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物業(非流動資產):20.91億
- 發展中物業:18.91億
- 待售物業:7.15億
- 持有現金:20.38億
- 貸款:1.04億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0/12/30-dec-10-1828.html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3/02-mar-11-1828.html
2011-5-9 TWM
|
||||||
手握二十個頂級品牌打天下 三年獲利翻三倍大昌行 搭上中國奢華車市的黃金年代經營汽車、食品及物流業務的大昌行,業務版圖遍布中、港,上市四年來營收成長一倍,獲利更大增近三倍,是少數擴張不受金融海嘯影響的企業,充分展現港商長于貿易、銷售的特質。 其中,大昌行代理的豪華汽車品牌賓利,今年預計在中國將賣出一千兩百輛,是奢華商機抬頭的代表。 引擎聲陣陣低吼,一輛外形拉風的賓利︵Bentley)跑車緩緩駛出車廠,這輛跑車不僅排氣量達六千CC,售價也很驚人,達三九八萬元人民幣(約一八一四 萬元新台幣)。過去一年來,這種景象每天至少在中國上演兩次。在去年銷售一八○○萬輛車的中國市場,賓利是位居產品金字塔的頂級車款,價格極端昂貴,充分 代表奢侈品消費抬頭的趨勢。有能力串起中國賓利汽車供應鏈的業者,就是來自香港的大昌行。 二○○七年上市的大昌行,主要經營汽車、食品和物流等三大業務。在掛牌時,公司曾定下「一五%、二○%」的成長目標,希望五年內營收每年成長一五%,稅後 獲利每年成長二○%。雖然上市一年就遇到金融海嘯襲擊,不過比較近年來財報,公司的目標仍成功達陣,帶動股價由去年的三.二六港元,大漲到一○.二六港 元,漲幅一度超過三倍。 油糧起家 跨界經營汽車是最大轉捩點掛牌歷史只有四年,但大昌行經營時間長達一甲子,是香港知名的老牌貿易流通企業;而且公司歷史悠久,並不影響大昌行的獲利能力。 財報指出,四年來大昌行不僅營收從一六○億港幣成長一倍,達到三二二億港幣;獲利更由五.二億港幣上升到十四.一億港幣,暴增二七三%,成長完全不受金融 海嘯影響,堪稱是今年一千大企業調查中,獲利成長幅度最大的企業之一! 開業六十年老公司,仍然維持高成長,到底有多難?對照台灣的例子,或許能看出端倪。一九五五年創業的和泰汽車,經營汽車銷售業務,和大昌行主業最接近,曆年業績也都能穩健獲利。但是論營收、獲利成長幅度,和泰車都比大昌行略遜一籌,可見大昌行能不斷成長的可貴。 一九四九年,創辦恒生銀行的富商何善衡、林炳炎等人合資設立恒昌企業,專門代理油糧雜貨,這就是大昌行的前身。九一年,何善衡將大昌行持股出售給中信泰富集團,大昌行因此成為中信泰富的子公司。 從白米、食用油跨足汽車相關事業,進而布局中國市場,是大昌行茁壯的關鍵。當初選擇切入汽車市場。原因就是公司觀察到香港城市規模擴大這個現象,因為六○年代的香港,地鐵還未興建,大衆運輸設施並不發達,除了計程車,交通需求只能仰賴剛萌芽的「私家車」。 「城市規模成長,汽車需求自然跟著成長。」大昌行董事長許應斌說。在大昌行工作達四十五年的許應斌,高中畢業就考入公司,他親眼見證大昌行由小貿易商成長為跨國公司,自己也從實習生一路升遷到集團董事長。 商機發酵 以香港經驗跨足中國車市 正因認為香港的汽車商機即將發酵,自六一年起,大昌行陸續代理五十鈴(ISUZU)等品牌,正式切入汽車市場。當時大昌行除了耕耘香港、引進更多品牌,也經營鄰近的廣東市場,代理汽車至廣州銷售,為後來揮軍北上奠定基礎。 當大昌行逐漸在香港車市站穩腳步,中國也于七九年起改革開放,對從事汽車銷售與服務的大昌行而言,香港私家車的發展過程,正是在中國尋求另一輪成長的最佳參考。於是,大昌行正式切入中國市場,準備運用香港經驗大展拳腳。 盡管有過去經驗加持,但中國當局改變對進口品牌車的政策,加上國內汽車生產量節節攀升,專營代理的大昌行,在中國經歷一段摸索定位的調整期。直到○三年,大昌行業務才進入起飛階段。 「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和中國入世(世界貿易組織)是關鍵,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賣車了!」許應斌說,中國和香港簽署CEPA,讓大昌行成為首 家全外資汽車代理商,可以完全依照公司規畫布局。於是,從東北的瀋陽到西南的昆明,大昌行將代理網絡快速鋪至各主要城市,開始密集收割高速成長的汽車商 機。 香港企業得到CEPA政策優惠,正是大昌行將頂級品牌賓利推向全中國的有利時機。對人數日增的中國老闆而言,開得起售價頂級的轎車,無疑是身分地位的標 志,「原來這些人很窮、很落後,但他們現在敢花錢消費,當作工作的回報。」許應斌分析,選擇賓利的中國買家主要有三種,「煤礦老闆、地產開發商和民企高 層。」具這三種身分的消費者連年增加,正好為剛進入中國的賓利營造可觀商機。 為了打響賓利在中國市場的第一炮,○二年時,大昌行在北京國際車展推出售價達人民幣八八八萬元的加長版賓利轎車,果然引爆話題。從此「賓利」兩個字,就和 奢華、頂級等形容詞畫上等號,賓利銷售量也以每年五○%的速度飛快成長,從○二年的個位數,到一○年賣出八一五輛。公司方面還樂觀預估,今年賓利銷售仍可 再往上增加五成,挑戰全年賣出一二○○輛的新紀錄。 每輛售價一千多萬元新台幣的豪華轎車,究竟有何魅力,能讓中國老闆們為之瘋狂? 舉例來說,賓利的車廂內裝全由手工打造,縫制一個方向盤就需要十六個小時;此外,車體內部牛皮全都來自脊背部位,一共得耗用十九條牛。這些說不完的「故 事」,構築了賓利「比頂級還頂級」的印象。「它(賓利)的品牌形象比雙B(賓士及BMW)更高一階。」︽汽車鑒賞︾雜志總編輯藍偉群直言,部分雙B車種在 中國設有生產線,但賓利則完全自歐洲進口,因此在消費者心中產生稀有的價值感。「很多中國買主拿著現金就來了,他不管開價,現場就要買走。」藍偉群說。 首戰成名 儼然成為中國奢華車品牌代表為了塑造賓利的形象,大昌行在中國以持續贊助慈善及環保活動等行銷手法,強調賓利「屬於企業主」的風格。除此之外,大昌行也將 賓利在英國以外的第一個培訓學院爭取到上海落腳,從推廣銷售到零件維修,完全打造更高級的服務水準,目的就是為賓利客戶量身訂做一條充滿「專屬感」的服務 鏈。「香港人管理汽車業手法實在一流,沒話說。」談到大昌行的經營績效,一位曾從事汽車零件模具業的台商就感嘆道。 目前在中國,大昌行握有二十個汽車品牌代理權,多數是奔馳(Mercedes-Benz注:賓士汽車)、雷克薩斯(Lexus注:凌志汽車)等中、高級品牌。 隨著高鐵和公路網持續拓展,許應斌樂觀認為,未來五年中國車市將以每年八%至一五%的速度擴張。盡管今年來,北京等多個城市陸續推出「汽車限購令」,對汽 車銷售形成限制,不過許應斌樂觀預期,中高等級車的潛在消費者,除了有直接的交通需求,對汽車品牌的意識更強,因此大昌行的銷售業績,長期仍將看好! 大昌行 創立:1949年 董事長:許應斌 主要業務: 汽車銷售及相關服務、食品及快速消費品(FMCG)、物流服務 關鍵財報數據 營收年成長率: 45% 稅後純益年成長率: 99% 股東權益報酬率: 22% 撰文·周岐原 |
http://stockalchemist.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8176.html
| ||||||
政府近年大力推廣電動車,更買入近二百輛作為政府車輛,但電動車的電池壽命卻受到質疑。有讀者駕駛日產LEAF電動車兩年多後,發現電池急速老化,電池容量跌至原來的七成,叉滿電後只能行駛一百公里,代理商大昌行跟進近半年仍未知死因,並推搪日本廠方正研究解決辦法。 居於元朗的陳先生每天駕車到觀塘工作,之前駕駛汽油車輛,每月花近萬元入油。兩年前他得悉日產的純電動車LEAF甚獲好評,聲稱充電八小時便可行駛一百六十公里,遂到代理商大昌行查詢,當時職員大派定心丸,「Sales講到好到不得了,話個電池經佢哋測試,五年內容量一定不少於80%,所需電費又唔貴,好吸引。」陳見LEAF既可慳錢又環保,便花四十二萬元購買,代理並提供三年原廠保用。 豈料兩年來行駛五萬多公里後,陳發現電池容量急速下降,即使叉電一晚仍只有約七成電量,預測續行裡數更大跌至原來的六成,只有九十八公里,僅足夠來回觀塘至元朗,陳擔心愛驅中途無電「跪低」,便到大昌行檢查,惟店方一直找不到問題所在,又不肯更換全部電池,只不斷推搪須向原廠瞭解,由於坊間車行不懂維修電動車,苦無對策下遂向本刊投訴,「架車唔係平,我係信大昌行咁大間公司先買,但而家架車根本用唔到,揸咗出嚟都提心吊膽,剩番三個月保養都拖住我,嬲到而家只好放棄!」 跟進聲稱用十年剩七成容量 標榜「零油耗、零排放」的日產LEAF設有五座位,是全球首部大規模生產的電動車,一一年登陸本港。記者上週到九龍灣大昌行門市查詢LEAF,職員隨即以該車的電池特性作賣點,「電動車由四十八個模組組成,每個模組均有四塊電池,嚿電係有壽命嘅,五年剩八成度,十年就大概七成,電池你可以放心,邊個模組壞就換。」又強調三年保養期內,除了人為損耗外均可維修或更換。 代理找不出肇因 上週二記者相約陳先生在觀塘試車,當時車上顯示的續行裡數有七十六公里,陳由海濱道出發,經偉業街駛到啟祥道大昌行附近,雖然實際只行駛了約三公里,但續行裡數已跌至六十公里。當天記者與陳一同致電大昌行跟進事件,職員只解釋早前檢查電池均屬正常,因此不作更換,但當追問為何電池正常卻未能充足十成電,職員卻反口稱:「初初會跌得快啲,五年有80%呢個要係condition先得。」其後又把維修責任推卸給日產,「唔係我哋唔同你解決,係原廠嗰邊未有結果,我都答唔實幾時覆。」 專家話估計電池急速老化 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解釋,電動車起步或剎車會影響電流的穩定性,令鋰離子電池使用次數逐漸減少,但正常使用五至六年才須更換,陳先生的個案屬罕見。鄭又稱,電動車的電池分成多個模組放於車底,一般車房未必懂得維修及更換,須由原廠處理,而且花費不少,「電池佔一架車三至四成(成本),一換就要成箱換,好難一個cell咁換,都比較貴。」香港汽車修理同業商會理事長李耀培則估計,陳先生的汽車電池已老化,但廠方驗不到那部分模組出現問題,又不想整批電池更換,故一直膠著至今。他直言代理商有責任查出肇因,期間應為車主提供代用車,不可能一拖半年,「架車有咩頭暈身㷫都起碼有保養,車主要小心佢哋拖得耐就過咗保養。」 回應大昌繼續懶理 本刊介入事件後,大昌行依舊懶理陳先生的個案,只表示會繼續與日產保持緊密聯絡,但對於現時的調查進度和何時能作出決定,卻一概不作回應。(李詠珊) 壹判官 大昌行查唔到原因,無維修又唔更換,拖咗半年都唔解決,點樣叫其他車主有信心幫襯,咁嘅服務態度絕不要得!劣劣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 ||||||
| ||||||
易手車出事風險高,但原來一手新車亦會中伏。有讀者購入全新日產Serena八人車,惟落地兩個月內已多次「撻唔着車」,甚至於行駛途中突然死火,入廠維修四次亦未能解決,總代理大昌行又不願提供代用車或延長保養期。本刊介入後,代理即一百八十度轉軚,更罕有答應更換同款全新車。專家直指損壞不尋常,亦批評售後服務不專業。 陳先生今年八月中購入日產Serena八人車,貪其內籠夠闊,令家人坐得更舒服,「一嚟八人車市面選擇不多,同埋試過車,比較過係有信心先買。」新車價值約二十七萬元,惟落地僅三星期,即發現撻車有問題,「試成十幾次,近五分鐘先着,初初第一下好震驚,好奇怪點解撻唔着。」最離譜的一次是其妻子駕車出停車場不久,新車居然在路中心死火,「對架車真係有戒心,因為如果唔安全,就好似揸住個計時炸彈,真係唔好。」陳先生先後四次送車到維修中心,但職員每次只交代更換什麼零件,卻從無交代「死因」,亦沒有提供維修單據。「你要俾到信心我揸番架車都要有相應動作補償番,架車無理由短短兩個月就有事。」 跟進職員不知壞車原因 陳先生直斥,每次維修後代理均沒有任何單據,直至第三次入廠,他要求代理提供維修記錄,大昌行旗下銷售總代理合誠汽車有限公司才以書面回覆,只簡單列出維修日期及所更換的零件,既無交代入廠原因,更沒有解釋死因。記者曾以車主身份致電大昌行,職員指六年保用期內的維修不會獲發單據及維修記錄,反要求車主自行向公關部索取。未計今次入廠,根據陳先生向大昌行索取的資料,其坐駕曾三次入廠,最長一次維修了十七日,但每次取車後數日便再入廠,陳先生最長也用不過七天,兩個月來,累積維修時間近一個月。文件亦顯示大昌維修項目愈來愈多,由最初只幫汽車重新充電,到後來更換電腦零件,甚至換上新電池及電油泵,但汽車維修後依然死火或撻不着車。記者上週陪事主到大昌行位於鴨脷洲的維修中心了解,職員表示今次維修主要是更換繼電器(relay),「呢隻係就咁㩒掣就開到,好簡單。而家已將懷疑關乎撻車的零件換過。」職員坦言至今仍不知壞車原因,只是邊換邊測試,又即場撻車以安撫事主。至於維修報告為何沒有列明死因,他指「鑑定死因就要搵公證行」。大昌至今不知壞車原因,但事主最激氣還是代理的服務態度,陳先生曾要求延長保用期、提供代用車或換新車,但都被一一拒絕,代理只肯以五百元油券作「心意補償」。 專家話更換零件不尋常 香港汽車工業學會會長李耀培估計,事件源於新車出廠時品質控制不好,又或零件質素欠佳所致,「新車唔會咁快要換呢啲嘢,好似電油泵、電池咁,肯定係三、五年後先要換,而且啲零件唔會到壞咗先去換。」他指無論是原廠維修代理甚至普通車房,交收汽車時都會有單據作實,並應列出壞車症狀、原因及已更換的零件等。他又批評大昌行維修職員指,要有公證行才可鑑定死因的講法不專業,「而家又未到打官司,未需要去公證行,只要寫清楚整咗咩同壞咩就得。」他認為除非車行證明壞車是人為所致,否則應與客人協調作相應賠償,包括延長保用期、安排代用車等。 回應大昌即承諾換新車 記者跟進投訴後,合誠上週致電陳先生,承諾更換一部同款全新車,而等候換車的數個星期內,會立即安排一部五人車代用。合誠發言人回覆本刊時強調,一直有跟進事主投訴,但對於撻車死因、缺乏維修單據、是否涉及整個批次汽車,以及應否回收等,於截稿前未有回覆,投訴人陳先生則表示,滿意大昌的安排。李耀培估計,廠方頻密維修對客人造成困擾,加上傳媒施壓,所以日產罕有換車。(陳君沛) 壹判官 大昌答應換車算係負責任,但當初唔補償客人就非常抵鬧,最緊要係快啲搵出死因,否則同款車主會嚇到無晒信心。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 ||||||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27.html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24.html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24.html近日是3月年結的業績公佈期,在內地有業務而在港上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