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联商社控制权争夺战火重燃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114/0511575725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06

“茂业系”闪击渤海物流 控制权争夺一触即发“茂业系”闪击渤海物流 控制权争夺一触即发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5/20090905015015851.html


       短短4个交易日在二级市场上增持5%的股份,“茂业系”以  “闪电战”的方式再度举牌渤海物流(000889,收盘价6.08元)。

        渤海物流今日公告称,9月1日至4日,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兆投资在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票1693.53万股,占总股本5%,第三次达到举牌标准。

        分析人士认为,至此,深圳茂业集团旗下的中兆投资已累计持有渤海物流5080.62万股,占其总股本的15%,与目前渤海物流第一大股东新长江投资15.27%的持股比例十分接近,双方关于控制权的争夺战一触即发。

控制权争夺步入高潮

        “ 茂业系”对渤海物流的青睐由来已久。2008年10月份,中兆投资首次宣布举牌渤海物流,当时该公司通过二级市场累计买入渤海物流2263.21万股,占 其总股本的6.68%。此后,中兆投资又在2008年10月15日至当年12月31日期间陆续从二级市场买入渤海物流1118.48万股,占比 3.30%,同时使得中兆投资持有的渤海物流股权比例达到9.98%。

        在沉寂一段时间后,2009年8月25日,中兆投资再度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渤海物流5.39万股,占比0.02%。至此中兆投资已累计持有渤海物流股份3387.08万股,占其总股本比例的10%,完成第二次举牌。

        对于持续增持渤海物流的原因,中兆投资称是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拟进行战略投资;同时,中兆投资还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在合适的市场时机下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继续增持渤海物流。

        深 圳一位私募人士表示,考虑到目前渤海物流的第一大股东新长江投资仅持有5170.45万股、占比15.27%,对渤海物流的控制权已十分薄弱,如果后市“ 茂业系”继续增持,而新长江投资又不愿放弃第一大股东的地位,那么双方关于渤海物流控制权的争夺即将打响。

渤海物流前三季度预亏

        渤 海物流公布的股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显示,中兆投资在9月1日至9月4日间增持股票的交易价格区间为5.08元/股~6.25元/股。在上述期间内,渤海物 流的股价从最低4.88元最高冲至6.27元。“由此不难看出,中兆投资正是这波上涨背后的主要‘推手’。”有业内人士表示。

        虽然中兆投资看好渤海物流,但该公司目前的业绩表现并不令人满意。渤海物流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亏损709.05万元,每股收益为-0.021元。同时,渤海物流还预计,1月~9月将出现亏损,且亏损额较上半年大。

        显然,单从业绩表现上看,“茂业系”频频举牌渤海物流的动作让人费解。但上述深圳私募人士认为,渤海物流是秦皇岛市目前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旗下的华联商场、商城商场、天华大酒店、金原商厦、金原超市、金原家居装饰城连成一片,经营面积约16万平方米。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部分百货业上市公司经营困难,但这些公司又都拥有大量黄金地段土地,无论是地产价值还是经营改善价值都潜力巨大,或许这就是茂业系看中渤海物流的地方。”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6

相对控股下的控制权之争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1/t2775789.htm


 民生银行和民生证券成立之初,股权非常分散,即使是第一大股 东,也难以对企业实施控制。这是监管层乐于见到的局面。然而,对于卢志强的泛海系来说,“控制”始终是其参股金融企业的终极目标。于是,民生银行董事会之 争以及民生证券股东之争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大概率事件。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冲突,卢志强找到了控股金融平台的另一条路—打造民生投资。

  民生银行董事会之争
  1996年2月7日,59家股东发起成立民生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3.80 亿元。成立初期,民生银行股权极为分散。广州益通集团公司出资9028万元,位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4%。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各持9000万股,并列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2%。时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的刘永好所代表的希望系旗下仅有希望集团公司持股3.62%,列第13大 股东,而且希望集团法定代表人是刘永行。
1999-2000年,民生银行A股上市前夕,经历了一次股权大转让,股权开始由分散转向相对集中,希望 系、泛海系和东方系位列民生银行股东前三名。希望系刘永好通过旗下新希望、南方希望和希望集团分别持有9.99%、4.7%、2.37%民生银行股份,合 计持股17.06%。民生银行发行上市后,其持股比例稀释为13.62%,略逊于泛海系。通过泛海控股及盟友船东互保协会和中色建设,泛海系共持有民生银 行23.9%的股权。民生银行上市后,其股权比例稀释为18.3%。东方系以9.4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三,上市后持股比例稀释为7.51%。
股东洗牌之后,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2000-2006年,民生银行内部风平浪静且快速发展,规模和贷款年 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7.5%和53%,遥居同业之首。2006年7月16日举行的民生银行董事会换届选举中,在民生银行董事会人数由15人扩张到18人的 情况下,第一大股东刘永好以44.8%的得票率落选,未能进入董事会,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2007年3月,民生银行实施定向增发。希望系旗下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与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分别认购13090万股与35700万股,而泛海控股则认购11900万股,东方系放弃了此次配股权。刘永好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拉大了与其他股东的距离。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泛海系减持民生银行股票。
2009年民生银行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刘永好以99.93%高票正式当选为董事,出任副董事长一职。


  民生证券股东之争
  民生证券前身为黄河证券,2002年4月进行增资扩股,引入14家股东,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到12.82亿元,泛海控股以18.716%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埋下了民生证券股东之争的隐患。
2003年4月28日,民生证券召开股东大会,第一大股东泛海控股联合一些股东代表提出“关于更换股东大会主持人的提案”,并提议由泛海控股副总裁岳献 春主持股东会会议,此举引起南阳金冠集团、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河南花园集团等股东代表的强烈反对,中途退场以示抗议。由此,民生证券股 东划分出鲜明的两个阵营:以董事长席春迎为代表的老管理层和以泛海控股为代表的大股东,而管理层的更换成为双方矛盾升级的导火索。
2003年 5月10日,泛海控股等股东代表在北京月亮河度假村继续召开会议,罢免了以席春迎为首的多数原管理层,改组新董事会并选举泛海控股副总裁岳献春为董事长。 2003年5月12日,“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岳献春以及钟金龙等人进入民生证券北京总部,宣布现任董事会已被股东大会中止,准备交接工作。而以席春迎为 首的原董事会及管理层并不承认“新一届董事会”,认为大股东2003年5月10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人数没有超过2/3,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合计持有民生证券 33.144%股权的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和河南花园集团等股东表示支持以席春迎为董事长的原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且,南阳金冠集团、河南莲 花味精集团、河南花园集团以及河南隆丰物业股东代表联合签名向证监会提交的《民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部分股东关于中国泛海等单位变相抽逃资本金等问题的有关 报告》,认为中国泛海存在违规抽逃资金、违规收购民生证券股权、侵害其他股东的正当权益等行为。在出资问题得到落实之前,本次股东会不应行使其表决权。
最终,泛海系胜出,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来自监管层与舆论的压力。对于民生证券股东方所反映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于5月26日下发了《关于民生证券有 限责任公司有关报告的复函》,要求大股东中国泛海在6月30日前归还抽逃的资本金;要求暂由席春迎、钟金龙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对公司所有事项及公章 使用实行双人签字,共同负责。同时派出北京证管办和郑州证管办的联合工作组到公司进行现场调查,对于公司经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等问题进行全面稽核。更为关 键的是,泛海系意图绝对控制的民生证券也因此元气大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92

相对控股下的控制权之争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1/t2775789.htm


 民生银行和民生证券成立之初,股权非常分散,即使是第一大股 东,也难以对企业实施控制。这是监管层乐于见到的局面。然而,对于卢志强的泛海系来说,“控制”始终是其参股金融企业的终极目标。于是,民生银行董事会之 争以及民生证券股东之争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大概率事件。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冲突,卢志强找到了控股金融平台的另一条路—打造民生投资。

  民生银行董事会之争
  1996年2月7日,59家股东发起成立民生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3.80 亿元。成立初期,民生银行股权极为分散。广州益通集团公司出资9028万元,位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4%。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各持9000万股,并列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2%。时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的刘永好所代表的希望系旗下仅有希望集团公司持股3.62%,列第13大 股东,而且希望集团法定代表人是刘永行。
1999-2000年,民生银行A股上市前夕,经历了一次股权大转让,股权开始由分散转向相对集中,希望 系、泛海系和东方系位列民生银行股东前三名。希望系刘永好通过旗下新希望、南方希望和希望集团分别持有9.99%、4.7%、2.37%民生银行股份,合 计持股17.06%。民生银行发行上市后,其持股比例稀释为13.62%,略逊于泛海系。通过泛海控股及盟友船东互保协会和中色建设,泛海系共持有民生银 行23.9%的股权。民生银行上市后,其股权比例稀释为18.3%。东方系以9.4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三,上市后持股比例稀释为7.51%。
股东洗牌之后,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2000-2006年,民生银行内部风平浪静且快速发展,规模和贷款年 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7.5%和53%,遥居同业之首。2006年7月16日举行的民生银行董事会换届选举中,在民生银行董事会人数由15人扩张到18人的 情况下,第一大股东刘永好以44.8%的得票率落选,未能进入董事会,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2007年3月,民生银行实施定向增发。希望系旗下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与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分别认购13090万股与35700万股,而泛海控股则认购11900万股,东方系放弃了此次配股权。刘永好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拉大了与其他股东的距离。
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泛海系减持民生银行股票。
2009年民生银行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刘永好以99.93%高票正式当选为董事,出任副董事长一职。


  民生证券股东之争
  民生证券前身为黄河证券,2002年4月进行增资扩股,引入14家股东,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到12.82亿元,泛海控股以18.716%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埋下了民生证券股东之争的隐患。
2003年4月28日,民生证券召开股东大会,第一大股东泛海控股联合一些股东代表提出“关于更换股东大会主持人的提案”,并提议由泛海控股副总裁岳献 春主持股东会会议,此举引起南阳金冠集团、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河南花园集团等股东代表的强烈反对,中途退场以示抗议。由此,民生证券股 东划分出鲜明的两个阵营:以董事长席春迎为代表的老管理层和以泛海控股为代表的大股东,而管理层的更换成为双方矛盾升级的导火索。
2003年 5月10日,泛海控股等股东代表在北京月亮河度假村继续召开会议,罢免了以席春迎为首的多数原管理层,改组新董事会并选举泛海控股副总裁岳献春为董事长。 2003年5月12日,“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岳献春以及钟金龙等人进入民生证券北京总部,宣布现任董事会已被股东大会中止,准备交接工作。而以席春迎为 首的原董事会及管理层并不承认“新一届董事会”,认为大股东2003年5月10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人数没有超过2/3,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合计持有民生证券 33.144%股权的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和河南花园集团等股东表示支持以席春迎为董事长的原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且,南阳金冠集团、河南莲 花味精集团、河南花园集团以及河南隆丰物业股东代表联合签名向证监会提交的《民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部分股东关于中国泛海等单位变相抽逃资本金等问题的有关 报告》,认为中国泛海存在违规抽逃资金、违规收购民生证券股权、侵害其他股东的正当权益等行为。在出资问题得到落实之前,本次股东会不应行使其表决权。
最终,泛海系胜出,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来自监管层与舆论的压力。对于民生证券股东方所反映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于5月26日下发了《关于民生证券有 限责任公司有关报告的复函》,要求大股东中国泛海在6月30日前归还抽逃的资本金;要求暂由席春迎、钟金龙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对公司所有事项及公章 使用实行双人签字,共同负责。同时派出北京证管办和郑州证管办的联合工作组到公司进行现场调查,对于公司经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等问题进行全面稽核。更为关 键的是,泛海系意图绝对控制的民生证券也因此元气大伤。


  声明:本刊电子版已经独家授权给
全景网
,未经全景网书面授权,禁止任何方式翻印或转载。侵权必究。转载联系电话:0755-83247179,邮件:[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94

从暗斗到明争 博弈控制权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806/2010080603410400.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黄光裕与国美管理层的矛盾是如何一步步激化的呢?通过查寻黄光裕入狱后的一些资料或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融资与“反稀释”

        自黄光裕“出事”之后,国美一直在努力  “将大股东案件对公司正常运营的影响降到最低”,杜鹃、黄光裕先后辞去了董事职务,陈晓也被委任为国美集团代理主席,同时担任国美行政总裁。

        不过,“消极影响”还是来了。银行最先作出反应,使国美一度出现资金困局,最后决定通过公开募集资金来解决。

2008年12月初,国美电器董事会提出一份增发20%普通股或可转债的计划。但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内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直至2009年4月,国美公布了竞购单位入围名单,分别是贝恩资本、华平基金和KKR。

        然而,这一切都是在大股东黄光裕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2009 年5月初,黄光裕从羁押地发回了两封亲笔信,措辞明确、不留余地——公司缺钱,可以降低股权,但不能放弃控制权。不过,当时陈晓在引进投资者上也和黄光裕 出现了分歧,陈晓给出的理由有三点:能满足国美资金需求,有零售业投资经验(贝恩投资的300余家公司,近1/3是零售业),“在改善公司的治理水平上获 得益处”。

        随后,国美董事会下属的特别行动委员会聘请财务顾问帮助国美做了资金需求分析,并根据大股东黄光裕的要求,设计了30亿港元融资方案。其后,贝恩资本决定从投资角度参与这笔交易。黄光裕夫妇在引资完成后,仍继续持有30%以上的股份,保留第一大股东地位。

        2009年6月22日,国美对外披露了有贝恩资本参与的、包括增发可转债以及配售新股相结合的融资方案,获得32亿港元资金。贝恩资本成为国美电器第二大股东,且获得国美董事会11个席位中的3个非执行董事席位,以及首席财务官和法律顾问的提名权。

        不 到一个月后的2009年7月13日,国美电器以每股0.672港元的价格发售22.96亿股公开发售股份。当时,国美与贝恩达成的包销协议是,原股东没有 认购的股份将全数由贝恩拿下。当时外界普遍认为黄光裕将无力参与配售而接受被稀释的命运,如果认购能力不足,其所持股权将由35.5%摊薄至27.2%。

        但 是出人意料的是,7月20日,已身在囹圄的黄光裕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大手笔减持国美2.35亿股股权套取现金约4亿港元,然后耗资5.49亿港元参与国美此 次供股认购。其所持有的股份在配股完成后占到国美股份的34.0%,仍牢牢占据着国美电器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捍卫”控制权

        然而,有了贝恩资本的进入,国美控制权之争就一直在角力。而国美的引资也并未就此止步。

        2009 年9月23日,国美电器再度向机构投资者发债筹资23.37亿元,并在次日赎回了13.26亿元的2014年零息可转债。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发债未超过 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有权决策不超过20%股权比例的融资限额,并未事先知会黄光裕。而这也激化了内部的矛盾,黄光裕在2010年5月悍然行使大股东否决 权。

        2010年5月12日,国美电器发声明指出,这两名股东的投票决定会将国美陷于重大危机之中。因为如年报中所述,如果贝恩在国美董事会中失去了董事席位将造成公司违约并须做出赔偿。这样的投票结果将直接导致公司所要承担的相关赔偿额高达人民币24亿元。

        国美称,国美电器已再次委任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竺稼等三人为非执行董事,由5月11日起生效。

        对于此次双方对簿公堂,业内人士指出,对国美电器来说,被罚款500万元,的确算不了什么。一直威胁国美电器发展的风险,是黄光裕有点偏执的控制权之争。

        据了解,黄光裕上月决定上诉后又放弃了对国美电器单位行贿的上诉,陈晓此前曾表示,“大股东当时的案件还在审理中,其认为与上市公司的关联度越强,其官司会有对其有利的结果,但是结果并非如此。”

        他还表示,“现在国美电器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已经高度统一,董事会一致通过对贝恩三位非执行董事的任命就是明证,对于黄总,其对国美电器此前的高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公司利益面前我们必须作出理智的选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94

国美控制权变数丛生 高管出面拉票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0476.html

美电器(00493.HK)多名高管昨日联合接受媒体采访,表态支持公司董事会。这是国美电器大股东与董事会矛盾公开数日后,该公司管理层首次公开表明态度。

8月4日,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家族通过控股的Shinning Crown,提出举行临时股东大会动议,并要求撤销陈晓的国美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职务。按照相关条例,国美电器有不超过21天的时间正式考虑对要求信函的回复。

此后以陈晓为代表的国美董事会与黄光裕家族展开了频繁的媒体公关和机构投资者沟通,意在争夺各方支持。

不过,就目前来看,这场控制权争夺战最终结果如何仍存多种可能。

陈晓绑定贝恩

昨日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是国美副总裁李俊涛、孙一丁、牟贵先、何阳青以及首席财务官方巍。其中,孙一丁身份微妙。

在8月4日国美电器收到的函件里,黄光裕要求撤销孙一丁的执行董事职务,但可以保持行政副总裁的头衔。

面对媒体,孙一丁表示,在座的管理层都在国美很多年,“对国美、对黄(光裕)总都是有感情的,尊重他对国美作出的贡献,但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所有管理层都坚定支持董事会,我们对大股东现在的想法、做法也很不理解,很遗憾。”孙一丁说。

昨日的见面会上,对于当初国美为何引入贝恩资本,几位国美高管做出了更多解释,亦最终证实了陈晓以个人名义为国美作出数亿元担保。

孙一丁表示,2008年11月黄光裕出事之后,国美管理层毫无准备,银行开始对国美收缩信贷,供货商也降低供货额度。

“单纯从供应商角度出发,已经没有办法帮助国美摆脱困境,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牟贵先说。方巍表示,当时国美的资金缺口达到30亿元以上。

孙一丁说,6月22日方案公布之后,国美的资金困境终于得到缓解。

国美方面同时证实,陈晓确实以个人名义为国美电器做了数亿元的贷款担保,如果按照大股东的要求将其解职,担保就会解除。

国美2009年年报披露,黄光裕与陈晓总共担保达到8.8亿元,其中陈晓个人部分不详。

根据国美与贝恩的可转债条款,只要银行出现1亿元不良贷款就属于违约事件,贝恩即可获得1.5倍,即24亿元的赔偿。

国美人士表示,陈晓在内部多个场合表示过“与贝恩不熟”,但上述做法相当于陈晓与贝恩被捆绑到了同一辆战车之上,只能共进退。

业绩下滑真假?

外界分析,黄光裕家族与陈晓矛盾的公开,其导火索在于陈晓在任期间引入了贝恩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稀释黄光裕股权,这让黄光裕感到了失去对国美控制权的威胁。

黄光裕之妹黄燕虹对媒体表示,陈晓为了自己的私欲,改变了国美电器的发展方向,企业发展明显滞后,如果不改变,将很快被竞争对手超越。

黄氏家族代理人也指出,在过去一年来,陈晓以牺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大量地关闭平均线以下门店的方法,通过“做业绩”来粉饰国美报表,达到在国美内部和市场上扩大个人影响的目的。

2009年,国美总共关闭了189家门店,负责这项业务的孙一丁表示,如果只有店面数量的增长,没有单店效益的提高,最终只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国美在2009年对亏损的门店和无法通过调整得到改善的门店进行了关闭。

按照孙一丁的说法,在完成贝恩融资之后的首个季度即2009年第三季度,国美的销售额开始实现正增长,单店效益从2008年第四季度的1115万元达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1441万元,增长29%。

说到激动之处,国美副总裁李俊涛甚至公开抨击竞争对手,“苏宁说它是第一,那是扯淡,国美在市场份额上是绝对的第一,因为国美还有很多没上市的门店,还有大中电器等。”

高管拉票

尽管国美管理层昨日不愿意谈论目前与机构投资者的接触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即将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机构投资者的投票将决定究竟谁将胜出,而各种可能都将存在。

截至昨日,港交所的资料显示,黄光裕仍持有国美电器35.55%的股份,贝恩资本若将可转债转换为股份后,持有国美10.81%的股份。同时,摩根大通持股9.01%,摩根士丹利持有6.6%股权,富达基金持有4.37%的股权。

贝恩资本支持管理层已毋庸置疑,其他三家大机构投资者持有国美约19.98%的股份。若贝恩资本将可转债换为股份,黄光裕持股量将会摊薄至 29.8%。国美管理层共持有1.8%的股份,如三大机构均与贝恩及管理层为同一战线,32.59%的持股量与黄光裕旗鼓相当,在临时大股东会上否决黄光 裕动案更有胜算。

然而以富达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们可能已无心恋战了。

港交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已经有多家机构投资者减持国美股票,也有机构进行了增持。其中,8月6日富达基金在二级市场减持1.792亿股,持股比例由5.57%降至4.37%。摩根士丹利则在同日增持国美电器8.1万股,持股比例由6.45%略升至6.6%。

国美管理层显然希望以此向投资者拉票。“如果公司没有未来,我们这些人留下也没有必要。”孙一丁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3

阿里巴巴控制权面临“十月变数”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11770.html

2005年,马云应邀前往美国加州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与杨致远会面时,不会预料到巴茨在2009年的强势出现,他或许也不会预料到,与雅虎的交易在2010年10月会面临大变数。

阿里巴巴想回购雅虎所持股份的愿望再受打击。雅虎CEO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近日公开对媒体表示,雅虎目前无意出售持有的阿里巴巴39%的股份,她本人也可能会加入阿里巴巴董事会。

根据2005年双方签订的协议,雅虎以10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业务取得阿里巴巴最大单一股东地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目前共有4个席位,雅虎联合 创始人杨致远占据了其中1个。今年10月起,雅虎将获得在阿里巴巴董事会的第二个席位,阿里巴巴董事会席位将增加到5个,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高管和雅虎 分别占据2个,另外一个属于软银。

巴茨表示,投资阿里巴巴是明智的战略,对现在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采取任何行动都不会给雅虎带来好处。雅虎要坚持持有的态度非常明确,因为这对雅虎来说仍有“战略意义”。

“我们现在不会轻举妄动。”巴茨认为,接下来马云会运作淘宝上市和回购股票,这对雅虎来说是好事。

有投行估计淘宝网价值100亿美元,支付宝价值50亿美元,但这些估值无法做到准确。而巴茨的态度显示雅虎的最佳退出时机起码要等到淘宝网和支付宝上市以后。

巴茨还称,不认为雅虎与阿里巴巴关系紧张。她甚至说与马云之间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她为此举例称她最近一次高峰会议上整天都与马云邻座。

不过,雅虎香港总经理上周表示要在中国内地市场争取广告商。阿里巴巴对此非常抵触,其新闻发言人对外表示可能因此重估与雅虎之间的关系。

阿里巴巴上市公司CEO卫哲更是在近日公开表示,雅虎已不再拥有其自主搜索引擎技术,阿里巴巴与雅虎间合作关系的基础已不复存在,阿里巴巴并不需要一个没有业务协同作用或者技术的金融投资者。8月份,阿里巴巴已与搜狐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共同发展“搜狗”搜索引擎业务,

目前,巴茨对持股态度坚决,对阿里巴巴表态缓和,但如果在10月份巴茨进入阿里巴巴董事会,变数发生的潜在可能性陡升。届时,雅虎方面和阿里巴巴方面各占两席,软银的立场成为一些重大事务投票表决的关键。

从10月份开始,双方的交易条款将发生关键性的变化:雅虎的投票权将从当时约定的35%增加至39%,而随之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软银保持29.3%的投票权不变。

雅虎占有39%的股份和投票权,董事会也占有一席,软银持有29.3%股份,并在董事会中占一个席位。软银CEO孙正义如果站在马云一边,那么马云掌握的投票权可以扩大到61%,董事会席位将为3席,才可以实现对局面的完全掌控。反之,雅虎将获得控制权。

这意味着,软银在阿里巴巴集团与雅虎双方利益“平衡木”中的地位在10月将发生重大变化。软银不仅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9.3%的股份,同时也拥有雅虎日本约41%股份,还持有美国雅虎将近5%的股份。一旦雅虎和阿里巴巴发生重大冲突,孙正义到底如何选择,还是未知数。

雅虎对阿里巴巴投票权和董事会席位的增加如同巨大的“核威慑”。比如雅虎、软银及阿里巴巴三方所达成的“CEO马云不会被辞退”条款也在10月到期。因此从理论上讲,雅虎具备发起辞退马云的能力。而巴茨此次回应中的“我认为马云将会干得非常好”,颇耐人寻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79

贝恩表态支持陈晓 或意在国美控制权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7/1847684.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国美控制权的黄陈之争,作为第三方的贝恩投资始终是其中的关键。
将持有的15.9亿元人民币债务投资转股之后,昨日(9月16日),国美方面发布新闻稿称,贝恩资本将在“9·28”特别股东大会上,对决议案投票支持董事会和管理层,对第一、二、三项投赞成票,对第四至八项投反对票。
对此,大股东shinningcrown新闻发言人对贝恩转股及投票一事表示:转股后,贝恩从公司债券持有人变为股东,而不再是依靠有“严格投资保护条款”的财务投资者,按说它应该会以公司长期股东的身份来参与公司事务。
“贝恩把选票投给谁,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9·28’特别股东大会的决议要能够保证国美的完整、稳定和健康;有利于解决公司业已存在的矛盾和纠纷;有利于重建并完善业已被破坏的公司治理结构;重组后的董事局要有能力结束目前混乱的局面。”上述发言人表示。
“暧昧”的贝恩
短短一天,贝恩在支持黄陈之间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见。
“债转股是投资机构正常的权利。”贝恩投资亚洲董事总经理竺稼9月15日曾对媒体表示,实施债转股的目的并非是“站队”,不是为了与某一方“做斗争”。竺稼同时强调,公司之前便已决定提前债转股,未来也将在保证自己投资回报的基础上寻求退出。
同日,邹晓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也表示,已同竺稼见过数面,双方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沟通,愿意与贝恩资本合作,其还在与贝恩资本开展讨论以方便双方可为公司带来专业技术和利益最大化。
不过昨日,在《每日经济新闻》收到的国美方面发来的一封 《贝恩支持国美董事会和管理层》邮件中,贝恩新闻发言人表示,“贝恩支持国美董事会和管理层,因为他们在公司困难时期表现出色。债转股完成后,我们将在9 月28日的股东特别大会上,对决议案投票支持管理层,对第一、二、三项投赞成票,对第四至八项投反对票。”
据接近贝恩的相关人士表示,黄光裕方面的确已同贝恩接触过,但双方在改组董事局、替换陈晓等动议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不过,该人士也强调,支持董事会也并不意味着同大股东黄光裕对抗。
一位接近国美董事会的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此前有媒体对贝恩的态度有所误解,现在贝恩表态,“在国美的原则问题和投票上,贝恩将会和国美董事会站在一起。”
“债权人”保障权益不再
“贝恩的表态更加证明了贝恩实际上就是冲着国美的控制权而来。”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仲继银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从目前贝恩资本宣布将债转股、正面介入国美控制权之争来看,贝恩真正想要的也许正是国美的控股权。
事实上,贝恩资本的投资价值已经体现。据了解,贝恩债转股后,将占扩大股本后的9.98%股权。以国美昨日(9月16日)2.34港元计算,其市值为 38.10亿元,在此期间还获得了5%的利息9020万港元,则贝恩资本自2009年6月22日持有该债券至2010年9月7日期间的累计收益率高达 116%,这意味着贝恩进入一年多,回报已逾倍。
仲继银表示,贝恩方面做出了全额债转股的选择,这就等于,贝恩将只能按照其所持有股份的大小享受股东权益,“债权人”的保障性权益将不复存在。
深圳合智咨询合伙人张铁军认为,“贝恩此举也与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不完全相符,很难说清贝恩是不是冲着国美控制权而来。”虽然贝恩已表态支持董事局,但是由于黄光裕持股依然占有优势,而对于陈晓希望通过增发来稀释黄光裕的股权,或许贝恩也不愿意看到,局势依然不够明朗。
意外的搅局者
贝恩资本债转股之后,国美电器又迎来意外的“搅局”者。
据报道,正当黄光裕及陈晓双方积极拉票之际,有中资神秘大户在最近一个月大手扫货,从本来的1亿股持仓急增至3.5亿股,按9月15日收盘价2.34元计,市值超过8亿元,股权超过2%,超越持股1.25%的陈晓。
该报道称,这位中资神秘大户名叫郑建明,在物业市场颇具名气,对于增持国美股票,郑建明表示,因看好国美前景而大手扫货。而对于自己成为黄陈的拉票对象,郑建明则表示,自己会委托代表出席股东大会,投票给谁还处于观望期。
不过,外界普遍认为,黄光裕方面在增持、拉拢机构、示好贝恩之后,仍在做最后的努力。此前有消息指出,黄氏家族的抢票行动还在继续,预计会增持国美股票的3%至5%,涉及资金达10多亿元。
上述消息并未得到黄光裕方面的核实,据接近黄光裕的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并没有听说有什么友好人士在二级市场增持国美股票帮助黄家。
相关新闻
黄氏《公开函》语气缓和国美董事会不领情
每经记者 郎振 发自北京
国美控制权之争,已近收官,一方缓和,一方激烈。
日前,黄光裕方面发出了《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以此前少有的语气表示,“积极推动注入非上市门店,消除公司与非上市业务间竞争关系。”
黄系核心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创始股东(即大股东)会与重组后的董事局研究并寻找方法,以合理可行的方式将非上市业务合并到国美电 器内;让全体股东可享受此合并带来的整体规模效益,并消除公司与非上市业务之间已存在的任何竞争关系,以简化集团架构和公司治理机制。”
然而,国美董事会方面并未领情。
国美发言人告诉记者,大股东想要缓和矛盾当然是好事,但是“黄光裕现在表示要将非上市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然而,仅在两周前他还曾以终止上市公司对非上市 业务的管理合约相威胁。他只一厢情愿地要注入其资产,却只字未提该等决定是需要全体股东通过的,和如何获得政府审批等具体事项。”
一位接近国美董事会的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大股东这样做是为了缓和现在的矛盾,这当然是好事,每个人都希望国美能够良好地发展,但是“大股东此前曾威胁要把上市和非上市门店分开,现在又要注入,如此反复的态度,怎么能让广大中小股东信服呢?”
对此,黄系核心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大股东的态度并没有转变,非上市公司门店注入上市公司当然需要董事会通过,现在是大股东所提出的建议,如果大股东的提案在9月28日没有获得通过,非上市门店还要收回。
iPad今日内地首发国美卖场占25%
每经记者 郎振 发自北京
国美与供应商的合作再下一城。
昨日 (9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美集团获悉,包括国美、永乐和大中在内的25家门店将于今天(9月17日)开始在内地18个城市、首发Wi-Fi版iPad,占到苹果首发卖场的1/4。
按照国美电器此前公布的规划,国美电器将在巩固传统电器商品绝对额及市场份额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度加强3C品类和生活电器品类的销售,未来五年国美电器 卖场3C和生活电器的销售占比将提升到50%以上,从而使国美电器卖场从目前的传统电器指向性卖场转变为综合消费电器商品的指向性卖场。
与此 同时,记者从苹果中国区官方网站上了解到,Wi-Fi版iPad将于今天上午10点开始在内地发售,另外为避免首发活动出现 “一机难求”的现象,此次苹果中国区还选择在家电卖场首发。苹果此次共选择了107家家电卖场,国美集团旗下的国美、大中、永乐占到了首发卖场的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9

投资三鹿失利 恒天然在华设厂要求“完全控制权”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5/1818898.shtml


  每经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国际奶业巨头恒天然正在重新规划中国市场。
“我们在河北唐山已拥有一家牧场,现在正就另外两家牧场的投资与建设进行相关调研考察工作。”9月14日,恒天然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在堪称“中国乳业地震”的三聚氰胺事件两周年之际,恒天然的回归颇有代表意义。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毫无疑问,在国内乳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恒天然都将继续担任中国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角色。”
恒天然方面也表示,在经历三鹿事件的惨痛教训之后,公司目前依然寻求在中国开设加工厂的可能性,但风格已经发生了转变。“我们需要拥有完全的管理控制权。”
两年中两遇公关危机
如果没有遇上奶粉激素门事件,恒天然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一直都处在风平浪静之中。然而当媒体于2010年8月爆出武汉有3例婴儿疑似因服用奶粉导致性 早熟之后,有调查发现奶粉所使用的原奶均从恒天然进口,并联系到恒天然与三鹿奶粉的关系进行了报道,由此,恒天然这一隐形的巨头再一次走到了聚光灯下。
“就像我们之前就此事件发表的声明所陈述的那样,我们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拥有100%的信心。新西兰对激素的使用有严格的立法控制,激素被严禁使用在泌乳牛身上。”在奶粉激素门事发之后,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恒天然方面依旧如此表示。
恒天然的公关危机最后由卫生部进行了“化解”,随着卫生部宣布圣元奶粉与婴儿性早熟事件无关,围绕着恒天然的猜测也在一时之间化为乌有。然后这对恒天然的品牌是否造成影响却尚未可知。
“两年之内发生了两起较重大的奶粉门事件,恒天然均被牵扯了进来,无论是哪家公司都不愿意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不过,多数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卫生部的辟谣,公众对此的质疑消失之后,恒天然依然是国内众多奶粉企业的唯一选择。
“被以退为进”
谈到恒天然对中国市场的谋划,就不能回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前公司对三鹿的投资。
“三聚氰胺事件对整个中国食品行业都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对恒天然来说更是如此。”9月14日,恒天然方面如此回复《每日经济新闻》。
据恒天然方面提供的资料,该公司于2005年底出资8.64亿元,获得了三鹿43%的股权,这笔投资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几乎血本无归。“我们损失了数亿元。”一位恒天然的人士如此表示。
但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局势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陈连芳向记者表示,随着消费者对国内奶粉的担忧,进口奶粉的数量开始大增。2009年国内进口奶粉的数量增长了24.5%,而2010年这个数字甚至还涨到了30.4%。
毫无疑问,恒天然成了国内进口奶粉数量激增的最大受益者。据陈连芳透露,目前国内90%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而这之中有95%的份额被恒天然占据。即恒天然约垄断了国内约80%的进口奶粉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对恒天然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据恒天然发给《每日经济新闻》的资料显示,由于近期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恒天然全球最大的市场,年增长率达两位数。
在两年时间里,恒天然的遭遇堪称“被以退为进”。投资三鹿奶粉使其在三聚氰胺事件之中遭遇巨亏,而随着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国产奶粉进入低谷,公司又得以巩固了在中国市场中的话语权。
不过,对此恒天然持不同看法。“我们的奶粉在全球不存在卖不出去的情况,中国市场卖得多了,其他市场相对的销售就比较少。”恒天然公关部的郝晓红如此表示。
正重新规划中国市场
在三聚氰胺事件两周年之后,恒天然正酝酿一次谨慎的 “再出发”。据了解,恒天然在河北唐山市的牧场建于2007年,公司曾寄希望于该牧场可以成为恒天然在中国的示范牧场,以证明在中国也能生产出新西兰标准 的牛奶。资料显示,2009财年,恒天然唐山牧场产奶量达1700万吨,预计今年产奶量将达2400万吨。
“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在中国开设加工厂的可能性,但目前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我们对一些投资合作持开放的态度。”恒天然方面表示。
事实上,恒天然并不满足于做国内奶粉的原料提供商,公司对附加值更高的奶粉业一直具有一定的野心。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恒天然曾在国内销售其自有奶粉品 牌安怡和安满,上述两品牌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曾一度停止在国内销售,但恒天然于2009年又重新开始将其引进国内市场。
“恒天然正在进行一些谨慎的尝试。”陈连芳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未来并不排除恒天然使用国内牧场产的牛奶制造奶粉并进行销售。”
不过,这一次恒天然的进军风格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我们需要拥有完全的管理控制权。”恒天然方面表示,尽管对于合作持开放态度,但公司却不希望再出现类似三鹿奶粉的情况。对于未来的合作者,恒天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尽管中国已经是公司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恒天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似乎仍未“全情投入”——在恒天然中国区,这家世界奶业巨头仅有一名公关负责人士,这对于动辄设立庞大的公关部门并聘请多家公关公司的中国乳品业界来说,几乎是罕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1

圖謀控制權 扎克伯格「杯酒釋兵權」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34302.html
Facebook能夠讓全世界9億用戶解決溝通難題,但是,作為聯合創始人,現任公司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卻難以消除與其他創始人及股東之間的隔閡。

「你能不能想個方法,把薩維林的股份稀釋到10%,但又不會讓他明顯感到痛苦?」

近日,外媒披露了早年扎克伯格與其律師商討如何驅逐另一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的郵件。當時,正值20歲的扎克伯格試圖通過發行大量新股稀釋薩維林在Facebook中的股權,從而消除薩維林對Facebook的部分控制。

正所謂商場如戰場。有評論稱,扎克伯格與律師密謀驅逐薩維林一事,是美國科技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政變」之一。但也有人認為,這很難說得清楚是該同情扎克伯格還是薩維林,因為在Facebook上市後二人都將成為億萬富翁。

反目

最近讓薩維林聲名大噪的事情還有一樁。他曾在2011年9月前後放棄美國國籍。有美國媒體認為,薩維林是出於避稅原因而放棄美國國籍。

Facebook將於5月18日上市,公司市值預計達1000億美元。薩維林持有的約4%~5%股份將價值40億美元。放棄美國國籍將讓他避稅約6700萬美元。

但這筆財富來得並不容易。

2004年,哈佛校友薩維林投資1.5萬美元,與扎克伯格、達斯汀·莫斯科維茨一起創辦了Facebook。薩維林負責Facebook的業務運營,擁有網站三分之一的股權;扎克伯格負責產品研發,擁有三分之二的股權。

隨著Facebook的一步步壯大,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維茨決定去加州運營Facebook,而薩維林則去了紐約雷曼兄弟實習。扎克伯格在離開前曾交代薩維林做三件事:籌建公司、獲得融資、創立商業模式。

讓雙方關係破裂的開始是,薩維林用Facebook的廣告空間來免費支持自己的創業公司,這讓扎克伯格氣憤不已。

而此時的Facebook已嶄露頭角,不乏上門排隊的投資人,這讓扎克伯格萌生了自己掌控公司、驅逐薩維林的想法。

外媒稱,為了踢走薩維林,並限制他到處宣講他當年如何資助Facebook,扎克伯格減少了薩維林所持該公司的股份。他的做法是創建一家新的公司,並收購這家舊公司,然後又將新公司的新股份派發給所有員工,除了薩維林。

扎克伯格的這項計劃很成功,薩維林被踢出局了。扎克伯格在給莫斯科維茨的消息中解釋:「我覺得他欺騙了自己,我要他籌建公司、獲得融資、創立商業模式,三個他都沒做到,現在我不用回到哈佛了。」

但此後,薩維林向法院起訴Facebook,稱其違反信託責任。薩維林還聯合了他們另外兩個同學,文克萊沃斯兄弟倆,一起跟扎克伯格打官司,指控他偷竊他們的創意。

雙方最終和解,薩維林帶著Facebook的4%或5%的股份正式離開。2009年後,薩維林在新加坡定居,從事投資工作。

而Facebook的另一位創始人莫斯科維茨也因理念不合離開了。和Facebook前工程師賈斯廷·羅森斯坦創辦了一家叫Asana的公司,為企業提供協同工作解決方案。

掌握控制權

現在的Facebook是扎克伯格一人獨掌大權,被放在媒體聚光燈下的他也因此被質疑成一名「獨裁者」。很多曾經和他一起創業的元老相繼離開Facebook另立門戶,原因之一就是無法忍受他獨攬公司大權。

Facebook提交的SEC文件提到,扎克伯格擁有Facebook的28.4%股權,是最大的單一股東,他曾在2009年時通過雙類股權結構擴大了投票權。根據招股書,扎克伯格所持股份投票權比普通股高10倍。

正是通過以上手段,扎克伯格擁有了56.9%的投票權,這意味著他將有能力控制股東選舉的結果,包括了公司董事會成員選舉和公司重大策略決定,比如任命自己的繼任者等。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Facebook近期一項10億美元和股票收購移動應用Instagram的交易,是在扎克伯格與Instagram公司CEO 凱文·希斯特羅姆在前者的家中私下達成的協議。當時媒體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扎克伯格只是告訴董事會收購Instagram的事情,而非諮詢董事們的 意見。

特拉華州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企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埃爾森(Charles Elson)認為,扎克伯格對Facebook的控制權之大意味著削弱了其他董事和股東掌舵發展方向的影響力。

埃爾森認為,其他人在董事會中沒有話語權將嚴重傷害問責制,並為投資者製造麻煩,「對他們來說,是個糟糕的賭注。」

另據外媒報導,Facebook週三表示其IPO發行規模將增加1億股,增加幅度為25%,早期投資者增加出售至多38億美元的股票。

這一變化意味著,這樁184億美元IPO發行的股份當中,有57%將來自老股東,而不是公司本身。作為多年來最受追捧的IPO之一,這個比例之高非同尋常,已經引起了部分投資者的警覺。

相比之下,據Dealogic數據,當谷歌2004年上市時,老股東所售股票的比例為28%。雅虎和亞馬遜在上世紀90年代上市時,內部人並無股票出售。

不過也有人反駁,認為扎克伯格對Facebook公司的絕對控制已經成為硅谷的新標準。畢竟Facebook是富有遠見的扎克伯格一手打造起來的一家市值千億美元的企業。

「股神」巴菲特就認為,扎克伯格維持對公司的緊密控制是正確的,即使在上市之後也應如此。「他(扎克伯格)是非常聰明的傢伙。他打造了一家優秀的公 司。我認為他將保持對公司的控制,這是肯定的。因此他將可以大展拳腳。我一直都建議創業者嘗試和維持這種能力,幸運的是,我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做到了 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