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了這個問題 找工作就完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02

一個問題就能讓好好的求職面試砸鍋?沒錯。
風投公司Austin Ventures的招聘主管Jeff Browning最近提到,如果求職者找工作時問用人機構“知道什麽職位空缺嗎?”,這個問題就顯得自己沒頭腦。如果問了這問題,還追加一句“我願意做任何事!”,那給人的印象可能更糟了。
Browning舉例說,根據他多年的招聘經歷,以下對話展示了那種不靠譜的回應:
問:您想在哪種公司工作?
答:哪種都行!
問:您想從事哪種行業的工作?
答:哪種都可以!
Browning說,上述情況屢見不鮮,可這樣的回答只會害了求職者,原因有以下幾點:
1、用人公司會覺得,求職者是那種“萬金油”,但他們希望員工能解決具體問題。求職者把自己說得行行皆通,反而可能讓用人公司覺得此人樣樣稀松。
2、用人公司聽來可能認為,求職者已經絕望了,只為求得一份工作糊口。這暴露了求職者不善於個人規劃、對未來形勢不夠了解的缺陷。
3、求職者錯失了展現個人優勢和職業專長的機會。如果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可能應聘短短幾分鐘里也沒有別的機會了。
4、這話可能讓用人公司感到,求職者沒有任何奮鬥的方向。沒有方向可以理解為,比如任何事都會轉移求職者的註意力,求職者根本就沒有專註的焦點,沒有真正全力以赴的目標。試問用人公司怎麽敢在這樣的人身上投資?
5、這話顯得求職者太“嫩”。新手才最願意不分何種機會都從底層做起。即使求職者並不是很介意在哪行入門,也最好告訴用人公司自己到底想做什麽。而且,說清楚自己的具體需求也有助於別人提供最合適的幫助。
求職網站JibberJobber的創始人Jason Alba認為,從這類求職問題中,可以得到的教訓是:即便你交遊廣闊,也不能指望別人都會讀心術,百分百猜中你的心思。明確說出自己的願望,才能更有效地發動人脈幫助自己。
具體來說就是“知道自己求職的目標是哪種公司,知道自己想在什麽行業工作,知道適合自己的是哪些職位或者工作內容。”(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我們問了一些“23歲”馬上踏入職場的人,他們想要什麽樣的老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2/155151.shtml
導讀 : 我們總會想看看初入職場的下一代是什麽情況:他們有什麽不同……以此希望抓住這個群體。
六月畢業季即將到來,前方正有一大批22、23、24歲的朋友要投入職場(以下,我們取個中間數,統稱他們為“23歲”。我們不打算用“90後”這個標簽了,因為年齡跨度太大,以及我們一直覺得這麽劃分挺不對勁的)。
我們總會想看看初入職場的下一代是什麽情況:他們有什麽不同……以此希望抓住這個群體。我們想說,與其看市面上對年輕人的分析文章,不如直接更為聚焦地問問一些有針對的年齡段的人,他們在想什麽,又要什麽。
以下我們跟一小隊“23歲”先聊了聊:他們對老板和工作是怎麽看的?這一小隊“23歲”大約有500人,他們來自於經緯系招新生集中的公司;以及如北大、北外、中傳等高校。以下我們抽象出一些共性的和旗幟鮮明的特點,供你參考,Enjoy:
“23歲們”是怎麽看待老板的
“老板今天又發了微笑的表情給我,他是在說‘真想呵呵你一臉’嗎?”
“我有一個好老板,因為他從來不在朋友圈推銷成功學書籍。”
“我竟然和老板在茶水間討論《太子妃升職記》,所以是不是應該向他安利《上癮》了……”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他們是這麽“吐槽”和老板的關系的。當然在這撥兒年輕人看來,“吐槽”不能狹義地等同於說老板壞話。
大部分“23歲”還是職場新人,他們在入職前,對於老板以及領導的刻板印象大多來源於《穿Prada的女魔頭》、《杜拉拉升職記》、《未生》等影視劇之流,真遇見活的老板還是頭一遭。
“23歲們”的特點
他們對於“老板”這種生物,既畏懼又新奇,雖然當面少言少語,但是內心戲一定異常豐富。如何讓他們心服口服並且願意追隨,是一件挺難的事情,因為腦回路還是有些不一樣:
他們討厭被貼標簽,他們追求個性。也就是說,當一個23歲的人看到這里時,已經要嗤之以鼻了……他們信奉“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他們不希望自己被看做是“XX學校的”、“XX省人”,而是希望自己的特質可以被其他人註意到。
他們最大的特點不是創新,也不是叛逆,而是愛憎分明。“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但我特別清楚自己討厭什麽”。所以大部分年輕人更加願意去試錯,畢竟只有真的試過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因此他們的實習經歷大多不止一個,種類五花八門。
他們學習能力、適應力很強,互聯網伴隨著這一代人成長,他們是網絡用語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他們習慣了撲面而來的要聞新知;他們最快適應了微信支付……因此他們是互聯網產品的重要消費人群,也是被營銷的客體,如何借助他們的力量,是每一個公司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總結“23歲們”的特點時,你會發現,這其實是所有年輕人的特質,每個人都會經歷這麽一段。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要拒絕平庸,決不能成為無聊的人。但難的是做到這一點,如何不被社會和職場的規矩消磨自我,
他們喜歡什麽樣的老板
所以這幫正年輕的“小孩兒”到底喜歡什麽樣的老板?或者按照“23歲們”的特點,他們討厭什麽樣的老板?
我們喜歡真·優秀的老板
雖然年輕人大多數是外貌協會,但是這僅限於刷劇的時候。當談論到自己的老板時,他們一般不對老板的顏值抱有任何要求(帥只是加分項),而是更加看重老板這個人的特質——他是否一個踏實的人?思路明確、畫風真誠的老板最受歡迎。
老板穿的是阿瑪尼還是紀梵希也不重要,年輕人喜歡觀察老板的工作能力和領導力是不是夠優秀,願不願意和員工溝通交流。因為在優秀的老板身邊工作,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對於缺少實踐經歷的人來說,恰好彌補了他們內心對於“零工作經驗”的恐慌感。能夠讓他們信服的老板,才能夠真正的領導他們。
我們喜歡比我們更有個性的團隊
好的團隊是靠彼此的吸引力凝聚在一起的,所以有個性和有趣的地方顯然更加能夠留住年輕員工的心,因為他們精力充沛,害怕無聊,做最酷的工作,認識最有趣的老板,這樣的人生才顯得有意義。
我們喜歡“有愛”的氛圍
能夠和員工坐下來聊一聊太子妃的老板,簡直棒呆了好嗎?
當然我們不是要老板們去補《太子妃升職記》,而是要說明一個問題,公司的氛圍是不是有愛,很大程度上跟老板有關系。在休息時間和“23歲們”聊一聊他們喜歡的話題,偶爾來一兩句“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能夠讓他們覺得老板跟得上潮流,放得下架子,開得了玩笑,對於從小被稱作是“垮掉的一代”的孩紙來說,能夠被人理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那工作效率簡直要乘火箭上天了。
我們喜歡錢
談錢是俗氣,可年輕人一大特質就是窮!雖然還能在家里賴吃賴喝,但是能夠支配的money還是太少,因此不要欺負我們年齡小,就給得少啊!在工資方面表現大氣的老板,絕對會獲得員工死心塌地的熱愛。所以,能用錢解決的事,既不要談感情了。
我們喜歡聽到來自老板的意見和工作反饋
盡管剛從大學里畢業,在公司里很容易小孩子,但我們摩拳擦掌地想要實踐自己在大學中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內心希望能夠得到來自社會的認同。所以努力工作,想讓老板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故而老板們大可不必“手下留情”,完全可以用一樣的工作要求去考察“23歲們”,另外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展示平臺,多多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工作反饋,這些“小孩子”們會很願意傾聽你的指導意見。
我們不喜歡霸道總裁
那些明明沒什麽能力,只知道用上級身份逼迫員工做事的霸道總裁最可怕。個人人格太過突出的老板,會抹殺整個公司的形象。每每看到那些獨裁老板瞎指揮工作,內心總是很想甩一打小S的不屑表情在他的臉上,然後把他炒了。
我們不喜歡被強制參加團建活動
“每次都是吃飯加唱歌,不會喝酒,歌又唱不到一起去,這樣的活動有什麽意義?”
對於出生在改革開放前的幾代人,集體認同感可能非常重要,但這種集體榮譽感對於年輕人來說已經很淡漠了。他們會懷念自己的母校,但絕不會甘願參加公司強制舉行的唱歌活動。相比起這些已經過時的團隊活動,追新番、逛街、聽演唱會,比和一群人吃飯唱歌有趣多了。
“23歲們”討厭參加團建的另一個理由是,這些活動限制了他們在休息時間的自由。對於他們來說,自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是工作,休息時間應該完全屬於自己(傳媒狗例外)。如果老板幹涉了工作之外的生活,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礙於老板的權威,他們不情不願地來了,然而內心的白眼已經翻了好幾圈,並且更加討厭你了。
不要以為他們能因為一頓飯而感激公司,畢竟這些“23歲們”都是可以為了偶像不吃不喝省錢買專輯的人。所以下次組織團隊活動前,要征求大家的意見,並且不要強制大家來參加。
我們不喜歡在公司里表演“宮心計”
年輕人直來直去,你可以將這看作是未經世事的“幼稚”,但是辦公室政治這些事情,他們看得透,卻不願意參加。陪你玩宮心計?“我的心好累”。
如果老板對員工後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挑撥團隊之間惡性競爭,年輕人們也不傻,明明白白看在心里,只是懶得陪你玩罷了……有任務就直接布置,有正當理由的加班要求也可以接受,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請直接指出來。畢竟他們拼命上班的理由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上班,所以不會把心思浪費在很無聊的事情上。
我們不喜歡加班(這是要鬧哪樣嘛)
雖然下班回家不用做飯帶孩子,但他們的人生中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刷微博,比如追劇。從老板的角度看這些事的確沒有意義,但是它們對於“23歲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要在下班時間後宣布開會,明明可以在上班時間做好的事情,為什麽要拖到下班後來做?如果加班是因為自己的工作沒做好,那麽他們會主動做完再下班,但是沒有理由的加班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我們不喜歡被老板當成小孩
“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麽!”
“嗯看得出來用功了,但是具體的東西下次再說吧。”
聽到這些話的員工都會對老板很失望吧。做了很久的調研,小心翼翼提出自己的建議,結果被這樣糊弄過去,剛燃燒起來的工作激情瞬間就被澆滅了。其實他們在乎的不是建議被駁回這件事,他們在乎的是老板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對於他們的工作沒有幫助和建議的老板,是得不到員工的信任的。
綜上,“23歲們”自出生起衣食無憂,他們絕不會為了物質屈從任何人或者集體,他們想追求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夠讓他們見識到更廣大的世界,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人,這樣的老板會贏得員工死心塌地的追隨,你也能相應地得到他們為公司創造的價值和利益。
那麽你作為老板會喜歡他們麽?你有自信被他們喜歡麽?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經緯創投,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深度解讀小程序,我們問了微信的朋友和創業者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0/160767.shtml
深度解讀小程序,我們問了微信的朋友和創業者們
高榕資本
微信小程序1月9日淩晨正式上線了,大家應該看到了不少分析和報道。但我們要來點內外結合的東西。
我們收集了關於小程序的重要問題向微信的朋友進行了詢問,同時也請高榕大家庭里最早使用小程序的CEO們談了他們的看法和直觀感受。
微信的朋友表示,小程序所引發的第一個主戰場應該是“地面的戰爭”。一個核心思路是:小程序目前的定位可以看成是一個效率工具,是一種服務性工具。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獲取流量的工具。
希望大家喜歡。
“地面的戰爭”即將爆發:小程序高榕十問

1. 小程序最可能在哪些領域出現大的機會?
從產品特性的推演上來說,小程序所引發的第一個主戰場應該是“地面的戰爭”。對於有地面自有流量的商家、有地面推廣需求的商家尤其如此。
比如說,社區的生鮮電商、生鮮微商、酒店旅館、餐飲,以及我自己比較看重的醫院服務等方向。
第二個主戰場,可能是基於群的協同協作的to B類工具。這里面可能會跑出一兩個比較牛的公司來。
2. 小程序與APP、公眾號、H5的核心區別是什麽?
無須安裝是小程序和APP的最大區別。
相比H5,小程序有更加優秀的UI交互表現。
對公眾號來說,小程序沒有粉絲概念,不會騷擾用戶。
總結來說,小程序是無需安裝但交互上要比H5和公眾號更為友好的一個程序或者應用。
3. 除了大眾宣傳的便捷性等優點,小程序有哪些限制?
第一,談到最大的限制,很多人沒有註意到的事實是,小程序不是一個用於營銷和獲客的工具。小程序沒有“關註”、“用戶留存”的概念。對我而言,小程序更多的是一個提高效率的工具。
第二,小程序在產品特性上可能會有一些限制存在。比如,目前來看,小程序的二維碼不能發朋友圈,也不能通過識別二維碼直接啟動。
第三,從產品運營的角度看,小程序對於行業的開放會有一個逐步優化的過程,不同行業的審批成本、進入門檻會有一定的差別。
4. 微信內部對小程序的限制有哪些?
內部來說,微信團隊可能更擔心小程序濫用的問題,大家會很慎重。
5. 小程序在開發上的難度如何?
坦率的說,小程序的開發難度非常低。上手的話,基本上一兩個大學生,簡單的前臺+後臺+UI就能跑起來了。整個的開發成本不是很高。

但是這里對於行業的準入資質要求是蠻高的。比如,股票類型的可能需要證券方面的交易資格等等。
換句話說,小程序並不像公眾號會有個人的主體,它目前應該全部都是對公主體。
6. 小程序未來有哪些入口可以進入?
從小程序目前的產品特性和運營特點整個來做分析,它主要是針對線下流量的轉化設計的。通過自然接入小程序,為線下的場景或者服務能力提供一個便捷的連接工具。
線上來看,目前線上入口對於小程序的限制還很多。但小程序未來有想象空間的地方可能也在這里。
如果小程序將來的入口出現在線上,也就是說,如果微信公眾號之間能夠互相的跳轉,這件事對於整個微信生態圈的影響將會是很大的。
我給大家提示一個核心思路:小程序目前的定位可以看成是一個效率工具,是一種服務性工具。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獲取流量的工具。
這是小程序與當初微信公眾號、服務號更多偏向於傳媒、內容的定位是非常不同的一個點。
如果理解了它的思路,你看過來後就基本能夠明白小程序的重點在哪里,它在行業上可能會偏向的方向會在哪里。
7. 有人說小程序是對服務號的一個修正,小程序跟服務號是什麽關系?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小程序將會幹掉服務號。
因為服務號的用戶體驗和產品能力是完全不能適應微信最初推服務號的初衷的。服務號是以應用為中心,讓商家提供服務能力的定位。但實際上,服務號是遠遠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
8. 小程序本身可以通過哪些渠道變現?
從現有情況的推演看過來,我的建議是,小程序一上來就要思考好變現的方式。
比如,你一上來就能夠賣電影票,賣酒店服務,賣飛機票,甚至可能是與醫院相結合賣醫院服務的。另外,像律師、會計師等提供咨詢服務的行業,更容易在小程序上找到變現的方式。
大家千萬不要想著要通過小程序做流量,變成平臺,再往電商走。從小程序目前的定位來看,這絕對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9. 剛才提到線下是主戰場,那麽小程序的擴展速度會不會難以像互聯網項目一樣指數級增長,也難以出現壟斷級別的公司?
這個未必。舉個例子,比如所有電影票都有小程序二維碼會如何?
所以,小程序的戰場上是有可能出現巨頭的。
10. 對於小程序來說,主要的競爭點是什麽?(功能上一般來說難以有門檻,所以是產品、UI、線下能力、BD能力這些麽?)
小程序輕前端,重服務。
難點不在小程序本身設計和實施,這里很簡單。難點在你提供什麽業務服務,以及如何組織,也就是如何通過業務服務本身來定義小程序的設計和實施。
因為小程序需要一次觸發就能滿足用戶需求,所以對服務能力要求很高。
高榕大家庭創始人VS微信小程序

1、水滴互助、水滴愛心籌| 創始人沈鵬:增加了場景的連接
小程序目前的主要紅利就是使用即關註。但是入口弱化了。
小程序的推出,確實增加了用戶使用微信連接線下服務類商戶的更多場景和機會,但是直接把原有app的設計直接搬上來未必是最佳模式。沒有場景就沒有小程序,開發出和自己業務關鍵點相匹配的觸發場景很關鍵。
小程序的推出還有個好處就是:長期來看如果養成了大眾使用小程序的習慣,對創業公司來說解決了C端操作設備兼容的問題,降低了開發成本,不用iOS、安卓工程師細分了,特別是安卓各機型的維護成本比較高。
2、微贊| 創始人、CEO 周鵬鵬:嘗試比思考更重要
小程序具備原生APP的大部分功能,同時集成了身份驗證、支付、分享傳播的三大關鍵優勢。同時,它也具備了H5應用的更新方便,免安裝的優勢。
個人覺得所有企業不管什麽背景,都應該去嘗試。大家所擔心的各種限制,在運行一段時間後,微信應該會有選擇性的逐步開放。對於小程序,我認為嘗試比思考更重要。
3、多點科技| 創始人、CEO 黃正世:小程序具備AR的潛力
微信小程序是物品的網絡化延伸,可以讓實物具備虛擬交互的能力,也是物聯網的交互工具,這就是AR。小程序務實當下卻又大膽創新,著眼未來卻又不激進。
4、拼多多| 創始人、CEO黃崢現在的用戶體驗超出最初預期
我覺得小程序對於很多低頻的APP來說可能是顛覆性的。因為從邏輯上講,低頻的東西還需要下載一個APP是比較說不通的。但是,小程序還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整個生態會怎麽樣還不是非常清楚。從當前上線的小程序來看,整個的用戶體驗比我們一開始想象的要好很多,做到這個是非常不容易的。
5、元寶鋪| 創始人、CEO 陳瑞貴:小程序可以連接線下信貸場景
可以說,微信小程序的定位偏向於連接線下場景,元寶鋪所做的事情,就是將小程序與信貸場景連接起來,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客戶展示除APP外另一種線上信貸流程的形態和服務入口,並為各個金融機構提供定制小程序的服務,一同優化信貸服務的在線體驗。
相較於APP,小程序的開發時間較短,更符合新信貸產品的介紹和推廣。作為用戶,省去了去應用市場下載安裝再註冊登錄的麻煩,可以通過微信搜索或掃描二維碼的方式直接打開小程序,並利用微信的賬戶體系直接登錄。在保持APP基本操作功能的前提下,小程序能夠實現更流暢的運行速度,給用戶帶來更佳的信貸服務體驗。
對於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來說,線下已經有足夠多的網點來獲取客戶資源,同時業務性質又決定了大多數APP是低頻使用,所以更急需的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優化信貸服務。
這次元寶鋪搶先發布的FIDE小程序能夠把我們的集IT訂制、數據訂制、風控訂制為一體的全業務周期數據化信貸解決方案FIDE,通過微信端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客戶。
6、聚財貓| 創始人、CEO 薛亮:小程序順應了開發潮流
微信小程序是對既有觀念的一次顛覆,通過做減法給用戶帶來全新體驗。這一點也與聚財貓一貫堅持的“用戶至上”理念不謀而合。
小程序順應了“開發一次、各平臺運行”的潮流,減少了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同時,小程序為移動理財帶來了新的機會,用戶可以通過全新的途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增強了理財的便利性。
聚財貓已經將小程序納入產品體系統一規劃,未來會陸續推出各項服務,方便用戶在小程序中購買優質的理財產品,查看收益,玩轉各項活動。
7、量化派| 創始人、CEO 周灝:微信產品理念的延伸
微信小程序是對於微信一貫產品理念的延伸。張小龍一直在講,微信的願景是連接一切,而微信小程序其實就是在公眾號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向線下更深的挖掘。
並不存在大家講的那樣,說有了小程序,就不需要再開發App了,那是一種誤解。與其把微信小程序當做是一個對於現有互聯網產品的顛覆,不如把他當做是一個現有互聯網產品的增量。
他是拓展了很多上下線連接的場景,但是並不會講去取代,至少現在遠遠不到能夠顛覆的地步。在這件事情上,微信其實做的是一個探索的事情,帶來更方便的,更簡單的體驗,讓更多的新想法/新產品以更低的成本實現。
[本文由高榕資本(ID:banyan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小程序
贊(...)
分享到:
關於付費閱讀,我們問了俞敏洪、暴走和新世相等生產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36.shtml
關於付費閱讀,我們問了俞敏洪、暴走和新世相等生產者
洪泰幫
俞敏洪、暴走任劍、新世紀張偉、虎嗅李岷、新榜徐達內、遲宇宙、阿禪談微信付費閱讀。
本文系作者洪泰幫對i黑馬投稿。
2月14日晚上,內容付費的火上又澆了一勺熱油。
這意味著內容創造者的真正春天到來了嗎?記者第一時間問了7位內容生產者,他們分別是“冉冉升起的自媒體新星”俞敏洪、暴走漫畫創始人任劍、新世相創始人張偉、新榜創始人徐達內、虎嗅網創始人李岷、《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知名微信評論者阿禪。
來,聽聽身在洪流中的他們是怎麽看的。
俞敏洪

他是誰:新東方董事長、洪泰基金創始合夥人
他做了什麽:16年前他把英語教育做到線上收費,16年後在新東方和洪泰基金本職工作之外,於2017年起每日更新《老俞閑話》
微信付費閱讀對內容付費來說意味著什麽?
付費閱讀是一個發展趨勢。在未來,最重要的是內容產出,內容的獨特性構成了付費的最重要理由。微信做付費閱讀,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我會去嘗試,但付費的內容必須是剛需的。比如說英語的詞匯教學,我想這種內容付費大家是樂於接受的。像我的人生暢談和《老俞閑話》這些內容,我很願意做成免費閱讀。
怎麽平衡影響力與付費?
我覺得影響力和付費是成正比的,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大家更加願意去追尋,他能夠提供實質性的且大家欣賞的內容,大家就會有付費意願。即使不是很剛需,甚至是在思想層面上或者知識層面上的內容,比如說吳曉波,還有最近我北大的師弟孫陶然做的《創業三十六條軍規》,都是收費的,而且人也非常多。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我覺得要做內容付費最重要的問題是,你的內容確實值得用戶花這筆錢而不是做一個噱頭。公眾最大的誤解是,覺得什麽東西都可以在網上免費得到,但是實際上,免費的、大眾傳播的東西並不具備獨特性。而一旦內容付費了,內容提供者會做更加認真的研究和準備,也是公眾能夠有的最大收獲。
用戶付費與廣告和賣東西相比,帶給你的不同體驗是什麽?
最重要的是帶來了用戶的延續性。比如說當你在上面講了一門課,而這門課值幾百塊錢的話,你的用戶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想把這門課聽好學好,這比免費提供效果要好得多。我一直認為寧可少一些人,但是多一些認真的人在聽。而不是有很多很多的用戶,但認真的人不多。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2016年可以說是內容付費的元年,在此之前,內容付費這種事情非常少,而在2016年,事實已經證明內容付費成立的,而且帶來了學習上和分享上的嚴肅性。當然這並不貶低免費內容的提供者,我覺得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內容付費最終做不起來,你覺得在中國會是什麽原因?
在中國內容付費最終不會做不起來,它只能是說最終做得大還是做得小而已。因為內容付費背後的基礎是理性,理性的東西不可能大躍進式的發展。某種意義上來說,新東方英語在線課程16年前就已經開始收費了,一直到今天,客戶依然在購買,這就表明內容付費實際上是成立的。
任劍

他是誰:暴走漫畫 創始人、CEO
他做了什麽:打造了可能是唯一穿透80、90、00的暴走風格漫畫,其表情包和視頻產品覆蓋中國上億年輕人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我不會嘗試付費閱讀這件事。暴走漫畫的核心是內容免費分享,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和分享它。暴走的價值在於打造一個大型IP,我們的商業模式核心是IP延伸。
我註意到App store付費產品排行中,做得最好的知識付費產品也要排名在100名左右,加上Appstore的三成的分成,我不知道要做多大規模才有真正的價值。總覺得圖文類的付費閱讀有點勁兒不夠。
我會為電影買票,付電視費,網絡視頻我會買會員,這些都是我是netfix狗,我覺得Wikipedia也是一個好東西。但在知識付費方面,目前的免費渠道已經可以得到滿足。
張偉

他是誰:新世相創始人
他做了什麽:他被稱為中國文藝教主,把一個講文藝、生活與品位的公號做成動輒10萬+,且以一系列如《逃離北上廣》策劃融合商業與生活方式
微信付費閱讀對內容付費來說意味著什麽?
目前不清楚微信如何付費。我猜想,它有可能會從根本上把現在的“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校準為“內容付費”。現在大家討論內容付費,基本上是“知識付費”,是其中比較窄、想象力有限制的一個部分,但微信的基礎是廣眾的,它承載的內容也是廣義的。
可以預見,會出現一些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內容售賣現象。
怎麽平衡影響力與付費?
看追求什麽。其實市面上有兩種內容,一種是為廣眾提供的內容,它追求的是影響力;一種是為垂直人群提供的內容,它追求的是深度和粘性;這兩種內容形式指向的商業目標是不同的。前一種是流量和品牌的生意,後一種是社群的生意。後一種內容應該是付費的。前一種內容更應該追求影響力。
你做的內容付費嘗試,得到的最大教訓是什麽?
有一個永恒的教訓:不知道該不該做的時候,去做;不知道怎麽做的時候,去做。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很多人認為是“名人變現”。其實不是這樣,這樣的內容付費不會持久,很快會被整體上祛魅。
用戶付費與廣告和賣東西相比,帶給你的不同體驗是什麽?
邏輯鏈條更簡單,真正在內容這個行業實現了產品和商業化的一致性。過去,內容的產品本身不是商品,現在,產品本身就是商品了。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概念產生的一年。這個現象之前就存在,但沒有被大範圍討論和確定下來。雖然這個概念肯定會在以後的發展中變得面目全非,但2016年是明確起點。
如果內容付費最終做不起來,你覺得在中國會是什麽原因?
內容付費做不起來的話,不會是中國的原因。做起來的標誌是它變成一個市場巨大的商業領域,比如年交易額1000億以上。那麽它做不起來的原因可能是,免費內容足夠多和足夠好,導致付費內容的消費體量很小——事實上,因為付費內容的商業價值並沒有得到完全驗證,很多內容生產者仍然會選擇提供免費優質內容來獲取用戶和影響力,這會嚴重限制“內容付費”這個商業模式的發展空間。
李岷

她是誰:虎嗅網 創始人 CEO
她做了什麽:創立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商業媒體之一的虎嗅,商業報道風格以犀利和視角獨特著稱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微信付費閱讀是一件好事,我可能會嘗試。虎嗅已經在去年底嘗試會員制,在我們的APP和網站上都有推廣,基本上就是1288/年。但我們本質上不僅內容付費閱讀,它是一個針對性的產品,包括了線下活動、線上社群和精心制作的創業案例研究。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我覺得付費的前提,不是傳統意義上我們寫了幾篇好文章,然後就收費,那不是必需品。要有持續生產,而且你生產的應該是必需品,要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不然即使第一年獲得用戶,第二年也會有很大流失。
從這點上說,我們一直很聚焦在產品的打磨上,這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活,不是一個內容團隊分兩個人出來編輯一下就行的,要有專門團隊全心投入去做。
怎麽平衡影響力與付費?
並不矛盾,我們大部分內容還是會免費,獲得足夠多的閱讀量;極少內容會嘗試收費,本質上不僅是內容付費,更多是為社群付費。
徐達內

他是誰:新榜創始人,看榜科技CEO,前東方早報副總編
他做什麽:FT中文網專欄《媒體札記》作者,其獨具開創性的政經評論也為他贏得亞洲新聞獎(SOPA)。創業項目涉及多個領域,從設計、媒體到數據挖掘
微信付費閱讀對內容付費來說意味著什麽?
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動力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可能會做極小比例的嘗試。但相對付費閱讀,基於新榜自身的內容,可能付費社群更有意思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覺得這是新鮮事物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重新觸發之年
如果內容付費最終做不起來,你覺得在中國會是什麽原因?
依次:黃賭毒、急功近利、版權
遲宇宙

他是誰:知名商業作家,《商業人物》創始人
他做了什麽:遲宇宙曾創造“遲三篇”神話,接連三篇發表在商業人物上的寫王石的文章突破了10萬+
微信付費閱讀對內容付費來說意味著什麽?
更大的空間與可能性,以及優質內容的變現通道。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會。
怎麽平衡影響力與付費?
基礎內容免費,部分優質內容付費。
你做的內容付費嘗試,得到的最大教訓是什麽?
生產能力,以及產品定位。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為情懷買單。
用戶付費與廣告和賣東西相比,帶給你的不同體驗是什麽?
成就感。壓力。
什麽樣內容高估了付費的意願?
孤芳自賞,既不有趣也不有用。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談不上元年,試驗年。
如果內容付費最終做不起來,你覺得在中國會是什麽原因?
這屆作者不行。
阿禪

他是誰:有可能學院CEO,極客公園前CEO
他做了什麽:曾獲搜狐 IT 新聞獎、德國之聲2009最佳中文博客。2016年春晚當天,只有9000多公眾號關註者的他,寫了一篇《為什麽說支付寶腦子進了屎》當天閱讀量超過300萬。
(阿禪最近在參與微信付費內測,不方便回複太多)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個人IP有這個需求,微信不能讓他們流失到其他平臺。
這事必須做,而且會加速內容創業。
[本文系作者洪泰幫對i黑馬投稿。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付費閱讀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