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因窮困而暴富 因失去健康而投身公益 反核急先鋒 陳錫南的感悟人生

2011-11-14  TCW




曾經家貧如洗,在三十歲時賺進一輩子也用不完的財富,卻在人生巔峰時罹患帕金森氏症;從商人轉變成反核急先鋒,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陳錫南的人生,每次擺 盪的幅度都讓人心驚。

撰文‧張瀞文

第一次見到陳錫南,是在今年六月底第二次民間國是論壇上。

那一天,他是主辦論壇的主人,但身體狀況不好,全身動彈不得,會場又沒有無障礙設施,面對全場數百人,幾個工作人員奮力想要連著輪椅一起將他扛進會場。這 場景,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再一次見陳錫南,已經是初秋十月,地點也從嚴肅的研討會現場轉換成他的家、他的故鄉「宜蘭人文基金會」辦公室。

他穿了成套淺綠色的唐裝,由於剛剛才從烏克蘭接受幹細胞治療返台,加上有充分休息,他精神、氣色相當好,不僅可以侃侃而談,甚至已可矯捷地自己上下樓梯, 與三個月前國是論壇上的情景,簡直判若兩人。

從基金會的落地窗向外望去,宜蘭的精神指標──龜山島就在正前方,陳錫南望著被細雨籠罩、霧濛濛的龜山島,細數這些年來他從一心只想賺錢的商人,轉而放下 一切,回到故鄉投入「非核家園、環保運動」的心路歷程。他的情緒,隨著回憶所及而起起落落,不過眼神始終透露著對理想所抱持的堅持信念。

巔峰時刻卻罹病

生病後警覺人生的意義

陳錫南人生的巨變,是發生在十五年前一場高爾夫球球敘上。

過去任何運動都難不倒他,與好友揮桿切磋球技更是他的拿手強項。不過,這場與朋友的球敘中,他竟發現自己跟不上眾人腳步,不僅揮桿動作慢半拍,也顯得力不 從心。這時候,他驚覺自己身體出了狀況,但一檢查,居然被醫生宣布得了帕金森氏症。

陳錫南出生在宜蘭羅東五結鄉,從小生活貧苦,年輕時為了擺脫貧窮、在人前爭一口氣,一度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事業上,常常為了趕訂單、搶出貨,吃、住、睡都在 工廠辦公室裡解決。但怎麼也無法想像,自己才四十五歲就得這種病。

一開始,陳錫南的病情並不太嚴重,還是可以到處跑,所以他也沒太在意。不過隨著病情慢慢惡化,他急了起來,遍尋藥方想要對抗病魔,結果卻適得其反,「越反 抗反而越沒有用,」陳錫南說。

過去閒不住的他,面對逐漸不聽使喚、動彈不得、甚至連吃飯都需要旁人協助的身體,曾經一度很消沉。與陳錫南熟識十多年的老友會計師洪再德說,「有好一段時 間,陳錫南把自己藏起來,躲在家裡。」一直到七、八年前,他慢慢接受「生病」這個事實,才開始認真想自己這一生該做些什麼事。面對過去的汲汲營營,陳錫南 幽幽地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生病後才發覺,過去所追求的東西都不重要了!他想回故鄉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在生病之前,陳錫南相當活躍,上山下海都很在行。」洪再德說,當時陳錫南心中想的,都是如何賺錢及衝刺事業,甚至曾因利益糾紛遭到綁架,也一度想搶下私 立景文高中的經營權,而捲入當年轟動一時的「景文案」。

「剛開始認識他時,覺得這個人很霸氣,而且不近人情。」洪再德說,在商場講求的就是快、狠、準,在處理事情時,就算面對朋友,陳錫南也採取「就事論事」、 「不鄉愿」的作法,很多朋友會覺得他不留情面,因此常在無形中得罪人。

不過陳錫南雖霸氣,卻很有一套。洪再德就說,陳錫南雖然學歷不高,但是任何他想了解的事,一定會尋求各種管道或透過專業人才協助,自己再從中吸收,融會貫 通成自己的東西,然後在那個領域成為專家。在老友口中,他就像練了「吸星大法」,可以吸走別人高強的武功,是個難得的「鬼才」。

生病後,陳錫南全心投入社會公益,決定要將餘生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

他不諱言,當年景文案讓他背了黑鍋,也因為景文案,讓他非常重視國會監督。因此,他主動登門找上公民督導國會聯盟(簡稱公督盟),希望出錢出力,可以對國 會監督貢獻一己之力。

凡事劍及履及

因與蘋果官司而聲名大噪

公督盟執行長顧忠華回憶起與陳錫南接觸的過程說,陳錫南確實很阿莎力,因為有他,︽公督盟週報︾才得以改為現在的雙週刊發行,而且「陳錫南雖然贊助雙週 刊,但並不干涉刊物內容,相當尊重公督盟的自主性。」或許是因為身體的疾病,讓陳錫南做任何事都顯得很有急迫性。顧忠華觀察,他就算生了病,腦筋還是不停 在轉動,幾乎是「劍及履及」,一想到什麼,馬上就去做,這也成就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

小時候,陳錫南父親數度創業失敗,一度到瑞芳當礦工,後來又輾轉到南方澳捕魚。就在他八歲那一年,父親出海失蹤,從此沒再回過家,一家五口生活陷入困頓, 母親尤其辛苦。想起過去的種種,他現在還會忍不住落淚。

九歲時,因為依親上台北,母親與姊姊從事幫傭,一家五口才結束流浪生活。而小小年紀的他,因為一心想掙錢減輕家中負擔,放棄半工半讀,直接就進「社會大 學」搏輸贏,不管是機器維修員、水電工、火險保險員等,他都做過。

一直到當兵退伍之後,他找到一份專門進口錄音機、汽車音響的貿易公司工作,才正式開啟他的創業人生。

陳錫南說,他進公司就發現老板不懂技術、專業知識也不夠,以致無法判斷市場需求,常常存貨一堆,最後都是由他挨家挨戶沿路把東西賣掉,才能換取現金。

不過,也因為這個逐門逐戶賣東西的經驗,培養出他精準掌握市場需求的敏銳度,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市場喜好,因此,二十三歲的他選擇獨立創業,就從他熟悉的 音響批發起步。

當市場流行玩音響時,他從日本雜誌吸收知識,自己做實驗設計,開始組音響(真空管)。後來市場又流行電玩,他也透過朋友從日本進口一台電玩成品,拆開後研 究零件,他改賣電玩IC材料,組裝成半成品再出售。

他開始摸索邏輯IC,甚至在美國蘋果電腦推出第一台個人電腦Apple 2後,因Apple 2主機板在日本被仿製出來,他也透過關係,從日本買到Apple 2的板子,開始自己組裝及複製Apple 2,「我把Apple 2倒過來叫做Elppa 2,真正的蘋果標誌咬右邊,我則是左邊缺一口的蘋果!」「而這個Elppa 2品牌讓我成了台灣首度被蘋果電腦控告的八家廠商之一,雖然最後官司被判易科罰金,沒有其他民事賠償,但也因為這官司讓我聲名大噪。」講到這裡,陳錫南語 氣轉為輕鬆,眼裡露出一絲笑意。

不過陳錫南不以仿冒為業,他決定開始修改蘋果的作業系統,以規避台灣跟美國的法律問題,同時開發出自有品牌Orang Plus,這在當時是唯一合法可出口到美國的電腦品牌。Elppa 2及Orang Plus的成功,讓三十歲的陳錫南身價幾乎可列入台灣前十大財富榜。

之後發生的美、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戰爭,陳錫南也沒缺席。

陳錫南回憶,當年為了搶商機,他隻身前往日本,在新宿一住就是一年。那時他透過與日本半導體大廠良好的關係,取得充足的貨源,再轉賣給台灣廠商以半成品方 式出口到美國,「因為市場DRAM大缺,大家都搶著跟我買貨,當時每天結帳的金額都是『天文數字』!」

失去健康之後

致力非核家園捍衛台灣土地不過,就在事業如日中天時,陳錫南發現自己得了帕金森氏症,隨著病情加重,他陸續結束手邊事業,把資金轉入投資房地產。

現在行天宮附近的民權東路、松江路,光華商場、龍江街,甚至當時他在永和、中和的電子公司廠房,都可以看到他大手筆置產的身影。

現在的他,已擁有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與當年的窮小子不可同日而語。但有了財富,他卻失去了健康。

他說,不管人生還能活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兩年、三年,錢擺著就是錢而已,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在照顧家人之餘,他要把這些錢用在更有利於台灣這塊土地的事情 上。而「建立非核家園,核一、核二、核三關廠,核四停建,貢寮再造、北宜直線鐵路通車」就是他現階段訴求的理念。

他說,「政府做不做我管不了,但是我必須要做我該做的事情!」陳錫南對捍衛台灣這片土地有急迫性,對照國內常不能就事論事,動不動就因擁核、反核而被貼上 藍綠標籤,看來他的「非核家園」這一條路,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陳錫南

出生:1952年

現職: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經歷:自有品牌ORANGE PLUS電腦

學歷:淡江電子肄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7

讀書札記170418冷戰(一) 喬治.肯南的 長電報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4/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418%e5%86%b7%e6%88%b0%e4%b8%80-%e5%96%ac%e6%b2%bb-%e8%82%af%e5%8d%97%e7%9a%84-%e9%95%b7%e9%9b%bb%e5%a0%b1/

讀書札記170418
冷戰(一) 喬治.肯南的 長電報
掌門執筆

《冷戰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2005) John L. Gaddis
作者是 耶魯講座教授,冷戰史權威. 本書是本冷戰通史, 作為通史風格,全書敘事簡略而貫以史識,學術素質甚高.

「冷戰」泛指戰後的一段漫長時期, 以 美國為首奉行民主制度的資本主義集團國家, 與以 蘇聯為首奉行集權制度的共產主義集團國家之間, 在地緣與及國際戰略上面緊張對峙的全球政治格局.*** 此一全球對峙,其背境則是信奉「自由主義」民主制度與及信奉「共產主義」集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抗爭.

顧名思義,「冷戰」幸未釀成 “熱戰”, 包括韓越兩場「代理人戰爭」在內,四十五年中大國之間從未宣戰過. 由於欠缺開戰之類的臨界事件, “冷戰始於何時?” 成為一個有趣的話題. 一般簡單地將冷戰視為緊接著二戰的歷史時期. 如定義冷戰為兩大集團國的正式對抗, 那麼 1948年「封鎖栢林」第一次國際危機可視為其開端. 也有論者認為二戰未終,剖分德國之時冷戰已然啓動. 至於冷戰的終結,共識敲定為1989年「栢林圍牆倒塌」此一象徵性事件.

冷戰也有另一個“象徵主義” 的 起始點, 那便是著名的
〈喬治.肯南 長電報〉.
二戰甫一結束,美蘇兩集團便就地盤割分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6年頭 史太林提出重劃 土耳其邊界與獲取東地中海海軍基地的(相當過份的)要求, 杜魯門和 艾德禮Attlee一口拒絕; 並且進一步將蘇聯遲遲不從 伊朗北部撤軍之事提交 聯合國安理會審議.*** 這是聯合國首次處理國際危機, 結果是蘇聯幾個月後屈服撤軍.

上述事件是戰後美蘇之間的首次外交衝突, 由於事情來得太快,美國國務院很想盡快知悉蘇聯的意向, 於是向 駐莫斯科大使館十萬火急地連下了幾份要求分析對方外交政策的指示. 當時任職使館的年輕外交官 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 遂於1946年2月22日匆匆寫就了一封八千字的電報回復華盛頓.*** (事後肯南笑言給了電報房超量的作業壓力.) 該電報獲得總統和決策層的超高度重視, 並根據其核心論旨制訂了後來的一系列「冷戰政策」,**** 包括關鍵性的「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早期核武大戰略和 成立了「中央情報局CIA」. 冷戰政策的延伸度也極長遠,基本上跨越五六個總統, 到了 80年代 列根任內才作出重大改變. 電報的內容後來整理和鋪陳成論文,在外交專業雜誌上面發表, 成為有關冷戰事務的指導性理論文件.***

肯南本人也迅速躋身國務院外交決策層,成為首席策略師,並且歷任數朝, 幾乎參與了所有重要冷戰政策的制訂過程. 雖然他的正式職銜從未晉至最高級別, 卻有論者認為他才是美國冷戰時期外交事務的實際決策人,其影響力蓋過任何一位總統. 作者對 肯南的才識和人品都推崇備至,認為是冷戰時期西方最偉大的戰略家, 本書即題獻給他.

還有一點十分有趣,肯南事後很久才知道 史太林很快就認真地閱讀了長電報的內容 (因為英國情報局高層出現了雙重間諜.), 並和杜魯門同樣地給予高度重視. 他還邯鄲學步,稍後下令蘇聯駐華盛頓大使向他拍發了一份分析美帝外交政策的電報…..

長電報的利害之處是界定了「冷戰」和提出了結構成因. 其核心論旨認為:莫斯科姿態強硬,處處尋釁, 並非因為西方集團國做出了甚麼威脅或侵犯,而是源於內部統治的需要.***** 蘇聯領導人以專制主義高壓治國, 必須把外部世界描述為「資本主義帝國」對「共產主義理想國度」的無限敵視 (ie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據此取得統治的正當性,與及人民的支持和犧牲.
這是西方在今後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的政治現實, 西方只能適應局勢,訂策遏制.*** 鑒於歐洲是全球事務的核心, 可推導出應變之道首在此地的結盟策略, 尤其是關乎德國的處置.

長電報訂明了戰略框架,但未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 為此,杜魯門總統責成 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制訂冷戰的總體政策; 而馬氏則指示 肯南負責構思草擬. 正是肯南拋出了定局性的西方集團國結盟綱領, 此綱領獲得執行,影響極其深遠,垂於今日.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
的正式名稱是「歐洲復興方案the Europe Recovery Program」, 在字面和法律意義上並無 民主西歐和共產東歐的分際. 即是說,蘇聯及東歐集團國家也可以參與進來. 但在實際政治盤算中,美國決策層當然作出了區分, 肯南早就看準蘇聯必會拒絕,也不會準許下綫國家加入,*** 這也立即成為了事實.

馬歇爾計劃簡單來說就是以金錢為誘餌, 驅使(亟需資金進行戰後經濟重建的) 西歐諸國認同美國擘劃的歐洲新秩序, 其構成是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的外部軍事壓力, 與及消弭各國內部的左傾政治力量.****
作為首條和定局性的冷戰政策,馬歇爾計劃用意頗深,一石四鳥:
1認識到對歐洲民主制度威脅最大的不是蘇聯的軍事幹涉, 而是諸國內部因為經濟困難而導致左翼政黨上臺的可能性.***** 防患於未然,是故經援重於軍援, 事後看來,這確實是非凡的識見. (換了今天,沒有政治家膽敢向短視重利的選民提出這麼 “吃大虧,蝕大底” 的方案. )
2經援會先起心理作用,繼而產生經濟作用, 從而扭轉歐洲社會和政治氛圍一向的左傾趨勢. 當時(甚至後來很長的一段時期)法國和意大利共產黨的勢力仍甚龐大, 在智識分子間(直到今日) 社會主義思想更是濃厚之極.
3蘇聯必定不準下綫國家拿美國的錢, 如此或可離間東歐集團國的凝聚力.
4美國可以藉此取得今後冷戰大格局中的地緣政治主宰地位(ie霸權), 和道德制高點.***

美國財大氣粗,出手闊綽,策略成功; 而蘇聯可說是眼睜睜中了圈套,沒法反先. 東歐諸國人民自此對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高壓政策日益心懷怨憤, 後來爆發為1956年「布達佩斯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 紅軍武力彈壓,流血終場. 西歐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至此與蘇聯離心離德,劃清界綫. 到了那時節,美國可說在意識形態戰綫上取得了勝利; 然而軍事抗衡仍長期持續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70

讀書札記170418冷戰(一) 喬治.肯南的 長電報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4/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418%e5%86%b7%e6%88%b0%e4%b8%80-%e5%96%ac%e6%b2%bb-%e8%82%af%e5%8d%97%e7%9a%84-%e9%95%b7%e9%9b%bb%e5%a0%b1/

讀書札記170418
冷戰(一) 喬治.肯南的 長電報
掌門執筆

《冷戰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2005) John L. Gaddis
作者是 耶魯講座教授,冷戰史權威. 本書是本冷戰通史, 作為通史風格,全書敘事簡略而貫以史識,學術素質甚高.

「冷戰」泛指戰後的一段漫長時期, 以 美國為首奉行民主制度的資本主義集團國家, 與以 蘇聯為首奉行集權制度的共產主義集團國家之間, 在地緣與及國際戰略上面緊張對峙的全球政治格局.*** 此一全球對峙,其背境則是信奉「自由主義」民主制度與及信奉「共產主義」集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抗爭.

顧名思義,「冷戰」幸未釀成 “熱戰”, 包括韓越兩場「代理人戰爭」在內,四十五年中大國之間從未宣戰過. 由於欠缺開戰之類的臨界事件, “冷戰始於何時?” 成為一個有趣的話題. 一般簡單地將冷戰視為緊接著二戰的歷史時期. 如定義冷戰為兩大集團國的正式對抗, 那麼 1948年「封鎖栢林」第一次國際危機可視為其開端. 也有論者認為二戰未終,剖分德國之時冷戰已然啓動. 至於冷戰的終結,共識敲定為1989年「栢林圍牆倒塌」此一象徵性事件.

冷戰也有另一個“象徵主義” 的 起始點, 那便是著名的
〈喬治.肯南 長電報〉.
二戰甫一結束,美蘇兩集團便就地盤割分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6年頭 史太林提出重劃 土耳其邊界與獲取東地中海海軍基地的(相當過份的)要求, 杜魯門和 艾德禮Attlee一口拒絕; 並且進一步將蘇聯遲遲不從 伊朗北部撤軍之事提交 聯合國安理會審議.*** 這是聯合國首次處理國際危機, 結果是蘇聯幾個月後屈服撤軍.

上述事件是戰後美蘇之間的首次外交衝突, 由於事情來得太快,美國國務院很想盡快知悉蘇聯的意向, 於是向 駐莫斯科大使館十萬火急地連下了幾份要求分析對方外交政策的指示. 當時任職使館的年輕外交官 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 遂於1946年2月22日匆匆寫就了一封八千字的電報回復華盛頓.*** (事後肯南笑言給了電報房超量的作業壓力.) 該電報獲得總統和決策層的超高度重視, 並根據其核心論旨制訂了後來的一系列「冷戰政策」,**** 包括關鍵性的「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早期核武大戰略和 成立了「中央情報局CIA」. 冷戰政策的延伸度也極長遠,基本上跨越五六個總統, 到了 80年代 列根任內才作出重大改變. 電報的內容後來整理和鋪陳成論文,在外交專業雜誌上面發表, 成為有關冷戰事務的指導性理論文件.***

肯南本人也迅速躋身國務院外交決策層,成為首席策略師,並且歷任數朝, 幾乎參與了所有重要冷戰政策的制訂過程. 雖然他的正式職銜從未晉至最高級別, 卻有論者認為他才是美國冷戰時期外交事務的實際決策人,其影響力蓋過任何一位總統. 作者對 肯南的才識和人品都推崇備至,認為是冷戰時期西方最偉大的戰略家, 本書即題獻給他.

還有一點十分有趣,肯南事後很久才知道 史太林很快就認真地閱讀了長電報的內容 (因為英國情報局高層出現了雙重間諜.), 並和杜魯門同樣地給予高度重視. 他還邯鄲學步,稍後下令蘇聯駐華盛頓大使向他拍發了一份分析美帝外交政策的電報…..

長電報的利害之處是界定了「冷戰」和提出了結構成因. 其核心論旨認為:莫斯科姿態強硬,處處尋釁, 並非因為西方集團國做出了甚麼威脅或侵犯,而是源於內部統治的需要.***** 蘇聯領導人以專制主義高壓治國, 必須把外部世界描述為「資本主義帝國」對「共產主義理想國度」的無限敵視 (ie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據此取得統治的正當性,與及人民的支持和犧牲.
這是西方在今後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的政治現實, 西方只能適應局勢,訂策遏制.*** 鑒於歐洲是全球事務的核心, 可推導出應變之道首在此地的結盟策略, 尤其是關乎德國的處置.

長電報訂明了戰略框架,但未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 為此,杜魯門總統責成 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制訂冷戰的總體政策; 而馬氏則指示 肯南負責構思草擬. 正是肯南拋出了定局性的西方集團國結盟綱領, 此綱領獲得執行,影響極其深遠,垂於今日.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
的正式名稱是「歐洲復興方案the Europe Recovery Program」, 在字面和法律意義上並無 民主西歐和共產東歐的分際. 即是說,蘇聯及東歐集團國家也可以參與進來. 但在實際政治盤算中,美國決策層當然作出了區分, 肯南早就看準蘇聯必會拒絕,也不會準許下綫國家加入,*** 這也立即成為了事實.

馬歇爾計劃簡單來說就是以金錢為誘餌, 驅使(亟需資金進行戰後經濟重建的) 西歐諸國認同美國擘劃的歐洲新秩序, 其構成是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的外部軍事壓力, 與及消弭各國內部的左傾政治力量.****
作為首條和定局性的冷戰政策,馬歇爾計劃用意頗深,一石四鳥:
1認識到對歐洲民主制度威脅最大的不是蘇聯的軍事幹涉, 而是諸國內部因為經濟困難而導致左翼政黨上臺的可能性.***** 防患於未然,是故經援重於軍援, 事後看來,這確實是非凡的識見. (換了今天,沒有政治家膽敢向短視重利的選民提出這麼 “吃大虧,蝕大底” 的方案. )
2經援會先起心理作用,繼而產生經濟作用, 從而扭轉歐洲社會和政治氛圍一向的左傾趨勢. 當時(甚至後來很長的一段時期)法國和意大利共產黨的勢力仍甚龐大, 在智識分子間(直到今日) 社會主義思想更是濃厚之極.
3蘇聯必定不準下綫國家拿美國的錢, 如此或可離間東歐集團國的凝聚力.
4美國可以藉此取得今後冷戰大格局中的地緣政治主宰地位(ie霸權), 和道德制高點.***

美國財大氣粗,出手闊綽,策略成功; 而蘇聯可說是眼睜睜中了圈套,沒法反先. 東歐諸國人民自此對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高壓政策日益心懷怨憤, 後來爆發為1956年「布達佩斯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 紅軍武力彈壓,流血終場. 西歐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至此與蘇聯離心離德,劃清界綫. 到了那時節,美國可說在意識形態戰綫上取得了勝利; 然而軍事抗衡仍長期持續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