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近期财报分析反思和总结之二(12月3日) 岁寒知松柏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113111245701/

我简单对比了一下财华网全年财报披露时间表,发现一年中,12月和1月披露的公司数量最少, 而8月是最多的一个月,3、4、11月也有很多,2、5、6、7、9、10月相对少一些。香港不像大陆,会计年度统一为1月1号到12月31号,香港有很 多是截止到3月30号的,还有小部分是其它月份的,所以港股的财报披露时间比大陆要平均得多。我每天会看看美股数据,发现美国的会计年度(会计分期假设) 比香港还要灵活,有些公司的截止日甚至都不是月底。


去年我的港股遭到灭顶之灾,11月中我破产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过得简直是暗无天日, 痛不欲生。我港股12000点入场,却在23000点亏光破产,这与金融危机大盘从3万多点跌到1万多点而破产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惨痛的失败真的让我深切 感受到什么是绝望。很长一段日子,我每天都会独自发呆,我能挺过那段日子真的很庆幸。我很感激很多前辈对我的无私帮忙和教导,感激朋友们对我的鼓励,感激 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有的爱,会让我铭记于心;有些痛,会让我深刻骨髓;而飘荡在脑海中的,是片片回忆。


港股我反思了大半年,期间看了一些书,并同数以百计的前辈交流,向他们学习取经,大约在今年 7月,我觉得自己的投资思路基本已形成体系,于是我在8月出了一些A股,重新汇了一点资金去香港。8、9两个月我大概看了300个公司的财报,然后在9月 份底我写了《近期财报分析反思和总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每天会把A股和港股所有公告全部看一遍(之前我只是看每天的A股公告和美股信息),基本都 要晚上十二点后才能看完,有时甚至一二点,我每天都6:20起床,在报表很多的8月和最近的11月,真的是累得够呛,没办法,只有坚持,我相信天道酬勤, 我天赋不高,只能以勤补绌。


我之所以要每天把全部公告看完,一是因为我对港股不似A股那么清楚,经验太少,总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加上去年惨败让我内心很畏惧这个市场;二是因为我觉得港股比A股有更多的机会。


8、9两个月,我其实是没有盈利的,当时初看财报,可供选择的自选股不多,所以只买了255 龙记和1863思嘉,在8月26号,有朋友让我帮他看看904中国绿色食品,我以为他要买。我把904过去三年的公告和财报,以及公司网站和网上报道全部 看了一遍,觉得这个公司虽然有瑕疵,但远好过682超大现代,我简单看了一下K线,发现几年都没有涨,所以一冲动就买了一些,当时的想法是26号晚出财 报,27就算不涨,也不可能跌多少,因为它本来就很久没有涨了,而且我预计利润同比会增长2成左右。结果26号晚10点公司公告说年报要推迟一天公布,这 个看视毫不重要的公告,27号却让904大跌40%以上,我简直气晕了,几年一遇的事,我一天就碰到,而且我仓位很重,那一天让我市值缩水了2成,几天后 我亏损20%止损出局。重回港股不到一个月,开局就让我损失了一成本金,简直是当头棒喝。后来国庆节,我到福建厦门和泉州,特意去多家超市调查了解904 的产品,还路过了904惠安的基地,本来想下车去实地了解,但因为不方便而放弃了。904给我的教训是,尽量不要去博报表,非常有把握的才能博,并且要控 制仓位,有瑕疵的千万别碰,惊弓之鸟这个词,那真不是虚的。


1225隆成集团我是中报后才决定买入的,买入后就一直上涨,这次运气好,先后碰上同行博士蛙和好孩子上市,到11月初,我获利60%以上止盈出局了。1225让我把904的亏损全部弥补了回来,看来运气总是一时的,老天对人很公平。


3355上海先进半导体,我也是在公布三季度财报后才追入的,我之所以买这个不起眼的小股, 一是因为我看了它过去三年的财报和公告后,发现它极有可能是逆境反转了,二是我觉得季报后,成交量太大了,大量资金进去,股价肯定还会有大涨,本来 3355当时的PE就不到6倍,如果2011年业绩能维持的话,PE会降到4倍以下。3355很快上涨了50%,我获利近4成出局。


11月24日,得朋友指点,我看了444先施表行的数据,翻查了它过去几年的财报和公告,比 对了瑞士法郎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也参照了同行亨得利和东方表行的业绩,我觉得444业绩反转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股价又基本没有动过,风险极小,可能的收益 极大。于是我重新开始博财报,当天晚上444公告业绩,比我预期的区间上限还要好。第二天上午我出差,中午一看,444涨了50%,虽然头天晚上我与朋友 分析到凌晨一点半,认为444值2元,可以番倍,但看到一天涨50%,我还是兴奋的把它全抛了,12点29分成交的。下午444最高涨到80%,第二天涨 了135%,我还是经验不足,不够沉着冷静,我想以后自己多挖掘几次,操作就会好一些的。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位前辈,网名八戒。他在新浪有博客,1225、3355、444我都是 得到他的指点而买的,他虽然是前辈,但年纪仅25岁。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先入者为师。八戒我是网上网下所识之人中,目前我认为操作水平最高的人。与 他同年的王雅媛和汤财,理论水平非常好,并且都非常勤奋,但我觉得实际操作水平应该远不如八戒(王美女是我的Q友,如果看到,希望您不要生气,呵呵)。过 去二年,无论是收益率还是绝对收益额,八戒都远超过其他人(特别注明:他不借钱,基本不做衍生品,不用杠杆,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他港股有8年经验了,过 去8年每天会把全部公告都看一遍,虽然他有名师指点,但我认为主要还是他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收获,他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应得的。有人可 能会质疑复利收益的问题,第一:八戒起步资金只有1万元,是大学时期的奖学金,他在金融危机前获得了700万的收益,但危机让他遭受了巨大损失,不过去年 他很快就创出了新高。第二:我认为1亿以下,获得很高的收益是完全可能的,盈利模式我觉得是多样化的,适合自己就好,当资金达到10亿规模以上时,收益率 会急剧下降,那个时候基本只能选择像老巴那样的方式。所以我估计八戒未来的收益率,会急剧下降。补充一下,八戒的人品是很不错的,勤奋、热情、稳重,可能 有些朋友,觉得他有时讲话不够低调,其实据我与他面谈及平常网上交流来看,八戒是非常谦虚好学的。这个人真的非常不错,真正的有为青年!


我另外还在报表前买入过三个股:57震雄、1170信星集团、684亚伦国际。其中57震雄 我本人去过这个公司,曾经有两位朋友先后任职公司财务经理,买57之前,我同样看过它过去三年的财报和公告,也对比过同行1882海天国际和558力劲科 技,我还提前一个月在网上找了两个57的Q群潜伏了进去,也看过百度贴吧的评论。我觉得1882是好公司,558是问题公司,57是烟蒂股,我博57的财 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对它的中报预计比较有把握,我估计短期上涨一二成的概率非常大。1170信星集团我提前2个月买了,在财报前两天它上涨了一二十个 点,但财报后,虽然业绩在我的预期之内,股价却大跌了,我觉得这个票被错杀了,所以目前仍留着它。684亚伦,其实这个公司还是不错的,但业绩没有超预 期,我亏损了几个点出来了。


所以博财报风险还是相当大的,我感觉自己还算是做了些研究分析工作的,但胜算都不是太高,所 以应该尽量不去博财报。要博的话,一要选公司基本面非常好,没有历史问题,没有瑕疵的;二要选报表前没有怎么上涨的,那样的话就算不超预期,也不至于下 跌;三我觉得最好不要选最后几天出财报的公司,行情到了尾声一般都不好;四要控制仓位,不要重仓去博;五要多研究公司的历史资料,特别是上一个半年度的环 比对比;六要在报表前,有每月关注行业产销数据的习惯,并留意对比已出公告的同行数据。七我觉得可以适当参考技术分析,主要是报表后的技术分析,有利有提 高你的短期收益,当然,如果股价走势与基本面完全相反,我是绝对相信基本面的。


8月至今,港股我大概看过900份左右的财报,其中一半以上的垃圾股,我一扫而过。特别提一 下,香港的创业板,完全是垃圾堆,近二百只股里找不到10只好一点的,要不就是常年亏损,要不就是收入利润几百几十万,甚至没有收入。因为上传财报分析, 得编辑文字,比对数据,我太懒了,所以基本上好一点的股,分析我都写在草稿本上,累积多了就更不想码字了。这4个月,港股大约有4成多的收益了,虽然不是 非常理想,教训很多,但开局能这样,我基本满意了。12月是报表淡季,我想以防守为主,拿几个基本面好一点的持股不动,然后再好好挖掘一下报表,为明年4 月的年报潮做准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15

1863思嘉集团的反思 岁寒知松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0pifk.html

昨天Q群又有人聊起1683,我即兴反思了一下,下边是聊天摘录,我懒得整理了,先放到博客里做个备份。


6块以上加仓1863时,阿思达兄显示的每股收益0.22元人民币,是IPO前的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每股收益要少一些。根据现在所了解的信息来 看,2010年1863的每股收益大概是0.4港币。也就是说,当初在6块多钱时,1863的的PE已经是15倍以上了,就算2011年的业绩如期增长 50%,其实也并不算很低估。所以,6块以上加仓是不太稳妥的,持股甚至减仓要保险一点。


后来,由于1863独董辞职,被市场重新解读为诚信问题,加上公司说研发费用增多,影响2010年的业绩,招商也下调了业绩预测。两者结合,造成了股价双杀!

 

现在1863已经不足9倍的PE,加上未来3年复合50%增长的想象空间,已经具体较大的安全边际。所以,被套的人,持股敖到2010年年报,甚至是2011年的中报表,等待真相,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了。 没有的人,买一点,应该是可以的。毕竟IPO都是3块多钱,无论基本面和技术面,亏损的空间已经不大。


1863无论怎样怀疑,目前都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到公司有做假。万一1863买通了所有的环节做假,那我们大家也只能接受了。


从这里我吸取一个教训,那就是最好不要买新股,坚决不重仓新股。因为新股的不确定性太多了,就算公司没有问题,但被人怀疑成惊弓之鸟后,你想翻身,那就不是三五几个月的事了。


通过1863这个事,我发现大跌的时候,抄底宜迟不宜早。因为绝大部分所谓价值投资者,其实对公司的基本面并不是非常的了解,长期持有的信心并不坚决,所 以大跌时他们其实是经常会选择割肉的。而趋势投资者就更加了,趋势向下时他们是会止损的。所以趋势派和价值派会结合在一起,互相践踏,最终把股价打入深 渊,长期难以反转。


我一直有关注1863的资金流向,坦白说,机构基本是在减持的,而招商的席位一直在增持。当然,机构经常是搞趋势,甚至是故意欺骗散户的,所以也不见得对。不过,林万鹏除春节前增持了57万股外,没有再出手,这一点确实很让人失望。 林生雄现在是不能增持的,一方面年报可能在3月15号出,前30天是静默期。另一方面,他如果快速增持,会被人怀疑的,因为他刚刚在高位减持了股票的。最乐观的结果就是,年报后林老板增持,甚至是上市公司回购(这种可能性会比较小)。

 

做为我自己来说,我最初是很排斥思嘉的,因为它盈利能力太强,而核心竞争力始终无法分析清楚,加上它是新股,并且是福建股。但后来自己上公司网站看了思嘉 慧报,态度改变了很多,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几个帖子里都有写。我在6块钱以上时只有一成仓,但我4块多钱加了一成。现在我的操作想法是,无论如何,我 都会持到年报后,再做决断。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得明明白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5

1863思嘉的再次反思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0rgd7.html

前幾天1863出年報,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出報表當天,我正好很忙,沒有認真看。那天中午時我抽空簡單的瞄了一下,初步感覺是很不好,突然列支9000萬 的研發費用太牽強了,並且下半年本身的收入和利潤環比就沒有增長。新股不確定性太多,不論它今年的增長如何,以目前的盈利水平來看,股價短期應該難以大幅 上揚,所以我看完報表後立馬掛單選擇了割肉離場,沒辦法,失敗了只能認錯,1863我徹底失敗,虧損20%。不是非常瞭解的新股,以後堅決不碰了。

 

我知道因為我的分析而影響了一些人的操作,新浪論壇裡也有人質疑我,我都接受並理解他們。雖然我並沒有單獨寫帖子推薦別人買入,但我確實是表達過看好和買入的意願的。我承認自己是菜鳥,所以還是要勸大家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分析,特別是我這樣水平的人。

 

坦白說我自己關注和分析1863一年,從沒有上市招商證券推薦時開始起,我由當初的排斥到後來慢慢產生好感再到買入,在短暫的有50%的浮盈後迅速暴跌到最終虧損,耗費的精力、過程的曲折、結局之杯具,相信沒有人比我更鬱悶的了。

 

我有好幾個股友,是近都委婉的告誡我,炒股不要急功近利,因為欲速則不達,大意都是我現在的操作模式,買賣的期間過短過急,過於投機化。性子急一直是我的 弱點,09年的慘敗更是把這個弱點暴露無遺,其實我自己也是知道的,要不然我也不會取「歲寒知松柏」的網名。我覺得朋友就要做諍友,能批評自己的朋友才是 真心朋友,錦上添花的基本都是酒肉朋友,所以我很感激那些給我提意見甚至是直接批評我的朋友。雖然我當時聽了可能不是很爽,但事後我還是會反思的,我想我 也不是一個完全剛愎自用的人吧。

 

不過,我一直認為性格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只有相對的強弱之分。並且性格已經成形,幾乎難以改變,那還不如儘量揚長避短。我不喜歡一味的去堵截,我喜歡將 堵截與疏通相結合。有人說,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心急既然是我短期無法改變的性格,那我除了慢慢的調整自己外,不如多想想心急是否可以用變通 的辦法繞過去,甚至是想想有沒有可能當成一些優勢來利用。

 

具體到股票投資,因為我心急,所以我沒有耐心一直等著某隻心儀的股票跌到一個很低估的價位,也沒有耐心拿著大比例現金一直等到整個市場跌到非理性的低位。不能以很低估的價格買個股,收益肯定是不高的,而滿倉操作,系統風險無疑是很大的。

 

我採取的變通辦法是,把自選股池做得很大,雖然我可能要耗費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精力去分析跟蹤,但我就不必為幾隻股票苦苦的守候。過去一年來,我基本已經把 全部1400只港股的報表過了一遍,目前已經篩選出近200只基本面較好,有可能進入安全邊際的個股。我未來的工作,就是對這些個股進行更進一步的篩選, 然後每天瞄一次,看哪幾隻進入位置可以換股買入了。

 

同時,我認為基本面分析相對於趨勢投者來說,最大的軟肋是時間切入點的把握,除非你像但斌一樣,一旦買入就永不拋售,否則你都將面臨買入和賣出時間點選擇 的問題,雖然你可能因為分析得非常清楚,堅決持有到一直達到你的目標價再獲利出局,但時間成本有時是讓人很無奈的,不但對收益率有影響,有時更是嚴重打擊 個人的意志,更多的人在懷疑自己的情況下選擇了放棄。所以,我在分析和操作時,會重點關注切入時間點的把握,或者說催化劑的掌握,這或許是性子急可以利用 的一點好處吧。

 

而對於滿倉的系統性風險,我規避的方式,是以大盤指數的歷史PE區間為參照,對自己投資組合內個股的貝塔係數進行調換,比如說反周轉或無週期的,包括債券 甚至是可能做空來對沖的,我都會考慮。當然,必要時持有一定現金也是組合的一部分,我把自己的投資組合(不侷限於股票)裡的現金,理解成貝塔係數近似1。

 

扯得有點遠了,還是回頭再反思一下1863。雖然公司對那9000萬的研發費用解釋為上海項目一次性支出,看視有一定合理性,但我認為在1月底股價大跌 時,公司和招商等券商在肯定知道股價大跌的原因是研發費的情況下,仍然出具了盈利大幅上升的預增公告,至少從這一點來說,已經是不誠實的了。我個人理 解,1863下半年收入環比上半年沒有增長,利潤更是大減,應該是上市時報表粉飾過度了,他的粉飾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期。不過,我仍然認為1863的盈利能 力確實是比較強的,內部企業文化也是不錯的,並不見得它的報表全盤都是假的。

這幾天,第二和第一大股東林萬鵬和林生雄先後增持了700多萬股1863,雖然這相比他們減持的7000萬股數額很小,但對股價的支撐還是有一定的正面作 用的。我們可以理解他們倆是在高拋低吸,也可以理解成他們對公司的未來表達了一種信心。最終這個票會怎麼樣,還是讓時間來檢驗吧。我現在已經退出來了,中 報以後我再評估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0

不想無謂犧牲 就多反思失敗吧!

http://www.eeo.com.cn/2011/0831/210125.shtml

在中國有75%的人有創業的意願,但是在中國自主創業的存活率只有3%~4%,而大學生創業群體中這個比例更低,只有1%。

青澤/文 記得大學時候,曾加入過一個叫「創業人」的社團。所謂「創業」其實是部長帶著我們到處找兼職,貼海報、發傳單、賣電話卡,把自己都懷疑它價值的小商品賣給同學,甚至給一些所謂教育培訓機構代賣資格證。

在歪打誤撞的各種嘗試之後,社團的隊員越來越少。再後來,大家畢業了,這個叫「創業人」的社團也隨之宣告解散。聚集了學長學姐 們7年夢想的社團消失得平淡無奇,毫無光彩。缺乏引導的嘗試只能蝸行摸索,沒有反思的失敗不過是無謂犧牲,創業需要激情,但創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激情。

不教爾虞我詐,沒有自我催眠,亦不普及經濟學原理,更不布道成功學,《創業:我們的故事》在各種名目張膽的暢銷書裡難能可貴地回歸了樸素務實的風格。簡言之,這是一本為中國年輕人而集結的創業科教圖書。

馬云、柳傳志、陳年、吳曉波、王振耀等少數派的成功案例或許讓人遙不可及,但如果以師徒相稱,並面授經驗呢?

人們總是對成功者的傳奇津津樂道,但如果還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奮鬥歷程,無不面對坎坷曲折的創業真面目唏噓。

哈佛商學院曾經給創業下過一個定義,所謂的創業精神就是通過創新來創造價值,創造機會,創造資源的一種精神。解答「我能不能創 業」的問題需要問自己:我是不是擁有突破傳統的思維?是不是有洞察力?怕不怕吃苦?能否與人溝通合作?是否有一顆勇敢擔當的心……回答過這些問題,你或許 離「准創業者」更近了一步。

畢竟前路坎坷。2009年,美國摩力特諮詢公司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了一個調查,他們發現在中國有75%的人有創業的意願,但是在中國自主創業的存活率只有3%~4%,而大學生創業群體中這個比例更低,只有1%。

資金從哪兒來?多數人是從家人、朋友、親戚那兒湊來的,每個人情況不同,家庭條件好的,萬一失敗還可以再來一次;反之,則身家 賠上。除了家裡人幫忙外,在中國還有幾種渠道:一是銀行貸款,但如果沒有擔保能力的話,貸款將很難拿到。二是帶有公益性的支持年輕人創業的基金,像 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

但,「拿到資金並不一定意味著成功,他們缺乏的同樣還有商業經驗。」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說。作為一個創業者,迅速學會的不僅僅是怎麼打開市場,還有學會制定戰略。就是得學會想著打、瞄著打,而不是蒙著打。

團隊的戰鬥力直接決定了戰略執行力的強度。一個企業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好團隊呢?柳傳志認為3件事很關鍵:第一就是讓大家熱愛公 司,願意好好工作;第二就是讓你的兵會打仗,包括單兵作戰和集體作戰;第三就是怎麼能夠讓你的戰士高效作戰,這就是制定什麼樣的制度用什麼樣的組織架構。

冥想是瑜伽裡的一門課程,也是創業者自醒的方法。創業之於你,意味著什麼?陳年或許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凡客誠品3年時間從一天賣十幾件襯衫,到3年後做到每天賣10萬件的衣服給用戶,是互聯網時尚品牌的奇蹟。他信奉「用戶至上」法則。

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在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而選擇創業就是選擇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夢想,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用自己的智慧實現價值。年輕的激情需要釋放,這與科學試驗無關,而與一種叫夢想的東西有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42

李焜耀:一場曠日持久的反思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111146.html

半是先天缺陷  一半是戰略失誤

公眾常看到一些企業遭遇重大挫折,卻很少聽到為此作出深刻反思的企業家。承認錯誤實在太難,即便談到好像也多歸於「非戰之罪」。

不過,華人中堅企業家群裡的明基董事長李焜耀,是個坦率者。說到他,人們自然會想到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案,後者曾入選哈佛經典失敗案例。

本來李焜耀可拿出許多理由為自己開脫。比如收購前,團隊收購調查不盡職,未預料到龐大低端手機庫存;明基手機設計實力有限,無法快速整合;德國工會 力量強大等。他甚至還可搬出宏碁創始人施振榮為自己辯解——當初施振榮曾參與收購評估,結論是,明基移動品牌價值是人民幣5億元,西門子移動是10億 元,5年內,如每年能賣5000萬部手機,就可收回品牌價值,物超所值。

但李焜耀之後給出的是一場持續的深刻反思。

2006年底,他曾對《第一財經日報》坦陳,收購案讓公司「摔了一個大跟頭」,錯過了打造成全球品牌的絕好機會。

他承認,當初的收購目的有些非理性。比如,當初他非常崇尚三星、索尼,希望明基有朝一日成為類似的品牌企業。

這本是一個長期目標。但2002至2004年的營銷太成功了,2004年,明基還曾被美國某財經媒體評為亞洲最具成長力的品牌。這讓李焜耀產生了幻想,認為公司應加速達到世界一流高度。

這促使他開始尋找一條捷徑,以金錢換時間。當西門子自尋出路時,他覺到一個巨大機會到了。2005年,李焜耀在蘇州對本報表示,併購可讓品牌成長時間縮短7到8年。

但這一動機,被證明是一種幻想。李焜耀2008年反思道,如此追趕三星不可行,三星不可複製,它之所以成功,與韓國政府、社會給予它的袒護有莫大關係,這種支持為三星提供了龐大現金流,使它可在資金和技術密集型及高附加值的品牌上「毫無顧忌地投資」。

而明基根本不具備三星的條件。明基接手西門子手機一年,就虧損了8.5億歐元,而這本是李焜耀準備了兩年的資本子彈,一年就打光了,虧損吞噬了明基其他業務創造的全部利潤。

李焜耀表示,明基在買這部分業務前,資金儲備不足,在收購之前對西門子移動與西門子集團之間的關係未能徹底理清。

「明基這次收購的失敗,一半是先天缺陷,一半是戰略失誤。」李焜耀說,基於上述條件,先天上,明基失敗的幾率本身就很大,後者則是戰略上的冒進。

想到當初超越三星的夢想,他繼續反思道,當初覺得明基「身強力壯」,所以就從崎嶇小道上走捷徑,但最後發現捷徑連著的是「懸崖絕壁」,必須回到原來的路,尋找新的翻山路。

如果要繼續填補明基西門子的資金黑洞,當初明基預計還需8億歐元。李焜耀說,「再耗下去,明基將有陷於萬劫不復的危險」,於是他非常痛苦地選擇了斷尾求生。

這個坦誠的企業家給出了收購案背後的文化掣肘。他說,明基是來自亞洲的品牌,側重消費型、成長型品牌,收購的是一個歐洲「汽車文化」式的老品牌,困難超乎當初想像;亞洲企業的生存特點是快速、彈性、機會型,而歐洲企業是穩健、規範、完美型,企業體系與社會體系相差太遠。

「走過了千山萬水,卻又回到了老地方。那絕對是一種人生的荒謬。」他略帶沉重地撰文說。

但他始終沒有認輸的是,自己選擇了品牌之路無悔。即便在放棄西門子手機、被投資人咒罵為何做品牌時,他還曾公開表示:「在台灣談品牌等於對牛彈 琴!」過去4年多,李焜耀變得沉默許多。大概與他意識到的產業現實有關。他說,科技產業遊戲規則都還是西方世界主導,眼下還是先從熟悉規則開始,然後進入 裡面,最後創造規則。

「這不是一二十年能夠做成的。」他說,真正的兇猛,不是表現在「兩三年的快」,而是表現在10年、20年還能維持健康成長,才是真正的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1

製造業的反思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0xexr.html

最近去江蘇的一家特種鋼絲製造商看,感觸頗多。工業企業的「週期性」,就在於規模的效應、信息不對稱、投資-達產的滯後。

 

這種模式是這樣的:行業高度景氣—行業內企業盈利良好觸發擴產衝動(有錢,且擴產後能分攤成本費用,帶來規模效應)—行業外企業進入(資本都是逐利的)— 幾年後項目紛紛投產達產—供需逆轉(如果需求週期同時疊加,到達低谷,則波動更為劇烈)—價格大戰導致盈利能力劇降—淘汰產能直到供需平衡甚至失衡—新的 景氣週期到來。

 

關鍵就在於中國的製造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無法構築抵禦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的壁壘。例如鋼簾線為例,這是種金屬加工中難度很高的業務。以前中國主要依 靠進口,全球都比較依賴比利時的貝爾卡特公司。90年代貝卡在中國設廠後,技術和人才逐步被國內企業所熟悉挖掘,因此慢慢模仿類似技術產品。十多年後,中 國企業已經能生產出足以媲美貝卡的產品。但是,即便這個行業中最優秀的企業,也都僅僅是在忙活一件事:擴充產能。技術的成熟和人才的流動,導致領先企業都 無法保持技術優勢。於是在2010年中期行業毛利率達到30%時,競爭就開始了,不到兩年時間,相關的投資產能計劃高達75萬噸(子午鋼簾線)。而需求方 面每年也就增長15萬噸左右,加上汽車銷量放緩,供需在未來2年後必然失衡。

 

在寶佳公司,老總都在笑話恆星科技。的確,這個公司有什麼競爭力呢?鋼簾線已經逐步轉型了(才幾萬噸才能,不足龍頭的15%,要技術沒技術,要規模沒規 模),炒作的超細切割線項目(恆星定增方案中這麼預測的:單位售價10萬元/噸,毛利率高達50-60%)呢?切割線已經進入惡性價格競爭了,貝卡率先在 上半年大幅降價40%,接著是瘋狂的降價。寶佳公司稱現在是一個月一個價,不斷向下降。最新的價格已經是5萬元了。毛利率在50%以下。老總估計未來會到 30%甚至更低,主要是相關技術國內已經成熟,沒啥壁壘了。從中也可看出,所謂的國內「先進製造業」是什麼狗屁玩意!在這個行業即將陷入洗牌的時候,可愛 的國內投資者還在為這家公司付出高貴的估值。其實在味精行業也是如此,行業龍頭阜豐集團從年初已經跌去50%多了,目前靜態市盈率降到5倍左右了,而另一 個行業龍頭梅花集團,在國內還有30多倍的市盈率。而這個行業和鋼簾線一樣,需求變化不大,供給端將在2013年前後大幅增長,第二輪洗牌(上一次是08 年)即將開始。

 

本質上,這些行業都沒有什麼「核心技術」,買些生產線(都是公開的)、從對手那裡挖點人才就可以複製對手的優勢。這些企業都是「暴發戶」,沒有什麼底蘊。 例如鋼簾線廠,國內最先進的公司也就是94年開始的,而貝卡呢?已經好幾十年了,光是全球的研究所就幾十家,那不是一個層次的。

 

因此,中國的製造業,更多仍然是「製造中心」,獲取曲線的低端利潤,技術和設計、品牌和渠道都在外資手中。這種現狀真的不是一兩天可以改變的。中國的優勢 不是創新,不是技術,而是模仿能力和低成本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仍然存在,轉型在過去兩年更多只是操作股票的噱頭,這是條漫長的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82

反思糧食安全觀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479.html

中國農產品的產能增長基於巨量的農藥與化肥使用,付出的環境代價得不償失

王蘭

  在中國,以糧食為代表的農產品自給保障受到官方高度重視,形成了主流的糧食安全觀——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糧棉油糖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 品,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農業部提出的種植業「十二五」發展的具體目標是努力實現「一個確保、三個力爭」,即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立足國 內實現基本自給、確保自給率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自給率達到100%。

  筆者不是單純的市場論者,不會天真地認為中國這般大國,糧食能像一般商品一樣可以百分百地由市場(國際貿易)解決。在資源稟賦允許、其他條件不變的約束下,如能完全自給固然可喜,但現實並非如此。

  由於人口增加和食品結構改善,總體上中國的糧食等農產品需求量呈上升趨勢,要保證自給無非有兩條途徑:增加或至少穩定耕地資源(18億畝耕地 「紅線」);提高單產。前者受到各種非農需求(開發區建設、房地產開發等)的制約,2010年中國耕地保有量為18.18億畝,比十年前減少約1億畝,耕 地能穩定現有規模已不易,要保障自給只能依靠提高單產。和耕地資源緩慢下滑相比,中國農作物單產穩步上升(見表)。

  以糧食為例,2010年單產比1978年增加了96.83%、比1990年增加了26.47%,該增長是普遍性的,並非源於糧食構成的變化。比 如2009年,中國稻米、小麥、玉米的單產分別比1990年增長了15.01%、48.59%、16.37%,這相當不易。2009年全球穀物產量前四名 是:中國48368萬噸,美國41981萬噸,印度24677萬噸,俄羅斯9508萬噸,其他三國耕地條件都優於中國:美國耕地面積約為中國的121%, 印度約為中國的113%,俄羅斯耕地面積雖為中國的約86%,但其穀物產量不及中國的20%。抽象地看中國農產品單產數據可喜,但分析成因卻喜中有憂。

  中國三十多年農產品產量增長的原因,有組織制度改革和市場化等因素,這是通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工及物質投入、技術手段改善等來直接推動的,精確計算各要素在增量中的貢獻率對數據樣本要求太高,但比較分析仍可見端倪。

  簡單說,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增加是過去30多年中國農產品增產的主要推力。從增量看,2010年中國化肥使用量為5561萬噸(折純),比 1978年增加了529.07%;農藥使用量為171.2萬噸,比1978年增加了229.23%。而同期糧食、油料、棉花、甘蔗、甜菜、蔬菜、瓜果的單 產分別增加了96.83%、117.12%、176.18%、76.88%、371.68%、100.71%、361.75%。可見,過去30多年化肥的 使用量增幅超過了所有農產品的單產增幅,農藥使用量增幅也超過了多數農產品的單產增幅。為維持這種趨勢,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還將大幅增加,並在農產品成本構 成中佔首要位置。

  在農產品總成本中,土地成本相對固定且較低,大部分是生產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基本佔半數以上,其中十多項直接和間接費用以化肥和農藥居前列, 合計約佔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從單位播種面積看,1978年每公頃農作物播種使用化肥59公斤、農藥3公斤,2010年這兩個數據則是346公斤和11公 斤,不但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且突破了安全上限。

  巨量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拉高了中國糧食等農產品產量,數字上保證了自給的安全,可是化肥和農藥不但會殘留在農產品中,也會大量殘留在土壤、水體和空氣裡,農業污染已成為中國第一大污染源。這種破壞我們生存環境和貽害後代的做法應該反思。

  理性的辦法是——不妨適當降低糧食等的自給率,通過進口替代解決,這樣既能適當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又能發揮中國長期貿易出超、巨額外匯儲備的比較優勢。也許這會帶來一些諸如價格波動等問題,但和巨量的化肥農藥相比,付出一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4

風投反思扎堆燒錢投資模式 尋找定位精確公司

http://news.imeigu.com/a/1326503183851.html

胡中彬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互聯網已經披露的投資事件為202起,披露金額的案例投資總額為67.40億美金。

去年一陣喧囂的投融資熱後,互聯網領域投資熱度漸減,去年大把真金白銀投進了互聯網的VC們也迎來了一個反思的季節。

互 聯網行業去年再次成為風險投資積聚的領域,尤其是電子商務挑得了大旗,京東商城、凡客、拉手、美團、大眾點評等知名公司先後進行了數輪的融資,催生了投資 熱潮。互聯網行業也因此找到了一條獨特的融資模式:創立——融資——擴張——再融資,這條循環的鏈條中,VC成為了最重要的一環。

尋找「小清新」

深圳創東方投資集團(下稱創東方)近期剛剛敲定了一筆新的投資,廣東省的一家服飾類電子商務公司成為了它們最新投資的對象。

這家公司針對的是童裝領域,公司創立不久,至今也就僅有一年時間,去年上半年獨立的B2C商城正式上線。儘管在媒體上還很難見到這家公司鋪天蓋地的廣告,但其以創新的商業模式、獨具特色的配套服務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和其他類型的電子商務公司不盡相同的是,這家公司在此前並沒有進行大規模融資,也沒有沿襲當前流行的花高價引入流量的方式,而是依靠公司本身準確的市場定位、合理的價格策略而求得生存空間。據悉,該公司現在已經是小有盈利,這也是創東方看重它的原因。

這種不求迅速做大,而求先做精的模式正是互聯網企業中的一類「小清新」,他們與傳統電子商務依靠資本的力量而擴張的模式大不相同,因而顯得特別和新穎。

「小清新」有著鮮明的特色:聚焦於某一細分市場,受眾精準,不依靠鋪天蓋地的廣告帶來流量;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完善,不依賴外來資金的輸血也能過日子;用戶黏性高,口碑傳播,用戶的品牌忠誠度高。目前這類「小清新」正在得到更多PE/VC們的青睞。

上 述這家公司只是創東方在尋找這類「小清新」公司的突破之一,沿襲著這樣的思路,另一家公司再次讓創東方眼前一亮。這是一家行業細分招聘網站,這家公司也與 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綜合類招聘公司不盡相同。該招聘網站是目前國內效果最好的行業細分招聘網站,「該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充分認識到精細化、精準化服務的魅 力和威力」。這幾年以來先從行業細分服務入手,目前已經初步發展成為基於招聘網站平台,從行業細分、區域細分和職位細分的專業服務的立體服務格局。而在公 司的介紹中,也明確稱,在確保盈利基礎上保持高速的成長。

這兩家公司讓創東方董事長肖水龍體會到了互聯網行業中這類「小清新」小而美的優勢,他也觀點鮮明地表示,這類不依賴大規模燒錢,回歸商業本質,以追求盈利為發展基礎的互聯網公司將會得到投資人更多的認同。

反思投資模式

事實上,這一變化是從去年底開始的,投資圈已經開始總結在互聯網領域投資的得失,互聯網行業原來流行的那種單純依賴資本擴張的模式受到了種種質疑。

以 電子商務行業為例,2011年裡電商挑起了互聯網投資的熱潮,據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1—12月初,已經披露的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投資事件 共發生93起,其中披露投資金額的投資案例為77起,投資金額總額達到46.91億美元,打破2010年同業投資紀錄,再創歷年新高。

但在 這大筆資金供給了電商企業,卻未能讓投資方和電商都真正賺到錢。「最近看了中國的幾家電商,驚喜地發現又有中國式的盈利模式創新:主營業務都不賺錢,但以 賺不同輪次的VC/PE的錢為主。這使我想起當年的荷蘭鬱金香,大家都指望著下家比自己更傻。」軟銀賽富首席合夥人閻炎在微博上稱。

大多電 商人出身於互聯網行業,他們較早地看到了電子商務的市場空間,但他們本身又早已習慣了互聯網企業的慣性思維,先燒錢獲得用戶,再套索商業模式。於是,在成 百上千家電商公司同時崛起又採用同一模式推動下,為了抓住用戶,不計成本做營銷推廣,但獲取新用戶的費用越來越高,真正留住的有效用戶寥寥無幾。

這種模式被總結為「創立——融資——擴張——再融資」,這一循環中,盈利與否從來都非主導這一模式推進的關鍵要素,盈利也自然遙遙無期。甚至連已經上市的公司都未盈利,如土豆網上市後仍然在虧損,已經進入上市快車道的凡客、京東亦同樣尚未盈利。

一 位知名創投人士稱,中國互聯網取經於美國,互聯網企業加上大量外資創投及海外資本市場三個體系構成了這一模式的參與體系。現在要對這種模式下定結論並非時 候,但這造成了兩種「怪現狀」值得注意:一是互聯網創業企業或許從根本上就沒有考慮過如何實現盈利,而是如何獲得風投的資金,這是種本末倒置,以獲得風險 投資為目的成為一種商業模式;二是和海外市場不同,中國互聯網用戶的付費意識也正是在互聯網公司拼流量的背景下遲遲未能培養成型。

除了商業模式上的反思外,讓VC們還有些心有餘悸的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在拿到風投資金後扭曲了的價值觀。

「一些互聯網公司拿到錢以後第一個考慮的是改善辦公條件,從普通的寫字樓搬到高檔的寫字樓,之後便考慮員工加薪,提高福利。」上述創投人士感嘆,動不動就五十萬、上百萬的薪水也讓人心疼。這窺視出了一些互聯網創業企業在成本控制上的諸多問題。

肖水龍也認為,創業階段的互聯網公司不能過於小資,大手筆的廣告費、高昂的薪酬待遇、舒適的辦公條件等並不適合,他認為,互聯網公司應該更多地專注於產品和服務,不能將命運純粹寄託在用極高的廣告費砸出來的模式上。

事 實上,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參與,VC都在其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是形成這一循環鏈條的核心力量。常常有風投人士提出「鼓勵企業花錢,教企業花錢」等論調,其 對企業快速發展的期待不言而喻;但很難把握的是,很多企業的方向和目標是否正確,錢花對了地方帶動企業高速擴張,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大肆花錢,無疑也會加 速企業的滅亡。

一輪輪的投資之後,VC發現自己投出去的錢幾乎是在「打水漂」,看見的是表面的繁榮,背後卻是賠本賺吆喝,當企業不能如願達到資本預期時,暗藏的風險就會漸漸顯現。

(本文來源:經濟觀察報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4

我們散戶憑什麼戰勝市場(二)——投資策略的邏輯反思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3ekg.html
2007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名為《我們散戶憑什麼戰勝市場》的文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投資和人生一樣,需要你超越平常人的優秀品格才能成功。這些超越平常人的優秀品格實際上構成了我們生活和投資的大智慧。我們憑著超越常人的生活投資大智慧就能夠戰勝市場。但是我們真的有了這些優秀品格後,就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嗎?到今天為止,我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因為有了這些優秀的品格後,你會勤學好問,你會堅忍不拔,假以時日你必然會掌握投資的真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成為一個能夠戰勝市場平均水平的成功投資者。
    對於一個成功投資者來說,一次兩次的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套正確的投資策略,這樣才能不斷地複製成功,這樣才能走向最終的成功。投資策略現在種類 非常多,有看股評的,有研究技術指標的,有到處打探消息的,還有諸如基本面選股法,巴菲特選股法,神奇公式的選股法不一而足的選股策略,另外還有如網友 「低風險群」的套利思維,網友「海蜇」的自動套利模型等等,現在的投資策略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麼我們到底應該選擇怎麼的策略才呢,特別是對於我 們這些業餘投資者,怎樣的策略才能更適合我們呢?
    我們選擇投資策略其實主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要考慮選擇的策略的正確性,如果你採取的是錯誤的策略,那麼怎麼努力都只會是南轅北轍;第二要考慮策略的可行性,或者說可操作性,對於普通人來說,你說去美國當然火箭最快,那你也得坐得起火箭啊!
    怎樣的策略才算正確的策略呢,我以為正確的投資策略針對的是事物發展背後的正確的邏輯和規律。所有的邏輯規律在開始只是一種對事物表面現象的歸納總結,甚 至動物也會進行這種歸納,如在文章《沒有規律的規律》中的鴿子,它們也會自己總結歸納喂食這件事情背後的規律,但是它們並不能提煉出事物背後的邏輯性,也 無法認識事物背後真正的規律,因此它們不能找到和喂食規律直接相關的邏輯和策略。不要譏笑動物們這種低能的歸納總結能力,我們人類認識事物並不見得高明多 少,比如在伽利略以前大家都認為重的東西比輕的東西掉得快,即使現在的人如果沒有學過物理的話,對於這個表面上正確的「邏輯」也會深信不已。學過物理學的 人都知道,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即使羽毛也會和鉛球以同樣速度下落,這是因為物理學家已經掌握了物體下落是由物體重力和空氣阻力兩個因素影響這個規 律,因此物體下落速度和物體重量不是一一對應的邏輯關係。所以認識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和規律是找到正確策略的最有效方法。
    我們回到投資策略上來看,有些技術指標就是一種純粹地對股票走勢這個表面現象的歸納和總結,什麼M頭啊,W底之類的東西,這些和鴿子總結的喂食規律一樣, 屬於沒有規律的規律;還有一些技術指標比如對成交量的分析,背後有一定的邏輯支撐,但是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有很多,成交量有時候甚至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就像影響物體下落的因素有兩個,在地球的空氣介質中重量還是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在粘性更大的介質比如油中,也許阻力的影響就比重量的影響更大了。由於我對 技術指標研究不夠深入,無法一一分析其背後的邏輯性,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單一的技術指標肯定是無法反應股票漲跌背後真正的規律的。
    那我們看看價值投資策略背後的邏輯性是什麼呢。價值投資策略的邏輯在於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這一點的正確性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們以低於價值很多的 價格買入一個股票,將來會有機會以高於價值的價格,也就是以高於買入價的價格賣出,這樣就可以盈利了。但是由於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市場短期是投票箱,長 期是稱重器,因此我們不能指望短期市場能做到價值發現,也就是說我們買入了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短期未見得有機會賣出,因此我們才有了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 策略。由於加上了「長期」這個定語,因此後面的價值投資和前面就有所區別,首先我們現在分析的價值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或者說要分析股票長期的價值,因為 市場未見得會短期發現它的價值,如果過了一年半載,其價值發生了變化——減少了,這時我們就未見得能夠以高於當時買入價的價格賣出了,比如週期性股票就是 典型的例子。
    長期的價值就涉及到一個貼現的問題,既將來的價值折算到今天值多少錢,現金流折現就是一個分析股票長期價值的方法。但是對於企業將來的價值,我們怎麼去預 測呢?我們一般是對公司歷史進行分析,認為過去經營得好的企業將來也會好,過去經營不好的企業將來也不會好,過去經營波動大的企業將來波動也會大,過去經 營穩定的企業將來也穩定。但是這樣我們不就是對企業經營的表象進行歸納總結,和技術指標分析相比,只不過我們的研究對象從股票漲跌變成了企業經營,而且我 們的分析方法比技術指標分析方法更加簡單粗暴,認為原來經營好的的將來也會經營好,這和分析K線圖中的上升通道是不是有點類似呢?所以價值投資需要能夠真 正瞭解企業經營的本質,才能認清企業經營真正的變化規律,才能將價值投資從歸納總結表面現象上升到認清企業經營規律,這樣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價值投資策 略。就像我的文章《對行業認識多深才足夠?》中說到的一樣,作為業餘投資者要真正瞭解到一個企業的經營變化的規律,一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對於業 餘投資者來說,價值投資策略如果不深入到核心,認識到一定的深度,其操作難度未必比看走勢指標的投資者要輕鬆,成功的可能性也未必就比看圖說話的投資者要 高。
    網友「海蜇」的自動套利模型讓我很有感觸,他既不是看漲跌的指標,也不是對企業價值進行分析,但是其方法背後有強大的邏輯性,其賺錢是肯定的。但是他的幾 項要求我都沒法達到,比如費率超低,有自動分析和交易軟件,這些不具備的話,我依然複製不了他的策略。這就涉及到策略第二個方面——可行性,雖然有一個強 大的邏輯正確的策略,但是我實施不了也沒用。當然這個方法還受到資金量的影響,所以現在海蜇實際上是用專業的工具,和廣大的業餘投資者進行競爭,其獲利是 必然的。所以可以看出不一定只有價值投資才是唯一正確的投資策略,只要策略所蘊含的投資邏輯是正確的,依然可以獲利。
    網友「bonjour」採取類似神奇公式的方法選股,其暗含的邏輯是符合某個公式的公司從統計學上講,超越大盤的概率較高,比如神奇公式用歷史數據驗證就 是一個成功的公式。這個方法在很多網站上都可以應用,廣大業餘投資者可以很容易應用這個方法進行選股。這樣對於廣大業餘投資者來說,這不失為一個正確又可 行的投資策略。這又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既然在統計學上可靠策略,也能讓大家盈利,那麼那些走勢指標也未見得毫無可取之處,如果我們能夠發現某種依靠走勢 指標的策略,並且能夠在歷史數據中驗證其成功的概率較大,然後和神奇公式一樣運用組合的方法,我們不是依然可以戰勝市場嗎?
    上學的時候做題,不管是數學還是物理,老師都鼓勵我們要採取發散的思維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投資上我們也要有開放的心態。那種認為只有自己正確,盲目否 定別人方法的做法是將自己侷限的做法。我以前是一個堅定的純價值投資者,但這一個月來我一直在反思投資策略的邏輯性問題,現在我有一個模模糊糊的認識可能 會遭到很多價值投資者的批判,那就是我認為純粹的價值投資未必是通向投資成功的唯一路徑, 甚至可能不是廣大業餘投資者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徑。最近我也在試驗另一種非純價值投資的策略,策略目前還沒有完全成型,但是試驗倉位這一個月的成績超過大盤 很多,當然試驗的時間太短,偶然因素很多,還不能說明策略的有效性,在這裡就不詳細闡述這個策略了。總之,只要你的投資策略背後有強大的邏輯做支撐,不管 用什麼方法,你就是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以上亂談,僅供大家參考,不做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86

鉬銅項目反思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06/100408175.html

7月3日,四川省什邡市政府正式發佈通告稱,今後不再建設鉬銅項目。至此,一個規劃年產4萬噸鉬產品、全球最大鉬冶煉項目,命運被推向未知。

  投資達100多億元的鉬銅冶煉項目退出什邡,緣於6月29日至通告當日,當地群眾的強烈抗議。一則謠言在當地群眾中廣有市場——鉬銅冶煉帶來的污染,不亞於日本福島核洩露。

  公眾對污染的擔心,在市政府的通報中亦顯露無遺:「鑑於部分群眾因擔心宏達鉬銅項目建成後,會影響環境,危及身體健康,反映(應)十分強烈,決定停止該項目建設,什邡今後不再建設這個項目。」

  銅冶煉在中國相當普遍,當地公眾更為擔心的是鉬冶煉。

  鉬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廣泛應用於鋼鐵、化工、軍事等領域。全球探明鉬儲量為870萬噸,中國約有330萬噸。鉬也是人體和動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成人體內總量可達9毫克。

  一般而言,鉬缺乏會導致人體內的能量代謝過程發生障礙,致使心肌缺氧、缺鐵性貧血等。但如果鉬過多,則會出現骨骼代謝紊亂,導致兒童患佝僂病及軟骨病等。

  近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鉬國,2009年產量7.7萬噸。國內鉬需求量快速增長,中國已從鉬的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此次停建的宏達鉬銅項目,設計的鉬產量為每年4萬噸,若投產成功,將達中國近年產量的一半。

  中國的鉬冶煉企業數量並不少,目前最大的兩家為河南的洛陽鉬業集團、陝西省的金堆城鉬業集團。該兩家鉬冶煉企業採取的鉬冶煉工藝,均以鉬精礦為 原料,採用多膛爐氧化焙燒法,該工藝為美國、智利、加拿大等國產鉬企業的主流冶鉬工藝。此次什邡項目的首期冶鉬項目(年產2萬噸鉬)的工藝,也是多膛爐氧 化焙燒法。

  對鉬、銅等金屬冶煉工藝廣有研究的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環保所所長楊運華,在一篇相關論文中指出,此種工藝對環境的污染以氣型污染為主。該項目的相關信息披露也顯示,此法的環境缺點在於「(會)產生大量低濃度二氧化硫,煙氣處理投資大。」

  楊運華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鉬銅項目是重污染項目,但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污染是可控的。」

  作為環保部的環評專家之一,楊運華認為,既然該項目已經通過了環保的審批,項目本身應該不存在問題。楊運華認為,該項目的清潔生產水平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是比較先進的,並非淘汰的工藝和設備。

  公眾與環境信息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認為,如此大的鉬銅冶煉項目,無疑有很大潛在環境影響,對這類項目必須非常謹慎地評估其環境影響。

  但是,這樣一個金屬鉬產量居全球第一、陰極銅產量國內第五的項目,最終的公眾參與的時間總計僅有27天,公眾參與的形式僅限於電話諮詢和調查問卷。最終也只公佈了環評簡本。

  「在國際上來說,這樣的一個項目是不可能這樣決策的。」馬軍指出,政府應該學會,讓公眾從項目規劃開始時就參與進來。

  2003年頒佈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即規定,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應當在該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採取其他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

  披露不充分、公眾參與虛設,為公眾抗議埋下了伏筆。

  「之前總怕公眾參與會影響到項目的快速批准,進而影響到GDP的增長速度。但從什邡案例看,公眾參與不足,不僅會影響經濟增長,還會影響社會穩定。應以此為契機,改革我們在環境決策方面一直存在的痼疾。」馬軍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