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出身諾貝爾獎研究團隊的生技新舵手 宜佰康余國良 靠兔子躍居產業龍頭

2011-12-12  TWM




即將掛牌的宜佰康生技公司,有一 位充滿冒險精神的執行長余國良,他參與過尋找人類基因組及植物轉錄基因等相關研究的企業,也師承諾貝爾獎得主並獲得生技之父的支持,為他的創業之路加分不 少。

撰文‧林宏文

兔子不僅跑得快,還是少數不容易得癌症的動物之一!這背後主要歸功於兔子擁有哺乳動物中少有 的超靈敏免疫系統。因此,如果將這種特性轉為人類所用,可協助人體對抗疾病。即將於十二月掛牌的宜佰康生技公司(KY宜佰),就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目前 占有全球兔子單株抗體九成市場,它是如何做到的?

客戶幾囊括全球前二十藥廠宜佰康是華人基因抗體公司,主要業務為抗體生產及研發服務,擁有 全球最大的兔單株抗體庫,而且客戶不只在研究機構,包括全球前二十大藥廠已有九成以上為其客戶,跨國藥廠也有九五%為其客戶。此外,由於抗體新藥是目前藥 廠研發重點,隨著抗體新藥研發的需求日增,抗體在試劑、診斷及治療等方面的成長性都不小。

目前,與宜佰康同類型的企業,在英國是 Abcam,在台灣則是亞諾法。前者擁有七萬餘個抗體,市值三百億新台幣,亞諾法則擁有二萬餘個抗體,市值約三十餘億元。若拿宜佰康與亞諾法相比,亞諾法 是以老鼠抗體為主,由於兔子抗體的準確度及敏感度比老鼠抗體要強上百倍,因此,宜佰康以目前僅約三千個單株抗體的數目,卻創造與亞諾法很接近的營收。

談 起宜佰康的創辦人余國良,雖然年紀還不到五十歲,但在生技領域卻已參與多個重要企業及發展階段。早年余國良從復旦大學生化系、中科院生化所畢業後,便赴加 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生物所研讀博士,他的導師布萊克本(Elisabeth Blackburn)教授是一位知名的生化學者。二○○九年,余國良的導師及師姊等三個人獲頒諾貝爾生化獎,得獎的內容是端粒酶及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理論, 余國良也是研究團隊之一。而且,余國良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的一篇相關論文,更被布萊克本視為是其研究中最有價值的一篇。

一 九九二年,美國國會批准了人類基因組的研究計畫,這個被譽為規模僅次於阿波羅登陸月球的計畫,吸引了一位哈佛教授哈茲爾廷(William Haseltine)辭職出去創業。由於當時人類基因的相關研究才開始,有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對於三十歲的余國良極具誘惑力,因此,這個創業計畫吸 引了包括余國良在內,八位中國到哈佛研究的博士後學者,成立的公司就叫做「人類基因科學公司」,專門研究人類基因組。

當時擔任資深研究員的 余國良,每天投入研究,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終於發現了一個與免疫有關的標靶藥物Blys。這個發現讓後來紅斑性狼瘡抗體藥物得以面世,也讓此家公司的市 值,在三周內從幾千萬美元暴漲到三十億美元。

雖然余國良的表現很突出,但他也承認華人在美國企業發展的瓶頸。直到他的哈佛恩師開了一家孟德 爾生技(Mendel Biotechnology),並邀請他擔任研發部資深副總裁,帶領六十餘位研發人才。二○○一年底,他與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 全套的植物轉錄因子的基因,這篇論文至今已被引用上千次。

生技之父主動要求入股

在完成基因組的研究後,余國良 原本可以從此坐領高薪,但他不安分的基因仍舊蠢蠢欲動,他向董事會遞出辭呈,自行創立了宜佰康生技公司。宜佰康最初的創業過程也相當艱辛,因為很快就遇到 九一一事件,募資不易。幸好他遇到矽谷生技創投家方瑞賢的幫忙,另外也獲得來自台灣的Amkey生技創投董事長李家榮的協助,目前李家榮也擔任KY宜佰的 董事長。

能夠讓在生技產業地位崇高、素有「生技之父」之稱的魯特(Bill Rutter),擔任宜佰康個人最大股東,也是余國良一段精采有趣的過程。當時,余國良毛遂自薦地寫了郵件給魯特,想向他介紹兔子抗體的創業計畫,沒想到 魯特馬上回應,與他約當周周六上午八點見面。從來沒有那麼早起的余國良,當天一大早就出現在魯特的辦公室,短暫談完後,魯特覺得余國良的想法,「很有趣, 但尚未驗證。」隔了三個月,余國良做出一點成績後,又與魯特約見面,一樣是周六早上八點去見這位一向早起的老先生。看完之後,老先生說,「好一點了,但尚 待驗證。」隔了一段時間,余國良的研發又更進一步,再去找魯特,這次,魯特滿意很多。余國良便提出想邀請他來當宜佰康的科學委員顧問。

沒想 到魯特對他說,「我是不輕易給人做顧問的,除非我能占上公司的一大塊(significant stake)。」余國良心中暗自竊喜,便順勢邀請他與當時要入股的創投股東一起投資。最後,魯特答應了,並拿出四五○萬美元投資,占一一%股份,是宜佰康 最大個人股東。

過去幾年,宜佰康每年維持二成至三成的成長。余國良說,預估未來幾年,一樣可以維持這樣的成長速度,﹁我們不只是做抗體的公 司,我們的目標是在做一個與人類健康有關的公司,要讓人類活得更健康、更長久。﹂

余國良

出生:1962年

現 職:宜佰康執行長兼總裁經歷:孟德爾生技公司研發部門資深副總裁學歷:復旦大學生化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生物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

宜 佰康

成立:2001年,加州資本額:3.62億新台幣

總裁兼執行長:余國良

業務:抗體試劑及客製化委託服務

近 三年營收:

2009年營收5.15億元,EPS 2.12元2010年營收5.51億元,EPS 2.02元2011年前三季營收5.1億元,EPS3.75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1

業務女將面對背叛 快刀重組團隊

2012-03-12  TCW




許多業務員拜訪客戶,都有「面子 問題」;富邦人壽高級處經理謝永瑜的「面子問題」,卻與眾不同。

出生時,她有顏面血管瘤,右臉頰上帶著膨脹的瘤狀息肉,視覺不對稱,也有安全疑慮,一碰撞就會出血。父母帶著她跑遍北部各大醫院求診,但沒有解方。

謝永瑜的父母生性樂觀,很快接受現實,並且從未因她的血管瘤而在兄弟姊妹間給予差別待遇。母親從小便帶著她出入各種聚會場合——同學會、逛街,從不因女兒 的臉感覺羞赧,坦然的帶她走進人群。母親的作為,決定她的人生態度,樂觀開朗,接納自己,也接納自己的臉。

首度嘗到打擊,是十六歲那年暑假。

當時,她與銘傳商專的同學一起找打工機會,面談後,同學被錄取,她卻被刷掉。「怎麼會這樣?不公平,為什麼錄取同學不錄取我?」她心裡不舒服,卻也認知 到,自己的弱點不會消失,不如想辦法極大化自己的優點。

外表瑕疵打不倒她特徵讓人印象深,快速累積業績

她下定決心:「我要做專業的、替代性很低的工作,」「既然不錄取我,我回去念書好了,拿獎學金比較好。」當時銘傳企管科女生很會打扮,穿超短迷你裙、超高 的高跟鞋,咚咚咚蹬著,一口氣走上三百多階樓梯;但她是另一種學生,專門念書,其後考上台科大企管系。

大學畢業兩年後,她想用自己的力量醫治血管瘤。當時有一種新開發的療程,先打針讓臉上血管膨脹成原來的兩倍大,再讓它萎縮,脹起來會破皮,然後植皮,還要 割大腿的肉貼上去;就像被痛揍,治療過程很痛苦。初期治療每月一次,消腫需兩個星期,亦即有一半的時間不能上班。而且,平均一針一萬元,最高一次打高劑 量、五萬元。

到哪裡去找薪水高、時間彈性的工作?二十五歲的她加入ING安泰人壽(現併入富邦人壽),成為壽險顧問。當年保險業務員很少大學生、年輕人,面試官立即錄 取她,卻私下評論:「她這樣怎麼做保險?」

沒想到,主管擔心她的外表,她卻把它變成上天賜予的禮物。首先,她從同學圈開始銷售,拿起畢業班通訊錄,她一個個打電話介紹自己,因為長相特別,在學校又 很活躍,一經提醒,同學都會想起,第一步不會拒絕;其後,再從同學的朋友一圈圈擴大人脈。跟陌生客戶約見面,她會先講:「我臉上有一個很大的胎記,」反而 拉近彼此距離。「每個人得到的禮物不一樣,」她正面看待。

透過熟人行銷,僅僅一年,她成為全公司年度最佳業務員,二十七歲成為公司內最年輕主管,三十五歲已帶六十個人,是公司內平均年齡最低的單位。

臉上的瑕疵,不曾讓她畏縮,因為與生俱來,她知道如何面對;但人心的瑕疵,卻不可捉摸,讓她無從招架。

人心難測將她打倒好友挖自家牆腳,只敢逃避痛哭

二○○○年到○一年間,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跨海找人,欲挖角五百名壽險業務跨海到對岸當主管,掀起業界挖角狂潮。當時外商壽險業龍頭ING安泰人壽首當其 衝,全台三百多個營業處都被挖角,謝永瑜團隊也不例外。

「辦公室裡人心思變。以前大家聚在一起都在case study(個案討論),現在談對岸哪裡有更好的位子,幻想薪水三級跳、去當經理。」富邦人壽區經理張乾德回顧當時情況。

每個營業單位,都為防堵人才流失而忙得焦頭爛額,沒有人告訴謝永瑜該怎麼辦,她束手無策;但真正將她推入恐懼深淵的是背叛;因為帶頭挖角的,竟然是她最麻 吉、最信任、倚重的業務大將。

「我不願接受麻吉的背叛,但越逃避,越恐懼。」她分析,當時其實不是害怕同事離開,而是害怕妳明明跟她很好,為什麼她會轉頭就走?害怕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 的江山,就要不見了?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能力帶領同仁往夢想前進?」「對自己的能力產生疑慮的恐懼,遠大於任何事情。」

她不願承認好友背叛,籠罩在自我懷疑的陰影中,越不面對,恐懼越是蔓延,更讓她的團隊,陷入挖角爭奪戰中。

當時,挖角部隊每天排班運作,特別喜歡找晚離開公司的同事鬆動心防、各個擊破;她非常緊張,晚上不敢回家,明知辦公室的玻璃窗外正上演挖角運作,卻躲在裡 面哭,沒有作為,直到凌晨兩、三點,最後一個同事離開辦公室,她才敢下班。隔天早上,她七點就進辦公室,因為早班的挖角部隊又來了。

這樣撐了兩個月,她心力交瘁,人員還是不斷流失,原本六十人的通訊處只剩三十個人,是所有通訊處中人員流失最慘重的單位,業績從第一淪為倒數;每天起床, 她莫名其妙流淚,頭腦混沌、失焦,快得憂鬱症,不斷的想:「為什麼我的好朋友要說謊?」

留守同事讓她醒悟公開喊話,杜絕人心浮動

有天晚上,她坐困辦公室內放聲大哭,發現瞳孔無法聚焦,情緒瀕臨崩潰;突然間她告訴自己:「我不要再這樣了!」於是推開門走出去,竟意外發現,許多同事埋 首工作,還主動排值星守夜,彼此打氣,防堵挖角。

她驚覺,同事們正為自己的家庭、夢想而努力;卻因為她不願承認好友背叛,任憑好友在團隊裡運作,讓士氣低落、業績衰退;領導者不敢登高疾呼,卻由認真的同 事承擔後果,這樣公平嗎?

「我只看到背叛我的人,完全沒注意到站在我這邊的三十人。」當她把眼光從「失去」轉向「擁有」,恐懼感消失了。

隔天,她不再把自己關在小房間內,不提心吊膽,不防堵挖角,而是召集願意留下來的同事,重新確認團隊目標後,公開喊話,一面譴責挖牆腳的行為,同時祝福離 職的同事;這番話杜絕辦公室內人心浮動,也鼓舞續留同仁的士氣,「當希望代替恐懼之後,作為都不同。」

沒多久,三十人再度擴增為六十人,業績恢復,其後九年業績達成率均維持在一○○%到一八○%之間,為公司所有營業處中穩定度最高。

這次經驗,讓她學習到,一位良好的管理者必須做到兩件事:一、不能站在私領域看事情,要站在公領域;二、明快處理恐懼源。「恐懼感長大的原因,是你讓它長 大,」她體悟。

西方有句俗諺:「行為是治癒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生恐懼。」謝永瑜的經驗,便是明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93

怎樣讓新員工快速融入團隊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wenhua/149467.html

當一名新員工加入企業時,面對周圍的陌生面孔、全新的工作,心中一樣會充滿不安,懷疑周圍的同事是否歡迎自己,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新工作。如何幫助他們驅走這種陌生感?如何使新員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團隊?

進行必要的入職培訓

新員工進來後,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入職培訓。新員工通過入職培訓可以進一步瞭解企業,對企業的發展情況、企業文化、業務流程、管理制度等都可以進行全面的瞭解。同時,入職培訓也能驗證招聘者在招聘過程中的各種說法,並且可以使員工進一步堅定自己的選擇。因此,新員工的入職培訓對企業來說顯得特別的重要。

提供挑戰性的初始工作

在傳統管理中,新員工被看作是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幹的見習生,在國內企業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就是 大**,還不如我這個高中生幹得好呢!」確實,即使是那些頭腦靈活的大學畢業生,面對人情世故,面對需要雙手靈巧操作才能做好的「下手活」也可能笨手笨 腳。

主管經理要給新員工提供挑戰性的初始工作,這是件和重要的事情,挑戰性的工作初始是指崗位的職責安排可,為員工現有能力所不及,具有「挑戰性」他們不付出 較大的努力就不會輕易完成,但員工通過發揮潛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又是可以完成的,這項工作作為臨時性崗位安排。

提出希望

如果管理人員對自己的新下屬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然後針對各員工的素質特徵,提出切合員工情況的一種「希望」,這會讓員工感到自己的上司不僅關心自己的發 展,而且對自己很瞭解,因此,最終真的成為上司所希望的那種人,事實上,管理人員對新員工越是抱有希望,給予的信任和支持越多,他們幹得就越好。

在新員工和企業之間,在新的員工的融入過程中,企業和員工本人都扮演者著重要的角色,只有各方都各司其職,互相溝通,才能使新人盡快融入公司。

支持員工的職業摸索

每個員工都會有自己的生涯設計,追求的可能是權利,財富或是工作的安定性,員工對自我的職業認識有一個探索過程,因為,同一專業的人可以從事不同的職業。 另外,有一些特性可以在工作中陪樣,但有些特性往往難以培養。所以,為了避免埋沒員工在現有崗位上無法展露的一些特殊能力,應大力支持員工的職業探索。

注意直接主管對新員工的影響

新員工進入某一具體部門工作後,由於工作關係,於之接觸最多是就是其部門主管,作為該部門主管和業務骨幹,他們對新員工能極大地發揮影響和帶動作用。

新員工的直接主管們嚴格按照工作規範辦事,並儘可能做到最好,對於培養新員工規範、熟練、精湛的業務技能,十分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6

怎麼打造自覺自願自發且不背叛的團隊?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4553.html

帶隊伍是個技術活,一輩子學不完的技術活。以下是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經驗,與大家分享。在路上,我們共勉!

一、「自覺自願自發」是怎麼煉成的?

創業型公司尤其要講「自覺自願自發」。

作為白手起家的人,這方面我多少有些「經驗」,對同樣處於艱苦奮鬥中的創業團隊可能會有所幫助。

同樣,對於企業內部的新創部門,也有實用價值。


1)講錢景。

一個企業再光環,再牛逼,給員工開的工資太少,那也是不行的。人家再念你好,為生活所迫,離開你也是早晚的事。

講錢景,講幾個境界。

一方面是眼前的錢。什麼崗位,多少錢,做多少工作,可以怎麼漲工資等等。對比社會同類崗位,收入算是合理,甚至更高。

還有未來的錢。講行業發展,講企業發展,最後再落實到部門發展,讓其看到希望。同時再給出合理的晉陞空間,以及對應的收入的增長變化等。

還有隱形的錢。在這裡幹了什麼活,給你一個鍛鍊的機會,以後不在這邊做了,去別的公司一樣吃香喝辣。公司提供的崗位是社會最熱門的崗位,社會行業發展速度很快,早入行早收益。

2)讓員工覺得跟對人了。

年輕人,不怕入錯行,就怕跟錯人。想辦法向你的員工證明,跟著你就是跟對人了。

講你個人的經歷經驗,讓員工瞭解你,認可你的能力。

講你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讓員工認可你的為人。

講你好為人師,願意帶新人成長的願望,讓員工渴望能被帶著成長。

如果有光環,不要吝惜,多拋一些……

一定要讓員工覺得真的是跟對人了。只有他這麼想了,他才有可能心甘情願地服從你的「命令」,而不是一邊執行一邊心生疑竇,他也才有可能向你展開心扉給你一個對他進行思想培訓的機會,進而成為你團隊的核心成員。

3)幫助學習進步。

要讓員工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告訴他這種不足這個年紀的年輕人都會有,但幾年之後,能不能改掉這些毛病,可能會決定他們未來的高度。同時,要明確 的指出幾條他們能改進和提高的路,讓他們明確的知道,只要沿著這條路往前走,那就一定能變強,能進步。同時在他們前進的路上,幫他們把握方向,給予鼓 勵……

幫助學習進步,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很考驗人的活兒。看似簡單,是因為你只要指出方向,具體學習提高都是員工自己的事。但考驗人,就是如何能讓員 工相信你說的方向是對的,同時他在沿著這個方向走的時候你怎麼能確保他沒有走偏,關鍵的時候還能扶一把。沒有一定的功底,是做不到的。

所以有說管理是萬金油,從正面的方向去理解,就是無論什麼工作,你至少要懂個6-7分,而且能夠高瞻遠矚地去看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給予員工方向性的幫助。

二、團隊成員因為「迷茫」和「魔障」而脫逃或掉隊怎麼辦?

首先,一定要預防這種「迷茫」、「魔障」的心態出現。作為一個創始人或者說精神領袖,初期實幹可能會比較多,但業務越上正軌實操其實應該越少,相應的在「布道」上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布道,持續的布道,讓企業永遠不迷失方向,永遠有向前的動力。

道理如此,但真能做好的,太少太少。盡力吧。

其次,就算出現了「非分之想」,何必要逼到「背叛」?背叛意味著一種割裂,一種不可饒恕,一種道德負罪感,何必呢?企業發展的過程,固然要有目標和 利益,但也不見得必須一條路跑到黑。如果天花板太低,員工被壓無奈只能背叛,這其實是很糟糕的情況。不要把天花板壓得太低,當有人出現「異志」的時候,一 定要讓他知道其實企業會給你內部創業的機會,只要你足夠強,就沒有什麼能阻礙你的成長;就算是企業真的無法提供合適的資源供其內部創業,我,作為創始人, 依然可以成為其外部創業的投資人/夥伴/導師,何必要「背叛」?

最後,是不是有人會掉隊?肯定會,但這也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不算是背叛。人才對於企業來說很重要,但我覺得比人才更重要的是發現、培養、留下人 才的機制。人才是水,會流動的,沒有水源早晚會幹枯的。到底會有多少人跟你走到最後,先要看看你準備的是什麼,是一個臉盆,還是池塘,還是大海?

三、內部創業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創業?

大企業其實是內部創業最頻繁、激勵最到位的。

什麼叫集團?就是一個個的子公司。

子公司哪來的?都是內部創業搞起來的。

所以不用懷疑「內部創業」的可行性。

但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怎麼提供內部創業機會,還真的想清楚。

為什麼說叫「企業給的」內部創業機會?企業要給什麼?

如果這種創業,跟自己出去單練難度相仿,且收益更少,那當然自己單練了。這是正常的選擇。

企業要保證內部創業順利,要給兩樣:

1、更好的資源,降低創業難度。

2、更好的回報,增加收益預期。

如果自己還活不好,以上兩樣無從談起,內部創業自然也是空談。

再說回來,合適的人也是必須的。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初期,能執行這種內部創業任務的,空投怕是不行,自己培養的貝雷帽應該更靠譜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14

創業團隊成員的挑戰與成長

http://xueyuan.cyzone.cn/guandian-guandian2/225318.html

回想從最初開始負責丁香園技術團隊到現在,團隊規模已經增加了幾倍,有人離職,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團隊一大,自然有些問題會浮現出 來。比如最近在和團隊同事聊天或是面試面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類似的話「覺得現在的工作沒什麼挑戰」或是「感覺學不到東西」,以前偶爾聽到團隊同事這樣的 反饋,還是挺讓我著急的,我第一直覺是很慚愧,公司或是團隊給同事提供的資源和機會太少了,於是,不停的爭取資源或是儘量改進,但是最後我逐漸發現,這樣 還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這並非是問題的根源,因為一方面有人說沒挑戰 ,一方面是一堆老大難問題很久得不到解決。覺得「沒挑戰」和「沒成長」其實是很多人會有的心態,尤其是剛參加工作沒幾年的容易形成這樣習慣上的認知。

我以前寫過一篇 工程師在創業團隊的技術挑戰 ,說了一下我對技術上的「挑戰」的看法,現在趁著有點空閒,再談談談創業團隊中的成員的「挑戰」以及「成長」的問題。{請注意,這只是一篇隨筆,我無意去討論什麼管理之類的廢話,也不奢望就這麼幾個字能解決所有問題,對少數人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就足夠了}

一般覺得工作沒什麼挑戰的,原因可能無外乎幾個: 要麼認為自己的能力足夠高了,不屑於再做「簡單」的事情; 要麼認為自己是在做「重複」的工作;要麼,覺得沒接觸到新東西;也很有可能只是各種藉口或是「心態」的體現。

實際上,任何團隊中都沒有「簡單」的事情,只有做得好或是做不好的事情。什麼是簡單? 給產品寫一段文字說明夠簡單麼?寫一封 EDM 夠簡單麼? 如果仔細推敲的話,會看到絕大多數文案都是糟糕的一塌糊塗,那麼為什麼不用更高的標準要求以下自己呢?既然能力夠高了,為什麼你說的「簡單」的事情還做不 好呢?所謂眼高手低,不就是說這種情況麼? 如果小事情做到比別人好,那麼大一點的事情團隊就會更加放心的給你去做。否則的話,換了是你,你也不會將重要的任務交給連小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吧?

任何團隊中也沒有「重複」的事情。任何事情,如果不針對反饋做任何改進的話,做第二遍你就會覺得是重複;而如果每次都能根據反饋不停的修正,那麼做 成千上萬次可能還會找到樂趣。比如說我們網站經常要給用戶設計一些廣告圖片,有的同事說,總讓我做廣告圖片,枯燥、乏味,我的設計能力如何得到提高? 的確,如果每次都用最低的標準要求自己,怎麼提高呢?客戶或是同事給你的反饋,比如,圖片上的文字都是毛邊的,無論怎麼說你都無動於衷,那麼怎麼可能真的 提高呢? 所以,面對「重複」的事情,必須不斷的給自己設立新標準,然後努力去突破,重複的事情裡面依然大有文章,想想如何提高質量,再想想如何提升效率。

至於說接觸不到新技術,其實問一句話就好: 你業餘時間為什麼不學呢? 大部分回答是: 沒時間。這是無解的問題。一般聽到「沒時間」,有時間整天逛淘寶難道沒時間學習麼? 其實潛台詞都是「這是不重要的事情」,任何事情,你不投入比別人更多的精力,怎麼做到比別人更好麼? 正所謂,「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去拼天賦」,同樣,不做好準備,也等不來機會。

至於心態,我引用丁香園 CEO 張進的一句話:兩個都是新入職的同事,也都是第一份工作,交給他們差不多的事情做,一個想「他奶奶的,就這麼點工資,讓幹這麼多活?」,另一個則想「沒想 到新人都給這麼多機會鍛鍊」,你說過幾年誰的成就更大? 這或許可以回答某些人的疑問「為什麼我和同學畢業的時候都差不多,怎麼過幾年不見,人家都做到某公司總監乃至副總了,我還是在不停的換工作?」,就是心態 導致的差異。

有些人覺得創業團隊或是小型公司裡面,資源少,「學不到什麼東西」,其實,是你沒仔細去學習應該學的東西。前幾天給幾個好友的新創業項目提建議,我 說你們某個地方做的不及格,他們說要我給講講,我說這個應該不用講的,你們團隊中的某某,以前看過我做同樣的事情,按理說,他也能做一下的。遺憾的是,沒 去做,也做不來。為什麼? 別人做他熟悉的那一點領域之外的事情,他是漠不關心的,意識不到學習更多東西是有價值的。有人說,問題就是機會,團隊的問題,就是每個人的機會,誰能解決 掉,就會給團隊帶來更大的價值,相應的,他也會得到更大的回報。而在創業團隊裡面,恰恰是需要解決問題的人,不歡迎那些不動腦筋的螺絲釘。創業團隊中,可 接觸的問題不可謂不多,公司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動手來做,如果平時多用點心思,學到的東西早晚在將來還會用到。很多人不都是有創業的想法麼?但是你連基 本的積累都不夠,創業? 怕是要撞牆。

那麼是不是在大公司裡面才能讓人得到鍛鍊呢? 曾經遇到過不少工程師當面告訴我,想去某某大型互聯網公司去工作幾年,提高一下技術,遺憾的是,幾乎沒看到一個人在幾年後能力真的得到提升,有的甚至退 步,為什麼?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公司裡面多數的事情都已經固定下來了,而很多牛人之所以牛,是因為他們遇到公司從小到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得到了 難得的成長機遇,不停的學習充實自己,解決各種問題,才成為牛人,牛人也多是苦日子熬過來的。等到天下皆定,哪還有那麼多硬仗好打呢? 另外,「想鍛鍊技術」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單純的想鍛鍊技術實際上並不利於「解決問題」,培養能力和意識更為關鍵。

我在微博上調侃過: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一個完美的公司,比如,辦公室要無比舒適;用最好的設備;完備的培訓機制,還別佔用休息時間;彈性工作制;別他 媽太累;也別讓老子加班;公司前台要好看;沒有刻板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有創造性不是重複勞動,別管我是否有創造性;隊友不是豬而且都是天才,遇到困難他們 就會出手解決;做的事必須是最潮的,但別管賺錢與否... 還有,最重要的,薪水要高。遺憾的是,這樣的工作估計是做公務員也不一定完全具備,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甚至增加無謂的抱怨。

提起抱怨來,也有必要說一下對隊友的抱怨這個事情。曾經見過有人對一起合作項目同事的抱怨,比如設計師抱怨合作的產品經理有問題,總要不停的修改, 時間長了,認為產品團隊都很爛,經常打擾你,那麼有沒有想過,你是否可以給產品設計提出更好的建議呢? 甚至,有些產品設計你是否可以進行改進呢? 什麼?「那不是我的工作!」 可是,為什麼要給自己的能力設定一個邊界? 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你完全可以無限制的突破邊界,突破個人的侷限。或許再過幾年你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產品設計師的啊。Zynga 的核心價值觀有一條是「Level up」,不斷升級,這恰恰是我們普遍缺少的心態。

的確,這是個浮躁的時代。大家容易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每當心存困惑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加強對自身的認知。別幻想著走捷徑,也儘量少去問別人如何成功,那些沒有用,只要你別總在錯誤的路上越繞越遠,將一些看似細微的事情做到更好,最後的成就依然驚人。

看清無處不在的「挑戰」,讓自己真正有所「成長」,畢竟,以後每個人都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只要你願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5

農田垃圾 餵出全台最大養牛團隊


2012-4-2  TCW




雲林縣斗南鎮的芸彰牧場,六十六 年次、成大機械系畢業的張志名,正指揮著助手,將機器切割好的新鮮胡蘿蔔絲、馬鈴薯絲,堆放在牛欄前,十幾頭乳公牛擠到欄杆前,享用著天然的食物。

這○.四公頃的牧場,是台灣第一個肉牛的專業肥育中心。肥育中心的牛,分成兩區,第一區叫架子牛,是從產銷班買來的,每頭約兩、三百公斤重,因屬成長階 段,需要陽光照射,因此屋頂是透光的板子;牛進入中心一個月後,打預防針、做去勢手術,打耳標註明日期。第二區叫肥育牛,這階段的牛,體重達四百到四百五 十公斤,因為體型較大,避免牛跌倒受傷,地上鋪軟墊止滑,屋頂是不透光板,讓牛長肉,但骨骼不會變大,養到體重六百到六百五十公斤時,就進屠宰場上市。從 進入肥育中心到上市,須十四到十五個月。

「肉牛肥育中心」,是指肉牛在上市前,給予一定期間的規格化日糧,讓上市後的肉質穩定,品質佳。農委會約聘研究員李秀菊說,肉牛上市前的肥育期,攸關肉質 良窳。

為處理農廢物……花錢淘汰次級品不如餵牛

芸彰牧場成立一年多,最大推手是張志名的父親、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他曾經以企業化方式,打造全台灣最大的馬鈴薯、胡蘿蔔生產團隊(見本刊一○四三期封 面故事),馬鈴薯、胡蘿蔔每年產量高達二百五十噸,其中,次級品占五%,十二.五噸,次級品是沒人要的農業附產物,結果,「攏倒沒路」(編按:指沒地方處 理)。張有擇說,這些淘汰的次級品,每年還得花錢才能處理,讓他一直很頭痛。

他想起赴日本參觀農業時,曾經參訪日本河牛業,日本河牛國際知名、價格高檔、品質又好,張有擇心裡盤算,台灣有沒有機會發展優質肉牛?胡蘿蔔、馬鈴薯、稻 稈等農業附產物,有沒有可能拿來養牛?一舉解決附產品的去路。

民國九十八年,國際原物料飆漲,國內肉牛通路有限,成本高漲、銷售不易,讓雲林縣肉牛養殖戶苦不堪言。張有擇了解狀況後,透過產、銷兩端齊頭並進,採三步 驟,發展雲林的台灣肉牛產業。

為救瀕倒養殖戶……三步驟,產銷化零為整

第一步,整合養殖戶,成立產銷班。肉牛養殖戶很分散,無法形成一股力量。於是,他整合十八戶雲、彰肉牛養殖戶,成立雲林肉牛產銷班,要求大家用一致的飼養 方式,並做生產履歷。這十八戶的肉牛養殖頭數高達六千頭,是台灣最大的肉牛產銷班,占全台灣二萬九千多頭肉牛的兩成多。

第二步,成立專業肉牛肥育中心。牛肉上市前,必須統一肉質,在農委會輔導下,成立專業的肉牛肥育中心——芸彰牧場,並找來擔任林鳳營牧場顧問、台灣乳肉牛 獨立諮詢顧問陳淵國,擔任牧場顧問,陳淵國說,牛是反芻動物,農業附產物,包括稻稈、胡蘿蔔、馬鈴薯、鳳梨皮等,都是養牛的好飼料。

於是,斗南農會得花錢處理掉的次級胡蘿蔔、馬鈴薯,曬乾的稻稈,加上青割玉米、金門酒廠高粱酒酒糟、飼料,成了芸彰牧場肉牛的主要飼料。除此外,「牛只需 要打兩針,口蹄疫、流行熱,其他的藥,包括瘦肉精都不用,就可以長得很好了!」張有擇說。

芸彰牧場由兒子張志名負責。養牛前,張志名在雲林斗六的日商旭硝子上班,但,健康檢查出現紅字,讓他想換跑道,老爸想發展台灣肉牛,他主動要求參與,成了 專業農夫,去年他考上台大農經所在職班,一邊養牛、一邊進修。

第三步,成立肉牛專賣店。肉牛產銷班成立後,透過斗南農會設立一家台灣肉牛專賣店,藉消費者的反應,調整肥育中心的養殖方法,改善牛肉品質,目前肉牛從屠 宰到消費者手上,不超過十二個小時。

如今,斗南台灣肉牛專賣店開業一年,三天賣掉一頭牛,最近瘦肉精事件,讓專業店生意興隆,經常有人來電預訂,連台北的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也在等 斗南農會的牛肉,今年下半年,第二家專賣店將在虎尾開幕,預計兩家店,每天可賣出一頭牛,明年的目標是一天賣兩頭牛。

未來挑戰不小……提高自給率,有三大考驗

台灣牛肉的需求量高,農委會統計,民國九十九年台灣牛肉的消費量是九萬九千多公噸,其中,台灣牛只占六.四%,台灣牛占比低,「這表示台灣有肉牛需求!」 張有擇說。

但,為何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如此緩慢?李秀菊分析,台灣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肉牛的條件。因為:

一、資金週轉率低。雞蛋、牛乳每天生產,養雞六週、豬六個月,資金週轉快,但養一頭牛要兩年時間,資金更要十幾萬元,而兩年後市況如何,無法掌握,這也是 台灣肉牛都是小農形態,每一肉牛養殖場平均只有五十頭牛的原因。

二、土地成本高。陳淵國說,台灣土地成本高,因此,必須像斗南農會的模式,以農業附產品來飼養牛,才有經濟價值。

三、乳公牛逐年減少。台灣以乳牛為主,因此,透過人工育種,都以母牛為主,乳公牛來源較少。目前張有擇透過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研究,培育肉用牛種。

台灣肉牛產業要變大,挑戰不小,但,短期內,提高一定的自給率,仍有可為。李秀菊認為,台灣牛奶需求量大,乳牛產業不可能廢棄,因此,乳肉兼用的公牛,可 以發展。

台灣人對牛肉的消費信心增加下,台灣肉牛應有不小成長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3

互聯網小規模創業團隊如何成功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25769.html

看到Instagram以10億美元賣給Facebook,大家已經討論一輪了,其中很多人很有感覺的是,創辦人其實不會寫程序,他當年還在NextStop是做行銷人員,利用晚上學寫程序;Instagram的成功,證明了網路最原生的小團隊、小戰線的全面成功又一次!

翻出六年前的舊文章,提到我一直相信的「網路就是要小」的做法,請見以下:

近二十年來,電子廠的價值鏈不斷的切割、整合,譬如晶圓廠的出現間接促成了無晶圓IC設計公司的興起,大家覺得IC設計公司已經儘量做到股本小、投 資精簡,但真正最精簡的,其實是在最上層的所謂的"應用"(application)端。尤其是在網際網路受大眾所擁抱以後,「軟體」的成本愈來愈低、門 檻也愈來愈低,下面的系統層層疊起,硬體因技術進步而得以壓低成本,加上競爭削價,而軟體則個個開放原始碼且免費使用,於是產生了一個現象──

一個窮學生,竟可在幾個月內學會寫程序,然後不必籌資、不必登記公司、不必休學或辭工作,就可以開設一個「網站」,這網站經過網路特有的「網絡效 應」(network effect)竟讓它很快擁有大量會員,接廣告、收會員費,接著就有創投前來接洽,要求投資,並幫你找來專業經理人,穩定成長,最後賣給其他公司。

互聯網奇蹟到今天仍在發生著,包括YouTube、MySpace、Twitter,直到今年的Fubar、Yukou、FriendFeed…無論是從獲利潛力、技術、與使用黏度,都讓大公司準備爭相買下,也非得買下不可──萬一被競爭者搶去怎麼辦?

分析師曾針對Google去年財報提出質疑,人力成本是否太高?Google聘用人數,一年就多了一倍,許多是工程師,目前它旗下養了1萬名以上的 工程師,結果現在大家還是常常聽到某某網站一年成長500倍,背後又是兩個學生,然後Google正在與他們洽談併購事宜,準備再另外花大錢予以買下。

這時候我們總會想問,那,Google的那1萬名工程師到底在做什麼?Google Labs也不斷在推出新產品,其他大公司以及美國也有許多研究機構也不斷的推出新創點子,結果,卻都還是被手無寸鐵、兩袖清空的學生們,搶先做出一個網 站,爆紅世界。難道,當我們變成一間公司,就不可能再做出如同學生的新創產品嗎?

於是,當我受徵召來成立一間網絡公司,我希望複製那些成功學生創業家在做的事。我將這麼一個小而美的高效率創新團隊稱為「創辦團隊」(the founding team)。

「創辦團隊」緊抓著學生創業家 的成功,因為他們有熱情,所以不眠不休的克服萬難把它做出來。因為他們不需要對誰報告,所以在幾乎對市場直覺的情況下就將東西做出來。他們很著急,所以幾 乎沒有任何調校之後就將東西直接推到大眾面前。當他們起飛,他們甚至不知道其他競爭者也存在。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打中了哪一個「甜蜜點」(sweet spot)。但他們做對一件事是當年2000年所沒做到的,那就是快速架站、少人架站、堅持設好短期"停損點」、遺忘已付出的「沉沒成本」(sunk cost),清楚的計算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創辦團隊」的特色,可以分成幾個要點更詳細的說明:

第一,人員分配「多頭化」:大家都是「頭」,工程師為主,自己一人身兼PM,省下許多文件與溝通上的力氣,加快開發速度,也促使技術人員自行思考並 收尾、維護,這在真正的學生創辦團隊中通常是懂技術的"創辦人」自己在做的事,但我們希望將創辦人的靈魂架在技術人員身上,以求將這個團隊的能量推升到極 限。

第二,成本壓低化:總體成本一定壓低,在基本舒適的情況下,人員的薪資方面不壓低,但找來的儘量都是初階但有潛力者,對如此新型的團隊模式較有感覺,並給其大量的機會來練功,在試了幾次以後就可以成功。

第三,產品快速推出:縮短開發時間,將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也計算在選項之內,絕不因為某個專案「看起來成功率很高」就不顧一切斥資投入;而產品開發並推出到市場後,也接受所謂的「沉歿成本」(Sunk Cost),已經走錯的就全部認賠,立刻掉頭,寧可求一個全新機會。這是經過網路歷史一再重複的。

以我們自身的例子,目前所開發的自有產品中,Project Nancy、Project Canberra與Project Quixotic三個網站,都是在短短兩個月期間,以三個工程師的力量所做出來的,而此後我們更將達到一年六~八個站的驚人開站速度,並備有簡單的行銷團 隊,「接」這些專案將它們推廣到英語系、中文系的大市場。目前放眼全台灣甚至全亞洲的網站公司,沒人以這樣的「小團隊、大格局」來製作產品的。

「創辦團隊」是很新的方式,在管理上來說,碰到過許多難題。其中之一,就是大部份的軟體工程師都是學院派,寫得一手流暢的程序語言,卻沒有興趣在實 務之後還自行研究「好玩的網站」。我們必須先讓他們燃起基本的興趣,以讓他們再往前進一步,為了達到此點,公司必須設法營造出一個愉快的工作氣氛,同時又 要對其施加期限壓力,達不到標準者立刻鐵腕處理,以維持公司的「十人精兵團隊」的輕盈。

接下來,製作簡單網站,最忌諱就是內部太多聲音,以致於做出來的東西「與初衷不對」。後來我們採用雙軌解決方法,第一,採用"輪流當頭制」,大家懂得互相禮讓;第二則是速度快一點,在還沒「想太多」時,網站已經全數完成,做出的東西就可以掌握到最原始的感動。

而我們也發現,美國那些學生創業家對於網站的熱情,乃來自於「熟悉」。我們發現無法在台灣複製出硅谷,因此也適時作了轉彎,適當的以台灣的網路市場為主軸,並且導入夥伴們自己的點子,帶到公司製作。

最後,這麼特殊的「創辦團隊」,目前也只有證明成功的運用在網路產業上面。網站通常巧妙的將「渲染力」嵌在當初的設計中,就像當初成功的 「hotornot 」網站,寄給40個人之後,幾週後達到二百萬人的水平,以一傳千、千傳億的速度出去。至於如何將「創辦團隊」的邏輯,從互聯網轉植到研究機構、公家單位、 技轉對象、外部合作夥伴,或企業內部創業等等,或許,也可以是下一個值得投注心力的研究題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86

蘿蔔加大棒已行不通 如何促進團隊合作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HR/225941.html

一直以來,微觀經濟學都基於這樣一種假設:人人都是自私的,他們之所以原意給別人提供服務和產品,是因為這樣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利 益,這就是被稱之為「無形之手」的市場的力量。基於這種假設,我們總是根據物質激勵、獎勵和懲罰來建立制度和組織,推動人們去實現公共、企業和社區的目 標。

然而,這個假設很可能是錯的!在進化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實驗經濟學等眾多領域,研究人員都發現人類實際上並非我們認為的那樣缺乏合作 精神、自私自利,可以說,人類根本就不是天生那麼自私的。進化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也從神經學和遺傳學方面找到了證據,證明人類是樂於合作的。

對於企業管理來說,這意味這什麼呢?這意味著,利用控制手段或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來激勵員工,已經行不通了。企業應該通過鼓勵參與和溝通以及樹立共同 使命感和認同感,來建立制度。如果企業能夠幫助員工調動並發揚慷慨的合作精神,而不是認為他們只想著自身利益,這樣的管理風格往往會更加有效。

哈佛法學院教授約哈伊.本科勒通過分析眾多學科有關人類合作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工具,能夠幫助企業高管建立合作制度。在建立一個合作制度時,首先要 確保制度構建的真誠性。絕大多數人都很聰明,他們會根據不同的情境構建方式做出不同的反應,因此情境構建要符合現實並確保真誠,這樣合作才會持久。

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公平的對待,公平的企業價值觀對合作至關重要。通過討論、解釋並強化哪些事情是正確的或符合道德的,人們就會更多地去做這樣的 事。合作制度的準則必須更多地以社會規範而不是正式規則為依據,它們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或可塑性以適應變化,還必須透明,讓成員感受到公平。

除此之外,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非常重要。促進合作的關鍵是,建立的制度能吸引參與者的內在動機,而不是只考慮監督人們,並根據他們的行為予以獎懲。 要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我們不僅要為他們提供物質回報,還應該讓合作變得社會化、自治化、有回報,甚至充滿樂趣,從社會和智力角度去激勵他們。

合作依賴於長期的直接互惠和間接互惠,但這種合作制度很容易受到破壞,而信譽是對抗這個問題的最有力工具。在合作型組織中,參與者之間的溝通也非常 重要,人們經常溝通,就會更有同理心,更加信任別人,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案。同時,培養同理心與團結精神也能讓團隊更能團結一致,為集體利益著想。

在設計合作制度時,除了創造力、驅動力、靈活性和多樣化,我們還必須考慮社會良知和真實人性。在當今世界,適應能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似乎已成為組 織和個人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這些素質不好監督和量化,但對於組織的長期穩定發展非常重要,一個合作型組織應該透過內在動機去展現這些素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47

互聯網小規模創業團隊如何成功?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4/1666109.html

到Instagram以10億美元賣給Facebook,大家已經討論一輪了,其中很多人很有感覺的是,創辦人其實不會寫程序,他當年還在NextStop是做行銷人員,利用晚上學寫程序Instagram的成功,證明了網路最原生的小團隊、小戰線的全面成功又一次!

翻出六年前的舊文章,提到我一直相信的「網路就是要小」的做法,請見以下:

近二十年來,電子廠的價值鏈不斷的切割、整合,譬如晶圓廠的出現間接促成了無晶圓IC設計公司的興起,大家覺得IC設計公司已經儘量做到股本小、投 資精簡,但真正最精簡的,其實是在最上層的所謂的"應用"(application)端。尤其是在網際網路受大眾所擁抱以後,「軟體」的成本愈來愈低、門 檻也愈來愈低,下面的系統層層疊起,硬體因技術進步而得以壓低成本,加上競爭削價,而軟體則個個開放原始碼且免費使用,於是產生了一個現象──

一個窮學生,竟可在幾個月內學會寫程序,然後不必籌資、不必登記公司、不必休學或辭工作,就可以開設一個「網站」,這網站經過網路特有的「網絡效 應」(network effect)竟讓它很快擁有大量會員,接廣告、收會員費,接著就有創投前來接洽,要求投資,並幫你找來專業經理人,穩定成長,最後賣給其他公司。

互聯網奇蹟到今天仍在發生著,包括YouTube、MySpace、Twitter,直到今年的Fubar、Yukou、FriendFeed…無論是從獲利潛力、技術、與使用黏度,都讓大公司準備爭相買下,也非得買下不可──萬一被競爭者搶去怎麼辦?

分析師曾針對Google去年財報提出質疑,人力成本是否太高?Google聘用人數,一年就多了一倍,許多是工程師,目前它旗下養了1萬名以上的 工程師,結果現在大家還是常常聽到某某網站一年成長500倍,背後又是兩個學生,然後Google正在與他們洽談併購事宜,準備再另外花大錢予以買下。

這時候我們總會想問,那,Google的那1萬名工程師到底在做什麼?Google Labs也不斷在推出新產品,其他大公司以及美國也有許多研究機構也不斷的推出新創點子,結果,卻都還是被手無寸鐵、兩袖清空的學生們,搶先做出一個網 站,爆紅世界。難道,當我們變成一間公司,就不可能再做出如同學生的新創產品嗎?

於是,當我受徵召來成立一間網絡公司,我希望複製那些成功學生創業家在做的事。我將這麼一個小而美的高效率創新團隊稱為「創辦團隊」(the founding team)。

「創辦團隊」緊抓著學生創業家的成功,因為他們有熱情,所以不眠不休的克服萬難把它做出來。因為他們不需要對誰報告,所以在幾乎對市場直覺的情況下 就將東西做出來。他們很著急,所以幾乎沒有任何調校之後就將東西直接推到大眾面前。當他們起飛,他們甚至不知道其他競爭者也存在。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打中 了哪一個「甜蜜點」(sweet spot)。但他們做對一件事是當年2000年所沒做到的,那就是快速架站、少人架站、堅持設好短期"停損點」、遺忘已付出的「沉沒成本」(sunk cost),清楚的計算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創辦團隊」的特色,可以分成幾個要點更詳細的說明:

第一,人員分配「多頭化」:大家都是「頭」,工程師為主,自己一人身兼PM,省下許多文件與溝通上的力氣,加快開發速度,也促使技術人員自行思考並 收尾、維護,這在真正的學生創辦團隊中通常是懂技術的"創辦人」自己在做的事,但我們希望將創辦人的靈魂架在技術人員身上,以求將這個團隊的能量推升到極 限。

第二,成本壓低化:總體成本一定壓低,在基本舒適的情況下,人員的薪資方面不壓低,但找來的儘量都是初階但有潛力者,對如此新型的團隊模式較有感覺,並給其大量的機會來練功,在試了幾次以後就可以成功。

第三,產品快速推出:縮短開發時間,將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也計算在選項之內,絕不因為某個專案「看起來成功率很高」就不顧一切斥資投入;而產品開發並推出到市場後,也接受所謂的「沉歿成本」(Sunk Cost),已經走錯的就全部認賠,立刻掉頭,寧可求一個全新機會。這是經過網路歷史一再重複的。

以我們自身的例子,目前所開發的自有產品中,Project Nancy、Project Canberra與Project Quixotic三個網站,都是在短短兩個月期間,以三個工程師的力量所做出來的,而此後我們更將達到一年六~八個站的驚人開站速度,並備有簡單的行銷團 隊,「接」這些專案將它們推廣到英語系、中文系的大市場。目前放眼全台灣甚至全亞洲的網站公司,沒人以這樣的「小團隊、大格局」來製作產品的。

「創辦團隊」是很新的方式,在管理上來說,碰到過許多難題。其中之一,就是大部份的軟體工程師都是學院派,寫得一手流暢的程序語言,卻沒有興趣在實 務之後還自行研究「好玩的網站」。我們必須先讓他們燃起基本的興趣,以讓他們再往前進一步,為了達到此點,公司必須設法營造出一個愉快的工作氣氛,同時又 要對其施加期限壓力,達不到標準者立刻鐵腕處理,以維持公司的「十人精兵團隊」的輕盈。

接下來,製作簡單網站,最忌諱就是內部太多聲音,以致於做出來的東西「與初衷不對」。後來我們採用雙軌解決方法,第一,採用"輪流當頭制」,大家懂得互相禮讓;第二則是速度快一點,在還沒「想太多」時,網站已經全數完成,做出的東西就可以掌握到最原始的感動。

而我們也發現,美國那些學生創業家對於網站的熱情,乃來自於「熟悉」。我們發現無法在台灣複製出硅谷,因此也適時作了轉彎,適當的以台灣的網路市場為主軸,並且導入夥伴們自己的點子,帶到公司製作。

最後,這麼特殊的「創辦團隊」,目前也只有證明成功的運用在網路產業上面。網站通常巧妙的將「渲染力」嵌在當初的設計中,就像當初成功的 「hotornot 」網站,寄給40個人之後,幾週後達到二百萬人的水平,以一傳千、千傳億的速度出去。至於如何將「創辦團隊」的邏輯,從互聯網轉植到研究機構、公家單位、 技轉對象、外部合作夥伴,或企業內部創業等等,或許,也可以是下一個值得投注心力的研究題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8

徐小平:規避創始人獨佔股份 團隊分配須合理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8132/

【中國企業家網】(編者按)他是新東方留學、簽證與出國諮詢事業的創始人,和王強、俞敏洪並稱為支撐新東方發展的「三駕馬車」。如今,轉身為一名天使投資人,不再談出國、簽證、職業規劃,而更多的談創業與投資。

在他看來,投資以來失敗公司的失敗原因,其中一條是:Good dream, bad bed.即「夢雖好,床不同」——創業者在一起創業,都是為了賺錢,如果創始人獨佔股份,人家憑什麼為你賣命、跟你追夢?一般都做不成功。所以,創業團隊股份分配必須平衡合理。

以下為徐小平的經典語錄部分整理:

1、張麗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長得漂亮,畢業後來京,在一家禮儀公司主持那種商業儀式什麼的。兩年下來自己對自己很不滿意。這份工作,她只用到了自 己的漂亮,而沒有用到自己其他特長。所以無法得到滿足感。滿足感來自哪裡?來自於核心競爭力(特長)與綜合素質得到應用,融入職場需求,穩步追求職業目 標。

她大學畢業時,曾經在五百強外企幹過。但不甘心於白領生活,想做名利場工作。我雖然理解,但僅靠臉蛋做主持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其實,她英文流利、又這麼漂亮,只要和同事一樣踏實工作,就會脫穎而出。我對她的建議,還是回歸職場,找份創業公司工作,跟著創業者們一起追夢,愛情也會同時而來。

2、朋友孩子在康奈爾大學讀酒店管理學院,在五星酒店實習。我說:除了酒店之外,你應該考慮互聯網中那些迅速崛起的跟travel相關的機會。攜 程、藝龍不用說,去哪兒、愛日租、航班管家以及與互聯網相關服務業都行。去傳統五星酒店固然好,但已經有點奧特曼。最酷的是投入這些新興產業去追求職業的 成功。

3、昨天跟一位對未來迷茫的大三實習男聊天。我說:大學生活是一個過程——是探索與發現自己能力與理想、以及基於這兩者之上職業目標的過程。一個人 如果發現了自己的能力、理想以及職業目標,這個人可以說就找到了自我,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Destiny,人生意義。

4、中國的道路上,酒後駕車問題曾經是世界最嚴重的,但中國現在出台了世界最嚴厲的酒後駕車法律,酒後駕車有害(因為要入刑),我想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司機們的共識。所以,我對中國禁煙的未來也有信心。

5、有人問我:英國大學教育和國內大學教育區別是什麼?我想起中央聖馬丁學院學生時裝秀,說:「自由」。教育給人自由——擇業自由、生活自由、精神 生活的自由與心靈靈魂的自由。如果教育本身不自由,被各種條條框框綁死,這種教育下的學生,既難設計出世界級的時裝、物品,也難貢獻世界級思想、文化。

6、在倫敦,強烈感受國際教育的意義:倫敦市長國際事務助理馮蘭女士,就是中國高中後來英國讀的本科,講一口漂亮的英語,成為市長不僅是中國而且是 國際關係事務助理。她對中英關係和倫敦市政治理的理解非常細緻入微。無論馮蘭繼續在英國、抑或回國,她的學識與經驗,對未來中國都有重要價值。

7、大學期間,對我影響巨大的另三本書:1,李澤厚的《美的歷程》,我記得這是當時北大中文系女生、我的老鄉美女作家黃蓓佳竭力向我推薦的,此書極 大影響了我的思維和行文風格;2,阿城:《棋王》等,白描手法寫出命運史詩;3,汪曾祺小說集《受戒》、《大淖紀事》等,優美文字寫出故鄉小人物人性的 美。

大學期間對我影響很大的另外三本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薩克辛格的短片小說集(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泰戈爾的吉檀迦利以及其他詩集,最後, 更加徹底改變了我人生觀的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我是從音樂學院圖書館藏書架上偷來的(當時不外借),我記得是萬有文庫一種,好像是五本。

8、我投資以來失敗公司的失敗原因,其中一條是:Good dream, bad bed.夢雖好,床不同——創業者在一起創業,都是為了賺錢,如果創始人獨佔股份,人家憑什麼為你賣命、跟你追夢?一般都做不成功。同夢必須共床,共苦必 須同甘。創業團隊,股份分配必須平衡合理。

9、我覺得如果這真是張鐵生,真的很了不起,值得向他慶賀。什麼時代出什麼英雄。他當年交白卷是個」投機英雄「;後來被政治利用成了」反潮流英雄 「;再後來被判刑成為」背時英雄「。現在通過個人奮鬥成為」財富英雄「。從1972年交白捲到2012年持證劵,張鐵生四十年人生路,是中國青年奮鬥出頭 的微縮景觀。

10、改善和解決這個現實問題(人才流失):(1)下更大力度吸引海外人才回歸;(2)學習印度、韓國、越南等國,對海外人才實行更加靈活的簽證、 居留、綠卡、國籍等政策;(3),避免饒益現象,即回來的人被院士評選程序以及相關的官僚體制傷透了心;(4),加快落實中央提出的教育國際化,只爭朝夕 優化國內教育、讓民眾滿意。

11、三個美國名校的畢業生,想辦一家針對特定市場的公司,但三人之中沒有一人是懂這個特定市場的。我告訴他們: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 海歸不知市場深,為創大業硬上弓。創業最重要的前提是你在這個創業領域裡特定的技術和經驗。我建議他們:找一個資深該行業人士,給他核心創始團隊的待遇。

12、一家創業公司緊缺人才,創始人拖了好久找不到。我說:人才就是公司,招人如救火。他說:很難找到適合我們的……,半年過去了,這家公司接近垮台。創始人可能是對的:一家很難找到合適人才的公司,當然很難辦成功。創業最重要的是人才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