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時代、新金融、新使命:留英學子熱議中英金融科技合作共贏

近日“中英金融科技合作共贏”圓桌論壇在倫敦舉行。來自英國金融界、學術界、企業界的各路專家熱議中英金融科技合作優勢,並就中英金融科技特點、傳統銀行應對新金融挑戰、數字貨幣與區塊鏈等話題進行了交流討論。

本次論壇是以“新時代、新金融、新使命”為主題的歐美同學會金融會員會第二屆年會的英國分會場,並與北京主會場同步舉行。論壇由北京大學金融校友聯合會倫敦分會承辦。

圖為歐美同學會金融委員會第二屆年會主題板

歐美同學會金融委員會會長李伏安提議,希望加強中英兩國之間的交流溝通,歡迎在海外的學長積極貢獻智慧,為祖國金融改革和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希望能借鑒英國好的監管制度和風險管理技術,為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的平穩發展提供有益參考。中國人民銀行駐歐洲代表處首席代表、歐美同學會金融委員會副會長金玫介紹了中英金融科技合作進展。

圖為歐美同學會金融委員會第二屆年會倫敦分會場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蔣蘇南介紹,中英兩國政府部門在2017年底簽署科技創新合作戰略,已達成包括金融科技合作等共識。中英兩國在金融科技方面優勢互補,合作空間很大。中國的優勢主要在應用場景,英國在基礎研究,倫敦本身得天獨厚,兼具矽谷科技與紐約金融的優勢。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很快,在應用上量大面廣,適應性強。

他認為,英國金融科技產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主要有兩點,一是政府及時跟進創新需求,積極主動提供管理與服務;二是秉持鼓勵創新競爭與保持金融穩定的平衡治理理念。英國將金融科技產業納入重點發展的戰略,培育良好生態體系,發布專項規劃,采取試點示範,放大創新減少風險的做法值得借鑒。中英合作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積極參與金融科技國際治理體系與標準建設,包括參與金融科技國際技術標準、監管規則的制定;二是深化“中英金融科技橋”的合作,重點促進我國金融科技優勢領域的跨境合作。

圖為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蔣蘇南發言

中國人民銀行駐歐洲代表處首席代表金玫介紹了中英金融科技監管合作情況。金融科技是每年中英經濟和金融對話中的重要內容。2017年12月第九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雙方歡迎2016年對話中英金融科技橋及中英監管合作協議相關成果落實進展,並達成了更廣泛的成果,包括金融科技企業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出跨境外匯清算解決方案,金融科技和數字貨幣研究合作,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與人民銀行分享知識經驗和借調互換,完善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創新對話機制等。2018年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英國創新金融協會簽署了《諒解備忘錄》。

金玫強調,金融科技方面規則的制定非常重要,關於金融科技跨境監管合作的問題,在G20和金融穩定理事會方面都有過廣泛的討論。金融穩定理事會已推出金融科技的分析框架,但對於已經開展跨境經營的金融科技業,無論是在監管還是消費者保護方面,目前尚無機制化安排;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系統重要性”金融科技企業也無聯合評估的安排。期待中英金融科技監管合作,在這些方面能有所突破。

圖為中國人民銀行駐歐洲代表處首席代表金玫發言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數據研究所所長郭毅可認為,站在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拐點,歷史對於我國戰略具有重大借鑒意義。他指出,中國近年在科技等領域飛速發展,已誕生出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重大技術應用。而面對區塊鏈、虛擬貨幣等全新的應用,要特別註意提早布局,大力支持科學創新研究,從研究中逐步獲得話語權。郭毅可認為,英國的模式是先研究深入,再形成法律,而後自然出現市場。“掌握了話語權,一兩就能撥千金。因此中英金融科技合作,要在這個方面多下筆墨。”

圖為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數據研究所所長郭毅可教授發言

來自畢馬威的方旻毓為大家深度解析了畢馬威金融科技領域投資報告,安永代表龔謙從投資並購的角度解析了中英黃金時代下在投資並購領域的重大機遇與實戰案例。匯豐銀行代表王玥從大型跨國金融機構角度,分析了兩國金融科技領域未來的探索機遇。而華為資金管理部副總裁韋國,則從通信行業視角,深入探討了互聯網通信領域在中英金融科技戰略中所能發揮的角色與能量。

圖為會議現場大家積極參與討論、建言獻策

金融科技是時下英國最熱門的話題。英國政府把發展金融科技作為國家戰略,發布了《英國金融科技產業戰略》,提出將英國打造為世界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確保英國處於數字革命的前沿。與會代表期待中英兩國能合力擁抱新技術革命,把握機遇,合作共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60

邵宇: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命

貨幣國際化是指,貨幣的部分或全部職能從發行經濟體所在區域或原使用區域擴張到其他經濟體、國際區域乃至全球範圍,最終演化為區域貨幣乃至全球通用貨幣的動態過程。這些職能包括交易媒介、計價貨幣和儲備手段;其中儲備手段對應的國際化程度最高。信用貨幣體系下,貨幣國際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外部對貨幣發行者綜合實力和信用水平認可度提高的過程,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必然是中國的崛起。在人民幣突破經濟體邊界,貨幣職能向海外拓展的過程中,中國的影響力也在加強。

人民幣也仍將歷經美元的國際化之路——貿易人民幣、“一帶一路”人民幣、金磚人民幣、石油(資源)人民幣、歐洲(離岸)人民幣和地緣安全人民幣,各方向一同發力,並駕齊驅。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將如同駛向深藍海域的航母戰鬥群一樣為之保駕護航。筆者曾寫到經濟學有三大難題——貨幣、全球化和中國,那麽中國—貨幣—全球化肯定是全球經濟中最富挑戰性的工作了。

最近幾年,一度凍結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再次破冰,相關領域取得的進展超過了之前十年的總和:匯率日內浮動區間擴大,外匯管理制度調整,主權基金出海,跨境結算快速發展,金磚國家合作打造“小三駕馬車”,自貿區建立,滬港通出臺。這一系列措施強烈表明,未來十年不僅是中國經濟的轉型期,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時期。

回顧歷史,從銀本位到金本位,從英鎊到美元,國際貨幣體系中貨幣地位的起落與對應國家綜合國力的變化密切相關。人民幣國際化是對外開放的重要議題之一,是理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規則重構的重要主線,也是對接全球金融體系與提升中國整體影響力的重要策略,更是從貿易輸出到投資輸出後的自然結果——即與影響力擴展相適應的貨幣輸出。

中心貨幣超發的外溢性使得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受到長期的不利沖擊而日益被動,這包括原材料成本上漲、經常賬戶差額逆轉、匯率急劇波動、國際資本沖擊等。如果人民幣國際化,則可以適當導出人民幣(以及外匯儲備)貨幣洪水,同時擠壓其他貨幣的濫發和操縱的能力。根據我們對全球貨幣體系變遷與全球經濟失衡的研究,未來人民幣以生產型國家的代表性貨幣上位,是國際貨幣體系走向穩定、均衡和公正的唯一解。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是使命的召喚,是一項國家戰略。它是對高烈度國際貨幣競爭形勢的正面回應,中國需要以人民幣國際化為手段提高自身在貨幣競爭烈度日益提升的國際金融中的主動性。

內因方面,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當下改革中提高經濟開放程度的核心戰略之一。如果說過去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對外經濟發展是由以中國制造為代表的國際貿易驅動的話,那麽未來幾十年中國將進入以人民幣國際化驅動的全面開放時代。我們從對外經濟利益交換的角度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其中人民幣國際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實現對外利益交換模式轉換的重要變革之一。

長期來看,要保持經濟和金融的穩定,構建中國對外利益交換的新模式,必須構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政策組合:即提高匯率彈性和利率市場化程度、建立現代化金融體系、放松資本管制並最終實現人民幣完全兌換。這些內容要麽作為前提,要麽作為內涵,都可以歸納到人民幣國際化的主線中來。

另外,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和中產階層規模的擴大,以及老齡化的發展,中國的內需將越來越龐大。一方面,這意味著技術和資源獲取策略很重要;另一方面,中國還需要通過人民幣國際化來多樣化全社會資產負債表的幣種結構,即通過提高對外負債杠桿水平獲得更大消費和發展空間,緩解長期的老齡化壓力。

人民幣匯率在其市場化形成機制方面,雖然依然有一定政府幹預特征,但制度上已取得明顯進步。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推進,人民幣的波動幅度逐步擴大,199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日內浮動幅度是0.3%,2007年擴大至0.5%,2012年擴大至1%。2014年2月,這一幅度擴大到2%,這是改革推進的重要一步。預計未來幅度還將進一步放開,最終實現完全的自由浮動。另一方面,隨著香港這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人民幣的在岸匯率(CNY)與離岸匯率(CNH)之間的偏差已顯著縮小。

資本賬戶可兌換

從戰略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的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初步的看點是資本賬戶自由兌換,離岸金融中心建設。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初步階段是與資本賬戶自由化同步進行的,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先後順序,這樣的經驗在國際範圍內都是很少的。在資本賬戶達到一定開放程度之前,對外貿易的跨境結算是人民幣輸出的重要渠道。

在匯制改革逐步推進的支撐下,中國的資本賬戶會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而逐步自由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的《匯兌安排與匯兌限制年報》和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準(七大類40項),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粗略算來占全部交易項目的75%。

中國資本賬戶中完全不可兌換的項目不多,主要是非居民參與國內貨幣市場、基金信托市場以及買賣衍生工具等;部分可兌換項目占較大比例,主要集中在債券市場交易、股票市場交易、房地產交易和個人資本交易等四個方面;而基本可兌換項目已經不少,主要集中在信貸工具交易、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清盤等方面。

我們預計,未來中國資本賬戶各項目的自由化應會根據以下四個原則推進:

第一,總體安排上肯定是以漸進式而非激進式的開放為主,經濟體量變大後試錯成本會變高,新興市場多次危機的教訓也讓政策制定者變得謹慎。

第二,目前已有試點的項目會優先開放,包括QFII、QDII、人民幣對外直投、國債市場、私人持匯。

三是先長期後短期、先實體後虛擬、先機構後個人的原則,這能夠降低短期資本流動過於頻繁的沖擊。

四是促進人民幣跨境流通,加大人民幣跨境流量的原則。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倒逼下,最近幾年將是人民幣兌換自由化措施的力度和密度最大的時期。

另外,中國資本賬戶最終只能實現有限自由化,中國對部分資本項目的管制會一直保持,資本賬戶開放的狀態和進程是國內經濟發展的開放需求與安全需求平衡的結果。預計如衍生品交易、個人資產跨境轉移以及部分不動產交易會長期管制;而即使對於一些已開放的項目,政府也會一直保持較強的監控。

在這一過程中,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線索也就逐漸清晰起來。

其一,人民幣的影響力是與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地緣輻射能力同步發展的,我們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會順次經歷周邊化、金磚化、亞洲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信用貨幣在全球接受程度的提升,本質上是其發行國在全球的接受程度提升,其影響因素包括經濟、金融和對外貿易規模、物價穩定性、國家信用、本幣金融資產的市場深度與廣度、國內金融機構與金融監管的能力等。

其二,人民幣的國際化必然伴隨著人民幣離岸與在岸金融中心的快速發展。香港作為未來人民幣最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在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香港的經濟金融環境加上特殊的政治地位,使之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天然的離岸實驗場,通過對人民幣跨境流動、回流和資產池規模的控制,中國可以顯著提高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可控性。當然,資本賬戶開放和國內金融改革才是突破瓶頸,推升人民幣國際化量級的關鍵。

其三,從內部博弈的角度理解,中國未來的利改、匯改、金融體系改革再到資本賬戶自由兌換並不會有明顯的先後順序,可能是同步並行,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節奏。這樣雖然會產生一些風險,但在天量國際儲備和政府對金融體系掌控能力較強的保障下,特別是新一代以央行為核心的宏微觀一體化監管框架正在構建中,因此這些風險是可控的。

人民幣國際化的下一站

主要國家貨幣的國際化,往往都伴隨著該貨幣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國際銀行設施(IBF)的推出提升了美國銀行業的競爭力,日本東京離岸市場(JOM)的建立助推日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打通人民幣出海的通道,通過貿易和投資結算輸出人民幣,是國際化初級階段的主要內容。為了提高非居民持有人民幣的意願,除了國內本身經濟增長前景和物價穩定需要保持外,人民幣資金的投資渠道和收益水平也是必要的。這方面中國目前的做法是,一方面打造以香港為主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培育“亞洲人民幣”及其資產池;另一方面則通過RQFII、人民幣FDI、開放國內主權債務市場等渠道,拓寬人民幣資金的投資渠道。隨著這些措施的推進和深化,國內金融體系和資本賬戶開放也會逐步推進。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雖明顯加速,但資本賬戶兌換尚未開放,初步建立一個內外分離型的離岸金融市場更加符合中國當前環境。將美國、新加坡與東京這三個由政府主導形成的亞洲離岸金融中心作為中國完成漸進式的管制放開的借鑒經驗的話,我們認為,內外分離型離岸中心將有利於防範境外資金沖擊國內貨幣體系的風險,並有助於實踐人民幣離岸存款利率市場化,試點資本賬戶的局部開放,探索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能。在這一過程中,從事離岸業務的金融機構將明顯受益於本國離岸市場內本、外幣資金交易額的迅猛擴張。

人民幣國際化進入到目前的僵持狀態,資本賬戶開放停滯,是因為在美元升息周期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本外流,所以收緊資本賬戶,並啟動對所謂龐大金融集團的打壓。資本賬戶開放重點轉向賬戶內的聯通式開放,例如各種通,資本並沒有實際離開賬戶體系,又讓中外投資者可以相互感知到對方的市場。滬倫通進程應該會加快,因為在脫歐過程中,英國對中國有非常大的合作訴求。

那麽人民幣國際化的下一站究竟在哪里?應該是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和計價貨幣的推廣,例如近期推出的石油期貨,未來所有關鍵大宗商品都必須由人民幣計價產品。當然如果要形成有市場影響力的價格,就需要全球眾多玩家的參與。這必然要依托自貿區(未來自由港)資本賬戶的精準開放來推動,即拓展自由貿易FT賬戶的功能來實現。

更重要的是,今年中國承諾加大金融開放力度,開放內容集中在業務放開、機構放開、市場放開三個方面。這必將全面有序和可控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和深度,一個新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作者系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44

金融雲端:按證公司 使命不達

1 : GS(14)@2012-06-06 23:25: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06/16401518
2 : GS(14)@2012-06-06 23:27:02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0337
金融雲端:官僚機構的柏金遜症
3 : GS(14)@2012-06-06 23:27:3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30/16380942
海嘯倘重臨 按證再做救兵
劉怡翔:可承購更多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24

梁美芬讚揚葉家寶有使命感

1 : GS(14)@2015-10-10 23:34:00

■品格證人梁美芬(左)昨為葉家寶護航。楊思雅攝


【亞視欠薪案】【本報訊】亞視執董葉家寶遭票控縱容或疏忽,導致亞視拖欠24名員工113萬元薪金一案,辯方昨傳召多名品格證人為葉護航,其中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讚葉背負官非仍以出糧為首任,以「巧婦難為無米炊」形容亞視當時情況;另有亞視員工讚葉「一星期返足7日工」,公幹時很慳儉,作為員工都「戥佢肉赤」,更稱若非葉「拖半年都未必有糧出」。梁美芬供稱,她5年前獲邀擔任亞視節目《感動香港》評審而認識葉,強調對方工作盡責,儘管面對102張傳票,仍為籌集資金出糧一事四出奔波,「希望呢架船唔使沉」;梁另讚揚葉有使命感,直言「機構好難得有咁嘅人共患難,喺香港冇見過」,又形容亞視員工夠運,有這位船長共同留守。



舊同學:葉擔屎唔偷食

梁其後自稱「好鍾意幫人」,自爆不但主動為葉撰寫求情信,更親自打長途電話聯絡亞視股東蔡衍明,希望對方在農曆年前注資為員工出糧,但不獲理會。她庭外透露今年仍有擔任《感動香港》評審,坦言「估唔到佢哋仍然做到」。兼任葉家寶秘書、現為亞視項目經理的朱慧筠指,葉對工作有熱誠有承擔,透露他「一星期返足7日工」,公幹只乘搭經濟艙及入住最平酒店,作為員工都「戥佢肉赤」。朱認為葉已盡責處理欠薪,揚言若非葉「拖半年都未必有糧出」。亞視製作部助理副總裁趙汝強亦供稱,以往即使葉已簽名批准節目製作預算,也曾遭財務部否決,葉也無能為力,但他補充指「亞視有個特色,冇錢都做到節目」。除亞視員工外,牧師林以諾、葉的舊同學徐國榆昨亦出庭撐葉為人君子,面對亞視風雨仍堅守職責、為員工着想。認識葉近40年的徐指葉為人「擔屎唔偷食」,對社會有貢獻。控辯雙方完成舉證,本月27日結案陳詞。案件編號: STS13719-35/14,STS925-45,2116-17,2363-73,2393-2411,2434-55,2886-95/15■記者楊思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09/193265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61

【動畫】拒放棄無腦畸胎媽媽懷足月分娩:佢有使命

1 : GS(14)@2017-01-06 02:07:42

「我們知道她有使命的,雖然她不是為這世界而設……」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一位媽媽堅定的說,她與丈雖然得悉即將來臨的小生命患有無腦畸形(anencephaly),但仍堅持誕下畸胎,並將寶寶器官捐出遺愛人間。34歲的埃亨(Abbey Ahern)是位全職媽媽,她在2013年6月26日誕下愛女安妮(Annie),為與丈夫的一對寶貝女添了位妹妹,不過早在安妮出生之前,埃亨與丈夫就知道這是個遺憾的結局。埃亨憶述當年懷孕19周時,掃瞄顯示安妮患無腦畸形,生活短得只能以小時來計算。墮胎可能是不少同病相憐的孕婦的選擇,但兩夫婦為了見愛女一面及捐贈她的器官,始終選擇了繼續懷孕。埃亨如是道:「懷一個病入膏肓的寶寶到足月,是我至今做過最難的一件事。對我們來說,即使在我們可怕的心碎當中,我們也可看到如此多的美。」安妮出生後,埃亨與丈夫及一對寶貝女抓緊不多的時間與她相聚,後來安妮喘了一口氣,做媽媽的就知道她是時候要走了,「安妮可整日與我們在一起,而且她準備好了……假如她要死,我慶幸她死在我懷裏」。一家人與安妮相聚14小時58分,今生緣份就到此為止。由於安妮的氧含量太低,故她的器官並不適合做移植,但一家人總算可捐出她的心瓣及部分器官作研究用途。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5/198873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81

小米虎哥健康理由辭職 回歸矽谷 稱已完成國際化使命

1 : GS(14)@2017-01-25 07:30:20

【明報專訊】推出幾乎全無邊框、備受矚目的小米MIX後,人稱「虎哥」的小米全球副總裁巴拉(Hugo Barra)證實,將以健康為由離職,重返矽谷。他表示,將在春節假期後正式離任,在接受新職位前將休息一段時間,但他沒明確透露在矽谷的新職位。不過此際正是小米發展的困難時刻,其智能手機銷售近年放緩,去年出貨量已跌出中國前五名。

巴拉昨在facebook撰文,回顧4年前接受小米創辦人雷軍與林斌的邀請,離鄉別井助小米邁向國際市場。他認為現在可驕傲地說,自己達成使命,小米國際是其「帶給世界的第一個孩子」。他形容在小米工作的3年半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挑戰與冒險」,不過長時間在這樣獨特的環境工作,也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甚至影響到健康,希望重返矽谷的家。他稱雷軍是「導師和朋友」,自己永遠將是忠誠的「米粉」,並談到雷軍請他擔任小米終身顧問。

「獨特環境工作 影響健康」

巴拉原是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的副總裁,2013年由Google轉投小米,為小米開拓印度、歐洲和北美市場,向國際用戶發布小米的新產品。巴拉表示,小米是初創企業的「搖滾巨星」,在全球擴張的路上處於極佳的位置,現在是他回家的時候。他說,小米的全球業務不再只是一家初創公司的內部業務,小米已將印度由夢想變成小米最大的國際市場,年收入達到10億美元,比印度史上任何公司發展都快,業務更擴展至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其他20個市場,包括俄羅斯、墨西哥和波蘭。

不過此際正是小米發展的困難時刻,小米創辦人雷軍本月向員工撰文稱,小米的發展速度太快,很多地方不夠踏實,但最困難的時候已過去,小米已觸底反彈。

小米陷困境 內地出貨跌出前五

小米曾是智能手機界寵兒,收入呈三位數的增長,一度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創企業,力爭成為中國的蘋果。但其智能手機銷售近年放緩,去年出貨量已跌出中國前五名,2015年其出貨量排第二。

小米稱,小米高級副總裁王翔將領導公司的國際業務。王翔此前以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現為小米主管專利合作事宜,完成了小米和微軟的1500多項專利合作,並代表小米參加今年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CES),也是小米首次登陸CES。部分分析認為,巴拉離職意味小米可能將重點重新放在中國本土市場。Twitter首名大中華區總經理陳葵早前也宣布離職,其上任才不到1年。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06&issue=20170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80

【2014年訪問】齊柏林:記錄台灣是我這輩子的使命

1 : GS(14)@2017-06-11 16:09:41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台灣花蓮縣豐濱鄉山區今早發生墜機事件,當中憑《看見台灣》,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墜機身亡,機上其餘二人亦宣罹難。據當地傳媒報道,當時齊正拍攝《看見台灣》續集。



2010年,齊柏林毅然辭去台灣交通部高層工作,並抵押家房,花三年時間及9,000萬台幣(約232萬港元),每天用數小時乘直升機作高空拍攝,為的是記錄台灣如何遭受人為傷害。最後,該片不僅奪得金馬獎,更促成當地政府承諾以後不在高山上開設公路。三年前我們曾訪問齊,就《看見台灣》一片,他曾指﹕「我用比較溫和的方式來敍述環境的問題,沒有批判。」當時他亦曾表示,自己會繼續拍下去,「不管它有沒有第二部,記錄台灣是我這輩子的使命感,我要做的事情。」



齊柏林空中攝影作品之一。

他憑《看見台灣》,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願齊柏林導演一路好走。記者﹕湯珮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1/200518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58

指為基層提供住屋是使命反駁林鄭公屋封頂論 黃遠輝:房委蝕得起

1 : GS(14)@2017-10-30 00:54:36

黃遠輝



【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拋出「80萬公屋封頂論」,指公屋改作綠置居出售,可紓緩房委會財政壓力。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反駁房委會「蝕得起」,指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的租住房屋是房委會使命,現時每年公屋運作赤字不多於10億元,「並不是不能接受嘅數字」,又質疑假設綠表居民可吸納大量綠置居單位屬過份樂觀。記者:曾偉龍



林鄭月娥在前日的《明報》專訪中指,在綠置居和公屋成本相同下,將公屋轉作綠置居出售,可紓緩房委會財政壓力,並稱公屋收回的租金不足填補差餉、管理費及維修費用。



■陳帆昨出席公開活動後為「公屋封頂論」護航,惟出席同一活動的林鄭未有回應就急急離開。有線電視畫面


不應局限公屋財政支出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稱,房委會使命是「為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以負擔的租住房屋」,而公屋運作赤字為每年每個單位僅約200元;以全港公屋計算,每年蝕不多於10億元,並不是不能接受的數字,「咁樣嘅補貼同支出,嚟幫低收入家庭,有輕微赤字係合理使用(資源)」,故政府應毋忘初心,幫助低收入家庭。上屆政府為房委會預留房屋儲備金,確保有足夠資源落實長策建屋目標,現已滾存至700多億元。黃認為房委會現有盈餘加上儲備金料約千億元,假使建20萬公屋需2,000億元,房委會仍能應付,不應用財政為由減建公屋,除非政府經過研究和計算,「但研究複雜,要睇80萬公屋單位日後要用幾多錢,有幾多租金,計完先知道」。他指現時沒辦法確認低收入家庭數目,故不應局限公屋的財政支出,「如果講明係80萬,就等於封頂,所以政策上係唔恰當」,亦不是幫助低收入家庭的政策本意。他認同將公屋改為綠置居,一個單位可滿足公屋家庭和輪候冊家庭兩個需要是好事,但如假設綠表居民可吸納大量綠置居單位,則是過份樂觀,應小心處理綠置居數量,循序漸進推出;若發現需求不大,便應減慢速度,降低數量。


林鄭藉口紓緩財政壓力

林鄭月娥指公屋租金不足補貼管理費及維修費等,但按房委會委員兼城大學者劉國裕整理的數字,在2014/15至2016/17年度的房委會租住房屋運作賬目,每間公屋平均每月赤字僅1至3元。劉指公屋實際運作赤字較大眾想像中為少,在公屋建造成本上,房委會計算了土地出售的成本,「呢個係機會成本,公屋數量增加,地價成本亦會減低」,指房委會屢採用較大的支出預算。影子長策會成員陳紹銘批評,林鄭以紓緩財政壓力為由是講大話,「政府財政儲備豐厚,林鄭話有百億盈餘,唔存在冇錢,呢個講法一定係站唔住腳」。他稱要求房委會自負盈虧是多年以來的「縮骨做法」,財政預算案每年投放大量金錢在不同範疇,土地收益龐大,卻未有在公營房屋顯示承擔。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 ... e/20171029/201978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