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守的銀行會活的更為長久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052964
銀行股作為雪球最為熱門的品種之一,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論資,每有銀行的話題,似乎每個人都可品頭論足一番,其實,這是正常的,因為銀行的商業模式本就是複雜的,其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小型生態複雜商業系統,因為你不可能精算的去查每一筆貸款、每一筆壞賬、每一筆存款的來去,所以各種觀點也都因時因地而不同,我很久不談銀行,現在發表一下我的一些進化了的看法:

銀行是一颱風險機器,且從整體上來看,是會定期清零的。這是一是銀行是高槓桿的行業,二來銀行家作為一個集體,也是會想定期吸毒一般,犯集體性的貪婪錯誤,正如芒格所講:「塞浦路斯的事情證明了一個古老的事實:你不能相信銀行家可以控制自己。只要銀行家被允許以X的價格借入資金,而又以X+Y的價格借出資金,那麼只要沒有法規限制,他們就會瘋狂的(一直做下去),做的過度。只要沒出問題,銀行家可能還會做的更多。我不認為可以相信銀行家的自控能力。他們就像吸毒成癮。」

保守的銀行在平時雖然會落後,但是在危機時卻會表現的更好;看銀行股(包括保險股),負債成本要擺在第一位來看,因為負債成本低的銀行,其被迫做高風險業務的概率更低。

論據:曾經有幾篇國外的論文,在長期考察銀行業的經營狀況時,有幾點結論:
一、論文的題目為:the  credit  crisis  around the  globe:Why did some banks perform better?
鏈接如下:http://fisher.osu.edu/supplements/10/10402/The%20Credit%20Crisis%20Around%20the%20Globe%20Why%20Did%20Some%20Banks%20Perform%20Better.pdf 
這篇論文比較了危機前後銀行股的表現:
1、通過長期市值增長的比較,槓桿越低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越好;
2、監管更嚴格的國家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越好;
3、對股東更為負責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壞,就是因為人性的貪婪會使得管理層會採取更為冒險的經營模式。更多的承擔風險或者採取更大的槓桿可以在正常情況下,為股東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一旦發生危機,他們會輸的更慘;
4、存款立行,擁有更好的存款佔比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好;
5、資本金余越充足在危機中越好;
6、順差國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好,和美國關係更密切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更壞;
7、危機前後(06-07年)銀行的表現是負相關的,也就是說在危機前表現的越好的銀行在危機中表現的更差,回歸了。再次證明,銀行是一颱風險機器,在平時賺錢更多的銀行,未必是好銀行,他們的盈利,或許會在危機中被毀滅掉,連同他們自己。

二、論文的題目是:Banking  passivity and regulatory failure in Emerging market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地址:http://ideas.repec.org/p/cpr/ceprdp/3122.html
從捷克國的銀行歷史數據表明:
1、資本金更少的銀行,更喜歡瞞報其不良貸款;
2、高息攬存,是不良貸款爆炸的信號;

銀行,在我看來,甚至是一門需要無為的生意,越是保守活得越久,利益才能最大化,所以我一直以來持有的觀點是:長期看,保守的工農建會獲得更久,在短期內,中國真正的經濟危機前,興業民生的成長會很快。

以上很多邏輯:把銀行換成保險同理也。保險只不過比銀行少了壞賬的風險,因為投資的大多為債券和債權,以及一些已經成熟的上市公司;保險的核心風險也在於高息保單。所以,負債端是金融企業長期制勝的根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82

遇見互聯網,投行會否邊緣化?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3/t20150326_734359.htm

  互聯網金融這陣「風」已全方位地滲透到金融行業的所有領域,投行業務同樣不能倖免。雖然股權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業務短時間內無法顛覆投行既有的優勢地位,但華爾街投行在互聯網行業的併購中已開始被邊緣化。目前,這一風氣也在向中國蔓延,BAT都擁有實力雄厚的併購團隊,其近年的一些併購也繞開了投行。陳永謙/文

  自被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的2013年以來,以BAT為代表的「攪局者」開始出手金融領域,互聯網金融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勢顛覆意欲打破了固有的金融格局,銀行、券商、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被迫謀變,以鞏固既有優勢地位,而曾被譽為「金融業皇冠」的券商投行業務,也逐漸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威迫感。

  這種威迫感,一方面來自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對市場的侵蝕,另一方面來自互聯網企業本身對投行業務的繞行。

  互聯網金融VS傳統投行:威迫強,顛覆難

  進入2014年,隨著國金證券牽手騰訊,推出首隻互聯網金融產品「佣金寶」,正式拉開券商觸網的序幕,整個證券業依靠經紀業務為生的基礎被互聯網金融的侵入徹底打破,投行業務在互聯網的侵蝕下已很難獨善其身。從2014年開始,國內不少券商內部開始思考互聯網模式對投行未來模式的影響,中信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等已開始或準備在投行內部成立互聯網專業小組,對互聯網思維、盈利模式、行業研究以及業務合作等進行綜合佈局。

  籠統而言,投行業務互聯網化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提供標準化的服務。不過,由於投行業務處於一個相對封閉式的環境,在體制和高度專業化的制約下,互聯網尚很難真正侵入核心的投行業務。在現行機制下,互聯網對國內券商投行業務最直接的影響,或許表現在融資渠道上。其中,股權眾籌是主要的影響模式。

  股權眾籌,是指創業企業通過網絡平台向大眾籌資,並以股權作為回報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業態。中國的股權眾籌興起於2013年,目前平台數量已達數十家,成為P2P之後互聯網金融的一個新熱點。

  融360金融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眾籌2014年報告》顯示,2014年四個季度中國股權眾籌募資金額分別為0.4725億元、1.0838億元、2.0284億元、3.4682億元,全年募資總額為7.05億元。儘管7.05億元尚不及一家A股主板市場IPO公司的融資額高,僅為市場資金的九牛一毛,但股權眾籌每季度的募資金額近乎翻倍,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14年底,中國證券業協會起草了《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加強對這一行業規範的同時,這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政策的指引。

  以互聯網思維經營的股權眾籌能走多遠尚未可知,但相比投行模式的一成不變,更具活力的互聯網模式或許能給人驚喜,融資渠道或將成為互聯網打開投行壟斷地位的一個缺口。一直關注創業企業和互聯網領域的華興資本CEO包凡曾表示,過去20年投行在工作方式、商業模式等方面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10年後如果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改寫遊戲規則,助推經濟革命性增長,則將促使投行做出變革。

  新財富在對國內幾家投行的訪談中瞭解到,在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投行業內普遍都存在緊迫感。有業內人士則表示,互聯網對券商的影響更多的是在心理層面上,畢竟在全行業都互聯網化的前提下,券商投行部門的固守讓人產生坐以待斃的錯覺。然而,不管是券商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主動求變,還是被動改變,在證券承銷、併購和資產重組等高度專業的領域,短期內互聯網在根本上很難動搖其根基;加上投行業的體制保護和門檻極高,互聯網金融還無法滲透進去,而未來互聯網對投行業務的影響究竟有多深,目前還是未知之數。

  硅谷巨頭併購棄用華爾街投行

  一直以來,併購業務在國外被譽為「投行皇冠上的明珠」,因為它最能反映券商投行業務的實力和身價,是投行核心價值的重要體現。每一次經濟格局變動,每一次產業結構升級,每一次企業併購浪潮,背後都有投行的身影。

  2014年全球併購風起云湧,據湯森路透的數據,截至2014年12月11日,全球併購交易總額達3.2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0%,創200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華爾街投行在這場全球併購盛宴中收益豐厚,據披露,全球併購業務第一的高盛在這一年為價值超過9350億美元的併購交易提供服務,並從中獲得了17億美元的併購業務收入。

  然而,在全球併購業務中風生水起的華爾街投行,在硅谷卻陷入窘況。2014年,美國高科技行業在前7個月進行了高達1000億美元的併購,創下2000年以來的最高點,不過華爾街投行卻意外成為其中最大的輸家,因為在2014年美國發生的高科技併購案中,已越來越難看到投行的身影。

  2014年,蘋果以30億美元收購Beats Electronics的交易中沒有聘請任何一間投行做財務顧問。不僅如此,Facebook、甲骨文、谷歌、微軟等互聯網巨頭都不再依賴投行的作用,Facebook對虛擬實境遊戲公司Oculus VR的23億美元收購,以及甲骨文對Micro Systems的50億美元收購,都沒有看到以往華爾街投行人員的身影。2013年谷歌斥資10億美元收購地圖公司Waze,2011年微軟85億美元收購Skype時,也選擇繞過投行的幫助。

  交易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統計顯示,2014年美國交易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併購案中,69%的併購公司沒有聘請投行擔任顧問,而該比例在10年前僅為27%。這被歸根於伴隨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信息不對稱遞減、企業高成長所帶來的估值標準重構,華爾街投行的作用和技能與硅谷的需求越來越不匹配。

  在互聯網時代,美國互聯網巨頭的併購已不能用傳統的公司估值標準來衡量,華爾街投行被認為最擅長兩件事:財務評估和談判,但投行可能並不擅長評估處於早期階段的科技公司,這也導致華爾街投行跟互聯網巨頭越走越遠。在2014年2月,Facebook以最終22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Whatsapp,而Whatsapp在2014年上半年虧損約2.3億美元,營收僅為1500萬美元。對投行而言,這樣的併購沒有科學依據,也不會主動去撮合這種交易。

  據稱,谷歌的拉里·佩奇會採用一種牙刷測試,即這項服務或者產品能否像牙刷一樣,被用戶每天使用至少兩次,作為是否併購一家互聯網企業的衡量標準之一。這個評判標準迴避了傳統意義上投行對公司的估值標準,看中的是服務或者產品的實用性而不是利潤率,注重的是長期潛力而不是短期經濟效益。這無疑與華爾街投行的評判標準背道而馳,使得投行被認為並不真正瞭解互聯網公司真正追求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投行在撮合交易過程中的價值,由此也被質疑。

  相比每次併購交易要尋求相對外行的華爾街投行的幫助,且要向其支付昂貴的顧問費用,互聯網巨頭越來越熱衷於組建自身的併購團隊,以進一步降低對投行的依賴性。蘋果、Facebook等巨頭從投行中招募不少專業人員,自行搭建團隊來做併購標的的財務分析工作,並給予他們更多的職責,以取代華爾街投行的作用。

  出身高盛的艾德里安·佩裡卡(Adrian Perica)於2009年加入蘋果的併購部門。據悉,他領導下的併購團隊最大規模時擁有過百人,其團隊成員不少都曾任職於華爾街各大投行。艾德里安·佩裡卡為蘋果帶來了標準化收購業務諮詢和決策服務,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蘋果完成對Beats這宗有史以來併購金額最大的交易。在他加盟蘋果的2009年,蘋果僅完成兩宗併購,而在2014財年,蘋果已將37家公司收入囊中。由於擁有媲美華爾街投行團隊的併購部門,蘋果對華爾街投行的依賴性也不斷降低,同時節省了大量的財務顧問費用。

  華爾街投行不僅以專業著稱,其收費同樣令人咂舌。在2014年11月,華爾街宣佈兩宗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天價併購案,參與的投行將分享3億多美元的併購費用。以此比例計算,蘋果收購Beats時以自身團隊取代投行,節省了900萬美元。在美國已完成上百起公司併購案的思科曾表示,比起每筆交易向投行支付數百萬美元的費用,僱傭全職銀行家更具效率,也更為划算。

  美國互聯網巨頭能輕易繞過投行去完成價值不菲的併購交易,除了它們更瞭解互聯網,還在於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都處於硅谷這個相對較小的圈子。Facebook收購Oculus VR,一個最大的因素是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既在Facebook擔任董事,又同時任職於OculusVR董事會,在他的穿針引線下,交易雙方知根知底,從而降低了交易難度。不過,繞過投行的併購有時難免會出現問題,谷歌和思科等巨頭都曾經由於沒有接受投行的幫助而吃了啞巴虧,併購的公司在完成交易不久即宣佈倒閉。

  歸根到底,並不是美國互聯網巨頭不需要華爾街投行的專業知識,只是在自身比投行更加熟悉併購標的的前提下,利用公司媲美華爾街投行專業知識的團隊成為首行,投行被邊緣化由此成為在所難免的事實。

  互聯網併購中投行邊緣化之風會否吹襲國內

  相比已感受到市場變化帶來的一絲寒意的華爾街同行,國內投行暫時不會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因為根據政策規定,在A股上市的公司進行的併購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時,應當聘請在中國註冊、具有從事財務顧問業務資格的專業機構擔任財務顧問。

  不過,新財富採訪的國信證券投行人士透露,隨著註冊制時代的來臨,投行的渠道作用有弱化趨勢,投行的牌照也將逐漸放開。同時,國內已經有部分互聯網上市公司配備了併購團隊,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BAT等巨頭,都擁有實力雄厚的併購團隊。BAT近幾年在國內市場大肆併購小公司,有很多業務同樣繞開了國內投行的幫助。

  在相對封閉的市場環境,國內投行的日子依然可以逍遙自在,但面對未來可能的變化,最好的做法無疑是未雨綢繆。■

  本文原載於《新財富》2015年3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41

行會淪馬會俱樂部馬場新契藏66億收地危機

2017-04-13  NM

《中英聯合聲明》保障我城五十年不變,但回歸二十年都未夠,香港地已經面目全非,唯獨沙田馬場地可以「獨善其身」,去年與政府簽立新契,獲批租五十年,讓權貴在會所內翩翩起舞度過2047。本刊對照新舊兩份地契,發現新的地契中,增加了一項條款,規定如日後政府收地,除部分工程費,還要賠償馬會沙田會所的市場價值(the market value of the Members' Club),勢必令收地程序變得更繁複,更有機會令賠償金額大增,以六十六億起跳,儼如一道馬會平安符。新地契更繼續「鬆章」,一方面令馬會以往的違契商業活動「合法化」,同時令會所不需向公眾開放,繼續會員尊享。記者發現,負責審批這份「不平等契約」的行政會議,成員當中超過三分之二,是胸口掛着馬牌的馬會會員,「自己人批自己人」。最弔詭是,當中五名行會成員更在批核期間,獲馬會晉升為遴選會員。植根香港過百年的馬會,早已滲透香港的權力核心。港英時期有個講法:「Hong Kong is run by the Jockey Club, the Hongkong & Shanghai Bank, and the Governor, in that order.」滙豐已漸漸褪色,馬會卻繼續掌控香港。然而「馬照跑、舞照跳」的背後,卻賠上了寶貴的土地資源。

與候任特首「七七七」林鄭月娥緊密「connect」的香港賽馬會,去年突然獲政府批出長達五十年的沙田馬場地契,成功跨越2047。當時議員、記者紛紛去土地註冊處查閱新契約,可惜遍尋不果。直至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在立法會上質問政府,才發現原來該幅土地的地段號碼,已經由「沙田市地段13號」,改為「沙田市地段590號」。明明就是同一塊地,續約時更改地段號碼,做法並不尋常。原來魔鬼就在細節,這次變更揭示了這是非一般的續租,地契已悄悄由「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改為「特殊用途契約」,除了租期大幅延長外,對照兩份地契,新契儼如一份「不平等條約」,以保障馬會、權貴利益。

明益馬會三大筍位筍位一:政府收地或賠66億

馬會過去的舊地契寫明,政府有權以公共需求為由,向馬會收回沙田馬場用地,只需預早十二個月通知,並就馬會已支付的平整土地(site formation)費用及建築費用,作出一定比例的賠償。工程費有數得計,政府即使要收地,亦容易預算。不過,已簽立的新地契竟增加了一項條款,可能令收地成本大大增加。該條款規定,除部分工程費,政府還要賠償馬會沙田會所的市場價值(the market value of the Members' Club)。法政匯思成員、大律師譚俊傑指出,新契約描述了會所可進行的其他業務,所以該條款所指的「市場價值」很可能除了會所的建築物造價,更會包括其業務和品牌價值。由於該條款的詮釋存在灰色地帶,政府收地的過程將變得複雜,總賠償金額亦可能大幅上升。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馬會會所並非上市商業機構,難以進行估值,實際賠償額很視乎政府與馬會如何討價還價。他認為,若會所業務最終無法持續,政府的賠償額可以會員會費作基本估算。馬會全費會員有近一萬五千人,本刊以現時每人四十五萬元入會費推算,政府單單向全費會員的入會費作全額賠償,涉及的金額已超過六十六億元。

筍位二:馬會名正言順搵銀

沙田馬場的新契,更為馬會打開搵真銀的方便之門。過往的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是政府以象徵式租金批出,土地用途受一定限制,承租者不可以搞商業活動賺錢,只能為會員提供會所服務,並開放部分設施給公眾使用。沙田馬場於七七年簽訂的私人遊樂場地契約,亦限制馬會只可進行賽馬活動,另外可根據馬會的組織大綱(Memorandum of Association)提供會所服務。雖然後來有加入表演和展覽等娛樂用途條款,但馬會進行這些活動前,須先問准地政。不過,一三年的審計報告揭發,沙田會所一直有向非會員提供收費的宴會服務,五年辦過約九十場婚宴,涉嫌違反批地條件。翻查當年的網頁記錄,發現馬會甚至將宴會安排、收費等資料放上網頁,明目張膽違契。六年前在沙田馬場會所舉辦婚禮的廖太表示,自己及親友都不是會員,不知原來在馬場擺酒有問題:「當日同老公去婚紗展行吓,揀吓喺邊度擺酒,見到馬會有個攤位,個職員行埋嚟推銷,我哋覺得平時去唔到馬場會所,原來都可以喺嗰度擺酒,幾特別喎,當時擺咗十幾圍,用咗十六萬左右。」本刊向民政事務局及地政總署查詢,但兩部門均未有正面回應,當局曾否就馬會違規向非會員提供婚宴服務執法。現時的地契卻為馬會的這類商業活動「合法化」。新契表明,沙田馬會會所可進行包括商業、零售、餐飲、社交及其他康樂活動等業務。馬會只需補足會所所佔面積(佔整體的0.8%)的地價,即約六億七千萬元,會所地皮每呎約二百三十元,就可名正言順在會所搵銀。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擔心,沙田馬場個案或會成為其他私人會所與政府討論續租時的先例:「之後啲哥爾夫球場,係咪都可以求其收十億、八億,批五十年俾佢呢?班有錢佬唔介意俾錢o架:我哋之前冇俾錢,唔好意思,而家俾番;但關鍵係地一定要繼續用。」

筍位三:權貴會員獨享設施

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政策早已為人詬病,馬會、哥爾夫球會等團體只要付出極低的價錢,就可長期佔用大面積公地,但其私人會所往往只招待少數「尊貴會員」,普羅市民望門止步,變相用公帑資助權貴享樂。故此,時任民政局局長曾德成處理續約時,曾要求包括馬會在內的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承租人,進一步開放設施予外界團體使用。民政局後來表明,續約後將加入「開放體育設施每月最少五十小時」等條款,並會與各承租人制定「開放設施計劃」。馬會當時亦曾提交其「開放計劃」,不過打算開放的設施數量及時數,相當「縮骨」。馬會計劃每月開放二百五十五小時,包括彭福公園、籃球場、壁球場、足球場等;當中按照舊契規定開放的彭福公園已佔二百零二個小時,即只須滿足餘下的五十三小時就過骨,而開放程度遠低於其他開放計劃。如今馬會及政府巧妙地把馬場由私人遊樂場地契換成特殊用途契,馬會大條道理不搞「開放設施計劃」,意味着市民使用沙田馬場會所設施的機會又再落空。

手段第一步:鬼祟諮詢蒙混過區會

港英政府早年以免租或象徵式租金批出土地,鼓勵私人團體在土地上發展體育會,以補當時公眾體育設施不足的問題,被統稱為「私人遊樂場地契約」。二○一一至一二年間,七十三份私人遊樂場地契約中,有五十五份會到期,當中包括總面積近七十萬平方米的沙田馬場連會所及彭福公園地皮。民政局於是逐一會見承租者,處理續約安排,現時仍有六十七個場地繼續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形式營運,但沙田馬場卻例外,成功與政府透過一連串手段,改以「特殊用途契約」續約。本刊翻查多份政府文件,發現政府一五年開始轉口風,首先鬼祟地向區議會「軟銷」沙田馬場五十年契的計劃。當年四月,民政局向沙田區議會呈交一份「擬擴闊沙田馬場外沿城門河的單車徑行人路」文件,首次提到當局「與馬會商討沙田馬場用地以及用作馬廐的毗連土地契約事宜」,並計劃「批出為期五十年的土地契約」。地政總署人員在相關會議上,指出該地契屬「特殊用途類別」,但沒有提及它原屬私人遊樂場地契,更沒有解釋為何突然改變地契性質。續約五十年、修改地契此等大事,竟然潛藏於一份擴闊單車徑的文件之內。沙田區議員容溟舟當時已經質疑「為何續期年限比一般的十五年長」,並指應批出較短的年期,以便「每次續約時要求馬會回饋沙田區」。在會議後五日,在今時今日數碼時代,政府竟以傳真方式向沙田區議員發出諮詢文件,而不是電郵,並要求議員在兩星期內交回意見。諮詢文件顯示,政府已計劃將馬場用地重新命名為「沙田市地段590號」。該文件提到,新契約的「批租條款基本上與原有的批地條款相若」,另加上一些新的設施改善條款,包括擴闊單車徑和行人路、彭福公園「須維持指定的每週最少開放時間」等,卻隻字不提會所容許商業用途、新增政府收地賠償條款等多項重要改變,連區議員都被蒙在鼓裡,一般市民更無法在區議會網頁找到該諮詢文件。民政局一個月後確認,政府同意批出為期五十年的特殊用途契約予馬會,並指:「批地建議將按既定程序進行,包括地區諮詢工作。」局方在一六年更表示:「當局在諮詢期內並沒有收到反對意見。」原來政府將「擴闊單車徑文件」放上網供公眾查閱、傳真幾頁文件給區議員,就已經完成「諮詢」,其後將那些「小恩小惠」寫入新地契,馬會再以六億多元補地價,便獨享會所地皮。

第二步:馬會行會圍威喂

最後,政府批出特殊用途契約,只要行政會議在「黑箱」內拍板批准即可,不必作公眾諮詢。弔詭的是,行會成員大多都是馬會會員,潛在極大的利益衝突,審批過程的公正性惹人質疑。本刊翻查馬會及行會的資料發現,一五至一六年六月批五十年地契期間,前後合共三十五名行會成員中,超過三分之二,即廿四人為馬會會員,包括時任政務司司長、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其中十名成員甚至是馬會大董或遴選會員,當中陳家強、譚志源、高永文、陳智思和葉國謙均於一四至一六年間獲升格為遴選會員,可謂小圈子對小圈子。行會新聞秘書回覆本刊查詢指:「按行政會議的保密制原則和做法,我們不會就任何有關行政會議的議程和討論作評論。」未有透露行會成員討論馬場換契時有否避席。政府跟馬會交手,恍如二班馬鬥超班馬,馬會大董中不是律師就是會計師等精英,如主席葉錫安在孖士打律師行出身,由助理律師做到主席兼首席合夥人,擅長打複雜的商業糾紛訴訟案。副主席周永健曾任香港律師會會長,據悉他任內都積極為會員爭取福利,而且眼光獨到,曾為律師會購入多個物業,其後樓價勁升,帶挈律師會進賬,而周太胡慕芳同樣是律師,九三年起任和黃執董,一直深得李嘉誠器重,有「長和一姐」之稱,過去和黃多項海外併購,她均充當法律大旗手。一般公務員非馬會班底對手。也許有人會反駁:馬會一年交二百億稅、捐三十幾億做慈善,獲「特別關照」是理所當然。但試問香港有幾多機構像馬會一樣,可以「合法壟斷」賭業,每年做庄家賺過千億元?其涉及龐大利益的業務,只是掌控於少數特權人士之手,不受監管,賺錢起故宮或扶助貧苦大眾,都是馬會閉門說了算。香港人不能接受「有奶便是娘」,任由這種特權繼續擴張。

塊地邊個用?市民無say

無論是「私人遊樂場契約」或是「特殊用途契約」,都是政府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出。這種特殊的批地方式,需要「具備充分理據證明符合政府的政策」,以及「切合經濟、社會和社區需要的特殊情況」,過程中不涉及公開競投或公眾諮詢,行會擁有最終審批權。朱凱廸指,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由港英時期開始一直都極之封閉,市民無話語權,無論土地最終歸誰所有,或是其地契註明的用途如何改變,市民往往在發生後才知道:「例如我個會所要由而家十萬呎,變成二十萬呎,只係要改Master Layout Plan(總綱發展藍圖),再俾地政總署批。公眾唔會知道。」即使今次沙田馬場一事有潛在利益衝突,在行政上市民亦無法反對這個續約決定:「制度真係密不透風到一個地步,佢話係咁就係咁,解釋都唔使。但有啲人可能已經袋晒錢入袋,有啲人權力亦到手,但我哋只可以喺出面望住嘆氣。」朱凱廸認為,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長遠必須改變,不能讓政府一直以地主姿態決定一切。

撰文:關冠麒、吳婉英攝影:林金展、胡智堅[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26

行會辣女徹查理大15億糊塗賬

1 : GS(14)@2010-11-07 18:16:58

2010-11-04 NM

政府每年撥款二百多億給八大院校,每年培育數萬大學生。不過,過去幾年,理工大學卻理財不善,包括動用十三億興建超豪六星級教學酒店,較預算超九億;金融海嘯投資失利勁蝕五億,加上附屬科研公司管理不善,損手一億,前前後後浪費近十五億元,差不多等於政府每年資助理大的金額!

本刊獲得多份校董會內部核數報告,揭發理大多個部門亂用公帑「罪證」,令剛上任不足一年的理大校董會主席兼行會成員、有「棉花公主」之稱的楊敏德震怒,講明要展開肅清行動,嚴打超支,勒令不許浪費公帑,徹查這筆爛賬。

「我要睇盤數!唔可以再超支!」理大校董會透露,今年一月獲曾蔭權委任為理大校董會主席的楊敏德,於上場後已立即說要查數,更親自致電財務處,翻看財務報告,了解資金運作,非常認真查核理大每一項數,與以往校董會主席只聽校長匯報作風,截然不同。

現年五十八歲的楊敏德來頭猛料,為溢達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亦是行會成員之一,其父為上海紡織商人楊元龍,她亦是潘迪生的第一任妻子。她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返港後協助父親打理業務,一九七八年已成為溢達集團掌舵人,帶領集團變成跨國企業,供應棉花紡織品予多間跨國時裝品牌,包括 Polo Ralph Lauren、Tommy Hilfiger等,亦成為全球恤衫最大生產及出口商。楊更是繼龔如心之後,第二位成為《福布斯》雜誌封面的香港女企業家。○五年,楊敏德在《財富》雜誌世界商界女強人排名榜中,名列四十一位。

生屑屬龍自稱「龍女」的她,管逾五萬名員工,更被李嘉誠大讚其才華,亦因早年在新疆開設棉花廠,被冠以「棉花公主」的稱號,亦與特首曾蔭權私交甚篤,當年特首計劃開發大西北,便是龍女牽頭帶領政府官員參觀棉花廠。

楊敏德於今年一月一日才正式上任理大校董會主席,但有校董透露,她於上任前,已不斷面見校內不同人士,以了解教職員教學質素及校內財務情況,更打算在上任後整頓混賬。上任後便立即委任前花旗銀行港區行長、校董成員陳子政擔任內部審計委員會主席,調查校內六十四個部門於○八至○九年度起的賬目,有沒有亂用公帑。

按摩器買番屋企

本刊獲得一份○九至一○年機密內部審計報告,赫見多個學系亂花公帑,有三個學系花二萬六千多元政府撥給大學的額外撥款,買腳部按摩器,其中三部門有員工更直接將買來的按摩器,填寫運送地址往自己或配偶家中,就連報告也質疑有關員工公物私用。

報告又顯示,英文系有一百八十六萬元資產多年來不知去向,亦有職員指控該系每年使用文具及外賣茶點數量不尋常地多,更有職員在委員會調查期間,踢爆有員工將文具、水壺、電蕊、手套及活動後的茶點、零食等,取去作為私用。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亦被揭發動用一萬六千元公帑買百佳超市禮券派給員工。

小數混賬,大數更離譜。其中最令楊敏德拍枱大罵的,非「超豪教學酒店」莫屬。

原來,早於○四年,理大前任校長潘宗光決定將百粹苑教職員宿舍,重建理大自家的教學酒店,名為Hotel ICON。潘宗光憑着與政府關係良好,成功說服政府只收取二千元象徵式地價。根據文件,○四年酒店初步預算造價為四億二千六百萬,包括三億七千五百萬建築成本、二千九百萬顧問費、二千萬拆卸舊址所需的費用等。不過,之後教學酒店的造價不斷飆升,去到○八年竟變成十三億元,較最初造價狂升九億,變成六星酒店。

根據○六年校董會文件,不是所有校董成員全部支持升級,校董會副主席、酒店籌委會主席伍達倫,以及校董查懋成便曾質疑造價不斷上升有問題,有校董更質疑計劃已變質,與當初旨在為修讀酒店管理學生提供培訓及實習機會不同。

好大喜功建超豪酒店

不過,當時的校董會主席羅仲榮好大喜功,他贊成起超豪酒店,更揚言要理大成為全球最好的教學酒店,他並得到校長潘宗光及副校長曾慶忠全力支持,最後不理校董反對聲音,依然「去馬」。理大董事局有二十八成員,主席權力最大,可以左右大局,有校董還說,以往校董大部分均屬橡皮圖章,「只要校長、校董會主席話 OK,通常會通過。但楊敏德就真係好唔同,佢乜都睇得緊同好仔細。」

這間教學酒店有幾豪?根據理大網頁描述,酒店設二百六十二間客房,每間房平均成本近二百八十萬,豪華程度絕對能與同區五星級酒店媲美。酒店還有對着海景的泳池、水療服務、高級餐廳及放滿三百個銀球的宴會廳及多項健身設施等,酒店還請曾擔任香格里拉酒店總經理的Richard Hatter任總經理,日後酒店運作聘請人選將由其團隊決定。而酒店的教研設備及辦公室,造價均與同區高級寫字樓看齊,每平方米為一萬四千九百多元,會議室及培訓中心更高達每平方米一萬八千三百多元。

酒店將於明年三月開幕,現正進行後期工作,但楊敏德上場後,對超支已是「零容忍」,例如酒店近日內部裝修及會所設施所需的費用,較本來預算的二千六百三十萬,升至三千七百多萬,超支一千一百萬,但今次校董會沒有輕易「過骨」,要求盡量減低開支,雖然現時「埋單」金額仍未知,但楊敏德已多次強調校董會必須嚴控開支,工程開支盡量按原來預算。

科研公司私相授受

除酒店失預算,近年理大大搞的科研公司,亦是另一個大花筒的項目,楊敏德委派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主席廖約克調查,不點名狠批理大高層管理不善,導致公司大量虧蝕。近年理大開了四十多間附屬科研公司,共蝕一億元,這些公司的董事,不少竟由理大管理層擔任,被人質疑有利益衝突之嫌。據知,其中由前常務副校長曾慶忠擔任董事的理大漢方精研,投資額近二千八百萬,最後竟將公司以一百一十萬,賤賣予好友陳宇齡。陳宇齡為維特健靈老闆陳曦齡胞弟,二人均與曾稔熟。曾慶忠今年退休,轉投東華三院,任專上書院董事會副主席,而主席就是陳宇齡妻子文綺慧。

事件曝光後,理大內部立即作出補救措施,決定停止部分公司運作,重新整理公司運作以「止血」。身為理大教職員協會會長的李向榮,對於新校董會主席有極高度信任,相信她在任內可提高大學管治透明度及管理問責,對於內部審計報告狠批,他認為:「呢啲事根本就唔應該發生,好彩報告講咗出嚟,部門一定要反省!」他覺得報告所指的缺失,反映到理大仍未達國際級大學水平。

特權校長

擔任理大校長十八年的潘宗光,多年來不單為八大院校最高薪校長,年薪高達480萬,當中包括理大校董會特別給予的17.7萬現金住屋津貼。當時的校董會主席胡應湘解釋,因其他校長有宿舍居住,而理大沒有,才特設該津貼予潘宗光作「補償」。而潘宗光退休後,理大亦恩准他獲得榮休校長辦公室。

金融海嘯勁蝕五億

○○年以前,理大的投資策略本來屬非常穩健,將二十億的資金放在穩健銀行中收息,約為每年2%。不過,○七年後管理層開始轉買賣股票、衍生工具等,非常投機,金融海嘯爆發,理大勁蝕五億收場,其中單是雷曼迷債產品就蝕去三千萬元,導致○八年度赤字達九億,當時自以為眼光了得的潘宗光匆匆斬纜,但已令理大元氣大傷,楊敏德上場後,立即委任銀行家、現為東亞銀行顧問的陳子政提供穩健投資策略,講明管理層不能自把自為,任何投資舉動,必須事先與校董會商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77

行會同意最低工資時薪 28元

1 : GS(14)@2010-11-10 23:34:1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867&art_id=14645950

【本報訊】政府昨未有公佈本港首個最低工資水平,但消息指,政府高層對最低工資訂在時薪 28元的建議沒有異議,根據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向行會提交的報告顯示,將最低工資訂為時薪 28元,會引致失業率及通脹輕微上升,但升幅溫和,相信社會可以承受。政府擬在本月內把最低工資水平交立法會審議,希望明年五一勞動節正式實施。
行政會議昨日審議是否接納臨時最低工資委員建議,將最低工資訂在時薪 28元,由於有些細節需要修訂,昨日未能公佈。據了解,行會成員原則上同意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的最低工資水平,消息指,委員會清楚分析了將最低工資訂為時薪 22元至 35元各水平後,對企業、經濟及社會的影響。委員會發現,若訂在時薪 30元以上,對失業率及通脹的影響,「會升得好快」,因此最終決定中間落墨。報告又認為,將最低工資訂立時薪 28元,有助改善勞資關係,促進社會和諧。政府稍後公佈最低工資水平後,將會以附屬法案方式提交立法會審議,目標是明年 5月 1日推行。
社民連抗議肯德基刻薄最低工資對飲食及零售業影響最大,飲食集團叙福樓決定明年 1月 1日起,全體員工加薪 3%至 7.5%,旗下 20間食肆共 800名員工受惠。
社會民主連線多名成員,昨日到被揭發剋扣員工飯鐘錢的肯德基荃灣總公司抗議,但公司未有派員接信,社民連計劃稍後到其他飲食集團抗議。
雖然原定昨日舉行的罷食大家樂行動,因大家樂撤回扣飯鐘錢安排而取消,但部份網民仍繼續自發到多間大家樂分店抗議,昨晨於旺角西洋菜街大家樂門外,派發貼紙和公開信,將「太刻薄」貼紙貼在分店外的招聘廣告上。網民亦將貼紙,貼在肯德基分店外,並上載相片至相關 facebook群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13

誓神劈願 行會「樓王」保證 任內不買賣物業

1 : GS(14)@2012-07-07 18:33:3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707/16492535
林奮強是除望族出身的李國章外,在行政會議成員中的「樓王」,持有逾20個豪宅物業,估價約6億元。他說為免利益衝突,已向行政長官梁振英書面保證,擔任行會成員期間不會買賣任何物業,但會在未來數月放售數個單位,套現數千萬元作家庭開支和家中兩位約90歲長者的醫療儲備。
六萬薪津全數捐出
他自資開設非牟利民間研究機構「黃金五十」,針對香港發展機遇的樽頸提出解決方案,現無受僱任何私人機構,也無收入,直言「要食老本」。不過他身家厚,決定把行會成員每月逾六萬元薪津,全數捐給慈善組織。
林奮強是王牌樓市分析員,自己投資物業也大賺,現持有20多個物業,包括尖沙嘴擎天半島、半山地利根德閣複式單位。他說加入行會後不會買賣任何物業,以免被指利益衝突,但為了應付生活開支,短期內會沽幾件貨套現。
他說已查過手上物業無僭建,但有一個荃灣1,700方呎單位,入伙時已是相連單位,無經入則申請。該單位現免費供一名退休牧師居住,至今兩年多,他說會讓牧師居至百年歸老,無意收回。
《蘋果》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149

行會成員擁33億元物業, 議員質疑遏樓市決心

1 : GS(14)@2012-07-10 00:06:50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t=68001
【明報專訊】本報翻查紀錄發現,特首梁振英新組成的行政會議,在港共持有市值約33億元的物業,同
等資產足夠興建13幢和諧式公屋,讓2.2萬人安居樂業。雖然梁班子一再表明房屋是其施政重點,然而30名行會成員持有巨額物業,也有人長期炒樓,萬一樓
價調整三成,意味他們的資產就會蒸發10億元,有議員因此質疑行會是否真的有決心打壓早已泡沫化的樓市。
新行政會議自上月底組成至今,成員的利益申報暫未公布,而本報記者翻查土地註冊處等紀錄,統計出30名成員,包括特首、15名官守成員、14名非官守成員,合共持有140多項物業,市值約33億元(見圖)。
四成持非自住物業
其中有13人持有多過1項物業,也即有大約四成行會成員持有非自住的投資性物業。論及今屆行會的「樓王」,由出身豪門大族的前教統局長李國章「奪魁」,他共持有約70項物業,包括地皮、多幢舊樓、南區豪宅等、總值達10.5億。

名地產股分析員、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近10年屢屢在低位「撈底」,至今手持有25項物業(詳見另稿),總值6.5億,榮登行會樓王「亞軍」。林奮強
昨在港台表示,已向特首書面承諾,在行會期間不會買賣手上的物業,避免有利益衝突;但又說由於母親年紀老邁,將於短時間內出售小部分物業,以應付需要。
梁振英5億大宅最貴
特首梁振英手持的山頂裕熙園洋房,雖然爆出僭建醜聞,但這個豪宅市值高達5億元,是一眾行會成員中最貴重的一個物業,加上梁持有赤柱另一單位,物業總值5.5億,是行會樓王的「季軍」。
剔除李國章及林奮強兩名樓王,其餘28名行會成員合共擁有約50項物業,平均每人持有大約兩個物業。若單單比較官守成員,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和妻子旗下物業,現值最少達8500萬,可算是一眾司局長中的「物業大亨」。
資產足建公屋住2萬人
根據前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去年在一個座談會上披露,政府平均興建一個公屋單位的建築費約為44萬元,依此推算,33億元足可興建7500個公屋單位(平均每單位可住三口之家),而一幢和諧式公屋大廈通常建有600單位,換言之,足夠興建13幢公屋。
議員倡承諾任內不買賣物業

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民主黨李永達認為,行會成員坐擁33億元物業,難免令人質疑新任政府遏抑樓市的決心,「你叫人不要炒樓,但政府都這樣做,給公眾
的印象肯定不好,尤其現時公眾對梁班子有這麼多的質疑」。他認為,行會成員應委託信託基金,全權負責名下物業的買賣,或向公眾承諾任期內絕不買賣物業,務
求避嫌。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認為,若行會成員不減少物業買賣,會對行會的公信力有負面影響,「感覺好弔詭,政府聲稱要打擊樓市炒風,但觀乎林奮強的背景,炒樓幾乎成為習慣,怎能相信政府在樓市政策上大公無私?」


2 : GS(14)@2012-07-10 00:07:03

文章由 精英大師 » 週一 7月 9日, 2012年 4:55 pm
李慧琼3X歲有2500萬樓 :bbs46: :bbs46:
3 : GS(14)@2012-07-10 00:07:13

文章由 Wilbur » 週一 7月 9日, 2012年 5:18 pm
佢同佢條靚話港人港地唔駛(急於)推行

明報即出呢篇野隊佢

究竟明報係幫邊個做野?

耐人尋味 :inv168_25:
4 : GS(14)@2012-07-10 00:07:24

文章由 omaha » 週一 7月 9日, 2012年 5:38 pm
傳媒生態咁發展落去,我諗過多三五七年,只要你響政府做野,就算係做圖書館管理員都唔可以有物業… :inv168_09:
5 : GS(14)@2012-07-10 00:07:45

文章由 hotspot » 週一 7月 9日, 2012年 5:51 pm


寫到明以個人或配偶或聯名持有, 即係用公司名/老婆/仔女/老豆/老母/二奶/三奶/雞金信託 hold 既未計 :inv168_04: :inv168_04: :inv168_04:

不過又話回頭, 呢d 人個個都做咗好幾廿年野, 若果佢地幾百萬既樓都無一間, 你認為佢地適合作管治階層麼? :inv168_01: :inv168_01: :inv168_01:
6 : GS(14)@2012-07-10 00:07:55

文章由 cy8 » 週一 7月 9日, 2012年 7:20 pm
民建聯陳克勤的故事,相信會令不少同樣三十出頭的「70後」羨慕不已。今年34歲的他,已供斷一層市值約250萬的安樂窩,有一架車仔代步,今年更進軍商場,與朋友斥資1300萬元在深水埗買了一個地舖,身家立即三級跳。他說自己的「投資秘笈」只有8個字──努力儲錢,投資有道。

民建聯李慧琼是另一個「樓后」,她與家人2009年共持有4個物業,目前減持只有2個,其中一個位於何文田單位市值過千萬。李慧琼說,買樓主要是考慮居住環境,亦為女兒「校網」作打算。曾在會計師樓工作的她說,由於當年買股票有不少限制,加上在金融海嘯時有慘痛經歷,故至今也甚少買股票。她寄語投資者在目前波動的市場,保本最重要,因現時入市頗有風險,宜先觀望。
7 : 龍生(798)@2012-07-10 00:15:19

從政其實從來都有前途.....
8 : GS(14)@2012-07-10 00:19:32

要識撈
9 : 龍生(798)@2012-07-10 00:35:36

但我唔知的錢點入袋, 真係好想知
10 : GS(14)@2012-07-10 00:53:01

做多D野先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154

利字當頭:行會的維基解密 利世民

1 : GS(14)@2013-10-29 01:26: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8/18482456

                  上星期五,行會成員羅范椒芬一句可能是沒有用心的說話,將香港電視(1137)股價送上半天,臉書上許多朋友都說:「保密制呢?隨便公開發表股價敏感消息,香港現在還有沒有規矩?!」
羅范好歹也是個前高官,應該知道甚麼是恰當,甚麼是引人上當。假如,只是說假如,星期五湧入的真金白銀,要是埋怨羅范的說話誤導,她又會道歉嗎?不過,道歉又有甚麼用?
行會有所謂的保密制。政策未推出,固然要保密;畢竟,任何政策都可以被人front-run,快人一步理想達到。不過,政策決定之後,一切假如已成定局,保密又是為了甚麼?教科書說,保密制讓行會成員暢所欲言,毫無保留也沒有顧慮地服務香港。這種話,你信嗎?恕我這個人多疑,政府的propaganda,我永遠都不會盡信。
「個個都有利益衝突,要是將行會決策揚出來,你覺得這個政府還可以運作下去嗎?」這個說法,聽上去言之有理,不過,我更加信紙包不住火的傳統智慧。過去十年八載,許多行會內幕最終都洩漏了出來;也有理由相信,洩密者正正是行會中人。

有利益才能守秘密

                一大班人守同一個秘密,說到底,我想到的例子,有《天龍八部》裏的「帶頭大哥」及一眾江湖人物。其實,做的是好事壞事不是重點,秘密要守下去,必須要有共同的利益,並大過個人的成本,否則秘密還是會像世界所有的事情一樣,成為了交易的籌碼,而且永遠是第一個將秘密洩露出來的人,換來的利益最大。

行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是管治的權力。傳統行會,每個成員都貢獻一點政治實力,換取集體共識,讓權力一加一大過一。從前的政治實力,是商界和上流社會。如今,政治實力的定義雖然有點改變,除了工商專業上流社會,也有地區和北京;但從今屆行會的人選,卻有幾個人甚麼都不是。沒有政治實力的交換和放大,共同利益既創造不了,各自為政是最良好的下場,互相背後放箭,也是意料中事。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48

行會通過高級公僕加薪

1 : GS(14)@2015-02-11 08:55:48





【本報訊】行政會議昨接納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薪常會)的建議,額外調高高級公務員薪酬百分之三(即總薪級表第四十五至四十九點、月薪九萬四千九百零五元以上),有關調整同時應用於紀律部隊相同職級的公務員、廉政公署人員及首長級人員,生效日期追溯至去年十月一日。



薪酬低於私人市場8%


立法會早前已通過公務員按年薪酬調整,高級公務員及首長級人員加薪百分之五點九六,中低級公務員則加百分之四點七一。今次再額外加薪,是根據薪常會去年完成「二○一三年公務員薪酬水平調查報告書」,職位級別五的高級公務員如總行政主任、房屋事務經理等,其薪酬水平低於私人市場百分之八,故獲上調百分之三。公務員事務局表示,薪酬水平調查是考慮了私營機構的浮動薪酬及相關現金福利,行會考慮了持份者意見及公眾利益後接納有關建議,稍後會提交立法會財委會審批。■記者王家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211/190377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67

香港廣播史上首次 行會否決續牌亞視玩完

1 : GS(14)@2015-04-02 08:19:44





【亡台之「王」】■王征2012年手持否決牌跳舞,要求政府否決發新免費電視牌照;昨日,亞視的續牌申請卻遭否決,相當諷刺。



【本報訊】纏繞經年的亞視亂局終於了斷,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昨天拍板,否決亞視免費電視續牌申請,一年後須終止廣播。這間具58年歷史、曾經輝煌的華人地區首間電視台,淪為史上首間遭香港政府不予續牌的廣播機構。由假傳魔童收購喜訊、準買家簽約,到政府宣判死刑,亞視在愚人節向700名員工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主要投資者王征將亞視之死歸咎於「陰謀與騙局」,形容昨是香港「黑暗的一天」。記者:白 琳 林俊謙


行政會議昨日下午召開特別會議審議亞視續牌,歷時大約3小時。至昨午5時,坊間已傳出亞視不獲續牌的決定,但主持會議的特首梁振英始終沒有現身。結果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於傍晚6時召開記者會交代,講台上的亞視咪牌一度倒下,現場採訪的亞視記者則神情失落,全程未有舉手提問。


■蘇錦樑昨於記者會宣告亞視「死期」,又提醒亞視管理層在未來一年須繼續遵守牌照規定。許頌明攝

58年歷史 可播至明年4月


即使亞視經理人德勤下午宣佈亞視與準買家簽署買賣合約,仍未能扭轉這間具有58年歷史電視台的命運,德勤昨晚對有關決定表示失望。蘇錦樑正式宣告亞視「死期」,表明政府考慮通訊局相關建議和最新發展後決定不予亞視續牌,行會已向亞視送達不予續期通知書,為符合法例要求的12個月通知期,亞視昨天起可提供免費廣播至明年4月1日為止。商經局在立法會文件羅列亞視「死因」,包括屢次違規、資不抵債、收視低迷、觀眾失望和憤怒等。文件又透露,亞視前天去信特首會同行會,稱股東王征及黃炳均決定接受港視主席王維基的主要條件,但未能提供協議的書面副本,王征只能口頭確認協議。蘇錦樑解釋,亞視經理人今年1月2日,曾去信行會指會提交具體改造亞視建議,但信中所定的期限昨日屆滿,亞視仍無法提交任何具體的改組建議,「唔認為有足夠理據,去延長期限,今次係香港廣播史上,行會首次決定不為現有廣播機構續期」。蘇錦樑承認,在亞視不獲續期的過渡期內,公眾節目選擇會減少,將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統籌應變措施。蘇提醒亞視管理層有責任確保未來一年繼續遵守法例和免費電視規定,為員工妥善安排,如違反規定,會採取適當行動和懲罰。行會同日決定向電盈旗下的香港電視娛樂批出12年免費電視牌照,對於王維基去年4月重新向政府申請發牌,蘇則稱,通訊局仍在審議和處理,指通訊局會向特首和行會提交建議,「呢個建議未去到行會」。建議政府不予亞視續牌的通訊局主席何沛謙,稱「欣然得悉」特首和行會接納建議,宣佈已準備行使通訊條例下的權力,在亞視的免費電視牌照期滿時,撤銷原來配給亞視的頻譜。




王征歸咎「陰謀與騙局」

政府昨傍晚召開記招預告亞視「死訊」前,亞視發聲明對政府決定感意外和憤慨,聲言「將繼續抗爭,並不排除採取法律手段」。王征則於政府記招後發聲明形容昨天是香港黑暗的一天,但對結果不感意外,「這是兩年來圍繞亞視賣盤的一系列陰謀與騙局的必然結果,也是良心媒體所付出的代價」。亞視執董葉家寶昨晚稱,亞視未來12個月的路向待股東和董事會開會決定,今日亞視仍會發出3月份薪金。他在壹錘定音節目指,王征來自內地,不充份了解本港文化、電視需求,用個人喜好訂立節目方針。但亞視有新投資者卻不獲續牌,是「從冇諗過結果」,「公司走到呢個地步,唔係一個人或者兩個人責任,亞視係一個群體公司,只可以話有咁嘅結局係亞視不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402/190990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