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鏞記正牌大少教路:知足常樂

2012-11-08  NM
 
 

 

鏞記爭產案發展至今,隨著甘健成離世及清盤案於上週三被駁回,身為鏞記創辦人甘穗煇的第三房、甘老太一家人四分五裂,輸盡親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鏞記的正牌大少、亦即甘穗煇的「真正」長子,是二房的甘琨華。他早年是鏞記股東,但被父親安排接掌名氣遠遜於鏞記的鑽石酒家,讓鏞記徹底由三房掌管。○二年鑽石酒家結業,他移居溫哥華,閒時與太太釣魚、寫字唱曲,與世無爭。本週日,記者找到回港探親的甘琨華,說起當年如何抽身而退,他以蘇東坡名詩中其中兩句回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說罷,哈哈大笑。沒有失望,他教路:「知足常樂呀!」

七十三歲的甘琨華,眉毛生得長,與其父甘穗煇十分像樣,經常笑意盈盈。上週六晚,偕妻女剛由溫哥華回港的他,出席同父同母的妹妹甘秀玲娶新抱的婚宴。當晚大部分已移民外地的二房及四房兄弟姊妹都回港出席,獨欠爭產的三房。甘秀玲說:「同佢哋都親密,不過較少聯絡;爸爸一直希望我哋兄弟姊妹和睦共處,每逢有咩喜慶,我哋都會一齊出席,我哋一家人真係好開心o架。」說到鏞記,大家只會想起甘健成及甘琨禮;其實甘穗煇有四位太太及十八名子女,元配麥女在訂婚不久後離世,未正式入甘家。三九年,甘穗煇娶了麥玉珍,兩人屬父母之命,共生有甘琨華等七個仔女。甘琨華說,當年其母和父親一齊捱,搞起鏞記,「我阿媽係揹住我整燒鵝,又幫鏞記啲員工車衫。」直至他五歲,爸爸認識了三房麥少珍,即大家熟悉的甘老太。甘秀玲說:「雖然三房都姓麥,但無關係的。爸爸同姓麥嘅人真係好有緣,當年鏞記上手老闆叫麥鏞,又係姓麥!」他們說,媽媽是傳統女人,非常吃得開,而阿爸亦非常「識做」,甘秀玲說:「阿爸買一隻戒指,會人人有份o架。我哋下午飲茶,佢哋(三房)就上午飲囉。」其後甘穗煇再娶四房何雪瑩,這名字由二太太麥玉珍所改,甘秀玲說:「佢正式斟茶入門做我阿媽嘅妹妹,仲成為麻雀腳添!」

由鏞記到鑽石

甘穗煇四二年在上環搞鏞記,四七年又與兩位朋友,在皇后大道中開設鑽石酒家。六十年代再在西洋菜街開分店,由二房打理。直至七四年,甘穗煇與拍檔、龍記企業及新會商會合資於上環德輔道中興建廿多層高的龍記大廈,底下七層作鑽石酒家。琨華被父親安排到新鋪,與四房長子琨廉並肩作戰。而鏞記就全權交由三房的甘健成、甘琨禮及甘琨岐打骰,然而翻查公司註冊處,七、八十年代的鏞記,由甘穗煇持七成股份,其餘三成由甘琨華、甘健成及甘琨禮平分。直至九○年,甘琨華於鏞記的股份突轉手予三房幼子甘琨岐。甘琨華笑笑口說:「呢啲係爸爸嘅安排,佢話點就點囉!」鑽石酒家的名氣一直不及鏞記,會否不是味兒?說到這裡,甘秀玲搶答:「媽媽教我哋做人要知足。」甘琨華望著妹妹,又大笑起來:「係呀,知足常樂!」八十年代中,中英談判期間,鑽石酒家其餘兩位股東有感前途不明朗,欲離開香港,故部分鑽石酒家相繼結業,只剩下上環龍記大廈分店,甘琨華一直在那兒做總經理。直至九三年,他亦開始擔心回歸問題,故於五十四歲之齡提早退休:「我每個細佬妹都去外國讀書,有外國護照,我就一直喺酒樓做嘢。咁啲仔女要去外國讀書,我咪走囉,我爸爸同意o架!」其實,甘琨華於皇仁預科畢業後,曾去香港電台跑了三年新聞,才被父親召回幫忙。他也挺懷念在外打工的日子:「出去打工,一個月有四日假。我返鑽石酒家做,同事年尾收爐,但我係太子,人哋放假,廚房要維修,我都要睇住,幾十年無休息。」

百五萬龍鳳大禮堂

除琨華外,二房的兄弟姊妹皆沒有沾手飲食業,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沒有大家族典型的兄弟相爭。二弟琨強在三、四歲時已去世;已故的三弟琨偉是律師,四弟琨得曾在科威特當研究博士,五弟琨泰做資訊科技,大妹秀玲是藥劑師,而細妹惠玲則做酒店管理。琨華退休後,鑽石酒家由四房的大哥琨廉一人打骰,直至○二年結業。甘琨廉說:「咁大間酒樓,我唔想一個人做。」秀玲說:「我哋諗,幢大廈轉為收租都唔錯吖!」他們其後把大廈租予喜悅皇宮,據知每月為甘氏兩房人帶來約四十萬元租金收入。直至去年,更以二點一億元沽出龍記大廈由他們持有的七層,秀玲說:「收租都要管理呀!」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持有龍記大廈部分業權的創業有限公司,兩房人共十二個股東,其中三名成員以海外註冊公司持有;決定是否出售,過程難免有爭拗,美玲說:「我哋做每一個決定,都好理解每一個兄弟姊妹感受o架。」她指由於大家都「無咩所謂」,「最終幾個電郵問嚇大家,好快有共識。」

二房及四房一起搞鑽石酒家,即使酒家已結業,仍經常聯絡。本週二,鑽石酒家的雕塑及餐牌等於沙田文化博物館展出,他們齊出席。左起為四房的琨亮、淑玲、愛玲及其丈夫、琨廉;二房的琨華及太太、琨偉太太Susan、琨得、秀玲、惠玲及琨泰。

甘氏家族表

雖然鑽石酒家名氣不及鏞記,但食物質素卻不下於後者。《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一書的作家鄭寶鴻說:「其實我當時都唔知兩間嘢係同一個創辦人,不過嗰時食鑽石酒家隻燒鵝,都覺得味道同鏞記有得揮喎。」甘琨華說,他們用的是鴻基煤,是正宗明爐燒味,父親興建龍記大廈時,起了一條煙囪:「全港只有我哋同鏞記係有煙囪嘅酒樓,之後政府無再批牌喇。」他憶述,雖然鑽石是中式酒樓,但也創造不少西式菜,如沙律煙熏魚及梳乎釐布甸等。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鑽石酒家的龍鳳大禮堂,「嗰時都有啲酒樓有龍鳳,但係塑膠嘅,我哋係搵上海師傅人手造,手工好仔細,同埋真係用金箔鋪o架。」琨華指酒家其中三層是大禮堂,七四年興建這些龍鳳雕塑共花一百五十萬元,而每年保養亦是數十萬。鑽石酒家結業後,他們把這些物件連同菜牌、紙袋等近二百件物件收藏,今年二月捐予沙田文化博物館,本週二率先展覽二十件,讓從外地回來的弟妹一起預覽。現時甘琨華在溫哥華樂得清閒,過去曾有傳他打算以鏞記的名義在外地開分店,他說:「根本無可能,你幫我澄清嚇。」然後繼續侃侃而談他的退休生活:「我鍾意釣魚、寫毛筆字。仲喺溫哥華參加咗合唱團,叫溫馨(Vansing)合唱團,出年仲會去上海表演添。」塞翁失馬,最重要可以繼續逍遙自在。

甘家二房物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05

無水,無Say香港輸新加坡半世紀


2012-11-08  NM
 
 

 

「香港人,知道每天喝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嗎?」國慶當日,龍獅旗在西環飄揚,替香港人控訴中聯辦亂港,也懷念港英時期的法治與繁榮。香港人的不滿,阿爺沒聽見,反而被扭曲為港獨問題,連那些yesterday's man,包括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也因此說三道四,還拋窒香港人,警告會截斷水源。陳佐洱靠嚇,香港人也只能啞忍,全因我們無足夠的水塘,無海水化淡,無污水再生。短視的特區政府一直只懂叩頭,每年用三十億去買超貴東江水。相反,同樣沒有充足水源的新加坡,看出依賴別人只會淪落得香港之下場,早已成立研究單位,即使與馬來西亞的買水協議在五十年後才到期,但現在已掌握最新淨水技術,逐步邁向食水自給自足。難怪李光耀也來寸香港是「革命樣板」,早已「泥足深陷,不得不俯首稱臣!」

斷水論出現,社會反應激烈,網民在facebook設立「爭取香港設立海水化淡廠」群組,數天內有千多個「like」。研究中港供水問題的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導師李家翹指:「陳佐洱同魯平三番四次提及東江水問題,就係要同你哋講香港無獨立嘅本錢。」他慨嘆:「香港嘅水務工程曾經係世界上數一數二,但自七十年代香港前途既定後,水務發展停滯不前。」李家翹分析,東江水由始至終都是內地對港的統戰政策,「其實大陸一直以來對香港嘅統戰政策都係咁,先送大禮給香港人,然後借此在香港事務上取得主導權,只不過形式唔同,以前係供水供食物,現在就係自由行。」統戰以外,他又指賣水給香港也是中共其中的一盤大生意。說穿了,全因中港之間供水合約為不平等條約,並非因應需求而制定,反而是中方一早限定港方要買水的數量,不理現實情況「㩒住搶」。據○八年的立法會文件顯示,香港用水量沒有顯著的增加,結果過多的東江供水令水塘滿溢,其中一九九八年至二○○三年五年間,港府迫不得已,將約值三十億港元的多餘東江水排入大海。及後水務署與內地當局商討後達成彈性供水安排,才解決「倒錢落海」的難題。

被焗買貴水

錢沒有倒落海,卻也沒有回到庫房。本刊統計了由○八至一一年的四年間,香港共買入近二十五億立方米的水,但實際只用去二十億立方米,按計算香港人在這四十八個月多付近十四億元。去年港府又再次與中方談判最新一期協議,即使事前輿論已要求按「用幾多俾幾多」的精神去制定新合同,但特區政府又再一次腳軟無牙力。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還厚着面皮解釋,推說因為港方無法確實告知粵方每年所需水量。林鄭的講法荒謬可笑,事關水務署對於每年水塘儲水量,東江水供水量與香港人耗水量的數字,全都有詳盡記錄。去年簽的最新不平等條約,香港未來三年要付合共一百一十二億來買東江水,較○八年的協議,貴逾三成。

從維基解密上載的文件顯示,原來在二○○九年廣東省出現嚴重旱災時,香港水務署曾提出透過減少輸港供水以助紓緩旱情,但建議被婉拒,因中方希望確保三十億元的供水協議可全面落實,而且賣給香港的東江水,利潤高達五成,不會輕易放過。東江水供港項目,由國企粵海投資負責。去年,粵海投資為香港、深圳與東莞提供共二十一點六三億立方米淡水,當中供港約七億立方米,收費高達三十億,而供給深圳與東莞的十四億立方米淡水,只合收十一億。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少超早前於一研討會中表示,東江水的水價較馬來西亞賣給新加坡的水價貴十倍,中國向香港供水只是商業行為,北京卻視之為對香港施恩。他諷刺:「佢唔肉麻嗰吓好嘢!」

新加坡創「新生水」

沒有自己的水源是否等於沒救?本刊就此訪問了新加坡公用事務局,當地與香港相若,要依賴向馬來西亞買水,然而新加坡早就洞悉求水等於被人要脅,早就計劃在與馬來西亞於2060年協議到期前,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新加坡公用事務局高級助理總監林秀徽表示,他們首份水務總體規劃於1972年完成,並於1974年試行生產將污水變回淨水的「新生水」,但由於當年的淨水技術未成熟而且成本高昂,故一度停留於開發階段。至九十年代,美國發明先進薄膜技術,可應用於逆滲透的淨化食水過程。李光耀政府隨即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於一九九八年合作成立新生水研究小組,進行大小實驗多達兩萬次,終在二○○○年建成首座位於勿洛的「新生水」廠。過去十二年間,新加坡不斷發展淨水計劃,再多建三間「新生水」廠,現時為新加坡居民提供三成食水,並預計二○二○年會達到四成,至二○六○年,達至五成。

同步化淡海水

林秀徽又指,逆滲透技術的突破也同時令海水化淡工程出現轉捩點。以往海水化淡要消耗大量能源將海水蒸餾,成本昂貴,逆滲透技術減低成本,光是以電量計算,舊式的蒸餾法每立方米水要用去十五度電,新逆滲透技術只需三點五度電,足足平近八成。新加坡首座海水化淡廠於二○○五年在新泉落成,第二座將會於二○一三年在大土落成,預計到了二○六○年,獅城的三成食水來自海水化淡。新加坡也積極改善集水系統,除了加建水庫外,更在鬧市中建立集水網絡,用排水渠與溝渠將水收集到水塘,令全國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積都變成集水區。換言之,到了二○六○年,馬來西亞供水協議到期之日,新加坡有八成用水是來自海水化淡與新生水。若加上水塘集水,屆時新加坡絕對有能力不用再向外買水。難怪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於○九年與美國國務卿斯坦伯格見面時,可輕鬆講出香港被中共拑制的問題:「若有需要,即可閂水喉!」

民建聯斷香港水源

東江水愈來愈貴,污染又嚴重,曾蔭權終於二○一一年的施政報告提及海水化淡計劃,但水務署回覆本刊查詢,指要在今年年底才開始在將軍澳的佛堂澳勘察工程,要在二○一四年底才完成勘察,然後再制定時間表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預計最快都要二○二○年才落成,年產量五千萬立方米食水,提供香港百分之五的供水量。記者再翻查立法會文件,水務署計算過食水生產成本,本地集水區、東江水及海水化淡,每立方米分別為四元、八元與十二元,加上預計人民幣升值而海水化淡的技術進步,兩者的成本水平愈來愈接近。同時,○八年時政府顧問就指出興建海水化淡廠的成本約為二十五至二十七億元,不及現時買東江水的一年水費。然而水務署在工務小組委員會申請勘察工程撥款時,民建聯已表明有所保留,認為香港有東江水已足夠。至於新生水,水務署於○六年在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及昂平污水處理廠推行試驗計劃作沖廁、淋花及養魚,證實可行後就拆除水管,並將其納入新界東北新發展計劃當中。政府希望擴建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用以生產新生水予區內使用,但計劃遭上水鄉原居民反對。似乎,香港唯一能維持五十年不變的,就是食水短缺問題。

將污水變飲用水

新加坡現採用的逆滲透技術,先將由糞渠、污水渠收集的污水,作第一層淨化,透過隔膜的微過濾作用來去除雜質和懸浮物,溶解鹽與有機水分子。接着便是關鍵的逆滲透過程,利用壓力將污水通過一種孔洞極小的半滲透膜逼到另一邊,當中只允許極微小分子能夠穿過去,其他雜質如細菌、病毒、重金屬完全被阻隔在外。經如此逆向滲透的水,質量已經極高,再以紫外線照射,從而消滅任何殘存的微生物。最後,添加化學物來調整酸鹼度即大功告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06

「我唔知」的力量 蔡東豪 Tony Tsoi

2012-11-08  NM  
 

 

在酒樓吃飯,點了菜遲遲未到,要求侍應跟進,最討厭聽到侍應即時答:「好快嚟緊。」每次我聽到都有衝動想跟侍應理論,你怎知道呢?這麼多張枱落了這麼多的單,你怎知道廚房正在處理我點的菜?廚房有沒有可能漏了單?

各行各業,包括我工作的地方,我留意到瀰漫着一種不敢說「我唔知」的恐懼。有人提出問題或要求,負責這件事的人彷彿有責任即時提供答案,否則顯示自己無能。很多時候「我唔知」是最適當和最醒目的答案,卻被錯判為無能象徵,我要為「我唔知」平反。「我唔知」失勢,元兇是社會普遍接受醒目仔風氣。最近幾個同事談起一個新加入的年輕同事,他們覺得這位年輕人很叻,我問怎叻,他們異口同聲:「他轉數很快。」我在想,轉數快「等於」叻,理據在哪裡?生命不是一場有獎問題遊戲比賽,最快答出正確答案就有獎,為何快即是好,我想不通。我冷眼看這種醒目仔風氣,所謂醒目是轉數快,話頭醒尾,舉一反三,速度比質素重要。今時今日,寸嘴等於叻,甚至是才子才女須具備的質素。有機會的話,我想參與一班所謂醒目仔女的談話,這些人以極速過招,大家都扮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即時答案,你一句來,我一句去。我在想,問到我時,我突如其來一句「我唔知」,把這醒目派對徹底掃興。我說這句「我唔知」不是帶着疑惑表情,而是充滿自信,字字鏗鏘地說出——我唔知,但我都叻。

轉數快的人遇到難題,他們為保持醒目形象,多數會扮識,總之要有一個快的答案。不幸地,扮識從來接受不到時間考驗,很快便露底。轉數快不單只不代表叻,我認為是一種負累。轉數快的人猶如在地雷陣上耍功夫,踩地雷是遲早的事。「我唔知」是有效的掃雷器。一班人討論正經事或傾閒偈,總有人爭住說這句話:「這件事其實好簡單……」他們想表現自己過人之處,懂得在雜亂的資料中掌握事情核心,可是,這種「結論式」修辭對討論其實有害無益,因為很可能犯了Jumping to Conclusion的錯誤。相反,「我唔知」是拒絕Jumping to Conclusion,太快下結論等於提早離場,離場等於退出,不可能知道這件事可以怎發展下去。「我唔知」代表「我想知多一點」,拒絕匆匆下結論,有耐性去學一些新事物,我看不到有什麼不醒目的地方。「我唔知」是顯出智慧的機會。即使我知道答案,其實只是我以為自己知道答案,太快下結論,放棄聽下去是下策。人其實很喜歡交換心得,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也希望從別人身上拿一些東西回去。懂得說「我唔知」其實是向別人賜教的方式,頓時令別人感到重要,別人會更花心機解釋他們所知道的。「我唔知」是建立關係的工具。

我們經常提醒別人要有open mind,接納不同主意,而「我唔知」是open mind的最佳朋友。當我能接受「我唔知」,代表我豁了出去,我不怕別人怎看我,我想知多一點,這個新主意可能就是一個突破的創意。「我唔知」是創意的泉源。「我唔知」其實不簡單,人要先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知道「我唔知」是要經過認真思考,求求其其的人根本弄不清楚「我唔知」的意義,因為他們沒思考過問題,這種「求其我唔知」是代表無知。經過思考的「我唔知」,其實牽涉一個過程,包括考慮過問題,分析過自己的知和不知,然後判斷出「我唔知」。「我唔知」是知識的根據。在醒目仔女橫行年代,凡事要即時,要寸嘴,「我唔知」愈來愈被邊緣化,被視為無料表現,我唱反調,「我唔知」代表自信,這句話充滿力量。我沒必要知道所有事情,假如我是需要知道這件事的話,請給我一點時間去了解,遲些我再跟你談。就如酒樓侍應,他最有力的答案是:「我唔知,不過我會幫你去廚房check吓。」

蔡東豪 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07

從軟銀創始人孫正義身上學到的五條教訓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4901.html

很多年以前在加利福尼亞卵石灘的一次會議講話後,我聽了一位鮮為人知的日本企業家的主題演講。他的名字叫孫正義 (Masayoshi Son),他是日本軟銀公司(Softbank,日本最大的軟件銷售商)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最近這家日本公司剛剛收購了Comdex展會和Ziff- Davis出版公司。

孫正義對他的子公司的大膽設想給我留下了持久的印象。他想讓軟銀在技術行業變成一家大型基礎設施玩家,因此該公司收購了個人電腦行業最大的展會和出版公司,與其現有的軟件銷售業務共同發展。

如今,軟銀是亞洲頂尖的互聯網電信公司之一,擁有350億美元的市值。而孫正義這位大膽的冒險家還收購了沃達豐日本公司(Vodafone Japan),他也是電子貿易(E-Trade)、雅虎、雅虎日本、中國阿里巴巴集團和Zynga早期的投資者,他現在已經同意收購Sprint Nextel 70%的股份。

作為日本第二首富,孫正義擁有個人淨資產77億美元。你永遠不會想到孫正義是在日本西南部一個非法的小木屋里長大的,或者你也不會想到他家人使用一個日本姓氏——安本(Yasumoto)——來隱瞞他們的韓國血統。但是從他年輕時候開始,他對於成為頂級的商人就有很高的期望值,而且他不讓任何事情阻止他。

以下是每一位現在有抱負的企業家和企業領導者能夠從孫正義白手起家的故事中能學到的五條教訓。

追逐你的夢想——實際地追逐你的夢想。孫正義對Den Fujita的成功故事非常崇拜,Den Fujita於1971年將麥當勞的第一經營權帶到日本,並最終使麥當勞日本變成了一家擁有3800家餐廳的連鎖店。孫正義在16歲的時候搬到了加州的伯克利,並開始沉迷於高科技行業。1980年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後,他回到日本創辦了一家軟件銷售公司,軟銀公司就這樣誕生了。有趣的事情是,後來孫正義讓他兒時心目中的英雄Fujita加入了軟銀公司的董事會。

要擁有偉大的夢想。要大膽。勇於冒險。孫正義的演講中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東西就是他的夢想有多麼偉大多麼大膽以及他在分享對軟銀的願景上有多麼開明。我搖著頭走開想知道這個傢伙還有什麼其它妄想。現在我理解了他總是這樣,從他十幾歲計劃創辦一家公司到現在想讓軟銀成為世界上前十大公司之一的目標他一直都是這樣。這讓我想起了尤吉•貝拉(Yogi Berra)的一句話「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向哪裡,你可能不會到達那裡」。

設定目標並且要有計劃——但是首要的是要行動。雖然孫正義擁有偉大的夢想和計劃並且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實幹家。事實上,他曾經打電話到Fujita的辦公室,曾經為了見到他的偶像在Fujita東京的家門口宿營。他需要勇氣搬到美國,但是他做到了。他需要勇氣去收購所有那些公司,但是他從未猶豫過。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軟銀經過努力成功地成為日本第一個iPhone運營商也是多年以來iPhone在日本唯一的一個運營商。

相信你自己。孫正義早期的事情讓我想起了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很多事情。他們兩個人都出身貧寒,並且都用他們的生命來尋找所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都對抓住機會和遵循非傳統方式擁有足夠的信心。儘管兩個人都沒有學習過技術,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個人最後都到科技公司工作了。彷彿硅谷有一個巨大的虛擬標誌「如果你想要做偉大的事情並想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做事,那麼你已經來對了地方」。

擁抱逆境。回到喬布斯的類比上,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認為他被養父母收養意味著他很特殊。另一方面,孫正義說他從小到大都有一種自卑感,因為在一個種族單一的國家裡他的家庭因為其韓國血統而感到羞恥。在逆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變成適應性強、堅持不懈且無所畏懼的成年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09

一位首席執行官的融資經驗談

http://xueyuan.cyzone.cn/chouzi-vcangle/234919.html

成長型股權投資市場已經今非昔比。過去是早期風投只做早期投資,後期風投只做後期投資,公開上市股票投資者只投資公開交易的股票。但最近,我在進行新一輪融資時驚奇地發現,如今似乎誰都在投資後期非上市公司。

當然,這不是什麼「官方」觀點,但我在與不同類型的投資者接觸後形成了這樣的看法。

1.擁有成長型股權基金的典型早期風投公司——比如,紅杉(Sequoia)、Accel、General Catalyst、Redpoint和DFJ等等。他們通常會用新的團隊設立新的基金,專注於投資後期公司。據我所知,他們提供的資金從1,500萬至1億美元不等,他們整體而言對估值相當敏感。他們通常想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他們的知識、關係網和出身背景也確實可以增加很多價值——紅杉曾經領投HubSpot最新一輪融資,歷來在這方面出手不凡。

2.後期風投基金——比如,Meritech、Adams Street、August、Norwest、 Tenaya、Questmark、SAP和DAG,等等。這些基金只做後期股權投資,據我所知,他們提供的資金在1,000萬美元至4,000萬美元之間。我認為,他們在估值方面沒有傳統的早期投資人那麼敏感。他們通常在參與公司管理方面會保持一點距離,獲得董事會觀察員席位——他們似乎總是追隨一流的早期投資者,依賴他們的建議和關係網。

3.大手筆的後期風投基金——GA、TCV等等,似乎只做後期股權投資,投資金額在4,000萬美元以上。我認為它們對估值相對敏感。但請注意,我的樣本規模較小。看起來他們想獲得董事會席位,參與企業管理——而且,他們可以提供很多價值。

4.私募股權基金——TA、Summit等等,我對這些公司瞭解最少,但我的感覺是他們做後期投資,而且提供「大筆」資金。他們似乎熱衷於全盤收購現有投資者的股權,注入一些經營資金以及提高負債。這種做法或許不錯,但對於一家已經有很多風投資金的公司而言就很難奏效。我的感覺是,他們希望參與公司管理,能提供很多價值。

5.公眾基金——這一撥人是富達(Fidelity)、T. Rowe、Janus、Cross Creek/Wasatch、Altimeter、Tiger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這樣的投資者。他們依靠公眾股權基金投資,單筆投資資金似乎1,000萬美元以上,對估值略不敏感(我們稍後將討論原因)。他們是財務投資者,不想過度介入,也就是說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要求獲得董事席位或觀察員席位。

公眾投資者投資私營公司的驚人價值

我們選擇了公眾基金——上述第五類——而非私募基金,是有三大原因。這三大原因對我們意義非凡,但對貴公司也許毫無意義。

1.一家公司上市後,公眾投資者傾向於增持這家公司的股票,而私募投資者往往會賣出原來所持股票。風投基金的激勵體系就是這樣,在所投資公司IPO後一個合理時間段後,他們將賣出股票,將利潤分配給投資者。我的感覺是,IPO與風投投資者售股之間的時間差長短不一。公司狀況越好,他們繼續持有的可能性越大。不過,我覺得傳統風投在公開市場上買入更多股票的情形相當罕見。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賣出與否並不是最重要的。

2.公眾投資者可以「重複利用」自己的資本,而大多數風投基金不能簡單地這麼做。奇怪吧?如果富達通過投資貴公司在一年半的時間裡獲得了70%的回報,他們會相當高興——他們可以轉手,將這些錢再投資於其他股票。如果Accel的投資在一年半的時間裡獲得了70%的回報,他們會相當不高興——他們得將這70%返還給投資者,根本不能再投資。要算過這個帳來,風投基金的投資需要獲得3倍的回報。那又怎樣?這意味著後期投資者在融資交易中可能給你較低的估值和更多「架構」(即參與度),希望達到更高的投資回報水平,而公共投資者可能更加靈活。

3.我們對我們的董事會總體很滿意,不準備尋找新董事或新觀察員。

現在,我們再來說說HubSpot。每家公司都不一樣。比方說,你是一家經營不錯的旅行科技公司,但需要在董事會中獲得一些幫助,用一些風投大腕和關係人來提升團隊、領域專長,或許還需要一些資金全盤收購現有投資者的股票和他們的董事會席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與General Catalyst或紅杉這樣的公司合作,那你就是瘋了。

普遍使用「架構」,令人吃驚

在我們公司的A輪至D輪融資中從未出現過「架構」概念。實際上,當一位潛在的E輪投資者問我:「你接受『架構'嗎?」我確實被問住了,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但也不想被視為一位完完全全的新手。因此,我回答說,「我得問問董事會才能回覆你。」這還是一句好回答。

「架構」這個時髦詞指的是設立一些優先條款,用於提高新投資者的投資回報或限制新投資者的損失。我在前邊提到過,私募投資者通常需要在後期投資交易上獲得三倍的投資回報,而且他們很怕如果投資一家公司,6個月後就能加價75%賣出。對於能重複投資這些資金的人,這是一個很好的結果;對於風投可不是這樣。為了避免這樣的風險,他們會要求參與優先股投資,為他們的投資設定回報底限,比如兩倍。鑑於風投的激勵機制,這很有意義,但優先股是一種不同的股權類型,凌駕於其他任何股權之上,需要相當仔細的研究。優先股有很多特點,在彌補估值分歧時也很有效,但可能有些難以理解。因此,我推薦投資者深入挖掘,建立演進模式。

風投採用的另一類架構是禁止IPO或售股價格低於兩倍回報(或類似這樣的條件)。鑑於風投與有限合夥人之間的合同架構,這樣的限制對風投很有意義,對貴公司或許也有意義——但在此之前,需要瞪大眼仔細看。

A輪條款在後期融資中的驚人價值

現實的情況是,A輪條款經常被剪貼、複製到後期的融資交易合同中。如果你在早期融資時在一些條款上做出讓步,後期融資時就不得不付出代價。你通常不會從零開始,反覆寫這些條款。

驚人理性的定價

在我們的早期融資階段,最初的報價差別很大;但在夾層融資階段,報價已經很接近。有一些公開的數據可以比較: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近期收購的估值。報價討論似乎比早期融資交易時更「現實」。

我在這裡的建議是,看看你所在行業的上市公司,當他們還是貴公司的規模時,他們在什麼位置。我們做了一張包括所有「軟件即服務」(SaaS)上市公司的圖,顯現從早期到現在的收入和增長曲線。這個工具在我們討論時很有用,特別是我們(增長率85%)與其他增長率25%的公司進行比較時。

估值對於併購交易的意外價值

私營公司購買私營公司的股票有點麻煩。在我們的D輪融資後,我用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了另外一家非公開交易公司Performable。這種收購最麻煩的部分是要搞清他們的股票值多少,我們的股票又值多少。好在我們剛剛結束了一輪相對後期的融資,至少我們這方有真實的數字可進行談判。如果雙方都沒有最近的數據,這樣的談判真得很難有結果。

這些是我們在最近的夾層融資中學習到的意外經驗。在這方面,你還有任何灼見需要補充?敬請留言告訴我。

布萊恩•哈里根是HubSpot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HubSpot是一家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康橋的集客營銷軟件提供商。(譯者:楊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10

創業者的10大謊言

http://xueyuan.cyzone.cn/qibu-jihua/234926.html

Guy Kawasaki 是灣區著名的風險投資家。他在高科技創業方面的演講、評論、文章總是充滿了激情、睿智和幽默。他的「風險投資的10大謊言」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風險投資拒絕給你投資時的10大藉口。我個人認為該文對創業者的借鑑價值在於跟VC談時不要期望值過高。而這篇「創業者的10大謊言」,幾乎讀每一條感覺都是在說自己。名為「謊言」其實是說創業者思考得不充分的關鍵問題。如果對每一個問題都有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也許離創業成功就不遠了。因此選擇這篇和大家分享。先打個預防針,Kawasaki的文風比較「損」。被他說中了,別往心裡去,其實挺逗的。

每年都會有幾十個創業者來找我談投資。每個人至少都要用到下述謊言中的3、4個。我把這些謊言列出來,不知是會讓創業者們變得更誠實,還是會讓他們編出新的謊言來。嗨,至少新的謊言也算有點創意吧。

0、我們的預測是保守的估計。創業者的估計從來都不是保守的。要是保守的話,那應該是0美元。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創業者達到她保守的估計。通常創業者根本不知道她的銷售額會是多少。所以她就這麼猜:「我說少了吧,投資者不會感興趣;我說多了吧,他們會覺得我神經不正常。」結果就是,每個人的預測都是到第4年的時候銷售額5千萬美元。所以我總是把創業者給我的預期時間加一年,銷售額乘0.1。

1、(某著名市場研究公司)稱我們的市場總額到2010年會達到500億美元。不管他是開發bar mitzah(譯者:一種猶太教的成人儀式)計劃軟件還是802.11芯片組,每個創業者的PowerPoint裡都有幾頁聲稱他們的市場總額會有百億美元。風險投資者從來不相信這些預測,因為今天他已經聽過5個這樣的預測了。創業者們最好把這些預測從他們的PowerPoint裡去掉。

2、(某大公司)下周就要和我們簽購貨合同了。創業者不知從哪個講座上聽說「公司已經有銷售很重要」,就編出這條來。搞笑的是,到了下周,下下周,合同還是沒簽。然後就是各種藉口:該公司的決策者被解聘了, CEO被炒魷魚了,發生自然災害了,等等。投資者不會因為這個謊言投資的,除非銷售已經真的發生。

3、我們只要拿到投資,某重量級的人士就會加入我們公司。往往,當VC給這個重量級的微軟、甲骨文、昇陽的副總打電話證實,回答如下:「誰告訴你的?對,我是在丘吉爾俱樂部(譯者:著名的有關創業的非營利組織)跟他聊過幾句。但我絕對沒說過我會放棄我在Adobe的25萬年薪加入他的公司。」 重量級人士是有可能加入小公司,但請讓他們親自給VC打電話來確證這一點。

4、沒人在嘗試我們正在做的事。這是最扯淡的一個謊言,因為從這條得出的結論無外乎兩點:1、因為根本沒有市場,所以沒有別人做;2、你實在太不入流了,連用Google查找競爭對手都不會。不用說,以上哪個結論都不會有助於你拿到投資。通常,如果你有一個好主意,那你會有5個競爭對手。如果你有一個非常好的主意,那你會有15個競爭對手。

5、沒人能做到我們做到的事。盲目狂妄自大,這比上一條還糟糕。第一個公司開始做一件事後90天內,就會有10家公司雨後春筍般做同樣的事。Roger Bannister之前沒人能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但在Roger Bannister創造該紀錄後1個月內John Landy就又破了紀錄。世界之大,能人之多,創業者認為他能在知識上取得壟斷只能是自欺欺人。就像我對我熱愛的 Macintosh那麼有把握(譯者:作者原來是蘋果公司的高管和蘋果產品的忠實擁護者),我確信當你對VC這樣說時,VC已經聽說另一個公司在做同樣的事了。

6、趕快,別的VC也對我們感興趣了。好消息是:沒錯,有不少公司真的是同時被多家VC看中。但壞消息是,那個公司多半不是你,因為你還有閒工夫讀我的博客。就像我媽常說的「別用烏茲衝鋒槍玩俄羅斯輪盤賭」。(譯者:Kawasaki大媽啥意思?別找死?)是的,那些絕對牛的公司,投資者之間是有競爭的,創業者可以用這種方式逼著VC趕快做決策。但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你不是稀缺資源,這招不靈。參看前文「風險投資的10大謊言」,要知道很多情況下VC說也許會投資,其實是不會投資。

7、甲骨文又大、又蠢、又慢,根本不是威脅。 Larry Ellison(甲骨文公司的CEO)有他自己的私人飛機,他能讓聖何塞機場夜間為他的專機開放,他的帆船大得連金門橋都快過不去了。而我們的創業者呢?他們從奧克蘭機場坐最便宜的西南航空公司的飛機,有機會還要順兩包免費花生米。Larry Ellison和創業者的差距是有原因的。而那個原因不是甲骨文又大、又蠢、又慢。和甲骨文、微軟等大公司競爭不是件容易的事。給這麼說的創業者最好的評價也就是「天真」。也許你覺得自己很有膽量,但VC覺得那是愚蠢。

8、我們的管理團隊有可證實的成功經歷。誰說你可證實來著?公司的創始人曾經在摩根斯坦利做過一個夏天的實習生?在麥肯錫幹過2年?曾經告訴John Sculley(譯者:百事可樂和蘋果的前CEO,導致了蘋果的一系列產品失敗和衰退)Macintosh如何開機關機?在VC眼裡,真正的可證實是那些曾經成功的為投資者產生億萬匯報的創業者。但這樣的創業者,a)她多半不會為找投資而發愁;b)她也用不著說她有可證實的經歷。(Wayne Gretzky用不著到處對別人說我是個出色的冰球選手。)創業者應該這樣自我介紹:a)她有相關的業界經驗;b)她為了成功會付出一切努力;c)她會尋找真正有可證實的成功經歷的人做她的顧問和董事會成員d)如有必要她會讓賢。這對於對創業者有興趣的VC來說就夠好了。

9、我們的產品受專利保護。在你給VC介紹你的項目時,最多提到專利一次:我們申請了專利。這就夠了。第二次你再提到專利,VC會懷疑你對專利過度依賴。第三次,VC就會把你當傻瓜了。沒錯,你應該去申請專利。但專利更多是用來讓你爸媽高興的。你多半不會有時間或有錢去告那些財大氣粗的公司侵犯你的專利權。

10、我們只要佔有1%的市場就成功了。(這一條是額外添的,因為我的筆記本還有電。)這是「我們的市場總額有500億美元」的另一面。這個謊言有兩個問題:第一,沒有哪個VC會對只想佔有1%市場份額的公司感興趣。我們更願意看到我們投資的公司面對司法部反壟斷部門的狂轟濫炸。第二,佔有1%的市場也沒那麼容易。創業者應該對建立一個成功公司的難度有一個現實和準確地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11

認清買資產的原因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8.html
買賣資產可能因為投資, 可能是自用, 可能是投機, 實在有很多原因, 而買家及賣家都有不同原因, 從其原因之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投資哲學。

記得有一位朋友, 止凡剛認識他的時候, 他在市場買賣資產之前, 都會考慮一些較短期的原因, 例如大市見底了沒有? 有沒有超賣? 市場氣氛如何? 政府政策一出樓市的反應將會如何? 買樓時在不同市道之下買家還是賣家可以食經紀佣金? 某支股票還有沒有力再上? 等等...而他亦非常崇拜一些廿四小時貼市的朋友。

從以上的考慮因素, 大家都看到相對較短期的, 看這些因素, 不是無利可圖, 同樣是看價值, 我對這種概唸完全沒有對錯批評。不過跟他分享我的投資理念一段時間後, 我觀察到他考慮的因素變得不同了。

例如, 這一區長遠將會跟現在不一樣嗎? 這支股票年年這樣加股息, 廿年後不是不得了嗎? 一兩年盈利高低算吧啦, 廿年後這支股票都不是這個樣子! 租客交稅準時, 又夠供樓, 如此樓市供求及資金氾濫的日子, 何必急於放售呢?

始終是想賺錢, 始終是考慮價值, 但在他身上觀察, 現在他所考慮的因素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他沒有估後市的興趣, 亦對跟貼大市的朋友失去興趣, 他現在分析的都是大方向、大趨勢、大未來。

這樣是好是壞呢? 還不知道, 但我知道世上上榜的大富豪大概都是這樣思考。對短期因素積極研究的, 大多在富豪榜不見蹤影。我相信能短炒發達的仍然大有人在, 不過並非成為大富的主流方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12

奧巴馬贏了 華爾街怎麼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752

奧巴馬贏了 華爾街怎麼辦?

FTav:以下是來自Open Secrets網站關於兩位總統候選人的主要選舉捐款者名單:

奧巴馬的五大捐款者依次為:加州大學、微軟、谷歌、美國政府、哈佛大學;

羅姆尼的五大捐款者依次為:高盛、美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信集團。

表下有註釋:「這些組織並不是直接捐款的,而捐獻的金錢是來自這些組織的政治行動委員會(PACs),來自這些組織的個人成員或僱員或所有者,還有來自這些個人的直系新屬。這些組織包括它們的子公司和下屬組織。」更具體的細分是,金融保險和房地產行業對奧巴馬的捐款總額為18,718,167美元,而羅姆尼是52,108,339美元,後者幾乎是前者的三倍。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毫不留情地指出,這感覺就是華爾街站錯了隊伍,而且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站錯了。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應付?銀行股看起來的反應就很大,美國大選知道結果之後,標普500指數的金融股下跌了3.5%,而標普500指數隻下跌了2.4%.

但基於我們對大選後市場的觀點,我們更關注大選對金融機構意味著什麼,特別是金融監管、相關的政府機構和一直在進行的規則修訂過程。

很多專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我們更推薦John Kemp的專欄:

奧巴馬的連任保證了民主黨在證券和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保持3比2的多數席位,這些機構負責實施《2010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中最富爭議性的衍生品部分。

參議院的民主黨人和奧巴馬將會阻止一切重寫Dodd-Frank法案的嘗試。同時,因為民主黨繼續控制參議院,奧巴馬能相對自由地提名喜歡的監管者——相對積極實施這些里程碑式金融法案的候選人。

現在,面對民主黨將在未來四年控制白宮和它旗下執行機構的新現實,華爾街和化石能源產業必須決定如何應對了。民主黨將控制參議院直到2015年初。

一個選擇是保持強硬的反對立場。共和黨仍在眾議院中保持絕對多數的席位,它們可以依賴共和黨阻止通過新法案的嘗試,特別是在能源或金融服務行業內部不喜歡的法案。

美國地區法院和哥倫比亞地區的上訴法院——負責審核大部分金融和環境保護監管法案的法院,仍然在保守派法官的手中,他們大部分由共和黨總統提名,將繼續嚴格地審核這些監管法案。

像證券行業和金融市場協會(SIFMA)、國際互換和衍生品協會(ISDA)、the API和美國商會的遊說集團,已經堆積了一系列對實施Dodd-Frank法案的法律挑戰,而且一些挑戰已經獲得首回合的勝利...

但是,至今,大部分行業已經獲得的法律勝利都是關於邊緣問題的,比如說,缺乏足夠的成本收益分析。行業至今仍不能說服新法案和監管存在實質性的問題。同時,監管者現在又多四年時間重新修訂法案,避免法院找到缺陷...

在2016年前,Dodd-Frank法案和行政部門的能源政策將得到有效地推進,而產業的觀點可能不會得到很多選民的共鳴。

所以未來幾週或幾個月,產業領導人將面對巨大的壓力——是否應該和奧巴馬政府和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言歸於好,重拾和解的解決問題方式。

本週二,民主黨人Elizabeth Warren從共和黨人Scott Brown手上贏得了麻薩諸塞州參議員的席位。很容易聯想到,Warren將加入參議院銀行房屋和城市事務委員會,因為該委員會的兩個民主黨人將要退休了。

Warren比她的同事有更深的金融知識背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著稱,而且在媒體前保持相對的高調——所以她很可能很快就讓大家感到她的存在。下面是Mike Konczal描述Warren未來的角色:

保守派和遊說者正努力移除CFPB的資金支持,移除其單一的管理層和單一關注消費者金融保護的職能。共和黨已經明確地聲明,他們將阻止任何的管理者上任,除非作出上述的改變。而Warren正是提出建立這一消費者金融保護機構(CFPB)想法的人,並為這個機構的建立而奮鬥。她瞭解這個機構使命的重要性,瞭解這個機構應該如何獲得資金支持和如何組織,他還將為這些而奮鬥。

另一個重要的金融改革問題是,人們仍然擔心「解決機構」,也就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讓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Warren是破產法的主要專家之一——她關於破產法的論文被廣泛引用,她希望終結「太大而不能倒」,所以我相信她能夠有效地和FDIC在銀行破產領域上合作,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未來金融機構的高層到銀行委員會作證時,估計將有一輪的火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13

蘋果股票的7種期權玩法 期權小魚

http://xueqiu.com/1949755276/22433855
科技巨頭蘋果股價回調20%多了,位置在剛好50周均線左右,技術圖形上看不是特別漂亮。但從估值和前景綜合判斷股價我認為很有吸引力。

雖然圖形上看似乎還沒有什麼企穩的跡象,但我猜測離底可能不遠了。期權的好處之一就是並不需要精確的判斷,很多策略的容錯空間都很大。如果你也是中長期看好蘋果,推薦大家以下7個策略,各有所長有所短。

每個策略的側重點都不同,針對的風險承受度也不一樣,請大家自己對號入座。也請按自己的判斷決定你的倉位。

所有價格都以昨天10月8日收市為準,股價報收在$537.75 (Yahoo Finance)

1保守型。Cash Secured Put Sale

想邊等底部來臨邊賺錢嗎?那麼賣出一個有現金保證金的Put就是你應該做的,尤其是對中長期投資者來說。下一個支撐位在$520左右,據此可以賣出個2013 Jan的$510 Put,立馬賺取期權金每合約$2050。

這個put距昨天收盤$537.75還有5%的下跌空間,只要在明年1月份前股價在$510之上,要麼你是賺進期權金,年化收益為21%,要麼買進股票。策略盈虧點在$489.5,最大的損失就是以$510每股買進股票。

這幾天的急跌讓蘋果的IV 上升不少,也對這個策略起了幫助作用,同時時間價值也是站在你這邊。只要一筆交易,佣金也省。當然為了這個權利你要交點保證金,數量多少則每個券商規則不同,大家自己查下。

你也可以用不同行權價的組合來滿足自己的風險偏好。

2 另一種保守型。Covered Call。

買入股票賣出一個Call。大家都知道這是Covered Call玩法,其實它和Put  Sale的回報比是一樣的。但如果你的交易賬戶不能賣裸空期權,那麼這個策略可以作為替代品能帶來同樣的回報。

從圖形看,最近的一個阻力位大概在$600,那麼我們就按收盤價$537.75買入股票,賣出一個2013 Jan$600的Call,收進$1045每合約。就算股價在接下來的70天內沒有變化,那麼你的股票仍像分紅一樣的給你大約10% (10.45/537.75/70*365)的年回報。盈虧平衡點在$527.3,大約還有2%的下跌空間。

不過我想提醒大家這個組合最大的缺點是回報是封頂的,你的最大回報是年化70%,不管怎麼漲都是這個數。如果你是個蘋果的大牛,另一種選擇是賣出個行權價更高的Call,從而讓利潤空間更大點,當然同時下跌的對沖也少點。

同樣的,你也可以用不同的行權價的組合滿足自己的風險偏好。

3 保險保守型。Covered Call + Put

你可能說我是蘋果小牛,但我又害怕所謂的長尾風險,像上一個例子只有2%的下跌容錯空間,如果我最多想損失15%呢?不要緊,如果你風險偏好偏低,你可以在CoveredCall的基礎上再買個put,類似買個保險。

比如賣出2013Jan$600的Call,價格為$10.45同時再買入$455(15%的下跌)的Put,價格為$7.3 這樣,你的潛在損失就止步在$455,不管蘋果再怎麼跌,你最大的損失就在14.8% (455-537.75+10.45-7.3)。當然,也因為這個保險,你的收益也相對少點,假設股價到期前沒有變化,那麼年化收益為3%,比上個策略要少。

這個策略的對象是保守型投資者,也可以是想在某一段時間內抵禦風險的人。因為到期後你可以用持有的股票來靈活的組合其他的策略。

4 四兩撥千斤型。ITM Call 或ITM Bull Call Spread

你說前幾個策略都好但花費現金太多。一個合約要買100股,蘋果這麼跌還是要500多美金一股,太貴。那麼我們可以利用深入價內(deep ITM)的Call來替代股票。

比如選擇2013 Apr $400的Call,單價為$146,整個合約只需要$14600,相當於只付了三分之一都不到的股價,期權價裡包含的時間價值只有佔價格的5%,說明我們付出的成本很低。如果股價反彈,因為DITM的call的Delta指標十分接近1,所以幾乎就可以看做是股票的替代品,價格表現形式也是股價漲1元那麼期權價也漲1元。如果到4月份股價反彈到$630,那麼這個期權價格應該在$230,年化回報是130%!

如果你習慣價差操作,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很靈活的變成個CalendarCall Bull Spread。具體就看自己的判斷組合了。

5.槓桿型。Bull Put Spread 。

這個策略不需要你判斷股價會上漲多少,只需要判斷股價不跌到哪個範圍就能盈利了,容錯區間還是蠻大的。從實際例子看,

買入2013 Jan 470 put,價格為$9.7,賣出201 Jan 480 put,價格為$11.7。 整個組合價差在$200每合約,這個是立馬獲取持有的期權金,也是你的最大收益。因為是個價差策略,因此你的盈利空間和虧損空間都是封頂的。

只要蘋果股價明年2月份年前到480以上,整個組合就是盈利的。由於是個creditspread,你需要交納行權價差的保證金作為對券商承擔風險的承諾,這個例子中我們要交 $1000(480-470)每個組合,這也是你最大可能的損失。

也就是說你用1000美金的風險來賺取200美金的收益。表面來看你可能覺得這是多麼不划算的買賣,但是收益的概率是遠遠大於潛在虧損的,這個例子中,收益的概率是80%左右。

這個策略的不足地方在於,如果蘋果股價強烈反彈,那麼你的收益是鎖死的,又應驗了那句古話,風險和回報成正比。由於是價差的組合,IV 的高低和時間價值的損耗,對整個組合回報影響不大。

6 空麻袋背米型 Bull Put Spread + buy Call

這個是最激進的策略,如果你信心滿滿的看好股價上漲,那麼這個策略將會把槓桿性發揮到了極點。我們知道買入BullPut是會有期權金的收入,與其持有這個現金,激進的可以用這個現金來再買一個call。

比如同樣的2013 Jan的480/470 Bull Put 價差收進$2,我們則再去選個$2左右的call,例如Jan$680call。那麼如果股價重返高點,(1月蘋果會發節日季度的財報,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牛市的催化劑),這個組合的最大回報是不封頂的,最大的損失就是put價差的損失。

自己不用掏一分錢,就可以擁有一個call,雖然是很激進的操作方法,但如果看對了股票,效果是很驚人的。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也可以衍生出點其他的變化,用現金保證的裸空put來替代BullPut,或者支付額外但不多的現金來買更接近股價的call等等

7. 日曆型

這個看名稱就知道很直接,就是用Bull Calendar Call.

比如買入2013Apr的600 Call, 然後賣出個近期的600Call。 如果你懶惰呢,就選擇月結期權,比如12月的,如果你積極一點想多搾取點時間價值呢,你可以選擇賣出周結的期權。因為我們知道時間價值損耗是線性的,離過期越近損耗越大。

股價反彈到了600, 那麼我們就可以平倉整個組合,再開倉到更高的行權價。不平倉的話還可能股價上漲但組合產生虧損!

另一個變化就是可以買多個組合,比如600,610,620等,那麼盈利的範圍就更寬了。

這樣的組合因為也是價差的一種,所以IV 的影響也適中,當然對Calendar來說,IV 越高越好。


當然還有些其他的組合,不過沒有以上幾種常見,在這裡就不列出了。再次重申下,這些策略的對象都是看多的投資者,在這裡拋磚引玉,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股票的判斷,期權的一個好處就是非常靈活,所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看多程度,用不同的行權價來組合。

同時這些方法也可以運用在任何看多的股票或指數上。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歡迎討論拍磚。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博,用戶名期權小魚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我持有蘋果股票和期權。

     免責聲明。本博客提供的資料信息純屬我個人觀點,僅供投資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能保證所有信息都全面準確。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我不對由此造成的損失負任何責任。

Disclaimer:The information and strategies contained herein are for general purpose onlyand should not be constructed as personalized investment advice. Pastperformance is not necessarily indicative of future results. I wrote thisarticle myself and I have no business relationship with any company whose stocki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27

舊文 以賣空的角度看 《老虎基金是怎樣襲擊香港的?》 Kevinhu_2012

http://xueqiu.com/3424388066/22429376

中國的資本賬戶今後一定會向世界打開,而將來各國之間的金融聯繫會更加緊密。全球範圍內的金融資源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或者說在不利情況發生之前都有一段幸福的經濟大發展時期),但因為資金的逐利性,如果短時間大量的資金撤出駐紮國,或者國際資金看到某些國家或地區政府經濟政策對於宏觀經濟的不利影響進而通過槓桿用海量資金做空其匯率和其他類型的資產(如股市樓市),那麼被做空的國家和地區經濟會受到很大影響,同時國民財富也很可能遭受巨大損失。

觀點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變,但那篇文章帶給我最大的益處,是讓我強化了從多角度來思考不同問題的習慣,不論是微觀到個別公司運營利潤值的修正,還是宏觀到金融市場改革對行業亦或是宏觀經濟的影響。在投資的道路上,沒有畢業生,與大家共勉。


-------------------------------------------------------------------------------------------------------------

昨天看了slamnow分享的財經文章《老虎基金是怎樣襲擊香港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vla.html, 同時也感謝此文的作者潘明先生。

文章很長,但對宏觀對沖基金如何操作,並且操作背後的邏輯有興趣的朋友,本人強烈吐血推薦。熟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樣。歷史即使不是簡單重複,但如果能從過去的歷史中汲取營養用於現在和將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比以前哪怕好那麼一點點,也算對得起在那段歷史中承受了痛苦的人。

扯得有點遠,其實真正讓我覺得想要寫一篇文章的原因既不是裡面的宏觀操作策略,也不是因為老虎基金量子基金這些牛基金,而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視角-----從對沖基金的空方角度思考問題。這個有點像是芒格的逆向思維。他好像挺強調逆向思維,就是說他演講不告訴人們怎麼成功,而是告訴人們哪些因素會讓一個人失敗,而人們想要混得好只要避免做那些會讓自己失敗的事情實際上就離自己的目標不遠了。他平時應該會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有哪些因素會讓自己已經或想要投資的企業萎靡或者破產,而只要那些企業沒有那樣做,那麼他就不賣跟著繼續持有。這只是我的猜測,但逆向思維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回到對沖基金的空方角度,那麼比方說老虎基金當時先要搞泰國,是注意到了泰國外向型經濟的特性以及對日本的依賴性,並且其有可能因為日本經濟的萎靡而受到大的經濟打擊,而在那同時,由於之前經濟趨好泰國的股市樓市都漲了很多,已經過熱得發燙,這兩者前者是趨勢後者是現狀。相信大家都知道泡沫總會破,只是都想在裡面賺點錢等下一個傻瓜來接盤而已,殊不知其實整個國家都已經被國際基金給盯上了。現狀是有大泡沫,趨勢是本國經濟會變差,如果政府能夠預見到將來的危機,那麼可能的調控政策就是升利率讓股市降溫,同時調降匯率讓本國的出口物品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以彌補日本經濟不景帶來的出口減少。而泰國當時實行的外匯政策是盯美元25:1的固定匯率,這裡來了政治行為學還是心理學的東西,反正就是老虎基金猜測泰國政府自己不會主動調降匯率,因為面子!當然現在也不知道當時政府是不是因為面子還是因為自身能力抑或是其他因素不這樣做,但結果就是我們後來所知道的泰國樓市股市跌得很慘由於利率升高,後來政府也不得不主動調降泰銖讓其貶值。在高點接盤股市樓市的那些泰國人,應該有很多都是用margin來買的,只能破產。一個國家的樓市股市都跌慘,可想而知痛苦的人絕不在少數,而且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元氣。剩下的還有其他東南亞國家,後來又搞了香港。

這裡回到了記得好像是索羅斯說過的話,大意是他看見泡沫會去先參與賺錢,然後覺得泡沫過大就會反手參與做空戳破泡沫,再賺一次錢。後來泰國的結果確實是利率上升,匯率下降,但是因為有對沖基金的參與,調整的幅度過大,居民財富損失極大,這也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這幾個對沖基金和管理者臭名昭著的由來。

這篇文章不是來批判對沖基金的,批判的工作應該在當年有太多的人做了。問題是能夠從這些危機裡面學習到什麼。兩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用對沖基金的空方思維來考慮的話,會更加開闊。

一是現在的歐元區的問題。今後一定也會有人寫宏觀對沖基金是如何short歐元區並且主要關注哪些經濟指標的,現在純屬猜測和推理。如果我們是某某基金,肯定首先要知道歐元區的主要問題有哪些,而第一個問題應該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不一致性。第二即使歐元區聯盟享有共同的貨幣政策,但各國政府還是要對自己國家的人民負責,意思是就算有些國家可能對弱勢一些的國家進行補貼,那也不會是毫無限度的。第三如果要印錢來緩解問題但各個國家對通貨膨脹的容忍程度又不一樣,比如德國央行對有可能由印錢引發的高通脹是咬牙切齒的。第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且人舒服慣了再要人去死命幹活,想都別想,意思就是實在不行寧願default也不會大幅度緊縮財政福利支出因為選民不答應。而且現在偏左的上台退出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退出以後會不會造成連鎖反應,誰知道呢?如果有的話級別是百億級千億級還是萬億級,誰又知道呢?但是作為空頭來看,只要這些問題沒解決,要干的事情,不就是找合適的衍生品來short歐元,再同時short問題比較嚴重的國家的股市嗎?當然這裡有一點值得留意,先搞希臘再搞葡萄牙到現在的西班牙等,跟當時先搞泰國再搞其他東南亞國家再搞金融體制相對更完善的香港,挺相似的。當然,歐元區裡最猛的還是德國,應該是有空頭在short他家了(保爾森好像就在short德國)。即使沒有,按照次序,也會輪到他家的。

二是回到中國。中國這些年跟這些事情基本沒什麼關係還要歸咎於其資本賬目沒有打開。這裡先不討論這個話題,假設咱們現在已經跟國際資本市場對接,站在對沖基金空頭的角度來看,有哪些問題是可以short的。這裡肯定會涉及到現在政府通過限購等打壓房地產的政策的問題。很多問題站的角度不同,想法就不一樣。比如我今後要買房子那麼我肯定希望價格越低越好,但如果我現在有房子又不希望我買了的房子掉價。現在站在空頭的角度來看,如果房價過高(當然高不高的評判標準各個機構可能不一樣),那麼房地產絕對是一個short的絕佳標的。這十幾年地價房價漲了十倍應該是有吧。M2的貨幣發行量前段時間看比美國的M2還大,嚇死人,同時因為國外投資渠道卡死資金只能在國內high,除了股市就是樓市。股市常年坑爹而樓市漲了這麼多年有示範效應。我個人的推測是如果政府不持續打壓地產行業的話價格會漲到難以置信的高度。買漲不買跌,古往今來,都是這個樣子。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站在獨立的個人分析判斷的角度,該罵要罵,但該挺也要挺,不能一味罵,賺人氣顯牛逼。我是贊成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但是具體的政策我覺得要在限購的同時增大供給(是實實在在的供給),要不然這個就像簡書記所說的是踩著彈簧在,一鬆就死命往上串。第二個short,如果是瞭解中國國情的對沖基金空頭,同時他又相信中國證券市場會從由審批制支持的恆時高估的市場轉變到註冊制的正常市場,那麼空頭應該在還是審批制時的A股高點開始賣空,並且在此賣空途中對負責市場的相關人士及其各級小蜜二奶乾女兒進行資本市場理念教育,如果成功的話,那麼既能賺到審批制下的A股高估那段,又能賺到由審批制到註冊制的那段下跌。第三個short,如果在場外交易市場,有任何跟民營中小企業業績增長甚至只是跟中小企業數目相關的指數,空頭都應該去short這個指數,因為不管是出口型的中小企業,還是內貿型的中小企業,活力感覺上都是一年不如一年(當然要有詳盡的數據來證實)。當然可以參考的數據包括各類稅費的增長幅度,或者新增稅費類型的數目,還有最低工資額度和執行力度等等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站在對沖基金空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並不是說真的要去short。恰恰相反,這樣的思維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抓住主要的矛盾點,為今後平穩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文章最後再推薦一篇文章,陶冬先生寫的一篇博文:《經濟的出路在哪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66b00102dzsn.html   「中國經濟今天需要的是,打破銀行壟斷,打破國企壟斷,削減企業稅負,降低民營資本在重要行業的准入門檻,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只有在體制上有所突破,生產力才可能上到新的台階,就業與收入才可能有可持續的增加,經濟才可能有新的繁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