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荐到新浪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离职风波评论之二:卖方分析师是怎么干的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q4e.html

前文《賣方分析師是干什麼的》以三國設喻,討論賣方分析師的角色定位;本文為此系列評論的第二篇,題目是《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主要討論賣方分析師的生存狀態和現實困境,並請同業和媒體批評。

 

 

 

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

 

高善文

 

中國賣方分析師行業的出現和成長,是依託在以公募基金和保險公司為代表的機構投資人快速崛起的基礎上。這好比有了天下大亂,群雄紛起的時代,各路謀士才有了施展縱橫之術、可以朝秦暮楚的舞台。這一變化主要發生在過去十年的時間。

 

對於一般的公眾來說,90年代的股評家和現在的分析師似乎是同一夥人,畢竟這些人每天都在媒體上口水橫飛、剖析大勢、預測股價。但以我之見,股評家與分析師之間並無師承關係,這兩伙人之間缺乏基本的相互認同,甚至互相也看不起對方。

 

站在分析師的角度看,股評家屬於算命先生,分析師屬於謀士;股評家看重短線預測,以技術分析為依據;分析師立足於中長線判斷,以基本面分析為指南。

 

然而,正如90年代盛極一時的股評家隊伍日漸蕭索一樣,斗轉星移,在過去十年,賣方分析師行業內部也經歷著陸塊飄移帶來的撞擊和陣痛,經歷著氣候變遷帶來的興廢存絕,這一變化迄今遠未結束。

 

十年之前的世紀之交,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初試啼聲,以之為客戶的券商賣方研究和機構銷售業務應運而生。

 

共同基金的投資方式本出現和興起於西洋,於國人實為舶來之品。正如中國人早先學做西裝,連上衣的補丁也要如法仿製一樣,連同共同基金一起乘船東來的,還有價值投資的理念和信仰,這相對於90年代依靠資金優勢坐莊圖利的風潮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價值投資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立足於發現並買入被市場低估的股票,一直持有直到其價格回到合理水平;其基本信仰是股票價格在短期內由於各種原因可以嚴重偏離基本面,但市場遲早會自我修正,股票價格從長期來看要反映基本面。

 

這樣,投資過程在原理上包括兩個步驟:一個是弄清楚基本面,例如經濟走向、行業政策、公司前景,並體現為盈利及其趨勢的動態等諸多指標的預測;二是弄清楚公司股票是否存在低估,當前是否存在恰當的、促使股價修正的催化劑。

 

2003年我初入行業的時候,基本的感受是:當時在買賣方機構之間似乎存在一個基本的默契,即賣方分析師負責第一個步驟;買方投資人負責第二個步驟。

 

所以當時我們常討論一個賣方分析師職業的重大問題,即分析師到底是在「研究公司」、還是在「研究股票」?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賣方分析師是負責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給買方投資人來做。

 

基於這樣的看法,當時甚至要求分析師在電腦上刪除行情系統,不理會股價的漲跌,埋頭研究公司和行業的情況,並提出三個判斷分析師研究報告質量的標準,即「數據是否紮實可靠?邏輯是否縝密細緻?看法和判斷是否具有獨創性?」

 

回頭來看,由於宏觀經濟週期性的原因,以及基金行業方浮海而來,正蹣跚學步的發展階段,2003年以「五朵金花」為代表,價值投資的理念大獲成功,盛極一時。

 

以此為契機,專注於分析基本面的賣方研究業務也奇葩初綻、早鶯鳴樹。許多人同意,當時的賣方分析師總體上確實撰寫了不少有創見、有深度、有啟發的研究報告。

 

如果以當時的行業情況作為標竿,過去八年中賣方分析師行業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發生著兩個重大而持續的系統性變化:一是研究報告的質量一降再降,以至於捕風 捉影、觀點雷同、論證草率、市場批評詬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務的方式爭奇鬥豔,以至於花樣百出、競騷弄巧、耍嗲賣呆,甚至出賣「色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如此持續和全面的行業變化當非起源於一家機構或少數幾個分析師的微觀原因,必來自於地殼運動、陸塊漂移等重大的環境變化,從而形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過程。

 

造成這一巨變的宏觀原因,個人認為,應該是外來理念本土化過程中的適應和掙扎。

 

巴菲特被公推為價值投資理念的化身,為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頂禮膜拜;但他老人家也公開地認為短期股價波動難以預測。一言以蔽之,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的價值投資關鍵之一是時間維度,價格只有在長期內才會向價值回歸。

 

那麼從操作上看,長期有多長呢?這方面沒有權威和公認的說法,我個人認為,保守地看,不會少於一年。

 

但中國投資者評判股票買賣成敗的時間尺度通常有多久呢?個人感覺六個月到一年(除非深度套牢)。這形成了專業(機構)投資管理人三月一排名、一年一大考的行業規則和文化;並波及到保險公司等本來著眼長期的專業機構(這是由於基金管理人可以來回流動)。

 

問題隨之而生:既然投資者貪急功、好近利,基金管理人就被迫在三到六個月的比拚中爭長短,在一年一大考的排名中決生死。但基本面研究又無法為如此短期的股價波動提供可靠的指引,於是行業被迫改變,其基本方向是價值投資的衰落和勢頭投資(或趨勢投資)的興起。

 

這好比本來是練馬拉松的長跑運動員,一下子被要求參加百米賽跑,從比耐力變為拼速度,這對正在興起的資產管理行業而言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挑戰和轉型。

 

在體育領域,短跑冠軍很少人能夠贏得長跑比賽,在投資領域情況大約類似。有時投資人短期業績居前,則欣欣然、飄飄然、負手而立、環視四周、以為天下英雄、捨我其誰?殊不知秋雨黃葉、風雲際會,其間運氣成分極大,豈可全歸於人力之功?檢視過去多年行業排名變化、此理昭然。

 

終極的問題是,投資活動本來應該是長跑比賽;用練短道速跑的方式來應對無疑是旁門左道之路,這一事實業內人所共知,但沒有人能夠改變。

 

這一地殼巨變對行業氣候影響重大,它迫使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轉變到「研究股票」,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密切關注股價變化的動量和催化劑,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絞盡腦汁去尋找短線的投資機會。用行業內部人的話來說,就是「賣方研究買方化、買方行為短期化」。

 

業內的人大約知道,我個人是宏觀經濟分析師,部分是出於興趣,部分是為回答客戶的各種問題,過去八年中提出過幾個小理論,名之為「產能週期理論」、「通貨 膨脹理論」和「資產重估理論」,分別用以回答經濟波動、政策鬆緊和股價漲跌的問題,而其中以資產重估理論略為見知於買方機構。

 

就事論事地看,資產重估理論是否站得住腳,眾議紛紜、見仁見智、褒貶不一;大家所可達成一致的是:此說為我們自創的武功秘籍、內力心法,成敗之間,可由市場來檢驗。

 

然而,資產重估理論之所以較其他兩個理論略為出名,關鍵之一在於它試圖回答市場的趨勢問題,其預言未必從來成功,但立此存照,權可備考。這從側面印證了趨勢投資的興起和流行。

 

賣方分析師既然被迫調整,其應對之策是什麼呢?他們該如何進化以適應投資氣候的巨變,從而避免自身淪為博物館的恐龍化石呢?

 

迄今來看,分析師發展出四種技巧和方法來適應行業的新環境,這些分別是:

 

一是走「取巧」之路,在內幕信息上做文章。

 

顧名思義,內幕信息必然是謀之於床榻、籌之於密室,口傳心會,無法公開形諸報告。這迫使分析師要善於勾兌、長於打聽,又要在報告中多加掩飾。

 

市場廣大,各色傳聞朝夕流布;風吹影動,難免令人浮想聯翩,有時形成「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奇特景觀。個中交易,當事人各取所需,局外人難窺究竟,這自然引發公眾的憤怒和聲討。

 

二是走「守拙」之路,在公開信息的服務上做文章。

 

公開信息很難用於短期股價的漲跌預測,但買方機構至少可用於控制風險,所以仍然日日需要,時時緊盯。於是乎彙總各類公開信息和情況的報告如沙飛石走,內容不外乎你傳我抄,大同小異,所爭著只是「誰的速度更快、誰的腿腳更勤」,把智力活動徹底轉變為體力勞動。

 

為了在「守拙」之中建立門檻,減少競爭,分析師採取的策略是各立山頭,分別把住幾家上市公司,成為其與資本市場溝通的獨家渠道和代言人。如此一來,其獨立性自然受到質疑。

 

三是走「傳粉」之路,在把握市場情緒上做文章。

 

市場短期難以預測,部分原因在於其情緒起伏難測,在亢奮時把多數利空解讀為利好,在低迷時把多數利好解讀為利空。

 

但如果與主流投資者朝夕交流,把握其所思所想,自然有助於理解市場的短期情緒波動。這好比做官要揣摩上意,就必須低眉折腰、降尊屈貴與領導身邊工作人員搞好關係;搞對象要揣摩女人心思,就必須噓寒問暖,慇勤服侍,時刻不離一樣。

 

實際上單個買方機構對其他買方機構的想法通常都很好奇,這只有勤於交流的賣方機構才能把握。所以分析師還可以如蜜蜂傳佈花粉,把一家買方機構的想法帶給另外一家,多家機構走下來就釀粉成蜜,形成有價值的看法和報告。

 

四是走「行險」之路,在閉門造車上做文章。

 

發揮想像編故事,預測股價放衛星,其結果要麼一鳴驚人,天下側目;要麼轉移槍口,重新來過。由此拼湊的報告泥沙俱下,自不待言。

 

許多賣方分析師多年寒窗苦讀、甚至負笈海外求學,習得屠龍之術、使得如椽巨筆、做得錦繡文章,跑得馬拉松、游得萬米泳、本要在「邏輯」、「數據」和「創 見」上與人拼內力、比高下;不料一身真功夫、滿腹好學識在中國市場卻全無用武之地,同業競爭、臨陣對決、近身肉搏之時,全靠「勾兌於茶肆之間、謀劃於密室 之內」、需要「勤如蜜蜂布粉、媚若小姐侍客」,勝負決於盤外,不亦悲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4

影視文化產業演繹「增長故事」 內容成唯一保障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8/3NNDE4XzM4MDk3NA.html

台前幕後,圈裡圈外,影視文化產業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絕命島》,是2010年上映的眾多影片中一部鮮有人記得的電影。這部號稱投資「無上限」的恐怖片,實際成本只有幾百萬元,上映後卻意外收穫了兩千萬元的票房。按照分賬比例,製片方差不多保本。

不賺不虧的故事結局原本乏善可陳,但投資該片的老闆卻大呼「滿意」。

這位來自河北唐山的房地產商,老樓盤已售罄,新項目又沒開始,「資金就在手裡憋著」,於是決定拍電影。首次試水,既領略到圈內風光,居然也沒有蝕本。為了分享這種意外的喜悅之情,各地院線代表去北京會面的時候,他特意派出了自己的座駕賓利車去接機,載著大家慶祝。

進電影院看電影,很多時候被視作居民「消費升級」的一個例證。在行內人看來,老闆們從觀眾搖身變成投資人,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費升級」,如同買一輛賓利——「從沒聽過他與我們談行業、市場什麼的」,懂不懂擱一邊,先買個熱鬧。

正是這樣的老闆們,懷著比觀眾更高的熱情,帶著背後的億萬資金,滾滾流入當今的中國影視圈,讓這個小行業的體量急速擴大,機會越來越多,到處瀰漫著資本盛宴的氣息。

雙輪驅動

「觀眾是一個易於波動的、廣大而充滿活力的流體。」——雨果

「行外看行內,真的是一片鶯歌燕舞。」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資深業內人士感觸頗深。

繁 榮是真實存在的。電影產業化改革八年來,全國城市票房增長達10倍。在2009年和2010年,票房增長率更達到43%和64%。冠軍影片的票房從 2007年的2.77億元一路飆升至2010年的13.79億元。在去年全國票房過百億元後,今年的目標年初即設定——130億元。

推動這樣高速增長的原動力,在於供不應求。

「現在中國的影視企業已經具有提供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內容的能力,但是在數量、質量上,仍然落後於觀眾的需求。」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記者說。

在此邏輯下,行業總量的急劇膨脹也讓行業內的各個生產要素價格都水漲船高。以演員電視劇片酬為例,現在一線女演員的片酬已達30萬元/集的水準,且為到手淨價,所得稅由製作單位另外支付。目前國內演員片酬能佔到電視劇製作成本的50%甚至更高。

在這樣內生性的增長已經足以讓行業疾奔的時候,政策又使之裝上了重量級的加速器。

10月份,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發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被看作是行業「政策黃金期」的開始。業內預計,接下來多樣化的扶持政策將「遍地開花」。

首先是各部委的落實。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日前就表示,「十二五」時期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確保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地 方政府更將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列為工作重點。僅以北京地區為例,北京已計劃強化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地位,力爭在「十二五」末期將文化創意產業佔GDP的比重 從12%提升到15%。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接下來北京將重點扶持內容製作類企業,並已開始籌建新的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創意產 業投資基金。

政策的青睞讓行業感到暖意融融。「這是第一次把文化產業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位置。作為企業,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躍躍欲試。」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本報記者說。

光線傳媒高層更直言:「有政策扶持的產業,不可能不發展。」

多重機遇

「中國的影視行業有點像在補課。」

在位於北京朝陽區的辦公室內,胡明向記者介紹,「歐美國家已經培養出長期到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美國電影票房100億美金的水準已經保持超過十年,現在發展最快的是互聯網娛樂。但中國兩方面都在同時成長,這是特有的情況。」

電影業以看得見的增長速度向前邁進。根據藝恩諮詢的數據,2011年到目前為止,我國票房增長率24.9%,觀影人次增長率23.3%。此前四年,上述數字每年都超過30%。

電視劇更是蒸蒸日上。廣電總局於日前下發通知規範上星衛視娛樂節目,此令一出,各大衛視對電視劇的爭奪幾近白熱化,購買量同比大漲,價格亦水漲船高。

「現在的製作成本大概是70-100萬/集,售價在150-200萬/集之間。未來三年相信都會有一個上升的空間,應該可以達到200多萬/集的水平。」 華策影視董秘金騫對記者說。

更為關鍵的是,日前陸續結束的央視及各大衛視2012年廣告招標額皆屢創新高。

招標額度直接影響電視台對電視劇的購買預算,電視劇行業明年再創佳績,指日可待。據業內消息,華誼兄弟新片《夫妻那點事》已經達到了300萬元/集的水平。

不過,這些常規的增長與另一個領域的狂飆突進相比,還顯得有些小巫見大巫。

「今年最大的看點可以說就是在網絡版權的暴漲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本報記者說。

由於國內幾大視頻網站的烽煙四起,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和爭奪可謂白熱化,網絡版權暴漲5-10倍。鷸蚌相爭,影視行業成為當然的得利漁翁。

10月19日,騰訊購買了《宮鎖心玉》第二部《宮鎖珠簾》作為其首部獨家劇。有業內人士透露其單集價格約185萬元,創下單集購買價新高。該劇共40集,意味著騰訊僅版權購買即超7000萬元。此前,這一紀錄由3000萬元購入《還珠格格3》的搜狐保持。

185萬元/集的天價已經達到目前電視台的購買水準。業內談及與此,無不歎為觀止。須知道,一年前熱門劇的網絡版權還只在40-50萬元/集左右,且當時已經被認為非常高昂。

「這說明網站燒錢還沒燒完。而且預計還會燒一段時間。」申銀萬國傳媒行業分析師萬建軍對記者說。在他看來,只要視頻網站格局未定,那麼這一水準就有望得以保持,甚至繼續提升。而照目前形勢估計,兩三年內都無需擔憂價格下滑。

企業方面對此的態度稍顯謹慎。華誼兄弟董秘胡明認為,雖然價格飆漲,但畢竟網站基數小,還無法撼動電視台的渠道霸主地位。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則向記者指出,目前,上述天價實際上只限於幾部最熱門的劇集,二、三線電視劇的價格上漲幅度不大,甚至銷路也不見得好。「從單個項目或者單個網站的角度看,我認為這是出現一定泡沫的現象,不排除來年出現一些調整。」

不過,「若把眼光放到全行業,就會發現,網絡版權的上漲,是大勢所趨。」在王長田看來,將來如果價格合適,完全可能出現一個片子先給網站播,再給電視台放的情況。

十年無憂

那麼,這樣似繁花著錦的高速成長到底能保持多久?

「目前行業還看不到明確的風險點。」在採訪中,各企業高管儘管在其他問題上略有分歧,但這個觀點卻驚人一致。而對於持續時間的問題,「十年」也成為一個共同的答案。

這個問題的背景是,2011年對於國產電影來說,其實是一次考驗。眾多備受期待的大片折戟,甚至有的片子虧損達數千萬。業內坦承,「今年賺錢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

與此同時,不斷有院線集團人士提醒,今年觀眾人次的增長速度已經跟不上銀幕數的增長。

藝 恩諮詢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國觀影人次增長率23.3%,但銀幕數增長將達到42.7%。票房收入排名全國第三的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則透露 了一組數據:十一期間,聯和放映場次同比增加了50%,但是觀影人次只增長了8%,票房收入與去年基本持平。也就是說,票價及單塊銀幕產生的效益在下降。

「今年國產片的盈利確實遭遇了挑戰。但是我們認為,風險都是個體的,行業的發展態勢良好。」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在談及此問題時表示,「而且,對銀幕和觀影人次數據應該做動態理解。」

首 先是地點問題。「中國銀幕的增加潛力已經轉移到了三四線城市。河北廊坊的銀幕效益肯定小於北京CBD。」胡明認為,銀幕增長的結構性變化,必然使得新銀幕 帶來的觀眾少於以往的一、二線城市,從而出現目前看到的單塊銀幕效益下降的情況。「但不能忘記,三四線城市的投資金額也更少,可能只是北京的一半。一塊新 銀幕所產生的效益,應該綜合評判。」 胡明稱。

然後是消費習慣的培養。新銀幕一般都設在新建的購物中心,而購物中心一般需兩到三年的時間 培養消費群體,這同時也是一家電影院培養觀眾群的過程。「電影是有核心觀眾群的,一家電影院50%的收入貢獻都來自於會員。」胡明認為,目前各個數據的增 長速度出現一定程度分化是非常正常的波動。那些對於行業和觀眾人次發展的擔心,她認為可以放到十年以後。

「今年部分院線的業績不好就是由 於銀幕數增長導致觀眾內部分流。但長期看是很樂觀的。」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進一步表示,新觀眾的培養需要兩個條件,好內容和合適的票價。影院間競爭的日 益激烈,電影票價下調是毫無疑問的趨勢。一個連鎖效應是,未來電影院所獲得的分成比例也會逐漸下降,朝製片方傾斜。

事實上,對於光線傳媒這樣在電影領域以「投資+發行」為主,「目前還沒有一塊銀幕」的公司來說,影院之間的競爭本來就不被看作潛在風險。相反,影院的增多還將有利於拓展其發行業務。

內容是最大的門檻

影視行業被認為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似乎有錢就可以涉足。大量業外資本的湧入,以及各種草台班子,讓行業總量不斷膨脹,也讓市場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行業的壁壘到底在哪裡?將來行業格局會如何發展?本報記者與業內人士進行了探討。

1.賺錢更難?

問:今年電影行業賺錢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

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今年盈利對行業來說是一個挑戰,國產片票房不是很樂觀,成本也上升快。行內出現了很多虧本、甚至賠幾千萬的電影。

不過我認為,行業有自我調節機制。前幾年增速快,有很多非專業的資金和人員都進入這個領域。拍電影門檻很低,有錢或者有夢想就可以,但是要拍賺錢的電影其實很難。今年大家發現,賺錢沒有那麼容易了。這個內在調節機制發揮作用後,慢慢有些資金就沒有再循環的能力。

2.壁壘何在?

問:行業門檻低,會造成競爭者眾,利潤攤薄。什麼樣的企業有核心優勢?如何理解行業壁壘的問題?

華 策影視董秘金騫:真正有良好市場前景和贏利的電視劇都是大製片人在做的,他們可以整合到製作、發行以及整個產業鏈上的資源。但現在電視劇市場上,很多從業 人員都是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能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化運作方式來管理的就很少見。我們公司能夠擁有比較市場化的管理團隊,這可以說是一個排他性的優勢。

另外,內容產業以人為主,但創作型人才不是光逐利。如果論資金實力,我相信會有很多實體都具備這個條件,但是這行有規則,製作、落地等等都是壁壘,不是花錢找什麼人都可以。

通 常說的演員「挑劇本」,含義是很多面的。舉個例子,專業的公司能夠直接打動演員的,除了好的項目外,如何有助於他們演藝生涯的提高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的。我們可以做到製作、播出一條龍的服務,這對演職人員來說不光是作品成敗的事情,還涉及其他方方面面的事宜。如果光有資金,投再多的錢,電影電視播出不 了也是對這個行業不利的。

胡明:我們的電視劇部門有12個製片人,為什麼還是要末位淘汰?因為內容是一家創作公司生存最重要的因素。要做品牌劇是我們骨子裡的東西,我們不會去追求量。

3.強者恆強

問:今後的行業格局會有什麼變化?

金 騫:從特定的角度來看電視劇行業的圓心是電視台等播出機構。從製作上看,我們這個行業裡有4000多家製作公司,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每家出一個劇本, 電視台等播出機構都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來對接。結合海外的經驗來看,未來市場資源肯定會有所聚集,可能電視台等播出機構將來也就對口十幾家最大的公司,通 過大公司的渠道來發行。屆時,無論是資金、口碑、發行實力,都會幫助這個市場逐步集中資源。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中國影視企業已經具有更大規模和層次內容的提供能力,而資源將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將逐步被大企業控制,比如發行和放映(院線)。而製作會呈現一個百花齊放的態勢,但重點的項目也會由大企業來主要操作。

業績預測基本靠「猜」 好故事是唯一保證

「如果華誼兄弟簽的不是馮小剛,而是張藝謀、陳凱歌,大家也按照他們過去的輝煌成績來給這兩年的新片做業績預估,可想而知那會有多離譜。」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雖然被視為一個暫時「看不到風險點」的行業,但影視企業依然面臨挑戰:怎樣持續獲得優質內容,以維持不敗。

在採訪中,多位分析師都坦言「票房預測非常不準,可以說就是猜」。在給上市公司做業績預測時,也更多基於產量——即影片數量的多少來進行判斷:片子多,是大年,值得期待;片子少,是小年,業績平淡。

「之前分析師問該怎麼給《星空》做預估,我說暫時可以從你們財務模型中把它去掉,因為這對公司的盈虧影響都不大。我們不會純粹只為了賺錢拍片子。」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本報說。她隨後又補充:「當然,賠錢是不行的。」

《星空》是華誼兄弟最新上映的新片,講述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由台灣導演林書宇執導筒,徐嬌、劉若英等主演。在傳媒行業分析師眼裡,這是一部「沒想過能賺錢」的文藝電影。

《星空》也是華誼年初推出的「H計劃」中的第二部電影。從上市之初,華誼就一直規避不了外界對其「過於依賴馮小剛」的疑慮,以致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機構在調研華誼時,總會問「沒有了馮小剛,你們怎麼辦」;但調研其他上市公司時,又一直問「人家有馮小剛,你們有什麼」。

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特性,決定了任何創作者都無法始終保持巔峰狀態。2010年,馮小剛指導了兩部高票房新片《唐山大地震》和《非常勿擾2》,但今年一部也沒有。今年,也成為華誼兄弟的「小年」。

為瞭解決依賴問題,華誼兄弟於今年初推出了「H計劃」,旨在扶持11位新生代導演和10部新作品,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有票房號召力——也就是能有穩定、優質內容來源的人才。

事實上,《星空》的口碑不錯,首週末票房即超過一千萬元。不過從第二周開始,它遇到了三個強勁對手。其中,另一部小成本愛情喜劇片《失戀33天》以場場爆滿的凌厲態勢,一上映就獲得了大量場次。

華誼兄弟總裁王忠磊在微博上寫道:「雖然《星空》的場次開始大幅度減少……但我卻很開心,因為是分給了《失戀33天》,國產小電影組團迎戰好萊塢打拳機器人變種大猩猩希臘諸神!」

「這說明關鍵還是內容。觀眾喜歡看電影,但有個前提,只喜歡看好電影。」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這樣對記者說。吳從60年代即入行,被業內稱作 「金牌發行人」。

在吳鶴滬看來,由製片、發行和放映三方構成的電影產業體系中,前兩者對放映渠道的 「掌控力」,遠比業外想像得要小。內容才永遠是核心。院線非常實際,首週排片或許會受前期宣發影響,但其後馬上會根據票房情況做動態調整。

「以 國慶檔為例。《畫壁》和《白蛇傳說》同時上映,本來《畫壁》排得場次更多,但後來你會發現,《白蛇》慢慢追上來了。」吳鶴滬介紹。只不過雖然有兩部號稱 「大片」同時上映,國慶、乃至整個10月檔期的票房實際上都非常清淡。10月17日星期一,聯和院線總票房才90萬元,而7月份《變形金剛3》上映時的數 字是一千萬。

市場低迷在業內看來只有一個原因——沒有好片源。

以《白蛇傳說》為例。該片製片方為巨力影視,發行方為博納 影業。後者一直號稱為國內最專業強大的發行公司,宣傳期口號為「票房沖3億」,在10月末還舉辦了一個票房超過2億元的慶功會。但多位參加當日活動的業內 人士告訴記者,私下敬酒時,博納影業高層還在鼓勵各院線老總「再加把勁,爭取切實過2億」。而院線老總們則開玩笑:「這片子號稱投資1.8億,現在票房剛 2億,有什麼好慶功的?」

電影實行分賬制,製片、發行、院線、影院分賬比例大約在37%、7%、6%和50%。若按照2億票房成績算,製片方巨力影視只能收回約8000萬元的成本,跟號稱中的投資額1.8億元相去甚遠。當然,實際投資額到底是多少,只有製作方自己知道。

雨果有一段關於觀眾的著名描述,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振幅過大的電影市場:「觀眾是一個易於波動的、廣大而充滿活力的流體。」觀眾不會有太多耐心,讓平庸的作品一直透支票房信用。

■券商觀點

國金證券:

堅定將影視行業作為長期首推的子行業。原因在於需求旺盛的高景氣度與工業化過程帶來的行業快速成長賦予的投資性機會。

比較電影、電視劇子行業:短期內電影行業更具爆發性,而電視劇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於精品劇的爭奪進一步白熱化;但電視劇盈利的穩定性與投資回報率更加有保障,且受益於下游廣告的彈性,與渠道的談判地位也較電影子行業更優。

招商證券:

電影行業在快速成長中走向集中化;電視業機會在於「蛋糕」再分配;藝人經紀具有「貢獻業績+業務協同+提升公司品牌」三重效應。

國泰君安:

文化體制改革的財稅、金融扶持等實質性政策有望跟進,建議繼續增持。從細分行業來看,有線網絡板塊和影視板塊將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受益最大,但前期漲幅不大,仍建議增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3

鋼鐵開放姿態大於內容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20/100350427.html

 四年前,剛剛就任寶鋼集團董事長的徐樂江曾多次敲響警鐘,越來越多的外資控股中國優質 民營鋼鐵企業,將對中國鋼鐵業造成嚴重威脅。他或許沒想到自己的想法會發生180度的大轉變,2011年以來,這位中國最大鋼鐵公司的當家人不止一次公開 表示,中國的鋼鐵資本會走出去,國外的鋼鐵資本也會到中國來,外資進入中國鋼鐵業的門檻限制也將慢慢淡化,甚至取消。

  這一揚一抑之間,是中國鋼鐵全行業從暴利到虧損的巨變。一片慘淡之中,中國鋼鐵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鼓勵外資參股國內鋼鐵企業,而不是之前的「限 制」。2011年11月7日頒佈的《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中,有著與徐樂江相似的表述:進一步擴大鋼鐵工業對外開放程度,鼓勵國外先 進知名鋼鐵企業參股和投資國內鋼鐵企業和項目,在鋼材產品深加工領域投資設立企業和研發中心,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這個姿態性的開放並沒有贏得外商的歡欣鼓舞。安賽樂米塔爾(下稱米塔爾)中國區總經理鄧寧在接受財新《新世紀》採訪時表示,如果沒有具體的措施,這個鼓勵沒有意義,很難改變外國鋼鐵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策略。

「放開」爭議

   2005年7月,中國鋼鐵行業的第一個產業政策——《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下稱產業政策)頒佈。產業政策對外資併購中國鋼鐵企業設定了諸多門檻,最主要的就是原則上不允許外資控股。

  全球最大鋼鐵集團米塔爾在中國頻頻碰壁,是經常被提及的案例。從2005年起,米塔爾一直在尋找進入中國的機會。當年計劃控股湖南華菱鋼鐵股份 有限公司(000932.SZ),因發改委發表不同意見,最後僅以第二大股東身份入股。之後,米塔爾又試圖入股萊蕪鋼鐵,控股民營鋼鐵企業東方集團控股有 限公司(00581.HK),均未獲批。

  不僅僅是米塔爾,俄羅斯鋼鐵企業耶弗拉茲集團(Evraz Steel Group),以15億美元價格收購河北民企德龍51%股權的交易,也始終無法獲批。

  對於當時外資控股中國鋼鐵企業受阻的原因,國家發改委一位主管官員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鋼鐵企業解決了近200萬人就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允許外資進入,就意味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讓給人家。」

  據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的權威人士透露,米塔爾還曾向中國方面試探,提出轉讓自己5%股份給中國,以換取中國市場的准入,仍遭拒絕。「用5%的股 份換中國市場,中國肯定不划算。全球鋼鐵行業的股價都不高,波動相當大。」這位知情人士說,米塔爾市值接近1450億美元,5%股份約值60億美元,中國 憑5%的股權也不能進入米塔爾的董事會。

  產業政策限制外資控股中國鋼鐵企業,據稱是為了給中國鋼鐵行業一個喘息的機會。但幾年過去,中國鋼鐵行業已經發生了變化——產能增至7億噸;利潤率卻越來越低,從2004年的8.11%一路下滑到2011年底的2.55%。

  「中國粗鋼生產世界第一,從利潤率看,競爭力不強。有一個原因是技術和管理相對落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新創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二五」規劃提出鼓勵國外企業進入鋼鐵企業,就是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以提升自身競爭力背景。

  其實,2009年為應對經濟危機出台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下稱振興規劃)就曾提出要重新研究外資對中國鋼鐵企業的投資開放程度,但未 能達成一致。「當時持反對意見的部門認為,經濟危機正是兼併企業的好時機,這種兼併應由國企來完成,而不是外企。」上述參與制定規劃政府人士稱。

  此次新的「十二五」產業規劃雖然明確提出鼓勵國外企業進入鋼鐵行業,但爭議仍存。該人士透露,工信部一直態度比較開明,但發改委卻遲遲不表態, 他們的理由是讓外資進來並不能改變中國鋼鐵行業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而且發改委習慣於從規劃角度整體佈局,「外資進來可能打亂佈局」。儘管最終達成 了一個表述性的妥協,不過目前外資進來是否可以控股、股比高限多少、哪些企業開放、哪些環節開放,如何開放等問題都沒有明確。

外資的想法

  國外鋼鐵公司顯然明了政府部門態度曖昧可能的政策風險。「沒有統一思想,也沒有具體鼓勵措施,我們不想冒險。」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外資人士說,「我們可不希望最後一個部門可以放行,另一個部門卡住不辦,投了那麼多資源、人力、物力最後回到原點。」

  更何況在國際鋼鐵巨頭看來,目前的行業環境也經不起冒險。據中鋼協的數據,由於原材料價格一直處於高位,2011年11月中國鋼鐵企業虧損面超 過三分之一,若扣除投資收益,企業淨虧損9.2億元。1-11月,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產品銷售利潤率只有2.55%,遠低於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 水平。

  一邊是全行業微利,另一邊是生產規模持續上升。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佈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6.8327億噸的紀錄高 位,較上年增加8.9%。中國冶金報近期的《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調查報告》顯示,82.7%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鋼鐵業未來十年將經歷殘酷的市場競爭。

  「現在情況還不比2008年底,短期內不樂觀。」米塔爾中國區總經理鄧寧分析說,「2008年形勢不好,但有政策支持、投資拉動,現在則很難看到政策有鬆動跡象,行業本身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的情況很嚴重。」

  當然,外資鋼企的情況也不樂觀。米塔爾2011財年第三季財報顯示,當季淨利潤6.5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3.5億美元下滑51%,而且第 四季度「還面臨著銷售量和價格壓力」。新日鐵也表示,2011財年前三財季合併財務報表中將計提846億日元(約合70億元人民幣)股票資產減值損失。

  鄧寧稱,「受全球鋼材需求下滑等影響,一家全球性公司要增加在中國的投資,就目前的環境看難度比較大。」

機會在哪裡

  在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看來,外資雖然很難進入煉鋼煉鐵層面,但可以在鋼材產品深加工領域展開合資合作,汽車板、鍍鋅板等高端產品完全可能實現雙贏式合作。

  武鋼與新日鐵在取向硅鋼上的合作就是一例。早在1974年,武鋼就從新日鐵引進硅鋼生產線和生產專利技術,目前武鋼已成為中國最大硅鋼生產基地,年產硅鋼40萬噸。武鋼自主研發的新產品QRD低溫取向硅鋼已全面淘汰從日本引進的專利技術。另外, 寶鋼與新日鐵和阿賽洛、鞍鋼與蒂森的合作,都促進了國產汽車板的迅速提升和產業化。

  劉海民認為,除了自主研發,與外企技術合作、合資建廠也是較好的途徑。「有些像市場換技術,還是比較划算。」據他所知,國家發改委在對國內企業與外資合資建立高端產品項目上還比較認可,一般在審批上不會為難。

  在國外企業看來,鋼材產品領域的合資合作也遠比投資參股鋼鐵企業更容易和更划算。新日鐵海外業務部一位負責人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與中國國內企業建立合資企業,審批起來比較容易,股比也不會有嚴格的限制。

  2011年,中國最大的鍍錫板製造企業武鋼與新日鐵成立武鋼新日鐵(武漢)鍍錫板有限公司,投資約18.5億元,雙方各持股50%,項目計劃年 產20萬噸高檔鍍錫板和20萬噸鍍錫原板,開拓國內高端食品包裝市場。上述新日鐵人士表示,公司主要看好中國鍍錫板市場的增長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9

融合時代,拿什麼內容給觀眾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47.html

人類的娛樂生活由於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革新,獲得不斷的演進。百年前電影的出現,人類開始享受在大屏幕前與主人公共痛苦、同歡樂的娛樂。大銀幕上的 這種戲劇形式在其自身技術發展過程中,也有鮮明的時代和技術特點。從早期的默片,到後來的黑白有聲電影,彩色電影,到今天的IMAX立體電影,一種娛樂門 類在技術的持續進步中不斷發展著。近期上映的電影《龍門飛甲》就號稱是華語首部IMAX武俠電影,導演徐克也期望借此翻拍之作展開武俠電影的新篇章。

說到電視,它的發展很多類似於電影。只是在節目形式上有更多的變化。早期無線電視時代,電視節目的最大成就是直播,一件重要的事情幾乎可以同時呈現 給觀眾,當然這在中國由於某些原因而例外。在電視的最早期,新聞是其最重要的內容。而電視劇由於一直無法在藝術高度上與電影抗衡,後來索性就自我放逐,以 肥皂劇自居,以為「沙發土豆」服務為榮。

20世紀90年代,衛星電視開啟新的時代。新聞借助三顆衛星覆蓋全球讓一些媒體升級。CNN的滾動新聞,全天24小時的新聞報導讓世界矚目。在這個 時期,全球化是主題。傳媒巨頭們通過衛星電視迅速地爭奪全球電視市場,這裡面最成功的要數MTV了。在中國,一段時間裡曾把音樂錄影這種藝術形式簡稱為 MTV。體育的全球轉播使得一些體育項目具備起全球化屬性。足球、籃球都是其中的獲益者。而近年來風靡全球的電視模式也讓綜藝節目進入到了全球化時代,處 處都有「達人」,到處都有「偶像」,「真人秀」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節目類別。

電視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早期人們愚蠢地把網絡視頻定義為短視頻,後來市場調研數據回饋的結果是,觀眾更喜歡在網上看長視頻。很多人也最早預言未來是 UGC的時代,即用戶生成內容的時代。可是當用戶生成的內容換算成小時數已經以數億計的時候,人們竟然沒有把用戶生成的內容真正當回事。拍客們遺憾地發現 自己並未進入傳媒主流社會。是還需要時間嗎?又有人出來說UGC沒有作用,PGC(專業生成內容)才是王道。於是電視民工們開始歡呼,新媒體時代,我們還 是有價值的。

到了今天這個融媒體的時代,誰也不敢輕易定義這個時代的內容格式。沒有人再去說這個作品是短的,是專門為手機觀看做的了。所有作品拿出來的時候都標榜是全媒體、全格式的。但是這樣的內容平移或者格式轉換就是今天這個時代觀眾需要的內容了嗎?

筆者非常有幸在2011年年底參加了新加坡的亞洲電視論壇,見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節目樣式。我特別關注了新媒體時代的節目形式和發展狀況。

以色列的一家電視台,推出了大量與融媒體、社交媒體有關的電視節目,但是還是在以前電視節目的基礎上的改良。比如說真人秀,他們通過觀眾的話題引導 和手機投票,讓在封閉環境裡的不同人物做各種怪異的事情,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而問答遊戲節目則巧妙地通過手機電話本去尋找人性底處的感動故事。儘管你在 很多節目創新的同時看到過去節目的影子,但是你仍然要稱許他們對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介入做了大量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

在翻看一些大公司介紹資料的時候,突然發現每個節目的介紹後面都附上一個遊戲、手機應用的介紹。原來,購買那些節目模式還可以獲得與節目有關的手機應用與遊戲的製作、發行權利,這大概是從商業模式方面為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創新和製作提供的又一項可能吧。

當下的電視節目在強調電視特性的時候,更加注重其社交屬性。比較多的引入社交媒體,形成所謂的「Co-Viewing」協同觀看的效應。許多觀眾在 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也會借助社交媒體工具進行評論、聊天、投票。這些功能筆者稱之為社交電視。眾多的創業企業看到這個趨勢,開發出許多專門的「雙屏」應 用,諸如:節目簽到、節目指南、廣告比價等。過去電視台可能更多關注節目的在播、離線宣傳,現在不得不注意社交宣傳,在社交媒體上引導觀眾的討論將直接影 響節目的收視率,這也是社交媒體上,電視媒體官方賬號比較活躍的主要原因。

不敢講融合時代,我們能拿出什麼樣的新節目給觀眾,但是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動腦子和勇於嘗試。這個時候,我們會呼喚更多一些喬布斯式的人物出現,也許這人還真就在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06

從技術擴散到內容的黎明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549.html

技術不是強盜也不是救世主,內容的價值才會決定內容的命運。

最近每一個關注數字出版的人都在關心一個問題:蘋果公司通過iTunes改變了音樂發行產業的格局,通過Appstore改變了遊戲行業的格局,那麼其上個月推出的iBook2和對應的iBook Author電子出版編輯工具,是不是也會改變出版業的格局? 

 

iBook Author是一個非常簡易操作工具,它可以讓文字內容結合多媒體形式,成為出版級別的產品。不過其最重要的不是形式上可以讓文字內容更好看和更多媒體 化,而是在商業體系支撐下的版權端的進一步「自由化」。 iBook Author與背後的iBook體系構建了一個從製作到出版發行再到獲取收益的完整閉環,這個閉環理論上可以讓更多的內容製作者更自由和便捷地建立價值循 環,並且獲得更大的版權收益——從產品價格的10%左右,提升到70%。

當然,如果繼續推演,我們會看到理論與現實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技術擴散讓內容出版難度大幅度下降,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內容爆發,這會帶來信噪比加 大。要想在眾多內容中脫穎而出,除了內容本身,依舊需要推薦、包裝、品牌加成等中間環節的支撐,這不是非專業人員和機構可以獨立完成的。所以,版權端與消 費端的中間體系依舊有著很大的價值,甚至是更大的價值。而在中國,出版機構從壟斷性價值到專業化價值的演進將更加迫切。

真正在技術擴散下受到衝擊的,很可能是實體圖書渠道,未來幾年實體圖書渠道——包括電子商務形態的實體書渠道,其「價值塌縮」將不可避免。

在這個問題上,亞馬遜才是比蘋果更值得關注的力量。這些年其貌似從一個運用電子商務手段的新型圖書銷售渠道轉變成了一個電子閱讀產品的消費渠道,但這個轉變背後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是其一直在推動傳統內容更規模化的數字化,以及整個產業鏈條在技術支撐下的更高效的價值循環。

實際上,亞馬遜就是通過「技術擴散」完成了渠道價值向自己的集中,而更高的渠道集中度和更低的渠道成本,也讓其可以分享給版權端更多的收益,進而形成了一個更健康的正向循環。亞馬遜這盤「自我革命」的棋,令人歎為觀止。

現在亞馬遜在中國出版業帶來的變化已經近在眼前,業內消息已經確認,2012年,Kindle的進入和對應電子圖書銷售平台的建立已成定局。雖然這對中國出版業的影響由於各種原因短時間內還算不上「排山倒海」,但作為一個支點,這已經足夠推動一場變革了。

在一個產業鏈條上,長期來看,各個環節的利潤率往往是往復震盪並趨於平均的。過去內容被技術和渠道的價值剝奪,正在隨著技術的擴散而逐漸被歸還。版權端的總價值一定會進一步被放大,雖然分享這些價值的人並不一定是過去的那些人。

所以,在內容的黎明到來之前,不擁抱技術進行內容形態的變化是坐以待斃,而忘記了內容本身的價值則是自取滅亡。從根本上看,技術不是強盜也不是救世主,只有「內容的價值」才會真正決定「內容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75

陳天橋商業邏輯再演繹:盛大手機或靠內容謀利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8/225923.html

從最早的「盛大盒子」,到兩年前的Bambook電子書,在網絡遊戲起家的陳天橋心中,似乎有揮之不去的「硬件情結」。這一次,陳氏商業邏輯複製到了手機領域。

日前有消息稱,盛大手機或將於今年第二季度發佈,且價格僅為1199元。在此之前,已經有小米、阿里巴巴、百度等多家互聯網企業染指手機硬件。根據相關媒體的報導,盛大手機可能沿用Bambook品牌,這是繼盛大盒子與Bambook電子書之後,盛大第三次涉足硬件領域。

兩次進入硬件市場,貫穿其中的是陳氏商業邏輯——硬件虧本,內容(軟件)賺錢。但陳天橋從海外單機遊戲市場「取經」回的這套模式能否在手機領域致勝?

/成本/

超低定價以硬件帶動內容消費?

互聯網企業造手機並不是一個稀罕事,此前的小米、阿里巴巴、百度等均有觸及手機產業,如今,盛大也將進入手機製造行業,並且生產最低價的智能手機。

據有關媒體披露,盛大早些時候已開始製造低價智能手機。

有盛大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稱,該手機產品具體上市時間暫未接到相關通知,可能會於五、六月份正式上市。而對於該手機上市後能否盈利,受訪的業內人士均不看好,認為盛大手機若以主流配置實行低價位戰略,其利潤基本為零。

高配置手機僅售1199元?

據有關媒體報導,盛大手機採用主頻為1.0GHz的U8500雙核處理器(ARMCortex-A9架構),搭配Mali400圖形處理芯片,同 時,盛大手機採用的4.3吋夏普顯示屏,也屬於量產不久的新產品,支持960×540分辨率和多點觸控。此外,盛大手機還採用容量為1930mAh的鋰離 子電池,並將配備3D陀螺儀、GPS、光線感應、距離感應、加速度感應、指南針等功能,如此配置的手機參考售價卻僅為1199元。

有相關媒體報導還稱,負責盛大手機研發的果殼團隊相關成員也已全部駐紮代工企業。盛大的新手機與今年初試產的工程機相比,正式版會有細節調整,但確 定將沿用電子書的Bambook品牌。盛大自有品牌智能手機預計將於今年第二季度上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此曾致電盛大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新聞發言人張 瑾,他回應稱此事無法告知,並拒絕對其千元智能機何時上市以及相關戰略等作出評論。

專業人士林非(化名)就盛大手機的上述配置分析稱,儘管該手機屬於一款中低端機型,但其配置則屬於今年的主流配置。在手機配置的幾個關鍵規格里,佔 成本比重較大的主要為顯示屏和主處理器。其採用的顯示屏都是今年下半年主流規格產品,處理器也很特別,盛大並未選擇手機芯片市場上常用的高通等幾家公司的 產品,而是直接選用了意法半導體(ST)和愛立信合資的芯片公司——ST-NXPWireless生產的U8500雙核處理器。該芯片已經發佈了一段時 間,其打造的就是低端、高性價比的平台。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穎認為,就盛大手機配置而言,若以此價格進行銷售,毫無利潤可言。首先,先期開發上,會產生一定的人員成本;其次,交由代工廠進行 生產,成本需看其訂單量而定。如訂單量大,代工成本相對較低,反之則相對較高。市面上的主流高端品牌、中低端品牌甚至山寨機在成本方面不會差太多。從製造 商的環節來講,也不會差太多,但一定會有差價。這些生產商用的芯片好壞會有差異:國際廠商用的芯片都是高通、英特爾;而國產品牌則會選用MTK(聯發科),成本相對較低。

王穎還稱,根據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的套路來看,由於互聯網企業並沒有自己的生產線,而是找人設計外觀、UI(用戶界面),以及內容上的一些開發。因此硬件投入應該不會特別大。

渠道空間彈性較大

王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媒體報導的該款手機定價也只能作為參考價格,官方尚未給出明確的說法,若手機上市後按此定價銷售, 那麼該款手機只能是賠本出售。從該款手機的相關配置來看,成本價應在1500元~2000元之間。暫時還未清晰盛大到底走線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進行產品銷 售,如果做線下渠道,渠道費用會非常可觀;線上渠道費用則會相對少一些。

「即便是做手機的傳統企業也不會自己去做渠道,他們會以批發的形式給到渠道商,並給渠道商一個相關的指導價,然後渠道商再根據各個環節加價,即每走 一個環節就會增加一次價格,增加的價格以渠道商進貨的規模而定。加之各個品牌的渠道策略不同,選擇的代理商亦不同,因此加價環節較為複雜。」王穎分析稱。

除了銷售環節,在代理商一次性進貨量10萬台或是20萬台的情況下,讓利情況也不同。王穎表示,即便代理商進貨後,廠商若與代理商長期合作,代理商 會有一定的銷售指標,一旦代理商完成銷售指標後,廠商還會有一定的返點,不能完成銷售指標的則有一定的措施。每個廠商和代理商的議價能力不同,因此一個廠 商無法代表整個手機行業,基本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根據王穎的介紹,渠道利潤空間的彈性很大,有的可以達到40%~50%的利潤,有的僅有10%左右的利潤點。當然,在市面上銷售時,渠道商也必須尊重廠商的指導價,銷售時以指導價為準上下浮動銷售價格,因此價格上會由廠商靈活掌握。

或依靠內容獲取付費用戶

目前不少互聯網企業進軍移動智能終端領域,賺取差價並非互聯網企業的強項,並且不會賺取硬件差價,盛大應該也是想以硬件促使內容消費的商業模式,並 試圖以互聯網領域一貫的「燒錢營銷」做法來實現新的市場突破。林非認為,盛大會依託兩方面而行,一是盛大網絡文學的內容,二是盛大遊戲的內容。作為互聯網 服務廠商,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機終端只是拓展客戶平台的一種手段。將這些內容平移到盛大手機之上,獲得更多付費用戶,以付費用戶收益補貼硬件投入。

王穎也指出,互聯網企業與傳統手機廠商相比會有一定的優勢,即針對的用戶群和對用戶實行的服務不同。而且,互聯網企業與傳統手機廠商出發點不同,傳 統廠商做手機會有自己一條完整的手機生產線,除了生產線還有自己的產品線,並有後續產品的研發,而產品的更新換代也是按照相應的程序來走。由於互聯網企業 造手機屬於一時的行為,很難支撐其長遠發展,因此更多會出現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即前期炒作非常多,後期能否上量,還要看市場的考驗。

盛大手機還未上市就不被業界看好,盛大相關人士對此則表示,無論是小米還是其他互聯網企業基本沒有觸碰過「硬件」一塊,而盛大不同,此前已經有七八年做硬件的經驗。

·延伸閱讀

陳氏商業邏輯演進史

回顧此前盛大的相關投資不難發現,盛大正試圖通過新的佈局形成自己的產業價值鏈,以渠道推產品,以產品推內容,以支付為收益。

早自2002年起,盛大就拉開了投資的帷幕。在過去近11年的時間內,盛大一共投資了上百個項目。多年來,陳天橋反覆試水硬件市場,目的是為盛大建立一個擁有強大用戶基礎的終端——無論是遊戲機,電子書還是手機。

而在2004年,盛大就想通過「盒子」完成從硬件、軟件到內容的通吃。按陳天橋的設想:互聯網的內容,包括網絡遊戲、新聞資源、互聯網音樂、視頻、 影視,都可以通過「盛大盒子」進入客廳,以此全面控制用戶的家庭娛樂終端。但由於「盛大盒子」的整合涉及互聯網與廣電兩大領域,在廣電和電信兩個部門的壁 壘面前,最終只能是鎩羽而歸。

繼「盒子」之後,2010年9月,盛大以499元低價高調推出Bambook電子書。按照陳天橋的想法,任何作家、出版社等版權方,都可以將自己的 內容加入盛大文學的「云中書城」,雙方共享銷售分成;電子書終端設備廠商,則購買並在設備中植入盛大文學的電子書平台,以此解決設備生廠商廣泛缺乏版權內 容的問題。

在那次盛大棋局中,網絡文學是打通互動娛樂上下游的重要節點。據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Bambook銷量達5.03萬部, 市場銷售佔比突破17%。但從2011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國電子閱讀器銷量不斷下滑。受困整體電紙書市場疲軟,Bambook並未獲得硬件層面的壟斷性市 場份額。

/觀察/

互聯網大佬們的「手機路」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盛大打造自有品牌手機或許比較遲,其在上市後如何搶奪用戶群和積累一定的用戶數均會成為獲取市場份額的關鍵。但就以往互聯網大佬們所走過的「手機路」來看,這一過程並不平坦,從結果來看也不是所有參與者都能成為贏家。

互聯網公司最早向手機終端市場進軍的第一者,非谷歌莫屬。雖然其最終結果並不理想,但並沒有影響其他互聯網公司,尤其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試水手機終端市場的步伐。

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硬件製造技術的普及,包括手機終端在內的消費電器已經不存在製造技術上的壁壘。像蘋果、諾基亞這樣的手機巨頭已經將絕大部分的 產能交由代工工廠完成。而像三星、HTC這樣著名的手機品牌除了生產自己的產品外也幫其他品牌代工。因此,即使對於一個完全不懂手機製造技術的互聯網公司 來說,出品一款自己品牌的手機也並非太難的事情。

2011年4月,Facebook與HTC合作的Chacha和Salsa定製社交手機上市,緊接著阿里巴巴和天語於同年7月份共同推出阿里云手 機,新浪與HTC推出了主打微博功能的微客手機,而百度也宣佈與戴爾聯手開發智能手機。而在去年10月之前,小米科技發佈了完全自有品牌的小米手機,以出 眾的配置和低廉的價格震驚業界。

由此可見,移動互聯網將是互聯網的未來,已成為業界的共識,也是目前互聯網公司紛紛推出智能手機的主要原因。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希望借道智能手機領 域涉足移動互聯網;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也希望,未來人們能夠在手機上實現搜索的願景;而對於小米科技而言,小米手機也是該公司完成全產業鏈佈局的重要一 環。「米聊+應用商店(互聯應用與服務)+MIUI(軟件)+小米手機(硬件)」成為小米董事長雷軍今後開展各項業務的基礎,雷軍曾預計今年小米手機的銷量將達400萬台。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穎認為,在小米手機之前,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手機製造商,沒有人能把智手機的硬件價格一下拉低,可以說小米給後進入者和前期進入者是一個衝擊。

「盛大目前推出的智能手機終端以及娛樂操作系統,走的道路既像蘋果又像小米。」易觀國際另一位分析師孫夢子給予如此評價,如何獲取龐大的用戶數量, 並增強用戶粘度,這是未來需要考慮的。有業內人士也稱,用戶不太可能為了手機中的某一款應用產品而衝動購買一部手機,因此互聯網企業在智能手機產業鏈中還 缺乏核心競爭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44

硬件零利潤背後的內容圍獵 互聯網大佬「撞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9/yMNDEzXzQ1MDQyMw.html

互聯網大佬2011年蜂擁移動互聯網,熱潮至今天未減。特別是過去一週,被媒體稱為「移動互聯網新聞周」,新聞不斷。

6月7日,小米手機獲DST領街投資,這家創業不到兩年的公司被估值40億美元;6月6日阿里云宣佈與海爾合作,海爾生產阿里云操作系統的手機;同一天,盛大Bamboo手機揭開神秘面紗。

此前幾天,李彥宏在張家界總結了百度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經驗得失,並隨後召集眾電信運營商、硬件廠商、專家和分析師,於內部會議論道移動互聯網。另外一邊,周鴻禕也不甘落後,撰文稱只有三種手機廠商可以生存。

如此熱鬧與喧囂的移動互聯網,所有互聯網大佬都已經意識到,未來手機會成為用戶上網的第一入口。

換言之,未來是「Internet in Mobile」時代,「Internet in PC」已成過去。

這就使「Internet Inside」成為了所有大佬的唯一目的。就像PC產業的「Wintel」(微軟操作系統與英特爾CPU組成的個人計算機)時代,誰實現了「Intel Inside」,誰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王者。

李彥宏邏輯

進入移動互聯網已一年,李彥宏正試圖釐清百度移動互聯的道路。這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是「Baidu inside Mobile」;另一即在互聯網應用與服務方面突擊。

在 前者領域,百度與手機硬件廠商合作,推出嵌入百度易平台的手機。第一個攜手方是戴爾,2011年12月搭載百度易平台的戴爾手機正式上線,百度智能搜索 框、百度輸入法、特色百度應用、百度云服務及百度「本地服務」同時嵌入。今年5月15日,百度與長虹推出第二款智能手機,售價僅900元。

但百度還有掌上百度、百度地圖、百度音樂、百度壁紙、百度魔圖、百度文庫、百度新聞等超過20餘款移動產品。作為百度的第二條道路,這些移動產品既在蘋果iOS平台推廣、也在安卓平台上推廣,事實上早在Web時代,百度就開始在手機平台上推百度搜索、百度地圖。

一年鏖戰,百度來自移動互聯網流量迅速增長。但李彥宏在百度聯盟大會上指出:移動互聯網上需要新模式,流量模式無法複製。流量模式,正是百度在PC互聯網時代的王道。

「智能手機屏幕更小,廣告展示受侷限。」李彥宏進一步解釋,「移動互聯網佔用碎片時間,不僅廣告受影響,其他商業模式如電子商務、遊戲也會受到挑戰。」廣告、電子商務、遊戲正是PC互聯網時代的主流商業模式。

「手機優勢是可精確定義用戶的時間、地點和愛好,這為PC互聯網很難定義,但目前移動應用還沒有很好發揮上述優勢。」李彥宏指出,發揮上述優勢的方法是與本地商家、服務結合,使移動互聯網成為用戶與本地商家間的橋樑,但問題卻是面向本地商家教育成本極高,短期內很難實現。

5G創始人,互聯網分析師洪波對此認同,並認為正大熱的「O2O」是使目前「試驗」變成現實的方式之一。閃聚創始人劉興亮則指出,目前移動互聯網用戶數、流量已與PC互聯網平分秋色,但「流量貨幣化」一直是個問題。

而百度在PC時代的優勢即流量變現。為此,李彥宏確認了百度移動互聯新路徑,即為夥伴打造更全面的變現平台,將移動網站和Web APP中的應用和互動流量、社交流量進行變現。

在這一邏輯指引下,百度決定打造「硬件終端廠商+App應用提供商」聯盟,而不止侷限於過去的百度聯盟。據百度聯盟發展部總經理馬國林透露:2012年,百度聯盟分成將繼續保持高增長,預計超過20億元,而截至目前,百度分成已超過50億元。

「硬件零利潤」

互聯網大佬們的撞機,另一關健詞是「性價比」。去年底,雷軍推出小米手機,當時市場上3000元至4000元的配置,售價僅1999元。小米手機定義了智能手機的價格,互聯網大佬撞機價格均控制在2000元內。

5月18日,360與華為宣佈推出首款360特供機——華為閃耀,雙卡雙待,配備4.3英吋QHD防劃痕高清大屏;雙核1GHZ處理器;1G內存、4G存儲內存。價格為1499元。

6 月6日,盛大旗下果殼電子發佈「盛大最大的秘密」Bambook手機,A9架構,處理器主頻為1GHz,存儲分別為8G、16G,售價分別為1299元、 1499元。而除百度與長虹推出千元以下智能機外,阿里云與海爾合作的智能機僅999元。周鴻禕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千元智能機會成為主流定價。

艾 媒總裁張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性價比」背後的推動力量是「硬件零利潤」的行業規則。張毅認為,除互聯網大佬拼性價比外,國產智能手機華為、中興、 聯想、酷派等通過與運營商合作主攻「千元智能機市場」,已接近成本底線,鮮有利潤。未來智能手機市場,完全依靠終端銷售獲取利潤的模式將被淘汰。

「行 業規則或由此改變。」張毅指出,先驅蘋果的模式正是靠硬件贏利,但由於規則改變,硬件廠商熱情擁抱互聯網廠商,可分成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包括應用發行、廣 告、遊戲等,通過分成,解決硬件贏利問題。換句話說,所有人目標都是「Internet in Mobile」,只是嵌入的互聯網內容與服務各不相同。

百 度嵌入核心服務是流量變現平台,目前包括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等。目前尚不知道百度的完整佈局,但可以確信的是,2012年百度全面佈局移動互聯網,「流量 變現平台」將浮出水面。阿里巴巴則植入移動電子商務服務。除阿里云OS、支付寶、一淘外,還包括淘寶網、淘江湖、淘寶旅行、阿里旺旺、掌上旺信等超過20 餘款產品。

盛大植入的則包括樂眾ROM、詞庫、省電精靈、盛大云平台等。更重要的是,盛大希望將盛大文學的內容植入智能手機,成為中國版「kindle」。而盛大是中國最大內容(主要是遊戲)提供商之一,中國版「kindle」植入的,還有遊戲及其他互聯網應用與服務。

周鴻禕佈局試圖實現的則是兩個目的:一是定義用戶互聯網生活,互聯網獲取什麼應用,訪問什麼應用,聽取360的建議;二是實現贏利。張毅認為,所有互聯網大佬佈局都體現了從「圈用戶」到「圈錢」的目的,手機是移動聯網的第一入口,成為大佬們的前沿陣地。

產業鏈圍獵

與PC產業鏈相比,移動互聯網除「硬件零利潤」規則外,另一不同是產業鏈瓶頸轉移:PC時代,英特爾芯片與微軟操作系統均處於行業壟斷地位,其他環節則分佈眾多廠商,無法形成瓶頸,只能接受Wintle盤剝。

這是微軟、英特爾曾經輝煌的原因。「而互聯網大佬押注『Internet in Mobile'的假設是,『內容與服務+硬件平台』會成為產業鏈瓶頸,獲得某一部分的遊戲規則定義權。」張毅說。

周鴻禕直白表示:360做手機,至少不耽心自己應用被手機廠商排斥。張毅認為,智能手機只是生態鏈圍獵第一步,第一步能否成功,取決於用戶認知度。在移動互聯網早期,蘋果靠簡單、極致設計吸引用戶,現在互聯網大佬逐鹿移動互聯網,則是向用戶出售性價比。

周鴻禕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智能手機產業成熟後,會趨同PC產業:用戶看性價比,多快的CPU,多大的內存、匹配多高的價格,價格最低者勝出。

補貼模式進一步實現手機的「高性價比」。

百度可以通過流量兌現與硬件廠商分成,可使手機價格更進一步降低。周鴻禕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智能手機今後由向用戶直接收費變成向用戶免費,轉而向合作商家如廣告主收費,二是通過互聯網應用與服務收費,比如遊戲。

但是「性價比」能否圍獵用戶成為關鍵。張毅對此抱有質疑:手機與PC不同,是用戶隨身攜帶產品,PC是放在辦公桌,或書房裡的產品,隨身產品顯示著用戶愛好、品性、社會階層,這樣的產品決定了用戶選擇時,品牌、個性化設計具有影響力。

張毅說:小米手機融資高估值從另一角度證明了資本市場對智能手機產業的判斷。與其他智能手機不同,小米銷量並不能與傳統手機廠商相比,但其有死忠用戶,有「發燒友手機」的明確品牌定位,DST此輪對小米估值是從另一個角度押注移動互聯網的未來。

而「Internet in Mobile」一端賭硬件,一端賭應用與服務,但上述互聯網大佬均推出了數十款移動互聯網產品與服務,卻沒有一款產品對用戶有「壟斷性」影響,即使是微信、地圖、語音輸入等覆蓋最廣的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7

三駕馬車切入原創內容 丁磊2000萬「招安」暢銷作家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1/4NNDE1XzQ1MTQ4Nw.html

經過一年准備,網易開始正式切入移動閱讀的「自有內容生產」。

6月11日,網易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丁磊 與武俠小說大師溫瑞安在杭州啟動網易首屆原創文學大獎賽,為其移動產品「網易云閱讀」(原名「網易閱讀」)徵集優秀原創文學作品。要切入移動互聯網大潮, 目前網易已有網易公開課、有道詞典、有道云筆記等20多款移動產品,丁磊在新聞發佈會現場重點強調:「在這20多款移動產品中,網易云閱讀被賦予了一項使 命,即我們希望能用數字化方式為國民提供閱讀的最佳解決方案。」

這也意味著,網易云閱讀將不再僅僅滿足於與內容機構商的合作,而開始向 「自有內容」(原創內容)挺進。此前2011年6月,網易已借助網易閱讀向用戶推送如報刊、書籍等內容機構合作方的內容,其中,只有網易新聞門戶內容為網 易的自有內容。網易方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網易云閱讀總用戶數已經突破500萬,共有十萬本左右書籍,同時形成iPad平台、iPhone平台、 Android平台3個版本,加上即將發佈的WP7版,已覆蓋所有主流的智能手機系統。

網易綜合業務部、網易原創平台總監張鳳翔告訴記者:「過去一年的合作,網易云閱讀開放平台為這些內容合作機構帶來了新渠道,雙方還未涉及具體的分成模式和收費系統。但隨著原創內容平台的開啟,分成模式以及收費系統也將在今年逐步細化。」

網 易云閱讀的原創平台共分為「名家約稿」、「比賽徵文」和「發佈平台自發投稿」三部分。前兩項內容方面,網易云閱讀將通過最高千字2000元人民幣的價格收 購原創文學作者的優秀作品,並在挑選後供用戶免費全本閱讀,目前已與溫瑞安、馬伯庸、今何在、陸琪等數十名網絡暢銷作家達成合作意向。同時作為原創作品計 劃中最重要的活動,網易云閱讀將聯合網易門戶原創頻道定期舉辦各類徵文大賽,篩選出有潛力的作者與作品,然後推薦給用戶。

「但這兩項不會成為云閱讀原創內容主要的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在用戶生產內容方面(UGC),」張鳳翔說,「我們希望UGC能夠大放光芒,但這需要時間,所以我們推行三駕馬車走路,以保證能定期形成一定的有質量的作品。」

UGC是指網易云閱讀將允許個人用戶直接在云閱讀平台發佈自己作品。與前兩駕馬車大部分為與作者簽署排他性協議不同,UGC部分將主要採取用戶分享意願(不涉及分成、不排他)、涉及分成的數字版權非獨家以及涉及分成的獨家數字版權三種方式。

「一家獨大的原創內容生產平台並不利於國內的創作環境,極容易產生對作者的『霸王條款』。而有些原創文學平台已經處於瘋狂狀態,一個原創作者每天不發一萬字,幾乎混不下去,這些都不利於保證有質量的原創內容生產。」張鳳翔強調。

在原創內容方面,網易云閱讀今年的預算是1000萬到2000萬人民幣左右。丁磊和張鳳翔都表示,目前網易云閱讀暫不考慮盈利模式,「規模上去了,這些都不是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9

百度隱憂:流量變現曲線下滑 遇內容壁壘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21/230018.html

這是7月中旬的一個下午,也是百度公司(BIDU.NASDAQ)的普通一天。從北京西二旗地鐵口出來,在一群科技公司的包圍之中,最顯眼的就是波浪狀的百度大廈。小河環繞的透明大廳內人流攢動,每隔十幾分鐘,就會有人抱著筆記本電腦帶著前來應聘的人們在二樓的陽光大廳內攀談。

在正門右側碩大的液晶牆上,是一張百度搜索關鍵詞曲線圖,每時每刻全國網民的搜索關鍵詞的變動,構成了一條紅色曲線,它勾畫出這個國家網民最關注的熱點。它也意味著,此處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入口。

財務數字正是這家公司極速發展的證據。今年第一季度百度的市場份額增長到77.6%。總營收、運營利潤相比2011年同期都增長75%以上。預計二季度營收與去年同期增長接近60%。熟悉百度的分析師們對70%這個數字一定印象深刻,因為類似這樣的環比增長已經持續數年。

然而,在最近摩根士丹利組織的調研中,基金研究員給出的判斷卻是,百度未來的日子可能不太好過。舉杯歡慶多載,如今百度自身也需要思考,今天到底是百度整個成長週期的頂點還是新的起點?

下滑的流量變現曲線

目前移動終端帶給百度的流量已經佔據整個百度流量的20%。但是移動互聯網並不能以桌面端那樣的貨幣化,這也是移動互聯網行業性的難題,對於百度而言,20%的流量可能僅提供個位數的盈利增長

於7月初發表的一組有關百度公司的調研報告引發了投資者的擔憂,這則報告來自於6月26日由摩根士丹利組織的上述只有少數人參加的基金研究員對百度的調研。

如果互聯網世界一直按照原有的軌跡運轉下去,如果百度內部不發生大的問題,它就將繼續扮演全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要塞」角色,成為中國互聯網最重要的公司之一。

不過,在中國互聯網產業垂直細分的時代,在移動互聯網對桌面互聯網衝擊的過程中,在網絡廣告服務模式不斷創新的情況下,外部野蠻生長的競爭者,正迫使百度從業務到企業氣質進行重構。

整個互聯網世界正在發生質變。

自移動互聯網所誕生的基於應用程序(App)的人機交互模式,以及由此帶來的通過應用來訪問互聯網的使用習慣,正在改變完全基於搜索引擎和瀏覽器的舊有模式。

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手機上網,越來越多的應用是放在云端而不是在終端上。有投資人關心,搜索引擎作為互聯網的最大入口,百度如何繼續保持權力的核心 地位,而不被垂直搜索、移動應用削權。在互聯網產業化,購物、視頻、遊戲等逐漸被劃分勢力割據,形成壁壘的當下,百度如何在內容上保持優勢從而維持70% 以上的環比增速?

百度公司表示,擁抱這樣的變化,將百度現有的業務跟這兩個趨勢連接起來,不僅「擁抱」,同時還去「拓展」,通過開放云計算平台、重構與開發者共享云計算技術、數據、流量和變現優勢的生態系統。

新業務可能帶來更多的市場份額,但是無法解決流量變現的貨幣化難題。

今年的百度聯盟大會上,百度公司CEO李彥宏表示,移動互聯網和PC互聯網是很不一樣的,更難賺錢和商業兌現。

移動互聯網是未來互聯網公司一定要涉足而又需要重新適應遊戲規則的領域,這是不論投資多少沒有回報的資金都要佈局的戰略要地。在無線領域,從PC端 遷移到移動終端的百度並沒有天然的優勢,而強調社交關係的騰訊搜搜、從開始就定位移動搜索的宜搜更具粘性。離開PC頁面的百度無線選擇的方式是:與運營商 和終端廠商、系統合作。

目前的成果斐然。本報記者獨家獲悉,在今年3月蘋果公司庫克來華之時,百度公司已經獲得了與蘋果公司iOS5合作的合同,這意味著,在未來上市的iPhone5上,將內置百度搜索框。

百度不惜重金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合作並不期待短期盈利,在給記者的回覆中,百度公司的態度是:「移動終端的屏幕比較小,使用時間都是碎片的時間,所以廣告價值沒有PC互聯網那麼大,即使是在發達的互聯網市場或者移動互聯網市場,它的變現能力也被認為是遠低於PC互聯網。」

百度希望借助於這些合作,使由於APP應用和其他搜索品牌入口分流的流量,被攔截回百度搜索框。

業界的判斷是:目前移動終端帶給百度的流量已經佔據整個百度流量的20%。但是移動互聯網並不能以桌面端那樣的貨幣化,這也是移動互聯網行業性的難題,對於百度而言,20%的流量可能僅提供個位數的盈利增長。

在桌面電腦,客戶並不受屏幕、帶寬、時間的影響,可以同時打開很多的窗口,並且對點擊並沒有流量上的考慮。手機上,以上種種都會限制客戶的點擊活躍度。

剛剛從百度調研回來的東方港灣投資管理公司研究員余曉光分析,未來移動端持續增長,佔比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反而會降低業務的整體利潤率。

內容壁壘

投資者關心百度搜索內容的來源問題。譬如,未來隨著市場集中化程度的提高,新浪完全有可能不提供自己的內容給百度查詢,就好像FACEBOOK並沒有開放給谷歌一樣。當下,一些著名購物網站的數據並沒有對百度開放

在內容上,百度正在受到垂直搜索不斷壯大、爭奪話語權的挑戰。

從市場競爭格局上,中國互聯網已經形成了以騰訊為代表的遊戲、社區類平台、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購物類平台、以優酷、土豆為代表的視屏類平台,以新浪為代表的SNS用戶平台。作為各大平台類公司,因本身實力強大,內容豐富,內部的搜索更有針對性。

淘寶網站內搜索已經成為國內購物類網站最大的站內搜索,其所屬集團阿里巴巴10億元投資的一淘,專門針對在線購物和淘寶內部的數據,並沒有開放給百度。當然,京東等電商也沒有把數據開放給一淘。

在新浪微博上,因為目前微博在國內競爭尚在,並沒有形成FACE-BOOK一家獨大的局面,新浪微博目前還是開放內容給百度的。「但是在未來隨著市 場集中化程度的提高,新浪完全有可能不提供自己的內容給百度查詢,就好像FACEBOOK並沒有開放給谷歌一樣。」余曉光說,由於新浪微博也遇到貨幣化難 題,未來也會押寶搜索。

這樣的情形不一定會發生,易觀國際分析師董旭稱,購物、視頻等垂直搜索雖然對專業用戶有吸引力,但是用戶教育需要一定時間,百度作為品牌沉澱更深的 大眾綜合搜索與用戶的距離還是更近一些。同時,百度正通過框計算、阿拉丁等產品試圖滲透深度搜索,並且在內容上正進行越來越多的投資和參與。

無論如何,由於缺少內容上的優勢,百度開始投資內容相關網站。百度去年3.06億美金投資去哪兒網,以及投資奇藝視頻。此舉被認為是在內容查詢的準確度上給客戶更好的體驗,包括在與其他內容網站的談判上具備一定的優勢。

百度目前越來越多地介入實際內容的投資與參與,試圖繼續保持優勢地位。

投資人的擔心是,內容方面的介入,在內容本身上與專門的內容提供網站並不具備優勢,長此以往勢必會降低百度的獲利能力。「本身從貨幣化上,百度目前 的投資並不能給主業搜索帶來直接的盈利方式,但是在客戶體驗和與其他內容提供商的談判話語權上,百度又不得已必須這麼做。」余曉光說。

對手的進攻

在如何公平地提供有效、真實的信息上,集合競價的售賣方式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而這大大降低了用戶的體驗和對搜索結果的信任。這個百度正花重金試圖改善的部分,正是新型搜索引擎萌發的動因

在沒有外部環境壓力之下,百度試圖通過鳳巢系統的推出,改善競價排名可能帶來的惡果。

百度花重金試圖改善的部分,正是新興搜索引擎挺進的入口。

新興的垂直搜索以及新概念搜索正把矛頭直指百度推崇的集合競價模式。當對手迅速發展之時,百度還需要很快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集合競價模式被認為是很成功的搜索的模式,也為百度帶來了大量的利潤,但假貨和欺詐成為無法避免的難題,不法者試圖利用競價和SEO優化的方式,利用搜索引擎平台行騙。

百度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2009年,百度就推出鳳巢系統替代競價排名,核心目的在於促進推廣資源的公平分配基礎上兼顧用戶感受。

這個過程中,百度廢除了價格是排名唯一決定因素,引入了「質量度」,使價格不再是決定排名的唯一因素。「質量度我們用星級表示,在我們的系統裡一顆 星代表推左的可能性很低,兩顆星代表有推左的資格但不穩定,三顆星代表很穩定。質量度不夠你出價再怎麼高也是排不到搜索推廣結果的前面位置的。」百度公司 稱。

百度不得不防止非法產品推廣,但是對客戶產品做全方位的監測,仍然很難。在客戶選擇上,百度組建了一支擁有近800名專職人員的資質審核團隊,在最 初選擇客戶的時候要求客戶提交營業執照和ICP備案等證明文件,其審核系統和團隊日均審核關鍵詞和創意總量累計超過120萬個,駁回或下線處理超過11萬 個。但是審查通過後,很難通過有效的方式監管客戶不提供虛假詐騙信息。

集合競價的售賣方式,在推高關鍵詞價格上能力頗強,但是在如何公平地提供有效、真實的信息上,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而這大大降低了用戶的體驗和對搜索結果的信任。

這個百度正花重金試圖改善的部分,正是新型搜索引擎萌發的動因。

據接近奇虎360的人士介紹,奇虎360年初進入視頻搜索領域,近期宣佈進入傳統綜合類搜索市場,它所推出的安全搜索引擎概念,直接針對競價排名。 根據奇虎導航在一年半時間內超過百度旗下的好123來看,奇虎作為具有搜索基因的競爭對手,對百度未來的經營產生了更複雜的挑戰。

一淘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公平、公正的算法對於搜索來說是最重要的。一淘宣稱,永遠不採用競價排名的排序方式。

6月26日上午10點,在百度會議室裡,投資者關係部給出的數據和當時的陽光一樣明媚:根據第三方預測,中國整體的搜索市場增長未來三年依然保持 40%以上的速度。尤其是在谷歌中國宣佈退出後,市場更是一家獨大,百度具有7500人的廣告營銷人員,加上廣告分銷商,有超過1萬人在處理百度與廣告客 戶之間的業務。百度大品牌客戶有1000位,中小客戶超過3萬戶,根據中國註冊中小企業2011年底超過1000萬的比例,百度的市場空間遠沒有飽和。

而對百度而言,當互聯網世界的深度和廣度被重新定義、搜索市場發生質變之時,百度目前所作出的努力,是否已經足夠?而先前的成功會不會是未來最大的絆腳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77

谷歌的偏執:由搜索引擎向內容引擎演進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29/231766.html

美國搜索產業知名評論人士丹尼·蘇利文(Danny Sullivan)近日發表評論文章,闡述了谷歌如何由搜索引擎向內容發行演進的具體過程及其中原因。

以下為蘇利文文章全文:

1998年期間,在我開始撰文報導谷歌作為一家熱門搜索引擎過程當中,我當時對於該公司的未來前景發展看好,卻從來沒有想到15年後的今天,谷歌會計劃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更不會料到谷歌會銷售可在谷歌Play網絡商店使用的禮品卡。

從搜索引擎到內容引擎

我們是如何從谷歌收購旅遊指南服務或銷售禮品卡等事宜中,從而推斷出谷歌正由一家搜索引擎服務商向內容提供商轉變的結論?與以前相比,谷歌目前再說自己不會在搜索結果中偏好自家產品和服務,則很難讓其他公司信服。

對於我的這篇評論文章,我曾思考著起了數個標題,其中包括「谷歌如何迷失了方向」或「谷歌如何作惡」等。或許這些標題能夠吸引更多眼球,但這些結論 並不正確。從谷歌目前各項服務的運行機制看,該公司並沒有迷失方向。只是與其最初的業務模式相比,谷歌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且其實力也遠勝於以往。

一些人士也許會認為,谷歌所選擇的新道路,其實同該公司「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信條相背離。這種看法也不對。就像我此前曾說過的那樣,谷歌新道路既不為善也不作惡。谷歌充滿著理念主義的理念,現在亦是如此。但谷歌選擇的新道路,導致該搜索巨頭與其他外部公司的利益衝突有所升級。正因為如此,谷歌此舉也招致外界「作惡」的指責。

谷歌仍然表示,將為所為網民以及整個互聯網產業的良好發展而戰。那麼谷歌為何要選擇新道路?我認為這是由於該公司的「偏執狂」態度。正是由於谷歌認為微軟、蘋果及Facebook等對公司構成了巨大壓力,導致谷歌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和服務,進而在市場策略事宜上來了個180度大轉變,並完全改變了該公司作為搜索引擎服務商的最初策略。

谷歌業務

谷歌當然還在繼續提供搜索引擎服務。但該公司的業務已遠不止於此。此前有人曾向雅虎兩名前CEO即楊致遠及卡羅爾·巴茨(Carol Bartz)問起「什麼是雅虎」的問題,他們兩人都一下子問答不上來。如果我們要求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也回答一下「什麼是谷歌」的問題,我想佩奇的答案也不會比楊致遠或巴茨好多少,至少佩奇無法以簡潔的語言概括出谷歌業務所在。

那麼在谷歌的官方表述中,其「使命」是什麼?谷歌這樣寫道:「谷歌使命就是對全球信息進行有序彙總,並能夠讓所有公眾訪問和使用。」

如果這就是谷歌答案的話,它實際上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內容。在此我不妨寫出我頭腦中所能想到谷歌從事的多項業務。來看一下:

谷歌是一家搜索引擎服務商,能夠提供社交網絡服務,開發了移動操作系統,並生產名為Nexus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同時開通了谷歌Play網絡商 店,用戶可在此購買電子書籍、遊戲和視頻等內容。谷歌還提供旅遊出行路線服務、博客服務、視頻服務(YouTube)以及開發了Chrome瀏覽器。谷歌 主要收入來源為文本搜索廣告。該公司還推出了移動支付業務。

我上面想到的這些產品和服務,其實對於回答「什麼是谷歌」的問題也沒有實質性幫助。

那我們不妨登錄谷歌官方網站,就可看到該公司各類產品的標識。對於這些不同產品和服務,谷歌有著如下說明:「谷歌已致力於向用戶提供除搜索之外的產 品和服務,但公司所闡述的產品理念靈魂仍得以保留。從搜索到Chrome瀏覽器,再到Gmail電子郵件服務,所有這些技術和產品,其目的都是為了讓用戶 更容易查找所需信息,以及更快完成自己的工作。」

「谷歌,能夠幫助你做好工作。」或許這應該成為谷歌的說明文字。只是該說明文字中所帶來的問題是:谷歌使命就是幫助公眾「幹活」,且幫助範圍沒有界限;而對於其他那些也在幫助公眾「幹活」的企業而言,谷歌與他們的衝突就已經不可避免。

作為內容公司的谷歌

谷歌向搜索業務之外拓展已有數年時間。只是去年期間,谷歌主動進軍內容業務領域的步伐卻大幅加速。

谷歌今年3月創建Play網絡商店,表明該公司已認同自己作為一家內容提供商的新角色。截至本週,美國網民甚至已能夠購買到可在Play商店使用的禮品卡。而上週期間有媒體報導稱,谷歌將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業務。

谷歌成為內容發行人和經紀商後會導致外界的諸多質疑。僅以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交易為例:

作為一家搜索引擎,谷歌此前已經將相關搜索結果指向Frommer's等網站,但該搜索引擎卻要收購其中一家旅遊指南業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如此一來,別的旅遊指南服務是否有理由擔心,自己的相關信息將在谷歌搜索排名中受到歧視,或乾脆被排斥在外?

谷歌這樣做,不就等於是讓FairSearch等認為谷歌涉嫌壟斷的機構找到了充實理由?這些機構此前反對谷歌的理由並不「硬氣」,而谷歌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難道是主動授人以柄?

疑心生敵?

我個人認為,正是谷歌的「偏執狂」心態,使該公司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其樹敵也多。這也頗具諷刺意義,原因是如果谷歌不堅持自己的偏執心態,或許在谷歌當前的敵人中,部分也可成為谷歌的合作夥伴。

首先,微軟是谷歌需要對付的重大敵人。由於微軟在操作系統和瀏覽器市場佔據優勢份額,因此有可能會拿出相關措施,以阻止用戶訪問谷歌的產品和服務。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那就是谷歌開發自家瀏覽器Chrome和操作系統Chrome OS。

其結果如何?一些統計數據顯示,Chrome已經擊敗微軟IE。微軟要記住這一點啊。Mozilla的火狐(Firefox)也是輸家,只是谷歌為 Mozilla的主要資金捐助者,因此Mozilla的痛苦程度也有所緩解。但無論如何,谷歌通過Chrome向微軟發起攻擊,也讓曾是谷歌大力支持者的 Mozilla感到很不舒服。

蘋果在移動服務市場有著巨大份額?那麼谷歌就主持開發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如此一來,谷歌就不會在移動服務市場被排斥在外。儘管 Android為開源產品,但誰也不能保證谷歌不會將最新版Android優先用於自己產品和服務。對於絕大部分目前領先地位的Android設備而言, 他們最終都逃不出這種結局(亞馬遜Kindle Fire可視為特例)。

其結果是,Android在移動市場擊敗了蘋果iOS,或與iOS市場份額相差不下(不同市場研究公司給出的統計數據有所差異)。谷歌再也不用擔心 被蘋果排斥在外。然而蘋果已經開始在iOS中排斥谷歌應用程序。如果谷歌當初並不是如此擔心蘋果而開發自家移動操作系統,那麼蘋果現在也不會對谷歌加以排 斥。

於是蘋果將放棄在iOS整合谷歌地圖、YouTube等服務。蘋果對於谷歌的這種打壓策略,或許將激發谷歌開發後續產品的動力,但這種敵對狀態,也 導致谷歌面臨著在專利侵權事宜上與蘋果在法庭上直接相見的風險,並使兩家曾經密切合作的夥伴成為競爭對手,還導致蘋果「粉絲」和谷歌「粉絲」相罵不休。

然後就是Facebook。谷歌擔心的是,Facebook對自家用戶內容採取封閉策略後,將導致谷歌搜索引擎無法抓取這些內容,從而損及谷歌搜索業務。

解決方案?那就是推出自家社交共享按鈕,即「+1」按鈕。谷歌表示,該按鈕將提高搜索用戶的體驗,但當時谷歌似乎並不計劃推出自家社交網絡服務。然 而不久之後,谷歌實際上推出了自家社交網絡服務Google+,但自稱該服務並不是社交網絡,而是「社交層」。雖然「社交層」的說法並沒有錯,但 Google+確實也是社交網絡服務。

其結果如何?以用戶量和參與度為標準,Google+要趕上Facebook仍需很長一段時間。凡是外界發表有關這方面的數據後,都會引起媒體的激 烈爭論。但無論如何,通過Google+,谷歌已經逐步加強了自身社交網絡業務,並擺脫了對Facebook的依賴性。但谷歌這樣做後,也使 Facebook和Twitter得到了更多支持,原因是部分批評人士認為,Google+服務將偏好自家產品和服務,而歧視其他社交網絡。

伐木開路

而谷歌這種偏執心態的形成,既不是其他公司根本不希望打壓谷歌,也不是他們將比谷歌更重視為用戶利益而戰。而谷歌同樣也不是沒有偏執心態,而僅僅是 希望發佈新產品。在iPhone發佈之前,Android也不是沒有根基。或許我們這兒爭論偏執心態已經有點過了。你信不信這些都無所謂。無論是什麼看 法,其結果都相同。

從某種程度上講,與剛剛組建那時的谷歌相比,該公司目前已經有很大不同。谷歌仍受到消費者追捧,但該公司對於其生態系統中合作夥伴及內容提供商的擔 心也越來越多。而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多年前創建該公司之時,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偏執或者說雄心勃勃,無論你是怎麼看待這種情況,我都覺得谷歌當前已經走進了一片森林,並對擋在自己面前的大樹、小樹進行砍伐處理。谷歌在砍伐這些 樹木過程中,並不是出於「惡意」理由。谷歌總能找到用戶利益正受到傷害的理由。「我們得砍掉這棵樹,然後人人將受益。」然而在進行這些「砍伐」活動之後, 谷歌並沒有在叢林中迷路。谷歌眼中根本就沒有森林,該公司已將所有樹木砍倒。

單就個人而言,我能理解谷歌為何要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或商舖評論網站Zagat,尤其是TripAdvisor或Yelp等競爭對 手聲稱谷歌抓取他們用戶數據(同時也承認谷歌為他們帶去了巨大流量)時,這些收購活動也就在情理之中。那好吧,你繼續保留你的數據,我們將創建自己的內 容。於是一棵樹被砍倒,而且是出於很好的理由。但森林中的其他一些樹木卻受到了傷害。

這片森林,其實可指代很多事情,如谷歌同其他公司的關係。但我更多傾向於認為,這片森林就是長期以來以默契方式同谷歌合作的內容提供商。這種不成文 協議的大致內容是:谷歌抓取內容提供商的數據,並在搜索結果中予以顯示。作為回報,內容提供商將獲得巨大流量。谷歌不希望成為用戶訪問的最終目的地。

擁有答案

多年以來,搜索引擎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向用戶指明內容位於何處,而不是親自託管這些內容。而谷歌殺入內容市場後,則使多年來的不成文規定受到了威 脅。谷歌(微軟必應也是如此)已經在提供外部鏈接的同時,還向用戶「直接提供答案」。不可否認,向用戶提供諸如「2加2等於多少」或其他一般性問題的答案 也無可厚非。

但如果用戶在搜索歌曲或電視劇等內容時,那麼「直接答案」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如果我們在進行此類搜索時,發現搜索結果被指向谷歌Play網絡商店,這種情況無疑使谷歌變成了蘋果或亞馬遜,而失去了搜索引擎應有的公正性。

在談到亞馬遜時,如果谷歌將其收為己有又將如何?畢竟從谷歌角度看,如何能夠收購一家電子商務巨頭,肯定也將使「用戶受益」。如果谷歌再考慮收購 《紐約時報》這樣的內容發行商,情況又將會怎樣?德國正計劃立法規定,搜索引擎必須向鏈接所指向的內容提供商付費。如此一來,為何不考慮乾脆收購一家出版 商?

有人提出,谷歌搜索引擎對其他搜索引擎採取不公正態度。我覺得這種看法很可笑,原因是讓一家搜索引擎指向另一家搜索引擎的做法其實毫無意義。而搜索引擎的最基礎功能,就是為用戶訪問目的地「指路」。隨著谷歌越來越多地變成目的地本身,其搜索引擎的公正性難免將受到質疑。

這正是那片倒下的森林,即搜索引擎所扮演的傳統角色。而這種改變,應該引起每個內容發生商的擔憂。

這種情況也應該引起谷歌的擔憂。如果你是谷歌內部員工而看到了這篇文章,你肯定會疑惑我的文章中似乎有厭惡谷歌的意味(實際上我並不厭惡),並對其 他公司的過激反應感到迷惑為解(外部公司有時是這樣,但通常情況是擔心),原因就是你們並沒有看到森林。想想你們正砍倒的樹木。或許更多樹木應該讓它們在 那兒繼續挺立。其他公司也是一樣。我們希望看到這片樹林能夠繼續存在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