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1023效率巿場假說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23/sense%E9%9A%A8%E7%AD%86131023%E6%95%88%E7%8E%87%E5%B7%BF%E5%A0%B4%E5%81%87%E8%AA%AA/

SENSE隨筆131023
效率巿場假說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
供稿人:蟬

諾貝爾熱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結果剛剛公佈,榮譽由三位學者共享。他們當中Eugene Fama和Robert Shiller成名甚早,不少人早已預測他們會得獎,惟獨是Lars Peter Hansen比較冷門。

Shiller是著名房地產指數Case-Shiller的創立人之一,著作《Irrational Exuberance不理性繁榮》紅透半邊天,此說法出自前聯儲局主席Greenspoon 在1996年針對科網泡沫的談話。

Fama關於股票市場運作的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早在70年代成名, 已編入大學經濟學基本課程。 效率巿場假說在學術界的地位屢被肯定,對資產管理尤其是股票行業是很好的基礎理論,同業們不妨重溫一下,以備表現欠佳客戶質疑時以之辯解。J

不可能跑贏大巿?

Fama大學時代放棄修讀語文,入芝加哥大學進修經濟及金融。博士班老師為諾貝爾得獎者Merton Miller和Harry Roberts。 提供股票巿場預測服務的經驗令他對股巿的可預測性產生興趣。

Fama的博士論文研究1950至1960年十年間數十間互惠基金mutual fund的表現,發現某年度表現良好的基金與它下年度業績之間並無相關性, 並無一家基金可以長期地勝過巿場。

於是他提出Th. 「效率巿場假說」:在一般情況下,要穩定地作出超越巿場的預測是不可能的。*****

效率巿場假說分成三個形式:

A.     弱式效率 Weak form Efficiency

指出股票的價格無法單靠分析過去的統計模式來預測:即所謂的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理論上是不能預測巿場的***;

B.     半強式效率 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

主張基本分析Financial Analysis,即依靠公司的財務報表,商業模式和宏觀經濟條件等公開可得的資訊去作測預是不能擊敗巿場的

C.     強式效率 Strong form Efficiency

認為即使擁有私有資訊,即內幕消息,也不能擊敗巿場。 據說強式效率Fama本人也只於半信半疑。

效率巿場假說由推出至今每年被引用九百多次,出現在經濟學期刊的頻率據聞與演化論出現在生物學期刊旗鼓相當。

假說的其中一項重要前設是: “在常態市場之中,風險與預期收益恆相對稱。” 即個別投資決定面對的預期收益或虧損經常是相等的。****

舉例:在一個有效率的賭場之內,骰子 “開單點” 的賠率永遠是 1賠6。

這意味著沒有人具備在長時段中打贏市場的能力,股市是不可預測的。

於是推導出Th. 「隨機漫步理論random-walk theory」: 股價是純粹隨機變動的,不會形成任何模式。****  有如醉漢的步伐,你不能夠由他的上一步估計出下一步落點何在。

如其為真,則所有投機意圖終將落空,而投資者最合理的做法只餘購進 “指數基金” 。事實上,指數基金正是這樣勸說客人的。

假說真是對的嗎?

由於「效率巿場假說」指出市場是沒法預測的,那麼,如果能證明過去的股票價格與未來的價格有相關性,便足以推翻此說。*****

《精準預測》中Silver便提出一個簡單的投資策略:在股巿上漲的第一天買入指數基金,並在未來首個下跌日收市前賣掉,而每次買賣動用全部資金,結果會怎樣?

1966到1976十年間, 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單日升跌有58%機率與之前的一天相同,而按照統計學得知,這樣的事態純粹出於隨機的機會只有 七千兆分之一。

假設有人洞悉先機,在1977年按照Silver策略投入10,000元,十年後他的回報是多少呢?若把交易費用和通脹等因素都撇除的話,回報率是150%,即25,000元。 而在相同的時間內 “買入並持有Buy and hold策略” 的回報則是80%,即18,000元。

然而若把經紀的佣金加進去(假設為0.25%),此投資人十年後只會剩下1,100元。 更糟糕的是,如果按照這個策略投資在2001到2010年,不包括交易成本的回報率已為負60%,即只剩下4,000元。

Fama的結論是,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的投資策略通常都不是真的有效的。*** 而股巿就像一場惡夢,不完全隨機,也不完全可以預測。 因為股巿的資料並不是自然現象的描述,而是人類集體行為的一種表現。***

如果Fama是對的,那所謂的泡沫便不應該存在,因為泡沫的結局是可以預測的。有趣的是,一起獲得諾獎的Schiller便認為泡沫是存在的:即股巿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

 

非理性的繁榮

2000年正值Schiller推出《Irrational Exuberance》一書的時候,美國科網股興起熱潮,巿場的表現可謂相當瘋狂。

同期推出的預測股巿書籍大都看好後巿,其中一本名為《Dow 30,000》的書預測2012年道指將升達40,000點,而到2010年將見100,000點。後來書商為了吸引讀書,再版的時候將書改名為《Dow 100,000》。

Schiller最著名的是對美國樓巿的研究,他指出若在1897年投資100美元於美國樓巿,扣除通脹等因素後,1996年該筆投資將會變為106美元,大幅跑輸其他資產類別。他認為美國房地產巿場長期來說是不值得投資的。

Schiller在股巿方面也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在1921年到2000年間美國標普500指數的本益比(P/E Ratio)介乎5到44。 若果每次在標普的本益比為10的時候投入10,000元進股巿,十年後的價值將漲至22,000元,若在本益比25的時候投入將會變成12,000元,但當本益比超過30的時候,回報便會轉為負數。

Schiller的說法讓人感覺長期以言股巿很好預測,但若在當年Greenspoon評論科網股的表現為“不理性的繁榮”那天投入納斯達克指數(當時的本益比為28),而在科網崩盤前一刻賣出,他的投資回報是300%,而投資時期僅為三年多。

效率巿場假說建立在股價的錯誤會自我修正,Schiller的理論則將股巿的可測性與公司的基本價值掛勾。 兩者雖然在學術上均得到認可,但股巿與投資者的性質變化究竟對股巿的可測性有甚麼影響呢?請留意下文《精準預測:股巿淺談》

 

參考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信號。》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2012, Nate Silver

《同床異夢同獲獎,理性獸性可共存》,林行止,信報 16/10/2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71

創業壓力好大?讓天體物理學蟲洞假說給你點靈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7/150090.html

黑馬說:劉慈欣科幻作品《三體》近年持續大熱。作為劉力薦的天文學通識讀物,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星際穿越》一書,被認為是繼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之後,該領域全球最值得關註的里程碑式著作。雖然蟲洞及穿行蟲洞迄今仍屬科學猜想,但作者就此展開的論證過程或將令讀者腦洞大開。

文 | 基普·索恩
編輯 | 齊介侖

 
天體物理學中的蟲洞一詞是由我的導師約翰•惠勒提出的,靈感來自蘋果中的蟲洞(見圖 13-1)。

對於一只在蘋果上爬行的螞蟻來說,蘋果的表面是它的整個宇宙。如果蘋果中有一個蟲洞,那麽這只螞蟻從蘋果的頂部到達底部會有兩條途徑:沿著蘋果的表面(也就是螞蟻的宇宙),或者穿過蟲洞。蟲洞這條路顯然更近,它是螞蟻從自己宇宙中的一點到達另一點的捷徑。

蟲洞穿過了蘋果那鮮美的果肉,而這果肉的部分不屬於螞蟻的宇宙。對於生活在二維宇宙中的螞蟻來說,蘋果內部是三維的超體或高維超空間。蟲洞的壁可以被視為螞蟻二維宇宙的一部分,因為蟲洞的壁和螞蟻的宇宙擁有同樣的維度(二維),並且在蟲洞的入口處與這個宇宙(也就是蘋果的表皮)是相連的。在另一種觀點中,蟲洞的壁也不是螞蟻宇宙的一部分。
 
C:\Users\anastasia\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810479916\QQ\WinTemp\RichOle\VX][P@ZJ0MQCQ@{LDD5JJ$X.png
 圖 13-1
 
福拉姆、愛因斯坦、惠勒,蟲洞理論縱向叠代中

 
1916 年,也就是愛因斯坦剛剛把廣義相對論的物理定律公式化之後的那一年,維也納的路德維希•福拉姆(Ludwig Flamm)發現,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方程的一個解可以描述蟲洞(盡管路德維希那時還不把蟲洞稱為“蟲洞”)。

現在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方程的很多種解都可以描述不同形狀和性質的蟲洞。但是,路德維希•福拉姆的蟲洞解描述的是其中唯一一個嚴格球對稱並且其中不含任何引力物質的蟲洞。

如果我們截取福拉姆蟲洞(Flamm’s Wormhole)的中央切片,那麽它和我們的宇宙(膜)都將是二維的而不是三維的。如果從三維超體中觀察我們的宇宙和蟲洞,那麽我們會看到類似圖13-2左側部分的景象。


C:\Users\anastasia\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810479916\QQ\WinTemp\RichOle\9E}Z%H2(OF@)~B@SPXCQTB3.png
圖13-2
 
由於圖片中的宇宙比我們的宇宙少一個維度,所以我們就得想象自己也是二維生物,並且只能在圖中所示的曲面上或者二維的蟲洞壁上行動。那麽這時,由 A 點到 B點將有兩條路徑,較短的路徑是沿著蟲洞的壁運動,並且穿越蟲洞由 A 點到達 B 點(圖中藍色虛線);而較長的路徑是沿著彎曲的二維曲面,也就是現在假想的宇宙,繞個大圈最終由 A 點到 B 點(紅色虛線)。

當然,我們的宇宙實際上是三維的,圖13-2左半部分中表現蟲洞入口曲率變化的同心圓,在現實宇宙中其實是一系列嵌套在一起的同心球殼(如圖13-2右半部分所示)。如果你沿著藍色虛線從A點進入蟲洞,那麽你會發現球殼將變得越來越小。盡管這些球殼是內層嵌套的,但它們的尺寸會停止變化。再之後,在你離開蟲洞走向B點時,球殼又會變得越來越大。

在福拉姆發表他的研究結論之後的 19 年里,物理學家們幾乎沒有註意到他關於蟲洞的研究,盡管這一關於愛因斯坦方程的解是如此令人震驚。而後在 1935 年,愛因斯坦本人和同領域的物理學家內森•羅森(Nathan Rosen)在不知道福拉姆研究結論的情況下重新得到了福拉姆 19 年前得到的解,研究了福拉姆蟲洞的性質,並且探討了此類蟲洞在真實宇宙中存在的意義。其他物理學家當時也沒有意識到福拉姆的研究結論,開始把福拉姆蟲洞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Einstein-Rosen bridge)。

通常,人們很難僅僅根據愛因斯坦方程的數學形式就理解它的所有理論預言,其中福拉姆蟲洞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在 1916—1962 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物理學家們一直認為,蟲洞應該是靜態的、永恒不變的,但後來約翰•惠勒和他的學生羅伯特•富勒(Robert Fuller)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在數學上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最後發現,蟲洞會誕生、膨脹、連通和死亡,如圖 13-3所顯示的那樣。


C:\Users\anastasia\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810479916\QQ\WinTemp\RichOle\3]AI)W{828HW0I{`P~4P)78.png
圖13-3

圖13-3的圖a表示的是,最初,我們的宇宙有兩個相互獨立的奇點。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個奇點終於在宇宙的高維超空間里面相互連通,創造出了蟲洞(見圖 b)。然後,蟲洞的周長不斷膨脹生長(見圖 c 和圖 d),然後蟲洞又開始收縮斷開(見圖 e),最後留下兩個獨立的奇點(見圖 f)。誕生、膨脹、收縮和斷開的整個過程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任何東西都無法在這麽短的時間里從蟲洞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即便光也不行。任何嘗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穿越蟲洞之旅的人或物,都將在蟲洞斷開時被毀滅。

這是無法逃脫的命運。如果宇宙曾經不知何故地產生了一個不包含任何引力物質的球形蟲洞,那麽它將遵循上面描述的步驟走完一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理定律就是這麽預言的。

惠勒並沒有因為這個結論而灰心。相反,他很高興。他認為,奇點(空間和時間無限彎曲的地方)是現有物理定律的“危機”,而危機正是極好的導師。如果我們明智地去尋根究底,那麽便可以在極大程度上領悟物理定理。
 

修訂朋友科幻小說給我的啟發
 

時間快進大約1/4世紀,也就是1985 年5月。

卡爾•薩根給我打電話,讓我評論一下他新寫成的小說《超時空接觸》中關於相對論的描述是否科學準確。我很高興地答應了,因為我們是很好的朋友,並且我想這本書一定很有意思。另外,我還欠他個人情,因為是他介紹我認識了琳達•奧布斯特。

卡爾把他新書的初稿發給了我,我讀了之後非常喜歡。但在我看來,書中有一個問題:在這部小說里,卡爾把女主角埃莉諾•阿羅維(Eleanor Arroway博士從太陽系送到了織女星——是通過一個黑洞傳送過去的。但據我所知,人類是不可能通過黑洞從太陽系到達織女星或者宇宙其他任何地方的,因為在進入黑洞的視界後,埃莉諾•阿羅維博士將被奇點殺死。如果想快速到達織女星,那麽我們的女主角需要的是一個蟲洞,而不是黑洞。而且,這個蟲洞不會斷裂,是一個可以穿行的蟲洞。

所以我問自己,到底怎麽做才能讓福拉姆蟲洞不斷開呢?怎樣才能保證福拉姆蟲洞保持打開且連通的狀態,以讓我們穿行過去呢?通過一個假想的實驗,我找到了答案。

假設你有一個像福拉姆蟲洞那樣的球形蟲洞,但與前者不同的是,它不會斷開。然後,你可以沿著蟲洞的徑向發射一束光。因為這束光的所有光線都是沿著蟲洞的徑向前進的,所以這束光線在蟲洞中的形狀應該如圖 13-4所演示的那樣。在進入蟲洞的時候,光束會匯聚起來(光束的橫截面變小),而當光束從另一端離開蟲洞的時候,光束又會發散開來(光束的橫截面變大)。蟲洞對光線的作用是發散的,類似於一個凹透鏡。
 
C:\Users\anastasia\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810479916\QQ\WinTemp\RichOle\R0HSZ}UJ``QK%6P]UEX~7V7.png
圖 13-4

我們知道,引力體(例如太陽或黑洞)會將光線向內彎曲(見下圖),而不能將光線向外彎曲。若想將光線向外彎曲,那麽作為透鏡的引力體需要具有負質量才行(當然負能量也是可行的,因為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恒方程告訴我們,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

C:\Users\anastasia\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810479916\QQ\WinTemp\RichOle\6)%@OAZNO]T310QM3$)H%8P.png
圖13-5
 
基於上面這些基本事實,我得到了以下結論:

任何可穿行的球對稱蟲洞一定是由某種具備負能量的物質支撐著的。這些物質的能量至少要和光束(或者其他以近光速運動的物體)穿行蟲洞時所承受的負能量相當。(在相對論物理定律里,能量的概念比較奇怪——一個人所測量到的能量取決於他的運動速度和方向。)我把這種具有負能量的物質稱為“奇異物質”(exotic matter)。(後來我才知道,其實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蟲洞,無論球對稱與否,如果想要保持可穿行的性質,其內部必須填充奇異物質。這個結論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丹尼斯·甘農(Dennis Gannon)教授在1975 年證明的一個理論的推論。由於我的一些疏忽,當時我並不知道甘農教授的這一理論。)

令人驚異的是,現有的理論表明,奇異物質是可以存在的,當然這要歸功於量子物理里面那些奇怪的法則。物理學家們甚至在實驗室里制造出了極少量的奇異物質——實驗是在距離極近的兩個導體板之間實現的。這個效應被稱作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但是那時(1985 年)的我還不是非常清楚蟲洞是否可以抓住足夠多的奇異物質以保持自身的連通,所以我還做了其他兩件事。

第一,我寫信給卡爾,建議他把書中“通過黑洞把埃莉諾·阿羅維博士送到織女星”中“通過黑洞”的部分改成“通過蟲洞”。信中我還附上了一份描述蟲洞的相關計算。這份計算顯示,可穿行蟲洞內必須填入“奇異物質”。卡爾接納了我的建議(並且把我有關蟲洞的方程加在了他小說的致謝里面)。從此,蟲洞正式出現在現代科幻領域,比如小說、電影和電視劇等。

第二,我與我的兩名學生馬克·莫里斯(Mark Morris)和烏爾維·尤爾特塞韋爾(UlviYurtsever)一起發表了兩篇關於“可穿行蟲洞”的科技文章。在這兩篇文章中,我們向物理界同行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結合量子定律和廣義相對論物理定律,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是否可以在蟲洞中放入足夠多的奇異物質來使之保持連通?

這促使物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直到今天為止——大約30 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答案。絕大部分研究結果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穿行蟲洞”也許不可能存在。我們離最終的答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關細節請閱讀我的物理學同事艾倫·埃弗里特(Allen Everett)和托馬斯·羅曼(Thomas Roman)合著的《Time Travel and Warp Drives》一書。
 
電影《星際穿越》,基於理論猜想的演繹
 
在電影《星際穿越》中,庫珀說,蟲洞不是一個可以自然發生的物理現象。

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即便物理定律允許可穿行蟲洞的存在,在真實的宇宙中也是非常不可能的。我必須承認,這里所描述的可穿行蟲洞的存在性與相關性更多的是猜想,連基於現有科學理論的推測都算不上。

為什麽我對蟲洞的自然產生如此悲觀?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宇宙中的任何天體在它們“變老”的時候變成蟲洞。相反地,天文學家們看到了許多大質量恒星在耗盡核燃料時塌縮成了黑洞。

另一方面,人們有理由期望蟲洞以“量子泡沫”的形式自然地存在於亞微觀尺度上(如圖13-7所示),這個量子泡沫是一個假想的蟲洞網絡,泡沫會持續不斷地在出現和消失之間波動,而這種波動的方式被我們目前還不是非常清楚的量子引力理論所控制。

在任何一個給定的時間內,泡沫是隨機的。這就意味著,這個泡沫會在一定的概率下呈現出一種形式,同時也會在一定的概率下呈現出另一種形式,而且這些概率是連續變化的。另外,這個量子泡沫非常非常小,泡沫中蟲洞的典型長度是所謂的普朗克長度,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 厘米,也就是原子核直徑的萬億億分之一。實在是太小了。


\ 
 
回到 20 世紀 50 年代,約翰•惠勒就已經給出了關於量子泡沫的有力論證,但現有證據表明,在量子引力的理論框架下,很多機制會降低量子泡沫的波動幅度,甚至抑制量子泡沫的產生。

如果量子泡沫確實存在,那麽我希望有一個自然過程能夠讓蟲洞從普朗克長度長到人體的尺度,或者更大。這或者就發生在宇宙的極早期,在宇宙極快速“暴漲”膨脹的時候。但是物理學家們並沒有看到任何證據可以表明這種自然增大能夠或已經發生。

另一種產生自然蟲洞的機制就是宇宙的大爆炸創世,但這個可能性極小。我們可以設想可穿行蟲洞在宇宙大爆炸時期本來已經產生,但是這個設想是非常不可能的。之所以說設想,是因為我們對宇宙大爆炸並不了解;之所以說不大可能,是因為在我們所知道的大爆炸中沒有一樣能夠提供形成可穿行蟲洞的線索。

一個超級發達的文明是創造出穩定的可穿行蟲洞的唯一希望,但這要面對太多的困難,所以我依然持悲觀態度。

在一個沒有可穿行蟲洞的空間中制造可穿行蟲洞的可行途徑是:把它從量子泡沫(如果量子泡沫存在的話)中提取出來,放大到人類尺寸,甚至更大,然後向蟲洞中添加奇異物質以保持這個蟲洞的連通。這些步驟,甚至對於超級發達的文明來說,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當然,這也許僅僅是因為我們不理解如何運用量子引力理論來控制量子泡沫,並提取當中的蟲洞,也不知道早期的放大過程。當然,我們目前對奇異物質的性質也不很了解。
乍看上去,制造一個蟲洞好像很簡單(見圖 13-8)。只要把我們的宇宙膜(我們的宇宙)向著超體的方向推出去,創造出一個小錐體(見圖 a),然後把我們的宇宙繞著超體折疊起來(見圖 b),接著在錐體正下方折疊起來的平直空間上開一個小洞,再在錐體的尖端開一個小洞,最後只要再把這兩個小洞縫起來(見圖 c),一個蟲洞就誕生了。哈,就是這樣!


C:\Users\anastasia\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810479916\QQ\WinTemp\RichOle\ICLY(24NS0GE$[IT[U[G}%I.png
圖 13-8
 
在電影《星際穿越》中,羅米利(Romilly)用一張紙和一支筆演示了我剛才陳述的創造蟲洞的方法(見圖13-9)。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非常簡單,就是玩玩紙和筆,但是如果這張紙就是我們的宇宙膜,創造者是生活在我們宇宙膜上的文明,所有操作只能在我們的宇宙膜內完成,那麽這個過程將無比艱難。


C:\Users\anastasia\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810479916\QQ\WinTemp\RichOle\HGZ_8`KNJ}8FK(IIFKKN_EE.png
圖 13-9
 
實際上,除了第一步——在空間中向高維度的方向推出一個錐體(我們只需要一個非常致密的天體,例如中子星)——我根本不知道其他步驟如何實現。如果想接著在我們的宇宙中打孔的話,唯一的途徑就是借助量子引力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禁止我們在宇宙中打孔的,所以如果想在宇宙中打孔,唯一的方法就是尋找廣義相對論失效但量子引力統治的區域。對於我們來說,這一認知幾乎為零。
\ 
版權聲明:本文摘編自《星際穿越》一書,作者基普•索恩亦為同名電影《星際穿越》唯一科學顧問,編輯齊介侖,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10-05  TCW

杜鵑颱風襲台,北北基先是公布二十九日休半天,但被三千多通電話罵翻,兩小時後政策急轉彎改休一天,這種依民粹不依專業的決策判斷,重傷台灣競爭力。

強颱杜鵑中秋假期橫掃台灣,這一次,台北市長柯文哲沒回家清冰箱,也早早預警原水濁度飆高,提醒市民儲備用水,結果,他還是被噓爆,為的是颱風假要怎麼放。

按中央氣象局資訊及北市府SOP,二十九日杜鵑遠離,北市應該只放上半天,下午恢復正常上班上課。但二十八日晚間八時北北基聯合宣布後,不少網民與學童家長抗議聲四起,質疑接送小孩成問題,金融市場也不知如何因應史無前例的「上午放假、下午開市」。

在一九九九市民熱線湧入三千多通詢問與抱怨電話、柯P與新北市長朱立倫臉書也被灌爆後,兩小時內政策急轉彎,半天假變一整天,一名企業主聞訊的第一反應 是:「決策這麼不理性,國家完了!」「SOP控」柯文哲原本站得住腳,卻選擇屈服於民粹,甚至不顧今年七月時的雙北共識:「最晚可於當天清晨四點半決定放 假與否」的最後期限。

結果,台北市今年第二度放了一整天無風無雨的颱風假,著實讓工商界跳腳,柯文哲也直言感到慚愧,「這種天氣放颱風假,對不起國家民族。」

香港停班 企業彈性安排

然而,「對不起國家民族」的事,柯P為什麼要做?依照《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十條,颱風假當然可以只放半天;條文中載明,全日或上半日停班 停課,最晚可在當天上午四點半前發布,下半日停班停課則最慢在上午十點半前發布。換言之,依照氣象局資訊,柯P原本的「半日假」決定是合法合理的,只是, 他最終沒能堅持這套SOP。

參酌鄰近的香港,深知颱風假停班、休市的影響深遠,一九八七年開始,由天文台在生效前「兩小時」發出預警,讓民眾作出防範及適當安排。

換言之,「半天」的颱風假在香港早是慣例。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達八號或以上時(俗稱八號風球),表示天氣情況會繼續惡化,雇主應盡快安排員工分批下班;在八號警告或黑色暴雨警告取消後,一般都須返回工作崗位。

再看日本,根本沒有官方宣布颱風假這回事。即便颱風到了高緯度,風力、雨量都不若侵台的強度,但每年侵襲日本的颱風也不算少,不過政府並不會宣布放颱風假,而是由企業或學校自行決定。

一名在台的日商表示,日本企業各有規章,有些公司允許員工若遇交通停擺,可待大眾運輸恢復正常之後再上班;也有些公司沒有這樣的寬限,上班族還是得冒著大風大雨趕往公司,或前一晚就住在公司附近的旅館,以便準時到班。學校則可視大雨或強風等警報達一定警戒標準,在早上六、七時致電學生家長,通知學童不必上學,通知時間或標準也全由校方自訂。

南韓停課 校長自行裁量

至於南韓,也沒有颱風假,但顧及學童通學安全,教育部尊重各級學校校長裁量權,可視情況宣布停課。

香港的兩小時預警,日、韓由機關、企業自行決定,其實,都比台灣各地方政府口說參考氣象資料,卻暗忖民眾喜好的決策,更具可信賴度。

地方首長為求皆大歡喜、降低風險,最後總採取「寬鬆」政策,颱風假能放就放。實際上,這樣民粹凌駕SOP的決策過程一再出現,可能影響跨國企業對台灣制度法規的信賴程度,亦讓國家的競爭力一點一滴流失。

颱風假讓地方政府決定並負責,只落得順了姑意逆嫂意,討好了市民卻失去企業與外資信心;回歸早已訂定的作業辦法,並且制定一套「半天假」的相關配套SOP,才是避免地方首長再次「對不起國家民族」的長久之計。

撰文 / 陳柏樺、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72

讀書札記170525不當行為29 效率市場假說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5/2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525%e4%b8%8d%e7%95%b6%e8%a1%8c%e7%82%ba%ef%bc%88%e5%bb%bf%e4%b9%9d%ef%bc%89%e6%95%88%e7%8e%87%e5%b8%82%e5%a0%b4%e5%81%87%e8%aa%aa/

讀書札記170525
不當行為(廿九)效率市場假說
朝日執筆

看了這麼多篇,各位大概都會發現 朝日那顆(假)歷史學家的心。因此一直以來,都是講經濟為名, “講故”為實的。今集又要借機說些經濟學史了。既然Thaler要動搖的是「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根據朝日一貫的做手,當然會先介紹一下這個「金融經濟學」中最經典的理論模型。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現實世界中每一樣具體的事物,舉例說一張枱、一隻狗都是不完整、不完美的,都只是「理念世界」中 “理念枱”和 “理念狗”的摹本。
如果要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最接近經濟學家心目中「理念市場」的地方,一定就是「金融市場」。根據朝日的中學經濟科課本,「金融市場」具有以下的特點:
a市場有大量買家和賣家;
b買家相信不同賣家供應的商品都是相同的(產品同質性);
c買賣雙方可自由進出市場;
d市場資訊完全流通;
e交易費用是零或很低。

教科書一般都把「金融市場」作為(趨近)「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的代表。「完全競爭市場」是經濟學家夢想中最完美的 “真.市場”,這裏的人的行為是最「理性」的,也最不可能存在「不當行為」。或者應該說,在這裏,根本沒有任何「行為不當」的理由。

經濟學界向來對「金融市場」有強大的信心。不過有點讓人意外的是,原來較為完備的「效率市場假說」竟是到了1970年,才由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 法瑪Eugene Fama深化提出。法瑪教授在芝大任教超過五十年!自從同校的Merton Miller教授去世後,法瑪就成了「金融經濟學」(尚在世的)當然「第一人」!

按法瑪的說法,「效率市場」的出現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A市場會立即對新資訊作出反應,從而調整至新的價位。
B新資訊的出現是隨機性的。下一個出現的是「利好」,還是「利淡」的資訊,完全就像擲硬幣一樣。
C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都是理性並追求最大利潤的。而且,每人對於股票的分析是獨立的,所有買賣決策都是出於自主的。

顯然,這三個預設都合理到近乎無法質疑。就算你質疑第三點,說很多「散戶」都是靠 “聽貼士”買股,但貼士多如恆河沙數,不同的 “師奶股神”聽完同一批貼士,也會有不同的決策。因此,判斷那一條貼士有料到,還有信到幾足,其實也是一種「獨立分析」。(況且,正如以前說過,美國的「散戶」數量其實很少。)

按照市場的「有效程度」,法瑪把市場的「效率」分為三級:
甲「弱式效率Weak Form Efficiency」
目前的股價已是對所有以往資訊的充分反應。因此,現在的股價已經是對未來股價作出預測的最有效依據。由於未來的消息是隨機出現的。因此,沒有任何人可以再運用任何方式,從過往的股票價格或股票資訊,作出對未來股價更好的預測。在「弱式效率市場」下,以「歷史價量資訊」作為基礎的「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大概還不及以「現時價格」為基礎作出的預測。

乙「半強式效率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
目前的股價已是對所有公開資訊的充分反應。市場上神人無數,必然「算無遺策」。故此,現在的股價已經是對未來股價作出預測的最有效依據。沒有任何人可以再以任何方式,透過分析股票的各種資訊,作出對未來股價更好的預測。在「半強式效率市場」下,以公開的財務報表、經濟狀況,甚至政治形勢為基礎的「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同樣沒有用武之地。

丙「強式效率Strong Form Efficiency」
目前股票價格已是對所有已公開及未公開資訊的充分反應。除非是情報製造者本身,否則既然說得上是「情報」,即使是「未公開」,其實也總有人能從不同途徑獲得。因此,所謂的「未公開資訊」,其實其影響也已經「公開地」反映在現時的股價上。因此,就算有「內幕消息」也沒用。

結論是股票市場的價格,會呈現出「隨機漫步Random Walk」模式,因而是無法預測的!(推介另一大師Burton Malkiel的名著《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Thaler綜合整個理論,總結出「效率市場假說」兩個相互關連,但在觀念上卻應該予以區分的組成要素。我們現在先說第一個要素。
第一點就是:「價格永遠是對的!」
一隻股票現在的價格就是它的「正確價格」,非常「蘇格拉底正義」。在「效率市場」(例如「金融市場」)中,任何資產必然會以它真實的「內在價值」賣出。如果一間公司的「合理估值」是十億,那麼在股票的自由交易下,必然會使該公司的「市值」達到十億。這個原則適用於個別股票,同樣也適用於整體市場。

驟眼看來,「一項資產現在的價位就是它『應該處於的價位』」,似乎是一項難以證偽(或證實)的命題,就正如「神是存在的!」一樣。故此在學理上被稱為「假說」,是一種「信就信,唔信就罷!」的「信念」。

誰又敢大聲地說,他知道每股「蘋果」、「沃爾瑪」、「谷歌」,甚至整個「杜瓊斯指數」「合理的真正價格」是多少呢?即使出現所謂的「市場泡沫」,誰又能斷言那確實是「泡沫」呢?一隻股票(或整個市場)的「真正價值」,難道就不能因為某些新資訊(按法瑪的說法),在一夜間增加百倍,又因為另一些新資訊,在另一夜暴跌九成九嗎?世上根本上不會有「泡沫」,你可不要用人的智慧來猜度神!

相對於一個經過大量實證「驗證」過的「理論Theory」,一個不能被證實或證偽的「公理Axiom」,往往能給人更大的信心。「從一點向另一點可以引一條直線」(歐幾里得第一公理)顯然比「水在攝氏一百度就會沸騰」,更為「可信」!

至於「效率市場假說」的第二個要素,Thaler稱之為「沒有免費午餐」,朝會則名之曰「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正如上面所介紹,由於所有過去、現在、已公開、未公開的資訊,其實都已經反映在當前的股價中,除非「全世界得你一個咁醒」(這其實已經違反了「效率市場」的基本假設),否則無論是用「技術分析」、「基本分析」,甚至「內幕貼士」,都不可能有人能夠比其他人「較準確地」預測到未來股價的走向,而從中獲利。簡言之,沒有人可以「打敗市場」!

由於「效率市場假說」(像其他由「公理」推導出來的「定理」一樣,)在邏輯上幾乎全無破綻,加上(在「金融海嘯」前,)不斷得到實證數據的強化(或「自我實現」),還有政治上「新自由主義」的強勢,是故「理性預期模型」成為「玄門正宗」。曾經叱咤一時的「凱因斯主義」沒落。
不過,若我們重讀凱因斯的著作,就會發現他老人家,竟然早在「效率市場假說」未正式誕生之前,就已經預先對它作出了有力的質疑。這一點,我們下回再說。

29集關鍵字:
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
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
弱式效率Weak Form Efficiency
半強式效率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
強式效率Strong Form Efficiency
隨機漫步Random Walk
「價格永遠是對的!」
「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10

施煒:新中產消費時代的“顧客假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0/164040.shtml

施煒:新中產消費時代的“顧客假說”
華夏基石e洞察 華夏基石e洞察

施煒:新中產消費時代的“顧客假說”

“中產階級”並不僅僅“理性”,他們也註重產品(服務)中的情感、審美因素,追求格調,講究質感。

來源 | 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 | 施煒

在選擇目標顧客人群,或是選擇之後分析目標顧客人群時,我們常常會對目標顧客群(可以是多個)的特征(主要是需求特征)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進行描繪和勾勒(稱作顧客畫像或顧客素描)。顧客素描的角度如下圖所示:

51.webp

客特征勾勒的4個側面

1. 自然屬性。 顧客自身的“天然”特征,如性別、相貌、身高、體重、健康狀況等;

2. 社會屬性。顧客作為社會成員,與社會相關的,在“社會化”中形成的,或者由社會所賦予的特征,如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社會資本、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生活地域(城/鄉)等;

3. 生活方式。顧客由自身心理因素所決定的生活狀態和行為特征。包括與消費相關的價值導向(消費倫理)、生活態度、情感方式以及審美偏好等多個相互關聯、疊合的因素在內,比如是節儉還是奢華;是保守還是激進(時尚);是古典還是現代;是“中國化”還是“西方化”的;是簡單的還是繁複的;是閑適的還是緊張的;是退隱的還是奮進的;是纖細的還是豪放的,等等。

4. 消費行為。顧客在消費過程中體現出的行為特征。比如是簡單決策(高效率決策)還是複雜決策(低效率決策);是理性決策還是感性決策;是自主決策還是從眾決策;是單一主體購買還是多個主體購買(典型情境是:是一個人選擇和決策,還是一家老小七嘴八舌地選擇和決策);等等。

在顧客各方面數據尤其是行為數據完備的情況下,借助於人工智能,據說有關營銷軟件已經能從幾百個維度(運用幾百個變量)對顧客進行畫像。但是軟件或機器人恐怕難以摹刻出顧客微妙、矛盾的心理特征,也難以揭示出現象背後的“本質”和真實意圖。

我們勾勒特定顧客群特征時,以上4個角度及其內部變量、因素未必面面俱到,可根據需要刪減(也可以添增)。下面,我們嘗試對當前中國市場最大的3大消費者群體作一個簡要的素描(近乎於速寫)——這實際上也是筆者對這幾類群體經過觀察後的“假說”。

富人(“土豪”)

cun1

中國市場化變革以來,已產生了一個占總人數比例不高但總體規模可觀的富人群體。其中的構成相當複雜。早期富人的標簽化形象為“山西煤老板”、“房地產老板”。近年來隨著科技型創新企業的興起,“富人”群體增添了一些“知識”、“技術”、“創意”、“互聯網”的色彩。在幾大商學院EMBA班級上,經常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其代表人物也經常出現在各大論壇和媒體上,使外部對他們的行為特征以及背後的心理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早期“富人”消費心理的顯著特征,是“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追求奢侈,喜歡炫耀(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現象仍然可見)。但新的富人群體,普遍推崇“低調的奢華”;已從炫耀性消費過渡為“小圈子”內的認同。講究產品和服務品質,但已不會為一些虛幻價值付出過高代價。重視一些獨特的、稀缺的、與精神享受有關的“強度性”體驗——即那些挑戰性大、信息密度大、空間跨度大以及參與度高、社交性強的體驗。比如探險性旅遊、國際遊學、封閉式修煉學習等。

作為“富人”,常常會有一些個人愛好和區隔性消費。所謂“區隔性”,就是與眾不同。哪怕再低調的富人,也願意為此付費。“區隔性”消費的載體主要有茶葉、雪茄、藝術品、收藏品、音響設備、手表、汽車,等等。

“中產階級”

中國市場上的“中產階級”是消費的中堅。“中產階級”在全國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總的來說,年齡在30多歲-50多歲,文化程度較高,在公司/機關/單位里是骨幹和支柱,收入能保證衣食無憂。這群人“上有老,下有小”,負擔重,責任大;價值觀鮮明,有較高的精神追求。

“中產階級”總體上具有“平衡消費”和“理性消費”的特征。所謂“平衡”,主要是指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平衡,不激進、不超前,但也不過於節儉和保守,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這也意味著在當下消費和未來安全之間的平衡。比如,一個中產家庭,平時小孩的父親、母親工作努力,開支也很謹慎;但到了春節還是願意花費較大一筆錢帶孩子到三亞去看看大海,一家人赤著腳在沙灘上感受海浪的溫柔或激越。所謂“理性”,主要是指獨立思考,自主決策,不率性,不感性,不沖動;對消費的投入產出有清醒的分析和計算;對產品(服務)的性價比和價值(以及價值的來源)有比較客觀、清晰的認知。“中產階級”對產品(服務)所蘊含的知識很感興趣,購物決策時常常對購物理由進行充分、完備的論證。因此,他們不會“只買貴的”,也不會“只買便宜的”,但會買最合適和自己認為最“正確”的。借用“政治正確”一詞,“中產階級”很在意“消費/購物正確”。

“中產階級”並不僅僅“理性”,他們也註重產品(服務)中的情感、審美因素,追求格調,講究質感。實際上他們對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存在雙重關註。由於收入比不上“土豪”,他們所追求的格調無法誇張和炫目,主要體現在一些細節和局部氛圍上。“中產階級”總體上是崇尚規範、遵守規則的,但內心對自由、“出格”有一定程度的向往。

從經濟角度看,我國的“中產階級”是存在的;但從文化和社會心理角度看,“中產階級”卻不一定成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模仿“富人”的消費模式;而另一部分人卻仍然存在經濟地位更低階層的消費習慣。

“小白領”

61

這一群體主要指在城市工作、進入職場不久、從事初級職位(所以叫“小白領”,而不是“老白領”或“金領”)、受過一定教育、收入不太高的年輕人(年齡在25歲-35歲)。這個群體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成長,與父輩、兄輩相比較更加自主,更加自我,也更有個性,它們更渴望平等、尊重和參與。

“小白領”重視購物的過程,喜歡比價,註重信息對稱,關心他人(尤其是自己所屬或認同的群體)的評價,將購物變成了“挖金”、“淘寶”的體驗,希望獲得超值產品(服務)以及意外之喜。有意思的是,這個群體奇妙地在“從眾”和“個性”、“自主”之間達成了平衡。別人的話要聽,但又不全聽;決策自己獨立來做,但又不一意孤行;既要匯入群體,找到歸屬,發現參與的契機,並且樂於分享;但又要彰顯個性,體現獨特的品味和追求。

“小白領”更喜歡面向細分市場,回應個性化需求的品牌——這是近年來某些大眾品牌市場份額下滑的重要原因;他們由於收入有限,價格敏感度較高,但對時尚卻有較強的追求(國外幾個最著名的休閑服裝品牌在國內的目標市場主要是定位於他們的),希望用較少的代價實現。此外,“小白領”對於產品(服務)的某些差異化功能——比如筆記本電腦的遊戲功能、手機的自拍功能,需求強度較大甚至具有剛性。

由於情感方式較“淺”——不像其父輩、兄輩那般“古典”,情感結構沒那麽複雜,情感濃度那麽深厚,因此“小白領”尤其是城市中家境較好的年輕人,喜歡“淺淺”的情緒表達:“小”清新、“小”煩惱、“小”愉悅;重視“瞬間感覺”,在消費情趣和審美上偏好娛樂化和符號化(最典型的“符號”是一些動漫形象)以及放低姿態、自我嘲諷甚至自我作賤的“呆”、“萌”、“醜”。

(本文選自施煒先生新著《回歸顧客端:需求、價值和連接》

新中產消費時代 顧客假說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