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经历一场怎样的危机?
至申请破产前,创立 161年的美国论坛报业集团旗下拥有23家电视台和12家报纸,其中《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在全美的销量分列第四和第八位。自2007年12月 底被美国房地产大亨塞缪尔·泽尔(Samuel Zell)通过高杠杆举债以83亿美元收购后,其债务状况就日益恶化,不仅出售了《新闻日报》(Newsday)来套现,还试图转手旗下的棒球队、运动场 以及在一家体育有线网络的股份来还债。次贷危机的深入以及信用市场的收紧让美国论坛报业集团的“最后一博”以失败告终,申请破产时的负债总额超过120亿 美元。泽尔在破产声明中指出:“一场不可控的‘完美风暴’导致公司收益急转直下再加上信贷危机,几乎所有广告业务均遭受重创。”美国论坛报业集团2008 年11月的三季报显示,当季广告收入大幅滑落19%,总亏损达1.24亿美元。
事实上,与美国大多数的传统报业一样,在过去几年里,美国论坛报业集团旗下的报纸,不管是读者还是广告份额都不断被网络媒体所蚕食,互联网的冲击加上金融风暴的双重打击,传统报业向读者出售文字、向广告商出售读者的商业模式似乎正在加速分崩离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报纸的读者就开始减少,至互联网出现后,下行趋势更为明显。过去4年间,许多美国大报的年发行量都以两位数下滑,美国论坛报 业集团旗下的《洛杉矶时报》的发行量更是下滑了20%。2008年3月至9月的6个月时间里,全美主要报纸除了《今日美国》和《华尔街日报》发行量基本与 2007年同期持平以外,名列第三的《纽约时报》发行量亦下滑了4个百分点。
随着报纸读者的减少,其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也进入了下降通道。美 国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全美报纸印刷广告收入累计下滑超过15%,而从有统计数据的2003年开始,各家报纸网站的广告收入则逐 年增加,5年间增幅超过160%。2008年前三季度,报纸的传统广告收入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分别为14.38%、16.07%和19.26%,即使加上 网络广告,仍然无法扭转颓势,收入分别减少12.85%、15.11%和18.11%。在这其中占据报业广告收入1/3强的分类广告缩水更为严重,不仅传 统的广告大户房地产商和汽车制造商由于自身经营的问题缩减了广告开支,而且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流向了Craigslist等广告网站(表1)。
面对来自网络的挑战,一部分无力招架的报纸干脆缩减业务规模,减少新闻采访的费用,另一些 则加大了对娱乐化内容的报道力度以吸引流失最多的年轻读者,如《华盛顿邮报》在2005年推出了《快报》(The Express)。而更多的报纸则是通过建立自身的网络平台,谋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共生,更有为数不多的报纸涉足其他行业,以多元化求生存,《华尔街日报》 和《华盛顿邮报》分别为这两类转型中较为成功的典型例子。
《华尔街日报》:将收费用户模式嫁接网络
尽管众多的报纸都开辟了自己的网络版以吸引读者,增加网络广告收入,但事实证明,多数情况下网络广告带来的收入并不足以弥补报纸所流失的,而早于1993年即启动网络版的《华尔街日报》(www.wsj.com)却是少有的成功盈利模式。2003年,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为主体的道琼斯公司网络部门就实现了正现金流,2004年开始创造利润。在2007年年中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前,wsj.com通过99美元/年和49美元/年两个产品每年订阅收入大约为3000万美元。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财经报纸之一,《华尔街日报》的成功无庸置疑,连续多年的付费订阅数量在全美位居第一。但是,纸媒的成功并不能直接复制到网络 媒体的经营上。在《华尔街日报》前任出版人贺开宇(Karen Elliot House)看来,网络版的成功,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华尔街日报》的用户,无论是网络版还是纸媒,始终对其保持着高度的忠诚。”
从内容上 来看,《华尔街日报》网络版除了覆盖纸媒的所有版面,同时配以大量由道琼斯通讯社提供的时效性更强的新闻,每天24小时更新。全球1600多名采编人员每 天向网络版供稿超过1000篇,再加上数千家公司的深入背景介绍及大量特写,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吸引忠实读者的订阅。
其次,《华尔街日报》 网络版从一开始就走“精英”路线,把市场定位在较高层次的专业人士和企业管理层—他们与大众新闻网站上快来快去的人群不同,不仅对信息内容的要求高,同时 也具有更高的忠诚度,是付费订阅的最主要的潜在消费群。因此,《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在1996年推出第一个栏目时就要求用户注册。4月至8月的免费登录期 间,注册数量持续增长。从当年8月起征订阅费后的3个月,订户数量增长了3万;1999年6月到2000年9月的15个月内,付费订户从30万猛增至50 万;2007年11月突破百万,与纸媒的征订人数平分天下。
作为报纸与自营网站商业运作良性结合的典范之一,《华尔街日报》如今已是全球付费 用户最多的网站。因此从纯粹的商业角度出发,被新闻集团招至麾下是对其新旧媒体成功结合的一种肯定。新闻集团2008年财报(截至2008年3月31日) 以及2009财年一、二季报并未将《华尔街日报》和其网络版的广告营收单独列出,除了可以肯定网络的流量有所提升之外(图1),其经营状况无从得知。但 2008年9月中,《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对沿用了6年之久的平台和设计进行了改版,并增加了新的“社交功能”,提高网络版的附加值,希望借此来吸引更多的 付费用户和广告客户,可见新闻集团仍十分看重进一步开发网络版的盈利空间。
《华盛顿邮报》:
借教育服务领域多元化生存
与一般的跨媒体集团相比,《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多元化的范围不是局限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内,而是大胆地涉足教育产业,并且顺应大势将它 打造成公司的核心业务和增长动力。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使得《华盛顿邮报》公司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体集团,但无可否认的是,教育产业出色的现金流、利 润率(2007年营业利率润是报纸的两倍多)以及相对较强的抗周期性都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报业收入的下滑,让《华盛顿邮报》公司免受美国论坛报业集团转手前 所经历的股东责难。
在美国论坛报业集团和甘尼特集团(Gannett Newspapers)等各大报业集团对纸媒投入重金的上世纪90年代,《华盛顿邮报》公司却反其道而行,减少了对报纸的投入,逐渐加大对1984年购入 的应试辅导业务的开普兰公司投资。通过不断拓展和收购,其提供的教育服务迄今已经覆盖了包括针对个人、学校及商业机构的教育及职业服务等各方面。其中,职 业培训更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英国、爱尔兰、新加坡和澳大利亚都成立和参股了有关的培训机构,2007年开始涉足中国市场。
2003-2007年的5年间,《华盛顿邮报》公司教育部门的收入每年都大幅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4.77%。至2007年年末,收入超过20亿美 元,成为美国第二大教育机构。与此同时,教育在拉动公司总收入方面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从2003年的不足30%提升至2007年的接近 50%。2008年1-3季度,教育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依然逐渐攀升,1-9月的占比高达52.23%(图2)。
与教育的收入持续增长相反的是,《华盛顿邮报》也未能幸免于其他报业所面临的困境。其发行 量在1993年达到峰值后一路下滑接近20%,而报纸对公司总收入的贡献也从1990年的48%跌至2007年的21%。另一方面,印刷广告的收入在 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减少了4%和13%,而来自网络的广告收入虽然从2000年开始有所增长,但2007年的增速已经从2006年的28%放缓至 11%。2008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前三季度的报纸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6%,使其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8%。并且,公司还从2008年2月开 始实施员工自愿离职计划,进一步缩小业务规模,这与教育部门2008年诸多的新投资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这种“扬”教育“避”报业的做法使得《华盛顿 邮报》公司与报业媒体的称谓渐行渐远,但既符合其对自身“教育和媒体机构”的新定位,也顺应了大势。
面对经济寒冬,新媒体以巩固核心业务为目 的的并购浪潮已经展开。2008年12月22日,国内门户网站新浪宣布,将增发4700万股票,购买分众传媒旗下全部楼宇电视、框架媒体以及除了玺诚传媒 之外的卖场广告业务,涉及到的金额约为10亿美元,成为国内新媒体的第一并购案。网络媒体与户外媒体的强势整合,使国内传统报业的处境更加艰难,收入结构 的改善与商业模式的升级更加急迫。■
|
||||||
十六年前,《蘋果日報》面世,掀 起了一場報業淘汰戰,顛覆傳統報業市場;十六年後的今天,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宣布開辦免費報《爽報》,並匆匆由台灣回港親自指揮戰役,預期另一場報業浴血戰 即將展開。據知,今次黎智英表明對《爽報》的運作模式無限制、成本開支無預算,不惜工本,總之試行到成為全港發行量最大、廣告量最多的免費報一哥為止。要 打贏這場仗,甚至不惜與同系《蘋果日報》直接競爭,犧牲後者銷量!在人工、紙價高企,廣告收入下跌,及新媒體冒起的衝擊下,對傳統報業來說,這是一場難打 的硬仗。 本週二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急急從台灣回港,與所有《蘋果日報》管理層開會,親自監督這場戰役。同日在公司大堂,他回應本刊記者時指:「係呀,啱啱台灣返嚟, 唔好話統領大家,傾吓偈囉。」對於《爽報》內容,他就不欲多提,「好多嘢都未定,我唔想講假嘢。一切準備好,我會再同你傾,一定。」問到是否《蘋果》供料 《爽報》,他爽快大聲答:「咁梗係啦,唔係點呀。」而外界一直指他此舉有如慢性毒殺《蘋果》,他即指:「點會呀?唔會嘅。」即匆匆返回辦公室工作。就在上 週三,一個陽光普照的早上,一個由台灣致電回港的長途電話,令香港報業界再度戰雲密布。當日黎智英致電《蘋果》社長董橋,並透露:「我要搞份免費報,兩個 禮拜內搞掂!」 要「開火打仗」 《蘋果》即時調動人手埋班,由現時《蘋果》執行總編輯林文宗主理,初步調派二十人負責編採工作。《蘋果》總編輯張劍虹表示,計及公司註冊、調配人手及草擬 策劃方針等流程,預計最快下週便可面世,但現時並無推出時間表。初步目標發行五十萬份,並效法其他免費報紙在地鐵站及全港屋苑派發。他說:「愈早出就愈 好,而家係開火打仗o架啦!」《蘋果》廣告部在上週接到消息後亦預備開戰,部門主管陳婉玲稱,目前已存在的免費報紙發行總數逾二百萬份,他們加入最多便變 三百萬份,市場未必消化得到。她坦言,已將《頭條日報》視為假想敵,「老闆話要做第一嘛,我哋當然追住最大嗰間嚟打!」為躋身免費報紙市場,她透露,開報 首三個月會推出Early bird優惠,甚至買《蘋果》送《爽報》等廣告套餐,吸引客戶轉用新媒體,換句話說,報紙廣告減價戰亦如箭在弦。 不惜工本搶佔市場 今次黎智英出《爽報》最大的爭議,是其內容徹頭徹尾出自《蘋果》。由《蘋果》記者搜查及採訪得來的新聞,不論是否獨家,都會由《爽報》自行篩選及決定刊登 內容,這樣變相「自己人打自己人」,而《爽報》另外還會再加強內容。據知黎智英不太計較《蘋果》銷量會否下跌,他向《蘋果》高層坦言,不惜工本都要《爽 報》「贏」,無既定運作模式,亦無任何財務預算限制。他目標是發行一百萬份,比現時《頭條日報》的八十萬份更多,爭取成為報業界的一哥。黎智英亦向《蘋 果》高層透露,認為報紙已是夕陽工業,未來一定會是新媒體主導,最終《蘋果》在時勢下會變成內容供應商,提供內容給免費報紙及網上等新媒體;而新聞內容, 則一定要有強烈動感節奏,側重民生、消費。 施永青:開槍射佢落去 據知在黎智英決定要搞《爽報》的翌日,《東方日報》亦構思加入戰團,於下月推出免費報紙。再加上目前四份中文免費報紙《都市日報》、《am730》、《頭 條日報》及上月底推出的《晴報》,免費報業將面臨大混戰。現時只有《am730》沒有集團背景,一直不被看好,有行內人稱,「佢想打頭陣做免費報,任務已 經完成,相信好快會被淘汰。」本刊上週六找《am730》老闆施永青,他得知黎智英不惜工本出《爽報》,即肉緊地咬咬自己手指,再表示未驚過,「依家我喺 山上面等佢(《爽報》)爬上嚟,有人想過我就開機關槍或者碌嚿大石落去!」又謂:「排住隊去死,我都排喺《都市日報》後面。」當日硬闖免費報紙市場,施永 青曾定下一億元止蝕位,但今次廣告割喉戰一觸即發,他卻不願回應。他認為集團最大隱憂在於沒有自己印刷廠房,現時依靠蘋果印刷,合同兩年後就到期,「我怕 冇人同我印,到時真係麻煩啦。」據知為此他曾找黎智英茶聚。 免費報衝擊報業 2002年4月 首份免費報紙《都市日報》創刊。2005年5月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在《都市日報》挖角組成《am730》班底,計劃三個月後以私人名義殺入免費報紙市場。 7月12日星島集團突然截胡,推出《頭條日報》,發行四十萬份,屬當時最大。7月29日美聯集團搶閘,推出免費地產專訊《美聯729》。7月30日 《am730》提前7月30日(週六)迎戰,發行二十萬份。9月星島集團推出週末免費報紙《快線周報》,成功進入當時兵家必爭的港鐵線。2007年9月星 島集團旗下、有58年歷史的《英文虎報》轉免費派發。2010年年初《成報》印五萬多份娛樂版,改名《娛樂城》,週一至週五免費派發。2011年3月《新 報》印五萬份娛樂及財經版,週一至週遊五免費派發。7月27日經濟日報集團推出《晴報》,數天內印量由30萬份增至50萬份,令街上派發的免費報紙量增至 逾200萬份。8月3日壹傳媒主席黎智英致電回港下令出免費報紙《爽報》, 目標發行量100萬份。8月4日傳東方報業集團下月1日加入戰團。8月9日黎智英親自回港領軍。 免費報章混戰 不做「快樂的第二」 施永青創立《am730》六年,十八個月收支平衡,去年賺超過二千萬元,派發逾三個月花紅。「我周圍同人講份報紙○七年開始賺錢,都唔明點解肥田冇人耕, 等吓又唔嚟,咁益我嘅?到依家話打到嚟,唔會驚訝。」他指《am730》以企理為特色,排版入時,專欄又多,新聞內容亦較其他免費報詳細,他揚言:「就算 打仗,都一定有位企。」話雖如此,《am730》社長盧覺麟在收到《蘋果》辦《爽報》的消息後,即時開大會向員工宣布,穩定軍心。在《都市日報》獨市的年 代,屬第一代免費報紙,內容精簡,分量以「一程車能睇完」為之合適,故簡訊字數少於百五字,頭條不能超過五百字;但市場出現《am730》及《頭條》後, 第二代的免費報業戰便要轉移在內容上較勁,《頭條》新聞以量多取勝,《am730》則加強專欄、漫畫,後來《am730》索性放棄追逐《頭條》的發行量, 更在創刊三年時定位為「快樂的第二」。不過上週六施永青已否定這講法,準備迎戰:「邊有人想做第二o架,我哋梗係要做第一!」 《頭條》廣告增幅驚人 現時免費報紙的一哥,是星島集團推出的《頭條日報》。《頭條》發行量達八十萬份,是最大的免費報,各種廣告充斥多個版面,逢星期四、五廣告頁數更超過一百 頁,大多為超級市場及銀行信用卡廣告,廣告量佔整份報紙的七成九。其頭版的廣告收費達二十二萬八千元,已貼近《蘋果》、《東方》水平。星島去年的業績中, 特別強調《頭條日報》的表現最為出色,廣告收入大幅增長三成六,勝過市場升幅。去年星島集團賺兩億四,廣告收入十四點八億,較去年多兩億九千萬元,相信大 部分增幅來自《頭條》。星島行政總裁盧永雄因公事繁忙,拒絕接受訪問和作出回應。而最早打入市場的《都市日報》,去年盈利超過四千萬元,一直以沿港鐵線派 發為優勢,但由於其內容最為單薄,一直不被外界睇好,有內部員工表示,公司最近流傳一句說話:「地面打仗,唔關地底事。」另一份較弱勢的,是《經濟日報》 推出的《晴報》,施永青透露,現時每份約六十頁的免費報紙,以印五十萬份為例,成本計及人工、印刷、發行等,每份約為二元。這樣計算,一份免費報紙的每日 成本約為一百萬元,起碼要有四十個、每個收費二萬五千元的廣告才可達致收支平衡。「《晴報》得幾頁廣告,有排都未回到本。」他認為這場淘汰戰最後只會剩下 規模兩大一小的免費報紙,就是《爽報》、《頭條日報》和《am730》。 免費報大勢所趨 中大新聞傳播學院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有五成半的八十後會選擇網上免費睇報紙,睇實物報紙只有一成四左右。院長馮應謙補充說:「時代轉變,令將來的九十 後、○○後等,會越來越多人選擇網上免費收取資訊。所以,報業現時要走『資訊免費化』的路線,免費報是其中一環,另外還有網上版、手機apps等。」而據 廣告中介公司Group M行政總裁曾錦強所知,自從○二年免費報紙推出以來,收費報紙的廣告收入便開始下滑:「依家免費報紙已經佔咗整個報業廣告嘅三分之一市場,而且會不斷增 加;加上傳統報紙嘅銷量持續下跌,喺紙價加、人工加,但報紙售價無得加下,發展免費報紙是大勢所趨。說到底,依家報紙行業已經走到水尾,反而手機apps 等先係新趨勢,只係依家仲未有人知點透過apps賺錢啫!」 輸家:傳統細報更積弱 多一份免費報的出現,只會搶去傳統細報的廣告,令對方生存空間更細。本週一,發行量三萬份的《新報》老闆楊受成,與一眾《新報》高層開會,研究現時的報業 戰局。與會者表示,最終他們認為《爽報》的出現,對《蘋果》威脅較他們更大,故決定靜觀其變,未決定推出綜合性免費報紙迎戰。至於一直陷財困的《成報》, 據知因燒銀紙問題嚴重,加上《成報》主席楊家誠於六月底被捕,早已加緊找人「接貨」。本週一終於落實由內房商人、持有市值六百億的利海集團主席謝海榆出任 主席。一名被裁走的《成報》前員工向記者呻道:「就算楊生未俾人拉都蝕住做啦,依家炒咗七十人啦!佢哋炒人唔賠錢呀,仲逼我做多一個月,我依家當no pay leave唔返啦!」施永青表示,他還擔心《明報》是否捱得住,這數個月見其銷量驟跌。現時《明報》發行七萬份,一名《明報》前員工指,現時內部人事「立 立亂」;「《明報》出名人工低,但要求又高,所以流失量好大!之前財經組同政情組全組人差唔多走晒,換晒批新人;公司話轉五天工作週,但過咗一年都未轉; 最近又走咗三十人,聽講轉晒去蘋果、東方、星島,因為待遇好得多。」 直接撼低報販 另一輸家,是一直買少見少的報檔報販。在中環滙豐總行對出的港鐵站,是其中一個免費報大本營,每日派超過六千份免費報,離他們十步左右就有一檔報紙檔,老 闆娘聽到《蘋果》會出《爽報》,先是愕然大叫一聲:「唔係啩?」然後搖搖頭自言自語:「又嚟,冇啦冇啦。」她表示,免費報在她檔口附近紮營後,報紙的銷量 一直下降,至少影響三成生意,現日賣約百多份報紙。事實上,記者早上九時多到達她的檔口,雖過了最繁忙的上班時間,但仍有廿多份報紙待售,與旁邊已派數千 份免費報等收工的派報員成強烈對比。報販可從收費報中獲利的已不多,一名荃灣報販表示,現每日可賺三百多元,若連同《爽報》有三百多萬份免費報紙同時湧 現,只可以坐以待斃,捱貴租然後等結業,對於有傳報攤會成為其中一個免費報的落腳點,他就否認:「人手派直接,又點會益報販做?」而多名報販表示會靜觀其 變,亦有信心喜愛閱讀詳細資訊的讀者不會被免費報搶走,「我哋擺出少少,就俾食環署告阻街,但成條街擺免費報就冇事,所以好期待三百萬份報紙喺街,究竟政 府同市民會有咩感覺呢?」 報業集團財力比併 贏家:發行商焗住賺 現時香港最大的報刊發行商勤力德,替《頭條日報》、《am730》、《晴報》和即將於本月中推出的《爽報》發行,是這場免費報大戰的贏家之一。有行內人表 示,收取發行價大約分兩種,一是按地區全包,二是斷份計,單是以《頭條日報》估計,發行量每日八十萬份,即使每份賺一毫子,一日就穩袋八萬元,一年便袋一 千九百萬。「你唔好睇小一、兩毫子,咁多份報紙加埋真係好和味o架。」一名報販說。他又指,勤力德勝在人多、車隊多,發行地位難以被人取代,現時頭痕的反 而是人手問題,「《晴報》出,德強要安排人手都好頭痕啦,要出動勤力德寫字樓啲妹妹仔同請咗好多學生暑期工派報。全港十九區,至少都要六百人,《爽報》亦 要招兵買馬,到時都唔知佢啲人點來。」勤力德老闆岑德強曾購入山頂道豪宅,多年炒樓賺二千萬。 阿伯日賺三百蚊 另一批贏家,絕對是街頭執紙賣的阿婆阿伯。在中環一帶執紙皮及報紙多年的伯伯林先生,聲稱每日分三段時間執紙,回收紙價一蚊一斤,每日收入約二至三百元。 每日早上七時半,他都推着手推車準時開工,到早上九時左右就會推着免費報紙到上環回收站計數。他說:「中環最多人執紙,好多人搶,今日得五十蚊,成績麻 麻,試過一個朝早就有一百蚊。」他曾在中環做傳遞員,十年前失業後就一直執紙為生,「上班族下午或者放工先掉報紙,再加埋廢紙,我執到夜晚九點鐘先收 工。」除了中環,多個屋苑、觀塘港鐵站外和葵芳港鐵站外都有阿婆阿伯搶報紙的情況,《晴報》出後,他們都拍手叫好,果然是最期待一百萬份《爽報》出街的一 群。 報業革命抗戰十六年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66444.html
香港報業大戰進入白熱化狀態。
昨天,香港派發量最大的免費報紙《頭條日報》(下稱《頭條》)用兩個整版刊登一個火藥味頗濃的廣告:「創意觸發革命——《頭條日報》搶佔《蘋果》廣告市場」。
《蘋果》即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收費報紙之一《蘋果日報》,該報16年前以超低價進軍報業市場,將大批傳統報紙擠至幾乎崩潰邊緣,並且以「小報」風格顛覆傳統嚴肅媒體市場,使香港新聞邁進「娛樂化」。
然而,隨著近年來多份免費報紙的興起,《蘋果》正面臨嚴峻的挑戰。《頭條》在昨天的廣告中毫不客氣地指出,《蘋果》銷量下跌,《頭條》的發行量已高達《蘋果》四倍!
《頭條》如此高調地針對《蘋果》,原因是《蘋果》大股東在上月末急忙從台灣回港,並宣佈將會創辦一份免費報紙《爽報》,全力應對免費報紙的蠶食,其矛頭直指《頭條》,準備以《頭條》為競爭對手,搶佔免費報業市場。
不過刺激《蘋果》的動作其實已慢了半拍。
今年,首先打響免費報業大戰的是香港經濟日報社。7月27日,該社發行免費的《晴報》,首日派出30萬份。不久,該報總編輯潘少權又宣佈,《晴報》 印刷發行量從30萬驟升至50萬份。和姊妹報《經濟日報》的財經路線不同,《晴報》更多報導香港當地新聞及走娛樂新聞路線,直接衝擊《蘋果》與《東方日 報》。
業界人士透露,《蘋果》的競爭對手《東方日報》也在構思加入免費報紙大戰,並將於9月推出免費報紙。
隨著香港第六、第七份免費報紙推出日期的臨近,香港紙媒版圖將重新劃分。香港這個700萬人口的城市,即將迎來日均超過300萬份免費報紙的衝擊。傳統紙媒的生存空間正變得更為緊張。
加上不久前出爐的《晴報》,香港目前較有影響力的免費報紙有5份。最早的是2002年4月由瑞典傳媒集團旗下Metro International S.A.創辦的《都市日報》。免費報業在2005年也曾經歷一次白熱化大戰。
2005年,中原主席施永青在《都市日報》大舉挖角,組成《am730》團隊,準備以私人報業的名義加入免費報業市場。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就在《am730》推出前夕,星島集團的主席何柱國突然在當年7月中推出《頭條》,發行40萬份,成為香港最大的免費報紙,同時也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 一。到2007年9月,何柱國又將星島集團旗下有58年歷史的《英文虎報》轉為免費派發,成為首份較有份量的免費英文報紙。
如今香港的上班族,每天都可以在地鐵站或是一些繁華街道的天橋上,看到相當壯觀的免費發報人員,身著不同的工作裝,一字排開,排在他們身邊的,是一疊疊堆得半人高的免費報紙。
當前風頭最勁的是《頭條》,因有星島集團旗下《星島日報》等採編隊伍的支持,在內容上較《都市日報》與《am730》更為豐富,坐上免費報紙的頭把交椅。據昨天《頭條》披露,其發行量已經高達90萬份,直逼百萬大關。
在昨天《頭條》刊出的廣告中,直指《蘋果》發行量已經從1999年的54萬高位跌至今年8月份的約26.6萬份。
對於《蘋果》決定加入免費報業競爭,《頭條》似乎並不畏懼,反而認為是個機會。
對於香港紙媒市場的前景,香港浸會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新聞系主任黃煜教授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是遲早要來的一場競爭,傳統紙媒的競爭力正逐漸衰落,如果不是免費報紙在印刷質量和文字內容上尚有欠缺,香港收費紙媒的生存早已更艱難。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199171/index
如果東方報業繼續維持如此高派息,只需大約3.5年便可以將其17.7億底每股73仙派清光,屆時如果之後能每年維持派4仙,以現價大約每股$0.94去計IRR回報率只有大概7.2%,不吸引。
現金流入 |
現金流出 |
淨現金流 |
|
2011年9月 |
11 |
-94 |
-83 |
2012年3月 |
11 |
0 |
11 |
2012年9月 |
11 |
0 |
11 |
2013年3月 |
11 |
0 |
11 |
2013年9月 |
11 |
0 |
11 |
2014年3月 |
11 |
0 |
11 |
2014年9月 |
11 |
0 |
11 |
2015年3月 |
2 |
0 |
2 |
2015年9月 |
2 |
0 |
2 |
2016年3月 |
2 |
0 |
2 |
2016年9月 |
2 |
0 |
2 |
2017年3月 |
2 |
0 |
2 |
2017年9月 |
2 |
0 |
2 |
2018年3月 |
2 |
0 |
2 |
2018年9月 |
2 |
0 |
2 |
2019年3月 |
2 |
0 |
2 |
2019年9月 |
2 |
0 |
2 |
2020年3月 |
2 |
0 |
2 |
2020年9月 |
2 |
0 |
2 |
2021年3月 |
2 |
0 |
2 |
2021年9月 |
2 |
0 |
2 |
2022年3月 |
2 |
0 |
2 |
2022年9月 |
2 |
0 |
2 |
2023年3月 |
2 |
0 |
2 |
2023年9月 |
2 |
0 |
2 |
2024年3月 |
2 |
0 |
2 |
2024年9月 |
2 |
0 |
2 |
2025年3月 |
2 |
0 |
2 |
2025年9月 |
2 |
0 |
2 |
IRR |
3.6% |
||
年化IRR |
7.2% |
當然每年賺4仙是我的偏向,可能是比較悲觀的預測,因為看它過往的記錄派10仙也算正常,如果是的話,IRR回報率只有大概16.6%,吸引。
現金流入 |
現金流出 |
淨現金流 |
|
2011年9月 |
11 |
-94 |
-83 |
2012年3月 |
11 |
0 |
11 |
2012年9月 |
11 |
0 |
11 |
2013年3月 |
11 |
0 |
11 |
2013年9月 |
11 |
0 |
11 |
2014年3月 |
11 |
0 |
11 |
2014年9月 |
11 |
0 |
11 |
2015年3月 |
5 |
0 |
5 |
2015年9月 |
5 |
0 |
5 |
IRR |
8.0% |
||
年化IRR |
16.6% |
最後,我的觀點是我並不覺得它是一項吸引的投資,打倒了之前的觀點。因為我預計的回報率大概是7% - 16%,就算是16%也只算吸引,加上我悲觀的偏向,這項投資不可能是一項回報卓越的技資,僅能算是一項平凡的投資。
|
||||||
如果五十歲是人生中場,三月一日 甫接任《聯合報》社長的項國寧,上、下半場,各有一個第一。上半場,他是國內第一位取得新聞學博士學位,擔任主流大報的總編輯;下半場,他則是國內取得魚 式游泳(編按:Total Immersion,簡稱TI)訓練班,教練資格的第一人。 從新聞事業跨到運動專業,轉變的關鍵中場,是在多數男性面臨中年危機(Middle age crisis)高峰的四十六歲。 這一年,是他擔任《聯合報》總編輯,職業生涯攀上最高峰的時刻,但除每天午夜趕截稿、凌晨三點才下班、天將破曉方就寢的日夜顛倒作息;白天還要趕赴應酬飯 局,以及開不完的跨部門會議,讓向來自認為撐得住的身體,逐漸顯露疲態。最後,健康狀況終於亮起紅燈。 在職涯高峰,健康發警訊醫生下令:不運動就不必再來看我 「肩、頸、腰、背,無一不痛,正是古人說的『案牘勞形』,」項國寧回想,那時候的狀況只能用「上床容易下床難」形容,下不了床的原因是,因為背部肌肉過度 疲累,無力將整個身體支撐起來,起床前必須先把身體反過來、臉朝下,靠到床沿讓腳先朝地,再用雙手把身體給撐起來。 去醫院掛號看復健科,醫生說,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吞止痛藥,沒效;找人按摩,只見短效,拖了大半年,用省力的辦法,無法解決病痛,最後是醫生幾句話點醒 他,「一定要運動,不運動也不必再來看我,我只能開止痛藥,游泳對你最好。」 「你的選擇是這個(指運動)?或是經過一段時間不堪負荷,然後折損(指身體)?」醫生問。 「這個問題要解決,不能讓身體再惡化下去。」他告訴自己,該面對了。 除了健康狀況走下坡,另一個隱而未顯的危機,是生涯發展遇瓶頸。 在風光背後,事業露危機媒體生態丕變,他決定繼續戰下去 他曾在報業的黃金年代,先後出任《世界日報》、《聯合晚報》總編輯,四十三歲坐上《聯合報》總編輯大位,表面上雖風光,但每天面對的,卻是過去半世紀,歷 任總編輯們未曾遭遇的激烈變局:解嚴之後的報業競爭,加上有線電視新聞台崛起,以及閱報人口數逐年降低等,驟變的紙媒經營環境。 第一大報的昔日風光,此刻卻成為肩頭重擔,「進到辦公室編輯台,才半小時就開始感到疲累,總覺得(每件事都是)很大的負荷。」他坦言。 眼前,一條是往上走卻遇瓶頸的生涯曲線;另一條是健康狀況下墜的拋物線,兩條曲線的死亡交叉,把項國寧困在身陷中年危機幽谷的恐懼。這樣的恐懼,也代表許 多背負家庭、職場雙重重擔的社會中堅分子,共同的處境。 發展心理學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指出,人生不同每個階段,都有其心理的發展目標和相對的心理危機,步入中年,身體機能和外表的明顯衰退,帶來身心新的考驗和衝擊;但若能 闖過中年危機這關,則是再次的蛻變和成長。 當恐懼迎面而來,人們有兩條路可選,「戰或逃」(fight or flight)。 項國寧決定繼續戰下去。 年近半百時,被迫學游泳從嘲笑中進步,不斷突破自我極限 他說,雖然,當過大報總編輯,專業生涯可說沒有遺憾,但心理上,總有兩件事不能讓自己釋懷:身體一定要這樣繼續壞下去,不能獲得改善嗎?傳統紙媒事業只能 如此?報社前景就這樣暗淡下去,沒有轉折了嗎? 如果都不是,勢必得做出改變。於是,年近半百的他,走進泳池,從當年新竹中學規定游完二十五公尺才能畢業、不怎麼樣的「實力」開始起步。 因是勉強去游,看別人輕鬆自在,自己卻越游越累,挫折感日增,「五十歲,本能不跟你走,要有可說服你、不惑的理由。」於是他積極研讀游泳書籍,但看了三、 四十本仍不得要領,直到在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買到教導魚式游泳的書,才悟出沉浮水中,不亦快哉的心法,更先後飛到吉隆坡、紐約上游訓課程,兩 次上課,他都是「所有學員中飛最遠、也最老」的那一位。 距離最遠不打緊,年紀最老卻很尷尬。游泳訓練課的學員都是青少年,有的還是校隊,教練錄下每人的泳姿,在全體學員前播放講解,當項國寧一出現在螢幕上,中 年的身材,奇怪的泳姿,惹得年輕人哄堂大笑,「真是尷尬的不得了,」他說。 但他沒有打退堂鼓,因為知道自己正在進步。魚式游泳訓練強調,每回下水,都要當成是自己這輩子游泳游得最好的一次,全神專注在從頭到身體平衡、滑水姿勢、 旋轉角度等每個細節,「永遠都有改善的空間」,全神投入,就越游越舒適、輕鬆。後來,改善健康變成游泳的副作用,項國寧更享受悠游水中的樂趣,以及隨之點 燃的內在熱情。 靠毅力和知識,挑戰身體的極限,他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愉悅感;游泳水道也成為了他的人生下半場,通往自我挑戰的秘道。 「kaizen(編按:日文發音改善),不停進步改善,追求完美的過程, 身心的回報,愉悅感高」。另一個感受是:「你可以做得到!」 二○○三年,五十歲那年,他開始從泳池跨向開放水域,陸續挑戰三.三公里的橫渡日月潭、六公里的澎湖海泳、馬來西亞刁曼島十公里的海上長征。更通過認證, 成為台灣首位魚式游泳教練。 此外,他還登上海拔五千八百九十五公尺的非洲之顛吉力馬札羅山、聖母峰基地營,而在此之前,登過最高的山,只是海拔二千二百多公尺的阿里山。「一次又一 次,往極限再多push (前進)些,感覺棒透了!」 有一回,在紐西蘭的天然湖泊裡游泳,他鑽進冷冽的湖水中,「彷彿游進圖畫裡」。浮出水面,看見白雲與青山;換氣時,聞到花香,從中享受到的樂趣,絕非在忍 受氯氣味道、動輒折返的游泳池內,所能比擬。 十年內,他從被迫游泳,到享受游泳;從游二十五公尺,游到開放水域的十公里,距離擴增四百倍,但換得的信心,卻是難以估計。 突破體能的自我挑戰,他也更有勇氣,面對職場上的艱難挑戰。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是進入聯經報系三十年,最痛苦的一天。 轉任新社長,就面臨停刊即使心裡很難受,想清楚就能克服 卸下《聯合報》總編輯一職後,他轉任《民生報》社長,但面對主打娛樂新聞的港媒《蘋果日報》登台猛攻,第一次當社長,就要站到同仁面前,代表資方宣布《民 生報》停刊。 承擔這個角色,內心非常煎熬,但遭資遣的同仁卻未必能諒解,網路上有人貼文,批評包括他在內的報系高層,冷血無情。 「面對事情,只要想清楚就能克服,」這是從克服體力極限過程中的領悟。他決心正面迎接報業不景氣的挑戰,「在職場上要親手結束經營,心裡難接受……(談話 中斷,停頓)從《民生報》到《聯合晚報》,我不要第二次結束報紙,我不能再在我手上發生《民生報》的事,很難過啊(編按:《民生報》停刊後,項國寧曾轉任 《聯合晚報》社長)!」 如今,近耳順之年的他,除出任聯經報系旗艦品牌《聯合報》社長,還身兼報系發言人、內容發展處長與大陸事務處長等要職,扮演推動這個成立逾一甲子的報業集 團,轉型進入華文數位匯流新時代的核心要角。面對未知,就像游泳一樣,「不開始做,永遠不知道怎麼做。」雖然工作量不比擔任總編輯時少,但靠每天早泳的習 慣,展現的積極和活力,卻遠勝過十年前。 「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我進辦公室,覺得辛苦沮喪勞累……,(現在)一整天覺得有力氣與信心處理麻煩事,同樣是工作帶來的負荷,現在卻成了有意義的挑 戰。」他笑著說:「這年紀能游十公里,其他事也沒那麼難吧?」 五十七歲時,海泳十公里放棄前自問:只差一點何不挺過去 二○一○年十月,五十七歲的他挑戰馬來西亞刁曼島十公里海泳,是自我蛻變的關鍵一刻。 游到七、八公里時,他體力達極限,比賽的支援小艇就在不遠處,他只要揮手,就能上船休息,結束這困難挑戰。放棄很容易,只要自己願意,不必對誰解釋。 就在他想放棄時,突然間,「有一個神聖的聲音說,你既然已經來了,就要把它完成。」他內心掙扎,「你游了這麼遠,不挺過去,回到台灣對自己沒法交代,你為 什麼不把它做完?你真的做不完嗎?已經花這麼多力氣,只差最後一點,應該想辦法挺住做完。」最後自我挑戰,他克服放棄的誘惑,完成十公里海泳的里程碑。 面對健康、職涯的雙重挑戰,像在海中長泳,有雙腳踩不到底、體力卻耗盡的恐懼,他可以選擇退隱轉向,「如果那時退休,就像游八公里就停掉,事情不該那樣結 束,生涯不該是那樣,被畫上句點的!」 選擇面對,找到下一階段的熱情,持續戰鬥,項國寧讓原本令人惶惶不安的中年危機,成為拉開人生下半場布幕,節奏明快的勝利序曲。 |
| ||||||
組建新的報業集團只是深化報業改革的開端,也是上海報業新一輪改革發展的起點,艱巨的整合任務還在後面◎ 本刊記者 周群 王曉慶 文zhouqun.blog.caixin.com|wangxiaoqing.blog.caixin.com 上海灘兩家報業集團合併,上海報業集團于10月底掛牌,一場由政府主導發動、最終將由市場檢驗成敗的大型媒體轉型變革試驗正式啓動。 10月28日下午,一場簡短的揭牌儀式在上海漕溪北路331號中金國際廣場 A 座樓下舉行,上海同城兩大報業集團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下稱文新集團)和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下稱解放集團)的歷史結束,上海報業集團正式揭牌。至此,上海灘數十份知名報紙歸屬同一集團,包括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晚報《新民晚報》 、前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等。 組建新的報業集團僅是開端,原來兩大集團完成整合還需時日。官方表述稱,上海報業集團的目標,是 “成為一個多媒體和全媒體集團” 。 上海市對上海報業集團在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支持。解放日報社和文匯報社將從2014年起,每年分別獲得5000萬元的上海市財政專項支持,上海市宣傳文化專項基金也將安排資金支持主要報紙 發展新媒體,扶植外宣媒體和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報刊。一年之後,上海將對新的報業集團和三大報社進行評估。 整合決心 在掛牌當日上午的上海報業集團幹部會議上,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徐麟表示,外界對上海兩大報業集團整合的動機猜測,覺得是 “因為上海黨報過不下去了,所以要把它合併,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 ,以及 “抽肥補瘦”等。 “這是他們對此次整合不夠瞭解和理解。 ”徐麟說。 他指出,上海兩大報業集團之前已經形成了各有特色、適度競爭發展的格局,但報業競爭的全國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上海兩大報業集團同城競爭的格局,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需要。因此必須整合資源,形成整體優勢和規模優勢。同時,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經營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衝擊,也是上海報業整合的原因。 這一次上海報業調整改革舉措,最早可追溯到去年年底。不過,正式啓動是在今年8月,至上海市委常委會決策,前後只有40天。後來被任命為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的裘新,據說也是直到今年9月下旬才獲知此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直接領導和推動了此項工作。此間消息人士透露,2012年年底,韓正等人在多次到上海市委宣傳部、媒體單位走訪調研瞭解情況後,對報業改革就已經有所考慮。在今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之後,韓正即開始就上海如何貫徹落實進行部署。之後上海有關方面在開展群衆路線教育活動中,又聽取了新聞界和社會上其他行業對上海報業調整改革的意見建議。 此後,上海市委組成了調研小組,對文新、解放兩大報業集團進行了調研,訪談了兩大報業集團數百位處級以上幹部,瞭解了他們對深化報業改革的願望和建議。調研方向是三個:發展問題、班子問題、年輕幹部問題。在推進過程中,韓正曾與20多位領導幹部直接談話,聽取包括新聞界多位局處級幹部的意見和建議。 9月2日,韓正在上海市委會議室召開專題會,正式提出合併建議,同時明確由上海市委宣傳部牽頭,由市委宣傳部部長徐麟、副部長朱詠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于明黎組成三人工作小組。這次專題會上提出了將上海兩大報業集團合併成一個集團、配強一個班子、研究一套支持媒體發展政策的 “三個一”工作目標。 此後,這一工作在高度保密的狀態 下高效推進。約三周後, “三人小組”擴大為“六人小組” 。新加入的三人,即原上海廣播電視台台長、擬任新集團掌門人的裘新,解放日報集團黨委書記 尹明華,原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黨委書記、10月31日新任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的徐炯。 財新記者瞭解到,10月9日,兩個集團分別召開處級以上內部員工會議,通報上海市委關於雙方合併的精神,並內部進行了新社長人選推薦。 上海方面要求,新集團的掛牌要在10月底前完成。10月12日,上海市委常委會正式審議並通過了上海報業集團調整改革方案。10月14日,韓正同報業集團、報社準備參與新班子的幹部就組建新集團進行座談。 10月16日,上海方面向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領導匯報了情況,並得到肯定。 10月28日上午,新報業集團組織召開了幹部會議,宣佈領導班子。當天下午,上海報業集團正式掛牌成立。 “3+1格局” 集團合併,人們最關心的是下屬報紙是不是合併。接近決策層的消息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當然會有合併。 ”“組建新的報業集團只是深化報業改革的開端,也是上海報業新一輪改革發展的起點,艱巨、複雜的任務還在後面。 ”徐麟在新集團幹部會議上說,這是為今後進一步的上海報業改革創造新的體制條件。 在現階段,上海此次報業調整改革還是立足于 “大調整、小改革” 。主要有兩大變化,一是合併兩大報業集團,二是恢複新民、解放和文匯三大報社的法人地位。同時還有三個方面沒有變,包括以平面媒體為主的格局,集團統籌、三大報社支撐的系統格局沒有變,目前也沒有涉及到子報、子刊大的整合,原來所涉及集團下屬的各運作主體,也沒有變。 據上述消息人士透露, “ 《解放日報》和《文匯報》暫時不能合併,不過類似的子報子刊將來要合併” 。其原因,在於《解放日報》原為中央機關報,至解放後才轉為上海市委機關報,而《文匯報》也是歷史悠久的老牌報紙。 不過,近些年來兩報交流幹部頻繁,報紙變得相當雷同,各自風格不夠突出,令人遺憾。 據介紹,在現階段,主要改革在報業集團層面進行,其任務是在新媒體、新領域拓展。集團不干預版面,由各報系按特色發展。集團則抓好經營管理和資本運營,集團管理層的組成也特別注意到人才多元化,包括金融、電視、網絡等不同背景的人才。 在此次調整中,解放日報社、文匯報社和新民晚報社恢複了獨立法人建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總編輯負責制。 三大報社以做好媒體內容業務和把握內容導向為主要職責,對版面、導向和報系負責,並負責與版面內容有關的廣告發行工作。 未來,上海報業集團將形成解放、文匯、新民報系和一個都市報系的“3+1”格局。 在三大報社的定位方面,解放日報要堅持市委機關報的權威性,文匯報則 要面向全國,凸顯自身特色,新民晚報則繼續保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追求和風格。 對於原來兩大報業集團的所屬其他報刊,則將視其具體情況,按照內容類型、社會影響、品牌效應等因素,或者歸入解放、文匯、新民三大報系,或者由報業集團進行整合優化調整。 徐麟在會議上透露,對於社會具有很高認同感和影響力,但又不具備三大報系特徵的報刊,將會直接歸入集團的都市報系進行運作,缺乏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報刊,將會被採取相關措施。 上海報業集團的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部分報紙的撤並,已經有相應的計劃。 裘新表示,目前報業集團首要做的就是優化報業結構。他說: “糾纏于某一家報紙有沒有理由存在無法判斷,需要先做結構性、系統性的分析,瞭解市場能夠容納哪幾種報紙,每種報紙市場的容量是多少。在瞭解了市場容量和需求基礎上再看自己現在有什麼,答案就很清晰了。 ”與此同時,上海加大了對新報業集團的財政支持。徐麟表示,上海市委已經明確,從2014年起,市財政將每年給新集團1億元的財政專項資金支持,解放日報社和文匯報社各5000萬元。 另外,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文化專項 資金也將安排資金,用于扶持 《文學報》等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媒體和外宣媒體,並在體制、政策、資金、技術和人等方面進行支持,積極鼓勵各家主要報紙大力發展新媒體。 裘新認為,財政支持並不是簡單的輸血、補血,而是上海以最大力量支持平面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 “一種姿態和一種象徵” 。他表示,財政支持確實也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壓力,讓傳統媒體更加專心辦好自己的報紙,讓報紙 有尊嚴、記者有自尊。 “尊嚴和自尊是保證所有的媒體,特別是傳統媒體地位、責任、公信力最重要的東西。 ” 裘新說。 隨著新集團的成立,兩大報業集團的領導也隨之調整。上海報業集團掛牌當日上午幹部會議上,公佈了新集團的人事安排。48歲的裘新被任命為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47歲的原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副社長高韻斐任集團副書記、總經理及副社長。 徐麟說: “集團層面領導班子、局級幹部變動那麼大,接下來會涉及到我們的處級幹部,也有比較大的調整變化。 ”在新任命的集團領導班子中, “70後”數量有所增加。 目標全媒體 徐麟在集團幹部會議上表示,三大報社將負責組織實施新媒體具體發展工作,新集團將在新技術的運用、新媒體的發展、新領域的開拓上負起責任。對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怎麼融合發展,韓正提出, “有條件的自建平台,條件不成熟的要借用平台、利用平台” 。 在上海兩大報業集團整合之前,上海已要求當地媒體發展新媒體並有所作為。一位曾在文新集團新媒體平台擔任高管的人士透露,在去年下半年韓正對兩大報業集團及子報的負責人當面表達出對上海傳統媒體擔憂後,各家分別緊 急制定並提交了關於新媒體平台的項目發展計劃。 另一位文新報業集團參與新媒體平台籌辦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之前,上海已經由 《東方早報》為主要力量,建立一家類似于互動式原創新聞社區的網站,但這項工作因兩大集團的合併暫停了一段時間,將來可能會重新考慮。 最後怎麼定現在還不好說,因為現在報紙關停並轉都還沒最後決定,更別說 網站了。 ”在揭牌當天,上海報業集團與百度簽署了一份協議,宣佈雙方已經就戰略合作和共同運營百度新聞“上海頻道”達成一致。裘新表示,從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要領導與百度高層達成這次合作共識,到簽署協議,僅用了兩個星期左右的時間。 根據協議,上海報業集團和百度的戰略合作將會涉及上海本地新聞搜索引擎、媒體資源購買、雲服務器資源提供、輿情報告、手機閱讀服務、人才合作、戰略資源購買等七個方面。據報道,目前雙方已經就百度新聞“上海頻道”合作運營達成共識,雙方將共建 “上海頻道”團隊。 在此之前,解放日報集團已經與騰訊合作,成立了地方新聞門戶大申網,運作效果不錯,一年後已經宣告盈利。 原來的兩大報業集團本身都發展有各自的新媒體平台。解放網、文新傳媒網、新民網流量和收入情況都具有一定規模,其餘的報紙對應網站基本上是電子版功能,規模較小。移動端布局方面,原解放日報集團和文新報業集團均乏善可陳。 合併後的新媒體布局怎麼做,集團新班子尚沒有給出明確的路線圖,僅表示會在新技術運用、新媒體發展、新領域拓展、新機制創新方面為三個報系、子公司提供支持。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說,國內不少報業集團旗下的子報子刊重複採購了大量服務器設備,在移動互聯網布局和產品規劃方面也有不少資源重置和浪費,如果技術、設備方面的保障和服務統一由集團來採購、統籌和提供,則可以避免浪費、節約成本,高效運作。 解放日報社總編輯陳頌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確認,明年元旦起將推出新媒體產品“上海觀察” 。 財新記者瞭解到,這款名為“上海觀察”的APP歸於《解放日報》旗下,其內容不體現在報紙上,將以評論和網絡主流表達形式,全方位展現上海人和上海事。 與微博 “上海發佈”一樣,這款產品也是上海市政府主推的“命題作文” 。 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支持方式是認購10萬份產品,從而為項目的啓動提供資金支持和客戶支持。該款產品的項目團隊進 行市場化運作,確立經營目標,並根據市場評估加碼任務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