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資深會計師講過,和黃(13)賬目複雜,只要睇得明它的年報,幾乎所有年報都不怕。近日,和黃動作多多,上週二再傳出將旗下屈臣氏業務分拆上市,四日內,股價急升百分之六,直逼紅底股。券商唱好,散戶牙癢癢,但盲目跟炒隨時變成接火棒。本刊找來專家,拆解和黃亮麗業績背後的兩大潛在風險。 百佳未甩手,港燈未分拆,又傳出打包屈臣氏上市,一旦成事,將為和黃進賬近千億元,盈利隨時倍升。如此「sexy」,股價已先炒一轉,直逼百元高位。買股票,不能只聽消息,最重要是看清公司本質。市值超過四千億的和黃,業務遍及全球,涵蓋港口﹑零售﹑地產及電訊等,年報艱澀複雜。資深會計師林智遠教路,可將業績分為「核心業務」、「聯營公司」及「一次性收入」三部分來看,他解釋﹕「和黃嘅特色係核心業務增長唔大,反而聯營公司佔收入嘅比例好高。」以去年為例,來自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的收入超過二百億,佔除稅及利息前收入近五成。 風險一:聯營公司報喜不報憂 現時,和黃共持有六十多間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其中最大的聯營公司,大股東更是長和系內的公司,及李嘉誠基金,緊握控制權。「咁大間公司,六十間唔算好多,最大好處係遮住啲債,如果將啲債直接併入和黃條數,就會好大!」一名外資分析員表示。所謂聯營公司,即和黃持股多於兩成、少於五成的公司,只須將淨溢利(收入減開支)及淨資產(資產減負債),按持股比例,計入和黃的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上。這種權益法入賬方式,可說是「報喜不報憂」。因為即使聯營公司有龐大的負債,例如八十億,但不超過資產,例如一百億,在母公司的賬目上,只會以淨資產,即二十億入賬,變相將聯營公司的負債隱藏起來。根據去年年報,和黃的聯營公司的總負債超過六千億,單計幾間主要聯營公司,和黃要攤分的負債已超過一千一百億,但這筆債並沒有反映在和黃賬目上。雖然在法律上,若和黃沒有為聯營公司做擔保,便不用為聯營公司的負債「孭上身」,但亦難以撇清關係。林智遠表示﹕「做生意講信用,若聯營公司因負債過高而破產,持股公司都要負責,而且評級機構做風險評估時,都會考慮聯營公司嘅負債,影響佢以後問銀行借錢。」事實上,年報附註三十六亦寫明,和黃有為聯營公司擔保逾一百二十億元。 風險二:靠一次性收入食胡 和黃的核心業務每年增長平穩,無甚驚喜。盈利急升,往往都是靠出售資產而錄得的一次性收入,將股價炒上,但很快便後繼無力。翻開過去十年年報,○七年,和黃的3G業務仍錄得虧損,但靠出售印度電訊資產所賺的約三百六十億、以及股票投資的逾一百億收益,令盈利大升逾五成;一一年,和黃又靠分拆和記港口信託勁賺逾三百三十億,令盈利颷升一點八倍。翌年,沒有一次性收入,盈利即倒退逾五成。「魔鬼在細節」,林智遠提醒投資者,要留意賬目附註上的「資本承擔」,「資本承擔即等於資本開支,合同已經簽好,只是未入賬。」去年,和黃總資本開支稍為回落至二百九十億元,但其實在附註三十七寫明,尚有一百五十億元已簽約的資本承擔,主要來自電訊業務。林智遠解釋﹕「公司嘅開支一係是來自銀行借貸,一係從儲備中撥出。為免嗰年負債上升,或者開支增加,所以未入賬,今年電訊開支睇落好似少咗,但其實仲喺度燒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