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一期,感觸特別深。 截稿當晚,主筆曠文琪順利產下小王子。baby的小名,源自去年《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八○後」,因為製作期長達一年,為了保密,代號「Y計畫」,也因 此,文琪將兒子小名喚為「小Y」。小Y很體貼,是名副其實的「商周寶寶」,陪著媽媽跑遍三十座城市,完成兩岸最完整的兩億年輕人調查。 本週的封面故事「糧荒解密」,難度甚高,在短短一週內,要調度三組人馬,從美國的小麥田、期貨交易所、波特蘭港,到中國國家級糧倉鄭州……,目的就是要追 蹤一顆麵包的全球之旅,挖掘麵包漲價的真相。儘管臨盆在即,文琪仍勇敢的接下製作人職務,直到開完觀點會,由執行副總孫秀惠接手核稿後,才進醫院待產。 勇於承擔,是我從文琪身上看到的優點,也是商周同事們最可愛之處。 就像過去四期,《商業周刊》製作了「二○一一年國際財經情勢系列報導」,從「二月台股完美獵殺」、「美國再起」、「深入中東風暴」,到本週的「糧荒解 密」。每個封面故事,幾乎都動員了兩、三組人馬,橫跨中東北非、亞洲到美洲,由記者在第一時間站上國際新聞現場,結合台北總部的經研室、後製的創意包裝, 集眾人之力,在不到一週內完成上述超級任務。 細數製作過程的點滴,我只想對同仁們說聲:我以你們為榮。 勇於承擔,是很珍貴的特質。 不管人生,或者工作,許多時候,人們面對艱鉅、突如其來的大任務,容易躑躅不前,甚至怯戰。我觀察,多數人不敢上前線打仗,多半是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可 能有損英明;因為搞砸,可能無地自容。 然而,第一線,才是培養實戰能力的最佳場域,也是建立戰功的最佳時機,如何應變人、事、時、地、物各項變數的手感,都是在一次次的戰役中建立,毫無僥倖可 言。一個膽怯的士兵,不但無法成為將才,更可能因抑鬱而自我凋零。 遇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會想要卸責,但千萬不要。 請勇敢承擔你的責任。 這種態度會獲得別人的認可,然後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有這麼大的能耐。 這段話,來自英國廣告界的傳奇人物保羅‧亞頓(Paul Arden),我很喜歡,也與大家分享。 |
http://news.imeigu.com/a/1317263160537.html
日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正式推出新的首页,这是80%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入口”近10年来的第一次,并成为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
对近5亿的中国网民来说,相比门户网站、微博和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的互联网入口角色更典型。对从事互联网服务和内容的大大小小的开发者而言,拥有巨量用户数的百度一旦开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平台。
从2009年百度提出“框计算”概念,包含了为其他开发者提供平台的思想萌芽,到现在终于扛起互联网开放大旗,其间,开放平台的魅力其实已经在苹果 手机所引领的移动互联网上显现。业内人士认为,百度的开放可能会更加深刻影响中文互联网世界。对此,百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互联网入口”的改变
记者:百度的新首页,看似就是原先的搜索框,加上了一些可以直接点击的链接,和之前到底有什么区别?
李彦宏:过去的十年左右,所有人对搜索引擎的印象,就是首页只有一个简单的搜索框,输入要找的东西后得到链接。目前的搜索引擎,也已经做到即搜即得、即搜即用。比如在搜索结果页面直接显示天气信息,提供软件下载链接,以及玩游戏、看视频。
但这次百度首页的变化,可能是非常激进的变化。新首页实现了“不搜即得,不搜即用”,是进一步通过服务集成、智能推荐等方式,把互联网服务和用户的需求对接。
记者:百度要提供一个账号直达,是不是意味着会在客观上整合社交网站等各种互联网服务?
李彦宏:对“一号直达”是整合互联网服务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是互通。用一个账号,不需要切换,就能直达所有的互 联网深度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的消息通知也反向推送到百度首页上。比如说,用户在百度登录以后,发现微博上有内容更新,点击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微博的内容页 面,不再需要重新登录。
“一号直达”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但没有特别成功的例子。百度做的原因,一是百度的首页是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页面之一,用这样的访问页面推广“一号直达”,对于产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二是“一号直达”不仅使得百度获益,也能够使很多合作伙伴找到自己更多的目标用户群。
“草根”开发者和百度的共同机会
记者:百度为“草根”开发者开发这个几亿用户的平台,是不是意味着互联网的免费午餐又出现了?百度的利益又在哪里?
李彦宏:搜索引擎是天生的开放的系统,因此百度的产业链一开始其基因也是开放的,可以容纳很多合作伙伴。我们借助别人的内容,变成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网站。而别人借助百度的流量,获得更多的用户。所以,天生就是双赢的局面。
新首页的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开发者、服务提供者、产品提供者,都有机会把他们的优秀产品展现到更多目标用户面前。数亿用户访问的页面的开放,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机会和创新动力。
未来三年的互联网创新机会
记者:如何评价这一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潮?
李彦宏:上市不是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手段。其实你自己能够做多少,你所在的公司、你所开发的产品到底对这个市场有多长久的吸引力,才是最重要的。越是热的东西越要在自己脑子里面过一遍,看看这个东西是不是真是你的机会。
记者:未来数年,互联网创新机会在哪里?对年轻人创业有什么建议?
李彦宏:我看到的在未来两到三年的机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中间页、读图时代和应用为王。其中,中间页是指在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搭建桥梁,并借此找到新的机遇点。
对于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我想送给他们三个词:准备失败,勇于创新,专注如一。具体讲,要认识到99%创业会以失败告终的残酷现实;创业时要选择尚未被发现或者不被重视的领域,以在资源上取得相对的优势;一旦选定方向,要专注去把它做到极致。
| ||||||
Livesense創辦人村上太一,二十五歲成為日本最年輕的上櫃公司社長;地圖日記共同創辦人郭家齊,三十一歲成為Groupon台灣分公司營運長。 兩位日、台第一線的年輕創業者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他們第一手的創業心得。 撰文‧孫蓉萍、黃家慧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創業這條路? 村上太一答(以下簡稱村上):我從小學就開始有創業的想法,直到上大學成立公司以後,才知道我要做的事是要「讓大家開心」的事。看到有人透過我們的網站找到工作,且拿到二萬日圓祝賀金,我會覺得自己創造了一個有價值的服務。 現在大家看我好像很風光,其實創業很辛苦。我剛創業的時候,大約二十歲就因為太煩惱而滿頭白髮,還好現在頭髮又恢復黑色。創業是我喜歡的事,雖然辛苦,但它就好比有一道牆擋在前方,我享受努力翻牆的感覺,每越過一次牆,就覺得自己有進一步的成長,絲毫不以為苦。 關於特質 「適合創業的人,首先必須要能正面思考。」我很鼓勵年輕人在學生時代就創業,因為如果失敗,還可以回頭當學生。年紀大了再創業,或許因為社會經驗比較豐富,成功機率升高,但風險也會變高;而且年輕時體力比較好,我當時一天工作十五到二十小時,身體也還撐得住。 郭家齊答(以下簡稱郭):我們當初做「地圖日記」,純粹是為了用自己的專長做一些自己覺得好玩的事,沒想到不只是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人使用,後來商業化,也開始了我們的創業之路。 其實到美國留學前,「創業」對我來說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從小就是做事中規中矩的乖寶寶,從未想過要走一條和別人不同的路。讀史丹佛大學時,身邊很多同學白天上課、晚上做案子;畢業後,也有很多人自己創業,而且做得有聲有色,讓我漸漸覺得「創業」也是一個大眾路線,找工作不是唯一的出路。 年輕時創業比較有衝勁、沒有太大經濟壓力,做不好也沒關係,從頭來就好,畢竟網路生意成本不高,不用害怕。你也許會有失敗經驗,但愈早失敗,可愈早找到對的事情做。 問:創業要具備什麼能力或特質? 村上:其實創業很簡單,難的是如何讓公司持續成長。我認為適合創業的人,首先必須要能正面思考。記得我考初中時,只鎖定一所學校,結果沒考上,心情盪到谷底。父母親也是很樂觀的人,他們並未責備我,只對我理性地分析說:「接下來要怎麼做?」只為過去的事情懊惱,對未來並沒有幫助。 第二是要保持學習的態度,會自責,發現問題時自我反省並且思考解決方式,而不是一味怪東怪西怪別人,就是不審視自己。例如去拜訪客戶,同時觀察客戶的反應,就會知道這次說的話是否得體,下次怎麼說可以更好,持續追求進步。不論是讀書或當面請教前輩經營者,總之,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重複磨練出技術和能力。 郭:多數人認為,創業首先需要有一個好點子,要有一個正確的商業模式。事實上,一位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很難想到一個完美無瑕的模式。創業需要的是「行動力」,很快付諸行動、很快做出一個東西,讓產品進入市場。自己不會知道這個東西好不好,進入市場後,消費者就會告訴你,然後你要很快調整。 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是,先好好做一個商業模式再創業,但是你可能只看得清楚前面一公尺,看不到前面一公里。所以,我不會想要太多的計畫,只要盡可能地「快」。 關於第一步 「勇敢踏出去,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好。」問:如何踏出創業的第一步?要做什麼準備? 村上:很多人想創業,可是永遠不敢踏出第一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勇敢踏出去,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好。我大一創業,其實高中時期就已預先做準備,例如注意創業相關的活動訊息,參加創業家的座談會,對日後一定也有幫助。雖然當時還沒有下定創業的決心,我仍先考取簿記和系統管理員的資格。 另一個良方是,一直告訴別人說「我要創業」,社會上有很多好人,大家都會提供協助。我告訴每位朋友說我想創業,消息會一直擴散,貴人就可能出現;例如,「我朋友的學長的媽媽的前同事的現在公司的社長」聽說我想創業,給了我很多建議。透過這樣一層層的關係,也可能讓創業成功的速度加快。 郭:我認為,先有團隊再想要做什麼比較好。這次創業,我們先找人、租辦公室,再看可以做什麼。我們開始通常不會做太深,這樣才可以很快轉彎,別人可能要把網站做到九十分才開站,我們只要六十分就上線。比別人早開始很多,可以很快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可以很快修正,甚至直接關掉。 創業如果要募資,就要知道如何推銷自己,才能贏得出資者的青睞。例如,我們前一次創業時募資不順,直到在美國參加比賽得獎以後才改善;事實上,我們為了在這個簡報只有六分鐘的比賽中脫穎而出,特別加強了「說故事」的方式。我們到師大貼公告,找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負責簡報,並且只挑戲劇系畢業的,他不負眾望,「演出」時成功抓住評審的心,也成為以後我們募資順利的關鍵。準備工作包含了許多小細節,而且攸關成敗。 問:如何選擇創業夥伴? 村上:選擇創業夥伴的第一要件是談得來,例如你提出一個計畫,他能真誠、開心地說:「聽起來不錯吔,應該有機會!」彼此一定要有同樣的夢想,而且能一起預見未來,一起想像,並且朝這個目標努力實現。不同心一起作夢,就沒辦法共同邁向成功。 關於夥伴 「彼此要有同樣的夢想,並能一起預見未來。」郭:團隊一開始,最少要有兩位成員,一位懂產品,一位懂行銷,等公司規模再大些,財務這些東西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我看很多人創業會找大學同學,可是大學同學通常是同一科系,同質性太高,結果往往以失敗收場。反而是找高中或社團的同學、當兵的朋友,因為念不同科系,創業比較容成功。 夥伴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熱忱,我們前一家公司,歷經多次很糟糕的狀況,例如錢快沒了,那是很糟糕的氣氛,假如中間有創辦人離職,對彼此的傷害一定很大。所以夥伴必須是很堅持、很有熱情的人;另外,因為一天可能要討論好幾個小時,他也必須是可以溝通的人。 問:給想創業的人什麼建議? 村上:我希望大家不要輕言放棄。事實上,如果我覺得諸事不順就立刻縮手,現在根本不會有Livesense的存在。要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服務,過程中當然會有很多挫折,解決之道就是不斷改善、不斷修正。我是很小心謹慎的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會調查清楚,不愛豪賭。不斷微調每一件小事,不斷累積小成功,就會有豐收的一天。 郭:每次創業的產品可能不一樣,但是創業過程可以複製,例如怎麼找人、怎麼成立公司,這些是不變的。我自己念工程科系,看過許多工程師創業,他們容易做出技術面導向的東西,但離消費端太遠。我認為產品應該先找到市場需求,再找技術人才。 郭家齊 出生:1979年 現職:創業家兄弟公司共同創辦人 |
| ||||||
去年,樂高從全球上千候選人中,經過六個月嚴苛考驗選出八人,比華航培訓機師平均二%的錄取率還低! 今年,鄭以謙打破傳統,以史上第一位台灣人的身份,進入樂高設計部門。 這位在台灣被高中老師警告「沒出息」的年輕人,為何在樂高卻成為搶手設計師?
撰文‧楊卓翰 ﹁樂高整個甄選過程非常長,又很痛苦。從我申請到上班,將近半年!」今年三十歲的鄭以謙,講起話來慢條斯理,有些溫吞,很難想像,他竟能在樂高殘酷的甄選過程中存活下來。事實上,聯考重考才考上東海大學建築系的他,從來不是大家眼中的資優生。 樂高為了挑選設計師,不惜大費周章,甄選過程長又嚴苛。每年一度,樂高歷時半年、共四階段的徵才活動中,全球上千名的候選人,最後只有八人被樂高選中,比華航培訓機師的錄取率(平均二%)還低。而這次,樂高特地在全球公開接受申請對外招募,鄭以謙,就是唯一錄取的亞洲人。 高中時 曾被老師罵﹁沒出息﹂雖然成為樂高優選的設計師,但鄭以謙在台灣讀書時並不順遂。因為很喜歡畫畫,國中時念美術班;鄭以謙表示,「我高中數學,六學期有五學期不及格。唯一及格的那年,是因為老師是代課老師,讓全班都過。」「我的高中老師還警告過我:『上課都在畫畫,你這樣下去,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他坦承,「那時候真的很迷惘,……因為大學聯考考得太差,第二天就直接去報重考班。」大學畢業後當完兵的鄭以謙,在台灣的建築公司上班三年。原本就喜歡出國的他,決定要出國留學。於是,鄭以謙在前年申請到獎學金,到紐約康乃爾大學念建築碩士。「其實會走上建築,就是小時候玩樂高的關係。」他說。所以,在紐約唸書期間,決定要給自己的夢想一個機會。去年七月,他開始準備參與樂高甄選的作品集。 同樣是樂高迷的台灣官方樂高大使施郁真,透過樂高的網路社群認識鄭以謙,也看著他一步步往夢想邁進。「他那時花了很久的時間準備作品集,也給很多人看過、詢問意見。樂高迷或多或少都夢想過要當樂高設計師,但是真的那麼天真,會付諸實現的,只有鄭以謙。」施郁真說。 兩天「死鬥營」 挑出金腦袋設計師作品集只是四個甄選階段的第一步,接下來,樂高會寄兩盒積木作業,用有限的積木拼出新東西,然後是第三階段,透過skype的網路面試,從生平到經歷問過一輪。到這一關,樂高已經刷掉了九百多人。最後,鄭以謙收到了一張到丹麥的機票。 去年十月,樂高邀請全球來自巴西、紐西蘭、德國等二十一位候選人到樂高總部丹麥畢蘭,參加最後一輪,也是最關鍵的甄選──為期兩天的「死鬥營」。「我是二十一人裡唯一一位黃種人。」鄭以謙說。 「一開始,會感覺二十一個人都是對手,我們台灣人會這樣想。」鄭以謙說。這是樂高的高壓策略,其中一個活動,要候選人在兩個半小時內用有限的材料組成作品。當積木撒下去,沒有人說話,整間房間裡只聽到積木清脆的聲響,空氣幾乎凝結了。但是他很快發現,樂高不是要找最突出、最厲害的角色。 「他們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在觀察,看你是怎麼樣的人;刻意營造出的壓力環境,就是要看誰是真正適合的人。」鄭以謙舉例,當初有一位表現相當突出,很會畫圖的設計師,原本以為肯定會輸給他,但最後一關,他們要合作開一個小型的展覽,讓全公司的設計師來參觀。該位候選人卻因為和團隊合作不順暢,最後未被錄取。 「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下,你都要保有幽默感和童心,這對我們非常重要。」樂高資深設計師托洛谷德︵Will Thorogood)說。而鄭以謙從高中時就喜歡在老師面前畫畫的童心,正是樂高所要的。就這樣,他成為今年八位新進設計師中,唯一一位台灣人,也是樂高有史以來第二位亞洲設計師。 不打卡、不加班 天堂般的工作環境今年一月開始在樂高上班的鄭以謙,一進去就被樂高的自由環境給嚇到。先不論樂高設計工廠(Project House)比Google︵谷歌︶還有趣的硬體環境,「公司從不加班。每天上班七個半小時,我八點到,下午四點就可以走,完全不用打卡。」但是,在輕鬆的環境下,每個人的要求,卻和鄭以謙熟知的台灣工作文化截然不同。「差異最大的,就是對一個東西的要求。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設計產品,這個東西已經有九十分了,但是大家會不斷地花時間調整到一百分。即使這樣,他們還不會把產品放下來,還會再花時間調整。」鄭以謙說。 坐在鄭以謙辦公桌右手邊的,是樂高電影首席設計師麥可.福勒︵Michael Fuller) 。他解釋鄭以謙的驚訝:「因為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玩樂高長大的呀!所以我們會用盡力量守護這個產品,這是樂高人的共通點。」鄭以謙還補充:「台灣人比較急,只要有九十分,就搶先比別人先出再說。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問『你能不能再便宜一點?』壓低價格。結果只要半吊子就好,得過且過。」但是,在樂高,「抱著台灣人這種個性,我永遠進不了樂高,因為樂高從來不接受快又便宜的東西,Det-Bedste-er Ikke-For-Godt(丹麥文:只有最好的才夠好)。」鄭以謙引用樂高的精神標語說。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樂高作品做得這麼好?關鍵就在於,你要勇於拆掉自己的舊作,反覆、再反覆地不斷重做,東西就會越來越好。當人家拿出好東西的時候,你要看到的是背後的努力。」鄭以謙說:「如果樂高教了我這一生什麼,這件事最重要!」 鄭以謙
出生:1984年 現職:樂高城堡系列設計師 經歷:建築公司設計師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碩士 家庭:未婚 |
從街頭浪子到NU SKIN大中華區總裁,范家輝總是「敢說、敢做、趕追求」,懂得用「拒絕」捍衛職場主導權的他,即使一度挫敗,卻從不氣餒,他鼓勵年輕世代趁早去海外放膽闖蕩,勇於對職涯的隱形框架說「不」,才能闖出不一樣的人生。 「我每天都在想:今日的我,要如何打倒昨日的我……。」說起普通話來中氣十足、帶著濃濃廣東腔的范家輝(Andrew),出身香港,是NU SKIN大中華區總裁。 他認為,勇於說「不」,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做好目標與時間管理,所以他每天睡前都會問自己四個問題:「我今天做了什麼?我今天應該做什麼而沒有做?我今天做 了什麼不該做的?我明天應該要做什麼?」也正因凡事追求持續超越自己的風格,讓他早在三十三歲時,就登上NU SKIN亞洲業務拓展總監兼任香港分公司總經理的大位。 其實,這位同仁眼中最「生猛」的亞洲區大主管,從小叛逆,中學曾被退過學,年少「古惑仔」的行徑,更是大家眼中的頭痛人物,直到有一天,親眼目睹校友被砍死在街頭,才痛定思痛「學好」。
不設限工作的發展舞台 從小叛逆,降薪挑戰新領域他熱中課外讀物,勤於剪報,喜歡與人分享,還四處打工,把旺盛的精力投入辯論社,香港城市大學畢業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國際大企業鄧白氏擔任市場研究主任。 一九九八年,范家輝剛進公司幾個月,就幫鄧白氏在香港拿下大案子,原本發展前景看好,他卻選擇在專案完成之後提出辭呈,向安逸的工作環境說「不」。 後來,他加入小型皮革工廠,到中國深圳學起皮料的買賣;又轉戰另一家公司外派印尼的職缺,當時那裡的薪資是香港一般小公司同職級的三倍,但他卻因無法適應印尼緩慢的工作步調而離職,以三分之一薪資選擇投入NU SKIN香港分公司,看好的就是公司未來的發展舞台。
不再硬碰硬 嗆主管遭打壓,才學會圓融處事剛到NU SKIN前兩年,范家輝在工作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一開始並不順遂,主因在於他的「大炮」作風。 正逢「年輕氣盛」的他,說話不懂得拐彎抹角,也不懂嘴甜,只要認為公司決策不妥,經常直接在會議上開炮,或是有人不遵守規定,不論對方職位高低,照樣開火,這時的他,「說不」的勇氣十足,但缺乏婉轉圓融的技巧,得罪了不少人,吃了不少悶虧。 有一次,一位國際部門大主管到香港視察,他並沒有申請許可,就擅自進入倉庫拿東西,當時二十七歲的范家輝是儲運部經理,於是馬上制止:「不能拿走這裡的東 西!」一旁陪同的香港總經理打圓場:「這是老闆,沒關係!」范家輝竟嗆聲:「不論是誰,都要遵守規定。」一下就得罪兩位上司,幾次交鋒下來,引來主管心生 不滿,還在外面找了儲運部夜班經理,計畫要取代他。 「還記得當時我曾經著手一份提升部門營運效率的企畫書,過程我曾與夜班經理提過,沒想到隔天,我赫然發現,主管手上由夜班經理撰寫的企畫書內容,剽竊了我 所有的構思,當下我很不高興,但我沒有發作,我心裡明白,他們早就視我為眼中釘了!現在跟他們吵這個,有什麼用?」范家輝在深切自我反省後,開始學習改變 自己的表達方式,「從小我就不相信威權,中學辯論社的訓練,更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在職場的歷練讓我體會到,死守一己立場的辯論,只會帶來無日無休的爭辯, 打開心扉的理性討論,才能帶來共同的結論。」雖然范家輝並未因此改變自己的原則,卻修正說話的態度,用更柔軟的身段說服對方接受他的想法,處事更圓融。 解決了溝通上的問題後,范家輝後來因表現良好,升任業務拓展部經理,公司又派他到日本、澳門支援。 九四年,剛過三十歲的范家輝,期許自己的職場舞台不只限於香港,應該放眼全世界,開拓多元視野,因此他向公司提出辭呈。 面對公司慰留,「我說我不要升職、加薪,只要一個離開香港到海外工作的機會。」范家輝回憶。 後來,國際發展部主管給了他一個去開拓馬來西亞市場的機會,因此他在九五年動身前往馬來西亞分公司擔任副總經理;沒想到,因遲遲等不到馬來西亞政府發的直銷牌照,短短八個月就鎩羽而歸。原先的職位沒了,只能掛「亞太區總裁助理」的閒缺。 在那段閒暇的時光,范家輝還不小心看到高層寫給他主管的信,示意要他離職,讓他一度震驚。
不向挫敗低頭 宣示目標戰場,重回舞台發光他說,「人生就像一場牌局,老天爺不可能總是發一手好牌給你,所以失敗和計畫趕不上變化,而計畫和失敗都不會是成功之母,只有 反省才是成功之母,這段期間,我一直在思考自己開拓市場失敗的原因,除了執照沒下來,還有哪些不足的?未來要怎麼做才會更好?」然而,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 的人,九六年,亞洲分公司拓點計畫大幅展開,范家輝被任命為亞洲地區業務拓展總監;九六年二月公司正式開拓韓國市場時,香港分公司總經理出缺,公司希望他接任,但他霸氣地回答:「Yes and No.」范家輝的理由是:「全職總經理從來就不是我的目標,亞洲區業務拓展才是我真正的戰場。」因此,他只願意「暫代」香港分公司總經理。 那一年,他三十三歲,卻已經是亞洲業務拓展總監兼任香港分公司總經理,直接管理六十名員工、當年營業額約四千萬美元的公司,誰會想到,一個先前被視為冗員的人,六個月後有這麼大的改變。 「所以,我常鼓勵年輕世代,要勇敢跨出舒適圈,到世界闖蕩一番,年輕時應該建立自己的價值,而非只追求價格,要不斷學習追求進步,提高自我的價值,與其計較薪資,還不如花在如何增加自己的實力上,才不會貶值。」范家輝語重心長地說。 他也對時下年輕人只在乎小確幸感到憂心,「年輕時,如果只願意追求小確幸,可能確定了眼前的小幸福,卻也確定了日後的大辛苦。」他認為,惟有勇於向職場舒適圈說「不」,才能追求卓越!
撰文 / 林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