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大環境不景氣,企業投資擴張策 略就要縮手嗎? 這個答案,在聯強與王品兩大集團大老闆眼中,都是否定的。「越動盪越要加速投資,」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說。 雖然科技製造業,都面臨訂單消失的壓力,身為亞太區最大的科技產品通路,杜書伍仍然堅持,明年聯強要在中國增加十個運籌中心,往四、五級城市布點,趁著不 景氣加速建設。 不景氣時展店,成本變低更能賺 王品集團明年更是打算大張旗鼓拓展小火鍋店「石二鍋」,目標挑戰一百家連鎖店。 為何兩大通路龍頭,都在別人眼中逆勢出擊? 不景氣之下,店租對總營收占比反而可以抓比較低,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算盤一打,約降低○.二個百分點,就為集團省下將近兩千萬元。而且,炒作期貨的人少 了,食材成本下降,「說不定我獲利更好,」戴勝益說。利用這波趨勢,王品這步棋走得正好。 杜書伍也認為不景氣,建材成本下降,正好坐收不景氣之利,聯強會加速建立運籌中心。以鋼價推估,國內龍頭中鋼已經宣布調降明年鋼價七%,鋼價一旦往下,聯 強的通路興建成本可以降低。 這是為了打入成長最快的中國市場。聯強有七成營收來自中國,他攤開數據指出,明年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還保八%,雖然低於過去,但是相對歐美 成長力道仍強。 杜書伍認為,景氣混沌,下游通路客戶越不敢盲目積壓庫存,此時,聯強運籌中心布得越密,越能夠快速送貨到客戶端,反倒方便降低庫存的客戶。資訊透明度,就 是聯強的競爭力,越不景氣時,做得越好,未來競爭力越大。 看好平價消費,改搶攻庶民經濟 王品在兩岸店數剛破兩百家,但過去高價少店的多品牌發展模式,雖適合台灣這樣的「淺碟市場」,在二○二○年要達一千家店目標之下,這精兵策略顯然缺乏「大 量複製」的經營效率。 所以,往平價發展,找出互補價位,就是王品未來的走向,因為戴勝益看好這是成長空間最快的市場。 「我們要一直往下(指價格),走向庶民經濟。」戴勝益說,走向平價,市場規模會增加,如此能讓店數增加更多,才有機會達成一千家店目標,而不是因應不景氣 拉低消費門檻。 擴張也並非沒有風險,聯強最大的風險,在應收帳款。萬一下游客戶像二○○九年美國電路城經營不善倒閉,應收帳款收不回來,對於毛利率僅有三.七%的聯強傷 很大。 架避險安全網,降低擴張失敗率 為應付這些狀況,聯強從今年第一季就提高現金存量,由四十五億元拉高到第三季一百四十六億元,還在第二季趁利率拉高前發行公司債籌資五十億元,以最壞狀況 預估,就算現在帳上應收帳款三百九十億元,有一半付不出來,也有能力持續經營,況且杜書伍認為聯強對應收帳款管制嚴格,不會有這種狀況。等於在雨天來臨前 先把衣服收好,以備不時之需。 相較於王品其他品牌平均都有一五%以上的獲利率,石二鍋獲利率僅一○%,以目前單店單月平均營收一百五十萬元計算,獲利只剩十五萬元,稍有不慎就會面臨虧 損。 為此,兩年前石二鍋總經理曹原彰先後在台中、高雄開闢戰場練兵,因為這兩地的店租成本低,更有餘裕建立制度。 曹原彰估算,店數破百才能發揮規模經濟。為達目標,石二鍋以模組化方式,找工廠做好整套開店裝潢設備,直接從工廠運至店面,省下現場施工和等待時間。因此 平均開一家店籌備時間只要三十天,比其他品牌四十五天,省去三分之一時間。 獲利則靠管控人事和食材成本。曹原彰說,王品過去擅長經營餐廳,為擴張「小店」,他還研發新管理模式和流程。 舉例來說,一般而言,王品每家店都有三台負責財務流程的電腦,還有專職行政人員每天與總部管理處對帳。但石二鍋營業額低,為節省成本、簡化流程,曹原彰在 總管理處和小店間增設一個類似小總部概念的「服務中心」,把溝通頻率由「天」延長到「週」,減少店面人力負擔。在聯強、王品眼中,企業的成長策略,不怕不 景氣,只怕沒準備。 【延伸閱讀】 王品應戰小撇步.朝規模最大的中低價市場發展。.房租、食材成本變低,反提高展店獲利機率。.犧牲短期獲利,待達規模經濟後拉升獲利。 聯強應戰小撇步.拉高3倍現金水位,以因應風險。.趁物料成本低加速籌建運籌中心。.擴張高成長的中國市場。 |
||||||
外幣存款是台灣人喜歡的配息型金融商品之一,尤其是澳幣、紐幣、南非幣及人民幣。 考量到現階段的全球經濟情勢,專家建議應考量避險,把外幣資產核心放在低利的美元。 撰文•黃瑋瑜 高利率的外幣,如澳幣、南非幣、紐西蘭幣與人民幣,一向是配息型投資人鍾愛的標的。然而,隨著美國升息箭在弦上、原物料市場步入空頭格局、全球經濟復甦遇上亂流,匯差波動的風險是否造成匯兌損失而吃掉利息,甚至侵蝕本金,值得投資人精打細算。 全球經濟疲軟 短線著重防禦型貨幣相對之下,低利率的避險型外幣︵如美元與瑞士法郎︶看似利率很低,沒有配息效果,相對新台幣卻有持續升值的潛力。一來可利用匯兌收益補 低利率的不足,二來可作為資金停泊避險的避風港,俟全球經濟回復平穩,原物料止穩向上後,再轉移至高利貨幣上頭,不失為一條穩中求富之道。 著有《未來十年最好的投資機會》,外幣投資經驗豐富的理財達人盧冠安分享他的經驗說:「其實外幣投資很簡單,如果你感覺全球經濟開始復甦,那就買高利率的 原物料出口國貨幣就對了,如澳幣、紐幣、南非幣;如果你感覺經濟要走下坡了,不太對勁了,那就把資金往低利率的避險型貨幣移動,如美元、瑞士法郎,日圓也 可以。」以美元為例,美元指數是國際資金流向的重要指標︵編按:美元指數愈高,代表相較其他一籃子貨幣升值愈厲害,反之則是貶值愈厲害︶。○八年金融海嘯 時,美元指數一度推升到八十九點;一一年爆發歐債危機時,美元指數也同樣又上升到八十九點,顯示市場動盪期間,資金將流向美元尋求避險,使得美元匯率上 升,從近期美元指數來看,也已到九十七點的高點位置。 外匯部落客JOE也認為,在未來一年內應該繼續持有美元,他強調美國現階段景氣持續復甦樂觀,在聯準會升息前,投資美元是不錯的好選擇。 另外,若是以日圓、瑞士法郎作為避險貨幣,富邦銀行財管商品處資深協理黃致淵則提醒,日圓雖為避險貨幣,但因資金停泊時間較短,在市場震盪時間拉長時,避險功能會隨之降低;瑞士法郎則是因瑞士央行不時進入匯市干預,使得瑞郎避險需求降低。 至於歐元,由於歐洲央行加入量化寬鬆行列,加上希臘債務危機紛擾,歐元匯率恐長期維持下跌趨勢,投資人最好也要小心避開,歐元的避險性也因希臘債務危機而失色不少。 屬於高利率的貨幣,像是國人最愛的澳幣、紐幣、南非幣定存,在高利的背後,往往也具有高匯率波動風險,投資人又該如何投資? 澳洲是煤礦、鐵礦的主要出口國,過去因中國工業化高度發展,使得澳幣匯率兌美元曾突破一.一元的高點,但近一年來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影響,匯率目前已回跌 至○.七二,今年更已貶值近一一%。對此,盧冠安指出,「未來澳洲工業原物料需求,可能會由菲律賓、印度接手,但目前礙於其成長規模,仍無法與中國相比, 使得澳幣價格尚無支撐,短期內仍應避開操作。」除了澳幣,同樣受原物料價格影響的紐西蘭幣,面臨乳製品價格崩跌,以及紐西蘭央行企圖刺激農產品出口的弱勢 貨幣政策導向,經濟面、政策面皆不利匯率上升,不排除仍有續貶風險。 匯率波動高者 長線注重資產配置至於定存利率最高的南非幣,近期美元兌南非幣匯率已跌破金融海嘯低點,來到十二.六四兌一美元。此時是否適合投資人進場低接? 投資南非幣長達十幾年經驗的外幣達人饒允武表示,從一二年高點的七.五元南非幣兌一美元迄今,跌幅已近七成,若資金充裕者則可考慮逢低分批進場。以三個月定存利率三.八%來看,將近新台幣定存利率的四倍,還是可用時間換取匯率回升空間的划算投資。 南非是高失業率、高通膨以及治安不佳的國家,但整體來看仍屬於BBB信用評級︵屬投資等級︶的國家。因此他也強調,若要降低投資風險,還是要著眼在長期投 資及資金的分配。一般而言,他會把資金分為二十等分,其中五等分會放在風險大,但價格便宜時進場低接,其他十五等分則拿來作為風險控管,當作未來攤平或是 加碼時的運用。 全球經濟環境詭譎多變,各界關心是否有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外幣匯率波動難免加大,這當中雖有危機,但機會也同時出現,就看投資人能否把握。 短期看防禦型貨幣,以美元為首── 外幣定存利率、兌台幣升貶幅度 種類 外幣 今年來 兌新台幣 升貶幅度 3個月 定存利率 1年期 定存 利率 風險 操作策略 防 禦 型 貨 幣 美元 -0.59% 0.40% 0.80% 美國股市、債市價格過高,風險升高。 應作為現階段外幣資產的核心。 瑞士 法郎 2.67% 0.001% 0.001% 瑞士央行出手干預匯價,壓制瑞郎升值。 傳統的避險角色弱化,宜觀望。 日圓 -3.88% 0.001% 0.05% 離通膨目標還有距離,短期內可能繼續量化寬鬆。 高 息 貨 幣 澳幣 -11.45% 1.60% 1.80% 中國經濟成長衰退,導致相關工業物料出口下滑。 經濟基本面短期內恐難好轉,匯率恐繼續探底,宜暫時避開。 紐西蘭幣 -15.33% 1.80% 1.95% 面臨乳製品價格崩跌、央行態度由鷹轉鴿。 南非幣 -8.73% 3.80% 3.50% 政經環境差、匯率波動大。 可分批低接,但須留意資產配置。 註:數據統計至7月27日 資料來源:台灣銀行 |
改編成同名電影的小說《萬箭穿心》里,方方寫了底層女人李寶莉的苦命和堅忍:在新作《軟埋》中寫丁子桃,她同樣寄予了對女性的同情:“這些女性,受過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承擔過最深重的苦難。”(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小說《軟埋》里女主人公的兒子起名“青林”,一位評論家看了問方方,是不是意味著將歷史“清零”?
從朋友那兒,作家方方第一次聽到“軟埋”這個詞。
朋友經商成功,買了大房子,把母親接來。進門時,老人戰戰兢兢:“要不得呀,分浮財的要來的。”當時,老人似乎已經患上阿茲海默癥。
年輕時,她在“土改”中逃離四川,途中孩子不幸去世,後來去一位軍官家做保姆,才風平浪靜地活下來。因為後背讓槍打過,她經常在夜間喊疼。
2014年,老人去世。她的女兒買了上好的棺材,裝殮母親後一同火化。許多人認為很浪費。但女兒清楚,母親生前多次念叨:“我不要軟埋!”自己得滿足這個願望。“軟埋”是四川某些地區的方言,大致指人死後沒法睡棺材,只能草席裹屍甚至直接埋葬。
母親的後事料理停當,朋友照舊過日子,方方的內心卻“一下子燃燒起來”。“你已經很辛苦地活了一輩子,死一定讓你好死,讓你來生找到好人家。所以,很窮很窮的人,也會讓長輩有一個盡可能好的安葬。”方方觀察到,中國傳統文化輕生重死,即不那麽看重現世,而看重死亡和來世,厚葬因此格外重要。
2014年春節後,方方開始寫小說《軟埋》。民間軟埋多因貧困,方方要寫的是自主選擇的軟埋。“自我一般不會這樣選擇。我的小說要說的,是什麽心情導致這樣的選擇。”方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小說《軟埋》於2016年8月出版。
1952年,小說女主人公被人從河中撈起來,經醫生吳家名診治後康複。不過,她失憶了,腦海里偶爾閃過昔日生活,凈是“一生都不願意觸碰的東西”。吳家名給她起名叫丁子桃,因為一些機緣,兩人若幹年後結婚。
夫妻相敬如賓,但對丁子桃來說,“這個深愛的人,也是她深怕的人。”她下意識覺得,丈夫知道自己的往事,從而恐懼。與現實中的故事類似,許多年後,看到兒子新買的別墅,她問,“這不是像地主家了嗎?你不怕分浮財?”當晚,她徹底喪失了意識。
就此,故事分成兩條線。丁子桃一層層走到地獄第十八層,逐步目睹了自己忘掉的時光,有如解謎。“土改”轟轟烈烈,娘家人慘死:公公支持過革命,縣里本來要放他一馬,但有舊怨的長工成了工作組長,鼓動農民批鬥他們,再分田地、財產和丫鬟;批鬥前夕,公公帶領全家集體自殺,他命令丁子桃,將家人軟埋,然後帶孩子逃跑。
寫地獄時,方方化用了一個傳說:一個人新生時,靈魂是飽滿的,在成長過程中,魂慢慢地失散。人死後,靈魂會沿著以前生活過的腳印,回過頭來收集自己失散的碎片。方方說楚人總要在棺材上留一個小洞,讓靈魂進出。他們大概相信:人死了,靈魂可以從小洞出去,還可以隨時回來。
兒子青林循著蛛絲馬跡,追溯父母的個人歷史。找到母親家祖宅後,他放棄了探索,說服自己:“堅強的另一種方式,就是不去知道那些不想知道的事情。”
小說里“吳家名”這個人物,喻示著丁子桃沒有家也沒名字的情狀。為他們兩人的兒子起名時,方方並沒多想。令她驚訝的是,一位安徽評論家問起:青林的寓意,是不是歷史“清零”?
青林與清零,是個巧合,但篇名“軟埋”,方方是一開始就意識兩層寓意的:“不僅僅是肉身的軟埋,還包括時間對歷史事件的軟埋。”
她的長篇小說《水在時間之下》觸及過類似的題旨——漢劇名伶楊水娣,名字諧音“水滴”,楊水娣自述:“一滴水很容易幹掉,被太陽曬,被風吹,被空氣不聲不響消化。”借名伶的人生,方方寫到時間的力量:所有事情,都拼不過時間。
時間軟埋歷史,通常表現為遺忘。方方年輕時,對“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深信不疑。隨年齡漸長,她開始同情遺忘:“那些平庸者或蕓蕓眾生,在艱難時世中,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就不錯了,不可能有精力去記很多事情。”方方決定“退一步”:老百姓,青林這樣的商人、現實主義者,不記就不記,“忘記不見得都是背叛,忘記經常是為了活著。”而自認為是“精英”的人們,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記錄發生過的事情。
“文化人,尤其是做人文科學的,有責任和義務記錄。以前皇帝身邊的史官,殺了他,下一個人還得記。這是他的職責,不記是他的恥辱。”方方希望,歷史進程中的不成熟實踐能得到正視,“把這些不成熟的東西記下來,哪怕是經驗、教訓,也應該記錄下來。無視是不行的。”
寫小說時,方方盡力把故事放到歷史背景中。土改一定要做,但缺乏經驗,不知道是否會失控,失控到什麽地步,社會什麽樣,老百姓怎麽想。“小組長劃名字,說‘村里說這幾個人是地主,可以殺,那幾個地主可以殺’,直接勾,勾了就殺了。”時代背景加上人性幽暗,丁子桃一家都慘遭軟埋。
方方不想輕易歸責於某一方面。她寫地主家的悲劇命運,也寫了地主對農民的壓榨和對下人的傲慢。還有位正直的老革命,對自己的英雄事跡津津樂道,兩個兒子都聽煩了。“勝利者會把自己過往的經歷一點一點地,很驕傲地陳述出來。對於失敗者、受虐者,自己的往事是不願意提的,能不說就不說。”方方解釋道。
小說出來,很多人給方方發短信,說家里人從來都不願意談家族往事,自己幾乎一無所知。他們發現,自己的家史中,有太多記憶盲點。
寫作《軟埋》期間,方方被詩人柳忠秧狀告侵犯名譽權。現在,官司已經終審,但爭議仍未結束。(南方周末記者 宋宇/圖)
丁子桃把過往當成“原罪”,不願記起。丈夫給她講過露德聖母的故事——聖母是“無染原罪者”,他對她說:“在這個世界,我們都是無染原罪者。你和我。”
方方見識過“原罪”的滋味。她成長在知識分子家庭,做工人時,與同事交往,成為閨蜜,“不由自主地對窮人好”。這時,她會聽到質疑:“你跟這些人來往幹什麽?”
久而久之,方方覺察到工人群體面對的歧視:“社會上的人,是瞧不起你的。”在校時,她的成績一直很好,受老師看重。1970年代中期,她與幾位同學回學校,同行的有公共汽車司機——當時的熱門工作,還有工農兵學員。她明顯感到,老師對自己的興趣小多了。
“我當專業作家,是很敏感的,你的一個眼神,往哪里看,都會註意到。”方方相信,因為自己是搬運工,老師更關註那兩位同學的工作、學習情況,“社會地位,你是沒有辦法的,我甚至覺得是可以理解的。你的工作是搬運工,是拉板車、扛大包的人,老師作為知識分子,對這種人不會重看”。
方方受到觸動。單位讓她上街拉板車,她覺得難堪,堅決不去。除了階層,她還要面對成分問題。父親是工程技術人員,走“白專路線”,所幸對政治沒興趣,沒參加過政黨,終於未受批鬥,只下放“五七幹校”。
父親記了多年日記,從1942年1月1日一直記到1972年去世。日記打了捆,放到一邊,大家都不想看。2015年,方方才開始讀。原來,父親年輕時就是個“憤青”,解放前就一天到晚發牢騷,罵國民黨。
父親的境遇,連累到子女。方方被歸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但仍時常被工廠單提出來,作為成分不好的典型。兩個下鄉的哥哥“抽不上來了”,因為家里有所謂的“海外關系”,方方一家,都成了邊緣人。
不過,社會上還有更加邊緣的人。方方記得,有位鄰居老太太挨批鬥,很多人沖上去剪她的頭發。這是對婦女的莫大侮辱。她也親眼見過遊街,被遊街的有很多熟人。
院子里有位姓劉的女人,丈夫不在身邊,也許坐了牢,一個人養幾個孩子。她常被遊街,一群小孩編了歌謠,跟在後面唱說她瘦得像個鬼,嘲笑她的鷹鉤鼻子和嘴。
“我現在想起來,真是應該懺悔。”當時方方念小學,也跟在後面唱歌謠。她現在還記著那個女人的名字,記著遊街時一群小孩在後面唱歌的場景:“你想,對她來說是多大的屈辱。”
方方目睹過各種各樣的軟埋。面對“原罪”,人們或逃跑,或遺忘。
有個年齡相仿的同事,雙簧管吹得非常好,有好幾次機會去文工團,但因為成分很差,始終去不成。他父親是大學畢業生,1950年代就被趕去鄉下。臨走時,父親帶走了所有的錢。結果母親靠微薄的收入養活孩子。父親是個悲劇人物,但全家人都憎惡他。
很多次招工,同事都因成分問題不成功。這樣一群人再去工廠工作,大家的心態都是“能有人要我們,就可以了”。1970年代末恢複高考,方方動員他參加。他已經非常悲觀,根本不願嘗試:“我不想要別人再把我的檔案去翻一遍。”後來,他做了司機,現在應該退休了。
一位鄰居,民國時畢業於北京大學,是李四光的學生,應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邀請,參與三峽工程的籌劃工作。沒多久,這位高級工程師被打成“歷史反革命”加“現行反革命”,1950年代之後,長年在野外的勘測隊做飯。1970年代末退休,回到城里。方方記得,自己1980年代大學畢業後,老人還在寫書,有時請她幫忙查資料。書寫完了,卻沒法出版,因為內容似乎已經過時。老人也連累了子女。他們本來成績非常好,但因成分問題而沒法考大學。最後,他的大女兒和二兒子遠赴新疆支邊。
在《軟埋》里,方方擬了一個小標題:一個人一生就這樣走完了。寫丁子桃,她寄予了對女性的同情。在社會變革中,她們往往承擔更多的苦難。
政治活動,男性是主要參加者,女性大多在家里面養育子女。“當災難來的時候,她要和你共同承擔這些,實際上她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就像解放戰爭末期,方方的大姨夫逃去臺灣,大姨一個人承擔了家族的責任。
公公去世,留下兩個老婆;丈夫的祖父是國民黨左派,在南昌,但自顧不暇,管不了三個老婆。5位老人加6個孩子,11口人都由大姨一人拉扯。“這些女性,包括丁子桃,受過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承擔過最深重的苦難。”方方感慨,“男人可以逃走,她沒法逃走。帶了六個孩子和老人,沒法逃,也沒想過逃。”
大姨的兒子找不到老婆,只好與二姨家換親。二姨家也是地主,成分不好,孩子沒出路。大姨的一個兒子做二姨的兒子,二姨夫的前妻有個女兒,交換過來給大姨,成了兒媳。大姨夫一直在臺灣,做國民黨的官。夫妻兩人,再也沒有見面。方方的母親經常慨嘆:“我大姐太慘了!”
現實生活里,方方也常“被身邊的某件事激發起來:“張家李家,很多素材集中在一起”。
她從朋友那里聽過一個故事。有個女人正在買菜,丈夫跳樓自殺,可能跟下崗有關,夫妻關系也有問題。但公公婆婆堅持認為,兒子的死是兒媳婦害的,就這麽教孫子。那女人告訴方方的朋友,自己最害怕孩子的眼神。
後來,方方去深圳。一位朋友帶她轉到某個地方,說那邊有處房子,一直空著,在里面做生意或居住,都沒有好下場,風水上叫做“萬箭穿心”。方方當時就反應,那是個特別好的小說題目。市井八卦和風水術語結合,產生了中篇小說《萬箭穿心》。小說一開始,李寶莉家買了“萬箭穿心”的房子,遭遇一系列悲劇。
方方曾寫道:“寫作的時候,我是一個悲觀的人。”現在,這種悲觀變得更重。在2013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塗自強的個人悲傷》里,主人公名字與“徒自強”諧音。小說里,農村孩子塗自強考上大學,憑著樂觀與堅忍,打工掙錢讀完四年課程,畢業進入社會,諸事不順,精疲力竭,黯然去世。
“三本四本大學出來的年輕人,特別是窮孩子,辛辛苦苦考上大學,畢業也不想回(老家)去了。他面臨著打拼,非常艱苦。”方方經常遇見類似的年輕人,穿得很體面,但做修沙發、換馬桶蓋等非常辛苦的工作。她單位的司機,本科畢業,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應聘來開車。“但有些人不努力,沒有任何本事,同樣能在很好的工作,因為他家有背景,有權勢。窮人的孩子,可能要多付出100倍的心力,才能夠跟他在同一水平線上。”方方設想,塗自強那樣的孩子,也許到40歲時,才慢慢建立起家庭來,比其他人晚上許多年。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讓哪怕資質平平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過上他如願的生活。”方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