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肖鴻月
“上周,我還跟公募基金的人一塊兒在外面調研。”一位券商研究員說道。
雖說臨近春節,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公募基金對於上市公司的調研仍舊沒有松懈;另外,與前兩年相比,進入2018年以來,多家公募基金對醫藥生物行業的調研次數,有明顯的提升。
如果再回看近兩年來的公募基金整體調研情況,還可以發現,雖然有些基金公司在調研這件事上很有幹勁,但當市場風格長時間停留在藍籌大白馬的時候,對於中小創的偏愛使得這些調研看上去卻總是難以“開花結果”。
一直以來,機構調研都是投資者非常關註的動向之一。在調研的所有機構中,公募又是調研非常頻繁、次數非常多的機構。曾幾何時,如果某位明星基金經理現身某家上市公司的調研名單,股價往往就會有比較好的反應。
如今,雖然這種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在褪去,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說,那些績優公募的調研動向依然是非常值得參考的。
財匯大數據金融終端顯示,進入2018年以來,僅僅在1月份,有22家公募的調研次數達到或超過20次,基本上是每個工作日都有1次調研。其中,調研次數達到或超過30次的基金公司有,華夏基金、鵬華基金、富國基金、博時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與前兩年同期相比,華夏基金一直穩居在調研次數第一位,排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基金公司則經常出現變動;不過總的來看,基本上都是以中大型基金公司為主。
再從調研的行業來看,2018年以來,這些公募調研的行業與前兩年相比,也發生了一些變化。2016年1月份,調研次數靠前的幾家公募,調研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傳媒、電氣設備等;2017年1月份,主要集中在化工、醫藥生物、機械設備等;到了2018年1月份,除了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等行業,醫藥生物的調研次數明顯提升。
尤其從近三個月的調研記錄來看,醫藥生物行業的出現頻率更為明顯——鵬華基金、富國基金、博時基金等,對於醫藥生物行業的個股調研記錄,均超過13條;而此前一年同期數據顯示,這幾家基金公司對於醫藥生物行業的調研記錄,均未超過8條,有的甚至只有4條。
另外,從2016年1月~2018年1月底的數據來看,近兩年調研總次數超過500次的基金公司有11家,分別為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中歐基金、銀華基金、南方基金、華商基金、華安基金和廣發基金。
不難發現,上述11家公募基本上都是市場上主動權益做得比較好的基金公司。從基金業績來看,它們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如果單獨拿出個別產品來對比,都能在業績比較亮眼的基金中占據一席。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如果從整體的表現來看,有些基金公司可能調研得很賣力,但並不意味著結果就會非常理想。特別是這兩年,當市場風格向大藍籌白馬集中的時候,一些過去擅長挖掘成長股的公司,如果沒有很好地切換,很容易就出現“出力不討好”的情況。
數據顯示,某公募旗下數只基金,即使在這輪市場大幅調整之前,近一年或近兩年來的收益率也都在-20%以下。從這些基金的重倉股也能發現,基本都沒能踩到市場的風格節奏。而機構調研頻次卻顯示,2017年,該公募的調研次數近300次,排在所有基金公司前十。
顯然,並不是調研越多,旗下基金業績就一定好。不知道這樣的結果,對於調研的研究員或基金經理來說,年底的考核又將會面臨著怎樣的壓力呢?
有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投資研究,最後其實都是結果導向。如果調研再多,推的票都是跌的,肯定也沒用。”
具體到考核上,“以我們公司為例,(研究員)他如果覺得這是中長期機會,就按照中長期考核;如果他覺得是短期波動博弈機會,就看短期結果。我們反正都是末位淘汰制。”該基金公司人士進一步說道。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肖鴻月
看了2018年以來各大公募的調研情況,再來回頭看看2017全年公募基金們在調研中的成績單。
數據顯示,如果單從調研次數來看,2017年,華夏基金占據第一的位置,不過有部分基金公司在調研上也有更進一步的發力,調研次數明顯提升。
那麽,從2017年這些調研大戶的調研個股來看,有沒出現調研之後大舉買入或賣出的情況?被調研後的個股漲勢又是如何的?
從2017年公募基金的整體調研情況來看,財匯大數據金融終端顯示,華夏基金高居榜首,2017全年的調研次數超過500次,遠高於第二位的嘉實基金和第三位的鵬華基金。如果回顧近三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華夏基金的調研次數均排在前列,調研頻率明顯高於其他基金公司。
其次,這兩年在調研方面活躍度進一步提升的基金公司,鵬華基金是其中一位。2017年,鵬華基金的調研次數374次,涉及股票266只,在所有公募中位列第三位;2016年,鵬華基金的調研次數為286次,涉及股票235只。值得一提的是,進入2018年以來,截至2月6日,鵬華基金的調研次數已經排到了第一位。
再從這幾家調研次數較多的基金公司來看,雖然調研的具體行業比較相似,但涉及的具體個股仍然有些差異。
2017年,華夏基金的501次調研中,涉及股票333只,其在電子、化工、醫藥生物、機械設備、計算機等行業的調研,均超過30次。具體從個股來看,有13只個股獲得超過5次的調研。其中,海康威視、一心堂、華僑城A,分別以8次、7次和7次名列前三。
與此同時,嘉實基金調研的行業方向,主要集中在電子、醫藥生物、化工、計算機和家用電器,調研次數均超過20次。有12只個股的調研次數達到或超過5次,其中,排在前三的分別為中航機電、海康威視和華東醫藥。
2017年,鵬華基金調研的行業方向為,電子、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家用電器、化工、電氣設備,也均有超過20次的調研記錄。個股方面,美的集團、海康威視、歌爾股份均有5次的調研記錄。
有公募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除了基金公司在調研方向很重視以外,最近兩年,這一批研究員很新銳、很拼,也可能跟年紀有關,有一些87年、88年或是90後,很善於發表自己鮮明的觀點。基金經理的拷問又比較細,問的問題比較尖銳,如果調研不深入,很難在晨會匯報的時候站住腳。”
雖然研究員們也很拼,不過調研之後效果如何?顯然,還是要二級市場說話。畢竟,如果推的票不漲,說什麽都沒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2017年的調研數據發現,有部分個股在基金公司調研後不久,被重倉買入,且單季度就出現了很好的回報。
比如,國泰基金在2017年8月31日對京東方A僅通過電話會議進行了調研,但從2017年四季度的持倉情況來看,旗下多達18只產品進駐了京東方A。其中,國泰估值優勢、國泰金龍行業、國泰中小盤成長的持股數量,都超過了5000萬股,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均超過8%。
值得一提的是,國泰基金在2017年4月份也曾電話會議調研過一次京東方A,不過從上述基金2017年三季度的情況來看,京東方A並未進入它們的前十大持倉。可見,這些基金可能在第二次電話會議調研之後的四季度大舉買入;當然,也可能之前先買了一小部分,四季度持續加倉,直至買到了前十大重倉股。
從2017年四季度京東方A的表現來看,漲幅達到31.59%,可以算是A股單季度的牛股之一。單從10月9日~11月8日這一個月的漲幅來看,京東方A的區間漲幅更是高達46.36%。如果說,引得基金買入,正是由於其調研後做出的投資決策,顯然這種調研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此外,還有的基金重倉股,則在基金公司調研的當月出現了被減持的情況。
比如,匯添富基金分別在2017年的1月5日、3月2日、11月3日,對大華股份進行了調研。
從匯添富旗下基金的持股情況來看,2017年三季度末,匯添富民營活力、匯添富外延增長主題、匯添富新興消費等幾只基金,對大華股份還保持了較多的持股,分別為2176.36萬股、1350萬股和405.51萬股;不過到了2017年四季度,同樣是對大華股份進行了調研,但上述三只基金的持股數,分別在該季度末降至821.06萬股、710.12萬股和197.58萬股。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肖鴻月
從調研的數據來看,大型基金公司往往能做到較為全面的覆蓋,這當然與其人力、物力等綜合因素的優勢分不開。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了解到,其實也不是每次調研,上市公司都會表示歡迎;而有的時候,上市公司反倒會主動跑到基金公司來路演。
此外,一份調研記錄,或許只是調研次數、行業、上市公司名字的呈現,但如果具體到某個研究員或基金經理,可能他們又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秘方”。
那麽,你知道在一次調研中,他們看到的都是什麽樣的信息嗎?僅僅只是調研記錄上呈現出來的內容嗎?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基金公司對上市公司進行調研,除了自己主動聯系上市公司之外,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券商研究員進行安排,也就是先由“賣方”研究員去對接。對於券商來說,公募就是他們的客戶。
一位券商研究員向記者表示,“公募要調研,一般會先把需求發過來,我們再去聯系上市公司然後安排調研;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這段時間如果安排了去某幾家上市公司進行調研,會把這個信息發出去,他們看到了,如果有興趣,也會來聯系我們,然後一塊去。”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很歡迎機構前往調研,“我聯系一家上市公司好幾次了,到現在都沒有安排,可能也是這家公司比較牛吧。”上述研究員如此感慨道。
“一般來說,對股價有需求的上市公司,會相對積極一些,還會主動上門進行路演;而如果短期內沒有需求的上市公司,或者正在籌劃員工持股之類的安排,可能就不太希望股價過快上漲,那麽對於你去調研也就不會太熱情。”該研究員補充道。
此外,除了對上市公司的調研,對上市公司上下遊的調研,也是調研的重要環節。這也可能是在調研記錄中,所看不到的另一面。在這方面,能為公募基金提供信息的也不只是券商,還包括一些中介機構。
“走訪實地,只是調研的一個側面。從資本市場上下遊來調研,也是近兩年的一個變化。有些投研不僅僅是和二級市場打交道,也要了解一級市場、產業資本的動向。比如,阿里巴巴和騰訊對於線下消費龍頭的爭奪,如果沒有在VC端的信息資源,很難把握到資本關註的動向。所以,他們的人脈和能力圈也在不斷擴大。這是一個挺大的變化。”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說道。
再具體到調研中,研究員或基金經理一般是如何獲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
在一位公募基金經理看來,“調研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發現哪個產業會有機會,關註產業的時候,如果大的產業有機會,把這個產業里不錯的公司都跑一圈;還有一個就是,哪怕這個行業沒機會,但我也會去看看,有可能從下遊公司在做的一些事情看到行業性的機會。也就是,在市場落後的時候,反過來去做一些行業的研究,很有可能會發現其實我們原來已經落後。簡單來說,一個是驗證機會,一個是尋找機會。”
另外,他還補充道,“我不太喜歡參加熱門股的聯合調研,覺得沒有意義,只是去觀察一個情緒而已。聯合調研的話,一般是去找賣點,當這家公司很熱的時候,我就去看看情緒,找一個時間賣掉。當每一輪行情,包括個股到達一個高點時,它的股價跟調研人數是完全正相關。”
“在我做研究員的階段,當時在2008年底、2009年初,我們去的一家上市公司沒有人去;但後來股價到了最高點的時候,出現了一次調研,開了三輛大巴。你會發現,一個比一個樂觀,就要考慮情緒是不是到了一定程度。所以,經常說有‘大巴行情’。”上述公募基金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享道。
還有值得關註的是,一旦上市公司對於股價有需求的時候,除了上述提到的會主動上門路演,還會經常碰到特別會講故事的老板。
“所以得經常出去跑,才能辨別哪個是講故事,哪個是真幹。我調研也不是只聽他講。投產業的話,我會去它的上下遊,都去了解。第一,了解這個公司說的是不是真的;第二,了解這個人口碑怎麽樣,如果在忽悠你,而你又不是跟他一條線的,那可能最後就是他們的一個工具而已。所以,有時候為了一家上市公司,得跑好多趟,包括上下遊,還有一些行業專家,跳出證券市場來評價。”上述公募基金經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