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 融海嘯屠殺中產階級,凡有股票、外幣存款者,莫不蒙受大損失,重則九成,輕則三四成,今年退休嘅,十分無奈,未退休嘅,冇晒心機。雖則話大富豪、富翁階層 亦受重創,但佢哋底子厚,唔見幾十億或唔見幾千萬,仍然剩番幾十億以至幾百億或者幾千萬,即使痛在心頭,不傷脾胃。中產就杰咯,中小企老闆或者高級打工 仔,冇咗份工嘅話,點算,回歸十年,中產受重傷兩次,唯有仰天長嘆。 心中有結,問上天對我如此不公,哀自己何解不懂及早沽空,諗得多,精神未免憂鬱。啱啱 左丁山收咗一份傳真,係介紹解鬱講座嘅,不如與大家分享,如有時間,大可到場一聽。係佛教刊物《溫暖人間》與香港理工大學佛學會特別舉辦嘅免費講座,十二 月七日(星期日)晚上七時四十五分至九時四十五分舉行,地點係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取票查詢電話:2834 1776。既然係《溫暖人間》舉辦,當然係以佛學心態看金融海嘯,請來一位衍空法師指點「何處覓心安」。「衍空」,講吓笑就係衍生工具四大皆空,「衍即是 空」,「空即是衍」,凡掂親衍生工具者,荷包空完又空!請衍空法師有怪莫怪。 原來衍空法師未出家前,繼承父業經營證券業,經歷八七股災,九○年看破紅塵, 皈依我佛,近兩年協助「進念二十面體」以現代藝術演繹《華嚴經》,得到不少讚譽。受金融海嘯、裁員影響而心緒不寧嘅朋友,最宜定一定心,聽吓法師講何處覓 心安。其實聖雅各福群會亦曾在十一月二十八日請來「東瀛遊」老闆禤國全及其他人士講談「老闆打工仔如何共渡難關」。講者之中有兩位學歷唔好嘅年青人,透過 艱苦學習,發憤自強,成為受企業重視嘅人才資產。一個講座以積極入世態度,教人排除困艱,艱苦我奮進,不畏金融海嘯,一個以出世憫哀,教人視錢財身外物, 如有「人之尊、心之靈」,何怕「手空空,無一物」。金融海嘯滾滾而來,吾豈懼哉! |
| ||||||
冰 島破產,市場派政府倒台。左傾分子執政,走其回頭路,既國有化了其三間銀行,又部署以「快證」程序加入歐洲共同體;女同性戀新總理尋且給市場派中央銀行行 長柯德信(David Oddsson 1948-)下「驅逐令」迫他辭職 —— 但被堅拒。此番急變令人不由不擔心從美國到中國會不會走起同樣的回頭路來。大安逸的一代 上個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後,整個世界背棄了市場經 濟達七十年。到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鐘擺才回過頭來。與此同時英國的戴卓爾夫人及美國的列根總統聯手發動了一場國營企業私有化、放寬官僚監管、減稅的 市場經濟革命,進而導致蘇聯解體、東歐變天。直至二○○八年金融海嘯,那是有「大安逸年代」(The Great Moderation)之稱 —— 物價平穩而經濟繁榮 —— 的光輝三十年。 「大安逸年代」有的是個良性循環 —— 私有化、開放市場帶來生機,鼓勵進一步的市場化,締造更大的繁榮。面對金融海嘯帶來的困局,「我的朋友」曾健時在《華爾街日報》的地盤作悲鳴:良性循環不 再,隨之而來的是個惡性循環 —— 金融機構全面國有化,政府干預升級(奧巴馬已下達指令,不許銀行首腦拿超過五十萬美元年薪),扼殺經濟生機;干預失敗再干預,葬送掉起碼一代人的前途(a lost generation)。 白武士的消失 曾健時兄這個悲觀的批示教我猛然驚覺,歐美的金融機構要不是像冰島那三間銀 行那樣呼叫無門 —— 在最是危急的關頭,冰島的中央銀行向美國聯儲局及歐盟的中央銀行發出SOS求救訊號,不得要領 —— 冰島理應可以避過這場浩劫。事實上德國便有銀行要收購這三間銀行,不幸說時遲那時快,白武士竟已變作自身不保的泥菩薩。在我看來白武士的消失是金融海嘯一 發不可收拾的關鍵。 長時期以來,金融界都有個守望相助的傳統;萬一有同業周轉不來,較有實力的行家往往會挺身而出充當白武士施予援手。這不 是說開銀行的都格外俠義,只是銀行是一門建基於信心的生意;存戶擠提一間銀行,便不難引發恐慌,令人人自危。再者,差不多所有商業活動都經銀行收支款項; 一間銀行出事便不難像火燒連環船那樣令所有票據交易停頓:A銀行跟B銀行往來,兩者都財政健全,但B也跟C銀行來往,C出事,A、B亦不能倖免。唇齒相 依,見死不救絕不符合銀行業的整體利益。 由是之故,一九○七年華爾街爆發股災,摩根(J. P. Morgan 1837-1913)是當時銀行業的龍頭,他便號召群雄合力化解危機,而毋須政府插手。一九六五年香港爆發擠提潮,滙豐入主恒生。一九九八年,美國的LTCM對沖基金炒燶俄羅斯盧布,數以百億美元計的這種那種票據有平不了倉之虞;聯儲局急召十四間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的頭頭到紐約,鎖他們在會議室、頒下哀的美敦書:解決不了問題,休得出來。一場危機由是化險為夷。 白武士亦要「打滴滴」 到 了○八年二月,貝爾斯登倒閉為金融海嘯大響警號,那時尚有摩根大通以白武士之態出面收購。及至金融海嘯在○八年九月進入高潮,畢菲特旗下的富邦銀行 (Wells Fargo)也有能力買起美聯銀行(Wachovia);而美國銀行(BofA)亦沒有對漏夜拍門求救的美林證券置若罔聞,白武士何曾絕迹? 然 而美國銀行收購美林這一役恰正暴露出整個金融海嘯的癥結所在。當金融白武士,先決條件是財力 —— 股東資金 —— 雄厚,要不然何來本事承擔起出事銀行的呆壞賬?不巧,收購美林後大家方才發覺,一脫下盔甲美國銀行原來是個資本匱乏的空心老倌;非要政府注資、「打滴 滴」,無以活命。非但美國銀行如此,整個金融業都是如此,那麼及至雷曼倒閉、AIG告急,金融海嘯全面爆發,誰還有本事當白武士?銀行業視為命根的資金都 跑到哪裡去了? 無本生利的生意 眾所周知,不管做什麼生意都要本錢;收受存款的銀行尤其要資本雄厚才取得存戶信任。若然如此, 整個銀行業又怎會一下子都沒有資金了?更何況金融機構受到多層監管,每個國家固然有自己的一套家規,國際間對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有多少資本才可以按比例 作出放貸)更又有協議。那麼就算當不成伸手救人的白武士,亦不致自救不暇,要政府來國有化呀?《時代週刊》新近的報導則顯示,事情確又如此。麻煩出在哪 裡? 美國是這場災劫的原爆點,而《時代週刊》則鎖定美國的證監(SEC)為元兇。過去像高盛(Goldman Sachs)等投資銀行都維持一個十五比一的資本充足要求:每放貸十五元自己先要有一元資本為後盾。可是在二○○四年美國證監二話不說,取消了這個充足比 率,形同讓投資銀行經營無本生利的生意。《時代週刊》透露高盛當時的主席保爾遜主催取消資本充足比率,後來掛帥印對抗金融海嘯的,也就是他。 取消了資本充足比率的要求,一旦投資銀行有虧損,那又何來資本以為抵銷?資不抵債,除了倒閉又還有別的選擇麼?不過證監這個措施只是針對投資銀行而已,那又豈致禍延整個金融業? 問 題是自八十年代起,商業銀行(即是接受存款、提供借貸的銀行)及投資銀行(不收受存款)的界線日益模糊,好些像美國銀行般的傳統商業銀行見獵心喜,紛紛仿 效高盛般的投資銀行幹起這種、那種衍生工具的炒賣活動。以致不少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由一比十五擴大一倍至一對三十 —— 借出一百元,有三元收不回來;或是作一百元的投資而蝕三巴仙 —— 便足以令銀行沒頂了。(房利美更「進取」:他們有一元的本錢而作六十三元的投資,這些投資只須蝕1.5%他們便game over了。) 回購股份削減資本 放寬或者乾脆取消資本充足比率又絕非銀行蒸發資本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時代週刊》說還有兩個同樣致命的原因。其一跟銀行管理層的待遇有關,其二則是銀行管理層迷信科學形成了僥倖之心。 在 美國,管理層的待遇跟股價表現掛鈎,蔚然成風,如若年內股價漲了一成,總裁的人工按比例加一成、花紅加多少個百萬元、認股權加多少百萬股 等等。這個做法看似天公地道,然而股價上升並不一定是因為管理層經營有道,經畢菲特鼓吹,不少美國公司都以從市場回購股份的辦法托高股價 —— 進而增加管理層的待遇。一般公司回購股份可能沒有什麼,銀行回購股份則大件事也 —— 那是自削資本,形同自毀長城。《時代週刊》說過去四年,美國的銀行總共花了三千億美元回購股份——也就是蒸發掉三千億美元資本! 迷信電腦程式 科學又怎麼弄走銀行的資本?相信大家還記得滙豐前主席龐 約翰收購美國的Household International吧,他的道理之一便是看中他們那一套全自動審批樓宇按揭的電腦程式系統,一心要將之移植到墨西哥、拉丁美洲以至亞洲,大展鴻 圖。龐約翰深信電腦程式可以幫滙豐多做生意,美國的銀行業則深信電腦程式足以令放貸萬無一失,從此消滅呆壞賬。若然放貸完全不用擔心錢收不回來,那麼銀行 又還要資本來作什麼? 監管機構取消資本充足比率,銀行管理層為了提高待遇,一方面藉着回購股份托高股價,另一方面依賴電腦程式拼命放貸。三管齊下,整個銀行體系的資本便是如此這般蒸發掉了。一間間銀行變了空心老倌,莫說是當白武士,一個大浪蓋過來,自救亦不暇啊! 補白大沉降? 史稱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之經濟困難為「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當下之經濟困難該何以名之?William Safire在其《紐約時報》有此一問。 「金 融海嘯」的叫法無疑道出這場浩劫的殺傷力,然而海嘯來得突然亦去得急,不切合當下揮之不去的困難。在眾多建議當中(包括The Great Debacle, The Great Devaluation, The Great Plunge等等),最合眼緣者理應為The Great Fall矣。 此Great Fall源自童謠: Humpty Dumpty sat on the wall, 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 All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the king's men Couldn't put Humpty Dumpty Together again. 這個「蛋頭」Humpty Dumpty大有昔日華爾街上的天才影子,堪稱貼題。然而中文這個Great Fall又該如何叫法?「大墮落」道德主義氣味太濃,「大沉降」如何? |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6203&time=2011-04-08&cl=115&page=all
手持噴著藍色火焰的氧炬切割槍,一名工人將卸成空殼的白色桑塔納轎車切成幾塊。接下來,它們被另一名工人塞進液壓打包機,在轟鳴聲中捲成一米多長的方形柱體。
這裡是位於北京東郊的北京聯合汽車解體廠。院子裡疊放著落滿灰塵的轎車車架,方向盤、輪胎等各種部件散放於不同區域。
![]() |
位於北京東郊的北京聯合汽車解體廠內,工人正在切割報廢的汽車。李漠 攝 |
汽車回收拆解利用,是報廢汽車的理想歸宿。但是,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秘書長高延莉表示,交管部門每年統計的全國報廢汽車數量,與回收拆解行業處理的實際數量無法對應,「而且差距非常巨大」,至少達數百萬輛之多。
而且,這個行業存在違規倒賣、技術落後、二次污染等問題,報廢汽車零件用於再製造的路子長期被堵塞。
令不少業內人士期待的是,新的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管理條例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公佈。這意味著,中國的汽車回收拆解行業將面臨新一輪洗牌。
市場之亂
中國的汽車拆解業始於上世紀80年代。2009年1月1日,《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規範》實施。這一年,中央財政支出6000萬元支持拆解試點企業的升級改造;第二年,補貼資金增至1億元。
目前,中國具備回收拆解資質的企業有492家,掛靠的回收拆解網點1772個。但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員陳銘指出,現有的報廢汽車拆解企業數目多、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不夠,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對於眾多的汽車拆解企業而言,「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理論上,機動車年報廢量應為車輛總數的5%,報廢汽車的數字應該很可觀。」北京聯合汽車解體廠廠長劉娟說,「實際上送到汽車解體廠的0.5%都不到。」
這家廠的設計規模為每年處理報廢車輛1萬台以上,其規模在北京市九家獲得資質的汽車解體廠中位居前列。然而,廠子每年只能收到約3000輛報廢 車,即使在政府集中淘汰「黃標車」的2009年也只收了近7000輛。2010年年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為478萬輛,按理說每年可有20多萬輛車報 廢。
專家分析,原因首先在於,出租車、租賃車輛、駕校車輛等營運車輛轉為非營運車輛使用的「營轉非」政策有漏洞。以北京為例,報廢年限為八年的營運 車輛在距離報廢時限尚餘半年左右時,會進入二手車市場,過戶轉為非營運車輛。每到北京市幾大出租車公司集中換新的時間,北京及周邊舊車市場就會出現大批便 宜的翻新二手車,車型整齊,統一噴塗著藍色油漆。而根據各地不同的規定,非營運車輛擁有長達15至20年的使用年限,甚至沒有報廢年限。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秘書長高延莉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營轉非」的政策初衷是為了物盡其用,但實際操作中有不妥之處,「營運車輛接近報廢年限 時,各零件都已經磨損到極限,轉為非營運車使用是非常不安全的。」而且,接近報廢年限的汽車在尾氣排放、耗油等方面往往表現不佳。
此外,屢禁不止的非法拆解市場也是正規汽車解體廠收車困難的原因之一。很多正規的汽車解體廠周圍貼滿「高價收車」廣告,報廢汽車大量進入各地隱秘的拆解作坊。
在這些作坊裡,部分不合格的零件被再次出售,整車拼裝、翻新後上路的情況屢見不鮮。
環保隱患
在報廢機動車拆解行業中,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是拼裝車安全問題。然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李麗博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拆解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仍未受到足夠重視。
2007年4月,環保部頒佈《報廢機動車拆解環境保護技術規範》,對報廢機動車拆解、破碎企業的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等多方面提出了具體規定。近 四年來,該環保標準的執行情況卻不得而知。身份標準起草人之一的李麗表示,「由於還沒有對該標準的執行情況開展全國範圍的調查,無法對行業的整體執行情況 進行評價。」
李麗說,長期以來,中國汽車拆解企業以手工勞動為主,依靠回收廢鋼鐵和其他金屬盈利,環保方面的要求很低。拆解過程中,綜合利用價值不高的廢物 料如蓄電池、空調等被隨意處理。例如,塑料已佔到整車重量的5%到10%,理想方式是分類回收,但在當前技術和設備缺失的狀況下,塑料處理通常是簡單焚 燒,嚴重污染了空氣。
陳銘表示,與國外相比,中國汽車拆解行業在有害物質處置、環保措施和綜合利用方面均有很大差距,車用材料中的鉛、鎘、汞等重金屬如果不是以金屬 零部件的形式出現,一般會被作為垃圾丟棄,極易造成重金屬污染,而廢液分類收集處理設施、油水分離設施和地面防滲措施的不到位,也會導致嚴重的二次污染。
再製造「解禁」在即
「在國家層面上,我們最期待的就是307號令的修改能夠盡快實施。」劉娟說。
所謂307號令,是指國務院2001年公佈的《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其中規定汽車「五大總成」,即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後橋、車架,只能作為廢金屬賣給鋼鐵企業做冶煉原料。這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汽車拆解企業技術含量低、利潤不高的推手之一。
直到2010年7月,《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公佈,提出汽車總成及其他零部件可被出售給再製造企業,經再製造加工後繼續銷售使用,並鼓勵汽車再製造企業與回收拆解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北京聯合汽車解體廠隸屬的集團公司在解體廠附近擁有一條變速器加工生產線,其集團業務還包括4S店、汽車檢測修理等產業。劉娟表示,一旦新條例 出台,集團可以擴大變速器產能,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由報廢汽車提供的再製造零件也可供給4S店等做維修使用,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參與起草《徵求意見稿》的高延莉認為,對五大總成再製造的「解禁」將提高汽車拆解行業的利用率,經濟效益可能翻倍。
隨之而來的,是汽車拆解行業門檻的抬高,拆解企業註冊資本預計由原先的50萬元增加至200萬元以上,規模小、生產條件差的拆解企業將被淘汰出 局。與此同時,對再製造企業的監管和資格認證也將進一步加強,再製造的零部件需貼上「回用件」標識,僅供修理使用,不能用於新車。
高延莉說,汽車零部件再製造是中國必須要走的路,新政出台不會太久,「有可能今年上半年就要公佈實施。」
陳銘預測,根據目前的汽車保有量增速,到2015年,中國汽車報廢量將達到600萬輛以上,即整個歐洲的市場規模;到2020年,報廢汽車年處 理總量將達到995萬輛,接近美國市場規模;屆時將有處理規模1萬到3萬噸的大型拆解企業600家,一系列破碎分選企業、零部件再製造企業等也將隨之興 起,年產值將達到500億到550億元。
儘管目前業務規模有限,但一些企業已經覬覦汽車拆解未來的前景。北京聯合汽車解體廠院子的馬路對面,新規劃的汽車工業園區中,佔地50多畝的汽車解體新廠區正在建設之中。
「報廢汽車就是資源,僅僅是廢液這一項,如果能收集起來,就是非常可觀的資源規模。」陳銘說。
http://www.infzm.com/content/58033
中 國的社交網站曾在2008年前曇花一現,以偷菜等遊戲掀起熱潮。但此後非但未能成為中國的Facebook,還被新崛起的新浪微博輕而易舉地搶走眼球。人 人網、開心網這兩大社交網站正試圖通過赴美上市來扭轉困局,但他們對如何成為中國的Facebook仍然沒有想出好主意。
社交網絡已有很多選擇 (梁偉馳/圖)
程波越來越找不到上開心網的理由了。
他是北京一家隸屬高校的法律機構的年輕白領,以前會在凌晨三點鬧醒自己起來偷菜。後來因為公司屏蔽掉開心網,他同時也慢慢厭倦了開心網上的爭車位和偷菜等社交遊戲。只不過,他還是經常會去開心網看轉帖。
但2011年以來,他大部分的逛網時間花在了新浪微博上。和開心網一起被他拋棄的還有國內另一大社交網站——人人網。他現在每個月只上一兩次人人網,每次不超過五分鐘,目的是看同學是否申請加自己為好友,如果有就交換QQ號碼。
社交網站顯然也感受到了這種危險的趨勢。開心網副總裁郭巍對南方週末記者坦承,開心網的流量確實在下降。人人網方面則對外表示,他們的流量「沒有開心降得厲害」。艾瑞諮詢提供的數據顯示,人人網和開心網的用戶基數目前都在1億左右。
這對難兄難弟現在並非不想扭轉困局,他們最新的舉動是赴美上市。其中人人網已經開始路演,開心網也確定了股票承銷商。
「上市是國內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網站)的最後機會和唯一選擇。」互聯網專家楊帆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說,美國投資界對於Facebook虛擬市值的估算已經到了最頂峰的近千 億美元。這輪SNS浪潮會以Facebook的上市為結束,趕不上資本市場的末班車就只有死路一條。
Facebook曾在2008年推出了中文版,但因國內監管問題而遭廢止。最新的消息是,Facebook要跟百度攜手合作進入中國。不過消息很快 被當事人否認。南方週末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為了進入中國,Facebook跟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接觸過,但一直不願意在內容審查和信息保護上做妥 協。「只能本地化運營,跟其他國家的不連接,這就不是Facebook了,因為Facebook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版本。」一位不願意具名的互聯網消息人士 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模仿者的厄運
在國外,擁有五億用戶的Facebook比Twitter(推特)強大得多。但在中國則剛好相反,學習推特模式的微博,風頭蓋過了Facebook模仿者——開心網和人人網等SNS網站。
開心網副總裁郭巍最近就總被大品牌和4A廣告公司的人問同樣的問題——如何看待微博的火熱,以及微博和SNS的區別。
儘管在中國,社交網站在2008年就掀起一波熱潮,但其拓展緩慢,並迅速被後來者微博超越。互聯網流量調查公司CNZZ的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個季度,中國社交類站點最主要的應用依然只是偷菜等網遊。
CNZZ分析師認為,受QQ多年的壓制和微博的新衝擊,國內SNS類網站將從爆破增長逐漸轉為穩定。很多中小SNS網站轉而向細分人群發展,或直接轉型為團購、網絡遊戲等其它類型的站點。
反觀國外,Facebook的人氣已經超過了谷歌。擁有超過5億註冊用戶、近千億美元的估值,其虛擬市值僅次於谷歌。
對於這種反差,易觀國際專門研究社交網絡和微博的分析師董旭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這是因為中國人的社交需求被騰訊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所以開心和人人的市場空間有限。
騰訊一直對開心和人人圍追堵截。開心網推出開心農場的偷菜功能後沒多久,騰訊就推出了QQ農場。三線城市很多QQ用戶很快從開心網轉移到QQ農場,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每天上網都會打開QQ,所以QQ能玩的話就懶得再去打開開心網找遊戲玩了。
不過,真正具備做大中國SNS事業的實力和平台的騰訊,在SNS領域似乎並不上心。其公司創始人馬化騰的興趣更多是在微博上,他公開對外表示,中國SNS的未來是微博。
騰訊在SNS領域的佈局一直「不成體系」。更多的是複製同行的產品,利用用戶粘性很強的QQ平台進行推廣。無論是QQ空間、QQ農場,還是從QQ校友更名而來的騰訊朋友,一直都沒有發展起來。這一戰略佈局不甚清晰,給旁觀者的感覺更多是保守。
反而是騰訊的競爭對手MSN在社交上的野心更大。MSN推出了一個「MSN連接開放」的產品。這個產品解決了消費者迫切需要一個連通的分享平台的問題。新版的MSN有個社交面板,連接的社交網站的信息會同步到那裡。
而開心網一直被人詬病的則是它依靠的不是真正的社交內容來吸引人,而是遊戲。其實,玩開心網的人,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玩遊戲,一類是看轉帖。但爭車位和偷菜這些遊戲很容易讓用戶審美疲勞。
那些不玩遊戲卻堅持上開心網看轉帖的用戶也在流失。轉帖一般是被篩選出來的有價值的信息,但當微博出現後,特別是新浪微博定位於媒體特性之後,原來只在開心網看轉帖的人就沒有必要每天上開心網了。
劉志傑是福州農業大學的大四學生,他說自己喜歡微博的原因是在那裡可以認識更多的人。QQ、人人裡幾乎都是從小學到大學的同學,劉志傑希望和各行各 業的人聊天,希望通過微博來換一個新環境,逃出既有的社交圈子,體會到另一個世界的感覺。劉志傑說,玩微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匿名對公司領導發幾句牢 騷,而開心和人人大都是實名制。「開心網我是不玩的,那是我媽媽玩的。」劉志傑說,他偶爾會登錄一下人人網,主要是關注同學們的考研和工作的動態。
為什麼不能成為Facebook
國內SNS網站的盈利模式也大都複製自Facebook。比如,開心網的商業模式,一是廣告展示,植入,開心網的叫法是互動。二是遊戲帶來的收入,如開心幣。三是合作的第三方分成,比如和「去哪兒」網站的分成。
對於第三方合作者的爭奪已經變得越來越激烈,微博發展起來後也加入了爭奪戰,開心網要求的提成已經很低。而且,平台開放帶來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比例也不到百分之三十。
這個比例遠遠低於Facebook。Facebook有很多企業級用戶,美國的很多公司寧可花點錢打理好在Facebook上的企業頁面,而不單獨建立企業網站。
諮詢公司AC尼爾森的全球總裁去年下半年到開心網談合作。當開心網的創始人程炳皓打開開心網主頁給他看時,這個美國人驚訝地對著頁面指指點點:「在這裡,Facebook有廣告位,這裡也有,還有那裡。」
不是程炳皓不想多放置一些廣告位收錢,是因為開心網的用戶大都是白領高端用戶,得罪不起這些反感廣告的人。而且,Facebook的廣告藏得很深。用戶上到頁面後,Facebook會分析其上網行為,測算出它會喜歡什麼廣告。開心網也在打算開發這個廣告系統。
在郭巍看來,中國的社交網站,哪怕是最大的SNS平台——騰訊——充其量只算是具備SNS性質的網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網絡,而是更像一個個社區網站。
跟國外SNS巨頭成功將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社交行為融合到網絡不同,國內公司依然停留在簡單的網絡互動階段。舉例來說,開心網推出的爭車位和偷菜遊戲,讓一段時間不見面的朋友之間有了一種聯繫。但社交遊戲本身的生命週期短,容易玩膩。
而開心網成立三年來一直是在不斷被動滿足用戶的需求,而不是創造用戶需求。開心網大量的精力用來開發這些生命週期很短的產品和組件上了。當用戶玩膩了一個組件後,開心網被迫開發新的產品,再被玩膩,如此惡性循環。
按照郭巍的說法,過去三年,中國的SNS行業和開心網,是用戶在推動他們玩命地發展,但現在必須考慮這種玩命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
實際上,Facebook的壯大,跟美國的社會文化有關係。在美國,人們之間的相互熟悉程度遠不如中國人。同事和朋友之間比較在意個人隱私。而中國人對自己的朋友鄰居和同事瞭解得比較多。
郭巍的一個美國朋友,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上詳細列出了自己的各種資料,甚至具體到自己養的兩隻狗的品種膚色和家庭詳細門牌號碼。看完這些資料和過去幾年中朋友的Facebook記錄,郭巍很快對他熟悉起來了。
「東西方文化的差距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社會環境也有很大的差別,造成我們沒法像Facebook那樣發展迅速。」郭巍說。
Facebook在美國成功的原因還包括,它早期是從高校逐漸發展起來,只允許使用高校郵件的方式登錄,這個模式確立了真實社交關係的良好基礎。
更重要的是,它只做平台(開放平台),不做應用。通過開放平台與第三方網站合作者共同發展,相互促進,最終擁有了5億的用戶量。相比而言,開心網和人人網對於開放平台的建設並不理想。
「開心和人人實際上並不是 Facebook模式,而是Zynga(全球著名社交遊戲公司)模式,太注重遊戲應用的開發運營,同時又面臨著騰訊QQ這個強大對手。」互聯網分析師龍威廉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在國外,平台開發和應用開發基本分離,Facebook負責平台建設,Zynga負責遊戲開發,共同營造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鏈,開心網試圖既做平台又做應用,最終只能導致什麼都做不成。
龍威廉認為開心應該轉型為Zynga模式,放棄開放平台的打造,專心做遊戲,這會增強開心網在這個領域的領導地位。
「如果能假設的話,以開心網現在的實力,在社交遊戲剛火起來的時候,就應該去做融合。比如照片跟網盤等去做融合,而不是做一個單個的社交遊戲。」郭巍說。
「自己革自己的命」
開心網已經意識到了危機。目前開心網正在從一個新的平台而不是開心網上來進行突圍和改變,開始「自己革自己的命」。最新的突圍產品是開心城市和飛豆。
現在的社交網絡,在社交功能的融合上做得遠遠不夠。比如社交遊戲,只是把遊戲的概念和好朋友互動的概念融合了,最多再加一個廣告。其他融合就沒有了。現實生活中的融合比如下單買東西,都還沒有融合進來。
而社交網絡的真正融合,應該是社交網絡、移動互聯和電子商務三者的融合,以及融入了LBS(基於位置的服務)功能的虛擬和現實的融合。
開心網在4月1日剛剛上線的開心城市,就對這一融合趨勢做了探索。不光是社交遊戲加廣告,還加入電子商務和信息分享。在開心城市當個市長,以後你要面臨生活中很多複雜的事,腐敗和官商勾結,很多問題都會出現。
而特意獨立於開心網運營的飛豆則是一款飛信加LBS的產品。目前無論是微博還是SNS,都在探討跟LBS的結合。但互聯網專家楊帆認為,微博加LBS的想像空間遠遠小於SNS加LBS。比如吃飯的餐館,人們顯然更願意相信社交網站中朋友的推薦而不是陌生人。
不過,這些融合受制於國內商家和廣告主的認可,對開心網來說,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做客戶教育。
接下來,社交網站最大的想像空間在於他們是否能取代搜索引擎成為互聯網的入口。以谷歌為代表的搜索引擎解決了信息海量時代的信息精準抓取的需求 。而Facebook的出現,則讓互聯網的核心從信息變成了人,呈現出顛覆谷歌、成為新的互聯網入口的勢頭。
社交網站和搜索引擎一直互不兼容。在國內,開心網跟百度和谷歌也不兼容。用戶可以在搜索引擎裡搜到開心網的信息,但是搜索不到開心網裡的轉帖內容。 而一旦這些社交網絡有了搜索功能,它就可以跟谷歌和百度一樣去抓取信息,變成新的互聯網霸主。但這種假設的前提仍然在於,他們是否擁有足夠的用戶基數。
國內的SNS不想錯失這場盛宴。郭巍透露,開心網已經在搜索引擎領域佈局。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301571&time=2011-09-10&cl=115&page=all
金融危機餘波未平,新的挑戰風浪又起。在頗為黯淡的世界經濟前景中,還有哪些經濟體具備競爭力,這些競爭力體現在何處?世界經濟論壇(WEF)9月7日發佈的《2011-201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給出了一種可能的答案。
根據該報告,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三個經濟體分別是瑞士、新加坡、瑞典。中國排名第26位,較去年上升一位;困難重重的美國排名第5位,連續第三年 下降;英國從去年的第12名躋身前10名;亞洲只有日本和新加坡入圍前10名;法國從第3名大跌至第18名;債務纏身的希臘在142個國家中排名第90 位。
競爭力:贏在創新
全球競爭力報告始於1979年。今年共評測了142個經濟體,排名依據為全球競爭力指數(GCI)。該指數由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拉-伊-馬丁(Xavier Sala-I-Martin)為世界經濟論壇設計,於2004年首次引入。
GCI由基礎條件、效率提升、創新與成熟度三大類共12個項目決定。基礎條件是指制度、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穩定性、健康與初等教育;效率提升因 素有高等教育與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市場效率、金融市場成熟性、技術準備、市場規模;創新和成熟度因素包括商務成熟性和創新。
瑞士、新加坡和瑞典在本年度競爭力排名中位列三甲,被稱作三「S」國家。報告數據顯示,儘管各有所長,但三國的共同點是在創新方面有較強的實力。
在世界經濟論壇常務董事兼首席商務官格林希爾(Robert Greenhill)看來,三「S」國家領先表明,在全球經濟體競爭中,僅靠規模無法取勝。「競爭力和生產力是畫等號的,最複雜的就是驅動生產力,也就是商業的創新能力,這是促使發展的關鍵因素。」
格林希爾認為,三國來自不同地區——中歐、亞洲和北歐。「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因為在不同特點的經濟體中,其他國家可以複製這樣的成功經驗。」
以瑞士為例,其在12個大項中表現均很強勁,最強的三項為創新、技術設備、勞動力市場效率。瑞士的科研機構世界領先,學界與商業結合緊密,企業願意花大成本搞研發,研發成果也能轉變為可進入市場、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產品。
亞洲國家中另一充分發揮了創新優勢的是日本。在今年的榜單上,日本排名第9位,較去年下降了三位。其中,日本商業成熟度排名第一,創新性排名第四。報告指出,日本企業注重研發,擁有大批高素質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產品附加值高。
當然,日本排名下滑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宏觀經濟穩定性僅排名第113名,公共債務數額龐大,2010年佔GDP的220%。
薩拉-伊-馬丁指出,在全球經濟發展前景疑雲重現的今天,決策者們一定不能忽視長期競爭力。
「為使增長更加穩健,新興經濟體應確保將增強生產力作為增長的基礎。而復甦乏力的發達經濟體應更專注於提升競爭力,建立良性的增長循環,保證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中國:得於穩定、失在制度
競爭力報告指出,在過去七年間,發達經濟體的全球競爭力發展有所停滯,新興經濟體發展腳步更加穩健。
不過縱觀榜單,新興經濟體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平平。在金磚國家(BRICS)中,只有中國和南非進入前50。巴西排名第53名,較去年上升五位;排名第56名的印度和第66名的俄羅斯名次較去年略有下降。
中國在12個大項排名分別為:制度48,基礎設施44,宏觀經濟環境10,健康與初等教育32,高等教育與培訓58,商品市場效率45,勞動市場效率36,金融市場發展48,技術設備77,市場規模2,商務成熟度37,創新29。
不難看到,與發達經濟體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中國在市場規模、宏觀經濟穩定性方面優勢明顯,在技術設備、高等教育與培訓、制度、金融市場發展、商品市場效率、基礎設施等方面亟待提高。
中國的全球競爭力排名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報告認為,中國是世界上負債最少的國家之一,預算赤字較為適度,經濟發展前景較好,中國的主權債務質量遠高於其他金磚國家。中國的居民健康指標和初等教育普及率都呈積極態勢,商業成熟度和創新方面也位居前列。
不過,中國在制度大項的排名僅為第48位,報告認為,主要原因是在腐敗和司法獨立性方面依舊存在較大挑戰。
在不少外國公司看來,過去三年間,中國變得越來越不安全,在華企業為預防犯罪投入的成本越來越高。另外,中國的商業道德和企業責任感也令人擔憂。
金融市場發展與技術設備曾是制約中國競爭力的兩個大項,但去年這兩項均有顯著改觀。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較去年上升九位至第48名,主要原因是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及可負擔性提高,信貸渠道改觀;技術設備項上升一位至第77名,主要原因是中國網民和手機用戶的大量增加。
從構成全球競爭力指數水平的三大決定因素來看,中國的基礎條件因素競爭力水平近年來發展較快,受排名全球第10的宏觀經濟環境條件拉動,已位居 全球第30名;效率提升因素競爭力水平儘管位居第26名,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排名全球第二的市場規模因素的拉動,其他項目有待提升;創新和成熟性因素競爭 力水平較高,尤其近兩年發展較快。
有分析認為,包括市場規模、不斷增長的國內需求和改革等眾多因素,使中國保持了強勁增長。然而,中國無法單純依賴豐富的低成本要素投入來維持增長,如何保持競爭力將是未來中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同為新興經濟體的印度在今年的榜單中位列第56,較去年下降五位,與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基礎設施已成為印度商業發展的最大障礙。該國交通及能源基礎建設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商業需要。
印度在制度和宏觀經濟環境兩個大項上甚至出現了倒退。印度在制度這一大項曾排名第37名,如今降至第69名,去年一年就下降了11位。過去五年中,企業對印度改革缺失、政府無力改善商業環境的不滿持續增加,對腐敗和繁瑣監管怨聲載道。
印度的宏觀經濟環境受到數量巨大、種類重複的公共債務的影響,在宏觀經濟環境這一大項上的表現在過去五年中一直在100名左右徘徊。
不過,儘管阻礙重重,印度也有自身的優勢:國內市場巨大,金融市場發展較為成熟,創新性也廣為外界認可。
美國:主權信譽何來?
美國的排名連續第三年下降,今年已跌至第5名。報告指出,儘管生產率非常高,但美國經濟結構近年來不斷暴露的弱點削弱了其競爭力。
美國競爭力的最大弱點在於宏觀經濟缺乏穩定性,在該項上排名僅為90。此外,美國在制度項上的排名為39,民眾對政客的信任度降低,越來越多的 人懷疑政府能否與私營企業保持密切關係,能否有效利用資源。與去年相比,外界認為美國政府的決策透明度有所降低,監管負擔加重。
但另一方面,美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大項排名在連續兩年下降後,今年有所回升,從第31名上升至第22名。報告指出,美國的主要優勢包括:公司系統成熟且具有創新性,又擁有世界頂級的大學系統作為研發支撐,勞動力市場靈活,國內市場巨大。
本次排名中體現出的外界對美國政府的信任危機恰是美國經濟近來面臨的一大難題。
2011年8月初,歷經兩個多月的談判與做秀,民主、共和兩黨終於就債務上限在最後一刻達成協議。然而,市場對美國經濟復甦前景空前悲觀。標準 普爾公司史無前例地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引發全球金融市場輪番暴跌。這使人們清楚地意識到,經濟二次探底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接近。
分析指出,金融市場發展能力降低,日益嚴峻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是金融危機後美國面臨的最大風險。經濟刺激計劃在提振復甦的同時加重了國家債務,財政赤字不斷擴大。
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布蘭克(Jennifer Blanke)也對美國在未來如何償還這樣的高額債務表示擔憂。她認為,在這一背景下,制定合適的退出策略是美國在未來加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一步。
歐洲:成敗競爭力
歐洲經濟體在過去數年中遭遇了重重挑戰,但不少歐洲核心國家競爭力仍排在前列,歐洲國家在榜單前十名中佔據七席。
在另一端則是更為慘淡的前景。
希臘在今年的榜單中下降了七個位次,名列第90,在歐盟國家中排名最低。從各項競爭力指標來看,希臘的宏觀經濟穩定性跌至第140名,金融市場發展跌至第110名,包括政府效率、腐敗等在內的公共製度指標跌至第89名。
此外,排名第126的低效勞動力市場也已成為制約希臘經濟增長的主要障礙之一。希臘近來已採取了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措施,同時提高了退休年齡。
當然,希臘也並非一無是處,該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較高,更易接受新技術。
歐元區另一個麻煩不斷的國家──葡萄牙,排名上升了一位至第45名。主要原因是該國在信息及傳播技術的廣泛運用上高居第18名,基礎建設更是大幅提升至第12名,其中道路一項排名世界第五。
但葡萄牙仍是發達經濟體中最不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儲蓄率和公共債務均排名第128名,赤字排名第122名。報告建議,必要的改革以及吸引外資是葡萄牙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對於部分歐元區外圍國家而言,減債與增長的需求好比遠水與近渴的關係:減債需要長時間的堅忍變革,另一方面在減支與增稅的「陰影」之下,競爭力低下的國家在短期經濟增長著實無望。
歐元區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平庸的競爭力表現限制了長期的生產力增長。
報告提醒歐洲決策者,穩定財政狀況、削減債務的手段必須與提升競爭力的改革相結合,以促進中長期的潛在增長力。
中央政府將「十二五」提出的各項稅改全面鋪開,進程明顯加快。「十二五」規劃提出「改 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涉及房地產稅、資源稅、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環境保護稅以及費改稅等。本屆政府最後一年,除了環境保護稅仍處研究階 段,其他稅種的改革都會有實質行動。
結構性減稅本意是推出減稅改革的同時,配合推進一些增稅改革,對沖收入減少對財政的影響。2012年中央政府大張旗鼓宣揚減稅,增稅改革和舉措卻低調潛行。
今年個人所得稅制度不會再有變革,政府將全面強化個稅徵管,彌補個稅改革導致的減收。
財產轉讓所得、勞務報酬所得以及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等,增稅空間較大,將是今年加強徵管的重點。實際行動已經開始。
加強對獎金、補貼、福利等形式收入徵稅,也是政府以徵管促增收的重要途徑。類似去年稅務部門加強對發放月餅徵稅的動議,今後也依然會出現。
房產稅擴大試點範圍的改革是絕對增稅的改革。財政部長謝旭人在今年「兩會」稱,今年將進一步研究推進房產稅改革的方案,適當擴大試點範圍。對其 具體內容中央財稅部門沒有闡釋。市場和公眾的分析推測,以重慶和上海房產稅試點為基礎展開,一是重慶、上海將房產稅徵稅範圍,從增量居民住房為主擴展到存 量住房,二是將試點擴大到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
但是,3月以來,對房產稅擴大試點城市,政府相關部門紛紛予以否認。北京市住建委稱北京尚無試點房產稅的安排,基礎性的準備工作也只是房地產市 場管理的日常工作。針對關於深圳、廣州或入圍第二批房產稅試點城市的傳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3月25日在「首屆嶺南論壇」上予以否認。
3月30日,廣東省地稅局副局長劉小濤表示,稅種的開徵、停徵(包括試點等)權限在中央,省級稅務機關無權決定稅種的開徵和試點,目前沒有接到要求試點的通知。
對於今年房產稅擴大試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想法並不一致。財新記者從參與改革研究的專家獲悉,今年將房產稅試點範圍擴大到其他城市的改革難有進展,重慶和上海也趨向於維持現狀。
專家分析,「適當擴大試點範圍」的內涵,主要是指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推動的「應用房地產評估技術加強存量房交易稅收徵管」。按評估值徵稅是 對房地產徵稅的技術基礎,財政部、國稅總局在2009年底啟動,要求全國各省份至少選定一個試點城市,對二手房交易環節的契稅等按評估價徵收。按計 劃,2011年7月1日前各地應完成試點,從今年7月1日起,將全面推行應用房地產評估技術加強存量房交易稅收徵管。
接近財稅部門的專家稱,今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推動房地產稅改革的要點,就是在全國建立房地產評估體系,不會急於推動對居民住房徵收房產稅試點的擴大。地方政府也不會主動向中央申請改革試點。
現行稅法中,個人二手房交易實際涉及稅種包括契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這三個稅種均以房產交易額為基本稅基。房地產交易金額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納稅額的多少。二手房交易動輒數百萬元,買賣雙方通過簽訂「陰陽合同」達到減少納稅的動力極強。
今年中央財稅部門力爭在全國建立評估體系,為下一步對居民住房徵收房地產稅打下基礎,同時按評估值對二手房交易徵稅,推動政府稅收收入增長。
中央財稅部門將重點推動的稅制改革是「營改增」。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肖捷4月1日在《經濟日報》撰文稱,現階段解決增值稅改革的廣度問題尤為緊 迫。由於對勞務、不動產和無形資產徵收營業稅,增值稅的抵扣鏈條不完整,轉型後的增值稅制度在消除重複徵稅、促進產業分工方面的優勢仍然難以充分發揮,亟 須在覆蓋廣度上取得突破。
按上海試點方案,「營改增」依然會帶來增稅,政府可能會調整試點方案,維持稅收不增不減來擴大試點。
今年增稅改革的機動可選,一是繼續推進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二是提高現行消費稅稅率、擴大消費稅徵稅範圍。這兩項改革受制於通脹影響,在通脹回落穩定至較低水平時,如果財政支出壓力較大,政府便可隨機啟動出台。
拜讀先生分析,獲益良多。小弟行年38,有幾個問題困擾, 盼先生能幫忙幫忙, 不勝感激。
小弟與女友剛結婚,小弟月入4萬,太太月入8萬, 現租往青衣。另有銀行存款約50萬, RMB60萬及股票約$50萬(股息回報約4%)。除太太與其家人有一供了10年的聯名物業(太太月供約8千)供老人家居住外,我們兩口子的日常花費不大。兩公婆目前均於中環上班,但太太礙於工作壓力大都想另找工作,到其時她的入息那部份將會減少很多。加上現在因為SSD, 導致四處盤荒, 加上樓價飆升, 實在有點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 小弟應該怎樣辦,是否應找個單位上車後再說? 還是等調整再上車?單位的名可否再用老婆的名? 如上車,目前那裡比較有保值能力? 謝謝!
先計算最大購買力
讀者加上太太月入共12萬,係申請按揭時入息夠數上會好少因往後轉職而要收樓。為保守計,假設家庭入息會往後降低至8萬。
太太有8000蚊要幫屋企供,銀行唔太理你要供幾多間樓,只要入息同負債比率不過50%(第一間樓及樓換樓自住者適用),銀行就會批比你。另外,樓齡同借款人年齡都係考慮因素。一般你四十歲或樓下,做廿五至三十年按揭應冇問題。樓齡當然唔好大於三十年,同埋有lift有馬路到既樓一般問題不大。呢幾年多左人問就係危險斜坡同大廈維修令呢兩樓野,因樓而異。不過只要識字既你知道有以上既野要注意,買幾百萬樓之前我信你一定會問到篤。
講返最大購買力,即係如果你每月可還一萬元既按揭金額下究竟你可以借幾多? 係息口收實2.15%,拉長到30年,應可借2.65mil。而每月還到一萬元既家庭(人),最少都一齊夾埋搵兩萬蚊啦。
而讀者夾埋80000,減去老婆要供8000蚊樓,每月可還32000,即佢可負擔一間3.2*2.65mil = 8.48mil。係呢段旺市日子,只用你借貸能力一半比較合適,即係應target市價4.5mil既樓。呢個價錢係市淨連何文田都買得到,可以你而家係青衣連灝景灣都冇得諗。而再加碼雖然你有能力,不過市跌你睇住自己蝕然又冇子彈再「溝貨」,會非常冇癮。
呢個budget如果係東九龍如麗港城、德福,將軍澳一帶,會海闊天空,前兩者更附合你保值之意。沙田都保值而大兩房應該係價錢上仲有得諗。麗港城係前十年大幅跑輸個市,但「今時唔同往日」,現時反而較低水,加上用家多係跌市防守力高。青衣或奧海城或西九四小龍,已唔使諗三房,兩房都好勉強,同埋價錢高水。所以要同太太傾下會唔會搬去九龍東或新界東沙田。如可即睇樓及買入樓宇作九成上會,但年期可減低至15年。因讀者入息高,九成上會而年期短可減低按揭保費支出。但會否減低借成數呢? 諗樣認為不必。因政府收緊按揭下你放左入去做首期既錢好難套返出黎,有cash緊係留係身好。而開始做短既年期想往後拉長則十分客易,因拉長左你就還少左錢,幾乎一定批。所以做九成上會,有能力就做短個期,錢「跟身」最好。
萬一你地唔想搬,咁又可以出買半間樓之策。即係某區域買間樓收租,用「租金幫補租金」。咁做既壞處係至少要比三成首期上會,跟足更要比五成首期。其實七成上會因銀行做生意,你不太張揚又準時還佢都唔想告發你。一經發現,九成九都係加息。(咁你你可以轉走)。當然最高懲罰係即時還錢。而九成按揭有半官方按揭證券公司擔保,係而家一咪收緊借貸下咪試。
收租樓買邊? ,除左前文所列,東涌亦可選。升值能力同樣高,而校綱同偏遠係現時障礙,四百幾萬仲有選擇。至於咩都唔做,難免要捱多幾年貴租,冇樓係手等同做空物業市場,相信你已經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