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揭秘內房天王的投資時鐘

在寫完花旗內房天王的告別演說後,不少讀者表示意猶未盡,還想聽大佬講一講。蔡金強自稱小金人,是中環屈指可數從投資者、到公司、到小朋友、甚至競爭對手,幾乎都獲得五星好評的一位猿猴,所謂論call有call,論地位有地位,論民心有民心,令人敬佩。

 

與小金人的對話中,蝸牛妹覺得他是一個坦率、目標清晰、非常堅韌而又樂觀的人。我們聊了聊他離開賣方後的新征程,對市場的看法,現在到底該買房還是買股票,也請教了他一些職場建議。


可能為了避免大家太想他,小金人竟然就這麽把他投資內房多年秘笈全部告訴我了,聊完覺得自己賺了一個億!

 

愛與不愛,牛市已在


從2018年初想創業,到8月份開始交易,小金人只花了8個月,搭建出奧陸資本的股票基金及債券基金:股票基金的投資範疇為A股、港股及美股的中國企業;債券基金更多側重於小金人熟悉的地產債。盡管成立時間不長,但兩只基金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全部取得了不錯的正收益。

 

以小金人的話說:“我不信相對回報,拿了別人的錢還是要做到正回報”。還叮囑我,千萬不要太吹捧他,免得人家以為這是篇廣告。

 

在他眼里,現在的A股市場已經進入了牛市,像極了2014年底、2015年初的時刻。我們與其爭論流動性沒有以前好、放水能不能真的救起經濟,不如想想過去十年中,一波又一波的大水漫灌呀,要是不放水,世界經濟能活到現在麽。

 

總吐槽政策該幹啥不該幹啥,不利於實際賺錢,所以我們這邊建議少說話多看盤,戰勝市場,活過水牛市才是真理。講回A股跟港股,小金人認為牛市中A股有更多的優勢。

 

首先,港股有做空機制,投資者比較理性,看到現在這估值,更難的是要控制的是自己想做空的手啊。A股這麽多年不都是大起大落的過來,別人五年才走的完的牛市,神A跑起來一年都不用,投資者心里這點數還沒有?

 

其次,港股現在沒了龍頭。幾年前騰訊帶頭、左瑞聲又舜宇,後面再跟一眾小屁孩,市場行情頂呱呱;但2018年事情全變了,騰訊逐漸成了range trading,左右護法又垮了,當我們看到今年連鐵塔都能炒上來變成香餑餑的時候,就充分說明了什麽叫做“青黃不接”。

 

最後,牛市中A股的流動性遠好於港股。以28塊的中信A股跟20塊的港股對比,為什麽港股升2%的時候,高溢價的A股還可以漲停,牛市光看基本面是不夠的。A股到底好不好,誰用誰知道。

 

所謂不同的市場環境,需要有不同的策略應對。現在眼看著洪水來了,你是想騎牛過河,還是冒著被淹死的風險執意遊過去呢?The market can stay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stay solvent。

 

Endgame——房地產


比現在的牛市更不好為市場理解的,就是房地產板塊了,講到這里小金人真的是感慨:

 

“房地產除了在2006年、2007年短暫被市場愛過外,從此便再沒有了。我早年帶房地產板塊和上市公司的時候,聽到投資者埋怠嫌棄內房時候,我是會很不爽的。後來慢慢就習慣了,這是常態!炒中國房地產股,誰還不得有顆大心臟啊,你說樓市要崩,那你去short唄,I don’t even care!”

 

房地產板塊追溯本源,是中國經濟的endgame。現在我們走的高房價、高地價政策是一條單行道:每年6萬億的賣地收入、1.5萬億的相關稅收收入和1萬億的其他收入,一個行業就推動了地方政府、銀行、地產公司及有產階級一路向前,剩下沒買房的無產階級只能占據輿論的制高點。

 

雖然你能聽到輿論與現實對立的喇叭聲,也許夜深人靜的時候會質疑當初的選擇是不是錯了,但開弓沒有回頭箭,自己選的路哭著也要走到底啊。而這條路上通常會出現兩種質疑聲音:一是海外空頭質疑單行道的可持續性;二是投資者關心一些地產公司的車開的穩不穩。

 

海外空頭他們沒見過中國這樣的體量市場,無法想象世界上怎麽會有國家每年要賣千萬套房子(一年就能賣出個法國人口住的房子);怎麽竟然還有改善性需求這種需求?只能說雙方意識形態分歧太大了,誰家的孩子自己愛。

 

剩下吃瓜的投資者也是想問題不夠透徹。行業從2016年至2018年12萬億人民幣的年銷售量,可能慢慢整合降至10萬億,但這個體量還是巨大好不好;以10%的margin來算,行業一年也能掙1萬億;剩下行業整合中,被KO的那些開發商,也是物競天擇的宿命。總惦記著恒大會不會拜拜,那真的是太閑;如果恒大都能拜拜,那就代表整個行業跟經濟拜拜了,一定是一場1920年級別的拜拜,是沒人能逃掉的拜拜。擔心這個,有什麽意義呢。

 

內房炒股秘笈


來炒股就是來賺錢的,經常有投資者抱怨,內房太幺蛾子,一不小心就成了長期股東,那你一定是不知道小金人的內房炒股秘笈。

 

選內房首先你要有信念:地產永遠是好的。其次,你要踩準市場驅動力,到底是流動性為王,還是整合得勢,亦或是口味之風出現

 

比如2017年流動性好,那你當然要抓最兇殘的,所謂顛覆者三兄弟,融創、恒大、碧桂園啊;2018年一看去杠桿來的那麽兇神惡煞,肯定找穩當點的,華潤置業、龍湖、中海,去年哪個不是賺了大錢;2019年現在看起來,大水灌溉是逃不掉了,小金人覺得勇士們都回來。如果哪一年流動性上沒有這麽大起大落,那年進入平淡期,那就看看哪個老板性格有魅力,跟市場故事說的最好嘍,還有多元化等等。

 

房地產搞來搞去每年就這麽點事,投資時鐘小金人也給你們總結好了:

 

每年12月到1月肯定是一波(年初流動性肯定稍微好一些),炒到2月基本要低調一些迎接兩會,等到兩會快結束再站起來炒到3月業績期,房地產公司的業績通常還都不錯,老板們也都很自覺,給大家發發股息順便自己拿一點,先把股價燒到4月份,然後再開始養精蓄銳。

 

從5月份到11月,大家感受下現實與輿論的對立面:這屆五一黃金周不行,6月銷售也不好,7、8月份放暑假帶熊孩子沒時間買房子,金九銀十也不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到了11月,苦逼了大半年的房地產商哧吭哧公布了銷售數據,大家一看:咦,這幫家夥今年賣的都還可以嘛。加上銀行撐到年底又開始放一些流動性,兄弟們,一起沖向年底啊。然後我們再次回到每年12月……

 

講完房地產投資時鐘,下面小金人要說的是房地產倉位控制法:

 

內房的股價是很無厘頭的,不是你分析基本面對了,或者利好出來了就能漲的,只有埋伏戰才能贏。首先選好標的,然後輕倉進入,一旦股價漲破位馬上加倉到八成,一旦分析師出了報告(小金人特別強調花旗的報告一定是出的最早的),倉位加到滿,兩天後獲利了結或者出一半。


一旦你仔細研究看盤,漲破位後,開始搭model,跟管理層打完電話才進去,那很可能你進去的時候,戰役已經基本結束,你就這麽成為了長期股東。

 

怎麽看香港樓市


“千萬不要隨便賣香港的房子。”

 

香港的樓市很扭曲,連小金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但現實是現在香港樓市無招可破,既沒有新增供應,又有那麽多新增需求,竟然還有猿猴總是喜歡拿“affordability”來說事。拜托,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社會,你講社會平均,雖然沒錯,但也太不適合賺錢了。

 

香港的人口從1996年的500多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740萬;香港的私樓及公屋供應量,從1997年的每年各4萬套,下降至現在的每年各2萬套,很難想象30年後大家要怎麽住。供小於求,加之土地供給少,樓價自然高,搞的群眾反應很強烈,但是“土地不會因為你的怨恨從天上掉下來”。

 

因為1000平方公里的香港,主要面積被郊野公園和離島占據,想增加土地供給要麽填海、要麽動用郊野公園。現在政府要填大嶼山,給出了十年規劃,結果首先要弄3-5年咨詢期,這還得先有10億港幣經費才能開展工作,而這一定能通過立法會嗎……

 

要是搞農地轉換呢,又怕被大家扣上官商勾結的帽子,那地到底要從哪里來?從1996年前,香港平均每七至八年就會出現一個新城鎮,但在東湧將軍澳後,香港已經欠了市民兩個新城鎮了。以每個新城鎮容納50萬人計算,兩個新城鎮共可容納100萬人,除以三約33萬套房子。這就是現在香港供給的缺數,你把全香港的高爾夫球場拆了也不夠啊。

 

剛需的痛苦講完,香港中高端的豪宅也是買一套少一套。大家看看港交所一年有多少IPO,多少人從不是特別有錢變成了有錢人,拿著share option印出來的錢去買房子,錢對他們來說是問題麽?扯什麽affordability。

 

再敲一次黑板:千萬不要隨便賣香港的房子。

 

該買樓還是買股票?


股票是好東西,但通常是二成賺八成人的錢。樓就比較公平,小金人對年輕小朋友的住房建議就是:

 

首先你不能太提前透支自己的購買力,也不能太保守。買房就像我們在海邊,你要先讓腳試試水,才有機會下海;如果總是保持距離,那就永遠都不會下海了。大有大買,小有小買,先上車再換也是辦法;但如果你一直沒房,就很難把握到周期。

 

除了香港的房子外,小金人比較看好深圳跟杭州的樓市。因為這兩個城市有很多高新企業,城市很有生命力,人口又有流入;他們作為大灣區、杭州灣,相信未來會是中國領先的大都市圈。

 

小朋友的職業規劃


第一,知識面要廣。小朋友們要記住,猿猴不是你的終身職業,你要像搭金字塔一樣,儲備自己的知識體系,強化專業素養,為未來轉行打好基礎。小金人覺得自己能從眾多地產猿猴中跑出來的原因,是他早在2008、2009年的時候,就建立了完善的top down論證,出去見客戶很難被KO,而這來自自己在更早以前的宏觀和各種知識儲備。

 

之所以有些猿猴做到最後會痛苦,是因為他除了自己cover的十幾只股票外,其他很多也不知道,每天就是一個朝七晚十的螺絲釘。如果你覆蓋的行業又是個夕陽行業,那慢慢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然後自我懷疑,出現惡性循環。人始終還是要過的有朝氣,蒸蒸日上才行。

 

第二,猿猴要在合規允許的條件下,適當買賣股票。自己不買股票,怎麽會知道什麽消息重要什麽消息不重要?不要輕易鄙視技術分析流派。投資是人的行為,不要總拿基本面說事,你又不是神,基本面與技術面相結合,才能走的更好。

 

第三,選個好行業覆蓋,千萬別選個進去了就出不來的行業。

 

小金人現在身邊的人,不少都跟了他十幾年。作為一個老板,對於工作,小金人覺得自己要求的很嚴格;但是做老板,最重要的是敢於出聲、承擔責任、保護下面小朋友的利益。這樣小朋友也不會有什麽顧忌,工作有個盼頭,團隊才能越來越好。

 

最怕就是缺乏安全感而又強勢的猿猴,因為缺乏安全感,但把下面小朋友壓榨的特別淒慘,大樹之下寸草不生。再強勢的人都會有退休的一天,明明做到50歲可以退休,如果一定要做到60歲,也不是幸福的事。萬物生長有時!等你退休的時候,下面的小朋友成長起來做到無縫接軌,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有傳承的事麽。

 

愛拼才會贏


小金人是福建人。聊到最後,才知道,原來他剛來香港時候,也做過很多parttime:比如他做過建築,還做過廚房廚師,現在做飯成了他工作外的一項愛好。

 

我很傻地問,那從剛來到現在的地位是不是很辛苦。小金人回答的很有福建精神:

 

“這一路打拼當然不容易啦!但我沒有痛苦的感覺,因為打拼跟辛苦是很正常的,一切都是過程,是自己選擇,不成功我就再試嘍。我們福建小孩都是這樣,出來就有工作的傳統,這都是生活的階段。”

 

上大學,小金人就炒股票補貼自己生活費,從H股、紅籌股、香港工業股,開始掌握對市場的感覺。畢業後從四大轉去sellside開始,感覺在他描述起來,沒有什麽困難的事。

 

離開花旗的時候,帶走了美好的回憶。但每個階段做不同的事情,現在人生進入另一條跑道,小金人希望幫基金做好業績,幫投資人多賺錢。

 

某種意義上,地產跟做基金有一定的相同性,兩者始終做的都是投融資生意,市場好的時候趕緊投資,稍微沒那麽好的時候就好好融資。

 

最後,我問作為一個胡建人,小金人怎麽看香港這麽多的胡建上市公司。福建不是魚米之鄉,曾經很長時間都是前線地區,發展主要是靠一波又一波走出去的僑胞,拼命往外闖。

 

福建上市公司也是一樣,質素上雖然比不了廣東浙江公司,但每一個走出來的福建企業,一定都是非誠的堅韌才有今天的成績,賭命的上市公司肯定也存在,但你擔心就別買,人家愛搞風險高回報關你什麽事呢;但好公司也極多,如恒安、安踏、福耀玻璃、旭輝、世茂等等,還有福建老板創立的美團和今日頭條,福建上市公司數量在全國來說都是遙遙領先的,這已經就是成功了。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307

艾伯科技(2708)的其他關係

https://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79369

Webb 說,下一篇會談及艾伯科技(2708)的其他關係,至今還未出。上星期無聊留言,說:

「呢隻股太多故事

特別231,其實Webb早年寫過223、120、612、677、310,又和華匯有關

223 業務售出又變成1360分拆上市,幫223上市的人,又注入231,其女持8365。

677之後又借過139上,後139、1141、572又是合體

231 現時由989、8207、1822合作購入,8207 前身由丁鵬雲、任德章持有,丁鵬雲、任德章也持有過989、8075,丁鵬雲現為8057大股東,現時有3666、821,通過旗下8057持1341和672,曾持6196、299、861。

861 前大股東有康健8086的人、299也被康健借過殼,後來1282買入299,成大股東,1282 巧合持有6196、2016、8057、582、3638,

丁先生的6196股份,後來轉到一間Hong Kong Oriental Sage Limited 香港東智有限公司 ,也用力寶2座1903室地址。呢個地址原來又是另外幾間持股上市公司的持有,巧合有一位張曉東持有的Upright host 又是用力寶2座1903室的地址,他都持有299,又賣給1282。1282 同雲能合組公司,也持有582、謎網8101,雲能控股1298。

另外一間用此地址Massive Thriving 也持有2668股權,2668 和 1282 同8057其實夾埋持有恆明珠。2668 曾持6158,後出售。2668 前控股股張志猛,曾持有大量垃圾殼,包括動感集團(1096,現名中能國際控股)、美麗家園(1237,現為中科生物)、宏太控股(1400)、百信藥業(574)和大森控股(1580)。近年,他亦有入股其他上市公司,包括榮暉國際(990)、勝龍國際(1182)、裕華能源(2728)。

8207 有一項重慶小貸業務出售予丁先生和290,後來大部份獲注入8057。290同351早年是中科環保,韓明光有份,中國電力早年有入股後退出。後來290、351核心資產變成現在的1381。290 借了錢約2708,2708又同中間231、821有關。

當年同時入股8228,後來就是冼生的國藝。」

大家可以先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319

1990年3月14日: 中信發行認股權融為買香港電訊融資

根據一些文獻資料,當時中信香港其實只得名氣,資產不多,國內對這次收購也不願亦不能提供融資,但因為中國的神祕感,導致很多人為之著迷,確實能空手套白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320

港鐵撞車,到底誰的鍋?

今早剛坐上地鐵,看到突發新聞,港鐵兩輛列車在中環相撞了

 

不幸中的萬幸,相撞是在測試新信號系統期間,事發時車內並沒有乘客,但兩輛車的車長還是受了傷。


荃灣線中環至金鐘今天停運,中環站中荃灣線出入口部分也被臨時封住了。

 

想想港鐵這半年出的事故,大概只有去年犯太歲的碧桂園能相比了吧。

 

山竹後交通癱瘓,市民翻山越嶺上班;然後四條線路信號同時出現問題,搞到全香港又差點上不了班

 

加上沙中線成了個豆腐渣工程,調查聽證工作綿延不絕;誰料到事故還遠遠沒有結束,今天竟然撞車了,罪魁禍首還是新信號系統。

 

這個新信號系統是港鐵在2015年3月份,花了33億港元簽的,拿下這個大單的是由Alstom Hong Kong及Thales Transport & Security Hong Kong組成的JV。

 

撇去上面幾次重大延誤,港鐵的運營跟其他大都市(比如倫敦、紐約)的地鐵相比真是非常良心,車內既有信號,班次又超多,準時準點,員工也不會時不時來個罷工,價格亦算是可接受。

 

關鍵,運營了這麽多年,沒出過重大交通事故,這就要說到港鐵現在的信號原理。每輛列車信號系統的基礎是“自動故障保護”(Fail-Safe)設計理念,一旦軌道沿線或列車上出現異常情況,系統就會進入安全模式,自動讓列車停下,確保車與車之間的安全距離。

 

在過去的舊信號系統中,鐵路線是按照固定區間(Block)進行劃分,地鐵沿途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一組軌道電路來偵測列車位置,如果區間內有車,信號系統會指令後續列車不得駛入該區域,保持車距。

 

而港鐵花33億采購的新信號系統,用上了“通訊為本列車控制”技術,以列車上發出的移動信號,替代軌道上的固定信號,通過電腦運算得出列車與列車間的安全距離。這較舊系統的區間劃分更加靈活,達到加密列車班次的目的。

 

按照中標Thales區域總裁的說法,在地鐵線路信號升級後,技術上最快可做到每95秒發一班車,較現在港鐵114秒一班車快16%;其中列車與列車之間的安全距離可縮短至6.25米,實際操作以港鐵根據具體情況來定,總之換完信號系統後,港鐵的班次會更頻密、載客人數也會更多。

 

盡管最多只是19秒的效率提升,但對荃灣線及港島線這種非常繁忙的線路來說,高峰期減少19秒的等待,絕對是造福市民的重大舉措。不信邪的同學,歡迎在上下班高峰期前往金鐘站港島線、荃灣線轉乘感受下~~

 

新的信號系統將覆蓋荃灣線、港島線、將軍澳線、觀塘線、迪士尼線、東湧線和機場快線的系統。港鐵將從荃灣線開始更新,2015年時預計整項計劃將在2026年完成。

 

但誠如2017年11月立法會的材料中所示:

 

信號系統設計數以萬計的電子系統組件……進行大型提升工程時,系統不穩定以致鐵路服務受阻的機會或會增加,這是任何系統轉型期間所必須面對的風險。

 

海外的經驗顯示,部分鐵路為免除這些風險,在進行大型的信號系統提升時,往往會全線或局部暫停鐵路服務,直至工程完成為止。然而,這些地方的公共交通(包括鐵路)一般並不如香港的公共交通發達,中止服務導致受影響的乘客較少。在香港公共交通發達的情況下,全線或局部暫停鐵路服務以進行信號系統提升工程,並不切實可行。因此,在進行信號系統提升工程時,港鐵須維持原來的服務水平,以免對乘客造成不便。在這期間,如何能順利完成信號系統更換工程而又能減低工程對鐵路服務影響的風險是工作的關鍵,難度相當高。

 

為減少對列車服務的影響,每晚只有約兩個小時可以進行測試。機電工程署亦會實地視察港鐵公司的測試。新系統必須得到該署的批準,才能正式投入服務。

 

根據港鐵的通報,今天相撞時兩輛列車均由電腦操作,由於靠近中環站,因此兩輛列車車速並不高,會將資料由電腦系統下載後,與承辦商分析,鑒於今早撞車的程度,可能明早未必能恢複荃灣線金鐘至中環段(大家可以搭港島線來往,其中呼籲要通過金鐘過海的同誌們,一定要多預留時間出門)。

 

發生這樣嚴重的事故,港鐵今天的應急算是很迅速了。理論上來說,無論新舊信號系統,列車都有Fail-Safe,還能在站內撞上也真的是太不尋常了,你說港鐵用了二十多年的舊系統,啥安全事故都沒有,咋一測試新的,交通就要癱瘓呢。

 

反正港鐵今天的股價,反而是收市倒升0.3%,至47.7港元。

 

應該抓住那兩個vendor查清楚,最新消息確實真的是供應商的鍋:軟件有問題!下面會全面暫停新訊號系統的測試。

 

FYI,兩個Vendor都有上市的哦~~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29

在健康面前,錢根本不夠花啊

去年《藥神》大火的時候,大家積極而熱烈地討論了一波看病治病的問題。港村的童鞋們紛紛表示,資本主義社會,看病不難,但想又好、又快、又便宜的看病,不存在的。

 

早幾年蝸牛妹因為胃痛,去公立醫院看醫生時,直接被留下住院了。當時醫院床位可能也挺緊張,分配到八人間的大房,上廁所要去走廊里的洗手間,每天只有固定幾小時的探病時間,病房里晚上通宵開燈,辛苦的護士小姐姐還會每隔幾小時過來量下血壓(感覺基本沒怎麽睡好),住了三天終於能出院的時候,感覺整個人都蔫了。

 

但結賬時候,公立醫院每天住院費只要100塊,買單300港幣,我表示必須沒有怨言。(最新公立醫院的收費略有上升)

 

第二次住院還是腸胃不好,這次換了私立醫院,住院時間是可以跟醫生商量的,我就先回家收拾了點生活必需品才去。到病房check in的第一件事,護士小姐姐就把你帶去電視機前,放了一段註意事項:很多事故都是發生在上廁所途中摔跤撞到,所以上廁所時千萬要按鈴喊護士小姐姐接送(這是一種多麽細致的醫療關懷)。

 

私立醫院不限制探病時間,盡管是四人間(雙人間爆滿,只剩四人間跟私家房),但房間里有廁所,病房還挺大,晚上關燈睡覺,休息得也不錯,出院時候除了瘦了、感覺精神上還比較輕松。

 

直到看到賬單,三天花了兩萬多港幣,深刻地感受到在追求健康前,錢根本不夠花啊。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醫療費用,更棘手的還有父母的養老醫療開支呢。雖然爸媽在國內都有醫保,但是萬一以後要在國內住院什麽,港漂們日常照顧起來真心頭大;接來香港吧,雖然能解決未來日常照顧的問題,但醫療費的問題怎麽辦呢?

 

這問題別說港漂為父母愁,本地人也憂愁的。香港人有個優良的傳統,每個月要給爸媽“家用”,這筆錢除了保證父母晚年日常生活外,主要就是花在平時的醫療開支上。雖然如上文所說,公立醫院看病很便宜,但是等候的人也很多,比如看個內科,全香港公立醫院是30個星期起等,最誇張是新界西最多要等119星期。


如果碰到流感等季節不幸住院,有機會連病房都沒有,病人只能睡在走廊里,看了真的很難受。

 

雖然私立醫院不用等這麽久,但是父母一輩很多沒有保險,住院費全部自付,醫療費用也是一個大的開支。加上香港公立醫院常年床位緊張,所以如何向私立醫院分流,也是政府醞釀了N年的大件事。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在2012年開始就“自願保險計劃”(Voluntary Health Insurance Scheme,VHIS)展開公眾咨詢,2019年4月1日終於推出了。

 

香港政府預計計劃實施後,公立醫院占全港總出院人次比率將由2017年的82%,降至2040年的81%,相比不推行計劃的86%約低5個百分點。


現在參加自願醫保的保險公司共25間,總市占率近86%,預計首兩年約會有100萬人投保,占保險市場約四成份額,第三年投保人數或增加至150萬人。

 

自願醫保的價格比現在市面上的商業醫療保險便宜不少,但自願醫保適不適合打工仔、父母的醫療需求能不能通過自願醫保解決呢?蝸牛妹今天找來保險精算師出身的Alex(公號:精算視覺),來和大家探討這幾個重要的問題。

 

自願醫保跟醫療保險的區別是什麽?


政府設計的自願醫保計劃有一些不錯的保障特性:保證續保至100歲、投保年齡高至80歲、全球保障、價格便宜透明、投保範圍包括日窺鏡等日間手術等,跟市面上不少醫療險產品相比有一定競爭力。

 

另外一個加分項是,在稅優政策下,投保自願醫保每人每年有8000港幣的抵稅額,按照15%的個稅稅率來算,相當於保費可以打85折(商業醫療保險不能抵稅),能省一點是一點。

 

誰可以買?


自願醫保計劃是香港政府為了緩解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壓力退出的醫療保險產品,主要針對在香港居住和生活的朋友。無論港漂,還是在香港出生的小朋友,還是受養前來的老人家,只要有香港身份證,年齡小於80歲,都可以購買。


雖然香港政府在設計自願醫保計劃的標準條款時,已經明確要求標準計劃內所有保障均全球適用,且不設醫療服務提供者選擇的限制,即保險公司無法對賠付設定指定醫院限制。


實際操作中,正因為政府統一規範了自願醫保的標準條款,香港保險公司無法指定醫院,就無法防止內地“黑產”小醫院可能出現的騙保風險,因此自願醫保計劃暫時無法開放給內地居民。一般來說,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的醫療保險,香港的保險公司會規定賠付醫院必須是內地三甲或以上的醫院。


自願醫保是啥樣的?


自願醫保分為標準計劃(Standard Plan)及靈活計劃(Flexi Plan)

 

標準計劃是香港政府設計的、有標準條款的,可以提供最基本的就醫保障,足夠大家在香港私家醫院住6至8人一間的普通病房,進行一些花費不算太高的治療和手術,每年每人最多理賠42萬港幣,終身保額無上限。

 

標準計劃聽名字就知道非常的標準化,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形態也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可能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有少許差別),價格也相對便宜。整個計劃平均標準保費每年約4000港幣,比獨立顧問此前估算的4800港幣低約17%。

 

自願醫保官網上還列明了每家標準計劃的保費對比,(https://www.vhis.gov.hk/tc/consumer_corner/list-plans.html),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對比。

 

在挑選標準計劃時,由於產品形態是標準化的,因此Alex建議大家主要考慮價格和理賠的便捷,比如是否有銷售人員協助理賠,或者公司是否已有可以自助線上理賠的服務等

 

靈活計劃是在標準計劃上的自由發揮。政府對保險公司的要求是,靈活計劃的保障範圍必須較標準計劃更廣泛,因此投保人在靈活計劃下可以獲得的保障一定較標準計劃更多、更全。當然,靈活計劃的保費也更貴,而且各家公司的產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不能簡單一概而論。

 

翻閱自願官網上面目前列出的13家公司的靈活計劃,絕大多數公司仍采用的是“按照病房類型設定每項責任限額”外加“額外醫療保障(SMM)”的產品形態,分別設有“普通房”、“半私家房”、“私家房”三個版本,對應的賠償額度和保費價格由低到高。

 

投保了這種靈活計劃,只要在實際住院時沒有住進更高級的病房,那麽對於絕大部分的住院醫療費用都是可以做到80%至90%報銷的。但如果買的是普通房版本,實際住院卻住了半私家房或私家房,那麽實際的報銷比例是很低的,給大家敲黑板!!

 

除了以上兩種自願醫保,還有一種類似於高端醫療的、含有墊底費的靈活計劃,也就是投保人支付一定自付額,超出自付額的住院醫療開支幾乎可以全額報銷的產品形態。不過,根據自願醫保計劃官網上的顯示,目前只有信諾(Cigna)一家公司有提供這樣的靈活計劃,分為四個版本(自付額分別為0、1萬5、2萬5和5萬港幣)。


聽說其他公司也在有類似產品正在開發中,如果不放心價格的朋友可以再稍微等一下。


誰適合買自願醫保?


由於自願醫保是政府推行的一項優惠政策,因此比較適合在香港生活,但卻沒有基礎醫療保障的同學及其家人,不僅價格比高端醫療便宜,還可以抵稅。


如果大家的公司有團體醫療保險,則不建議大家自己額外購買需要選擇房型、無墊底費靈活計劃,因為理賠時一定會有責任重疊,無法發揮我們所交保費的全部效用。


比方說我又住院了,一天住院費1500港幣,公司的醫療保險能報1000港幣,靈活計劃能報1000港幣;加起來最多能賠償2000港元,但最終核保的時候我只能報1500港幣。


也就是說,我為了用不上的500港幣額度,付出了成本,不是特別劃算。無墊底費版本的靈活計劃相對更加適合完全沒有保險的保障的投保人。


 

如果打工仔公司團體醫療保障額度比較低(畢竟不是每個企業都願意給員工提供高福利),那也可以考慮下標準計劃,相當於將工體提供給你的普通病房升級成半私家房。或者搭配有墊底費的醫療保險品種,這樣既沒浪費公司的醫保,又不會產生過多的責任重疊。

 

如果公司的團體醫療保障比較好(比如私家房版本),那麽就可以買一個“高自付額”的版本,保費較便宜;如果公司的團體醫療保障比較差(比如普通房版本),那麽就可以買一個“低自付額”的版本,可以作為團體醫療險的有效補充。

 

怎麽挑選——先定房型


如果想買自願保險中的靈活計劃,選擇的第一步跟買高端醫療保險一樣,首先要確定自己想要什麽樣的病房?普通房?半私家房?私家房?

 

在香港住私家醫院,病房的類型不僅僅影響房費和膳食費,就連醫生巡房費用、手術費用、ICU病房費、雜項開支等也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為什麽,如果實際住院時不小心選了一個比自己醫療計劃版本高的病房,實際的報銷比例會很低的原因。

 

以養和的收費標準舉例,使用同樣的手術室,住在私家房的收費,是住在普通房收費的1.5倍:

 

在香港的醫療保險條款中:

私家房是指在在醫院中設有獨立浴室的單人病房;

半私家房是指在醫院中設有共用浴室的單人或雙人病房;

普通病房是指在醫院中設有多於兩張病床的病房。

 

私家房與半私家房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獨立浴室,而不是是否是單人間。所以,購買半私家房版本,再去住有公共浴室的單人半私家病房,既能享受比較好的住院環境,又能控制醫療費用開支,算得上是一個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以下是BUPA官網公布的港島區各私家醫院病房收費情況(2019年1月更新):

 

當然,我們也能圍觀下資本主義社會中有錢人的高端醫療是啥樣的,比如仁安醫院就有1000尺的“總理套房II”,配有客廳、飯廳、豪華浴室、豪華水力按摩池和訪客洗手間,每日房租4.5萬港幣。在健康面前,錢是完全不夠花的~~

 

現在香港所有的高端醫療計劃,能提供的最高病房版本就是私家房,但如果住進了上面這樣的豪華套房,即便是買了最頂配的私家房高端醫療險,也無法做到全額報銷。保險公司會按照不同房型的房費折算一個賠償比例,比如私家房的房費一般是3600港幣一天,而總統套房的房費是4.5萬港幣一天,頂配的私家房高端醫療險也只能報銷整體醫療開支的8%。

 

土豪可能也不在乎這點醫療開支了。但非土豪的我們,在開始挑選靈活計劃之前,還是要先去看一下私家醫院的病房與收費情況,提前確定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關註主要保險責任


由於各家公司靈活計劃的保障責任和賠償額度均有所差別,在挑選時產品時可適當關註“值錢的”保險責任。(這只是挑選保險產品的一種參考思路,大家也不要過分鉆牛角尖,避免浪費過多無意義的時間和精力。)

 

香港醫療險所包含的主要保障責任及其成本占比為:

 

住院及膳食費用:占比約8%(住院期間產生的病房費和膳食費);

手術保障:占比約40%(各類手術的外科醫生手術費、麻醉師費、手術室費、醫療裝置費等);

主診醫生巡房費:占比約8%(主診醫生每日到病人病床巡房所產生的費用);

癌癥治療費用:占比約8%(包括使用放療、化療、標靶治療、質子治療、伽碼刀等方式產生的癌癥治療費用);

入院前及出院後門診:占比約6%(住院前後在門診咨詢所產生的咨詢、治療、藥品及診斷測試費用);

其他醫療費用:占比約30%(專科醫生診費、藥品費、化驗費、檢查費、ICU病房治療費用等)。

 

除此上述主要保障責任之外,還有一些醫療險產品包含額外的保障責任,比如:


住院現金:占比約8%(按照患者住院的天數每天派發等額的住院津貼);

無索償保費折扣:保費占比約為最高折扣的一半(比如若連續5個保單年度沒有索償記錄,隨後年份的保費每年會有15%的折扣,那麽無索償保費折扣的責任成本就是保費的7.5%左右);

先進診斷掃描:占比約12%(包括患者住院時接受磁力共振、電腦斷層掃描及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的費用)。

其他的責任:如私人護士、器官移植、身故/意外身故保障、意外門診/意外牙醫、康複治療保障等,保費成本占比極低,均不超過1%,主要是保險公司為了增加產品賣點而設計的錦上添花的保險責任,對於保障的實際意義不大

 

因此,挑選靈活計劃並比較產品保費的時候,應該優先關註保障成本占比較大的保障責任。如果為了保障全面而為一些錦上添花的保障責任付出了較高保費,則顯得有些得不償失。

 

選擇合適的購買渠道


總體來說,醫療保險是保險產品中最最複雜的一類產品,不僅僅是因為涉及的賠償責任、理賠計算規則等都較為複雜,更因為醫療保險是一種使用比較高頻的保險,在理賠時需要牽扯的精力較多。

 

因此,買醫療保險絕對不僅僅是對比價格,還需要考慮公司的醫療服務網絡、理賠服務是否完善,網上自助理賠服務系統是否便捷(很多公司都已經建立起了電腦端和手機端的客戶自助理賠服務系統),保險顧問所能提供的服務支持是否到位等等

 

如果我們是選擇從線上直接投保自願醫保計劃,那麽通常公司會給予一定的保費折扣(相當於省下了銷售傭金),這時我們一定要留心這家公司是否有比較便捷的網上自助理賠服務系統,否則就會因為沒有保險顧問的指導而在理賠時遇到較多麻煩。

 

如果我們是選擇從線下投保自願醫保計劃,那麽對於港漂而言,選擇一個自己比較熟悉的、會長久留在保險行業的保險顧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份終身保證續保的自願醫保計劃,一旦投保,大概率會跟隨我們這一輩子,所以選擇一個靠譜的保險顧問會讓我們未來的醫療險理賠省心很多。

 

有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關註Alex的公眾號——精算視覺,學習一下保險知識。

 

不過保險知識了解的再多,也比不過大家平時多鍛煉,養成一個好身體,這才是真正為自己保險!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700

走過2018,為什麽我對中國經濟不再悲觀

如標題,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從二級狗到企業家再到老百姓們,對中國的宏觀經濟都有不少的負面情緒或困惑。今天的專訪里,蝸牛妹與孫明春老師討論了N個大家都很關心的經濟問題,比如去年內外交困的經濟下滑的態勢是不是真的穩住了?未來發展到底靠什麽?2019年會不會是八五後抓住財富自由的最後船票?

 

孫明春老師是蝸牛妹非常喜歡的一位經濟學家,他在外管局做過經濟師,經歷雷曼時刻後,任大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2014年時創立博海資本,現為投資總監兼首席經濟學家。

 

天將降大任的貿易戰


中美關系倒帶回看二十年,兩國在政治、經濟等各類問題上的沖突一直就沒有少過,但無論形式多艱難,每一年美國都會給中國最惠國待遇,中國也順利加入WTO,可謂每年都是happy ending。至於以前都是怎麽講和的,孫明春推薦大家可以讀讀Henry (Hank) Paulson的著作《Dealing with China: An Insider Unmasks the New Economic Superpower》,看看政治家之間是怎麽勾兌的。

 

本來以為大國相處就像婚姻,且行且珍惜,誰料到2018年,大家都在過往的經驗中被川普給騙了。川普想從中國身上拿到的好處比美國往屆政府都要多,而且演技和招數一套一套,特別擅長在即將達成協議時推倒重建,徹底把市場弄懵了。

 

雖然美方在知識產權、補貼、環保等方面的要求,對中國的長期改革發展不是壞事,但中國及企業的短期陣痛肯定是免不了的,並且貿易戰對經濟也有中期負面影響。孫明春認為最大的影響將出現在企業的資本開支上,凡是需要向美國出口的中國企業、向中國出口的美國企業,過完2018年都會猶豫今後是不是要增加在中國、美國投資。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關鍵要看中國能不能將危機轉化為下一輪增長的源動力,舉兩個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來說:

 

2001年美國科網危機泡沫破裂,很多矽谷的中國工程師不得不回國創業,這是中國互聯網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到今天不能忽略的基礎之一。近一點再看2008年次貸危機,外資行大裁員後,很多金融人才回流到了中資機構中,為中資金融機構現在的崛起也打下了江山。

 

在孫明春看來,技術類公司在貿易戰下也面臨著這樣的機遇。比如在美國打擊中興前,中國客戶在挑選上遊供應商時,一邊是成熟且昂貴的美國產品,一邊則是不太成熟但便宜的中國產品;盡管中國產品有不少價格優勢,但為了保險起見,很多廠商還是會因為質量會選擇美國產品。

 

假設中美之間的敵對情緒不能緩解,中國廠商無法從美國供應商處購買關鍵產品零部件,那中國廠商不得不增加對中國上遊公司的采購比例。即便開始采購數量低,也能帶來相關產品的需求,有了量,才有機會改進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技術,更好地被更多的下遊企業采購,從而不斷提升產品規模效應。所以,你怎麽知道貿易戰不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的一個重要推手?

 

不過貿易戰打到今天,中美雙方終於可以逐漸向協議靠近了。考慮到川普還有不少國內的政治需求,孫明春預計今年的談判結果不會是終點,而是一個中間站,大家還是要為影響做好準備的。

 

為何不得不向中國經濟寬(fang)松(shui)?


2010年過後,“防過熱”這三個字,幾乎從中國宏觀經濟的運行字典中抹去了。

 

事實上,中國經濟自2007年起便進入了下行周期,除了2009年為了抵抗次貸危機的四萬億令GDP反彈2%外,其余幾乎每年都在穩增長。為了穩,這麽多年靠的就是大量的金融資源投入支撐,但誰都知道這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從2012年起,宏觀層面是這樣一套解決思路:宏觀穩住、微觀放活、社會托底。其中宏觀穩住指的是用經濟托底來堵住系統性危機,為企業市場化、轉型升級買出時間。過去幾年政府亦曾有意放松監管,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這也是微觀搞活的明例之一。除此之外,還有社會托底作為保險,加強福利制度建設、扶貧,就是怕萬一萬一沒托住底、經濟下滑,制度上還有社會保底這張安全網。

 

2016年11月時,看到經濟穩定、社會保底也有進展的時候,六中全會做了個壯士斷腕的決定,將降杠桿防風險放在了首要任務。(畢竟托底多年,投入巨大的金融資源,適當降低風險也是正確的決策)於是2016年12月,資本市場開始打妖精,2017年初又開始整治同業、出臺資管新規,2017年的十九大上將降杠桿防風險、扶貧、環保列為今後五年的三大攻堅戰。

 

2017年的降杠桿,雖然金融市場不舒服,但還處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階段,經濟還算是既有壓力又有活力;結果2018年3月份貿易戰露了苗頭,5、6月份形勢又越來越嚴峻,再加上各級政府全年動真格的降杠桿(2018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只有5.9%,往年雙位數的增幅再也看不見了)。

 

當然從這一波的降杠桿也是有成果的。BIS的信貸缺口占GDP的比例,中國從2016年超過20%,急速下降至2%左右,經濟四大部門借貸杠桿率和長期趨勢值的差恢複至安全比例。這就是這一波降杠桿的成績。

 

就是為了成績付出的代價有些慘痛。首先杠桿下來了,經濟下行的壓力2017年三季度就撲面而來了;四季度又開始出現不少債券違約,期間更不要提資本市場持續下行,股權質押的風險幾乎就要成為第一張倒下多米諾骨牌。

 

熬到2018年9月,在經濟下行及貿易戰的內憂外患下,政策也終於意識到,再不扶一把,系統性風險可能就要來了。雖然大家總會以2009年的四萬億作為寬松的benchmark,但2018年這一扶到底力度如何,現在還是too early to tell。

 

因為中國經濟的體量越來越大,2008年中國當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是17萬億人民幣,一個四萬億下去,能撬動2%的GDP;十年過去了,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已經漲到了65-70萬億人民幣,想想2016年要靠寬松穩定經濟時,GDP的反彈才不到0.2%;2018年底的這波寬松穩經濟,可能GDP連反彈都看不到,只能減少下滑的程度。

 

留給八五後的機會還有多少?

 

中國經濟過去年年都在一邊托底,但托底並不是政策的目的,而是政策的工具,為的是給轉型升級買出時間。孫明春坦言五年前對中國經濟的前景相對悲觀,不過用線性思維預判加速發展的轉型思維,未免有失偏頗。

 

現在看來,過去五年轉型升級的速度超出預期,中國有非常優秀的基礎設施,未來我們能看到5G,有高鐵物流(這些都是連美國都沒有的),這些都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除此之外,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也出現了升級,從以前的人口紅利逐漸變為現在的工程師紅利,這是中國多年推行高素質教育的結果,在以後的經濟轉型升級中也會有重要推動力。再加上無數的企業家精神,資本市場中VC、PE的配合,本身中國市場就很大,城鎮化又未有完成,大方向來看,只要再給中國經濟幾年時間,未來一定比今天更好。

 

雖然多年來看空中國的人很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依然存在,但孫明春認為看事情一定不能因為細節而忘記bigger picture。

 

想想過去二十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機會。最初富起來的萬元戶,是八十年代承包農地賺了錢的農民;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又造就了一波下海致富的企業家;再到98年全國房改開始,無數地產商又成為新富;接著我們看到了互聯網的崛起,從門戶到電商、社交;再到現在的區塊鏈;後面會有什麽機遇,現在我們也不知道。

 

雖然看空中國的人一直都有,中國的階層流動性比上一代人少,但跟歐洲、日本這些成熟經濟體相比,中國的階層的固化還遠未達到;中國60%的城鎮化率也遠遠低於日本的90%,經濟還有發展的空間。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也說明改革開放發展的力量更加強大,我們沒有理由太悲觀。

 

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低估科技進步對社會的影響,現在從人工智能、到信息技術、到生物科技、環保等等都到了節骨眼上,應用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未來都會像原子核聚變一般,產生巨大機會,加速經濟發展,這是上一代人想抓也抓不住的機會。

 

對八五後來說,機會還長著呢。

 

A股這次會慢牛麽?


講完宏觀經濟後,自然也逃不了A股。孫明春認為,2018年12月底A股的市盈率只有12倍,無論從歷史還是橫向比較,估值都是太便宜了。一旦市場看到貿易戰及經濟下行壓力得到緩解,馬上就能看到A股的估值修複。走到現在14-15倍的市盈率,對A股來說較為合理,走到今天也還算安全。

 

市場修複中一個重要的變量是散戶投資者的情緒被調動起來,畢竟連續三個月漲幅超過30%,這麽強的賺錢效應,除非有非常非常糟糕的消息(或者來自政策、或者來自數據),否則投資者還是會前赴後繼進入市場的。

 

從政策來看,中國、美國、歐洲每個國家都在呵護市場情緒;想想2019年1月份,管理層還在擔心股權質押爆倉引發的系統性風險,現在市場好了一些,肯定不會著急打壓;另外一個要關註的事件是6月份即將推出的科創板,要想一鳴驚人,這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即管理層應該會比較市場friendly,不會出來澆冷水。從數據來看,2018年年底實在是差到砸出了一個坑,現在中央已經出手扶經濟了,相信今年3-5月的數據也會顯示出逐漸好轉的方向。

 

那麽現在散戶的情緒來了,政策跟數據短期內又不會有壞消息,市場肯定會走出自己的momentum。以A股來說,現在的估值還處於合理區間,如果再貴個20%-30%,大家需要小心謹慎些。

 

悖論香港

 

香港有他獨特的地方,制度、法律、環境、人才都有優勢,加上現在大灣區的規劃都給香港帶來了很多的機會。但要認識到的是,未來的香港可能會變得跟過去更加不一樣。

 

未來香港會更加精英化。因為要想保證任何一個地方的競爭力,就要保持人才的競爭力,城市也需要開放給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和企業;否則沒有人才流入,城市也難保活力。優秀的人來的多了,必定會導致沖突,社會資源的分配也可能會較以前惡化,這必定會造成階層之間或本地人與外地人的沖突。

 

盡管過去多年中,香港與大陸融合有很多的機遇,很多本地人也因此有份工作、有份加薪,但他們受益的程度只是其中的很小部分,財富分配畸形;加上物價、特別是房價漲幅太多,令香港的社會矛盾近幾年尤為突出。

 

粗暴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顯然是禁止移民,讓原來的人保持原有的生活狀態;但這會造成城市競爭力下降,對香港這種700多萬的城市經濟體來說,如果不開放,將會很快落後。矛盾只能靠政府進行平衡調節。

 

在大灣區規劃出臺後,怎麽緩解社會矛盾、分配教育醫療住房資源,都會有新的契機。用香港的資源容納更多的全球人才,用大灣區的環境緩解香港的壓力。


跟孫明春老師的聊天中,感觸最深的是不能因小失大。事物都有無窮的視角,角度都是假設,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也會不一樣。我們需要知道關心什麽問題,抓住對自己最重要的視角,盡可能往高處站,不要錯過太多重要的角度,不要簡單化事情,也不要片面化事情,這樣才能最接近於事情的真相。

 

 



已同步到看一看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819

絕地反彈時,外資大哥都買了啥?

從2018年10月份到現在的港股哇,近6000點的波動。只能說:人生的大起大落,真的是太刺激了。

 

今天就來八一八,這趟過山車中,外資大哥們都買了啥、賣了啥。數據來源於聯交所披露易,截止日期為2019年4月12日,蝸牛妹僅統計有變動的持倉(未變動的持倉並沒有統計進入哈),下面一起來看一看。

 

Capital


我們先從去年八過的大哥Capital開始說,這大起大落的半年中,Captail大哥幹的最狠心一件事,就是跟瑞聲科技分手、要錢不要貨了,從18.24%的最高持倉、到最近低於5%,大哥的分手花了175天。

 

除了揮淚跟瑞聲說再見,Capital從2018年十月份也開始減持了不少持倉:

 

趕在了做空報告前,減持了恒安

 

盡管十月份加倉中國鐵塔,但沒到一個月就減了中國鐵塔的倉位。

 

不過從持倉變化來看,十月份Capital減持決心比較大的,分別是中國宏橋

 

中國農業銀行

 

還有周生生,這筆從2012年就開始的長線投資,在第七個年頭走到了不用再披露的階段了。

 

另外一只消費股利標品牌,也終於沒扛過股價的低迷,大哥表示先走了。除此之外,粵海投資長飛光纖光纜也被減倉。

 

說完持股不到5%的,下面還有六只股票在扛過市場低位後,被Capital進行了減持。

 

新秀麗的情況跟瑞聲科技有點類似,十月份加倉到高點後,Capital就一直開始出貨,從現在持倉股數來看,分手力度遠不及瑞聲。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中國鋁業都是趕在市場大底來之前走了一點點。

 

剩下華潤燃氣,減持完也依然還是大股東來的。

 

偉易達在市場的大起大落中,則是出現了多次的增減持交易,maybe不止一位基金經理看上了這票。

 

香港寬頻的減持價格還算可以,賣一點賺一點。

 

至於利豐,等到港股回升都沒啥起色,難怪Capital也坐不住開始出貨了。

 

下面最關鍵的,港股雙十一期間,Capital買了啥。

 

第一只被加倉的票是金蝶國際,即使在今年被David Webb唱空後,大哥依然加倉用真金白銀表示支持。

 

第二只加倉的票是領展,一個超越周期和牛熊的收租婆,誰不愛呢。

 

第三類Capital加倉的股票集中於保險板塊。現在手中收集了中國人民財產保險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

 

還有友邦保險

 

第四類加倉板塊由澳門拿下,銀河娛樂永利澳門都在去年十月份得到了增持。

 

第五類Capital新建倉買起來的,還有醫藥板塊的IPO新貴們,從信達生物,到BeiGene,再到康希諾都愉快的買起來了喲。

 

FMR


講完Capital,下面來到美版海爾兄弟,看看Fidelity都買賣了啥,先從FMR開始。被FMR持倉降低至5%以下的三支票:

 

中海油田服務

 

匯付天下,李氏大藥廠

 

還有五只票,從2018年11月開始,被FMR進行了丟丟減持。

 

有家樓下的日本城國際家居零售

 

建滔集團

 

東方表行

 

深圳高速公路

 

雷布斯的金山軟件

 

FMR的雙十一購物車跟Capital相比少了一些。

 

其中信達生物制藥倒是得到了雙方的一致剁手;而被Capital減持的新秀麗,這邊又被FMR看上了。

 

除此之外,FMR新增了對中怡國際持股。

 

宣示了對澳科控股的主權。

 

左手雅視光學

 

右手金利來

 

Somehow還在東江集團上來個高買低賣(一定是不同基金經理的不同觀點導致)。

 

但是跟Capital這種buy and hold的長線基金比起來,Fidelity雖然也是大長線基金,但他們卻是會把自己持倉借出去的LO。這到底是表示大股東不看好公司,還是為了賺一點利息給市場增加流動性呢?大家見仁見智。

 

三只被FMR借券出去的公司在此:

 

既有Capital重倉的BeiGene。還有水泥股金隅跟內衣股超盈國際(難道投資跟消費都要涼麽)。

 

FIL


除了陸氏集團外,寶光實業等四只票的減持都在2018年四季度完成。

 

FIL在新秀麗的減持,是跑在了Capital前面的,方向也跟兄弟FMR完全相反,這也是蠻有意思。

 

被LO普遍加倉的醫藥股中,FIL將自己在藥明康德的持倉降到了5%以下。

 

除此之外,中信國際電訊、寶光實業、陸氏集團均被FIL減持至5%以下。

 

在降低倉位上,FIL基本都是等到2019年1月份開始動手的。

 

匯付天下跟FMR的減持時間一樣。

 

中石化煉化也經歷了兩輪的增減持,FIL始終在5%的持倉線附近徘徊。

 

被FMR在三月份大舉加倉的澳科控股,FIL在1月底進行了小規模減倉。李寧則是被FIL在年初逢低大舉加倉,3月份獲利減持。

 

而如果要比較誰的雙十一購物車最壯觀,獎項必須頒給FIL。

 

加倉東風汽車

 

天寶集團

 

信達生物又一次出現,可見外資大哥對其的喜愛。

 

匯彩控股

 

好孩子

 

長壽花

 

億和精密

 

被FMR拿出去借券的超盈國際今年年初收到FIL的加倉舉牌。

 

國際天食

 

中聯重科

 

中國白銀集團

 

中國同輻

 

華地國際

 

廣深鐵路

 

皓天財經。

 

跟FMR一樣,FIL也將自己的持倉部分借給市場,股票比FMR稍微多了幾只。

 

T. Rowe Price


在查找T. Rowe Price的持倉時,我大概嘗試了各種拼法,然而無論啥關鍵字,披露易能查到超過5%的持倉,只有下面這仨。

 

簡單來說,他們在雙十一前加倉了華能新能源

 

減持了龍源電力

 

今年1月份後,就不再喝青島啤酒了~~

 

Wellington


最後來看Wellington。就在前面幾個大哥熊市買藥的時候,Wellington在趕在去年年底前,降了兩只醫藥板塊的倉位。

 

分別是華潤醫療

 

Beigene

 

同期Wellington也減了一丟丟倉位。

 

比如龍源電力,幾乎跟T. Rowe Price同進退。

 

勝獅貨櫃也出現了一些增減持。

 

澳科控股的持倉從14%,降低到11.86%後,與Fidility兩兄弟一起,成為公司三大股東。

 

Wellington的雙十一購物車比較簡潔。

 

華能新能源的加倉是在T. Rowe Price後一個月,價格更好了。

 

中國鐵塔在Captial減持後開始舉牌。

 

另外還有兩只醫藥股,複星醫藥(但有一些空倉)。

 

還有藥明康德

 

今天就先八到這里。

 



已同步到看一看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838

香港樓價就這麽又漲回來了?

如果要選出最容易被打臉的行業猿猴,蝸牛妹一定要提名看香港地產的猿猴們。漲了N年的香港樓市,2018年先升了14%,到了8月份開始跌了8%;就在猿猴們一致認為房子太貴了,以後都要涼涼時候。

 

香港樓價又回來了!磚家們趕緊改口。

 

猿猴們也是看著樓價,一邊刮自己耳光子,一邊趕緊改掉自己的預測跟報告。

 

讓我不禁感慨:問地產猿猴怎麽看香港房地產板塊,不僅要看他們的報告,還要問清楚他們最近有沒有買房子。據蝸牛妹八卦,趁去年香港樓市低位出手的地產猿猴,就至少有五個!!!一個可能比中原地產指數更領先的風向標~~

 

Anyway,說回香港樓市,去年下半年的負面因素確實不少,空置稅啊、股市下跌(我們也分析過港股跟樓市的關聯性)、人民幣貶值、中美貿易戰導致投資者信心下降,以及美聯儲上調利率(是不是代表香港樓市就要涼涼呢~~)。

 

但SARS後,香港樓市也經歷了不少波調整,從花旗的圖里不難看出,長期趨勢而言,香港樓市跌少升多。過去15年中,香港樓市一共有6個調整周期(月成交數低於5000套):

 

2002-2003年是因為SARS;2005-2006年是因為利率上行(用了4個月消化完畢);2008-2009年被金融危機砸了個坑;2011-2012又是政府辣招與歐債危機的影響;2013-2014年辣招繼續來,銷售新規也開始執行(這是調整時間最長的);2015-2016年主要是因為股災加人民幣貶值。

 

但是這里大家註意了,除了SARS這個天災外,其余每次香港的樓市調整,全部在2月或3月結束戰鬥。

 

香港買房的周期是這樣的,每年的二月到六月是香港買房的旺季,因為這個時間段通常是香港人民加人工、拿獎金的時候;錢一到手,之前房價下跌推遲的買房的需求,小陽春也就此展開。加上學校9月開學,大部分家長會選擇在開學前搬好家,免得影響小孩讀書。所以旺季通常會持續到六月份。七月份直至第二年一月,通常為香港樓市的淡季。

 

從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到正式被政府記錄在案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所以在政府公布的數據上倒推,香港過去六年里,每年六月及七月都是成交的高峰,而相對低谷是二月及三月。

 

所以以後買房子,如果有條件可以避開高峰出行,比如下半年看房,春節前後交易。

 

講完香港樓市的季節性,我們再來看每次樓市調整後的走勢。因為每次調整都會歷經數月,在調整結束後的六個月時間里,成交量普遍出現放量,最少反彈32%,最多升了1.5倍。

 

加上去年這次調整,香港樓市平均調整周期約為8.42個月,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可能樓市調整到第三個月開始,就一定要好好看房子,珍惜每次上車的機會。

 

雖然不少猿猴都會用可負擔比例來證明香港房價已經不可負擔、是個巨大泡沫。


泡沫啥時候會破要看很多方面因素,比如利率、工資漲幅、供需關系、失業率等等;在此之前,可負擔比例升高,那麽基本都是通過買家買更小的樓、或者更遠的樓來解決。

 

否則這幾年,香港開發商也不會蓋出這麽多納米樓。

 

為什麽香港的樓價就又回來了呢?花旗年初苦口婆心勸大家買點香港開發商股票時候,分析了五個原因:

 

1

房子不夠


根據花旗的預測,2019-2021年香港每年房屋需求約為5.3萬套,然而整體供給卻只有3.8萬套。

 

今年這波反彈,在2019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後差不多就正式確立了。

 

2

土地也不夠


面包不夠吃,主要還是面粉不夠多的關系。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將土地供應中公私營房屋的土地供給,從6:4調整為7:3,不過未來十年的總土地供應量也從46萬套下降到45萬套。

 

意味著未來平均每年私樓供應量1.35萬套(此前為1.8萬套),公屋供應量3.15萬套(此前為2.8萬套)。

 

如果看政府數據,2017/8財政年度時候還有2.55萬套的房屋供應量,到2018/19財政年度直接降了46%,只供應出來1.385萬套。沒有面粉吶!!!既然市場需求多,但是供應又只能做到這麽點,你說開發商那還急啥,慢慢建慢慢買個好價錢唄~~

 

土地供應也是這麽多年香港樓市的癥結之一,想了解歷史的盆友們,還可以再回去看看之前的文章香港樓市二十年

 

3

剛需太多


香港雖然不限購,但是香港2011年開始就有辣招啊。二手房成交量從2010年高峰期的12.4萬套下降到2012年的約7萬套,都沒有能夠抑制樓價的上漲。說明政府的辣招擠走了炒房族,但留在市場里的都是真正有需求的自住用家啊。

 

因為房子都是買來住的,所以無論房價短期是跌還是漲,如果不想多付稅,業主三年內都不會著急賣房吶。


因為投資客少了很多,所以短期房價調整,市場上也看不到太多拋盤吶(不然告訴我,我馬上去)。

 

4

利率也漲不上去了


Fed今年也鴿了,香港的房貸利率現在約為2.375%。用400萬貸款,30年還款期來看,月供月15546港幣(比租房便宜哦),加息25個點子,月供增加520港幣。而住在私樓的家庭月收入中位數為39700港幣,還是可承受的。

 

有沒有懷念幾個月前,地產中介的小廣告招牌。

 

5

辣招會放松?


辣招推行了這麽多年,樓價走勢一路向北。供給端跟不上,所以只能針對需求端,花旗的預期是政府也許會在房價跌超過15%的時候,提高需求端的貸款比例上限,讓大家的首付可以趕得上飛漲的房價。

 

但是,這個可能性不太大。

 

畢竟,房價又回來了嗷。




已同步到看一看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859

互聯網券商們的套路吶~~

推特一發言,股市一片綠。

一邊降倉位,一邊算收益。

內心mmp,嫁妝錢啊,

你怎麽就越來越少了呢!

 

於是只能開始從更小的流水開始摳起來,比如現在閑置在股票賬戶里的錢到底有沒有利息呢?(想想去年因為沒有投資標的,反而跑贏市場的科創板基金)真是不查不要緊,一查發現別有洞天吶。

 

因為香港銀行系的券商炒股,傭金實在太高了,所以我之前就用富途,畢竟平臺好使,傭金也低。


但是,熊市一查賬:這麽幾年,無論閑置現金多少,一分錢利息都沒收到過是怎麽回事?蚊子雖小,也有肉呀!

 

翻開富途的招股書,原來我的蚊子肉,也為富途貢獻了不少收入呢。2016年至2018年間,富途每年都會將客戶的閑置資金做銀行存款,賺取利息。

 

這是富途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的明細。



 

客戶越多,閑置資金越多,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自然也就越多,比如2018年成功上市年,富途光收利息便賺了1.23億港幣,輕輕松松實現了一個小目標。而且如果我們看客戶閑置資金利息收入的同比增速,過去兩年都是遠超傭金收入及總收入。

 

2016-2018年,銀行利息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不斷增高,分別為4.63%、10.93%、15.26%。再次證明,蚊子肉也是肉哇!

 

這我就不明白了,他們是怎麽做到拿走我的利息收入的呢?畢竟根據香港證監會《證券及期貨條例》57 1I章節第6(2)條,只要客戶不同意,證券賬戶里的資金產生的利息,券商是要給客戶的。

 

找到開戶時候富途的服務條款後,真相在此:在客戶與富途證券均同意及法例容許之情況下,所有上述款項之利息將歸富途證券所有。

 

一段245個字的服務條款,過去三年平均每個字為富途創收66.06萬港元(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攀升哦)。看的人沒脾氣,畢竟富途也是合理利用法規條例;就是如果開戶時候向用戶提示清楚相關條款,我心里會好受一丟丟吧~~

 

那麽下面問題來了,用客戶閑置資金收利息,是個例還是行業慣例呢?首先我們來看互聯網券商始祖IB,他們的條款沒有辣麽霸道,明確表明會給客戶支付利息:盈透應以其網站上載明的利率與條款向客戶支付利息收入。

 

八過,如果港幣現金不到7.8萬港幣的話,利息為零;就算超過7.8萬港幣,利息也只有0.253%。(雖然少,但是至少人家還意思給你一點嘛)

 

反正,人家港幣孖展利率最低都要2.503%,客戶存款那點利息開支,肯定能掙回來。

 

這里歪個樓,有盆友說在IB股票賬戶里存了錢,一直沒買股票,有一天發現扣了幾千塊手續費。因為IB對資產及交易傭金有最低要求的,如果有同樣情況的盆友,趕緊去查查賬,這市場里禁不起手續費折騰啊。

 

再看傳統券商,以海通國際舉例,他們也是會給客戶利息的,就是利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年化0.001%。雖然客戶應付資產多,但是一算一年也只要給出17萬左右的利息,濕濕碎啦。

 

富途的應付客戶資產比海通稍微少一點。


如果按照海通國際的利率計算,一年的利息支出也只有12.3萬港幣左右;按照IB最高的0.235%給客戶,一年的利息支出便上升到2891萬港幣。

 

不管怎麽算,都是低於現在他們存款利息收入的。因為匯集了大家的蚊子腿肉,所以富途在銀行面前肯定議價能力比較好,存款利率粗略估算下,年化大約可以達到1%呢。

 

我理解互聯網券商做生意不容易,現在各家傭金都這麽低,人工、結算費用卻一點都不能少,利息錢攤到每個用戶身上可能也不多,還不如能被券商合理利用,集中精力辦大事,做出業績登錄納斯達克滴。

 

只能說,富途用戶為平臺貢獻的利息收入,差不多就是為平臺付出的隱形溢價吧,羊毛不從我們身上薅,平臺怎麽能養成呢~~只是,對券商平臺最好的辦法,不一定是對用戶最佳。


當然我有問富途對此事有何評論,他們表示,利用客戶閑置資金賺取利息並非富途一家,這部分錢並非法定屬於客戶的;如果客戶希望最大化資金利用效率,可以通過現金寶購買貨幣基金享受收益;企業每個發展階段都有每個發展階段的商業選擇,相信富途還是業內體驗及費用最優的,一定會給產品反饋,優化後續用戶體驗。


官方解釋完,客戶感覺好像也沒有那麽喪了。看了下現金寶的港元貨基年化利息,甚至比我算出來富途的存款利息都要高,這種波動市中收益失而複得的感覺,嗷嗷~~


八過,如果你是二級狗股東,問題就又來了:如果用戶都去買貨基了,要賣出多少貨基,才能把少賺的利息收入補回來呢?



已同步到看一看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888

1977年4月4日: 長實同時取得中環站物業上蓋發展權及收購永高公司

前者為現時環球大廈,後者主要資產為中環希爾頓酒店,後提早和管理公司解約,和拱北行合併發展,為現時長江中心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8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