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連襟攜手打造 從小鐵工廠到全球金屬沖壓王國 嘉彰讓蘋果、三星臣服的黑手傳奇


2011-6-6 TWM




從三星、樂金、奇美、友達等面板大廠,到蘋果、新力及夏普等品牌大廠的產品中,都有嘉彰生產的沖壓鐵件,嘉彰是如何從樹林、新莊小鐵工廠起家,到最後讓國際大廠都要仰賴它?

撰文‧林宏文

有一家公司,創立二十五年來每年都賺錢,最近三年每股稅後純益(EPS)更都超過六元,而且客戶遍及國內外3C電子產業重量級大廠,這家出身黑手產業的公司,就是即將於六月二十四日掛牌上市的嘉彰。

嘉彰的成長過程,與國內許多中小企業相當類似。成立於一九八五年的嘉彰,由總裁陳蒼海等約十個人共同創業,大家拿出二百萬元,在新北市樹林三俊街租了一個小鐵工廠,後來廠房很快不夠用,陸續搬到新莊及現在的桃園廠區。

勝出無撇步 口碑 服務 速度嘉彰最初做的是汽機車零件及踏板,陳蒼海說,早期創業維艱,每天手都摸得黑黑油油的。為了省錢,自己沒有支票本,要交貨款,還要跟朋友借支票。嘉彰最初的廠房都是租的,而且一遇颱風就淹水,所以只好不斷搬家。

後來,公司規模逐漸擴大,陳蒼海就把連襟宋貴修也拉進來,公司也跟隨國內產業轉型而成長,從家電業、資訊業擴展到光電業,產品線也從冷氣機、家具及辦公 桌,到後來的監視器、筆電及液晶電視等。如今,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興起,嘉彰也都全面布局,今年營收可望接近百億元,躋身全球最大專業沖壓鐵鋁件供應 商。

談起公司成長歷程,宋貴修與陳蒼海仍不脫黑手本色,「我們沒什麼人脈,就是靠著客戶口碑做大。」嘉彰從家電跨足到資訊與光電業,就是因為老客戶大同公司有一位採購跳到聯友光電工作,透過這位採購,把產品做進聯友光電。

此外,速度快及服務好,也是嘉彰比競爭同業突出的關鍵。宋貴修說,有一次去台南奇美電子談生意,在開車回桃園的高速公路上,他立刻就在車子裡打電話給設備 商訂設備,「商機就在那裡,我們不快一點,別人也會來搶。」後來,友達、奇美、統寶到大陸蘇州、寧波及南京設廠,嘉彰也都跟著去,有些據點嘉彰並非最早 去,但最後都成為規模最大的供應商。此外,像瑞儀、中光電等面板模組廠,仁寶、緯創及瑞軒等ODM(原廠委託設計製造) 廠,都以嘉彰為最主要供應源。透過這些在各產業屬一線的供應商,嘉彰的沖壓件也順利賣進蘋果、三星、新力及夏普等國際一流品牌大廠。

宋貴修說,由於產線複雜、客戶繁多,因此,嘉彰最重要的是做好內部管控。例如,材料成本的節省對嘉彰就非常重要,嘉彰一個月就要用掉八千噸的鐵、鋁等材料,因此,只要一公斤多產生○.五元的價值,等於省下四百萬元,一年就多出近五千萬元的盈餘。

此外,提高生產線自動化也很重要,嘉彰一條生產線有十幾個處理程序,但人員不到五個人,一個沖壓件裡面有上百個孔,自動化設備也可以一次解決,目前只有後段的清洗檢查要用多一點人工,這部分主要在大陸工廠完成。

由於成本控制及自動化做得好,在金融海嘯肆虐的二○○八年,原本嘉彰營收目標一百億元,後來只做了七十多億元,營收雖然少了三成,但獲利目標竟然還達成,最後仍賺了近八億元,隔一年營收再掉到六十七.八億元,但淨利又增到八.九億元,相當難得。

餅大不重要 做厚才是硬道理雖然嘉彰成立已二十六年,但由於員工十幾年前就參與認股,而且股票還能買一送一,累積下來報酬率已達五十倍,因此員工流動率非常低。例如早 年參與創業的陳炫瑞,加入嘉彰時是從基層生管員開始做起,當時一個月經手的業務頂多十萬元,但如今他是沖壓事業群總經理,管理員工達到四千多人。

陳蒼海說,為了做業務,董事長或總裁也經常會被客戶叫去罵,但回到公司,除了一方面要求員工盡力做到,另一方面也要「帶人帶心」。最近,員工熬夜趕急件, 陳蒼海半夜二點帶著飲料去探望,「這些都是一起打拚二十幾年的老同事了,我們有到現場,他們感受會不一樣。」目前,蘋果及三星已大量生產的平板電腦,很多 規格使用的沖壓件都來自嘉彰,至於近來出貨大增的宏碁、華碩及摩托羅拉等品牌,也同樣少不了嘉彰。也因為有嘉彰這種專業沖壓件廠商,能夠在產品最困難的初 期階段就做到最快最好,也讓眾多龍頭廠都把嘉彰視為優先供應源。因此,嘉彰營業額也許不比鴻海等大廠多,但不論是技術及獲利能力,卻都在大廠之上。

一般人看一個市場的商機,往往會看餅可以畫多大,但宋貴修和陳蒼海覺得,「其實,餅多大不重要,重點在可以做多厚!」在任何3C電子產業鏈都少不了的沖壓件產業中,嘉彰已用二十五年時間,造了一塊非常厚實的大餅,也讓台灣再度寫下黑手傳奇新的一頁。

陳蒼海(左)

現職:嘉彰總裁

經歷:嘉彰創辦人

學歷:中學畢業

宋貴修(右)

現職:嘉彰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嘉彰總經理

學歷:交大EMBA,南亞工專工業管理科 (現改制為南亞技術學院)

嘉彰

成立時間:1985年

掛牌股本:14.59億元經營團隊:總裁陳蒼海,董事長兼總經理宋貴修產品:金屬沖壓背板及框架掛牌股本:14.59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0

回击三星苏州厂 京东方北京8.5代线月底投产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47124.html

概意在回击三星电子苏州高世代面板厂一周前的动工,昨天京东方拉人参观了其位于北京亦庄的京东方北京8.5代厂。

京东方官方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该厂2009年8月奠基后,本月28日即将试产,今年三季度正式量产。

大陆首个8.5代厂月底投产

京东方总裁陈炎顺表示,这将是中国大陆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预期一期产能约3万片玻璃基板/月,设计产能为9万片/月,满产可达到12万片/月,将主要生产26英寸至55英寸的液晶电视显示模组。

京东方新闻发言人张宇一周前对本报表示,为加快8代线投产进度,公司在北京5代线上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否则投产周期可能拉长。他透露,目前,海尔、 海信、创维、康佳、长虹等国内彩电大厂已和京东方签订合作开发产品意向书,京东方以及与其有股权关联的冠捷,还将借此生产液晶电视机。

“如果8.5代线满产,京东方在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有望进入前6名。”陈炎顺说。他透露了具体的分配比例:京东方获得300万片,冠捷获得300万片。另外大约700万片将供给国内品牌厂商。

这一数据看上去很大,距离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定的未来3到5年进前5的目标更近了。目前全球前5大面板企业分别为三星、LG、奇美、友达、夏普。

但是,目前的全球面板市场格局是,三星、LG、友达、奇美4家出货占全球80%以上,几家日企占10%至12%,包括京东方在内的剩余企业,目前只 占不到10%的份额。北京8代线投产前,京东方全球面板出货量仅列第8位,市场占有率大约2%。北京8代线量产后,市占率大约也只在6%。

这可能还得看一下三星等巨头的脸色。三星、LG、友达已获准在大陆建设高世代项目,其中前两者还分别捆绑了大陆TCL、创维两大品牌的资本,等于已拉到重要客户。目前,三星苏州厂已破土动工,LG广州项目年底有望动工。

而且,京东方大陆还有一个重量级对手,即今年底有望投产的深圳华星光电8.5代厂,它由TCL、深超科技、三星联合投资。

苦涩的机会

外部环境的变化似乎给了京东方机会。

陈炎顺表示,公司不怕三星。因为三星要在韩国建设10代线,对于中国大陆的投资步伐不会太快,而LG在广州的项目至今仍未动工,因为它的投资重心同样仍在韩国。

而对于夏普等日系厂商,由于日本本土遇到核危机,目前基本没有能力在中国市场落实高达数百亿元的投资。

但韩国双雄捆绑TCL与创维,可能直接带来市场冲击,尤其是三星与TCL的联姻。陈炎顺认为,这要看双方是否能解决专利授权问题,否则TCL很难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而且,市场需求一端也给了它追赶的空间。尽管全球电视市场依然在快速增长,但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笔记本为核心的面板需求,更是快速扩大。这已经引发上述5大巨头开始淡化10代项目上的竞争,开始将战火朝中小尺寸领域燃烧。

今年年初,夏普10代线削减了产能,开始强化中小尺寸面板的出货。目前,由于电视面板价格持续下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市场持续扩大,夏普甚至打 算,将原本生产电视面板的日本龟山厂大部分产能用于生产中小尺寸面板,以争夺苹果iPad面板订单。而日本东芝与索尼也打算合并双方中小尺寸面板业务。

京东方也在朝这一领域移动。它在成都早已投建一条4.5代生产线,主要面向智能手机等市场。而北京5代线则主要定位于平板,合肥6代线则定位于显示 器与电视。陈炎顺表示,北京8.5代线投产后,京东方将成为中国唯一可提供从1.8英寸到55英寸全系列面板方案的供应商。而且,本报之前还报道过,京东 方已经进入电视整机代工市场。

但是全能型的京东方掩饰不住每条战线都不是冠军的尴尬。而且,截至目前,其多个工厂仅北京5代线、成都4.5代线维持赢利局面。几年来高昂的投资,已让它陷入折旧压力之中,并导致持续亏损。

上一财年,京东方总资产达569.85亿元。但截至2011年3月31日,其负债总额达234.49亿元,银团贷款达180亿元,生产线折旧以7年计算,8.5代线投产后,预计每年折旧将达50亿元。

京东方的快速布局可能导致财务风险持续出现。陈炎顺表示,公司当然将风险控制放到第一位,目前资本负债率控制在44%,资本金不低于60%。

“即使是目前紧缩银根的情况下,京东方依然没有超过银行基准利率就拿到了贷款。所以我对今年现金流为正很有信心。”他说。

之前,王东升对本报表示,如果只计算现金流,公司有望于今年底出现正数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8

蘋果、三星、HTC連環訴訟的背後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29840.html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變化速度超過了PC行業的摩爾定律。

從2009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的一年半中,昔日智能手機巨頭諾基亞、黑莓疲態盡顯。蘋果、三星和HTC已成新三駕馬車。但今年第一季 度,iPhone雖以18.7%的市佔率穩居全球智能手機第二,但同比增速僅為三星的1/3、HTC的1/2。三星、HTC的市佔率正逼近蘋果。

驕傲的喬布斯受不了了。3月2日,蘋果iPad 2發佈會上,他在一張名為「2011:盲目跟風者之年」的幻燈片中諷刺三星說,這是「年度最佳盲目跟風者之一」。

然而,譏諷不能化解蘋果可能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被三星和HTC趕超的風險。 於是,一場連環阻擊訴訟正在三大巨頭之間燃燒,就像精彩的「三國殺」。

明修棧道

7月1日,三星在韓國法院訴蘋果侵犯專利權一案第一次預備審判在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367號民事法庭舉行,律師席上坐著雙方的15位律師,16個座位的小法庭連過道都擠滿了人。

「為何就只發來8頁的答辯書?」 代理三星電子的廣場律師事務所律師權寧模問。蘋果公司方面的Kim & Chang律師事務所律師梁英俊說,「仔細閱讀了三星電子發來的150頁訴狀和80頁預備申訴書,但根本沒有說明要求什麼。只有數量,沒有內容。」

雙方針鋒相對的爭論持續了一個上午,讓整個預審過程變成一場口水戰,最終審判長姜永壽不得不警告稱,「如果雙方不誠實準備,可能會下達強制令。」

上述戲劇化場景其實只不過是,三大手機巨頭之間持續一年多的連環訴訟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2010年3月,蘋果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和特拉華州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稱HTC侵犯了蘋果觸摸屏用戶界面、內部架構以及硬件等20項與iPhone相關的專利,要求法院禁止宏達電在美國出售、宣傳以及發佈侵權產品。

去年5月中旬,HTC也向ITC提起了一項針對蘋果的專利侵權案,指控蘋果侵犯了該公司的5項專利,要求該委員會禁止在美國市場上銷售iPhone、iPad和iPod等產品。

就在蘋果與HTC還在專利官司中糾纏不清的同時,今年4月,蘋果又展開對三星提起法律訴訟,稱三星Galaxy系列手機和平板電腦涉嫌侵犯蘋果的多項技術專利,並認為Galaxy系列產品的外觀設計和功能幾乎完全抄襲蘋果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

對於蘋果的起訴,三星隨後同時在韓國、日本和德國對蘋果提起反訴。此後又在美國加州北區聯邦地方法院正式對蘋果提起訴訟。三星在訴狀中稱,蘋果抄襲了三星大量技術創意,其中包括手機變換時區等專利技術。

有意思的是,蘋果還是三星的第二大客戶,其iPhone和iPad產品的主要配件都是由三星提供,2010年蘋果從三星改採購產品零部件總價值將近57億美元。

暗度陳倉

昔日的合作夥伴,今天的競爭對手。基於市場利益,蘋果與三星的關係轉變也可以在一夜之間。

其實,為了對三星痛下殺手,蘋果早在一年前就開始準備。去年,蘋果公司收購了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芯片企業IntrinsityInc,後者的芯片技術被用於提高手機及其他產品的性能。當時,很多分析師就是認為蘋果此次收購的目的在於擺脫產品芯片對三星的依賴。

為進一步切斷與三星的供應鏈關係,蘋果還選擇將下一代的 A6 處理器交由台積電負責生產,並打算停止向三星購買閃存,轉向美光、東芝或飛索等其他供應商採購。

就在蘋果試圖撇清與三星之前供應鏈關係的同時。HTC卻找到一把反制蘋果的利器。

7月初,ITC判定蘋果侵犯了視頻遊戲圖形芯片製造商S3 Graphics兩項專利。幾天後,HTC董事長王雪紅就以左手倒右手的方法,以3億美元價格從VIA威盛手中控股了S3,成為蘋果的原告方。很明顯,這 一招並不是為了坐收蘋果的專利費,而為了增強其對蘋果的話語權。

有趣的是,蘋果在7月11日再次在美國ITC提起針對HTC的專利侵權訴訟。

或許只有18個月來,蘋果、三星和HTC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數字變化,才能說明三大手機巨頭相互死掐的根本原因。

2008年,蘋果iPhone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上升至9.1%,僅次於諾基亞的38.9%和RIM的19.8%,位居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前三 強。2009年第四季度,蘋果iPhone出貨870萬部,同比增長98%,市場份額上升至14.4%;當時HTC出貨僅240萬部,同比增長 56.3%,市場排名第五,位居摩托羅拉之後,而三星還沒有進入前5名。

時間輪盤轉至2010年時,隨著Android勢頭風起,三星和HTC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猶如脫韁的野馬,出貨量和市場份額迅速逼近蘋果,並帶領Android手機全面超過蘋果iPhone。

2010年第四季度,蘋果、三星和HTC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分別為16.1%、9.6%和8.6%,但蘋果iPhone出貨量同比增長速度卻下滑至 86.2%,而三星和HTC的同比增長速度卻上升至439%和258.3%。市場格局也發生根本變化,蘋果、三星和HTC分別位列智能手機市場第二、第四 和第五。

遊戲規則

對於喬布斯來說,三星和HTC可怕的地方在於,不僅僅是其市場份額在今年一季度在不斷擴大,而且其還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快速的增長勢頭。

「6月初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已說明,蘋果在硬件上的創新在短時間內很難再有突破。」iSuppli分析師王陽指出,蘋果對三星和HTC發起的專利訴訟,其實是想遏制一下競爭對手的快速增長勢頭,畢竟蘋果自身的上漲空間也變得十分有限。

「如果說硬件是產品的大腦和筋骨,那麼軟件是產品的靈魂。」喬布斯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說,「iCloud可將你的內容存儲在云端,並推送至你的所有設備,甚至不用把設備從口袋裡掏出來。」

但被喬布斯推崇的云計劃,卻被業界質疑為在模仿谷歌Android的創新,蘋果在完善自身生態體系,彌補缺憾。

獨立IT評論人王斌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蘋果在通信技術和平板技術方面還是領先於競爭對手,但一項新技術領先期一般只有三年。相反,通過專利訴訟,或許拖延競爭對手抄襲的速度,讓蘋果領先的時間更長一些。

王陽也表示,如果蘋果繼續採用三星的配件,三星可以很容易抄襲。原料都一樣,很難說得清,誰在模仿。

在王斌和王陽看來,手機巨頭的「三國殺」的最終結局肯定是和解,三方相互專利授權,並最終形成智能手機市場新的遊戲規則和新的專利授權網,為未來潛在的進入者設下新的門檻。

◎HTC的麻煩

同時,資本市場也對HTC這一年來的表現青眼有加:從10年的頭上300餘元新台幣一股起步,直上千元高峰,成為台灣市場上所謂的「股王」。

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HTC遭遇到了不小的麻煩,一些公司開始和它打起專利官司。比如加拿大有個半導體廠商Mosaid就控告HTC侵犯了它手機緊急通話技術專利。不過,這個公司相對較小,相比起蘋果對HTC的官司而言,就有些不值一提了。

蘋果敏銳地注意到,對抗Android的辦法之一就是找Android設備廠商的麻煩。摩托羅拉到底樹大根深,運營多年,而HTC,幾乎可以用「暴 發戶」來形容,且並非美國公司,找上這麼一個靶子,以HTC在Android上的份額,實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對於HTC來說,這個麻煩,可是真真切切 的。

蘋果在今年的3月份,向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訴狀,控告10項旗下專利被HTC侵權。而ITC是有權禁止HTC在美銷售的。換句話說, 如果這個官司蘋果獲勝,HTC將面臨極其困難的局面,因為在今天它的營收構成中,有一半來自於美國地區。雖然專利官司一般最終結局是以和解為主,HTC也 會面臨數十億美元的和解金。

HTC自然不甘就此束手。在本月7日對外公佈創出利潤值歷史新高的二季度財報之後,8日,便宣佈出手收購一家名為S3 Graphics的公司,以此來獲得後者的235項專利。這家公司曾於6月底7月初訴蘋果侵犯兩項壓縮專利獲勝,這起收購,可以說是HTC在遭遇蘋果官司 後放言「誓死捍衛知識產權」的實際行動。

但問題在於,S3這家公司和HTC其實系出同門,都是王雪紅的公司,更因為這家公司連年虧損,淨值為負的915萬美元,HTC倒要掏出3億美元的真 金白銀(現金收購),甚有內部交易的味道,資本市場於是大嘩。5日還在力挺HTC目標價可看1470元新台幣的花旗立刻變臉,將目標價砍至927元。在高 盛證券、德意志證券等機構的大量沽空下,HTC股價於本週一(11日)失守千元關口,週二最低已經探到915元。

在數字行業中,通信類企業是有打專利官司傳統的,很早以前在網上曾經流傳著一張各路諸侯你訴我我反訴你糾結不清的專利官司圖。有些專利官司,純屬一 些專門從事專利買賣的公司尋求變現的行為,而有些,則是用來騷擾、阻擋競爭對手的。以蘋果為例,它不僅劍指HTC,也和另一家非美企業三星纏鬥起來,稱三 星Galaxy系列手機和平板電腦(又是android內核的產品)的外觀設計和功能幾乎完全抄襲iPhone和iPad。而根據comScore的報 告,到去年12月底,三星是美國手機市場份額最大的一個品牌。

HTC的崛起是非常驚豔的,2011年的股價漲幅甚至超過了蘋果。而它的麻煩也就在於,這家公司畢竟是硬件代工起家,相關的知識產權積累不足。蘋果 的做法雖然讓人感覺略顯「無賴」,但也無可厚非。面對Android的咄咄逼人之勢,蘋果從它的外圍設備商下手,亦屬高招。在我看來,HTC的麻煩,實則 是Android的麻煩,本月15日,ITC將對蘋果HTC的官司做出裁決,如果蘋果得手,無論是HTC被禁,還是巨額和解金,對谷歌來說,都是壞消息一 樁。

今天的數字業態,已經不再是硬軟分明,硬件廠商在圖謀向軟件發展,軟件廠商也在搞硬件。犬牙交錯之下,以專利為武器互相對抗,會變得越來越劇烈。而 我個人一直看不懂的是,其實就是左手交右手圖謀的是專利的S3併購,HTC非要搞出個3億美元的現金交易,遭資本市場極度不滿,實在是一招昏棋。

◎訴訟是一部商業大片

IT業從來不缺訴訟,蘋果、三星和HTC的訴訟熱鬧紛呈地來了。

蘋果新近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停止進口三星和HTC終端,理由是兩家公司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侵犯了它的設計和技術專利。喬布斯說它們是「盜用」。

到底有沒有盜用蘋果技術,很抱歉,我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但我想說的是——全世界都在「盜用」蘋果創意,蘋果為何直指三星和HTC?

本質在於,任何訴訟本身不管有多複雜,這就是一部商業大片。連環訴訟,從商業競爭來解釋似乎簡單明了。

蘋果在智能手機領域創造的輝煌幾乎已經達到巔峰,在長長的上升曲線的頂端,必然是一段下滑曲線。當然,停留在波峰時間有長有短,下滑曲線的傾斜度也 會有不同,就是說,看你掉得有多快會有所不同。目前智能終端市場上,三星和HTC無疑是全球範圍內最強有力的進攻者。這兩個來自亞洲的黃皮膚黑頭髮的進攻 者儘管策略並不相同,相同的是,他們的終端依靠谷歌Android讓喬布斯開始睡不著覺了。

商業特性無疑是訴訟充滿了選擇性。你可以看到,蘋果選誰訴訟,在什麼時間訴訟,在什麼區域提起訴訟,這都是一種商業選擇,Who、When、Where的3W要素的選擇為商戰服務。

中國通信設備製造業兩強之爭今年也表現在一場精確打擊的專利訴訟上。在戰火正旺的歐洲市場,華為採用訴訟企圖狙擊中興的進攻。在區域選擇上,華為選 擇德國、法國、匈牙利,無疑可以顯示出這是他們的戰略級重點市場之一,而這些市場正在有重要的訂單要打,這些訂單無疑正在接受中國對手的挑戰。

記者喜歡訴訟,每天盯住來自法庭的訴訟信息,新聞素材估計會滾滾而來。這得益於各路公司的強力配合,IT公司需要一個強大的法務部,隨時隨地應對各種起訴和被起訴。

當然,並非所有的訴訟都會是這個重量級別。但我會把這些訴訟分三大類,分別是大公司告大公司,大公司告小公司和小公司告大公司。大公司告大公司是商業大片,而兩外兩類的商業戰爭則同樣精彩。

一位專注於專利訴訟的跨國律師曾經這樣教導他的中國被訴企業,如果一個美國大公司來告你,那絕對是一件好事,說明你成功了。如果你在市場上的地位像 一隻隨時可以被掐死的小螞蟻,那些大公司何苦來費時費力的訴訟呢?這位律師告訴我,他之所以這樣苦口婆心,是因為看到太多中國小公司不熟悉遊戲規則,不去 應訴,將自己可以獲得的市場拱手讓給一些成熟的大公司。

小公司告大公司在中國市場看得挺多的,其中利益也有很多種,看得比較多的一種是,有些小公司在此類訴訟中目的明確,他們需要的是知名度,於是希望通 過訴訟吸引媒體和公眾的眼球,事情可以不大,把事情鬧大是這些訴訟的根本目的。很多時候,小公司勝訴後獲得的賠付,通常連律師費都不夠付。商業記者如狗仔 隊一樣需要新聞的前提下,那麼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司,還是熱鬧紛呈地上演下去。

事實上,這三類訴訟中,不管是哪一種,商戰中你必須要熟悉遊戲規則才能贏得戰爭。

專利申請的遊戲,本質是一些利益體為了實現商業目的預先設定的遊戲規則。如同歐美國家通常更早開始踢足球,他們制定了足球世界的遊戲規則,中國足球 要踢到世界去,需要瞭解且遵循這些遊戲規則。更高的境界,則是將遊戲規則活學活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亦是如此。歐美企業已經在商業世界精心佈置了一道道屏 障,無需懼之。

熟悉遊戲規則如同蘋果,顯然並非指望用如此簡單的一起訴訟就可以保住領導地位,訴訟的目的就是在某一商業市場做一個成功的狙擊者,不管是打擊了對手的知名度、美譽度,該打的總是要繼續打下去。

宏達電在回應中說,蘋果不是通過市場公平競爭而是通過訴訟來獲取競爭優勢。這話聽起來有理,其實有點幼稚。一般來說,首先你應該積極應訴,其次有可能你還會反訴,像熟悉遊戲規則的三星已經開始了勢均力敵的反訴。商業大片由此而更加精彩了。

企業需要異常清醒的是,訴訟無疑是商業競爭中最常見的組成部分,任何一部商業大片都少不了訴訟環節,企業需要弄清楚遊戲規則再開始踢球,所以你要重視它,也不要太在意他,慢慢地,或許你會愛上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4

HTC與三星:狂歡為何又苦惱?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18/wNMDcyXzM1ODIwNQ.html

Android帶頭大哥谷歌花錢買通信專利,追隨者三星、HTC們開心之餘,卻心存苦惱,因為谷歌沒買那個擁有1.8萬個專利的InterDigital,而選了摩托羅拉移動。

對於所有Android終端製造商而言,摩托羅拉都是競爭對手。現在Android帶頭大哥谷歌的面孔模糊起來,它是敵是友?

它有朋友一般的表態。7月下旬,谷歌董事長施密特公開力挺被蘋果訴訟困擾的HTC,聲稱對HTC勝訴有把握。

收購消息公佈後,佩奇第一時間站出來也安慰了HTC們。他說,收購摩托羅拉不會改變Android的開放立場,谷歌期望與它們繼續合作,摩托羅拉移動以後會獨立運營。

但谷歌確實已經具備傚法蘋果垂直整合的能力。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摩托羅拉未必能威脅到蘋果,但首先會威脅其他Android廠商,後者的擔心並非多餘。如果角色不明,或迫使三星、HTC、華為、中興等夥伴擁抱微軟。

「谷歌肯定考慮過這些因素,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台灣地區拓撲研究所分析師何泰慶說,收購或將帶來反效,引發Android陣營動盪。

但谷歌確實需要移動業務,63%的溢價透露著迫切心態。《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卡拉·斯韋什認為,開源陣營過於分散,谷歌不能僅僅依靠HTC們來建設Android生態系統。

HTC、三星們都各自為戰。相比封閉整合的蘋果系統,Android陣營產品終端商規格和UI五花八門,自建軟件應用後台分散了有限的資源。無法保證用戶良好體驗,也給軟件開發者帶來不少困擾。

微軟的Windows Phone系統被普遍認為最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受益者。因為他們眼下已是目前僅剩的不涉足終端產品品牌的系統提供商。

實際上,此前三星、HTC就已開發出了一些微軟WP7系統的終端產品,但數量很有限。不過,從現在開始他們或許會考慮提升這一產品線的權重。

Android能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爆髮式生長,靠的是強力終端商的支持。現在,三星、HTC們的「新念頭」則或將為WP系統帶來同樣的飛昇機會。

何泰慶認為,可見範圍內谷歌仍會刻意保持與摩托羅拉移動的距離,繼續保持開放以獲得終端商的支持。

他 特別指出,最為典型的垂直整合者三星在其中將扮演尤為重要的角色。從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看,蘋果份額為20.3%,三星為19.2%已非常接近。谷歌此 前對三星也著意拉攏,將被稱為「親兒子」的Nexus品牌的第二代產品Nexus的代工由先前的HTC交予三星,還放棄了原先自行銷售的方式,可謂足夠示 好。後續看Nexus品牌歸屬是否會轉移至摩托羅拉移動部門,或將是檢視谷歌態度有否變化的細節之一。

李開復認為,谷歌會儘量讓Android和摩托羅拉中間有防火牆,就像微軟Windows和Office一樣,才不會失去HTC、三星等重要的合作夥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3

台灣大廠專利數 不敵一家三星


2011-8-29  TCW




台灣的智財國力跟世界的差距有多 大?在專利戰主戰場美國,「台灣廠商在美國的專利數加起來,還抵不過一個三星,」一位國內智財權專家,一語道出台灣的弱勢。

美國每年有近三 千件的專利訴訟官司,並且每年以新增五‧六%的速度成長,其中台灣廠商涉及的官司就占了近兩百件。

美國另一個維護專利權的重要擂台,也正是 現在蘋果(Apple)和宏達電打得難分難解的戰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因為關稅法第三百三十七條,ITC有權要求暫停或停止銷售、甚至禁 止進口侵害美國智慧財產權的商品,因此成了專利大戰中,制止對手進入美國最重要的組織。據工業研究院統計,近三年,台灣廠商涉及ITC調查案的比率更高達 三至四成。

專利戰已經打得如火如荼,要上戰場廝殺,台灣卻少了最重要的「專利」子彈。

根據美國智慧財產權人協會 (Intellectual Property Owners Association,IPO)統計,去年在美國申請專利數量前三百大的企業當中,台灣共有鴻海、工研院、台積電等十二家機構上榜,但即使把入榜台灣廠 商申請的專利數全部加起來,還抵不上排名第二、擁有四千五百一十八件專利的韓國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

如果說專利數量並不能代表 一切,專利要有用、可以賺錢才更重要。那麼翻開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帳本,過去十年,台灣靠著專利和商標賺進的外匯都在兩億至四億美元徘徊,而人口和 國內生產毛額(GDP)是台灣兩倍的韓國,去年卻可以創造超過三十一億美元的智財收入,足足是台灣的七‧六倍,更別提專利順差大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大巨人 的智財收入分別是台灣的三百七十一倍(以二○○九年數字計算)和六十四倍。

三星加碼布局 專利研發人員,比台積電員工多

韓國 雖然和台灣一樣,仍是專利逆超國,但自從二○○三年起,韓國靠專利賺錢的能力大幅提升,拉開與台灣的差距,原因就在於「從二○○一年起,韓國除了研發專利 注重品質,也開始花大錢買關鍵專利,」資訊工業策進會前顧問工程師、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首席顧問袁建中觀察指出。

大幅加碼 研發預算,並將火力集中在取得專利,三星是最明顯的例子。很早就對專利布局展現強烈企圖心的三星,單單是在二○○一年,投入研發經費就超過了十八億美元, 換來在美國的一千四百五十項專利。

三星投入的研發經費占總營收比重不斷攀升,終於讓三星在二○○七年,擠下了日本的日立 (Hitachi),首度登上全美專利排行榜第二名,之後連續三年,三星依舊蟬聯美國專利排行榜亞軍,排名僅次於已經連續十八年雄踞在美國專利榜榜首的 IBM。

同時,三星不斷招募人才,去年散布在全球的研發人員,估計已超過五萬人,幾乎是台積電全球員工數的一.五倍。每年的年報,三星幾乎 都會註明,在美國取得多少項專利,以及在美國的專利排名。反觀,如果在台灣公司的年報裡搜尋「專利」兩個字,大多會是在風險管理部分,找到與某某公司的 「專利」訴訟案進度。

歸根究柢,主要的原因是多數台灣企業家對專利投注的心力還是不夠!工研院技轉中心主任王本耀指出,台灣廠商大多是代工 起家,擅長的是逆向工程,先有了產品,才去想怎麼做,而且業者的研發人力和資源,大多是投入在眼前產品的改良和開發,不重視專利庫的建立,「等到產品做出 來,只要被告,原本賺錢的,也變賠錢了!」

另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台灣廠商規模不夠大、口袋不夠深。一位台灣手機大廠高階主管就無奈的說, 「就算我們捧著錢去找摩托羅拉(Motorola)買專利,誰理你!」

為了解決台廠單打獨鬥的困境,經濟部推動專利銀行(IP Bank),最快今年八月底成立,包括智財管理公司和專利基金兩大部分。前者,是為國內廠商提供智權布局所需要的資訊分析、專利評估、法律諮詢,必要時還 可以發動訴訟,一開始將會由工研院創新公司協助成立;而初期規模為新台幣五億元的專利基金,在尋找收購對業者有利的專利的時候,智財管理公司也會提供諮 詢。

不過,像這樣集合眾人之力的專利銀行,日本與韓國早就在做了,而且不論是速度或力度,都遙遙領先台灣!

二○○九年,日本 就成立了株式會社產業革新機構(INCJ),包括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日立、東京電力等十九家橫跨科技、油電、金融業者共投 資一百億日圓,再由日本政府注資八百二十億日圓,並提供八千億日圓的信用擔保,使得 INCJ的投資能量接近九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千三百億元);目前INCJ在能源、生技和資訊產業的布局都相當活躍。

韓國為了協助三星和 樂金(LG)等韓國企業因應專利侵權訴訟,也在去年正式成立智財管理公司Intellectual Discovery(南韓發明基金),集結了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力量,募資七百億韓元;並在今年八月,啟動了半導體和LCD等重要產業超過十個的專利聯盟 (IP Pool),每個聯盟成員將共同購買及管理相關專利。Intellectual Discovery的規模,預計要在二○一五年進一步擴大至五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三十四億元)。

台企銀彈不夠 政府動作太慢,資金後援也不夠力

台灣新台幣五億元的專利基金規模,比起韓國的一百三十億元,以及日本三千三百億元,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就連 台灣政府的動作也慢了好幾拍。早在二○○八年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台灣就有專利銀行的構想,但是經過與業界和學界漫長的溝通,直到今年政府才開始付諸行 動,在國家級的專利大戰上,台灣已經落後一大步。

台灣從過去半導體業和PC產業,乖乖向德州儀器還有IBM等大廠繳權利金,到近十年來面對 國際大廠進逼,經歷了多次專利戰敗後的鉅額賠款,尤其是當台灣科技業獲利豐厚時,往往是國際大廠拿著「專利權」上門收割的時刻。

聯發科吃足 苦頭 因為兩張紙,被拿走五十億元

最經典的例子,是多次登上台股股王的聯發科,在二○○三、○四年間,連續遭到兩家美國科技公司億世 (ESS)、卓然(Zoran)控告侵權。最後,聯發科被迫和解,分別付出九千萬美元、八千五百萬美元的權利金,合計分別占了聯發科當年度稅後淨利的一 六%與一二%,聯發科工程師辛苦的工作,最後只因兩紙專利權證號,就讓聯發科小股東多吐出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億元)。

股王 聯發科最後與對手達成和解,付出權利金了事,對手還算平和,最兇險的可能面臨產品銷售禁令,無法出貨,逼得公司面臨倒閉的風險。

台灣企業跑 法院的次數一多,學費繳得夠多,對於專利訴訟的法律攻防策略也越來越熟練,但台灣業者手中握有專利武器不夠多,才是專利強權把我們當成俎上肉的真正原因。

要 打破這項困境,曾和專利巨人IBM打成平手的華碩,技術長吳欽智認為,「研發專利沒有捷徑,不一定要求高明,而是要求實用的專利。」

打專利 戰不能抱佛腳 參與標準制定,韓廠律師隨行申請

除了基本功要練,王本耀建議,專利布局不能臨時抱佛腳,不能等到要用了才來買,平常就可以隨 時注意研究機構或大學是否有好的專利可以收購。而在制定標準時,積極卡位也是一招。

「韓國廠商在參加標準制定的會議時,會帶著專利律師一起 去!事先模擬所有可能的情況,一旦決定使用哪一種標準,就透過網路立即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遞交臨時專利申請。」親眼目睹韓廠在標準設定會議上 的積極舉動,讓袁建中印象深刻。因為美國的臨時專利申請制度,不須花時間填寫專利範圍,申請人還有一年期限可以準備更完整的專利說明書。

不 論是自行投入研發,或是培養專利律師與工程師團隊收購合適的專利,甚至主動參與標準制定,業者更需要體認的是,大環境已經改變,專利不僅是商戰的手段,更 有越來越多的智財公司,不生產產品,專門靠專利收取權利金營生,企業隨時要準備對付專利流氓或專利蟑螂的騷擾,「以前還可以單打獨鬥,現在一定要組織聯 盟,專利銀行雖然晚了也還是要做!要趕快把力量集合起來!」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名譽教授、現任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劉江彬呼籲。

在 專家的眼中,目前台灣企業的專利能量,連要保護自己都還有難度。面對全面開打專利商戰中,政府和民間企業都要認清現況,只有群鬥,勝算才大

【延 伸閱讀】三星專利數,是鴻海的5倍多 ——2010年在美申請專利件數前300名企業

台灣12家機構3,150件:鴻海874件(第30 名)工研院476件(第64名)台積電435件(第70名)友達365件(第77名)聯發科229件聯電159件威盛144件瑞昱106件 正崴104件 台達電100件 華映82件 英業達76件

韓國三星4,518件(第2名)

資料來源:美國智慧財產權人協會

【延 伸閱讀】台灣專利銀行資金規模,僅韓國1/26

日本3,300億元名稱:株式會社產業革新機構成立時間:2009/7主要股東:日本政府持 股90.5%特色:可用金額最高,除買專利外,還負有多重任務,動向受到關注

韓國134億元名稱:南韓發明基金成立時間:2010年主要股 東:韓國政府、韓國企業特色:韓國第一個和企業共同成立的專利基金,向外大舉採購專利,保護韓國高科技發展

法國41億元名稱:法國專利公司 成立時間:2011/6主要股東:法國政府、Caissedes Dépôts投資公司特色:主要向法國各大學、研究機構購買專利,以免自有專利落入外人手中

台 灣5億元名稱:智財銀行成立時間:預計2011/8主要股東:工研院、台灣資通訊廠商特色:台灣第一個專利智財銀行。初期將以提供專利反訴為主要目的

中 國4億元名稱:中以智庫成立時間:2010/9主要股東:蘇州市政府、以色列英飛尼迪集團特色:中國第一個專利基金,蒐集潔淨能源相關專利

資 料來源:各公司網站整理: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9

直擊!台積電、三星的比利時頭腦

2011-10-10  TCW




它,是全球最大的獨立微電子研發 機構。

它,是台積電、三星(Samsung)、英特爾( Intel)、恩威迪亞(Nvidia)背後最重要的腦袋。

因為它,使得平常在戰場中激烈廝殺的對手,願意一起攜手合作。

它最驚人的,不是一個研究機構每年就可創造近三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的營收。

而是,它不是位處於美國、德國,或是韓國、台灣,卻是在一個半導體公司少得可憐的小國——比利時。

「就是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更要成為第一。」愛美科(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Imec)總裁兼執行長路克(Luc Van Den Hove)接受本刊專訪時說。

二○一一年九月八日,全球獨立微電子研發營收與人力規模最大的機構——愛美科台灣研發中心喬遷至竹科三期的標準廠房。從台積電資深副總蔣尚義,到聯發科、 日月光等半導體業的高階主管全都到齊。因為,愛美科已成為大家在打新製程戰爭的重要夥伴。愛美科雖然是非營利研究機構,初期是由比利時政府與荷蘭政府補 助,結合以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euven)為主的研究資源所成立,但本身競爭力的提升,讓其去年二億八千五百萬歐元的營收中,已有二億二千五百萬歐元是來自外界委託的研究經費,而非 僅是由政府支持。

它是大勢所趨:大廠紛將先進研究外包

九月底,我們走進愛美科位於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總部。愛美科有來自全球六十六個國家,共一千八百九十五位員工,九成的研究人力都位於比利時。策略關係資深副 總經理柯思馬(Roger De Keersmaecker)說,台積電也有常駐人力在此。

「類似Imec這樣的研究單位,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曾經擔任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的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金聯舫說。

關鍵主因是,半導體產業製程的投資金額越來越驚人。如果單一廠商還鎖在自己的實驗室做研發,不僅成本太高,而且風險太大。

愛美科的角色形同於,建立一個平台,邀集各界參與。舉例而言,明年台積電進入量產的二十八奈米製程技術,可能早在五年前,愛美科就已經邀集台積電、英特 爾、三星與設備廠商如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氣體廠商等各相關大廠,大家一起分攤研究經費,由愛美科來做基礎技術的研究,而各廠商再根據自己的專業參與計畫。最後,愛美科做出 基礎研究之後,各廠商依據自己的參與程度獲得專利,再把這些基礎研究的結果搬回自家的生產線,發展後端的研發製造。

數字會說話,先前台積電表達有興趣投入的十八奈米製程技術,外界估計,單投資金額就至少要兩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億元)。這形同於台積電年度研發費用 與支出新台幣三百五十億元的十七倍,若以去年淨利推算,等於台積電在此新投資上,要用三.八年賺的錢。但若參與共同研發平台,就可壓低成本。

它能分攤風險:讓大廠合作研發未來技術

愛美科這類研究機構出現,分攤了台積電等大廠的風險。類似愛美科角色的研究機構,還有包含法國半導體研究機構CEA-Leti與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技術產業 聯盟(Sematech),這些機構初期多是由國家所支持。有趣的是,愛美科雖然定位為非營利的研究機構,但還是能獲利。

它的營運模式,除了邀集大廠一起做未來技術的研究合作,收取會員費外,還把研究後的報告結果,提供給後續有興趣的廠商做技術轉移。甚至,因為在研究過程中 取得專利,愛美科裡的實驗室還分割出去成立新公司。

「像台積電或是英特爾這樣的大企業,怎會接受初期一起投資的研究結果,最後被其他廠商也拿去做參考?」我問。

「半導體業的競爭,是分秒必爭的。」路克回答。他說,即便後續對手取得報告資訊,但早期直接進入研究的台積電,就比對手快了一步。

「比利時剛開始是傾全國之力在支持愛美科的。」愛美科台灣總經理莊學亮說。魯汶大學在電子基礎研究原即有根基,加上與眾多優秀人才共同研究的誘因吸引,讓 這裡產生人才磁吸效應。如目前主持其二十奈米製程計畫的主持人,先前就在美國著名的IBM華生實驗室有超過十年的研究經驗。

在愛美科的研究基地,我們同時看到,半導體業的挑戰跟未來。

它廠房正空擺:顯示晶圓業界看空前景

我們走過愛美科的試產晶圓廠,雖然不做製造,但愛美科必須透過試產,以確保研究結果可以執行。「這些設備大約花十億歐元。」路克說。愛美科目前已經有十二 吋晶圓試產能力。有趣的是,擴建中的廠房顯得空曠。雖然愛美科早已宣布準備好十八吋晶圓的技術,但是產業在經歷過金融海嘯,與對未來三年景氣的謹慎考量 下,現在對於新技術的共同投入,其實趨於保守。

空著尚未擺入設備的試產廠房,透露出,全球半導體業未來更長期的隱憂——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否已到極限。摩爾定律以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葛登.摩爾(Gordon Moore)命名,主張積體電路(IC)上可放置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兩年會加倍。這讓我們電腦所使用的晶片越來越便宜,且體積越來越小。

現在,雖然類似愛美科這樣的研究機構,可以節省部分廠商的初期研究費用。但是,設備投資越來越貴已是大勢所趨。根據研究機構iSuppli推估,摩爾定律 可能在二○一四年之前失效,因為晶片製造成本太高昂,晶圓業者會開始思考,是否需要漫無止境的追求新製程,而且消費者對於科技的需求,似乎也不再只是更 小、更便宜的晶片。

它創造未來:跨進生物晶片找新應用

愛美科已經準備好解方。

一轉彎,我們走入另一個實驗室裡,這裡,擺滿了來自全世界的魚類。印度籍的研究人員告訴我,他們正抽取魚的腦細胞做研究。愛美科現在正嘗試在一種創新的矽 晶片上「長」神經元(neurone),以探索人腦的秘密。若能成功,這將改變醫藥業的遊戲規則。過去,新藥物的測試程序,通常要花十年,需要大量的活體 實驗,成本要數億美元。現在,若能採用新的晶片,透過上面的模擬神經元,藥廠透過晶片,就能知道神經對藥物的反應,時間,只需要幾個月。

這個研究最終極的目標是,透過這些模擬神經元,修復過去因為腫瘤或外傷所造成的腦部損傷。但這些,與半導體技術有什麼關係?柯思馬告訴我們,這都是需要奈 米等級的高科技,因為,人腦神經元的複雜度,其實與電腦相差不遠。

柯思馬興奮的告訴我們,愛美科看到了未來。現在愛美科實驗室裡,不是只有半導體製程技術人才,還有生物學家、神經學跟大腦科學家,大家一起做跨領域合作, 替半導體晶片未來的應用找出路。

它定位明確:沒利益糾葛,中立獲青睞

愛美科確實很積極。但,難道這就足以解釋,愛美科,一個位於比利時小國的機構,能成為全球半導體業最重要腦袋的主因?

「對,我們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可以很中立(neutral)。」路克最後回答了我的疑惑。

如果愛美科今日是美國公司,韓國的三星與台灣的台積電,可能會擔心他們把研發機密洩漏給當地企業如IBM與英特爾。若在台灣,企業要求很即時與彈性,這讓 研究機構比較難做未來五到十年的長期研究。而且,好人才容易就近被產業挖角。

於是,中立又沒有半導體資源的愛美科,竟成為列強競爭下,最願意合作的對象。

原來,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就算是原來的缺點,也可以因為擺對位置,而成為絕佳優點。這是愛美科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5

蘋果密會三星 將張忠謀一軍

2011-11-14  TCW




台積電在十月二十七日舉行的第三 季法說會,但在法說會前,卻透露出不尋常的氣氛。

理論上,法說會前是緘默期,不能對營運有任何評論,但台積電卻在二十四日對外發布新聞,強調二八奈米已開始量產,且生產速度及產品良率,在相同時間點上皆 優於前一世代四十奈米製程。同時,台積電還找了賽靈思(Xilinx)、阿爾特拉(Altera)、恩威迪亞(nVIDIA)、超微(AMD)、高通 (Qualcomm)等五大客戶,為二八奈米技術背書。

台積電法說會當天,董事長張忠謀再度對外介紹二八奈米的進度,也首度對外表態,指稱「三星電子的確已是很大的競爭者,台積電當然有策略,但我不會說。」

南韓媒體搶掀鍋蓋台積電痛失處理器訂單

也就是說,三星在張忠謀心中的位置,已經由去年法說會上「雷達上的一個光點」、今年中的「三星是一個可畏的對手」,突然之間,現在卻躍升為「很大的競爭 者」。

一切轉折得從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追思會說起。

美西時間十月十六日晚間在史丹佛大學舉行的賈伯斯追思會。這場私人紀念活動,邀請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戴爾執行長麥可.戴爾(Michael Dell)等美國科技界大老,然而,當天出席的來賓中,南韓三星電子營運長李在鎔的現身,讓人感到意外。

追思會後的隔天,三星電子對外說明,李在鎔是受到蘋果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邀請參加這場追思會。由於蘋果及三星正在全球各地進行專利權官司大戰,李在鎔對外指出,不會為工作跟庫克見面。

只不過,美國媒體在十八日引述三星一未具名主管表示,李在鎔及庫克在參加過賈伯斯追思會後已見過面,雙方討論了兩家公司未來要維持合作關係的相關議題。

三星接班人跟蘋果接班人的碰面,聽在一般科技業者耳中,大概就當成一般產業新聞聽聽而已,但對台積電來說,卻是件不得了的大事。就在李在鎔及庫克見面的前 幾天,位於台灣新竹的台積電總部,早已經獲得消息,蘋果下一世代的A6應用處理器,已決定不會交給台積電生產。

更有趣的,是賈伯斯追思會當天,正是亞洲地區十七日早上,南韓媒體直接掀開三星與蘋果合作的鍋蓋,蘋果已將明年會用在iPad 3及iPhone 5的A6處理器,交給三星代工,三星位於美國德州奧斯汀(Austin)的十二吋晶圓廠,已開始投片生產,年底前就可交貨。

蘋果檯面上談合作轉頭拿來逼三星讓利

三星最大優勢,在於其是全球最大的NAND快閃記憶體及DRAM廠,尤其是蘋果A5處理器的設計中,將Mobile DRAM整合在單一晶片中,這對三星來說極為有利。三星知道,台積電的邏輯製程專利及矽智財十分完備,但獨缺記憶體,所以知道如何「對症下藥」。

業界人士指出,透過DRAM專利的綑綁,以及在記憶體價格上的讓步,蘋果若繼續與三星合作,獲得的利益很明顯大於台積電。蘋果利用可能釋單給台積電的消 息,迫使三星端出更多牛肉,也讓iPhone、iPad的硬體利潤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在這種情況下,蘋果與台積電合作的空間就被擠壓了。

雖然蘋果早已屬意將A6交給三星代工,但在檯面上,蘋果還是持續進行與台積電間的合作計畫。今年九月,蘋果希望台積電派人到美國蘋果總部,協助設計新一代 應用處理器。

蘋果要求台積電,新一代應用處理器要採用二八奈米製程,明年第一季就要完成設計定案(tape-out),明年第三季要投入量產。在時間表出來後,台積電 原以為訂單幾乎已經到手,只是沒想到,在蘋果的兩手策略下,三星這邊也在進行A6的設計案。

三星為蘋果設計的A6處理器,並不是採用二八奈米,而是採用較成熟的三二奈米技術,所以製程良率及產能早已準備好,加上有A5的設計經驗,三星知道蘋果要 的是什麼。所以,三星在台積電將派人前往美國之前,就完成了A6的設計定案,同時也將樣品交到蘋果手中。

雖然台積電很快就得知三星提前完成A6晶片設計定案,但因為根據時間表,台積電以為,蘋果會等台積電也完成處理器的設計定案後,才會一起比案,並決定最後 由誰得標。

台積電驚覺被耍了撤回工程師,暫停合作案

只不過,十月初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驟逝,十月中旬,三星利用李在鎔參加賈伯斯追思會的好時機,丟出三星已開始量產A6處理器的消息。此刻,台積電才驚覺,蘋 果只是利用台積電跟三星談條件,也才了解到,台積電為蘋果設計的二八奈米處理器,並不是用在iPhone及iPad主流產品中,只是針對某些尚未上市的特 定產品,提供客製化的晶片,這部分產量當然很低。

一位參與台積電及蘋果合作案的業者透露,在南韓媒體掀開A6已在三星量產的消息後,台積電認為被耍了,所以將派到美國的工程師全都撤回,與蘋果間的這顆客 製化處理器合作案也先暫停。

身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的台積電,在搶蘋果A6訂單上不僅失敗,三星供應商還對外放話,意指台積電二八奈米良率不佳是最大失敗原因,台積電當然嚥不下這口 氣。

這正是張忠謀在法說會上,意外大談台積電二八奈米製程技術進度的背後原因,也因為台積電啃蘋果落居下風,三星才會在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的心目中三級跳,從 「雷達上的一個光點」,正式升格為台積電「很大的競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8

冠捷總裁左打鴻海、右抗三星的生存術 宣建生:海裡不會因為鯊魚最凶狠,就沒有其他小魚

2011-11-28  TWM




電子產業中的硬體組裝產業一向被視為是紅海市場,而硬體組裝中的監視器與液晶電視組裝更是紅海中的紅海。

在嚴酷的經營環境下,全球監視器大廠冠捷科技卻締造出連續十六年的獲利紀錄。冠捷科技總裁宣建生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林宏文、謝富旭

宣建生,你可能不太熟悉的名字,但你可能每天都會「盯」著他的產品看。因為,全球每三台電腦監視器中,就有一台出自他創辦的冠捷科技。

不管是監視器還是液晶電視,這個產業已經成為電子廠商殺價搶單的代名詞,經過近二十年的殘酷洗禮,監視器(包括液晶電視)產業成為屍橫遍野的戰場。從早期 的誠洲、皇旗與雅新,不是倒閉,就是下市的命運。

不敗經營學一:專注中有廣度處在超級紅海的風暴中心,冠捷科技彷彿是一座綠意盎然的小島。宣建生從接手一家虧損的外商電視機製造工廠做起,從原本只是電視 產業不起眼的C咖,殺出生路,營收不僅年年成長,更締造出連續十六年的獲利紀錄。

帶領冠捷在這個「殺」氣騰騰環境下生存下來的是宣建生,是位待人和藹,氣質溫文儒雅的企業家。宣建生讓人感受不到一絲「殺氣」或「霸氣」,但他以柔克剛的 經營風格卻讓這個產業「最野蠻」的巨人—|南韓三星電子,以及「最霸氣」的巨人—|鴻海集團也得要敬他三分。

宣建生說:「冠捷的成功只有二個字:『專注』」。不過,宣建生口中的「專注」,表面看起來好像只作監視器與液晶電視,事實上,除了投資金額非常龐大的面板 外,舉凡大大小小與監視器及液晶電視有關的金屬沖壓件、塑料件、背光模組、LED燈條、液晶顯示屏模組組裝,冠捷都有投資。「鴻海在3C產業的垂直整合戰 力一向為人津津樂道,冠捷的戰線沒有鴻海那麼長,但我敢說,單是監視器這項產品,我們的垂直整合戰力不會輸給鴻海!」宣建生自信地說。

拜專注於單一產品並致力開拓其垂直整合的廣度之賜,在今年電子業不景氣下,今年上半年冠捷毛利率達六%,傲視監視器同業,更讓台灣電子組裝大哥大們如鴻海 (三.七%)、廣達(三%)與仁寶(三.二%)望塵莫及。

不敗經營學二:柔弱中有剛強宣建生的前半生,可說是既悲慘又傳奇。一九四九年,由於父母與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來不及帶著宣建生一起逃難,六歲的宣建生 只能與祖母在中國大陸相依為命。小時候的他經常要上街賣茶葉蛋、水果及粽子,才能勉強維持家用。由於父母是生意人又撤到台灣,宣建生被列為「黑五類」,十 五歲至十九歲之間,被下放到千島湖附近一座發電廠,做最基礎的電工,每個月工資只有十五元人民幣。

不過,後來大陸爆發了大躍進等政治運動,加上天災,各地都發生嚴重饑荒,正值發育期的宣建生沒有足夠食物吃,醫療又落後,得了嚴重的肺結核。父親知道消息 後,積極透過中華民國救助總會(當時稱為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接他到台灣。

以難民身分到台灣後,宣建生就讀於華僑中學,雖然三民主義及英文兩科目都不好,但他仍苦讀考上成大電機系,再赴美取得博士學位,並加入奇異(GE)。這段 艱辛的成長與求學經歷,造就了宣建生日後在商場上遇到規模與實力再怎麼強大數倍的競爭對手,他皆可以發揮以柔克剛、奇謀致勝的特質。

宣建生在父親要求下,於一九八一年回台灣擔任台灣百事可樂業務副總。那個年代的台灣飲料市場,「舶來品」可樂僅占碳酸飲料市占率一成,由可口可樂與百事可 樂分食,其他五成是白汽水,四成是沙士,都以黑松最大。宣建生研究後,便推出創新口味的華年達橘子汽水,銷售大好,打破了黑松壟斷的局面。

接著,宣建生又研究,黑松的飲料都以玻璃瓶包裝,他看到當時美國已有最新的鋁罐包裝,於是便和大華金屬合作引進,極為暢銷,讓原本以玻璃瓶包裝的黑松被迫 跟進。後來寶特瓶崛起,宣建生也創下台灣第一個採用寶特瓶包裝的飲料公司紀錄。

如今,宣建生把創意與差異化,更淋漓盡致地用在監視器及電視產業內。

宣建生不自建面板廠,但卻與所有面板供應商做生意,他深入研究每家產品線,發現各家因為擁有不同世代廠房,因此切成各種尺寸也各具優勢,可以取各家之長, 讓冠捷的監視器產品線最完整,例如,友達在二十四吋最有競爭力,奇美是二十三.六吋,樂金是二十一.五吋,三星是十七吋。

十九吋寬螢幕(wide)面板監視器剛推出時,冠捷的客戶都不太敢嘗試。「客戶不敢做,我就用冠捷自有品牌AOC先試試市場水溫,結果反應大好。後來奇美 電就大量推出這個尺寸,其他客戶紛紛跟進,十九吋還一度成為市場主流!」、「就算反應不好,風險還是可以控制,因為冠捷的自有品牌出貨就算受挫減少,我還 有其他代工客戶補上來!」宣建生分析說。

不敗經營學三:競爭中有合作在監視器與液晶電視產業中,冠捷面對的競爭者,如南韓的三星、LG;台灣的鴻海與友達;日本的夏普、索尼與 Panasonic;歐美的飛利浦與西屋等大廠。但在宣建生眼中:「再怎麼強的敵人也有弱點!」更重要的是,宣建生找到敵人的弱點不是要擊垮對方,而是要 與競爭對手合作,合力把市場做大。

例如,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與奇美電去年正式合併後,冠捷一度被視為「抗鴻大軍」的要角。但事實上,奇美原本在冠捷的持股非但沒有減少,兩家合作關係反而益 形密切。

宣建生分析說:「群創與奇美電合併後,現在新奇美的面板產能太大,一定要賣給別人,找出海口。冠捷的出貨量很大,就可以扮演新奇美的出海口。」與新奇美持 續合作,是宣建生看準了新奇美欠缺自有品牌,雙方仍有合作的必要條件。但是面對南韓三星電子以及LG這兩家製造與品牌皆強的對手,宣建生依然能令三星及 LG「乖乖地」與冠捷在液晶模組組裝上進行合作。

「你看三星與LG在液晶產業上已經強到無懈可擊,但在中國製造供應鏈經營與客戶關係上,冠捷仍值得他們來合作!」宣建生笑著說。「韓國人如此,更不用說日 本廠商在中國經營得更辛苦,更需要與冠捷合作!」年輕時讀的是共產主義,宣建生得到一個重要的競爭觀念,那就是「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尊敬敵 人」。前者說的是,敵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缺點,再強的高手都有缺點,歷史上有太多以小勝大的例子,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後者則是指,敵人一定有其優勢之 處,在競爭上一定要知己知彼、發揮長處,並且彌補本身的缺點,才能百戰百勝。至於戰術上要尊敬敵人,他舉鴻海在機構件相當強,在線材及零組件等進行垂直整 合,給大家很大壓力的例子說明。「冠捷要彌補這個不足,單靠自己一定來不及,只有找台灣最強的企業合作,因此,冠捷在背光模組上,就與晶電及億光合資設 廠。」「在恐龍競爭力最強的世紀中,全世界的生態不會只剩下恐龍,沒有其他動物。海裡也不會因為鯊魚最凶狠,就沒有其他小魚的。」宣建生用生態學原理比喻 他的企業競爭觀念。

買下飛利浦集團電視部門,冠捷再創高峰十一月一日,冠捷科技與飛利浦正式宣布,雙方成立一家新合資公司,飛利浦把旗下電視機生產線及品牌銷售權,都併入新 公司,其中冠捷將擁有合資公司七成股份,飛利浦則擁有三成。此項合資案,讓冠捷將成為唯一擁有國際電視品牌的台商,有機會與韓商一較高下,更取得台灣購併 與私募股權協會頒發的「二○一一年台灣年度五大最具代表性購併案」殊榮。

冠捷維持代工與品牌混合經營(hybrid)的生意模式,也與台灣其他企業不同,尤其是華碩、和碩,及更早宏碁與緯創分家後,模式更是特別。冠捷除了替國 際大廠代工外,也擁有自己的品牌,包括分屬高階的飛利浦、中階的AOC以及低階的易美迅,總銷售量大約占全部監視器與電視生產量的三分之一。宣建生透露, 在飛利浦電視品牌加入後,冠捷的品牌規模還會再擴大,屆時才會考慮分拆。

宣建生當年從大陸到台灣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母跟他說,「你去台灣,一定要替我爭一口氣。」這句話至今依然記在他的腦海裡,宣建生不僅大大地爭了一口氣, 也為台商未來在電視機品牌中,爭到一席之地。

宣建生

出生:1943年,生於中國福建

現職:冠捷集團總裁

學歷:波士頓大學系統工程碩士、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系統工程及工業管理博士經歷:曾任美國奇異(GE)研發部門經理、台灣百事可樂副總裁、台灣艾德蒙海 外總裁

冠捷科技

成立時間:1967年

產品:監視器、電視機

業務模式:三分之二為代工,三分之一為自有品牌營業額:2011年預計可達110億美元股東結構:中國電子35%,三井15%,奇美電7.68%,飛利 浦、京東方等。

宣建生不敗的經營三心法

心法一:專注中有廣度

冠捷只在電視與監視器產業深耕,藉由廣泛的垂直整合來提升附加價值,維持毛利率。成就全球監視器的王者地位。

心法二:競爭中有合作

堅信再強的敵人也會有弱點,海洋中不會因為鯊魚最凶猛而沒有其他魚類。找出強敵的弱點,不是打擊它,而是與之合作。

心法三:柔弱中有剛強

運用代工與品牌交互掩護的混合(Hybrid)商業模式,從劣勢中找出茁壯成長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43

三星權重縮水 夏普、LGD受益蘋果採購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4/1NMDcyXzM5NTk1Ng.html

「雖然這個消息還沒有正式對外公佈,但是夏普與蘋果在iPad甚至智能電視領域的合作2012年即將開始。」1月12日,夏普商貿(中國)公司董事副總裁酒井功向記者透露。

蘋果正在增加配件供應商的數量,該公司已吸納夏普作為其下一代iPad平板電腦的顯示屏供應商,具體來說夏普位居日本中部的龜山2號工廠8代線將為蘋果生產iPad觸摸屏,與此同時蘋果將會對夏普位於日本的兩座高世代面板生產工廠進行投資。

夏普方面表示,公司與蘋果已經簽署供貨協議,不過公司8代線高分辨率觸摸面板的量產至少今年4月才能完成,一旦量產就馬上供應蘋果。

之前夏普已經是蘋果iPhone智能手機的液晶面板供應商,雙方這次將合作延伸到平板電腦。之前蘋果的iPad觸摸面板主要從LGD和三星採購,而作為全球3家可以生產高分辨率9.7英吋液晶面板的供應商,夏普早已醞釀成為iPad的供應商。

不僅如此,由於蘋果籌劃很久的智能電視產品有望今年第二季度面世,而夏普的10代線已經基本敲定成為其主要的面板供應商。而夏普成為蘋果供應商,與三星與蘋果愈演愈烈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專利糾紛有關。

三星電子首席運營官兼總裁李在鎔2011年10月曾表示,儘管與蘋果之間出現了諸多的矛盾,但是在2012年年底之前,三星電子仍然會向蘋果提供配件。雖然雙方的談判還在進行,但是蘋果面板和內存過於依賴三星的局面有望徹底打破,LGD和夏普有望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兩家受益者

市 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中國市場總監張兵表示,現在三星與蘋果在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的專利訴訟還在繼續,同時雙方還在為2012年以後的 面板和內存等核心零部件的供應進行談判,雖然最終雙方完全結束合作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對於蘋果來說,要保證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面板供應,也必須考慮增 加更多的供應商。

記者瞭解到,雖然台灣地區的液晶面板廠商佔據全球面板37%的市場份額,但是在蘋果需求的高分辨率的液晶面板採購中,奇美、友達等面板廠商則始終難以進入其主流供應商的名單,蘋果更加信賴韓國的三星、LGD,以及日本的夏普。

不過之前夏普僅僅是利用其在龜山的8代線為蘋果供應iPhone4和剛剛上市的iPhone4S的液晶面板,其在蘋果智能手機的採購中只佔不到6%的份額,而更多的智能手機面板則是由三星電子和LGD供應。在平板電腦領域,蘋果的供應商之前更是只有三星、LGD和奇美。

Displaysearch 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2011年9.7英吋的液晶面板生產廠商只有三家,其中LGD佔據54%的市場份額,而三星和奇美的佔有率分別達到40%和6%,整 體出貨量4800萬台。然而2011年底開始,三星、LGD和夏普開始利用8代線生產新一代高分辨率(2048×1536)平板電腦用9.7英吋液晶面 板。

雖然高分辨率9.7英吋面板由於技術和良品率爬坡的因素要到今年3月才能顯現,所以蘋果的iPad3的推出時間還未最終確定。夏普有關人士透露,「由於在智能手機領域我們與蘋果有著良好的合作,為這次成為蘋果平板電腦的供應商奠定了條件。」

對 於夏普來說,在2009年前其液晶面板90%以上用於自用,但是其主業液晶電視和智能手機的市場佔有率過去兩年卻在持續下降,2012年更是由於日本市場 大幅下降可能整體出現10%以上的降幅,這樣其面板工廠如果獲得蘋果的訂單,就很好地彌補自身需求不足帶來的產能閒置。

更為重要的是,作 為全球唯一一家擁有10代線的液晶面板廠商,夏普自然成為蘋果醞釀的智能電視面板首選的供應商。夏普上述人士告訴記者,「由於索尼2010年放棄了投資 10億美元與夏普合資液晶面板的計劃,這次蘋果為了保證其液晶電視面板的供應,正計劃投資參股夏普的10代線工廠。」

當然夏普並非三星蘋果糾紛的唯一受益者,LGD中國公司有關人士透露,LGD也將繼續成為蘋果iPad3和下一代iPhone的面板供應商。

三星的變數

雖然蘋果在下一代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籌備中的智能電視的面板供應商中新增加了夏普,但是對於目前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三星來說,並非意味著就會徹底丟掉蘋果這個最大的客戶之一,因為其手中也有自己的殺手鐧。

夏普和LGD也無法滿足蘋果對面板的全部需求,佔據40%以上份額的三星顯然無法被完全取代。

此外對於三星來說,正在快速成長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也是其殺手鐧。隨著智能手機的強勁成長,2011年AMOLED出貨量可望達到9000萬片,較2010年成長97%;而營收則預計衝到33.6億美金,年成長率高達169%。

值得注意的是,在OLED面板領域,已經投產5.5代線的三星的市場佔有率達到97.5%,首先是3.5英吋以上的智能手機領域OLED面板2011年前三季度的出貨量就接近600萬片。

更為重要的是,三星2011年12月已經推出7.7英吋AMOLED平板電腦,業界普遍預計2012年將有更多平板電腦採用AMOLED面板,顯然這是對iPad3使用的高分辨率9.7英吋液晶面板的一次挑戰。

張兵認為,「之前蘋果也曾與三星探討是否在iPad3上使用OLED面板,但是由於雙方的專利糾紛,加上OLED面板三星的一家獨大局面,蘋果最終放棄這一計劃,不過未來蘋果的產品在面板選擇是難以逃避OLED。」

對 於蘋果來說,三星在面板、內存等領域的優勢顯然是其無法迴避的,不過蘋果也在試圖儘量減少三星的控制,比如說在內存方面更多採購東芝的產品,即便在 OLED面板領域,由於LGD2012年也開始量產OLED面板。此外,台灣地區的友達、奇美,日本的夏普、索尼,以及中國大陸的京東方、天馬、彩虹的 OLED面板生產線都在建設或籌劃中,三星在OLED面板一家獨大的局面將逐步被打破,這樣蘋果與三星談判的籌碼也在增加。

張兵表示,三星與蘋果談判還在繼續,最終的結果是雙方達成妥協或和解,因為一旦結束合作絕對是兩敗俱傷的結果,不過三星在蘋果供應體系中絕對領先的優勢將被打破,這樣其他品牌就獲得更多的機會,比如說夏普、LGD和內存領域的東芝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33

品牌戰強碰 美、日聯台抗三星

2011-1-9  TWM


當所有人都在觀察三星(Samsung)二○一一年與蘋果(Ale)的爭戰時,三星與全球電子產業的競合,也來到一 個微妙的拐點。

趕在二○一一年倒數之際,三星電子宣佈出資約合新台幣三百四十億元,向索尼(Sony)買回S-LCD面板廠剩餘的 五成股份,正式終結兩家公司始於○四年的合資關係。

消息宣佈不過幾天前,十二月中,三星集團剛完成史上最大規模組織改組,只剩下「零組件」與「終端產品」之 分。而串聯這兩件事的背後意義,是三星電子的重心將從零組件供應商轉向系統品牌商,等於與目前的客戶直接硬 碰硬。

二○一○年底李健熙獨子、四十二歲的李在鎔接班擔任三星電子總裁,比父親更重視終端產品的品牌經營,並成 功在二○一一年第三季讓三星取代蘋果成為新任智慧型手機龍頭。
三星面板優先給自家用 三星財報有力的佐證轉型成效。手機部門毛利率從一○年第三季的一○.七%,跳升為一一年第三季的一六.九
%;同期半導體毛利率卻從三二.一%陡降為一六.八%,營收也從過去約是手機部門的兩倍,變成只有手機的六
三%。

「(三星)這次與索尼分家後,面板外賣的比重將從目前的一半逐漸降低;最新的技術、最好的品質,都優先支 援三星自有終端產品,因為品牌利潤遠遠高於零組件,」研調機構DislaySearch大中華區總裁謝勤益觀察。

這讓日商與美商對三星戒心升高,市調機構iSuli表示,蘋果最新款ihone4S,NAND Flash供應商在三星之外
,新增海力士(Hynix),DRAM則多引進日商爾必達(Elida),分散風險用意明顯。

台灣則成為美、日商聯合抗韓受益者。「以前跟日商做生意,起碼要談兩、三年,最近只需八、九個月就有譜了
,」一位剛從日本爭取訂單回台的記憶體業者表示。過去,這家公司主要營收都來自韓商。

謝勤益認為,專注品牌可能讓三星擁有較高獲利率,但關鍵零組件客戶漸行漸遠,將使沉重資本支出與折舊攤提 逐漸集中在三星身上,營運風險也將隨之擴大。三星勢必快速擴大品牌市佔率以遠離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