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也许已经大获全胜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u9sd.html
这一年多来,中国政府在反通胀方面的力度举世瞩目。只有一个很有自信和执行力的政府才能在短期内做得如此坚定和彻底。但是,在大家喊"加油,加油"的时候,也许,这个胜利其实已经获得了。
说这话,我冒了很大的风险。首先,我在基层工作,对全国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其次,目前宏观数据显示经济依然相当"不错"。很多人说,经济还是过热。
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从来不是科学,而是一个非常高深的艺术。政策产生效力通常有时差,而时差究竟是多少也不稳定。而且海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数也会起作 用。本人跟很多同行一样,经常指手划脚,批评政府的政策太松,太紧,太早,或者太晚。但是,大家站着说话腰不痛。把你我摆在决策的位置上,我们行吗?
不过,我还是想斗胆说说看法。我认为,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已经做得相当成功。如果我可以进言的话,我觉得,政府现在有三件更为迫切的宏观经济政策要调整: (1) 在资金市场, 开闸放水, 但是提高水价,(2) 减税,(3) 限制地方融资平台。让我一一道来;
第一,政府应该考虑在放松信贷流量(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抛弃贷款额度限制)的同时,大大提高基准利率水平。现在企业(国企除外)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利率高 低,而是能否获得资金。健康的企业不在乎利率高几个点,而衰败的企业觉得无息贷款也没法承受(毕竟,本金还是要还的)。众所周知,我们周围有大量摧毁经济 价值的企业。目前的利率政策奖励低效率的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恶化资金短缺,加剧金融市场的腐败和不公平。在增加资金供应量的同时,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会 有助于民间利率的降低和高利贷的降温。
政府需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全面减税。高税率鼓励逃税,窒息经济,妨碍创业和就业。高税率实际上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原因是逃税和经济活动的减少)。各种减税政策往往创造腐败和私下交易。
第三,大大限制地方融资平台的功能。他们多数的活动是低效率的和摧毁经济价值的。而且,他们推高了原材料价格,乃至整个通胀,恶化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 生存条件(比如,恶化了融资环境,破坏了公平竞争)。确实,现在经济也许还需要降温,但是,继续降温不应该以中小企业为代价。温州和其它地区的民间集资和 出现的问题充分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存款利率太低,二是中小企业急需资金,而又无法从银行获得支持。
请允许我归纳一下我对目前经济状况的看法。
(1)中国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但是,只要克制地方融资平台的活动,通胀压力会大大消除,中国经济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公平性也会改善。
(2)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只是提高了市场资金的紧张程度和利率,而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和有办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人们没有受伤,只是中小企业受伤很重。同时,存款人损失很大。
(3)如果现在的经济政策不马上调整,国内股票市场还可能再大跌。银根太紧,必然有所伤害。从现在的银根和市场利率来看,国内股票基本上都太贵。
也許中國真的遇到了好時機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1wgx.html
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談到我們選擇現在的投資方法時發現,有一位朋友由於同樣一個原因——我們都沒有太多時間放在投資上,但我們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投資方法,他 選擇了趨勢、機會主義,而我選擇了長期持有。說到最後才發現,因為他對中國經濟的看法較悲觀,所以只有抓住機會才下注,不敢長期持有;而我對中國經濟一直 樂觀,所以才長期持有,賺取企業成長的部分。所以每個人的投資方法是由自己的閱歷、世界觀、價值觀等很多東西決定了。所以,如果別人認可你的投資理念,不 過是認可你的世界觀、價值觀,如果別人不認可這些,你也沒有必要那麼糾結,畢竟你不可能要求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一樣。就像我和我那位朋友一樣,雖然我們投資 的原則方法都不一樣,但是不妨礙我們繼續交流。
以下的文字典型地反映了我盲目樂觀的心態,請朋友們注意!
![也許中國真的遇到了好時機]()

昨天政府工作報告將2012年的GDP增長定在了7.5%,多年以來首次低於8%。這和很多人的猜想不太一致吧,但是卻和我的預計是一樣的,我不是說我預計到了7.5%這個數字,但是我預計到了國家不需要保GDP增長了。
為什麼以前保增長那麼重要呢?因為報增長的目的是為了保就業率,每年新增勞動力人口那麼多,如果不增長就不能新增就業機會,失業率如果上升就會導致社會的 不穩定。所以國家以前若干年的主要經濟目標就是保增長。但是目前,人口結構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了,勞動力人口從開始上升開始變成下降了,而且每年還下降不 少,這從全國各地的用工荒可見一斑。既然勞動力人口下降了,就業壓力自然就大幅度下降了,這樣增長就沒有那麼迫切了。如果不需要去保GDP的增長,那麼國家就可以做以前沒法做的很多事情了,比如調經濟結構,保護環境等等。
其實在經濟方面,國家能夠做的事情其實真的很少。如果不是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就算國家再喊多少年口號,估計也很難不去保增長,就算經濟學家或者持反對意見的人再怎麼對經濟增長方式有異議,可能也無濟於事。但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很多問題自 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不是說民工收入低嗎,現在你招不到民工了,還不提高工資嗎?哈哈,工資低的問題解決了!不是說內需拉動不了嗎,現在民工一個月都拿 2-3000,花得比以前豪爽多了,哈哈,內需也拉動了!不是說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走到了盡頭嗎,現在民工也招不到,乾脆少幹點算了,也不保增長了, 有空還能幹點別的。也許中國真的遇到了好時機,也許不過是發展過程中必然的規律!
陽光紙業(2002):也許,2012年下半年已經出現拐點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2/18/%E9%99%BD%E5%85%89%E7%B4%99%E6%A5%AD%EF%BC%9A%E4%B9%9F%E8%A8%B1%EF%BC%8C2012%E5%B9%B4%E4%B8%8B%E5%8D%8A%E5%B9%B4%E5%B7%B2%E7%B6%93%E5%87%BA%E7%8F%BE%E6%8B%90%E9%BB%9E/最近沒空更新網頁。不過睇到陽光紙業(2002)的網頁有以下正面的消息,就寫一寫。
“全年完成紙品產量104萬噸,實現利稅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和9.9%。”
分析1: 全年完成紙品產量104萬噸,同比增長8.3%
2011年產量:約為950,000噸,使用率為85.5%(數據來源:2011年年報)
2012年上半年銷量:約490,000噸 (數據來源:2012年中期報告)
2012 年 1-9 月產量:750,260噸 (數據來源:2012 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
2012年全年完成紙品產量:104萬噸 (數據來源:公司網頁“集團公司隆重召開2012年度表彰大會”)
通常陽光紙業是有單才生產的,所以產量跟銷量差別不是太大,筆者就假設 銷量=產量,得出:
第三季度產量:約260,000噸
第四季度產量:約290,000噸 (注意:公司設計年產能為1,100,000噸,即一個季度為275,000噸。代表第四季度是fully loaded)。
分析 2: 實現利稅3.6億元,同比增長9.9%
“實現利稅”是內地術語,筆者不才、不懂把這數字跟公司年報資料比較,不過9.9%是百分比,較為有意義。翻查過往網上資料,陽光紙業2011年,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4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利稅3.2億元。而根據公司2011年年報,公司年度利潤及全面收益總值為88,509,000元,每股盈利為0.10元。以此推斷2012年盈利比2011年稍為高一點,即2012年全年每股盈利都有0.10元 (注意:這數字純屬推測)。
公司2012年中期每股只賺0.02元,那麼公司下半年每股賺0.08元,比上半年多賺3陪。如果屬實代表,陽光紙業在2012年下半年已經出現turnaround(拐點)。
拐點
筆者認為下半年出現拐點是由於
(a)外在因素
1. 紙價在2012下半年有輕微的升幅;
2. 產品需求在2012下半年有所增加;
3. 財務費用2012下半年有所下降。
(b)內在因素
1. 包裝業務開始提升產能和毛利率;
2. 節能項目發揮作用(如新的沼氣回收項目每年節省1,000萬元天然氣採購);
3. 2012上半年的車間技術改造發揮作用。
總結
最近大股東和管理層都分別有增持,也許具有指導意義。
陽光紙業的盈利提升不單純依賴外在因素,長遠可以看高一線。
另外,陽光紙業2012年中期發盈利預警,根據以上推測2012年全年業績不會發類似的預警。如果利好情況持續,反而2013年中期隨時發盈喜添,不過這是後話(哈哈,筆者喜歡發白日夢),就先見到2012年全年業績後再評估。
盤點這幾年的投資失誤 - 也許我們都是盲人摸象 icefighter
http://xueqiu.com/1622002697/23494271早醒了,睡不著,起來寫文章。想不到雪球上5點鐘就有人敲開市鐘了。
10年開始投資股票,真的是無知無畏,什麼都不懂。我經過一番自我摸索,看中了港股復旦張江。可惜資料很少,我在網上用各種關鍵詞,拚命挖掘資料,拼湊了一些文章,即使到現在,在網上搜索復旦張江的投資文章,好像基本上只能搜到我寫的,其他人的依然不多。
投資復旦張江不能算賠,我滿倉持有半年多還是一年,可能是略虧,我就出來了。
A股這個時候我主要研究並發文看好的只有兩個股票,昆明製藥,福瑞股份。昆明製藥還算看得準,但是福瑞股份就走眼了。這個股票我沒有買,但是公開發文看好的也算投資失誤。
我之前已經反覆總結過復旦張江和福瑞股份的投資失誤。說白了,就是新技術,都有各種侷限性,不要過於盲目樂觀。但問題是,我現在看多了商業歷史,才知道,破壞性的創新技術最開始也都是缺陷纍纍的,例如火車最開車都不如馬車跑得快,而很多技術看起來完美無缺,到頭來卻失敗了,例如摩托羅拉的銥星,例如通信業界傾力打造的ATM標準最終敗在IP這種簡單為美的草根協議之下。經驗教訓就是不要盲目對新技術新路線過於自信,測不準的概率很高。
再後來,就是讓我悔恨的投資失誤了。我幾乎在2011年中集安瑞科的歷史性底部前後一兩天,半倉抄底了這個去年的超級大牛股。只可惜,後來我在諸多名博的文章誘惑之下,慢慢將倉位轉向中國熔盛重工,匹克體育,聯邦製藥等股票。錯失了中集安瑞科的收益,反而造成了一些虧損。當然,由於我09年在期貨上的投資教訓,我已經學會了止損。很多價值投資者很自信,不止損,我想這也許是很多名博主後來銷聲匿跡的原因吧,滿倉一個股票,結果後來深套不休,例如曾經有一個賣房滿倉押寶中泰化學的博主。
熔盛重工,匹克體育,聯邦製藥,這幾個股票對我在投資上的啟迪其實遠大於它們帶來的經濟損失。熔盛重工,當年我是看朱文兄的博客買入的,朱文兄至今依然把它作為港股第一倉位,但是他持倉眾多,很分散,風險不大。
這幾個股票,最大的啟迪之一是不要盲目逆向投資。這方面林奇的文章很好,不要為逆向而逆向,我也反覆引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被某個事物曾經的泡沫和盈利高峰所吸引,夢想著重現輝煌,殊不知,這種時刻往往是數十年一遇的,例如07年的航運暴利,09,10年的棉花暴利,甚至11年的水泥暴利可能都算。熔盛重工的輪船業,匹克體育的體育服裝,聯邦製藥的抗生素原料,都不知道何時能夠脫離行業的低谷。大家都夢想著很快回到過去的高峰盈利,只可惜,消化不良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他們的轉型方向海工,更加差異化的體育服裝,胰島素等,都充滿很多不確定性。
現在,對於這種股票,我會更傾向於右側交易,就是看到了行業的週期明確有了改善信號,或者公司的轉型開始展示成效才考慮買入。如果是左側抄底,那麼一定要重視資產負債表,如果像熔盛重工這種資產負債率過高,多元化的業務相互之間無法對衝風險的,我基本上不會考慮。
前一段時間我也初步研究了大成生化科技等股票。這個股票之前以研究羅欣藥業出名的愛麗舍大哥好像已經買入建倉。但我的結論還是等等。與熔盛重工一樣,資產負債率很高,而且週期性嚴重,原有的氨基酸很難重現過去的輝煌,新轉型的植物醇還遠遠沒有技術成熟,誰知道何時能夠規模盈利。
現在這兩個股票都已經創新低或者即將創新低。
聯邦製藥我曾經發文表示,相比科倫藥業,更看好聯邦製藥。現在看來,這完全就是錯誤。我當初的主要論點就是:聯邦製藥新轉型的胰島素前景好,科倫藥業從大輸液往抗生素轉型,不靠譜。啟示有幾個:首先,對於公司的主營業務要深刻認識,它究竟會如何發展?現在看起來,科倫的大輸液比起聯邦製藥的抗生素原料還是要好。其次,轉型一定能夠成嗎?胰島素這種高難度的細分市場,是中國企業這麼容易突破的嗎?特別是聯邦製藥這種沒有深刻思路的公司?
我看了sosome老大的港股逆向分散投資的實盤倉位,聯邦製藥的倉位最重,恐怕他潛意識裡也還是有看好醫藥股的主觀偏見,所以才對聯邦製藥分配了最多倉位。其實,聯邦製藥的主營業務不穩健,新業務不確定性大,資產負債表也不算特別好,這個公司的運營能力總體上是一般的,股價也不算便宜,沒有低於淨資產。
A股這兩年我主要的失誤就是永輝超市,嘉麟傑。說實話,這兩個股票我買入後也都很快清倉,沒怎麼虧損。永輝超市我是因為門店裝修攤銷期限過長有虛增收入風險賣出,但現在看來,永輝超市主要的問題還是估值太高,同時它的生鮮模式不一定有我們想像的牛,可以跨地域不斷革其他現有超市的命,同時忽略了房租和人力成本對超市行業的系統性影響。
嘉麟傑當初我拿來跟探路者和魯泰對比,說白了主要是基於它的小市值,它現有業務戶外服裝高級面料的壁壘,以及進入戶外服裝高端品牌的前景。教訓有幾個,第一個,跟聯邦製藥等一樣,主營業務的壁壘估計錯誤,它的戶外面料壁壘還不如魯泰的色織布壁壘高,業績下滑更厲害,第二個,新轉型的業務成效很慢,不確定性很大,高端品牌哪有那麼容易塑造?探路者走大眾入門級產品路線,正好趕上這幾年的景氣,所以估值雖高,業績還是增長的。魯泰的襯衫轉型慢,但是它的現有面料業務很堅挺,業績比較穩定。嘉麟傑這種小市值公司反而是業績下滑最厲害的。
最後一個就是中國食品了。去年我主要投資的是醫藥股,A股片仔癀,東阿阿膠,港股廣州藥業,中國生物製藥,李氏大藥廠等。中國食品當初主要還是衝著它的業績在逐年轉好,甚至在張裕等同行下滑的情況下,它半年報逆勢增長,給了我危險的心理暗示。另外,它的食用油我覺得應該是大眾消費品,有提升潛力。後來考慮到紅酒行業的危險,我還是清倉了,沒有虧損,幸運。年報出來,讓人大失所望,不僅紅酒理所當然下滑,食用油竟然破天荒虧損了。
昨天又思考了一下紅酒行業。我感覺,也許多數時候我們都是盲人摸象,自以為看懂了一個行業和公司,其實南轅北轍。之前,有多少人在中葡股份,張裕等紅酒股上摺戟?也許,大家跟我一樣,都是衝著紅酒在中國的人均消費量低於世界水平,紅酒的健康優勢,紅酒替代白酒趨勢這些美好潛力去的。但是,紅酒行業真的那麼容易複製白酒的輝煌嗎?
白酒的成功,其實有很多因素,例如中國投資驅動的社交需求,中國的文化傳統白酒佔統治地位,紅酒是舶來品,面臨國外紅酒的激烈競爭,白酒比起紅酒更加共性化但同時還保持個性化,例如白酒都是勾兌的,容易規模生產,而紅酒都是年份酒,不同年份的天氣導致紅酒質量不一樣,價格也顯著有差異。
國外紅酒品牌太多了,似乎都是小眾品牌,家族企業,例如我在南非Woolworth看到過差不多有數十個品牌數百種當地紅酒,價格也都不貴,很多折合人民幣才幾十元。我也看過南非的紅酒雜誌Wine,去過開普敦的著名酒莊參觀。
也許紅酒就TMD是一個小眾的長尾路線的個性化行業,不適合規模化生產,適合慢慢經營而非學快速消費品鋪天蓋地鋪貨,把自己和渠道撐死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不管是張裕,還是中國食品,中葡股份,也許都不是很好的投資標的,估值都太貴,小眾產品想指望業績暴增,不現實,所以必須要求安全邊際。
不管是長城的酒莊酒路線還是中葡的葡萄園限產路線,我相信是正確的選擇,回歸小眾經濟長尾路線,提高質量,限制產量,但是,在面臨國外紅酒競爭,以及如何適應紅酒的個性化營銷方面,都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也許,葡萄酒行業,最好的投資標的還是王朝酒業呢,價格低,即使自己的品牌無法復興,它的紅酒庫存和葡萄園也可以轉手賣個好價。誰知道。
總結自己的幾年投資歷程,最大的感受還是不要過於自信,我們也許都是盲人摸象,真的能夠洞察一個行業和公司的本質,而不是僅僅靠運氣賺錢?終極的制勝之道還是要兩手準備,一方面儘量追求安全邊際,多多研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企業的管理層是否誠實還是貪婪,另外一方面深刻瞭解行業和公司的本質,明白它們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一方面固然要儘量多蒐集和研究數據,另外一方面也要努力用常識和邏輯思考,數據會有矛盾衝突,只有常識和邏輯能夠指引方向。
李靜聊創業動機:沒那麼神聖,也許就是受不了變態上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23.html我是27歲開始創業的,從央視出來,雖然拿得很多,但我實在受不了那種很壓抑的環境。我出來以後,像現在的很多創業者一樣,寫了特別多節目的策劃案,也不像現在參加這麼一個會議能夠換名片,找投資,就跟我平常吃吃喝喝的人談了我的想法,後來我發現他們僅限於吃吃喝喝,絕不投資。後來是我媽媽投給我了我們家所有的積蓄,讓我做了《超級訪問》,我也很爭氣,《超級訪問》第一年就紅遍了大江南北。
創業動機:也許是受不了某個變態領導
我覺得創業的人80%是現狀對心靈、精神上的一種壓抑,我當時掙5000多塊錢,當時算也很多了,但是我就是覺得心靈特別壓抑。
我以為我是應該進入上流社會的,但是我發現其實我受不了那個假。當我創業後,在小西天租了一個居民樓,那個小髒餐館,穿著拖鞋,根本就不是白富美。可我覺得我屬於小西天,屬於小髒館,喝著白酒、吃著羊肉串吹牛的那個女孩,我特別快樂,我精神上特別自由。
我覺得很多人創業都是因為你某個變態上司和糟糕的環境,還有所謂的一個特別惡劣的狀態,根本也沒有說什麼遠大的抱負,說一定要怎麼樣,賺多少錢,或者要出名,就是那種特別原始的情緒。
為什麼選擇做互聯網,將來會發力做明星經濟
我從來沒有在網上購買過東西,我發郵件只會粘貼,我對互聯網的認識就是在搜狐和新浪看娛樂新聞。 選擇互聯網就是因為史南鵬讓我做,當時紅杉投了我們以後,希望我們做成美國的瑪莎那樣的品牌,有自己的廚藝、鍋碗瓢盆,有自己的品牌。我記得當時我試圖上過淘寶,屬於很笨的那種人。所以我在還沒有瞭解任何互聯網的時候,我們就做了。
樂蜂網今年是第五年了,在前年的時候,我開始看各大電子商務網站賣東西,賣得全部都一樣。我覺得樂蜂網必須要做到個性化。大家知道,我做的是脫口秀節目,我跟中國的明星都很熟,我覺得明星都有他們自己的見識和經驗。我在想,在美國,明星的品牌有400億的市場,為什麼在中國,我們拍電影,我們的票房收入很好,在中國是沒有衍生產品的。或許可以用互聯網改變傳統的明星經濟。
也許很快,我們的銀行將會這樣運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337.html1,80%的普通零售客戶,在發現他們或許需要金融服務需求後,首先通過金融門戶服務超級搜索引擎,在他們的互聯網接入終端上,搜索和確認可以匹配他們需求的最佳銀行方案。籍由搜索引擎鏈接該銀行的超級網銀接入端口,客戶的需求很快通過網銀通道完成交易。
2,20%的高端零售客戶,在發現他們需要金融服務需求時,將首先聯繫他們的私人財富顧問。財富顧問將承擔超級搜索引擎的作用,負責將客戶的需求整理後,向所有銀行間的私人銀行部門詢價撮合。完成撮合後,財富顧問將私行最佳解決方案通過互聯網傳送回客戶,由客戶完成交易。
3,銀行的零售和批發客戶經理,將每天根據預約計劃,手持「單兵業務終端」平板電腦,上門拜訪客戶,受理客戶所有需要「點對點,面對面」解決的需求。客戶經理將客戶的需求輸入「單兵終端」,加密傳回本行網銀前置機服務器,經身份確認和直接交由本行清算系統完成清算交易。
4,所有客戶的存款利率報價需求,客戶經理經由「單兵終端」接受總部(總行或分行)當天利率授權報價。在完成存款利率報價撮合後,客戶的存款經由其本人的「BANK APP」軟件或客戶經理的「單兵終端」完成轉帳清算交易。
5,所有零售和小微客戶的貸款需求,客戶經理經由「單兵終端」,將客戶的申請材料經過現場審核後,全部以數據庫形式,影像文件形式和視頻錄音文件傳回總部前置機。總部前置機系統將上述文件全部轉換為後置貸款審查數據系統。銀行後台盡職審查人員完成數據審批後,於兩小時後給出審查批覆。客戶經理根據批覆,在客戶現場完成貸款放款所有授權簽約和鑑證手續。
6,銀行的客戶經理,每天營業終了,將通過「單兵終端」打印出當天的所有交易流水和本人截至當天的資產負債表並獲取績效考核打分以及基於該打分應獲取的當年累計薪酬額度。
7,銀行總部的資產負債人員,根據全行當天的資產交易頭寸情況,確定當天的隔夜負債交易策略,包括拆出頭寸活買入CD,用於滿足資負率,貸存比,流動率和充足率等監管比率。
8,銀行總部的金融市場部人員,根據全行當天的資產買入情況,通過券商將部分信貸資產打包成證券化交易產品,於次日通過交易所在機構和個人市場掛牌出售,以實現資產負債表平衡和利差利潤鎖定。
猜一猜,上述這些預言將在幾年時間內發生?哪些銀行的人員和機構將消失?哪些工作機會將出現藍海機遇?
亞馬遜連續14年不掙錢,也許永遠都掙不到錢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1/144604.html四處開戰的亞馬遜
從產品結構來看,亞馬遜早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B2C電商公司。除了經營跨國電商亞馬遜網之外,它還向大量企業提供云服務,向普通消費者銷售電子圖書、數字音樂,提供音樂流媒體和視頻流媒體服務,它還涉足硬件:Kindle閱讀器、Kindle Fire平板、Fire TV機頂盒,就在上週末亞馬遜還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機Fire phone。除此之外,為了完善電商業態,它也在佈局移動支付。另外少為人知的是,亞馬遜還擁有並運營IMDB等網站。
它從來不是一家和善的公司。
蘋果、Google、微軟全部是它的敵人。它儘可能壓低供貨商價格,維持電商平台的價格競爭力。它和線下商戶爭客源,和全球多國的綜合、垂直電商競爭線上流量。它努力控制運營成本,亞馬遜工人罷工的消息不時佔據新聞版面。它在摧毀傳統書店生意同時,還利用自出版平台壓製出版商,甚至波及夾在中間的作者。
它的云服務在蠶食IBM等傳統IT廠商的利益,也在迎接新老勢力挑戰。它為Dropbox此類公司提供云服務的同時,又在覬覦這些公司的業務。為了擁有承載自家服務的硬件,它分裂了Android。
在電子書影音領域,它和蘋果、Google這兩家挾移動平台強勢地位擴張內容生態的巨頭戰鬥的同時,還在各個細分領域打擊巴諾、挑釁YouTube/Netflix/Hulu/HBO Go、Pandora。
在硬件領域,它和華碩、三星等手機/平板廠商競爭,還和Google、蘋果這樣的機頂盒佈局者以及Ruku這樣的創業公司競爭,當然Fire TV的遊戲功能還隱隱瞄著微軟Xbox和索尼PlayStation。亞馬遜佈局移動支付,少不了和Square,Google Wallet還有蘋果大戰一場。
簡直是到處開戰,戰到沒朋友……
追根述源這還是一家商店
儘管亞馬遜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越來越多,但這家1994年出生於貝爾維尤車庫裡的企業,骨子裡依然是一家商店。只是它出售的商品越發複雜了,正如Logo裡從A到Z的箭頭一樣,幾乎無所不包。云服務的計算力、Amazon Appstore裡的應用這些也都成了亞馬遜出售的商品。
作為一家Store,亞馬遜的核心運營模式依然從「供貨商」那裡拿貨,把顧客從競爭對手那裡搶過來,把貨物賣給他們。
亞馬遜從圖書出版商那裡拿書,從各類商品生產商和品牌商那裡進貨,在自家網店裡銷售並通過物流運送給顧客。亞馬遜從出版商和個人作者那裡批發來「電子圖書」,賣給顧客。亞馬遜還從音樂發行商、視頻發行商那裡批發電子影音專供自己的會員。亞馬遜低價出售硬件產品,希望用戶通過它享受自家的服務……這當中,似乎只有自建數據中心,把計算力出售/出租給創業公司和其它機構的AWS並非這一模式。
在這些「商品」中,亞馬遜的數字自出版和應用商店,是最不像「商店」而更像「平台」的產品。然而就在這兩個平台上,亞馬遜仍保持著高度的運營和控制力不放鬆——無論是Google Play和蘋果AppStore,都相對中立不會過分干涉用戶和開發者行為,它們都是為交易雙方提供平台並從中抽佣。然而亞馬遜總難以克制住自己對商品定價權的干涉,以及通過運營和促銷此類電商強運營手段促銷電子書和應用的行為。
在這樣的一家商店眼裡,只有供貨商、競爭對手、顧客。
亞馬遜作為一家商店,橫亙在供與求之間。這個鏈條運轉的核心,依然是價格,或者說「價差」。為了維持對競爭對手的壓力,亞馬遜必須保持低利潤率和對供應商的苛刻;為了擴張,亞馬遜會抓住各種可能的機會擴張商品品類,從而和不同領域的敵人戰鬥;為了粘住消費者,亞馬遜必須提供有價格優勢的商品和周到的售後服務(也是有成本的)。
價格是亞馬遜核心的競爭力,而不像競爭對手蘋果或者Google那樣提供一些獨特的服務。Google核心利潤來源的自動廣告體系具備強烈的不可取代性;你只能在蘋果那裡買iPhone,蘋果出售的是昇華於硬件和軟件之上的獨特體驗。
亞馬遜?它的獨有價值呢?
貝佐斯說過:世界上有兩類公司,一類提高價格,一類降低價格。亞馬遜無疑屬於後一類,它殘酷高效地追求降低價格。「低價」給亞馬遜迎來了顧客親睞。然而這條道路也限制了亞馬遜本身對於利潤的追逐。而它的戰線越豐富,就要花費更大的代價去壓縮利潤。
什麼時候亞馬遜能夠賺錢?
這個問題也許永遠沒有答案。
因為,如上文所說,亞馬遜的價值就是他的價格,而只要存在競爭,亞馬遜就必須用低利潤來保證自己的價格優勢,同時需要大量投入來研發新的產品和技術。換句話說,亞馬遜的盈利,也許要等到它「全面戰勝對手」的那一天。
可這一天似乎還太遙遠——亞馬遜電商業務在多個國家確立了絕對優勢,但在部分市場(例如中國)仍在辛苦掙扎;亞馬遜的自出版平台運轉良好,巴諾已經無力迎戰,但亞馬遜缺乏強勢的移動平台,蘋果和Google仍是潛在威脅;亞馬遜云服務雖然享有領先優勢,但仍面臨著激烈競爭乃至價格戰,而且部分企業用戶也在逃離;亞馬遜的硬件業務並不能提供營收,而是提供電商消費和內容消費的通道;Fire Phone?這款高價的手機能否為客戶普遍接受還是個很大的疑問。
還有第二種可能——亞馬遜越來越重要的Prime會員體系,讓會員沉浸在亞馬遜的各項服務之中,不斷地增加他們的逃離成本,並以此獲得更多服務的定價靈活性。
當然,最壞的情況是,不斷的新增服務和打不完的競爭對手,讓亞馬遜永遠都無法掙到錢,直到它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無論如何,亞馬遜遠沒有到收割利潤的時候。
本文原載於:PingWest
寄語2015:一些和投資和賺錢也許有關,也許無關的隨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30
互聯網創業凜冬已至?也許新風口在“海那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5/152938.shtml
導讀 : 當前國內經濟萎靡的寒冬之下,移民或許可以實現資產在全球範圍內的最佳配置、運用多元化的投資方式有效管理財富,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眾所周知,在2015年現半年開始,國內的實體經濟正在經歷著結構調整的陣痛,進入相對艱難的時刻。而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已經互相滲透,實體經濟的不景氣,也開始蔓延到互聯網行業。資本市場是國內經濟的晴雨表,僅僅8月就比7月份投資額度下降63%。新三板投資從53億直接降到4億,這種斷崖式的下跌,也側面反映出互聯網全民創業正在逐漸降溫。
互聯網+移民,寒冬之下的暖流
國內實體經濟困難,互聯網創業又遭遇寒冬,這卻恰恰讓另一個行業日漸火爆起來,那就是海外移民投資。因為在於當前國內經濟萎靡的寒冬之下,移民可以實現資產在全球範圍內的最佳配置、運用多元化的投資方式有效管理財富,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所以,乘著這股“春風”,11月20日,國內著名金融服務商“諾亞財富”在昆明舉行了年會。該活動是諾亞集團最大型“諾亞鉆石客戶年會”,即諾亞財富最高級別客戶的家庭盛會。而海那邊作為首家互聯網移民服務平臺,應邀參加,並為超過4000位投資過億的諾亞客戶,進行海外投資分析及海外身份獲得等服務。這也從側面放映出在資本寒冬里,移民市場並未受到影響,整個行業依舊處在逆勢上升的時期,堪稱寒冬里的一股暖流。此次大會之所以邀請海那邊作為合作方,很大原因在於諾亞的客戶皆為社會精英階層,對於新型的商業模式接受度更高,所以互聯網+也早已滲透到他們的方方面面,而海那邊作為一家互聯網+移民的新型移民公司,能夠在解決他們的需求同時,更能讓他們親身體驗新模式帶來的便捷。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編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 (2015) 》顯示,我國華僑華人總數約為 6000 萬人,中國國際移民群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體。2013 年,獲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三國永久居留權的中國人分別約為 71798 人、34000 人、27334 人,總數為 13.3 萬人。與此同時,準備移民的國人數量仍在持續增長中,其中,中國是美國永久居留移民第二大來源國,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最大來源國之一,是澳大利亞除技術移民外其他各移民類別的最大來源國,並持續第二年成為英國第一大移民來源國。在中國,僅僅移民申請這個行業,就是一個價值千億級的市場,而如果將並未被開發的移民後的資產轉移、房產、學業等市場包含進去,那這塊蛋糕之大,足以令眾多資本和創業者心動。
互聯網移民模式漸成,行業面臨洗牌
但海外移民作為一個高利潤的行業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由於移民中介的資質良莠不齊,服務質量難以保證,不少案子積壓時間過長,錯過了辦理的最佳時期,最終只能不了了之。而自 2015 年兩會政府報告發布以來,“互聯網+”成為了創業的關鍵詞,海那邊正是看到了移民市場的前景,率先試圖嘗試用互聯網+打破這個被傳統中介把持的行業。因為對於現在的移民行業來說,移民服務不再只是單純意味著要移居海外的基本要求,正在逐步轉變為移民後的教育質量、居住環境、跨國金融、資產配置等更多樣化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在傳統移民中介那里並未得到有效的釋放。
由於互聯網的屬性,在推動解決移民行業多樣化需求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而這正是當下傳統移民行業備受詬病的地方。雖然傳統中介也會在互聯網上進行推廣,但方式較為單一,多數采用競價排名,這種推廣方式競爭激烈,獲客成本高昂,而這部分費用最終只能轉嫁到客戶身上;所以移民行業的互聯網化已經勢在必行。以澳洲 189 移民為例,一般中介收取的服務費為 7 萬元,而海那邊通過互聯網節省了巨量的推廣費用,能夠將服務費用降至2萬元,這對於看似一片紅海的移民行業來說,無異於一場性價比的徹底顛覆。
那麽,海那邊這種近乎價格戰的移民服務,到底意欲何為?其實,他們可能更為看重的是移民後端的延伸產業鏈。在他們眼中,移民人員並不是一次性服務的客戶,而是他們可以長期服務的用戶。而海量的移民後續需求市場,正處在一片藍海之中等待市場的挖掘,這無疑是一座巨大的金礦,但這座金礦對於傳統移民產業來說擁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對於互聯網來說卻並不是問題,所以催化出新的互聯網移民模式也成為了必然。
互聯網+將會如何改造移民產業?
在整個行業內,傳統移民公司價錢並不不透明,因此主觀上不希望用戶間產生交流,而移民本身是一個高價低頻的行業,用戶決策時間比較長,而每年中國移民海外用戶群體達到上百萬,準備移民的用戶人群更是移民用戶的十倍之多。這些潛在移民用戶迫切的需要一個可以交流的平臺,以此來獲得他們需要的信息。長久以來,沒有一家大平臺能完全滿足用戶在獲得移民案例、咨詢解答、信息分享等等這些方面的需求。而從當前國內的移民現狀來看,目前的移民人群的流量較為分散,在QQ群、海外華人社區、論壇等處都有零碎散落。
此外,有數據就顯示,在移民後第一年,僅有 23%的移民者們能適應新移民生活,另外 77%的新移民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移民相當於對自身生活進行了重新構建,包括安家服務、生存環境、社交圈子等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移民後用戶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依舊以海那邊為例,海那邊在利用互聯網化的手段降低了服務單個客戶的成本的同時,也在努力搭建一個PGC+UGC的內容產生的移動版線上移民社區,將用戶與用戶連接起來,使得有用戶可以再互動並沈澱出一些優質的內容,以此沈澱數據,正是在試圖改變當前的移民需求難題。正是出於對這種商業模式的看好,海那邊在創業之初便獲得了真格和源碼資本共合投的100萬美金,成為首家獲得風險投資的移民公司。
而除了在後續延伸產業鏈的挖掘之外,互聯網+移民的過程也將更加的智能化。像海那邊推出的智能評估系統,用戶只要在互聯網通過選擇意向移民國家、移民目的、可用於移民資金、希望獲得身份、外語能力、可海外居住時間等條件,就會自動獲得多個按匹配度高低排序展示的移民項目建議,一目了然,優劣勢對比清晰,既方便用戶找到最匹配自身情況的項目,也增加了用戶的自主選擇權。同時,海那邊更將移民流程監控搬到了移動端,並把整個申請過程中可控的部分劃分成一個個可追蹤的時間節點,並實時提醒,如 1-15 天收集資料,15-20 天制作簡歷……這相當於給移民規劃顧問和客戶都安上了一個發條,任何一方的消極應付,對方都能及時發現。
總而言之,互聯網+移民的未來充滿想象空間,海那邊的創新舉措也非常值得傳統移民公司學習和反思。在國內經濟困境的當下,移民產業正越來越成為一個備受關註的焦點產業,前途一片光明,但同時,也依舊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對於互聯網+移民的創業者來說,移民行業是一個精英行業,而想要提升業內的口碑,就需要非常專業的外形包裝能力,來提高用戶的移民成功率。同時近年來整個行業由於信息不公開的原因,信任度也被各個傳統中介惡意透支,所以有移民需求的消費者常常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受到侵害,更願意相信在行業內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品牌,作為行業新人,如何通過高性價比的服務打動消費者,逐漸積累起市場口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只要堅持下去,也許,下一個風口就是這里。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歪道道,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