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恒指真的升到你不信,一再讓那些一心等回調的朋友失望。我一直認為,不論你覺得後市是否會回調,都要持有30%的貨。就算下調,30%的貨都不會令 你的組合損失慘重。如果升上去,又可以慢慢加貨,不會因為手上全是現金而出現心理不平衡,反而還是不敢追。就像我覺得滿倉不是那麼好的策略一樣,空倉也絕 對不是好策略,因為人都有機會看錯。 最近我們的組合應該買些什麼?首先本地銀行股可以留意。相對本地銀行股,內銀股都沒有怎麼大跌,我 認為還是較貴的。因為道指是一個領先指標,它成功站在8000點之上,已經代表第二波金融海嘯出現的機會很小。大家之前怕的是第二波海嘯,所以銀行股跌到 那麼慘。如果不出現的話,本地銀行股將最受惠。恒生銀行(00011.HK)最近就開始發威。在本地銀行中,我最看好的是大新銀行(02356.HK)和 中銀香港(2388.HK)。因為這兩只相對於海嘯前正常盈利來說,都太便宜。 內房股也是投資組合中重要的選擇。而看上去近期一線內房 股都升得太多,我們可以留意一下二線的。其中保利香港(00119.HK)是不錯的選擇。其擁有一線的資產和背景,卻因?市值小而被投資者忽略。08年的 時候,投資者都擔心一些內房股因為負債過高,資金周轉不靈而倒閉。那些內房股的股價也是跌到倒閉價。但是現在看回去,似乎太過悲觀了,在香港上市的,一家 倒閉的都沒有。 工業股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香港市場上提供到很多工業股可以選擇。08年下半年開始,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落,對工業股相當 有利。而在衆多工業股中應該如何選擇?方向是,選擇一些在海嘯中不會被搶訂單的,反而因?其他公司倒閉,令他提升自己市場佔有率的公司。08年很多的工業 股都跌得相當慘,原因多數離不開原材料上漲,訂單減少。如果經濟慢慢恢複加上原材料價格回落的因素,相信工業股都可以做回正常盈利。在每一次的大洗牌之 後,龍頭都會越來越強壯。不但是恒指不斷創新高,成交量最近也是相當強勁。星期四950億的成交,更讓我想起07年的狀況。因此,證券股也是可以留意的對 象。成交量上去,股票經紀的收入都隨之上去,而經紀行成本又不是太大變化,所以銷售額上去直接會大幅拉動證券行的盈利。 最後,水泥股也是可以留意的。只是一線的已升太多,也是可以留意二線的。內地零售股方面,雖然質素也是很好,但我始終覺得還是太貴,大市調頭的時候收不住,是比較進取的選擇。 |
Jacky評論: 冷眼把股票投資者歸為三類,第一類:游擊型;第二類:尷尬型;第三類:嚴肅型,只有第三類投資者最終賺錢,分析的很有道理,只不過大部分投資者根本就沒有 想過自己是什麼類型的投資者?投資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自己想要什麼?好大的哲學命題,其實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呵 呵。。。。。。
來源:冷眼分享錦集
大馬股票交易所負責為股票投資者保管股票的機構,叫中央存票處(CDS),從中央存票處的戶頭數目,就可以窺見大馬股票投資者的人數。
根據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有限公司2011年年報,在2011年杪時,中央存票處共有420萬個戶頭。
但是,其中可能有重複(一個人擁有超過一個戶頭),所以,真正在股市中直接買賣股票者(不包括通過購買單位信託間接參與股票投資的人),相信少過420萬人。
我們不知道重複戶頭的數目,假設有四分之三的投資者只擁有一個戶頭,那麼,直接參與股市的人就有300萬人。
假如你將這300萬股市中人加以分類的話,你會發現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游擊型 打了就走不理盈虧
「游擊型」投資者一聽到消息就衝進去購買,賺了一點或是虧了一點,都馬上脫售,絕不戀棧。
通常我們稱這類「打了就走」的人為投機者,英文叫Day Traders的,就是指此類當天搞定的股票投資者。
此類投資者的特徵是:
⑴視股票為貨物,通過不斷買進賣出賺錢。
⑵既然是貨物,則「貨如輪轉利路通」,改採取的是薄利多銷的策略,每次所賺不多,但勝在交易頻仍,累積起來,利潤亦極可觀。
⑶既然是貨物,則重要的是有利可圖,貨物的素質反而不那麼重要了。所以,這類型投資者對股票的基本面,是否有價值,也不屑一顧。
也不想知道所持的是好股還是壞股,對他們來說,會起的就是好股;不會起的就是壞股。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不會起。
沒有人知道在300萬股市大軍中,「游擊隊員」佔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佔絕大多數,也許高達八、九十巴仙!
第二類:尷尬型 隨波逐流不虧不盈
他們不是投機者,因為他們也重視基本面,但自己不做功課,只靠從「耳語」中所得到的資料作出投資決定。也沒有主見,只以別人的意見為依歸,他們是典型的「追隨者」(followers),隨波逐流,跟在群眾後面走。
莊子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東海有一種鳥,叫「意怠」,在飛行時,總是跟在別的鳥的後面, 休息時總是挨著別的鳥,不敢獨處。吃東西時,總是吃別的鳥留下的殘食,不敢跟別的鳥搶食。靠著「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緒」 就是剩餘的東西),所以才能做到「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莊子「山木篇」)。
這類投資者在別人買了以後才敢買,別人賣了以後才甘願賣。在時間上,他們往往是中、長期 投資者,他們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有錢,長期收藏,買股票一定能賺錢,他們忘記了,如果所收藏的是垃圾股的話,收得越久,虧得反而越多,如果公司破 產,他們的股票可能一文不值。這類投資者的投資成績也很尷尬。
在股市中投資十年、八年,結算一下,可能只得個不盈不虧。
但跟十賭九輸的第一類投資者相比,「尷尬型」投資者已屬贏家。
第三類:嚴肅型 做足功課長線投資
嚴肅的價值投資者,是基本面的忠實信徒。他們的特徵是:
⑴做很多功課,深入研究企業的基本面,定力非凡,絕不買沒有基本面支撐的爛股,他們的哲學是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投機者賺到錢,他為他們高興,絕不妒嫉,因為他知道這種錢不是他賺的;他知道自己沒有賺這種錢的本領,所以,當別人投機「仙股」賺個盤滿缽滿時,他完全不動心。
買股票如合股做生意
⑵他們唸唸不忘他買的是公司的股份,買股份就是跟別人合股做生意,他的投資成敗,決定於 公司的成敗,不是決定於股價。如果他所投資的公司,盈利年年增加,他的股份價值會與日俱增,他最終一定賺錢;如果他所投資的公司,年年虧蝕的話,他的股份 價值必然每下愈況,最後可能化為烏有。所以,他很關心公司的業績,不大理會股價的起落。
⑶這類投資者多數是反向思維者,在熊市中買進;在牛市中脫售。別人極端恐懼時,就好像2009年初次貸金融海嘯時那樣,他大量買進。他敢於買進,是因為他是以「價值」為準繩,不是以股價為準繩。
勇敢趁低買進回酬豐
他瞭解股票的價值,他知道要創辦一家成功的企業,並非易事。
假如要創辦一家這麼成功的公司需要投資30億令吉,還要花上20年的時間才能做到,現在 由於金融海嘯引發的恐懼,人們不計成本,胡亂拋售其股票,使整家公司的市值(股價×股數=市值),跌到10億令吉以下,他在股市買進有關公司的股票,等於 以三分之一的價格買進有關公司的股份,同時可以節省20年的時間,為什麼他不要買?為什麼不敢買?他於是獨排眾議,在股市中購買有關公司的股票,長期持 有,取得豐厚的回酬。
不要忘記,他的豐厚回酬是在什麼也沒有做的情況下取得的。
⑷這類投資者多數是長期投資者,他知道做生意賺錢,需要時間,沒有捷徑可抄,也不可能一 蹴即成。生意是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經營,才有可能賺到錢。一項建屋計劃,由買地到新屋保證期結束,需要5年;種油棕要3年才開始結果,即使 開一間藥劑店,也要守上三、兩年,顧客群建立起來了,才有錢賺。今天投資,明天就賺錢,不是沒有,只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不長久。他選擇長期投資,其實 就是給時間,讓企業按部就班的經營,為他賺取利潤。
須貼身跟蹤企業進展
⑸他貼身跟蹤企業進展,他知道,商場如戰場,商戰激烈,經營過程中面對許多的挑戰,如果掌舵人無法應對環境的考驗,企業也可能失敗。
作為股東,他必須關注企業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企業走向失敗,即使虧蝕,他也退股(把股 票賣掉),絕不戀棧。如果他繼續投資下去,他會虧得更多。但是,如果企業盈利年年上升,又派發可觀的股息(高過定期存款利息),他也可能永遠不賣,除非是 股價被高估的離譜,不值得投資下去。
只有第三類型投資賺錢
至於以上三類投資者,那一類投資方式較好,是爭論性的課題。我們與其去作無謂的爭論,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去思考,那一種方式較有把握賺錢,更加實際。
並沒有確實的統計數字,證明那一種方式有更高的把握賺錢,但我向股票經紀所作的抽樣調查,以及現實的例子,顯示第一類投資者的方式,長期操作,能賺錢的少之又少,也許不到三分之一。
第二類「尷尬型」投資者的投資成績,參差不一。但很少有超越大勢表現。
把握「做生意」機會
真正在股市賺錢,而且可以賺到很多錢的,絕對是第三類投資者。
其實這一類投資者,與其說他們是「投資者」,倒不如說他們是生意人,他們其實是在做生意,只是把生意交給專業人士去經營,他們並不參與管理而已。
他們的投資,成功或失敗,決定於他擁有股份的公司的成敗,並不是決定於股市或股價的起落。
許多打工仔投訴沒有做生意的機會,這是很大的錯誤。在大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達940家,所經營的生意,行行都有,你每天都有機會買進他們的股份,參股做生意的機會每天都存在,怎能說「沒有機會」?
股市沒免費午餐
儘管940家公司良莠不齊,但不可能篩選不出十家八家值得你投資,而股價又合理的公司,讓你參股。
如果你找不到,是因為你根本不肯花時間去做功課而已。
股市沒有免費的午餐,機會只會找上肯用功研究的人。
如果你進入股市,胸無大志,只想賺一點快錢的話,用那一種方式都無所謂。
如果你想通過股票投資,累積財富,使你有能力送兒女進最好的大學,是退休後財務自主,度有尊嚴的晚年,那麼,除了第三種方式之外,別無他途。
我在股市投資40年,以上是我的經驗談,也是肺腑之言。
本文作者:張元林系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副總裁,微信號zhangyuanlin2388,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