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勇於承擔 郭奕伶


2011-3-14  TCW




這一期,感觸特別深。

截稿當晚,主筆曠文琪順利產下小王子。baby的小名,源自去年《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八○後」,因為製作期長達一年,為了保密,代號「Y計畫」,也因 此,文琪將兒子小名喚為「小Y」。小Y很體貼,是名副其實的「商周寶寶」,陪著媽媽跑遍三十座城市,完成兩岸最完整的兩億年輕人調查。

本週的封面故事「糧荒解密」,難度甚高,在短短一週內,要調度三組人馬,從美國的小麥田、期貨交易所、波特蘭港,到中國國家級糧倉鄭州……,目的就是要追 蹤一顆麵包的全球之旅,挖掘麵包漲價的真相。儘管臨盆在即,文琪仍勇敢的接下製作人職務,直到開完觀點會,由執行副總孫秀惠接手核稿後,才進醫院待產。

勇於承擔,是我從文琪身上看到的優點,也是商周同事們最可愛之處。

就像過去四期,《商業周刊》製作了「二○一一年國際財經情勢系列報導」,從「二月台股完美獵殺」、「美國再起」、「深入中東風暴」,到本週的「糧荒解 密」。每個封面故事,幾乎都動員了兩、三組人馬,橫跨中東北非、亞洲到美洲,由記者在第一時間站上國際新聞現場,結合台北總部的經研室、後製的創意包裝, 集眾人之力,在不到一週內完成上述超級任務。

細數製作過程的點滴,我只想對同仁們說聲:我以你們為榮。

勇於承擔,是很珍貴的特質。

不管人生,或者工作,許多時候,人們面對艱鉅、突如其來的大任務,容易躑躅不前,甚至怯戰。我觀察,多數人不敢上前線打仗,多半是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可 能有損英明;因為搞砸,可能無地自容。

然而,第一線,才是培養實戰能力的最佳場域,也是建立戰功的最佳時機,如何應變人、事、時、地、物各項變數的手感,都是在一次次的戰役中建立,毫無僥倖可 言。一個膽怯的士兵,不但無法成為將才,更可能因抑鬱而自我凋零。

遇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會想要卸責,但千萬不要。

請勇敢承擔你的責任。

這種態度會獲得別人的認可,然後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有這麼大的能耐。 這段話,來自英國廣告界的傳奇人物保羅‧亞頓(Paul Arden),我很喜歡,也與大家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3

李彦宏建言创业者:准备失败 勇于创新 专注如一

http://news.imeigu.com/a/1317263160537.html

日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正式推出新的首页,这是80%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入口”近10年来的第一次,并成为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

对近5亿的中国网民来说,相比门户网站、微博和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的互联网入口角色更典型。对从事互联网服务和内容的大大小小的开发者而言,拥有巨量用户数的百度一旦开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平台。

从2009年百度提出“框计算”概念,包含了为其他开发者提供平台的思想萌芽,到现在终于扛起互联网开放大旗,其间,开放平台的魅力其实已经在苹果 手机所引领的移动互联网上显现。业内人士认为,百度的开放可能会更加深刻影响中文互联网世界。对此,百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互联网入口”的改变

记者:百度的新首页,看似就是原先的搜索框,加上了一些可以直接点击的链接,和之前到底有什么区别?

李彦宏:过去的十年左右,所有人对搜索引擎的印象,就是首页只有一个简单的搜索框,输入要找的东西后得到链接。目前的搜索引擎,也已经做到即搜即得、即搜即用。比如在搜索结果页面直接显示天气信息,提供软件下载链接,以及玩游戏、看视频。

但这次百度首页的变化,可能是非常激进的变化。新首页实现了“不搜即得,不搜即用”,是进一步通过服务集成、智能推荐等方式,把互联网服务和用户的需求对接。

记者:百度要提供一个账号直达,是不是意味着会在客观上整合社交网站等各种互联网服务?

李彦宏:对“一号直达”是整合互联网服务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是互通。用一个账号,不需要切换,就能直达所有的互 联网深度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的消息通知也反向推送到百度首页上。比如说,用户在百度登录以后,发现微博上有内容更新,点击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微博的内容页 面,不再需要重新登录。

“一号直达”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但没有特别成功的例子。百度做的原因,一是百度的首页是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页面之一,用这样的访问页面推广“一号直达”,对于产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二是“一号直达”不仅使得百度获益,也能够使很多合作伙伴找到自己更多的目标用户群。

“草根”开发者和百度的共同机会

记者:百度为“草根”开发者开发这个几亿用户的平台,是不是意味着互联网的免费午餐又出现了?百度的利益又在哪里?

李彦宏:搜索引擎是天生的开放的系统,因此百度的产业链一开始其基因也是开放的,可以容纳很多合作伙伴。我们借助别人的内容,变成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网站。而别人借助百度的流量,获得更多的用户。所以,天生就是双赢的局面。

新首页的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开发者、服务提供者、产品提供者,都有机会把他们的优秀产品展现到更多目标用户面前。数亿用户访问的页面的开放,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机会和创新动力。

未来三年的互联网创新机会

记者:如何评价这一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潮?

李彦宏:上市不是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手段。其实你自己能够做多少,你所在的公司、你所开发的产品到底对这个市场有多长久的吸引力,才是最重要的。越是热的东西越要在自己脑子里面过一遍,看看这个东西是不是真是你的机会。

记者:未来数年,互联网创新机会在哪里?对年轻人创业有什么建议?

李彦宏:我看到的在未来两到三年的机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中间页、读图时代和应用为王。其中,中间页是指在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搭建桥梁,并借此找到新的机遇点。

对于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我想送给他们三个词:准备失败,勇于创新,专注如一。具体讲,要认识到99%创业会以失败告终的残酷现实;创业时要选择尚未被发现或者不被重视的领域,以在资源上取得相对的优势;一旦选定方向,要专注去把它做到极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82

Livesense村上太一VS. 地圖日記郭家齊 創業關鍵五問 年輕人要勇於翻牆

2013-10-14  TWM  
 

 

Livesense創辦人村上太一,二十五歲成為日本最年輕的上櫃公司社長;地圖日記共同創辦人郭家齊,三十一歲成為Groupon台灣分公司營運長。

兩位日、台第一線的年輕創業者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他們第一手的創業心得。

撰文‧孫蓉萍、黃家慧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創業這條路?

村上太一答(以下簡稱村上):我從小學就開始有創業的想法,直到上大學成立公司以後,才知道我要做的事是要「讓大家開心」的事。看到有人透過我們的網站找到工作,且拿到二萬日圓祝賀金,我會覺得自己創造了一個有價值的服務。

現在大家看我好像很風光,其實創業很辛苦。我剛創業的時候,大約二十歲就因為太煩惱而滿頭白髮,還好現在頭髮又恢復黑色。創業是我喜歡的事,雖然辛苦,但它就好比有一道牆擋在前方,我享受努力翻牆的感覺,每越過一次牆,就覺得自己有進一步的成長,絲毫不以為苦。

關於特質

「適合創業的人,首先必須要能正面思考。」我很鼓勵年輕人在學生時代就創業,因為如果失敗,還可以回頭當學生。年紀大了再創業,或許因為社會經驗比較豐富,成功機率升高,但風險也會變高;而且年輕時體力比較好,我當時一天工作十五到二十小時,身體也還撐得住。

郭家齊答(以下簡稱郭):我們當初做「地圖日記」,純粹是為了用自己的專長做一些自己覺得好玩的事,沒想到不只是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人使用,後來商業化,也開始了我們的創業之路。

其實到美國留學前,「創業」對我來說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從小就是做事中規中矩的乖寶寶,從未想過要走一條和別人不同的路。讀史丹佛大學時,身邊很多同學白天上課、晚上做案子;畢業後,也有很多人自己創業,而且做得有聲有色,讓我漸漸覺得「創業」也是一個大眾路線,找工作不是唯一的出路。

年輕時創業比較有衝勁、沒有太大經濟壓力,做不好也沒關係,從頭來就好,畢竟網路生意成本不高,不用害怕。你也許會有失敗經驗,但愈早失敗,可愈早找到對的事情做。

問:創業要具備什麼能力或特質?

村上:其實創業很簡單,難的是如何讓公司持續成長。我認為適合創業的人,首先必須要能正面思考。記得我考初中時,只鎖定一所學校,結果沒考上,心情盪到谷底。父母親也是很樂觀的人,他們並未責備我,只對我理性地分析說:「接下來要怎麼做?」只為過去的事情懊惱,對未來並沒有幫助。

第二是要保持學習的態度,會自責,發現問題時自我反省並且思考解決方式,而不是一味怪東怪西怪別人,就是不審視自己。例如去拜訪客戶,同時觀察客戶的反應,就會知道這次說的話是否得體,下次怎麼說可以更好,持續追求進步。不論是讀書或當面請教前輩經營者,總之,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重複磨練出技術和能力。

郭:多數人認為,創業首先需要有一個好點子,要有一個正確的商業模式。事實上,一位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很難想到一個完美無瑕的模式。創業需要的是「行動力」,很快付諸行動、很快做出一個東西,讓產品進入市場。自己不會知道這個東西好不好,進入市場後,消費者就會告訴你,然後你要很快調整。

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是,先好好做一個商業模式再創業,但是你可能只看得清楚前面一公尺,看不到前面一公里。所以,我不會想要太多的計畫,只要盡可能地「快」。

關於第一步

「勇敢踏出去,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好。」問:如何踏出創業的第一步?要做什麼準備?

村上:很多人想創業,可是永遠不敢踏出第一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勇敢踏出去,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好。我大一創業,其實高中時期就已預先做準備,例如注意創業相關的活動訊息,參加創業家的座談會,對日後一定也有幫助。雖然當時還沒有下定創業的決心,我仍先考取簿記和系統管理員的資格。

另一個良方是,一直告訴別人說「我要創業」,社會上有很多好人,大家都會提供協助。我告訴每位朋友說我想創業,消息會一直擴散,貴人就可能出現;例如,「我朋友的學長的媽媽的前同事的現在公司的社長」聽說我想創業,給了我很多建議。透過這樣一層層的關係,也可能讓創業成功的速度加快。

郭:我認為,先有團隊再想要做什麼比較好。這次創業,我們先找人、租辦公室,再看可以做什麼。我們開始通常不會做太深,這樣才可以很快轉彎,別人可能要把網站做到九十分才開站,我們只要六十分就上線。比別人早開始很多,可以很快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可以很快修正,甚至直接關掉。

創業如果要募資,就要知道如何推銷自己,才能贏得出資者的青睞。例如,我們前一次創業時募資不順,直到在美國參加比賽得獎以後才改善;事實上,我們為了在這個簡報只有六分鐘的比賽中脫穎而出,特別加強了「說故事」的方式。我們到師大貼公告,找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負責簡報,並且只挑戲劇系畢業的,他不負眾望,「演出」時成功抓住評審的心,也成為以後我們募資順利的關鍵。準備工作包含了許多小細節,而且攸關成敗。

問:如何選擇創業夥伴?

村上:選擇創業夥伴的第一要件是談得來,例如你提出一個計畫,他能真誠、開心地說:「聽起來不錯吔,應該有機會!」彼此一定要有同樣的夢想,而且能一起預見未來,一起想像,並且朝這個目標努力實現。不同心一起作夢,就沒辦法共同邁向成功。

關於夥伴

「彼此要有同樣的夢想,並能一起預見未來。」郭:團隊一開始,最少要有兩位成員,一位懂產品,一位懂行銷,等公司規模再大些,財務這些東西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我看很多人創業會找大學同學,可是大學同學通常是同一科系,同質性太高,結果往往以失敗收場。反而是找高中或社團的同學、當兵的朋友,因為念不同科系,創業比較容成功。

夥伴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熱忱,我們前一家公司,歷經多次很糟糕的狀況,例如錢快沒了,那是很糟糕的氣氛,假如中間有創辦人離職,對彼此的傷害一定很大。所以夥伴必須是很堅持、很有熱情的人;另外,因為一天可能要討論好幾個小時,他也必須是可以溝通的人。

問:給想創業的人什麼建議?

村上:我希望大家不要輕言放棄。事實上,如果我覺得諸事不順就立刻縮手,現在根本不會有Livesense的存在。要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服務,過程中當然會有很多挫折,解決之道就是不斷改善、不斷修正。我是很小心謹慎的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會調查清楚,不愛豪賭。不斷微調每一件小事,不斷累積小成功,就會有豐收的一天。

郭:每次創業的產品可能不一樣,但是創業過程可以複製,例如怎麼找人、怎麼成立公司,這些是不變的。我自己念工程科系,看過許多工程師創業,他們容易做出技術面導向的東西,但離消費端太遠。我認為產品應該先找到市場需求,再找技術人才。

郭家齊

出生:1979年

現職:創業家兄弟公司共同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0

投資最基本最難的要求 - 勇於說“不” 大巧不工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29.html
股市中能長期賺大錢的投資者很少,不足萬分之一,這是事實,不過為了方便起見,我假設人數剛好有萬分之一。人數比例這麼低,但實際上每個交易日都有無數宗交易,並且這無數宗交易裡面包含著絕大多數個股。

萬分之一可以拆分為百分之一乘以百分之一,因此大致上可以這麼認為:即平均而言,在所有交易日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交易日是最佳買賣時機,在所有被交易的股票中,只有百分之一的股票最值得投資。這不是什麼秘密,許多人知道,不過每天依然有那麼多人進行那麼多筆不同股票的交易。為什麼?因為太多人經不起誘惑,不懂得說“不”。

從統計學角度來看,一個永遠說“不”的人最後的成績比一個經常交易的人要好很多,因為前者是零收益,後者是負收益。從現實來看,這個結果也是如此。

投資最基本也最難的技能就是抵制“誘惑”,抵制誘惑不等於對所有一切交易機會說不,而是對那些自己沒有充分把握的機會說不。所謂的“充分把握”沒有標準,因為各人客觀程度不盡相同。人天生是主觀的動物,要變得更加客觀,免不了後天的學習與實踐。

這些年來,據我自己的觀察,越不夠客觀的人越抵制不住“誘惑”,越抵制不住誘惑的人就越容易失去真正的機會。這種人對自己的投資向來沒多少自信,經常進行買賣,賺點小錢就跑了,最後所有好處都給了經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587

首位進樂高的台灣囝仔 勇於拆掉九十分的作品 才有權利挑戰一百分

2014-04-14  TWM  
 

 

去年,樂高從全球上千候選人中,經過六個月嚴苛考驗選出八人,比華航培訓機師平均二%的錄取率還低!

今年,鄭以謙打破傳統,以史上第一位台灣人的身份,進入樂高設計部門。

這位在台灣被高中老師警告「沒出息」的年輕人,為何在樂高卻成為搶手設計師?

撰文‧楊卓翰

﹁樂高整個甄選過程非常長,又很痛苦。從我申請到上班,將近半年!」今年三十歲的鄭以謙,講起話來慢條斯理,有些溫吞,很難想像,他竟能在樂高殘酷的甄選過程中存活下來。事實上,聯考重考才考上東海大學建築系的他,從來不是大家眼中的資優生。

樂高為了挑選設計師,不惜大費周章,甄選過程長又嚴苛。每年一度,樂高歷時半年、共四階段的徵才活動中,全球上千名的候選人,最後只有八人被樂高選中,比華航培訓機師的錄取率(平均二%)還低。而這次,樂高特地在全球公開接受申請對外招募,鄭以謙,就是唯一錄取的亞洲人。

高中時 曾被老師罵﹁沒出息﹂雖然成為樂高優選的設計師,但鄭以謙在台灣讀書時並不順遂。因為很喜歡畫畫,國中時念美術班;鄭以謙表示,「我高中數學,六學期有五學期不及格。唯一及格的那年,是因為老師是代課老師,讓全班都過。」「我的高中老師還警告過我:『上課都在畫畫,你這樣下去,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他坦承,「那時候真的很迷惘,……因為大學聯考考得太差,第二天就直接去報重考班。」大學畢業後當完兵的鄭以謙,在台灣的建築公司上班三年。原本就喜歡出國的他,決定要出國留學。於是,鄭以謙在前年申請到獎學金,到紐約康乃爾大學念建築碩士。「其實會走上建築,就是小時候玩樂高的關係。」他說。所以,在紐約唸書期間,決定要給自己的夢想一個機會。去年七月,他開始準備參與樂高甄選的作品集。

同樣是樂高迷的台灣官方樂高大使施郁真,透過樂高的網路社群認識鄭以謙,也看著他一步步往夢想邁進。「他那時花了很久的時間準備作品集,也給很多人看過、詢問意見。樂高迷或多或少都夢想過要當樂高設計師,但是真的那麼天真,會付諸實現的,只有鄭以謙。」施郁真說。

兩天「死鬥營」 挑出金腦袋設計師作品集只是四個甄選階段的第一步,接下來,樂高會寄兩盒積木作業,用有限的積木拼出新東西,然後是第三階段,透過skype的網路面試,從生平到經歷問過一輪。到這一關,樂高已經刷掉了九百多人。最後,鄭以謙收到了一張到丹麥的機票。

去年十月,樂高邀請全球來自巴西、紐西蘭、德國等二十一位候選人到樂高總部丹麥畢蘭,參加最後一輪,也是最關鍵的甄選──為期兩天的「死鬥營」。「我是二十一人裡唯一一位黃種人。」鄭以謙說。

「一開始,會感覺二十一個人都是對手,我們台灣人會這樣想。」鄭以謙說。這是樂高的高壓策略,其中一個活動,要候選人在兩個半小時內用有限的材料組成作品。當積木撒下去,沒有人說話,整間房間裡只聽到積木清脆的聲響,空氣幾乎凝結了。但是他很快發現,樂高不是要找最突出、最厲害的角色。

「他們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在觀察,看你是怎麼樣的人;刻意營造出的壓力環境,就是要看誰是真正適合的人。」鄭以謙舉例,當初有一位表現相當突出,很會畫圖的設計師,原本以為肯定會輸給他,但最後一關,他們要合作開一個小型的展覽,讓全公司的設計師來參觀。該位候選人卻因為和團隊合作不順暢,最後未被錄取。

「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下,你都要保有幽默感和童心,這對我們非常重要。」樂高資深設計師托洛谷德︵Will Thorogood)說。而鄭以謙從高中時就喜歡在老師面前畫畫的童心,正是樂高所要的。就這樣,他成為今年八位新進設計師中,唯一一位台灣人,也是樂高有史以來第二位亞洲設計師。

不打卡、不加班 天堂般的工作環境今年一月開始在樂高上班的鄭以謙,一進去就被樂高的自由環境給嚇到。先不論樂高設計工廠(Project House)比Google︵谷歌︶還有趣的硬體環境,「公司從不加班。每天上班七個半小時,我八點到,下午四點就可以走,完全不用打卡。」但是,在輕鬆的環境下,每個人的要求,卻和鄭以謙熟知的台灣工作文化截然不同。「差異最大的,就是對一個東西的要求。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設計產品,這個東西已經有九十分了,但是大家會不斷地花時間調整到一百分。即使這樣,他們還不會把產品放下來,還會再花時間調整。」鄭以謙說。

坐在鄭以謙辦公桌右手邊的,是樂高電影首席設計師麥可.福勒︵Michael Fuller) 。他解釋鄭以謙的驚訝:「因為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玩樂高長大的呀!所以我們會用盡力量守護這個產品,這是樂高人的共通點。」鄭以謙還補充:「台灣人比較急,只要有九十分,就搶先比別人先出再說。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問『你能不能再便宜一點?』壓低價格。結果只要半吊子就好,得過且過。」但是,在樂高,「抱著台灣人這種個性,我永遠進不了樂高,因為樂高從來不接受快又便宜的東西,Det-Bedste-er Ikke-For-Godt(丹麥文:只有最好的才夠好)。」鄭以謙引用樂高的精神標語說。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樂高作品做得這麼好?關鍵就在於,你要勇於拆掉自己的舊作,反覆、再反覆地不斷重做,東西就會越來越好。當人家拿出好東西的時候,你要看到的是背後的努力。」鄭以謙說:「如果樂高教了我這一生什麼,這件事最重要!」

鄭以謙

出生:1984年

現職:樂高城堡系列設計師

經歷:建築公司設計師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碩士

家庭:未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15

海外征戰》NU SKIN大中華區總裁范家輝 勇於對舒適圈說不 叛逆小子翻身直銷天王

2015-11-16  TWM

從街頭浪子到NU SKIN大中華區總裁,范家輝總是「敢說、敢做、趕追求」,懂得用「拒絕」捍衛職場主導權的他,即使一度挫敗,卻從不氣餒,他鼓勵年輕世代趁早去海外放膽闖蕩,勇於對職涯的隱形框架說「不」,才能闖出不一樣的人生。

「我每天都在想:今日的我,要如何打倒昨日的我……。」說起普通話來中氣十足、帶著濃濃廣東腔的范家輝(Andrew),出身香港,是NU SKIN大中華區總裁。

他認為,勇於說「不」,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做好目標與時間管理,所以他每天睡前都會問自己四個問題:「我今天做了什麼?我今天應該做什麼而沒有做?我今天做 了什麼不該做的?我明天應該要做什麼?」也正因凡事追求持續超越自己的風格,讓他早在三十三歲時,就登上NU SKIN亞洲業務拓展總監兼任香港分公司總經理的大位。

其實,這位同仁眼中最「生猛」的亞洲區大主管,從小叛逆,中學曾被退過學,年少「古惑仔」的行徑,更是大家眼中的頭痛人物,直到有一天,親眼目睹校友被砍死在街頭,才痛定思痛「學好」。

不設限工作的發展舞台

從小叛逆,降薪挑戰新領域他熱中課外讀物,勤於剪報,喜歡與人分享,還四處打工,把旺盛的精力投入辯論社,香港城市大學畢業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國際大企業鄧白氏擔任市場研究主任。

一九九八年,范家輝剛進公司幾個月,就幫鄧白氏在香港拿下大案子,原本發展前景看好,他卻選擇在專案完成之後提出辭呈,向安逸的工作環境說「不」。

後來,他加入小型皮革工廠,到中國深圳學起皮料的買賣;又轉戰另一家公司外派印尼的職缺,當時那裡的薪資是香港一般小公司同職級的三倍,但他卻因無法適應印尼緩慢的工作步調而離職,以三分之一薪資選擇投入NU SKIN香港分公司,看好的就是公司未來的發展舞台。

不再硬碰硬

嗆主管遭打壓,才學會圓融處事剛到NU SKIN前兩年,范家輝在工作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一開始並不順遂,主因在於他的「大炮」作風。

正逢「年輕氣盛」的他,說話不懂得拐彎抹角,也不懂嘴甜,只要認為公司決策不妥,經常直接在會議上開炮,或是有人不遵守規定,不論對方職位高低,照樣開火,這時的他,「說不」的勇氣十足,但缺乏婉轉圓融的技巧,得罪了不少人,吃了不少悶虧。

有一次,一位國際部門大主管到香港視察,他並沒有申請許可,就擅自進入倉庫拿東西,當時二十七歲的范家輝是儲運部經理,於是馬上制止:「不能拿走這裡的東 西!」一旁陪同的香港總經理打圓場:「這是老闆,沒關係!」范家輝竟嗆聲:「不論是誰,都要遵守規定。」一下就得罪兩位上司,幾次交鋒下來,引來主管心生 不滿,還在外面找了儲運部夜班經理,計畫要取代他。

「還記得當時我曾經著手一份提升部門營運效率的企畫書,過程我曾與夜班經理提過,沒想到隔天,我赫然發現,主管手上由夜班經理撰寫的企畫書內容,剽竊了我 所有的構思,當下我很不高興,但我沒有發作,我心裡明白,他們早就視我為眼中釘了!現在跟他們吵這個,有什麼用?」范家輝在深切自我反省後,開始學習改變 自己的表達方式,「從小我就不相信威權,中學辯論社的訓練,更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在職場的歷練讓我體會到,死守一己立場的辯論,只會帶來無日無休的爭辯, 打開心扉的理性討論,才能帶來共同的結論。」雖然范家輝並未因此改變自己的原則,卻修正說話的態度,用更柔軟的身段說服對方接受他的想法,處事更圓融。

解決了溝通上的問題後,范家輝後來因表現良好,升任業務拓展部經理,公司又派他到日本、澳門支援。

九四年,剛過三十歲的范家輝,期許自己的職場舞台不只限於香港,應該放眼全世界,開拓多元視野,因此他向公司提出辭呈。

面對公司慰留,「我說我不要升職、加薪,只要一個離開香港到海外工作的機會。」范家輝回憶。

後來,國際發展部主管給了他一個去開拓馬來西亞市場的機會,因此他在九五年動身前往馬來西亞分公司擔任副總經理;沒想到,因遲遲等不到馬來西亞政府發的直銷牌照,短短八個月就鎩羽而歸。原先的職位沒了,只能掛「亞太區總裁助理」的閒缺。

在那段閒暇的時光,范家輝還不小心看到高層寫給他主管的信,示意要他離職,讓他一度震驚。

不向挫敗低頭

宣示目標戰場,重回舞台發光他說,「人生就像一場牌局,老天爺不可能總是發一手好牌給你,所以失敗和計畫趕不上變化,而計畫和失敗都不會是成功之母,只有 反省才是成功之母,這段期間,我一直在思考自己開拓市場失敗的原因,除了執照沒下來,還有哪些不足的?未來要怎麼做才會更好?」然而,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 的人,九六年,亞洲分公司拓點計畫大幅展開,范家輝被任命為亞洲地區業務拓展總監;九六年二月公司正式開拓韓國市場時,香港分公司總經理出缺,公司希望他接任,但他霸氣地回答:「Yes and No.」范家輝的理由是:「全職總經理從來就不是我的目標,亞洲區業務拓展才是我真正的戰場。」因此,他只願意「暫代」香港分公司總經理。

那一年,他三十三歲,卻已經是亞洲業務拓展總監兼任香港分公司總經理,直接管理六十名員工、當年營業額約四千萬美元的公司,誰會想到,一個先前被視為冗員的人,六個月後有這麼大的改變。

「所以,我常鼓勵年輕世代,要勇敢跨出舒適圈,到世界闖蕩一番,年輕時應該建立自己的價值,而非只追求價格,要不斷學習追求進步,提高自我的價值,與其計較薪資,還不如花在如何增加自己的實力上,才不會貶值。」范家輝語重心長地說。

他也對時下年輕人只在乎小確幸感到憂心,「年輕時,如果只願意追求小確幸,可能確定了眼前的小幸福,卻也確定了日後的大辛苦。」他認為,惟有勇於向職場舒適圈說「不」,才能追求卓越!

撰文 /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85

首位登上紐約時裝周的台灣設計師 勇於轉彎 賈雯蘭屹立時尚聖殿

1 : GS(14)@2010-09-08 22:52:02

2010-9-6 TWM
活了三十三個年頭,賈雯蘭才首次拿起針線,開始她的設計生涯。從社會主義跳槽到時尚圈,精準掌握顧客群的喜好,賈雯蘭的設計人生就如同自創品牌「Twinkle by Wenlan」,十年下來,一路Twinkle。

撰文‧林孟儀、黃筱雯

八月二十六日,由紡拓會主辦的台北時尚周熱鬧登場,作為精采序幕的二○一○國際設計師論壇,特別邀請了三宅一生首席設計師藤原大、賈雯蘭、法國Michel Klein,三位國際級大師出席,與新生代設計師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而現場唯一的台灣設計師,就是賈雯蘭。

比起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愛用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和去年在美國Gen Art大賽得獎、事業才剛要起步的古又文,在紐約自創服裝品牌「Twinkle by Wenlan」已有十個年頭的賈雯蘭,以個性化毛衣、針織服飾起家,是第一位登上紐約時裝周的台灣設計師,也是真正土生土長的台灣時尚之光!

有好萊塢知名女星莎拉潔西卡派克、卡麥蓉迪亞等貴客加持,「Twinkle by Wenlan」在全球共有五百個銷售據點,去年營業額估計近新台幣二億元。

從馬克思到拉格斐

並非服裝設計科班出身,而是畢業於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拿到紐約市立大學藝術行政碩士,曾經滿腦子馬克思、孔德等社會學家的賈雯蘭,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紐約時尚圈,爭得一席之地?

︽紐約時報︾曾做過研究,十年前有幸在紐約時裝周主場地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展出的近百位設計師,現在只剩三人還存活在時尚圈。

「十年前紐約時裝周有九十七場秀,現在有三百場!」慧黠幹練的賈雯蘭坦言,「時尚」這個世界是很競爭的,十年前激發她勇敢邁向設計師之路的幾位紐約年輕女設計師們,現在也幾乎從時尚圈消失。賈雯蘭怎樣也沒料到,有一天能在這個圈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台灣知名設計師林國基,從賈雯蘭一開始出道就在觀察她的動態,「要知道,紐約時裝周是全球時尚圈的大事,一年有上千名設計師爭先恐後參加,但只有一百人可以進到最受矚目的布萊恩公園,而這些人當中,只會有二、三位得到媒體的關注和報導,而賈雯蘭就是其中一位!」不過,十五年前,因為熱愛文創、藝術,前往紐約市立大學取得藝術行政碩士學位的賈雯蘭,在畫廊工作,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雖然我也喜歡這個工作,就算一直做下去我也不會痛苦,但這不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我想去試試看真正想做的事。」從小就喜歡畫畫、手做藝品的賈雯蘭表示,台灣早年的社會風氣,對於「設計師」這份工作缺乏認同與想像,腦袋裡只能聯想到「裁縫師」。「當時即使我想做時尚設計,但我也不知道有『時尚設計師』這條路。」她回憶。

但是,走在紐約第七大道上,擦身而過的路人,賈雯蘭估計,十個之中大概就有一個是設計師,「當你逛街、閱讀時尚雜誌、與朋友閒聊,生活上許多現實不斷告訴你:夢想是可以被實現的。」

從腦中夢想到拿起針線

紐約那種沒有什麼不可能的氛圍和環境,給了賈雯蘭一個夢想的起點。

於是一九九六年開始,賈雯蘭白天工作,晚上到紐約FIT(流行設計學院)從頭學習,從打版、裁衣到車縫訓練,這是她真正開始接觸服裝設計的起點,也為時尚設計師之路練就扎實的蹲馬步功夫。

修課之餘,每當賈雯蘭看到學校公告的設計比賽,都會將自己的作品寄出參賽,學習設計才短短幾年的她,竟然打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班學生,攻無不克,全都得了第一名!

對賈雯蘭而言,這是相當大的鼓舞,但促使她 下定決心跨入時尚界,最大的動力卻是來自街頭素昧平生的路人。

「我那時常常穿著自己做的衣服,因為市面上找不到我所喜歡的。」賈雯蘭回憶,尤其是穿著自己編織的毛衣時,常常走不到下一個街口,就有多達四、五位路人上前詢問:妳身上的衣服是在哪裡買的?甚至還曾經有一位男士硬著頭皮來詢問,該品牌是否有做男裝,也想買來自己穿。

「這就像隱性的市場調查,讓我覺得:我的作品是有人喜歡的,我開始想找一個設計助理的工作。」賈雯蘭隱約嗅出自己設計的服裝,似乎具備一定的市場潛力。

賈雯蘭的母親形容她從小就十分有拚勁,想做什麼就會全力以赴。下決心要當設計助理,賈雯蘭立刻四處投履歷,包括Marc Jacobs、Henry Bendel等多家知名設計品牌,儘管秀出優異的參賽成績,但少了科班光環,沒有品牌願意給賈雯蘭機會。

從依附大師到自創品牌

這些面試官都很喜歡賈雯蘭的作品,可是他們卻只願意給她行銷或採購的工作。甚至有些人建議作品極富個性的賈雯蘭去歐洲發展,不適合留在美國。聽到的當下,﹁ 我立刻有兩種感想,一是我的設計很特別、很好,二是我非主流,或許前途茫茫,這也是一種欣賞,但對當時的我而言,不讓我做想做的設計工作,就是一大挫折。」賈雯蘭並沒有沮喪太久,念頭一轉,她決定仿效當時的幾位年輕女設計師,自行創業。「我知道其實有很多人喜歡我做的衣服,只是把衣服送到這些人手上的這段路,中間的協助者還不願給我機會,那我就全部自己來!」一九九九年下半年,拿自己的積蓄加上信用卡,賈雯蘭成立了一人工作室,自己畫圖、打版、縫製,「Twinkle by Wenlan」第一季的系列作品出爐時,已是二○○○年的二月。因為剛起步,賈雯蘭拿起電話,主動打給自認適合販售自己作品的百貨商場、精品店如 Barneys New York、D'aurora等,一家一家地聯繫,向對方毛遂自薦。

在創業初期,賈雯蘭便清楚知道她的作品要在哪些通路販售、賣給哪些客戶。第一季電話打完,結果收到五份訂單,對新人而言,這是非常好的成績,但賈雯蘭不這麼認為。

「我那時不滿意這個成績,我認為應該大家都會喜歡我的作品,會搶著下單,結果有些只叫我繼續寄型錄給他。」尤其是Barneys New York,賈雯蘭絲毫不懈怠地寄了四季的型錄過去,足足等待了二年,才得到對方的青睞。

二○○○年,「Twinkle by Wenlan」一炮而紅,獨特美感的編織毛衣,成為賈雯蘭令人驚豔的品牌識別標誌,而被時尚媒體譽為「紐約針織女王」,大有和以針織服飾聞名世界的法國設計師Sonia Rykiel一別苗頭的意味。

曾任台灣︽哈潑︾時尚雜誌主編、︽費加洛︾雜誌副社長的陳宜表示,﹁二○○○年『Twinkle by Wenlan』推出毛線編織商品,正好遇上時尚圈的熱度。那段時間大家重視的是『手感訴求』,針織商品其實可以用機械做到很精細,但卻無法做出『手感編織』的美,賈雯蘭充滿手織感的毛衣,剛好迎合了當時的熱潮。」過去織毛衣有種迷思,越困難的圖案織法,似乎才能顯現厲害之處,但賈雯蘭的產品卻不依循這條路。「她用的是很平凡的織法,但會改變原料應用上的比例,加上賈雯蘭的配色跟西方人用的就不一樣,更是大大增添其獨特性。」

從創業至今始終如一

步入時尚圈之後,因為創業基金很少,賈雯蘭戰戰兢兢,非常在意市場獲利,儘管第一季就拿到訂單,但十年後她受訪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還是:每一件衣服都要有市場、每一季訂單都要成長。

賈雯蘭提到,許多知名設計師如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Gucci前設計總監湯姆.福特(Tom Ford),每天早上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世界各地傳過來的銷售報表,「他們必須從中吸收客戶的喜好,反映在下一季的衣服上。」每一年必須推出八檔系列服飾的賈雯蘭,每天上午十一點前就會進公司,常常忙到深夜;除了親手畫設計草圖,也經常要與行銷人員開會,了解店頭對上一檔作品的反應。「我們一年至少有超過六千個idea(指草圖),最後只有五百個會成為商品!」帶領十名員工,應付歐美日共五百家店頭通路,賈雯蘭不靠參加派對交際應酬來結識人脈,而是專注在設計本身,靠產品力決一勝負。

二十年好友朱培玲說,賈雯蘭是非常樂觀的人,很有行動力,「她曾說未來也可以設計家居用品,甚至還可以蓋房子!」而在○六年,賈雯蘭果真也跨足設計居家用品。

賈雯蘭自有品牌的設計商品,已經從服飾,延伸到飾品、甚至居家布置、生活用品,她將抱持對時尚的熱情,和不放棄的毅力,在時尚圈繼續twinkle(閃亮)下去!

賈雯蘭

出生:1966年

現職:Twinkle by Wenlan

創辦人兼設計師

學歷:紐約市立大學藝術行政碩士、政治大學社會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66

「細威」力撐舒拉寶娃勇於認錯

1 : GS(14)@2016-03-11 00:51:15

俄羅斯網壇名將舒拉寶娃禁藥醜聞曝光,雖獲「宿敵」莎蓮娜威廉絲「細威」力撐,其誠信卻廣受質疑。舒拉寶娃日前自揭因服用禁藥米曲蘖而未能通過澳洲公開賽的藥檢,世界排名第一的莎蓮娜前日對此表示愕然,但欣賞舒拉寶娃誠實交代事件,鼓起勇氣承認疏忽。然而,世界反禁藥組織前主席龐德卻指,該組織去年9月底公佈米曲蘖將會於今年元旦起成為禁藥,舒拉寶娃及其團隊應當知情,卻沒有在三個月通知期中停藥而闖下彌天大禍,實在「鹵莽得無以名狀」;網球當局亦曾為此作出五次警告。此外,米曲蘖生產商Grindeks亦指,該藥一般療程為4至6周,一年可重複療程2至3次,病人要延長服用期必須經醫生處方,暗指聲稱為醫療原因服藥10年的舒拉寶娃說謊。據指前蘇聯軍隊亦曾於1980年代阿富汗戰爭中以該藥增強士兵耐力。法新社/英國《衞報》/《泰晤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0/195235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497

重奪公民廣場案 年輕人純真 勇於表達意見 官:法庭應寬容理解

1 : GS(14)@2016-08-16 06:20:57

■因參與重奪公民廣場而被檢控的黃之鋒、羅冠聰及周永康,昨在判刑後離開法院。謝榮耀攝



【本報訊】前年9月26日重奪公民廣場一役掀起佔領運動序幕,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主席羅冠聰及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早前被裁定3罪成立,昨日判刑。裁判官張天雁強調,不應以事後其他更激烈的政治事件來重判3人;又指年輕人勇於表達意見,可貴之處是較為純真,但易流於偏激衝動,法庭應以較寬容及理解的態度,3人非為一己私利而犯案,僅希望進入對他們而言充滿歷史意義的公民廣場,分別判黃、羅兩人80及120小時社會服務令,周則判入獄3周,緩刑1年。記者:戴國輝



黃之鋒(19歲)早前被裁定煽惑他人參與非法集結罪罪名不成立,但他爬欄進入公民廣場,參與非法集結罪成;羅冠聰(23歲)不斷在台上呼籲集會人士進入廣場,被裁定煽惑他人參與非法集結罪成;同是爬欄入廣場的周永康(25歲)被裁定參與非法集結罪成。裁判官索閱3人的感化及社會服務令報告,押後至昨日判刑。辯方昨求情指黃一直關注政治議題,當日犯案僅希望喚醒市民對運動的關注,對有保安員受傷感到不安,他與羅願意承擔法律責任;兩人的報告正面,均獲推薦做社會服務令。周不獲推薦,但他有很強的責任感及公義感,不需輔導或其他形式來協助反省。



■羅冠聰、黃之鋒及周永康前年9月26日發起重奪公民廣場,大批市民到場聲援。

指3人關心社會問題

裁判官張天雁一開始形容3人是學運領袖,來自基層或小康之家,求學期間表現良好,從沒犯上刑事罪行,關心社會問題,對政治滿腔熱誠,熱心參與學運。她強調本案與一般刑事案件截然不同,除考慮案件嚴重性,需要考慮犯案動機,3名被告犯案只因關心社會現狀,表達他們的政治理念,並非為了一己利益或傷害他人。張進一步解釋,年輕人和學生或會因對政局不滿而勇於表達意見,若沒違法,本身並無不對,法庭絕對尊重言論及集會自由。年輕人可貴之處是往往較純真,不須顧實際利益,可能較衝動偏激及不想後果,就如錢幣兩面,有美好一面,亦有缺失一面。當年輕人為了表達意見而犯法,法庭除考慮行為及引致的後果,亦應採取較寬容及理解的態度,嘗試了解背後的犯案動機。張官又指重奪公民廣場,早於佔中及往後其他更激烈的政治事件發生。若她考慮後來的政治環境而判3人阻嚇性刑罰,對他們並不公平,何況3人的行為相對後來不同的政治事件而言其實溫和得多。3人一直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當晚最可能受傷的是他們及其他集會者。



行為鹵莽但非十分暴力

張官稱無忘記有保安員因阻止集會人士入廣場而受傷,當大批集會人士從圍欄跳下及強行推閘,的確有機會令在場人士擔心社會安寧受破壞。3人的行為鹵莽,但並非十分暴力,也沒有刻意傷害警員或保安員。張又指羅冠聰的刑責較重,不斷煽動他人擾亂秩序,但他亦在台上不斷呼籲集會人士要遵守秩序,注意安全,又提醒他們有法律風險。儘管3人是經審訊後被裁定罪成,但張官認為他們在被捕、調查及受審期間一直表現合作,承認所做的行為,僅就有關行為是否構成罪行提出抗辯。張指他們就保安員受傷一事致歉,願意承擔法律後果,羅更向感化主任稱會有所反省,將來以其他合法方法表達政見,故認為可判3人社會服務令。張官判黃80小時社會服務令,羅則判120小時,由於周已被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取錄,將於下月修讀為期一年的碩士課程,他實難以履行社會服務令,考慮他的例外情況,判他緩刑。案件編號:ESCC2791/15羅冠聰在今屆立法會選舉港島區參選,該區其他參選名單,請參閱本報立會選戰網站http://hk.apple.nextmedia.com/legco2016/region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16/197381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04

白蝕女勇於赤裸:男友愛我的斑點

1 : GS(14)@2016-09-01 06:24:20

新西蘭一名患白蝕症的女子,拍攝全裸照勇於展示身上的斑點,同時長露出她對身體的自信。26歲簡娜基(Kannagi Shanbag)10年前開始出現白蝕症,形容此症完全改變了她,「最初開始時白蝕一小片一小片地出現在腳及臉上,我看過很多醫生、試過很多治療,例如是雷射治療、紫外線、順勢療法、類固醇、乳霜、一些隨便的自家製藥方,但它就是不停地擴散。」簡娜基自言本來屬於受歡迎的一群,白蝕令她自信大減,但也令她學會了做人要仁慈及謙虛。她說:「我以往會化妝遮掩斑點,但它一增長就根本遮掩不了全部,我怕被人評頭品足,所以我很久沒穿裙。」曾住在印度的她搬到英國後,慢慢重拾自信,皆因途人不似在印度般會緊盯她,問她病情時也沒那麼粗魯。簡娜基後來邂逅攝影師男友,二人再到新西蘭定居,她說:「他愛我的斑點,他不愛我化妝,他說:『你不需要那一切,你是那麼的美。』」簡娜基如今雙手雙腳及40%軀幹幾乎全白,見男友想拍照推廣身體自信,於是答應全裸上陣做模特兒。她說白蝕症女模哈洛(Winnie Harlow)最能引起她的共鳴,「我認為她在提升公眾關注一事做得很好,但對我來說,我很久之前就開始感受到那種自信,我為自己感到非常驕傲。」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01/197567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0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