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突破3大挑戰 才有下個40年

2012-5-14  TCW



這個世紀一開始,美的集團意氣風發,市場擴張勢如破竹,成長速度之快,讓「胡潤百富榜」創作者胡潤(Rupert Hoogewerf)嘆說,「令人感動!」但去年中,它卻進行了四十四年來最大規模的轉型,停止所有新增投資,從追求營收成長轉為獲利導向。

美的的轉型,恰巧反映了多數中國企業、甚至是整個中國產業,目前共同面對的難題。

挑戰一:大環境高成長熄火去年A股上市公司,三成獲利減

讓美的創辦人何享健在去年初急煞車的兩大關鍵,一個是借鏡比亞迪過度擴張失利。有股神巴菲特在二○○八年入股加持,比亞迪先後跨足汽車、手機、太陽能電池等多個產業,但在去年營收與前年持平的前提下,稅後淨利卻大減四五%;公司並預估,今年前三月稅後淨利最多將比去年同期衰退九五%。

比亞迪的擴張失利,讓何享健心生警惕,「有一次何享健開會指著日用家電一個部門就講,『你就是美的的比亞迪!』因為它投資很大、上得(成長)很快、目標很大,」美的電器董事長方洪波說,「再有一次他指了我,說你(製冷事業部)發展太快、不安全嘛!所以要減速。」

另一個讓何享健毅然轉型的原因,則是中國經濟成長正悄悄放緩。過去,中國這艘大船乘風破浪,讓其上的企業也跟著起飛,但今年首季中國經濟成長率八.一%,已是連續第五季增速放緩;中國財匯金融分析平台統計,去年A股一千零三十三家上市公司中,逾六成獲利成長率低於前年水準,其他逾三成的獲利更比前年衰退。

「今天假如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不錯的話,當然,企業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因為外面的宏觀環境好,他們也能被帶動起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蔡舒恆分析,中國企業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他們擁有的是大環境,但是本身專有的核心技術力,比較獨特的東西是沒有的,所以一下子就被copy掉、競相削價。」

「(中國企業)今年以後幾年都會很辛苦。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率)也從九%降到七%,現在五%都到不了;所得高了,很難再像以前那樣,」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建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說,「因為,容易的路都走完了。」

接下來的路,「困難點」是什麼?蔡舒恆認為,是工業設計、服務與研發,這三者決定中國企業有沒有本事走進國際市場、建立國際品牌。

「大陸以前賺錢太容易了,這方面實際具體都沒有培養起來,所以研發是眾多企業的一大弱項,」蔡舒恆直言,美的成功的背後因素之一,是空調、家電的技術含量並不高,「而且他們(美的)能做得相對穩定、毛病比較少,但我不會說他們是high tech(高科技)。」

方洪波坦言,過去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連一%都不到,但現在已提升為二%,並持續往四%邁進。去年轉型令下,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經理吳文新說,今年除了研發大樓等固定資產的投資外,該部門又增加人民幣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三億元),專門研究改善品質,「就是把以前不該省的,再把它投下去。」吳文新認為,最遲年底就能看見空調產品優化使用經驗的成果。

挑戰二:國內巨龍,國外小蟲領導者想法仍太本土,沒想像力

蔡舒恆認為,成千上萬的中國企業裡,華為與聯想是極少數具研發實力的公司,「但他們是完全國際化的企業,用的是全球資源。」

相對於這兩家國際企業,蔡舒恆對美的國際化的能力評價並不高,「我並不覺得它走得非常好,因為美的整個品牌在國外並不強,之前一直以鞏固(中國)國內市場為主,在國際知名度很低。」

蔡舒恆不諱言,中國一般企業在國際營銷(行銷)的能力比較差,「他們不曉得怎麼做國際市場營銷。」蔡舒恆認為,美的集團的強項是品質耐用,但這對國際消費者而言只是「理所當然」應該要有的,因此這家公司必須在技術、設計上下功夫,給消費者更多驚奇。

隨著美的設廠軌跡一路延伸到埃及、越南、白俄羅斯、阿根廷、印度等地,方洪波也強烈感受美的國際人才的不足,他以美國正式財報為例告訴我們,「看得懂財報的不懂英文,看懂英文的不懂財務,」因此美的網羅人才的條件,也從鎖定國內家電經驗,改為跨國企業實務經驗者。

然而,蔡舒恆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還有另一個關鍵因素,「第一個,他們本身CEO(執行長)的觀念要改變,因為很多策略是受限於CEO的想像力。假如CEO沒辦法配合時代潮流、又不願意放權的話,這一塊是無解。」

蔡舒恆擔憂美的國際化能力,因為好幾位美的主管都是他的學生,「何享健底下很多人的mindset(心態)是很local(本土化)的,他們很認真,克盡職守的把工作做得很好,但要把他的思想擴到國際層面去,尤其國際化怎樣做,我覺得是有難度的。」

挑戰三:小金雞變負擔多角化太跳躍,投資房產多套牢

國際化不足,何享健其實也清楚。金融海嘯後,通用電器(GE)有意出售家電部門,市場傳言海爾、美的可望接手。何享健卻對內部主管說,「送給我,我都不能要!」他自認美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先掂掂斤兩,我們有本事管好嗎?」

胡潤認為,中國企業家越來越靈活,過去只懂做企業,近幾年則是大舉轉投資、多角化,創造很多新機會。「大家都看到中國市場是很大的,有什麼錢就去投,跟著浪潮、國家發展去走,搶商機而已;動作不快一點的話,是對不起自己,」蔡舒恆評論。

蔡舒恆研究的案例中,中國國企雲南白藥的多角化成效最好,它掌握具「止血」療效的獨特原料「川七」(中國稱田七),除了原有的藥品業務外,又將之應用在牙膏上,防護牙周病;應用在洗髮精上,可以控油並去頭皮屑。這些延伸應用成功提升獲利率,也打開超市等通路,持續開發沐浴乳等具療效的中草藥日用品。

不過,多數中國企業在多角化時都「跳」得很遠,像雲南白藥這樣固守一個核心能力的並不多,房地產幾乎是大企業的共同最愛。「所有大陸的企業一旦做大,它一定會做房地產,」蔡舒恆觀察。

但是,「房地產的投資太多了,地方債務太多了,造成通貨膨脹。所以二○一○年中國總體經濟開始收縮,」華而誠表示。「過去它(房地產)是穩賺的金雞母,現在,金雞母已經不是金雞母,所以企業必須要想辦法,」蔡舒恆憂心,「現在在做調控,萬一調得過,肯定有一些企業會出現問題。」

堅持白色家電路線的美的集團,也在二○○四年收購高爾夫球會暨房地產開發商君蘭,到去年開發面積累計已達三百五十萬平方米,從華南到東北、從江蘇到貴州,都有美的集團的建案。

何享健友人表示,去年底美的出售逾一五%股權給兩家專業投資機構,部分原因就是要紓解房地產資金流動性不足帶來的財務壓力。華而誠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去年開始因調控而轉弱,一年多來,「開發商沒錢進來,也有壓力了,所以要降價了。」房價下修後,買氣將回溫,民營企業的財務壓力也可望減輕。

雖然挑戰重重,不過華而誠、胡潤與蔡舒恆都認為,中國企業還不到悲觀的時候,一來中國城市化的大潮才剛進行到一半,二來中國許多市場都還沒飽和,企業仍有成長的空間,只是難度提高了。和眾多中國甚至台灣企業一樣,美的必須提升研發、工業設計、客戶服務,進而讓品牌落實國際化,才能有長治久安的另一個四十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0

產業體檢》追逐低成本 還能有下一個三十年? 台商升級轉型 不能再等了

2014-05-26  TWM

 

自從產業結構調整後出走,台商逐水草而居,三十年過去了,我國對外投資主要地區仍在東南亞等技術密集的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

台灣能夠在越南反華的燒殺擄掠中,趁勢轉骨嗎?

撰文‧楊卓翰

「出去的,就回不來。」越南的排華事件,不但給台商一堂震撼教育,台商在外被打劫、被燒掠,是否也能帶給我們「安穩」的台灣產業一個啟示?

「越南這次的事件,是給整個台灣一個反思的機會。因為,這絕對不是單一事件那麼單純。」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語重心長地說。他分析,越南暴動有政治和經濟兩個層面。「越南的仇華事件,一方面是中國、美國兩個大國在東南亞勢力的反動。隨著兩大強權決心在亞洲擴張勢力,這類的事件一定會一再重演。」楊家彥分析。

楊家彥指出,以成本分析,越南的暴動也反映當地的勞工意識抬頭,乃是外資在當地長期壓低薪資及生產成本的反作用。這代表,逐成本而居,為台商帶來的競爭優勢已經越來越少,建立在低廉勞力的利基,在未來只會消失殆盡。「所以,台灣產業應該怎麼走?我們應當趁這個機會好好檢討。」不升級 台商還是愛廉價勞工越南台商的歷史因素,可以追溯到台灣產業在八○年代出走時開始形成。楊家彥分析:「當時因為新台幣大幅升值,並且開放中國投資,讓台灣的紡織、石化等工業外移。」因此,當時出去的企業,主要瞄準的都是成本低的國家。

「但是三十年過去,台灣的對外投資結構並沒有改變。」楊家彥說。打開台灣在全球的投資地圖,會發現除了中國,在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仍是台灣的投資聖地。「我們的對外投資國,永遠都是薪資相對落後的國家為主,」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也指出:「這代表企業對外投資的目的,都是取得廉價產能。」從中國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台灣走的都是同一條老路:勞力密集。

反觀韓國,主要對外投資國已經移往歐、美等市場,取得的是技術、品牌,這都有助於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台灣在八○年代進入中國,而隨著現在中國工資成本狂飆,越南,成了我們最大投資國。過去十年,台灣投資越南就佔了兩百億美元,遠遠超過我們在歐、美、日本的直接投資。

搶低價 永遠有人比你更凶更快不過,就連越南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上漲、勞工意識也正在抬頭,台商又該怎麼辦?水往低處流,台商協會講師劉芬進就表示:「如果台商在越南過得不好,他們很快會撤離,畢竟還有印尼、柬埔寨、寮國、孟加拉、非洲等廉價勞動力國家。」低成本不是台灣的優勢,這樣逐水草而居的競爭只會更激烈。中國這個過去的世界工廠,在低成本國家攻城掠地的速度比台灣更凶、更快。越南現在工資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但中國在越南並未大量投資,投資金額只在越南的外國投資排名第九,是台灣的十分之一。為什麼?因為中國早就瞄準比越南更便宜的非洲。

五月十日,就在越南排華暴動前夕,中國最大的女鞋華堅集團就宣佈,將投資二十億美元在衣索比亞設鞋廠。中國企業跳過越南,因為那裡工資是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非洲是四分之一!中國總理李克強五月訪非洲時,更承諾對非洲的直接投資將在二○二○年達到一千億美元。

沒誘因 產業轉型成效不彰「中國的策略很明顯,他們不只是以低成本為目標,還有市場導向。」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分析。「中國近年在中亞、歐洲和非洲投資很多,這是因為他們瞄準歐洲市場,直接從生產地進到最終市場。」因此,「台灣政府也應該拿出整體投資策略,不要再只是以成本為考量,逐水草而居。」林建山說。「更重要的,是要讓產業升級、轉型,不要再抓著低廉成本的環境才能存活!」但是台灣產業為什麼三十年來,還是沒有升級?「因為台灣的環境太安穩,企業轉型的誘因不夠。」林建山直說。他所謂的安穩,就是指台灣穩定的新台幣匯率。每次看到新台幣匯率升,就會有企業大老在記者媒體前吐苦水,要央行總裁彭淮南為廣大出口產業著想,維持低新台幣匯率。

「這讓台灣有一個慣性思考:新台幣就是要便宜,否則台灣就沒有競爭力。」一家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老闆坦言:「企業轉型,很多時候是逼不得已。安安穩穩的誰要冒那個險?」雖然中央銀行讓新台幣穩定,能夠讓出口產業喘口氣,但也等於讓本質不好的企業茍且偷生。

「企業習慣這種低波動的環境,自然很難思變。一旦薪資上漲,企業只好出走,就只能去中國、去越南。」這家企業主說。政府又沒有有效為製造業升級提供協助,或是給予政策方向,對外投資只為了取得廉價產能。台灣才會花了三十年,製造業走不出代工、殺單價、搶訂單的格局。

「用最低成本、最低價值,打低端市場,這真的是台灣要的嗎?」林建山質疑:「如果不是,政府為什麼不斷保護低毛利、低單價的製造業呢?應協助業者分攤風險,取得品牌、通路或技術。﹂林建山說。

二代接班 年輕一代不走老路「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產品。」工業技術研究院組長黃光華說。過去十幾年,黃光華專門幫台商輔導及升級,看過無數台商在轉型與故步自封中浮沉。他指出,現在其實正是台灣轉型的最好時機。

「當初很多出去的台商,現在因為新興國家薪資上漲,所以有很大壓力。」重要的是,「二十幾年了,很多中小企業現在準備二代接班。」黃光華說。「年輕一代的接班,很多都不想走老路。轉型需求其實很大!」而另一方面,以低成本為生產基地的主要考量,遭到的挑戰不只是像越南這樣的投資環境風險,來自市場的壓力,也逐漸讓許多台商思考轉型。「隨著歐盟和美國等先進國家的『綠色產業鏈』規定越來越嚴謹,產品的環保標準也越來越重要。」黃光華指出。

「像很多在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這種比較落後環境生產的,因為製程、水、電等環保管制不嚴,碳足跡(一步一步記錄製造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或是有害物質未達標準,不合歐盟法規,恐怕進不了歐洲市場,現在非常緊張。」「當然有很多其實只想要就地升級,還是想守成,這種自然就不可能……」但是「如果企業主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這就是引進自動化的好時機。」黃光華說,自動化正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方向,應該趁此機會好好結合。「如果企業主有心要自動化,做產業升級,那風險是很大的,投資額很高。政府應該要多輔導這樣的台商回台灣投資,在資金和技術面給予協助鼓勵。」楊家彥也指出,政府對中小企業應該要有不同策略。「不要再讓他們單打獨鬥,政府要建立共同平台,讓中小企業合作,並避免產業的過度集中,降低風險。」越南排華事件,台商雖然受到波及,但台灣能否把握機會,讓過去無法升級轉型的產業升級,甚至讓台商回台投資,不再流浪?這對企業主和政府,都是一大考驗。

台商投資首選中、越

30年過去 台商仍把東南亞 當投資天堂2003至2012年台灣對外投資概況

單位:美元

中國當地投資金額978億電子製造業、電力設備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等越南200億成衣紡織業、鞋業、食品、農業、橡膠業、機械業新加坡86億投資貿易、金融保險、電子製造業美國60億化學製品製造業、電子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印尼21億家具業、紡織業、鞋業、貿易服務業及農業種植馬來西亞19億電子電機、紡織品成衣業日本18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融及保險業、批發及零售業歐洲17億電子、資訊業與軟體業、化學業等澳洲4億礦產資源加工、畜牧業柬埔寨4億土地開發、農業開發、木材加工、紡織成衣、製鞋業等非洲3億紡織成衣業、進出口貿易巴西2億零組件工業、肉品印度1億機械貿易、資訊通訊業資料來源:經濟部、投審會 統計期間為2003至2012年

偏愛便宜勞工與避稅

—— 過去10年,台灣投資集中在中、越等製造成本低廉國家及避稅天堂,而韓國則集中投資在歐美,較貼近市場及技術

台灣

2003至2012年對外直接投資(FDI)金額單位:億美元

中國978.80

越南200.80

英屬加勒比海115.88

新加坡86.61

美國60.47

韓國

2003至2012年對外直接投資(FDI)金額單位:億美元

中國348.59

美國276.14

香港89.74

英國70.60

荷蘭64.44

資料來源:投審會、OECD、STAT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