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nstagram進擊日本 照片分享網戰開打 歐巴馬、教宗超愛拍 全球四億人瘋追

2016-05-23  TWM

二0一0年成立的Instagram,以輕鬆修片、上傳功能暴紅,吸引四億用戶,現在正瞄準日本市場,希望和臉書一樣,掀起熱潮。

「我會上傳旅行或和朋友聚會的照片。朋友也很常用,我一天都上去看好多次。」在東京都內某網路公司工作的二十多歲女性說道。她正熱中於「Instagram」這款社群網路服務(SNS),興趣是樂器演奏,和同好們聚會時,也會上傳很多自拍照。

她會上癮的最大原因是,手機拍的照片很容易美編,程式本身就有簡單的剪裁與濾鏡功能,效果看起來也很專業。

該程式在日本的用戶群,正以二十多歲女性為中心急速擴大,用戶數在一五年十月時約為八百萬人,一六年四月已成長至約一千兩百萬人,半年增為一.五倍,目前等於有一成日本人是用戶。

初衷》巴西小男孩的夢

讓每個人都能當攝影師

Instagram是出於「每個人都能當攝影師」的概念而誕生的,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克雷格(Mike Krieger)在巴西出生,小時候搬到葡萄牙去。「那時,有人送我塑膠相機和攝影書當禮物,讓我對照片產生熱情,成了開發Instagram的原點。」克雷格說。

另一共同創辦人暨

執行長希斯洛姆(Kevin Systrom),則是原本就學攝影,「我們兩人的夢想

是——任何人都能成為攝

影師。雖然聽起來讓人覺得有點難,其實照片的加工很簡單,只要會用智慧型手機,任何人都能編輯;再加上濾鏡,就能創造各種變化。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來使用這款App。」Instagram雖然在日本今後才正要成長而已,但自一0年在全球開始提供服務後,就確立了SNS強者的地位。其全球用戶數在一四年底追過推特(Twitter),來到四億多人,每天上傳的照片總計達八千萬張。除藝人外,美國總統歐巴馬等政治人物或運動明星,紛紛開設官方帳號;一六年三月,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開設帳號時,也成為熱門話題。

對於Instagram在全球暴紅,克雷格認為,原因在於「可以說故事,又很容易使用,而且只用照片就能告訴大家,『我現在很享受』。照片加工與編輯很簡單,也會激起大家的創作欲望。」

它不光是

易看易用而

已,一二年四月,來自臉書的收購之舉,

也推了它一把

。當時臉書是

以有史以來的天

價約十億美元收

購Instagram,雖

然分析師都說「買

太貴」,但臉書執行

長馬克.祖克柏不

以為意,「我們的

目標是讓更多人認

識Instagram。」他也表示會讓Instagram維持營運的獨立性。

破天荒的收購行動,終於奏效。由於不必再擔心資金問題,Instagram得以專注於開發用戶,「和獨立企業時期比起來,成長速度目標提早兩年達成。」克雷格滿意地說道。

加持》祖克柏天價購併

藉臉書用戶快速拓版圖

談到當時為何會答應臉

書的收購,克雷格說,「臉書花了約十年時間建立起來的SNS營運技術,以及開發服務的知識,很值得學習。

具體來說,那是一套研究如何逐步排除掉垃圾文章(造成不特定多數用戶困擾的文章)、二把用戶拉進來的手法。另外,在廣告及發掘人才方面,雙方也合作得很順利。」希斯洛姆也提到,收購當時,Instagram的員工只有十三人而已,全球用戶也不過幾千萬人。「但現在全球有四億多用戶,每天平均花二十一分鐘使用我們的服務。」他說,祖克柏對開發新服務很有熱情,正是個適於創業的人物。「我們每月與他共進一次晚餐,除了是因為和他很熟,也是為了要共享資訊。他每周召開的會議,我們也會積極參加。」但他強調,Instagram仍是以獨立於臉書之外的形式經營。」祖克柏很信任他和克雷格。

面對已增至四億人的用

戶,該公司正努力拚獲利。目前是和臉書用戶的個人資料連結,用戶在Instagram看了什麼廣告,臉書那邊就會把同一商品的其他廣告傳給同一用戶。

雖然業績不對外公開,但臉書相關人士表示,「收益面的綜效很不錯。」

祖克柏之所以堅持要買下

Instagram,也是因為把成長寄託在它之上。臉書用戶在全球有十六億人,在身為主要廣告市場的先進國家已經到頂,未來難再有成長,但Instagram在日本等先進國家卻還有成長空間,值得期待。

和美國人相比,日本人有把臉書帳號用在公事上的傾向,因此確實很有開發餘地。

「只讓同事知道臉書帳號,Instagram就留做私人用。」一位三十多歲的粉領族說.由於使用目的與場景不同,臉書用戶全是它的潛在用戶。

不過,推特在日本仍是它的強敵,每月用戶約有三千五百萬人,不但贏過Instagram,甚至勝過臉書的兩千五百萬人,現在也仍在成長中。「日本人喜歡發文互動,所以推特人氣高。Instagram

光靠照片和影片

可能難以超越推

特。」一位SNS 業者的幹部指出。

外界認為,

「SNS上的溝通

,會慢慢從文字走向照片,再走向影片。」但希斯

洛姆認為沒有這

麼單純。「用戶會視情境的不同,交替混合使用文字、照片與影片。」

激戰》對手年齡層更輕

美式廣告不見得適用日本

談到要如何在日本衝高用

戶數,希斯洛姆說,「其實不是只限於日本而已,照片或影片有著任何人都能看懂的普遍性,可以跨越人種、語言與文化,把人與人之間串連起來。

我們希望Instagram能成為對任何人來說,都很容易親近的App,並透過這樣的價值擴大版圖。」而在美國,一一年起展開服務的SNS「Snapchat」也是強敵,Snapchat的執行長伊凡.史匹格(Evan Spiegel)很年輕,才二十五歲。Snapchat 同樣可傳相片和影片,但由於寄出的圖片、影片有看過後自動消失的功能,上傳可以更無壓力。

Snapchat的美國用戶以十幾歲到二十五歲為主,並急速擴大中,每天用戶已破一億、影片觀看次數達八十億次。一月時,連白宮也開了帳號。

但Instagram也不是坐以待斃,三月時把可上傳影片的長度,從既有的十五秒延為六十秒,還推出三種連動App,要努力拉開和新興勢力間的差距,像是能夠把連拍照片加工為影片的「Hyperlapse」,以及可以重覆播放影片與倒帶影片的「Boomerang」等。

對於影片上傳長度的改

變,希斯洛姆表示,Instagram 原本是以上傳照片服務起家,後來增加影片上傳功能,是出於用戶的希望。這次的改變,同樣是因為「用戶希望能上傳更長的影片。」未來在影片方面的功能會再做什麼調整,「將以讓用戶開心為前提。」「我們正在研究,使用Instagram的人,一開始上傳照片與影片時,要接觸到什麼樣的體驗,才會繼續用下去,」克雷格說,「具體的用戶數目標不便告知,但希望能活用研究結果、逐步提升用戶數。」此外,並不是只有增加用戶就好,為提升獲利能力,還得提高身為廣告媒介的存在價值。只是,Instagram的廣告必須把文宇說明減到最少,只訴諸一張照片。「這種廣告手法在美國很常用,但日本企業不習慣。」網路廣告大廠Septeni 執行幹部神埜雄一說。

Instagram正瞄準仍有很大成長空間的日本市場,它能在激烈的SNS市場引發如臉書般的風潮嗎?正式決戰就要展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77

尖沙嘴滿地「鑽石」50人瘋搶大媽大叔猛撿 警方疑是膠粒

1 : GS(14)@2015-11-26 08:24:06

■大批途人在尖沙嘴彌敦道見「碎鑽」散滿地上,紛紛蹲下撿拾。讀者提供圖片


【本報訊】「嘩!有鑽石執呀!」尖沙嘴鬧市昨晚上演一幕數十人當街搶拾鑽石墟冚場面。事緣數百粒疑似碎鑽石離奇散滿街上,大批途人及內地旅客見狀紛紛蹲下搶拾「鑽石」,有人手腳快瞬間撿得數十粒,有遲來者轉至路邊罅隙趴下找尋漏網的「鑽石」,但亦有人堅持做旁觀者沒有參與,並留下一句話:「唔執啦!香港人經過教訓(去年平安夜解款車跌錢事件)唔會執啦!」記者:溫瑞麟


■有「執到寶」市民向記者展示寶物。


事後有撿獲「鑽石」的市民向記者展示勝利品,但撿「鑽石」者都不大肯定是否真鑽石,有人估計是晶石居多,但都異口同聲稱不會交給警方,並會拿去檢驗確定真偽。現場為尖沙嘴彌敦道74至78號文遜大廈近堪富利士道對開,昨晚8時40分,街上有大批途人及遊客,突然一堆粒狀發光物體散跌地上,有人見似鑽石大聲喊叫:「鑽石呀!」隨即蹲下撿拾,其他人包括派傳單的南亞裔男子,以及一批剛在附近用膳完畢的內地遊客,見狀都紛紛加入撿「鑽石」的行列。據目擊者稱,估計高峰時期有超過50名男女蹲在地上搶拾「鑽石」,前後歷時半句鐘,撿鑽石者在現場搜括一空後一哄而散。但一直沒有聲稱「鑽石」的物主出現,警方亦表示未有收到有關報案,但晚上主動派員調查,並在現場撿獲一粒「鑽石」,懷疑是膠粒。由於該堆「鑽石」是突然出現在地面,有人推測或是從大廈高處跌下。親睹半百人搶拾「鑽石」的梁先生說,當時行經上址,突然聽到有人以普通話喊叫:「鑽石呀!鑽石呀!」他循聲望去,只見行人路上佈滿數十人,其後陸續有人加入,有男有女,都忙着在地面執拾,而地面散布一粒粒如鑽石般會發光的物件,「佢哋踎低係咁執,而有內地大媽執到成手都係,執完就閃」,而他估計當時在場執「鑽石」的人「有八成應該係內地團團友,有啲係南亞裔。」情景就似去年灣仔平安夜瘋狂拾錢事件。


■有人走出馬路撿拾「鑽石」險象環生。溫瑞麟攝

「唔執啦!香港人經過教訓」


他又指由於有部份「鑽石」跌在罅隙,有人用筆撩,有人用手黐,但亦有途人撿起後細看,然後不屑掉回地上。梁說他一直只是旁觀,沒有參與,「唔執啦!香港人經過教訓唔會執啦!」撿得20粒「鑽石」的南亞裔男子稱,當時在派傳單,見有人說有鑽石,隨即放下傳單撿「鑽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126/193885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