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种力量决定中国房价居高不下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3932.shtml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迈克尔·波特32岁获哈佛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 力方面的权威。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迈克尔·波特博士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所提出的 “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框 架,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 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五种力量决定中国房价居高不下
     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 新进入者的威胁    4. 替代品的威胁    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房地产行业,就是开发商从政府买地建房,然 后再卖给购房者的过程。在这一行业,政府是土地的唯一供应商。购房者是购买者。新进入者是新的房地产企业。替代品是出租房和二手房。同业竞争是房地产企业 之间的竞争。下面看看各个方面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1. 政府:是开发商的唯一土地供应商,处于垄断地位,议价能力极强。    2. 购房者:是开发商的最终客户,分散而弱小,议价能力几乎没有。    3. 新进入者的威胁:房地产业进入门槛非常高,必须有实力,有关系。很难进入,新进入者威胁不大。    4. 替代品:租房和二手房,也不便宜。而且租房并不拥有产权。    5. 开发商相互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有时甚至合谋涨价。       所以,政府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造成房价居高不下。而购房者处于食物链的最下层,自然只能成为房奴。开发商在其中赚取利润。      有人认为炒房者才是真正推动了房价上涨。那 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一下炒房市场:      1. 开发商:是炒房者的房屋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议价能力极强。除非买几百套,否则价格很难降。    2. 购房者:是炒房者的最终客户,议价能力有一些。     3. 新进入者的威胁:炒房业进入门槛不高,只要有资金就行,不难进入,新进入者威胁较大。    4. 替代品:租房和开发商直接卖的房。完全可以替代炒房者手里面的房源。    5. 炒房者相互之间的竞争:激烈。      所以,炒房者在炒房市场中受制于各方面的力 量,并不处于明显的竞争优势地位,根本无力推动房价的上涨。      而目前所有的房地产政策完全是针对在竞争中 处于最底层的购房者的,针对的都是最终需求。目前没有任何政策针对的是出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土地供应商,也就是政府本身。就连处于中间的开发商都没有触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31

成功公司的五種核心條件 franky.fan's blog

http://www.tractusassetmgmt.com/blog/frankyfan/%E6%88%90%E5%8A%9F%E5%85%AC%E5%8F%B8%E7%9A%84%E4%BA%94%E7%A8%AE%E6%A0%B8%E5%BF%83%E6%A2%9D%E4%BB%B6

不少公司都能夠獲利,但往往經過行業的周期,獲利便大不如前,真正稱得上有競爭力的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有以下五種核心條件。

 

1遠見

一個有競爭性的遠見,把資源運用在最有效的點,處處為未來的形勢部署,同時願意忘記包袱,盡快優化資源。這樣的決策層,是公司成功很重要的條件。

 

2文化

文化,是很虛的形容。各種公司會因其發展的理念而產生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又會繼而影響其目標及定位。文化,就是人與人相處的模式,也是公司內部的共識。一個開放,公平,互相尊重及包容,學習型,具競爭性及優越感的文化,是很有意思的。

 

3人才

所謂公司,其實只是代表著一個群體,而群體的組成,便是人。團結一致,人盡其才,各人有學習及上升的機會,盡量滅少官僚,決策迅速。人才的容納,甚至不止與公司內部,而是與公司以外的所有協力者,都有一個有效率的合作共羸模式。

 

4執行力

執 行力,可以說是文化及人才的實在表現,是一個結果,同時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改善及維持的目標。一個組織,如果官僚漸生,或產生不透明化,不公平化,或者定位 決策模糊,溝通不足,執行力就會降低。執行力,就是公司內部信念的化影。執行力高的公司,往往能後發先至,以小勝強。這也是小公司必須維持及好好利用的條 件。

 

5模式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可以出現在不同的行業中。其實好的模式往往是利己利人,能夠簡化經濟活動,提高消費體驗或個人價值。好的模式往往有排他性,強者恒強。

 

成功的公司的存在不在乎行業是否在成長,不在乎競爭對手如何,不在乎市場變化及科技變遷,更不在乎成本上漲。成功的公司往往有行內最高的薪金,是最受歡迎的僱主。

 

成功的公司,之所以成功,往往就是源於他們追求領先,追求優化,追求全面共羸的信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9

有五種生意會產生暴發戶 ——杜子建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0z51c.html

有五種生意會產生暴發戶

1.滿足懶惰的(更懶);

2.基於護命的(更健康);

3.打發無聊的(更無聊);

4.推新厭舊的(更強大);

5.滿足傻瓜(節約腦力的)的(更簡單)。

 

代表人物有:1.福特;2.史玉柱;3.江南春;4.喬布斯;5.比爾·蓋茨。 

  ——社會化媒體營銷研究者、《微力無邊》作者杜子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48

創意型領導人的五種行為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7492.html

當今,不少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創新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此,如何打造自身的創新能力就成了每個企業關注的話題。一般而言,人才、資金、創新文化與合理的創新策略是一個企業形成創新能力的要素。但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具有創意的領導人才是決定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

哈佛商學院克里斯頓森教授經過對全球型企業的六年跟蹤後發現,一般企業的高管認為他們的責任並不是自己參與創新,而是提供良好的環境以促進員工們去 創新。與此相反的是,最具創新能力企業的高管則認為創新本身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內容。所以,他們並不只是把創新任務分派給手下去完成,而是親力親為。這 樣的高管就稱為創意型領導人(creative leader),他們才是一個企業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關鍵。

當然,創意型領導人並非技術研發人員,他們直接參與的不是去實驗室搞科研,而是從事產生企業戰略性創意的五種行為,即關聯 (associating),發問(questioning),觀察(observing),試驗(experimenting)及交流 (networking)。關聯就是將不同領域的表面上毫不相關的知識,經驗及解決方案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對一個問題的嶄新理解和視角,即知識的雜 交。這是創意的最核心步驟,其他四項創意行為都以其為基礎而展開。最具有創意的想法,往往都是從多學科跨領域的雜交過程中產生的,這種現象被稱為麥帝地奇 效應(Medici Effect)。

易貝(eBay)的創建人奧密達和蘋果已故總裁喬布斯都是運用關聯方法產生新創意的能手。易貝本身就是網絡公司、虛擬市場、普通日用品和報紙廣告的 融合。喬布斯則將書寫藝術、電腦、奔馳汽車的完美技術細節和東方內觀哲學巧妙結合,構思出美觀高效令人驚嘆的iMac。喬布斯一生都在探求由這種多元融合 而產生新產品的方法。他也曾說,創意就是把看似不相關的事聯為一體。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創新理念,蘋果特立獨行,雖然是全球大型企業,但它從來不設置事業部 (SBU),就是為了促進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通過雜交產生優異的創新。

CEO創意行為的第二項「發問」(questioning),是指不斷提出用來挑戰現有定論、慣常思維和行為的問題。這樣的CEO不斷給自己和員工 提出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們不照常理為之,會有什麼結果?正因為他們積極摧毀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才令企業不斷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這些創意型 CEO關心的主要問題不是如何讓現有的過程更好,而是為什麼要採用現有的這個過程。也就是說,他們深入地挑戰現有過程下的最基本假設和運作條件。他們問的 不是怎樣(How)而是為什麼(Why)和為什麼不(Why Not)。正是因為這種發問方式使得戴爾(Dell)看到原有電腦行業的缺陷,而創立了電腦直銷的新商業模式,從而異軍突起,成為電腦業的領軍人物。

創意型總裁還善於觀察(observing)。他們不但可以高瞻遠矚,而且極其關注細節。他們尤其善於深入地觀察表面平常的現象,比如用戶行為的特 徵,並從中看出旁人忽略的關鍵細節。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如同社會學家,隨時用放大鏡細心觀察周邊的世界。美國極其成功的財務軟件公司財捷集團 (Intuit)的總裁庫克,就是在觀察到用戶在進行個人財務管理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及蘋果早期電腦莉莎(Lisa)的圖形用戶界面後,萌生了開發與現實生 活中的財務媒介外觀相似的用戶界面的念頭。這項創意使得他推出的財務軟件在第一年就佔據了50%的市場份額。

試驗(experimenting)是指創意型總裁不但頻繁地產生創意的想法,而且時刻將想法付諸實現。他們會經常推出產品模型和試驗版產品,利用 先鋒用戶的反饋進一步改善這些創意,直到可以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成熟產品或商業模式為止。例如,亞馬遜推出的平板電腦Kindle就是這種試驗的成功結 果。亞馬遜總裁貝佐斯不但積極試驗他不斷湧現的新想法,而且在全公司範圍內打造了鼓勵員工進行大膽試驗的文化。他大力推廣被稱為雙比薩餅(two- pizza team)的創新方式,即利用5-7個員工形成的創新小組(午餐只需兩個比薩餅)對所有服務和流程進行小氛圍內的試驗,事實證明這項工作成就顯著。

創意型總裁從事的第五項活動就是積極與各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交流(networking)。絕大部分CEO利用各類社交機會去推銷自己,推廣企 業或獲得資源,但創意型總裁往往不滿足於此,甚至不屑於此。他們會花費心血去主動接觸結識各類有見地的專業人士,通過和他們交流來驗證自己現有的想法並獲 得嶄新的思路。為達此目標,這些總裁甚至會遠赴重洋,三顧茅廬。他們也會積極參加以創意為主的國際會議或論壇如著名的TED會議,達沃斯論壇 (Davos)和阿斯潘創意節(Aspen Ideas Festival)等。曾經輝煌一時的黑莓手機和美國低價航空公司JetBlue的核心產品理念就是其總裁參加專業會議時獲得靈感的結果。

實際上,一個產業最具有創意的創新往往來自於產業之外的行業。例如,生產陶瓷原料的CPS技術公司極具創新能力。它的一個主要的創新來源就是行業外 專家的建議。它賴以成功的原料加固技術和低溫防凍技術來自於完全不相關的照相膠卷和精液冷凍兩個領域。對於創意型CEO而言,這種跨行業的交流活動極其重 要。

克里斯頓森教授的研究小組發現,創意型CEO比非創意型CEO在這些行為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出50%,而這種投入的不同直接造成了這兩類企業創新 能力的巨大差別。 所以,企業創新能力的建立一定要從上而下進行。雖然先天條件決定一個人的創意能力,但心理學研究表明後天的努力更重要。因此,CEO的創意能力可以通過不 斷學習和實踐得到顯著提高。首先,CEO要意識到創新不只是員工的事,而是他自己的主要責任。一個企業的總裁就應該是這個企業最主要的創新者(全球最具有 創新力企業如蘋果、谷歌、亞馬遜、Salesforce.com等都是如此),否則,這個企業的創新文化很難真正形成。

其二,要想成為創意型總裁就一定要敢於挑戰現有傳統和慣例,敢於變革並具有變革的能力,在必要時勇於自我顛覆,將現有的盈利產品和方式完全放棄 (willingness to cannibalize)。以銷售為理念的總裁如微軟的鮑默等永遠也無法做到這一點。這也就是微軟衰弱的主要原因。其三,一個總裁要不斷實踐這五種創意的 活動並找到適合自己和自身企業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進行觀察時,他要仔細觀察用戶在自然狀態下如何使用自己的產品,用戶用自己的產品到底去解決什麼樣的問 題。很多創意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另外,在進行試驗時,一個創意型總裁不但自己嘗試各類創意,而且要充分鼓勵員工進行試驗并包容失敗。

哈佛商學院克里斯頓森教授的這項研究具有一項重要的啟示,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它總裁的創意能力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企業的總裁真心希望本企業具有很 強的創新能力,那麼他在打造良好的環境大力鼓勵員工創新的同時,不妨自己也認真學習和實踐一下這些有效的創意手段,把自己變成一個創意型的領導人,這才是 一個企業建立創新能力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9

Evernote 突破10億美金的五種力量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zhanlve/232678.html

今年5月份,云筆記和儲存應用Evernote獲得7000萬美元投資,估值高達10億美元。成為又一家快速進入十億美金俱樂部的創業公司。小小的筆記軟件卻做成了大生意,它是如何做到的?筆者將從五種力量說起。

志向力

我們常和創業者溝通,什麼是大公司,我們的理解不在於規模、不在於資產、不在於銷售收入,而是在於創始人有沒有大的夢想和目標,這個夢想和目標有沒有成為整個組織的共識。這種共識就是我們通常指的願景。

Evernote毫無疑問是個具有大夢想的公司。

他的老總利賓說,「真正了不起的是去影響十億人。不管我最終做成了什麼,我希望人們能為之激動。我希望做出一個有豐富內涵的東西。」

他和合夥人曾如是評價:「利賓Phil是一個有執著夢想去改變10億人記憶習慣的人,並且他總能找到現實中可以實現功能的途徑。」

利賓想建一家百年老店,他把Evernote 鎖定在「個人生產力工具」層面,致力於打造一個革命性的產品。他強調「現在距離上一個生產力工具革命——微軟的 Office 誕生已經過去 25 年,我們希望再次掀起這個領域革命。」

記住:想做一種引發革命和引領浪潮的產品和想做一件賺錢的產品,境界大不相同,而這個起點就足以部分洞見了你未來的成就。

產品力

我們既然是強調產品力,你的產品必須有吸引力或者打動力,這個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USP,獨特的銷售賣點。

Evernote有三個特性最吸引用戶:1)收錄富媒體(網頁、圖片與聲音)筆記,幾乎涵蓋所有PC系統(客戶端與網頁版)與移動終端2)方便快捷云同步;3)它的絕大部分服務都是免費的。

這三個鮮明的特性為Evernote帶來了足夠的產品力。Evernote幫你記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摘要、文章、圖片、手寫筆記、聲音片段等。當你需要時,可以通過關鍵詞、標籤、筆記本或其他分類來搜索,數據在手機、pc等多平台上隨時同步。

雖然同類產品有Googlenotebook、Microsoft的Onenote等,Evernote的多平台、即時同步、易用性等仍足以讓它保持相當的競爭力,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移動數據,老邁的onenote和Google不再更新的notebook望塵莫及。

此外,作為一家服務型的企業,Evernote永遠以用戶為中心,他思考的第一問題是用戶需要什麼,根據這種記憶的需求進行產品化,於是就有了各種 衍生產品。比如幫助人們即時記錄美食的「食記」,以及記錄新結識朋友的「人脈」。通過圍繞客戶的需求來設計延伸路徑,Evernote贏得更多用戶的青 睞。

品牌力

好的品牌一定要有好的定位,Evernote的產品定位為「記憶外包」。一款依託於云端儲存技術的互聯網應用,從創立之初即堅持的目標是「記錄點點滴滴」。利賓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我們要為用戶打造第二大腦」。

記憶外包簡單易理解,利賓還嫌不夠,用通過「第二大腦」和「外部大腦」這種更為通俗的語言強化顧客對品牌的認知。來幫助人們進行記憶(歷史信息)的組織與管理。

在推出Evernote以來,Phil Libin描述該產品最常用的兩個短語是「外部大腦」和「個人生產力工具」。顯然,在前者旨在幫助人們組織記憶的方向上,Evernote已經做得十分出色。

在Evernote官網上,除了一個」記錄點點滴滴」的直觀描述,更是通過「捕捉生命感動」「隨處隨心訪問」、「快速查找所需」三個品牌核心價值凸顯個性和魅力,激發嘗試著的使用慾望和使用者的情感共鳴。

營銷力

談到Evernote的營銷,有兩個關鍵要素:一個是免費使用,一個是關係營銷。

免費使用:曾有人說,對一個產品來說,免費可能是一場災難,也可能是偉大的決定,怎樣把握這個度,就是免費的藝術。

曾幾何時,免費試用是產品快速被規模用戶所接受的一個重要營銷手段,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進入成熟階段以及未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讓營銷更有力量的第一個關鍵不再免費試用,而是免費使用。

免費試用經過一個週期後,用戶可能棄之而去,但免費使用用戶的生命週期會更長。這個過程只要你有耐心,就足以從規模用戶中以增值服務收穫盈利用戶。

在Evernote,新增用戶升級的比例並不高——在使用的第一個月,只有不到1%的免費用戶會升級到Evernote付費版。然 而,Evernote軟件的用戶往往是「慢熱型的」,他們使用Evernote軟件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進行升級。用利賓的話說,你越頻繁地使用它,它 給你帶來的價值也就越大,因此實現了讓產品隨使用時間增值。

對於免費,利賓一直堅持兩個觀點:第一,做出一個偉大的產品;第二,靠它賺錢

在這種信念下,Evernote成為執行免費模式的一個典範。該產品在多個平台(多平台支持:iPhone、Mac、Windows、Web、 Android)推出免費版,並對需要更多功能的付費會員收取5美元/月。於是,其成為和Dropbox一樣,又一個靠免費賺口碑的典範。

關係營銷:Evernote一直堅信,內容和社交媒體戰略是讓長期用戶升級到Evernote收費版的關鍵。他們把大部分時間用來通過博客、社交媒 體、播客、電子郵件和其他交流工具來對用戶進行培訓。同時發現,提供的內容越多,用戶參與的熱情就越高,用戶介紹新朋友和升級到Evernote收費版的 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大約20%的社交媒體用戶使用的都是Evernote收費版,而僅有3%的一般用戶使用的是Evernote收費版。這更堅定了 Evernote利用社交化媒體開展關係營銷的決心。

遠見力

Phil Libin曾說:「對於我們來說,最簡單獲得100萬付費用戶的途徑,就是先獲得10億免費用戶!」

如今,其已經坐擁全球3000萬用戶,預計明年達到1億。而根據利賓的說法,Evernote 1%的付費用戶便可以實現公司盈利。這也就意味著,Evernote已經不存在盈利方面的壓力。

有了這種思想準備和遠見力,Evernote能夠做到以產品為中心進行營銷。

讓產品更加美好

利賓經常說,「Evernote公司不會花錢來找用戶。」即公司不會刻意地通過廣告宣傳來招攬用戶,而是專注於提高產品的質量,讓產品本身來吸引新的用戶。

他們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產品變得更加美好。即便是營銷活動,也完全是以產品為中心的。他們甚至把營銷活動作為產品開發的延續,是為了讓用戶分享對於這些產品的喜愛之情。

這種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方法在移動應用商店中找到了用武之地。超過一半的新增用戶都是通過移動應用商店才接觸到Evernote軟件的。一直以 來,Evernote軟件在iPhone手機上大受歡迎,而Android手機也開始採用Evernote軟件,這必將會極大地增加這款軟件的新用戶數 量。

讓產品伴平台而生

在Evernote軟件所處的行業中,做筆記被認為是一種無需動腦的活動。Evernote公司始終在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產品,力求讓它們比人腦出差 的概率都低。但是再好的產品也要用戶能夠接觸到才行,Evernote軟件已以應用程序的形式出現在了網絡、移動設備和台式電腦上。當然,還有未知的領域 等待著它去征服。利賓的目標是:哪裡有平台,哪裡就有Evernote軟件。

所以有傳言說利賓準備把Evernote軟件的體驗帶到電視機上。利賓也暗示過,為連接互聯網的電視機度身定做的Evernote應用程序正在開發 之中。利賓說,這種應用程序就是一種輕鬆梳理思路的方法,能讓你體會到做筆記的樂趣。Evernote一旦殺入電視平台,那真叫飛入尋常百姓家,錢途無 限。

Evernote是一款不錯的筆記軟件,雖然現在並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在IT圈裡卻已有相當的知名度。此外,憑藉這五種力量,志向力、產品力、品牌力、營銷力和遠見力,筆者更加看好他的未來。

尤其近期筆者做了一個小調研,詢問了身邊的朋友,大家都是智力工作者,發現無一例外都使用Evernote,而且對之讚不絕口,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我 個人評價好產品或好公司的標準:「讓這個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當然一定要是正向價值,那麼你的產品或公司成為王牌應該指日可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83

促成交易的五種方式

http://xueyuan.cyzone.cn/yingxiao-sale/233051.html

每個銷售人員都應該精通五種經典的促成交易的方法。

很多銷售人員懼怕詢問潛在客戶是否願意採購。原因很簡單:他們在內心裡很害怕對方的回答是否定的,那麼他們為了這個機會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工作都白費了。

畢竟,如果你不捅破這層紙,你就依舊可以享受幻想自己會贏得這筆生意的快樂。結果是,一些銷售人員始終猶豫不決,希望客戶能夠積極主動地說,「這是我的錢,把那個產品給我!」(這幾乎不可能發生。)

因為達成交易是如此重要,每個銷售人員都應該知道下面這五個經典的促成交易的方法,也應該瞭解應該在什麼實用實用它們。下面是這五種方法:

1.假定交易的促成方式

觀點:你問這樣的問題,如果客戶回答,就等於含蓄地表明可能採購。

例子:「請幫我弄明白你們的流程以及你們公司如何才會購買這種產品。」

最佳用途:當你並不確定客戶是否被說服的時候。問問這些細節可以幫助你瞭解客戶是否會決定購買或者允許進一步地考慮。但是要注意一點:如果你提問的方式太過笨拙,會讓對方感覺你試圖操縱他/她。

2.排除其他因素的促成方式

觀點:你問一個問題,如果對方沒有回答,實際上就是肯定了這筆交易。例子:「如果我們能夠給你這個價格的話,那麼你們是否還會因為其他什麼原因不從我們公司採購嗎?」

最佳用途:如果客戶是喜歡挑刺或者找茬的悲觀主義者的時候。記住,如果對方的答案是「是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不打算採購的原因」的時候,你要有一個備份方案。

3.強調時間緊迫的促成方式

觀點:你要把採購同客戶已經明確的時間期限聯繫起來。

例子:「你說你希望這些在[某個特定時間]之前完成;讓我們看看日曆,明確一下我們今天必須要完成什麼。」

最佳用途:當客戶需要在特定時間範圍內達到某一特定目標的時候。這也是有用的中間步驟,為後續的步驟打下了基礎——從而為最後的成交奠定了基礎。

4.直接提出要求

觀點:你總結了雙方的談話(或者一系列的對話),簡單直接地要求對方採購。

例子:「看起來我們已經回答了所有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夠向前更進一步了?」

最佳用途:這是一種通用的促成交易的方法,可以用於幾乎所有的銷售場合。它看起來並不意味著操縱對方,也很少會引起反彈。不過,如果對方的回答是「不」,你就要開始和對方對話,弄清楚為什麼客戶還某沒有準備好採購。

5.直接宣佈進入採購階段

觀點:你可以很簡單地通過表示採購即將進行來表明你對這件事的信心。

例子:「讓我們進入採購階段吧。」

最佳用途:在你看到多個「綠燈」信號表明客戶已經準備採購了之後使用這種方法。順便說一句,這種方法有一個額外的好處,把採購變成雙方的一種默契,而不是一個銷售人員向客戶發出的請求。

上面的內容是根據對PI Worldwide的CEO Nancy Martini的採訪內容鬆散編纂的。我和Nancy Martini合作撰寫了《Scientific Selling》這本書。要明確的是,我稱為假定交易的促成方式,Nancy稱之為流程驅動的交易促成方式——而且她沒有提到排除其他因素的促成方式,我 為了全面,也將其列在上面了。最佳用途則完全是根據我自身的觀察得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78

創業公司不該留這五種人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HR/234763.html

TechCrunch報導說,Yammer的用戶體驗主管Cindy Alvarez在failcon會議上聊到一個有趣的話題:創業公司應該盡快解僱的5類人。呃,另一角度來說這可能也是挺招人恨的一個話題。

早期僱員:這些人在創業項目初期就在裡面工作,當時的公司還不知道未來走向。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僱員就不那麼匹配公司業務的變化了。這處境雙方來說都挺艱難的,但如果當事人已經不適合這工作,把這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一再延後,更糟糕。

藝術家:創業公司裡的藝術家很常見。他們充滿激情和熱情,也有偉大的想法。但當事情沒沿著他們的思路發展時,他們就會拖後腿。他們不再按時干活,也沒了激情。他們會說:「我對這不感興趣。」如果他們的想法沒有被採納,他們會一直爭論。他們強烈的意見往往會影響團隊,讓團隊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繞過他們。某種意義上你不能讓他們在身邊。

思維固化者:這些人沒有創業氣質。他們可能會把創業公司當成成長型公司那樣施以經驗和建立的產品。但他們沒有足夠的靈活性來適應不斷的變化,來做一些不符合他們那些固化觀念的事情。

二手僱員:二手僱員們急於擺脫老闆,老闆也想擺脫他們。他們不是無能,但就不停的犯小錯誤,一點點累加,而這些小錯誤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團隊其他成員。

失敗的晉陞者:在原來的職位上有價值的員工,升職之後並沒有相應的發揮。問題的跡象:僱傭新人的速度比老員工晉陞的速度還要快。員工本人、新的崗位和創業公司所處的時間點都是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對於重新做回舊工作的員工來說是一個退步。讓他們離職吧,可能他們會在新公司找到適合自己技能的更好角色。

Alvarez很明確地指出,為了生存,你需要快速削減不干活的人。這對他們好,對創始人和整個足夠也都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38

長知識:談網絡炒作的五種方式和病毒式傳播的效用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068.html

【導讀】當前,網絡炒作現象日益突出,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網絡炒作的日趨氾濫與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浮躁的社會心態息息相關。下面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下常用的幾種炒作方式。

一、爆炸性型7

微博微信是媒體平台起家,每天微博微信上都傳播著各種各樣故事。故事的效果就看故事本身是否具有顛覆性和故事發生在誰身上。社會暴力事件,全民狂歡……人人都是新聞家,人人都有窺探社會的慾望。每一個爆炸性新聞都會對人的道德觀,人性底線進行挑戰。很多時候,人們關心事件背後,關注更多的是對時事的悲涼或感動。

二、出其不意型

微博微信是娛樂性質比較強的平台,很多顛覆常識性的內容更容易得到關注。出其不意的內容更容易得到網友的奔走相告。舉個例子,有曾經爆料,男性衣服前襟的紐扣一般在右側,女性衣服前襟的鈕子一般在左側。此收到很多人的轉發和評論,像這樣出其不意的內容就很容易得到網友的關注。

三、信息整合型

網上會退出很多生活常識的總結和大全,比如知識性的「四書五經」、「三山五嶽」具體指哪些?生活常識「十種抗衰老的食物」「哪些食物不能同食」等等,很多人遇見這樣的微博微信,都會進行轉發。不管用不用得上,備上總是好的。這樣的默默成了你的百科,最後一句,轉給你身邊需要的人,於是鼠標一點,就這樣擴散開了。

四、約戰型

街頭吵架總有一群人圍觀,微博微信上吵架更是圍得裡三層外三層。有人需要被圍觀,有人喜歡看熱鬧。雙方很多情況下各取所需。比如618電商大戰拉開序幕,不少網友熱切關注。希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好,噱頭也好,真性情也罷,網友們絕不會錯過看熱鬧的機會。

五、心靈雞湯型

現在社會不管人的心房設置多麼高深,人本能的感性情緒都會在一刻坍塌。勵志故事、親情故事、愛情故事,不管多麼陳舊,多麼老套,總會撞擊一部分人的心房,感觸、感慨、感動的故事人們不會吝嗇傳播。

六、自嘲型

不知何時,「矮矬窮」「屌絲」成了熱門話題。其實很多自稱「矮矬窮」的網友,也不一定真的就是矮矬窮,而是一種娛樂至死的心態反應。甚至那些「高富帥」也被切糕黨娛樂了一把,很多時候呼喊的「屌絲逆襲」實際上是人們生活在大城市一個心靈的宣洩窗口。

什麼是病毒式傳播

是一種常用的網絡傳播營銷方法,常用語進行網站推廣、品牌推廣等。其訊息傳遞策略是通過公眾將信息廉價複製,告訴給其他受眾,從而迅速擴大自己的影響。信息像病毒一樣才煥波和擴散,利用快速複製的方式傳向數以千計、數以百萬計的受眾。通過別人為你宣傳,實現擴散傳播的作用。病毒式營銷已成為微博微信營銷最為獨特的手段,被越來越多的群體成功利用。初始階段主要是通過各大關聯賬號,互相轉發,擴大受眾面,形成一個傳播集群。

病毒式傳播的效用

病毒式在於找到炒作的引爆點,如何找到能夠吸引大量的爭論,關注,轉發的內容是關鍵,而傳播技巧的核心在於如何挑起網民的情緒,無論是感人、亦或者是憤怒,讓傳播內容深入受眾心中,潛移默化製造自己的影響力。病毒式傳播是網上傳播最快,受眾最廣的。而一旦影響力形成,你將是網上最有話語權的人之一,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其他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16

創業中的五種虛假執行力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207.html

第一種虛假執行力:無條件服從——只強調員工「服從」,不強調員工的智慧

很多人講執行力,很喜歡強調員工的無條件服從。這種觀念是OEM(代工生產)製造業時代的產物。實際上這是一種基於「規模製造」的虛假執行力,其本質是把人當成了工具。而現在與過去的不同在於:

過去OEM時代,強調員工無條件服從,目的是進行機械化大生產,規模效率;

現在是品牌創造時代,強調要激發和運用員工的智慧,目的是關注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獨特價值!

OEM時代,強調員工無條件服從

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的形勢是所謂的「兩頭在外」——原料在外,市場在外。在這個階段,我們打造出來的是一大批代工企業,以山寨模仿為潮流,以速度為競爭優勢。

拿溫州打火機舉個例子。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最新款的打火機,不出數月,溫州就可以量產,並且不斷改進,出廠價不到日本產的1/5。

溫州的模仿速度最快,成本又最低,加上絕對的價格優勢,市場幾乎為之癲狂。按有人的話說:「貨車就等在路邊,一下裝配線,馬上打包發貨。」

此時,以代工企業為代表的中國經濟發展,技術是西方的,產品是西方的。企業要做的只是模仿,要的就是快,要的就是把成本降低,要的就是員工服從。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時代變了,「無條件服從」反而成了劣勢。

品牌創造時代,強調員工智慧

今天的中國經濟正在從製造轉向創造,從OEM製造轉向品牌製造。

以玩具行業為例。中國的玩具企業70%做代工,這幾年來,整個行業幾乎都在冬天掙扎。合俊集團,曾是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業,但是在2008年,在東莞說倒閉就倒了。在這種經濟局勢下,員工再怎麼無條件服從也無濟於事!再怎麼無條件服從,也不能讓企業活得更好!

這說明,能夠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再是員工的手腳,而是員工的頭腦。

在愁云慘霧的玩具行業中,當其他玩具行業都在掙扎的時候,有一家玩具企業正相反,活得非常好,這家公司叫奧飛動漫。我親自服務過這家企業,為這家公司提供過戰略與執行一體化服務。這家公司的前身叫「奧迪玩具」,也是一家傳統玩具公司,也做過代工。

奧飛動漫從2004年開始轉型,目標是做「中國的迪斯尼」。他們自己拍動漫、收購電視台、開發動漫玩具,打造「奧迪玩具「「奧飛文化」品牌。

2009年,在整個玩具行業最慘淡的時候,奧飛動漫A股火爆上市,被譽為「冬天裡的一把火」。

品牌創造的時代,企業需要的執行力不是無條件服從,而是對目標客戶需求的準確理解,而這種理解背後,需要的是員工的智慧。奧飛動漫恰恰就是抓準了目標客戶的娛樂需求。

奧飛動漫為了滿足目標客戶的這種需求,在產品的創意和製作上花費很大的心力,對動畫製作以及管理團隊的素質也相當重視。它的動畫製作及管理團隊有上百名成員,其中動畫、漫畫、電視劇等主要創意和製作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高薪從中國香港請來的。這支團隊打造了《火力少年》《鎧甲勇士》《電擊小子》《果寶特攻》等一系列經典動漫產品,深受孩子們的歡迎。

准,是這個時代的特點。誰能夠準確理解消費者的內在需求,誰能夠讓員工創造性地滿足客戶,誰就能活得好。

准,就要關注消費者,就要激發員工的智慧!

第二種虛假執行力:沒有任何藉口——只強調員工責任,不強調領導者責任

「沒有任何藉口」是前些年很流行的口號。這個口號在軍隊也許很有價值,但在講究品牌與創造力的今天,「沒有任何藉口」就是一種虛假執行力!

為什麼?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讓人把「藉口」講出來,也許正是我們改進工作、創造價值的地方。有句話說得好,「問題即機會」!

要知道,

但「執行力」已經變成了領導者的首選藉口,如果公司做不好,一句話就推得乾乾淨淨——「執行力不行」。於是,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公司戰略是沒有問題的,就是執行有問題。」

這句話表面上沒有問題,但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就有問題了。我們只需要深入問一句:

拿學生學習打個比方。很多家長都會說:「這個小孩不認真讀書。」那麼,小孩為什麼不認真讀書呢?家長會說,他們其實給孩子制訂了一個計劃,給孩子構建了一個未來,戰略沒問題了,就是小孩執行力不行。

這樣講表面上沒什麼錯,但我們都有切身體會,知道孩子不學習,是因為不想按家長提出的計劃學習。換句話說:家長常常忽略了自己的責任,即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做計劃。清楚了這一點,再去談孩子的執行力。執行力的天然結構是不能切割的。

我的結論是:這個工作主要是領導者的責任,不應該是員工的責任!

北上抗日,毛澤東也要自己做通團隊的思想工作。我們過去在強調員工執行力的時候,其實強調的是,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因此,領導者不需要多說什麼、做什麼,考核就行了!發獎金就行了!

這是一種什麼邏輯?!執行不是簡單地讓敢死隊衝鋒,這套邏輯的背後,是執行力的誤區:我們過分地強調員工的責任,不強調領導者的責任。

第三種虛假執行力:心態決定一切——只強調員工心態,不強調製度和流程

大家要明白一點:現在很多公司熱衷於心態遊戲。可為什麼執行力會變成心態遊戲?

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花時間去認真研究一件事情的順序或者邏輯結構。公司沒花最大的力氣去做這件事,而只是呼籲讓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突破一切障礙、去戰勝一切困難,這時候,執行就成了虛假的心態遊戲。

舉個例子,有人掐著時間趕飛機,稍微一堵車,主觀能動性就出來了。他就猛跑、猛衝,甚至跟人吵架。為什麼?沒時間了。

為什麼沒時間?因為他沒有提前做準備。

反過來,這個人如果先在網上把登機手續辦了,然後坐地鐵去機場,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這些準備工作沒有做好,他選坐出租車,可能選的還是一個駕駛技術不怎麼好的司機,然後時間還很趕,最後一切就都取決於執行力了。

所以,執行力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假象:虛假執行力聽起來很好,卻很害人,因為虛假執行力導致的結果是:公司永遠做不大!或者,做大了也會總出事,就像今天的蒙牛一樣。強調員工的心態,不強調公司的組織制度和流程,公司小還沒關係,公司一大就出大問題,這是虛假執行力的典型表現。

第四種虛假執行力:集體利益高於一切——只強調團隊利益,不強調個人利益

虛假執行力的第四種表現,是強調在團隊執行時,提倡所謂的「集體利益高於一切」,卻不強調個人利益,更不強調個人利益與團隊利益共贏的團隊文化。

這樣的結果是:時間一長,大家都反感集體,覺得被集體愚弄了。

為什麼會感到愚弄?因為個人永遠是商業的出發點,或者說,每個人參與商業活動,首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然後才是集體或團隊利益。所謂的市場經濟,就是一種制度設計,讓個人追求利益的時候,他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同時得到實現。

市場經濟能夠勝利是有原因的。同樣,所謂的公司,也是一種制度設計。這種制度設計的核心在於,每個人為團隊利益考慮的時候,個人利益會自動得到實現,而不是損害個人利益。

我們要明白一個基本點:現在很多公司都在講團隊執行,把團隊抬得至高無上。這表面上沒有錯,但認真去看,會發現背後有很大的問題:在強調團隊的時候,這不是真正的團隊精神,也不是真正的團隊管理!真正的團隊是什麼?

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吧:家庭可以說是中國最好的團隊了,那家庭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過年為什麼要回家?清明為什麼要回去祭祖?為什麼要參加婚禮?為什麼要給老人祝壽?

請問,家庭只不過是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基於血液關係的一種利益認同。大家相信,每一個人的付出,都會得到其他人同樣的回報,這就是家庭文化,家庭凝聚力只是家庭文化的一個體現而已。

所以,真正的團隊是什麼?

只有讓一個員工內心對團隊有真正的歸屬感,感到團隊的強大就是個人利益的強大,這個團隊才是他的團隊。

如果我們內心沒有歸屬感,利益沒有實現的渠道,對公司有不同意見也沒有辦法反映,有人破壞了公司的利益(或者個人利益)也沒有辦法制止……卻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說,「為了團隊你必須這樣做」,又會是怎樣的場景?

所謂少數服從多數,就成為強迫的藉口,第五種虛假執行力:「木桶短板」——只強調競爭力,不強調核心競爭力

第五個虛假執行力,體現在很多公司強調的執行中,沒有強調獨特的客戶價值,執行遠離了核心競爭能力的打造。

大家要明白:為什麼真正有效的執行不是做多而是做少?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中講得很清楚:要想真正有效,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放棄不值得做的事。

這就是說,執行力的本質並不是木桶理論,去補短板,執行力是長木桶理論,要揚長避短。

在木桶理論下,由於找不到方向,於是到處補短,彷彿執行力就是勤奮、加班,就是玩命地工作。這是虛假執行力盲目執行的表現,同時也是對執行力最大的誤解!

所謂執行,就是創造公司和客戶想要的結果。問題是,結果有很多,你想做出什麼結果?公司的事很多,員工的精力也有限,我們到底要做哪些事?

執行力的本質是做投資回報率最大的事,而最大投資回報率是由客戶決定的,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吧。大學四年,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哪些課對我的未來非常有價值,哪些課其實可學可不學。我花了最大的精力學兩門課,一門是數學,一門是英語。數學是一切東西的基礎,必須通過數學來訓練自己的邏輯能力。英語是我瞭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而非常空泛的課我基本不上,非常具體的操作性的課我也不上,未來要不要干這些事都不知道,現在玩命去學那些很專業的課幹嗎?所以,我與很多人相反,他們都強調專業課,而我強調基礎課!我放棄了很多課,但我把數學和英語學得非常好。

我們班還有另一類人,他們每門課都學得特別好,拿到了獎學金。我從來沒拿到過獎學金。但是現在來看,哪類人更有執行力?

我覺得我有執行力,他們沒有執行力,因為像我這樣學習的更適應社會。我們在大學時,所謂的計算機課是BASIC語言,我就不上,現在大家都知道,那東東可能已經成古董了!

如果凡事都要做好,就是讓大家都去拿獎學金,都去做三好學生,這個執行力就太難了!這就是打造執行力很痛苦,不容易做到的原因。

如果打掃衛生不外包,綠化也不外包,員工要把所有工作上的事都做了,上完班之後還要打掃衛生,有哪件事能做到真正的高水平?員工執行力就超強了?

所以,執行力有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領導者要把最核心的客戶價值(也叫獨特客戶價值)定義出來,作為員工的奮鬥目標!

而聚焦的做法,理論上,稱之為核心競爭力理論。核心競爭力強調的是發揮長處,而不是修補短板。

真正的執行力,強調的是「斜木桶理論」。執行力並不要求像木桶理論那樣,每塊木板都一樣齊。真正的執行力,要求的是,我們的優勢在什麼地方,就應該把那塊板加長,然後將木桶傾斜起來裝水,這樣不是一樣可以裝得了很多水嗎?

換句話說,缺的東西怎麼彌補?外包就行了,讓別人去做。

耐克把運動產品的設計能力發揮到極致:美國人工成本高,就把生產外包給亞洲。揚長不補短,所以優秀!

想要核心競爭能力?就要懂得一點:取長補短、全面發展,只會造就平庸。請記住一句話:「均好」與「平庸」往往是同義詞。

 以上文章選自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執行》一書,作者:姜汝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13

在線旅遊市場商業化的五種主流玩法

http://www.iheim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5
2013年中國旅遊市場總交易額約為29475億元,其中在線旅遊市場增長迅速,市場交易額已達2522億元,面對這個規模巨大且前景廣闊的在線旅遊市場,儘管市場存在攜程、去哪兒等一些老牌實力企業,但仍然有許多互聯網創業者投身其中,導致在線旅遊服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實現有效商業化已經成為在線旅遊服務商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話題。目前為止,眾多在線旅遊服務商,已經開始了眾多商業化嘗試,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目前在線旅遊市場商業化的多種玩法

Agency模式(代理商模式)

這種模式比較常見,也是目前在線旅遊服務企業中最主要的一種商業化模式。Agency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在用戶和產品供應商中擔當代理商的角色,在交易中通過抽取佣金賺錢。這個模式單筆交易營收較低,但穩定。在國內眾多在線旅遊服務商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去哪兒網,通過集成各大在線旅遊服務代理商,在其中充當綜合大代理商的角色,並通過收取部分佣金或者提成進行商業化盈利。另外其他在線旅遊服務商,如攜程,藝龍、世界邦旅行網等都或多或少具有這種商業化玩法。

Media模式

顧名思義,Media模式就是媒體化商業模式,通過內容分享,社交分享等聚集大量的目標人群流量,成為在線旅遊市場的信息分享和共享入口,進而形成聚集效應,在聚集效應下通過廣告展示,內容植入等方式形成一種旅遊服務企業品牌或服務的廣而告之,是一種媒體玩法,因此廣告收入便成為其主要盈利模式,如螞蜂窩、窮游網、面包旅遊等,它們主要有論壇、遊記和攻略幾個板塊,主要通過記錄旅行者探索世界的軌跡,分享旅行者旅途中的點點滴滴,並回答其各種旅行問題保證平台的流量。然而隨著信息分享平台的增多,在內容大同小異的情況下,靠廣告作為主要收入已經不能成為長久之計。據悉面包旅遊近期便推出各種跟團游,一個原本倡導自助遊的網站,必須通過跟團游的形式來營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Media模式商業化玩法的可持續性存在一定的問題。

Merchant模式(用戶出價)

這種模式首創於美國,目前國內還沒有。Merchant模式就是和酒店,機票,租車以及目的地服務商合作,以固定的配額和價格獲取相關產品。同時在線旅遊服務商擁有相應的自主定價權向消費者收費,以此獲得產品差價。這個模式單筆交易營收通常比較高。反向拍賣的模式遵循了經濟學中的「保質期」越近,商品價值越小。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美國的在線旅遊服務企業:Priceline,其憑藉獨特的「C2B」模式:name your own price (用戶出價),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旅遊服務商,市值高達619億美金,可見這種商業化玩法的價值已毋庸贅述。

EC模式(電商模式)

EC即Electronic Commerce(電子商務),所謂EC模式主要是指旅遊產品的在線商城化,目前在國內,儘管在線旅遊企業攜程,途牛網等發展了好幾年了,但是佔整體旅遊市場的份額還是非常小。大部分的資源還是掌握在傳統旅遊社的手中。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多傳統旅行社也開始注重在線化,如港中旅旗下的芒果網,算是最早涉足在線旅遊的傳統旅行社,通過把線下旅遊產品在線化銷售,實現線上和線下雙渠道銷售。電商模式的盈利方式和傳統旅遊產品的盈利方式基本一致,比較穩定,但是因為旅遊產品的價格透明度較高,所以盈利空間普遍較薄。

Integration模式(集成模式)

Integration模式主要是指集成在線旅遊市場各種商業化模式的部分特點,通過綜合優化,實現盈利的一種商業化玩法。該種模式的典型代表為世界邦旅行網。在自助遊成為在線旅遊市場發展的主要趨勢下,世界邦旅行網通過定位自助遊和國外游,以一站式出境自助遊服務為基本出發點,利用其自身電商平台集成國外各地優質旅遊服務供應商,借助DGC(Daren Generated Content,即達人生成內容),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達人實現分享有價值的旅遊資訊內容,融入Media模式,並通過全程代訂,以全權代理模式實現集成商業化操作。

據悉,近期世界邦旅行網即將推出一鍵全程代訂自助遊,通過一鍵全程代訂,實現一站式在線自助國外旅遊服務,該模式可以實現讓用戶可以自由、一站式地自助挑選與行程相關的(包括部分稀缺的)旅行產品,用接近乃至低於目前跟團游的價格、享受跟團游無法比擬的體驗。集成模式通過綜合優化各種商業化模式,實現了一種在線旅遊市場商業化創新玩法。

隨著在線旅遊市場的發展,尤其是自助遊和出境游的提升,在線旅遊旅遊模式的商業化玩法必將會更加豐富多彩,的確值得探索和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