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理論,看起來很酷然而並沒什麽卵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7/151839.shtml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雷軍一言,語驚四座。
“現在這年頭,找到合適的風口,賣一根按摩棒、造一張課程表,甚至連攤一個煎餅,估值都可能上百億。不把風口掛在嘴邊,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聊及國內互聯網,一位朋友如是說。
“照你說的,所有企業都能成為風口上的豬咯?”
“那是自然,關鍵是找到風口。”
“產品不好怎麽飛?”
“產品是其次,主要是要進行包裝,引起風投的關註,把產品包裝的無比高大上、有逼格。比如講一個老人賣煎餅的故事,5塊錢的煎餅咱兒賣50塊,每天限量還100個,售完即止,這樣才夠得上逼格。”
“那假如風投不關註呢?”
“那就不斷的上電視、做訪談,大量曝光,持續炒作,上來就說我要發一個億給員工,話題炒熱就有人氣,眼球來了風投自然就來了。”
“風投的錢燒完了呢?還能好好的做點實業麽?”
“做實業那麽簡單,大家還搶什麽風口!”
……
聽,風口上空傳來夢想破碎的聲音!
這兩年在互聯網風口上飛起來的豬不少,夢想著飛起來的就更多。“xxx將是下一個風口”或者是“xxx,新的萬億級市場”,各種預測更是讓人眼花繚亂,讓人覺得中國現在簡直是前景無限、遍地流油。
現實當真如此嗎?那些找到風口的互聯網公司,真的從此高枕無憂了麽?我們先看一組統計數據。
2014年11月,搜狐裁員1500人;
2014年12月,拉手網裁員30%;
2015年,紅星美凱龍電商團隊裁員80%;
2015年,酷6網先後經歷兩次大裁員,幅度分別達到20%和40%;
2015年8月,一畝田裁員1500人……..
從曾經的風光無限,到如今的窘迫裁員,這才是所謂風口上互聯網企業的真實寫照。
近些年,電商在中國經歷了近乎爆炸式的增長,無數的人夢想著通過它來賺取高額利潤,但在我看來,找尋風口的互聯網電商就是大海上泛起的美麗泡沫,如果離開了大海的滋養,破裂只是早晚的事情。
有人會說,中國的互聯網電商只是暫時遇到了挫折,通過時間的沈澱和電商人的不懈努力,這樣的瓶頸早晚會得到突破。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我就告訴你,你大錯特錯了。風口理論不僅在中國遇到了瓶頸,在國外的日子也不好過,甚至於變成了傳統企業的附屬。
風口論的冰火之歌:國內熱火朝天,國外尷尬遇冷
先說說與中國毗鄰而居的日本吧!據統計,2012年日本電商市場年流通額約9萬億日元,而同年中國僅淘寶一家就輕松超過萬億。而憑借7300億日元年度營業額占據日本電商冠軍寶座的亞馬遜日本,銷售成績還遠差於國內京東商城一家。可以說在日本,電商的地位並不高,跟傳統商超或賣場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再放眼亞歐大陸中部的德國,余額寶等備受國人追捧的服務項目,在德國卻遭遇了滑鐵盧。原因何在?除了德國擁有全球最嚴厲的金融監管條例外,每家德國銀行都擁有十分完備的網絡營銷系統和經驗。當德國人的金融需求可以被銀行徹底滿足之時,余額寶們自然在德國難以大紅大紫。
此外,小米模式的互聯網企業在德國很難發展。原因在於,開拓德國市場的手機廠商很多,他們往往與德國各大手機連鎖店直接合作,德國人在連鎖店就可以購買最新款的現貨、享受一整套的後期維修保障服務。當手機店能輕松、全面滿足德國人購機需求時,小米的預約發行模式自,怎會讓德國人心甘情願的買賬呢?
電商的野馬,無法馳騁於傳統企業的廣袤草原
為什麽在發達國家,一向姿態甚高的電商會備受冷落?原因很簡單,這些發到國家的傳統企業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其制造水平、服務意識足夠讓其在電商時代閑庭信步。
還是先看日本吧!日本企業除了在產品設計方面的完美程度備受推崇外,日本企業的服務水平更是舉世聞名。舉2個極其微小的例子:日本很多賣場不僅提供免費嬰兒車,而且提供嬰兒專用的消毒紙巾,便於消費者擦拭嬰兒車;如果去日本旅行,日本賣場不僅提供大尺寸的儲物櫃,甚至還在前臺專門配備了會說中文的服務人員,專門為中國遊客提供服務…….當日本的傳統企業將服務體驗做到最佳之後,電商企業想要通過低價和便捷打動消費者變得異常困難。
再說說德國。德國的工業制造和管理實力位於全球前列,產業鏈的數字化更是領先於其他國家。當中國傳統企業還在使用紙質賬本管理進銷存的時候,德國企業已經提出要步入“工業4.0”時代了。這樣的差距還體現在生產和制造的每一個環節中。例如,最近德國西門子推出了一個整合了大數據與車聯網概念的停車系統。當西門子發現,在汽車保有量極高的歐洲,每天有大約⅓的交通流量在於司機們正在憤怒的找尋車位。捕捉到這一市場痛點後,西門子特別研發這套停車系統來滿足車主需求。
“互聯網+”≠電商,核心在於對企業運作環節的層層滲透
也許有人會說,因國家發展水平不同,國內外傳統企業不能一概而論,弊端重重的中國傳統企業迫切需要電商進行顛覆性的創新和改造。你看,李克強總理提到“互聯網+”概念便是最好的佐證。
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是荒謬的。我認為“互聯網+”與如今眾人倡導的風口理論有著本質區別,準確的說,他們不過是套用了總理的概念而已。
“互聯網+”關註的是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從設計、生產、包裝、物流、銷售等每一環節上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而風口論上的互聯網思維則重視概念包裝和銷售策略的制定,對於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幫助不大。因此,互聯網思維只能被認為包含於“互聯網+”之內,但絕不能替代。
以淘寶為例,作為中國領先的B2C電商平臺,淘寶一貫以設計精美的頁面、打動人心的文案讓人稱道。然而卻鮮少有人知道淘寶真正的核心在於背後龐大的產業鏈體系。如果沒有強大的數據後臺支撐,沒有高效的後期物流保障,沒有連貫有序的產品供應鏈體系,僅靠一些頁面及文案的堆砌,淘寶絕不會獲得如今的成功。
所以,一個企業想要在互聯網時代致勝,最重要的是將互聯網融入到整個企業的產業鏈中,從每一個環節上提升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同時加以一些消費者喜愛的營銷手段輔助,而非僅僅的去炒作一些概念或者是包裝一個情懷。
“互聯網+”沒有捷徑可走,提升企業運營數字化是正途
我認為,企業想要提升產業鏈的整體效率,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產經銷環節的深度挖掘、數字化管理體系的建立以及服務質量的提升。
首先是產經銷環節的深度挖掘,從生產到銷售環節,其實每個企業都有很大的效率提升空間。企業需要在經營中鼓勵員工進行自發的效率創新,同時對公司進行適度的扁平化體系改造,縮短各項業務的審批流程的同時讓一線員工進行快速決策,公司總部則逐步演變為後臺支持和服務體系,提升市場反饋速度。
關於數字化管理體系的建立,目前可行的辦法是像萬達和紅星美凱龍一樣自行研發企業管理體系,並與企業的實際運營進行無縫對接;此外,還可以與千米網、商派、金蝶等第三方企業服務提供商進行協同作業,借助其專業的企業管理工具,最終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佳的服務。
企業想要提升服務質量,最主要的是將客戶放在心上,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接觸市場、捕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通過一線員工不斷的觀察和反饋找到運營中的不足,用日拱一卒的方式逐步改進服務水平,去贏得客戶和市場的認可。
寫在最後:仰望星空,不如腳踏實地
豬,飛上天了還是豬,不會因為風大就變成雄鷹。所以,忘掉那些無聊的吹噓,忘掉那些花哨的概念,忘掉華而不實的風口理論吧,別再被他們所迷惑。多低頭看看自己的產品,是否有改進的空間;多關註自己的運營和銷售團隊,是否能提升服務體驗。因為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互聯網時代下更好的生存下來,生命之花也才能在貧瘠的沙漠中嬌艷盛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溫二爺,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阿里影業不用專業編劇,用大數據機器人如何?沒什麽卵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30/153015.shtml
導讀 : 越優秀的專業編劇,這種依靠直覺進行劇本編程的能力越強,效率也越高。阿里影業不用專業編劇,而用一群人去試圖實現一種近似機器化大運算的方式,沒有實現效率提上去,和成本降下來。
上周五,在天津的一次電影產業論壇上,阿里影業的副總裁徐遠翔語出驚人,“我們不會再請專業編劇”, 而是采取殺人遊戲一樣的淘汰方式,邀請IP貼吧吧主和同人小說作者來進行劇本的初期創作,並將此總結為“給在座的編劇出一生路”。一些專業編劇當即離場,過後網上也是眾說紛紜。有人批評阿里影業,也有人說,阿里影業只是說了行業早已這麽幹的一句真話。
本周一,阿里影業開盤,下跌3.45%。股票市場,是具備投資能力群體的一種典型民意測試,但他們更在意的也許是這家上市公司的虧損情況。
阿里影業(01060.HK)於2015年3月31日晚間發布的年度業績印證了此前的業績預告。2014年公司收入1.26億人民幣,比2013年下降63.7%;相對上年度純利1.79億元由盈轉虧,凈虧損4.15億元。騰訊科技報道,阿里影業2015年上半年凈虧損1.5億元。但值得註意的,阿里影業前身,文化中國,是每年數以億計的盈利的。這些數據,或恐才是阿里影業股票在周一有3.45%下滑的根本原因。
術業有專攻,阿里巴巴做不了QQ、微信這樣的交流工具,騰訊也做不了淘寶、天貓這樣的買賣網站,騰訊玩不轉搜索,百度也沒法再成立一個天貓。就是這個道理。阿里影業的副總裁說給編劇們指條明路,實際上無異於馬雲說,俺們阿里巴巴也可以做百度搜索。那麽,我們回到問題本身,目前很普遍的劇本創作是什麽路數的?
阿里影業的這位副總裁,估計對編劇們的劇本創作是一知半解的。目前,中國有很多大規模劇本創作公司的在職編劇,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我見過一家劇本創作公司有幾百人的,但屬於幾個個例。這就是術業有專攻。這些團隊型編劇團隊,也是分工協作的。阿里影業的那位副總裁,可能想表述的就是這種協作方式,但他非得拿著阿里所謂擅長的大數據瞎鬧,就讓專業編劇團隊笑話了。
要成為這個幾十人的編劇團隊中的一員,你首先必須是編劇行出身,懂基本的編劇常識,不然會處處拖後腿。阿里影業的錯誤,就是找IP貼吧的吧主和同人小說作者,在入門階段,可能會擇取出大量根本不會劇本創作的人士。一群不會蓋房子的去蓋房子,人越多,越蹩腳。
然後就是網絡大數據的問題了。阿里巴巴主要還是開淘寶賣衣服的。上次的雙十一,交易額912億。光這一天,就能產生巨大的網絡大數據。單從衣服品類角度講,阿里就能積攢大量的交易數據。這些數據是否能輔助衣物生產廠家的生產呢?記住,我用的是輔助二字。當然可以輔助。但是否可以指導,甚至引領呢?顯然不能。如果網絡大數據真的那麽有用,阿里有那麽大的數據庫,早就取代世界上所有的服裝設計師了。
阿里影業副總裁的這次放大炮,無異於說,阿里巴巴的數據庫可以取代所有專業服裝設計師了。我們不妨繼續追問網絡大數據的問題。貓眼電影在幾個月前公布了自己的一些所謂的購票大數據,包括觀影人群年齡段比例,電影觀看人群等等。但這些大數據沒有什麽幹貨。網絡大數據,是一個噱頭,還是真有幹貨呢?
按常理說,網絡數據積澱之後,各家是能夠整理出幹貨來的。但是,現在做數據整理必須得人工幹預,數據自己不會整理東西。因此,數據積攢的再多,也需要把這些數據教給專業的人士去分析整理。在線票務平臺,各家也已經運作兩三年了,為何至今出不來讓大夥公認的幹貨?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積澱的大數據不願意與公司之外的專業人士共享,自己擅長買票的員工去整理,腦力有限,加工不出幹貨來。
到這里,就可以引出人工智能的問題了。有沒有可能出現一款足夠強大的運算型機器人,將數據推入這款機器人,它能經過海量的運算得出海量的可能性,並且最終甄別出最正確,或者最有價值的可能性出來?我覺得,未來,是有可能的。但必須註意一個詞,海量。運算強度之大,運算成本之高,不在話下。而且,經過運算,得出海量的可能性之後,還需要甄別出最正確最有價值的。目前的電腦,是可以運算出海量可能性的,但甄別出最來,非常難。甄別,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阿里影業副總裁的找一群人湊劇本,實際上就是把每個人看成是一個電腦的零部件,合作起來,產生運轉效率,從而試圖產生海量數據之後的智能分析與最佳拼湊。未來,這種具備編劇能力的機器人,也可以生產出來。將海量的大數據推給它,它也能編出一個故事來。但有兩點問題值得註意。第一,運算的成本將遠遠大於請專業編劇的成本。第二,制造出來的故事永遠滯後,因為機器人用的數據都是人們已經消費過後產生的數據,沒有前瞻性。
電影編劇其實每周必去電影院觀影。這是一種個體行為上的收集觀影數據。影迷在哪個橋段上笑場上,哪個橋段上罵娘了,看到什麽地方拍案叫絕了,看到什麽地方憤然離場了……這些東西,瞬間傳遞給在場的編劇,已經指導了創作。作為人存在的編劇,在數據的涉獵上,當然不如機器的海量。但是,人的優勢是甄別,能以遠遠低於機器運算的成本快速甄別出最有價值的數據,並進行自我意識上的排列組成編程。
越優秀的專業編劇,這種依靠直覺進行劇本編程的能力越強,效率也越高。阿里影業不用專業編劇,而是用一群人去試圖實現一種近似機器化大運算的方式,沒有實現效率提上去,和成本降下來。這麽搞,一定是成本上的巨大虧損。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馬慶雲,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為什麽B站要推出一個“沒什麽卵用”的收費會員服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012/159184.shtml
為什麽B站要推出一個“沒什麽卵用”的收費會員服務?
ACGx
來源:ACGx
顯然,這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233
10月9日晚間,Bilibili正式上線了“大會員”服務。實際上,這個“大會員”服務就是Bilibili推出的收費會員制度,剛一上線便立刻引起了二次元世界的廣泛關註。
對於用戶來說,Bilibili此次推出的付費會員項目,在未來會不會影響到網站的體驗,是他們最為關心的。而對外界尤其是資本而言,已經擁有超過1億的活躍用戶的Bilibili,如何把這些有著濃重“二次元”標簽的用戶變現,則是他們最為關註的。
"沒什麽卵用"的大會員
所謂“大會員”,簡單來說就是付費給Bilibili,就能使用只有會員才能享受到的功能和內容。而會員費用則分為了兩個檔次:花費25元/月、68元/3個月成為“大會員”,或者花費233元/12個月成為“年度大會員”。其會員福利如下:

Bilibili“大會員”會員權益
不難看出,“鈦合金畫質”、“評論有表情”、“空間自主頭圖”功能,其實就是大會員服務的基礎功能,倘若用戶希望開通更多的功能,則需要充值一年才可享受到。不過有趣的是,在不少用戶看來,這些大會員的福利內容大多數是雞肋的,這也是這項服務在網絡上引發爭議的原因。

關於“大會員”的吐槽表情包馬上就做了出來
對於不少用戶來說,唯一實用的恐怕就是“鈦合金畫質”了,這其實就是只有大會員才能看到的1080p畫質,按照Bilibili官方的說法,這項服務將覆蓋新番動畫以及正版影視內容。至於其他的福利,雖然看起來項目挺多,但大多都並不是那麽實用的功能,甚至於有用戶質疑這是在賺“情懷錢”。
10月10日晚間,面對這些質疑,Bilibili董事長陳睿在微博和知乎發表了回應。他公開表示,“大會員”不會影響目前B站所有的現有功能和體驗,新番無廣告的政策永遠不會變,“只有大會員才能看的新番”也不會有。對於現有會員升級“大會員”,不同等級的會員也將獲得相應時長的“大會員”服務,承包番劇也將和“大會員”服務打通。
陳睿同時強調,“大會員”的服務內容將是一個持續更新的狀態,其二期功能已經在策劃和推進中,Bilibili將針對用戶的建議做重點考慮。
在二次元領域的話語權
在評價“大會員”服務之前,我們首先得回顧一下Bilibili在版權內容與付費方面所做的一些事。
版權時代來臨之後,面對視頻網站不斷白熱化的競爭,Bilibili卻依然采用了免費的放送政策。這是因為中國的動漫愛好者早已習慣了免費獲取內容的方式,倘若立即采用收費政策,則一定會造成用戶的大量流失,這對於更為垂直核心的Bilibili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長時間的正版內容免費政策,實際上是Bilibili在版權競爭中的權宜之計,其目的則是在與各大視頻網站的競爭中,在相對垂直的二次元領域獲取更多的話語權。當然,這種做法也實實在在地獲得了應有的成效。
ACGx收集了近兩年來通過中國視頻網站以及在Bilibili上正版放送的新番數量情況,得到了下面這個圖表:

近兩年通過Bilibili放送的日本新番占比 / ACGx制圖
不難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能在Bilibili上看到的新番動畫數量是越來越多了,這個比例從今年7月開始甚至突破了7成。此外在獨播新番內容上,Bilibili也保持了相當大的比例。雖然還是有一些深受用戶關註的熱門動畫(如《吹響!上低音號》第2季)被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買走,但僅從數量上看的話,Bilibili目前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普通用戶對新番內容的觀看需求。
此外,在新番動畫官方衍生、國產二次元相關電影放送等方面,這原本只是一些核心粉絲自主搬運的內容,Bilibili也實現了正版授權放送。比如Bilibili在今年4月就曾正版引入了《第十屆聲優Awards大賞》,分別通過點播的方式放送了《大聖歸來》、《萬萬沒想到》、《哆啦A夢:大雄的日本誕生》、《大魚海棠》這些在二次元用戶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動畫作品。
甚至在直播方面,在今年9月29日,日本歌手May'n就通過Bilibili Live實現了在中國的首次直播。這種日本二次元相關藝人直播,在中國的直播領域里也是不多見的。
在由日本動畫協會發布的《日本動畫產業報告 2016》中提到,不少日本企業也希望能夠進一步與中國的企業合作,以此來尋求新的市場突破。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希望在中國二次元領域深耕的公司和海外二次元核心內容而言,擁有更高話語權的Bilibili已經是無法繞開的播放渠道了。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推出“大會員”,Bilibili其實是有底氣的。現在的Bilibili,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來不斷完善“大會員”所提供的服務,這也是“大會員”將會持續更新的原因。
用溫和的方式完成商業化的升級
除了彈幕視頻網站之外,Bilibili現在還有畫友、遊戲、直播、周邊、BML這幾大核心業務。但問題在於,這些業務在功能上非常的零散,加上用戶在內容選擇上的喜好也不盡相同,所以Bilibili在商業化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如何將黏度最高的彈幕網站用戶變現,以及如何將這些用戶導入到其他更容易變現的業務板塊中去。

Bilibili的周邊電商業務
所以,Bilibili推出的“大會員”,實質上就是希望能把零散的網站功能串聯起來,於是在會員權益中,也就順利成章地出現了“遊戲福利禮包”以及“周邊折扣物語”。
不過有趣的是,Bilibili在實施“大會員”方面,卻采用了一種較為溫和的手法。
首先,我們看到了Bilibili將“大會員”成為了此前會員系統的增值,同時,Bilibili還將“大會員”與此前施行的“承包”等付費項目重疊,並通過贈送的方式讓所有曾經有過付費行為的用戶成為“大會員”,以體驗所帶來的服務。
其次,正如不少用戶吐槽的那樣,“大會員”的初始服務確實是無關痛癢,沒有什麽卵用的。而那些更關於用戶痛點的會員制度改進點,比如獨立彈幕池、全站屏蔽關鍵詞、彈幕評論舉報優先處理等,則都是在“大會員”服務推出之後,由用戶自己提出來的。
也就是說,Bilibili一邊在拉用戶入“大會員”的坑,一邊又通過一些互動的手段讓用戶參與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會員制度建設上。這種相對溫和的手法,和其他視頻網站制定的會員收費項目相比,並沒有侵犯到用戶的根本利益,更像是在試探用戶反應。

微博上Bilibili用戶與徐逸、陳睿展開的討論
於是在10月10日晚間陳睿的回複中,僅在微博的評論區Bilibili就收獲到了上千條用戶們的留言。而這些留言的內容並非是抵制“大會員”,而是在接受了“大會員”這個收費制度的前提下,用戶向Bilibili提出的各類整改建議。
其實Bilibili也知道,他們最大的優勢在於用戶對於Bilibili的認同感。但是這種認同感是建立在用戶共同參與建站的過程中的,如果貿然施行一套非常成熟的收費制度,勢必會出現用戶的大面積抵制,所以他們就采取了一種溫和的姿態,來傾聽用戶的心聲。

至於這個“大會員”到底應不應該出現,在未來還會有多少用戶提起呢?
用戶需求與商業化之間的矛盾
在用戶需求與商業化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想要達到完美的平衡幾乎是不可能。即使是彈幕視頻網站的鼻祖Niconico,早已習慣付費的用戶同樣是一邊罵一邊充值。
對於一個二次元彈幕視頻網站來說,用戶需要的是更多的核心內容,這也就要求Bilibili必須保持甚至進一步擴大目前的內容優勢。但其他視頻網站也不是傻子,他們不僅擁有更多的資金,也擁有一流的渠道資源,在二次元核心內容的獲取上,勢必會展開更為白熱化的競爭,最後造成內容成本方面的不斷上升。畢竟對於二次元用戶來說,他們恨不得所有動畫都能在同一個網站上看到。
而對於用戶來講,他們當然希望能以最少的錢(甚至免費)來獲取內容,即使是早已習慣付費日本用戶,也曾經出現過大面積進駐Bilibili免費收看新番的情況。所以為了持續保持用戶黏度,“大會員”服務的是一個長期進化的過程,其收入也勢必會有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

此前Bilibili公布的用戶畫像,17歲以下是主流
此外,由於Bilibili的用戶總體偏向年輕化,根據用戶建議不斷更新完善的“大會員”服務,最後究竟能轉化多少普通用戶為付費,仍然是個未知數。而“大會員”服務的收入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填補購買核心內容付出的巨大成本,甚至帶動遊戲、周邊電商等業務的發展,仍然是“大會員”在未來將會遇到的挑戰。
[本文作者ACGx,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B站
二次元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