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目前可留意哪類股? 王雅媛


2009-05-08  上海證券報




   最近恒指真的升到你不信,一再讓那些一心等回調的朋友失望。我一直認為,不論你覺得後市是否會回調,都要持有30%的貨。就算下調,30%的貨都不會令 你的組合損失慘重。如果升上去,又可以慢慢加貨,不會因為手上全是現金而出現心理不平衡,反而還是不敢追。就像我覺得滿倉不是那麼好的策略一樣,空倉也絕 對不是好策略,因為人都有機會看錯。

  最近我們的組合應該買些什麼?首先本地銀行股可以留意。相對本地銀行股,內銀股都沒有怎麼大跌,我 認為還是較貴的。因為道指是一個領先指標,它成功站在8000點之上,已經代表第二波金融海嘯出現的機會很小。大家之前怕的是第二波海嘯,所以銀行股跌到 那麼慘。如果不出現的話,本地銀行股將最受惠。恒生銀行(00011.HK)最近就開始發威。在本地銀行中,我最看好的是大新銀行(02356.HK)和 中銀香港(2388.HK)。因為這兩只相對於海嘯前正常盈利來說,都太便宜。

  內房股也是投資組合中重要的選擇。而看上去近期一線內房 股都升得太多,我們可以留意一下二線的。其中保利香港(00119.HK)是不錯的選擇。其擁有一線的資產和背景,卻因?市值小而被投資者忽略。08年的 時候,投資者都擔心一些內房股因為負債過高,資金周轉不靈而倒閉。那些內房股的股價也是跌到倒閉價。但是現在看回去,似乎太過悲觀了,在香港上市的,一家 倒閉的都沒有。

  工業股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香港市場上提供到很多工業股可以選擇。08年下半年開始,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落,對工業股相當 有利。而在衆多工業股中應該如何選擇?方向是,選擇一些在海嘯中不會被搶訂單的,反而因?其他公司倒閉,令他提升自己市場佔有率的公司。08年很多的工業 股都跌得相當慘,原因多數離不開原材料上漲,訂單減少。如果經濟慢慢恢複加上原材料價格回落的因素,相信工業股都可以做回正常盈利。在每一次的大洗牌之 後,龍頭都會越來越強壯。不但是恒指不斷創新高,成交量最近也是相當強勁。星期四950億的成交,更讓我想起07年的狀況。因此,證券股也是可以留意的對 象。成交量上去,股票經紀的收入都隨之上去,而經紀行成本又不是太大變化,所以銷售額上去直接會大幅拉動證券行的盈利。

  最後,水泥股也是可以留意的。只是一線的已升太多,也是可以留意二線的。內地零售股方面,雖然質素也是很好,但我始終覺得還是太貴,大市調頭的時候收不住,是比較進取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20

[轉載]冷眼分享錦集:你是哪類股票投資者?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2u.html

Jacky評論: 冷眼把股票投資者歸為三類,第一類:游擊型;第二類:尷尬型;第三類:嚴肅型,只有第三類投資者最終賺錢,分析的很有道理,只不過大部分投資者根本就沒有 想過自己是什麼類型的投資者?投資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自己想要什麼?好大的哲學命題,其實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呵 呵。。。。。。


來源:冷眼分享錦集

大馬股票交易所負責為股票投資者保管股票的機構,叫中央存票處(CDS),從中央存票處的戶頭數目,就可以窺見大馬股票投資者的人數。

根據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有限公司2011年年報,在2011年杪時,中央存票處共有420萬個戶頭。

但是,其中可能有重複(一個人擁有超過一個戶頭),所以,真正在股市中直接買賣股票者(不包括通過購買單位信託間接參與股票投資的人),相信少過420萬人。

我們不知道重複戶頭的數目,假設有四分之三的投資者只擁有一個戶頭,那麼,直接參與股市的人就有300萬人。

假如你將這300萬股市中人加以分類的話,你會發現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游擊型 打了就走不理盈虧

「游擊型」投資者一聽到消息就衝進去購買,賺了一點或是虧了一點,都馬上脫售,絕不戀棧。

通常我們稱這類「打了就走」的人為投機者,英文叫Day Traders的,就是指此類當天搞定的股票投資者。

此類投資者的特徵是:

⑴視股票為貨物,通過不斷買進賣出賺錢。

⑵既然是貨物,則「貨如輪轉利路通」,改採取的是薄利多銷的策略,每次所賺不多,但勝在交易頻仍,累積起來,利潤亦極可觀。

⑶既然是貨物,則重要的是有利可圖,貨物的素質反而不那麼重要了。所以,這類型投資者對股票的基本面,是否有價值,也不屑一顧。

也不想知道所持的是好股還是壞股,對他們來說,會起的就是好股;不會起的就是壞股。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不會起。

沒有人知道在300萬股市大軍中,「游擊隊員」佔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佔絕大多數,也許高達八、九十巴仙!

第二類:尷尬型 隨波逐流不虧不盈

他們不是投機者,因為他們也重視基本面,但自己不做功課,只靠從「耳語」中所得到的資料作出投資決定。也沒有主見,只以別人的意見為依歸,他們是典型的「追隨者」(followers),隨波逐流,跟在群眾後面走。

莊子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東海有一種鳥,叫「意怠」,在飛行時,總是跟在別的鳥的後面, 休息時總是挨著別的鳥,不敢獨處。吃東西時,總是吃別的鳥留下的殘食,不敢跟別的鳥搶食。靠著「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緒」 就是剩餘的東西),所以才能做到「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莊子「山木篇」)。

這類投資者在別人買了以後才敢買,別人賣了以後才甘願賣。在時間上,他們往往是中、長期 投資者,他們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有錢,長期收藏,買股票一定能賺錢,他們忘記了,如果所收藏的是垃圾股的話,收得越久,虧得反而越多,如果公司破 產,他們的股票可能一文不值。這類投資者的投資成績也很尷尬。

在股市中投資十年、八年,結算一下,可能只得個不盈不虧。

但跟十賭九輸的第一類投資者相比,「尷尬型」投資者已屬贏家。

第三類:嚴肅型 做足功課長線投資

嚴肅的價值投資者,是基本面的忠實信徒。他們的特徵是:

⑴做很多功課,深入研究企業的基本面,定力非凡,絕不買沒有基本面支撐的爛股,他們的哲學是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投機者賺到錢,他為他們高興,絕不妒嫉,因為他知道這種錢不是他賺的;他知道自己沒有賺這種錢的本領,所以,當別人投機「仙股」賺個盤滿缽滿時,他完全不動心。

買股票如合股做生意

⑵他們唸唸不忘他買的是公司的股份,買股份就是跟別人合股做生意,他的投資成敗,決定於 公司的成敗,不是決定於股價。如果他所投資的公司,盈利年年增加,他的股份價值會與日俱增,他最終一定賺錢;如果他所投資的公司,年年虧蝕的話,他的股份 價值必然每下愈況,最後可能化為烏有。所以,他很關心公司的業績,不大理會股價的起落。

⑶這類投資者多數是反向思維者,在熊市中買進;在牛市中脫售。別人極端恐懼時,就好像2009年初次貸金融海嘯時那樣,他大量買進。他敢於買進,是因為他是以「價值」為準繩,不是以股價為準繩。

勇敢趁低買進回酬豐

他瞭解股票的價值,他知道要創辦一家成功的企業,並非易事。

假如要創辦一家這麼成功的公司需要投資30億令吉,還要花上20年的時間才能做到,現在 由於金融海嘯引發的恐懼,人們不計成本,胡亂拋售其股票,使整家公司的市值(股價×股數=市值),跌到10億令吉以下,他在股市買進有關公司的股票,等於 以三分之一的價格買進有關公司的股份,同時可以節省20年的時間,為什麼他不要買?為什麼不敢買?他於是獨排眾議,在股市中購買有關公司的股票,長期持 有,取得豐厚的回酬。

不要忘記,他的豐厚回酬是在什麼也沒有做的情況下取得的。

⑷這類投資者多數是長期投資者,他知道做生意賺錢,需要時間,沒有捷徑可抄,也不可能一 蹴即成。生意是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經營,才有可能賺到錢。一項建屋計劃,由買地到新屋保證期結束,需要5年;種油棕要3年才開始結果,即使 開一間藥劑店,也要守上三、兩年,顧客群建立起來了,才有錢賺。今天投資,明天就賺錢,不是沒有,只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不長久。他選擇長期投資,其實 就是給時間,讓企業按部就班的經營,為他賺取利潤。

須貼身跟蹤企業進展

⑸他貼身跟蹤企業進展,他知道,商場如戰場,商戰激烈,經營過程中面對許多的挑戰,如果掌舵人無法應對環境的考驗,企業也可能失敗。

作為股東,他必須關注企業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企業走向失敗,即使虧蝕,他也退股(把股 票賣掉),絕不戀棧。如果他繼續投資下去,他會虧得更多。但是,如果企業盈利年年上升,又派發可觀的股息(高過定期存款利息),他也可能永遠不賣,除非是 股價被高估的離譜,不值得投資下去。

只有第三類型投資賺錢

至於以上三類投資者,那一類投資方式較好,是爭論性的課題。我們與其去作無謂的爭論,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去思考,那一種方式較有把握賺錢,更加實際。

並沒有確實的統計數字,證明那一種方式有更高的把握賺錢,但我向股票經紀所作的抽樣調查,以及現實的例子,顯示第一類投資者的方式,長期操作,能賺錢的少之又少,也許不到三分之一。

第二類「尷尬型」投資者的投資成績,參差不一。但很少有超越大勢表現。

把握「做生意」機會

真正在股市賺錢,而且可以賺到很多錢的,絕對是第三類投資者。

其實這一類投資者,與其說他們是「投資者」,倒不如說他們是生意人,他們其實是在做生意,只是把生意交給專業人士去經營,他們並不參與管理而已。

他們的投資,成功或失敗,決定於他擁有股份的公司的成敗,並不是決定於股市或股價的起落。

許多打工仔投訴沒有做生意的機會,這是很大的錯誤。在大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達940家,所經營的生意,行行都有,你每天都有機會買進他們的股份,參股做生意的機會每天都存在,怎能說「沒有機會」?

股市沒免費午餐

儘管940家公司良莠不齊,但不可能篩選不出十家八家值得你投資,而股價又合理的公司,讓你參股。

如果你找不到,是因為你根本不肯花時間去做功課而已。

股市沒有免費的午餐,機會只會找上肯用功研究的人。

如果你進入股市,胸無大志,只想賺一點快錢的話,用那一種方式都無所謂。

如果你想通過股票投資,累積財富,使你有能力送兒女進最好的大學,是退休後財務自主,度有尊嚴的晚年,那麼,除了第三種方式之外,別無他途。

我在股市投資40年,以上是我的經驗談,也是肺腑之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8

投資人告訴你哪類互聯網文化企業最值得關註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11/149162.html

黑馬說: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文化形態被重構,新生的文化形態在湧現。一家互聯網創業企業可以在一年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用戶數從零到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級的過程。

如果我們仍然堅持用老眼光看待和評價互聯網企業經營績效的話,就會錯過投資機會,會難以相信一家創辦只有兩三年的互聯網企業的市場價值已經超越存活數十年的傳統企業,會在競爭中反應遲鈍從而成為恐龍。

對於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的從業者來說,必須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互聯網經濟規律、經濟生活方式的變化帶來的沖擊。


\ 
作者/張元林
編輯/婁月
 
 
 
互聯網重構文化產業
 
相比於傳統文化產業,互聯網文化呈現出一些重要特征。
 
1、文化產品大爆炸。原來由於資質牌照、渠道有限、生產成本、專業性要求高等原因,只能由少數企業進行內容生產,隨著上述障礙的消失或降低,海量企業(創業團隊)進入內容生產領域,內容產品極大豐富,互聯網文化進入了大繁榮的早期階段。多種類型的內容形態被開發出來,同一類型的內容產品越來越精,單位投資成本不斷推高,海量內容快速的冒出,快速的消沈,競爭來自從未知曉的對手。
 
2、用戶導向。傳統上,當影視劇企業將電視劇賣給電視臺時,他既要考慮觀眾的需要,更應該考慮電視臺的需要,因為付錢買劇的是電視臺而不是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說,影視劇企業不是為觀眾而是為電視臺生產電視劇,這種電視劇的生產模式本質上是電視臺導向的。互聯網市場上,內容的生產者直接面對最終用戶,如果內容得不到用戶的認可,任何商業模式都不成立,因此,必須將互聯網文化企業的企業文化、組織結構、流程制度建立在用戶導向之上。

此外,用戶導向並非一味的低俗化、惡俗化,就像當前很多內容產品所呈現的那樣,盡管這樣的內容能更快地聚集用戶,似乎合乎用戶導向準則,但低俗化、惡俗化亦是內容和企業的毒藥。內容有其自身規律,用戶需要適當引領而非一味迎合。
 
3、用戶經營思維。傳統文化企業並不真正了解其內容的消費者,消費者的面容模糊,企業只有一些不精準的數字,用以推測用戶的消費偏好和消費預期,例如收視率調查。傳統文化企業也沒有有意識地進行用戶積累,盡管每一期內容看似都有大量的讀者、觀眾或聽眾,但當內容結束後,這些讀者、觀眾或聽眾就消失了。當下一次內容推出時,企業還需要為獲得這些讀者、觀眾或聽眾再次付出成本。

互聯網將所有人聯系在一起,只要發生過一次連接,無論多麽龐大的企業,都可以直接與某一位具體的用戶溝通,反過來亦是如此。因此,互聯網文化企業既能夠了解自己的用戶,又不必再為獲得用戶付出成本,在用戶經營上獲得的收益秒殺傳統文化企業。用戶基數越大,粘性越緊密,越能反應出一家互聯網文化企業的競爭力。
 
從用戶導向和用戶經營思維出發,互聯網企業需要聚集全部精力在產品上,做出用戶尖叫的產品,超越用戶期待,才能持久贏得用戶。
 
4、分眾化。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企業只對大眾市場進行產品開發,因為過小的市場不足以支撐一家企業的規模化成長需要,並且在經濟性上,只為小眾人群開發產品是不合算的。凱文·凱利提出過1000個粉絲理論,即只要產品擁有1000個粉絲即足以使之具備自我運營能力。

借由互聯網,人類歷史上首次既能夠提供普適性的內容產品,也能夠生產長尾、小眾的內容產品,很多非常細分的文化產品就被創造出來,而且很多微小型的文化企業在市場中做的很好。實際上,通過分眾化,更多的人群被納入到互聯網文化中來,從而將文化的大眾化推向極致。
 
5、社群化。用戶對內容的不同偏好形成不同的社群,內容的消費是在社群內發生的。在社群內,內容仍然處於核心,但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你在臺上演,我在臺下看”的模式已經不再行得通了,社群對內容的解讀、重構、創造能力甚至比內容本身更重要。內容負責篩選出用戶並連接他們,社群則為用戶提供身份認同、交互交融、分享,參與創造,代入感、情感連接等等比欣賞內容更高的粘性。社群化內容模式下,重心不再是對內容的單向欣賞,而是變成社群自身的狂歡。
 
6、實時滿足。內容的產出頻率需要加快到與人的消費頻率一致,當有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果得不到及時滿足,用戶就會選擇離開,再獲得用戶的成本難以承受。例如很多快餐型內容采取了日更的模式,不計其保留用戶的效果,其獲取用戶的效果是周更的10倍以上。
 
7、移動化。勿需多言,移動端內容消費占比越來越高,看看遊戲和視頻就知道。
 
8、泛內容化。許多原本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需要註入強大的內容創新創意及生產能力,才能保持和提升在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力。以廣告業為例,簡單粗暴的腦*金讓你記住是因為觀眾沒有選擇,如果用戶可以選擇廣告時,只有具備內容吸引力的廣告才能贏得用戶,廣告業部分地變為內容產業。
 
\互聯網文化產業投資邏輯
 
互聯網文化產業廠商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平臺型和內容型。
 
文化產業的平臺與功能性平臺的生成機制不同。功能性應用,例如搜索引擎、分類導航、購物網站、殺毒軟件等能夠依靠技術、體驗、易用性、產品功能、數據積累等形成相對唯一性和壟斷性,從而成為平臺。而文化型產品是因為其價值觀與內容契合了用戶需求,形成對海量用戶的吸附能力從而成為平臺,產品的技術功能退居其次。

由於用戶在平臺間遷移的成本為零,吸引住用戶的是獨特的內容,一旦內容的吸引力下降,平臺的吸引力即直線下滑。對文化型產品來說,成為平臺的可行道路是建立自己的媒體特性(即此區別於彼的內容特性、價值觀等),研究用戶的內容需求,並將產品的技術功能與內容深度融合。
 
比平臺型廠商更強大的是生態型廠商,這一類廠商必須擁有強大的平臺,此外,它們還能為產業鏈的各參與方、特別是內容型廠商提供均衡持續的利益分配。平臺型/生態型企業的投資機會不會太多,其投資邏輯與內容型廠商有共通之處,不作單獨說明。
 
對內容型廠商來說,當下所處的產業環境當得起“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的評價。從好的方面說,不再有中間環節,直接面對用戶,人壘的墻消失了,進入的門檻降低到幾乎沒有門檻,很少的投資就可以啟動;市場對優質新奇的內容很饑渴,很容易就取得成功;一些強勢內容和創新內容有機會做成垂直平臺。從壞的方面說,蜂擁而至的競爭者、內容免費、不斷被撩高的消費口味、隨時需要滿足的用戶都是巨大的挑戰。那麽,什麽樣的內容型廠商具備投資價值?
 
1、重度垂直。重度垂直而非淺嘗輒止的內容型企業具備較大的成功可能性,重度垂直較為容易構建較高的競爭門檻,增強安全系數,也容易吸附垂直領域的各種內容創意人才和資源。企業的定位應該是針對某個目標人群的某種需求深耕細作,成為這個領域最優秀的內容供應或運營商。
 
2、用戶思維和社群思維。業務運營體系建立在獲取、服務和發展用戶的基礎之上,用戶通過某種方式形成社群組織,用戶之間、企業與用戶間都可以借助這種方式形成深度持續的互動連接。例如,建立自己的運營平臺(APP,公眾號),產品的開發圍繞用戶需求來進行,產品的修改激發用戶參與,保持內容的日更/周更而非月更等等。互聯網內容型企業的核心就是用戶運營。
 
3、全媒體和全產業鏈。對用戶獲取和保留對用戶需求的滿足要具備全媒體的生產能力,內容型企業既要有自己主攻的媒體形態,也要提供視頻資料、大電影,還要提供社區化,有的時候為了滿足他娛樂的需要,動漫的需求,需要全媒體的運營思維,以及能力。全產業鏈,同一個IP,也要把它做成遊戲或者電影的形式,充分的挖掘IP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門類里建立比較高的門檻。
 
4、公司化創意。偶然性的內容創新是不夠的,有投資價值的內容型企業讓創意持續可預見地產生,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建立一套機制,吸納這個行業的優秀人才,采集這個行業的創新創意。內容創意永遠會被下一個更好的創意超越,如果不能保持對市場的敏感,並構建出強大的創意收割能力,企業在下一個內容的競爭中可能就敗下陣來。一個企業不可能壟斷某種創意與創意生產,但可以以此為目標不斷逼近。
 
5、團隊能力。最理想的內容創意企業的領頭人需要具備三種思維特質:一是互聯網思維,二是商業化思維,三是文化情懷。我們需要深刻的理解,當下及未來,主流的媒介平臺已經變更為互聯網,互聯網既是工具的變化,也是根本觀念的變化,沒有互聯網思維的內容創意產品,其生命力和競爭力非常值得懷疑。商業化思維保證內容創意有需求意識和用戶導向,有成本控制、有流程節點、有人員激勵等等一切運營管理企業、追求企業價值提升必備的觀念和能力,而非興之所至,天馬行空,只為藝術追求和理想王國。

三是文化情懷。內容創意企業是商業與藝術的矛盾體,文化情懷是理解和推動偉大藝術作品的那扇門,關上這扇門,商業會歸於幹癟,只有真正打動人心,才會最終收獲金錢。
 
當下的創業圈、投資圈經常提到90後。就筆者看來,90後代表著轉型期的獨特產業趨勢。以年齡劃代來描述內容趨勢是簡潔明快的做法,但有時會過於簡化了複雜的現實。隨著全部人群包括老人和兒童群體等都接入互聯網後,互聯網文化的消費格局會和傳統文化的消費格局會比較接近,這是由人群結構決定的。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優質內容的內核並沒有變,仍然是真善美,仍然是愛情、親情、友情、青春、成長這些話題;內容的專業性沒有變,優質的內容仍然來自於少數人的創意和專業化的制作。變的是內容的形式、內容的到達方式、內容的玩法。
 
人性不變,要成就偉大的內容型企業,應以主流人群的主流需求作為主攻方向。
 
 
本文作者:張元林系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副總裁,微信號zhangyuanlin2388,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如果你想拍磚,請聯系黑馬哥。
如果你要表揚,請聯系黑馬哥。
如果你有建議,請聯系黑馬哥。
如果你有分享,請聯系黑馬哥。
如果你有其他疑難雜癥,黑馬哥可以送你去醫院。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