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矽巷啁啾:殘忍地坦白

1 : GS(14)@2011-06-04 12:52: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12225

前文提到自己客串做 Startup的顧問。總覺得顧問兩字言重了,想說的是 advisor,但想不到更貼切的譯法。有人問,顧問即是做甚麼?
先說不是。創業人有很多東西想知。產品有沒有需求?顧客願意付多少錢?怎樣包裝產品才吸引?甚麼宣傳渠道最有效?顧問不是落場踢,不可能知道答案。團隊提出問題,我絕大部份時間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團隊的工作,最重要是通過不斷嘗試,在市場找訊息,作下一步的指引。倚賴不落場的人提供答案,當然輕鬆,但一定出事。

顧問提建議 非解決問題
顧問的用處,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建議團隊在這一刻,甚麼問題重要,甚麼不重要。資源有限,時間緊逼,創業不是追求事事完美,而是夠好走下一步就行。舉個例,很多人一開始很關心 logo設計,花很多心思左改右改,但有經驗的人都知道,網站上客,尤其是早期, logo並不重要,後補也沒有所謂,花多時間是錯配。
又例如,摸索吸引人流的渠道固然有用,但要是首頁未能說服人流變成用戶,也只是浪費。顧問經驗一般比團隊豐富,能更準確判斷緩急輕重。創辦人往往被自己的偏好蒙蔽,例如我自己偏愛設計,容易側重設計有關的工作而忽略其他。旁觀者清,顧問會看得比較客觀。
顧問的另一個用處,是逼團隊面對現實。試過手緊的人會明白,錢少的時候,最不願查看銀行戶口那叫人眼寃的數字,逃避問題比面對現實吸引。同樣道理,當你花了一番功夫搵客,然後發現效果好像不大理想,你會逃避真相,不去量度結果,就算有結果也不想看,或避重就輕地蒙混過關。
顧問這時可挺身而出,毫不留情地追問情況。要作出改善,先要對自己誠實,沒有第二條路。只有習慣對自己殘忍地坦白的團隊,才可快速在市場學習甚麼做得對,甚麼要修改。老實說,指出國王沒穿衣的角色,是吃力不討好,一點也不過癮,但事後總感覺有實際作出貢獻的快樂。常常想,如果以前有人替我們團隊當這個醜人,會多好。
宋漢生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21

可圈可點:你 LinkedIn咗未?

1 : GS(14)@2011-06-04 12:53: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12226
很多人玩社交網絡都首選 facebook,不過,筆者近期每天在 facebook被「 add」的人數,實在不及另外一個社交網絡多,而這「後起之秀」不是 twitter或內地的微博,其實是比 facebook更早成立、專門為用戶連繫商業人脈關係的 LinkedIn!
換句話說,似乎 LinkedIn終於在香港得到更多用戶的注意,也許受惠於 facebook實在太多「玩玩吓」的人,比較希望利用社交網絡建立工作和專業人脈的用戶,越感 facebook有不足之處。
LinkedIn沒有遊戲,用戶不會互相分享照片,但卻會盡量把自己的履歷介紹得清清楚楚;如果一個用戶想與另一個用戶建立連繫,除直接要求外,還可看看兩人之間分隔幾層關係,逐層認識對方的朋友。用戶也會請曾經一起工作的朋友,為他們寫推薦內容,所以,完全可以把 LinkedIn當為查詢別人專業背景的工具,和為自己建立一個多維及動態的履歷表。

建立動態履歷表
LinkedIn早在 2002年 12月成立,至今已有超過 9000萬個註冊用戶。年初時, LinkedIn也一如別的社交網絡,在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遭遇挫折,因為據說有用戶在 LinkedIn上散播中國茉莉花革命的消息,令 LinkedIn不能逃避「被牆」之運;雖然不久後他們得以在中國重開, LinkedIn的上市簡介文件中亦不得不承認,不能保證中國政府不會再次將之屏蔽。不過,不難想像,屏蔽與否,中國亦已經出現了「山寨 LinkedIn」,有 Ushi和 Wealink,真真假假,都不愁寂寞。
LinkedIn在上市後,傳出消息將會開設新的亞洲總部,可惜,一如之前的 facebook、 Amazon等互聯網企業,都選擇先在新加坡落戶,沒有選擇香港。一般他們都會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後來才到香港開辦事處,只為營運銷售。
未知香港的投資推廣署有沒有向 LinkedIn等互聯網企業招手,空說香港有多少優勢,如果沒有快而準的推廣策略,香港在引進外資只會繼續失諸交臂。
莫乃光


(莫乃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22

世說新經:創業學

1 : GS(14)@2011-06-04 12:53:3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12227
經常在這裏談創業,不外乎關於天使投資者( Angel Investor)及風險投資( Venture Capital),或一些創業朋友的真實故事,而且說的基本上都是互聯網創業的故事,未必是主流財經版讀者最關心行業,但卻發現,這些年輕人的確承襲了上一代的努力、自食其力的精神,縱使並非每個故事都有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
近年認識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多了,甚至寫了一本關於本地網站 Startup的書,聽到更多的故事。
成功故事之外,其實也有不少失敗的個案。最近,在網上看見一份關於 Startup成功和失敗機率的報告—— Startup Genome Report,其結論跟自己這幾年的觀察不謀而合,很想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些要點:

全情投入勝兼職
( 1)單獨一人創業比二人團隊多需要 3.6倍時間,達到相同的規模,最理想的人數是 2至 3人;( 2)非全職創業的表現遠遜於全職創業的公司,如果決定創業,最好別半心半意地做;( 3)有顧問和導師的創業者,知道應達到甚麼指標,所能夠籌募的資金,是沒有顧問者的 7倍,用戶增長速度亦快近 3倍;( 4)同時擁有技術型和商業型創辦人的平衡團隊,籌募資金和用戶增長都比純技術型或純商業型團體高出 30%和 290%;( 5)聆聽顧客公司的用戶增長為一般公司的 4倍。聆聽的意思,指使用有效的工具量度各種反映顧客反應和滿意度指標,而不是跟個人主觀喜好決定。
以上資料來自超過 650家早期互聯網 Startup的訪問,發起這個項目的 Max Marmer今年不過 20歲,然而細看報告,卻有如經驗豐富的風險投資者,能從經驗和數據當中提煉出一套評估 Startup學問,我實在不得不佩服這位美國的年輕人的魄力和智慧,我甚至認為藉着這份 Genome Report,他們甚至有可能將矽谷帶向世界,值得推介!
報告網址:

http://startupgenome.cc/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