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財經專欄更正-中核國際(2302)、百利保


這兩作家位文筆及資料都很好,但是今日犯了小錯誤。


今日先看到何車先生有報紙上的專欄講百利保系: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582


...


羅旭瑞持世城51.07%,世城持百利保57.46%,百利保持富豪47%,富豪持富豪Reit 73%。

...


其實,百利保透過以下兩項交易取得四海國際股權,換股後成為公司大股東,並取得嘉進投資(310,前名德眾集團、金源創展、金源投資)及中國投資基金(612)股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11/LTN2007011103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07/LTN20071207018_C.pdf


另外,胡小姐在生果日報中稱中核海外(2302,原科鑄國際)的股東持股資料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581


多名高管與執董均來自中核工,大股東現時持股75%。

...


其實持股量已降至約70%,特此更正,詳細請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7402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09/LTN2009020923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0/LTN20090420503_C.pdf


建銀融資附屬兩資行使其權利,向中核海外以1.77元購入1,800萬股,使中核海外股權降至70.25%,以償付其提供的全購款項,又賺到了一筆差價。


所以要做多點功課,否則精品文都會變吹水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96

可樂又飲滙源果汁?專欄爆「復合」炒友會錯意 李華華

2010-06-9  AD





 

市場上嘅買賣活 動有時真係好兒戲,作為一個精明投資者,千祈唔好人哋講乜信乜呀!來路不明嘅路邊社消息,大家當然要識得懷疑;之不過好似英國《金融時報》咁響嘅朵,唔通 都信唔過?

話說滙源果汁(1886)噚日朝早無情情急升一成,華華走去八吓咩事。上網search下,原來內地有報道,一開口就引述大名鼎 鼎嘅《金融時報》,話可口可樂繼04年向滙源「提親」、俾「家長」商務部反對而撻Q之後,最近又想「翻撻」舊愛,原因係可口可樂嘅CEO穆泰康 (Muhtar Kent),近排做咗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主席,佢可能會用呢個身份,去游說商務部畀可樂娶滙源。

華華一睇, 呢單新聞真係不得了,點解呢幾日睇報紙時完全冇印象嘅?華華即刻拎番份《金融時報》出嚟,幾經辛苦,至喺上星期五一個專欄第四段搵到3句,係提到呢個消 息,原來呢條「猛料」,只係《金融時報》一名評論員嘅「個人意見」,唔代表《金融時報》立場,更加唔係有咩接近內情嘅消息人士爆大鑊。

雙方 高層已否認

其實噚日有另一份內地報紙都話,滙源老總朱新禮前幾日喺個研討會上已經講明,冇乜時間諗賣盤,佢淨係諗點搞好盤生意都用晒啲精 力。另一邊廂嘅可口可樂,佢嘅中國負責人亦直接否認咗「翻撻」滙源嘅傳聞。謠言呢家嘢,唔使傳七七四十九日,滙源嘅升幅噚日去到尾市已經差唔多打回原形, 收市只升4個巴仙。會錯意嘅朋友,惟有當買個教訓啦!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35

股榮今日專欄補充

今日股榮又出了一個專欄講股票名,筆者又發現問題,特此更正如下:

(1) 大為字首的上市公司共有 29隻

筆者經再三計算後,不計基金及權證,大字為首的上市公司只有27家,包括:大酒店 (45)、大快活集團 (52)、大昌集團 (88)、大生地產 (89)、大同機械 (118)、大中華集團 (141)、大凌集團 (211)、大家樂集團 (341)、大中華實業 (431)、大新金融 (440)、大同集團 (544)、大昌微綫集團 (567)、大眾金融控股 (626)、大成生化科技 (809)、大唐發電 (991)、大慶乳業 (1007)、大明國際 (1090)、大唐投資國際 (1160)、大唐新能源 (1798)、大昌行集團 (1828)、大洋集團 (1991)、大新銀行集團 (2356)、大連港 (2880)、大成糖業 (3889)、大成食品 (3999)、大賀傳媒 (8243)、大唐潼金 (8299)。

除他所講的「曾被喻為「股壇抽水機」的大凌集團( 211)停牌近十年,大亨飲品(209)今年則瀉 76%」,大同集團前身大同混凝土曾陷財困,後給高力集團(1118)拯救,2003年出售股權予杜樹輝,後來再落入中國星(326,前星光娛樂)等人士。而大賀傳媒(8243)因會計手法處理不當,被財務匯報局調查,另外大唐潼金(8299,前易盈科技)因延遲刊發業績河南項目問題停牌至今。

(2) 以富為字首的有 8間

這8間公司分別為富豪國際 (78)、富陽 (352)、富通科技 (465)、富士高實業 (927)、富豪產業信託 (1881)、富士康國際 (2038)、富力地產 (2777)、富譽控股 (8269)。

除股榮所稱,「富士康(2038)今年累跌近四成外』,另外富通科技實際上是銀創控股(706,前福建萬國、實達科技_的一部分,後經過一輪重組才變成獨立上市公司,過程如有時間再仔細說明。

富士高實業(927)曾牽涉萬保剛(1213)大股東「圍街貨」事件,富陽(352)則陷於財困

(3) 近年奇怪公司名不多,早年的霹靂啪喇已經易名多時,凹凸科技( 457)亦於 09年撤銷上市。

霹靂啪喇(8117)經改名為中國宏達後,後搭上首鋼,轉營礦業,改名為中國基礎資源,後來又還原,詳情請參考這兒

 

補充一下,凹凸科技於2006年2月上市

(4) 今年最怪誕的公司,要數新股朸濬國際(8160)。相信好多人連名都唔識讀,「朸」的讀音是「力」,「濬」嘅讀音為「俊」,公司英文名 Legend,讀音與中文名相近。

作為總結,這處沒有補充,但想和大家玩遊戲,其實以前也有一家公司叫Legend,只不過因為要打入外國市場,為免侵犯知識產權問題,所以才改名,大家知道是哪一間嗎? 

另外,近來有最少兩家公司和Legend也有關係,請問是哪兩家呢?其中一家今日一周兩件也有提及。

希望大家積極參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1

今日閱報專欄隨感

1. 頭條日報雷雨只是一個不懂改的何車,何車都識改,佢一是是不懂看報表,二是莊托,今日推的旭光(67),何車先生後來改了口,P/B改番對,但P/E 仍錯,但今日雷雨是兩樣都錯。

2. 陳蓓敏在投資理財週刊推雙樺(1241),以後blacklist。因為佢真是唔識野,已經第二次了,下一次再亂寫野,別怪我特地指出你邊度錯。黃瑋傑都講得出邊度有問題,你竟然睇唔到? 另外他營業額有一半的來自貿易,有無留意到,亂寫垃圾,小心天收。唔該投資理財要開始睇緊D,唔對路就斃稿,以免她違害人間。

3. 六叔今日除了推陳蓓敏那隻,推中國地板(2083),早已料到,但他太懶了,國內已經好多公司
生存困難,他還會好嗎? 睇到這些人,大家仲想唔想買呢間公司?

陳兆榮先生,46歲,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自二零一一年五月四日起生效。陳先生現任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安寧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28)的執行董事,並為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品創控股有限公司(前稱鍇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066)的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先生在會計、稅務、財務及信託方面積逾20年經驗。陳先生持有悉尼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陳先生為香港會計師公會執業會計師、澳洲會計師公會之註冊會計師及澳門會計師公會創會成員。

二零零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期間,陳先生為嘉進投資國際有限公司(前稱金源投資國際有限公司)(股份代號:310)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二零零九年四月二日至二零一零年四月七日期間,陳先生為泰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59)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嘉進投資國際有限公司及泰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均為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二零零八年九月一日至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三十日期間,陳先生為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寰亞礦業有限公司(前稱智庫媒體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173)的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先生確認,於往績記錄期,彼並無親身或透過任何商號向本公司提供專業服務。

何敬豐先生,34歲,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自二零一一年五月四日起生效。何先生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律師,並為豐望有限公司的主席兼執行董事。何先生現時為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聯合能源集團(股份號:467)的非執行董事。在澳門,何先生亦為百滙兌換有限公司及京陽有限公司的主席,以及天澳國際貨運(澳門)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

如果新聞從業員再讓這些劣質專欄上報的話,不但對不住自己,甚至對唔住股民,因為為了你少少的方便就把大部分的股民財富都沖走了,值得嗎? 希望大家合作,把這些不良分子趕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40

《萬曉西專欄》以貸款創造貨幣是金融海嘯中各央行救市的本質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33211443/

作者為路透中文新聞特邀撰稿人,本文僅代表本人觀點)

 

作者 萬曉西

 

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已達15年之久的孫國峰先生最近出版了理論書籍-《第一排——中國金融改革的近距離思考》。

 

這 是孫國峰同志的論文集,其內容發端於貨幣理論、以金融改革為主線,論及貨幣政策、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體現了作者的學識和駕馭能力。 這些文章從一個近距離觀察者的角度,為讀者展示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個側面,也為關心研究中國金融改革的同志們提供了討論的議題,有助於拓展思維 和決策參考。

 

信 息大爆炸,書籍氾濫,時間有限,如何選擇?我的一個深切體會是讀歷史,讀真正的歷史,也就是政策制定、參與者未作更改當時文件選編。我就是認真閱讀思考 《陳云文選》三卷和《陳云文集》三卷,才真正打下我的經濟理論和中國國情的基礎框架,才有底氣對一些學術功底淺薄的知名專家不以為然。《朱熔基講話實錄》 四卷也很好。因此,孫國峰先生這本書揭開了中國近年來較為神秘貨幣政策決策執行過程中的一絲思考脈動,雖然這些個人研究思考不一定正確和未見得成為最終決 策,但是十分有助於瞭解中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歷史和現狀,投資研究或許能夠更上層樓。特別是最近人民幣匯率成為熱點,如果不瞭解外匯市場和 公開市場操作的歷史以及外國貨幣當局的經驗,而預測評論恐怕失之毫釐、謬之千里,而孫國峰先生書中對上述問題都有涉及,是可以用來參考的。

 

更 為重要的是1995年孫國峰先生提出了貸款創造貨幣的新貨幣創造理論,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存款創造貨幣理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已逐漸被投資 界、金融界和理論界所接受,並進一步擴展出外匯佔款創造貨幣、創造存差等推論。貸款創造貨幣,簡而言之,銀行發放貸款的同時便創造了存款,也就是創造了貨 幣。而且遍讀貨幣史,存款創造貨幣從未發生過,只是專家學者為了自圓其說的意淫,所謂創造意味著新增,當一筆存款發生的時候,不論是存入現金,還是從其他 銀行轉帳,都沒有增加貨幣。只有貸款和政府透支,才會創造存款,從而創造貨幣。尤為難得的是孫國峰先生對理論的執著追求,依據貸款創造貨幣理論,2003 年他用三個小時時間說服了基於存款創造貨幣理論較早提出存款派生循環的哥倫比亞大學米什金教授,米什金教授表示將在修訂教科書《貨幣金融學》中刪除這個例 子 。

 

其 實貸款創造貨幣的最新例子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各國央行各種各樣的救市行動。央行救市,本質就是"貸款"給銀行,即回購注資或直接買入不良資 產,從而注入流動性,之所以能夠救市,是央行主動通過"貸款"創造了基礎貨幣,暫時或永久修復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如果是存款創造貨幣,央行能把資金存 入商業銀行嗎?如何存入?其實當我們救助企業時,是給予它貸款還是存款呢?只有給予貸款,企業便有了存款,便能夠支付工資、貨款,就能起死回生。所以,中 央銀行貸款的同時就創造了基礎貨幣,商業銀行貸款的同時便創造了貨幣,貸款創造貨幣顯而易見。無論是單式記賬法還是複式記賬法。複式記賬法只是更加簡明意 了地揭示而已。遠一點的例子,二戰後偉大馬歇爾計劃不也是貸款創造貨幣嗎?通過約130億美元基本無需償還的援助貸款(2006年值1300億美元)對西 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從而美元主宰全球,人民幣國際化也必然是以貸款方式,貨幣互換隻是初級階段。

 

存 款創造貨幣理論之所以能夠謬傳已久,暗含信用創造貨幣的基本認知,銀行只有獲取存款,才代表銀行有了信用,有了信用的銀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貨幣創造。貸款 創造貨幣的實質也是信用創造貨幣,企業有了信用,貸款才會發放,存款才會產生,貨幣才會出現。而企業願意通過貸款取得貨幣的信心來自於中央銀行的承諾,也 就是企業可以將存款隨時兌換為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現金。美國國會曾諮詢大銀行家摩根:"商業借貸的決定因素是貸款者的現金還是財產?"他回答:"是品 德……一個我不信任的人,即使他以整個基督教世界做抵押,也不可能從我這借走一分錢。" 所以信用貨幣體系是建立在政府的信用、中央銀行的信用、商業銀行的信用、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等一系列信用的基礎上。當全社會信用都在收縮時,當中央銀 行的信用也不被社會接受時,中央銀行最多只能提供流動性支持,而不能主動新增貨幣。如果政府強行通過財政赤字透支濫發,最終人民會拋棄貨幣,回歸其他貨幣 或金銀。濫發的貨幣最終是要受到市場的嚴厲懲罰。

 

如 果更深入思考一些,貸款創造貨幣理論的隱含前提條件是什麼?存在邊界限制嗎?如果貸款無限創造貨幣,會發生什麼?中央銀行如何確定這種邊界?兩宋時,信用 貨幣紙幣交子、會子就成為法定貨幣 ,中國成為最早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紙幣的國家,比歐洲早600多年。然而,歷史同樣告訴我們,當1840年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的時候,英格蘭銀行的 紙幣已經通行於世界,而中國卻還在使用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中國的紙幣上哪裡去了呢?原來,到明中葉弘治年間(1488—1505),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使 用的最後一種紙幣大明通行寶鈔就已在市場上停止流通,銅錢和白銀再次主宰流通市場。原因是什麼?馬克思講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在1971年才 真正開啟的全球信用本位貨幣時代,如何理解和修正?

 

唯因如此,孫國峰先生關於貨幣創造的重大理論創新告訴我們,在信用貨幣制度下,在貸款創造存款的現實條件下,商業銀行不僅有擴張的衝動,更有擴張的能力,中央銀行更加有責任管理好全社會的貨幣。

 

無論是貸款創造貨幣還是信用創造貨幣,衷心希望孫國峰先生能夠追溯歷史,展望未來,根據陳云同志"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交換、比較、反覆"的哲學思想 ,全面深入辯證地研究闡述新貨幣創造理論,更有力地推動我國貨幣政策和商業銀行運行的實踐。

 

(作者為第一創業證券執行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6

對股榮本日專欄之意見

筆者經常留意股榮的專欄,之前已經對其專欄的意見甚多,詳細可看此處。雖然他一次較一次進步,但是本日他又談股票,又犯上找資料粗心的問題,所以筆者其專欄作出更正,更正點如下:

1. 不過印象最深刻,一定要提創新股開埠以來,上市短短49日即發盈警的東吳水泥(695),雖然僅升12%,但相比同業跌到阿媽都唔認得,已經算係咁。


其實他可能未見過一隻叫威樂控股(過往上市編號為873,現由一隻古怪的股份國際泰豐使用)的股票。這間公司在創辦人鄧耀康1989年接手父親西德廚櫃的生意,在1993年獲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肖特吉入股威樂控股首身40%,並打入了中資公司及大型地產商的廚櫃市場。但因為金融風暴,旗下業務陷入困難,並因而產生糾紛,所以在1997年12月,和中信肖特吉合作把威樂控股上市。

但上市次日,鄧耀康和家族成員把他們的把和中信合資持有的控股公司的股份私自抵押予財務機構,換取約8,000萬貸款,拯救本身的財務危機。但是金融風暴襲來,導致資金週轉不靈,使一連串的事件遭揭發,亦因如此,威樂控股在上市僅僅8個月已被停牌,資產也大幅縮水,甚至資不抵債,並遭到清盤危機,中信也派人接管這上市公司,且把新的鐵路公司注入,以保上市公司地位,但最後因為客戶重新招標項目,導致盈利目標不能達成,終陷於除牌。而鄧氏家族成員因為假帳及欺詐罪名及不實處置財產入獄3年至10年。

因為威樂控股,及一連串的新股大股東財務不穩的教訓,所以香港交易所(388)後來加入新例,加入公司上市1年內必須披露大股東抵押及出售股權的規定。

所以東吳水泥這樣的情況只是發出盈警,公司仍然保得住,相對來說威樂控股還是東吳水泥較為深刻,相信大家會明白。

還有東吳水泥大股東其實就是陽光油砂(2012)主要股東蔣學明,他為江蘇東方控股集團董事長,據聞其資產非常豐厚,被譽為公路大王。但為何其把旗下公司急急腳上市,並不擔任主席職位呢? 這使人心生好奇,可能他只把這些公司當作後備吧。


蔣學明 (資料來源:人民網)

2.  原來連同劉央在內19位股東,持有東吳超過98%股權,2%股東見盈警後掟貨,沽壓大極有限,19位股東只要齊心唔沽,每人買多少少,已經消化拋售潮,埋單賬面還有賺。


資料可參見這兒。另外,公告最重要的內容是其中一個附註,在那16名除大股東及劉央的股東中:
「當中 52,416,000 股(佔已發行股份 10.24%)由七名曾參與該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人仕擁有。有關人仕在當時共獲配售 44,080,000 股。」

可以見到,那7名股東在上市後並無沽貨,並增持了840.8萬股,剩下的9位股東動用資金又買了3,309萬股,每人持有約1%股份,動用財力約1千萬,真是不容小覷。根據Webb 先生的資料可見,股份大都集中在中資的銀行如申銀萬國(218)、國泰君安(1788)、招商銀行(3968)、中銀國際及工銀國際等。從上述資料亦可見,股份在盈警後更型集中,散戶都已經把股票賣得七七八八,但是在這一個月減持的證券行大約只有100餘萬股,佔股本約0.2%,並無2%這麼多。

3. 以季季紅打響名堂的喜尚,去年七月以招股價1元創業板上市,證監8月曾警告街外貨只有3.6%,貨疏容易舞高,今年一月升到3.8元時,一拆十變毫子股,及後再由三毫爆上至八毫,短短八個月爆升八倍,這就是「小圈子」威力。

首先,就算股榮先生全部數字對,但是升幅是一定錯,計升幅是方法是(當時價 - 招股價) / 招股價 ,即是 (0.8 x10 -1) / 1 = 7倍,不是8倍。

資料可參看這連結。根據證監會資料,資料是在9月15日發佈,但資料日期在8月31日。還有拆細公佈日是在2011年12月16日,拆細日在次年1月13日。另外股價早在2011年11月升至3.95元,拆細後,股價是在2月24日昇至85仙,只需7個半月上升7.5倍。詳細可參看Webb 先生的紀錄

4. 這就是「小圈子」威力。好景不常在,今年三月有股東「唔生性」掟貨,其他股東見勢色唔對,加入沽貨,成街都係貨,大股東睬你都儍,任何股價free fall,股價三日插85%,至今股價只有6.5仙,年內跌82%,還低於招股價35%。

繼續以Webb 先的資料作比對,這公司在3月27日的開市報59仙,高位是67仙,收報58仙,但3月30日最低是9.1仙,收市報11.9仙,總的來說最大的跌幅是84.42%,如果收市價開市價計,至休市價計,跌幅是79.50%,就算點四捨五入都沒有85%。

5. 去年有五隻股份被「點名」,今年全部冇運行,股價跌幅介乎2%至82%,平均跌43%。股票世界裡沒有長期朋友,今日拍心口話唔放,聽日佢可能最快沽貨,食得鹹魚抵得渴,堅持要炒小圈子股,唯有祝君好運。


根據證監會資料,點名的應該是6隻,恆力商業地產(169,前正輝中國)、分別是新洲印刷(377)、敦沛金融(812)、金寶寶(1239)、卓爾發展(2098)及喜尚控股(8179)。相信因為他看錯了資料,不當去年的調查資料計算,沒把新洲新洲印刷計算入內,所以就導致了問題出現。該股今年下跌了19.64%。

總的來說,可能股榮先生真的太忙了,資料也搞得不太好的呢,希望他能改前改善。

延伸閱讀:
1. 討論專題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9500


2. 證監會集中公佈
http://www.sfc.hk/web/TC/news-and-announcements/high-shareholding-concentration-announcements.html

3. 威樂控股資料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5%A8%81%E6%A8%82%E6%8E%A7%E8%82%A1


4.  蔣學明
http://renwuku.iceo.com.cn/ku-1050.html


5.大股東蔣學明 為江蘇首富
http://news.sina.com.hk/news/51/1/1/2349307/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14

兩篇有趣專欄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21.html
每天除了看書, 還會看blog及專欄, 不過又不是看很多專欄, 只會集中必看三幾個而已, 其中一個必看的就是曾淵滄博士的專欄, 還有施永青、林本利等。看blog及專欄有一個好處, 就是一篇短短的文章由高人所寫, 快、靚、正, 有時入廁所用電話看看便完事, 是增進知識的好習慣。

今天看完曾淵滄博士及林本利博士的專欄, 止凡覺得文章非常有趣, 所以回家還記起內容就立即在這裡分享一下。曾博士的專欄一般都會好快地「炒雜錦」, 把他想說的話都說, 對不同事情都簡短地點出來, 上一段與下一段可以完全無關。今天的其中一個討論是有關之前花旗銀行最近所做的百萬富翁調查, 人數再創新高, 而曾博士對此提出評論。

曾博士認為調查指不少新晉的百萬富翁是靠賣掉自住物業而達到的, 這個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反而是值得悲哀的。我完全同意他的論點, 我也不時在這裡寫過一個我很擔心的問題, 就是沒有很多財務知識的人都因為賣掉自住樓而手頭突然多了很多資金, 通街都是百萬富翁, 其實不是好事。而曾博士今日亦有同感, 令我這個小小讀者亦有共鳴, 感到很開心, 幸好我有這個小天地可以分享心情。

補充一點, 花旗這個調查好像自住樓宇的資產是不計的, 所以沒有賣自住樓的多數香港人可能不被計入, 但一賣樓而手持現金就立即成為百萬富翁, 這種計算方法本身就是窮人思想的計法。不動產就不是資產嗎? 為何總要把能量化的資產拿來計算一個人身家的實際數字呢? 富人對現金數字感覺不大, 他們有興趣知道自己在某公司有多少股份, 有多少物業, 每年現金流多少等, 無需要年年計算自己的身家總額是多少, 全球排名又是第幾。


今天另一個有趣專欄是林本利博士的blog,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3/03/155.html, 他在blog中討論早前看過的兩篇文章, 其中一篇由左丁山提及有關電能實業(006)的市值, 林博士提出他的錯處, 左先生竟把1550億說成155億, 把一個錯誤的數字再拿來做文章。

我看見這個, 第一個印象是「不是吧?! 寫文章連計數機都按錯? 這個左先生搞什麼呀?」,  按錯都總有常識吧, 一個差十倍的數字也能寫出來, 不是小錯, 是背景知識不足, 對香港上市公司大約市值沒有一個概念。百多億的企業跟千多億的企業, 什麼是巨無霸? 常說內銀市值很高, 有多高? 賺很多錢, 有多少? 跟國際級銀行比較又如何呢? 同樣地, 什麼是市值低? 總有一個感覺。

看見數字可以評論, 但這是初哥。經常都說, 投資知識昇華後, 投資就是藝術多於科學。又拿巴菲特的師傅的話來說, 前面走過一個人, 你不用準確知道他的磅數重量或BMI, 亦能大約說出他是偏肥還是偏瘦, 是太高還是適中。為何可以呢? 因為你大腦已經有資料庫作分析, 昇華到一個境界, 自然做到, 而投資亦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00

蔡東豪專欄:《蘋果推翻政權》小錯誤

今日蔡東豪專欄,筆者留意到有一段東西:

「從嚴格消費者權益立場看,蘋果售後服務或者是有問題,不過沒證據指證蘋果歧視內地消費者,其全球售後服務政策相差無幾,而且相比其他國際和內地品牌,蘋果的售後服務可能是最好。

關於筆者加粗的兩點,他講的東西是有一些問題的,我懷疑他連這些資料來源也沒有看過,只留意外國文章紀錄,他的外國文章在此。當時我特地把中國內地央視攻擊文章找出來紀錄,所有保留的文章如這兒,以下均是照錄他稱攻擊文章原文,筆者只作少量解釋。

(1) 關於售後服務政策方面


『由於蘋果手機高度一體化,維修難度大,蘋果公司對於出現故障的手機,除攝像頭、振鈴等少數部件外,一般不做維修,而是「以換代修」。對於這種處理方式,蘋果的售後人員都稱之為「整機交換」。

  令人奇怪的是,蘋果售後人員雖口口聲聲說是「整機交換」,但在實際執行時,卻並沒有更換整機。江蘇顧先生發現,蘋果售後為他「整機更換」回來的新手機,使用的竟然是原來的舊後蓋;同樣,山東趙女士也發現,蘋果售後給她更換回來的新手機也使用了原來的後蓋;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北京甄女士身上。

  甄女士:「我覺得我很質疑,它為什麼後背板不換?」

  蘋果售後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福州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是是而非的回答:「後蓋是不是整機的一部分?機器的一部分?我不好回答,公司這麼規定的。」

  蘋果售後工作人員說,用戶「整機交換」時要想更換後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得另外付錢。

  秦皇島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後蓋的話是580元。」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後蓋是單獨的,你另外換的話是500多元。」
....

記者調查發現,蘋果在全國執行統一的售後政策,如在保修期內因故障更換整機,都延用原來的後蓋。然而,在其他國家,蘋果的售後政策卻大不一樣。

  中央電視台駐美國記者賈犁:「在美國,蘋果手機的保修期是一年,在這一年中所有非人為損壞蘋果公司都將為消費者免費提供一台新手機,當然也包括手機的後蓋。

  中央電視台駐英國記者王夢飛:「在英國,換手機的時候,手機的後蓋也是連帶一起更換的。」

  中央電視台駐澳大利亞記者許靖:「在澳大利亞,如果蘋果公司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蘋果公司將為消費者更換一個新的產品,那麼這個新的產品有可能是翻新的產品,但是我們沒有聽說有保留後蓋的做法。

  中央電視台駐韓國記者曾文甫:「如果韓國的蘋果用戶發現自己的手機出現問題的話,那麼只要在保修期一年之內,蘋果公司就會給客戶免費更換手機的服務,並且是不會拆開後蓋,也就是說是一個整體的全新手機。

  記者在多個國家的調查發現:蘋果手機在保修期內出現故障換機時,都是連同後蓋一起更換!

  同樣是蘋果產品,同樣是整機交換的售後政策,為什麼在中國和其它國家會有兩個不同的標準呢?

  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他不就賺中國人的錢嗎?在國外他就給人家免費換一個新的,(在中國)後蓋他就不給你換。」

  消費者顧洪斌:「為什麼中國的消費者會低人一等?這個對中國消費者就太不公平了。」』

如果要給錢才能換後蓋,而其他是免費可以更換,這是否「相差無幾」?  相信讀者會非常清楚。

(2) 蘋果的售後服務可能是最好

我國《移動電話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換貨後,商品三包有效期自換貨之日起重新計算。

  ....

  不僅是蘋果手機,蘋果的其它產品也存在「三包」有效期縮水問題。即使連後蓋一併更換,蘋果公司同樣也不執行中國三包規定,新換的產品保修期最多只延長90天!

...
  記者調查發現,蘋果電腦產品的保修也是在執行蘋果公司自己的政策!蘋果電腦無論是整機還是主要部件,都是保修1年。而我國《微型計算機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電腦整機保修1年,主要部件包括主板、驅動器、顯示卡、CPU、硬盤、電源、內存保修2年。

  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咱們這就是(保修)一年。」

  記者:「主要部件呢?」

  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主要部件沒有說,就整機一年。」

  記者:「三包規定不是說,筆記本主要部件保修兩年嗎?」

  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這個蘋果沒有嚴格的規定。」

  同樣,蘋果Ipad也在拒不遵守中國三包規定!


  記者:「Ipad是保修一年。那主要部件呢?」

  北京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Ipad整機保修一年,已經包括你的所有的任何原部件。」

  天津蘋果授權服務中心售後人員:「這個過了一年保修期就不能再保了。屏幕壞了也保不了了。主板壞了呢?也保不了。」

  對於Ipad主要部件為什麼不執行兩年的保修期,蘋果售後工作人員回應稱,這是因為Ipad並不是電腦,不能按電腦三包執行。

  Ipad到底是什麼樣的產品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官方網站查赫然顯示:美國蘋果公司在中國CCC認證時,多款iPad的產品名稱都標註為「便攜式電腦」,即國家三包中提及的「筆記本微型機」!


相信他連法也不合的話,很難相信他的售後服務可能是最好。這又是他作為「高產作家」找資料疏忽的其中一個例證。筆者還是建議他不如減產,寫他自己熟悉的東西,常常順口開河亂寫,他可能真是食得大頭菜太多,又發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675

每日專欄:如果文憑是張股票 彭博商業週刊App

http://xueqiu.com/3904790550/24227764

從投資角度看,買股票和上大學可以用相似的分析工具衡量回報率。

文憑也許是張股票,但你卻並不是唯一的受益人。


升學季到,回想起自己報考大學那時,老師讓全班做了一個非常詳盡徹底的個人性格分析,為的是從個性和心理學的角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科。在苦苦等待了一個星期之後,我從信箱裡拿到了權威的分析和答案:我應該申報電子工程或者計算機科學這樣的專業。半年之後,我在一家能算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電子工程系度過了大學生涯的第一天。那天晚上,我給家人寫了一封電子郵件——我要換專業,離工程系越遠越好。

講這個小故事是為了說明技術指導和內心的渴望總是會有差距。即便如此,在不少同學和家長張羅留學、擇校和選專業的時候,我樂意提供一些技術信息。其實,從投資的角度看,買股票和上大學可以用非常相似的分析工具來衡量投資回報率。明白什麼是合理的投資回報,或許對有的人有所幫助。

以高等教育為例,經濟學家一般會比較兩組數據:一組是上學這三到四年之間政府和個人所投入的成本,包括因為唸書推遲掙錢所失去的機會成本;另一組是畢業之後社會和個人得到的回報。如果單看個人,那麼這是兩組相對簡單的現金流:三年的學費、生活費以及失去的收入是支出,未來收入中超越高中畢業生能夠得到的那一部分是收入。

在世界範圍內,經合組織(OECD)是在高等教育回報研究方面做得最長和最全面的。不過從選擇留學地點來考慮,要明白這些數據是用在同一個國家讀書和工作樣本計算投資回報的,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針對留學生的研究數據。

經合組織的成員國包括25個歐、美、澳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這些國家當中,高等教育平均淨現值為17.5萬美元。也就是說,如果你上了大學再工作,相比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一生中你會更加富有,按今天的價格計算,就好像是有人送給你17.5萬美元一樣。這個數字統計對象是男性,女性上大學的平均淨現值為11萬美元。

單純從大學成本來看,美國、德國、荷蘭、英國等是最貴的,個人付出的大學成本都超過20萬美元,其中美國的成本更是超過30萬美元。不出意料,在考慮了收入之後看性價比,美國依然很划算,有60多萬美元的超額回報(超出高中畢業生的收入),意味著念大學的淨現值是32.4萬美元。

出人意料的是,美國的投資價值並不是最高的。葡萄牙因為大學成本較低,而大學畢業生的收入較高,以37.4萬美元淨現值名列OECD成員國榜首。意大利和韓國也不錯,分別為31萬美元和30萬美元。

中國留學生青睞的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投資的淨現值分別是:英國(20.8萬美元),加拿大(16.7萬美元),德國(14.8萬美元),日本(14.3萬美元),澳大利亞(10萬美元)以及新西蘭(7.4萬美元)。

這是按國家比較的大方向。即便在一流大學中,不同學校和學科的差別也不小。Payscale.com是一個提供美國收入數據的網站,他們按工資水平排列出了全美商科、計算機、工程以及政治學四個門類投資回報最高的20所學校。Payscale的計算方法較經合組織簡單很多,僅僅以2013年的價格統計學費和未來30年收入,從而計算出年化收益率。作為一個參照,2013年6月6日,美國3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為3.33%。

這四類學科中,工程系和計算機系的投資回報最高的都在240萬美元左右。以工程係為例,私立Harvey Mudd College學費是22萬美元,收入為241萬美元,名列榜首,年化收益率為8.7%。同樣是工程系,在前20榜上排名第19的私立Tufts大學,學費為21萬美元,但是總收入僅有168萬美元,年化收益率也只有7.6%。

如果你選擇就讀政治系又能進斯坦福,那麼你的前景和Tufts畢業的工程師相當。這裡學費23萬美元,總收入161萬美元,年化收益率7.3%。但如果你在波士頓大學就讀政治,前景就不那麼樂觀了。雖然在全美政治系投資回報中排名第18位,23萬美元的學費換來的總收入卻只有不到70萬美元,年化收益率4.9%,比投資國債高不了兩個百分點。

一份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研究也對比了德國大學不同的學科回報。因為德國學費較為便宜,所以個人年化收益率(並不是絕對值)高於美國。研究者發現,醫科、法律、經濟、社會科學的回報最高,無論性別,年化收益率都超過了11%,而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年化收益率也超過了8%。不過他們同時也發現,文學、農業以及某些現代語言和文化研究,如果視為投資則不是很明智,這些學科的收益率低於政府債券的收益。也就是說,高中畢業以後,如果你把大學學費投資國債,同時找一份工作,一輩子下來你的經濟前景會更好。

可是即便知道了自己的專業選擇還不如讀完高中就把學費拿去買國債,還是會有人去讀文學、歷史、考古,甚至是新聞。這證明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愛好和熱情的力量,對經濟學家來說,它還間接地證明了一個有好的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以及記者的社會其實是更富有的,雖然這些財富難以用從業人員的工資來衡量。文憑也許是張股票,但你不是唯一的受益人。

撰文/張一帆(《商業週刊/中文版》全球經濟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076

付鵬專欄:LME的『舞龍』與『紅酒』的轉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145
上個月在LME亞洲周上,李小加先生就如何一邊舞龍一邊喝紅酒做了完美的闡釋,華人最優秀的太極拳精神發揮非常到位,一邊是重申港交所無意從根本改變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業務模式,也並無計劃改變交易圈的模式,並承諾至少在2015年1月前都不會增加收費或改變會員架構,但是一邊卻是在自己的臉書上或者自己的博客上近期頻頻撰寫博客,內容都與LME有關,短短半個月左右就寫了4篇,其中就不乏闡述LME倉庫排隊提貨現象的文章。
 

LME的寬進嚴出提貨排隊的遊戲規則到底誰是受益者,我想庫存的遊戲結合倉儲領域如何玩轉,這其中的方法有N種,無論是將交易所場外執行的現貨業務的價格和升水保持著一定水平結合出入口賺取暴力,還是其他的幾種方式,這些盡人皆知的『不是秘密的秘密』屌絲在這裡就不浪費口舌了,正如LME董事會講到的:『如何平衡會員,倉庫運營商和金屬業界各方的不同需求』,不同利益集團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在同一個平台下如何進行利益的再分配就顯得有點意思了。

 

隨後也就在李先生博客寫完,紅酒和舞龍謝幕之後,LME正式的開始下手進行入主後的調整,這年頭一旦收購成功之後,之前承諾的天花亂墜的『50年不改變和50年不動搖』也就沒有任何的意義了,人不利己天誅地滅的道理大家還是明白的。引用李先生的一個詞叫『LME生態圈』正在更好的符合亞洲模式,真正要打造的就是成為了『亞洲的LME'。但在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的同時,如何能夠平衡『中國』和『倫敦』的信任,就非常考驗李先生的智慧了。

 

那麼後面LME的亞洲生態圈還會有那些巨大的變化,這點不難猜測,LME亞洲中對於身處會場的屌絲來說,一個關鍵的詞非常的吸引我的注意『三條腿走路』;未來基於人民幣計價的有色金屬交易合約是必然的結果,不僅促進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更重的是中央政府更為看重的是如何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服務鋪路的意義,當然要想服務於這一點,在上海和香港設立LME的交割庫應該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仔細想想最近關於李總理力排眾議拍板上海自由貿易區裡的一些細節,我想大家應該是不難想到對LME來說是啥意思了。當然如果LME快速推進的話我想我們的上海交易所的配合就應該是滬銅夜盤或24小時交易了。

 

看樣子正如李先生自己說的,中央政府對於支持港交所收購LME寄予的希望就是:「請進來、走出去、掛進來、掛出去」即透過香港,讓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讓內地投資者走向國際,引入外國產品,及將自己的產品推向國際。

 

而毫無疑問這些改革一定會觸碰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就拿寬進嚴出提貨排隊的遊戲規則來說,對於買貨的企業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國買家來說,被強行的扒皮的日子很快就會過去了,而摩根扒皮,高盛扒皮還是佳能可扒皮的好日子也很快就會過去了,LME真正實施估計要到10月份開完內部會議,明年4月份才可能真正的推出,這也就給了諸位『周扒皮』先生很大的緩衝期,那麼現在就立即開始行動吧,這點從最近摩根大通和高盛尋求賣掉旗下金屬倉儲業務的著急程度就能夠深切的感受到。

 

我覺得最為鬱悶的就是JPM的Blythe Masters,這位女強人好不容易通過數年的佈局應該是07年-10年把JPM的大宗商品打造成世界前三:2010年由於歐洲問題給RBS帶來的沉重壓力,趁著部分國有化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出售資產以償還歐盟監管部門之機,以17億美元收購RBS和Sempra Energy 的合資公司RBS Sempra的非美國大宗商品交易資產(這其中就有最有名的Henry Bath,大家熟知的新奧爾良很多倉庫的所有權就在這家公司名下)。然後和中國銀行爭搶MF的倫敦商品團隊和席位還有MF手上的LME股權,JPM徹底展開了對LME市場的佈局,後面又是大家比較熟悉的ETF,又是收購LME股權。剛剛好日子享受沒幾天,港交所這麼一出手收購外加如此果斷的切斷了B大媽的財路,我估計這位女強人正非常的頭疼呢。

 

不過女強人就是女強人,馬上調轉船頭,如果等新規出來,這些原本的金娃娃倉儲系統估計損失將超過50%以上,JPM自己的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已經開始與買家洽談了,該倉庫是其在2010年以約5.4億美元購得的。而最近也開始啟動了出售旗下Henry Bath倉庫的進程,李先生其實也算是權衡半天了,給了這些『周扒皮』先生們將近1年的緩衝期,足夠他們處理手上這些原本的金娃娃了,而丟了一個金娃娃就一定要再給人家另外一個金娃娃,會是什麼呢?屌絲大膽的猜測一下,無非就是在人民幣結算和上海的LME交割倉庫上可以做一些文章而已。

短期內很多人擔心交易制度的改變會對現貨市場造成衝擊,這些現貨庫存會跑到市場來麼?我想是不會的,這幾年金娃娃遊戲規則已經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庫存現貨的真實成本早就被攤薄的很低了,完全沒有必要拋到市場裡自己砸自己的腳,但是對於之前那種利用倉庫普遍提前佈局控制目前的入庫量,直接導致倉庫新增倉單不足,同時合約空頭難以用現貨交割平倉,合約遠期曲線近端被激烈抬升的吃結構的錢扒升貼水的錢的遊戲恐怕是不可能再玩了。

 

而仔細分析一下目前LME董事會提出縮短倉庫出貨時間的建議,通過引入新的基於「入貨率」而調整的「出貨率」,防止當前的排隊現象繼續惡化;針對「註銷倉單」重新排隊的行為,引入新的「出貨率」,從而減少當前的隊伍長度;通過「祖父條款」(即豁免新例生效前的行為的條款),避免懲罰那些依據之前LME規則來作出投資和運營決定的倉庫公司。既然都有了祖父條款,那麼倉儲公司背後這些大老闆的利益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這一點毫無疑問應該是利益博弈的結果,那麼關鍵詞的註銷倉單的本質不是對價格趨勢的控制,而是對價格結構的扭曲,要明白大佬們賺的是屌絲一直在給大家講的『結構和制度』的錢,因此新的規則意味著新的玩法,老的東西都被人知道了,那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JPM也好,高盛也好,佳能可托克也好,是時間準備換新的玩法了,上海自由貿易區外加人民幣價格和結算再加上海未來的夜盤銅,是時候考慮往這個方向重新佈局了,如果還想在大宗領域繼續霸主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