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EG =1的合理化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ennylim-blog/article?mid=1696沒有人知道自已幾時死,沒有人知道幾時股災,但所有人都可以在股災時唔駛死。沙士爆發初期, 有傳言白醋為家居消毒,白醋即時被搶購一空,每枝售價上漲十倍以上,當人們知道白醋並無消毒功能,價格很快打回原形。Anya Hindmarch 的 I'm NOT A Plastic Bag七月時引起熱潮,很快綱上同樣炒高十倍以上,由於限量發售,現時網上售價,仍高於最初的售價。價格會因短期供求失衡而大幅波動。

PEG(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 這個數據本身並無罪,較高PEG果間無噉抵,較低PEG果間比較抵,只作參考,大家花一點時間往PEG那連結上睇睇,最後一段指出此數據"can be less accurate" ,還有,"there are many variations...." ,從來沒有說PEG=1的做法是合理。

不知何時把PEG=1變成合理,用來擾亂小投資者,以下是高增長股與匯控把PEG=1合理化後的未來五年盈利及PE的列表,假設股價不變,現時買入 PE50倍的高增長股,代表高增長股需要連續五年增長50%,才能超越匯控。由於高增長股的一個特色是低息率,一般低於2%,在龜兔賽跑的五年裡,匯控會 每年比高增長股派多超過2%的股息,五年是合理的推算。高增長股要第六年後才能真正享受其遠高於匯控的50%增長,如果股價真的不變,最佳的做法是先買入 匯控,五年後高增長股成績一一兌現,才沽出匯控購入高增長股。在股價不變的假設下,PEG=1合理化代表增長股能夠在未來六年維持與PE相同的增長。
高增長股匯控
每股盈利PE每股盈利PE
現在$150$10.8813.97
第一年$1.533.33$12.412.26
第二年$2.2522.22$14.1310.76
第三年$3.3814.81$16.119.44
第四年$5.069.88$18.368.28
第五年$7.596.58$20.927.26
延續PEG=1合理化下推論,以上高增長股的PE於50倍是合理的,每股盈利$1,股價便值$50,若此股持續五年保持50%增長,股價將五年不 變,若過了一年後,依然預期未來五年增長為50%,股價便會由$50上升至$75。若增長降至30%(其實也算不錯),股價應該只有當年盈利的30倍,例 如一年後出業績,增長30%,盈利為$1.3,那麼股價便只值$39,一年前買入的話,股價損失$11,再加上高增長股與匯控之間的息差(又或者用定期息 率計,也應該是負數)。

在計算股價的因素後,我們可以概括列出把PEG=1合理化需要承受的風險,在投資期內的任何時間,高增長股都必須在未來5年維持50% 增長,否則股價會有損失。Zoe,請緊記!任何PEG=1合理化的報導,又沒有把以上資料作註腳的作者,他們都是無知的人,又或者是大戶的人,大戶通常是 外資,應用國家的定義,他們都是「漢奸」,以後唔好再睇呢班人的文章。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工管理論(7):合理化煙幕? 米羅

http://notcomment.com/wp/?p=20541

上次講了鯰魚效應,相信大家都估到今次講「合理化煙幕」。找不到youtube,不過就找到劇情介紹:

企業醫生麥提爽經常幫助一些經營不善的生意起死回生。其中有一段情節很有意思:
有一家餐廳原本的生意半死不活,結果餐廳老闆採用了麥提爽一個小小的建議之後,生意一下子就變得特別興旺。
原本這家餐廳是按照6元一個菜的價格來賣買的,顧客一般都吃3、4個菜。
麥提爽的建議很簡單:3個菜18元,如果加2元就有4個菜。結果顧客盈門,並且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花20元吃4個菜。
這一招在商業經營中,叫做“合理化煙幕”,而且在我們的身邊無處不在。

大家到網上找「合理化煙幕」,十居其九都會找到類似的解釋,原來,卻是一個錯譯。

中文的「合理化煙幕」,源自一本台灣人翻譯的美國書。美國地產大亨 Donald Trump以談判技巧聞名天下,George Ross寫了一本關於Donald Trump談判技巧的書,這書被譯成中文叫《川普的談判技巧》,內容有描述到合理化煙幕。香港人翻譯的名字是「特朗普」,而原版書的英文說法是The aura of legitimacy。很不幸,名詞和動詞剛好倒轉了。

在書中,aura of legitimacy是談判技巧的一種,我會譯為「權威的煙幕」,原文是這樣的:

Principles of Negotiation

Principle 2: Don’t be misled by the aura of legitimacy

The “aura of legitimacy” … is the tendency of people to believe things they see in print, or spoken by the media or some other apparently authoritative source.

“Trump Strategies for Real Estate: Billionaire Lessons for the Small Investor” By George H. Ross

aura of legitimacy

aura of legitimacy 02

aura of legitimacy 03

特朗普的結論是,千萬不要因為資料來源夠權威性,就無條件去相信。例如電視劇說合理化煙幕是賣車仔麵,請你不要盲目相信。至於電視劇內所說的,是經濟學上的消費者盈餘(consumer’s surplus),當然,要下篇講了!


合理化本能 蔡東豪

2015-01-08  NM

 

我喜歡看書評,試過先看書,後看書評,勾起疑問,心感不忿,把書重看不只一遍;又試過太喜歡一篇寫得精彩的書評,覺得看這本書可能產生反高潮,最後沒看。寫評論本身已經困難,評論別人心血是難上加難。偶有佳作已是難得,以寫書評作為恒常專欄,更是難能可貴。我推介一個書評專欄,是《蘋果日報》星期日財經版「What We Are Reading」,主要作者姚崢嶸博覽群書不在話下,還把書的精髓融入生活,特別是時事。姚崢嶸最近評論一本幾年前我看過的書《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這本書探討人性弱點,主旨歷久常新,我也想加進我的意見,把這本書帶進投資領域。

人擁有合理化自己行為的本能,我這樣做代表這件事是對的,否則我不會做。如姚崢嶸所說,這種本能非常重要,否則我們會為日常大小錯誤抱憾終生,下任可決定之前,也會掙扎決定是否正確,我們總不能長期活在自我糾纏之中。然而,很多事情都有兩面,合理化本能提高生活效率,卻令人偏聽,拒絕接受相反意見,而且愈踩愈深。合理化本能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我作出這選擇後,之後的時間,不停找尋理由,進行各種辯護,為自己沒做出另外一個選擇而感慶幸。合理化行為是本能,因為人重視自尊,需要得到外界認同。我們為自己選擇付出的代價愈大,合理化本能愈發揮力量,便愈難從自我保護深淵中自拔。日常生活中,我們衡量代價的基準大都是金錢,因此在投資領域經常見到合理化本能的足跡。投資者買入股票,股價下跌,初時不以為然,認為是短期波動,但股價跌勢不止,此時須作抉擇。投資者應做的事情,是根據最新環境,重新考慮應否繼續持有這股票,不幸地,大部分投資者此時啟動合理化機制,找不同藉口支持繼續持有的決定。投資者這樣做是希望掩蓋犯錯的可能性,買這股票一定是對,否則我不會買,從這刻起,投資者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投資者合理化過程通常牽涉兩種行為:一、尋找額外資料支持自己的決定。股價下跌後,投資者心裡焦急,但不肯認錯,反而尋找不同事例支持自己的決定沒錯,這過程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天氣、球賽賽果、大市上落、誠哥言論等跟投資決定全無關係的東西,都被扯進合理化過程,例如「天朗氣清,證明個天都支持我的決定」、「誠哥入貨,後市一定好」。投資者心境已進入完全偏聽狀態,所有事情被解讀為支持自己的決定,距離應做的事情,愈行愈遠。二、改寫歷史,甚至製造全新記憶。投資者不會分析當日買入股票的原因,今日是否依舊合理,反而選擇改寫歷史。股價持續下跌,通常代表股票受不利因素影響,投資者為證明錯不在自己,改寫記憶,一路改,一路辯護,說服自己接受這些不利因素。投資者愈陷愈深,最後到達一個完全接受被改寫歷史的全新環境,支持繼續持有的決定。合理化是危險的本能,對投資者傷害尤其深遠。投資者不可能長勝,贏多輸少已是了不起,犯錯是投資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投資者在錯誤中怎樣自處,例如怎樣從認錯中減低損失及領略經驗,決定長遠投資成績。我甚至認為認錯能力是出色投資者最具威力的武器,合理化本能是認錯能力的死敵,當一種本能阻礙投資者正常行為,投資變成輸多贏少。有人認為互聯網世界提供多元觀點,有利促成理性討論,或可引進相反意見,削弱合理化本能,事實卻相反。互聯網為投資者提供大量有用的資訊,理論上有利投資者勇於質疑自己,實際上投資者運用資訊鞏固自己的決定。人只想和自己意見相符的人在一起,互聯網不錯提供大量意見,但人更加選擇性地運用這些意見,加進偏見來鞏固自己行為。互聯網令人更封閉,喪失認錯能力,是意想不到的發展。

蔡東豪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房屋稅合理化 關鍵在房地合一 陳沖投書掀論戰 學者:對財產稅誤會大

2016-08-01  TWM

前行政院長陳沖近日投書媒體,倡言「房屋稅不可增、只能廢」,使沉寂已久的房屋稅爭議再起漣漪。

陳沖指出,基於《憲法》第十五條「人民之財產權應予保障」,政府不該對人民持有的財產課稅。他比喻,政府不會對「持有存款」課稅,僅會對存款利息課徵所得稅;而因為「持有房屋」所衍生的房屋稅,意義就像是對「持有存款」課稅,因此違憲。

「這表示院長對財產稅有錯誤認知!」曾擔任中研院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召集人的中研院院士王平,嚴詞反駁。

王平強調,「財產稅與所得稅不同。例如房屋、汽車這類財產,雖然沒有產生收入,但都必須利用公共設施才能運作,而且公設越完善,財產的價值也會跟著提高。」也就是說,房地產增值的主因之一,是仰賴政府在當地的建設,因此「繳納財產稅理所當然。」

房地產增值 靠政府建設

此外,陳沖質疑房屋稅稅基「房屋現值」的計算中,包含「路段率」(房屋街路等級調整率),與同屬房地產持有稅之一的「地價稅」有重複課稅之虞;這部分,學界多予以認同,追根究柢,造成此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台灣房地產持有稅是「房地分離」,分別課徵房屋稅及地價稅。

二○一四年間,財政部曾研擬房地產稅制朝「房地合一」方向改革,但僅針對交易稅部分進行改革。時任財政部長的張盛和當時表示,由於《房屋稅條例》甫完成修法,已調高非自住房屋稅的法定稅率,因此不宜再做調整。

如今看來,當時這種「不思考稅基合理化、僅先調高稅率」的錯亂作法,似乎也是導致陳沖認為「重複課稅」、「房屋稅率不夠謙卑」的原因。

那麼,房地產持有稅的稅基改採房地合一該怎麼做?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就技術面沒有問題;至於法規,「現在房屋稅由財政部負責,地價稅由內政部主管,兩者須進一步合作修法。」房地合一,再逐步導入實價課稅,才能讓房地產持有稅的稅基合理化;而也惟有在稅基合理後,才能進一步基於財政需求、分配正義、人民負擔、社會衝擊等面向,在稅率上進行更周延而精準的規畫。這樣的邏輯順序,或許才是此次房屋稅爭議中,政府應該看到的重點。

撰文 / 蔡曜蓮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