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看淡思捷的原因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30.html
思捷(330)在過去12個月的股價,實在強差人意,雖然表面上的估值看似吸引(11年預期P/E:12倍; Yield: 5.0%),但這並不是令人信服的買入原因.
眾本地和內地零售股於2010年表現不俗,唯獨是思捷近月來徘徊在HK$40至HK$45之間上落,市場的訊號是 ------ "Don't Touch"!!!
那麼思捷的問題可能是甚麼? 除了主要市場歐洲可能受區內經濟低迷影響外,其實最大風險可能是自身的問題.當然新管理層的能力仍有待觀察,但令筆者擔憂的還有其"市場定位".
在歐洲,思捷正夾在"Zara"和"H&M"中間,願支付中高價的人直接去"Zara"買半高檔次的服裝,而"H&M"則是"平靚正"的選擇.
在香港,情況可能更糟,今日心血來潮走去"行街",分別走去"H&M"(中環), "Uniqlo"(銅鑼灣)同"Esprit"(銅鑼灣)的店舖,"H&M"同"Uniqlo"內人生人海,相反"Esprit"內的顧客幾乎10隻手指都夠數.
若然連自己都想不到為何要去"Esprit"買衫,那麼更加不宜對其股票沾手.
若然追求高息消費股,倒不如買大快活(52)同維他奶(345)好過.
美國另一位94歲股神的投資思想 自強不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rxcc.html
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也是巴菲特的老師Ben Graham,工作將近十年。自立門戶後一直堅持獨立投資,直到今天,對,94了,他還在價值投資。
巴菲特2006年致股東信,專門重點講到Walter Schloss
「最後我想談談我在華爾街的一位老朋友,Walter Schloss,他去年已經90歲高齡。從1956年至2002年,他的投資都非常成功,而且除非他的基金賺錢,否則他一分錢手續費也不收。我對他的敬仰 不是馬後砲,我在五十年前就把他推薦給St. Louis家族,建議由Walter來管理他們的財富,他是我當時唯一推薦人選。Walter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商學院。他的辦公室只有1間,直到 2002年才擴到4間。而且沒有秘書,沒有任何辦公人員,只有他的兒子幫他。他們從來不靠內幕信息,確切的說,內幕信息至少離他們有1英里遠。他們就設定 幾條標準挑選股票。1989年父子倆接受採訪,被問及投資理念,回答『我們儘量買便宜的股票』。聽到這些,什麼現代組合理論,技術分析,宏觀判斷和複雜模 型,都歇了吧。
Walter的策略是不要冒『真正的風險』(資本的永久損失)。以此為依託,他的投資回報遠超大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投資過超過1000只股票,大部 分看上去都沒什麼吸引力。他多年來的成功不是依靠幾隻股票,也不可能是因為偶然。我第一次向公眾推薦Walter Schloss是在1984年,那時主流商學院盛行『市場有效理論』,即認為股票價格不會明顯被錯估,所以僅僅利用公開信息,投資者無法超越市場平均水 平。無數本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而另一邊Walter卻繼續用事實說話—跑贏大盤。市場有效理論反而『幫助』了Walter,就像如 果你從事航運業,而你的競爭對手都被教育說,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從這個角度講,對Walter的投資者來講,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件好事。」
巴菲特在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這樣形容Walter Schloss:
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開場笑話,哈哈
1998年Walter Schloss參加了Jim Grant投資論壇,演講題目是「我的華爾街六十五年」,開場時他先講了一個笑話。「我有個朋友,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他請我去給他的病人講講投資。我應邀 前往,剛講了幾句,一個坐在前排的病人,站起來衝著我喊,『閉嘴,白痴,坐下!』我頓時傻了,問我的朋友該怎麼辦,他說,『那你就坐下唄,這是他這幾個月 來說的最明智的一句話』」。
在那次演講中,Walter給大家介紹了他眼中的「價值投資之父」Ben Graham。Graham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聰明的他將自己的理念應用於投資,他定下的規矩是,有回報他要提取50%,而出現損失,他也會承擔 50%。不過,1929年的市場也讓他損失慘重,投資者紛紛贖回。1946年,Graham-Newman基金已經成立10年,表現一直很好。主要原因是 Graham二戰前買入很多規模和盈利一般的二線公司,這些公司不用繳納超額盈利稅,因此戰後反而經營和股價都表現很好。兩個小例子。Ben Graham的堅持。曾經有人給他推薦未來業績很看好的公司,他說「這不是我們的風格」。他所倡導的價值投資並不是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盈利和增長。哪怕 「機會」再「確定」,他也會堅持原則。Ben Graham的價值發現。二戰前,市場熱捧波音公司,認為其前景巨大;而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公司沒有前途,於是Ben Graham得以在20元股價買入(當時賬面價值為40美元)。當時沒有多少人會專門在股價跌時買入,Ben Graham已經在這樣做了,不過他不願意用逆向投資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在買入價值。所以你要教育你的投資人,除了浮盈,也要習慣浮虧,而且越跌越 買。
其他場合,Walter Schloss精彩問答:
1、你和巴菲特等人都曾師從Ben Graham,今天你們也成為非常成功的投資人,你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都不抽煙,呵呵。我想我們都很理性(rational),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很情緒化。當然,巴菲特是這方面做得更極致些。而且我們都很誠實,我們知道有些人賺了很多錢,但別人並不願意投錢給他們,因為他們人品有問題。
2、Tweedy Browne偏定量,而巴菲特偏定性,你呢?
我不是很擅長判斷「人」,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我會從公司是否願意分紅,來判斷管理層是否為股東利益著想。因 為我們很「小」,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麼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更容易 些。
3、買賣原則?
不要著急賣。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因為已經漲了50%,別人勸你要鎖定利潤,你不要急著賣。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 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到股 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
4、你自己經歷了很多次經濟衰退(18次),還包括二戰後的市場,歷史在重複,還是你也在改變?
市場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些股票跌去50-60%,而有些股票創了新高。人們總喜歡買入表現很好的公司,而不喜歡那些表現糟糕的公司。有些人也許在想, 如果我現在賣掉這些差的公司,還可以抵消一些要繳納的盈利稅,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賣股票,所以股價總是會比「應該」跌得更多。以前的價值 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 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麼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願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重要。
5、你的投資很分散
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裡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並不知 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6、很多人由於貪婪,撐不了你這麼久,你的秘訣?
很多人本不應該來這個市場,由於貪婪,才有他們的出現。我們有自己的潛在買入名單,當這個名單由50只減少到3只,我知道市場很危險了,也沒有那麼便宜了,於是是時候徹底撤出了。再說市場幾十年前哪有那麼多CFA。。。。。。
7、給年輕人忠告
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麼,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
Walter Schloss工作習慣
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Line雜誌,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標的後買入一些(股價較賬面價 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後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自立 門戶後,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難怪,Forbes雜誌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談「簡單」的價值投 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
LivingSocial:團購的另一種可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03/225358.html
LivingSocial向其用戶發放信用卡,顯示了精細經營的思路。互聯網企業向金融等基礎服務領域擴展,是未來團購的另一條道路。
2011年下半年團購行業的洗牌效應集中顯現。在經歷瘋狂的「造團」運動之後,中國的團購企業數量一度達到5000多家。不過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
中心今年初發佈的《2011中國團購行業年度報告》,團購網站的數量已由2011年7月的峰值數量5188家減少至年末的3909家,在短短半年之內減少
了1279家,降幅比例達到25%。業內人士預計,在洗牌之後,絕大多數團購網站將倒閉,最後會剩下少數幾家分享市場。
洗牌固然可以使市場回歸理性,但是並不一定能夠解決團購行業的深層次問題:同質化競爭。團購網站在經營模式上千篇一律,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不斷地投
入資金,進行市場擴張。可以說團購的隱患從一開始就已經伏下。如今出現的洗牌效應並不令人奇怪。而未來,這樣難以持續發展的道路需要改變。
進入2012年,團購企業也紛紛意識到創新求變的重要性。拉手網創始人兼CEO吳波告訴記者:「團購行業在2011年經歷了爆髮式的增長之後,進入
2012年會逐漸回覆到平穩發展和理性增長的新階段。2010和2011年,中國團購網站的競爭是在商務和執行層面上的競爭,2012年,這種競爭將變成
在互聯網和創新上的競爭。」
58同城電商產品副總裁張川也認為,相對於2011年,團購市場總體用戶的增長會減緩,級數型的增長需要搶佔其他團購的市場份額。他表示:「2012年團
購企業競爭的焦點將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是新商業模式、產品模式的探索,這方面走出了很多的例子,例如商城、優惠卷、實時團購等等;一個是效率的提升,如
何提高內部運營效率,如果提高用戶轉化率上。」
國內團購網站紛紛求變,但基本上沒有跳出傳統業務的圈子。而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LivingSocial卻出現了跨界經營,將觸角延伸向金融領域。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LivingSocial首席財務官約翰·巴克斯(John
Bax)週四表示,該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發行首張信用卡,幫助商家吸引回頭客。巴克斯說,LivingSocial將協同摩根大通旗下的美國消費者和
商業銀行業務部Chase、信用卡和支付服務提供商維薩(Visa)聯合向所有的LivingSocial美國訂閱用戶發行信用卡,該信用卡將不收取年
費。巴克斯解釋說,持卡人每月刷卡10次便能夠獲得10個「Deal
Bucks」積分。這些積分可以被用於支付LivingSocial的團購交易,或是LivingSocial提供的其它服務,如打折旅遊套餐等。他認為
此舉將鼓勵人們購買商家的產品。因為「中小企業商戶永遠也無法擁有自己的信用卡,我們將給他們提供這方面的好處。」
據記者瞭解,目前國內的團購網站如拉手網雖然也提供比較完善的支付服務,拉手網的用戶可以選擇快錢、支付寶、財付通、易寶支付、拉手直付、銀聯在線
支付等不同的支付方式,還可以進行大額結算。但是像LivingSocial這樣推出信用卡業務的,卻還難以發現。不過這種做法卻給了國內團購網站新的啟
示。
互聯網企業=金融企業?
團購企業向金融領域延伸具有現實的需求,團購企業都希望能夠通過便利的支付手段方便自己的用戶進行消費。提供信用卡等金融支持業務,將幫助團購企業
獲得更多的用戶。不過銀行利用自身的金融優勢,也希望通過開展團購業務,拓展自身的用戶群。目前國內的銀行業紛紛開團,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卡商城已開通團購
專區,招行的「聚便宜」、民生的「爽樂購」、中信銀行的「夠便宜」等團購業務也紛紛湧現。在團購業務上,團購企業與銀行又出現了正面交鋒。
所以,團購與基礎金融業務具有自然的連接性,互聯網企業需要更加主動地進行金融支撐業務的拓展。
吳波也認為,LivingSocial推出信用卡,能夠幫助O2O應用實現線上線下的更好關聯和互動,對於團購企業意義重大。不過對於拉手網是否進
入金融業務領域,吳波表示:「在中國,團購企業能否開展金融業務,還需要有關部門的政策指導和監管。這個產業鏈很長,團購企業只是其中的一環,還需要銀監
會、銀聯、銀行、支付公司、卡公司、終端商等各個層面的機構、企業的通力合作和支持。」而張川則表示:「58不會進入金融領域,但是目前也保持和多個銀行
的聯繫,希望給消費者提供更加優惠的項目。」
國內的互聯網企業中,與金融業務走得最近的,無疑是支付寶。在第三方支付領域,支付寶已經成為國內的領頭羊。並且已經獲得央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
照。而且支付寶已經聯合百餘家銀行推出快捷支付業務,用戶不用開通網銀賬戶即可通過信用卡進行網上結算。支付寶還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聯合推出
了信用卡業務,並為這部分用戶提供特別折扣等優惠活動。淘寶網通過電子商務業務進入了支付等銀行的傳統業務領域,而且依靠自身巨大規模的用戶群體和良好的
口碑贏得了政策層面的認可,這確實值得團購企業借鑑。
目前國內也已經有團購網站與銀行合作開展信用卡業務,合肥團購網與中國光大銀行合肥分行聯手推出了合肥陽光團購聯名信用卡,該卡用戶可在全球所有帶有銀聯標識的POS和自助設備機上進行刷卡消費、取現以及辦理其他金融業務。這樣的模式可以進一步推廣。
盲目擴張之後
團購網站由於經營模式高度同質化,只能通過業務領域的拓展、經營地區的擴大來實現競爭優勢。2010年,團購企業的主要競爭市場還是京上廣等一線城
市,而到了2011年,已經延伸到了三四線城市。團購企業異地擴展需要建站,大規模招人,尋找商家資源並維護客戶關係等,成本增長明顯。再加上團購網站為
了擴大知名度而展開的廣告轟炸運動,團購企業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這種粗放式的增長顯然不可持續。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的洗牌運動,實際上就是對這種盲目擴展的最好回應。尋找一條更加精細化經營、凸顯差異化優勢的道路,是將來團購企業必然要走的方向。
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告訴本刊記者,隨著用戶對團購模式的認知逐步成熟,團購網站的銷售量需要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去拉動。對於「外來團」而言,不能單純注重商業模式,更應注重用戶體驗。不管是個性化界面還是線上線下的活動開展,最基本的一點還在於服務。
LivingSocial推出信用卡服務,就顯示了服務至上的思維。通過完善基礎服務,來提高團購用戶的忠誠度。目前團購行業用戶的忠誠度不佳,雖
然跟團購行業本身的特點有關係,但是更多地是團購企業的服務沒有太多的差異性。而如果團購用戶能夠手持某家團購企業的信用卡,並因此獲得更多優惠,更高的
信用等級,這將能夠給用戶與眾不同的感覺,增加用戶的品牌依賴。
正如張川所說,目前團購市場已經進入飽和狀態,團購企業的擴展都需要從其他團購企業手中搶客戶,顯然這樣的競爭狀態已經非盲目擴張可以解決問題。提升用戶體驗,增加用戶的品牌忠誠度,是團購企業無法避免的選擇。
另一種罷工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1/100389107_all.html 經歷了3月下旬的九天大罷工後,從4月20日開始,奧蘭若(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蘭若)的生產設備逐漸被搬上貨船,一批批運向馬來西亞。
奧蘭若是全球第二大的光器件供應商Oclaro在深圳的生產基地,位於福田保稅區鳳凰大道,約有1800名在職員工,其產品的主要客戶是深圳的兩家通信龍頭企業——中興和華為。
2012年3月21日,奧蘭若發佈公告稱,在未來三年,公司將分階段逐步把奧蘭若深圳總裝和測試業務轉移到一家馬來西亞工廠。
奧蘭若的工人告訴財新記者,公司決定先轉移生產線,再對轉移業務後辭退的工人進行賠償。在這三年之內,工人若因個人原因離職,將不予賠償。工人
擔心三年後得不到保障,要求先賠償再轉移,由此引發罷工。類似於奧蘭若這樣因為企業外遷而引發的罷工和勞資糾紛,從2011年下半年以來,在深圳市輪番上
演。
深圳勞維律師事務所主任段毅在深圳執業20餘年,勞維律師事務所亦是全國首家專業從事勞動維權法律事務的律師事務所。段毅沒有忽略這一新的變化:「去年年底以來,深圳因為企業外遷而產生的勞資糾紛佔到了一半以上,大大高於往年。」
顯然,作為經濟特區的深圳已率先碰到了發展瓶頸,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正在凸顯。
企業外遷陣痛
深圳的工人們對企業外遷顯得格外敏感。今年2月2日,深圳寶安區玉泉東路的勤興軟膠(深圳)有限公司的員工過完春節返廠,卻看到電車少了30多台,裁床搬走兩台。廠方解釋,這些機器已搬到位於廣東陽江的新廠房去了。
工人慌了,他們擔心這些設備遲早會全部轉移,深圳的廠房將不復存在。他們立即罷工,要求老闆「買斷工齡」,不然就不允許其他的生產機器運出廠
房,「怕老闆一夜之間消失了」。更早一些,深圳西鐵城代工廠的工人要求廠方補齊加班費。帶頭罷工的工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亦表示,「公司已經有幾個部門
搬到澳門去了,我們擔心自己所在的部門也會搬遷,所以趁著現在找企業補齊加班費。」
企業外遷,工人僅兩種選擇:或離職,或跟隨企業外遷。這些不願外遷的工人,則要為自己爭取合同期內被解聘的補償金,他們亦希望將以前種種「不公正」待遇來一個「一次性了結」,各種勞資糾紛和罷工就此產生。
奧蘭若並不是第一家決定搬離深圳的通信元器件製造類企業。2009年,另一家外資公司JDSU出售了其深圳的製造工廠,但生產線還留在深圳,此
舉同樣引發罷工。後來又有新飛通、Finisar等深圳光器件供應商要在武漢、無錫等地設廠的消息傳出。在深圳設有基地的製造業代表企業富士康,近年來也
不斷到中西部省份設廠。尤其2010年連續出現「員工跳樓」事件後,富士康接連選址鄭州、成都等地,其在深圳的園區就再也沒有大規模招聘員工的消息。
深圳市政協委員金心異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市企業外遷分兩類,一類是大中型企業,他們只是將企業中的部分部門外遷,比如製造部門,但總部和研發部門仍保留在深圳,這些企業往往在外遷的過程中實現產能擴張;另一類則是整體搬遷的中小企業,他們將徹底離開深圳。
段毅則表示,「罷工的一般是大中型企業,小工廠搬遷,有時候一夜之間就無影無蹤,工人們連罷工的機會都沒有,但勞資糾紛和大廠是一樣的。」
段毅稱,自從2010年深圳富士康宣佈大幅提高員工薪水之後,工人們要求企業「漲工資」或提供某種福利的呼聲越來越高。若按罷工原因分析,2011年6月以前因要求「漲工資」導致的罷工最多;但現在,因為企業外遷引發的已經超過了一半。
不得不轉型
在金心異看來,這樣的情形似曾相識。這是深圳的第三次產業轉型。
第一次產業轉型發生於1985年前後,此後深圳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大量「三來一補」企業湧入深圳。所謂「三來一補」,指的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
這類企業主要的結構是:由外商提供設備(包括由外商投資建廠房)、原材料、來樣,並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但中外雙方不以「三來一補」企業名義核算,而是各自記賬,以工繳費結算。
第二次產業轉型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市政府在產業層面提出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不再接受「三來一補」企業的登記。金心異
稱,「『三來一補』企業利潤低,給地方政府交的稅非常少,所以逐漸不受政府歡迎。但這次轉型導致一批加工企業外遷,那些租地給他們的村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
損,還聯名起訴市政府。」
「企業外遷,『陣痛』不可避免。」金心異說。
2000年以後,深圳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飆升,快速蠶食企業的利潤,企業外遷也逐漸加劇。目前深圳的最低基本工資為1500元/月,已高於北
京、上海和廣州的1260元/月、1450元/月和1300元/月,居全國之首。龍崗區一家小企業負責人稱,2010年,廠房租金還是每平方米每月14
元;到2011年,就飆升至每平方米每月20元,「不得不遷走了」。
除去市場因素,深圳市政府亦強力主導產業轉型升級。「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所調整。」早在2008年3月,廣東省委書記
汪洋上任後首次到東莞調研,就拋下了這句意味深長的警示。此後,「騰籠換鳥」、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雙轉移」政策就陸續在廣東轟轟烈烈展開。
2011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下發了一系列關於產業轉型升級的細化文件,明確提出「清理淘汰低端企業」工作目標:「未來五年,深圳將清理無證無
照、安全隱患嚴重、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企業,2013年底前,騰出500萬平方米產業發展空間,2015年前,騰出750萬平方米產業發展空間。」這意
味著,深圳未來可騰出現有面積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土地用於發展。
文件還對企業轉移的數量提出了要求:「到2015年實現有序轉移企業1萬家,其中向深汕特別合作區轉移4000家,向省內其他區域轉移5500
家,形成總部、研發在深圳,其他的製造、生產環節在外地的格局。」深圳市發改委、人居環境委也在2011年11月制定了淘汰低端企業的細化標準。據深圳線
路板行業協會會長辛國勝透露,深圳八成線路板行業準備外遷,「深圳環保標準提高成為企業外遷的主要原因」。各種因企業外遷的勞資糾紛,也從2011年11
月開始,越來越頻繁。
新工人新訴求
2011年11月5日,22歲的黃志軍跟著他所在的家具廠,從深圳龍崗遷到河北廊坊。此前,他在深圳生活了三年。和黃志軍一起前往廊坊的,還有家具廠的三四十名工人。
那是一個大廠房,面積大約有1000平方米,比深圳的廠房大了二三百平方米。但很快,黃志軍覺得不適應。「地方太偏僻了,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更別提什麼娛樂了。」他說,偶爾和當地人發生小摩擦,廊坊人地方觀念還特別重,容易偏袒本地人。
半年後,黃志軍和幾個工友又回到深圳。他們不能忍受的,除了當地生活條件較深圳艱苦外,還有官商勾結的作風。「在那邊稍有點兒勞資糾紛,老闆就能把黑道白道的人都找來,我們徹底沒辦法。但在深圳不會這樣。」黃志軍說,他對深圳有感情了,「不想走。」
華南師範大學勞動經濟研究所撰寫的《廣東省勞動力轉移情況調查初評報告》披露,廣東省勞動力轉移滯後產業轉移,2008年開始實施產業轉移和勞
動力轉移「雙轉移」政策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現象。該報告稱,「影響勞動力轉移的制約成本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點,政府已經感受到了來自除單純的工資
成本外的、各種勞動力轉移的心理、社會成本方面的成本壓力,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住房等民生基本問題。」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發佈的一份報告總結了新生代農民工的一些特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佔28.9%,有更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
識;在業餘時間經常上網的比例為46.9%,比上一輩更善於通過互聯網來溝通、傳遞信息;從事製造業的比例為44.4%,而這歷來是集體行動的聚集行業;
居住在單位宿舍的比例達43.9%,這使得他們除了工作時間外,有更多的聚集時間;表示不回農村的比例佔45.1%,外出就業前從事過農業生產的比例只有
10%,這意味著他們大部分人不具備返回農村生活的技能。
段毅表示,因珠三角比內地開放更早,部分工人已逐漸有團結起來爭取利益的願望,並在「同進退、共成敗」的理念上有一致的行動。他們逐漸脫離政府設定的訴求表達途徑,如信訪,而是將其訴求付諸於集體請願、罷工和怠工,並以此迫使僱主坐在談判桌前進行集體談判。
政府轉換角色
在2010年佛山本田罷工事件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當地視察時,對罷工表示理解,認為對勞資衝突,應該讓勞資雙方談判解決,不應該上升到「維穩」的政治層面。這為此後廣東各級政府應對罷工奠定了基調。
2011年11月,西鐵城代工廠罷工的當天下午,當地勞動部門即派人前往現場斡旋,然而並未起到任何作用。此後,罷工事件在勞資雙方談判下獲得圓滿解決,整個談判過程政府均未參與。
2012年2月,勤興軟膠的罷工,最終是媒體介入,勞資雙方在補償問題上達成了共識。而2012年4月的奧蘭若罷工,政府積極協調,最終廠方同意了工人提出的補償方案。
段毅表示,在這些案例中,政府在處置中並沒有和從前一樣偏袒資方,而是基本處於中立或者邊緣的角色。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對待罷工的態度有所轉變,另一方面則體現出政府對待產業轉型升級的態度。
「工人要求提高待遇,會加快企業成本上升,也就會把一些低利潤企業盡快擠出深圳。這與深圳市政府產業升級的想法不謀而合。」金心異說,深圳方面已不再青睞勞動密集型企業,會因「騰籠換鳥」的產業升級而毫不挽留。
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也認為,深圳已經不再重複當年對招商引資激動萬分的初級模式,現在稅收主要依靠服務業、金融業和物流業。
深圳心儀的產業結構是福田區的模式。這裡有環球資源、瑞士ABB、COSCO、渣打銀行、匯豐銀行等金融巨頭,也有無數高端商務基地。全區
139棟20層以上高端商務樓宇成為「納稅高地」,僅招商銀行大廈去年納稅金額就高達56.58億元,「一棟寫字樓流出的稅收和財富就可以媲美一個小縣
城。」
從目前來看,深圳正處於「舊產業淘汰,新產業待舉」的階段。深圳市統計局網站公佈的1月-2月經濟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深圳市出口總額
罕見地出現負增長,較去年同期下降6%,低於去年全年平均增速26.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樣出現3%的負增長,低於去年全年平均增速13.1
個百分點,出口和工業產值負增長拖累了整個一季度的GDP增速,僅同比增長5.8%,低於全國平均增速2.3個百分點。
這種急速放緩的經濟增長,與罷工和勞資糾紛新動向不謀而合。後者的根本解決,也有賴經濟正式步入官方期待的「穩中求進」的良性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