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西王特鋼牽手中科院 項目最高利潤500%為何“卡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095.html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西王特鋼(01266.HK)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下稱“金屬所”)的合作現狀就是如此。

很多事情推進不順利,有時候是由於一方或者雙方不積極。西王特鋼與金屬所的合作卻不是這樣,開始的時候,雙方都很積極,而現在,雙方都很著急,合作進展並不順利。本來是企業、金屬所、科研人員三贏的事情,現在卻處於半擱置狀態。問題到底卡在哪里?

簡單地說,西王特鋼與金屬所的合作是這樣的:金屬所以科研成果入股西王特鋼;西王特鋼給金屬所一億股份,其中51%歸金屬所持有,也就是“國有股”,49%要分配到科研團隊個人的名下。

現在的問題是,分配到科研人員個人名下的股份,科研人員一直沒有拿到。科研人員原來的熱情和態度已經大打折扣。

而就在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明確指出,要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要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效益分享比例,讓他們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成果合理合法地富起來。

總理的話很明確,以股權、期權、分紅等方式激勵科研人員,是正確的方向,但回到現實中,以西王集團與金屬所的合作為例,這樣的探索落實進度的緩慢令人深思。

一次馬上就辦的合作

西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勇是個辦事很果敢的人。西王集團起源於一個棉油加工的村辦企業,旗下現有3家上市公司。

王勇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談到當初與金屬所合作的發端,“一頓飯工夫就決定的事兒”。

當時,西王特鋼的一個項目招標,金屬所中標。招標程序工作已經完成,王勇聽說金屬所里一位在全國領軍的黑色金屬研究專家到了,就臨時決定請金屬所人員吃頓飯。這頓飯,碰出了火花。

王勇告訴本報記者,吃飯時,他問金屬所還有什麽成果項目,金屬所人員提到,其中還有一個項目,很重要,準備放在國內一家很著名的鋼鐵企業,但這家企業表示,從論證到寫報告審批,僅程序就需要大概兩年的時間。

王勇當場表示,這個項目放在西王特鋼,飯後他就組織班子落實,半年後就可以拿出產品來。

金屬所相關人士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當時他就感到,民營企業的效率令人咋舌。

這頓飯中,還談了許多。但最大的成果是,王勇不但想要上面所說的那些成果,還想把金屬所變成“自己人”。

這個路徑就是,金屬所以科研成果入股西王特鋼,不但金屬所持有股份,科研人員也持有股份。

3個月後,雙方的原則性協議就已經達成,半年之後,全面合作正式開始。金屬所的10名博士進駐西王特鋼。

科研人員有名有利的合作模式

根據西王特鋼2015年1月6日的公告,西王集團與金屬所的合作模式是:金屬所給予西王特鋼的10項特鋼技術許可使用權為10年,其為公司提供技術和服務,兩者之代價共1.22億港元。公司以每股1.22港元發行1億股新股作為上述代價,新股占擴大後已發行股本約4.76%。

公告同時進一步解釋稱,每股代價為合同簽訂日期前一個交易日之收市價1.22港元。

合作項目共分3個階段建設,計劃投資16億元,項目全面建成後將形成年產鋼錠30萬噸,鍛件、鍛材10萬噸,特種冶煉鋼1.2萬噸生產規模,工業用、民用、醫用各種成品刀具500萬套,實現年銷售額100億元,利潤30億元。

本次合作的亮點還在於科研人員的收益上。按照協議,西王特鋼給予金屬所的股權中,金屬所占5100萬股代價股份,金屬所主要科研人員占4900萬股代價股份。西王特鋼2015財政年度內出售超過1萬噸H13高品質工模具鋼之銷售目標時,金屬所及其主要人員可獲發行合共4000萬股獎賞股份,其中金屬所占2040萬股獎賞股份,金屬所主要人員占1960萬股獎賞股份。

粗略算來,按照合同簽訂時的市值計算,科研人員“持有”的4900萬股西王特鋼股份總市值在6000萬港元左右,金屬所的科研團隊如果計算為30人,人均持有市值在200萬港元左右。當然,現在還看不到金屬所科研人員具體怎麽分配。
去年1月6日,西王特鋼複牌,當日盤中最高漲幅達到10.66%。但隨後,隨著鋼鐵行業的整體不景氣,西王特鋼股價整體也呈下行趨勢,現在處在0.6港元到0.7港元區間。

王勇告訴本報記者,西王特鋼的規模,他不想搞太大,300萬噸左右就已經很好。關鍵是要搞成特種鋼的完整產業鏈條,從煉鋼,到鍛材,再到終端產品。“將來的西王特鋼,不是一個單純的煉鋼企業,而是一個全流程的裝備制造產業。”

當時,王勇的設想是讓西王特鋼未來2~3年內成為我國特鋼行業的一匹黑馬。

按照當初的設想,西王特鋼與金屬所的合作項目產品瞄準中高端工具鋼、模具鋼、軸承鋼、海工鋼、輪軸鋼、軍工鋼等高端裝備用特殊鋼,應用於交通運輸、能源石化、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行業用高均質車輪車軸鋼、壓力容器特厚板、海洋平臺特厚板、超高鏡面模具模塊、高性能健康廚房生態刀具等。

王勇舉例說,現在中國用的核廢料儲存罐,都是從國外進口,一個就是500萬元人民幣。金屬所的科研成果中已經有這個了。

這種儲存罐技術要求十分嚴格,要千年內不發生任何外溢問題。專家相信,千年之後,關於核廢料的處理一定能解決,現在需要的是裝起來,埋起來。

蜜月之後的苦澀

雙方合作正式開始之後,金屬所的10名博士就進駐西王集團。

王勇對招賢納士已經十分“習慣”,當年創業時,他就把招來的人才當自己人看待,過春節時,他會組織人員敲鑼打鼓,把系著大紅花的整扇豬肉送到外招人才的家門口。

他曾對記者表示,這更多是一個形式,是表明他們不是外人,是自己一家人。

現在,他所設想的,也是把金屬所的科研人員當“一家人”。他說,人到了,心不到,那肯定不行。心到,還是需要有利益驅動的,與金屬所的合作之所以把科研人員占股份作為重要元素,不單是體現對科研成果的尊重,也是體現對科研人員自身價值的尊重。

他說,如果科研人員的成果能夠變成自身價值的一部分,還愁科研成果鎖在櫃子里嗎?科研人員自己就會成為推銷員,把科研成果變成現實生產力,而不是只在論文上署個名,只在評職稱時管用。

金屬所的科研人員進駐西王特鋼之後,不但給西王特鋼提供技術上的支持,甚至還成了產品的推銷員。

西王特鋼總經理張健對本報稱,金屬所的科研人員進駐之後,西王特鋼人學到了不少東西,尤其是科研人員嚴謹的思維方式。另外,他們對產品也當自己的孩子看待,因為他們親眼看著這些產品“出生”,放心,且有實現感。

張健介紹說,與金屬所合作的一期項目目前已經完成,這就是鋼錠生產項目,用的就是金屬所的科研成果。“目前月產能在8000噸~10000噸,而且市場銷售比較好。這些產品正常情況下可以拿到10%~15%的利潤,好的可以拿到30%的利潤。”

西王特鋼H13模具鋼利潤率更讓人咋舌。現在已經出口到德國,每噸價格在9000多元,利潤率更高。

按照規劃,下面還會有二期、三期項目。“二期以鍛材為主,就是把我們自己生產的鋼錠一部分再往下遊加工,做成軸、法蘭、齒輪等類似的鍛件。三期就會做一些終端產品。軍刀、手術刀等,量不會特別大,但附加值會很高,利潤率可能會在500%以上。西王特鋼規劃了2萬噸的特種冶煉鋼,目標利潤在100個億。”

但現在科研人員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二期、三期項目的推進也遇到困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股權分配不到科研人員個人身上。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按照當初的協議,股份幾乎是裝進了自己腰包里的,現在遲遲不能落實,心勁自然就小了。張健告訴記者,開始時,這10名博士都積極來西王特鋼,吃住都在這里。但現在,基本都回去了,打電話給他們,他們也會說工作忙,來不了。

在王勇看來,項目不能按照當初的設想落實,對企業來說就是最大的損失。

按照當初協議,有相當一部分股權是應該分給科研人員的,西王集團也非常希望早點落實,科研人員當然也願意獲取這部分股權,但為何落實不了?科研人員雖然不願意多說,但本報記者采訪一圈下來發現,問題出在沒人敢拍板,因為這涉及到科研人員的身份歸屬、個人股權與國有資產之間關系等問題。

如何打破瓶頸

王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按照當初的協議,金屬所的十大科研成果是入股西王特鋼的,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已經是西王特鋼的“資產”。但如果科研人員不上心,項目就無法落實。

金屬所的科研人員也有自己的難處,科研人員的很多時間在西王特鋼進行研發生產、技術支持等,原單位的項目就無法開展。

王勇說,看到這種狀況,心里真急。

張健告訴記者,中科院內部也進行過討論,希望在各個領域推廣西王特鋼與中科院合作這種模式,中央領導也給予過指示,希望積極推進。但是中科院方面沒有先例,沒人願意拍這個板,所以推進緩慢。
記者了解到,中科院方面是想制定一個總體框架,對科研成果轉化作出一個比較統一的規定,然後再推開,但企業等不及,科研人員也等不及。

張健告訴記者,“我們目前也就這些情況做了一些調整,持續推進大的合同框架。同時也在與他們溝通探討新的合作模式。比如項目制,按照項目進行資金獎勵。原先的合作模式會把整個金屬所融到西王,會爭取到更好的資源和配置,有一點新的研發或發現都願意和我們進行分享。而後一種合作針對性比較強,但也存在局限性,不是一家人的關系了,就變成甲方乙方的關系了。”

 

相關閱讀:

解決科研政策“最後一公里”需要拍板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88

不用卡殼140字了 Twitter放寬字符數限制

Twitter宣布,將不再把照片、視頻、投票、引用和GIF動畫計入140個字符的限制中。

Twitter表示,140個字符數的限制將不再計算富媒體內容,其中也包括消息回複中@他人的用戶名。此外,對於@某一用戶名的消息,除了被@的用戶之外,所有粉絲將都可以看到這一消息。

在這之前,用戶在插入各種附件內容的時候會占據不少字數,大約需要23-25個字符。因此,這次的改變將會改變目前很多人發推特的習慣,也會促使用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內容。

今年1月,Twitter聯合創始人及CEO傑克·多西(Jack Dorsey)發布消息稱:“我們並不羞於在Twitter中加入有用的元素。只要符合用戶的需求,我們就會去探索。”

與此同時業界對於Twitter的決定也並不感到意外。社交媒體營銷機構Spredfast CEO 羅德·法瓦隆(Rod Favaron)表示,過去一段時間,Twitter正試圖從一款小眾服務發展成為社交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54

獨家 | 大小險企意見迥然不同 險資舉牌新規“卡殼”

對於險資舉牌是否應該從嚴監管?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監管?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保監會”)今年8月下發的《關於加強保險機構與一致行動人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受到業內關註。

征求意見稿首次強調了“一致行動人”的概念,對保險公司與一致行動人舉牌上市公司的行為進行了約束,是針對近期保險“資產端”的一大重磅文件。

不過,文件時隔兩月仍未正式出臺。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位保險資管人士了解到,盡管他們多數贊同保監會對於舉牌中的一些激進行為加強監管,但一些業內人士對其中的部分規定也持有不同意見。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於部分中小險企擴張偏激進,大型險企的投資則更為穩健,因此兩方面對於險資舉牌新規的態度也是迥然不同。

險資舉牌監管擬升級

保監會資金運用部在8月底下發了征求意見稿,擬對險資及一致行動人舉牌、參與上市公司收購等行為的監管進行升級。

第一財經記者從保險資管人士處了解到,征求意見稿擬對保險公司及一致行動人的一般股票投資和重大股票投資(超過總股本20%)實施差別監管。

“我理解這個征求意見稿與原來沒有大變化,唯一清晰的是,(股票增持)到了20%後只允許使用資本金,並強調了一致行動人這個概念。”一名大型保險資管公司的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險資和一致行動人的共同投資行為也是監管重點。征求意見稿規定,保險機構與其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開展重大股票投資的,應當由保險機構提交包含本公司及非保險一致行動人相關信息的備案報告。

提交備案報告還有時間限制。無論是一般股票投資還是重大股票投資,都要在上市公司公告後3日內向保監會報送材料。

事實上,保監會在去年年底發布的《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信息披露準則第3號:舉牌上市公司股票》已要求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股票,應當於上市公司公告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在一定指定渠道發布信息披露報告,公告參與舉牌的關聯方及一致行動人情況、權益性投資占比、資金來源等信息。

值得註意的是,保險機構與其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開展重大股票投資,經備案後繼續投資該上市公司股票的,新增投資部分應當使用自有資金。

2010年發布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早有規定,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不得使用各項準備金購置自用不動產或者從事對其他企業實現控股的股權投資。此次的征求意見稿則將使用自有資金提前至持股20%之後。

征求意見稿還規定,保險機構不得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收購是指投資者依法購買股份有限公司已發行上市的股份,從而獲得該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行為。狹義的上市公司收購即要約收購,要達到總股本的30%。

如果上述規定最終落地,將使得通過旗下保險機構與非保險機構一起“上陣”的“寶能系打法”再無法達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

業內存分歧

已經下發兩個多月的征求意見稿至今未正式出臺。相比之下,保監會同期征求意見的“負債端”重磅文件——《關於加強人身保險產品精算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和《關於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產品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已於9月6日發布正式版本。

險資舉牌新規的“難產”使得業內眾說紛紜,多數說法將原因歸於“業內存在分歧”。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多位保險資管人士,盡管他們都不清楚新規為何會“卡殼”,大多數也贊同保監會對於舉牌中的一些激進行為嚴加監管,但確實也有一些業內人士持有不同意見。

“我贊同保監會對保險公司舉牌從嚴的監管趨勢,一些特別激進甚至內控缺位的公司正在積聚大量行業風險。”上述大型保險資管公司高管表示。

華泰證券認為,此次的監管政策旨在約束保險資金的盲目投資,引導保險資金遵守保險投資審慎穩健的理念,摒除某些股東將保險作為投融資工具的行為。保險經營“保”字為先,其資金具有長期性、保障性的特點,在當今低利率環境下更要做好資產負債匹配,審慎對待。保險業務和結構近年來日趨複雜,保險的金融屬性被加重利用,關聯交易增多、交叉風險提高。因此,監管層今年以來全方面加強監管預防風險,以確保行業整體平穩健康發展。

有保險資管人士表示:“舉不舉牌是形式,監管部門應該撇開這些形式,監管本質的東西。”該人士對於保監會嚴加監管險資一致行動人的意向表示贊同,但認為不應拘泥於對險資舉牌的投資形式,而應該從一致行動人對保險公司的內控、投資多方面的影響甚至是操控進行監管。

當然,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保險資管人士。“這次征求意見稿只要是舉牌就需要向保監會備案,其中還包括投資研究、內部決策等,感覺有點‘多此一舉’,另外重大股權投資還需要報備持有期限,那之後如果出於種種原因想減持呢?”一位保險資管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一些中小險企保險人士則認為,保險公司舉牌本身屬於資本行為,保監會可能無法真正禁止保險公司與一致行動人的舉牌收購行為,“其實有一些‘通道’,例如信托、私募等‘玩法’,最終也能達到目的,反而會增加監管難度。”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型資管公司大多對舉牌監管從嚴持贊成意見,而部分中小險企則會有自己的想法。華泰證券表示,監管政策主要針對部分中小險企的激進擴張,而大型險企投資穩健,註重產業整合和綜合金融發展,並不會受該項政策太大影響。大型險企實力雄厚,自有資金充足、投資審慎,更能在規範市場中發揮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