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可以跑赢对冲基金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lj43.html

 很多对冲基金很赚钱。它们的创办人和高层员工也很赚钱。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他们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也有大量的辛酸故事。这些故事包括高度的压力,以及关闭,破产和多年不赚钱的例子。
   对于那些赚钱的少数对冲基金,我们也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赚钱的 (即赚钱的来源)。我看他们赚钱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确实水平高(加上运气好),赌对了。比如,在投资回报方面,有些长期以来表现优于大市,所管理的资金也就越来越多,管理费收入越来越大,利润分成也越来越丰厚。但这种人毕竟是凤毛麟角。
   第 二种是绝大多数,他们的水平虽然一般或者投资表现平平,但他们筹集资金的能力很强。他们赚的是稳定的管理费和巨额的利润分成。比如,某某基金管理3亿美元 的客户资金。去年,恒生指数上升了48%,但该基金只涨了20%。虽然它跑输了大市, 但该基金除了收取1.5%至2%的管理费之外,还要分得利润的20%,即1200万美元。今年如果全球股票大市不振,该基金一分钱也没有赚(所以无利润可 分),但是管理费也有500-600万美元。明年如果该基金亏损10%,管理费也还是要收取的,虽然他们拿不到利润分成。
   对 冲基金的创办人(以及高层员工)很赚钱,但这不等于基金的投资人也很赚钱。此所谓“挖黄金的人未必赚钱,但是卖铲子的人肯定赚钱”。事实上,绝大多数基金 的表现很一般。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当然只能跑输大市,因为他们的费用太高。也就是说,象你和我这样的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业绩方面完全可以优于对冲基金。为什 么?
   第 一,对冲基金的经理们虽然学业成功,工作卖力,又有投资银行在信息,分析,交易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这些人天天承受的压力太大,比如他们天天要看这个 月的基金表现,下个月的回报,再下个月的增长等等。他们过多地关注基金在短期内的回报,也就没有办法关注中长期。而在短期内,即使是又好又便宜的公司也不 见得会在股价上有优异的表现,而又坏又贵的公司的股票未必一定下跌。即使基金经理们在对基本面的分析上完全正确,并不能保证他们在短期内能获利。遗憾的 是,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来源是短期资金。有些即使是长期资金(比如三年),但三年对于投资来说仍然是过于短期。另外,即使你的资金有三年的锁定期,你仍然要 有频繁的业绩报告,特别关心基金的波动系数, 这就直接地影响了基金经理的行为方式。
   第 二, 在市场低谷的时候,理性的投资者本来应该加仓,买入更多股票。对冲基金的经理们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的投资者不见得总是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市 场低谷的时候,这些基金可能遇到很多赎回的请求。于是,他们没办法只好割肉斩仓。在市场高位时,投资者会有大量的新钱给基金来管理。当然这是亏钱的最好时 机。巴菲特长期成功的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他的资金的长期稳定性。其实,他的公司就是一个封闭式基金。他可以不关心今年或者明年的表现, 也可以不关心波动系数,这与绝大多数对冲基金是不同的。他曾经说, 波动很大的15%的年回报率当然好过平稳的8%的年回报率。可是, 绝大多数基金经理不敢那么潇洒: 基金评级公司会给你很低的评级, 投资者也会敬而远之。
   你和我,以及其他真正的长线投资者只关心10年,或者20年甚至30年以后我们的退休金是否足够的问题, 我们并不太关心短期的波动和其中上上下下的过程。这当然是在股市赚钱的唯一方法(除非你创办一个基金,变成卖铲子的人)。我们不仅节约了交易佣金,也避免了买进和卖出时机上的错误。今年五月,美国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退休。当人们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时,他说, 秘诀在于不交易或者尽量减少交易。
   也有些基金经理认为对冲基金在资金来源方面的不稳定性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 因为投资者的抽资也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迫使基金经理经常把资产组合中的烂苹果丢掉,把钱归还给投资者。但我看这还是个问题:说到底,基金经理成功的第一诀窍是有钱管理。
   最 近,我读了几本关于对冲基金的书,比如,”Diary of A Hedge Fund Manager” (by Keith McCullough)。除了它的娱乐价值以外,作者在整本书中就是吹嘘自己如何工作卖力,思维敏捷,投资成功和赚大钱。但是,我的结论是,作者和其他对 冲基金经理们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他们的分析一半正确,一半错误。当他们正确的时候(或者运气好的时候),他们赚大钱。可是当他们运气不好的时候(或者看 错的时候),他们亏的是别人的钱。这是一个很不公平的游戏。
   这 几年,有很多极端聪明的人放弃或终止对冲基金的游戏。他们终于明白几个道理。第一,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卖力,想把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基本面真正弄明白,是 非常不容易的;第二,即使你弄明白了,也不见得就能赚钱。基本面可以长期被另外的各种因素所抵消。第三,在短期内,甚至中期内,运气永远是最重要的。
   对冲基金的聪明人们虽然花很多时间研究企业, 但是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一个天生就无法解决的难题上(即,把握买进和卖出股票的时机)。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了。他们发明了这个观测指标,哪个观测指标, 但是这些指标都有缺陷,都有不灵的时候。 当然,他们还有很多其它方法(其实是迷信), 比如技术分析, 涨跌股票的个数比例,“一月效应”, “五月份卖,度长假”等等。
   香港的报纸和杂志上到处是轻浮的和随意的股票买卖建议。人们也喜欢用”炒股票”这样的词语来对付他们的读者, 实在不负责任。如果用这种态度来投资,你如何能够取胜, 或者跑赢对冲基金呢? 大家急不可待地预测股票市场的走势, 恒生指数下个月或下个季度的点位,以及某个股票(或者汇率)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的变动, 我看实在是不明智的。
   最近,我读了一本在美国很畅销的书, Stock Market Wizards: Interviews with America's Top Stock Traders (by Jack D. Schwager), 它讲的几乎全部是天才交易员们(或投资者们)如何在短期内战胜股票市场,炒股票的。作者在书中讲了无数在我看来完全是雕虫小技的东西。这些雕虫小技并不可复制: 它们在某些人的身上成功了, 不等于可以在你的身上成功; 在某个阶段成功了,不等于可以在其它的时候成功。我觉得,这种书投资者可以不读而没有任何损失。
   由于制度上的原因, 绝大多数对冲基金的表现平平。 只要你我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我们很容易战胜对冲基金。但是我们无法战胜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 除非我们也跟他们一样,开始卖铲子。卖铲子跟挖黄金在商业模式上是不一样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10

做生意如何可以不賺盡? 李兆富

2010-9-23  NM




「做生意的,不要賺到盡嘛!留點空間給其他人,好嗎?」近來,聽到輿論和政客彈出這種莫名其妙的說法,彷彿有人發現了什麼驚為天人的新方法去管理企業。不是嗎?賺錢已經不容易,若可以連賺多少都可以隨心所欲去微調,那還不是天下間最不可思議的事?

究竟怎樣才可以「不賺盡」呢?賣得便宜一點,好嗎?賣得便宜,自然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那又何來的空間留給別人?賣得貴一點好了。嘿!香港又有一班政客,逢加必反。賣平不成,賣貴又不成,那麼怎樣做,才算是留點空間給別人呢?

「做 地產的,將鋪位平一點租給有需要的人,不用每每都將租金加到不可能負擔的水平嘛。」明白了,還是跟地產有關。十七年前,還是學生的我,在林本利老師開設的 教育中心修讀高中經濟學,那是我的經濟學啟蒙經驗。記得,林老師曾經講過一句令我畢生受用的話:「不是因為高地價才有高樓價,而是因為高樓價才有高地 價。」這句說話背後的智慧,令我明白了解因果是分析問題的關鍵。

 

既然高樓價和貴租,不是因為高地價政策,那麼現象背後又代 表了什麼因素呢?業主無論大小,其實最怕地方長期租不出去。尤其是購物商場,大量的鋪位租不出去,不但給予續租商戶議價的口實,而且影響購物人流,對任何 人都沒有好處。所以,只有不理性的業主,才會「瘋狂加租」至「不可能負擔的水平」。世間上所有其他理性的業主,基本上都會讓價高者得,道理簡單不過。事實 上,如果負責商場租務的打工仔,要是明明見有人出更高的租金,但偏偏讓價低者得,我們有理由相信,此人受了賄。

鋪位租金貴,因為做生意的人 自信有能力賺回來。市場運作導致高樓價和貴租,繼而造成高地價現象。試問世界上有哪個財金中心,樓價平和租金低?在人民消費能力高的地方,自然有人去爭着 賺他們的錢,也自然會有人搶着去租最方便的地點,聘請最好的人,做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如果「賺少一點」意味着拋低這種生意模式,我倒有興趣知道,究竟生意 應該怎樣做才對。

「不賺盡,可以跟員工共享成果嘛。香港在職貧窮問題那麼嚴重……」當然,要是老闆夠豪爽,底子夠厚,你說是共享成果也好, 招攬人才也好,這是個人風格問題。不過,有些行業,特別是大批量的生產製造和連鎖經營的零售,營運取決於成本,每個人的工作,都經過精心設計,高度規範 化;換句話說,員工都是企業機器裡的螺絲釘,甚至管理層也可以隨時換掉。我不是說機械式管理是硬道理。只不過,當人家用這種方法做生意,薄利多銷,你卻去 用溫情高成本經營,最終還是要看消費者是否願意付出這筆愛心溢價。要是消費者不受落,難道又要怪消費者沒有道德醒覺?

叫人不賺盡,那倒不如叫人乾脆不要做生意好了。其實,香港人未至於個個仇商厭商,只不過明白到做生意為何物,又願意出聲的人太少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96

中環在線:可以賣iPad偉仕即炒上 李華華

2010-12-01  AD




 

早兩日行街,華華見到幾乎人人都拎住部iPhone或者iPad(圖)喺度手指篤篤,最驚嘆係連老人家都玩埋一份;內地同胞亦趨之若鶩,個個落到嚟都衝去電器舖入貨!蘋果嘅地位真係好難代替,所以拍住佢搵食嘅公司,好似富士康(2038)咁,間間都賺大錢。

最 近又有公司泊到呢個大碼頭喇,就係做開IT產品分銷商嘅偉仕控股(856),旗下間佳杰科技,攞咗iPad喺內地嘅分銷權。蘋果概念認真厲害,噚日朝11 點幾,偉仕一出通告,11點半股價開始炒上去,最高見2.42元,全日埋單升8.8%,真係唔講得笑!大家都知啦,iPad開賣,啲同胞好似搶包山咁搶, 呢條水真係有排炒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57

他不帶路 我們自己也可以走

2011-2-14  TCW




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因為健康問題再度離開工作崗位,這將是今年二月二十三日,蘋果年度股東會上,最熱門的話題。

表面上看來,這不過是一家美國公司的內部經營問題,卻對遠在太平洋彼端的台灣科技業,帶來兩個省思。

其一,賈伯斯這樣的天才型領導人,固然可以憑一己之力,把公司帶往高峰,如同鴻海的郭台銘、台積電張忠謀。但領導人終究是「人」,終究會因為健康或年紀的因素離開,這時候該如何安排交棒,讓企業可以永續經營?

其二,是衝擊台灣的科技代工產業鏈。過去十年,在賈伯斯「i」系列產品席捲全球,台灣逐漸從依靠微軟、英特爾體系轉而依賴蘋果訂單,鴻海、廣達兩大營收破兆公司更有三分之一來自蘋果訂單,失去了這個充滿創新能力的領航者,台灣的代工業者該如何適應這變化?

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是台灣科技界的品牌教父,也是第一個成功傳承、交班的科技業領導者,在他的集團接班架構下,宏?硌斃頇陞?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品 牌。《商業周刊》特別專訪施振榮,從他的眼光來解讀賈伯斯三度因病告假,對台灣科技產業帶來的影響與衝擊,以下是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歷史上似乎很少有一個企業像蘋果一樣,領導人與公司命運如此息息相關,您如何看待這件事?

接班不能靠個人,要建立組織架構

施振榮答(以下簡稱答):蘋果今天的成功,當然完完全全是跟賈伯斯在一起,他有獨到的敏感度與洞察力,可以把消費者要的元素,從最方便客戶應用的角度去整 合,然後體現出來。講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學問(笑),一般工程師要整合這個不是問題,功能可以存在,但就是……不好用!他是第一個率先思考到這個點。

問:失去了賈伯斯的蘋果會如何?會不會就失去了他的成功與魅力?

答:不能期待每個接棒的領導人要跟前面一樣,複製人都不見得一樣(笑),因為客觀環境完全不同。但不一樣是不是更差?也不見得。(也許)在那個基礎可以做得更好。你不能假設新的領導人不會有另一個模式出來,再創造他的高峰。

問:賈伯斯因病辭去執行長一職,當天蘋果盤中股價馬上跌了六%,您認為一家上市公司執行長需要公開他的健康狀況嗎?

答:美國投資人(或媒體)都會期望公司公開所有的資訊,但對一個領導人來說,他要想的是整個share holder(股東),他比我們更關心對歷史的負責。你怎麼知道他是否有安排?揭露與不揭露是怎麼思考的?他一定有他的看法,那我們為什麼要替他操勞呢? (笑)他自有他的想法嘛!我們應該要尊重他。

問:從賈伯斯的例子,您如何看待領導人身體健康與接班的問題?

答:這個問題,不是問題啦!不管健不健康,遲早都是要面對的。

問:台灣幾家大公司如鴻海、台積電,似乎一直很難把棒子交出去,蘋果的例子有無可以借鏡或思考的地方?

答:(沉思五秒)這個有機運的問題,就算最理想的接班人,如果遇到客觀環境不好,那又有什麼用?我的感覺就是盡力而為啦,沒有什麼所謂理想不理想。

與其說接班人,不如說有一個接班的架構。如果只有一個人很強,他上去了,結果整個公司垮掉了,那樣也不行。所以為什麼我把整個公司分成三個人來接班,一個 一定不能永續,風險比較大,而且接班一定不穩,每天都搞政變,這樣不是很累嗎?所以要思考的是接班的態勢,而不是接班人。

問:所以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一個環境,讓接班人可以順利的承擔起整個企業?

答:甚至於要做到一旦(接班人)出狀況,整個公司還不會垮掉。這是企業文化的問題、人才積極的問題、機制的問題。領導不是靠一個人。如果他三頭六臂,可是公司還是二二六六(台語,指公司經營不扎實)也沒用,所以要交棒的還是整個架構。

沒蘋果訂單,鴻海、廣達也能成長

問:但如果少了他,台灣的科技產業該怎麼辦?

答:對台灣來講不重要。我們有這個基礎(指蘋果帶起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風潮),利用他現在的legacy(貢獻),他現在建立的基礎,我們自己去打天下。

他原本在前面lead(帶頭),有lead會更好,不lead,我們用另外一個模式,使他所開創出來的局面,以台灣的力量找更多的合作夥伴,造福人類更多,有什麼好煩惱?(兩手一攤)

平板電腦(指其他品牌的量)一定遠大於iPad……,他已經開了一條路,台灣未來有人lead會有效,台灣的高科技如果不是Wintel就沒有今天,這兩 年如果沒有Apple不會這麼繁榮。沾到Apple邊的公司就比較有利,但是,這已經是我們有的基礎,他不帶路,我們自己也可以走路啊!

問:如果少了賈伯斯,鴻海、廣達這兩家公司的爆發性成長會不會因此降低?

答:現在是「產業」有接班人,不是「蘋果」有接班人,而且力量比蘋果更大!你看平板電腦有一百多家要接班……,謝謝蘋果開了一條路(雙手合十),這條路不是他的啊,是大家一起來(笑)。

問:所以您看好台灣代工業,可以在蘋果開創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新的路?

答:實際上,甚至於包含鴻海與廣達,因為已經建立了這個基礎,即使沒有蘋果的訂單帶動他,但他所建立起來的條件,還是有機會建立一個新的生態。

問:所以,這對台灣來說反而是個機會?

台灣搞半天,就是在等接棒這一天

答:台灣的機會,就是不斷的變化!因為別人跟不上這個變化,台灣的彈性、速度,剛好符合高科技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我常常講,好的時候我們掌握得快,不好的時候我們逃得快(笑)。

問:總結來說,蘋果開創了一條路後,反倒讓台灣業者坐享其成?

答:美國沒有辦法接這個棒啊!台灣就不客氣的接下來。我們過去所累積的規模與技術能力,總有一天連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都可以接下來。我們搞了半天還不就是在等這一天!(全場大笑)大陸是世界最大市場,我們打的仗就是氣夠長就好啦。

現在美國人掌握這一切,是因為他掌握了世界最大市場(指美國)。沒有聰明才智的問題,這是客觀環境,貼近消費者。而我們現在一直在往前走,再過二、三十年,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市場的時候,我們就有那個能力,也來lead全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0

你也可以這樣做 5大筆記術 越寫越成功

 

2011-3-28  TCM




1.康乃爾筆記術

顧名思義,這個筆記術源自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它同時提供課中記錄的要訣與課後複習並演繹筆記的優點,免於重新謄寫的工夫,還可以有效回憶並複習。

專攻神經內科的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人儲存記憶的方式是「串聯」各種資訊的關係,然後一起收藏在腦中,下圖做法一至三的目的,是幫助寫者建構關聯,拼湊出 清楚的概念,因此「省略」的能力比記錄重要;而做法三與四的意義更可進一步提供獨立思考的線索,這也是筆記術強調的重點,特別適合學生應付短時間速記大量 資訊的需求。

2左腦式關鍵字筆記術

這是康乃爾筆記術的進階做法,不同之處在於兩個區塊的大小相反,左欄大區塊仍是「筆記區」,而右欄小區塊則是「關鍵字區」。

僅小學畢業的十九世紀物理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就是靠著這種筆記術自修成功,不僅獲得英國皇家學院教授賞識,破格延攬他成為研究助理,更在電磁學、電漿學的發展史上締造開創性地位, 特別適合學生上課使用。

3九宮格筆記術

日本作家金泉浩晃主張,一般沿直線書寫的筆記形式,無法產生優秀的構想與突發的靈感,而既然人的思考模式呈現放射狀發展,於是發明出以討論議題為核心、預 定八個聯想網絡的九宮格筆記法,激發「視覺思考」的創意思維。

金泉浩晃將此法定義為一種深思考,適合無法整理混亂思緒、集中注意力並分析問題的人,從核心出發,擴散思考範圍後,一一篩選過濾,最後就會整理出一套自我 管理法,特別適合規畫未來使用。

4心智繪圖筆記術

英國教育學與心理學家博贊(Tony Buzan)認為,傳統條列重點的做筆記習慣,並不符合人腦記憶的運作原理,樹枝狀連結法儲存資訊,才能增加記憶的保留量,並進而從中了解訊息之間的關 係,提供筆記寫作者更完整的檢視角度。

由於心智繪圖筆記術通常只討論一個主題,以線條、圖形、符號、顏色、文字、數字等方式,延伸相關的思想、言論和概念,特別適合個人思考、教育議題,和集體 討論業務情況時,用於總結、修正,並理清想法。

5雲端筆記術

但如果你是喜歡數位工具勝於手寫、厭煩筆記經常需要用時卻找不到,或是想把傷腦筋的記錄、儲存與管理工作轉成電子工具管理,Google前資訊長梅瑞爾 (Douglas Merrill)建議:無論使用哪一種形態的電子工具,擁抱雲端就對了。

傳統手札的缺點是,所有筆記內容都是依時間順序排列,除非每一本筆記的主題明確,否則日後回頭找資料的經驗通常不太愉快。反之,數位文件雖可彌補這項缺 點,但經常還是會遇到「忘了存在哪個資料夾」的尷尬情況。

梅瑞爾說,搜尋技術加雲端平台的筆記術可以解決時間序、轉換平台的問題。再者,現在使用電子工具一樣可以像執筆寫字、畫圖,還有剪貼文本、製作表格、插入 圖案、自動摘要、追蹤修訂等功能。

目前最熱門的雲端筆記軟體當屬Evernote,主流操作平台包括Windows、Mac、iPhone、iPad、Android、 Blackberry、Windows Mobile全部支援,就算不想安裝程式,也可使用網頁版。而手機版因為還有拍照、GPS、錄音等功能,所以還額外多出許多應用。以下就是我們為讀者整理 的「Evernote電子筆記」四大必殺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4

如何才可以在中國大搞核電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2.html

(1)
其實只要頭腦清醒下來,就會發現中國大搞核電的勢頭很難阻擋。以溫家寶而言,他已經逐漸失去經濟事務的控制權,就算他任內不搞,兩年後李克強也必然大搞。

核電對中國的好處很多,對各級政府的誘惑簡直是難以抵擋。從中央政府來說,沒有核電就很難完成節能減排指標,減少污染。而如果從安全性來看,核電廠事故再多,也不會多過煤炭業每年幾千工人死亡。從整體來看,核電是最安全最環保的能源方式。

從 地方政府來說,有了核電,就有穩定而廉價的電力來源,這對湖南,江西這些既沒有火電資源,也沒有水電資源的內陸省來說,至關重要。只有電網穩定了,經濟建 設才能談起。如08年雪災的全國電網癱瘓就搞得湖南很狼狽。另外,核電廠多數是在窮鄉僻壤,發達地區向這裡買電,等於一種收入再分配。很窮的縣一下可以變 成巨富。

對於經營主體來說,核電站就等於是印鈔機。按照「財經」雜誌的計算,一個2X100萬千萬的核電站每年收入可達50億以上,15年就可以回本,以40年使用年限計,之後25年是淨賺。另外,核電站的利用小時每年可達7000,幾乎是火電站的一倍。

考慮到這些,我也逐漸認同核電派的觀點,中國的核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發展速度不是太快,而是太慢。甚至,福島核電站事件對中國核電來說,不是一個危機,而是一個機遇,等於別人免費為中國上了寶貴的一課,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再大幹快上。

目前中國核電裝機大概是1000萬千萬,佔全國電源1%左右,按照07年的「核電規劃」,本來的規劃是到2020年有4000萬千瓦,到大概3%,但現在在建設的核電裝機就已經超過3000萬了,很快就達標。

今年1月份,能源局最近更改的核電目標,是到2020年有8600萬千瓦,佔全部電源的5%。

不過,由於地方政府熱衷核電,據報導說國務院的調查顯示,全國正在籌建的核電規模大概在2.6億千瓦。大概是規劃的三倍左右,當然,這些籌備項目也不一定能在10年內建成。

我覺得,中國的核電比例,在長期而言,起碼應該達到20%,在中期而言,也應該達到10%。

以中國的國情而言,那些正在上馬的2.6億千瓦核電不大可能減下來,10%是肯定可以達標,問題是,是否需要翻番而已。

(2)
「經濟學人」說核電發展要有合適的社會環境,權力制衡,法制等,現在看來,也有些偏激。日本是民主國家,也是市場經濟,東京電力是私營企業,可見是否合適發展核電和意識形態的原因無關。

中國發展核電的問題也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制度。因為核電的專業性很高,黑箱作業,行業人員很容易傲慢,自大,成為獨立王國,外界無法監督。

還有更大的問題是貪腐。前核電集團總經理也是因為貪汙被抓,說明問題很嚴重。貪腐的問題不在貪汙本身,而是如果官員一旦貪汙,心裡就有鬼,無法再認真負責,出了問題也都是摀蓋子的做法。

反過來說,如果中國核電能解決制度上的問題,讓人徹底放心,那反而應該大力發展,抓好這次機遇。

(3)
但我覺得,制度上的事,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不難解決。只要抓住福島電站這次的經驗和教訓,痛下狠心,不難解決。

首先當然是理順整個管理體制。按照「財經」的說法,目前中國有幾個核電管理部門,「九龍治水」,有160條核電法規,卻沒有統一標準,一片混亂。如果真的出現福島這樣的事故,到時候誰來負責都不知道。

但我想,乘此機會,這個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

我反而覺得,有一個意念,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可以很完美地解決中國的核電安全問題。

按照「財經」的介紹,吸取三哩島核電站的教訓,目前全球核電站是交叉監督的,也就是每個核電站派人參加國際核電組織,互相檢查,也算是一種連帶責任。

我覺得,這個思路應該全面推廣到中國的核電體系,大力推行。

例如說,A核電站負責B核電站的安全檢查,如果出了事,兩個核電站一起負責。

又例如,實行異地監督,廣東省核電站的安全監督,由湖南省來負責,湖南的由浙江來負責這樣,以此類推,杜絕人情和利益鏈條。背後的原理類似中國處理貪污案時,很多時候都是異地審判。

更好的方法是,全國三大核電集團,中核,中電投,中廣核,互相監督,互相派員檢查打分,記分結果影響到招標定標。有了經濟利益,互相的安全檢查一定特別起勁。

核電站的運作也實行計分制,如果出現違軌,達到一定分數,就要強制停機檢修。以核電站而言,停機一天的損失就是上千萬,自然有誘因不能馬虎。

最後,所有的檢查結果定期(例如每5年)給中央和國際機構複查,如果出現錯漏,檢查方也要負連帶責任。

當然,如果真的出事了,賠償和懲罰也是一起的。

由於核電非常專業,出事的機率又小(但真的出事了,破壞很大),如果是搞垂直監督,由上而下的檢查,很容易流為表面文章,糊弄外人,失去意義。

這種平行監督,由於混雜了經濟利益在內(可以打擊競爭對手),也有記分的獎勵和懲罰,才能最有效地調動內行的積極性,才能帶來最大的保障。

只要制度上的問題能解決,我覺得中國還是要大力發展核電,還要加快。

不過,既然要大搞,象大亞灣這種老化機組,能淘汰還是儘量淘汰得好。中國核電那麼宏偉的發展,不應該為了一兩個這種無足輕重(從裝機量上來說)的落後機組蒙上污點。應該甩下包袱,才能更快邁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58

人可以這麼「活」! 金惟純

2011-4-25  TWM




「大多數早晨,我都在海裡;如果天氣不好,我就在溪裡……,」這個人每週至少四、五天在釣魚,每週通常辦兩次家庭音樂會,每天必做的功課是拉琴、畫畫、讀書,但一禮拜工作不超過五小時。

這個人活出的樣子,大家一定都覺得「很過分」,更別說他是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了。他不是退休後才這樣活,他幾十年前就一直這樣活。他是許文龍,奇美集團創辦人,一個曾經締造過許多世界第一的人。

我認識許文龍近二十年,一直知道他是個活得「很過分」的人,但讀到他新出的自傳《零與無限大》,仍然感受甚深:原來人是可以這麼想的!原來只要真的這麼想,就不難這麼做,最後就能活成這樣子!要活得很過分,先要想得很過分。

許文龍就是個想得很過分的人:

-他可以在公司很小的時候就想做世界第一,也可以在公司很大的時候,想事業失敗了沒關係,了不起去菜市場賣魚。

-他可以為了讓員工幸福,堅持不上市;也可以向銀行借了上千億,想頂多公司老闆換人而已。

-員工若是工作表現不好,他就當作家裡出了一個比較不聰明的小孩一樣,沒辦法改變。他相信,企業與員工之間,是一種緣。

-他相信財產不必留給後代,做企業也會中毒。

-他相信孫子兵法中最好的,就是第三十六計。

許 文龍活出的樣子比別人精彩,根源就在他想的「空間」比別人大-從零到無限大。而且他還「倒著想」,先想事情最後變成什麼樣,再決定今天要怎麼做。他的思維 有點像巴菲特:「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從貪婪到恐懼既然都可以,自然也不難「不貪不懼」,只活在當下。

從許文龍,想到我 見過的無數企業家,更覺得他不簡單。能在事業上開創一番局面的豪傑之士,多數都有「苦天仇深」的人生經歷,個性超強幾屬必然。這樣的人,在事業上能有「善 終」,已經難能可貴,論及人生圓滿,則如緣木求魚。像許文龍這樣提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惜得福者,我想不起第二個。

許文龍這本書,讓我看到「想」的力量,他的幸福和帶給其他人的幸福,就是這麼「想」出來的。你也想幸福嗎?那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8

Zopa:「擯棄銀行,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好的交易」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8-19/100292847.html

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的先行者,也都面臨此類新興業務是否應當、多大程度上接受監管的難題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沈乎

  英國網站Zopa(www.zopa.com)被業內視為P2P貸款鼻祖,其名取自「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協議空間),宣稱「擯棄銀行,每個人都有更好的交易」。

  在這家平台,借款人能夠獲得1000英鎊至1.5萬英鎊的貸款,時長為3年或5年。Zopa要求出借人年滿18歲,借款人須滿26歲且過去三年 信用記錄良好。每個借款人都會被風險評估,並分為五類,貸款利率也隨之不同。網站提供方便的簡易估算,在首頁輸入借款5000英鎊,五年期,便可估算出目 前一般年化利率為8.7%。

  Zopa成立於2005年3月,倫敦辦公室僅有23名員工。到目前為止,Zopa有50萬會員,相互間出借了1.35億英鎊,利率完全由會員自 主商定。Zopa向借款人收取100鎊的手續費,向出借人收取出借總金額1%的服務費。網站稱過去的12個月中,出借人費後、壞賬前享受的平均借出利率為 7.1%。

  Zopa並不保證出借人的收益或本金安全,壞賬交給催收公司。但為了分散風險,出借人不能將全部資金借給一個對象,必須在許多借款人之間分配。 Zopa會自動將出借人的資金分割為50英鎊的小包,出借人再選擇對每個借款人如何分配。「你的資金分配給更多借款人,你的風險就越分散。」Zopa方面 如是說。

  Zopa方面稱擁有公平貿易局(Office of Fair Trading)的信貸許可證(credit licenses),是英國反欺詐協會(CIFAS)的成員,向信息專員辦公室(Office of the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註冊。英國1974年消費者信貸法案要求大部分向消費者提供信貸、租賃、債務催收等方面商品或服務的企業,都必須擁有信貸許可 證,否則可能構成犯罪。但Zopa還不受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的監管,因為「Zopa作為借貸交易市場的業務很新,不符合現有任何監管類目」但 「因為我們銷售保險產品,FSA正密切地注意著我們。」

  成立次年,Zopa的商業模式便為一家位於舊金山的美國公司繁榮市場(Prosper Marketplace)所效仿,其網站www.prosper.com允許個人借貸不高於2.5萬美元。網站每年向借款人收取貸款2%-3%的手續費,向出借人收取1%的手續費。

  2008年11月,美國證監會(SEC)認為,Prosper的業務涉及證券發行,違反了美國1933年證券法案,因此對其發佈了禁止令。

  SEC文件稱,「Prosper貸款平台像雙盲拍賣般運作……借款人和出借人在網站註冊,建立ID。網站禁止他們透露真實身份。借款人在平台上 張貼『清單』,要求獲得三年期固定利率無抵押貸款,金額從1000美元至2.5萬美元不等,說明想要借貸的金額和願意支付的最低利率。Prosper根據 從信用機構獲得的商業信用得分,為借款人評定信用級別……通常每筆貸款均被多個出借人支持。拍賣結束,競標完成,借款人得到要求的貸款,Prosper將 利率確定在所有中標出借人接受的最低利率上。個人出借人並不真正直接向借款人放貸;借款人收到的是與Prosper簽約銀行發放的貸款。

  截至2010年9月,該網站共撮合3.5萬筆貸款,總額為2.05億美元。2009年,該網站累計貸款淨撇賬率(cumulative net charge-offs)為2.10%,2008年和2007年的數據分別為5.63%和7.04%。

  一段緘默期之後,2009年4月,Prosper稱自己已獲得加州政府相關部門的許可,對加州的個人和企業開展貸款經紀業務。該網站微調之後,重新對全國範圍內的出借人開張。

  然而,只有在獲得SEC的批准後,它才能重新對全國範圍內的借款人服務。該網站目前似乎仍未取得SEC的許可,也未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的採訪請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0

光線是可以彎曲的 --關於研究方法的一些體悟和淺見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jlc.html

 

正確的方法有助於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市場運行的內在邏輯,從而降低預測失敗的概率。我們通過十個小故事,來講述對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體會。

「非洲螞蟻找家」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

「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光線是可以彎曲的」,說明了現代科學是形式邏輯和實證精神的結合產物,兩者缺一不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下邊,沒有了」則論述了中國從古到今都相對缺乏實證精神和形式邏輯,從而無法產生有價值的研究。

「引力與溫度無關」說明了在尋找因果關係的過程中,隔離的重要性。

「雄雞一唱天下白」,「詩必窮而後工」說明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的差別,以及在現實複雜環境中,排除其他因素,找出因果關係的困難性。

「上帝是存在的」說明了理論的命題或預言必須是可證偽的。

 

「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是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在原則上應該是簡單和可以理解的。

 

我想先講一講我個人對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體會。這部分陳述在我看來是異常重要的,儘管它沒有實際的內容在裡面。為了把這部分講清楚,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也會使大家聽起來更輕鬆。

 

 

 

1.非洲螞蟻如何找家?

 

在幾十年以前,生物學家很熱衷於使用進化理論來研究生物的行為。在這種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非洲沙漠裡有一種螞蟻,這種螞蟻找回自己巢穴的行為非常奇怪。

在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正常的條件下,螞 蟻要找回自己的巢穴,主要的辦法是在它們離開巢穴的時候,沿途留下很多氣味。這樣,等到螞蟻要回家的時候就會循著氣味回家,因為螞蟻是沒有視覺的。知道這 樣一個原因的方法是很簡單的:在螞蟻經過的沿途放幾個樟腦球。一般的話,螞蟻就會迷路。

但是,科學家發現非洲沙漠裡的這種螞蟻,實際上不是依靠氣味來識別路途的。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大家對這種螞蟻如何找回自己的巢穴非常感興趣。

當時,為瞭解釋這種螞蟻是如何找回家的,出現了很多競爭性的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認為,在這種螞蟻體內,有一種計步器。當螞蟻離開自己巢穴的時候,它的計步器就開始工作,統計螞蟻的步數。然後,當螞蟻找回家的時候,計步器可以反向工作。當計步器清零,螞蟻就知道已經到家了。

從研究的角度,我們把迄今為止的這個案例總結為兩點:

我們看到研究的第一步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他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螞蟻回家,提出的問題就是這種螞蟻回家很奇怪,那它是如何回家的呢?

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論,做出猜想。為瞭解釋所面對的現象,我們要提出一個假說,提出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在邏輯上要能夠自圓其說,要能夠解釋所面對的現象,這是研究的第二步。

但是在那以後的幾十年間,人們不知道這個假說是不是對的(就是螞蟻體內有計步器的假說)。

我以前曾經問過很過很多面試的學生和實習生,如果現在把這樣一個假說拋給你,要試圖知道這個假說是不是對的,怎麼辦呢?

不少學生的第一直覺是把螞蟻解剖一下,然後用顯微鏡,用生物學的方法來尋找計步器在哪裡。其實稍微簡單地想想就可以知道,這種辦法在操作上是非常困難的,是幾乎不太可能成功的。

因為計步器作為一種假說,很難跟具體的生物器官去對應起來。即便你能夠對應起來,這種器官的運作在解剖學的意義上也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始終不知道這種假說是不是對的,它毫無疑問是一種引人注意的、很有趣的假說。

前幾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生物學論文,這篇論文就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計步器的假說是否是正確的。

它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以現在的眼光看,辦法很簡單,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都不知道這些辦法。

它的辦法是把這些螞蟻捉來,分成兩組。把第一組螞蟻的腿截斷一半,接到第二組螞蟻的腿上。這樣第一組螞蟻的腿就縮短了一半,第二組螞蟻的腿就延長了一部分。這些是在螞蟻離開家以後非常快速的完成的。

如果計步器理論的假說是正確的,從這個 假說出發得到的預測是,腿被截掉一半的螞蟻在往回走的路上,在中途一半的時候就開始表現出找家的行為,主要就是開始團團轉;而腿被延長的螞蟻,會跨過自己 的巢穴,繼續向前走可以計算的距離,然後才表現找家的行為。從這樣的假說出發,理論上可以做出這樣的預測。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用實驗證據的方法來看看這 個預測是不是正確的。

這篇論文能夠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假說居然是正確的。螞蟻找家行為的表現與這一理論的預測是一模一樣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如果說研究的第一步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第二步是提出假說,提出理論,那麼研究的第三步就是從假說和理論出發,從其內在的邏輯出發,去提出一系列的預測。這一系列的預測本身是基於理論的內在邏輯推演出來的。

研究的第四步就是有系統性地蒐集經驗、事實和證據,並把這些經驗、事實和證據同理論的預測相對照。

如果理論的所有預測都能夠和經驗事實一致起來,那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如果理論的預測和經驗事實不一致,那我們就推翻這個理論,去尋求一個新的理論。

這就是我們迄今所知道的所有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關於他們的重要性,我們再舉另一個例子。

 

 

 

2.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

 

在古希臘時期,那時的人們很喜歡辯論。為了支持辯論技巧,一部分的人發展起了非常發達的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在此後上千年時間裡的發展水平都沒有超過古希臘。形式邏輯在那個時代的頂點應該是歐氏幾何。

歐氏幾何基於非常簡單的假設,就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一條直線」。它基於如此簡單的一條假設,就可以推演出非常龐大、非常密實的命題體系。

古希臘學者在那個時代就試圖論證「地球是圓的」,並提出了一系列的證據,他們還以幾何學為基礎去估算地球的周長。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估算成就也是很了不起的。

我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理論都必須有邏輯,而它的基礎就是基於古希臘時代的形式邏輯。在數千年以前的古希臘時代,大約跟中國的孔子時代差不多,希臘人的邏輯就已經非常的發達,遠遠高於中國先哲的水平。

但是我們也知道,古希臘有一個先哲亞里士多德。他的龐大的理論之中有很多命題,其中一個廣受矚目的命題是: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這個命題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非常明確地闡述。而我們現在清楚地知道這個命題本身是不對的。

但是,從亞里士多德提出這個命題一直到伽利略時代,在上千年的時間裡,沒有人公開地、嚴肅地去質疑這個命題或這個預言。為什麼呢?因為在漫長的時間裡,人們不知道做科學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亞里士多德觀察到羽毛比石頭下落得更慢,觀察到一個現象,他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更快。這已經是一個抽象,是一個理論。但是這個理論是不是正確的呢?

他需要第三步,以這個理論為基礎做出預 測,然後是第四步,用可控的實驗去驗證這個預測。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一直到伽利略時代的漫長的時間裡,人們不知道為了取得知識和理解上的進步,第三步和第四 步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那漫長的時間裡,科學本身並沒有誕生。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人們才認識到,理論不但需要邏輯支撐,還需要對世界做系統的觀察, 並用這些觀察來驗證理論的預測,在驗證的基礎上推翻一個理論或者接受一個理論。

愛因斯坦曾經講過,現代科學的誕生是一個偶然。這個偶然來自於兩種思想的碰撞和匯融。一種思想是形式邏輯。從現代對文明史的回顧來看,只有在古希臘提出了非常發達的形式邏輯。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源頭就是實證精神。所謂的實證精神,就是對事實有系統的蒐集、測量和記錄。

只有當形式邏輯和實證精神這兩種思潮交融在一起的時候,科學在歐洲才大放光芒。從伽利略時代到牛頓,到達爾文,到麥克斯韋,到愛因斯坦,無不是遵循這樣的方法,將科學推向更加昌明的地步。

 

 

3.光線是可以彎曲的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本身在數學上,在思想上,毫無疑問是異常複雜的。但是他所做出的預測,他所做出的可以觀察的、以前人們所不知道的預測,卻是驚人的簡單。

比如說,一個非常重要的預測是:當光線通過重力場的時候,光線本身可以被拉彎。這個事實以前人們是不知道,並且是無法想像的。而這個在現代天文學的觀察上一般叫做「重力場的透鏡效應」或「愛因斯坦透鏡效應」。

以這樣一個重要的理論為基礎,他所能做 出的預言是什麼呢?愛因斯坦本人嚴密計算出來的預言是:當發生日全食時,太陽的光芒完全被月亮屏蔽。在這樣的條件下,太陽背後的恆星所發出的光經過太陽的 重力場時被拉彎,照射到了地球上。這個時候人們對這顆恆星位置的計算,同太陽在其他位置時的計算有輕微的偏離,而這個偏離的大小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1918年,英國的遠征隊分別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對這一預言進行了觀測,而觀測的結果與愛因斯坦的預言是一模一樣的。這是廣義相對論獲得廣泛支持,愛因斯坦成為世界名人非常關鍵的實驗證據。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科學研究本質上是實證精神和形式邏輯的結合。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

 

如果我們回過頭看中國三千年的文明史, 我們會看到中國人既沒有實證精神,也沒有形式邏輯。在中國大量的史料中,我們看的紀錄是,皇帝今天晚上寵幸了哪位妃子,名字叫什麼,我們看到的是韓信在月 下策劃政變,最後沒有成功。我們沒有看到對世界的運行做出的有系統的測量、觀察和記錄。

中國的先秦時代也有很激烈的辯論,這種辯論也推動了邏輯的發展,其到達的高度中國人在後來再也沒有到達過,但是它跟古希臘的形式邏輯相比是不在一個量級上的。

在朱熹或是更晚的時代,知識分子都醉心於解讀古代的典籍。這種解讀首先沉迷於對定義的辯論。比如對論語的解讀,首先沉迷於這句話在字義上如何解讀,如何定義,而沒有嚴密的邏輯推演和合理預測。

舉例來說,康有為如何解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呢?中國古代是沒有標點的,這句話在很長時間裡大家的解讀是一樣的,但是康有為提出了新的解讀,認為原意是「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然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答應,那就這麼辦,如果老百姓不答應,就跟他們講明白」。這個倒有點兒像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但是包括梁啟超在內, 對這樣的解讀都非常的懷疑。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古代的治學方法:命題的本身沒有非常清晰的含義,命題的基礎沒有非常嚴密的定義,命題的展開過程沒有密實的邏輯,命題本身也沒有提出任何預測。有時候即使提出預測,人們也不用系統性的觀察去驗證這個預測。

例如,在中醫的著作中,關於生男生女在理論上是這樣解釋的:夫婦雙方如果在單日行房,則生男;在偶日行房,則生女。這也是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做出了很重要的預測,但是你沒有看到哪個中國人去系統性地蒐集事實來驗證這個理論。

所以中國人在漫長的文明史中既沒有形式邏輯,也沒有實證精神,所以中國自始至終沒有科學。但中國文明居然延續至今,也算一大奇蹟。

為什麼我們要從這麼遙遠的孔子時代講起 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既沒有形式邏輯也沒有實證精神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當代。即使是洋務運動和五四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的思想在中國開始廣泛的傳播,但 是在骨子裡,中國學者仍然非常深刻地缺乏實證精神,非常深刻地缺乏形式邏輯。余續所及,影響很廣。

 

 

5.「下邊,沒有了」

 

如果再具體到我們的證券研究領域,個人認為,絕大多數我們所看到的研究報告之中,你找不到非常密實的邏輯和基於這些邏輯提出的預測,或者你偶爾能看到一點密實的邏輯,但是你看不到通過對證據系統性地梳理來驗證這些預測,從而接受或者推翻一個理論。

在國內大量賣方研究報告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材料的堆積,我們看到的是像孔子一樣的突然的靈感,或者像中醫一樣突然來一段論斷,然後就沒有了。像紀曉嵐對老太監講的故事:下邊,沒有了。既不以此為基礎做出一系列的預測,更談不上對事實和經驗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去驗證預測。

在過去七年的時間裡,我們一直試圖遵循前述方法去積累對經濟和市場的理解。如果說跟七年前相比,我們對經濟,對市場的某些理解比那個時候有一點點進步的話,這種進步首先是得益於這樣的方法。

這些是我想對方法論所做的第一個層面的 陳述。我們回顧了科學研究所遵循的一些共同的規則,所有的學科都要遵循這些規則。牛頓本人是遵循這些規則,愛因斯坦本人是遵循這些規則,包括達爾文,包括 麥克斯韋等都是遵循這些規則。霍金曾經說過,「這注定是我們的知識能夠取得大的進步的方法。除了這樣的方法,我們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 步。」

 

 

 

6.引力與溫度無關

 

接下來我們對研究做第二個層面的展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研究的對象在本質上是討論因果關係。那什麼叫因果關係呢?因果關係本身需要一個密實的定義。

以我個人的體會來看,因果關係是對一個封閉的系統而言,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輸入,也可以觀察到它的輸出。假設一個封閉系統,我們把它隔離起來,它有100項輸入,我們可以看到輸入,也可以看到輸出。當這個封閉系統的99項輸入都不變,只有1項輸入在變化,這個輸入的變化在輸出層面所產生的變動,我們就說這兩個現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之所以要對因果關係作這樣一個密實的定義,我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在牛頓時代,牛頓本人研究 了很多的現象,研究了光線色彩的構成,研究了潮汐,研究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和月亮圍繞地球運動等等。但是如果我們去看牛頓理論本身,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 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並不是他在數學上多麼了不起,儘管他在這個領域也非常了不起。

我們想說的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相互作 用,不依賴於太陽是由什麼樣的元素組成的,不依賴於太陽的表面溫度是什麼,不依賴於太陽本身的密度有多大,只依賴於太陽的質量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而 與太陽很多其他的屬性,都是可以屏蔽和隔離開的。這本身是個奇蹟,使得我們在研究地球和太陽相互運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忽略太陽的物理構成,但是依然可以把 兩者的作用關係理解的非常清楚。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物理學研究的世界在原則上是可以隔離的。你可以把太陽的很多屬性隔離掉,但是仍然把這個系統研究得很清楚。而當人們在研究更現實的物理理論的預測時,進行的都是可控試驗。比如說伽利略,把兩個鐵球,一個20斤,一個10斤, 從同樣的位置放下去,人們看到它們同時落地。這個本身是可控試驗。可控試驗意味著你可以嚴密的控制輸入。或者,在研究天體物理學的時候,並不是可控試驗, 但是這個世界的研究在方法上,在原則上,它居然是可以隔離的。這個使得在研究因果關係的時候,研究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為什麼經濟學的研究在這個層面上非常的難?為什麼生物學的研究,特別是關於人體的研究,非常的難?為什麼現代醫藥的研究非常的難?因為這個系統在原則上在方法上是很難隔離的。它不能夠像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運動一樣,把太陽的表面溫度隔離掉。

比如在生物體的層面上,一個普遍的現象 叫「代償」,就是說如果你某一項生物機能非常的不發達,一定有另一項生物機能非常的發達。「代償」很可能跟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的競爭有關係,但是它非常清楚 地表明人體在研究上是不能簡單隔離的。一個系統的調整在另一個系統之中會引起非常複雜的反應,這些反應又會倒過來影響你原來研究的這個問題,而且這些過程 本身很難理解清楚。

所以,世界上有那麼多傑出的物理學家,但是在經濟學、社會學、或者醫學等等領域,為什麼缺乏物理學那樣偉大的成就呢?我們可能對這些領域的很多學者不是非常熟悉,但未見得是他們不聰明。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處理的這個體系在方法上,也許人們需要尋找新的方法,至少簡單隔離法和可控實驗的研究方法是很難適用的。

 

 

7.雄雞一唱天下白

 

我們都知道在經濟研究中,對經驗數據的處理,通常只能得到相關關係,但是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有很大的不同。

我先舉一個例子,中國唐代有一句詩叫做「雄雞一唱天下白」。這句詩描述了一個觀測,有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公雞叫,第二個現象是天亮。他還描述了這兩個現象之間的聯繫,就是公雞叫穩定地領先並預言著天要亮了。所以這是一個命題。

從這個描述之中,我們清楚的知道這兩種現象至少存在著非常緊密的相關關係,而且公雞叫是穩定地領先於天亮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公雞叫是天亮的原因。

我們如何知道公雞叫不是天亮的原因呢?從這個命題本身,從他們密切的相關關係,從公雞叫的領先這些角度,我們都是無法知道的。我們能夠很幸運地知道這一點,需要其他一些知識。

這些知識至少在兩個層面上可以獲得,第 一個層面是現代天文學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告訴我們,天亮不亮和公雞叫是沒有關係的。我們接受現代天文學的這些結論,我們知道這是跟地球圍繞太陽轉有關係,而 跟公雞叫是沒有關係的。但是這些知識在我們剛才的數據處理系統之外,是一些額外的知識。如果沒有這些額外的知識,我們不知道公雞叫和天亮之間有沒有因果關 係。

第二個方法就是通過對雞瘟的研究。雞瘟 使得大量公雞都被宰殺,但是天照樣準時的亮起來。這樣一個自然實驗清楚的表明他們之間不可能有因果關係。即雞瘟這個自然事件導致公雞叫這個現象被控制住 了,沒有公雞叫了,但是天照樣亮,所以說明他們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雞瘟提供了一個類似的可控實驗。在這個系統中,把這個變量控制 住,其他的結果是不變的,所以沒有因果關係。

所 以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之中,我們看到最近很多年以來,人們對自然實驗的研究精力,比如一場地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再比如通過雙胞胎樣本研究教育的影響…… 為什麼人們去研究這些自然實驗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然實驗比較接近可控實驗,可以使人們接近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科學研究最終是為了逼近因果關係。

 

 

8.詩必窮而後工

 

們知道,許多實證的經濟研究處理的都是相關關係。比如很多人通常說M1跟股市有什麼樣的關係,物價跟哪些因素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些論證在方法上都是基於相關性的一些描述,兩條線拉在一起,比較認真負責的計算一個相關係數,不認真負責的,就說:「你看,你看,這兩條線很像!」但是原則上都是基於對相關關係的描述。

在密實的理論研究中,我們探究的是因果關係。那我們要問的是: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的區別在哪裡?弄清楚這一區別對理解和釐清經濟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的區別在哪裡?

如果A是一個現象,B是一個現象 ,C是我們沒有看到的一個現象。

如果AB之間存在相關關係,那麼可能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是A causeBAB的原因;第二種是B causeABA的原因;第三種是C同時causeABC既是A的原因,也是B的原因。

如果我們不能排除C的存在,我們就無法斷定AB之間的相關關係可以上升為因果關係;此外,知道這個因果關係是沿著AB,還是沿著BA,也不太容易,這些問題是實證研究非常大的困難。

可以控制的實驗的好處就是可以把這個C給排除掉。而天文學,比如說研究地球和太陽的運動,非常大的好處是即使這個C是太陽的表面溫度,是太陽的元素構成,但是它跟AB之間沒有關係,你可以認為他不存在。

但是在經濟研究之中,C太多,BA的情況太多。所以從做出預測到觀察事實,觀察的事實跟預測之間的聯繫如果用因果關係的鏈條來梳理的話,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為了說明這一點,我舉一個案例。

中國古人喜歡寫詩,覺得其中學問很大。那麼怎麼寫出好的詩歌呢?一個重要的概括是「詩必窮而後工」。很多人認為這個命題描述的是因果關係,但是在我看來,它描述的頂多是一個相關關係。

「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得志,不是貧窮,是鬱鬱不得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窮」不是貧窮,而是指不得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就像一個女孩子沒有人追求一樣。

中國過去的知識分子老是希望被皇帝和政府追求,如果沒人追求他,就故意躲到山林裡邊等著別人來追求,這就像女孩子塗脂抹粉,遊走於鬧市之間,來提高回頭率,這是一樣的心態。所以「窮」本質上是不得志,沒有人追求他,政府不理他,然後躲到山林裡還是不理他。

政府不追求他,他就沒有錢呀,沒有錢沒有很好的地位,然後回家老婆就跟他鬧彆扭,出去喝酒動不動還要賒賬,他就會有很多的問題。

「窮」,這是一個現象;「工」,是另一 個現象,就是他的詩詞寫的很好。詩詞寫得好有很多的標準。第一是格律非常的好,漢語作為一種單音節的語言,對格律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以我們現代人的眼 光來看,蘇東坡的詩詞寫得那麼好,李清照作為和他同時代的人,說蘇東坡的詞不夠好,原因就是「不諧音律」,在音律、音調的和諧、押韻方面有很大的問題。

第二是意境很高。所謂意境,我體會就是一種幻覺,是通過語言和格律等去刺激你的想像產生的一種幻覺,如果這種幻覺讓你感到很舒服,那麼就說這首詩很「工」。

「詩必窮而後工」,這句話描述了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窮」,第二個現象是「工」。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描述的是一種因果關係,就是因為「窮」,因為鬱鬱不得志,所以才能寫出很感人的詩歌。所以「窮」是現象A,「工」是現象B,他們認為因果關係是A導致BA cause B

但是我後來很仔細地研究了這個命題,我認為中國在上千年的時間裡,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看,對這個命題的解讀幾乎注定是錯的。為什麼呢?我們至少可以提出兩種競爭性的、令人信服的解釋來說明這種解讀可能是錯的。

第一,詩寫得很好是要花功夫,花心思去琢磨的,不是隨便能寫出來的。李白的很多詩你看起來寫得很輕鬆,實際上他沒事幹,騎在馬上都在琢磨,琢磨音節,格律和意境。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心思去琢磨格律,你就沒 有辦法去琢磨領導的心思,去琢磨周圍的同事在想什麼,你就沒有辦法去琢磨怎麼樣把股票炒好。所以,「工」是因為你喜歡「工」,你花了很多心思在那個方面, 那麼你花在主營業務上的心思就很少,自然你的業績就很差,老闆就不會喜歡你。老闆不喜歡你,你就肯定發不了獎金,也提拔不了,所以你就「窮」。

這是第一種解釋,認為因果關係是倒過來的,是「工」導致了「窮」。

舉幾個例子,李白受玉真公主之薦入宮,李隆基非常喜歡他。李隆基動不動帶著楊玉環在宮裡耍,但是老覺得不痛快,因為爽的感覺不能長久地保留下來,不能很好地抒發出來,找了很多御用詩人都寫得不透徹,就把李白叫過來。

李白當時還不知道幹什麼,吩咐了以後, 一提筆,流傳千古的詩歌就出來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等。但是李白在宮裡只待了兩年就被趕出來了,為什麼呢?同事在背後誣陷他,嘀咕他,琢磨他,說他的 壞話;他的上級也拚命給他使絆子,非常的不爽。他們聯合起來在李隆基面前扎他的針,紮了一針又一針,到後來李隆基實在受不了了,「賜金放歸」,給了他很多 錢,你出去玩兒吧,實在罩不住你了。

根子上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李白在寫詩這個層面上花的心思太多。李白的情商不會很高,所以他既不揣摩領導的意圖,也不揣摩同事的想法。同事都在他背後使絆子,他茫然無知,出去以後琢磨了很多年終於明白了。後來他落魄時寫的回憶這段生活的詩歌,是充滿很多牢騷的,就是同事陷害他,這幫王八蛋真壞,他寫過一些這樣的詩歌。

以李白的現實案例來看,「工」完全有可能是「窮」的原因。因果關係完全可能是倒過來的。

第二、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存在一個C。怎麼來提出存在C的理論呢?這個理論也是很容易提出來的。為什麼張三生下來數學就學的很好,李四怎麼學都學不明白呢?因為人的天分是不一樣的。這個天分就是我說的C

有的人生下來感情就比較脆弱,非常多愁傷感,聽到秋風吹動樹葉的聲音就會流淚,有的人聽了啥也沒聽見,這個就是天分的差異。

如果你是一個聽見秋風就會流淚的人,你的本性是這樣,那麼你的詩歌就容易寫得很好,因為你對世界的觀察體會非常細微,你有一個高傲細微,敏感脆弱的心靈。你自己首先被感動了,你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感動別人。所以這個C就是你的天分,你的天分會導致你的詩歌寫得很好。

如果你的心靈天生如此脆弱,領導批評你兩句你馬上就哭鼻子,哭完鼻子就怠工,怠工完就提交辭呈,那你獎金肯定領不到,更別說提拔了,這樣「窮」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社會上,在人群裡混,人群本質上是一個叢林社會,相互利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一顆脆弱高傲的心靈在人堆兒裡是很難混得開的。所以這樣一個C就必然導致「窮」這個現象。

如果這個解讀是對的,那AB,「窮」和「工」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兩者之間只是一種相關關係。

我們舉這個「窮而後工」的例子是想說明,我們看到的大量經濟現象和很多的社會現象,如果對他們進行統計手段的處理,只能得到相關關係。但是我們為了獲得對世界的洞察,並以這樣的洞察為基礎,獲得對世界的比較穩定可靠的預測能力,我們必須探索因果關係。

但是從相關關係跨越到因果關係,這條溝有多寬呢?這本質上要排除C的存在,或者說認為C不存在。而「C是不存在的」,這一命題可能是無法證偽的,至少在絕大多數時候很難,除非是受控實驗。

我們最近的例子是什麼呢?當然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濟長達20年的繁榮,包括資產市場的繁榮,人們把這種繁榮與神奇的貨幣政策聯繫在一起,並且認為這是因果關係。但是人們不知道,實際上在這背後有一個強大的C,金融的自由化,美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非常快速的技術進步,人口的紅利,世界範圍內冷戰的消退等等都是人們或多或少沒有充分注意到的C,它同時帶來兩種現象。等到這個C出問題的時候,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能力馬上垮塌。回頭看,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能力,可能遠遠沒有主流學者當時理解和吹噓的那麼大。

 

 

9.上帝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再回到哲學層面上,除了前面討論的形式邏輯、實證精神、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外,可能還需要對研究再施加一些約束。

科學哲學20世紀最重要的發展之一是:命題在原則上必須是可以證偽的,也就是說原則上我們必須能夠證明它是錯的。

舉一個例子, 「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在原則上我們能夠證明它是錯的,方法就是我們找到一片黃色的樹葉。

在我們找到一片黃色的樹葉之前,我們相信這個命題,我們認為它是對的。但是,直到我們找到了一片黃色的樹葉,馬上就推翻這個命題。

黃色的樹葉只要找到,就能夠證明「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是錯的,這就是說在原則上這個命題是可以證偽的。

但是,有一些命題是無法證偽的。比如說,「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

英國一個很著名的天文學家對公眾演講,介紹現代天文學的發展,用望遠鏡我們看到了多遠的世界,最後的結論是「上帝是沒有的」。

然後一個虔誠的基督教的老太太一句話就推翻了他,她說:「你用望遠鏡看了那麼多的東西,你用望遠鏡看到過風嗎?」

我們都知道風是存在的,而望遠鏡既然連風都看不到,那你用望遠鏡看了全宇宙,沒看到上帝,你怎麼就知道上帝是不存在的呢?

「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是無法證偽的。我們在家裡廚房和冰箱裡沒有找到上帝,但是這不證明上帝不存在,只能說明上帝不存在於你家的冰箱和廚房裡。航天飛機到了360公里的高空,到處轉了一遍沒有找到,那也不能說明上帝不存在,上帝可能在你沒有去到的地方。在原則上你無法證明這個命題是錯的。這個命題在哲學上和「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是不一樣的。

成功宗教的秘訣之一就是,它的許諾、命題和預言等,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佛教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你到廟裡捐出香火錢,保佑把股票炒好。如果沒炒好怎麼辦呢?和尚會告訴你心誠則靈,因為你心不誠,所以不行。

這些預言你在原則上都無法證明他們是錯的。

但是現代科學的所有命題在原則上都必須有方法證明它是錯的。不見得它已經被證明是錯的,但是原則上必須有方法能夠證明它是錯的。在它被證明是錯的之前,我們先相信它,直到它被證明是錯的,然後我們去接納一些新的命題。

所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命題,在哲學上必須具有這樣的特徵:本質上是可以被證偽的。我們觀察現象,提出一個理論,從這個理論做出了很多的預測,所有的預測在原則上必須是可以證偽的。這是卡爾·波普爾對科學哲學思考的非常重要的貢獻。

為什麼經驗證據的分析中很難釐清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你需要排除C的存在。但 「C是不存在的」這個命題就像「上帝是存在的」一樣,是幾乎無法證偽的。

 

 

10.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

 

我們觀察100個現象,可以提出10個理論,每一個理論解釋10個現象,都很成功,這是第一種做法。

第二種做法,提出1個理論,解釋這100個現象,每一個現象都不是那麼成功,但是它可以解釋所有的現象。

這兩種做法,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科學研究所遵循的一個原則,一般認為第二種方法是正確的。

有什麼道理嗎?沒有特別顯然的道理,第二種方法更簡單,這是一種信仰。

為此我舉兩段科學史上的例子。哥白尼最早認為地球繞著太陽轉,並且軌道是圓形的。

這個理論非常簡單,太陽在中心,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轉,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太陽之外的其他星系。在這個理論提出之前,主導性的理論是托勒密的「地心說」。「地心說」對世界的描述要更複雜,特別是要描述其他行星軌道的時候。

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來的時候,在預測上並沒有托勒密的「地心說」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假定軌道是圓形的,但是本來軌道是橢圓的,因此預測與經驗觀察的誤差是比較大的。而托勒密的預測同經驗觀察的結合程度要緊密的多。

但是歐洲科學界一流的學者私下裡都認為哥白尼是對的,這不是因為它跟經驗證據吻合得好,而是因為它簡單。從過去幾百年科學史來看,實際的情況也是這樣,簡單優美的理論往往戰勝複雜的理論。

最後我再講一個段子來結束我的陳述。

愛因斯坦的理論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是,光速是恆定的。在相對論提出一段時間以後,它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在一次錯誤的測量中,人們發現這個假設是不對的。

愛因斯坦當時已經非常有名了。這個結果出來後,有人問愛因斯坦對此怎麼評價。愛因斯坦說了一句話:「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這句話像詩一樣,很優美,但也很難理解。

很多年以後,愛因斯坦的理論幾乎被所有人接受。他的一個朋友斗膽請教愛因斯坦當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愛因斯坦解釋說:

「上帝隱藏他的秘密,是因為他本性高傲,而不是憑藉什麼狡猾的手段。」

這就是說,這個世界原則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去理解。如果你弄了一堆很複雜的方法,幾乎注定是錯的。

「上帝隱藏他的秘密,是因為他本性高傲」,就是說事情很簡單,但是由於本性高傲,輕易不讓你知道;「狡猾的手段」,就是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你怎麼都摸不清楚。

希望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在原則上也是簡單的。

(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9

WiFi也可以營銷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09/t3830816.htm

 無線城市概唸成為潮流,電信運營商在各大城市鋪設WiFi熱點,互聯網企業滲入行業尋求機遇,小小的WiFi路由器蘊含著無限商機。

  借助第26屆深圳大運會的東風,中國電信在深圳鋪設近3000個WiFi熱點,大運主要場館、機場、火車站、各大口岸、星級酒店、餐廳、大型商 店等人流密集區域都可享受免費的WiFi上網服務。隨著各種具備上網功能的移動終端逐步普及,人們在生活中對互聯網的需求越來越大,豐富的應用軟件加大了 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而為消費者提供WiFi上網服務也成為越來越多商家的標準服務。「從這裡開始,不一樣的精彩」深圳大運會的這句口號,可以形象地用來 描繪市場各方在WiFi熱點上的爭奪。

  無線城市浪潮
  事實上,無線城市並不是個新鮮的概念。早在2004年美國率先提出「無線費城計 劃」,在費城全城範圍內為市民提供便捷的互聯網接入服務,成為全球最早提出建設無線城市計劃的城市。所謂的「無線城市」,簡單而言是利用多種無線接入技 術,在整個城市範圍內實現無線網絡的覆蓋和服務,提供隨時隨地接入的無線網絡,而其中的WiFi技術是實現無線城市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儘管美國的「無線費 城計劃」由於經營問題一度停滯不前,但無線城市概念的浪潮卻慢慢席捲全球,美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等國家許多城市的無線城市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之 中。
在中國,早期電信運營商出於WiFi會衝擊傳統數據流量收入的擔心,對發展無線城市計劃反應冷淡。不過隨著3G網絡的推廣,電信運營商開始重視無線城市計劃的發展,以期與2G和3G網絡形成互補,同時也減輕因移動終端的普及所帶來的海量數據流量對自身的壓力。
近幾年,中國至少有10個城市明確提出了發展無線城市計劃。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成為無線城市發展的倡導者。至2013年底, 中國移動將在全國範圍內部署100萬個WiFi熱點,中國電信計劃於2012年底把現有的30萬個WiFi熱點同樣增加到100萬個,不甘示弱的中國聯通 則規劃在2011年底前將自家的網絡覆蓋到至少4萬座單體樓宇。在平安證券分析師李忠智看來,此輪正在進行中的無線大戰,將為WiFi行業在未來3-4年 帶來高達600億元的投資。
「無線城市」口號無疑是壯觀的,但由於投入規模巨大且短期內很難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國外許多無線城市計劃,不管 是企業主導還是政府主導,要麼放緩進程、要麼虧損經營。費城無線城市計劃的一度停頓也正是源於此。不過,由於意識到上網接入的普及或將帶來滾滾財源,費城 無線城市計劃也已在2008年由另一家公司接手得以重啟。

  星巴克的「WiFi經」
  雖然無線城市計劃的商業價值當前還很難被完全發掘,不過WiFi熱點蘊 含的商機卻已經開始逐漸清晰。國際市場上,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如谷歌、微軟、雅虎等公司儘管目前還未有大手筆的動作,但都對WiFi表露出極大的熱情,隨時 準備伺機而動。谷歌在2009年宣佈為美國維珍航空公司免費提供WiFi服務,微軟與移動廣告商JiWire合作在機場和酒店提供免費WiFi,雅虎則從 2009年底開始在紐約時代廣場為市民提供一年的免費WiFi。
如今,WiFi小盒子中蘊含的商機甚至看似毫無干係的星巴克也引來插足,並 且,其模式或許更能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2010年7月,星巴克宣佈在全美境內近7000家咖啡館免費為顧客提供無限制的WiFi接入服務,其中電信運營 商AT&T為咖啡館的WiFi供應商,雅虎則和星巴克合作開發星巴克數字網,顧客在品味星巴克咖啡的同時,可以自由訪問各種免費或付費網站,享受 高附加值的數字網絡服務。2011年開始,星巴克更是在此基礎上發力移動增值服務,消費者可以使用安裝了星巴克卡移動應用(Starbucks Card Mobile App)的iPhone、黑莓等設備進行支付。該應用允許消費者把資金從信用卡轉移到星巴克虛擬卡上,消費者只需點擊「Touch to pay」,然後通過櫃檯的條形碼讀取裝置掃瞄即可完成支付過程。
在這個「運營商+連鎖商家+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模式中:運營商提供 WiFi服務是為了分流手機上網帶來的數據流量的爆炸式增長以及保證良好的用戶體驗;連鎖商家鋪設WiFi網絡則是為了吸引消費者到店內消費;而互聯網服 務提供商看中的則是其中蘊含的廣告商機,三家各取所需,從而圍繞WiFi結成了利益同盟。
在中國市場,星巴克早在數年前為了吸引消費者,就已 經自行搭建了WiFi網絡提供免費上網服務。而隨著CMCC-Starbuck這一名稱取代了原本星巴克自身的網絡,象徵著其把美國的「WiFi經」唸到 了中國。通過與中國移動在華東地區的全面合作,星巴克以包月付費的形式為它的寬帶和服務買單,來店消費的客戶通過手機短信獲得上網賬號,享用免費的 WiFi服務;而移動則負責提供整套網絡服務方案,包括硬件架設和網絡鋪設。星巴克與中國移動的這種合作模式將逐步推廣到它在全國約230家分店,同時雙 方還將開展基於品牌的全方位合作,涉及手機導航、積分兌換、手機支付、手機郵箱等業務,而上述星巴克的移動支付模式也有望在未來推廣到中國市場。

  熱點結合形成收入來源
  在WiFi上開展增值服務,其蘊含的商業價值目前還無法衡量,除了電信運 營商,一些專注於這個新興行業的互聯網企業已捕獲機遇,並開拓出更具盈利前景的模式。成立於2007年的邁外迪是一家致力於商用WiFi網絡架構和媒體服 務的提供商,為商家免費提供無線路由器和相應的管理和技術維護等服務。
為咖啡館、西餐廳等休閒場所的客人免費提供WiFi上網服務,看似賠本 買賣,然而把所有WiFi點結合在一起,佔據上網入口,卻能交織成一個強大的廣告平台,打造出另一種模式的廣告營銷。邁外迪的模式非常清晰,通過其合作夥 伴,先是免費為店面提供WiFi設備和架設,佔據消費者無線上網的接入口,在消費者登陸WiFi上網時,登陸界面是邁外迪設置的導航首頁,類似一般的互聯 網廣告,邁外迪則通過導航首頁的廣告位和流量獲得收入。
為了吸引更多商家接受它的服務,邁外迪初期把發展目標瞄準了規模效應明顯的連鎖餐廳和 咖啡館。這些連鎖餐廳和咖啡館為了吸引消費者到店內消費,基本都提供免費的WiFi服務,不過大多數安裝的是家用式WiFi設備,在穩定性和安全性以及技 術方面存在不足,而邁外迪免費提供的商用版WiFi服務和技術正是廣大商家所欠缺的。
在經營一年半後,邁外迪聚集了近2000家店面,也直到此時 才開始賣出第一單廣告。經過4年的發展,如今邁外迪與包括咖啡館、西餐廳、中式連鎖快餐店等6500個店面形成WiFi聯盟,而國內咖啡館連鎖排名前50 家中有48家已與邁外迪簽訂合作協議,每天為超過20萬人次提供無線網絡服務。截至目前,在邁外迪官網上羅列出來的合作品牌包括麥當勞、COSTA、哈根 達斯、漢堡王等近60家企業。
從本質上看,邁外迪不僅是一家免費的WiFi無線網絡服務提供商,還是國內首家WiFi無線網絡新媒體公司,被 不少業內人士比作移動互聯網的分眾傳媒。據媒體報導,2010年邁外迪實現銷售1000多萬元,已基本實現財務平衡。依靠創新商業模式,邁外迪還被美國著 名的風投雜誌《Red Herring(紅鯡魚)》評為2010年亞洲科技100強。
在小小的上網登錄頁面,邁外迪吸引了奔馳、寶馬、 IBM、聯想、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國際品牌成為其廣告客戶。此外,通過與新浪微博合作,在邁外迪網絡覆蓋的商家,消費者只需通過登錄新浪微博賬戶便可直接 連接互聯網,比起在國內的星巴克需要發送短信來獲取上網賬號方便許多。同時,邁外迪還嘗試和其他網絡公司合作,以加強網絡服務質量來吸引商家加入。通過與 金山毒霸合作,把云查殺內置入WiFi路由器,保證了WiFi上網的安全。不僅如此,由於WiFi上網點的用戶都具備一定的區域性,LBS(定位服務)將 幫助邁外迪吸引周邊商家在它的廣告頁面上插入小廣告和促銷活動,與LBS的結合或將成為更快的盈利渠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