是中階主管,別忘了Line不只有員工在看你,老闆也在看你,亂罵人是會留紀錄的。

【延伸閱讀】這樣用Line下指令,部屬更愛你

■4不要

●1.不要在Line開罵

●2.不要用cc觀念開群組

●3.不要要求員工下班已讀必回

●4.不要越權管理

■4要

●1.要固定時間回Line,不讓時間碎片化

●2.要訂立Line公約

●3.成立群組,要宣告目的

●4.下指令要寫明對象與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72

努力不被邊緣化(下)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103850

對於電視廣播(511),前述的制度改善,只屬提供「強身健體」之用;真正要「拳拳到位」,節目的定位(面對哪些客戶/觀眾?)才是重點。例如過去十多年的TVB黑暗時期,證明試圖一劇覆蓋所有客戶需要、以「罐頭」橋段埋砌劇集等自欺欺人之策,絕對唔work(此路不通)。

飛:『……TVB要不被邊緣化,先要提升劇集質素。劇集質素差,國內開放渠道進入亦沒有用。而質素提升得吸引人材回歸,也就是要和國內對手競爭。但問題是國內的市場太大,一個受歡迎節目的廣告時段以億計,而TVB主要以香港市場為主,市場受制約下,能夠投入的資源受限。就像本地的南華,有錢也請不來球星,就是請來了也沒經濟效益和持續性。

最後便是客戶,也就是家庭觀眾,雖然未能如一眾人材北上,但互聯終、電視盒子和雲電視等令大家多了選擇。個人自有了電視盒子後,除了新聞外,已極少看TVB其它節目了。走勢上,好像也在形成頭肩頂……

楓:TVB要不被邊緣化,單單提升劇集質素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看得出,TVB不想被邊緣化,它正試圖走的方向是全球華人市場;簡單看,方向似乎正確,但要成功執行並不容易。

單單以國內市場為例,國內市場大,全國電視節目參差,除了大型歷史劇和真人show之外,港劇其實仍然優於許多國內地方電視製作。問題是,為培育自身行業,國內市場的進入限制多多;近日傳聞廣電總局要收緊境外劇管理政策,就是好例子。TVB一直打不通這一關,蹉跎了許多歲月,因此,轉向面對全球華人市場,可能更加現實。

站在觀眾立場,飛兄一直表明要先提升劇集質素。其實,提升劇集質素是要考慮其可持續性的,針對本地市場狂谷一兩年好製作,然後無以為繼,ATV嘗試了很多次,結果都是煙花過後等死一途。可能我唔係鬼仔性格啦!我更願意量入為出。如果可以採用韓劇那種先以企劃形式獲得若幹廣告商贊助,確保製作規模及定位後再製作,我相信節目質素自然可以更接近市場需求,亦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人材回歸

這類如電影製作般的企劃模式,到底可否引入本地電視市場呢?港視(1137)是否在試行這模式?TVB可否嘗試部分製作行這模式?事實上,無論是港視還是TVB,只要其中一個找到出路,本地電視行業還有希望!

最後,看月線圖,電視廣播股價(經除淨)未跌穿$40水平,依然是處於上升趨勢;當然,相對國內業務開始進入收成期的另一香港老品牌——維他奶(345)的股價走勢,511確實不吸引!

Picture 

相關舊文:電視人材流失(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30

萬達商業地產千億估值只是“傳說” 招股前景不被看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42

此前傳的沸沸揚揚的萬達商業地產千億估值或許只是一個“傳說”。

本周一大連萬達商業地產的IPO獲得了港交所的批複,據路透消息,其募資規模最高是60億美元,這將是四年來日本以外亞洲最大規模的IPO。

而彭博新聞社提到,萬達商業地產此次上市計劃發行股票比例為15%,募資規模約40億美元。

如此計算,萬達商業地產的估值約為267億美元,遠低於此前傳聞的1000億美元的估值。

此前澎湃新聞曾提到,萬達商業首次募資規模預計將會超過100億美元。按照港交所規定,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如發行人市場超過40億港元,最低公眾持股量為10%,則其市值預計將超過1000億美元。

按最新的估值計算,王健林想要超過馬雲重回中國首富困難重重。目前馬雲身家已達304億美元,而王健林可能沒有超過200億美元。

不僅估值遠低於傳聞,市場對萬達的招股前景似乎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熱情。

界面新聞引述一位基金業人士稱,萬達商業地產身處兩大夕陽行業,零售和地產,“萬達肯定是好公司,但是對二級市場投資價值不高,機構投資者關註長期價值,但萬達快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了。”

“這公司肯定會觸碰天花板,現在龐大的資產規模很可能變成明天的負擔。”剛剛獲得新財富房地產分析第一名的中信建投分析師蘇雪晶對界面記者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693

為什麽說Windows 10雖不被看好,但必成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4/148982.html


i黑馬:在Windows 10的發布會上,微軟新任CEO納德拉說了一句頗具情懷的話,希望Windows 10會讓大家因為喜歡而選擇,而不是因為需要。的確,納德拉的這句話也許並非隨口一說。在用戶體驗為王的時代,只要用戶討厭,總能找到替代的產品,況且在這個並不缺乏替代產品的時代。

安卓移動操作系統的高份額和蘋果操作系統的跨平臺融合趨勢,多少會讓微軟感到如芒在背,於是討好用戶,跟隨趨勢似乎正成為眼下微軟的選擇。最近Windows 10預覽版發布,很多人並不看好,盡管微軟為了迎合用戶做了很多妥協。但我覺的這並不重要,Windows 10必然成功。為什麽?原因如下。


 
 
Windows 10是微軟的自我顛覆之作
 
Windows在全球的份額維持在90%以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高達97%,這是指PC端。在業內,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專家”判斷:windows即將失去其操作系統的統治地位,而其理由大多是,Linux和Mac OS市場份額的提升。

我個人感覺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判斷,Linux和Mac OS甚至再加上其他種類的操作系統占據的份額總共還不超10%,怎麽顛覆?數以億計的人在使用Windows,操作習慣已經養成,這是最可怕的。

因為習慣可以傳承,傳承的越久,顛覆的難度越大。以2001年微軟發布的XP為例,歷經11年而不衰,甚至到目前為止也是全球市場份額第二的操作系統,緊隨份額第一的Windows 7。

至於原因可能有很多,除卻XP自身系統的優勢,恐怕操作習慣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就工作和生活來說,人們似乎還是喜歡循舊。如今,微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麽實現自我顛覆。什麽意思?其實就是怎麽能讓用戶更快的進行操作系統的叠代,以此來實現微軟商業目的的進化。
 
這次微軟發布的Windows 10,微軟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自我顛覆。首先微軟放棄了一貫的收費策略,承諾在Windows 10發布的一年時間內,windows 7用戶、windows 8.1用戶、以及Windows Phone 8.1用戶都可免費升級。

這一舉措將會極大的轉化老Windows系統用戶,讓Windows 10的份額在短時間內得到極大提升,解決微軟一直以來最頭痛的用戶升級過慢的問題。其次,OneWindows跨平臺戰略有望真正實現立體互聯。除了深度蘋果用戶,我們大多數人的移動終端和辦公生活終端設備是割裂的。盡管我們通過第三方工具可以實現有限的互通互聯,但想象下,如果我們的PC、手機、平板甚至XboxOne等其他硬件的信息、設置都能無縫連接,這無疑是對現有互聯終端的一次終極顛覆。當然,可能會有人說,微軟在移動領域落後太多,這個問題就是我下面要說的。
 
彌補移動短板,還有機會
 
目前移動領域有兩大陣營——安卓和蘋果,其中尤以開源的安卓移動操作系統份額最高。在微軟還在和采用Windows系統的廠商討價還價之時,依靠開源、免費的安卓系統已經迅速擴張並在移動領域取得了主導地位。對此,在iDoNews專欄上有人這樣評價微軟的愚蠢——微軟錯過了一個時代!微軟確實錯過了很多,據Gartner統計,在2013年,采用Windows系統的智能手機份額為3%;采用Windows系統的平板電腦份額為2%,從這些數字上來看,微軟在移動方面的短板突出,似乎已經沒有機會。但隨著Windows 10的發布,我感覺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微軟還有機會。
 
一個有目的的收縮,一個有野心的擴張,用這句話來形容目前安卓和Windows的狀態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一方面隨著安卓生態圈的不斷擴大,谷歌自身卻難從中獲利,無奈之余,可能會選擇對授權和相關權限進一步收縮;而另一方面在移動領域毫無斬獲的Windows則希望以免費來實現最大限度的擴張。

Windows盯的就是安卓的份額,也看出了安卓生態的脆弱,廠商和谷歌間既合作又防備的關系,正是Windows的機會。
 
除了安卓生態自身的缺陷給Windows制造了機會之外,用戶對跨平臺體驗一致化的追求也是Windows的機會所在。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特別“IOT”概念的提出,連接一切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勢。萬物互聯的時代到來,跨終端平臺會成為常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用戶的體驗一致化問題?從這點上來看,微軟提出的“OneWindows”理念具有超前的指導意義。借助Windows在PC桌面強大的市場份額和人氣,帶動移動市場份額的增長,進而在全終端平臺解決用戶的體驗一致化問題,也實現跨終端平臺的無縫互聯互通,這將是Windows在移動領域最大的優勢,也是一個最大的機會。
 
Windows生態的支撐
 
最近幾年,對於“安卓生態”、“蘋果生態”提的很多,甚至於還有其他生態也被拿出來熱炒,而關於“Windows生態”卻鮮有人提及。為什麽?其實很簡單,就是大家都沒有意識到Windows還有生態,因為其實一切都在Windows的生態之中。比如,我們的工作辦公、生活娛樂等等,我們已經深陷“Windows生態”之中而不自覺。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生態也包含在“Windows生態”之中,比如已占主流的基於Windows技術開發體系,這個體系中的絕大多數技術開發者在用技術驅動著目前全世界科技的發展。全世界每十個人就有九個人在用Windows,而另外一個人也不可避免地接觸到Windows,因為他(她)也需要和另外九個人互聯。
 
其實我可以再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如果我們的安卓手機壞了需要重新刷ROM,對這項工作的完成我們要首先具備三個前提。第一,工具支持,就是有刷機工具;第二,軟件支持,必須要有ROM安裝包;第三,平臺支持,不管你PC用的什麽操作系統或者你用的是Mac,它必須支持相關工具和軟件。如果我們將來我們實現了“OneWindows”又會怎樣?隨便找一個Windows設備,就可以立即還原一切,甚至我們所有的信息和設置。這就是生態支持。所以,我們回頭來看Windows 10,我認為只要微軟不犯致命性的錯誤,其必然成功。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35

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系列之: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25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5 22:30 編輯

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系列之: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

作者:格隆匯Nova


新年伊始,格隆精心組織精選了諸多格隆匯核心會員的原創深度思考分享給大家。

前面陸續推出了(具體文章請至格隆匯網站(www.gelonghui.com)的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I、陳建宇的“2015年最大投資機會,不是股票,不是債券,是石油”

II、廬陵書生的“股票投資的幾種正確思維方式”

III、Skywalker的“去投資,而不是在股海中沈浮”

IV、Joey的“聊聊股票的ABC”

V、三毛不在家的“簡單”

VI、左龍右貍的“盡責投資五步法”

VII、TUNG的“我的亂世求生記”

VIII南海之夢的“股市的輪回

IX老漁的“港股底殘股投資策略”


今天我們推出第十篇:Nova的“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


作為一個在香港市場投資了近十年的資深基金經理,Nova經歷了近些年香港社會,以及港股市場幾乎所有的風浪。這篇文章就是Nova對香港社會、香港股市的一個完全不同於他人的思考與見解。格隆並不完全認同他的結論(在兩邊市場有巨大估值差異的情況下,他的結論大概率正確。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估值接軌應該是一個確定趨勢。高估值不是褪不掉的護身罩),但這種深度思考和分析,對我們戰略高度的投資布局,一定是有幫助的。

以上這些高手原創思考的推出,幾乎每篇都獲得市場的高度認可與發自內心的贊賞,甚至引致洛陽紙貴,被四處轉載,廣泛傳閱(順便格隆也想提醒一下那些轉載的,請尊重原創。轉載務請註明作者名字,以及格隆匯出處


洛陽紙貴的原因很簡單:他們確實在獨立思考!在深度思考!


而這些思考都具備幾個共同特征大開大合,字字珠璣,醍醐灌頂。


證券市場每一個能活下來並活得有一定滋味的人,一定是一個勇於獨立思考的人,一定不是一個從眾的人,而這種獨立思考一定是幹貨,一定代表著價值——期待格隆匯大家庭每一個會員都能奉獻您的深度思考——既渡己,也渡人!


想預先告知大家的兩個好消息是:

1、格隆匯網站與APP正在緊鑼密鼓改版中,未來您將有便利的工具在格隆匯平臺上和這些高手結為朋友,深度交流——敬請期待

2、這些高手的原創性深度思考,我們會集結成冊出版——敬請期待


還是那句話:

獨行者速,眾行者遠。

想走得快,您一個人走。想走得遠,必須一起走!

我們站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巨人。


是為序——格隆





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來自一個投資港股十年的基金經理

格隆匯:Nova

從去年占中開始,一群絕望的香港年輕人不斷的將香港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我極度反對這些人的所為,但同時深深的理解他們的動機。這些年輕人身在一個逐漸失去活力的社會,他們力量無處宣泄;身在一個逐漸邊緣化的城市,他們希望重拾人們的關註。只是從他們的記憶開始,香港社會逐漸喪失活力和逐漸被大陸邊緣化的趨勢就從來沒有一絲逆轉的希望,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也看不到任何出現轉機的可能。於是用過激的行為來宣泄心中的憤懣就成了這些年輕人在命運面前唯一的抗爭,哪怕這些無力的抗爭會只是加速他們墜入命運的深淵。

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光華的黯淡,是可以被量化的。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一地的GDP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含港澳、不含臺灣)15.6%,到2013年,香港GDP總量僅相當於全國的2.9%。在下面的圖表中,清晰的描畫出了香港失落的軌跡。







還有另外一組數字是香港與國內一線城市的對比。2010年,香港的GDP總量被上海超越,次年,香港的經濟總量被北京超越,而華南雙雄廣州、深圳的經濟總量也在逼近香港。2015年2月4日,南山區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區長余新國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一組數字。去年南山區全年實現GDP 3464.09億元,增長9%。南山人均 GDP 去年達到30.87萬元,比上年增加2.11萬元,增長8.5%。南山人均 GDP 已經超過香港接近新加坡水平



香港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可謂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

香港高企的房屋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使得制造業不斷的空心化。進出口貿易也因為中國大陸的開放而被大陸的沿海城市逐漸取代。日本歐洲貨幣的貶值和香港越來越不友好的購物環境都使得香港的零售業和旅遊業雪上加霜

而在同樣的時間深圳卻在高速的崛起,誕生了一大批卓越的企業:金融領域的平安保險、招商銀行;互聯網領域的騰訊;通信領域的華為、中興;電動車領域的比亞迪;生物科技領域的華大基因;還有最近大紅大紫的大疆無人機。每隔一段時間,深圳就能夠誕生出一些執所在行業牛耳的偉大企業。而這些企業的成功,就代表了一大群的屌絲逆襲。在深圳,每天都有這樣勵誌的故事在身邊上演,深圳的年輕人自然是充滿了活力和奮鬥的希望。

文章開始的時候,我提到可以了理解這些香港年輕人的絕望。其原因就是:我是一名香港市場的投資人。由於產業的空心化,金融業就成了香港碩果僅存的幾個支柱行業之一。由於大陸目前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資本市場,在監管層面也存在諸多限制和不合理,使得香港市場相對於大陸存在一定的比較優勢。很多大陸的企業都選擇登陸香港市場。因此我們看到最近十年香港市場上的明星公司,幾乎都是大陸過來的。也是因為大陸企業高速成長的紅利,港交所幾年的估值一直是全球交易所中最高的。但是最近的一些蛛絲馬跡隱隱讓我看到香港可能會失守這塊最後的陣地。

香港和新加坡這類金融市場與紐約、倫敦、東京甚至上海深圳相比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存量資金,市場上所有的資金都是外來的。

這種市場有幾個致命的缺點。


一是外來的大資金往往都是做一個區域性的配置。比如歐美的資金來香港市場投資就是為了投資中國這樣一個大的主題。這類資金不可能對香港市場上面中小市值的股票作細致的基本面研究,也基本不會配置這些中小公司。因此在香港和新加坡這類市場里面,中小公司的價值都是長期被低估的。

我隨便列舉個例子來看一看同一類型的上市公司在登錄香港和A股市場之後的迥異表現。博雅互動是深圳的一家手遊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盡管公司的業績在上市以來每個季度都是同比增長,仍然不能阻止股價一瀉千里。而A股上市的掌趣科技,就因為公告收購了博雅下面的一個小工作室,股價居然在一個月的時間翻倍。增長出來的市值已經是5個博雅互動的市值!

實在是不可思議。





另外一個例子是去年上市的新股BBI生命科技。與基因工程相關的股票在美國和中國市場都是被熱捧的題材。但是BBI上市幾個月,仍然無法擺脫破發的命運。而同期A股的千山藥機則是憑借基因概念一路飄紅,市盈率高達百倍以上。






孤立市場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市場上的資金都是遊資性質,沒有存量資金。階段性的幹旱缺水時有發生。在美國加息資金全面回流的背景下就更不用說了。最近一段時間,上證指數每天的成交額都在4000億人民幣左右,而恒生指數的成交額只有區區700億港幣左右。

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我不怕股票漲也不怕股票跌,股票起起落落都是正常。我就怕股票沒有流動性,如果成交持續枯竭,這個市場就真的死掉了

當然有很多投資者對A股的瘋狂炒作嗤之以鼻,認為這個市場完全喪失理性。在商言商,資本市場里面的玩家都是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入場的。上市公司希望在這個市場融到資金,投資者希望在這個市場賺到錢。不管A股市場怎樣瘋狂,至少可以為市場的參與者實現各自的目的。而港股市場再這樣下去,就會失去融資和賺錢功能。我就對幾個香港上市公司高層講過:你們在香港主板上市,估值還沒有A股的新三板同類公司高,甚至還沒有國內的A輪投資估值高。這樣上市還有什麽意義,你們怎麽去做投資並購發展業務?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香港上市的中小成長公司是希望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回歸A股的。我今年就見過一家剛在香港IPO的內地公司,他們完全是民資背景,上市的時候采用的卻是完全沒必要的H股架構(H股架構融資需要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兩地審批)。我就很好奇問他們,你們H股架構上市,不是自找麻煩嗎?再融資的時候多麻煩,怎麽不做成紅籌架構上市呢?

人家給我的回答是:我們是為了將來回A股方便(紅籌是外資架構,很難回A股市場)。

目前看來,香港市場和大陸市場都有各自的缺陷。不同的是大陸市場的缺陷更多的是法律制度和監管這種人為缺陷,而香港市場的缺陷則是稟賦上的缺陷。人為的缺陷終究有辦法修正,而稟賦上的缺陷則非常困難。當大陸資本市場逐漸變得透明和開放的時候,比如說註冊制的放開,相信大陸的這些中小成長公司都不會選擇去香港上市。甚至已經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會紛紛退返大陸,因為這樣可以輕松獲得幾倍的市值增長。

所以當註冊制放開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有兩個比較確定的投資機會:

1、第一是做空港交所。
2、第二是提前布局那些可能回歸A股的中小公司,尤其H股中的。
當然這都是短期的機會,更長遠來看,香港市場面臨的則是不可避免的邊緣化。到那個時候,我們這些香港的投資人將要何去何從,恐怕是需要各位提早思考的一個命題。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0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