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東亞擠提見真情寶哥哥認清真正朋友 李華華


2009-02-18  AppleDaily





 

上年東亞(023)可以話經歷咗近90年來(今年係90周年生日)最黑暗嘅日子,除咗面對金融海嘯同雷曼迷債事件之外,仲被傳財政不穩,搞到被擠提。主席李國寶噚日喺公佈業績嘅記招上,主動提到擠提事件,感觸良多咁話:「學咗好多嘢!」

超人行動支持即入股

寶 哥哥話,喺銀行界40年,擠提事件令佢獲益良多,最大得着係「I know who're my friends」。咁邊個係佢真正朋友呢?睇番東亞擠提單嘢發生之後,高官同富豪好多人都力撐,有人出錢有人出口,東亞啲董事亦紛紛增持。不過講到行動最 快最見效嘅,就非超人李嘉誠莫屬,因為擠提當日,連夜喺紐約趕返港嘅寶哥哥透露,已經收到超人電話,指對方好nice咁同佢講,話唔明點解啲人要去擠提咁 話。擺明企喺你嗰邊呀,老友!超人唔只安慰吓咁簡單,仲即刻喺自己荷包攞錢買東亞股票o忝。至於佢入咗幾多貨已經唔重要,最重要有人撐,東亞股價本嚟受擠 提影響跌咗近7%,但超人一托,股票就升番。寶哥哥一向交遊廣闊,朋友滿天下,但喺危急之中,真正出錢出力幫手嘅朋友有幾個呢?經歷過患難見真情之後,相 信佢都心裏有數。寶哥哥做獨立非執董嘅生力啤(236)一向以「真正朋友」做宣傳口號,睇嚟直情可以考慮搵佢做生招牌o忝。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7

認清當前在大周期中的位置 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tk.html

 

經過兩三年的下跌,很多投資者已經感到疲憊不堪,現在市場依然在徘徊,但如果認清當前所處的位置,投資者應該感到越來越興奮。巴菲特說:「我認為對股市的 長期趨勢預測相當容易。格雷厄姆曾經告訴我們為什麼會如此:從短期來說股市是一台投票機,但從長期來說股市卻是一台稱重機。貪婪與恐懼這些心理因素或許在 投票時有很大作用,但在稱重時卻沒有什麼作用。」一年半載難以判斷,但未來幾年的總趨勢卻不難預測。

 

认清当前在大周期中的位置

 

    現在多數股票的估值毫無疑問處於歷史最低區間,即使還有波動,以幾年週期的眼光看,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大量好企業的估值隨著業績的增長,還以每年20、 30%的速度下降,站在三五年的角度看,很多股票出現數倍上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仔細想想,如果三年三倍或五年四倍還不能令人滿意嗎?再等三年又何妨。

    股市總是低估高估地輪迴,長期投資者要抓住的就是這種數倍的大機會,而不是蠅頭小利。數年後回頭看,也許會為自己當初每天計較幾個點的漲跌而感到可笑。股 票市場的輪迴週期不是一兩年,更不是幾個月,因此估值的修復會緩慢地推進,短期市場的演繹存在無數種可能性,但無論怎麼走,以年為單位衡量向上將會是大趨 勢。當然市場如何並不重要,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企業個體上。

 

梁軍儒20120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61

認清買資產的原因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8.html
買賣資產可能因為投資, 可能是自用, 可能是投機, 實在有很多原因, 而買家及賣家都有不同原因, 從其原因之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投資哲學。

記得有一位朋友, 止凡剛認識他的時候, 他在市場買賣資產之前, 都會考慮一些較短期的原因, 例如大市見底了沒有? 有沒有超賣? 市場氣氛如何? 政府政策一出樓市的反應將會如何? 買樓時在不同市道之下買家還是賣家可以食經紀佣金? 某支股票還有沒有力再上? 等等...而他亦非常崇拜一些廿四小時貼市的朋友。

從以上的考慮因素, 大家都看到相對較短期的, 看這些因素, 不是無利可圖, 同樣是看價值, 我對這種概唸完全沒有對錯批評。不過跟他分享我的投資理念一段時間後, 我觀察到他考慮的因素變得不同了。

例如, 這一區長遠將會跟現在不一樣嗎? 這支股票年年這樣加股息, 廿年後不是不得了嗎? 一兩年盈利高低算吧啦, 廿年後這支股票都不是這個樣子! 租客交稅準時, 又夠供樓, 如此樓市供求及資金氾濫的日子, 何必急於放售呢?

始終是想賺錢, 始終是考慮價值, 但在他身上觀察, 現在他所考慮的因素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他沒有估後市的興趣, 亦對跟貼大市的朋友失去興趣, 他現在分析的都是大方向、大趨勢、大未來。

這樣是好是壞呢? 還不知道, 但我知道世上上榜的大富豪大概都是這樣思考。對短期因素積極研究的, 大多在富豪榜不見蹤影。我相信能短炒發達的仍然大有人在, 不過並非成為大富的主流方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12

認清漲價的因果


2012-11-26  TCW  
 

 

錯誤政策無法達成效果,往往是因為誤解社會現象間的因果關係。例如誤以為電價緩漲,產品價格就不漲;國有土地不標售,房價就會下跌,這都來自對產品與生產要素間關係的誤解。

生產要素之所以有價值,不是因為它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它參與了最終產品價值的生產。例如,咖啡豆之所以有價,不是因為咖啡豆本身有價值,而是因為它對最終產品「咖啡」價值的生產有貢獻。

至於咖啡豆價格多高,取決於最終產品咖啡,對消費者有多高價值。若消費者願花大錢買咖啡,咖啡豆價格越高,要素價格永遠由產品價格決定。

那麼,一般人認為原物料價格上漲,產品價格就漲,這如何解釋?若因天災關係,咖啡豆供應減少,以致其價格攀升,一般人就認為原物料價格漲了,因此最終產品咖啡也會「反映成本」跟著漲。

但正確因果關係是這樣的:咖啡豆減產,也就是在原來咖啡豆價格下,市面上供應的咖啡豆數量變少了-這是「供應減少」的定義。

因為能用到的咖啡豆數量減少,每個咖啡生產商所能做出的咖啡數量,在原來的咖啡價格下,也會跟著減少,換句話說,咖啡供應也減少了。在原有咖啡價格下,咖啡的數量減少,每個消費者就得競爭那變得更稀少的咖啡,他們就願出比原先更高價格購買。因此,咖啡價格就上漲了。

咖啡價格上漲,使每個咖啡生產商有誘因生產更多咖啡。但是,要生產更多咖啡,需要更多咖啡豆,但咖啡豆因為天災關係比以前更少,每個咖啡生產商如何能取得更多咖啡豆?答案是他們就得出更高價,來競標那變得更稀少的咖啡豆,因為每個咖啡生產商都如此,咖啡豆價格就上漲了。

從表面上來看,好像咖啡豆價格上漲是因,咖啡價格上漲是果,但正確的因果關係是:咖啡價格上漲是因,咖啡豆價格上漲才是果。生產要素價格,永遠由最終產品價格決定。

如果消費者不願出更多錢買咖啡-意味著咖啡需求線是水平的,咖啡價格不漲,生產者沒有增產誘因,他們也不會出更高價競標咖啡豆,咖啡豆價格也不會漲。另一種情況:原物料價格自行上漲-例如突然有更多人想買咖啡豆,但由於消費者不願出更多錢買咖啡,廠商就會「吸收成本」,而不是將咖啡漲價。

這個因果關係可以套用在任何要素與產品關係上。若政府想干預原物料價格,抑制最終產品價格上漲,這注定無效。因為原物料價格漲是果,最終產品價格漲才是因。因此,抑制電價不會讓產品價格不漲,不拍賣土地也不會讓房價下跌。認清真正因果關係,也才能避免錯誤政策。

【延伸閱讀】世說新語七歲的王戎,和一群小孩出去玩,路旁有棵李樹,結了好多果實,每個小孩都跑去摘,王戎卻不動:「這棵李樹在人來人往的大路之旁,果實卻沒被摘光,可見果實一定是苦的。」後來摘下來吃,果然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51

買保險認清魔鬼條款

2013-03-28  NM
 
 

 

有讀者購買人壽及儲蓄保險、投資相連保險時,未有為意保單細節,結果供到尾才發現被搵笨。專家提醒,保險公司不時以優惠做噱頭,消費者定要了解保單保障範圍及限制才好購買。個案一附送保障隨時被Cut

○七年,陳先生收到信諾環球保險致電推銷,「職員推薦一個叫『康庫之選』鮋保單,話包晒儲蓄、意外住院同住院,每個月供六百八十蚊,供六年可以有十年保障。之前我都買過信諾鮋保險,所以今次傾鰦十五分鐘就決定買。」陳先生以信用卡過數,一直按時供款,至今年便供滿六年。

本月初,陳先生收到信諾通知,公司將於今年四月份,停止提供保單中「每日住院現金」及「意外每日住院現金」兩項保障,他始發現原來保單只有人壽及儲蓄成分,而上述兩項住院保障,僅屬「免費」贈送的額外保障,而保險公司有權引用條款,隨時刪去該兩項保障。陳先生不滿:「推銷鰟陣就話有十年保障,齊晒人壽、住院、意外,但原來趁我供完就Cut走其中兩項,仲要鎖住我筆錢,好離譜!」

跟進:慎防魔鬼條款

記者翻看保單細則,信諾的確訂明有權加減免費贈送的額外保障,此外,原來事主所購買的保單,人壽保障的保證金額只等同六年來的供款額,但這合共四萬八千元的供款,則要「坐監」多四年,至保單期滿才可全數取回。財經專欄作者兼中大講師李兆波指,市面不少保險含蠱惑條款︰「有鱓保單送好多保障,但要睇真佢有咩限制、送幾耐,最重要係送鮋保障額有幾多,可能得幾百蚊!好似頤安保(信諾的長者保險),賠鮋錢就唔夠用,但就鎖死晒鱓錢,益晒保險公司!」本刊將個案轉介至信諾,發言人即時酌情處理,答應以支票方式於十四個工作天內退回供款,但卻不肯解釋酌情處理的原因。

個案二市場調整扣到盡

退休人士梁先生○八年初花了十萬美元退休金,購買英國保誠保險旗下的「保誠盈利寶」,保單條款列明客戶於第五個保單周年日退保,取回保費時可免繳手續費。今年一月,梁先生見供滿五年,決定退保。根據最新一期年結通知書,其保單總值為十萬七千八百多美元。梁以為能領走全數,保誠卻指梁退保後只能提取本金十萬美元!梁先生大感不滿,保誠卻解釋指,公司有權對保單行使「市場調整」,金額由保誠決定,梁先生無奈謂:「買鰦咁多年,佢懐(保誠)一句市場調整,又會飱飱好扣晒我七千八百幾蚊,扣剩個本!咁佢懐講晒啦!」

保單條款擋駕

自○七年起,每年保誠均向梁發年結通知書,列明保單表現,包括該年賺取的增長紅利、定期紅利,及結算後保單的總價值,不過,通知書上亦以細字標明金額「未包括可能行使之市場價值調整」。原來,保誠的保單條文中,列明「保留隨時對提取金額或退保作出市場價值調整的權利」,換言之,無論年結書反映的保單價值賺了多少,保誠都可隨時行使「市場價值調整」,扣剩本金,而且,保誠亦不會交代有關調整如何計算。

具投資成分須承擔風險

李兆波指,由於梁先生的保單具投資成分,所以便會出現這個情況,他提醒消費者,市面有壽險會列明不同投保年期可實收多少回報,選擇此類保險較穩陣。(陳凱敏、周潔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12

買寶島債大賺利息 先認清三風險

2013-12-23  TCW
 
 

 

國內人民幣投資到底有多熱?十二月十日,中國四大行庫的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及農民銀行來台發行「寶島債」,發行金額合計人民幣六十七億元,掀起超額認購熱潮,一發行就被搶購一空。

不僅如此,今年二月政府開放人民幣存款以來,短短不到一年,國內人民幣存款就破人民幣一千五百五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七千五百億元),擊退歐元、澳幣、日圓等外幣,成為僅次美元的第二大外幣資產。

誘因一:商品利息高資本利得還享免稅優惠

就連央行總裁彭淮南,也破天荒把人民幣資產納入外匯存底,目前人民幣部位約七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一百億元),占外匯存底不到二%,未來將繼續加碼。

目前國人買得到的人民幣投資商品包括點心債、人民幣計價基金等,選擇不夠多元化,大部分仍以人民幣定存為主。自今年三月發行第一檔寶島債以來,迄今國內掛牌的寶島債共有十三檔,發行總金額已突破人民幣一百億元,國人對寶島債的投資興趣也逐漸升溫。

寶島債是指國內外企業在台灣發行、交易,並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類似香港的點心債。相較於其他人民幣商品,寶島債具有兩項優勢,包括利息較高,以及資本利得免稅優惠。

首先是利率,寶島債的債券利率多介於二.九%至三.七%之間,和香港的點心債利率不相上下,卻遠高於一般人民幣定存利率的一.五%。

雖然各銀行不定期推出利率約二.五%至三%的人民幣優惠定存利率,但多數屬短期方案,一旦優惠期結束,一年期定存利率又回到一%至二%區間,比寶島債利率都低。

誘因二:收益稅負低最高至最低可差四○%

它的第二項優勢是稅負較輕。同樣是人民幣計價,因商品類別發行單位註冊國家不同,最高與最低稅負相差了四○%,因此,投資人在挑選商品時,宜檢視各種商品的稅負規定,以免被稅負吃掉大部分收益。

拿寶島債和點心債比較,只要是台灣企業發行的點心債或寶島債,利息所得僅須分離課稅一○%,並無差異。但如果處分債券的資本利得,寶島債享有免稅優惠,點心債(陸企或外資企業發行)則要併入最低稅負計算,稅率為二○%,也就是投資寶島債對富人是更好的節稅選擇。

提醒:申購限制多組合單一,以金融債為主

雖然寶島債具有上述兩項優勢,但目前對一般投資人的申購限制仍多,隨著債券分級管理制度於八月底上路,最近發行的七檔陸資銀行寶島債,只限專業法人申購,多由銀行、保險公司、投信公司等購買,一般投資人無法參與買賣。

這意味著,即使最近掛牌的陸資銀行寶島債利率都在三%以上,遠高於先前已經掛牌的寶島債,但礙於法令限制,一般投資人還不能買進它們,只能選其他六檔利率較低、平均多介於二.九%至三%的寶島債。

另一項限制是,由於寶島債單位額度較大,雖在櫃買中心掛牌,但債券交易仍要透過券商議價,流通性較低,較適合法人與金融機構長期持有,一般投資人要進入仍有門檻。此外,在台灣發行的寶島債處於起步階段,不如在香港發行的點心債選擇較多,而且,次級市場流動性也不如點心債。宏利中國點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陳培倫表示,寶島債以發行金融債為主,在投資組合上較無法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相反的,點心債以企業債比率較高,相對能分散投資風險。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買進寶島債須具備三大風險意識,首先是匯率風險。投資寶島債必須注意人民幣兌新台幣匯率,只有在人民幣相對新台幣升值的情形下,才會產生匯兌收益,相反的,則會產生匯兌損失,反而吃掉債券利息。

第二是流動性風險。目前寶島債的籌碼及流通仍然不足,多數寶島債初級市場的投資者,買入後多傾向持有到期,也造成次級市場的流通性有限。

中國信託企業理財部協理宋德滿指出,人民幣不是流通貨幣,匯率波動仍受中國政府高度控管,因此要在短期之內大賺匯差,機率並不高,反而要小心換匯成本吃掉投資收益。

第三是發債公司的信用風險。很多國內投資人憂心陸企的財務透明度問題,一旦發債公司倒閉,投資人恐血本無歸。想參與寶島債的投資人,可挑選具政府背景或四大商銀等規模的企業,來降低信用風險。

中國交通銀行台北分行協理林志盛表示,中國的銀行業獲利驚人,四大銀行每天可賺人民幣二十三億八千二百萬元,等於一檔寶島債的規模,而且,來台發行寶島債的四大陸銀信評皆屬於A級,信用風險不高。

未來一年,市場預測人民幣匯率將會升值二%,加上三%的債券利息,寶島債總報酬率可望達到五%,而且比點心債省稅,有機會成為人民幣定存之外,國人投資人民幣的新寵。

然而,人民幣升值態勢持續受到看好,但市場也夾雜著看貶聲浪。未來一年,隨量化寬鬆(QE)政策退場,資金回流美國,造成美元轉強,屆時人民幣兌美元走勢可能不升反貶,投資人宜留意匯率波動風險,以免賺了利率、賠了匯率。

【延伸閱讀】高利率+低稅負,讓寶島債比定存、點心債更誘人——3種熱門人民幣投資商品比較

產品特點:寶島債投資門檻:法人:人民幣100萬元、個人:人民幣1萬元利率╱報酬率:2.9%至3.7%**稅務:1.債券發行人為本國人,個人利息所得採10%分離課稅;發行人為外國人免稅2.資本利得免稅

產品特點:點心債投資門檻:人民幣1萬元以上利率╱報酬率:3%至7%稅務:1.債券發行人為本國人,個人利息所得採10%分離課稅;發行人為外國人免稅2.資本利得併入外所得20%最低稅負

產品特點:人民幣定存*投資門檻:人民幣2千元至6萬元利率╱報酬率:2.2%至3%稅務:1.利息計入個人綜所稅5%至40%,免稅額27萬2.單筆利息逾新台幣5千元,將課2%健保補充費

註:*高利定存專案;**視債券存續年期而異 資料來源:櫃買中心、各金融機構、投顧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80

認清人民幣的危機 許淼

http://xueqiu.com/1460633374/26931431
 在整個人生的投資歷程中認清潛在巨大危機要比其他重要的多。危言聳聽、杞人憂天、陰謀論都無所謂,只是想告訴自己即便現在是晴天,也應該想清楚雨天我該做什麼,我不用天天帶著傘怕雷劈,但也不至於下雨時淋個落湯雞。
  [鼓鼓掌]忽忽悠悠的寫了兩個上午,希望大家輕拍磚多指教。[干杯]
  自2005年7月21日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從8.27升至今天的6.07,升幅近30%,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物價八年來的持續上漲,以肉禽蛋菜為主要統計的CPI物價指數近年來保持著平均3%的年增長速度,而以房地產、收藏品為代表的資產價格則漲幅驚人。常有人質疑人民幣緣何對內貶值,對外升值?
  我們首先瞭解一個金融學名詞:M2廣義貨幣供應量,它是指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及流通中現金的總和。簡單的說M2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一時刻已發行所有的人民幣綜合。這個數字在朱鎔基總理卸任時(2003年)為22萬億人民幣,而至溫家寶總理卸任時達到了97萬億,時至今日這個數字在2013年11月定格在107萬億元。貨幣供應總量增長近5倍,直接造成了通貨膨脹的產生。試想一下每個中國人錢包裡都多了五倍的人民幣,那麼任何資產價格出現5倍以上的上漲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組數字,為解釋貨幣供應M2與經濟增長GDP之間的關係,經濟學家們往往用兩者之間的比值進行分析。2003年中國這一比值是1.58,而今天這一數字已經超過2.7,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貨幣發行的速度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更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幣超發的嚴重性。有人會好奇作為全世界經濟霸主的美國貨幣供應是什麼情況?至2012年末,美國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0.2萬億美元,按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為63萬億,而當年美國GDP總值達到15.6萬億,M2/GDP比值0.65。看到這裡,多數人會像疑問人民幣外升內貶一樣,質疑這個世界的貨幣體系到底怎麼了,難道不斷施行量化寬鬆的美國連中國都不如?拋開這個問題不談,至少有一點是沒有錯的,中國已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印鈔國,截止2012年末全球M2余額高達366萬億,而中國佔到了其中26.5%,但讓經濟學家更憂慮的是中國每年新增貨幣供應佔到了全世界的50%以上,這意味著中國M2佔比全球還在提高,而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僅佔全世界的9.5%。
  我們還是回到中國,分析一下中國M2廣義貨幣總量的107萬億是如何由來的。貨幣的發行與供應由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負責,那麼如今膨脹的人民幣就是從這個地方一點一點」印」出來的,而「印」的方法在中國主要有三個,其中讓我們最直觀的就是印鈔機日夜不停整版整版地印刷,但這個方法無論在速度上還是數量上幾乎微不足道,央行發行貨幣最終還是要依靠另外兩個方法:銀行貸款和外匯對沖。銀行貸款就是指商業銀行向貸款人提供的貸款,比如我要買套100萬的房子,假設首付30萬元,按揭貸款70萬元,那麼我向銀行申請的70萬元貸款就形成了新的貨幣供應。各位一定會想如果這樣銀行貸款沒有節制的話,貨幣總量就毫無極限了,因此央行在這個過程中施行存款準備金率及貨幣總量控制,存款準備金率是指根據商業銀行的存款餘額上存至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準備金後,剩餘可作為貸款向貸款者發放的控制辦法。而央行在統計過程中通常選用某一時點(比如季末、年末),這樣一來就有了具有中國銀行特色的一幕,那就是每到時點各家銀行搶、挖、拉、保的全民總動員,因為存款多了,因為下個季度貸款額度就會多了。說到這裡再回到剛才的案例,我向銀行申請的70萬元貸款去哪裡了?貸款銀行會將這70萬存入開發商的銀行賬戶,這樣就形成了派生存款,由增加了存款餘額,週而復始又會形成新的貸款額度,因此央行的第二個控制辦法就是施行貨幣供應的總量控制。你猜中國M2的供應總量計劃是什麼時候制定的?告訴大家,我們是每年三月兩會期間制定,例如2013年兩會李克強總理關於全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3年廣義貨幣M2總量增長控制在14%,這就意味著2013年我們要在存量97萬億的基礎上再印近14萬億的人民幣。
  說完了銀行貸款,再講一下外匯對沖,截止2013年第三季度,我國外匯儲備餘額已達到3.66萬億美元。我們來描述一下外匯對沖如何造成M2增加:假如某企業通過進出口貿易賺取了1美元,那麼拿回國內的時候就要到銀行去兌換成人民幣,相應的這1美元就歸銀行所有,我們成為「外匯佔款」。由於我們國家實行外匯管制,作為各家商業銀行大管家的央行就會發行對應的人民幣將1美元對沖掉,把1美元劃入國家外匯儲備,而按照匯率發行的6.07元人民幣給了商業銀行。現在再看這3.6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換句話說,我們107萬億的M2中至少有25萬億是美國人替我們發行的,何況當年的匯率還是8.27。
  我們終於弄清了如今龐大的人民幣存量是從哪裡來的,而它給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什麼?2003年兩毛錢一斤的菠菜已成為歷史,動輒千萬的房地產讓多數人望塵莫及,瑪瑙蜜蠟和田玉的炒作,古董字畫黃花梨的追捧。在經濟學裡有個小比喻就是颱風來了,連豬都能飛上天,國內各項資產價格的上漲與大家的投資眼光無關,而是建立在國內M2無限膨脹基礎上的,這點是需要國人警醒的。說到底價格問題的本質就是貨幣問題,各位回憶一下便知,過去十年間,翡翠和鑽石誰漲的多?紅木和黃金誰漲的多?
  錢印多了,而經濟增長跟不上,對內貶值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我們回到中國貨幣供應量的事實:朱鎔基總理卸任時為22萬億人民幣,而至溫家寶總理卸任時已突破100萬億,在這裡並不想探討過往的貨幣政策,但總之如今瀕臨危機的人民幣不是天災。
  相信到這裡,你會對下面兩個問題產生極大的好奇。一是我們為什麼要印這麼多人民幣,然後經濟增長卻越來越乏力?二是對內貶值的人民幣為何又對外升值吶?別著急,聽我一一道來。在解釋之前需要我們先把1998至2012年這十五年單獨篩選出來,分為1998到2002年和2003到2012年兩段,而其中的2003年是分水嶺,什麼分水嶺?從國退民進到國進民退的轉變的分水嶺。自2003年起我們採取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這意味著銀行開始「放水」了,而能從銀行得到低成本貸款的主力軍是政府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不暢,個人住房或消費貸款佔比微乎其微,因此過去的十年金融體系成功完成了國進民退的事實,樹立了難以撼動的利益集團,也直接促使了地方債務平台龐大的債務關係,更滋生了社會腐敗和政府尋租。說一組簡單的數字大家也許就會更明白,在過去十年裡,廣義貨幣供應M2保持著平均16%的增幅,政府財政收入卻保持著每年25%的增長,國有企業利潤年均增長接近20%,而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的10%,這就稱為收入分配,新一屆政府收入分配改革的矛頭直指這種被詬病的蛋糕分配方式,而面對的困難我不說你也能想到。

  那錢越印越多,為什麼經濟增長卻越加乏力呢?原因在銀行貸款的去向,在國進民退的大背景下,政府和國企的資金運營能力極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先說政府融資,受制於政治體制和考核體系,直接決定了政府投資重視短期經濟拉動,愛搞政績形象工程和先借錢先上馬的特點,這十年脫穎而出的民營企業有很大多數是和政府投資牢牢的拴在了一起,民營企業養成了不見兔子不撒鷹的習慣,而政府投資成為了市場的主導,債務窟窿越捅越大。再說國企,國有企業多數專注於自己的行業,關注的目標是市場佔有率和資源壟斷,與民營企業相比對提高資產效益或者創新發展凸顯動力不足,當近年鋼鐵、煤炭等陷入全行業的衰退時,國有企業又將生存的希望寄於政府的身上。換個更簡單的說法,在我國政府始終同時扮演運動員和裁判的角色,民營企業只能輔助配套產業或下游資源,聰明的站在大樹底下好乘涼,正是這種畸形的競賽關係決定了經濟增長效率將逐漸走低。說到這裡,你應該深刻體會十八大綱領最重要的十二個字:「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的基礎將是建立符合經濟規律的市場機制的政策紅利的釋放,前提是改革得到成功。當然還有一個小小的卻又不得不提的原因,就是國人的高儲蓄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資金的流動性,降低直接融資比例,增加了以銀行渠道為主的間接融資規模,但基於醫療、教育、養老處處是缺口的社會保障缺失的現狀,高儲蓄率在中國是在合理不過的事情。

  翻過頭我們再談談為什麼如此膨脹的人民幣還在對外升值。我要從溫家寶總理卸任前最後一次出訪歐盟談起,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溫總理談到,他在任總理十年對歐貿易有兩件事始終感到遺憾,一是對華軍售未能解禁,二是始終未能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段談話在根本上揭示了3.6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尷尬,作為政府當然不希望持有那麼多美聯儲印發的基礎貨幣,而希望通過貿易方式獲取中國發展過程中亟需的資源和先進技術,中國有的是錢,但架不住別人不賣,軍售是最好的藉口。因此也造成我們龐大的外匯儲備只能零零散散的在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購買礦產,要不就動輒百億美元的減免貧困國家的債務以換取聯合國內的國家支持,到最後還剩下的大量外匯儲備只能購買美國政府發行的國債,今日我們成為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不是主動形成的,而是被動的沒有辦法。聰明人看到這裡就會想我們要是和美國一樣,能把人民幣像美元一樣花到全世界,甚至讓所有國家成為咱們的債權國,我們豈不就可以不用憂心國內通脹了。說了這裡大家可能也就明白為什麼美國的M2只有10.2萬億美元了,美元可以通過對外支付的方式向全世界輸出,而保證起在量化寬鬆的同時不造成其國內的通脹。關於人民幣能否實現國際化的問題,我們要看到一個國家貨幣的國際化是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的,當市場經濟地位不被認可和承認的時候,在由美國主導的全球貨幣秩序下中國的突圍顯得尤為困難。美國是推動人民幣匯率升值的發起國,試想當中國利用其匯率優勢和廉價的生產力成為世界工廠中最重要的環節,保持了30年貿易順差的中國已經積攢了3.66萬億的外匯儲備,這意味著我們持續在向國際市場兜售商品,而對於全世界來說就是貿易逆差的形成,也就成為人民幣升值最重要的外部壓力,因此本幣的對外升值不僅是美國政府的主觀意願更是全球貿易環境的客觀要求。當然人民幣升值如果作為貨幣戰爭的一部分,給我們造成的後果就是當年輸入性的通脹因匯率升值用於留在了中國國內。

  基於以上林林總總的敘述,我想闡述個人的幾個觀點,以供參考,不妥之處還望指正。
  (一)人民幣發行速度減緩。中國的人民幣超發時代將結束,以時間換空間的可能性較大,貨幣供應量M2增速會在2020年前逐步低於當前GDP增長速度,但這一前提是新一屆政府實施的經濟改革能夠成功,結構調整促使經濟增長可以健康持續。
  (二)通貨膨脹預期穩定。經濟的穩定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幸福離不開對通過膨脹穩定的預期,貨幣發行速度的減緩將極大有助於控制物價增長,在另一方面將對房地產在內的各類資產價格的泡沫進行擠壓。對於未來十年,以房地產為代表的投資行為應十分謹慎。
  (三)改革的方向。清晰的認識到新一屆政府的改革總旨即是「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而配套改革的三大措施即是「金融的改革,人口的改革和土地的改革」,最終的表現形式就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以促進中國經濟可以繼續持續、穩定、健康的增長。
  (四)人民幣國際化困難重重。人民幣在主動嘗試與俄羅斯、東南亞、日本甚至是歐盟地區建立一定數量貨幣互換協議,但想跨過世界經濟霸主美國成為國際貨幣是不可置信的。貨幣戰爭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但對人類造成的傷害是幾代人都無法承受的,但願我們的政府不再犯錯誤。
  (五)中國未來十年最大的危機。如果你深刻的理解了人民幣,你不僅能夠理解通貨膨脹和國際貨幣戰爭,更應該指導A股在全世界股票市場走出次貸危機的同時,陷入長達六年的熊市的深刻原因。中國未來十年最大的危機就是人民幣本身,而它的表現形式有可能是政府債務崩盤、房地產價格的崩潰或者產業結構調整和政府改革的失敗,面對有可能發生的危機,我們至少應該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如果非要定義個危機的時間,那就是人民幣結束升值的那一天。
  這種文章越寫越覺得要把人民幣危機真正講清楚,還需要講太多東西,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比如我們如何減少貨幣供應也能促進經濟,比如經濟改革的阻力問題,比說貧富差距和馬太效應,比如政府投資在經濟促進中的角色轉型,比如人民幣的利率問題,比如人民幣的匯率前景,比如中美的貨幣戰爭,比如地方政府的債務,也比如危機會以何種方式出現,更比如我們該做些什麼。我覺得自己還是拋磚引玉吧,把這些東西供大家先來討論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63

一輪牛市的路線圖,時刻提醒自己認清市場【警示】 價值堅守

來源: http://xueqiu.com/3416934698/33284809

作者不詳

  文章的開頭,我們先要破除一個錯誤的常識。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經濟好了股市就好,經濟差了股市就差,其實宏觀經濟和股市的關系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中國GDP增速是美國的4倍多,但A股跌出了屎,而美股連創新高。決定股市能否走牛的關鍵是:市面上有多少錢,以及這些錢願不願意進股市。炒房能賺錢,放高利貸能賺錢,何必來炒股?只有房子和高利貸這吸金黑洞沒人去玩了,這股市才能牛,此時股市就變成了下一個吸金黑洞。
  
  A股已經熊了六七年,這已經是中國最長一次熊市,但光是這個因素還不足以結束熊市,關鍵是從今年開始樓市、理財產品這兩塊業務不行了。

從這兩塊釋放出來的資金起碼有數萬億,這些資金不會趴在銀行的賬上睡覺,必須要找一個出路,放眼望去,所有資產中最便宜的就是股市。

現在股市才2000多點,而十多年前的股市就有2000多點,你找不到比A股再便宜的資產了。中國的股市有個神奇的特點,它可以在短短的1-2年里,把十年的漲幅都完成,但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是下跌的。也就是說,漲兩年跌八年。如果你錯過那上漲的兩年,你就要苦八年。
  
  光便宜還不足以結束熊市,還需要一個政策推動,那就是10月底馬上要開通的滬港通,A股不僅在中國是最便宜的資產,放到全球範圍內看,也是最便宜的股市。外國的資金可能會通過滬港通這個窗口蜂擁而來。美元和歐元的利率已經史上最低,這就說明洋人的資金成本非常低,他們借了如此廉價的資金,買入中國低估的股票,未來會賺到難以想象的財富。到時候中國人又會抱怨說:為啥把這塊最肥的肉給了外人?
  
  以上這些是基本面分析,從技術面來看,股市也有走牛的動力。我們都聽說一句話:反彈不是底,是底不反彈。滬指從6000點下跌以來的任何一次較大級別上漲行情都屬反彈,原因是不論上漲幅度多少,都是在前期大幅下跌以後的上漲,屬於超跌反彈,並非牛市。而本輪行情與此前任何一輪上漲都不相同,並非在前期連續大幅下跌後出現的反彈,而是在經歷長時間震蕩築底的基礎上醞釀出的上漲行情。從技術面來看,這次上漲不是反彈,而是反轉。
  
  既然文章的標題是《下一輪牛市的路線圖》,那麽老端就來猜一猜牛市的實現路徑是怎樣的。
  
  1,這幾年老百姓大量的存款跑去買銀行理財產品,從去年開始是余額寶之類的寶寶軍團,理財產品本質就是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高利貸,他們拿了你們的錢跑去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理財產品收益率那麽高,貌似也沒啥大風險,那麽老百姓自然把股市的錢拿去買理財產品了。
  
  2,經濟不太好,特別是樓市漲不動了。那麽開發商的投資就會謹慎,一旦開發商謹慎,地方政府也會謹慎,因為地方政府本質是搞土地財政。樓價漲,地價才漲,地價漲了,政府就能搞大規模基建了。
  
  3,余額寶之類的寶寶軍團吸引了不少閑散資金,但政府一定有辦法把余額寶的收益打到5%,甚至是5%以下(目前只有4%多一點點)。此時余額寶也沒多大意思了。
  
  4,由於經濟不好,上市公司也不敢追加投資,此時手里大量未分配利潤還不如分給股東算了。於是你會看到股市的分紅率大幅提高。
  
  5,股市大比例分紅這件事兒,在以前是很罕見的,於是媒體不斷報道,這讓那些保守型投資人發現了機會,他們會想,與其買不知道誰發的理財產品,還不如買這些正經的上市公司,分紅率也不低啊。不僅比定期存款高,比余額寶高,甚至比理財產品還要高。此時理財產品不僅吸引力下降,發售規模也下降了。
  
  6,光靠股市那點存量資金根本不可能折騰出牛市來,必須要吸引增量資金進場,第一批沖進來的增量資金是最保守的投資者,他們看中的只是低估值和高分紅,他們還沒想過投機這檔事。
  
  7,能不能有牛市,就看這第一批沖進來的人能不能嘗到甜頭。如果他們能夠嘗到估值和分紅雙份甜頭,即不僅拿到了超過7%的分紅,股票本身的漲幅就很可觀。那麽他們就會產生賺錢效應。目前就是這個階段,典型例子如上汽集團,從3月底至今,股價上漲了59%,同時還有接近8%的分紅,可以說第一批沖進來的人都賺到了。
  
  8,賺錢效應是一切牛市的基礎。一旦他賺到了錢,他就會不斷加大投入,而且還會鼓動別人一起來入市。如果出現了這一幕,那麽牛市就真的要來了。所以,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直接決定了這只是中級反彈,還是根本性的反轉行情。

請密切留意每周的A股新開賬戶數,目前大約每周新開15-17萬戶,在牛市頂峰,每周新開超過100萬戶。我覺得每周新開超過25萬戶就已經進入牛市中期了。
  
  9,如果賺錢效應非常微弱,那麽這波行情就到此為止了,此時還是熊市思維,即每個反彈都是逃命機會,每次買入都讓人後悔。如果賺錢效應強勁,且媒體也不斷鼓吹,那麽就要立刻切換到牛市思維,即每個下跌都是入場機會,每次賣出更讓人後悔。
  
  10,要想有賺錢效應,必須大藍籌要發飆。創業板漲那麽高,都沒有賺錢效應,這是因為創業板都是少數機構在玩,賺到錢的人比例很低。只有當中國石油、工商銀行這樣的大象開始起舞,才會有足夠的賺錢效應。

賺錢效應的目的就是讓沒買股票的人都砸鍋賣鐵入市。
  
  2007年為啥股市如此發瘋?我們來轉發一段2006年底的報紙評論,我們看完就知道原因了:2006年年底,股指仿佛被工行、中行等大盤指標股給綁架了一樣,隨著工行、中行的不斷創新高,滬綜指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從2100點漲到了2700點以上,尤其令人瘋狂的是,工行、中行等股市巨無霸居然一次又一次被封到漲停,它們成千上萬億的龐大市值規模,居然在炒家的哄擡下,猶如一只小盤股被不斷拉高。【賺錢效應】
  
  2006年底A股其實已經從最低點漲了一倍了(1000點到2000點),此時大盤股才開始發飆。下一次大盤股要發飆,A股必須先要漲到3000點以上才行。
  
  11,目前炒股的人都是大爺大媽,年輕人很少,人民日報曾經發過這樣一篇文章《年輕人為啥遠離股市?》。現在股市里50到60歲以上的大叔大媽級股民持倉占比創下至少7年新高,而40歲以下曾經的主力股民占比連年萎縮。年輕人都跑去玩余額寶了,成立不到一年的余額寶,開戶人數就超過了股民數量。這簡直讓人看不懂,按理說年輕人風險承受能力高,但他們卻不炒股,跑去拿5%不到的年化收益率,而大爺大媽年紀大,反而風險承受能力高,都在玩股票。
  
  12,年輕人都不玩股市這反而是好現象,這樣一來,等到將來A股漲到很高的點位之後,他們就會沖進來高位接盤。此時媒體上的黑嘴門再鼓吹巴菲特的長期投資,讓他們買下高市盈率的股票還打死都不賣,套了個結結實實。
  
  13,牛市初期,大家都很膽小,沒人相信牛市到了,等到把新股民全部套在了高位,且所有人都相信大牛市來了。那麽此時,下一輪大熊市就該到了。
  
  14,牛市能否啟動,最重要的就是三條,第一,被低估值高分紅吸引進來的首批投資者能否嘗到甜頭;第二,他們嘗到甜頭之後能否引發賺錢效應,繼而開始滾雪球。第三,到最後股市能否把新股民全部套在高位,不把他們套在高位,就不可能有現在滿倉的股民的暴富神話。
  
  15,如果從指數上來看:
  
  第一步:大盤極度悲觀,空頭肆虐,但是不創新低。
  
  第二步:先知先覺資金入場,大盤反彈。
  
  第三步:大盤回調確認。
  
  第四步:藍籌股股指修正。
  
  第五步:經濟面好轉,股指上升。
  
  第六步:經濟繁榮,投資情緒樂觀,指數大幅上升。
  
  第七步:市場極度樂觀,估值大大超越合理估值。【】
  
  第八步:先知先覺資金撤退,大盤高位震蕩。
  
  第九步:人人相信黃金十年到來,大盤會永遠上漲,此時牛市結束。
  
  16,一旦進入牛市,那麽會發生以下這些事情:
  
  全面消滅低價股,低價股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絕對股價的低,比如2元、3元的股票;另一方面是相對股價的低,比如市盈率不到8倍的個股,市凈率只有0.9的個股。這期間會湧現大量的戴維斯雙擊股。
  
  券商和保險會被爆炒。

      牛市炒券商,這個從來不錯,保險漲是因為保險公司有大量股票類權益資產,大盤一張,保險公司也會賺翻。某個公司只要參股券商概念都會被爆炒。
  
  強者恒強,發瘋一樣漲的股票還會繼續上漲,追都追不回來。

       所以在牛市里一定要敢於盈利,不能賺了點錢就害怕,就賣出。【敢於盈利和持股】

       你熊市套了那麽多年都熬過來了,現在漲了反而就拿不住了?
  
  每次漲多了,就會出現突然的暴跌,但跌完立馬就會反彈。
  
  市場開始講故事,各種故事只要有人信,股價就會漲,漲完之後信的人就更多了。牛市里會出現大量的並購重組事件,每一次都會刺激股價發瘋一樣上漲。

  

  
  圖中橫坐標是時間軸,縱坐標是價值軸。虛線是股市的真實價值,而紅線是股價,或者也可以說是股指。整個股市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潛伏期、醒悟期、狂熱期和幻滅期。其中潛伏期延續時間最長,而狂熱期延續時間最短,但是潛伏期的股價幾乎很少上漲,絕大部分的漲幅都是在狂熱期完成的。

  潛伏期是熊市的中後期,此時經濟數據非常難看,幾乎看不到複蘇的希望,絕大多數股民已經被深度套牢,媒體上關於股市的信息也不會有多少人繼續關註了。券商的營業部可以說門可羅雀,圍在一起鬥地主的股民都比看大盤的股民更多。但是那些聰明錢開始悄悄入市了,他們逐步逐步的吸納股票,他們堅信經濟複蘇是遲早的事情,目前的股票實在是太便宜了。
  
  潛伏期之後是醒悟期,此時機構投資者開始大力加倉股票,並且集體唱多,股價第一次穿越了價值線,股市開始真正啟動了。有趣的是,此時散戶是凈賣出的,他們不相信股價能夠漲那麽多,所以遇到上漲就拋售,然後徹底離開股市。此時股價會有幾次大幅的下挫,這被稱為“空頭陷阱”。但是他們拋出的股票都被“聰明錢”撿入囊中。

      【目前應該屬於醒悟期】
  
  醒悟期之後是狂熱期,老百姓開始湧向券商營業部,人人都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跑去買股票。大家都覺得,這輩子不可多得的賺錢機會就在眼前了,如果錯過了這個店,就沒有這個價了。

      媒體此時也開始推波助瀾,成天播放股市的相關新聞,一會兒是某某民間歌手創作的炒股歌曲,一會兒是某某介紹投資的微電影。上班族在工作的時候,全都開著股市小窗口看盤,他們心里想的是:一天的波動就是我幾個月的工資啊,誰還好好上班?         【還沒到這一步】

      每個人心里想的就是“貪婪”,此時的股市也非常順利,不管是什麽股票,你一買入就能賺錢,就算是什麽都不懂的傻子,只要買了股票,他就能輕松掙錢。
  
  此時股價已經遠遠脫離了其真實價值。一些聰明錢開始悄悄的撤離股市了。但是絕大多數人是不會走的,因為經濟數據非常好,不管是GDP、就業率、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全都保持在高位,實在看不到經濟會衰退的征兆。在股市的頂峰,人們喊出了一些奇怪的口號,比如A股最忽悠人的口號“黃金十年”,號稱股市還要漲十年,此時人們購買股票靠的只是幻覺了,股價幾乎是直線向上漲。支撐狂熱期到底能夠走多久的關鍵因素就是貨幣政策,在寬松的政策下,人們很容易搞到錢,那麽狂熱期可以延續的久一點。但不管多久,泡沫早晚會破滅的,正所謂“樹再怎麽長,也不會漲到天上去”。

     狂熱期之後很快就是幻滅期,股市急轉直下,最初人們開始否認並自欺欺人的說,這只是短暫的調整而已,結果股價還真的開始反彈了,此時就是“多頭陷阱”,但是股價卻怎麽也無法突破前期高點。

    失望的人們開始繼續拋售,不管是聰明錢、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此時一心想的就是趕緊跑,所以股價會在極短的時間里遭遇自由落體——市場崩潰了。此時買盤非常稀少,誰要是敢買入,立馬就是虧損。與此同時,糟糕的經濟數據開始不斷的擊垮市場信心,以前一直被人們所忽略的負面信息,現在竟然成了各大財經媒體的頭條。
  
 幻滅期的末尾股價竟然大幅跌破了真實價值,甚至跌破了股市啟動之前的價格,大盤已經超跌了,市場上你能看到的只有兩個字“絕望”。這意味著一個重大的買入機會,最終股價會恢複到其內在價值上下波動,但不可能再有大漲,因為散戶們已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沒有散戶的狂熱參與,股價是不可能有大突破的,然後就是綿延數年的大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25

認清你投資世界里的救世主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36

認清你投資世界里的救世主
作者:格隆匯 skywalker

約翰R.諾夫辛格的著作《投資心理學》里在描述社交互動如何強化投資者心理偏差從而做出盲目決策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1997年4月11日《金融時報》報道了一則新聞:Czech Value Fund因投資了一家不良企業而面臨嚴重損失。消息傳到美國,代碼為CVF的股票從最高點暴跌了32%,成交量很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CVF是Castle Convertible Fund的代碼,而不是Czech Value Fund。當天,該基金的價格勉強恢複持平,但這對那些在最低位拋售股票的投資者來說已經於事無補了。

諾夫辛格一針見血的指出:“速度並非投資制勝的關鍵,如果人們跟風投資,那是因為他們投資的基礎是信仰,而不是來自盡職調查的結果。”

投資的世界里是否需要信仰?而你的信仰又是建立在什麽樣的基礎上?

因為人類有自我實現的意誌,當你內心期望與現實之間差異太大而難於接受時,信仰提供了這種情緒的緩沖地帶和支持你追逐夢想的精神支柱,幫助你克服心里的恐懼與失望。

當你重倉的股票在一周之內翻了三倍,前面24個月的慘淡等待也許值了。可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你是否曾哪怕有一天真正放下過股票而享受那些不再重來的人生時光?

對投資的信仰,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要確信自己能贏,讓自己的精神有所依仗,更重要的是為了放下那些瞬息萬變,不停跳動的數字,不用體會那來去如風的悲歡,受那一刻天堂一刻地獄的煎熬。否則,如果三年等來的僅僅是一周下跌50%,你又將如何面對這慘淡的結局,又去哪里汲取勇氣重頭再來?又期望誰來做你投資世界里的救世主?

但如果沒有對投資的真正理解並建立起正確的判斷力,所謂的投資信仰就像一根稻草,無法支撐起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庭所支付的沈重代價。特別是當你的信仰僅僅是建立在人雲亦雲,看著股價抱團取暖,聽著消息追逐風口的基礎上,又如何在資金如流沙般無常變幻的市場中牢牢建立起你的投資大廈?

正確的判斷力是投資者真正的基石。在互聯網資訊爆炸的時代,信息隨處可見,隨手可得,投資者如果沒有一個高效率的信息篩選系統,太多的信息只會有損你的判斷力,有害無益。

當一個人缺乏對投資最起碼的判斷力,無所依仗,則內幕消息、各種大V就會在自己的腦海中不知覺的成為引領自己的救世主。我不清楚雪球平臺里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罵戰背後的背景,也不明白為什麽投資這樣一件相對私密的事情可以分享出一群群極端的粉絲。沒有人可以保證每一位大V都會堅守“閑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業錢”的人生格調,但一定有人因為盲目跟隨“救世主”的腳步,把陷阱當作了餡餅,甚至是硬生生把餡餅按照自己的吃法啃成一個“陷阱”。

這樣的無理、無端的抱怨在格隆匯這個平臺的讀者圈也偶有出現,甚至各種陰謀論調甚囂塵上,但對於一個公開的研投分享平臺並不承載作為投資人救世主的角色。格隆匯的價值意義僅僅是為投資者提供一把利刃,一把解剖企業看清市場的好刀,至於這把刀最後的結果是助你在市場里開荒拓地,打拼出精彩的投資收益,還是揮刀不當,悔恨自傷,全在於這握刀的手。但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學藝不精,沖動行事而心生怨恨。要明白,任何時候,你都是自己投資賬戶的唯一責任人。而寄希望於依靠市場上的“救世主”賺輕松錢,這個出發點一開始就錯了。

抱怨是一種惡習,當你心懷不滿,責怪別人的時候,可曾想過反省自己的初衷?

我也相信,會有人會用對人性自利的基本推斷來反證格隆匯這類交流平臺的道德出發原點。經典的邏輯是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旦因為缺乏起碼的投資判斷力而沖動無腦買入之後所發生的虧損,就會變成自己所預先設定陰謀論的證據,在完美實證這一過程之後,在投資上的帶來的挫敗感混合著上當受騙的沮喪之心就化身點點唾沫,四處飛散。

對於分享文章的作者而言,價值發現者的悖論是,如果你連自己看好的企業都不敢買,不能言行一致,如何使你的文章具有說服力?但如果你已經買了,看到文章的人不免總會有人惡意揣測,說這是忽悠大家給他擡轎。

西方有一句諺語:“在手里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或者,他看上去什麽都像釘子,而且都可以通過敲打的方式來解決。對於保持固有成見的人來說,似乎任何的解釋都是多余的。

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事實是種客觀存在,無論你承不承認總在那里。只是有的時候你沒有意識到自己不但需要具備一雙發現價值的眼睛,還需要具有一顆耐心等待價值實現的心。這樣的例子還少嗎?格隆匯的“珍珠白菜”系列里所發掘的股票,只要你能結合自己對市場的認知能力,認清價值,耐心持有,哪一個不是帶給你豐厚的回報呢?可那些賺了錢的投資者,捫心自問,最後又有幾個人把這份成功歸功於格隆匯這把免費的好刀上呢?

情商是十分重要的東西,不僅僅表現在如何與外界相處,更重要的而且常常被忽略的是如何與自己的內心相處,不為難自己,不打擊自己,不恐嚇自己,安慰自己、鼓勵自己、激勵自己。無論外界如何驚天動地,始終堅守內心的風平浪靜,這是一個好的投資人必備的品質。

市場上不缺聰明人,缺的是有耐心的聰明人。每一次獲得超額收益都是用對恐懼和孤獨的忍耐換取的,在二級市場上投資,你所得到的是一種心靈報酬,一張心靈支票。

在人心之外,市場的運行遵守著自己內在的規律,自有其道,《孫子兵法》里說:“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戰與不戰,不取決於主,而取決於道,主不是使你勝利與失敗的原因,道才是。你需要的不是救世主,而是遵守市場的“道”。如果把股市比喻做戰場,那麽真正的帥才應該是“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

可惜現實中,這樣的基金經理太少了。

在市場以外,天地之間無時無刻不在講述著道法:冬天里的暖不是熱,夏天里的涼也不是真的冷。十一月份的18度真的和四月份的18度一樣嗎?同樣的3元股價,在不同的市場階段,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那3元還真的是3元嗎?

了解市場,形成正確的認知,需要付出成長的代價。在二級市場上,永遠只能通過吃虧去長經驗,任何人不例外。如果不在拓寬你的認知上勤奮努力,僅僅妄想通過別人的研究成果無腦買入就能取得好的收益,抱有這種想法,格隆匯肯定成不了你的救命稻草。這種時候,你會體驗那句互聯網世界里的名言:“免費的東西才是最昂貴的”。

投資者在信息的海洋里搜尋優秀的領路人,好的公眾平臺也在篩選有素質的讀者。分享價值、互助成長的格隆匯精神,需要理性且思想獨立的投資者群體去體現,真金的成色需要時間來沈澱。

當每一位格隆匯的受眾由於閱讀格隆匯會員文章而得到的對企業認知深度的增加,反映在自身投資判斷力的提高上,並產生直接因果關系的投資收益,最後鑄造出的發自內心的擁護和口碑,這才是格隆匯的初衷、格隆匯的追求,格隆匯的抱負。

每一件新興事物的誕生總是伴隨著爭論與口水,畢竟打破舊世界的平衡需要創新者付出勇氣,也需要實踐者認知的慢慢統一。柳傳誌曾經對楊元慶說過這麽一段話,“你知道我的“大雞”和“小雞”的理論。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鍛煉成火雞那麽大,小雞才肯承認你比他大。當你真像鴕鳥那麽大時,小雞才會心服。只有贏得這種“心服”,才具備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條件。”

這段話也一樣適用格隆匯。面對有益的反面聲音,應該盡心傾聽,而對於惡意的揣度和陰謀論調,盡可坦然笑對。要相信“一顆陰暗的心永遠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只要本著從心底的善意出發,兼顧世俗的善巧,讓每一位善緣受益,時間自會給你公正的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65

專家看法》北大台灣教授:新生最好認清四件事讀陸校當歐美名校跳板?誤會大了

2015-09-14   TCW


這是台灣的大學校園中,看不見的情景。八月下旬,北京大學大一新生,在暑熱的操場上列隊踏步,進行連續三週的軍訓:這是陸生必上、台港澳生可自願參加的課程,台灣學生通常不參加。

我們跟著北大新生張峻璋、張翔到宿舍瞧瞧,沿途的校園大興土木,處處要蓋新宿舍、新大樓。

學測七十二級分,

在今年台灣考生

裡屬於前一.六%

的張峻瑋和張翔,

九月進入北大元

培學院就讀。全

中國各省狀元在

北大聚集最多的

是光華管理學院,

第二多的就是元

培學院;後者是

北大有名的教育

實驗班,學生在大一到大三可跨科系,修不同的專業課程,以成為複合型的人才。

元培學院的宿舍比我們想像的好,四人一房,有冷氣,但超過額度得另付電費。

室友分別來自泰國、黑龍江、重慶,看我們走進來,黑龍江的室友拿起幾瓶礦泉水熱情招呼著。

他們兩人都是為了體驗不同的大學生活,並考慮這裡花費較低、學歷有國際知名度,而來到北京。行前,他們已從台生學長姊那裡聽到「剛來成績會被壓底,很辛 苦,但收穫也大,」因此兩人信誓旦旦:「除非被退學,否則打死都不要回去(指半途放棄)!」在開學前提早赴北京的,還有就讀北大醫學部的陸玄女一家人。台 灣並不承認中國的醫學院學歷,但陸玄女的目標不是在台灣當醫師,「我專心把醫學好,以後到哪都能行醫,」她的計畫是再到美國讀醫學碩士、博士。

積極鼓勵她到中國念書的父親陸翔寧,是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暨麻醉科主治醫師,雖知道中國醫師的社會地位不如台灣、薪水也不高,但台灣醫療體系正在崩壞,而且,他的最大動念是要讓女兒待在高手雲集的環境。

「同學才是能否激勵你的最重要因素,老師、設備好不好都是其次,」他對著女兒說,然後轉頭對我們說,「她最後一名我也不在乎,重點是看有沒有機會站在那個跑道上,」意思是與高手同台,讓能力因競爭壓力而提升。

「你的世界,是要走出去的,」他又對女兒說。話雖如此,要讓寶貝女兒在異地待六年,他還是很不捨,此行帶了六箱行李,包括濾水器、空氣清淨機、N95口罩……,以免女兒的過敏體質不適應天乾水硬的北京。

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到中國念大學,或許是個「高CP值」(低成本、高效益)的選擇。我們詢問台灣北中南幾所明星高中,發現畢業生到海外讀大學,費用和獎學 金是很重要的考量,學生若有到歐美攻讀碩、博士的計畫,想提前在大學四年就有海外經驗,必須考慮家庭經濟支持度。

因此,近年積極以獎學金「挖角」台灣學生的香港多所大學,是明星高中畢業生海外念書成長最多的地方。其次,中國也因為學費和校內生活開銷低(見一百一十六頁表),加上與香港同樣可直接以學測成績申請,成為台生新選擇。

動機一:當歐美名校跳板

真相:跟陸生搶,未必能卡進名額

達成率:★★

不過,本刊實際走訪發現,不少台生對留學中國抱著過高期望,導致受挫很深。

以下是四種主要動機,以「★」號表示達成率,期望與現實差距越大,星號越少;星號越多,表示期待與現實差距越小,越能適應良好。

目前就讀政大財務管理系、成績第一名的蕭宇心,曾在北大經濟系讀一年後放棄、返台。她念北大的目標是為了「當跳板」,用北大學歷申請美國名校研究所,但第一年就發現成績不好,擔心無法與中國同學競爭名額,寧願回台重新開始。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霍德明,九年前被北大從政大金融系挖角過去,他常關切台生在中國的適應情形。對於想以中國名校當美國名校跳板,霍德明直言「不用考慮」,因為會碰到更高的陸生競爭門檻。

不過,也有台生把眼光放在台灣較少注意、陸生也較少競逐的法國、德國等歐洲名校,相較於美國研究所的成績門檻,歐洲學校更重視考試以外的表現,這讓赴陸台生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動機二:進一流外商卡位

真相:台生欠缺陸生在地人脈優勢

達成率:★

許多外商早以中國為亞洲發展重心,有台生想以中國名校為跳板,希望畢業後就直接在一流外商的中國總部工作。

「問題還是在這邊的競爭力,」霍德明說,陸生也想進入一流外商,成績不夠高的台生並沒有優勢,而且像金融界的外資,更會考慮在地人脈背景所帶來的生意機會,這方面台生處於劣勢。

不過,許多在中國設點的外商,台灣人很陌生,在歐美卻名氣不小,有不少台灣人在這類外商擔任要職。但應屆畢業的台生,較有競爭優勢的是較小型的外商、行銷廣告類、新創企業的工作。

動機三:在中國市場發展

真相:別局限外商,陸企也可嘗試

達成率:★★★

對於這類台生,霍德明的建議是「投入全部的力量!」不要因為短期受挫而放棄,著眼更長期的機會。「這裡適合有創業性格、不怕風險的人,只要存活下去就有機會。若只想進外商,那也是為了安穩,不如去穩定的國家,」他說。

在我們追蹤的台生中,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的,幾乎全在陸資企業歷練,「穩定」,是他們最不去思考的事情;也有台生在學期間,有人在淘寶網上開店賣烈酒、有人架網站賣杯子蛋糕,也有人合資在商業區開法式甜點店,試探自己在中國市場的能耐。

建國中學主任輔導教師簡邦宗認為,若看重中國市場、想累積個人內在資產(學習、社會能力等),可考慮去中國念大學;但若想往金融、經貿發展,去香港、新加坡升學可能更適合;若想走理工路線,撇開海外體驗不談,台灣本身的產學結合程度比中國好。

動機四:想認識、體驗中國真相:越包容、投入,收穫越多

達成率:★★★★

最能漸入佳境的台生,是抱著體驗心態,得失心不重的一群。「希望這種台生越多越好,」霍德明說,沒有功利性或目的性,而是想體驗、認識中國,挫折會較少,收穫也會較大。

首批以學測成績進北大的台生中,來自台南興國高中生物資優班的簡廷涵,適應得最順利。她喜歡去陌生地方遊歷,認為將來不論做什麼工作,多半無法避免接觸到 與中國有關的事物,所以「早點去看看沒什麼不好。」在北大生物科學系的四年,簡廷涵覺得「C P值超高」,因為北大有專門給台生的獎學金,像她大四拿到一等獎學金人民幣五千元,等於賺回一年學費。

目前她已回台在成大念碩士,計畫再去歐美念博士,打造兩岸加歐美的學歷與體驗。

美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創辦人史瓦茲曼(Schwarzman)說,在二十一世紀,中國不再只是全球的選修課,而是「必修課」。

他捐贈一億美元在北京清華大學設置學位計畫,以鼓勵美國學生到中國念書。

這次採訪的台生,許多是各自的高中母校裡,第一個到中國念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具備了開疆闢土的冒險精神,勇敢嘗試中國這堂「必修課」。未來,在優勝劣敗的全球市場叢林法則中,修了這門課,他們更能找出活路。

文.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