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天動聽如何實現逆襲:估值5年增50餘倍,策源兩次錯失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6/56906.html

筆者寫給i黑馬的這篇文章不會用諸如「阿里發力移動音樂」、「阿里加速移動端佈局」等內容作為主題——換個角度,天天動聽背後的一家VC,以及阿里之外的另一家公司的行動,比前面那些「高大上」的標題更有故事性。

「一家VC」叫聯創策源,「另一家公司」則是俞永福的UC,兩者圍繞天天動聽這家新興公司的故事,總計有3個關鍵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2008年,那時中國智能手機的主力機型還是塞班,黃曉傑(天天動聽CEO)與另外兩個合夥人一起開發了一款移動音樂播放器,在市場上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這完全是一個草台班子,UC找到這個團隊時,他們甚至連公司都沒有註冊,所有人都是兼職身份。當時,俞永福承諾投資天天動聽並注入UC瀏覽器的流量進行推廣,條件是黃曉傑等人必須正式註冊成立公司,以全職身份去運營這個產品。

實際上,黃曉傑的團隊同時也曾嘗試接觸過聯創策源等VC獲取投資,據筆者曾在其中就職的線人透露,當時策源內部的幾個合夥人看到這個案子時,都表示「看不出前景在哪裡」,隨即放棄了投資機會。

第二個節點出現的契機是國內安卓智能手機市場開始爆發。策源等風投機構開始大幅度轉向這個市場。天天動聽的天使投資者UC本身是國內最早向安卓平台轉型的移動互聯網企業之一,連帶效應下,天天動聽也很自然地立即著手研發該平台產品。很顯然,這一著賭對了,再加上UC瀏覽器不遺餘力地導入大流量,天天動聽順利躋身國內頂尖手機音樂播放器之列。

浮出水面之後,黃曉傑的團隊終於開始受到風投界的熱烈關注,不斷有機構洽談期望進入。當時最積極的兩家,一是聯創策源,二是最近兩年由於跟投雷軍系出名的晨興創投。尤其是策源,態度與上個節點時完全不同,甚至同時向黃曉傑和俞永福(策源也是UC的投資人)兩邊「施壓」,要求進入天天動聽的該輪融資。

但是最後,天天動聽還是選擇了晨興作為自己新的投資方。策源一方再次錯失投資的機會,內部對於這次的結果非常不滿,但也無濟於事了。

第三個節點就是阿里的進入了。2013年初,阿里巴巴明確了收購天天動聽的意向,UC一方經過權衡,決定退出,逐步將手中股份轉讓給阿里。根據線人的匯報,「公司估值增加50餘倍是沒什麼問題的」。再加上2億的用戶量,天天動聽完成這些只用了5年時間。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流傳甚廣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互聯網江湖裡,很多時候VC是缺失的。

「現在創業者最想拿的是來自企業的投資(CVC)。」一位風投人士也向筆者感嘆,以高估值退出為導向的投資,和以業務協作為導向的投資,從性質上就是根本不同的。「企業的戰略資源除了能帶來錢,更重要的是能給資源,比如UC這種有流量入口的公司,之前投的ES文件管理、安全管家,再加上這次的天天動聽,業務都是迅速成長。風投有多大幾率能做到?」(一名i黑馬作者的投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55

半個月兩次人事大地震 施振榮打什麼算盤?老帥救宏碁 還要闖過兩大難關


2013-12-02  TWM  
 

 

撰文‧顏雅娟、賴筱凡

今年冬天,宏碁人過得格外寒冷。十一月五日,王振堂黯然交出宏碁執行長棒子給翁建仁,董事長位置也只坐到明年六月。十一月二十一日,再爆人事大地震,王振堂與翁建仁雙雙請辭,改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接下董事長兼執行長職務。消息一出,市場譁然。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近七十的施振榮親上火線,「這恐怕只是施振榮清理戰場的第一步。」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說,為了引進新的外部執行長,施振榮得先把空間拉出來,讓接手的人更好發揮。

研發創新不足!

花大錢行銷 市場卻不賞臉就在宏碁第一波人事改組消息出爐之際,宏碁也立即宣布現金增資計畫,預計發行一.三六億股,發行價格二十一元,約占目前宏碁股本的四.八%,幾乎僅次於施振榮家族持股五.六五%,為宏碁引進合作夥伴留下想像空間。

幾天過後,施振榮在對宏碁股東的公開信裡也明白寫道:「除了思考如何借重公司現有的核心能力及優勢,也將積極尋找外界能與宏碁互補的合作夥伴。」確實,在老態畢現的PC產業裡,要想成功轉型,靠的不是打包出售,就是得引入新的合作夥伴、找進外部執行長;惠普找來eBay前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是如此,戴爾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一手主導讓公司下市,也是如此。

宏碁的重整相較於惠普、戴爾,晚了好些年,施振榮若要大刀闊斧改革,證明自己是玩真的,清理戰場、丟掉包袱,是早晚的事。

原本由翁建仁接棒、被外界質疑「換湯不換藥」的改革,就在王振堂與翁建仁雙雙請辭後,換得資本市場一片叫好聲,隔日宏碁股價大漲五.一三%,就是最好的佐證。但在此同時,野村證券發出最新報告,直接將宏碁目標價砍到十元,繼高盛證券的十一元後,成為外資圈最低價。

外資券商為何對施振榮的重返火線抱持觀望?畢竟,宏碁的改革是長期抗戰,高層換腦袋、開拓新人進駐的空間,只是第一步罷了。

其實,近年來在王振堂主導下,宏碁多有力挽狂瀾的意圖,不論是找來國際行銷公司Red Peak董事長柏金(Michael Birkin)出任行銷長,或是從戴爾挖角來的台灣研發中心前總經理陳巧鳳,都頗有革新的雄心。但從結果來看,這些變革似乎只是治標不治本。

無法治本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年來宏碁最常被攻擊的痛腳──研發實力不足。二○○○年,宏碁與緯創分家,緯創得到了多數的研發人才,宏碁則定調專注經營品牌及行銷。對於研發人才流失,王振堂當時以「這樣才能更徹底執行委外代工」來回應。

然而,當年也有聲音質疑,失去研發能力後,宏碁與代工夥伴的關係將失去自主性,如今看來,這個悲觀論調似乎已成真。近年來,宏碁除了開始大舉增加研發人力外,也打破過去都仰賴代工廠仁寶、緯創開發案子的慣例,砸下數千萬元,直接與英特爾合作開發案子,試圖重拾新產品的設計開發權。

「這些案子通常一開,人力、資源投入就是兩、三千萬元,工程師也得頻繁地飛美國開會。」宏碁內部員工說,大舉投資的成果,反映在宏碁Win 8的產品上,並沒有引起消費者太多共鳴。

二○一二年,宏碁砸下大錢在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辦新品發表會,還大舉邀請媒體飛去採訪,但曝光的結果不如預期;據了解,施振榮當時就為此要求宏碁內部做行銷檢討,甚至要內部人士評估,「為什麼華碩的產品新聞露出比宏碁多?」一位曾在泛宏碁集團工作多年的離職高層形容,「他們(指宏碁)好像認為自己的產品做得不錯,只是不懂得賣。」但多數的人都知道,宏碁走到今日的頹勢,除了PC大環境不好,宏碁無法以研發能力為本,做出吸引消費者的創新產品,才是癥結所在。

財務沉痾積累!

估計無形資產還有二九○億除了重拾研發能力之外,打銷這些年累積的財務沉痾,也是施振榮披掛上陣後的另一挑戰。第三季宏碁雖已認列了因當年多品牌策略產生的無形資產減損九十九.四三億元;但據野村證券估計,宏碁帳上的無形資產仍有二九○億元。

除了已經打銷的Packard Bell、Gateway等無形資產,宏碁分別在○八年、一一年,花了六十億元購併倚天,斥資三.二億美元收購雲端軟體服務公司iGware,這些投資,都成了施振榮待處理的問題,才能掃除宏碁資產負債表上形同不良庫存的無形資產。

要減輕打銷包袱的衝擊,營運費用就得「能省則省」。「原本編制十人的研發團隊,現在大概只剩五、六人,就連處級主管都走了大半,也不見補人。」宏碁內部員工都忍不住搖頭感嘆。公司甚至明訂,除非是飛行超過八小時的差旅,否則一律都得搭經濟艙,據傳連王振堂也是如此。

這些過程都是改革必經之路,在宏碁迎來新任掌舵者之前,勢必得先走過一段既長又黑的隧道。儘管這樣的改革,相對於產業生態變化已經慢了好幾步,但施振榮重披戰袍的第一步,就精準闢出人事空間,至少已經為宏碁的再造,鋪下最好的第一塊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8

讀書劄記140923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23%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8%80-%E5%85%A9%E6%AC%A1%E9%B4%89%E7%89%87%E6%88%B0%E7%88%AD-%E8%88%87-%E9%96%8B%E5%9F%A0%E5%88%9D%E6%9C%9F/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讀書劄記140923

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作者是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甚獲西方學界賞識的香港通史, 2013年出中文版,內容稍有擴充.

 

大家不要被「簡史」的謙稱所迷惑, 自從“劍橋國別簡史”面世,這名詞成為了「通史」的別稱. 既是通史,自然是輕略史實而著重史識了, 所以,單從敍事面看, 通史必然是簡史. 本書自不例外.

至於史識,相當主觀, 高下之分向來只基於專業群體的風評.

 

本文所輯史實乃是簡中之簡, 只望能把書中部分史識淬取出來,以供參閱.

1清朝之際, 香港是廣東省新安縣之地. 居民世代務農,以村落為社群單元, 築有祠堂和廟宇, 地方事務由鄉村組織自行管理, 與全國農村社會一般無異. 然則香港遠非荒島、漁村和海盜巢穴, 如前此的西方史書所言.***

 

西歐武裝商船在十六世紀初來到東南亞海域, 拉開了未來四百五十年航海殖民時代的帷幕. 香港由平平無奇的農村,風雲際會,竟然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葡萄牙人先拔頭籌, 以馬六甲作跳板,率先闖進南中國海.

1557政策上禁止海外貿易的明朝, 破格準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 建立永久殖民地. 一則酬答葡人為朝廷清剿海盜, 再者便於管理外貿商務.

 

英國商船在十七世紀才來到中國, 1654澳門容許英國東印度公司進駐. 1759乾隆宣佈關閉其他口岸,只餘廣州一口通商,*** 1771東印獲準在廣州開業.

廣州獨口通商重整天下格局, 澳門成為國際商貿中心, 後來種種複雜的政經變化,包括戰爭,均肇因於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 與開埠〉

3廣州貿易制度稱為「公行制度」, 由清政府發出特許執照予華人(而非洋人) 「行商」,壟斷經營跨國貿易.**** 前後共發出過約廿個此類執照, 不知何時何故稱為「十三行」.

外商(ie夷商,洋行) 必需依附單一某間行商,*** 點對點進行交易,行商須擔保附屬外商的所有行為. 政府經貿部門管轄行商,行商管轄夷商, 夷商不得越級接觸官府. 此種歧視商人(尤其是外商)的制度自然流弊叢生,貪汙盛行.***

戰爭前夕,廣州共有約一百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 他們獲準在地設立商館和貨倉(ie夷館, 洋行.).

 

4十九世紀初葉, 時維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朝巔峯盛世, 坐擁印度,日不沒落; 皇家海軍縱橫七海,睥睨天下…..

鴉片貿易是帝國環球商業鏈的重要環節.**** 英政府和廣州英國洋行(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為首)對公行制度自然大為不滿, 極思更易,不惜動武.

 

戰爭的時機終於來臨, 1839道光派遣名臣 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負責禁煙. 林氏雷厲風行, 逼令外商繳出鴉片存貨於虎門銷燬, 兩國爆發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42).****

 

戰爭期間, 1841卑路乍Belcher上校率兵佔領香港島,升起英國國旗.

中國戰敗,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義律Elliot援引新架坡經驗, 宣佈保証自由貿易, 為華洋人民提供保護, 境內可以奉行中國習俗和宗教. 香港正式開埠,成為「自由港」,****首任港督是 砵甸乍(ie璞鼎查)Porttinger.

 

5開埠之初, 雖經首輪移民, 港島人口只有15,000至20,000人, 治安惡劣,疫疾橫流, 經濟既不蓬勃,商業活動也不“自由”. 政府收入靠商品專賣制度維持, 各行生意主要掌握在華商手中,以鴉片為最大宗. 轉口貿易發展緩慢, 香港只不過是個殖民前哨站和鴉片中心.***

 

當時印度運出的鴉片有3/4經香港轉運中國各地, 貨倉內恒常儲備40,000箱存貨,幾乎所有主要洋商都沾手鴉片, 香港是一個「毒港」.***

鴉片除了暴利之外,還有治安上的妙用. 華人苦力多吃鴉片,溫馴如羊;反之,歐籍勞工多酒後鬧事.

直到1908, 在英國政府大力壓迫下香港才境內禁煙,*** 英廷還需賠償商人的損失. 1913明令禁止向中國輸出鴉片.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60

6鴉片二戰(ie英法聯軍)遠因很簡單:雙方對於《南京條約》都感到不滿, 英方認為所得過少,中方認為所付過多. ***

導火索是有名的「亞羅Arrow號事件」***:1856懸掛英國旗的華人東主香港商船(登記已過期) 亞羅號遭中國水師登船搜查, 拘捕多名涉嫌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華籍船員. 英方宣稱事件中國旗被扯下, 要求釋放船員和道歉. (中方和船員則指稱當時根本並未懸旗.) 中方釋放船員但拒絕道歉, 皇家海軍當即兵臨城下,炮擊兩廣總督 葉名琛官署. 中方則以火燒洋人商館作回應.

當時的港督 寶靈Bowring在事態中扮演了積極角色.

 

1857英國派出遠征軍, 法國也借口傳教士在廣西被殺, 聯手遣兵. 「英法聯軍」攻廣州, 俘虜葉名琛; 然後揮軍北上,1858天津, 議和.

幾番波折, 1860聯軍入北京, 火燒圓明園, 戰事才告終結. 戰後清朝簽訂《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予英國;*** 另外, 鴉片貿易也變相合法化.

 

8戰爭期間香港發生駭人聽聞的「毒麵包案」, 包括港督夫人在內數百名歐籍人士吃了 裕盛辦館製造, 被混入砒霜的麵包後嘔吐大作. 有理由相信下毒是蓄意的, 因為事前曾有華籍僕人提點其歐籍僱主小心避禍.

辦館東主其後以證據不足獲無罪開釋, 過程中42名僱員被囚禁於一間小牢室中超過20天, 稱為「香港黑洞」事件. ( 註: 名稱來源於1756 “加爾各答黑洞事件”, 123名歐籍犯人因過度擠塞死於一間小牢室之內.)

 

此事極大地加深歐人對華人的猜忌, 數百名華人被「遞解出境」(註:新創的政令.). 政府頒布多項歧視華人政策,*** 包括戶籍登記制度和宵禁令, 並持續實施多年.

 

7同時發生的「鴉片二戰」和「太平天國之亂」造成香港發展的重大契機.

戰爭和動亂都明顯不會波及英國殖民地, 於是香港成為澳門洋商和廣州華商的資金和人身避難所, 在國際轉口貿易方面, 開始取代兩者的傳統位置.*****

財富大增, 加上廣州因失去獨口地位而失業嚴重, 香港吸引了大量謀生移民, 華人人口由40,000增至85,000人.

 

世界大局的發展也對香港影響深遠, 工業革命成功, 全球資本主義興起, 各國相繼取消奴隸制度, 造成先進國對勞工需求激增,*** 華人契約勞工(ie賣豬仔) 急速蓬勃. 美國加州發現金礦, 1849第一批華工由香港前往 舊金山(ie三藩市).

香港作為國際商埠, 此時此際, 可謂應運而生.**** 歐人前來遠東, 離開了新架坡,下一站只能是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29

讀書劄記140923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23%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8%80-%E5%85%A9%E6%AC%A1%E9%B4%89%E7%89%87%E6%88%B0%E7%88%AD-%E8%88%87-%E9%96%8B%E5%9F%A0%E5%88%9D%E6%9C%9F/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讀書劄記140923

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作者是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甚獲西方學界賞識的香港通史, 2013年出中文版,內容稍有擴充.

 

大家不要被「簡史」的謙稱所迷惑, 自從“劍橋國別簡史”面世,這名詞成為了「通史」的別稱. 既是通史,自然是輕略史實而著重史識了, 所以,單從敍事面看, 通史必然是簡史. 本書自不例外.

至於史識,相當主觀, 高下之分向來只基於專業群體的風評.

 

本文所輯史實乃是簡中之簡, 只望能把書中部分史識淬取出來,以供參閱.

1清朝之際, 香港是廣東省新安縣之地. 居民世代務農,以村落為社群單元, 築有祠堂和廟宇, 地方事務由鄉村組織自行管理, 與全國農村社會一般無異. 然則香港遠非荒島、漁村和海盜巢穴, 如前此的西方史書所言.***

 

西歐武裝商船在十六世紀初來到東南亞海域, 拉開了未來四百五十年航海殖民時代的帷幕. 香港由平平無奇的農村,風雲際會,竟然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葡萄牙人先拔頭籌, 以馬六甲作跳板,率先闖進南中國海.

1557政策上禁止海外貿易的明朝, 破格準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 建立永久殖民地. 一則酬答葡人為朝廷清剿海盜, 再者便於管理外貿商務.

 

英國商船在十七世紀才來到中國, 1654澳門容許英國東印度公司進駐. 1759乾隆宣佈關閉其他口岸,只餘廣州一口通商,*** 1771東印獲準在廣州開業.

廣州獨口通商重整天下格局, 澳門成為國際商貿中心, 後來種種複雜的政經變化,包括戰爭,均肇因於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 與開埠〉

3廣州貿易制度稱為「公行制度」, 由清政府發出特許執照予華人(而非洋人) 「行商」,壟斷經營跨國貿易.**** 前後共發出過約廿個此類執照, 不知何時何故稱為「十三行」.

外商(ie夷商,洋行) 必需依附單一某間行商,*** 點對點進行交易,行商須擔保附屬外商的所有行為. 政府經貿部門管轄行商,行商管轄夷商, 夷商不得越級接觸官府. 此種歧視商人(尤其是外商)的制度自然流弊叢生,貪汙盛行.***

戰爭前夕,廣州共有約一百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 他們獲準在地設立商館和貨倉(ie夷館, 洋行.).

 

4十九世紀初葉, 時維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朝巔峯盛世, 坐擁印度,日不沒落; 皇家海軍縱橫七海,睥睨天下…..

鴉片貿易是帝國環球商業鏈的重要環節.**** 英政府和廣州英國洋行(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為首)對公行制度自然大為不滿, 極思更易,不惜動武.

 

戰爭的時機終於來臨, 1839道光派遣名臣 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負責禁煙. 林氏雷厲風行, 逼令外商繳出鴉片存貨於虎門銷燬, 兩國爆發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42).****

 

戰爭期間, 1841卑路乍Belcher上校率兵佔領香港島,升起英國國旗.

中國戰敗,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義律Elliot援引新架坡經驗, 宣佈保証自由貿易, 為華洋人民提供保護, 境內可以奉行中國習俗和宗教. 香港正式開埠,成為「自由港」,****首任港督是 砵甸乍(ie璞鼎查)Porttinger.

 

5開埠之初, 雖經首輪移民, 港島人口只有15,000至20,000人, 治安惡劣,疫疾橫流, 經濟既不蓬勃,商業活動也不“自由”. 政府收入靠商品專賣制度維持, 各行生意主要掌握在華商手中,以鴉片為最大宗. 轉口貿易發展緩慢, 香港只不過是個殖民前哨站和鴉片中心.***

 

當時印度運出的鴉片有3/4經香港轉運中國各地, 貨倉內恒常儲備40,000箱存貨,幾乎所有主要洋商都沾手鴉片, 香港是一個「毒港」.***

鴉片除了暴利之外,還有治安上的妙用. 華人苦力多吃鴉片,溫馴如羊;反之,歐籍勞工多酒後鬧事.

直到1908, 在英國政府大力壓迫下香港才境內禁煙,*** 英廷還需賠償商人的損失. 1913明令禁止向中國輸出鴉片.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60

6鴉片二戰(ie英法聯軍)遠因很簡單:雙方對於《南京條約》都感到不滿, 英方認為所得過少,中方認為所付過多. ***

導火索是有名的「亞羅Arrow號事件」***:1856懸掛英國旗的華人東主香港商船(登記已過期) 亞羅號遭中國水師登船搜查, 拘捕多名涉嫌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華籍船員. 英方宣稱事件中國旗被扯下, 要求釋放船員和道歉. (中方和船員則指稱當時根本並未懸旗.) 中方釋放船員但拒絕道歉, 皇家海軍當即兵臨城下,炮擊兩廣總督 葉名琛官署. 中方則以火燒洋人商館作回應.

當時的港督 寶靈Bowring在事態中扮演了積極角色.

 

1857英國派出遠征軍, 法國也借口傳教士在廣西被殺, 聯手遣兵. 「英法聯軍」攻廣州, 俘虜葉名琛; 然後揮軍北上,1858天津, 議和.

幾番波折, 1860聯軍入北京, 火燒圓明園, 戰事才告終結. 戰後清朝簽訂《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予英國;*** 另外, 鴉片貿易也變相合法化.

 

8戰爭期間香港發生駭人聽聞的「毒麵包案」, 包括港督夫人在內數百名歐籍人士吃了 裕盛辦館製造, 被混入砒霜的麵包後嘔吐大作. 有理由相信下毒是蓄意的, 因為事前曾有華籍僕人提點其歐籍僱主小心避禍.

辦館東主其後以證據不足獲無罪開釋, 過程中42名僱員被囚禁於一間小牢室中超過20天, 稱為「香港黑洞」事件. ( 註: 名稱來源於1756 “加爾各答黑洞事件”, 123名歐籍犯人因過度擠塞死於一間小牢室之內.)

 

此事極大地加深歐人對華人的猜忌, 數百名華人被「遞解出境」(註:新創的政令.). 政府頒布多項歧視華人政策,*** 包括戶籍登記制度和宵禁令, 並持續實施多年.

 

7同時發生的「鴉片二戰」和「太平天國之亂」造成香港發展的重大契機.

戰爭和動亂都明顯不會波及英國殖民地, 於是香港成為澳門洋商和廣州華商的資金和人身避難所, 在國際轉口貿易方面, 開始取代兩者的傳統位置.*****

財富大增, 加上廣州因失去獨口地位而失業嚴重, 香港吸引了大量謀生移民, 華人人口由40,000增至85,000人.

 

世界大局的發展也對香港影響深遠, 工業革命成功, 全球資本主義興起, 各國相繼取消奴隸制度, 造成先進國對勞工需求激增,*** 華人契約勞工(ie賣豬仔) 急速蓬勃. 美國加州發現金礦, 1849第一批華工由香港前往 舊金山(ie三藩市).

香港作為國際商埠, 此時此際, 可謂應運而生.**** 歐人前來遠東, 離開了新架坡,下一站只能是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29

“倒黴”的鮑爾森:兩次踩雷 三只基金排名墊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56

john-paulson-18

鮑爾森(John Paulson)旗下的三只基金進入匯豐2014年業績最差的基金前十名。

它們分別是Paulson Recovery、Paulson Advantage和Paulson Advantage Plus,資產規模達45億美元,而鮑爾森對沖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191億美元。

盡管鮑爾森的其他基金並沒有入選該排名,但是今年它們的表現並不出眾。

華爾街網站上月介紹過,美國生物制藥企業AbbVie發布消息稱,公司將重新考慮與英國制藥商Shire540億美元的並購協議。 聲明發布之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英國Shire制藥股價暴跌23%,美國上市的Shire股價跌幅更是達到29%。 

由於鮑爾森對沖基金最大的一筆股權投資就是Shire,BusinessInsider(BI)根據彭博的數據推算,鮑爾森當天賬面損失高達7.8億美元。

本月初鮑爾森再次踩雷。因三季度虧損8.44億美元,保險公司Genworth股價暴跌38.45%。而彭博社整理的數據顯示,鮑爾森基金恰是Genworth的第一大對沖基金股東,持900萬股,約1.81%的股份。按此計算,僅在該股上,鮑爾森單日損失超過了4800萬美元。

BI還報道稱,鮑爾森旗下規模達51億美元的企業債基金上月虧損了6.8%。

此外鮑爾森還有黃金基金。年初金價位於1201美元/盎司,年內最高漲至1392美元,現在仍然交投於1200美元。鮑爾森去年告訴投資者,他可能不會加倉黃金。

screen shot 2014-11-24 at 10.45.40 am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20

51歲農民企業家自述:18年來,我是如何兩次站上行業風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0/148295.html

一把電鉆,一塊鐵皮,真心的故事從賀曉華單槍匹馬“發明”第一臺80升的太陽能熱水器開始。位於浙江省臨安市的真心熱水器,自1996年創立至今,在競爭慘烈的市場已經存活18年,甚至從美的、格力虎口奪食,兩次站上行業風口。由一個農民創立的企業,為何能在中國競爭激烈的行業成為“長壽”品牌?


 
“農民極客”站上風口
說熱水器是中國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並不為過。
改革開放後,伴隨著新農村建設、城鎮化改造,高速膨脹的市場需求為熱水器行業帶來蓬勃發展的沃土;而從世界各地湧入中國的信息技術交流碰撞,使得行業技術門檻大幅降低;遍地開花的制造工廠更是提供了價格低廉、型號豐富的組裝配件。
 
一間農家小院,三五農民,進上一批原材料,就是一個熱水器組裝廠。
 
在坐享改革紅利的同時,熱水器行業也面臨著異常激烈的競爭,甚至出現一個城鎮幾十家品牌搶奪市場的局面。行業看似繁榮,實則激流暗湧,一波波淘金者瘋狂湧入,多數人卻鎩羽而歸。
 
1996年賀曉華創立真心熱水器,18年來,他始終在做一件事:發明熱水器。
 
中國企業家缺少“匠人精神”,換做今天流行的詞,就是“專註”、“極致”,就是“死磕”。中國社會太多的財富是發掘於“機會”,而並非產品,從真正的社會價值上來看,推動商業文明不斷發展的不是投機,而是對產品的專註。
 
農民出身,醉心技術,一個人組裝發明在當時甚為罕見的太陽能熱水器,已經是個足夠勵誌的故事。但在賀曉華身上,最令人佩服的還在於技術之外對商業發展的敏銳。
 
賀曉華研發出第一臺太陽能熱水器時,就像剛剛問世的大哥大,對於多數人而言,新鮮卻遙遠。而且,當時流行的太陽能熱水器是活塞式,功能簡陋,甚至不能保溫:白天出太陽時有熱水,一旦夜晚就失去了功用。
 
賀曉華意識到,太陽能這樣的綠色能源,在未來一定會受到重點關註,但是活塞式太陽能由於缺乏實用性,必然會被市場淘汰。於是,在向浙大教授反複請教後,賀曉華發明的第一臺熱水器便是真空管太陽能熱水器,也就是後來市場上流行的熱水器。
 
當時,活塞式太陽能熱水器價格不過兩三百,而賀曉華研發的真空管太陽能售價兩三千,在市場尚未成熟、消費者接受度不高的情況下做出這種決定,在今天看來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冒險。但賀曉華是幸運的,在尚未起風時,他無意中站上了風口。
 
2000年以後,太陽能受到國家重視與扶持,太陽能熱水器企業如雨後春筍,市場被迅速“催熟”。從十萬到百萬再到千萬,未雨綢繆的真心太陽能年銷售額節節攀升,迅速成為全國熱水器知名品牌。
 
賀曉華沒有像多數草根發家的老板一樣小富即安,技術背景催生了他在技術危機下的焦慮:太陽能技術門檻低,當競爭者越來越多,早期搶跑積累的優勢很快不複存在,企業如何持續發展?
 
第二個風口
 

回顧真心熱水器18年的發展歷程,賀曉華很是感慨:當年一同起步的企業,能走到現在的很是寥寥。當問起為什麽真心能堅持18年,賀曉華說這也是他這幾年複盤真心發展歷程時,苦苦思索的問題。
 
吳曉波講,企業家需要學習失敗,因為失敗里隱藏著成功的路徑。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企業的成功,中國太多的老板成功得“稀里糊塗”,我們需要從中發掘導致成功的必然因素。
從真心的發展歷史上來看,繼第一次搶占真空管太陽能風口之後,賀曉華“無意”中又在太陽能熱水器行業洗牌前,找到了“第二個風口”。
 
太陽能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扶持力度最大的行業之一,在帶動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為紅海廝殺埋下了伏筆。
 
由於行業門檻低,大小品牌紛紛進入,甚至不知名的雜牌都在全國各地瘋長。除了知名品牌的強勢碾壓,還有地區品牌的價格混戰,太陽能熱水器的繁榮如曇花一現,很快紅利吃盡,進入了各個地區的價格肉搏戰。
 
賀曉華是“技術派”企業家,當太陽能市場全面爆發後,他一面開拓市場,另一方面卻始終堅持對於技術的學習與提升,多年來始終堅持參加重要的行業技術交流會。在賀曉華的定義中,真心是熱水器企業,而不是太陽能企業,看似微小的定位,卻決定了真心和同時代企業不同的發展走向。
 
2002年,在廣州一次行業展會上,賀曉華接觸到了“空氣能熱水器”概念。
 
“利用空氣能熱水,比電熱水器節電70%!“
 
在嘗盡了太陽能新能源改革對熱水器行業帶來的甜頭後,賀曉華敏銳地意識到,空氣能作為一種新的節能方式,在熱水器行業發展中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於是,會後回到公司,賀曉華立刻成立空氣能熱水器技術研究小組,並與浙江大學建立空氣能科研立項,花費一年多時間,攻克下了空氣能熱水器的術難關,並於2004年正式在市場投產。
 
自此,真心熱水器正式從太陽能時代進入空氣能時代,開啟了第二個風口下的“進化”。
一滴熱水的18年進化距離2008年美的進軍空氣能熱水器市場,真心領先了整整四年,但對於賀曉華而言,這四年“熬”得並不容易。
 
技術導向的產品市場,在新一代技術成熟之前,往往會需要一個階段的市場培育期,對於初創者而言,這段時期只能“熬”。
 
2004年真心空氣能正式投入市場時,依然是太陽能熱水器的天下,真心的空氣能熱水器如一粒石子投入大海,激不起半點波瀾,最初每年只有幾十臺的銷量,空氣能完全靠著太陽能的市場供養。
 
但是,賀曉華並未因此放棄,他相信空氣能的未來,相信自己對市場的判斷。
 
在熬人氣、養市場的這幾年,賀曉華沒有固執地堅守空氣能這個想法,而是像一個極客,企圖榨幹空氣能熱水器上任何一個技術創新的可能。
 
於是,在別的熱水器廠家還沈浸在太陽能的繁榮美夢中,真心研發出了雙聚能熱水器和GBS空氣能熱水器。
 
雙聚能熱水器是太陽能和空氣能的混血兒,在太陽光照良好時,以太陽能方式工作;當碰到陰雨天氣時,便切換到空氣能模式。賀曉華看準沿海地區多臺風、太陽能功效時常發揮不出的痛點,將雙聚能熱水器作為重點銷售產品,一舉在市場走紅,將空氣能熱水器的概念成功引入。
 
而GBS空氣能熱水器被稱為“熱水定位系統”。傳統的熱水器打開時都有一個由涼水到熱水的過程,這段時間流出去的水太涼,就只能白白浪費掉了,而且用戶還需要長時間等待。基於此,賀曉華研發出GBS熱水定位系統:即開即熱,不用等待。不僅節約了用戶時間,而且一年節水30多噸,加之“比普通電熱水器節能70%”的特點,GBS空氣能熱水器一經推出,僅經過一年的市場推廣,就創造年銷5000臺、銷售額2000多萬的驚人業績。
 
到2008年,美的、格力進軍空氣能熱水器市場,標誌著空氣能市場的正式成熟。在經過了多年培育後,眼看著市場成熟,大品牌卻開始入場搶食。但是,賀曉華卻並不擔心。
 
“美的、格力是‘雜家’,除了熱水器,它們還銷售空調、冰箱等家電,在熱水器上並不如真心專業;而真心是‘專家’,18年來,我們始終在圍繞著熱水器進行技術提升與市場開拓。哪怕是大品牌,也占不了我們多少便宜!”
 
眼下談及商業模式,“重度垂直”廣受追捧,真心在熱水器這個行業,重度垂直了18年,以極客精神圍繞一滴熱水,進行了18年的技術提升與自我進化。
 
2013年3月,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破產重整,標誌著中國的太陽能行業開始衰退。但也正是這一年,真心空氣能熱水器銷量遠超太陽能熱水器,再創新新高,全國經銷商突破300家。
 
不過,賀曉華還來不及高興,便開始擔憂:“空氣能什麽時候又會走向衰落?衰落後下一代會是什麽技術引領潮流?”他說找不到空氣能下一代的繼任技術,是他目前最大的心病。
從前兩次懵懂闖入風口,到如今主動思考尋覓第三個風口,賀曉華從商業的偶然中發現了必然,更是從歷史中看到了趨勢,而這正是這個民營企業在中國競爭最激烈行業中的長壽密碼。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54

耶倫:未來兩次FOMC會議上不太可能加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46

yellen

美聯儲主席耶倫講話要點總結:
① 當前利率區間合適的;
② “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措辭不再合適;
③ 至少未來兩次會議上不太可能開始貨幣政策正常化;
④ 明年春季加息可能性較低,幾乎所有官員認為明年中期適合加息;
⑤ 美聯儲未必只會在“帶有新聞發布會”的會上做出行動;
⑥ 油價下跌利好美國及全球經濟,對消費者有利;
⑦ 經濟恢複勢頭良好,整體通脹一段時間面對壓力。

美聯儲主席耶倫在12月FOMC發布會上表示,至少未來兩次會議上不太可能開始貨幣政策正常化,但耶倫表示,部分委員認為,2015年中期的經濟條件可能適合加息

“委員會不可能在未來兩次會議上開啟貨幣正常化。”耶倫在今年最後一次FOMC會議後的發布會上表示:“當然,這一評估是完全取決於經濟數據的。”

耶倫稱,FOMC重新確認利率維持在0-0.25%的區間內是合適的。12月份FOMC決議聲明顯示,美聯儲可以在加息問題上保持“耐心”。耶倫強調,修改前瞻指引是由於經濟發展進程的改變,但前瞻指引變化不代表政策意圖的改變。

美聯儲在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後,於北京時間12月18日淩晨3時公布了利率決議,美聯儲主席耶倫則於3時30分開始召開新聞發布會

美聯儲12月FOMC會議決定,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0~0.25%不變。聲明稱,可以“耐心地”開始將貨幣政策立場正常化,並稱這與此前QE結束後維持低利率“相當長時間”的立場一致;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

耶倫稱,“相當長時間”的前瞻指引似乎在10月結束購債後不再合適,新的前瞻指引更能反映當前經濟狀況。

美聯儲根據經濟所取得的進展調整前瞻指引。耶倫表示,就業增速已經很強勁,就業市場仍有發展空間。若就業市場改善,將會有更多就業者尋求工作。FOMC認為美國經濟基本上非常強勁。

低油價在短期內將使通脹維持在低位。FOMC預計通脹率會朝著通脹目標發展。基於市場指標反映出的通脹預期下滑可能是暫時性的。美聯儲將密切關註通脹走勢。耶倫在回答問題時還表示,“油價下跌類似於減免稅負,這將為消費者帶來幫助”。

yellen3

耶倫表示,至少未來兩次會議上不太可能開始貨幣政策正常化。幾乎所有與會官員都預計2015年將開始加息。但依據當前的經濟狀況,明年春季加息的可能性很低。

在問答環節,耶倫稱,部分委員認為,2015年中期的經濟條件可能適合加息。加息的問題幾乎在每次的FOMC會議都被討論。

當被問及在2015年中期加息的預期時,耶倫說:沒有預設時間,要看經濟數據。經濟進度加快可能意味著美聯儲會提前加息。部分成員認為,2015年中期的條件可能適合加息。美聯儲認為基礎通脹率會暫時承壓。美聯儲認為核心通脹率緊貼當前水平。在當前通脹面臨下行風險之時,要有信心通脹將在開始政策正常化之前走高。美聯儲預計整體通脹一段時間面對壓力。不會在美聯儲會議以外討論加息問題。政策行動並非定義為新聞發布會的日期。

耶倫還說,盡管市場關註的是加息時機,但真正重要的是利率走向的整體路徑。

 
yellen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54

連平:中國央行今年可能再降準兩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38

據彭博,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今日表示,由於降息對於降低融資成本不再像以前那麽有效,中國央行將對降息持謹慎態度。他預計 ,今年年底前央行還會下調1-2次存款準備金率。

他認為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預計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可能貶值3-5%,但未來3-5年大幅貶值的可能性非常小。

他還表示,人民幣短期貶值有助於中國出口,長期貶值不利於人民幣全球化和資本投資海外。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更加激進的降準預測來自麥格理證券

麥格理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Larry Hu上周在中國央行宣布降準後寫道:

未來五年,我們相信中國至少還有20次降準,存款準備金率會下調至10%以下,相較於其他國家仍然太高,許多國家都是零。

他還表示,(中國政府)將降準視為一種政治性錯誤——釋放放水信號,是令人惋惜的。降準只是一個普通的貨幣政策工具,當資本流入減少時,就應該降準。

認為應視降準為中性操作的還有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鐘正生博士。他上周撰文稱

2015年,中國基礎貨幣缺口將達到3萬億左右。這麽大量級的一個缺口,光靠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來填補壓力太大。因此,今年降準是必然的,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中國央行選擇節前降準而非降息,主要有彌補基礎貨幣缺口的目的,不過也有維穩人民幣匯率的考慮。

......

降準對沖外匯占款消漲的中性特征更趨明顯,對此大體上是沒有太多爭議的。

鐘正生指出,在中國央行看來,當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在於,軟預算約束平臺的高負債率帶來了巨大的還本付息壓力,對其他經濟主體的金融資源形成擠占。而財政和其他方面改革尚在進行當中,難以指望這些經濟主體自發地削減債務,因此需要央行維持中性偏緊的貨幣環境去倒逼去杠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08

PSL來了,央行釋放重磅利好 相當於兩次降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84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6-2 14:45 編輯

PSL來了,央行釋放重磅利好 相當於兩次降準!
作者:李德尚玉


最新數據顯示,三年期國債利率約為2.92%,若傳聞所述“本輪PSL利率調降至3.1%”屬實,那本輪PSL的利率已逼近國債。分析師普遍認為“這體現了監管層降低融資成本的決心”。

PSL(抵押補充貸款)又來了,這回來了1.5萬億,利率還比去年低了很多。

6月1日,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央行近期針對特定銀行進行了PSL操作,以提供基礎貨幣,同時調降本次PSL利率至3.1%,以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未透露具體操作規模。”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新一輪PSL期限可能為3~5年,規模可能擴至1.5萬億元以上。

記者采訪發現,對於此次PSL傳聞,業內普遍認為“合理,符合預期”: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國開行進行擬財政支持,無需大幅提高財政赤字,或依靠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商業銀行借貸;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過對國開行定向註入流動性來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再平衡的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不必像2009年那樣大幅降準和降息。

利率逼近國債

所謂PSL,是指中央銀行以抵押方式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合格抵押品可能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其亦是一種基礎貨幣投放工具。

記者曾於2014年7月獲得信息,1萬億元PSL貸款在2014年4月份通過“同業往來”從央行“轉移”到國開行,有消息人士稱,去年PSL的利率是4.5%,期限為三年。今年5月初,有媒體報道稱,新一輪PSL的期限可能為3~5年,規模可能擴大至1.5萬億元以上。

最新數據顯示,三年期國債利率約為2.92%,若傳聞所述“本輪PSL利率調降至3.1%”屬實,那本輪PSL的利率已逼近國債。分析師普遍認為“這體現了監管層降低融資成本的決心”。

“應該有引導資金利率下調的考慮,和定向正回購下調利率是同樣的調控意圖。”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對此向本報記者分析稱,資金利率下行太多,一方面央行要考慮銀行在市場融入資金的成本,資金價格定太高,銀行不接受;另一方面要考慮經濟狀況,當前實體資本回報率不高,PSL要發揮穩增長作用,資金利率必須降下來。
“近期利率債長端出現調整,主要源於對大量地方債供給擠出需求和貨幣政策轉向的擔憂。”海通證券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稱,央行此番PSL操作一方面可提供長期流動性、增加銀行配債資金並延長資產久期,一方面可以穩定長端利率預期,維持10年國開債利率區間3.6%~4.1%的判斷。

地方債質押或有戲

本次PSL引發了市場對地方債可進入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質押的討論。

5月8日,財政部、央行和銀監會三部委聯合下發《關於2015年采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有關事宜的通知》,以及《2015年采取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操作流程》,將地方債納入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和試點地區地方國庫現金管理的抵(質)押品範圍,納入央行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的抵(質)押品範圍,納入商業銀行質押貸款的抵(質)押品範圍,並按照規定在交易場所開展回購交易。

“央行已經將地方債納入PSL抵押品框架,不排除銀行可以通過PSL將地方債抵押給央行,換取流動性。”針對本次PSL,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道。

華創證券宏觀研究主管鐘正生則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還看不到貨幣政策轉向的觸發條件(外部是匯率,內部是通脹)。因此,這些舉措只是央行在流動性管理上的調節,既可能是為了給地方債置換做鋪墊,也可能是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做改進。這也折射出常規貨幣政策,即降準和降息的約束在凸顯。”

第一財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單景輝的觀點更為謹慎,他向本報記者表示,PSL操作意在提供基礎貨幣,可視作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定向提供流動性,同時央行可以通過PSL來引導中期利率,“理論上地方債可以納入本輪PSL,但是否使用,是否本次PSL是針對銀行持有地方債的定向發錢,這個需要進一步消息確認。”

針對本輪PSL,也有觀點認為擴大發放PSL規模無法避免杠桿率攀升。

瑞銀證券認為,國開行發放的貸款依然是貸款,與一般貸款的區別僅是成本較低,債務負擔更可持續。除非央行通過其他渠道調整流動性投放規模,保持穩定的貨幣供給,或者通過控制貸款額度保持穩定的信貸增長,收緊“影子銀行”監管或繼續動用貸存比的限制,否則基礎貨幣增速加快仍會推動銀行放貸加速增長。但考慮到現階段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仍是避免貨幣條件被動收緊,短期內超額寬松一些並無不可。

“不過監管當局也在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PSL引導融資成本下行,一方面用地方債務置換的方式來降低企業杠桿率。”楊馳針對瑞銀觀點如是說。

“此輪PSL相當於兩次降準”

去年初,央行逐步退出常態式外匯幹預,業界普遍預計,外匯占款低增長將會是常態,以往作為重要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的外匯占款的角色正在改變。市場普遍認為,PSL等新型貨幣工具正是央行未來對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

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仍然為負增長,截至4月末,其余額為26.77萬億元,較上月減少459.42億元。今年以來,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除了1月份小幅增長外,2、3、4月份均為負增長。

“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投放量減少,基礎缺口亟須補充。”李奇霖稱,PSL屬長線資金,一方面可以補充外匯占款留下的基礎貨幣缺口,另一方面可降低特定領域(過去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融資成本。

另有機構表示,為國開行提供1.5萬億元PSL的效果,相當於降準兩次以上,可以有效補充當前受制於外匯流出的基礎貨幣供給。
鐘正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本次PSL若屬實,實際是打了一套“政策組合拳”。先有定向正回購,發出貨幣邊際寬松空間有限的信號;再用PSL提供基礎貨幣,消除市場對貨幣政策轉向的擔憂。

央行近期向部分機構進行了定向正回購,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總操作量逾千億元人民幣。此前,接近央行人士就這一舉動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屬正常操作”。

“PSL+定向正回購類似扭曲操作,旨在‘鎖短放長’,穩定短期流動性,釋放長期流動性並引導長期利率下行。”姜超認為,上周央行重啟定向正回購,回籠資金超千億,而央行再次啟動PSL意在釋放中長期資金,可視作中國版“扭轉操作”,鎖短放長,引導低利率從短端向中長端傳導。

雖然與再貸款或其他流動性投放工具類似,PSL也能夠投放基礎貨幣,區別在於前者通過商業銀行放貸,而後者通過政策性銀行為基建和政府投資項目提供低成本信貸。

“PSL相對期限較長,和其他定向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服務於流動性調節的需要相比,主要是向商業銀行提供中長期的資金來源。加大PSL投放力度,有助於商業銀行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發放中長期貸款。”楊馳向本報記者表示,PSL最初主要交易對象是國開行,如果拓展到其他商業銀行,也反映了央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投放力度的意圖。

“對商業銀行PSL還可發揮定向調控的目的。單純降準無法確定商業銀行資金流向,而PSL卻可以將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與商業銀行的放貸(或購債)更好掛鉤。不管最終效果如何,這至少是一種嘗試。”鐘正生稱。

名詞解釋:PSL

抵押補充貸款(PSL,即PledgedSupplementaryLending的縮寫),PSL作為一種新的儲備政策工具,有兩層含義,首先量的層面,是基礎貨幣投放的新渠道;其次價的層面,通過商業銀行抵押資產從央行獲得融資的利率,引導中期利率。

PSL的目標是借PSL的利率水平來引導中期政策利率,以實現央行在短期利率控制之外,對中長期利率水平的引導和掌控。自2013年底以來,央行在短期利率水平上通過SLF(常設借貸便利)已經構建了利率走廊機制。

PSL這一工具和再貸款(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非常類似,再貸款是一種無抵押的信用貸款,不過市場往往將再貸款賦予某種金融穩定含義,即一家機構出了問題才會被投放再貸款。出於各種原因,央行可能是將再貸款工具升級為PSL,未來PSL有可能將很大程度上取代再貸款工具,但再貸款依然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籃子當中。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728

两位诺贝尔 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浪子终回头

http://xueqiu.com/1162258074/48517515

两位诺贝尔  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
       
       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
       ----------------------------------
       在现代金融学界和业界,我算是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曾经我和我的同事到任何一个国家,该国央行行长都会接待我们,很多行业内的人会以认识我们为荣。
       
       但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失败的故事,一个一群金融天才在金融业惨败,甚至一败再败的故事。
       
       1995 年,默顿(RobertC.Merton)不断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加入到他们刚刚创建的伟大事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默顿是我在斯坦福的导 师,我曾提议并协助他写作《连续时间金融》一书。这本书后来广受赞誉,也令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1997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也更受关注。
       
       LTCM 是当时华尔街最闪亮的明星。公司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被誉为是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 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我的另一位导师,与默顿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金融宗师的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也在这 里。
       
       这些天才们组成了全球金融业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梦幻团队”,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我接到邀请时,才一年的他们已获得高达16亿美元的利润和含手续费在内高达到59%的收益率,开创了基金业有史以来最迅速的成长奇迹。
       
       LTCM 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套利交易,通俗地说,就是像做股票一样做债券。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风险和回报也低。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LTCM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 规模做到很大,他们运用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价格波动,并且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在波动中发现与把握套利机会。这样一来,运用和建立套利模型就显得非常关键, 我被他们认为是这方面的天才,这也是他们邀请我加入的原因。
       
       莫顿和斯科尔斯邀请我去担任LTCM亚洲业务主管及公司合伙人。这很诱人,但起初我拒绝了。我太太不愿来亚洲,她是加州理工的电脑博士,也是耶鲁知名的电脑教授,她觉得自己的事业在美国,不应该到亚洲来。
       
       后来,麦利威瑟也向我发起攻势。我开始动摇了,太太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1995年,我正式加入LTCM,从零开始拓展亚洲业务。最初两年,我在总部格林威治上班,跨洋开展以日本债券市场为主的交易。
       
       在 我们的合力下,LTCM继续腾飞。1997年底,我们当年金融衍生工具的总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之巨,超过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我们这些合伙人的财富也 火箭般上升,到1997年年底,我们在基金中的总值已高达14亿美元,比投入的1.5亿美元增长了9倍,要知道,这不过才两三年的光景。
       
       我负责的亚洲业务也越做越大,我刚去的时候,公司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1997年5月,当亚洲业务成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决定在东京建立亚洲业务大本营时,我光是从美国就带过来15个人,并在东京安了家。
       
       就在我们准备更上层楼,大展拳脚之际,坏事情发生了。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我们持有不少俄罗斯债券,马上亏损不少。后来,很多人解读我们的失败,认为我们是在俄罗斯亏到了底儿掉。但事实上,我们在俄罗斯的业务很小。
       
       真正让我们滑向深渊的,是俄罗斯之后的连锁反应。
       
       1998 年之前的差不多10多年里,每两、三年俄罗斯都有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每次,其他七大工业国或者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帮助他们。因为大家 都认为,他们破产会殃及鱼池。1998年,真正的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警告说自己会有危险,债券价格于是下降很多。很多大机构和投机者,都觉得机会又来 了,趁机大量收购俄罗斯债券。大家的想法是,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是会按照惯例出面帮忙,然后危机就会过去,债卷价格就会上涨,这样就又可以稳稳 地赚上一大笔。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认为,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性是“万一”,别国要帮忙俄罗斯的可能性是“一万”。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万一发生了。
       
       这一次,没有人愿意再替俄罗斯买单。危机迅速蔓延。
       
       金融机构都必须保有足够的资本。一旦它亏损较多,就会通过出售资产来减低风险,增加资本。俄罗斯宣布破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遭了损失,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出售资产套现。
       
       这 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很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主要是7大工业国的债券。我们的灾难因此而来,因为我们手里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多数也是7大工业国债 券。一场抛售7大工业国债券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8月21号,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他们手中的7大工业国债券,令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波 动。前呼后拥的卖空踩踏中, LTCM几乎一天就毁掉两年的心血。
       
       难忘的是,8月21那天,我正和麦利威瑟在北京旅行。当天晚上,我们还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共进晚餐。回到下榻的酒店——北京国际俱乐部,分别给总部已经上班的同事打去电话时,我和麦利威瑟听到的是总部传来的噩耗。
       
       震惊之下,我和他当即取消中国剩下的行程,他回总部,我回东京。虽然我们彼此安慰和鼓励,但内心都十分清楚,恐怕已是无力回天
       从 8月22号开始,我们不断召开各种会议,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我们亏本的消息,担心我们没有偿还能力,并且在市场上做了很多动作,令我 们雪上加霜。我们的亏损也每天都还在扩大。不到10天,我们已走到破产边缘。7大工业国的债券,亏掉我们90%至95%的资本。虽然我们推出了大量自救活 动,但终究未能再有奇迹。
       
       在我们最难的时刻。我在高盛时期的老板,其时已是高盛共同主席的科赞 (Jon Corzine)给我打了电话,向我了解我们的情况。当年,他盛情邀请我告别学界加入高盛时,给我的业务之一就是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债券套利,试 图让高盛与LTCM竞争。但我却为报师恩加入了LTCM,令科赞有过一段失落和不快。
       
       现在,LTCM出事了,科赞看到一个既可以“复仇”,还可以渔翁得利的机会。科赞提出的方案是,高盛帮助LTCM解决资金的问题,但LTCM要将至少50%的股权交给高盛。我们内心欣喜,但假装无奈地接受了这个安排。
       
       但 最终科赞却没能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时,他还将我们的“丑事”告诉了他的前任,原高盛主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鲁 宾被称为是“典型的刻板守旧的华尔街人士”,他以交易员身份加入高盛,对我们干的事情非常熟悉,也清楚我们如果出事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接到科赞的小报告之 后,非常震惊,急忙启动了紧急程序,要求美国政府介入LTCM,并将其形容为挽救华尔街之战。
       
       鲁宾的担心是 有道理的。我们的规模实在太大,超万亿的各类金融  衍生品任由亏损,最终将带给整个华尔街带来深重灾难。在鲁宾的重视下,不能让我们倒下成为大家的共识。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以高盛、美林、 J.P摩根为首的15家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后来,我们也因此被称为是大而不 倒(too big to fail)的人。
       
       但对我们这些合伙人而言,LTCM事实上已经倒闭了。我们的LTCM已经倒闭了。一个被认为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巨人,就这样在一个看起来风险很低的市场轰然倒下。
       
       有些讽刺的是,就在前一年,默顿、斯科尔斯,才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接受万众瞩目的敬仰。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现在,这堵墙倒了。
       
       那 段时间,也是我和合伙人们人生旅程里最艰难的日子。虽然我负责的亚洲市场是LTCM唯一没有亏本的业务分支机构,但我的遭遇却并不比LTCM的任何一个合 伙人好。LTCM从经营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规定,合伙人应将赚到的钱大部分继续投入到基金中。但事实上,我们都将赚到的钱全部都投入到了公司中。我们相 信,我们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当时,我在东京的房租高达250万日元/月,我的三个孩子也在昂贵的国际学校念 书。以前,不但这些费用全由LTCM直接支付,我还在LTCM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但LTCM清算以后,单是这些支出就已让我难以承受。我在LTCM的几乎 所有财富,也都与LTCM曾经的辉煌一起成为了历史。
       8月初,我与斯科尔斯重新成立了一家名为Platinum Grove Asset Management的新公司,继续LTCM的业务,默顿也加入到我们,出任顾问。已经习惯了开口就是百亿千亿的我们,从4500万美元的规模,东山再起。
       
       LTCM 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核心教训是:不要用高杆杠进行金融操作,即使是在风险很低的领域。当时,我们每年的报酬率都是40%到50%,在一个收益很低的领域,你 要有那么大的报酬,就要做到很大的资产规模,进而用很大的杠杠去撬动。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因此,在这家新公司,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把杠杆率降低到以前的十分之一,我们只赚过去10分之一的利润,希望换来持续的生意。
       
       在我们的努力下,新的基金很快重新站稳脚跟,并在2007年达到50亿美元左右的资产规模。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奔向100亿规模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了,让我们几乎是重蹈了LTCM的覆辙。
       
       2008年金融海啸的前10个月,我们的基金就损失了38%的净值,单是10月份的上半月,损失就达29%。这其中最重要的损失,来源于我们对雷曼兄弟的错误判断。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几乎犯了当年看错俄罗斯一样的错误。
       
       我们当时认为,政府一定会挽救雷曼,因为它已经花大代价挽救了贝尔斯登。于是,我们押重注于政府会挽救它,甚至期待一战成名。
       
       但结果,和没有人帮助当年的俄罗斯一样,美国政府居然任由了雷曼兄弟戏剧性的倒闭。我们预期的巨额利润变成了惨重损失。
       
       LTCM的遭遇再次在我们身上发生。2008年11月,为了抵御撤资浪潮,保护公司稳定,我们宣布暂时不允许投资者抽回他们的资金。但最终,我们再次败走麦城,选择清仓,退还投资者的资金,缩小投资范围,合伙人也各奔东西。
       
       两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
       
       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