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瑞主打「高規低價」戰,首推免分銷費的後收型基金,做好未來三年都不賺錢的打算,賭的是客戶的長期黏著度。 一紙金管會公告,吹起投信界殺價競爭號角。 金管會在八月三日突然提出一項修正條文,要求基金公司在販售「申購手續費屬後收型基金」者,若有收取分銷費,應揭示「手續費雖可遞延收取,惟每年仍須支付一定比例的分銷費,可能造成實際負擔費用增加。」之警語。 原來,今年上半年債券型基金表現相對不佳,有投資人提前贖回後發現不只要被罰交手續費,帳面虧損比該檔基金的實際表現還高,才發現原來還有分銷費這個項目,氣得一狀告上金管會。 但事實上,這些費用都有列在公開說明書裡,只是一般投資人購買前根本不會花時間詳閱。金管會基於職責增修條文,卻意外揭開殺價戰爭。 一般消費者在購買基金的時候,需要付出幾筆費用,包含給銀行的單筆手續費、給基金公司的每年管理費。 前有業者主打免收費: 卻多分銷費,抱越久扣越多為了搶客戶,有公司參考境外基金做法,推出「後收型」基金,意思是投資人在購買前不需要先付給銀行手續費。 這類基金主打「買基金、免收費」的口號,讓不少投資人以為「賺到了!」成為近年來的熱門商品,據投信顧公會統計,後收型基金檔數達六百零六檔,占境外基金總檔數達一五%,規模高達數干億。 然而銀行還是要賺錢。這筆手續費是投信公司先代墊給銀行,只要消費者不提前贖回,放到期滿,就可以免繳手續費。反之,若提前贖回,就還是要繳交等比率的罰金給投信公司。這 做的目的,是要換取投資人不隨便贖回,以維持該檔基金的規模與穩定。 只是羊毛終究要出在羊身上。 後收型基金雖然一開始不收手續費,但卻多了一項名為「分銷費」的費用,融入在每天的淨值中扣除,年化利率約為一%至一.五%,這對投信公司來說是一筆重要的收入。 因為,銀行的手續費約一.五%至三%不等,以一家資產規模一千億的投信公司來計算,一年要墊出去的費用最高就要三十億。如果沒有靠分銷費去攤提,將成為投信業者非常沉重的負擔。而每年一%的分銷費,若能連續收三年,剛好也抵銷了手續費。 對投資人來說,若能不隨著市場波動起舞,撐到期滿再贖回,其付出的成本就跟原本前收型的一樣,只要該檔基金績效不差,可以說是與投信公司雙贏。「我們用大數據系統分析過,債券型基金只要能持有三年以上,九成都會賺錢,」柏瑞投信執行副總董俊男說。 然而弔詭的是,後收型的基金,卻因為要扣分銷費的關係,反而會「抱越久,淨值被扣越多」,最後很可能吃掉報酬率。 以一檔持有期間四年的後收型基金為例,投資人若持有兩年就贖回,得付二%遞延手續費,再加上扣掉淨值二%的分銷費,費用達四%,換算比前收型付二%手續費多了一倍。 後有業者推免分銷費: 打短期虧、長期賺的算盤就在金管會頒布這紙公告後,九月初,柏瑞推出第一檔後收型、免分銷費的N級別基金,在投信圈引起一陣騷動。 柏瑞的做法,是替投資人吸收掉所有該付給銀行的費用。以一檔規模一百億基金來算,就是要多付出三億的成本,幾乎就是一家投信業者的資本額。而且「買越多、負擔越大」。 柏瑞投信總經理楊智雅坦言:「我們已經做好未來三年都無法賺錢的準備!」事實上,柏瑞的績效與獲利一直都算是相當穩定,但楊智雅認為基金市場成長已經趨 緩,若不再做出改變,「就會像諾基亞(Nokia) 一樣,沒有馬上消失,卻逐漸被市場淘汰。」然而基金產品的性質大同小異,很難再有創新,要如何吸引投資人興趣?楊智雅選擇像小米手機一樣,從通路結構上下 手,主打「高規低價」。付出高昂的成本,她賭的是客戶的長期黏著度。 楊智雅的算盤是,先用免手續費吸引客戶上門,只要進來後不出去,每年可以收取穩定的管理費,在基金的操作上,也不會因為頻繁進出而付出額 外的成本、影響投資績效,「短期來看我們是虧,但只要客戶快樂,長期來說是好事。」 同業看補貼行銷新手法:不可能一直代墊,只是噱頭知名財經部落客李柏鋒認為,基金銷售的好壞主要掌握在銀行通路,柏瑞的做法提供了銀行很好的銷售賣點,只要對拆費用談攏,確實能把規模衝大。 不過基金教母蕭碧燕認為,「投資的重點是要賺錢,不是去計較費用。真的要省手續費的話,去買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就好了,何必買基金?」被《亞洲投資 人雜誌》選為二0一五年台灣區最佳資產管理公司,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說:「我們重視的還是績效與服務,對打價格戰沒興趣。」張錫指出,主管機關的用意,是 要業者把成本揭露清楚,並非鼓勵砸錢做補貼。柏瑞的做法「當噱頭可以,但是不可能一直墊下去。」當投信業者為搶客從比績效拚到比價格,又有金管會跳出來監 督資訊透明度,只要投資人睜大眼睛看清楚費用結構,慎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就會在這場戰爭中成為最大贏家。 |
“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中國經濟,上半場“成績單”已經公布。在為經濟穩中有進感到鼓舞的同時,更要直面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較大的下行壓力,積極應對轉型升級中遇到的種種挑戰,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
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在上升,中國經濟面臨較為嚴峻的外部環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已經8年,世界經濟複蘇之路依然曲折,國際貿易持續萎縮。上半年,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是負10.4%。隨著英國脫歐的推進,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繼續發酵,未來世界經濟金融仍有可能出現新的波折。中國經濟的外需將持續承壓,而且還要防範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對中國的沖擊。
國內經濟轉型在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也在承受陣痛遭遇挑戰,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凸顯。一方面是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市場預期不穩,民間投資的投資意願不足,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降至2.8%;另一方面是去產能、去杠桿等結構調整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企業經營、就業、財政收入、銀行資產質量等產生影響。特別是重化工行業企業,以及經濟結構偏“重”的地方,面臨較大困難。
中國經濟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轉型升級之路,也不會是一場輕松愉悅的旅程。遇到困難和挑戰很正常,關鍵是必須增強定力、堅定信心,必須改革創新、重點突破。
面對困難和挑戰,要堅定信心,穩住宏觀經濟政策。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是轉型升級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需要理性面對。新舊發展動力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舊的動力確實在衰減,但新的動力成長勢頭在加快,要有信心。特別是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因此,面對下行壓力我們要穩住宏觀政策,不能自亂陣腳再搞強刺激,否則功虧一簣、後患無窮。
面對困難和挑戰,要迎難而上,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刻,要加速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加快強化新的發展動力。要有力、有度、有效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特別是在去產能問題上,不能因為部分產品價格的一時回暖就動搖決心,而要堅決以此為抓手,把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要素資源,逐步從舊動能中退出,積極向新動能聚集。要通過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不斷提高中國企業和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核心競爭力。
面對困難和挑戰,要重點突破,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發展動力。穩增長,投資是關鍵,要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引導其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在穩增長的同時發揮補短板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真正樹立服務意識,優化投資營商環境;要進一步拆除市場準入的“玻璃門”“彈簧門”,清除制約民間投資的障礙;要創新投資模式,鼓勵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發展,解決好民間投資的權益和回報問題;要落實減稅清費的各項措施,讓民間投資輕裝上陣。
面對困難和挑戰,要抓住根本,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歷史一再證明,改革釋放的活力、激發的信心,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奇跡的根源。越是在轉型關口,越是要用好這“關鍵一招”。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就,一個又一個專項改革方案已經出臺,人們對重大改革舉措的落地充滿期待。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要深化金融改革,讓金融有效服務實體經濟;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為實體經濟減稅清費,為結構調整提供支撐。
上半年來之不易的發展成績,已經為下半年的經濟工作打下較好基礎。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3樓提及
其實我覺得今次圍大家樂根本無道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