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訂單上萬、估值6億 “劍橋男”的點菜APP能否成為下一個餓了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5/150074.html
黑馬說:O2O成為“風口”已經有些日子。期間,有的公司成長為10億美金以上的“獨角獸”,例如滴滴打車、美團、餓了麽等等,但更多的則是在廝殺的路上,或者已經被對手踩在腳下。未來屬於誰?我們認為是那些已日訂單過萬,世界卻剛剛向他們招手的實力派新秀。
由劍橋大學畢業生侯峰創辦的“悠先點菜”正在低調的爆發。這個偏安於杭州的創業公司,將傳統餐廳中的“菜”與“人”進行直接連接,讓人們在家中提前完成點菜,甚至全單付款。此點菜APP在創辦第10個月,日均交易訂單數已經高達1萬,並於近日獲得了來自騰訊的數千萬美金投資。
當這一切僅僅發生在杭州,訂單卻以50倍的速度在增長時,我們該怎麽看待他們的未來?
文 | i黑馬 王瑞
悠先點菜CEO 侯峰
學費:2次創業失敗 3次踩入餐飲O2O大坑
在北京三元橋鳳凰匯太平洋咖啡,悠先點菜CEO侯峰脫了鞋子,盤腿坐在沙發上和i黑馬聊起他的創業史——那是一個長達6年,兩次失敗,掉過無數次深坑的漫長路程。不同於一般創始人咄咄逼人的語速和激情萬丈的情緒,光頭侯峰始終都很平和。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思考之後的結果。
遇到不同意見時,他會反駁然後停頓,但語速不變,卻一針見血。於是你知道,為什麽付全款而不是訂金,為什麽是中檔餐廳而不是快餐,為什麽是堂食而不是外賣,所有這些問題,每一個他都已經在腦子里問過自己無數遍。
創業,就是對人類一種行為模式的改變和提升,如果你不能透徹地理解人類每一個簡單動作背後的深意,那這種創業項目註定失敗。
已經失敗過幾次的侯峰深諳這個道理。
這位21歲就從英國劍橋大學碩士畢業的“天才少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VIA以及諾基亞當了6年技術高管,於2009年開始創業。但直到三十歲出頭,他還在面臨著用自己錢養活團隊的窘境。
2010年年初,由於政策監管問題,侯峰不得不停掉了自己第二個創業項目“施強醫療網”,此前他還做了一個在線教育項目。這時,侯峰決定做一個“不像醫療監管沒那麽嚴,同時又比在線教育的使用更頻繁”的項目。他選定了O2O餐飲。
當時拉手、窩窩團、美團等團購網站“百團大戰”激戰正酣,但侯峰覺得團購並不能真正滿足1.7萬億餐飲產業(2011年數據)的需求,互聯網對於餐飲的改造也不該只是打折引流這麽簡單。他想再往前一步。曾管理過餐廳的他嗅到,互聯網作為工具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傳統餐廳的“效率”。
“餐飲O2O的各個方向,我基本都試錯過。如今的悠先點菜產品成型之前,差不多經過3次坑。” 侯峰說。
首先,他嘗試給餐廳提供成套的“收銀+點菜”的軟硬件結合系統,硬件是iPad的電子觸屏點菜單。但老板要培訓員工使用新的收銀系統,要花很多精力,而且這種軟硬件一體的東西太重,沒法規模化擴張。
後來,他又切入排隊系統,給餐廳提供排隊叫號的“硬件”系統。但他發現,很多排隊機每天只應用幾個小時。而且,排隊機前的服務員也並不能省,對效率的提升很有限。
之後,他想到了可以優化點菜。給門口排隊的人們提供提前點菜的應用,點完生成二維碼,在前臺的“硬件”上掃一掃就可以直接打印菜單。這個小小的“硬件”雖然成本只有幾十元,但很容易壞,需要頻繁維護,最終也只得放棄。
問題出在哪?硬件、硬件,還是硬件!?
融資:從王剛到騰訊 上線一年半估值一億美金
交了2年學費之後,侯峰對如何把互聯網整合進餐廳,提升餐廳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決定砍掉所有重的東西(硬件)去快速規模化,專註利用互聯網優勢,結合大家使用的設備(手機)打通餐廳和消費端,提升餐廳的“翻臺率”,升級消費體驗。
此時,峰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滴滴打車的投資人王剛。在一個茶室,王剛在和他聊了半個小時後就決定要投資悠先點菜。而且第二天,錢就已經打到了侯峰的賬上。
這對於此前一直單打獨鬥,靠自己的錢支撐了4年的侯峰來說,確實是一個驚喜。他也未曾想到,在獲得了王剛的數百萬投資之後,經過多次餐飲O2O試錯洗禮的侯峰,新項目的發展如坐上了“火箭”。
侯峰以為自己只是把此前試錯經驗都告訴了王剛。王剛卻坦言:“一個有後端餐飲經驗的人做針對餐廳的項目,至少比前端的人少交六個月的學費。”
王剛也認為,提高餐廳的“翻臺率”才是餐飲O2O的真正突破口,悠先點菜和餓了麽一樣,都是提升了餐廳的效率,創造了價值。只有創造價值的東西,才有在行業中長期存活的理由。而很多拼湊的O2O項目,並不具備行業價值,只是依靠資本和營銷撐起來,成為一個多余的服務銷售入口,對比其他銷售渠道中,其實不具備競爭優勢。
侯峰說:“如果大量的B端不在你平臺上玩,這個平臺就無法聚集有能力服務C端的資源"。
目前悠先點菜已經覆蓋杭州和上海3000家餐廳,日均訂單量1萬單。而在9個月前,他們的日均訂單量僅僅為200單。悠先點菜實打實的為眾多合作的餐廳提升了10~20%的翻臺率,杭州餐飲店爐魚與悠先點菜合作前一月服務 2.8 萬人,合作後一月服務 3 萬人。
“用戶無論在哪,提前用‘悠先點菜’點好菜後,什麽都不用管了,按時到餐廳就餐就行。92%的用戶直接在悠先點菜上付款,54%用戶已經開始提前數個小時點菜,餐廳省去了點單、收款等服務,可以有安排桌位的空間,甚至是提前規劃菜品供應。”
悠先點菜經過半年打磨之後,“完成品”於2014年初上線。對比創業初期試錯的坎坷和徘徊,悠先點菜似乎每一步都“踩”在了點上。2013年上半年,侯峰獲得了王剛的天使投資,2014年上線運營半年取得日均200單成績後,獲得了GGV(紀源資本)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投資。而後,悠先點菜迎來了大爆發,騰訊也主動登門。
在和阿里的淘點點廝殺多時之後,侯峰也終於在BAT中間站了隊。在拿了騰訊數千萬美元的B輪投資後,悠先點菜如今估值突破了1億美金,成為大眾點評,滴滴,餓了麽之後,騰訊為數不多主動布局的O2O項目。騰訊也承諾將給予侯峰微信入口以及其他資源的補充。
悠先點菜App主界面
爆發:對標餓了麽全國擴張 未來或切餐廳原材料供應
現在的悠先點菜,如同2012年時處於爆發前夜的外賣O2O公司“餓了麽”。
彼時的餓了麽只在北京上海布局,剛獲得B輪融資,日均訂單也不過數萬單。但其為眾多餐廳提升30%~50%的翻臺率,已經顯現了其對於餐飲行業巨大價值。
隨著後來大量資金引入,餓了麽擴張到全國,“效率黑洞”把全國數萬家餐廳都“吸”入了餓了麽平臺。如今餓了麽已經成為了一家日均訂單突破120萬,覆蓋十萬家餐廳,估值20億美金的超級O2O平臺。
雖然對餐廳的翻臺率(10%~20%)提升沒有“餓了麽”(30%~50%)那麽高,但是悠先點菜更容易切入中高端餐廳,更容易進入多人用餐社交消費場景,且主內(餐廳內用餐)的定位,讓悠先點菜和餐廳管理貼得更緊密。
目前悠先點菜團隊有70人,在獲得騰訊投資後,侯峰表示下一步將會是“戰略擴張”。
侯峰期望悠先點菜不但提升餐廳的效率,還能產生愉悅的用餐體驗,他的夢想是讓用戶去餐廳就餐像使用打車軟件Uber一樣,掏出一次手機(點單),就可以直接到餐廳用餐。
當然,侯峰本人的夢想還要更大一點:如果有一天,能引導顧客提前一天下單,那麽悠先點菜將直接影響到餐廳的原材料采購。而當大量“人”與“菜”的數據在優先點菜上沈澱完成後,也許到時,侯峰他們就能切入的更多。
悠先點菜公司基本情況
主營業務:提供可直接支付的點菜APP。通過遠程點菜,幫助C端優化就餐體驗,同時幫助B端改善經營效率。
創始團隊:張穎(合夥人)阿里巴巴10年銷售經驗(M2高級經理),管理過70人銷售團隊。曾銷售過阿里巴巴誠信通、網銷寶等廣告產品。擅長銷售,運營商務團隊。
許文傑(合夥人)2003年浙江大學畢業(計算機系)。曾在科訊、天璣、寬宇科技、華數網通有9年的渠道推廣和管理經驗。20年以上餐飲行業管理的家庭背景。2012至2013年,負責銷售團隊及外婆家、名人名家等大客戶戰略合作談判,目前負責合作以及商務談判。
公司規模:估值1億美金,總部位於杭州,在上海設立分公司。
融資進度:2013年獲得王剛數百位天使投資,2014年獲得GGV數千萬人民幣投資,2015年年初獲得騰訊數千萬美金投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瑞,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每日黑馬】是中國第一創業創新服務平臺i黑馬網傾力打造的創業報道欄目。如果你的創業項目想爆發,如果你想吸睛,如果你想拿錢,歡迎勾搭黑馬哥個人微信號heimage0002。我們的推廣資源包括:i黑馬網、創業家微博矩陣(800多萬粉絲)、創業家微信矩陣(百萬級粉絲),知名企業家、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在這里!
i黑馬 葉靜 10月12日報道
今日,移動醫療公司掌上糖醫宣布獲得1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領投方為IDG。之前,掌上糖衣獲得了平安創投及經緯投資300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本輪融資中,兩家公司繼續跟投。另有消息稱,有一神秘戰略公司參與了此次跟投。
移動醫療雖是風口,但是風聲大雨點小,百萬級天使投資易拿,千萬級美元融資不多。掌上糖醫之前,比較受業界關註的同類公司有微糖、糖護士等。盡管還沒探索出成功的商業模式,但在糖尿病管理領域,已初現 “紅海”端倪。在APP store 上,你可以輕易找到上百款糖尿病管理軟件,如同當年上演的“百團大戰”,如今上演著“百糖大戰”。
創業一年,黑馬會會員、掌上糖醫創始人匡明體型小了一圈。一年前闖入這個領域時,這位劍橋大學畢業生、前Intel工程師、強生亞太市場年度銷售冠軍,設想著憑借自己的過往背景及對產業的理解,可以輕易打下一塊地盤,但是很快發現自己錯了。這一年里,他不斷地推翻自己、不斷地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創業一年,掌上糖醫創始人匡明體型小了一圈
“開始想得很簡單,我們認為病人的需求是這個,但通過用戶一對一的訪談,發現他們的需求是另一個,比如他們對醫生不那麽看重,但對營養、社交的需求更強烈……”
沿著調研來的需求,匡明開始做產品,從硬件設計到軟件服務,然而這一切的努力並不能帶來期待中的顯著效果,比如用戶的活躍度依然不高,各種困惑不時襲來,最終匡明總結為“所有的慢病管理之所以難做,是因為有需求,但沒有剛需,不像腫瘤。”
他決定幫用戶創造剛需,將慢病管理與保險相結合。這在美國,已有成功的先例,如WellDoc和Glooko。匡明學習了兩家公司的做法,同時又改善了兩家公司原有體驗的不足。比如針對welldoc的血糖數據需要手動輸入, Glooko的插件售價較高,兩家公司的線下服務較少等問題,糖+硬件與掌上糖醫軟件相配合,不僅提供了更便捷的數據采集方法,更便宜的硬件價格,還提供了多樣化的線下服務活動。相較產品層面,嘗試這一模式的真正困難在於中國的醫療支付體系不同於美國。
中國的商業醫保里,慢病管理才剛起步。去年新的保險政策,開始鼓勵個人用醫保卡的余額購買健康保險。在匡明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中國的支付體系會想美國學習借鑒,這也給了他走這條路的勇氣。
在匡明看來,國家每年為糖尿病及相關並發癥支付的費用達到了近2000億元,占到基本醫保總額的20%,未來國家基本醫保肯定要減負,但不可能甩包袱,這其中肯定會有商業保險參與其中。所以盡管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模式及險種,匡明願意作為探索者與其投資方共同推動與平安保險推出相關新險種。
“將慢病管理與商業保險相結合會是移動醫療的一條道路,整個行業都應該從這個方面去做。”匡明說,“本輪融資後,掌上糖衣將與保險合作夥伴深度合作,搭建一站式的糖尿病院外監測、管理、服務和保障平臺。”
之前,國內移動醫療公司大多沒有商業模式,主要依靠VC的資金生存。在已經嘗試的商業模式上,除軟硬件相結合,硬件產品帶來部分收入外,最主要的還是服務醫藥產業鏈上的大公司。由於藥企是這個產業鏈里真正賺錢的大公司,所以已有的一些商業模式探索主要是為藥廠服務,包括調研咨詢、Emarketing等。但是匡明認為這些模式只能是中間形態,不是真正的商業模式,無法支撐一家十億美元或百億美元的大公司。
盡管跳出了藥廠生態鏈,但匡明還是將掌上糖醫納入了另一條生態鏈——支付方生態鏈。在醫藥產業里,一個最為重要的部分是支付,而這也為掌上糖醫這輪融資留下了一個懸念,本輪投資方中的一家公司一直沒有揭開面紗。如果按照匡明希望走的道路,在引入平安之後,金融服務方也會是其希望引入的對象。
“我們已為用戶提供了數百萬次各類服務,年底用戶數量有望達到百萬”匡明說。過去一年,掌上糖醫能夠獲得大量用戶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其與阿里雲展開了合作。而考慮到之前騰訊投資了糖大夫,此輪融資,掌上糖醫是否會引入BAT也是懸疑之一。
掌上糖醫檔案
公司名稱:杭州康晟健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創始人:匡明
公司所在地:杭州
所屬領域:移動醫療
融資情況:A輪 1500萬美金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葉靜,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凱恩斯為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理財:大規模購入股票,25年間平均收益率高達16%!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811

凱恩斯原來是個投資高手。(資料圖/圖)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創立於1441年,在劍橋大學眾多學院中財力最雄厚。一次大戰後,凱恩斯參與學院的資產管理與投資,他最大膽也最激進的改革,是把收益來源從地產轉入證券。此事的成敗與投資的時機密切相關,他的成果盈虧互見。期間最重大的失誤在於,未能預見到1929年10月的紐約股市崩盤,以及之後持續幾年的世界性大蕭條。於是他改變策略,買入後耐心等待度過大蕭條,也讓他從原本的短期進出買賣,轉為長期投資者,讓國王學院的資產得以長期受益。
為什麽1920-1930年代國王學院的資產管理,對現代還有意義?因為在那個歷史轉折的階段(一次戰後到1930年代大蕭條),凱恩斯對大學資產的投資策略,做了方向性與策略性的大轉向。今日各國的高等教育機構,都面臨經費與資產收益的龐大壓力。雖然環境各異,但面臨的轉折壓力和1920-1930年代類似。凱恩斯的膽識、獨樹一幟、特立獨行,在國王學院也遭到保守力量阻撓,但事後證明這是高明的創見,值得現代借鑒。
凱恩斯的新策略有兩大特點:1)把傳統的收益來源,從農業性不動產轉向高流動性、高風險、高變現的證券市場。2)他秉持“動物精神”,勇於投資、敢於投機。過程中有得有失,有成有敗,但他以國王學院的“終身院友”為榮,忠誠管理資產,劍橋大學31個學院中,在二次大戰結束前,國王學院的經濟狀況一直最好。
凱恩斯一生的職位眾多,幾乎每年都更換重要的國內外職責。1909年他被指派為學院的賬戶督查員(Inspector of the Accounts),1912年被選入國王學院的管理委員會,1918年戰後成為“副司庫”(Second Bursar),1924年成為“首席司庫”。直到1946年過世,都沒離開過這個職位,這是他擔任時間最長久、也最榮譽的工作:為劍橋最重要的學院、也是他自己的“母院”奉獻一生的投資智慧。
相對地,1920-1940年代的哈佛、耶魯大學,資產管理還是傳統的不動產收益,要到20世紀下半葉,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才改采凱恩斯式的投資:長期投入有價證券。凱恩斯可說是高等教育“機構證券投資”的先驅者。從本文的表格可看出,凱恩斯給學院帶來巨大的資產利益,每年歲末財務報告時,國王學院的投資報表,就成為劍橋大學的焦點。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資料圖/圖)
劍橋共有31個學院,國王學院是最大也最有名的,遊客需付費排隊參觀。1441年由亨利四世設立,曾賦與相當豐厚的資產,主要是農業不動產(耕地與莊園),散布在英格蘭各處。學院的著名院友,除了凱恩斯,還有擔任過都鐸王朝伊麗莎白女王內政大臣的Sir Francis Walsingham、擔任過首相的Sir Robert Walpole、近代計算器重要人物Alan Turing。

圖1:國王學院的耕地與莊園,散布在英格蘭各郡。數據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Foo (2015): “Keynes, King’s and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p. 131, Figure 4.1.(資料圖/圖)
1441-1920年代初期近500年間,國王學院的資產以農業收益為主:共有36個莊園和8個在1453年沒入的教區長財產。愛德華四世時(1461-1470在位),沒收了一大部分學院的初始資產,導致年收益減半。都鐸王朝亨利七世與八世時,又得到王室贈與,成為劍橋大學最富有的學院,直到1546年三一學院(Trinity,這是牛頓所屬的學院)成立時才被超越。
學院的司庫如何管理資產?基本上是與佃農簽約、更新契作條件、出售林木、派任農地的管理人員。除了王室的賦與,學院也接受各方的捐贈、遺贈、購買,但在這400百多年間,這些事的比例不高。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學院資產,1850年之前都受到法條約束,不得出售土地,直到1920年在凱恩斯手中才有大幅變革。
為何需要大變革?因為碰到幾件經濟興衰。1)就興盛面來說,英國的農業革命,1700-1850年間田地生產增加5倍,但田租收益增加8倍。對學院這是好消息,所以長期習於享受不動產的豐厚收益。2)就衰退面來說,1870-1900年代英國農業進入蕭條衰退期。土地革命的壓力,以及越洋運輸的興盛,鼓勵農民往北美洲、澳洲、阿根廷開發新耕地,因而造成國內農產品價格下跌。3) 1870-1890年代中農業地租下跌3成,跌回60年前的水平,國王學院的收益在20年間,因而減少約1/5。到了1913年一戰前夕,學院的收益略有回升,但一直無法回到農業大蕭條之前的水平。
1882年學院首次公布收支狀況:不動產收益約3.64萬鎊,證券收入只有1,600鎊。顯示學院對證券的消極態度,原因很簡單:條文規定不得處置不動產,所以沒有足夠資產轉投資本市場,只能購入少量政府公債。19世紀末時,牛津劍橋的這項規定松綁了:可以處理不動產,也可以投入證券市場。國王學院因而在1880年代,買入印度政府公債(由英國政府保證),也買了英國鐵路債券,1890年代又買了英國市政府債券、殖民政府債券。這些都是證券信托業名單上,具有的“一級債券”。
換言之,1893年與1900年的投資信托法條,賦與學院有更高的管理資產自由度。但在一戰前,還是以持有安全性高的公共部門債券為主,尚未能多元化經營。這些保守投資所賺取的利息收入,只占全部收益的10%,無法抵消農業蕭條帶來的沖擊(表1)。

數據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Foo (2015): “Keynes, King’s and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p. 133, Table 4.1.(資料圖/圖)
1918年戰後,凱恩斯被選為學院“副司庫”,1924年升為“司庫”(First Bursar),全權負責投資政策直到1946年過世。在這段完全自由自主、不受挑戰的22年間,表2顯示凱恩斯對學院資產的調配比例。國王學院比美國名校更早走向證券化。

數據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Foo (2015): “Keynes, King’s and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p. 135, Table 4.2.(資料圖/圖)
把這麽高比例的資產投入證券市場,投資報酬率是否也很高?計算過後發現,並沒有過去所認為的那麽高:1924-1946年間平均收益率為16.0%,同時期英國證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為10.4% , “限制型的證券”(restricted Portfolio)6.8%,英國政府債券6.8%。所以凱恩斯的選股表現,是比同時代的平均值高,但也沒有那麽“神”。
圖2顯示1922-1946年間,國王學院的投資報酬率(黑色線),和全英國資產投資報酬率(淡色條)。1922-1946這25年間,有6年表現比不上全英國的平均值(6/25=1/4)。這表現不佳的6年中,4年是在他接手的前8年內。

圖2:1922-46年間,國王學院的投資報酬率數據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Foo (2015): “Keynes, King’s and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p. 216, Figure 1.(資料圖/圖)
黑線比灰線低,表示凱恩斯的表現較差,若累計1922-29年間的落差,會看出剛接手的前8年,比英國平均證券報酬率的收益,總共少了17.2%(業績落後)。尤其碰到1929年大蕭條時,凱恩斯的業績更差,1930-31年間虧損也很嚴重。真正的翻轉點在1932-36年間,凱恩斯大有斬獲。在二次大戰前幾年間(1938-40),他也是表現不佳,1941-46年間又表現良好。
整體而言,凱恩斯這麽聰明的人,25年間在股票市場上還是翻了兩次船(見圖2的負值)。主要是因為大蕭條與大戰,若在平時他表現得還不錯。限於篇幅,還有些更細節的逐年數字,不適合在此複制,一方面篇幅太長,二方面數據過細。有興趣的者請上網看Chambers et. al. (2015)頁847表1,詳述:1) 1921-1946年間,凱恩斯買賣股票的次數與金額。2)頁849表2詳述1921-1946年間,國王學院各種資產的逐年報酬率。
接下來看圖3:1919-2013近百年間,國王學院資產配置的趨勢變化。這顯示幾項特點:1)長期而言,不動產的比例持續下降,1975-1985年間升高過,之後又下跌。2)普通股的比例愈來愈高。3)優先股在1965年之後完全消失。4)固定收入的比重逐年減降。5)現金的比重也日益次要。6)若把焦點放在凱恩斯主掌的1924-1946年間,就可看出他要扭轉性的責任:把整體方向做結構性調整,到了2013年還看得出這項轉變的影響。

圖3:1919-2013年間國王學院資產配置的趨勢變化。說明:深黑色:不動產的比例;左向斜虛線:固定收入;灰色:優先股;右向斜線:普通股;左向斜線:現金;空白區:其他。數據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Foo (2015): “Keynes, King’s and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p. p.137, Figure 4.2.(資料圖/圖)
接下來看圖4:1921-1945年間學院的股利有多好?凱恩斯選購的證券,在1921-1945這25年間,報酬率大都高於買公債,也比100種代表性股票的報酬率高。長期而言,凱恩斯是學院資產投資的優良代理人。

圖4:1921-1945年間國王學院的股利說明:1)黑色折線是國王學院的股票股利:每年8月的股利總收入,占投資額的%。2)直方條:英國的聯合債券(consol)的報酬率。3)灰色陰影區:英國100項代表性股票的股利%。數據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Foo (2015): “Keynes, King’s and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p. 138, Figure 4.3.(資料圖/圖)
圖5顯示另一個重要面向:選股的國際多元化。整體而言,非英國證券在1930年代時約占75%,顯示國際多元化很活躍。美國的大學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在同一年代幾乎只持有本國證券。劍橋大學的其他學院呢?以最富有的三一學院為例,甚至到了1957年,還是以不動產收入為主(83%),證券收益只有8%。

圖5:凱恩斯選股的國際多元化說明:1)黑色區表示英國證券的比例;2)左向斜線:美國證券;3)淺灰區:歐洲證券;4)空白區:亞洲證券;5)右向斜線:其他國家:例如南非金礦股。數據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Foo (2015): “Keynes, King’s and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p.142, Figure 4.5.(資料圖/圖)
1920年代主掌國王學院資產時,凱恩斯替學院購入的證券總值約兩萬鎊。1946年過世時已超過82萬鎊。這項豐碩的成果,甚至比他在其他公職的成就更引人註目。他過世時捐贈44萬鎊給國王學院,換算成2012年的幣值約1500萬鎊。這批遺贈包括:財務投資、藝術品、善本古書、名人手稿(以牛頓手稿最重要)。其中的藝術品約值1946年的3萬鎊,1988年時增值到約1700萬鎊,今日的價值當然更高了。凱恩斯是國王學院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院友:終身為母院奉獻心力,為學院賺取巨額財富,逝後又大方遺贈私產。對國王學院而言,凱恩斯的財務性貢獻是前無古人,也不容易出現後有來者。
參考書目
Acharya, Shanta and Elroy Dimson (2007):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Oxford and Cambri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mbers, David and Elroy Dimson (2013): “John Maynard Keynes, investment innovato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7(3):213-28.
Chambers, David, Elroy Dimson and Justin Foo (2015): “Keynes the stock market investor: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50(4):843-68.
Chambers, David, Elroy Dimson and Justin Foo (2015): “Keynes, King’s and 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 Chapter 4 of Jeffrey Brown and Caroline Hoxby: How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Great Recession Affected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127-50.
Dunbabin, J.P.D. (1975): “Oxford and Cambridge finances, 1871-1913”,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8:6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