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太早聰明的人與傻瓜無異 天曉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4197


不是嗎?

太早就聰明的人,走的太前,會脫離群眾,

一旦離開了群體,便是孤單的個體,

羊群效應下眾人是對,你是錯

只能說句賢的是他,愚的是我了。。。

曾幾何時國內商業地產開發商尾指可數,2,3線城市,更是乏人問津。

SOHO走快了十年,雖然有所成就,但股價依然浮沉。

隨著住宅市場泡沫化及持續降溫,商業地產的獨特優勢將會成為房產投資主題

例如:

1.持有優質資產的穩定性,

2.持續的現金流收入

3.黃金資產升值空間及其抵押價值

國內現在盛傳黃了住宅市場,紅了商業市場就是指這個因素了.

君不見97金融風暴香港沒什麼地產公司出事兒嗎?

主要有不少都持有優質資產,有了避險的作用呢。

2010年的SOHO身處的大環境,還會一如以往嗎?

走先死先,還是First mover advantage?

Time proves everyth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06

大老闆返鄉》豐藝董事長用科技優勢改善人與土地關係 陳澄芳感受原鄉召喚 為良田注創意活水

2011-4-4 TWM




從小在好山好水的宜蘭長大,陳澄芳對土地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如今,他利用企業界的優勢,站到第一線推動友善農戶及市集,希望能夠號召更多電子業老闆,一起來參與台灣319鄉鎮的環境保護。

撰文.林宏文 攝影.林煒凱每周二的下午,位於台北市內湖的豐藝電子餐廳都會很熱鬧,許多員工與義工會前來幫忙,因為當天早上從花蓮及宜蘭開來的貨車,會送來一箱箱新鮮的水果青菜,大家忙著分類,作為員工餐廳料理的食材,也讓訂購的員工可以下班就帶回家烹煮。

人群中,有一位精壯身材的中年人,跟著大家一起分菜,看起來不像科技新貴,倒十足是宜蘭鄉下農民的模樣。他就是豐藝電子創辦人兼董事長陳澄芳。

陳澄芳一九七六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物系,當時正值電子業起飛的年代,許多同學如今都創業有成,例如威健董事長胡秋江、偉詮電子董事長林錫銘、前Foundry Network董事長陳澧,都是電子業重量級人物。

豐藝電子投入電子零件通路產業,如今年營收已近兩百億元,不過,這位科技大老闆目前卻積極投入對環境與土地的保護行動,執著參與的精神,比當年創業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推動產地直銷

自掏腰包補助有機農民

攤 開雙手,陳澄芳手上長著像莊稼漢一樣粗糙的厚繭,﹁這可不是因為打高爾夫球,是這幾年下田幫忙,磨出來的。﹂六年前,他就不再打球,因為覺得已經打到沒意 思了,﹁我的內心有另外一個聲音在呼喚我,台灣的土地、環境與農民,有太多的事,更重要的事需要做。﹂豐藝員工目前吃的水果與青菜,是與近三年積極把農民 直接帶進消費市場的大王菜鋪子合作的。大王菜鋪子把花蓮及宜蘭等地六十個農戶所產的食材,直接銷給台北及花蓮等地兩百多個家庭,其中豐藝除了企業本身有採 購,也有四十名員工家庭參與其中,算是消費大戶。

大王菜鋪子創辦人王福裕說,當初Eric(陳澄芳的英文名)來找他,談到要長期支持宜蘭的 農民,希望他把原來只做花蓮農戶的供應鏈,也納入宜蘭的農戶。﹁因為宜蘭到了秋冬雨多,收成向來不好,但消費者秋冬季也要吃,光靠宜蘭農戶,很難有穩定的 供貨。﹂王福裕說,原先他覺得很困難,﹁但Eric很認真,談了好幾次,並保證要推動企業及員工來參與,我真的是被他的誠意感動了,最後決定和他一起做。 ﹂王福裕強調,不是規模做大就對農民有利,最重要是要有長期穩定的支持力量,因為,如果消費者今天要,明天不要,那對計畫生產的農戶來說,反而是個大災 難。

強調生產過程不灑農藥及除草劑,只用有機肥料及少數化肥的食材,價錢一定比較貴,例如市面上一顆雞蛋賣兩元,但這裡要價七元,平常一罐 油兩、三百元,這裡要六、七百元,﹁為了幫助農民,為了不再破壞土地,多出來的部分就由公司或我個人掏腰包補助。﹂陳澄芳說,人每天吃的食物,與農業、土 地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例如大家都要吃雞腿,都要吃又大又漂亮的水果,但為了供應這麼多雞腿,這麼多漂亮的水果,生產過程就會被扭曲,對土地、對健康, 都造成難以挽救的傷害。﹂這也是為何他如此積極地從改變吃的習慣做起,希望給農民一些改革創新的機會。

受舅舅影響深

對土地關心、對資源珍惜

陳 澄芳對於土地的熱愛,源自於從小在宜蘭長大,故鄉的好山好水,讓他一直有難以割捨的感情。﹁每次傍晚開車回家,經過雪山隧道出來,看到整片是深藍色的雪山 景色,就有說不出的感動。﹂陳澄芳老家住在宜蘭市,父母經營﹁日和行﹂雜貨店,平常很少管小孩,他總是一大早就和鄰居小朋友跑到附近河圳中釣魚,那時河裡 到處可見魚蝦,陳澄芳每次抓到魚,就細心地帶回家養。

在員山鄉種田的舅舅吳錫富,是影響陳澄芳最深的人。念小學的時候,陳澄芳經常到田裡幫忙除草種菜,那時就可以挑很重的擔子,個子不高但很精壯的身材,就是當時練出來的,後來他也成為交大足球校隊的成員。

陳澄芳念的幼稚園叫慈愛園,當時是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從大陸來台灣時,第一個落腳的地方,那時星雲大師還只是三十歲不到的年輕小夥子,小時候陳澄芳就經常在他身邊跑來跑去。如今,這個幼稚園原址已蓋成二十多層的大樓,成為佛光山在宜蘭重要的據點。

陳澄芳帶著記者,回到老家日和行舊址及慈愛園,如今都已翻成新大樓,至於小時候釣魚的河圳,附近已改建成運動公園。回憶這些往事,陳澄芳說,這些童年往事至今還影響著他,不論是對土地的關心、對資源的珍惜、星雲大師的訓勉,都形成他日後創業及工作的座右銘。

陳 澄芳的舅舅吳錫富後來加入農耕隊,派駐海外三十年,到過許多非洲及中南美洲等邦交國,用台灣優秀的農業技術大幅提升農民的收穫,不過十年前,吳錫富回台 灣,發現台灣的農藥噴得太過分,﹁像番茄,實在噴太多農藥了,我們農耕隊在海外,也會使用農藥,但會遵循很多原則與限制。﹂看到現在台灣農村完全沒人管, 土地這樣被糟蹋,讓他非常痛心。

如今,許多宜蘭鄉間的農地旁,隨處可見丟棄的農藥罐子,陳澄芳隨手就指著農地旁的樹下,﹁你看多糟糕!農藥 一桶桶用完,就這樣丟在路邊,連把罐子拿去處理掉都不願意!﹂舅舅現在又回到宜蘭鄉下種田,不用農藥也可以種出很好的產品,這位農業專家的觀念與作法深深 影響著陳澄芳,也讓他覺得找到新的方向。

推廣在地農產

用特色農產製作原味餐

於是,陳澄芳開始積極支持農民及土地相關的活動,他在員山鄉買了一塊地,進行溼地復育計畫,同時,也與附近有共同理念的小農戶一起合作,定期舉辦友善農戶市集,推廣健康食材。他還找了幾位從國外學習環境保育等專業的年輕專家,一起推動環境相關事務。

此外,他還成立日和文教基金會,在宜蘭市火車站附近租下一整棟辦公室,添購腳踏車,自己規畫遊宜蘭的路線,邀請企業或團體到宜蘭時,用最簡單的單車來遊玩。他也計畫在基金會設立農產品展示櫃,邀請農民站到第一線,為自己的理念及產品站台。

為了直接推廣在地農產品,陳澄芳還規畫了一系列的原味餐,邀請許多企業界朋友來品嘗,這些來自宜蘭壯圍鄉、五結鄉、員山鄉、蘇澳及冬山鄉等地的小農戶,提供從小胡蘿蔔、葛鬱金、芝麻菜、油菜、芭蕉、金棗、花生、山藥到豬肉等,讓許多人親身體驗後印象深刻。

二 ○○九年,陳澄芳參與了源自澳洲的樸門( PermaCulture)課程,這是一個跨國際的組織,目標是回歸自然、照顧地球,並且分享多餘。他在台東連續上了兩周的課,與許多環境運動界的朋友朝 夕相處,這群朋友來自各行各業,有老師、警察、作家、攝影師等,陳澄芳是唯一來自企業界的代表,也是大家認為最有錢的人。樸門的理念讓陳澄芳非常欣賞,自 己更親身力行,並大力支持各項活動。

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長陳慈美說,幾次辦活動,陳澄芳出錢出力,還出借車子接送,﹁企業界有資源也有優 勢,透過企業可以影響更多人,但企業界對環境一向很冷漠,Eric是很少數的例外。﹂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的陳慈美,原本在國外攻讀博士,後來深受環境運 動的影響,決定投入生態界,雖然她有很多同學及朋友在科技業,但大部分忙於工作,不太關心。

陳澄芳無奈地說,企業界對環境保育的確不太關心,當初自己在員山鄉買地時,農民最初也把他當作是來炒地皮或準備開民宿,﹁去上這個課時,剛開始大家也很奇怪,覺得你這個企業界人士來做什麼?是來贖罪的嗎?﹂陳澄芳笑著說。

當環保領頭羊

號召電子業認養各鄉鎮

從 小在農田中長大,讓陳澄芳更重視土地與環境;接觸佛法,更讓他知福惜福,重視資源利用,對於事業經營也產生不同的想法,﹁凡事不一定要追求規模大,我知道 很多老闆其實壓力很大,晚上常常睡不好。﹂陳澄芳覺得,小而美、精緻且獲利不錯,豐藝營收近兩百億元,但仍可維持不錯的毛利及淨利,也一樣很好。

以電子零件代理起家的豐藝電子,目標是找到好的供應商及好的客戶,將彼此連結起來。如今陳澄芳推廣友善農戶,道理也是一樣,要找到好的農戶及善意的消費者,只是後者難度更高,因為觀念根深柢固,很難改變,而且這並非一門營利事業,很難用世俗的價值觀來衡量。

從 主流電子業出身,如今一腳踏入非主流的環境界,陳澄芳很清楚,他要做的事是很困難的,比經營電子公司要難上十倍。但是,他覺得還是要努力做,並不斷邀請朋 友來參觀,希望大家把想法帶回去。陳澄芳的夢想,就是希望全台灣三一九個鄉鎮,都有電子業老闆來認養,這是他最終的目標,﹁其實不難啦,每個人都先回自己 的故鄉,投入一點點資源,就做得到了!﹂

陳澄芳

出生:1952年

現職:豐藝電子董事長、日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經歷:德儀工程師、參與創辦威健實業學歷: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

日和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陳澄芳

目 標:經營自然生態、健康蔬果、美學花圃等園區,為農村社區注入信心與新生命,並逐步朝向跨領域合作,希望成為連結社會團體、企業機構、健康農業的協力平台。此外也設自行車中心,邀請企業及團體用最簡單的方式親近宜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5

識人與識字的問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15.html
一天,止凡與一位世伯飲茶,世伯大談對打麻耍樂失去興趣的事情。說來也是,近幾年都沒有見世伯打麻雀,一直世伯都有與街坊打麻雀,而世伯一向打麻雀的技術都不錯,不時都有跟我分享一下這方面的技巧,所說的跟大學所教授的統計學及機會率,甚至博奕論差不多,像位高人似的,為何近幾年都沒有打呢?


世伯思考能力一向很強,記得小時候見他對著人家在街邊收錢擺出的棋局,最後竟能取勝,使街邊「棋王」對他說:「你都懂了,為何來這裡呢?我這裡是糊口的,走吧。」被要求離開,自此他就沒有再到街邊下棋了。正如之前所說,世伯打麻雀的技術亦不低,有很強的記牌及分析能力,但他不再跟街坊打麻雀的原因竟然是贏不了,而他指出了重點,就是牌局不是打「全銃」,即誰人打出令某家糊牌,所有人都要付錢。

世伯認為,人家都比較熟稔,並沒有出千,亦沒有預先夾好,只不過每每到大家都是「大牌」的時候,有兩隻危險的牌可以選擇打出來的時候,人家都不會選擇輸給他,而寧願輸給她們的好姊妹,單單是這個小分別,她們糊牌的機會總比他高很多,而就算不是他「出銃」,他亦雖要付錢,這樣的環境之下他認為不可能贏錢,所以決定「金盤洗手」,不再跟街坊打麻雀了。

我聽完這個分享,當然覺得有點不公平的味道,相信世伯亦預計我會有這樣的感覺,站在他的一方看這個遊戲,真的有欠公平。然而,這都是真實世界的寫照,誰說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呢?在這個事件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值得思考一下,為何大家都是街坊,人家會比世伯更熟稔呢?為何人家會做出一些好像「夾埋」的動作來對付他呢?是他太強嗎?還是「識字多過識人」呢?

的確,社會上一向都有些人是自信爆棚,去到近乎或已經算是自大的級別,總要否定大部份人的想法,自己自成一角,有點「孤身走我路」的感覺。我沒有否定這些人,如果世界人人都一樣,沒有特別或出眾的人的話,這個世界會乏味很多。但在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遊戲是需要身邊的人幫助的,這就是「識人」的重要。

世伯在「識字」的範疇上,至少在打麻雀的技術應該沒有太大問題,為何還是被人聯手制伏呢?主要是在「識人」的範疇上處理得不好,所以大家都是相識超過廿載的街坊,但還是把世伯排拒在好朋友的範圍之外。

話說回頭,在香港地,不少人又太過側重「識人」的範疇之上,認為行事總是「識人好過識字」,甚至有人話「識人」之後就能上位,在公司身居要職,自然能請一些「識字」的人幫他處理問題,認為「識字」根本就不重要。我亦曾經聽過有朋友對香港電視未獲發牌感到十分合理,她認識主因是王維基先生不認識豪門貴族,得罪無線電視,與其實力無關,社會運作一向如此,不知這位朋友受了什麼經歷令她有如此肯定的結論。

我認為在「識人」與「識字」的問題上,不用故意側重任何一邊,大家可以拿個平衡,本身「識人」與「識字」並無抵觸。好像太側重技術而忽略人際關係,難以有大作為,除非你強得不用人幫助,而人家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唯有奉承你,但這類人萬中無一。相反,太側重人際關係,對所有知識都輕視,影響學習態度,工作行事都只靠搞關係,甚至以為只有搞關係一途,這類人不用我多說,大家身邊總會有一些這樣的朋友或同事,感覺如何,心中有數。

可能大家會有興趣想知道事件中世伯的成就,到底是好是壞?其實他是沒有積蓄的退休公屋戶一名,不算太好吧,亦是「獨家村」,除家人外沒多少個朋友。與世伯的成就作關聯,並不是想「事後孔明」,其實他亦有其厲害之處,但在這個社會行事,沒有朋友幫助,沒有好的人際關係,不是話一定會失敗,只是比懂得「識人」的朋友難一點成功而已。

今天不少家長都希望把子女送入名校,不少更透過「拉關係」也要做到,因為這些家長的信念是子女入名校,認識的未來朋友都是有家底的、家庭背景條件好的,讀書成績好不好也不要緊,日後出來工作差不到哪裡吧。這個做法,如果全無壞處的也無妨,但事實是不少小朋友的成績根本不達標,又或者家庭背景不太好,夾硬進了名校之後,有機會產生自悲心理,影響學習心情,這樣的話就失去了「識人」與「識字」的平衡了,家長必須注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66

烏鎮人與互聯網大會的一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018

2015年12月16日,朱平開車出門,準備去老六家的飯館尋摸頓午飯吃吃。今天與往常大不同。5天前,他家小區前就攔上了路障,設了檢查站,在不到10米寬的小公路上,站了不下10名交警,還有兩名站得筆挺的武警持槍站崗。

朱平老家是烏鎮人,2015年12月16日到18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與2014年的第一屆大會不同,烏鎮人現在回想起來也會告訴你“沒啥事、沒啥感覺就過去,就似乎西柵景區關了幾天門”。2015年,烏鎮大咖雲集,但最關鍵的還是習近平主席帶著一批國家元首來了。小鎮人民這次也算是漲了回見識。

互聯網大會召開前,在烏鎮交警隊排隊辦通行證的人。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12月17日的烏鎮街頭。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位於烏鎮東柵的一個媒體接待處。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2015年12月16號,維持秩序的誌願者們在街頭聊天。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等大會真的開起來,鎮上的人該過的日子還繼續過著,安保確實嚴格,但也沒到不近人情的地步。菜場還繼續開著門,只是菜場西邊靠近會場核心區的地方設了安檢亭,進出要多辦一張內圍的居民證。車子也照常開,當然不能像以前那樣亂停亂放了。

當然,朱平這樣的普通居民無緣見著元首級別的人物,就連馬雲、馬化騰那樣的大佬也見不著一片衣角。大會是在烏鎮西柵景區里封閉進行的。為了大會的舉辦,西柵景區從11日就關門謝客了。

“烏鎮好幾年都沒有這麽清靜過了。”朱平呼吸著冬日里異常清冽的空氣,有點感慨。15日晚上一陣大風降溫,吹走了之前還是兩百多指數的灰霾,帶來現在陽光燦爛、寒爽清朗的天氣。

每天上百輛來烏鎮旅遊的大巴沒有了,常年經由這條路上申嘉湖高速的大貨車也繞道了。12日起,進出烏鎮全面施行交通管制措施,只有本地車輛和必須路經烏鎮的車輛可以辦理通行證。

朱平今天出門,就在門口檢查站被檢查了行車證、駕駛證、身份證以及通行證,車輛也要接受檢查。因為是進出烏鎮的村道,來來回回的人就這麽些,幾天下來朱平也算與駐守的交警混了個臉熟。交警們態度一直親切,但檢查卻也一次都沒馬虎,每次都會規規矩矩把他的身份證在機器上“滴”一下。

“當兵的真是辛苦,每次經過,從來都只見他們站得挺挺的,這幾天夜里都冷到零下了,這南方的冷可不比北方,濕著呢。”

想到這個,朱平他們也就不抱怨每天進進出出的檢查了。

已經關閉的東柵景區。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毗鄰景區的店鋪貼上封條關閉了。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一位在橋頭維護通行的誌願者。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烏鎮日常,當地人和治安巡邏隊。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老六的飯館縮在烏鎮普通居民區的一條巷子里,不起眼,也不招攬遊客生意,平日里生意卻好得很。他就做點本地家常菜,味道好,烏鎮人忙的時候就把他這里當成自家的食堂。朱平就是他的常客。

進入12月,飯館里的本地人交談的都是有關互聯網大會的小道消息。一會聽說大會期間什麽車都不讓開了,一會聽說菜場那邊都不讓過了,一會聽說不但周邊工廠要停工連鎮上的澡堂子都得關鍋爐歇業,一會又說鎮上的中學小學都放假了,家長都帶孩子出去旅遊算了。

等大會真的開起來,鎮上的人該過的日子還繼續過著,安保確實嚴格,但也沒到不近人情的地步。菜場還繼續開著門,只是菜場西邊靠近會場核心區的地方設了安檢亭,進出要多辦一張內圍的居民證。車子也照常開,當然不能像以前那樣亂停亂放了。

平時熱鬧的店鋪關了不少,店主在門上貼條:出門旅遊去了。小鎮倒是回複了難能可貴的清靜。

“人多吵得很,菜都賣貴了不少。”97歲的王阿婆喜歡這清靜,她每天中午坐在老房子門口曬太陽。阿婆這輩子都沒戴過表,前些天,鎮上居委會給她送來一塊紅色腕帶狀的小手表。那是一塊可以監測阿婆心跳狀況的腕帶,數據與鎮上的網絡相連。她的兒女平時忙生意不在家,這塊腕帶是互聯網等現代科技帶給她的一份保障。聽說鎮上還開了全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可以遠程看北京上海的大名醫,阿婆想著過幾天也去瞅瞅,看看自己的老胃病。

烏鎮的互聯網醫院,可以在醫院里遠程約醫生問診。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烏鎮的新事物,互聯網醫院內部。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烏鎮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獲得了健康監測手表。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街頭的烏鎮智慧信息亭,這里除了有景區導覽外,還可提供拍照功能。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第二屆互聯網大會召開期間,烏鎮景區外部人員明顯減少,小鎮恢複了安靜。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薇薇是鎮上的美女老板娘,前些年開廠掙著了錢,現在紡織生意不好做了,就在西柵景區外開起了客棧。她的客棧屬於核心區,安保非常嚴格,進出基本靠走。對於種種不便她倒沒啥抱怨:“麻煩是麻煩的,但烏鎮這回名氣大了,以後就不是桐鄉烏鎮,是世界烏鎮啦!”生意前景看好,她自然是心情靚麗。

朱平想著今天是吃魚還是吃豬腳,吃完飯後要不要去路邊湊湊熱鬧聊聊天,見不到習近平,要能看看主席車隊,那也是今後一段時間最好的酒桌談資。

來到老六飯館門前一看,得,關門歇業,老六也回家休息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31

18個月初創業後,那些找人與找錢的經驗教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805/157938.shtml

18個月初創業後,那些找人與找錢的經驗教訓
沙梓社 沙梓社

18個月初創業後,那些找人與找錢的經驗教訓

“投資人”里的“資”,很多人狹隘地理解為“資金”,其實是有偏差的,我認為應該理解為“資源”;對口的資源,往往比錢重要得多。

本文作者沙梓社(筆名),《iOS應用逆向工程》圖書作者。2015年1月,他以技術合夥人的身份創業,做一個互聯網+房地產項目,給業主和中介提供一個SaaS應用,幫助他們將部分日常工作用更科技化的手段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2016年6月下旬,也就是在18個月之後,因為核心團隊在產品發展、公司規劃、合夥理念上出現分歧,沙梓社結束了這段創業歷程。與此同時,他也從這段經歷中,總結了10篇文章,分別從找人、找錢、找方向、打造企業文化等方方面面進行闡述。以下從找人與找錢的角度進行了複盤。閱讀該作者其他文章,請至http://iosre.com/t/topic/4152

合作夥伴的甄選

什麽樣的業務合夥人算是靠譜的呢?我認為主要有4點需要考察。

良好的人品

人品,是雙方合作毫無疑問的首要前提。對於人品的判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標準,我就不在此以偏概全了,只強調2點很多人忽略的細節。

有句俗話,叫“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創業當然是隸屬於前者了。需要提醒的是,對於那些來自大公司,自身業務水平一般,但混得風生水起的人,一定要深入了解一下,他們的“成功”是不是因為太會“做人”的結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整天把時間放在“做人”上,就沒有什麽時間去做事了;無所謂對錯,但這種人是不適合參與創業的。

一位非互聯網行業的前輩曾跟我說過這麽一段話,大意是:“你們互聯網人自由創新、開放分享的思維在專業領域是絕對優勢,而在資本運作、人情世故的江湖上也許就是巨大的短板。”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覺到這句話中沈甸甸的真知灼見。

在現在的中國社會里,三教九流,魚龍混雜,“人之初性本善”的結論,是要打個問號的。初次接觸跟自己利益相關的人時,一定要留個心眼,防人之心不可無。

相符的三觀

三觀的概念很簡單,但是太“哲”了,感覺不夠接地氣。我用一個例子作為反面典型,讓大家感受一下什麽叫三觀不合。(註:以下場景適用於早期核心團隊的所有成員,而不僅僅是合夥人。)

這個例子來源於前公司舉辦的一次活動,當時需要每個人講講自己對“工程師文化”的理解。一位同事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認為工程師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大家有話直說,什麽叫工程師文化,就是有什麽說什麽,就事論事”,我同意這是一個好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文化,但算不算是工程師文化,再說。

接著,他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舉了一個例子:“你看看矽谷的工程師最大的特點就是隨口f***ing,都是這些臟話”。或許是意識到自己的表達有些過火,他又加了一句:“這當然只是一種表現,但說明工程師文化就是非常直接,不加修飾地把自己的感情說出來,不要憋著。”

即使有了第3句話中和第2句話里的強烈匪氣,我仍從這短短的3句話中聽出:

潛意識里,他認為工程師是粗鄙不禮貌的,不然不會舉這種例子;舉這種例子,恰恰說明他對工程師文化的理解停留在很淺的層次。

作為工程師群體的一員,我跟形形色色的工程師接觸得比較多;在我印象里,這種隨口臟話的工程師,占整個群體的比例大概不到5%。同事與我對工程師的認知完全相反,難道他接觸的全都是那5%?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正是自己三觀的體現;在上面的例子中,三觀的孰對孰錯要見仁見智,但想必大家對三觀不合已經有直觀的認識了吧。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找核心合作夥伴的標準,跟找另一半差不多,三觀問題上一定不能將就,必須充分考察。網上說,情侶在結婚前一定要一起出去長途背包旅行一次,看看互相是不是真的適合對方;我很贊同,而且覺得核心團隊在敲定合夥協議前,也應該一起出去搞個自駕遊什麽的,主要是看看幾個人相處別不別扭;人的直覺往往是很準的,如果跟某人獨處時感覺很別扭,那你們倆多半是沒有合夥的緣分了。

自信不等於優越感

自信和優越感的區別,是我在2011年完成碩士畢業設計的初稿時,從我的碩士生導師那里學到的。

簡單地說,自信來自於一個人的內在實力,而優越感來自於一個人的外在表象;自信的體現,是謙虛,是不卑不亢;優越感的體現,是輕蔑,是高人一等。我各舉一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我有幸親身接觸過一些頂級技術高手,比如PHP語言的創始人Rasmus Lerdorf,《Mac OS X and IOS Internals: To the Apple's Core》的作者Jonathan Levin和《軟件調試》、《格蠹匯編》的作者張銀奎。

相對於他們來說,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生;但是跟他們打交道,我可以非常放松,感覺不到任何老師的架子。只要是討論專業相關的內容,他們一定是侃侃而談;從談話的內容來說,內行人又能明顯聽出他們在各自專業的長期鉆研與深度思考,是一種厚積薄發,舉重若輕的感覺。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也有幸接觸過一些商業房地產中介。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看起來外表光鮮亮麗,穿著筆挺的西裝,戴著碩大的“名表”,開著不錯的小車,但總是給人一種虛張聲勢,用力過猛的感覺。比如,在外面吃飯,服務員的服務明明很到位,但他們對服務員說話的口氣,總像是在使喚下人,沒有半點感謝的意思;跟客戶開會,不斷地強調自己的來歷背景,卻對客戶提出的產品和業務問題含糊其辭、答不上來。

優越感強的人,其實反而是自卑的;他們的自卑來源於內里與外表的反差,需要通過別人能夠感知到的方式來掩蓋自己內在的不足,進而包裝出一個高大上的自己,渴望得到外在的肯定。

而自信的人,因為本身實力的強大和能力的突出,已經能夠自我激勵,對外在的肯定就沒那麽熱衷了。

在創業早期,大家的共同目標應該是把事情早日做起來,其他虛頭巴腦的東西可以先放一放。如果在這個時期,你的合作夥伴表現出了明顯的優越感(比如,特別在意每個人的 頭銜而不是分工),那麽你就要警惕了,他可能只是想享受被稱為 X總所帶來的快感,而不是真正想做事。

比你更優秀

盡可能尋找比你更優秀的合作夥伴。Google首席人才官Laszlo Bock的著作《Work Rules: Insights from Google that Will TransformHow You Live and Lead》中寫道:

A good rule of thumb is to hire only peoplewho are better than you.

招聘尚且如此,合作豈不更甚?

再一個我的切身體會:跟與你差不多,或更優秀的人合作,你們的思維在同一個層面和維度上,溝通起來沒什麽障礙,會輕松一點。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比你更優秀的人,為什麽要“降級”跟你合作?我的理解是,術業有專攻,你的合作夥伴在他專業上的積累,應起碼跟你在自己專業上的積累持平;你們在各自的專業上優秀程度相當,或有一方更優秀。

有的朋友問,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在認識的人里,我已經算比較優秀的了,怎麽辦?

喬布斯給出的解答是: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Don't settle.14

總得來說,以上的4點,是我認為靠譜的合夥人必備的素質,是對別人的要求。

初次融資的門道

我們的天使輪融資過程是比較曲折的。具體的時間我忘了,只記得是在去年穿長袖的季節開始融資,先在上海見了幾家沒有理想的投資方;然後到了穿短袖的季節,前後去了北京2次,又見了幾家,進展還是不大;最後是到了穿棉襖的季節,在上海找到了投資方。

有趣的是,我們每階段找融資的心態,都跟當時的天氣差不多:從最開始在上海的萌動期待,到北京的滿懷熱情,到最後上海的心平氣和,經歷了一次心態的起落,體味了一次欲速則不達。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把心思放在找投資上,你就找不到投資;把心思放在做產品上,投資就會來找你,

因為每個投資人的風格都不太一樣,我也僅參與了一輪融資,只見了20來家投資人,這里談3點我的切身體會以及應該註意的地方。

Pitch小貼士

拉投資時,給投資人做匯報的行話叫“pitch”。pitch邏輯如何梳理,幻燈片如何制做,pitch時的語氣、表情應該怎麽樣,把“pitch”作為關鍵詞,網上隨便一搜就是一大堆,很多都說得很有道理,值得集思廣益。

但是,pitch的骨架可以參考別人的,內容卻一定得自己原創。有一點需要強調,就是pitcher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說什麽,說自己能聽懂的話,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不懂裝懂,不要盲目使用網上看到的“潮詞”,結果投資人一問就懵圈了。

我記得Peter Thiel(彼得·蒂爾,《從0到1》作者)去年來上海講課時,舉了一個潮詞的例子,引來滿堂哄笑。大意是:

我們的項目是一個基於雲平臺和大數據的分布式VR系統,它支持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

這麽一段玄乎的話,其實啥也沒說。

在我的理解里,pitch跟畢業答辯性質類似。寫好了論文,準備幻燈片,然後在幾位老師面前把你畢業設計的項目給講一遍,讓他們在能夠理解的基礎上肯定你的成績,就達到目的了。在準備pitch時,不妨在腦袋里多過幾遍學校里優秀答辯的細節,他們是如何把老師帶入自己的節奏,引人入勝的:先交代項目背景,然後介紹國內外行業現狀及發展動態,接著引出想要解決的問題,再展開來講自己的解決方案,最後延伸到用戶、市場等等……

不要只看錢

很多創業菜鳥認為,自己現階段唯一需要的就是錢;就像我牽頭做第一個獨立項目時一樣,認為只需要技術人員就可以搞定了。其實這個想法,就跟不少人吐槽的“我有一個好的想法,只差一個程序員啦~”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很幼稚。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我真是傻得可愛。

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完整的商業產品,是由解決方案、商業模式、業務閉環等方方面面因素綜合形成的。單一的App,頂多只能算是解決方案的某一部分的具體實現,只是產品的1/N。

這方方面面的因素,有的是錢可以搞定的,有的是有錢也不好搞定的,有的甚至是錢不能搞定的;但一般都是可以搞定的。“投資人”里的“資”,很多人狹隘地理解為“資金”,其實是有偏差的,我認為應該理解為“資源”;對口的資源,往往比錢重要得多。

在找投資人時,要全面分析公司現階段需要什麽“資”,綜合看待投資人能給你帶來什麽“資”;這2個“資”,都絕不僅僅是錢那麽簡單。一位業界前輩曾跟我說:只有錢的投資人,是最不值錢的。

我深以為然。

另外,雖然我們社會目前的(歪曲)價值觀是有錢即成功,但很多有錢的“成功人士”,本身其實是一泡爛稀泥。如果你碰到了只能給錢,同時還要插手公司業務,或者要求3年上市,甚至約定下輪退出的投資人,那你很可能遇到了賺快錢的投機分子,而不是做事業的翩翩儒商,就要提高警惕了。成天把心思放在投機倒把,算計別人的人,怎麽可能還有心思去做事呢?遠離這種人吧。

留一手

前文中有一句話:你們互聯網人自由創新、開放分享的思維在專業領域是絕對優勢,而在資本運作、人情世故的江湖上也許就是巨大的短板。

我舉一個例子。在第二次去北京找投資時,隨行的有一位CEO的朋友,她介紹了一個投資人,而且這家公司的來頭很大,目前總資產已近2000億元。

我們下午4點多到了這家公司,開始pitch。三伏天里,穿著休閑西裝,戴著金絲眼鏡的X總,十分仔細地聽取了我們的pitch,然後詳細詢問了一些細節,表露出了對我們的濃厚興趣;整個pitch持續了2個多小時,結束後,CEO的那位朋友還跟他們一起吃了飯,回來也跟我們反饋說,他們很感興趣。

但是後來就沒有下文了;他們也沒有主動聯系我們,我們聯系他們時,得到的回複也是“在考慮”。正在我們納悶的時候,他們自己的產品上線了——一個跟我們同一領域,性質一樣的競品。

朋友的朋友,資產2000億的公司,都能幹出這麽low的事來,你還有什麽理由不留一手?

創業失敗 融資 合夥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46

室內定位是塊新蛋糕?智石科技想用iBeacon深度連接人與物 |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31/158504.shtml

室內定位是塊新蛋糕?智石科技想用iBeacon深度連接人與物 | 每日黑馬
張曉軍 張曉軍

室內定位是塊新蛋糕?智石科技想用iBeacon深度連接人與物 | 每日黑馬

智石科技要做的事情是通過iBeacon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精準的感知服務。

2013年蘋果推出iBeacon室內定位技術後,GPS定位無法覆蓋室內的缺陷很大程度上被彌補,室內定位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也隨之興起。根據市場調研機構Markets & Markets的數據,到2018年,室內定位服務的總市值將達到4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約為36.5%。

作為國內較早涉足iBeacon領域的創業公司,智石科技要做的事情是通過iBeacon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精準的感知服務,結合藍牙微網技術構建場景互聯網,讓用戶在場景中進行人與人、人與物的連接。

智石科技創始人阮瀛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在2009年-2013年期間,他和夥伴做了一個LBS項目,初衷是基於位置給用戶提供服務驅動。到2013年底,阮瀛接觸到可以更精準識別位置的iBeacon,認為這是一個更好的創業機會,於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他們開始做iBeacon的創業項目,創辦了智石科技。

智石科技ceo阮瀛_副本

智石科技創始人阮瀛

剛開始,智石的做法是依靠團隊自主研發iBeacon硬件,為開發者提供移動端的SDK,以開放信息包的形式去做相關的場景應用。“但做完這件事後,發現並不好推廣。原因在於我們還缺一個移動端的入口,用戶不能非常好地去體驗它。”阮瀛告訴i黑馬

轉機發生在2014年底,微信搖一搖開放了iBeacon接口,眾多商家開始知道iBeacon是什麽東西,一些硬件生產商也都進入到這一領域。為此,智石科技基於微信做了一套iBeacon加搖一搖方案,在全國高鐵站、商場、零售點、公交車等站點運營。

在運營過程中阮瀛發現,搖一搖並不是iBeacon的終點。使用搖一搖這種方式,沒有給用戶帶來更多的便捷,iBeacon的核心還是LBS屬性,幫助人們獲得更精準的位置信息。阮瀛於是開始組建室內導航定位團隊,回歸到它的本質。

在2015年,智石推出新的硬件產品——藍牙網關,主要是為了遠程管理B端客戶,後來又將定位引擎與之結合,做成了傳感式設備的定位應用。也就是說,藍牙網關只需要通過配備穿戴式設備即可連接到雲端,做到節點信息的采集。

阮瀛向i黑馬介紹了藍牙網關的一個落地案例:在上海的遊樂園,通過一個刷卡的手環,孩子進到遊樂園中,如果他在遊樂園中跑丟找不到了,人們可以直接通過結合穿戴式的iBeacon設備,找到小孩所在的位置。

智石也和一些高校、幼兒園、老人院以及醫院等做場景定位合作。除了準確的知道對方在哪里,還可以將他的生理信息回傳。阮瀛表示,隨著技術研發的推進,傳感式設備所能夠采集的數據將會更多。

商場、景區 - 副本_副本

產品示意圖

除了藍牙網關之外,智石還有多個產品模塊,但都是為了去獲取更多的可被感知的結點。“這是一個必然趨勢,雖然我們在2013年做過iBeacon的單品硬件,但iBeacon實質上是一個協議,任何一個藍牙設備其實就是一個iBeacon的結點,結點的存在為用戶做出更好的識別和定位。”阮瀛說。

擁有這種定位能力後,智石科技對不同的客戶也采取了不同的應用方法。針對有研發能力的產品提供商,智石為他們提供硬件設備和配套定位引擎,後續的服務由其自己來搭建。

針對沒有研發能力的客戶,比如客戶要做導航定位或者導航導覽,智石的做法是為客戶提供嵌入軟件服務功能的微信平臺,並會對不同行業做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在盈利上,智石主要有三種渠道。一是不同硬件和產品模塊的收入;二是通過付費用戶獲得的軟件服務收入,包括插件服務費用,軟件授權費用等;三是做大型項目的解決方案,比如為萬達的APP做室內定位建設,為遊樂園做小孩位置追蹤的項目方案。

阮瀛稱,目前,智石的開發者平臺上的開發者超過10000名,智能硬件產品已能覆蓋全國高鐵站,上百個博物館,數萬輛公交車出租車以及機場、景區、商場停車場等。

智石科技此前曾獲黑馬基金與極客幫創投的天使輪融資和一家上市集團公司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並計劃在2016年下半年啟動下一輪融資。此輪融資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優化定位引擎和進行資源的擴展。

黑馬檔案:

公司:智石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阮瀛

所在地區:北京

所屬行業:企業級服務

融資狀況:數千萬元A輪融資

iBeacon 智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89

直播行業拼的頭破血流!人與環境的互動引領直播新方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1118/159874.shtml

直播行業拼的頭破血流!人與環境的互動引領直播新方向
韋坤泰 韋坤泰

直播行業拼的頭破血流!人與環境的互動引領直播新方向

內容的高度同質化,已經成為制約直播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久前發布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可謂對互聯網直播又加上了一道緊箍咒。那麽,直播行業未來將何去何從?直播能否破解內容創新不足的困境呢?

每個直播從業者,都想在這直播行業百團大戰中,尋找出路。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個猜想;直播呈現的內容趨勢會是“人與環境互動產生的有趣故事”。

01 人與環境的互動

直播行業人與環境的互動,真是太少了。大部分都是一個人嘚不嘚嘚不嘚地說。也正是這樣,形成了現眾多從業者難於擺脫同質化內容的困境。同樣,也是用戶選擇直播平臺時的窘境。

這也跟大部分行業領導者的工作指標有關,他們會將平臺的成長完全依賴於某群人的才藝表演上。但是不管是誰,連續唱跳個大半年,都會江郎才盡。況且有很多是沒很紮實才藝背景的人。

而造成這局面的底層邏輯是,個體的“變化性”(“變化方式”和“變化範圍”),是有限制性,並極難跨越的。

那麽,個體(個體“變化性”)+可變化的環境(環境“變化性”)+兩者的互動,這樣的組合,將有可能改變同質化內容的困境。

環境的“變化性”,很容易就能想到3樣變化樣式。

第1樣:地點改變;從三亞到麗江,從唐古拉山口到騰格里沙漠,等地點帶來的環境變化;

第2樣,時間改變;從清晨到日暮,從初春到嚴冬等時間帶來的環境變化;

第3樣,針對個體的環境的裝修變化;從日韓風格到歐美風格,從清純風格到火辣風格,等裝修風格帶來的環境變化。

這樣的,個體“變化性”與環境“變化性”互動,所呈現出來的有趣故事,其能量是顛覆性的,並且還有可能扭轉現用戶高流失率的趨勢。

02 我們消費的是“有趣故事”

讀過《人類簡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的祖先智人是利用講故事的能力,來虛構出一種部落信仰或是種族崇拜,從而聚集起更強大的戰鬥力,進而統治地球的。

可以說:我們今天的人是一種會講故事的動物。

因此,換句話來說:我們就生活在你我他(她)構建的故事中,並且也消費其中。我們消費企業的故事,消費蘋果非同凡想的故事、消費特斯拉科幻般未來和信念的故事、消費星巴克工作場合和家之外第三空間的故事等等。

那麽,為什麽很多用戶不消費星巴克以外的咖啡故事?最簡單的理解是,星巴克企業講的故事比其他企業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趣。自然而然的,用戶就選擇星巴克消費。

企業家也是如此,我們耳熟能詳的馬雲18羅漢的故事。當時擺在18羅漢面前就只有一個故事嗎?很可能不是的。是因為馬雲講的故事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趣。

現在極小部分有名的主播亦是如此。但是,大部分主播並不是。他們呈現的內容嚴格上只能算是,無法組合的信息而已。單調的嘮嗑,誠信的假裝走光等單調的個人才藝表演。它根本就形不成故事性,並不能很好地勾起用戶的想象。那麽當用戶滿足的窺視欲後,自然就會離開。

顯然,現有的趨勢違逆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它也完全與用戶消費“有趣故事”相背離。那麽,高流失率就是必然的結果。 

03 呈現方式的猜想,連續性的互動有趣故事

經久不衰長篇漫畫,特別是海賊王,連載接近20年,粉絲始終是有增無減。這就是連續性的魅力。其原因是連續性可以構建三觀,讓故事更加豐滿,讓故事更加趣味性,進而又反哺會用戶,這樣用戶自然就更加想消費了。可見,故事的連續性,是不可忽視的吸引用戶方式。

反觀大部分直播所輸出的內容,很難說得上有連續性。大部分都是重複不變的,點狀的。那麽,突破現有的非連續性壁壘,嘗試連續性可能會是直播內容展現的新形式。對於企業來說,連續性能很直觀帶來固定的流量,削弱現巨額流量成本。對於從業者來說,連續性可以讓用戶更加願意掏錢消費。

基於“人與環境互動產生的有趣故事”的趨勢+“連續性”的形式,我有幾個內容展現的畫面。

第一,用於觀光,結合旅遊業。就是上面說的,從三亞到麗江等。主播以遊歷做直播,從南到北或從東到西。期間地點環境的變化,主播和里面不同的人、事、物的互動,就能產生有趣的畫面,產生有趣的故事。

第二,用於探索。類似貝爺的視頻那樣。主播在各地險要惡劣的環境做直播。用戶的腎上腺素自然飆高,再加上惡劣環境與美女俊男主播所形成的視覺反差,這必然會比天天跳同樣舞的主播好,更能吸引廣大用戶的眼球。

第三,用於探險。走訪各地鬼屋,兇宅;探究靈異事件的經過等詭異的未解之謎事件。主播在那環境的互動,即使是叫一聲,的驚心動魄程度,都不會比看盜墓筆記差。並且那樣,還很容易吸納大量的引盜墓筆記和恐怖片用戶。

第四,用於電影事業(非現泛娛樂行業)。對用戶公布地點,公布任務。演員在完全失控+全程直播的環境下,全靠臨場發揮,最後出色完成任務。期間,演員和粉絲在失控狀態下的互動,所產生的有趣故事,肯定會成為特別好的影視素材,再經過混剪+特效的後期制作成電影。其最終效果,我猜不會太差,收益也不會太差。

在這直播紅海的時刻,誰能最先突破原有的壁壘,追求改變,無論成功與否,都要勝過坐以待斃。可以預見的是消費“有趣故事”將成為未來直播內容創新的一個重要趨勢。

主播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直播 互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73

人與機器人的情感戲即將成真?

在近期風靡全球的《西部世界》(Westworld)和《真實的人類》(Humans)等一系列連續劇中,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主角。這也引發了針對人工智能不同觀點的激烈沖突。比如馬薩諸塞州是否會率先批準機器人婚姻合法?

機器人總是以美麗動人並且受制於人的形象出現在屏幕上。比如在Westworld中,純真的機器人Dolores就反複地被野蠻對待;而在今年冬季即將在美國上映第二季的Humans中,楚楚動人的機器人Anita被迫與她的已婚主人發生性關系。

與此同時,在大多數人和機器人的故事中,女性機器人又總是被賦予比較特別的挑釁力,尤其在當下社會的文化氛圍中。比如斯派克·瓊斯執導的電影《她》(Her)靈感就出自斯派克·瓊斯在網上看到的一篇關於人工智能的文章,講述了在不遠的未來人與人工智能相愛的科幻愛情。人工智能系統OS1的化身薩曼莎(斯嘉麗·約翰遜 聲)擁有迷人的聲線,溫柔體貼而又幽默風趣,這讓主人公西奧多與薩曼莎很快發現他們如此的投緣,而且存在雙向的需求與欲望。

當科技脫去冰冷的面紗,被賦予高度人性化和活色生香的情趣時,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就變得更加微妙。在另一部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中,女性機器人Ava向她的人類愛人提出了一個情人普遍感興趣的問題:“當我們不在一起時,你想我嗎?” 她的眼睛充滿了淚水,“有時在晚上,我想知道你是否在通過攝像頭看我, 我希望你是。”

好萊塢著名電影制作人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觀看機器人的情感系時,觀眾往往陷入沈思。機器人本身是沒有情感的,但是演員在演戲的時候是充滿情感的。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思想過程。”比如AMC新一季的連續劇Human,就以具有人物特征的機器人來探索人與機器人更深層的關系以及機器人本身的身份。在拍攝之前,Human的創作者Sam Vincent和聯合創作者Jonathan Brackley就與包括谷歌人工智能團隊DeepMind的創始人CEO Demis Hassabis在內的技術專家進行討論,希望把人工智能演繹得更加真實。Demis也是這部劇的粉絲。

事實上,從電影《星球大戰》開始,機器人長期以來就一直是電影和電視的主角,但是它們和人類的距離第一次變得如此近。故事線索通常包含人工智能的各個方面。 在當下人類對於人工智能在希望和焦慮的複雜情緒交織的時候,電影的作者和導演們向觀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機器人究竟是英雄,惡棍,或者只是應用程序?

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讓機器人賦予情感,在人類的世界中同樣具有喜怒哀樂,越來越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流。人工智能本身並不能成為電影打動人的要素,只有當機器人與人類同樣富有情感的時候,電影才變得有吸引力。”

人工智能專家、《機器人的愛與性》的作者David Levy認為,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將使得人類在未來一年左右能夠與交互式機器人發生性行為,此後人類將能與機器人相愛,並且到2050年人類有望與機器人結婚。 他甚至推測馬薩諸塞州將是第一個批準人類與機器人婚姻合法化的州地。Levy曾在2007年時就向《物活科學》出版社表示:“一旦有一個類似‘我與機器人做愛而且感覺很好’這樣的故事出現在《Cosmo》雜誌上,我想很多人都會激動得跳腳。”

好萊塢正在努力抓住現實生活中人機交互的技術。 在Netflix上映的英國反烏托邦系列電視劇《黑鏡》其中一集就探索了讓人們通過社交媒體上的記錄來重建人的聲音和想法,以此來繼續與死去的愛人溝通。 這讓人聯想到初創公司Eternime,它通過挖掘用戶的故事和記憶的數字足跡,來創建一個可以與朋友和上幾代家人互動的“智能化身”。 它能將數據輸入到聊天機器人里,這樣活著的人就能和死去的人在現實世界里聊天。

人工智能技術給人們啟發:當你離開人世之後,依然能夠以數字形式儲存你的記憶和性格特征。在電影《愛情天文學》(Correspondence)中,死去的教授愛德華還能和他摯愛的學生艾米通過短信聊天,讓她感覺自己從未離開,就是利用了教授精心設計的一套人工智能系統,在設定好的時間點,發送短信和郵件。

人工智能在娛樂行業的繁榮也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讓殺手無人機、無人駕駛車以及人工智能助手Siri和Alexa等原本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一切成為可能。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電影的預算也節節攀升,去年的《複仇者:奧創紀元》的預算高達14億美元。而類似Ex Machina這樣逐漸崛起的小型項目則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夠嘗試該類主題的電影。

機器人公司iRobot CEO Colin Angle還記得他參與拍攝的機器人電影中的臺詞:“今年冬天209支隊伍參加的機器人大賽最後勝出的隊伍是Connolly和Kazazi。”Colin Angle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在MIT的機器人實驗室工作,後來與他的導師一起成立了iRobot機器人公司。iRobot所制造的掃地機器人Rumba已經出現在多部好萊塢電影中。

但是最令Angle記憶深刻的是,在創始之初,iRobot其實是為了設計和制造登月機器人,並將版權出售給願意註資的電影公司,後來也吸引了好萊塢電影制作人入股。雖然最後登月機器人並沒有被拍成電影,但是Colin Angle的名字最後卻出現在了火星上。Angl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最初的商業嘗試並不是很成功,卻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我們的機器人技術被用於NASA的火星著陸器,展示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如何在探索外星球上發揮作用。”

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投入此類電影的預算範圍將在800萬美元至7000萬美元。他正在和有華誼兄弟和弘毅資本註資的影視制作公司STX合作,制作一部講述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人類和無人機的關系的片子。“無人機並沒有自己的感情,只是模仿人類的行為。我們試圖把科技融入到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Hamel說。

在屏幕上,機器人總是具有暴露人類善良和邪惡的能力。“只要現實世界中有技術進步,人們將繼續關註科幻小說及其中的隱喻,並進一步探索關於機器人的道德難題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人工智能電影《外星人:約定》(Alien:Covenant)的編劇Jack Pagle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相信機器人的故事還沒有講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71

晨人與夜貓


今期流行講「晨型人」。晨早流流,當你還依戀着被竇,碌來碌去掙扎賴床,「晨型人」己經起了床,吃了早餐,讀了報紙,帶了孩子回了公司開完會議。

晨人會以傳銷口脗說服夜貓,早起有數不盡的好處時間見駛點,頭腦清醒點,身好點,而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晨人。

真的嗎?那就視乎成功如何定義。近日不外國研究拆解晨人與夜貓的身心狀態,結很有趣:

一、夜貓一般比晨人IQ更高,學業成績也較好。二、晨人以均速消耗能量狀態相約。夜貓卻相反,能量一爆發就是高峰,其他時候腦袋大致死機。

晨人與夜貓,小女子長期交替在做。教書、開會、見客不得不當晨人。但寫文章、寫書、寫歌詞、寫劇本,又要變回夜貓才順心。第一身觀可證,上述兩點準確到不得了。

夜貓IQ較高,晨人EQ較好。事關能量消耗穩定的人,生活多有規律,規律有助情緒穩定。今時今日,有EQ還是有IQ,更易成功,見仁見智。

晨人有紀律,夜貓有彈性晨人普即興變動。夜貓卻總會心血來潮,一鼓作氣把某個點字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晨人眼中,夜貓懶散無紀律,難成大器。在夜貓眼中,晨人沈悶古板,沒有情趣。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晚睡的貓兒有驚喜。晨人適合做管理,夜貓適合搞創作。

誰更成功?視乎成功是指制度與效率,抑或創意與新思維?定義不同,無法溝通。晨人與夜貓,像金星與火星,永遠不能互相明白,更甚少互相欣賞,頂多互相協調。

當然,凡事有例外。作家村上春樹是晨人,政客奧巴馬是夜貓。還有一種人,既是晨人也是夜貓,因為長期不睡覺。這些人,叫作超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319

鋼鐵俠戰衣實現記:外骨骼、動力機甲,人與智能機器“合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5/162782.shtml

鋼鐵俠戰衣實現記:外骨骼、動力機甲,人與智能機器“合體”
黑智 黑智

鋼鐵俠戰衣實現記:外骨骼、動力機甲,人與智能機器“合體”

眾所周知,日本的機器人行業非常發達,機器人外骨骼技術也不在話下。

本文系i黑馬原創 首發黑智(VR-2014)

未來世界,將會怎樣?

房子都漂浮在半空中,人類再也不用深受地震和海嘯的威脅;傳感器能夠小得如同沙粒一般,搜救工作再也不會費時費力;萬物達到高度互聯,能感知到彼此的存在……

我們有過太多對未來科技的幻想。但這其中,有多少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有多少是正在成為現實的路上?黑智(VR-2014)今天推薦的這本名為《黑科技》的書籍中,來自前谷歌[X]實驗室成員、蘋果下一代輸入技術硬件工程師、Nest Labs傳感器工程師等矽谷一線的15位作者,展現了21項將會改變我們未來生活、讓人腦洞大開的前沿科技。

正如Future Labs未來實驗室胡延平在前言中所說,技術正在經歷從“計算”、“連接”再到“智慧”的進化。相對而言,以計算科技為主要表征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 是第一浪,是為IT;Internet 是第二浪,喜歡大詞的業者將這個階段稱之為信息革命之網絡革命;現如今,Intelligent Technology這一浪已然來臨,這一浪是新IT,不是IT。

連接依然是效率與紅利之源,但連接不再是邊際效益、外部性、增量、賦能最顯著的價值源泉,即使IoT 未來也是如此,傳感、數據、智能才是未來。有個報告說,根據發表的論文和引用數量,從近兩年開始中國、華人已經處於人工智能研究的領先地位,占據半壁江山。並稱連白宮報告都對此感到“eclipsed”,可是AI 不是發paper,從FutureLabsFL 未來實驗室的AI 技術地圖來看,結論大為不同。不過,國家、地域、產業之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星球的創新生態與技術變遷。

新世界的變化正在9 個”維度”發生,可以透過9 度理論觀察未來:能量密度、數據密度、連接密度、感知尺度、網絡尺度、材料尺度、計算速度、移動速度、融合速度。技術使得IT 新物種的催生變得像代碼編程一樣簡單和快,創新本身的特性、形態和規律也變得不同以往。微分一切,流化一切,重構一切,感知一切,連接一切,智能一切。此時此刻,我們的確站在一個時代和另一個時代、一個生態和另一個生態的分水嶺上。

今天,黑智摘錄的,就是其中的第一章:機器人外骨骼。從童年動畫作品,到各種科幻電影中國的戰甲,正在走向現實。(黑智有刪節)

人體增強:外骨骼、動力機甲,人與智能機器走向“合體”

1.webp

文 / 任化龍

亞馬遜Lab 126軟件工程師

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

1什麽是機器人外骨骼——從科幻到現實

人因為身體的先天限制因素,沒法像獵豹一樣快和敏捷,更沒法像螞蟻那樣扛比自身重好幾倍的東西。小時候觀看的動畫片中,“聖鬥士”們穿上“聖衣”後,戰鬥力激增,能夠挫敗敵手,維護安寧。不妨設想,有沒有類似的裝置,人穿上後能變得更強更敏捷,甚至使普通士兵變成神勇無敵的“聖鬥士”呢?許多電影里就有類似的情節,比如在影片《極樂空間》(Elysium)中,男主角Max本已因受強輻射而身體虛弱,裝上外骨骼後卻能夠和反面勁敵 Kruger肉搏激戰;再如影片《明日邊緣》(Edge of Tomorrow)中,湯姆·克魯斯作為人類士兵身穿單兵機甲與外星生物大戰;電影《阿凡達》(Avatar)更構想了體型巨大、可讓人坐入其中操控的AMP戰鬥機甲。還有,差點忘了說鋼鐵俠套裝,但是這款裝備過於科幻,既能飛又能發射手炮,胸口還有一個一輩子不用交電費的小型核反應堆提供能源。相比之下,還是前面幾個比較接地氣。

夠了夠了,別提這麽多虛幻的電影了,現實中類似的技術到底發展得怎樣呢?別急,咱們先介紹下基本概念。其實影片中出現的,穿在人身上的裝置叫做機器人外骨骼,它能通過機械系統為人助力,其結構酷似節肢動物(如螃蟹)的堅硬外殼(學名為外骨骼,即骨頭長在肉外面),而且在技術上屬於機器人的範疇,因此得名。其中偏軍用的裝置有時也叫動力裝甲。而尺寸較大、功能更強的,尤其是人可以坐在里面操控的稱為機甲。機器人外骨骼目前主要應用於醫療康複、救援、工程作業以及軍事等方面。

3

機器人外骨骼系統一般包括機械結構、傳感部分、動力與傳動部分、能源部分和控制部分。機械結構為整個系統提供結實的支撐,並通過綁帶或其他方式固連在人身上來分擔承重以及提供發力的基礎。下半身型外骨骼與人身體固連部位主要是腰部和腿部;全身型外骨骼的固連部位除了腿部和腰部,還包括上肢和軀幹。傳感器和信號處理電路構成了傳感部分,以采集人體運動趨勢、位姿與力量等信息,為控制部分提供判斷依據。動力與傳動部分一般由電機、液壓元件或氣動元件提供驅動力或力矩,再通過傳動元件傳至機械結構,從而使外骨骼做出動作。

多數外骨骼系統會采用電池提供總能源,但現有的電池幾乎都不足以維持系統長時間高負荷工作,又不可能過分增大電池容積(過重,且外骨骼有尺寸限制),因此有些外骨骼會采用燃油和小型內燃機提供能源和原始動力。

控制部分的核心是微型電腦與控制軟件,它能綜合傳感部分傳來的信息,按照人的意圖指揮動力傳動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當前世界範圍內幾個極具代表性的產品。

2機械外骨骼代表性產品

日本HAL系列康複/作業用外骨骼

眾所周知,日本的機器人行業非常發達,機器人外骨骼技術也不在話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日本築波大學和日本科技公司“賽百達因”(Cyberdyne)聯合開發的 HAL系列外骨骼。它有兩個主要的版本:下半身型 HAL⁃3和全身型 HAL⁃5。其功能定位是輔助行動受障礙的人士,或者助力強體力作業(比如救援工作需要搬開重物)等。

最早的原型是由現為日本築波大學教授的Yoshiyuki Sankai提出的。早在1989年,他獲得機器人學博士學位後就開始了設計工作。他先用了3年時間整理繪制了人體控制腿部動作的神經網絡,之後又用了4年時間制作了一部硬件原型機。它由電機提供動力,並通過電池供電。早期版本的重量很大,光是電池就有 22公斤,需要 2名助手幫助才能穿上,而且要連接至外部電腦,因此很不實用。最新的型號在重量方面有了很大改善,整套HAL⁃5才重10公斤,而且電池和電腦被集成環繞在腰間。HAL系列外骨骼的控制方式最有意思,不過在深入展開之前,咱們還是先了解下人是如何控制身體運動的吧。

當人想讓身體做出動作的時候,腦部會產生控制信號,並通過運動神經傳送至相應肌群,從而控制肌肉和骨骼的運動。這些神經信號多少會擴散到皮膚表面,形成表面肌電信號,雖然很微弱,但仍能被電子電路檢測到。HAL系列外骨骼通過表貼在人皮膚的傳感器采集這些信號,控制外骨骼做出和人相同的動作,從而為人的行動助力。對於身患殘疾或肢體運動障礙的使用者,這是很巧妙的辦法。HAL系列外骨骼目前已經在醫療機構大量使用,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功,於2012年12月獲得國際醫療器械設計制造標準認可(ISO13485),又於2013年2月獲得國際安全性證書(世界第一款獲此認證的動力外骨骼),並於同年 8月獲得 EC證書獲準在歐洲進行醫療應用(同類醫療用機器人中獲準的第一款)。

美國矽谷BLEEX軍事/安防用外骨骼

2.webp

美國矽谷是高科技的聚集地,在機器人外骨骼方面也有相當傑出的成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體工程與機器人實驗室開發的“伯克利下肢外骨骼”(BLEEX)可謂是目前已公開的、在軍事應用方面技術最領先的外骨骼系統。2000年,它被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英文簡稱 DARPA)看中並資助。該項目主要用於士兵、森林消防與應急救援人員,幫助他們長時間背負沈重的武器、通信設備和物資。這些苛刻的應用場合,要求外骨骼系統能提供很強的力量和較長的工作時間、保證機械和控制可靠,重量要輕並且要符合人體工學才能保證動作敏捷和長時間穿戴舒適。

第一臺實驗樣機由雙腿動力外骨骼、動力/能源單元和可背負各種物品的與框架構成。為做到力量強勁,BLEEX采用液壓驅動,並由燃油作為主要能源;同時電控部分仍由電池供電(官方資料稱其為混合動力)。為保證在野外使用可靠,當燃油耗盡時,腿部外骨骼可輕易拆下,余下部分可像普通背包一樣繼續使用。2014年11月,第一臺實驗樣機成功亮相,試穿者身背重物卻只感覺像幾磅重,並能較靈活地蹲、跨、走、跑,跨過或俯身鉆過障礙,以及上下坡。

BLEEX 的控制方式是一大亮點。傳統檢測表面肌電信號的方式比較適合身患殘疾或具有肢體運動障礙的使用者,但其最大的問題在於傳感器需要和皮膚密切接觸,而且信號采集並不總是可靠(比如流汗狀態下,傳感器就沒法緊貼皮膚;而且會改變信號通路的阻抗,信號檢測就會不準確),顯然不適用於軍用這類對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場合。因此 BLEEX 另辟蹊徑,采用力反饋的方式:當人腿部開始產生動作的時候,這個力量會帶動腿部外骨骼一起產生相同的運動趨勢,裝在外骨骼上的傳感器會敏感地捕捉到這個趨勢並驅動外骨骼做出順應這個力的動作,從而增強力量。不過此方法也不完美,因為要求穿戴者先做出動作趨勢,外骨骼才能跟著加強這個動作,當穿戴者做出快速或者高難度的動作時就會有阻礙或滯後感,而且也不適用於截癱截肢的患者使用。

Bra⁃Santos Dumont外骨骼讓巴西截癱少年在世界杯上開球

2014年 6月 12日,聖保羅舉行的巴西世界杯開幕式上,一名癱瘓少年在名為“Bra⁃Santos Dumont”的腦控外骨骼的幫助下開出了激動人心的第一球。這款腦控外骨骼是國際“再次行走計劃(Walk Again Project)”的一個研究成果,由杜克大學教授 Miguel Nicolelis領導。其靈感來自於 Miguel Nicolelis教授的團隊在 2013年進行的一項實用且有趣的實驗,他們開發出一套算法,能幫助恒河猴控制兩只虛擬手臂。這款腦控外骨骼系列通過穿戴者佩戴的特殊 “帽子”接收腦電波信號,通過裝有動力裝置的機械結構支撐這名少年的雙腿,並幫助他的腿部運動。研究小組為外骨骼安裝了一系列傳感器,負責將觸感、溫度和力量等信息反饋給穿戴者,穿戴者能夠感知是在何種表面行走。Miguel Nicolelis 教授在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外骨骼由大腦活動控制,並將信息反饋給穿戴者,這還是第一次。”

值得一提是,相比於前面提到的檢測表面肌電信號和基於力反饋的兩種控制方式,該外骨骼的控制方式特別適用於佩戴者身體已經截癱或失去下肢的情況。這是因為穿戴者已經無法產生動作以提供力反饋,(截癱患者)也沒法形成表面肌電信號。但它也有缺陷,目前能夠識別的腦神經信號是很有限的,而且難以保證信號檢測準確。此外,這種方式需要將電極植入頭皮或腦內,具有一定的創傷性。

中國自主研發的認知外骨骼機器人 1號

中國在機器人外骨骼領域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在中科院常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有一款外骨骼在研發調試階段。它名為 EXOP⁃1(認知外骨骼機器人 1號),[4]目前只有下半身,主要結構由航空鋁制成。雙腿的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各有 1個電機驅動(共 6個),共裝有 22個傳感器以及一個控制器,並由電池提供能源,在人腰部和腿部共有 9處固定帶。該外骨骼自身總重約 20 公斤,計劃承重 70 公斤。它的控制方式和 BLEEX 很接近,都是基於力反饋預判人的動作趨勢。中國正在研發外骨骼項目的機構中,已公開報道過的,還包括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和解放軍南京總醫院。

3目前存在的問題與未來發展趨勢

前面提到的這些機器人外骨骼和機甲,它們的動力裝置無非是電機、液壓或氣動元件等。這些動力元件要想產生足夠大的力量,尺寸也必須做得較大,自重也跟著變大了,而且工作時還常有難以忍受的噪音。現有可用於機器人的各種電池的續航力也還很低,設計時也需平衡容量、尺寸和重量等因素。這些核心元件的問題,是當前所有實體機器人系統都要面臨的,而且屬於產業級別的瓶頸。在瓶頸解決之前,目前各家外骨骼產品的主要看點集中在系統集成優化程度(外觀、尺寸、重量、續航力、價格、可靠性、力量與敏捷度之間的平衡)以及控制方式上的創新。

這個瓶頸同樣也制約了機器人外骨骼在軍事方面的實際應用。幾年前就聽說戰鬥民族俄羅斯在開發炫酷的單兵外骨骼系統,但至今也沒看到確切消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由於巨大的軍事應用潛力,大國們不會在這個領域甘於落後。當硬件的技術瓶頸和成本逐步降低後,軍用外骨骼會逐漸成為現實。民用級機器人外骨骼也有望進一步大規模商業化,尤其是在醫療康複方面。老年人的行走助力是一個正在逐步擴大的市場,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有能力購買並願意使用機器人外骨骼。

外骨骼還可用於虛擬現實交互、動作類遊戲。穿戴者能夠通過外骨骼感受到觸感、力量感,從而體驗近乎於現實世界的反饋。舉例來說,在模擬射箭遊戲中,當玩家模仿拉弓的動作時,手臂和背部的外骨骼會施加一定的阻力,讓玩家體驗弓的張力。類似的遊戲場景還有打高爾夫、模擬拳擊對戰等。甚至可以通過外骨骼主動做出動作來幫助玩家或運動員學習正確的動作。若外骨骼系統的成本能夠大幅降低,並且虛擬現實技術進入成熟階段,這二者結合形成的娛樂體驗場景將是一個極為廣闊的市場。

微信圖片_20170425105602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7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