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国产动画明星喜羊羊是披着原创外衣的狼?
From
http://bbs1.greedland.net/topic_view_topicId1131366_page4_forumId8_sortId0_enterSortId0_forumPage1.html
一提起喜羊羊,很少有人不知道它的名字,特别是今年,媒体几乎天天都在进行 狂轰乱炸,它俨然已经成为了国产动画的领头羊。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创动力)推出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及电影,自播出以来, 风靡大江南北,深受广大动漫爱好者的欢迎,“喜羊羊”俘获了男女老少许多人。电影《牛气冲天》票房收入接近一亿元,各类图书盘片和衍生品在市场上热销,就 连国际巨头肯德基都乐意与它进行合作,中国农业银行还在全国发行“金穗喜羊羊与灰太狼联名卡”。特别是原创动力借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将这一品牌 成功衍生至传统玩具产业,带动了相关玩具产品的热销,给经济寒冬里相对低迷的国内玩具行业注入一股暖流,电影和舞台剧的相继推出,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上了“喜羊羊”。其有关人士在前几天举行的2009张江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更是坦言喜羊羊目前已经帮助企业实现了盈利。对于喜羊羊这一作品及其公司的品 牌价值,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一国产动画品牌肯定很值钱吧。可事实并非如此。
◆国产卡通明星喜羊羊竟是香港货
以 前我一直以为喜羊羊是国产动画,突然听别人揭穿了它的老底,我还一时反映不过来,敢情我还真是太傻太天真了。这个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我还是头次听 说,自己起初并不相信,在网上查了半天资料,不得不感叹自己原来被欺骗了这么多年。事情还得从昨晚的聚会说起,昨晚约了几个圈内好友在巴利岛吃饭,在聊天 中先是听说原创动力准备在明年春节推出第二部电影《虎胆羊威》,后来听说喜羊羊莫名地被贱卖了。这种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起初还兴致勃勃地听众人八卦, 后来看着大家的眼神,发现向来标榜先知先觉的我被人BS了。饭后回到家二话不说,开机上网,连BF也懒得搭理。我查我查我查查查,今天非得做一次柯南,搞 清真相不可。
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找到了权威可靠的信息,不过越看疑问越多。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披露易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智库媒体集团 (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8173)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其已发行股份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智库媒体和原创动力的关系可谓相当微妙,一 直遮遮掩掩地进行文饰。为了能够说清楚,还得需要追溯历史从头说起,这样层层剥离才能让人更好地看清真相。
◆雷死人的100港元公平合理交易
6月23日,智库媒体与买方Chen Wei Dong先生就旗下两个公司出售事项签订协议。智库媒体售出Datewell和CPE Program两大公司,而交易代价仅仅为港币100元。千真万确,我没有少写几个零,只有100元,价格还是象征性的。并且智库媒体还要转让给买家两笔 合计为35,067,097港元的所谓“股东贷款”。
我自信向来很有定力,结果还是被这一史上最公平合理的交易雷倒了。100港元, 相当于90元人民币吧,这点钱算什么呢。去东方明珠或野生动物园玩一次都不够,差不多相当于买一瓶便宜点的OPI指甲油。天啊,90元就能买两家不错的公 司(以及附送二个子公司),敢情败金的我每天光在吃喝玩乐方面就花掉了可以收购十多家公司的钱啊。这么一个低得不能再低,自己都承认是象征价的估值和交 易,智库媒体居然声称,“公司董事(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均认为代价属公平合理”。凡商人都会唯利是图,公司一向追求投资的最大化回报。就算是不良资产, 也不至于这么一个地窖价吧。虽然Datewell和CPE Program两大公司看上去账面上是亏损的,但只要花100港元就能买下来,上市公司还附带上三千五百万元的贷款,公司经营下去应该不成问题啊。可惜我 知道的信息太晚了,不然的话,别说是100港元,就算是101港元我也买得起啊。这样的好事怎么就轮不到我头上呢?从商家逐利的角度来推测,按说是多卖一 分是一分,为何不搞个拍卖啊,出价高者得之,这种双方你情我愿、皆大欢喜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像这么“不良”的资产,别说是两家公司,智库媒体卖多少 家,我买多少家,就算我再月光,把家底变卖一下,一次性批发它个几千家公司还是可以的。如果事先信息公开透明,有张三李四和Chen Wei Dong进行竞标抢购Datewell和CPE Program,试问智库媒体会卖给张三或李四么?
◆智库媒体收购和出售Datewell的前前后后
2006年11月23日,智库媒体宣布以550万元(发行新股方式)收购同年6月份新成立的Datewell的全部已发行股本,并全资持有 Datewell旗下的Creative Power Entertaining Company Limited(于香港注册,中文译作原创动力娱乐有限公司,简称CPE)和广州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并持有Datewell旗下Slightly Off Beat Animation Entertaining Limited(中文译作轻轻敲打动画娱乐有限公司,简称SOBAE)51%的股份。收购前,苏永乐和卢永强分别持有Datewell的51%和49%的 权益。收购完成后,Datewell归智库媒体所有,苏永乐和卢永强分别持有智库媒体增发新股后41,034,600股(占8.47%)和 39,425,400股(占8.13%)的股份。

而到了Datewell出售时,广东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在官方架构图却写为香港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中国注册)却变成了 Datewell通过只占有69.44%股份的智库媒体(香港)有限公司(余下30.56%权益由独立第三方持有)持有。CPE公司不见了,智库媒体却在 2007年3月新成立了一家全资附属的CPE Program,并通过它于2007年4月收购了所谓的“独立第三方”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50集电视卡通系列《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版权,代价 为1500万港元,智库媒体向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为数600万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及支付为数900万港元的现金。智库媒体声称,卖方广东原创 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其最终实益拥有人均为独立第三方,与智库媒体或其任何附属公司之任何董事、高级行政人员、管理层股东或主要股东或彼等各自之联系人 士概无关连。然而当时苏永乐和卢永强均刚刚在3月29日获任为智库媒体的执行董事,且两人在3月份分别抛出1700万股和1000万股股票,至收购《喜羊 羊与灰太狼》150集版权时还分别持有智库媒体18,034,600股(占3.454%)和29,425,000股(占5.635%)的股份。

◆原创动力N家公司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初步统计了一下,智库媒体在各类官方文件中提及的带有“原创动力”字眼的竟有6家公司:Creative Power Entertaining Company Limited(于香港注册,中文译作原创动力娱乐有限公司,简称CPE)、CPE Program Distribution Limited(于英属处女群岛注册,中文译作原创动力娱乐节目发行有限公司,简称CPE Program)、广州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收购Datewell时的附属公司名称)、广东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出售Datewell时的附 属公司名称)、香港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却又标明在中国注册,在国内纳税)、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50集《喜羊羊》动画片版权卖方)。 说实话,我对这些公司都不太熟悉,但根据文件本身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广州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和广东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应是一家公司,大概是笔 误,或者是后来改名;香港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概就是广东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因为每次提及都是在中国境内(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中国香 港特区)注册,适用国内税率。最后的焦点问题是,广东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和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究竟是一家公司还是二家公司?如果是两家公 司,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智库媒体附属公司一览表(部分) 来源:《二零零九年年报》
名称
注册成立/营运地点
实际拥有
拥有权益百分比
附属公司拥有
已发行及实缴股本
主要业务
Datewell Limited
英属处女群岛/香港
100%
100%
-
100美元
投资控股
CPE Program Distribution Limited
英属处女群岛/香港
100%
100%
-
1美元
暂无业务
智库媒体(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
100%
-
100%
100港元
市场推广及分包特许经营
Creative Power Entertaining Company Limited
中国
100%
-
100%
50万港元
市场推广及分包特许经营
注:Creative Power Entertaining Company Limited为在中国注册成立之外商独资企业。
上表仅列出对智库媒体业绩、资产或负债构成主要影响的主要附属公司情况。

◆从苏永乐和卢永强来推测“原创动力系”瓜葛
毫无疑问,苏永乐和卢永强是Datewell及其附属广东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CPE和Slightly Off Beat的创始人,在被智库媒体收购后同时成为了智库媒体的股东、执行董事。按照官方资料,苏永乐为智库媒体执行董事及附属公司Datewell Limited及Slightly Off Beat Animation Entertainment Limited的董事。自2006年起,苏先生加盟香港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卢永强为智库媒体执行董事及附属公司Datewell Limited、Slightly Off Beat Animation Entertainment Limited及广州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董事。
据香港《经济导报》2007年第8期(2007年02月12日岀版)对苏永乐 的专访,详见《未来动漫是中国天下——访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席苏永乐》,文中大谈国内动漫市场如何如何。另,根据《深圳特区报》一篇题为《《喜羊 羊》缘何喜洋洋》的文章,文中均提及到两人,并称——“2004年,编剧出身的香港人卢永强获悉国家广电总局要求1/3以上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要开办少 儿频道,国产动画片的播出量不应少于动画片播出总量的60%。他敏感地意识到,这一举措将唤醒沉睡许久的国产原创动漫行业。于是,他在广州创立了名为“原 创动力”的动画公司,投入了中国的原创动漫大潮。”“原创动力动画公司的董事长苏永乐在玩具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他对动漫衍生产品如何“适销对路”有 着独特的敏感。”
在Google上搜索卢永强时,发现包括央视《对话》、《南方周末》等在内的众多国内权威媒体报道至少有数百条检索 记录对卢的身份一致称为: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我看到这儿,还怀疑媒体搞错了,经打电话问了圈内的一众好友,大家众口一词:广东原创动力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永乐、总经理卢永强。甚至还有人把手中的名片发给我查看,千真万确,我无语了。至此看来,广东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就是广东 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即便两个公司都存在,那也一定是盘根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的。
◆难以理解“不差钱”的智库媒体忍痛割肉
如今,喜羊羊的品牌影响越来越大,为版权所有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业回报,然而正当喜羊羊如日中天之际,智库媒体为何在忍痛把这一下金蛋的母鸡卖掉呢? 先看官方公告《出售于DATEWELL GROUP 及 CPE PROGRAM DISTRIBUTION LIMITED 之权益》:“根据本公司于二零零九年三月三十一日之未经审核财务报表,Datewell Group之负债净额约为22,470,000港元及CPE Program之负债净额约为15,014,000港元。鉴于过去两至三年之业务及市况持续困难,本公司无法产生足够现金流应付营运开支,加上创意开发以 及产品宣传及推广之资金支出庞大,本公司难以在该业务上,特别是在妥善保护其最大市场——中国市场之知识产权上作进一步投资。董事认为,出售事项符合本公 司及股东之整体利益。”
出售理由看似非常充分,业务持续亏损,Datewell Group连续三年来分别亏损97,000港元、10,483,000港元和22,470,000港元;CPE Program连续二年来分别亏损2,884,000和15,014,000港元。很难相信,喜羊羊这样的项目会让这两家公司亏损这么多,就算真的亏损相 信也是暂时的吧。春华秋实,傻瓜都知道动画业的投资周期比较长,早期投入比较大,到了中后期则可坐等收益了。而智库媒体在喜羊羊及原创动力步入佳境之际, 却把养大了的肥羊供手让人,并振振有词“出售事项符合本公司及股东之整体利益”。而在此前却是一直对此看好,并预期很快就能取得大收获呢。拿一份最新文件 来说,智库媒体在今年2月27日发布的《二零零八/二零零九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称:“本集团先前在动画角色《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投资已证实可取得成效。 国内制作的相关动画电影于农历新年档期在多个内地城市上映,大获好评。本集团期望在电影上映完毕后,可于下一个财政年度实现相关动画角色之版权授权业务的 成果。”从2月27日至6月23日,短短不足四个月时间,竟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真是善于变脸啊。
至于智库媒体作为上市公司却没有足 够的现金以应付这两个公司的正常运营,按目前状况来看,两家公司年亏损总额大约为3748万港元,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应当是小Case。2008年 底,智库媒体收购了一家勘探开采铁矿石的First Pine公司,总代价为57亿港元。凭这一点,就可看出智库媒体根本不差钱,三千多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更何况至出售时,智库媒体还持有 这两家公司的35,067,097港元的所谓“股东贷款”,手握“股东贷款”不继续经营,却要把它转让给买家。真是出手大方啊!
有独 有偶,在搜索资料时也发现有香港专业财务人员对此质疑,引用一段文字——“为什么大好的业务都要卖?这项业务收入这样多,理应是劲赚,我也不明白为何公司 以100元售出这项有前景的业务,加上之前煤矿收购也取得十多亿的融资,更显得「鉴于过去两至三年之业务及市况持续困难,本公司无法产生足够现金流应付营 运开支」是一句废话,故其后公告称「集中资源发展在中短期内前景良好之行业」才是真的理由,但清除业务仍未完成,但原大股东不知什么原因无买番原来的业 务,可能是无心恋战吧,或是另用第二个名开过档。”详见《[汤财手记文章]真系值100元?-智库媒体(8173)》一文。
◆对智库媒体出售事件不怀好意的推测
综合细读智库媒体近几年来屈指可数的瘳瘳几份文件,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智库媒体对专营原创动力和喜羊羊相关业务的Datewell和CPE Program两家公司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这半年正是原创动力和喜羊羊“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半年,喜羊羊随着电影上映其相关产 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成功,并越来越被媒体广泛关注,就连以往都隐居幕后的苏永乐和卢永强都开始走向台前,频频在各种场合抛头露面。正所谓树大招风,许是 智库媒体也隐约感受到了这点,试图将此从中剥离出来,使其独立运作。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10月13日,苏永乐辞去智库媒 体执行董事的职务。不过,即便如此,苏永乐和卢永强仍和智库媒体有着难以割舍的种种联系。通过《二零零九年年报》可以了解到,苏永乐在智库媒体领取了39 万港元的董事袍金,卢永强在截止今年3月31日的年度内共获取到33.3万元的薪金及津贴等收入。苏永乐和卢永强作为前任董事,仍被罗列在该年度的公司关 联人士名单中。而此次出售事件,似乎正是有意斩断原创动力和喜羊羊与智库媒体之间的联系。此次出售的动机不明,而语焉不详、难以自圆其说的出售公告让人不 由得不引发无尽的遐想。我们从公开文件中对于买方一无所知,在这一份中文文件中仅仅透露了买方为Chen Wei Dong先生,“为一名独立与本公司及其任何关连人士概无关连的第三方”。Chen Wei Dong何许人也?不得而知,甚至连一个中文名字都不予以披露。而我不得不大胆猜测:他应是苏永乐和卢永强的利益代表人,也可能是智库媒体大股东的商业代 言人吧。总之,Datewell和CPE Program从此日起,已经完全私有化了,再没有告之社会公众半点信息的义务。
◆对上市公司、喜羊羊利益方和有关部门的责问
任何一家公司都应当全力创造良好经营业绩,努力回报股东以可观的经济效益,上市公司也概莫能外。但我却发现,智库媒体最新三年来年年报亏,不向股东派发 股息。这种情况在股市上非常普遍,很多人俨然把股市当作成圈钱的机器。原本好好的资产不晓得为何到了上市公司手中就成了不良资产,空有概念不赚钱。而我 想,这很大程度上和关联交易、内幕交易有关,把很多盈利转移到私有机构去了。按理说,CPE Program的业务非常明确,持有150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版权,“于出售事项日期,全套150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在中国各地多个电视台 播放。”就这么单纯的把动画片卖给电视台播放的发行业务、纯粹收钱的事情,怎么会搞得自己负债15,014,000港元呢?CPE Program注册资金仅为1美元,标明暂无业务,且为“一家不活动公司”,难不成这是由于收购版权时付出的1500万港元造成的?从2006年到 2009年,智库媒体和原创动力之间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人们去揣摩,而出售事件在我看来更是黑幕重重。这需要上市公司向公众做一个合理的解释,甚至独立 机构去进行估值。当然这也许是图劳无益的,智库媒体做都做了,总能够编造出一千个一万个“公平合理”的理由。而这一事件,我更加希望香港证交所能进行调 查,看看这背后到底有没有,有多少见不得光的猫腻。出售事件也许就会这么过去了,但我想强调的是: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机构,如果没有诚信,靠坑 蒙拐骗散户发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喜羊羊是吃着港资的奶水长大的,这点无庸置疑。最初的原始投资大概是来自于苏永乐和 卢永强,智库媒体收购Datewell时,喜羊羊项目从中至少得到了550万元(出售股份套现);至CPE Program收购150集电视卡通系列《喜羊羊与灰太狼》版权时,又从中获取到不少于1500万港元(现金加出售股份套现)。《喜羊羊与灰太狼》版权到 底归属于谁?前150集属于CPE Program,以后的动画片和电影属于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智库媒体《二零零九年年报》中“结算日后事项”部分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于二 零零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本公司订立买卖协议,按面值出售其于附属公司Datewell Limited及其附属公司(Datewell集团)以及CPE Program Distribution Limited之全部股权。Datewell集团主要从事影片版权之分授版权,而CPE Program Distribution Limited则为一家不活动公司。随后,有关版权商终止了Datewell集团之知识产权及节目版权。”这儿对于Datewell和CPE Program的主营业务描述与此前大大不符。且CPE Program花了1500万港元买来的150集动画片版权,有关版权商说终止就终止了,这么大能耐翻云覆雨啊?“有关版权商”是谁?CPE Program,还是原创动力?这么说,虽然Chen Wei Dong收购了Datewell和CPE Program,但却未能取得150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版权啊。那Chen Wei Dong买去的Datewell和CPE Program岂不只是几个空壳公司,没有任何核心资产可言?
喜羊羊的版权方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到底是不是外资企业或港资 企业?至少按照智库媒体的年报,广东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Creative Power Entertaining Company Limited)为在中国注册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不是外资企业,我查找不到它的工商注册资料,不敢断言。但从种种蛛丝马 迹来看,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管是以外资还是内资名义注册,实际持有人一定是香港人,使用的一定是港资。众所周知,我们发展国产动画、原创动 画,实际上是发展内资企业动画作品。由于我们落后于境外(含港澳台地区)许多年,许多方面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国家提倡自主创新,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 族企业和民族品牌,是不包含境外机构的,也是不允许境外机构冒充民族品牌的。李嘉诚先生的和黄、长江在内地成立一家“和江”公司,“和江”能算得上是民族 品牌、自主品牌么?迪士尼在中国有自己的公司,如果它的中国公司创作生产一部《宝玉》的动画片,这个片子能算作国产动画么?广电总局对境外动画片、中外合 拍动画片的管理十分严格,也对境外动画片冒充国产动画片均严加处罚,并吊销国产动画片发行许可证。可为何对于类似于《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种由港商投资、在 国内生产的动画节目,发放国产动画片发行许可证,还评定为国产优秀动画片,并在动画精品奖励中多次进行扶持呢?如果按照在国内生产,就算作是国产动画片, 全世界的动画公司还不全都跑来中国骗钱啊。扶持原创就应当是扶持真正的民族品牌,换言之是非外资的、非港资的,纯粹的内资企业品牌。而我深知,国家扶持原 创动画发展的用意,但我们不能留有漏洞让境外奸商来国内骗钱。《喜羊羊》不是第一个,也绝非最后一个,诸如X鹰之类的假国产、真外资的例子还有不少。如果 扶持原创资金都被外资骗走,我们真正的原创动画还有什么希望?!
◆附录:有凭有据,欢迎对号入座
香港证券交易所: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advancedsearch/search_active_main_c.asp
智库媒体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http://www.intelli-mgh.com
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http://www.22dm.com
[汤财手记文章]真系值100元?-智库媒体(8173):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747
《经济导报》2007年第8期(2007年2月12日岀版):《未来动漫是中国天下—访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席苏永乐》
http://www.jdonline.com.hk/magazine/detail.php?sid=&ezz_id=11311
披上瑞士外衣 台製小牙根銷全球
|
|
你可能不知道,口中小小一根兩公分不到的人工牙根,藏著七至八成的高毛利率。 台灣平均一年需求量二十萬到二十五萬根間,市調機構Vontobel估計,全球光植牙材料年產值就逾新台幣一千億元,二○四○年可能會成長八倍。 不過台灣牙根市場呈現兩極化:歐美品牌守穩中高價市場,囊括過半;韓國業者則大打犀利價格戰,一出手就只有歐美報價的一半,席捲低價市場。 為了打破歐、美、韓獨大,曾在醫材大廠百略、華廣共事的謝沛勳與布諾瓦(Morten Brunvoll),共同設立百丹特生醫集團,要用「台灣骨、瑞士皮」的模式,切入市場。也就是台灣承攬七成的產品開發與生產,再由集團的瑞士工廠進行品質檢測與包裝,最後則以「瑞士品牌」行銷全世界。 投入人工植牙研究達二十二年的健容牙醫診所院長陳建墉指出,百丹特因為由瑞士團隊控管最後品質的「瑞士品牌」形象,報價得以比韓國高檔品牌高出兩至三成,「如果沒有『瑞士』加持,後進者的報價可能要打個七、八折。」 做臨時假牙只要十五分鐘 為與競爭者差異化,百丹特另外成立轉投資公司丹特仕牙體科技,導入3D數位牙科診療系統,是台灣同業中唯一提供牙醫師完整解決方案的公司。 過去,患者拔牙後,牙醫會以樹脂印模,數日後再回診裝置臨時假牙;但進入3D牙科時代,牙醫只須以口內掃描機掃描患者全口牙齒,就能藉由電腦軟體傳送到服務中心,十五分鐘內就能作出臨時假牙,患者免去來回奔波,精準度也比傳統印模倍數提升。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歐耿良從今年德國國際牙科展覽會觀察,3D數位牙科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陳建墉估計,台灣六千多家牙醫診所中,完整導入3D系統比率遠低於一成,「但這是全球牙科未來五、六年最重要的路。」 |
扒掉共享經濟裝逼外衣:先共享,再社交!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4/56846.html【導讀】共享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即網絡技術降低了人們共享的成本,於是獲取資源的方式更加有效率,也更加廉價,從而實現更大規模的參與。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鈦媒體(文作)的文章,Airbnb在國內的模仿者眾多,Uber租車應用模式也已經進入中國,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共享經濟的生長?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亞馬遜老闆Jeff Bezos曾說這世界上有兩種生意,一種是讓你多花錢,一種是幫你省錢。當然這兩種都的要能賺錢,否則就不是生意了。受工業革命啟蒙,我們知道規模能夠經濟,也就是說達到一定的規模可以降低生產供應成本。可是因為,規模生產需要產業集聚,於是就會延長了供應鏈條,帶來時間和機會成本。所以你要幫人省錢,還得要能夠讓人便利。想想,如果沒有快遞,亞馬遜是開不起網店的。而快遞如果不能足夠快,那麼很多東西也是不好賣的。看亞馬遜在佈局當日送達服務,就知道這速度的戰略意義。
真要電鑽,還是牆上那個洞
營銷中常有一個例子。說你買電鑽,其實不是為了買電鑽,而是為了牆上的那個洞。所以銷售電鑽,不是去說這個電鑽本身有多好,而是這個電鑽能帶來什麼。這個從購買的意圖來說當然是沒有錯的。而現實中我們其實也是這麼考慮的,當我們不需要常常在牆上鑽個洞的時候,我們是不買的。我們可能只是請個人過來幫忙鑽個洞,或者借一把電鑽,再不就租一把。反正目的就在於鑽個洞。
不過如果假設,你借一把很麻煩,租也麻煩,請個人也沒那麼好請,那麼你會怎麼做呢?如果電鑽對你來說又沒有那麼不可承擔,你會買嗎?也許會也許不會。不過如果這個電鑽換成汽車呢?理論上如果你住在市區,你是可以打到車的。可是,排除你購買豪車等帶來的場面感,你還是會覺得打車並沒有那麼方便,是吧?不是你隨時想要就有的,那麼就不是那麼便利。所以不少人買車子,雖然知道算起來可能還是打車要省得多,更不說停車的痛苦。
美國誕生的Uber是一個叫車服務,剛在上海試驗完,據說要開始深圳之旅。起步價40塊——這個好像不經濟,不過它至少帶來了差異化,豪車的享受也可以有了。不過我們提到Uber不是為了說它的檔次,而是共享的模式。道理一樣,Uber模式也離不開規模,因為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它就不會那麼便利。
從共享的角度,我們可以這麼看。現在有提倡幾個人共同分擔買遊艇的,理由是很多人就三不五時才有用遊艇的需求,而且遊艇又貴。所以幾個人一起買,然後安排好檔期就可以(便於使用)。可是萬一都要在某個好日子用呢?怎麼辦?或許只能其中一人用,另外一人找別的遊艇了。或者說從另外一個共享組那裡借用遊艇(如果他們正好都不用)。這個歸納來說就是擴大了資源。
或許你認為,要麼我們就湊足幾倍人數,購買幾倍的遊艇,使用的效率可能更高,因為實際上,遊艇並不需要和人數一樣倍數增加購買遊艇。這樣子搭配,資源的利用率和每個人的便利性都會得到提升。這個其實卻又變成了一個俱樂部。所謂的「俱樂部」模式。
傳統按使用付費的,其實就是一個大機構,組織起來服務目標客戶。比如說酒店。一樣時幾個業主,請個管理公司,然後運營起來招待客人。和Airbnb的差別在哪裡呢?首先,Airbnb的房間是分散的,不想酒店一樣是一棟或幾棟樓一起。其次,Airbnb的業主可以隨時加入和退出,准入門檻低不少。不過儘管Airbnb創始人一開始說的是讓人把自己多出的房間短租出去,聽起來好像有點真正家庭旅館的感覺。今天,真正把自己私人房子這樣放出去的據說最多10%。畢竟這個是要承擔不小風險的。
回到Uber來說,Uber近期退出的購車優惠,其實就是為了擴大其能夠調度的車輛,從而能夠擴大市場,當然重要的是也要在便利性和平均成本之間獲得此長彼消。這個還是規模經濟。
共享或是一種重新分工和中介化
人類社會從開始的食物採集者,到後來的生產者,並且進入了分工,中介就出現了。一開始一群人為了生存,共同採集食物,平抑個體食物獲取的波動,到後來有剩餘了,於是出現了交換,開始以物易物到後來形成貨幣。於是分工進一步深化。工業革命後,分工更進一步。出現了更多的不同行業。渠道中介增加了,而且中介本身成為了一個行業。就比如今天我們進行所謂共享經濟,我們也創造了Uber,Airbnb這樣的中介。中介本意就是連接供需雙方的網絡,對其感受深淺,可能來自於其距離長短。
但總而言之,中介的本質還在於按需分配,讓你按需獲得所需。而新的技術,提供了新的感應網絡,獲知這種供需的存在和所在。我們早已不只是自然的索取者,我們還是創造者和破壞者。只是佔有本身並不是必須的。就像,你不需要擁有電鑽,一樣可以獲得牆上那個洞。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及時獲得,並且付得起。而就像上述買遊艇的例子來說,我們需要有一個聚集的過程然後重新按需分發。而這個就是中介行為。
互聯網的到來讓很多人感覺很多東西可以不需要中介了。比如,可以從廠家那裡買到東西了;可以直接獲得很多信息了。可是其實到頭來,只不過是重新變換了一種中介而已。就像淘寶其實慢慢就變成中介了。因為面對茫茫一片,你怎麼知道要買什麼,又怎麼從哪裡獲得呢。你用了淘寶,而淘寶本身就成了中介。只不過是更新換代罷了。Uber成了你的中介。你本來可能害怕用黑車的,Uber幫你篩選。你本來可以找酒店的,現在Airbnb幫你找到不一樣的房間。
對於共享經濟來說,每個人出讓了專屬。比如你不買車,和大家用一批車,只要這個用車實體網絡可以和線上網絡一樣獲取便利,何樂不為。你不必為你的這種專用付費。而物品的整體使用效率提升了。當然新的中介也造就了新的業者。
在中介這件事情上,原來是這樣的。我們最開始很零散的自發進行交換。後來出現貨幣中介,於是交換範圍擴大了,包括地理和交易的物品。而後,我們從事某個行業,獲得貨幣,然後便可以購買東西和服務。這樣出現專門從事賣東西和服務的就出來了。
打比方說住酒店。酒店就是一個對原來散落的需求聚攏到一起來了。通過對資源的整合獲得規模經濟和專業服務。這個聚集則在地理上也限制了所能提供的房間。所以一個好的選址就非常重要。但是總的來說限制了客戶的選擇。再者風險也集中了。你手裡掌握這所有的資源,如果沒人用的話,你要擔當所有的風險。理論上說你這裡的房間是大家共享的。
中介如Airbnb做的事情,則是把提供方一頭解散了,風險也分散了。不好的地方當然是服務會因提供方而異。對於一開始使用的人,可能還帶有點冒險的刺激,不過有些住所,還真的可以提供一個家的感覺。
公共交通也一樣是一個聚集的過程。和Uber最對應的當然要算是出租車了。可是現在很多城市出租車都不好打到,就連廈門這樣的城市也鬧過不少罷工事件。很重要的原因是利益分成上。司機拿不到多少分成,琢磨的便是如何讓乘客多掏錢,或者以暴動來施加壓力。這個可能比較特殊,不過卻也暴露了利益鏈上的矛盾。
我們先不去探究這個。,且看看,民間因此出現的現象。第一個很自然便是黑車,這個黑車跟Uber那個黑車不同。或者想深圳那樣的叫法合適點,藍牌車。藍牌是非營運的車輛,說罷了就是私家車標準,然後拉起出租的活了。這種服務,你要是路不熟可能會比較擔心,因為沒有保障,也容易被黑。
還有另外一種服務,就是叫車。這種服務往往路途要較長,或者說要有起步條件。就目前廈門來說,我自己也坐過的就是往返遇市區和郊區的車。兩種模式,拼車和包車。拼車需要等的時間可能長點,包車會快點,不過也要看他路上跑的車輛情況。
這種運營網絡,其實就跟Uber模式類似的,一個發起組織,然後加入的車輛和司機。一個接單和調度,一個接客送客。前者收點服務提成,即使不加上互聯網的外衣,其實都做得挺好。因為是灰色,所以其實還不好加上互聯網外衣。
不過類似和組織機構抗爭的並且利用了互聯網的古老行業,如QQ兼職MM,跟電話時代的Call Girl也差不多。媒介變了,還有Call Girl是上門的。QQ聯繫的自然也可以上門。這東西在天朝明著不能做,所以騰訊不可能去搞什麼中介服務平台,讓業主自己帶鹽。倒是9158這種網上夜總會,可以搞出台服務?哈哈,賣藝賣藝。
新媒介,帶來重新共享和組織的方式
新的媒介會改變任何人接觸的方式,也因此會對原有結構進行重構。比如說,如果Uber取代了出租車服務,那麼其實Uber也成了新的出租車服務。淘寶不可能完全取代商舖,這種新的中介模式發展到今天其實其成本已經和實體店舖趨近了。未來線上和線下必然會進一步融合。不過其過程中創造了不少奇蹟。
如果就人們放棄一些不必要的專屬,比如電鑽。有一個中介可以很快很好並且便宜的幫忙實現。你是不需要買電鑽的。這個提供服務最好就在你隔壁。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定地理範圍中,而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物理的東西,這些東西目前是不能想音樂那樣通過網絡流淌過來的。所以你想要盡快的拿到,那麼可能是從隔壁拿過來最快了,也就是說要本地還最好本社區內。
當然這個也不是必須的,有些東西的還是可以等。可是,關鍵就在於這裡,當你決定買還是不買時,你除了考慮價錢,你還考慮便利性的,這個我們在一開頭就談到了的。
所以其實就像是一個矩陣,一邊是,便利和不便利,另一邊是便宜和不便宜。便宜的東西你可能不假思索就買了,可是買了之後也肯那個只用過一次。對於這種,好像也沒有那麼多耐用品,所以似乎也不大成問題了,而且即使是共享也似乎送給別人就是。比如一個膠帶,鄰居正好需要過來問,你給他,你可能都沒想他送不送回來。但是如果是耐用品呢?比如我們說的電鑽,你當然還是希望他送回來的。
當然如果是熟悉的鄰居,你其實也不太擔心的,大家還是很自覺的。如果不是熟人呢?你會願意借嗎?如果是有償的呢?你會擔心他不送回來嗎?或者他拿著這個東西破別人門而入幹壞事去了。
再比如說如果是別人有償用你車子呢。你反正正好不出去,車子就呆在樓下,有人借用下還給你錢。額,朋友的話你都不好意思收錢。不熟悉的人嗎,你或許害怕要弄壞了啊,不還了啊,等等七七八八的擔心。
從所有權的角度看,如果是把耐用品的出售變成租賃,並且像債券一樣可以轉售,出售所有權。換言之就像漂流瓶一樣流轉,誰需要就接過去然後持有,接著放出來。如果流轉頻繁的話,這個其實問題不大。而且會有人專門出來出租物品了。所有權有回歸了,只不過這次是集中到了願意為此承擔風險的人。
所以共享某種東西或服務,一旦成為一種可行的經濟,那麼會進行新的中介化,只不過新的中介模式會和舊的有些不同。這個主要是針對標準化,在距離和供應速度上進行變革。共享還有另外有方向是差異化和個性化。衣服估計是最容易想到的一門生意了。如果你和身材相當的人共享衣櫃,想下也是蠻有意思的,只要這樣的打扮是出現在不同圈子的,那麼其實都多彩了不少。還有的就是,女人總會買很多衣服,而很多衣服可能穿幾次。這些當然是可以用來交換的。而交換本身,則也該是一種社交活動。
更多的共享,意味更多的參與
由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本地化共享經濟,會是一種新的社交活動形式。其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與否的問題了,而是有更多的話題。而從公益角度,一個城市的人一起彙集多餘的物品,如衣服,進行公益捐贈則會走出本地範圍的限制,而這種活動本身就有不少了。
但是共享經濟,其本身的意義在於,資源的彙集(信息)和重新分配,做到在地理和時間上的可獲取性。而由互聯網帶來的各種虛擬P2P活動則一如既往的推動共享活動,除了音樂,電影,軟件等,金融如借貸等等則也越來越多的觸及。
互聯網就是一個媒介,而移動互聯網等職能移動設備則更進一步拓展整張網絡,讓人的因素在其中更多的存在和影響。因此帶來的共享,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共享,而是會更多的涉入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回到開頭來說。如果你要做幫別人省錢的生意,或許你需要更多的瞭解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你可以不讓她買電鑽,又可以幫他在需要有個洞的時候可以得到。而想Bezos從賣書開始一樣,總會有可以進行這樣活動的,而且不僅僅是簡單的為了便利,還為了滿足迫切需求。比如,lending club等P2P借貸,比如Uber提供的黑色豪車服務。另外如TaskRabbit等跑腿活。這或許會是一個填空補缺的活,也或許會是個顛覆重構的活。
共享可能一開始是為了分擔,也可能是為了二次資源分配讓資源更合理利用,用起所值。本質上會對供應和使用上進行再次優化組合。拼車拼房能經濟。不過才是開始,讓共享操著專業化和社交化發展,則不僅僅是經濟,而是會有新的局面和風景。
格隆對阿里巴巴上市前的最後解讀:有華麗外衣,也有蝨子 格隆匯
來源: http://xueqiu.com/1333325987/31216948
開放 + 共享 + 共識,追尋有趨勢的價值! 讓最普通的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專業的研究服務! 讓每個個體的投資之路不再那麽孤單和艱難!港股那點事微信公眾號:
hkstocks格隆個人微信號:
ihkstocks港股那點事官網:
http://www.gelonghui.com本周阿里巴巴提交了最新的一版招股書,這是阿里巴巴第五次修改其招股書,相信也是IPO前的最後一次。根據現在市場上的消息,普遍認為阿里巴巴將在九月上旬開始路演,並在九月中旬的某個時間上市。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後一艘下水的航空母艦,相信阿里巴巴的上市將會是九月資本市場最令人矚目的事件。
在解讀阿里巴巴最新招股書之前,格隆還是要提醒各位投資者一句,要警惕阿里巴巴上市前後所產生的黑洞效應。關於這一點格隆在首次點評阿里巴巴的時候就已經提醒過投資者,阿里巴巴的巨大體量將會吸走大量的籌碼。從本周中概股的走勢來看,相信已經有不少基金經理開始為買入阿里巴巴而調整倉位。所以在阿里上市的這段時間,對互聯網行業的股票尤其是電商題材的股票都要格外警惕。由於阿里巴巴上市的重大意義,格隆在此之前已經針對阿里巴巴招股書做過兩次比較詳細的分析點評,分別是阿里巴巴首次提交招股書和阿里巴巴公布2014年第一季度業績的時候。格隆建議各位在讀本文余下內容之前,能夠回顧一下格隆之前的兩篇點評。因為這兩篇點評里面包含了電商行業的概況,電商行業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釋,阿里巴巴業務的架構,阿里巴巴財務狀況已及與可比公司的一些對比分析等等,相信會對投資者理解阿里巴巴的業務和財務狀況有所幫助。
在之前文章中闡述過的觀點和解釋過的基本概念,格隆將不在本文中贅述。在本文中,格隆繼續按照抽絲剝繭,數據說話的格隆風格,只針對本次阿里巴巴招股書中新增的信息做出細致解讀,希望能夠幫助投資者看清最新季報中顯露出的亮點與潛在風險。
阿里巴巴首次提交招股書時格隆的點評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0&extra=page%3D1 …阿里巴巴公布2014年1季度業績時格隆的點評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7&extra=page%3D1 …阿里本次招股書中最值得註意的就是更新了2014年2季度(也是阿里巴巴2014-2015財年第一財季)的財報。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一季度交出一份讓人略顯失望的答卷之後,格隆就猜想阿里巴巴是不是要等到2季度扳回一程之後才開始路演。看到阿里2季度業績的時候,確實讓格隆眼前一亮。營收同比增長46%,環比增長31%,達到了157.7億人民幣。歸屬股東的凈利潤達到了123.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1%,環比增長123%,凈利潤率更是高達驚人的78.3%!是不是僅僅經歷了一個季度的陣痛,阿里巴巴奇跡般的高增速又回來了?在仔細閱讀了財報和招股書之後,格隆發現阿里巴巴在第二季度的某些關鍵運營指標仍然存在壓力。下面格隆就來仔細解讀財報的中的數據。
我們的分析還是從阿里巴巴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開始,因為GMV代表著阿里巴巴的流量,也是阿里巴巴業務的起點。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2季度的GMV達到了5千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阿里巴巴如此大的體量還能夠保持45%的高速增長實屬不易,但是考慮到競爭對手的追趕,45%的增速就不免讓人有些擔心。作為阿里巴巴最主要競爭對手的京東,2季度GMV同比增速為107%。唯品會雖然沒有披露GMV的增速,但是作為一個直銷型電商我們可以用營收增速來估計GMV的增速。唯品會2季度營收同比增速為136%。阿里巴巴GMV增速低於對手就意味著市場份額逐漸被競爭對手吞噬。雖然阿里巴巴GMV的絕對數量仍在增長,但是領先優勢正在被削弱。2013年全年阿里巴巴GMV規模是京東的12倍,2014年一季度的時候是京東的9.8倍,到了2014年第二季度就只是京東的8倍。C2C模式被B2C模式追趕的趨勢非常明顯,即使在阿里巴巴內部也是如此。今年第二季度,淘寶GMV的同比增速只有33%,而天貓GMV的同比增速則是81%。所以阿里巴巴的第一個壓力就來自於競爭者的追趕,特別是B2C模式對C2C模式的追趕。

從GMV往下看一層,就是營收。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營收的增長趕上了GMV的增長。2014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為157.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46%。營收增長的能夠與GMV增長保持一致原因自然是貨幣化率的提升。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低於GMV增速,引起了市場的擔心。原因就是阿里巴巴來自手機端的GMV增長迅速,而手機端的貨幣化率卻明顯低於PC端的貨幣化率,進而拉低了整體的貨幣化率水平。而在第二季度,無論是移動端貨幣化率還是PC端的貨幣化率均有明顯的環比提升,使得整體的貨幣化率恢複到與去年同期水平,這才使得營收增速能夠與GMV同步增長。

由於貨幣化率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運營指標,格隆認為有必要仔細思考一下阿里巴巴的貨幣化率尤其是移動端貨幣化率為何能夠迅速提升,以及這種提升是否可以持續。由於阿里巴巴的招股書中並未對手機端貨幣化率提升的原因做出直接的解釋,格隆只能憑借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做出一些推斷。阿里巴巴在其修改招股書中披露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數據,這個數據是在首次提交招股書時候沒有披露的,不知道是否有投資者註意到。格隆在點評阿里巴巴的第一份招股書時就表示希望看到阿里巴巴對營收按照流量變現的方式能做一個分解,這個維度的觀察對於我們理解阿里巴巴的業務非常重要。阿里巴巴在其修改的招股書中就披露的這個信息(在管理層討論那一節的一個小段落里)。阿里巴巴將其中國零售業務收入按照在線營銷服務(Online Marketing Service)、傭金(Commission)和其他收入三個維度進行了分解。在線營銷服務對應的是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傭金對應的就是天貓的會員費以及從天貓的交易流水中收取的交易手續費等等。在2013-2014財年,在線營銷服務在中國零售業務收入中的占比為69%,同比增速為51%;傭金收入占比為28%,同比增速為95%。而到了14年第二季度,在線營銷服務在中國零售業務收入中的占比為67%,同比增速為29%;傭金收入占比為32%,同比增速為114%。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營收增長主要靠傭金的高速增長驅動,廣告業務的增速是低於營收的整體增速的。看來阿里巴巴還沒有真正克服手機流量占比提升對於廣告業務產生的負面影響。而2季度傭金業務的高速增長有兩點原因:一是天貓GMV占比的不斷提升;二是2季度由於世界杯的影響彩票銷售高速增長(這一點在招股書中明確提及,看來彩票已經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由於阿里巴巴沒有進一步披露彩票傭金的數據,所以我們暫時無法估計第三季度如果彩票銷售下滑對於阿里巴巴的影響,但是投資者還是要註意這個風險。
此外阿里巴巴的另一個壓力來自於利潤率的下降。阿里巴巴2季度的凈利潤率高達78.3%,但高凈利潤率是由於2季度阿里巴巴確認了68億人民幣的利息收入和投資收入,其中的62.5億來自於對一些股權價值的重估(這也意味著在下一季度就不會有這些一次性收入)。如果不考慮這些財務方面的收入,阿里巴巴的利潤率水平是在今年以來是一路下滑的。阿里巴巴在招股書中並沒有特別解釋利潤率下滑的原因,但是作為投資者卻不得不謹慎的對待利潤率下滑這一不好的趨勢。

提示了這麽多關於阿里巴巴的風險,並不代表格隆不看好這家公司,只是提醒投資者要充分考慮阿里巴巴經營上的壓力,不要把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的增長當成是今年全年的增長。格隆保守估計阿里巴巴今年和明年的凈利潤增長會保持在30%以上。據此推算阿里巴巴14-15財年和15-16財年的凈利潤分別約為360億和400億人民幣(14-15財年有62億一次性收入,在計算下一財年增長時要減掉)。在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國際一線互聯網公司估值目前基本在2015年一倍的PEG。所以,如果不考慮或有的行業外(比如政治)風險,阿里巴巴的合理估值應該也是15-16財年的30倍PE,也就是1950億美金左右,這比格隆一季報後給出的1740億估值增長了12%。

上半年市場很多不專業的聲音,認為阿里巴巴應定位在了1200億甚至是1000億美金市值以下,當時格隆的明確意見是:如果市場那些很扯的噪音真的讓阿里巴巴定位在1200億美金以下甚至1000億以下,格隆的意見是:擁抱馬雲吧!現在,估計極少有人會還無知到對阿里如此定價了。如果馬雲能吸取阿里巴巴B2B業務香港上市退市負面影響的教訓,將阿里上市定位預留一定空間,定位在1700億或以下,則基本可以形成一個共贏。格隆與諸位一起拭目以待吧。
(格隆發自拉薩 羅布林卡)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西藏旅遊在線。
以上文章來自格隆匯官網, 版權歸格隆匯所有,轉載務請註明以下出處,否則視為侵權:
本文來自"格隆匯·港股那點事", 推薦關註:港股那點事微信公眾號: hkstocks
格隆個人微信號: ihkstocks
港股那點事官網:
http://www.gelonghui.com投稿、交流、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執線:(86)0755-25314213
特別聲明:本公眾號與格隆匯不推薦任何股票,亦不保證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格隆對阿里巴巴上市前的最後解讀:有華麗外衣,也有蝨子 作者:格隆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35本週阿里巴巴提交了最新的一版招股書,這是阿里巴巴第五次修改其招股書,相信也是IPO前的最後一次。根據現在市場上的消息,普遍認為阿里巴巴將在九月上旬開始路演,並在九月中旬的某個時間上市。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後一艘下水的航空母艦,相信阿里巴巴的上市將會是九月資本市場最令人矚目的事件。
在解讀阿里巴巴最新招股書之前,格隆還是要提醒各位投資者一句,要警惕阿里巴巴上市前後所產生的黑洞效應。關於這一點格隆在首次點評阿里巴巴的時候就已經提醒過投資者,阿里巴巴的巨大體量將會吸走大量的籌碼。從本週中概股的走勢來看,相信已經有不少基金經理開始為買入阿里巴巴而調整倉位。所以在阿里上市的這段時間,對互聯網行業的股票尤其是電商題材的股票都要格外警惕。由於阿里巴巴上市的重大意義,格隆在此之前已經針對阿里巴巴招股書做過兩次比較詳細的分析點評,分別是阿里巴巴首次提交招股書和阿里巴巴公佈2014年第一季度業績的時候。格隆建議各位在讀本文餘下內容之前,能夠回顧一下格隆之前的兩篇點評。因為這兩篇點評裡面包含了電商行業的概況,電商行業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釋,阿里巴巴業務的架構,阿里巴巴財務狀況已及與可比公司的一些對比分析等等,相信會對投資者理解阿里巴巴的業務和財務狀況有所幫助。
在之前文章中闡述過的觀點和解釋過的基本概念,格隆將不在本文中贅述。在本文中,格隆繼續按照抽絲剝繭,數據說話的格隆風格,只針對本次阿里巴巴招股書中新增的信息做出細緻解讀,希望能夠幫助投資者看清最新季報中顯露出的亮點與潛在風險。
阿里巴巴首次提交招股書時格隆的點評
阿里巴巴公佈2014年1季度業績時格隆的點評
阿里本次招股書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更新了2014年2季度(也是阿里巴巴2014-2015財年第一財季)的財報。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一季度交出一份讓人略顯失望的答卷之後,格隆就猜想阿里巴巴是不是要等到2季度扳回一程之後才開始路演。看到阿里2季度業績的時候,確實讓格隆眼前一亮。營收同比增長46%,環比增長31%,達到了157.7億人民幣。歸屬股東的淨利潤達到了123.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1%,環比增長123%,淨利潤率更是高達驚人的78.3%!是不是僅僅經歷了一個季度的陣痛,阿里巴巴奇蹟般的高增速又回來了?在仔細閱讀了財報和招股書之後,格隆發現阿里巴巴在第二季度的某些關鍵運營指標仍然存在壓力。下面格隆就來仔細解讀財報的中的數據。
我們的分析還是從阿里巴巴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開始,因為GMV代表著阿里巴巴的流量,也是阿里巴巴業務的起點。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2季度的GMV達到了5千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阿里巴巴如此大的體量還能夠保持45%的高速增長實屬不易,但是考慮到競爭對手的追趕,45%的增速就不免讓人有些擔心。作為阿里巴巴最主要競爭對手的京東,2季度GMV同比增速為107%。唯品會雖然沒有披露GMV的增速,但是作為一個直銷型電商我們可以用營收增速來估計GMV的增速。唯品會2季度營收同比增速為136%。阿里巴巴GMV增速低於對手就意味著市場份額逐漸被競爭對手吞噬。雖然阿里巴巴GMV的絕對數量仍在增長,但是領先優勢正在被削弱。2013年全年阿里巴巴GMV規模是京東的12倍,2014年一季度的時候是京東的9.8倍,到了2014年第二季度就只是京東的8倍。C2C模式被B2C模式追趕的趨勢非常明顯,即使在阿里巴巴內部也是如此。今年第二季度,淘寶GMV的同比增速只有33%,而天貓GMV的同比增速則是81%。所以阿里巴巴的第一個壓力就來自於競爭者的追趕,特別是B2C模式對C2C模式的追趕。
從GMV往下看一層,就是營收。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營收的增長趕上了GMV的增長。2014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為157.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46%。營收增長的能夠與GMV增長保持一致原因自然是貨幣化率的提升。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低於GMV增速,引起了市場的擔心。原因就是阿里巴巴來自手機端的GMV增長迅速,而手機端的貨幣化率卻明顯低於PC端的貨幣化率,進而拉低了整體的貨幣化率水平。而在第二季度,無論是移動端貨幣化率還是PC端的貨幣化率均有明顯的環比提升,使得整體的貨幣化率恢復到與去年同期水平,這才使得營收增速能夠與GMV同步增長。
由於貨幣化率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運營指標,格隆認為有必要仔細思考一下阿里巴巴的貨幣化率尤其是移動端貨幣化率為何能夠迅速提升,以及這種提升是否可以持續。由於阿里巴巴的招股書中並未對手機端貨幣化率提升的原因做出直接的解釋,格隆只能憑藉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做出一些推斷。阿里巴巴在其修改招股書中披露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數據,這個數據是在首次提交招股書時候沒有披露的,不知道是否有投資者注意到。格隆在點評阿里巴巴的第一份招股書時就表示希望看到阿里巴巴對營收按照流量變現的方式能做一個分解,這個維度的觀察對於我們理解阿里巴巴的業務非常重要。阿里巴巴在其修改的招股書中就披露的這個信息(在管理層討論那一節的一個小段落裡)。阿里巴巴將其中國零售業務收入按照在線營銷服務(Online Marketing Service)、佣金(Commission)和其他收入三個維度進行了分解。在線營銷服務對應的是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佣金對應的就是天貓的會員費以及從天貓的交易流水中收取的交易手續費等等。在2013-2014財年,在線營銷服務在中國零售業務收入中的佔比為69%,同比增速為51%;佣金收入佔比為28%,同比增速為95%。而到了14年第二季度,在線營銷服務在中國零售業務收入中的佔比為67%,同比增速為29%;佣金收入佔比為32%,同比增速為114%。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營收增長主要靠佣金的高速增長驅動,廣告業務的增速是低於營收的整體增速的。看來阿里巴巴還沒有真正克服手機流量佔比提升對於廣告業務產生的負面影響。而2季度佣金業務的高速增長有兩點原因:一是天貓GMV佔比的不斷提升;二是2季度由於世界杯的影響彩票銷售高速增長(這一點在招股書中明確提及,看來彩票已經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由於阿里巴巴沒有進一步披露彩票佣金的數據,所以我們暫時無法估計第三季度如果彩票銷售下滑對於阿里巴巴的影響,但是投資者還是要注意這個風險。
此外阿里巴巴的另一個壓力來自於利潤率的下降。阿里巴巴2季度的淨利潤率高達78.3%,但高淨利潤率是由於2季度阿里巴巴確認了68億人民幣的利息收入和投資收入,其中的62.5億來自於對一些股權價值的重估(這也意味著在下一季度就不會有這些一次性收入)。如果不考慮這些財務方面的收入,阿里巴巴的利潤率水平是在今年以來是一路下滑的。阿里巴巴在招股書中並沒有特別解釋利潤率下滑的原因,但是作為投資者卻不得不謹慎的對待利潤率下滑這一不好的趨勢。
提示了這麼多關於阿里巴巴的風險,並不代表格隆不看好這家公司,只是提醒投資者要充分考慮阿里巴巴經營上的壓力,不要把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的增長當成是今年全年的增長。格隆保守估計阿里巴巴今年和明年的淨利潤增長會保持在30%以上。據此推算阿里巴巴14-15財年和15-16財年的淨利潤分別約為360億和400億人民幣(14-15財年有62億一次性收入,在計算下一財年增長時要減掉)。在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國際一線互聯網公司估值目前基本在2015年一倍的PEG。所以,如果不考慮或有的行業外(比如政治)風險,阿里巴巴的合理估值應該也是15-16財年的30倍PE,也就是1950億美金左右,這比格隆一季報後給出的1740億估值增長了12%。
上半年市場很多不專業的聲音,認為阿里巴巴應定位在了1200億甚至是1000億美金市值以下,當時格隆的明確意見是:如果市場那些很扯的噪音真的讓阿里巴巴定位在1200億美金以下甚至1000億以下,格隆的意見是:擁抱馬云吧!現在,估計極少有人會還無知到對阿里如此定價了。如果馬云能吸取阿里巴巴B2B業務香港上市退市負面影響的教訓,將阿里上市定位預留一定空間,定位在1700億或以下,則基本可以形成一個共贏。格隆與諸位一起拭目以待吧。
世茂許世壇:披著地產外衣的互聯網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4-23/911585.html
邦地產記者 楊羚強
在那些活躍的房企領軍人物中,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許世壇也許是最喜歡提出新思維、新概念,並且予以貫徹的一個人。
他在即興演講或者接受采訪時所提及的很多概念,會讓人誤以為他來自一家高科技公司。在4月16日世茂Mini Mall發布會上,他提到的“通過智能平臺研究客戶的生活習性”、“產品叠代、升級”、“用電腦系統試衣服”等概念,最初都來自互聯網。
因為有這樣的老板,他的員工常常不喜歡自己的企業被外界視為傳統意義上的房地產公司。世茂的品牌經理每次都會向邦地產記者強調,世茂能賺錢的領域有很多,並不只有房地產。
大數據讓經營成本降低
相比萬科和萬達的高調創新和轉型,世茂在過去幾年里低調蛻變,既有新產品的研發,也有對房地產盈利模式的升級,更有內部管理的變革。
“我們公司有很多在業界非常牛的‘大神’,很多公司能夠有一兩位就已經不錯了,但是我們有很多。最讓人驚奇的是,這些誰都不服誰的人,卻都聚集在他的影響之下。”一名世茂的資深員工認為,許世壇之所以能把這些業內精英聚於麾下,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會給員工足夠的空間。
在許世壇的力主之下,幾年來,世茂研發出很多有意思的產品和服務,立足於服務社區業主的Mini Mall便是其中一項。與其說這是一個商業地產項目,不如視之為互聯網電商的線下版。其最大的亮點是能夠根據業主的消費習慣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而精準地為業主提供可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解決O2O的線下“痛點”——迅速實現即時服務。
“我會告訴你,你們家可能沒有紙了,你們家冰箱可能沒有菜了,根據你的健康數據,給你們家推送適合你的東西,這樣你的生活就變簡單了。你只要說這一周沒有什麽東西了,OK,我給你送過來。這樣做,使得一個Mall需要的面積大為縮小,因為我們把它智能化,只把每天業主急需的東西放在店里賣。更長周期的,放在倉庫里做配送就行。”世茂商業地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吳艷芬對邦地產君說。
吳艷芬興奮地表示,正是依靠大數據分析, Mini Mall在實際營業面積上,比大型購物中心提高了效用率,營業面積最終能達到80%~90%,從而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
互聯網思維的線下實踐
吳芳芬說,根據對消費者進行大數據分析,能清楚地把我不同社區業主的消費習慣,從而為他們找到最合適的品牌和業態。
另一方面,也能更精確地了解到每一家商戶在Mini Mall的營業情況,從而為合理的租金談判提供依據,最終幫助世茂和品牌商家雙贏。
不僅如此,大數據分析也降低了世茂投資Mini Mall的風險。
對Mini Mall的投資回報,許世壇和他的團隊有過一個精確測算,Mini Mall的投資年回報率可以達到7%~8%,12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資。而同類型的大型購物中心,大部分的年回報率只有5%~6%,需要至少15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在商業競爭激烈的城市里開發大型商業,年回報率甚至只有2%~3%,要三四十年才能收回全部投資。
Mini Mall和普通購物中心的區別在於,Mini Mall明確客戶來自於商場周邊的一到兩公里,客群主要是世茂的業主,並對他們的生活需求有精確了解。這使得Mini Mall可以不必引入類似大賣場這樣的低租金業態,加上項目絕大部分的室內面積可以出租,回報水平自然更高。
除了Mini Mall之外,過去一年世茂還通過大數據精確分析,開發出了Mini Hotel。這種酒店和其他酒店相比,客房數量少,減少了服務人員數量和管理成本。同時,Mini Hotel也像Mini Mall一樣,將客房內陳列的所有物品都作為一種商品擺設,客人如果喜歡客房里的一張床、一個大櫥,都可以在線預訂購買,這又是一種互聯網思維的線下實踐。
“一般的酒店,一年內如果能把現金流轉正,已經很好了。我們在松江開的Mini Hotel,只用了3個月就實現了現金流轉正。”許世壇說。
創新路上每一步都謹慎
據許世壇介紹,一個標準Mini Mall的投資額不會超過1億元,而且不一定會全部持有。過去世茂蓋一個購物中心的錢,夠蓋十幾個Mini Mall。
但在推廣Mini Mall的力度上,許世壇卻顯現出不同尋常的謹慎。
早在2014年1、2月份,在幾次公開場合上,許世壇就曾提到Mini Mall的概念。世茂集團一份未公開的資料也顯示,在去年下半年,該公司就經基本上勾畫出了Mini Mall的經營定位和整體雛形。但直到4月中旬,世茂才正式推出Mini Mall。
許世壇說,Mini Mall會首先在武漢和南京落地,因為這兩個城市的Mini Mall會是世茂最為成熟的產品,世茂的品牌影響力在這兩個城市也相對有優勢。在這兩個城市以外,世茂暫時還沒有要短期迅速大面積鋪開的計劃。他表示,還要看看Mini Mall運營的效果如何,需要隨時進行調整。
類似Mini Mall和Mini Hotel的新產品研發和嘗試,世茂還做了很多事情。2014年報中,世茂專門提出要“結合互聯網新理念開創白金時代”。
世茂認為,單以增長率、周轉率等舊的價值體系來指引房企的發展,房企只能進入 “白銀時代”。若能以互聯網思維,在房地產行業以人為核心展開商業和運營,就能在短時間內打破行業壁壘,開創企業發展的“白金時代”,真正實現可持續增長。
BAT入局 文化眾籌如何脫去營銷外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40.shtml
導讀 : 無論是當今的眾籌項目還是眾籌網站都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種營銷手段,很多眾籌項目由於缺少信用保證甚至面臨著無法兌現承諾的風險。
文化眾籌作為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的產物,它的出現成為眾多互聯網、金融企業爭相爭奪的新高地。互聯網巨頭的強勢介入讓文化眾籌市場更加火熱。BAT的搶灘登陸引領了整個市場風向標的轉變,市場各方開始將關註的目光轉移到了文化眾籌上。
互聯網巨頭搶占市場,文化眾籌風起雲湧
早在2014年3月,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就一款基於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產品,消費者最低出資 100 元,即可投資熱門影視劇作品,享受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娛樂權益,同時可以獲得 7%的預期年化收益。乍一看,娛樂寶似乎是一個理財類的產品,但是深入研究你會發現這款產品實質上就是一款文化類的眾籌產品。同一般的眾籌產品不同的是,阿里利用自身的包裝將這種眾籌類型的產品包裝成了一款理財類產品。
就在阿里試圖利用娛樂寶來激發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的時候,百度推出了“百發有戲”。百度百發有戲在推出的時候將認籌的最低投資門檻降低到了10元,以此來搶占娛樂寶的市場份額,上線兩分鐘之後獲得了1500萬的認購預期總額。
阿里和百度利用較為隱蔽的眾籌手段在獲得影視拍攝關註的同時也獲得了一筆不少的影視啟動資金。這不僅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更是讓人們在電影身上可以獲得一筆收入。盡管綜合測算下來這些收入並不是太高,但是卻已足以令廣大用戶興奮。
而作為BAT中的另外一家,騰訊通過收購盛大文學並最終成立閱文集團也完成了對於整個文化產業的戰略布局。相對於BAT的高調,京東則顯得低調很多,憑借京東金融的平臺,京東一點都沒有閑著。它通過眾籌的形式完成了汪峰“鳥巢”演唱會、《小時代3:刺金時代》等文化產品的眾籌。
傳統公司謀求深度變革,文化眾籌成為切入點
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著傳統文化產業,傳統文化產業也開始通過轉型開始尋求產業的優化升級及深度發展。文化眾籌作為一個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較為緊密的環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眾多傳統文化公司謀求深度發展的切入點。
傳統銀行機構作為一個與金融行業密切相關的部門,他們早早便已經嗅到了“互聯網+”的味道,通過文化眾籌介入到金融領域,從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獲取一杯羹成為眾多傳統銀行的首要選擇。
一向以靈活見長的浦發銀行便通過在第一時間介入到了文化眾籌領域。早在2014年12月1日,浦發銀行官方便宣布,該行信用卡中心開始參與出品徐崢的電影《港囧》的眾籌工作,並借助浦發銀行的平臺開始了該部電影的眾籌,並將這部電影看作是浦發銀行全面試水電影、電視劇、話劇、演唱會等各類娛樂領域的試水之作。
如果說浦發銀行作為一家金融機構涉足眾籌產業是出於行業敏感嗅覺的話,那麽深耕文化產業本身的企業涉足文化眾籌則是他們謀求轉型升級的一個強烈信號。《大聖歸來》、《泰囧》通過眾籌獲得巨大成功;諸如和和影業通過擔任《美人魚》的票房保底人的形式進行“另類眾籌”、成功運作過《北平無戰事》、《古劍奇譚》等多部影視劇的新鼎明通過聚米金融開始眾籌網絡大電影等傳統影視投資公司陸續介入眾籌……這些傳統文化公司陸續試水文化眾籌領域則成為傳統文化公司轉型的一個強烈信號。
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傳統影視公司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試水文化眾籌,並期望通過文化眾籌打開一扇窗,從而開啟公司發展的新篇章。
盡管互聯網、傳統金融公司、傳統影視公司都開始介入到文化眾籌領域,但文化眾籌的前景並不被業界看好。
文化眾籌並非一帆風順,路途依然遙遠
盡管《大聖歸來》、《泰囧》、《逗比男生》等電影都通過文化眾籌獲得了成功,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也通過影視投資公司之間的“另類眾籌”也獲得的成功,但是並不能說明文化眾籌已經成熟,這些影視劇的眾籌成功只能是在特殊時間段產生的小概率事件。
據盈燦咨詢數據統計,目前國內共有九家平臺涉及影視類眾籌。從平臺項目發布數量來看,近半數平臺影視發布項目為個位數,項目數較少,影視類眾籌平臺項目成功率僅為64%。對於影視劇缺少較為全面的把控,並對後續的運作缺少嚴格的把控成為文化眾籌受到眾多質疑的主要原因。
以阿里的娛樂寶和百度的百發為例,雖然用戶能夠通過較低的購買門檻參與到某部影片的眾籌當中去,但是換算下來每個投資用戶從中獲得的收益並不算高。以在阿里的娛樂寶上進行眾籌的《小時代4》為例,如果一個用戶投資了100元,用戶便可以獲得7元的收益。從大的方向上來看,用戶通過文化眾籌獲得的收益並不高。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些電影通過網路平臺進行眾籌,並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眾籌,有時只能算作是一個宣傳的手段,一個營銷的噱頭而已。對此,阿里娛樂數字事業部原副總裁劉春寧直言不諱地表示,娛樂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眾籌,而是一種投資,因為眾籌項目不能以股權或資金作為回報,項目發起人更不能向支持者許諾任何資金上的收益。
可見,無論是當今的眾籌項目還是眾籌網站都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種營銷手段,很多眾籌項目由於缺少信用保證甚至面臨著無法兌現承諾的風險。
然而,雖然文化眾籌面臨著諸多質疑,但是依然有專家對此持看好態度。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群飛就表示,眾籌不會顛覆傳統的電影制作模式,因為電影永遠離不開優秀制作人和制作團隊,互聯網介入相信會改進提升傳統電影業,推動中國電影更高更快發展,但顛覆不了電影。
由此可見,對於文化眾籌的看法在業內外依然有一個較為模糊的認識,眾籌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被更多人接受,並且更加規範地發展。
這些問題解決,文化眾籌將大有可為
文化眾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特別是與互聯網產生深度融合之後,人們對於它更是充滿了期待,而只要解決了如下問題,文化眾籌或將能夠大有可為,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風口。
第一,法律問題。作為一種涉及到經濟利益的項目,文化眾籌被人飽受詬病的一個問題就是法律監管的缺失。而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缺少一部比較有針對性的法律對眾籌進行較為嚴格的規範和管理。盡管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諸多網站都在開始涉足眾籌,但是由於缺少最基本的法律監管讓他們正在面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
第二,眾籌平臺的背景問題。目前,國內很多眾籌平臺較為獨立,並不能夠與電影制作公司建立良好的聯系。這就導致很多在眾籌平臺上眾籌成功的項目無法進行落地,投資的收益也就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只有解決眾籌平臺的背景問題,將眾籌平臺與影視公司建立較為緊密的聯系,將每一個眾籌成功的項目都能夠真實落地也是現在眾籌平臺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專業性問題。很多文化類的眾籌項目被放到了聚合型的眾籌平臺上進行眾籌,由於這些眾籌平臺缺少專業性的知識,對眾籌項目缺少較為專業的平臺導致很多質量不高的項目在網站上線進行眾籌,導致眾籌平臺上的項目泛濫,投資者的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對於項目方來講,由於這類眾籌平臺缺少較為專業的行業背景,盡管在眾籌平臺上獲得了眾籌成功,但是等到項目真正實施的時候,這些眾籌網站卻無法給項目提供較為專業的資源支持,導致項目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舉步維艱。
文化眾籌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讓它依然受到外界質疑,而隨著大文化概念的逐漸興起,文化眾籌的概念也在逐漸豐富起來。可以預見的是,以上三個問題如果能夠獲得解決,那麽這樣的眾籌平臺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投資者和項目方的利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文化眾籌”,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眾籌真正打造成為下一個互聯網金融的風口。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孟永輝,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親愛的翻譯官》:披著職場劇外衣的言情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615

《親愛的翻譯官》(電影劇照/圖)
掌控遙控器的主要人群是家庭主婦和青少年,因此國產電視劇的主打題材是婆媳爭鬥的家庭倫理劇,“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言情劇和青春熱血的校園言情劇,你看看衛視收視率榜單的前幾名基本都不超出這幾個類別,再看看這些劇集的制作水準,你也能知道觀眾們的水平在哪一個層次了。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何國產職場劇為何總是言情劇。
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正在熱播。該劇改編自繆娟小說《翻譯官》,號稱是首部聚焦翻譯人群、展現翻譯官職場與生活的電視劇,並由當紅花旦楊冪、實力派演員黃軒聯袂主演,一開播就引起了廣泛關註。該劇播出後收視率迅速攀升,頗具“劇霸”氣象,拯救了今年以來收視始終陷入頹勢的湖南衛視。
然而,高關註度、高點擊率、高收視,仍然掩蓋不住業內人士對該劇的批評。雖然該劇打著職場劇的旗號,但許多觀眾看到的卻是披著職場劇外衣的“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言情劇碼。那麽,真正的職場劇該怎麽拍?為什麽國產職場劇總會出現這樣的錯位?
職場劇:職業、職場、職人
職場劇,簡言之就是以職場話題和故事為題材的電視劇。事實上,國內出現職場劇這一分類也是這幾年的事,國外的電視劇行業似乎並沒有專門的職場劇分類,然而,這並不妨礙歐美、日韓等國的影視行業制作了一批非常經典的職場劇。
嚴格意義上的職場劇,應該著重凸顯出三個元素:職業、職場、職人。首先是職業,其要求是對這個職業有非常熟稔、專業的認知,即便有誇張的藝術加工,仍要立足於真實情況和現實模型,容不得對職業的一知半解以及胡編亂造。歐美職場劇的編劇常常本人就曾在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有的劇組還雇請專門顧問為拍攝提供建議,為專業性保駕護航。就比如律政劇,像經典美劇《波士頓法律》,制片人便是法學院出身的律師,劇中涉及的豐富法律知識和案例常被許多法學院當成影視教材。醫療劇,比如美劇《實習醫生格蕾》,“每一個胸膛和腹腔都大剌剌地敞開著,每一集都像一條維基百科,滾動播出心臟瓣膜、十二指腸穿孔、體外循環這些名詞解釋”。再如專業的新聞劇《新聞編輯室》,著力還原記者在調查報道中單調、瑣碎、專業的基本功……
其次是職場生態的展現。毫無疑問,職場就像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對職場生態的展現是一味地凸顯職場厚黑學,好像職場中的每一個人一天到晚都在忙著勾心鬥角。事實上,優秀的職場劇在展現職場鬥爭一面的同時,更著力於展現的是職場中人與人的相處、面臨選擇時的何去何從、犯錯時的如何糾正、如何處理沖突等利於個人成長的現實問題。比如韓劇《未生》,該劇講述的是一個家境貧寒、無大學學歷、無外語技能的少年張格萊進入一家全國頂尖學生才能進入的綜合外貿公司,如何從絕對劣勢走向新生的故事。張格萊進入職場,仿佛是孤舟被拋入大海,編劇著力凸出的是他在陌生、一無所知的職場生活中,如何學習、如何處理與上司的關系、如何處理沖突、如何做抉擇,一點一點適應職場生活,並逆水行舟到達彼岸。
因此,職場劇的最終落腳點是人的成長,職人的成長,就如同張格萊,如同《傲骨賢妻》中的Alicia。40多歲的Alicia的從法學院畢業後就嫁給州檢察長Peter,有一對兒女,成為家庭主婦,但平靜的名媛生活被丈夫召妓的醜聞打破。丈夫停職被扣,自己一把高齡還要出去找工作,事業從零開始,法庭給了她崛起的機會,慢慢成長為公司合夥人、到開創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再到競選檢察長。一路走來,職業技能的增長、遭遇困難的堅強、兼顧家庭的不易,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Alicia的傳奇經歷,更是她的一路成長。
一言以蔽之,真正意義上優秀的職場劇,應該是專業體現職業特色,全面反映職場生態、傳播對職業生涯有益的道和術,反映職人成長,並有助於觀眾從中成長的。優秀的職場劇,應幫助觀眾對這個職業樹立準確的認知,不醜化、不美化,並能激起一部分人對該職業的憧憬、向往和敬佩。

《未生》(電影劇照/圖)
《親愛的翻譯官》:不是職場劇,是言情劇
如果我們以國外一些經典的職場劇為樣板來評價《親愛的翻譯官》,它相形見絀。
先是對職業的刻畫不專業。就比如劇里程家陽說翻譯官嚴禁噴香水,而事實卻是同傳間空間狹小悶熱,使用味道清淡的淡香水也是同傳間的禮儀之一;還比如喬菲在蘇黎世大學做交換生,但蘇黎世大學是在法國的德語區……這是國產職場劇的一大毛病,編劇對該職業的認知多數屬於業余水準,因此細節上常出現紕漏,像醫療劇《青年醫生》實習生在急癥室里聊八卦,律政劇《離婚律師》把錄音當證據。
更要命的是,雖然該劇自稱反映翻譯官生態,但如果你細細數一數,平均每集關於翻譯的介紹和展現時間,不足劇情的十分之一,觀眾看不到成為一名真正翻譯官的種種艱辛、翻譯官的日常學習和工作狀態等。這也是國產職場劇的一貫毛病,從事什麽職業更像是主人公的一種身份和標簽,主人公的職業與他的性格、他的生活仿佛毫不相關。
而對職場生態的反映,《親愛的翻譯官》同樣是太想當然。面試遲到,就開始跟主考官扯私人恩怨;動不動就進上司辦公室;跟上司各種頂嘴;背後給上司取外號、說長道短還讓他知道;幹涉上司的感情生活;私生活各種與上司藕斷絲連……拿出《未生》跟《親愛的翻譯官》一比,前者是真切的職場生活,後者其實就是霸道總裁與瑪麗蘇的二人轉。國產職場劇對職場生態的刻畫常落入的另一個窠臼是把職場劇當宮鬥劇寫了,什麽偷創意啦、穿小鞋啦、傳流言啦,或者教你怎麽勾搭上司啦、對付賤人啦,仿佛步入職場就是步入後宮,《親愛的翻譯官》喬菲遭到同期實習生的一致誤會也是如此。
至於職人的成長,這終於是國產職場劇所熱衷的主題,因為剛好契合觀眾對成功學的強烈需求。就比如《親愛的翻譯官》,喬菲肯定從實習生轉正,從不會同傳到會同傳,並成為像程家陽一樣的傳說。但與真正意義上的職場劇相比,主人公的成長並不具體反映在職業上的一點點艱辛進步,她的進步是突飛猛進式的,在男主角愛的眼神和愛的抱抱的鼓勵下,女主角一下子就克服了自己的弱點,一下子就進步了,一下子就成為能與男主角並肩而立的成功者。
說到底,國產職場劇之所以不專業,根本就在於它們只是披著職場劇的外衣,內里其實是言情劇或倫理劇或家庭劇。《親愛的翻譯官》是非常典型的“霸道總裁愛上我”。喬菲家境貧困啦、母親病重啦,程家陽高富帥啦、霸道總裁啦,兩人相遇之後先是誤會、沖突,接著成為歡喜冤家,程家陽在接觸中肯定會發現喬菲的優點,什麽熱情啦、開朗啦、吃得了苦啦、勤奮啦、細心啦,然而兩人就相愛了。接著就是各種三角戀啦、誤會啦、程家陽的母親反對啦,各種大虐小虐,最後兩人克服重重困難終於生活在一起。當編劇將60%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男女主角的愛恨糾葛上,再花個10%的時間給男女主角的前任,花個10%的時間給男三女三,花個10%的時間給細枝末節,真正留給職場的時間就10%不到了,職場便淪為點綴。
職場劇不專業,該怪誰?
那麽,國產職場劇“不專業”的老毛病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出現,誰該對此負責?
編劇首先難辭其咎。國內職場劇的編劇可能從來就沒上過班,對一個職業是完全陌生的,他們要書寫這個職業,要麽是靠閉門造車和“想象力”,要麽是找一些二手資料,好一點會下點功夫采訪幾個行業中人。但這些也只能了解到一個職業的皮毛。因為真正浸淫在職場中的人,他們受職業的影響很深,言談方式、作息規律、精神面貌、愛情觀等都會受影響,如果沒有該職業體驗的人是很難準確把握住這一些的。因此,國產職場劇如果去掉主人公的職業標簽和職場部分,你會發現一個翻譯官、一個律師、一個警察、一個醫生,他們之間基本看不出什麽不同。
但屎盆子也不能全扣編劇一人頭上。筆者有一朋友就是個年輕編劇,她向筆者吐槽:我倒是想認真寫啊,我倒是想真正下放到職場中體驗個三個月啊,但制作方那邊時間緊、任務急,人家也不要求你專業,我要生存肯定得在截稿日期前趕緊把任務完成交給她啊!她還提出一個質疑:如果國內職場劇真的正兒八經講職場講職業,你得先問問電視機前的大媽們,她們同意嗎?她們想看嗎,看得懂嗎?
這其實又觸及到另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即電視觀眾的整體欣賞水平。掌控遙控器的主要人群是家庭主婦和青少年,因此國產電視劇的主打題材是婆媳爭鬥的家庭倫理劇,“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言情劇和青春熱血的校園言情劇,你看看衛視收視率榜單的前幾名基本都不超出這幾個類別,再看看這些劇集的制作水準,你也能知道觀眾們的水平在哪一個層次了。
因此一個殘酷的現實是,職場劇再不專業,觀眾卻願意買單,你真的正兒八經拍職場劇了,收視屢反倒可能噌噌地往下掉。拍電視劇要大投入,制作團隊肯定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他們比任何人都知道觀眾愛看什麽、想看什麽,既然披著職場劇外衣的言情劇觀眾更愛看,那沒有哪個投資人腦子抽風撒錢讓導演去拍收視率低的專業劇。
不過,隨著中產階層的不斷壯大,這種情形會慢慢得到改觀。事實上,國產職場劇這幾年的興起,背後是以白領為主的中產階層的崛起,他們需要能夠反映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成長、發出他們聲音的電視劇作品。而國產職場劇之所以變成職場劇、言情劇/倫理劇/家庭劇的雜糅,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制作方對白領觀眾與家庭主婦這兩個主流觀眾群體的雙方討好。目前這種策略效果明顯,《親愛的翻譯官》穩住了電視前的家庭主婦、收視率高漲,在網絡上也贏得不少白領關註、點擊率居高不下,雖然口碑一般。
至於以後國產職場劇的天平會向哪邊傾斜,是專業多一些還是狗血多一些,則取決於哪個群體的話語權越大、購買力越強。隨著越來越多寫字樓的拔地而起,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加入職場隊伍,以及電視的沒落和網劇的崛起,天平最終可能會更傾向於中產階層一方。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電視劇里播的還是爛俗的言情劇或家庭倫理劇,但網絡上則會出現像《波士頓法律》這樣傑出的職場劇。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民生銀行假理財:披著份額轉讓外衣的“飛單”
4月18日,多名因“飛單”理財被騙的投資者聚集在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大堂內討要說法。其中,還包括不夠私行級別的財富級(300萬元以下)投資者,他們手持到期合同要求對到期產品本息進行兌付。
此前媒體報道有稱,被騙客戶所購買的“份額轉讓”產品,在形式上,其實屬於從其他投資者處受讓民生銀行發行的尚未到期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多數以“非凡”系列XX期命名。
不過19日下午,民生銀行官方發布一則“關於理財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朋友圈海報指出:“截至目前,我行‘非凡資產管理系列’個人理財產品均按照合同約定按時兌付了本金及收益。”由此或可推斷,前述“份額轉讓”產品中所包含的理財,應該不是類似的民生銀行自營或總行審批合規代銷的理財產品。
隨著事態進一步發酵,一場披著“份額轉讓”外衣“飛單”的窩案浮出水面。除了民生銀行所公告的該行涉案支行行長張穎被抓外,另據媒體報道,19日,一名支行副行長以及三名員工也被公安機關帶走。
未經審批的虛假理財
民生銀行“飛單”案,輪廓正在逐漸清晰。
4月19日,有被騙的投資人透露,他們在與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理財經理購買理財產品時,對方告知,原投資人基於回款,所以願意放棄利息,原本一年期年化4.2%的產品,還有半年到期,相當於年化8.4%的回報。
這是一款怎樣的理財產品?一位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這種業務模式,在私行以及財富管理業內叫“份額轉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業務模式。一些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的產品說明書中也會看到合同允許到期前中途轉讓給他人。
從簽協議轉賬的環節來看,根據媒體報道,投資人與航天橋支行簽訂了四份協議:《中國民生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國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協議書》、《中國民生銀行理財產品轉讓協議》、《交易資金監管協議》。除了理財產品說明書之外,其他協議上都有轉讓人、受讓人的手寫簽名,並蓋有“中國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儲蓄業務公章”。
不過他指出,本案的關鍵點在於,份額轉讓所涉及的原有理財可能不是民生銀行合規代銷的理財產品,而是向客戶轉讓未經民生銀行總行審批的虛假理財產品,借用“份額轉讓”的幌子“飛單”的可能性較大。
19日下午,民生銀行官方發布一則“關於理財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朋友圈海報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民生銀行指出:“截至目前,我行‘非凡資產管理系列’個人理財產品均按照合同約定按時兌付了本金及收益。”這與此前媒體稱,多位投資人及其提供的產品資料顯示,他們購買的產品多以“非凡”系列xx期命名命名,二者顯然存在矛盾。
份額轉讓如何“飛單”?
只要客戶持有理財份額,合同中又允許轉讓,那麽當客戶出現現金壓力時,都可以通過場外協議做份額轉讓,“可換”在理財產品中,被視為客戶的權利。
記者從某股份制商業銀行支行內部了解到,目前涉及份額轉讓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將有理財份額轉讓需求的產品集中打包,進行產品的重新創設,做成新的產品賣給新客戶,底層資產是原來客戶轉讓的理財產品。由於涉及到產品的重新創設與多個部門協調監督,出貓膩的可能性小。
另一種則是本行自營理財產品的份額轉讓,其中涉及總行產品部門的管理人、銷售渠道支行的客戶經理、轉讓人A與B。 支行人員買通總行產品管理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還有轉讓代銷理財份額。這種轉讓需要通過場外協議來完成,理論上客戶A與客戶B自己簽就可以了。但A與B簽,需要經過產品的管理人(基金、信托、券商等通道方)同意做變更,所以管理人會出具合同協議,最後也是蓋管理人章。
記者采訪發現,代銷理財遇到份額轉讓時,銀行作為銷售的渠道方,在整個轉讓過程中做法、風控不盡相同。有的只做確認,不在管理人出具的協議上加蓋公章。也有的銀行對於代銷的每個環節都蓋章確認交易有效,轉讓的過程要錄音錄像。
簽署份額轉賬協議後,B給A打錢後,管理人將A的份額過渡給B,這個過程的轉賬交易一般會在當地支行進行。客戶A將份額轉讓給客戶B後,管理人會根據份額轉讓內容,到中證登重新登記備案。不同的產品登記的平臺不盡相同,但都會依據場外轉讓協議變更產品歸屬。
這是正常的份額轉讓,但如果像民生銀行“飛單”案這樣,支行行長與理財經理都涉及其中,份額轉讓則極可能成為“飛單”假借的“幌子”。
上述私人銀行理財經理分析稱,如果理財經理想聯合支行行長將第三方理財(非總行通過的代銷理財產品)假扮成合法渠道代銷的理財產品,轉讓給私人銀行客戶。他們會盡量讓管理人缺位,然後自己做假合同欺騙客戶。
由於一般客戶並非銀行內部人士,對於合同的真偽,印章都很難辨認。所以上當的可能性極高。甚至存在根本就沒有第三方理財產品需要轉讓的非法集資“龐氏騙局”。
而從分行監管角度看,一旦遇到窩案,唯一的監控渠道是對於上述份額轉讓中的轉賬資金進行監控。這已經屬於事後監管的範疇。如果是客戶主管經理與支行行長串通的窩案,那麽雙人複核、錄音錄像等防範個人道德問題的措施都將形同虛設。
投資者怎樣提高警覺?
一位私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像在民生銀行假理財案中,上家一分錢的理財收益都不要,直接將利息留給接手的下家比較少見。8.4%的收益率需要格外註意。
由於客戶對於產品的協議、合同以及蓋章的真偽難以辨識,處於劣勢,所以更需要對產品合同要素部分進行多次確認。
即便是這樣,如果遇到窩案,對於單據造假以及公章造假很難分辨得清,這時候拿著產品信息到其他支行分行了解情況就必不可少了。
在此次民生銀行案中,被騙的私人銀行客戶正是通過北京分行的朋友處得知,自己所購買的份額轉讓理財其實並不存在。試想如果客戶可以之前便多方核實,那麽應該可以發現疑點。
對於一般理財“飛單”的鑒別,有銀行理財經理給出如下建議:
看產品管理人。任何理財產品都會有一個產品管理人,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人自然就是銀行,如果投資者看到自己的合同書上寫的不是銀行,而是什麽投資公司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就要註意了。
看蓋的什麽章。“飛單”產品的管理人一定不是銀行。而是某理財項目公司、投資公司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所以,投資者在遇到理財經理介紹某款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合同上蓋的什麽公章,凡蓋的是其他公章就需謹慎對待。
查托管賬戶。專家提醒,銀行體系內的信托類產品經過較嚴格的風險篩選,其風險較系外產品會可控一些,收益率也會低一點。投資者碰見信托類等高收益產品時,首先要多個心眼問問理財經理是哪個機構發行的;其次,一般銀行正規渠道發售的信托類產品托管賬戶都是在本行,而“飛單”的托管賬戶可能是在他行。
理財產品名稱和編碼查詢。還有就是理財產品的名稱,客戶可撥打銀行的熱線電話或登錄銀行官方網站查詢所購買的產品,如果是“飛單”就不會有記錄。另外,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需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布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14位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www.china-wealth.cn)查詢產品信息,未在理財系統登記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律不得銷售。如果理財產品的編碼未出現在登記信息里,那麽這款就是非銀行渠道的理財產品。
如果客戶真的被銀行窩案團夥詐騙,購買了飛單理財,又該如何維權呢?在一位私行客戶經理看來,直接撥打銀行投訴電話,或者和當事人支行領導(支行行長)溝通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到另外一家當地支行進行投訴也是可行的。
此外客戶還可以撥打銀監會投訴電話進行投訴,弊端是從銀監會到銀行總行再到分行調查,流程和時間長,而且極容易被忽略。但好處是銀監會一旦下發總行,會得到相應重視。業內人士建議客戶一般是與銀行溝通無果或是對分行處理意見不滿意時再投訴到銀監會。
網絡藝術品投資警惕"風雅"外衣下的騙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1463

網絡藝術品投資聽起來很“雅”,但其實大多還是騙局。(視覺中國/圖)
又現新型網絡詐騙!前段時間,山東淄博的孫女士,認識了一個聲稱可以幫她尋找投資理財渠道的網友。通過對方介紹,她進入一個網絡藝術品交易平臺,結果沒想到竟遭到網絡詐騙,損失了45萬元。怎麽回事?
市民陷網絡藝術品投資騙局損失了45萬
當事人孫女士:“當時他說這個平臺是國家證監會監管,資金都是由銀行托管,然後必須多少資金才能進,進去以後就是購買字畫,也是一種保值和賺錢的方式,當時他就說讓我們跟著操作,然後他操作了一下讓我們看,我們跟著進去小批量的資金試了一下。”
孫女士說,一開始她還是比較謹慎的,前期只是做了小額投資,幾天之後,平臺賬戶里就顯示有了收益,這讓孫女士對這個平臺深信不疑,先後投入了45萬元。
當事人孫女士:“當時他就承諾,掙了錢以後做公益什麽的,他平時在上課的時候,也會公布一些照片,就是他們做公益,然後捐款的照片,讓人看起來根本就不像一個壞人。”
但才過了不到一個星期,孫女士再次打開平臺準備操作時,就發現這個所謂的網絡藝術品交易平臺,已經關閉,轉入平臺賬戶的錢也取不出來了,孫女士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
淄博博山公安分局刑偵八中隊民警商棟:“當時受害人報案的時候,僅給我們提供了這個嫌疑人的QQ、微信,這些網絡虛擬身份,還有她被騙的一個網站的網址,以及她銀行交易記錄的情況。因為提供的證據比較少,當時只能針對她提供的這些線索開展工作。”
詐騙團夥人員分工明確
警方根據受害人孫女士提供的線索迅速展開調查,發現這個所謂的網絡藝術品交易平臺,服務器設在國外,嫌疑人所使用的網絡虛擬身份,也已全部停用,但是警方並沒有放棄。
山東淄博博山公安分局刑偵八中隊民警商棟:“詐騙實施之後,嫌疑人停用了全部的虛擬身份,銀行交易記錄打款情況也沒有進一步的線索。”
警方重新梳理所有線索,最後通過天網工程和數據篩查以及分析,鎖定了這個詐騙團夥的落腳點應該是在廣州。辦案民警立即趕赴廣州,在當地公安部門的配合下,通過線索核對,信息篩選與走訪調查,逐步摸清了詐騙團夥的相關情況。
淄博博山公安分局刑偵大隊教導員王同龍:“詐騙團夥設有業務經理、財務人員、管理員、專門有發布廣告和招聘的人員,最後還分了一些業務小組,每個組設組長進行詐騙,管理非常嚴格,進行考勤,計發工資。”
警方千里追蹤 已抓獲20名嫌犯
在全面掌握了這個詐騙團夥的人員組成結構、作息時間以及相關證據後,辦案民警在廣州番禺警方的配合下,開始收網。在番禺區一處辦公樓內,控制住了20名犯罪團夥成員,當場扣押作案電腦29臺,筆記本電腦5臺,手機42部,手機卡67張,銀行卡129張以及其它物品。
警方介紹,經過調查,此案涉案金額高達1300多萬元,已查實有35名受害者分布在山東、江蘇、江西等17個省份。11月25日,淄博警方從廣州將20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山東,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審理中。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在網絡理財平臺進行理財時,一定要甄別網絡平臺的真假,通過專業人士分析、介紹,確定是否是真的理財平臺,不然的話很可能會遭受損失。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